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考古期刊2021

考古期刊2021

发布时间:

考古期刊2021

可能已经没有了吧。像这种情况可能是原来的那一期可能已经下架了,或者是发布者已经删除了,又或者是没有权限查看,这些都是有可能的。《大众考古》是面向社会大众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大众文化期刊。期刊坚持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情趣的用稿原则,以小学高年级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为主要对象。

故宫出的紫禁城,很不错,值得订阅

推荐大众考古

国内最主要的三大刊物:《考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 第一任主编、副主编为夏鼐、 陈梦家。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简报,考古研究的一般性论述,考古工作简讯,考古技术工作,书刊译介,学术动态等。创刊于1955年,原名《考古通讯》。1955~1957年为双月刊,1958年为月刊。1959年改名《考古》,出至1966年第 5期停刊(其中1960年出10期)。自1972年复刊至1982年为双月刊,1983年改为月刊。《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物局主办的学术性、资料性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原名《文物参考资料》。创刊于1950年初,本是文物局资料室编辑的内部通讯性刊物,内容包括文物保护、博物馆和图书馆 3个方面。1951年,编者改为文物参考资料编辑委员会,并公开发行,但有关考古的内容仍然较少。从1956年开始,内容不再包括图书馆方面。1959年改名《文物》,有关考古的文章进一步增多。1966年6月停刊,至1972年复刊,内容改为专一于古代文物,不再刊载革命文物方面的文章。该刊与《考古》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在于除刊登考古发现与研究外,还注重碑帖、书画、版刻和各种传世文物。《考古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季刊。出版地点北京。夏鼐主编。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报告,考古研究的专题论文,以及与考古学关系密切的其他重要论著。它的前身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于1936年出版的《田野考古报告》第 1册。该刊1947~1949年改名《中国考古学报》,出版了第2~4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考古研究所编辑,于1952年出版了第5册。1953年改称《考古学报》,为半年刊,至1955年出版了第6~10册。1956~1960年改为季刊,1962~1965年复为半年刊。1960年下半年、1961年和1966~1971年停刊。1972年复刊至1977年为半年刊(其中1972年仅出1期),1978年起重新改为季刊。其他:刊名 创刊日期 出版频率 主办单位 附注考古与文物 1980年1月 双月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华夏考古 1987年7月 季刊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脊椎动物学报 1957年 1967-1972 年停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于1957年创刊英文版季刊,刊名为Vertebrata PalAsiatic, 1959年创刊中文版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1年两刊合并,刊名沿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6年停刊,1973年复刊(1966和1973年均只出版了两期),1984年起刊名改为《古脊椎动物学报》江汉考古 1980年4月 季刊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考古学会 农业考古 1981年 季刊 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 史前研究 1986年4月20日 季刊,停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馆 人类学学报 1982年8月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化石 1972年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1953年 年刊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编辑委员会 辽海文物学刊 1986年5月 半年刊 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辽宁省博物馆 江西文物 1989年8月 季刊 江西省文化厅 由《江西历史文物》与《江西革命文物》合并而成。1992年起改名《南方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79年 半年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北方文物 1985年2月 季刊 黑龙江文物管理局 原名为《黑龙江文物丛刊》 黑龙江文物丛刊 1981年10月 1984年11月停刊 黑龙江省文物出版编辑室 改名为《北方文物》 四川文物 1984年1月 双月刊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文物世界 1999年11月 季刊 山西省文物局 原名为《文物季刊》 文物季刊 1989年5月 季刊 山西省文化厅文物局 1999年11月改名为《文物世界》 中原文物 1981年3月 双月刊 河南博物院 原名为《河南文博通讯》 广东文物 1996年8月 半年刊 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58年 双月刊 故宫博物院 博物馆研究 1982年12月 季刊 吉林省博物馆学会,吉林省考古学会 东南文化 1985年10月 月刊 江苏省考古学会 原名为《文博通讯》 文博通讯 1975年5月 1984年停刊 南京博物院 1985年10月改名为《东南文化》 文博 1984年7月 双月刊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89年6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 鉴赏家 1995年5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鉴赏家》编辑部 收藏 1993年1月 月刊 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疆文物 1985年 季刊 《新疆文物》编辑部 福建文博 1979年8月 半年刊 福建省博物馆,福建省文博编辑组 故宫文物月刊 1983年4月 月刊 国立故宫博物院 中国历史文物 2002年2月 双月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原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考古期刊2021年10期

国内最主要的三大刊物:《考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 第一任主编、副主编为夏鼐、 陈梦家。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简报,考古研究的一般性论述,考古工作简讯,考古技术工作,书刊译介,学术动态等。创刊于1955年,原名《考古通讯》。1955~1957年为双月刊,1958年为月刊。1959年改名《考古》,出至1966年第 5期停刊(其中1960年出10期)。自1972年复刊至1982年为双月刊,1983年改为月刊。《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物局主办的学术性、资料性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原名《文物参考资料》。创刊于1950年初,本是文物局资料室编辑的内部通讯性刊物,内容包括文物保护、博物馆和图书馆 3个方面。1951年,编者改为文物参考资料编辑委员会,并公开发行,但有关考古的内容仍然较少。从1956年开始,内容不再包括图书馆方面。1959年改名《文物》,有关考古的文章进一步增多。1966年6月停刊,至1972年复刊,内容改为专一于古代文物,不再刊载革命文物方面的文章。该刊与《考古》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在于除刊登考古发现与研究外,还注重碑帖、书画、版刻和各种传世文物。《考古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季刊。出版地点北京。夏鼐主编。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报告,考古研究的专题论文,以及与考古学关系密切的其他重要论著。它的前身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于1936年出版的《田野考古报告》第 1册。该刊1947~1949年改名《中国考古学报》,出版了第2~4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考古研究所编辑,于1952年出版了第5册。1953年改称《考古学报》,为半年刊,至1955年出版了第6~10册。1956~1960年改为季刊,1962~1965年复为半年刊。1960年下半年、1961年和1966~1971年停刊。1972年复刊至1977年为半年刊(其中1972年仅出1期),1978年起重新改为季刊。其他:刊名 创刊日期 出版频率 主办单位 附注考古与文物 1980年1月 双月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华夏考古 1987年7月 季刊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脊椎动物学报 1957年 1967-1972 年停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于1957年创刊英文版季刊,刊名为Vertebrata PalAsiatic, 1959年创刊中文版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1年两刊合并,刊名沿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6年停刊,1973年复刊(1966和1973年均只出版了两期),1984年起刊名改为《古脊椎动物学报》江汉考古 1980年4月 季刊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考古学会 农业考古 1981年 季刊 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 史前研究 1986年4月20日 季刊,停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馆 人类学学报 1982年8月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化石 1972年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1953年 年刊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编辑委员会 辽海文物学刊 1986年5月 半年刊 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辽宁省博物馆 江西文物 1989年8月 季刊 江西省文化厅 由《江西历史文物》与《江西革命文物》合并而成。1992年起改名《南方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79年 半年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北方文物 1985年2月 季刊 黑龙江文物管理局 原名为《黑龙江文物丛刊》 黑龙江文物丛刊 1981年10月 1984年11月停刊 黑龙江省文物出版编辑室 改名为《北方文物》 四川文物 1984年1月 双月刊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文物世界 1999年11月 季刊 山西省文物局 原名为《文物季刊》 文物季刊 1989年5月 季刊 山西省文化厅文物局 1999年11月改名为《文物世界》 中原文物 1981年3月 双月刊 河南博物院 原名为《河南文博通讯》 广东文物 1996年8月 半年刊 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58年 双月刊 故宫博物院 博物馆研究 1982年12月 季刊 吉林省博物馆学会,吉林省考古学会 东南文化 1985年10月 月刊 江苏省考古学会 原名为《文博通讯》 文博通讯 1975年5月 1984年停刊 南京博物院 1985年10月改名为《东南文化》 文博 1984年7月 双月刊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89年6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 鉴赏家 1995年5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鉴赏家》编辑部 收藏 1993年1月 月刊 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疆文物 1985年 季刊 《新疆文物》编辑部 福建文博 1979年8月 半年刊 福建省博物馆,福建省文博编辑组 故宫文物月刊 1983年4月 月刊 国立故宫博物院 中国历史文物 2002年2月 双月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原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您的问题,中国考古杂志《考古学报》、《考古》、《文物》,都是专业文物考古报刊;《考古学报》、《考古》侧重于考古发掘论著;《文物》侧重于考古文物实物论著;各有所长、各有千秋!

探索发现

公布了哪些遗址,公布了哪些文物,这些文物的价值,文物的出土方式,文物保存在哪里,获得了怎样的评价?

考古期刊2021第8期

《考古》《寻根》(这个主要针对民俗文化现象)

探索发现

2008北大版核心期刊: 85 文物考古 文物 考古 考古学报 考古与文物 东南文化 农业考古 中原文物 北方文物 华夏考古 江汉考古 敦煌研究 故宫博物院院刊

万年坑王贺宇帆穿越到了一本男主重生日天日地的小说里。凭借着过去的经验和文笔,他每天不停的挖坑写作,成为了修真界唯一一个不修仙的金丹期修者。只是……为什么写出来的东西都成真了呢?? 本文作为一篇穿越修真文,却跳出套路,写了一个不愿修真的穿越者和他笔下主角的故事。作者文笔朴实,行文风趣,虽说出场人物众多,但各有不同,再加上主角攻受的温馨甜蜜和书中书的曲折情节,使得文章内容丰富,值得一读。第1章   阴沉的天空中乌云翻滚,闷雷在云层间不断的敲响。  困仙峰顶,伴着时不时划破天幕的闪电,白衣人嘴角勾起一抹残忍的笑意,干脆利索的将手中长剑送入了脚边倒在血泊中的青年心口,停了一瞬,再毫不留情的迅速抽出。  温热的鲜血溅上剑尖,却只带起来青年一声低低的闷哼。  青年四肢尽断,丹田处闪着紫金色光芒的兽丹早被挖出。哪怕身上又多了这致命一剑,也无法让早已麻痹的身子感受到一点痛意。  伴着微弱的呼吸,他艰难的问着:“为……什么……”  “为了你的兽丹。”  白衣人狂妄的笑声几乎要刺破云层,那双乌黑的凤眼间也燃起了一片血红。  他盯着那个随时要断气的青年,恶狠狠的诉说着最残酷的事实:“我需要你帮我做的事情你都做好了,现在只缺一个助力让我破界成神。看在你提供兽丹的面子上,我好心告诉你一句,在这个世界上,不管眼见还是耳听,可都不一定就是真的。”  说完,白衣人笑的更疯狂了。  青年一双血红色的眼睛瞪的巨大,那一剑穿心的痛,也终于夹杂着浓烈的恨意翻滚了起来。  他想握拳,想咬牙,但是弥留的最后一丝气力,也只能让这些永远停留在了“想”上。  白衣人的笑声还在耳边不停的回荡,眼前的景象却已然蒙起了一层黑纱。  直到最后一丝光线收尽,天空中那道憋了太久的闪电才终于劈了下来。  金色的巨柱带着毁天灭地的灵压,只“轰”的一声巨响,瞬间将困仙峰从中断成两半。  可那雷却是还嫌不够似得,又直直降下八道,把原本一界最高的山峰劈为平地,才终于敛下了气势。  下一刻,云散,天开。  在更远的南海仙山,白发白髯的老者手中朱玉无端裂开,掉在地上发出“嗒”的声轻响。布满褶皱的眼皮慢慢张开,他长叹一声,口中喃道:“天罚……”  —  桓承之不明白为什么在神魂俱灭之后自己还能留下一丝意识。  就像是做了一场太久不醒的梦,梦里只有无尽的黑暗,和漫长的等待。  他在漆黑中不断的挣扎,不知过了多久,失去了感觉的四肢开始微微泛起了痛意,心口和丹田也像是压了什么,闷的让人难受。  原本只是一丝一缕的意识在慢慢恢复,直到无尽的黑暗中现出一道微弱的光芒时,就像是在拼命抓住救命稻草一般,桓承之猛的睁开了双眼。  还没来得及看清周围,就听到熟悉的声音发出了一个不熟悉的短呼。天旋地转的瞬间,桓承之从高空狠狠砸回了地面。  好在这个所谓的“高空”似乎也不到两米,而地面上绿草繁花,倒也摔不了多疼。  “啧,合着没死啊,吓我一跳。”  声音从上方传来,桓承之艰难的仰头看去。只一眼,黑眸转红。浑身上下的每一滴血,也叫嚣着沸腾了起来——  玉玄真人。  这个处心积虑利用他三十余年,又亲手把他送上绝路的伪君子。现在为什么还会出现在他眼前?  难道除了兽丹之外,他连自己这副残破的壳子也不打算放过了吗?  桓承之怒到极致,自然也就没意识到他现在这个情况有点儿不对。  至于哪里不对?  原·玉玄真人,现·贺宇帆低头看着那只从睁眼后就陷入狂暴模式的小怪物,一时间有点儿纠结的不知该怎么做好了。  天知道这是他穿越来这个世界后,第一次见到“动物”。  就算这动物长得有点儿奇怪,但对于一个吃了几个月水果野菜的人来说,就算是个巴掌大的怪物,那也是绝美的食材啊!  可现在问题来了,这个怪物看起来好像有病。  而从它除了那对儿尖长耳朵以外,无一不像狗的模样来看,贺宇帆在第一时间,就把这种病定在了狂犬病上。  不管贺宇帆有多饥渴,他也还是终究没办法允许自己去吃一个正在犯狂犬病的狗。尤其是这只狗看起来,似乎还很不好惹的样子。  略带可惜的摇了摇头。  在贺宇帆打算转身离开,留这个发病的白毛小怪物在这儿自生自灭时,他却猛的听到,那只怪物用清晰的人言叫道:“玉玄……”  贺宇帆立刻低头。北京千美健身休闲服务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10115682861835N,企业法人顾英民,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北京千美健身休闲服务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器械健身;会议服务(不含食宿);餐饮管理;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含演出)。(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在北京市,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51371455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5000万以上规模的企业中,共4173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美健的产品都是原生态纯天然的,不添加化学物质,你只要试过就知道,完全就是原材料的高科技提取,纯原生的味道,比如大豆肽蛋白粉,就是纯大豆的味道,吃了对人体只有好处没有坏处,适合长期补充。美健(大连)日用品有限公司是2007-03-21在辽宁省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宪立巷59-60号。美健(大连)日用品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2102027969328226,企业法人舒琳,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美健(大连)日用品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日用百货、化妆品、纺织品、电子产品、办公用品、机电产品(不含小轿车)、通讯器材、国内一般贸易(法律、法规禁止的项目除外;法律、法规限制的项目取得许可证后方可经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辽宁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1700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1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7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美健(大连)日用品有限公司对外投资1家公司,具有0处分支机构。果没买的话!千万别买啊!我买了!保证你带上有副作用,最专业的牙医说的!至于财产,林濛带不走也不想带,可这不等于她愿意让别人花着有她汗水的钱享受美好生活。    然而那只小怪物却像是用尽了最后的力气一般,脑袋一耷,再次昏迷了过去。  贺宇帆:“……”  这什么情况?  难道这玩意儿还是个妖精?  贺宇帆拧眉。  下一秒,眼珠一转,像是想到了什么似得勾起嘴角。弯腰伸手,将那只安静下来的小怪物搂到怀里,便抱着回屋去了。  三日之后。  桓承之再次睁眼时,心中那翻滚到扑灭理智的怒火已经缓和了不少。所以在这时候,他也发现了伤口上涂着的药膏,脖子上的绳索和身下垫着的软垫。  这无疑是玉玄的新一轮侮辱罢了。  暗红色的眸子愈发冰冷,口中也跟着发出了两声带着冰碴的冷笑。  而当他下意识探测了自身情况后,再次涌起的恨意却直接被惊讶所取代。  他的兽丹回来了。  虽然比以前元婴大圆满掉了七八个等级,但就是筑基中期的修为,也足够让他兴奋一下了——  毕竟没有什么是比失而复得更让人高兴的,不是吗?  不过这个喜悦到底还是没有冲破桓承之的理智,只是一秒的恍神,他就重新恢复了之前的状态。  或者说,那缩成一团的小身子,比原本还要绷的更紧了些。  桓承之怎么也不会相信玉玄会好到还他兽丹的。况且就现在他所知道的来看,也并没有什么能在体外让兽丹掉级,再送还回来的前例。  他甚至不止一次觉得,如果不是因为这兽丹和他绝对的契合和熟悉,他几乎要怀疑,这是玉玄给他装的别人的兽丹了。  但这种情况也绝对是不可能的。  毕竟,玉玄那种真小人,从来都不会有什么良心之说的。  桓承之烦躁的甩了甩他雪白的尾巴,又习惯性抬起爪子扒拉了一下尖长的耳朵。  在动作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他终于从兽丹恢复的震惊中回过神儿来,意识到了现在最不对劲儿,却一直被他下意识忽略的问题——  为什么他不但恢复了原型,似乎还变回了幼年期的样子?  难道是种族血脉……  “哟,你醒了啊?”  没有给桓承之好好思考的机会,那个让人听着就忍不住心烦的声音便再度传了过来。  桓承之深呼吸了两下,慢慢将四肢在软垫上放好,后腿微曲脊背拱起。决定玉玄靠近,他就直接扑上去,就算只是刮花对方那张俊脸,也总比现在这种阶下囚的憋屈强多了。  至于他脖子上那根绳索?  桓承之表示,他虽然不知道玉玄为什么会用这种凡物来锁他,但对于一个筑基期的神兽而言,这东西跟没有也没什么区别的。  然而事不如人意。  贺宇帆在推门进屋后,就直接停了步子,朝着屋角软垫的方向蹲了下去。  他自然不知道那边儿还在思考哪个距离比较容易得手的桓承之在想什么,只是盯着这个白毛小怪物看了一会儿,他就主动开口打招呼道:“那个,你好,我叫贺宇帆。你应该是能听懂我说话的,对吗?”  桓承之一愣,眼睛也不自觉的眯了些许。  修真之人在入门之后,除了那些大家族要以名字彰显身份之外,剩下的门派啊,散仙的,都会更喜欢用道号来称呼自己。  就比如,他跟着玉玄二十多年,也只知道那人道号玉玄真人。至于本名……  原来是叫贺宇帆吗?  桓承之心情有点复杂。  所以在这时候,他也终于正眼重新打量了一下,这个在他面前晃悠了那么多年的伪君子。  只是不看还好,在看了这一眼后,心底牟定的感觉却跟着散了大半——  乍看过去,这人和玉玄长得太像。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似乎他的眼睛比玉玄大了点儿,而嘴唇又更薄了些许。还有这人周身的气势,温润的完全感受不到一丝玉玄该有的凛冽。  他到底是谁?  问题在脑中迸出,桓承之也就没再继续沉默。对着那双写满期待的黑眸,他冷声问道:“你道号是什么?”  “道号?啥东西啊?”贺宇帆一脸迷茫,他觉得自己跟这小怪物好像不是同一频道的。但本着跟未来的同居人打好关系的原则,他还是尽力解释道:“我不太懂你在说什么,如果是你们妖族的专用语的话,我不是妖怪。所以……”  “桓承之。”  生硬的三个字从小怪物嘴里吐出,让被打断话头的贺宇帆懵了一瞬,才反应过来这是对方在回应他的自我介绍。  在意识到这一点后,向来乐观的他毫不吝啬的给桓承之送了个大大的笑脸。  既然回应了,就说明能交流。能交流的话,他就终于不用一个人闷死在这里了。  贺宇帆想着,顿时觉得更开心了。

考古学报2021

不是211也不是九八五,

中国人民大学占地面积为696462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510459平方米。

西北大学院校代号即代码为10697。西北大学,简称“西大”,坐落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介绍西北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长安联盟创始成员,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中国西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高等学府。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由清朝光绪帝御笔朱批设立。1912年始称西北大学。1923年改为国立西北大学。1937年西迁来陕的国立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国立北平研究院等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复称国立西北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为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大学。1950年复名西北大学。1958年改隶陕西省主管。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截至2022年4月,学校有太白、桃园、长安三个校区,总占地2360余亩,设有24个院系、88个本科专业;拥有24个博士后流动站、2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教职工3千余人,其中中科院院士4人;全日制在校生5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3万余人,研究生11700余人,国际学生600余人。院系专业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24个院(系),89个本科专业。截至2020年5月24日,学校拥有5所附属医院。附属医院: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西北大学附属神木医院、西北大学附属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西北大学附属西安高新医院。师资力量据2021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现有教职工3000余人,其中中科院院士4人,双聘院士(教授)5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万人计划”项目入选者2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5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学科建设截至2021年11月,学校现有2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现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学建设据2019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1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17个省级特色专业、19个省级名牌专业、34个省级一流专业,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并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地质学实验教学中心、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应用经济学与管理学实验教学中心、电子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基地班):经济学基地班、历史学基地班、物理学基地班、化学基地班、地质学基地班、生物科学基地班、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理论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特色专业:地质学、化学、经济学、资源勘查工程、历史学、物理学、中药学、汉语言文学、考古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过程装备与控制、行政管理。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地质学、化学、经济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物联网工程、能源化学工程。省级特色专业:地质学、化学、经济学、文物保护技术、历史学、中药学物理学、过程装备与控制、汉语言文学、考古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行政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科学、地理信息系统、材料化学。省级名牌专业:地质学、化学、物理学、经济学、历史学、资源勘查工程、考古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地理信息系统、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生物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文物保护技术、行政管理。省级一流专业:考古学、历史学、经济学、化学、地质学、物理学、汉语言文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电子科学与技术、新闻学、材料化学、化学生物学、应用物理学、文物保护技术、材料物理、生物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生物科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应用化学、工商管理、世界史、软件工程、能源化学工程、行政管理、物联网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化学、法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哲学。教学成果2018年,学校3项教学成果荣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合作交流西北大学于1992年成立了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逐步发展成为全国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基地之一。2004年,西北大学还与巴黎法语联盟合作成立了法语联盟-西安语言文化培训中心,成为西北大学乃至西安地区的师生学习法语以及赴法留学深造的平台。为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西北大学精心策划了选派优秀在读本科生前往美、德、日、法、英等国的友好合作院校学习半年或一年的交流项目和选送部分本科毕业生赴美、英、德、法、日、奥地利等国外知名大学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的留学项目等。科研机构据2019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基地,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并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39个省部级理工类科研基地和17个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科研成果                                    西北大学承担国家“973”、“863”、“攀登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计委重大产业化示范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国家或省部级项目437项,获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励233项,发表学术论文12101篇,出版专著692部。据2000、2001、2002年统计,该校被SCI收录论文数在全国高校排名分别居第27位、26位、28位。中国校友会网2011、2010年中国大学nature&science论文排行榜中西北大学均为9篇,分别名列第5和第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百余项。先后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一、二等奖,陕西省最高科技成就奖等一系列重大科技奖励。西北大学一批科研项目获国家立项,并获得较大额度的资金资助。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获320万元专项资金资助,承担国家科技部首届科技惠民计划项目获9万元资金资助,《名家四子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项目,获准资助额度18万元等。1998至2008年,西北大学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二等奖、陕西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等一系列重大科研奖励,科研成果5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和“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了12篇论文。1997年,西北大学被SCI收录的论文数只有37篇,到了2004年,这个数字就上升到了200篇。2006年,西北大学共有327篇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学术交流西北大学具有面向世界开展国际交流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与美、英、法、德、日等20余个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的10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邀请了包括杨振宁、李政道、普列高津、巴丁、丘成桐、福井谦一、李约瑟、吴健雄、赵浩生、费正清、哈肯、利普斯科姆、克里夫·格兰杰、大卫·格罗斯、莫瑞斯等诺贝尔奖获得者或世界一流科学家在内的800余名国际知名学者来西北大学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举办国际学术会议40余次。学术资源馆藏资源截至2020年底,西北大学图书馆累计纸质藏书324万余册,电子图书277万余册,电子期刊82万余种,数据库258个,电子学位论文808万余册,音视频6万小时。现已建成了传统纸质资源与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学位论文、文摘索引、光盘、多媒体、视频等电子资源相互并存、互相补充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特色馆藏中尤以16万册线装古籍的收藏在西北地区独具特色,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收藏范围除中国各朝代刻本、印本外,还有日本本、朝鲜本等,内容包括敦煌佛经写本、宋元明清刻本、明清抄本、稿本等,已被确认的460部善本古籍堪属馆藏珍品。已有25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本馆还有连续收藏30年以上的中外文期刊和报纸,以及种类齐全的陕西地方志和大量台湾版的地方志。学术期刊《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设有数学、物理学、信息科学、化学与化学工程、生命科学与医药学、地球科学、地理与环境科学等栏目。《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主要反映校内外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的社科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本刊以“守正创新,服务科研,传播学术,有补于世”为办刊宗旨,立足国内外科学发展前沿,展示西部学术文化风采,兼顾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崇尚学术争鸣与创新求实。所获荣誉                                    2015年2月,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22年2月14日,入选教育部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2022年3月,入选陕西省2021年度“双百工程”先进单位拟表彰名单。2022年4月,该校团委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2022年4月,被授予陕西省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文化传统校徽1、西北大学标志校徽代表西北大学的形象,面向世界,校徽是西北大学对外展示的图形与标志。2、标志校徽图案追求美观大方、对称,线条流畅,图形与深刻内蕴相统一,简明易识,并具有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3、西北大学标志校徽以秦汉瓦当圆形图案为总体结构,以中国传统篆字与英文相结合,国内外均可理解其深刻内涵。4、西北大学地处周秦汉唐13朝古都—西安,标志校徽以秦汉瓦当形式展现西北大学所在地的地方特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显示出西北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综合性高等学府。5、1902代表西北大学建校时间,说明西北大学是中国西北地区建校最早的综合性高等学府。6、外圈的英文为:西北大学·中国·西安,世界各国都可理解西北大学的地理位置与悠久的建校历史。7、以篆字书写“西北大学”校名,黑底白字,阴阳结合,彰显中国古代文化、文明与周秦汉唐的古风文韵,体现中国传统书法的艺术特色,给人以深刻印象。8、此标志校徽作为西北大学永久标志校徽图案(此前西大无确定的形象校徽标志),从1992年9月确定并使用至今,得到全校师生的一致认可。校训西北大学“公诚勤朴”之校训,诞生于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西北联合大学在城固办学的艰难时刻就淬炼出了“公诚勤朴”的校训。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词典编纂家、文字改革家、教育家黎锦熙教授曾撰文阐述了“公诚勤朴”的含义:“公诚勤朴”校风养成,盖与西北固有优良之民性风习相应。“公”以去私,用绝党争;“诚”者天地之道也,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此足以去弱,弱源于虚,诚则实亦;夫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此足以去贫,非仅治学修业宜尔也;勤以开源,朴以节流,然朴之意又不止此,乃巧诈之反也。

考古学报2021第三期

《驻马店杨庄——中全新世淮河上游的文化遗存与环境信息》(合著),科学出版社,1998年。2.《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独著),科学出版社,2000年。3.《岱海考古(二)——中日岱海地区联合考察报告集》(合著),科学出版社,2001年。4.《中国文明起源的人地关系简论》(合著),科学出版社,2002年。5.《岱海考古(三)——仰韶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独著),科学出版社,2003年。6.《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独著),文物出版社,2003年。7.《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自然历史卷·合著),科学出版社,2004年。8.《五帝时代——以华夏为核心的古史体系的考古学观察》(第一作者),学苑出版社,2006年。9.《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独著),文物出版社,2007年。10.《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独著),文物出版社,2008年。11.《北京先秦考古》(独著),文物出版社,2011年。12.《先秦考古研究:文化谱系与文化交流》(独著),文物出版社,2013年。13.《先秦考古研究:聚落形态、人地关系与早期中国》(独著),文物出版社,2013年。 《墓葬的考古学研究——理论与方法论探讨》,《东南文化》1992年3-4期。 《什么是民族考古学》,《东南文化》1993年2期。 《大汶口墓地分析》,《中原文物》1994年2期。 《禹征三苗探索》,《中原文物》1995年2期。 《河南驻马店市杨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5年10期。 《中国上古时期三大集团交互关系探讨——兼论中国文明的形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1期。 《河南驻马店市党楼遗址的发掘》,《考古》1996年5期。 《西山古城兴废缘由试探》,《中原文物》1996年3期。 《苗蛮集团来源与形成的探索》,《中原文物》1996年4期。 《试论豫东南地区地考古学文化与古农业形态》,《中原文物》1996年4期。 《王湾三期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97年1期。 《殷墟西区墓地分析》,《考古》1997年1期。 《试论豫东南地区龙山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编:《考古学研究》(三),科学出版社,1997年6月。 《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阶段》,《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4期。 《先商文化探源》,《中原文物》1998年2期。 《河南驻马店杨庄遗址龙山时代环境考古》,《考古与文物》1998年2期。 《湖北随州市西花园早期遗存分析》,《考古》1999年3期。 《唐伐西夏与稷放丹朱》,《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4期。 《斜腹杯与三苗文化》,《江汉考古》2002年1期。 《涿鹿之战探索》,《中原文物》2002年4期。 《先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阶段》,《考古与文物》2002年增刊(先秦考古)。 《略论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不同模式》,《古代文明》第2集,2003年7月。 《朱开沟文化研究》,《考古学研究》(五),2003年8月。 《论雪山一期文化》,《华夏考古》2003年4期。 《论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的历史地位》,《江汉考古》2004年1期。 《先秦时期长城沿线陶器遗存的北界线及相关问题》,《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2期。 《内蒙古朱开沟遗址有关问题的分析》,《考古》2005年3期。 《新疆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文化的分期和谱系》,《新疆文物》2005年3期。 《论早期中国文化周期性的“分”“合”现象》,《史林》2005年增刊。 《中国古代屈肢葬谱系疏理》,《文物》2006年1期。 《晋西南豫西西部庙底沟二期-龙山时代文化的分期与谱系》,《考古学报》2006年2期。 《距今5000年和4000年气候事件对中国北方地区文化的影响》,《环境考古研究》(第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9~163页。 《老虎山文化的扩张与对外影响》,《中原文物》2007年1期。 《半山类型的形成与东部文化的西迁》,《考古与文物》2007年3期。 《中国先秦洞室墓谱系初探》,《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4期。 《试论北京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文物春秋》2007年5期。 《试论作为长城“原型”的北方早期石城带》,《华夏考古》2008年1期。 《仰韶文化的研究》,《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新石器时代考古卷》,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 《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人地关系特征》,《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期。 《大汶口文化的立鸟陶器和瓶形陶文》,《江汉考古》2008年3期。 《春秋战国时期长城沿线游牧民族的地下世界》,《南方文物》2008年4期。 Different Traditions of Flexed Burials in Ancient C Chinese Archaeology volume 8, 《论二里头青铜文明的兴起》,《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1期。 《裴李岗文化的迁徙影响与早期中国文化圈的雏形》,《中原文物》2009年2期。 《全新世黄土:早期中国文明的物质基础》,《中国文物报》2009年4月24日。 《重读<仰韶文化研究>——严文明先生仰韶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南方文物》2009年3期。 《试论嵩山文化圈在早期中国文化圈中的核心地位》,《中华文明与嵩山文明研究(第一辑)》,科学出版社,2009年。 《试论北京地区夏商周时期的文化谱系》,《华夏考古》2009年4期 《晚期红山文化南向影响的三个层次》,《文物研究》第十六辑,黄山书社,2009年。 《试论北京地区夏商周时期的文化谱系》,《华夏考古》2009年4期。 《良渚、陶寺与二里头——早期中国文明的演进之路》,《考古》2010年11期。 《初期仰韶文化研究》,《古代文明》(第8卷),文物出版社,2010年。 《试论跨湖桥文化的来源和对外影响——兼论新石器时代中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东南文化》2010年6期。 《龙邱庄文化的北上与大汶口文化的形成》,《江汉考古》2011年1期。 《以考古学为基础,全方位研究中国古代文明——严文明先生聚落考古和文明起源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南方文物》2011年1期。 《略论北京昌平白浮M2墓主人身份》,《中原文物》2011年4期。 《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4期。 《重建中国远古史的创举——读<中国远古时代>》,《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1年卷(总第9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庙底沟时代与“早期中国”》,《考古》2012年3期。 《中国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的区系研究》,《考古学研究》(九),文物出版社,2012年。 《双墩文化的北上与北辛文化的形成——从济宁张山“北辛文化遗存”论起》,《江汉考古》2012年2期。 《5000年前的中西文化交流南道》,《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6期。 《略论中国的“青铜时代革命”》,《西域研究》2012年3期。 《“彩陶之路”与早期中西文化交流》,《考古与文物》2013年1期。 Han J “The Painted Pottery Road” and Early Sino-Western Cultural Exchanges, ANABSASIS-Studia Classica et Orientalia 3(2012): 25- 《中国古代钱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辽会要作法》《辽东文献徵略》(八卷),吉林,排印本,1937年《渤海国志长编》(二十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通检一卷,图二幅), 排印本,1931年辽阳金氏干华山馆,1934年 东北释名 1930年1月 东北丛刊第一期成均摭言 1930年5月 东北丛刊第六期国学会听讲日记 1930年7月 东北丛刊第七期辽金旧墓记 1930年7月 东北丛刊第七期东北讲学之今昔观 1930年9月 东北丛刊第九期编印东北丛书刍议 1931年1月 东北丛刊第十三期知无忘录 1931年1月 东北丛刊第十三期熊岳出土古泉考释 1931年4月 东北丛刊第十六期东三省舆地总略 1931年7月 东北丛刊第十九期四库全书原本提要解题 1932年辽海先贤王庭筠传 1932年 附辽海丛书黄华集后辽海先贤王浍传 1941年 志林第一期大元大一统志考证 1933年附辽海丛书大元大一统志辑本后大元大一统志续考 1937年 北京大学四十周年纪念刊称谓通释 1939年 经世季刊第一期东丹王陵考察记 1933年 排印本隋舍利塔铭跋 1940年 志林第一期三台县千佛岩造象及赵岩之考查 1940年 志林第一期宋代国信使之三节 1941年 文史杂志敦煌写本唐天宝官品令考释 1941年 志林第二期东北榷名 1943年 大公报又东北集刊苗可秀论 1940年 东北集刊岳飞战功考实 1943年 中央大学文史哲集刊辽会要作法 1944年 志林第三期国史商例 1947年 国史馆刊第一期释记注 1947年 国史馆刊第一期读清史稿札记 1947年 国史馆刊第三期民国碑传篇目表 1947年 国史馆刊第二期关于渤海贞惠公主墓碑研究的补充 考古学报1956年第2期辽国驸马赠卫国王墓志铭考证 考古学报.1956年第3期略说近期出土的辽国历史文物 考古通讯1956年第4期从榆林窟壁画耕作图谈到唐代寺院经济 考古学报1957年第2期论文 《奉天通志》(二百六十卷,系多人集体之作,最后由金先生汇纂成书),排印本,1929-1935年《辽海丛书》(十集八十三种一百册),辽海书社排印本,1931--1934年《金王庭筠黄华集辑本》(八卷) 编入辽海丛书第八集,1933年《王庭筠年谱一卷》(附黄华集),1933年《大元大一统志》(辑本四卷)编入辽海丛书第十集,1934年《清王尔烈瑶峰集》(辑本二卷)编入辽海丛书第六集,1933年《清李锴含申集》(辑本二卷) ,编入辽海丛书第六集,1933年《辽陵石刻集录》(六卷),奉天图书馆,1932年《宣统政纪》(四十三卷),大连辽东书社,1934年《四库全书原本提要》(据盛京文溯阁本编纂) ,辽海书社排印本,1934年《东北通史》(上编六卷),五十年代出版社排印本,1936年《中国史学史》商务印书馆排印本,1938年《宋辽金史》,商务印书馆,1939年《中国史》,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东北文献丛书》 1942年《辽海书徵》二册,东北大学石印本,1943年《东北文献零拾》一册,东北大学石印本,1943年《东北古印钩沉》一册,东北大学石印本,1943年《东北要览》,三台东北大学排印,1944年《辽海引年集》(此集是金静安先生友人为庆祝他六十生辰而编写的) ,和记印书馆排印本,1947年《满文老档》,1947年《内阁大库史料(明代)》两册,沈阳博物院排印本,1949年《明清内阁大库史料》(第一辑明代)二册,沈阳东北图书馆,1949年《五千年来中朝友好关系》(主编),1951年《太平天国史料》(与田余庆等编),中华书局,1955年《中国地震资料年表》,科学出版社,1956年《静晤室日记十册》(附索引一册),辽沈书社,1993年《千华类稿》(杂著及诗),1945年编,稿本未刊

  • 索引序列
  • 考古期刊2021
  • 考古期刊2021年10期
  • 考古期刊2021第8期
  • 考古学报2021
  • 考古学报2021第三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