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政治经济学相关文献研究

政治经济学相关文献研究

发布时间:

政治经济学相关文献研究

如果想了解一些基本理论的话,我推荐: 1、完全竞争市场; 2、囚徒博弈; 3、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 4、信息不对称与“柠檬”市场; 5、李嘉图模型。 基本都是某一个分支的经典理论。

政治经济学的论文帮你,来弄好完成的。

政治经济学相关文献

的好书我是一名高一的学生,想详细了解一下经济。请推荐几本好书~appreciating!要求:通俗易懂,不要那种知识分子型的;一定是自己觉得好的,而不是转贴的。thanks!!!展开最佳答案首先,建议你订一份“参考消息”,它从世界各大权威报纸摘选经济类的评论,比较客观,让你能从大局上把握经济走向,最重要的是通俗易懂,不是那种只有专业人士才看的,当然,该报纸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政治和军事也是其中的一大亮点。高中三年虽然学习紧,但我仍然每天坚持看它,甚至上课~呵呵,这就不说了。 再就是一些专业性质的报纸,比如“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日报”等,这些都是比较专业性质的,对于你高一来说,为时尚早,建议还是以后有了一定的经济学理论之后再看~ 再就是“南方周末”,只是觉得它太厚,评论比较深入,但有时候我都看不懂,对你来可能不太适合,不过可以一看~ 顺便说一下,我高中只看“参考消息”和“国际先驱导报”这两份报纸,一是学习紧,山东的高中都这样,二来也买不到其它的,呵呵~ 对于经济类的书籍,感觉这类书籍很多,再就是书籍相对于我说的这两份报纸来说都比较专业,你可能看起来会很乏味,高中学习已经够乏味的了~因此书籍我就不作推荐了。 我也很爱好经济,但我不是学经济的,现在大三,从我个人角度讲,只推荐看“参考消息”,还有时间的话再看下“国际先驱导报”,其它的暂且不论。

资本论》《保卫资本论》求《保卫资本论》作者荐读的文献、作品、文章保卫《资本论》参考文献(列国志数据库 供交流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出版。该著创立了所谓的“七类文献法”,用于进行指导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和构建。Ⅰ马克思主义经典《资本论》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04。《资本论》第1卷(法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资本论》第1卷(德文一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200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32卷,人民出版社,199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34、47卷,人民出版社,200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200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剩余价值学说史》,郭大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剩余价值理论》,人民出版社,1975。《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97。《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84。《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2012。《列宁专题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50。《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3~1999。Ⅱ国学《周易》(杨天才等译注),中华书局,2011。《国语译注》(汪济民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老子译注》(罗义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0。《大学中庸译注》(王文锦),中华书局,2013。《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2012。《杨伯峻〈孟子译注〉商榷》(白平),中华书局,2013。《楚辞译注》(董楚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吕氏春秋译注》(张双棣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61~2014。《史记》(韩兆琦译注),中华书局,2007。《春秋繁露》(张世亮等译注),中华书局,2012。《全唐诗》(彭定求等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唐诗一万首精选》,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唐宋词鉴赏辞典》(唐圭璋等),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李商隐诗集疏注》(叶葱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李清照全词》(刘瑜编),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红楼梦》(周书文点校),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熊十力选集》(景海峰编),吉林出版社,2005。梁漱溟:《人心与人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熊十力:《论六经·中国历史讲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熊十力:《原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熊十力:《新唯识论》,商务印书馆,2010。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2006。国学大师丛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

政治经济学相关文献综述

购物车 | 我的当当 | 帮助中心 | 购物演示 | 回当当首页 | 您好,欢迎光临当当网。[请登录/注册] 新书热卖 特价书 图书畅销 小说 青春 历史 管理 少儿 外语 旅游 全部分类>> 高级搜索 热门搜索词:鬼吹灯 | 圈子圈套 | 如何掌控自己 | 亦舒 | 求医不如求己高级搜索 书 名: 作 者: 出 版 社: 折 扣: 所有折扣 30折以下 30折至50折 50折至70折 70折以上 当 当 价: 至 出版时间: 选择年 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至 选择年 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购买本书的顾客还买过·企业集群发展的框架分析 企业集群发展的框架分析¥00¥90 ·杜甫诗醇 杜甫诗醇¥00¥30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80¥30 ·社会工程哲学引论 社会工程哲学引论¥00¥40 ·纸上的行旅 纸上的行旅¥00¥20 ·企业转型与自主创新的新 企业转型与自主创新的新模式¥00¥80 ·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新 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新论¥00¥00 ·产业组织演进与产权制度 产业组织演进与产权制度变迁的¥00¥90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制造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制造业发展¥00¥00 ·走向世界的中国制造业: 走向世界的中国制造业:中国制¥00¥00 浏览本书的顾客还看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一卷)¥00¥6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00¥20·存量和流量分析史——货存量和流量分析史——货币与利¥00¥30·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00¥4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卷)¥00¥4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00¥00·经济学原理(上)/汉译世经济学原理(上)/汉译世界学术¥00¥00·约翰·穆勒自传约翰·穆勒自传¥00¥90·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00¥60·自由主义——西方社会科自由主义——西方社会科学基本¥00¥50浏览更多同类商品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 ·中国政治经济学(上 ·宏观经济政策 2008 ·政治经济学(第二版 ·《政治经济学教材》 更多>>您最近的浏览历史·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 上卷 丛书名: 汉译世界学名著丛书> 推荐给朋友 点击查看大图作 者: (英)约翰·穆勒 著,赵荣潜,桑炳彦,朱泱 译,胡企林,朱泱 校出 版 社: 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 1991-9-1 字 数: 版 次: 1 页 数: 543 印刷时间: 2005/10/01 开 本: 印 次: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100010788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经济 >> 经济学理论 >> 政治经济学 定价:¥00 当当价:¥70 折扣:85折 节省:¥30 钻石vip价:¥47 顾客评分: 共有顾客评论1条 查看评论摘要 内容简介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06-1873年),在1848年发表了他名世的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以下简称《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是适应了现在时代更广泛的知识和新进的思想的“现代《国富论》”,为19世纪下半期西方国家一本无可争议的经济学的圣经,被奉为经济理论的圣经,政治经济学必读的教科书,一直到1890年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问世其垄断地位才被取代,是一本名世的经济学著作。作者约翰·穆勒是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分为上下两册,本书为上册。 经济理论的调和折衷主义是公认的穆勒《原理》的特征。追随者认为,这一特征标志着《原理》作为一承前启后的著作,总结了从亚当·斯密起到19世纪中叶大半个世纪西方经济发展的过程,奠定了政治经济学的完整体系。而批判者则认为,穆勒的调和折衷主义只是资产阶段经济学破产的宣告。 目录中译本序言特别导言穆勒序言绪论第一编 生产 第一章 论生产要素 第一节 何谓生产要素 第二节 给劳动的作用下定义 第三节 自然力是否在某些行业中比在另一些行业中更有助于提高劳动效率? 第四节 有些自然要素的数量是有限的,另一些自然要素的数量则实际上是无限的 第二章 论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 第一节 劳动或是直接用于所生产的物品,或是用于生产的预备性作业 第二节 用于生产随后劳动所需口粮的劳动 第三节 用于生产原料的劳动 第四节 用于制造工具的劳动 第五节 用于保护劳动的劳动 第六节 用于产品运输和分配的劳动 第七节 与人有关的劳动 第八节 发现和发明的劳动 第九节 农业上、工业上和商业上的劳动 第三章 论非生产性劳动 第一节 劳动生产的不是物品,而是效用 第二节 效用分成三种 第三节 所谓生产性劳动,是指产生固定和体现在物体中的效用的劳动 第四节 所有其他劳动,不论多么有用,都归入非生产性劳动类 第五节 生产性消费和非生产性消费 第六节 为生产性消费供给物品的劳动和为非生产性消费供给物品的劳动 第四章 论资本 第一节 资本是拨出来运用于再生产的财富 第二节 指定用于生产的资本要多于生产中实际使用的资本 第三节 考察某些可以说明资本概念的实例 第五章 关于资本的基本命题 第一节 劳动受资本的限制 第二节 但劳动并非总是达到资本设置的限度 第三节 资本的增加可以使更多的劳动得到雇用,而且这没有明确的限度 第四节 资本是节省的结果 第五节 资本都是要消费掉的 第六节 资本不是靠保存,而是靠不断再生产积累起来的 第七节 为何国家会迅速从灾难状态恢复过来 第八节 用公债支付政府开支的后果 第九节 对商品的需求并非对劳动的需求 第十节 关于征税的谬误 第六章 论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 第一节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含义 第二节 在牺牲流动资本的情况下增加固定资本,对劳动者可能是有害的 第三节 但这种情况很少发生 第七章 论决定生产要素生产力程度的原因 第一节 土地、劳动和资本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具有不同的生产力 第二节 生产力较高的原因。有利的自然条件 第三节 较大的劳动干劲 第四节 较高的技能和知识 第五节 整个社会的知识水平和相互信任程度较高 第六节 较高的安全感 第八章 论合作或劳动的联合 第一节 劳动联合是生产力较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二节 分工的作用 第三节 城镇和乡村间劳动的联合 第四节 较高程度的职业划分 第五节 试析分工带来的利益 第六节 分工受到的限制 第九章 论大规模生产和小规模生产 第一节 制造业中大规模生产方法带来的好处 第二节 合股原则的优点和缺点 第三节 大规模生产所需的条件 第四节 大面积耕作和小面积耕作之比较 第十章 论劳动增加规律 第一节 生产增加规律取决于劳动、资本和土地三要素增加的规律 第二节 人口规律 第三节 人口的增长实际上受哪些抑制因素的限制 第十一章 论资本增加规律 第一节 节约的手段和动机取决于什么 第二节 造成积累欲望的实际强度参差不一的原因 第三节 积累欲望不强烈的例证 第四节 积累欲望过强的例证 第十二章 论土地与生产增加规律的关系 第一节 有限的土地数量及其有限的生产力,是对生产的真正限制 第二节 土地生产规律,即随着所使用的劳动和资本的增加而报酬递减的规律 第三节 抵消报酬递减规律的因素;生产技术的进步 第十三章 前述规律的后果 第一节 当生产是因积累欲望不足而受到限制时的补救办法 第二节 并非仅仅在财产不平等的国家有必要限制人口 第三节 即使在粮食进出口方面实行自由贸易,也必须限制人口 第四节 即使向外国移民,一般说来也必须限制人口第二编 分配 第一章 论所有制 第一节 绪言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对共产主义的考察 第四节 对圣西门主义和傅立叶主义的考察第二章 续论所有制 第一节 私有制意味着可按契约自由取得财产 第二节 规定的合法性 第三节 私有制还包含遗赠权,但不包含继承权,继承问题的考察 第四节 应否对遗赠权有所限制,如何限制 第五节 土地所有权的根据不同于动产所有权的根据 第六节 土地所有权只有在某些条件下才是有效的,但这些条件不是总能实现的。对有关所有权的各种限制条件的考察 第七节 所有权的滥用 第三章 论获得产品分配的各阶级 第一节 有时产品由三个阶级分享 第二节 有时产品全部归于一个阶级 第三节 有时产品分属于两个阶级 第四章 论竞争和习惯 第一节 竞争并非产品分配的唯一调节者 第二节 习惯对地租和土地租佃的影响 第三节 习惯对价格的影响 第五章 论奴隶制 第一节 从奴隶状况来看奴隶制 第二节 从生产状况来看奴隶制 第三节 从奴隶所有者的利害关系来看奴隶解放 第六章 论自耕农 第一节 英国和欧洲大陆对自耕农制度的不同看法 第二节 关于瑞士自耕农制度的证词 第三节 关于挪威自耕农制度的证词 第四节 关于德国自耕农制度的证词 第五节 关于比利时自耕农制度的证词 第六节 关于英法海峡群岛自耕农制度的证词 第七节 关于法国自耕农制度的证词 第七章 续论自耕农 第一节 自耕农制度对劳动积极性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 自耕农制度具有锻炼才智的作用 第三节 自耕农制度具有促使人们深谋远虑和自我控制的作用 第四节 自耕农制度对人口的影响 第五节 自耕农制度对土地细分的影响 第八章 论分益佃农 第一节 分益佃农制度的性质及其种类 第二节 分益佃农制度的优缺点 第三节 有关各国分益佃农制度所起作用的例证 第四节 废除分益佃农制度是否合乎需要? 第九章 论投标佃农 第一节 投标佃农制度的性质和作用 第二节 在人口过多的国家内,实行这一制度的必然后果是名义地租的产生 第三节 这种名义地租是同勤勉、节俭或节制人口不协调的 第四节 印度的租佃制度 第十章 废除投标佃农制度的方法 第一节 爱尔兰投标佃农应当转变为自耕农 第二节 这一问题的现状 第十一章 论工资 第一节 工资取决于对劳动的需求和供给,换句话说,取决于人口和资本 第二节 关于工资的若干通俗见解的检讨 第三节 除少数情况以外,高工资是以限制人口为前提的 第四节 人口的限制在某些情况下是由法律规定的 第五节 人口的限制在其他情况下是特殊习惯的结果 第六节 适度的人口限制是劳动阶级的唯一保障 第十二章 论补偿低工资的一般方法 第一节 由法律或习惯决定工资的最低限额,并保证就业 第二节 这种最低工资限额及就业保证,其必要的条件是用法律限制人口 第三节 用以补足工资的各种津贴 第四节 租地分配制度 第十三章 再论补偿低工资的方法 第一节 人口问题舆论的有害方向 第二节 希望改善的根据 第三节 改善劳动人民习惯的两种相互有关的方法之一——教育 第四节 改善劳动人民习惯的两种相互有关的方法之二——通过国外和国内的殖民(移民),予以大规模的直接救济 第十四章 论工资因职业而异 第一节 工资因各种职业的引诱力不同而不同 第二节 由自然的垄断产生的工资差别 第三节 接受补助金的人们在参加竞争时对工资的影响 第四节 有独立生活来源者参加竞争时对工资的影响 第五节 妇女的工资何以低于男子 第六节 由限制性法律和团体组织造成的工资差别 第七节 关干工资取决于习惯的各种情况 第十五章 论利润 第一节 利润可分解为三部分,即利息、保险费和监督工资 第二节 利润的最低限度以及这一限度的变动 第三节 利润因事业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第四节 利润均等化的一般倾向 第五节 利润既不取决于价格,也不取决于购买和销售 第六节 资本家的垫款,最终是由劳动工资构成的 第七节 利润率决定于劳动费用 第十六章 论地租 第一节 地租是自然垄断的结果 第二节 某种质量或位置的土地,如果其数量不少于需求,这样的土地就不能产生地租 第三节 某一土地的地租由其收获超过已耕作的最劣等土地的收获的部分构成 第四节 或者由超过在最不利情况下使用的资本的报酬的部分构成 第五节 投于土地的资本,其报酬是地租还是利润? 第六节 地租不在农业生产物的生产费用之内第三编 交换 第一章 论价值 第一节 绪言 第二节 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的定义 第三节 一般购买力是指什么 第四节 价值是一个相对的术语。价值的一股上升或下降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说法 第五节 价值法则在应用于零售交易时应如何修改 第二章 论需求和供给,以及它们与价值的关系 第一节 价值的两个条件:效用和获得的困难 第二节 获得商品的三种困难 第三节 数量绝对有限的商品 第四节 这类商品的价值法则及其需求和供给的方程式 第五节 受上述法则制约的各种情况 第三章 论生产费用及其与价值的关系 第一节 不增加费用就能无限增加的各种商品,它们的价值法则,生产费用 第二节 这个法则由于供给的可能变动(而不是实际的变动)而发生作用 第四章 对生产费用的最后分析 第一节 生产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劳动数量 第二节 工资不是生产费用的组成部分 第三节 但是,当工资因行业不同而有所不伺时,则另当别论 第四节 就利润因行业不同而有所不同而言,利润是生产费用的组成部分 第五节 就利润延续的时间长短不一而言,利润是生产费用的组成部分 第六节 生产费用的偶然组成部分:赋税以及原料的稀缺性价值 第五章 论地租与价值的关系 第一节 在增加生产费用的条件下可以无限增加的商品。这种商品的价值法则,及其在现有最为不利的条件下的生产费用 第二节 在较为有利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这类商品,会产生地租,这种地租等于生产费用的差额 第三节 矿山和渔场的租金以及建筑物的地租 第四节 类似地租的额外利润顾客评论 共1条(查看所有评论)所有评论来自于在当当网购买过此商品的顾客 0人 0人 1人 0人 0人 心情指数 (读过,看过,听过的心情) 0人 开心 阅读场所 1人 床上 石醋醋对“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的评论发表于 2007-6-18 16:17:27个人评分: 心情指数: 阅读场所: 很经典的一本书,不过好像这里只有上没有下,而且书比较旧。不过总体还行。阅读 | 回复还没有人对此评论进行投票,您认为呢? 商品问答 共0条我要提问 0人开心 0人伤感 0人感动 0人没感觉 0人沉重 0人催眠 0人过瘾 0人受益匪浅 1人床上 0人公车上 0人咖啡馆 0人书桌旁 0人沙发 0人办公室 0人图书馆 0人厕所 新手上路 付款方式 配送方式 售后服务 帮助中心 新用户注册 支付方式 运费收取标准 服务保障承诺 常见热点问题 怎样下订单 网上支付常见问题 配送时间和配送范围 退换货政策 找回密码 VIP优惠政策 汇款单招领 退换货流程 顾客建议 发票制度 顾客投诉 公司简介 诚征英才 网站联盟 店中店招商 交易条款 Copyright (C) 当当网 2004-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41189号推荐给朋友请稍候

改革和完善大陆个人所得税制的思考 \近几年来,大陆居民个人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已进入国际警戒线区。若考虑尚有大量的隐形收入无法在基尼系数中得到反映,收入分配的实际差距无疑更大。贫富两极分化苗头的显现,再度引起海内外的普遍关注,对与此相关的个人所得税调节作用的质疑也日益增多。中共十六大报告已明确指出,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这使人们有充分理由对大陆现行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与完善,予以更多的研究和反思。 世界各国实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可分为三种模式:一是分类所得税制,就是将纳税人的各项所得划分为若干种类,按类别规定不同的适用税率和不等的费用扣除及优惠办法,分别计征所得税。二是综合所得税制,即将纳税人的各项所得统统加总,再减去税法允许扣除的有关费用和减免项目之后,按统一的税率计征所得税。三是混合所得税制,即分类课税和综合课税两者兼而用之,亦称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大陆、台湾、香港在个人所得税类型选择上,恰恰依次各择其一,因而三地个人所得税制各具特点。从实践效果看,大陆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在公平与效率方面均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值得改革和完善之处,主要表现为: 第一,分类所得税制产生的不公平问题。 分类所得税制是一种最古老的所得税征收制。其特点是通过分类采用高低不等的税率和不同的费用扣除规定及优惠办法,来体现政府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意图。目前世界上仅有极少数国家实行这种课税模式,甚至其发明者——英国也早就改为实施混合课税制。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在于分类征收制会产生横向不公平的不良后果,即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因收入渠道不同而必须纳不同的个人收入所得税,甚至较低收入者纳税额高于较高收入者。例:甲某每月收入1600元,全部为工薪所得;乙某每月收入1800元,800元来自劳务报酬,1000元来自工薪。甲某工薪收入扣除800元固定费用后,应税所得为800元,现行适用税率为10%,则甲某需纳税80元。而乙某劳务报酬所得800元,扣除800元费用后应税所得为0;其工薪所得1000元,扣除800元费用后,应税所得为200元,现行适用税率为5%,则乙某仅须纳税10元。甲乙两人在税负上的不公平显而易见。事实上在大陆目前的分类所得税制下,尽管个人所得税应税项目分类复杂(划分为11类),但有些所得仍难以准确确定所得项目,因而个人所得税征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很难防止通过收入分解来规避税负和利用差别利率来减轻税负,从而造成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功能扭曲,加大了收入分配的差距和不公平。而在综合税制下,无论个人所得来自何种类型的收入,最终只适用同样的税率和同样的税前扣除,这就可以避免分类征收造成的税负不公平。但有些人认为,分类征收制虽不太公平,但最大好处是适用于源泉扣缴,能有效避免偷逃税,因而适合大陆公民纳税意识不强、税务当局又缺乏相应征管和监控手段的现实状况。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综合征收制并不排斥源泉扣缴方式。无论是在台湾、香港,抑或在最早采用综合征收制的美国,在个人所得税征收过程中,仍然采用源泉扣缴方式。如,在工资支付时由雇主代扣代缴,到年终再在纳税人自我申报基础上,由税务当局按综合征收制所适用的税前扣除和税率进行综合计算,汇算清缴,多退少补。可见,至少大陆目前完全可以采用混合税制模式,即对多数应税项目采用综合征税办法,要求纳税人综合申报各项所得,税务当局汇总计算征收;对一些特定项目则仍可采用分类征税办法,如财产转让所得、特许使用费所得、偶然所得等采用分类征税。这样既可以做到征收上的方便,又可避免分类征收产生的不公平问题。 第二,税率结构设计产生的非效率问题 由于采取分类所得税制,大陆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依所得的性质类别不同而异,大体有三种:一是超额累进税率,即对工薪所得实行5~45%的9级超额累进税制,对个体经营、承包租赁经营所得则实行5~35%的5级超额累进税制;二是对其他8项所得项目适用20%的比例税率;三是对一次收入畸高者的劳务报酬所得适用加成征税税率。不同来源的个人所得设计高低不同的税率及档次,这种规定本身就缺乏令人信服的客观依据。其负面效应至少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抑制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大陆对工薪所得和个体经营所得分别实行45%和35%的最高边际税率。显然形成对职工工薪所得的歧视性待遇和对收入较高的个体经营者和承包、租赁者的优惠待遇。这里已埋藏着逆向调节的隐患,有违个人所得税调节的目的和初衷。更不应忽视的是,工薪所得高达45%的最高边际税率会产生抑制人们工作积极性的负效应。从全球范围看,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刺激人们工作、投资、储蓄的积极性,纷纷进行个人所得税制改革,大幅度降低了最高边际税率。目前我国工薪所得最高边际税率不仅大大高于香港和台湾,而且明显高于欧美及许多发展中国家,这既不利于刺激个人工作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应对国际人才争夺战,削弱了大陆对海内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其二,增加了税务征管难度。繁多的收入分类项目及税率档次,客观上为纳税人避税提供机会,不仅会强化纳税人的避税动机,还加大了税务人员的工作量,不利于降低征税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鉴于上述弊端,大陆首先应降低工薪所得的最高边际税率。根据目前收入差距过于悬殊,且高收入主要表现为工薪外收入的特点,个人的所得税作为调节过大收入差距的重要工具,理应重点面向高收入者而不是中下等收入的工薪族。同时参考台湾、香港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经验,对工薪所得与其他经营所得等,实行统一税率,并将个人所得税的最高边际税率降为30~35%为宜。此外,还应简化税率档次,形成合理的税率结构,即将个人所得税税率档次降为3~5档,以体现市场经济的公平、简化与效率原则。这样也有利于我国个人所得税制与国际税制改革同步。 第三,费用扣除简单化造成的不公平问题 大陆个人所得税在费用扣除方法上过于简单化,远不如台湾、香港合理。仅以大陆的工薪费用扣除额为例,按现行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凡取得工薪者,每月固定扣除生计费用800元。这种表面上的平等,结果造成事实上的不平等。由于纳税人的家庭经济负担各不相同,致使家庭人均收入水平亦不相同。按等额扣除后,不但未能缩小收入差距,反而可能扩大差距,显然也不符合“再分配注重公平”的要求。因此,应在充分考虑目前大陆家庭人均收入差距的前提下,借鉴台湾、香港的有关做法,科学确定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和豁免。也就是说,税前的费用扣除必须综合考虑纳税人的经济负担和实际情况,包括家庭实际赡养人口、伤残疾病支出、教育培训支出,住房贷款利息支出等各项加计扣除,并结合大陆的人口生育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等因素,合理确定相应的免税额。通过上述扣除,才能使纳税人在较公平的起点上缴纳税收,避免扣除简单化所造成的课税不公。还应看到,月薪800元的起征点尚是20多年前确定的,当时大陆尚处温饱阶段。这一起点与如今小康社会的标准相比,显然偏低,这也是造成大陆个人所得调节对象不到位,80%的个人所得税均来自职工工资收入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应参照台湾、香港的做法,构建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的调整机制,使之能配合物价水平和整个国民收入状况的变化适时调整,始终保持在相对合理的水平上,真正成为有效调节收入差距的重要工具。 第四,源泉扣缴伴随的税收流失问题 个人所得税调节对象能否到位,不仅取决于税制本身的设计是否存在缺陷,更取决于税制执行的社会基础及相关配套条件是否具备。源泉扣缴方法只有在纳税人收入显性化、社会监管体系健全,且支付报酬的单位或个人的财务制度规范,并愿意与税务机关密切配合的条件下才会有效,但大陆目前很难保证这几点。事实上,大陆在改革开放后,居民收入来源具有多元化、隐形化和非规范化特点。个人收入通常直接以现金支付,并不通过银行转账,支付单位或个人又常常不履行代扣代缴义务,使得税务部门很难掌握个人的真实收入情况,导致代扣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不真实,瞒报和不报现象较为普遍。由于源泉扣缴只能管住那些代扣代缴规范的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结果必然形成个人所得税管住了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却管不住高收入的“新生贵族”的尴尬局面。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把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基点放在税制执行的基础条件和配套条件上,实行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和源泉扣征并重的征缴制。一方面,要建立和健全个人收入支付机制和代扣代缴机制,包括:实现个人收入支付信用化和规范化,个人任何来源的收入都通过银行转账支付,尽量减少现金支付;一律实行存款实名制和居民身份证代码制,并建立银税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银行与税务机关通过计算机联网,实现数据信息的交换与共享,以利于税务部门对个人真实收入监控和征税;大力整治代扣代缴制度,完善《代扣代缴义务申报条例》,建立约束激励机制,运用利益诱导方式鼓励诚信纳税,对违规者则应加大惩罚力度,提高其违规成本,从而督促单位和个人认真履行代扣代缴义务。另一方面,要真正全面实施个人申报纳税制度,包括:统一规定纳税人无论是否已适用源泉扣缴,年终都须向税务机关办理结算申报纳税手续,对已扣缴的税额可以从全年应税额中抵扣;建立全国统一的纳税登记号码体系,并同居民身份证联系;建立健全税务代理制及现代化征管手段,为个人自行申报纳税提供社会化和专业化服务:建立全社会的个人信誉约束机制,构建一套覆盖社会的单位和个人的社会信誉档案信息系统,通过公开纳税信息,推进诚信纳税,制约偷逃税行为。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为重点进行分析,结合当下政治经济学意义为依据,从经济学理论出发具体围绕经济学寻租和经济活动、贸易政策工具的选择、贸易政策决定者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主要目的在于探索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发展方向,为提高国内政治经济政策的实施方向选择奠定坚实的基础。关键词:国际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研究;具体应用当前我国经济已经和国际接轨,所以国际经济政策的调整对我国经济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国际贸易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能够提高我国经济在国际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国际贸易政策的调整主要与国际的政治格局的调整紧密相连,正确掌握国际贸易政策,了解国际经济的动向,随时改变国家经济政策,以应对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本文主要针对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为重点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1贸易政策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在国际贸易政策中的政治经济学就是国际中国家政治经济能力的体现,在分析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要从国际形式出发看待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式。在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分析中要根据国际的政治经济形势的现实方式,这种现实主义的方式理解就是在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工业发达国家将本国的经济危机转移到周边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现实主义经济政策主要是以国家的经济为核心的形式,进行分析,国家经济为经济政策的核心,所有的优势都是面向国家内部的利益,将国家整体利益作为重点,是各国政府出台经济政策的主要目的,所以通过对国家经济的分析能够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形势[1]。2政治经济学中的贸易政策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国家的经济政治已经结合为一体,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的变动都关乎着国家的经济利益。国家的贸易政策调整,需要综合考量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等各项因素,从这方面考虑,就是贸易政策就是各个国家使用政治手段决定经济制度。对于国家而言,在政治的变更中,人们会选择对自身利益有帮助的,但是作为政治的统治者都会愿意一直站在统治地位。在贸易政策的决策时同样使用相同的理论,假设市场经济的情景,将居民进行二次分配,用投票的方式决定最终的胜利者。斯托帕尔一萨缪尔森定理认为,在国家中劳动者的人数增加过多时,要详细了解劳动者生产的产品是属于什么样的类型,劳动者生产的产品是出口的,国家就会选择经济开放政策,相反,当大量的劳动者生产的产品都是需要进口的国家就会启用贸易保护政策。3贸易政策综合意义中的政治经济学应用3.1非生产性寻租经济活动根据克鲁格的理念,寻租性活动和经济学中的社会资金增长的模式不同,它不仅是简单的寻求利益的方式。这样的寻租式的经济活动不能够直接带来经济上的变化。但是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得更大的综合利益。在国际贸易中这样的理念经常被用于对外贸易,在实际的操作中将这种理念转换成相应的关税和进出口配额的形式,这种形式的使用能够从合理的范围内使自身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其实对于关税和进出口贸易配额的控制主要为保障国家内部的中小型企业,防止中小型企业受到国际经济市场变动的直接冲击。经济政策的调整主要为了国家经济的良性发展,避免在经济发展中出现企业统治经济市场的情况,为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保护政策[2]。3.2贸易政策工具选择当前,贸易国际化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只是将自己国家的利益最大化,并没有根据国际贸易政策的理念进行设定。在国际贸易经济保护政策中将反倾销、自愿出口、反补贴等相关的保护条令,都会对国家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贸易政策的使用主要是站在国家的政治方面的决定。国际贸易保护中只能够在经济上对商品的成本产生影响,并不会造成别的损失。并不直接在政治上得到经济政策的优化,主要是从国家政治的全局上进行考虑。3.3贸易政策的决策经过经济的分析,国家贸易政策决定主要是由国家的经济情况和国家的产业形势决定[3]。国家的贸易政策决策调整主要是对国家内部的经济体制进行保护的一种保护形式,在国家经济政治的制定中,主要关注的重点就是国家的利益,资本的投入和回报达到国家的发展要求就能够为国家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当国家的综合发展实力增强,就会想发展国际贸易经济,提高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4结束语综上所述,当前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研究中就是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等的综合研究,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的调整中,一定会将国家的利益放在最优先的位置考虑,因为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变动是对整个国家的经济方向的决策,国家贸易自由或国家贸易保护的启用,都是对国家的经济保护,也是对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参考文献:[1]顾振华,沈瑶.利益集团影响下的贸易保护———一个贸易政治经济学的文献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6(12):159-169.[2]张衔,李少武.国际贸易体系演进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6(11):12-18.[3]张利.关于国际贸易政策中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分析[J].现代经济息,2016(2):155-作者:刘玉婷 廖坚 单位:邵阳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全国的污染情况;全国的沙漠化情况;还有全国的经济情况。希望采纳

政治经济学相关文献有哪些

的好书我是一名高一的学生,想详细了解一下经济。请推荐几本好书~appreciating!要求:通俗易懂,不要那种知识分子型的;一定是自己觉得好的,而不是转贴的。thanks!!!展开最佳答案首先,建议你订一份“参考消息”,它从世界各大权威报纸摘选经济类的评论,比较客观,让你能从大局上把握经济走向,最重要的是通俗易懂,不是那种只有专业人士才看的,当然,该报纸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政治和军事也是其中的一大亮点。高中三年虽然学习紧,但我仍然每天坚持看它,甚至上课~呵呵,这就不说了。 再就是一些专业性质的报纸,比如“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日报”等,这些都是比较专业性质的,对于你高一来说,为时尚早,建议还是以后有了一定的经济学理论之后再看~ 再就是“南方周末”,只是觉得它太厚,评论比较深入,但有时候我都看不懂,对你来可能不太适合,不过可以一看~ 顺便说一下,我高中只看“参考消息”和“国际先驱导报”这两份报纸,一是学习紧,山东的高中都这样,二来也买不到其它的,呵呵~ 对于经济类的书籍,感觉这类书籍很多,再就是书籍相对于我说的这两份报纸来说都比较专业,你可能看起来会很乏味,高中学习已经够乏味的了~因此书籍我就不作推荐了。 我也很爱好经济,但我不是学经济的,现在大三,从我个人角度讲,只推荐看“参考消息”,还有时间的话再看下“国际先驱导报”,其它的暂且不论。

政治经济的相关书籍应该有很多建议,你可以看一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基本上来说对政治经济的理论概括的比较全面了。

《资本论》《保卫资本论》求《保卫资本论》作者荐读的文献、作品、文章保卫《资本论》参考文献(列国志数据库 供交流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出版。该著创立了所谓的“七类文献法”,用于进行指导中国经济学的研究和构建。Ⅰ马克思主义经典《资本论》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04。《资本论》第1卷(法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资本论》第1卷(德文一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200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32卷,人民出版社,199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34、47卷,人民出版社,200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200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剩余价值学说史》,郭大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剩余价值理论》,人民出版社,1975。《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97。《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84。《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2012。《列宁专题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50。《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3~1999。Ⅱ国学《周易》(杨天才等译注),中华书局,2011。《国语译注》(汪济民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老子译注》(罗义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0。《大学中庸译注》(王文锦),中华书局,2013。《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2012。《杨伯峻〈孟子译注〉商榷》(白平),中华书局,2013。《楚辞译注》(董楚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吕氏春秋译注》(张双棣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61~2014。《史记》(韩兆琦译注),中华书局,2007。《春秋繁露》(张世亮等译注),中华书局,2012。《全唐诗》(彭定求等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唐诗一万首精选》,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唐宋词鉴赏辞典》(唐圭璋等),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李商隐诗集疏注》(叶葱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李清照全词》(刘瑜编),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红楼梦》(周书文点校),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熊十力选集》(景海峰编),吉林出版社,2005。梁漱溟:《人心与人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熊十力:《论六经·中国历史讲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熊十力:《原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熊十力:《新唯识论》,商务印书馆,2010。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2006。国学大师丛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Ⅲ历史和思想文化卜正民等:《中国与历史资本主义——汉学知识的系谱学》,古伟瀛等译,新星出版社,2005。冯天瑜:《“封建”考论》(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13。哈维:《新自由主义简史》,王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侯家驹:《中国经济史》,新星出版社,2008。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霍奇逊:《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社会科学中的历史特性问题》,高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Routledge,2001)。金观涛等:《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增订本),法律出版社,2011。金观涛等:《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11。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增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杨人楩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考茨基:《唯物主义历史观》,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袁志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帕特森:《马克思的幽灵——和考古学家会话》,何国强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斯考森:《现代经济学的历程——大思想家的生平和思想》,马春文等译,长春人民出版社,2006。宋鸿兵:《货币战争》,中信出版社,2007。唐庆增:《中国经济思想史》,商务印书馆,2011。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望月清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韩立新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韦伯:《经济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熊彼特:《经济分析史》,杨敬年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2011。程恩富:《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第1~5卷,东方出版中心,2006。张一兵:《资本主义理解史》第1~6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张之洞:《劝学篇》,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Ⅳ政治和哲学Antonio Gramsci,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7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Martin Heidegger,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by William Lovitt),New York:Harper Colophon Books, 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陈越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1984、2010。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邓正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鲍德里亚:《生产之镜》,仰海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伯恩斯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马元德等译,东方出版社,1989。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教材)》,余大章等译,人民出版社,1983。布洛维:《公共社会学》,沈原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程恩富等:《论推进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的学术原则——主析“马学”、“西学”与“国学”之关系》,《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4期。德赛:《马克思的复仇——资本主义的复苏和苏联集权社会主义的灭亡》,江澄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费彻尔:《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学批判到世界观》,赵玉兰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葛兰西:《实践哲学》,徐崇温译,重庆出版社,1990。戈尔巴乔夫等:《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广松涉:《物象化论的构图》,彭曦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豪斯曼:《经济学的哲学》,丁建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郝敬之:《整体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1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贺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959。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等译,商务印书馆,196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洪银兴:《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私人资本及其收入的属性——马克思资本理论的现代应用》,《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胡大平:《回到恩格斯——文本、理论和解读政治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简新华等:《论社会主义资本理论的几个难题》,《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简新华:《再论“资本中性论”——答侯廷智教授的商榷》,《中国经济问题》2004年第4期。梅洛蒂:《马克思与第三世界》,高铦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拉布里奥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杨启潾等译,人民出版社,1984。劳斯:《知识与权力——走向科学的政治哲学》,盛晓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刘永佶:《劳动主义》,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白锡堃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柯尔施:《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阶级运动》,熊子云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王南湜等译,重庆出版社,1989。梅扎罗斯:《超越资本——关于一种过渡理论》,郑一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牟宗三:《历史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奈格里:《〈大纲〉: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张梧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0。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注释本)》,李秋零译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康德:《实践理性批判(注释本)》,李秋零译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钱广华:《开放的康德哲学——重读“物自体”》,《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荣兆梓:《资本一般与公有资本》,《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0期。施韦卡特:《反对资本主义》,李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施密特:《历史和结构——论黑格尔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历史学说》,张伟译,重庆出版社,1993。孙中山:《三民主义》,九州出版社,2011。孙伯鍨:《卢卡奇与马克思》,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孙正聿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孙正聿:《“现实的历史”:〈资本论〉的存在论》,《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孙正聿:《〈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1期。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吴宣恭:《从生产关系的主导因素探讨中国经济学的主线》,《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年第1期。吴宣恭:《分配不公的主要矛盾、根源和解决途径》,《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11期。西美尔:《货币哲学》,陈戎女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等译,商务印书馆,2003。仰海峰:《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前提及当代效应》,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杨志:《论资本的二重性——兼论我国公有资本的本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姚顺良:《马克思“三大社会形式”理论的原像——析望月清司对<大纲>解读的两个“贯穿”和一个拒斥》,《现代哲学》2011年第1期。俞吾金:《从康德的“理性恨”到黑格尔的“理性的狡计”》,《哲学研究》2010年第8期。俞吾金:《被遮蔽的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12。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Ⅴ方法论David Harvey,A Companion to Marx’s Capital,London: Verso,2010(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David Harvey,A Companion to Marx’s Capital,Volume 2,London: Verso,Dincan Foley,Understanding capital: Marx’s economic theory,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Henry Green,The logic of Marx,by Terrell Carver,Oxford:Basil Blackwell,Leontief,W1938: “The Significance of Marxian Economics for Present-Day Economic 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8(1): 1-阿尔都塞等:《读〈资本论〉》,李其庆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何怀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艾克纳:《经济学为什么还不是一门科学》,李敏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贝洛菲尔等:《重读马克思——历史考证版之后的新视野》,徐素华译,东方出版社,2010。波普尔:《历史主义贫困论》,何林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The Beacon Press,1957)。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杜汝楫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The Beacon Press,1957)。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查汝强等译,科学出版社,1986。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舒炜光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石士钧译,商务印书馆,1992。布朗等:《批判实在论与马克思主义》,陈静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丁堡骏:《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理论定位——兼与王峰明先生商榷》,《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第10期。凡勃伦:《科学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张林等译,商务印书馆,2008。广松涉:《资本论的哲学》,邓习议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汉兹:《开放的经济学方法论》,段文辉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黄宗智:《经验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段忠桥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科斯:《论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罗君丽等译,格致出版社,2010。李建平:《〈资本论〉第一卷辩证法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林岗:《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方法和分析范式》,《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6期。刘炯忠:《马克思的方法论与系统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刘召峰:《〈资本论〉中的“二重性”学说探论》,《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1期。门格尔:《经济学方法论探究》,姚中秋译,新星出版社,2007(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85)。米塞斯:《经济学的认识论问题》,粱小民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内田弘:《新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研究》,王青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裴宏:《实体与形式对偶的劳动价值论》,《政治经济学评论》2012年第1期。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钿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琼·罗宾逊:《经济哲学》,安佳译,商务印书馆,2011。蒲鲁东:《贫困的哲学》,余叔通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斯蒂德曼等:《价值问题的论战》,陈东威译,商务印书馆,1990。默斯托:《马克思的〈大纲〉——〈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50年》,闫月梅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唐正东:《从斯密到马克思——经济哲学方法的历史性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王亚南:《〈资本论〉的方法》,《经济研究》1962年第12期。王亚南:《再论〈资本论〉的方法》,《哲学研究》1963年第3期。王峰明:《马克思经济学假设的哲学方法论辨析——以两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问题为例》,《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威廉姆·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阮仁慧等译,重庆出版社,2007。维哥德斯基:《〈剩余价值学说史〉在马克思经济学遗产中的地位》,何易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吴宣恭:《“人力资本”概念悖论分析》,《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10期。谢富胜等:《人力资本理论与劳动力价值》,《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8期。谢尔盖耶维奇:《卡尔·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方法论作用》,雎国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熊彼特:《从马克思到凯恩斯》,韩宏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许光伟:《实体与形式对偶说的逻辑不足和拓展方向——与裴宏博士商榷》,《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第11期。许光伟:《〈资本论〉中具有怎样的二重性学说——与刘召峰博士的几点交流》,《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6期。伊林柯夫:《马克思〈资本论〉中抽象和具体的辩证法》,孙开焕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张五常:《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商务印书馆,2000。Ⅵ经济理论Coase,R1937: “The Nature of the F”Economica,4(3): 386-William Lazonick,Competitive Advantage on the Shop Floor,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白暴力:《财富劳动与价值——经济学理论基础的重构》,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布雷弗曼:《劳动与垄断资本——二十世纪中劳动的退化》,方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Monthly Review Press,1974)。陈其人:《世界经济发展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陈其人:《李嘉图经济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陈其人:《亚当·斯密经济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何新:《反主流经济学》,时事出版社,2010。胡钧:《〈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兼论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评论》2011年第3期。胡培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流地位不可动摇》,《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年第3期。莱博维奇:《超越〈资本论〉——马克思的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崔秀红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杰弗·霍奇森(霍奇逊):《资本主义、价值和剥削——一种剥削理论》,于树生等译,商务印书馆,2013。霍奇逊:《演化与制度——论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学的演化》,任荣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盛洪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3。兰格:《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王宏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雷诺兹:《经济学的三个世界》,朱泱等译,商务印书馆,2013。李达:《经济学大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李建德:《经济制度演进大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柳欣:《资本理论——有效需求与货币理论》,人民出版社,2003。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彭尘舜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卢森贝:《〈资本论〉注释》,赵木斋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琼·罗宾逊:《经济学论文集》,顾准译,商务印书馆,1984。曼德尔:《晚期资本主义》,马清文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孟捷等:《金融资本与“阶级—垄断地租”——哈维对资本主义都市化的制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8期。米克:《劳动价值学说的研究》(第二版),陈彪如译,商务印书馆,1979。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巴曙松等译,中信出版社,2014。汪丁丁:《新政治经济学讲义:在中国思索正义、效率与公共选择》,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沈越:《论古典经济学的市民性质——马克思市民理论再探讨》,《经济研究》2013年第5期。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经济理论批判绪论》,巫宝三译,商务印书馆,1963。荣兆梓等:《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通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荣兆梓:《企业制度:平等与效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段毅才等译,商务印书馆,2002(Free Press,1985)。吴宣恭:《论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方式范畴》,《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第3期。许光伟:《论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协同创造价值——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现代化的一般思考》,《当代经济科学》2003年第2期。许光伟:《再论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协同——从马克思的协作理论说起》,《制度经济学研究》2004年第1期。许光伟:《中国国有企业历史特性分析》,《经济评论》2008年第1期。许光伟:《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角度再谈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改革开放30年成功实践的理论启示》,《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第10期。许光伟:《生产要素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建构性分析——实践逻辑域中的思考》,《经济学家》2012年第8期。许光伟:《发生学与中国经济学建构:一个引论》,《中国经济问题》2013年第2期。杨继国:《价值运行论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杨继国:《论虚拟经济的特殊“供求规律”》,《厦门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张定胜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余斌:《45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余斌的解说》,东方出版社,2011。张忠任:《数理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Ⅶ其他艾凯:《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第三版),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许光伟:《马克思企业理论:现代范式》,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2007。《马克思主义思想辞典》,陈叔平等译,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伯恩斯坦文选》,殷叙彝编译,人民出版社,2008。《拉法格文选》,人民出版社,1985。《卢卡奇自传》(杜章智编),李渚青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王亚南文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1989。《卫兴华自选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

政治经济学相关论文

写小论文,你要根据课程的要求,一般老师都会给你要求具体的范围和具体的内容,你根据你最感兴趣的,或者说你最擅长的一个话题和主题句确定自己的论文题目,然后查相应的参考文献进行协作。

政治经济学小论文,当我们写的时候,一定要先找准一个话题,一个方向去进行研究,根据我们所学的经济学内容去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全国的污染情况;全国的沙漠化情况;还有全国的经济情况。希望采纳

  • 索引序列
  • 政治经济学相关文献研究
  • 政治经济学相关文献
  • 政治经济学相关文献综述
  • 政治经济学相关文献有哪些
  • 政治经济学相关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