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论文摘要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论文摘要

发布时间: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论文摘要

佛教词汇对汉语言文化影响深远,就连梁启超先生都曾对此评价过

中国人得思想是佛道儒三家融合体。所以也体现在中国文化上面。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以后广泛传播于亚洲及世界各地,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佛教起源: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关于他的生卒年,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生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间。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29岁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译觉者)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80岁时在拘尸那迦涅槃。公历纪元前后,印度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洛阳白马寺一直被佛门弟子同尊为“释源”,即中国佛教的发源地,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传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中国佛教的特色就是大、小乘并存,显(宗)密(宗)同在。严格地说,佛教起始于尼泊尔,发展在中国,又远传于日本、韩国。而佛教在印度本土由于受到印度教及后来传入印度的伊斯兰教的排挤,约在公元八、九百年左右,在印度本土消失。而能保留佛教并发展佛教的中国就成了当今世界佛教的真正故乡。中国佛教的特色就是以“大众部佛教”为主,中国西南与“上座部佛教”盛行国家相邻的云南则是传承着与泰国一样的“上座部佛教”。中国内地汉族居住地则祝主要信奉“大众部佛教”。中国西北部地区少数民族则主要信奉密传佛教。中国佛教又分为十大宗派,这也是中国佛教的特色。中国佛教界的一些高僧根据一些佛经内容,创立了各自的宗派。其中包括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唯识宗、净土宗、律宗、禅宗和密宗。

佛教传入中国,除了对中国文学思想等有直接间接影响外,从不参预政治活动,但对社会风尚习惯,却有潜移默化之功。最重要的是对人生观的改善,以及对孝道的扩展。 而且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仅带动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全面发展,而且在交融过程中形成了学术思想、修养方法、音乐美术、工艺建筑、风俗习惯等等。中国佛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论文

佛教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到今天末法时代,其劣根性逐渐毒害中国人的灵魂。比如佛教对中国人性格中的乡愿精神就应该负责任。佛教讲究玄思,辩证,其实是模棱两可、不可捉摸,使中国人有了一套忽悠人的手段,不给人提供明确的善恶标准。再加上佛教没有能力把真理讲清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大藏经上万卷,各家莫衷一是,最后只好变成一种简单的民间迷信,甚是可悲!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建筑、文学、绘画和音乐、语言和文字等等。  建筑  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发展文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例如,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现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应县大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的石造东、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线突出的标志。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映着红墙青瓦、宝殿琼阁。精巧的佛教建筑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春色。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则作为古代雕刻美术的宝库举世闻名,它吸收了键陀罗和印度的特点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造像艺术,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  文学  佛教还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都和中国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  绘画和音乐  佛经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曹不兴、顾恺之、张僧既、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历代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由此可见佛教对绘画艺术所起的作用。至于音乐方面,公元3世纪,中国已有梵呗的流行。唐代音乐又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唐代音乐至今还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中。  语言和文字  赵朴初这样说:“胡适当年写《中国哲学史》半途辍笔,就是因为当时不懂佛学写不下去了。我国当代著名的史学家范文澜早年曾对佛教文化采取过虚无主义态度,但到了晚年却开始系统地钻研佛经,表示自己需要补课。这位史学家对人说,在中国历史上,佛教和文化关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学就不懂中国文化。可是人们还是不重视研究佛教,把它看成粗俗的宗教迷信。例如对玄奘这个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翻译家、旅行家、语言家和佛学大师,在西方学者的世界史著作中都给他留下了应有的篇章。在印度他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把他尊为历史上的四大伟人之一。但在中国,人们反而只知《西游记》里的唐僧,不知中国文化史上的玄奘。更有甚者,有人还把佛教文化,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单纯地当作生财之道,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情,授人以中国不尊重文化的话柄。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语言是一种最普通最直接的文化,我们中国汉语的大量用语,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觉悟、意识、忽然等等都来自佛教语汇。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梁启超先生曾统计日本人所编的《佛教大辞典》,共收有“三万五千余语”汉语佛教词汇,佛教词汇不仅占据汉语词汇一个大部分,还大量包括了高端的行而上的词汇,从广度和深度上大大拓展了中国文化。可以说,没有博大精深,灿烂缤纷的佛教词汇充实,就没有中国汉语文化的成熟。因此,今天在制订文化发展战略时应该提出认真研究佛教文化精华的问题。

对汉语词语的影响。很多汉语中的词、词组,都是来自佛教,比如”单位“、”初心“、”天花乱坠“、”晨钟暮鼓“、”四大天王“……这些出自佛经的词语数不胜数。对小说的影响,中国的”章回小说“,就是出自佛经的”章“、”品“、”卷“的形式对古代诗词的影响。很多著名的古代诗人,都号”居士“,他们信仰佛教,写下了许许多多禅诗流传至今。对绘画的影响。中国古代壁画,,基本都是佛教题材。而且历史上的许多画家是出家人。对雕塑艺术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石窟雕塑,基本都是佛教题材。对音乐艺术的影响。众所周知,佛乐和梵呗,是中国音乐中的魁宝。对理学的影响。宋代理学,是受到佛教禅宗的影响形成的。对茶文化的影响。”禅茶一味“是中国茶文化特色之一。对中国民俗的影响。……

中国人得思想是佛道儒三家融合体。所以也体现在中国文化上面。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论文摘要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以后广泛传播于亚洲及世界各地,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佛教起源: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关于他的生卒年,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生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间。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29岁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译觉者)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80岁时在拘尸那迦涅槃。公历纪元前后,印度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洛阳白马寺一直被佛门弟子同尊为“释源”,即中国佛教的发源地,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传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中国佛教的特色就是大、小乘并存,显(宗)密(宗)同在。严格地说,佛教起始于尼泊尔,发展在中国,又远传于日本、韩国。而佛教在印度本土由于受到印度教及后来传入印度的伊斯兰教的排挤,约在公元八、九百年左右,在印度本土消失。而能保留佛教并发展佛教的中国就成了当今世界佛教的真正故乡。中国佛教的特色就是以“大众部佛教”为主,中国西南与“上座部佛教”盛行国家相邻的云南则是传承着与泰国一样的“上座部佛教”。中国内地汉族居住地则祝主要信奉“大众部佛教”。中国西北部地区少数民族则主要信奉密传佛教。中国佛教又分为十大宗派,这也是中国佛教的特色。中国佛教界的一些高僧根据一些佛经内容,创立了各自的宗派。其中包括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唯识宗、净土宗、律宗、禅宗和密宗。

一、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浩瀚的佛教经典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故事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像文殊问疾,拈花微笑都成为了中国文学作品的素材。而有的则成为现在耳熟能详的成语:聚沙成塔、刀头舐蜜等。  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这些诗赞美佛寺风光,歌颂僧俗有宜,有不少写得相当精彩和生。唐宋以来,名僧的社会地位很高,文人纷纷为他们树碑立传,留下许多渗透佛理的散文。以艺术风格而论,般若和禅宗思想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诗人王维、韦应物奉佛最盛,王维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最初隐居终南别业,后在宋之问的别墅,优闲自在,吃斋奉佛,更被最后世尊为“诗佛”。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作“诗僧”。著名的如寒山、皎然、文莹、苏曼殊等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佛教对中国书法、绘画和雕塑的影响  正如诗歌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样,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和雕刻艺术与佛教也有不解之缘。  历代书法家中,不少高手出自释门,如狂草怀素,“退笔成冢”的智永,唐草无出其右的怀仁,工草隶的贯休等;更有书法名家深受佛教影响,如王羲之等,单是佛理便对中国书法产生了深刻内在的影响。人们知道,佛法虽广,其要者无出于戒、定、慧三学。夫戒者,主要是收束身心;定者,则在专志凝神;而般若智慧,则使人穷妙极巧。此三者均与书法之道相通。其中,尤以禅定之功与书法之道最为密切。 “书圣”王羲之说:“夫欲书者,先凝神静思,预想字形,令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这般议论,正是深契佛家禅观之旨,可见佛理与书道实多有相通之处。  佛教传入中国后,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人们知道,古印度的佛教佛教艺术主要就是石窟壁画和雕塑,以犍陀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带)和阿旃陀(在今印度德干高原)石窟艺术为代表,均为公元前一世纪的作品,前者以雕塑著称,后者以壁画闻名。中国的石窟艺术是它们的继承和发展。其影响路线,就是我们常说的“丝绸之路”。但中原地区的石窟雕塑,则逐渐吸收和融合中国艺术的风格,造象也模拟了中国人的形象,当然也保留了印度雕塑世艺术的某些特点。以佛教为内容的宗教壁画大大发达起来,出现了象吴道子著名的宗教画家。在表现手法上,释迦牟尼在印度的生活,加入了中国传统的亭台楼阁下,使中国人在感觉上更为接近和亲切。  佛教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曹不兴、顾恺之、吴道子等历代著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上文提到的“诗佛”王维也是擅长佛画的代表文人之一,他们这一派的文人画盛行写意之风,也与禅宗思想有关。  三、佛教对中国语言的影响  佛教的流传,使佛语、佛教、佛偈大量渗入社会生活并失去了佛教含义而具有了社会含义,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俗语、谚语和惯用语。如“一尘不染”,佛家把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尘”。如果在修行时能摈除一切杂念,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论文2000字

精神信仰而已

中国人得思想是佛道儒三家融合体。所以也体现在中国文化上面。

佛教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到今天末法时代,其劣根性逐渐毒害中国人的灵魂。比如佛教对中国人性格中的乡愿精神就应该负责任。佛教讲究玄思,辩证,其实是模棱两可、不可捉摸,使中国人有了一套忽悠人的手段,不给人提供明确的善恶标准。再加上佛教没有能力把真理讲清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大藏经上万卷,各家莫衷一是,最后只好变成一种简单的民间迷信,甚是可悲!

佛教词汇对汉语言文化影响深远,就连梁启超先生都曾对此评价过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论文题目

(无神论者信仰妖魔鬼怪)妖说:钱能通神。魔说:有钱能使鬼推磨。鬼说: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 怪说:唯物主义,只认钱不认人。(有神论者信仰仙佛神圣)仙说:因果报应在八辈祖宗子孙三代身上显现:聋哑瞎傻,一点不差。佛说:狗赃倌死后灵魂投胎不到人身上,要做鸡鸭鹅狗马牛羊猪割肉还债,即使你孙猴子猪八戒也蹦不出我手心。神说:神有十诫,其一就是不可以贪污他人钱财物,神会让嗿琯得富贵病,花多少钱也治不了脏心烂肺烂手烂脚。圣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吉财是福,凶财是祸,不是正道来的钱,也不会好道去。横批:施舍德·舍得施上联:把饭食给动物·你会活在百姓之中下联:把粪屎给植物·你会活在百花之中

绘画啊雕塑啊诗词啊都有。主要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

南无阿弥陀佛!佛陀只是教人断恶修善而已。让人人都做好人。学佛是为了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让我们明白自己的本性本善,这与儒家、道家说的一样。学习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完成扎根教育。儒家的根是《弟子规》,道家的根是《太上感应篇》,佛家的根是《十善业道经》。都是教我们断恶修善的。人只有断恶修善,才能修福修慧。世间人追求的功名利禄,要有福有慧才能得到。你命里有的,抢都抢不去;命里没有的,无论用什么手段得到的,最后还是会失去的。所以,做人就老老实实的,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为好人吧。世间恶的东西不听、不看、不说、不思考,内心纯净纯善。人人都孝顺父母、尊老爱幼,对老师恭敬,好事都抢着做,每天都欢欢喜喜的,这样的世界,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有什么两样?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建筑、文学、绘画和音乐、语言和文字等等。  建筑  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发展文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例如,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现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应县大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的石造东、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线突出的标志。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映着红墙青瓦、宝殿琼阁。精巧的佛教建筑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春色。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则作为古代雕刻美术的宝库举世闻名,它吸收了键陀罗和印度的特点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造像艺术,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  文学  佛教还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都和中国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  绘画和音乐  佛经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曹不兴、顾恺之、张僧既、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历代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由此可见佛教对绘画艺术所起的作用。至于音乐方面,公元3世纪,中国已有梵呗的流行。唐代音乐又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唐代音乐至今还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中。  语言和文字  赵朴初这样说:“胡适当年写《中国哲学史》半途辍笔,就是因为当时不懂佛学写不下去了。我国当代著名的史学家范文澜早年曾对佛教文化采取过虚无主义态度,但到了晚年却开始系统地钻研佛经,表示自己需要补课。这位史学家对人说,在中国历史上,佛教和文化关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学就不懂中国文化。可是人们还是不重视研究佛教,把它看成粗俗的宗教迷信。例如对玄奘这个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翻译家、旅行家、语言家和佛学大师,在西方学者的世界史著作中都给他留下了应有的篇章。在印度他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把他尊为历史上的四大伟人之一。但在中国,人们反而只知《西游记》里的唐僧,不知中国文化史上的玄奘。更有甚者,有人还把佛教文化,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单纯地当作生财之道,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情,授人以中国不尊重文化的话柄。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语言是一种最普通最直接的文化,我们中国汉语的大量用语,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觉悟、意识、忽然等等都来自佛教语汇。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梁启超先生曾统计日本人所编的《佛教大辞典》,共收有“三万五千余语”汉语佛教词汇,佛教词汇不仅占据汉语词汇一个大部分,还大量包括了高端的行而上的词汇,从广度和深度上大大拓展了中国文化。可以说,没有博大精深,灿烂缤纷的佛教词汇充实,就没有中国汉语文化的成熟。因此,今天在制订文化发展战略时应该提出认真研究佛教文化精华的问题。

  • 索引序列
  •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论文摘要
  •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论文
  •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论文摘要
  •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论文2000字
  •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