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广西民族学报标准壮语试卷

广西民族学报标准壮语试卷

发布时间:

广西民族学报标准壮语试卷

广西世居的少数民族11个,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京族,回族,水族,彝族,仡佬族,仫佬族,毛南族广西四千八百万人口壮族一千八百万,全国百分之九十的壮族在广西京族,仫佬族是广西独有的少数民族仡佬族是广西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其实还是汉族人最多O(∩_∩)O哈哈~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汉族外,还有壮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共11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除回族以外,历来以本民族语为主要交际工具。其中壮族、彝族、侗族、水族、苗族、京族、瑶族等都有自己的古文字,有些文字至今在民间流传。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贯彻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政策,尊重少数民族意愿,帮助少数民族创制文字。广西从50年代起,开展了大规模的壮语、瑶语等语言的调查研究,先后制订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壮文方案》和《瑶文方案》,并在广西壮族聚居地区和瑶族聚居地区进行推广实验。此外,进行文字推广实验的还有苗文(主要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和侗文(主要在三江侗族自治县)。1957年11月29日,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的政务院第63次全体会议批准了《壮文方案》(草案),并批准在壮族地区推行使用。  壮族是我国南部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就开始形成民族,并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语言文字。唐宋时期,壮族民间开始出现了以分块汉字构成的方块壮字,又称土俗字。虽然历代统治者不予承认,但它却是壮族民间用来记录民族、故事、传说等的一种工具,一直流传到现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有关部门组成民族语言调查队,会同广西语言文字工作者,从1952年开始到壮族聚居的四十多个县进行壮语方言调查,研究拼音壮文。1956年春,确定了以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武鸣双桥语音为标准语音、以拉丁字母为书写符号的壮族文字方案。1957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壮文方案》。  四十年来壮语文事业的发展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从1955年实验推行到“文革”前。这一时期壮文在壮族地区已有了广泛的影响,壮族聚居的各地、市、县建立了壮文推行工作机构,建立了区、地、市、县壮文学校52所,先后培训了40000多名壮文骨干,参加学习壮文的群众达290多万人,出版壮文图书250多种,发行1000多万册,为壮语文事业打下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二是自治区党委于1980年5月决定恢复使用壮文至今的十几年,这是壮语文事业不断提高、发展的时期。自治区党委明确提出“要积极稳步,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壮族地区农村、学校、机关逐步推行使用壮文”的方针和“搞好重点,逐步铺开”的做法,壮语文工作走上了新的历程:逐步恢复了壮语文工作领导机构和专业机构;壮文进学校工作纳入大教育轨道,壮汉双语文教学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壮语文的翻译、出版、新闻、广播、影视、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交流取得很大成绩;各类壮语文专业人才不断成长;壮语文工作进一步得到尊重和保障。  广西的侗文推行实验工作主要在三江侗族自治县进行。三江位于广西北部,与贵州、湖南两省的侗区相连,侗族为该县的主体民族。侗文试行始于1958年冬,当时三江县民族语文学校先后办过三期侗文班,培养学员120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贵州、湖南两省先后恢复了侗文实验推行工作。1987年10月,三江县恢复侗文实验推行工作。1987年冬至今,共办侗文班44个,培训1331人。1988年5月《广西民族报》开辟了“侗文专栏”。  都安瑶族自治县聚居着瑶、壮、汉、水、毛难、仫佬等13个民族,总人口5万,其中瑶族人口13595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都安的瑶族是“布努瑶”支系,也称“东努”、“努努”(即“人”)。  1958年,在完成了全国瑶族语言普查的基础上,语言学家和语文工作者创制了一套《瑶文方案》,但这套方案因种种原因而搁置。1982年7月,部分在京的瑶族学者和瑶族干部根据瑶族地区发展需要,重新草创了一套以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长洞乡镇中村的盘瑶勉话为标准音点、以勉方言为基础方言、采用拉丁字母形式的《瑶文方案》。这套方案先后在广西的金秀、田林、贺县进行了教学实验。根据实验结果,1984年4月对《瑶文方案》进行了修订。1985年中央民族学院民语系招收瑶语大专班,为瑶文实验工作培养专门人才。1987年2月28日,自治区对瑶文推行使用问题做出决定:“继续进行实验,暂不推广。”  环江毛难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境内居住着12个民族,其中毛难族人口为55274人(全国毛难族人口7100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毛难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毛难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语支,与侗语、仡佬语、水语比较接近;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  (2)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及信息处理情况  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方面,修订了《壮文方案》、《壮文规范条例》(初稿)、《壮语文概要》,编写、修订出版了《汉壮词汇》、《壮汉词汇》、《壮语词典》、《壮语新词术语汇编》、《壮语方言土语音系》、《壮语通用词与方言代表点词汇对照汇编》等近二十种工具书,正在编纂的还有与美国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合作进行的大型工具书《壮汉词典》。  信息处理方面,1990年12月,广西区民族古籍办公室与广西科学院计算中心共同组成“古壮文课题组”,开始了“古壮文处理系统”的研制。1993年12月25日,“古壮文处理系统”在北京通过技术鉴定。目前,自治区民语委正在建立壮语文资料库,把各种壮语资料汇集起来,按标准词汇、方言词汇、成语、谚语、俗语、新词术语等储存起来,便于根据不同用途来调取语文材料,并按需要进行分析。这项工作对壮语文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将会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壮族  壮语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以广西最多。1990年人口1548万。使用壮语,属汉藏语系中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原称僮语。主要分布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分南部和北部两个方言(每个方言又各分几个土语)。北部方言分布很广,使用人数占壮族人口的70%,北部方言无送气声母,南部方言有送气声母。壮语除单纯声母还有腭化、唇化声母;有 6个元音韵母和9个韵尾。单元音韵母都是长元音,带韵尾时有长短元音的对立。有6个舒声调和2个促声调,促音调往往又因元音长短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调值。壮语没有词形变化。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名词的修饰语一般在名词后面,只有数量修饰语(“—”除外)在被修饰语的前面,指示词都在句子的最后面。句子中主语在谓语前面,宾语和补语都在动词后面。在没有正式通行的文字以前,壮族人使用一种类似汉字的方块壮字来记录民歌、人名和地名等,但这种方块壮字没有经过系统整理,各地不尽一致。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1981年修改后全部采用拉丁字母。  苗族  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由于长期辗转迁徙,彼此离散隔绝,苗族中形成很多方言和土语。建国后,经过语言专家调查研究,把苗语分为东部(湘西)方言、中部(黔东)方言和西部川黔滇)方言。境内苗语属西部方言的滇东北次方言。  苗语语汇丰富,随着感情的变化,语调悠扬,拖腔较多,刚接触苗族的外族人都感到苗语说中有唱。苗语词汇中,同类物的词汇含有一个共同的词素,如蛇、蚯蚓、虫等词汇,都共用“逼”的词素,即逼囊­——蛇,逼将——蚯蚓,逼刚——虫;再如汉语的桃、李、梨、花椒等词,用苗语表达则要加一个“果”作词头,即“果桃”、“果李”、“果梨”、“果花椒”。语法上,主语在谓语前,宾语在动词谓语后;名词受形容词修饰时,形容词的位置移到名词后边,如汉语说“黑牛”、“黄玉米”,苗语则说“牛黑”、“玉米黄”;定语和中心语倒置,如汉语说“书包”、“牛角”,苗语则说“包书”、“角牛”;称谓与汉语也不同,如汉语的“公婆”、“父母”、“兄妹”、“夫妻”等称呼,苗语则称“婆公”、“婆母”、“母父”、“妹兄”、“妻夫”。  20世纪初,由英籍牧师与苗族、汉族知识分子根据苗族语言发音特点,设计了一套拼写苗族滇东北次方言的字母,翻译出版了《新约全书》和传教用的小册子。这种文字由一个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组成,大写字母表示声母,小写字母表示韵母。1981年,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指导委员会、楚雄彝族自治州和昆明市的苗、汉专家学者、知识分子对老苗文进行改进完善。1984年设计制作苗文铜模,出版了《苗文扫盲试用课本》第一册。禄劝参加编写、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苗文扫盲课本》第二册、《苗文数学扫盲课本》第一册已出版,并办了两期苗文师资培训班。  境内苗族民间口头文学有诗歌、歌谣、传说、寓言、谚语以及机智人物故事和爱.情故事。音乐有声乐、器乐。芦笙舞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舞蹈庄重、活泼奔放,舞蹈语汇形象、丰富,杂技性、技巧性较强,可以自吹自舞,也可以群舞。  麻纺、蜡染、挑花、刺绣是苗族妇女传统的工艺。  侗族  侗族的语言文字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两个方言。南、北两个方言又各分三个土语区。侗语以侗文的标准音贵州榕江话为代表,声母有32个,韵母有56个,声调舒声9个,促声6个。由于声调多,词汇丰富,所以侗语是一种“富于音乐性的语言”。  过去,侗家人没有与自己语言相适应的文字。1958年根据自愿的原则,国家帮助侗族创造了文字。侗文采取了拉丁字母的形式,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侗文的产生,标志着侗族文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侗文的推行,对促进侗族文化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虽然,侗文从创制推行以来,其间经历了曲折的道路,但是实践证实,侗文对保存、继续、发扬侗族传统的优秀文化,学习汉语文,吸收先进民族的科学文化,都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彝族  彝族文字  彝文,汉文史志称它为文(字)、韪书;凉山彝族称彝文为muosu-bburma,读为“诺苏(彝族)补玛(文字)”,“补玛”有文字之义,还有图案、图象之义。说明彝文起源于象形符号,在初创阶段是象形表意文字 。  但近现代以来,凉山彝文已经演变成表音的音节文字了。一个彝文单字表示一个彝语音节,同这个字或音 同、音近的若干个字均可视为该音节的重文别体,都可用以表达语音相同、相近的词或词素。根据编成的凉山彝文字汇,凉山彝文共有18 000个,平均每个音节有15个字。这就是规范彝文推行前凉山彝文的实际性质和用法。  彝文在解放前的凉山彝族社会里一直得到经常的使用,表现在:一是彝文书写的历史文化和文学作品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二是彝文宗教祭奠经典一直在祭司毕摩中间世代传授;三是民间书信等一直使用彝文;四是地方政府向彝民发布的布告、土司衙门对下的公文等一直使用彝文。  此外,英国传教士曾在云南、贵州两省传教期间创制了拉丁字母式的彝语拼音文字 ,翻译出版了基督教圣经,在部分彝族信教徒中教学和流传过。据说还有人创制过“汉文注音字母”式的彝文。这两种所谓的彝文都未传到凉山。  解放后,对彝语文的使用、研究和完善工作取得了非常大成绩。在使用方面,从自治州(区)成立时开始,州政府即规定各级政权机关的名牌、布告、印章均采用彝、汉两种文字同时使用。并把彝语文作为彝族农村必不可少的宣传、工作语文。在研究方面,首先是由中科院和凉山彝语文工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后,制定了凉山彝语拼音文字方案。继之又在四川省民委彝文工作组的主持下,在搜集整理的基础上,编制了彝文常用字表、彝文字汇。以后又对彝文常用字表进行修订,形成了彝文规范字表,并进一步制订了彝文规范方案,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凉山州和四川彝族地区推行。规范彝文推行后对彝区教育、新闻、出版、翻译、文学事业起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水族的语言文字  水族语言  水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水语是一种有声调的单音节语言,音节组成跟汉语、拉萨藏语、壮语、苗语基本一致,句子的格式也和汉语相仿,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台语支。  分布在不同地区的水族,尽管在语音和词汇上稍有差异,但都可以用水语交谈,没有障碍,不存在方言差别,只有少量不同土语。大致有三个土语区,即三洞土语、阳安土语和潘洞土语。  水语结构中,语言方面较为复杂,声母有70多个,韵母有50多个,是壮侗语族中声韵母较多的一个语种。  水语中的基本词汇以单音节为主,非凡是最常用的核心词汇,多数是单音节的,复音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数景较少。复合方式组成的固有词合成词,相当丰富。  水语的句子格局基本属于“主语——述语——宾语”类型。这种句子,词的秩序,水语跟汉语完全相同。只是表示修饰关系、领属关系时,水语和汉语的词序相反。如“布红”、“树大”、“家我”、“哥哥你”,还有指示词、方位词也颠倒,如“本书这”、“座山那”、“里家”、“上水”等等。数量名组合也有“俩他兄妹”等。  水族语法特点,一般都按词的先后顺序组成词、词组和句子,名词的修饰语除数量词外,一般都放在名词之后。句子一般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宾语和补语在动词之后。  由于水、汉两族人民长期交往,水语吸收了不少汉语借词。汉语借词来自不同的时代,因之有老借词和新借词之分。  南北朝(公元五世纪)以后,汉语中出现大批量词,侗台语受汉语影响,也出现了量词。较早的汉语借词,一般都是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社会习俗等方面语词。有的已成为水语的基本词库,能够派生新词。新的汉语借词主要是1949年以后,吸收进来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新词术语。在杂居地区和城镇,或赶场互市,社会交往越来越频繁,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水族青年出生、上学都接触汉族学校,学汉字说汉语,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因此水族中能操汉语,以及其他民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多。语言词汇也越加丰富。  水族文字  水族有自己的古老文字,水语称为“泐虽”(le Suì)le即字、书,Suì即水族。意思是水字、水书。水书有400多个单字。是水族先民创造的固有文化,流传至今,成为研究水族社会历史和哲学思想的重要资料。  水书造字主要为象形、会意、指事和假借四种,笔划画迹接近方块汉字,而字体则兼有多种形式的非凡文字。以象形字占多数,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然后运用简单的构图来表示。由于水字没有统一的刻本,没有在政治、法律上形成统治地位,全凭手写誊写抄寻,转辗传抄,日子久了,流传广了,免不了产生不少变异,出现变体字和异体字,产生古体、今体和异体等不同字形。  水书  水书包括天干、地支、八卦、天象、时令节气、鸟兽鱼虫、身体五官、率属称谓、数目方位等,这种文字在都匀和三都县的地方志中都有记载。形态十分古老,酷似殷商甲骨文、全文,又似古籀小篆,有的则认为出自易经、洛书,有的则认为由汉象形字演供而来。  早期抄本中的水文,用竹尖蘸墨汁书写,近时抄本已用毛笔书写,有的是图画象形,有些是楷书的颠倒、斜置或反写。有的鬼师们还专写一些保密文字,被称为“反书”和“秘字”。

广西除了汉族以外,还有11个少数民族,分别是:壮族1482万人,占广西人口的33%,是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壮族为广西的土著民族。主要分布于南宁、百色、河池、柳州4个地市。瑶族9万人,占全国瑶族人口62%,占广西人口3%。瑶族在广西分布广泛,全自治区88个县市中有1000人以上者达60个县市。苗族广西苗族人口3万人,占全国苗族人口5%,占广西人口1%。广西苗族主要分布在桂北、桂西北高山大岭地区,最大聚居地是融水苗族自治县。侗族广西侗族人口87万人,占广西总人口66%。侗族是广西的土著民族。主要分布在三江、融水、龙胜3个自治县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广西仫佬族人口26万人,占全国仫佬族人口98%,占广西人口的34%。仫佬族是广西的土著民族。主要分布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及邻近的县。毛南族广西毛南族人口9万人,占广西人口的15%。毛南族是广西的土著民族,主要聚居于环江,少数分布在南丹、河池、宜山、都安一带。回族广西回族人口74万人,主要分布于桂林市及临桂、阳朔以及柳州市、南宁市,也有居住于灵川县、永福县、鹿寨县的。京族广西京族人口37万人,是广西少数民族中惟一以渔业为主的民族。其祖先于明朝年间由越南凃山—带因捕鱼漂海而落居于广西北部湾的尾、巫头、山心等地。水族广西水族人口15万人,主要分布在南丹、环江、河池、宜州、融水、都安等县(自治县)、市。彝族广西彝族人口62万人,仅占全国彝族人口的657万人的很少一部分。我国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广西彝族主要分布在邻近贵州、云南的边缘县份如隆林、百色、凌云等县。仡佬族广西仡佬族人口29万人,是广西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全国的仡佬族有8万人)。广西的仡佬族是在明清时期从贵州迁移来的,主要分布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及西林县。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壮族语言与文字的发展,于五十年代制定通过《壮文方案》并在壮族地区推广使用,曾一度受到壮族人民的欢迎。50年代老拼音壮文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并搀杂西里尔字母以及自创字母,80年代后壮文全部采取26个拉丁字母形式。拉丁壮文以壮语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壮语武鸣语音为标准音。属汉藏语系中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原称僮语。主要分布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分南部和北部两个方言(每个方言又各分几个土语)。北部方言分布很广,使用人数占壮族人口的70%,北部方言无送气辅音,南部方言有送气辅音。壮语除单纯辅音还有腭化、唇化辅音;有 6个元音韵母和9个韵尾。单元音韵母都是长元音,带韵尾时有长短元音的对立。有6个舒声调和2个促声调,促音调往往又因元音长短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调值。壮语没有词形变化。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名词的修饰语一般在名词后面,只有数量修饰语(“—”除外)在被修饰语的前面,指示词都在句子的最后面。句子中主语在谓语前面,宾语和补语都在动词后面。在没有正式通行的文字以前,壮族人使用一种类似汉字的方块壮字来记录民歌、人名和地名等,但这种方块壮字没有经过系统整理,各地不尽一致。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1981年修改后全部采用拉丁字母。壮族的拼音文字。用拉丁字母,用以拼写壮语标准音的-套书写符号系统,是法定的壮文。1955年,在南宁召开的壮文工作会议上决定:以北部方言为基础,以武鸣县的语言为标准音,创制壮文。根据决决定,1955年12月制订了壮文方案,经过2年的试行、修改后于1957年由政务院批准公布推行。 198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对这套文字系统作了修改,把夹杂的非拉丁字母全部改成拉丁字母,以词为书写单位,移行时必须保持完整的音节。拼音壮文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力推行。 1981年后,壮文进入学校,用壮文翻译了小学、中学、中师和高等学校教材。广西民族报以壮文为主,《三月三》文学杂志也出壮文版。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各类壮文图书数百种,部分马列著作、国家文献也翻译成壮文出版。

广西民族学报壮语试卷

广西的柳州能吃到最正宗的螺丝粉!

1、语言广西的汉语有粤语、西南官话、平话、客家话、湘语、闽语等6种方言,粤语使用人数大约为2500万,主要流布于整个桂东南地区和横县、南宁以及左右江一带县城集镇;西南官话使用人口在500万以上,主要流布于桂北地区及其他一些地区的县城;客家话主要流布于陆川、柳江、柳城等县,并散布全区各地;平话北起灵川、南至凭祥,西至百色,东达灵山的广大地区之交通要道附近;湘语主要流布于桂北的全州、灌阳、资源三县和兴安县大部;闽语主要流布于南流江沿线博白、陆川等地及西江上溯沿其支流到达贺州、平乐、桂平等地,流布范围大而分散。2、饮食广西日常饮食主要以清淡为主,但境内南北亦有些许变化,在桂东南的玉林、梧州、贺州、南宁、北海、钦州等主要以清淡,在北部的柳州、桂林等部分地区有吃辣习惯。据旅行家徐霞客所记载,广西境内由于地理环境的关系,其早期的饮食已有种食稻谷和蔬菜、腌菜、饮茶、行酒礼等习惯。其中以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南宁老友粉、钦州猪脚粉、桂林两江松花糖、防城牛腩粉、梧州龟苓膏、巴马香猪、宾阳白切狗、宾阳酸粉、玉林牛巴、玉林云吞、玉林酸料以及各地的米粉、切粉、滤粉等为代表。3、民俗宾阳炮龙节,主要有百龙舞宾州炮龙之夜文艺晚会和烟花燃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炮龙展示、百家宴以及书画、摄影展等活动。“三月三”歌圩,原名“三月三”歌节,自1985年起先后举办了18届,2003年后更名为“歌圩”,推出山歌擂台赛、千人竹杠阵等富有壮乡特色的活动项目。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主要活动有开幕式、布洛陀之夜晚会、布洛陀民间祭祀大典、壮民族山歌歌王大赛、国际雄狮大赛、壮民族歌圩体育运动会、布洛陀文化研究成果发布会、商贸活动等。广西特产:柳城云片糕、牛腊巴、三江油茶、玉林牛巴、罗汉果、容县沙田柚、荔枝、香蕉、广西柑橙、沙糖桔、阳朔金桔,融安金桔、木菠萝、菠萝、博白桂圆、田东芒果、七香(香猪、香茶油、香米、香芒、香鸭、香蕉、柠檬鸭)、山楂、桂花糕、山葡萄、恭城月柿、黄皮果、灌阳红枣、扁桃、猕猴桃、白果、八角、茴油、香菇、黑木耳、广西名茶(如三江早春茶、苍梧六堡茶等)、甜茶、甘蔗和梅花牌白糖、玉林优质谷、薏米、东兰墨米、环江香梗和靖西香糯、木薯、零粉、荔浦芋、桃榔粉、桂林马蹄、桂林两江松花糖、富川脐橙、玉林大蒜。

广西的民族特色:1、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世居民族有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12个,另有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白族、藏族、黎族、土家族等40多个其他民族成分。壮族是广西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2、民族民俗节日丰富宾阳炮龙节,有百龙舞宾州炮龙之夜文艺晚会和烟花燃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及书画、摄影展等活动。“三月三”歌圩,原名“三月三”歌节,推出山歌擂台赛、千人竹杠阵等富有壮乡特色的活动项目。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有开幕式、布洛陀之夜晚会、布洛陀民间祭祀大典、壮民族山歌歌王大赛、国际雄狮大赛等活动。广西历史文化1、广西地区文化称为桂系文化,从属于岭南文化。汉族是自秦汉以后由中原各地陆续大量地迁入广西,迁入时间不一,迁入地点不断变化,又与当地少数民族长期共处互相同化,加之各地的地域交通情况各有不同,所以广西各地的汉族发展情况比较复杂, 各具特点,称谓很多。2、世居广西的12个民族除回族转用汉语外,其他民族均有自己的语言并都在使用,分别是汉语、壮语、瑶语、苗语、侗语、仫佬语、毛南语、京语、彝语、水语、仡佬语。其中,汉语、壮语、瑶语、苗语、彝语还各有自己的方言土语。3、广西日常饮食主要以清淡为主,但境内南北亦有些许变化,在桂东南的玉林、梧州、贺州、南宁、北海、钦州等主要以清淡,在北部的柳州、桂林等部分地区有吃辣习惯。

广西民族大学(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创办于1952 年,位于广西首府南宁市,是南宁市著名的“花园式单位”和风景名胜区。学校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广西人民政府共建的地方性重点大学,即省部共建大学,也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小211工程)建设高校。 不用口头说广西民族大学怎么样,研究成果代表了该大学的综合水平。学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推进科技创新。2009年以来,承担国家级课题124项,省部级课题324项,国际合作科研课题3项。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95项,其中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193项。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186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61项,三等奖103项,铜鼓奖10项,其他荣誉2项)。自然科学方面:省部级奖励7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先后入选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教育部名刊建设工程、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选用期刊;其“人类学研究”栏目入选首批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

广西民族学报壮语试卷电子版

也要积极组织开展校内的足球比赛, 同时还可以创新篮球比赛形式,如三人篮球等等,让学生在实战中不断 运用并掌握各种战术,争取取得更好的篮球比赛成绩。

每年端午节期间在全国各地举行的龙舟竞渡的体育活动 ,它也是发生在民间的体育行为 , 因而是民间体育 ,而且这种体育行为具有鲜明的传统性

你好:关于你说的情况,针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考虑的:这个学习的专业 主修是 壮族的语言 。是师范类的 四年制少数民族跟当地高考政策有关,好像是加两分吧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有疑问欢迎私信我哦。望采纳~!

优化技术素养 光有盲力,没有技术,也不是一名好的篮球运动员,所以强化技术素 养是提升篮球运动战术的技术基础。

广西壮族民俗文化论文

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提要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顺应当今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只有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民俗文化与旅游业两者更好地融合,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拉动广西各民族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一、民俗文化、民俗旅游的概念、特征(一)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概念。民俗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程中创造的民间文化,包括民间习俗、信仰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切技术与文艺。民俗文化,则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有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居住样式、节庆典礼、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间艺术、烹调技艺、工艺特产、音乐歌舞等,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广大的海内外游客。民俗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它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各种民俗文化事项和民俗活动为资源,并通过挖掘整理和再现或艺术加工的手段,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将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各民族地区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风韵别致的文物古迹、情趣怏然的民间文娱活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客。(二)民俗旅游的特征“。民俗旅游”有着自身的特征,突出的有以下四点:1、质朴的民间性。民俗源于民间生活,体现民间生活,包含着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与语言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总显示出浅显不定的功能作用,成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段。民俗是伴随着生活的需要而自然形成,历久传承的文化形态,而非朝廷的、官府的、寺庙的等上层文化或宗教文化的简单代表。因此,民俗旅游应取材于民间风俗,才会显示出其固有的特色。2、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民俗体现民族的生活,并因各民族生存空间不同而各有差异。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正反映出民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民俗旅游的开发应以本地资源为依托,不应胡乱建设、猎奇,这样才使旅游产品具有当地特色和民族气息。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3、情趣的乐观性。民间生活追求向上的、乐观的,应与悲观绝缘,民俗旅游的开发要以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功能的习俗为体裁,让游客在旅行当中感受到生活与劳动的乐趣与美感,杜绝以迷信、不健康的内容作为民俗旅游产品去开发。4、主体的对外性。民俗源于本地民间生活,是经过世代相传而存留下来的。因此,民族地区对自己的民族本身或当地群众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在文化渊源上讲,与民俗旅游创办主体的血缘关系越远越是具有吸引力,所以国外或省外游客就成为民族地区最大的客源。二、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一)民俗文化村、园。目前,广西建有许多的民俗文化村(风情园),这是广西最主要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广西各地先后建成了融水贝江苗寨、贺州瑶族风情园、龙脊壮寨、三江侗寨、金秀瑶寨,还有正在凌云县兴建的凌云土司民俗文化村等旅游项目,使广西的民俗文化旅游更加丰富,更具吸引力。游客通过实地的旅游活动,能亲身体会到广西各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同时可以间接传播该地的民俗文化,对扩大该地的旅游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二)民俗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含民族博物馆)主要是对民族建筑或民俗实物的展示与介绍。这类产品以广西民族文物苑为代表,该苑位于南宁市广西博物馆陈列大楼后面,1988年建成开放,总投资280万元,占地4万平方米,是以广西民族建筑为主题,苑内有铜鼓巨雕、镇边大炮,建有壮族“干栏”、瑶家竹楼、苗家吊脚楼、侗族鼓楼、侗乡风雨桥、毛南族民居等,还建有榨油、碾米、造纸、制陶、榨糖等民间手工作坊,均极富有民族乡土气息。另外,靖西县壮族博物馆、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博物馆和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博物馆,分别展出以介绍壮族、苗族、瑶族历史和民俗风情为主的实物和图片,特别的壮锦、苗锦和瑶族蜡染工艺品更是这些民族民俗文化的精华。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首座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已于2004年11月26日在广西南丹县正式对外开放。(三)民俗旅游节庆活动。广西有11个少数民族,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日,且场面盛大,别具民族风情。如壮族的蚂拐节、牛魂节,苗族的苗年、芦笙节、

习俗婚礼每个地方都不一样我这边是有资料

广西民族大学期刊分类标准

广西民族大学简介

2003 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 29% , 2004 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 42% (其中,有 176 人被中直单位录用)。截止 2005 年 8 月 31 日 , 2005 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 78%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还将学校确定为全国 10 个“中国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学校”之一,教育部将学校确定为“海外汉语教师来华培训资助项目执行学校”。 小语种:学校高度重视东南亚语种越南语、老挝语、泰国语、柬埔寨语本科专业建设,建立了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语源优势,采取独特的 3+1 培养模式( 3 年在国内学习、 1 年到语言对象国学习),培养高质量的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专业情况:学校的越南语、老挝语、泰国语等本科专业以其较长的办学历史,独特的培养模式,较高的教学质量和较大的社会影响,成为学校生源最好、就业率最高、竞争力最强、最受社会欢迎的热门专业。学校通过亚非语言文学重点学科建设带动、辐射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以东南亚语言学为依托,增设对外汉语、旅游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艺术等与东南亚经济文化旅游相关的学科专业。这些学科专业的学生除学习本专业知识和英语外,还选修一门东南亚国家的语言,开设介绍东南亚有关国家历史与文化的课程,高年级的学生到东南亚相关国家学习 1 年或半年,使这些专业的本科生具有教育部规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还掌握一门东南亚国家的语言并对东南亚的历史与文化有较多的了解,具有比其他高校相同专业毕业生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在服务第一、第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学校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师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分别派出非通用语种高级联络官(翻译) 19 名和 23 名,分别占同类人员总数的 3% 和 1% ;派出非通用语种青年志愿者 164 名和 230 名,分别占同类人员总数的 5% 和 3% ,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做出积极贡献。英语专业:英语专业 本科,标准修业年限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理论知识和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独立处事能力,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在外事、外贸、文化、教育、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英语高级实用型人才。毕业生还可以报考本专业或相近学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主要课程:综合英语、高级英语、外台、外报外刊、英汉/汉英(口、笔)翻译、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美文学作品选读、英语国家概况、商贸英语、文秘英语、旅游服务英语、英语教学法、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第二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教育实习、语言实习等英语专业一般,小语种比较吃香。可以考其他语种的资格证,本来英语专业就要求另选修一门第二外语。一般本科专业都不可以转专业,不过如果你经济实力比较雄厚,有关系可跑应该可以转。

广西民族大学是一个二本院校,学校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个是小语种专业,分数要达到一本线,其他的是二本专业,还有一个分校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是三本的。广西民族大学(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创办于1952 年,位于广西首府南宁市相思湖畔,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十二五”时期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建设高校。广西民族大学创办于1952年,原为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分院,1953年更名为广西省民族学院,1958年改名为广西民族学院,2006年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截至2017年1月,学校有东、西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861亩,校园建筑面积685209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7372万元,图书馆藏书58万册,中文、外文电子期刊53622种,中文、外文现刊926种,电子图书68万册。设有26个学院,开办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77个,有教职工2104人,其中专任教师976人,正高职称197人,副高职称314人;有全日制在校生19707人,其中研究生1570人,本科生15864人,专科生733人,预科生306人,留学生1234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50%,涵盖壮、汉、苗、瑶、侗等53个民族。

在西乡塘那边 去市区挺远的 对面是那个叫什么机电学校吧有个三本 住宿是比较差的 食堂还一般吧兼职还行 要做是有的你要求那专业一般 我09界的 来了算我学弟

  • 索引序列
  • 广西民族学报标准壮语试卷
  • 广西民族学报壮语试卷
  • 广西民族学报壮语试卷电子版
  • 广西壮族民俗文化论文
  • 广西民族大学期刊分类标准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