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官网订购电子版资料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官网订购电子版资料

发布时间: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官网订购电子版资料

本刊为自然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其编辑方针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力求保持其学术性特点为根本,以学术价值作为取舍稿件的标准。本刊主要发表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成果,其主要栏目有:应用数学,泛函分析,算子理论,数理统计学,高能核物理,理论物理,结构化学,应用化学,运城盐湖卤虫研究,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山西地方区域性地理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等。现本刊发行国内外,主要读者对象为: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师、科研人员、研究生及各自然科学类科技工作者。《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由山西师范大学主办,山西省教育厅主管。自 1986 年创刊以来,始终将提高刊物质量放在编辑工作的首要地位,经过多年的编辑工作的磨练,已形成了一支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编辑队伍,积累了丰富的办刊经验,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科研人员与作者队伍,同时本刊所发表的许多科研成果,也在国内外学术界获得了广泛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数学物理栏目被国家一级检索期刊《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摘录率高达 90% 以上;生物学栏目所开辟的“运城盐湖卤虫研究”专栏独具特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以山西地方区域研究为特征的地理学栏目,对山西地方经济发展起了较大的作用。自被批准为正式学报以来,随着期刊影响的不断增大,《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已成为:《中国期刊网》全文入网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数据 - 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期刊,《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物理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及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 CAJ-CD 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主办单位:山西师范大学编辑出版:山西师大学报编辑部主 编:武海顺副主编:王剑波张献明地址:山西省临汾市 041004发行范围:国内外发行国内发行:山西省临汾市邮电局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9-4490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4-1263/N国外发行代号:Q1778国内发行代号:22-179 数学研究物理研究化学研究生物研究地理研究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稿  约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是经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它以繁荣科学文化、促进学术交流、发现和培养人才、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办刊宗旨 主要刊登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环境与资源科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科学和科学史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读者对象为自然科学工作者、高等学校师生等 。2 来稿要求1 来稿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作者简介 ( 性别、出生年月、籍贯、职称、学位和研究方向等 ) 、中文摘要、关键词 (3~8 个 ) 、中图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英文摘要 如为基金项目资助论文,请在文稿首页注明,并列出批准文号。2 摘要应说明论文的目的、方法、结果与结论 英文摘要内容与中文一致,包括题目、作者姓名 ( 汉语拼音 ) 、单位译名、摘要正文和关键词 正文用第三人称,英文摘要请用打字机打出或用印刷体书写。3 来稿标题应层次分明、书写工整、用字规范,节段序号分别用 1 ; 1 ; 1 表示,并打印在 16K 纸上,来稿请附华光、方正电子出版系统或 Word 编排的软盘 。4 物理量符号和单位应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外文字母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 ( 包括黑正体、黑斜体及白正体、白斜体 ) ;上下角的字母、数码和符号,其位置高低应区分明显,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符号,请在第一次出现时用铅笔注明 5 文中图、表选取最必要的,切勿过大,插图请用绘图纸清绘,墨色要黑,线条均匀,图中文字、符号用印刷体,并与正文一致 照片要黑白清晰,层次分明 除制版用图外,文稿中还应附有底图。6 参考文献务必规范化,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勿引用 文献序号以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排,期刊书写次序为:作者 论文题目 期刊名 ( 外文可缩写 ) ,年份,卷号 ( 期号 ) :起止页码;如期刊无卷号,则为:年份,期号:起止页码 图书书写次序为:作者 书名 版次 ( 初版不写 ) 出版地:出版单位 , 出版年 起止页码 译文、译著务请注明原作及译者姓名。作者为多位时,请写出前三位作者姓名,其后的作者可缩略为等 外文文献请用打字机或用印刷体书写,并注明文种。3 本刊为季刊,多数稿件要寄往校外专家审查,如 6 个月内接不到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稿件 因编辑部人力有限,来稿不退,请自留底稿。4 编辑部对稿件有修改权,不愿改动者,请来稿时说明 稿件一经刊用,酌致稿酬,并赠送刊物 本刊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 ( 光盘版 ) 》及有关数据库,相应稿酬与印刷稿费一并支付,不愿意录入该光盘发行者,请在来稿中注明。5 关键词:3-5个,以分号相隔。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历史回顾与期刊演变 改革开放之初,高教学术事业百废具兴,尽快创办我校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以促进我校自然科学学术研究事业的发展,在当时就已成为我校广大教师和科技工作者的普遍共识。在学校领导和学报编辑部领导的关心下, 1985 年 9 月成立了山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筹备组,筹备组由学报编辑部主任、社科版主编尹世明领导,成员有:高仁恒、马志正、王剑波、张海霞,由此拉开了《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编辑出版工作的序幕。 1985 年 9 月至 12 月,编辑人员深入各系开始组稿, 1986 年前半年编辑、排版, 1986 年 10 月创刊号正式与读者见面。 1987 年,为提高学报的影响和开创学报工作局面,学校任命年仅 33 岁的侯晋川教授为主编。 1988 年初,为加强自然科学版的日常管理工作,学校任命王永明同志任自然科学版常务副主编,高仁恒、马志正同志为副主编( 1989 年 9 月,王永明同志调离学校)。 1997 年 7 月,为加快学报发展的现代化步伐和处理日益繁重的日常工作,加强学报编辑工作的规范管理,学校任命王剑波同志为自然科学版常务副主编。 1997 年 9 月,为了自然科学版发展的需要,学校成立了以侯晋川教授等 16 人组成的编委会。 1999 年 9 月,自然科学版成为正式期刊,学校对编委会和编辑部进行了改组,成立了由侯晋川同志任主任委员兼主编,武海顺、王剑波同志为副主任委员兼副主编,由各理科系学术骨干共 17 人组成的新一届编委会。 2003 年 5 月,随着我校自然科学学术研究的高速发展,学校对编委会成员进行了调整,组成了由 23 人组成的编委会,其中校内委员 20 名,校外委员 3 名。?18 年来,自然科学版的发展得到了历任学校领导陶本一、谈浩良、黄志胜、邵壁华、齐峰、常乃军同志的鼎立支持,也得到了历任学报领导尹世明、曲家源、陈建中、畅引婷同志的关心与支持。 18 年来,自然科学版从筹备、创立到发展,走过的每一步无不倾注着历任编辑的心血,先后在学报自然科学版担任编辑的有王剑波( 1985 , 9 —今)、张海霞( 1985 , 9 — 1991 , 3 )、王言( 1987 , 4 — 1989 , 7 )、茹英杰( 1988 , 9 — 1991 , 7 )、段麦英( 1995 , 4 —今)等同志,正是他们的辛勤劳动,才有了自然科学版学报的今天。《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创刊于 1986 年,原刊名为《山西师大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刊号仍延用山西师大学报刊号晋刊 012 号,刊期为半年刊,自办发行,工本费 0 。 65 元,印数 1000 册。 1987 年期刊实行全国统一标识,《山西师大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被批准为省内期刊,刊号为:山西省期刊登记证第 0058 号,半年刊,每期 96 页, 16K ,工本费 1 。 20 元,自办发行。 1991 年,经山西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刊号变更为:山西省报刊准印证第 0170 号。 1992 年刊号变更为: JK14 — 1029 ,季刊,每期 80 页, 16K ,工本费 2 。 50 元,自办发行; 1995 年 7 月,经山西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刊号改为:山西省内部期刊准印证第 0303 号,季刊, 16K , 80 页,工本费 2 。 50 元,期印数 1000 册; 1999 年经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批准。全国统一刊号为: CN 14-1263/N ,国际连续物刊号为: ISSN 1009-4490 ,季刊, 16K ,每期 96 页,定价 5 。 00 元,期印数 1200 册。 2004 年第一期开始页码增至 112 页,定价 6 。 00 元。?《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自创刊以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出版方针,遵守国家的有关出版法规,有明确的办刊宗旨、编辑方针和专业范围。《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是反映本校自然科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为主的自然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以促进我校教学与科研工作,加强我校学科建设,积极开展学术交流,贯彻科教兴国方针,推动山西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为其办刊宗旨。?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包括 自然科学版 和 社会科学版 。但 名称不同。自然科学版 名字是《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名字是《山西师大学报》;《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是 普通期刊,非核心期刊;《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是 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 。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官网订购电子版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创刊于 1973 年 11 月。初名《山西师院》。 1985 年 1 月,随着山西师范学院的升格,《山西师院学报》改名为《山西师大学报》 。《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是山西师范大学主办、山西省教委主管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自 1973 年创刊以来,严格遵守党和国家新闻出版的政策法规,始终坚持学术质量第一的用稿原则,在学术理论界和编辑出版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受到山西省政府、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新闻出版局的多次表彰。 1979 年 12 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学报“先进集体”奖; 1985 年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给予学报立功嘉奖; 1993 — 2001 年连续九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多次被评为华北地区优秀期刊, 1999 年被评为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名列第 12 位), 2000 年被北京大学图书馆列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被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列为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 2001 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认定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主办单位:山西师范大学编辑出版:山西师大学报编辑部主 编:畅引婷副主编:车文明樊增强地址:山西省临汾市 041004发行范围:国内外发行国内发行:山西省临汾市邮电局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1-5957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4-1072/C国外发行代号:Q700国内发行代号:22-5 哲学研究经济研究法律研究文艺学研究古代文学研究学术争鸣三晋文化研究历史研究教育研究传播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稿  约《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是由山西师范大学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栏目有:哲学研究、经济学研究、历史学研究、文学研究、教育研究、妇女研究、编辑出版研究、理论探索、学术争鸣、改革与实践,以及以山西地域文化为特色的晋国史研究、山西作家作品研究、山西戏曲文物研究、黄河文化研究等。优先发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理论创新的科研成果,热忱欢迎校内外学者踊跃投稿。根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转发教育部关于学报编排规范的相关要求,凡给本刊来稿者,必须具备以下项目:1、文题:一般不超过 18 个汉字,必要时可以加副标题,同时附有相对应的英文题名2、作者姓名及简介:署真名,并在篇首地脚标注: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学位以及主要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向等。3、作者单位:单位全称、省市名、邮编。3、摘要:用 200 — 300 字概括文章主旨,以集中体现作者的思想观点和研究方法等,不用评价性和提示性的语句。4、关键词:主要是指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一般每篇文章可选 3 — 8 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5、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于文后,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 [1][2] ……以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同一出处标注同一序号,并用( PXX )标注引文页码。各类参考文献的格式为:5.1[ 期刊 ] 作者.文题.[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5.2[ 报纸 ] 作者.文题.[N].报名.出版日期(版次).5.3[ 专著 ] 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5.4 论文集 ] 作者.引文文题.[A].主编.论文集名.[C].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5.5[ 学位论文 ] 作者.论文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6 、注释:主要是指对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用数字加圆圈标引,在该页地脚注文。7 、本刊作者文责自负,对于侵犯他人版权的文字、图片,本刊不负任何连带责任。8 、投稿务必写清真实姓名、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以便联系。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历史沿革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3 年 11 月创刊。其前身是晋南师专时期的《教学动态》( 1963 年创办)和山西师院前期的《山西师院》校报( 1964 年创办),相当于现在的校刊,主要反映学校的重大活动和教学动态。 1973 年 11 月,《山西师院》由不定期出版的报纸改为装订成册的期刊, 12 月“创刊号”的出版标志着《山西师大学报》正式诞生。这一期的《编后记》称“《山西师院》是综合性的不定期的内部刊物”,但从此时开始,事实上作为季刊出版从未间断。 1978 年 12 月,《山西师院》更名为《山西师院学报》,开始省内发行。 1978 年第 4 期的目次页和封四都明确标示出“哲学社会科学版”“试刊”的字样,表明《山西师大学报》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1980 年 10 月 15 日,经山西省委和山西省出版局批准,并颁发期刊出版登记证,号码为晋刊第 012 号,通过邮局在国内公开发行,代号为 22-5 。 1981 年 10 月 21 日,经山西省委宣传部批准,《山西师院学报》通过北京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原中国国际书店)向国外公开发行,国外邮发代号为 Q700 。 1984 年山西师范学院升格为山西师范大学, 1985 年 1 月《山西师院学报》遂更名为《山西师大学报》。 1987 年 8 月,在全国期刊重新登记时,山西省新闻出版局正式为本刊签发了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072/C 。 1989 年 6 月,国际连续出版物数据系统中国国家中心又给本刊登记了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 ISSN 1001-5957 。?历任主任、主编、总编辑?1973 年 11 月— 1975 年,周敬飞任院刊室主任。?1975 年— 1987 年 2 月,尹世明任学报主编。?1982 年 10 月— 1987 年2月,尹世明任学报编辑部副主任、主任。?1987 年 3 月— 1990 年8月,黄志胜副校长兼任学报主编,曲家源任学报常务副主编;谢恒山、曲家源任学报编辑部副主任。?1989 年 7 月— 1995 年 5 月,黄志胜副校长、邵璧华副校长、宋守鹏副书记先后兼任学报总编辑;曲家源任学报常务副总编辑,兼社科版主编。?1995 年 5 月— 1999 年 4 月,宋守鹏副书记、谈浩良副校长、齐峰副校长先后兼任学报总编辑;陈建中任学报常务副总编辑,兼社科版主编。?1997 年 7 月— 1999 年 4 月,畅引婷任社科版副主编。?1999 年 4 月— 2003 年 4 月,齐峰副校长兼任学报总编辑和社科版主编;畅引婷任编辑部主任,兼社科版常务副主编。?2002 年 2 月至今,畅引婷任学报常务副总编辑。?2003 年 4 月至今,常乃军副校长兼任学报总编辑;畅引婷任社科版主编,樊增强任副主编。?山西师大学报编辑部除社会科学版外,还出版有自然科学版、体育科学版两个学报, 1992 年创办的教育科学版(省内发行)于 2000 年 1 月停办。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守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的政策和法规,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贯彻“双百”方针,提倡学术争鸣,鼓励学术独创,突出学术性、地方性、师范性等特点,促进国内外学术文化交流,推动两个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服务。

1、《唐代诗人咏湖北》,独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2、《李白史迹考索》,独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3、《唐人生卒年录》,独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4、《杜甫研究丛稿》,独著,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出版。5、《李白求是录》,独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6、《四大奇书研究》,独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出版。7、《孟浩然研究》,独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8、《唐代诗人婚姻研究》,独著,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年出版。9、《唐代诗人探赜》,独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10、《全唐文作者小传校考》,独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11、《唐宋词史论稿》,独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出版。12、《先唐诗人考论》,独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出版。13、《王维新考论》,独著,黄山书社2008年出版。14、《孟浩然大辞典》(主编),黄山书社2008年出版。15、《唐代文学探论》,独著,黄山书社2009年出版。16、《唐后乐府诗史》,独著,黄山书社2010年出版。17、《宋金元诗通论》,独著,黄山书社2011年出版。18、《杜甫研究新探》,独著,黄山书社2011年出版。19、《孟浩然研究论丛》(主编),黄山书社2011年出版。20、《商周逸诗辑考》,独著,黄山书社2012年出版。21、《王辉斌学记》,黄山书社2012年出版。22、《李白研究新探》,独著,黄山书社2013年出版。 1、《李白诗中之“龙山”考》/《天府新论》1986年1期。2、《李白蜀中行踪杂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7年1期。3、《李白与王昌龄交游考索》/《天府新论》1986年4期。4、《李杜初识时地探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1期。5、《莫愁本事说略》/《贵州文史丛刊》1987年2期。6、《<蜀道难>探索——兼论李白一入长安待居的时间与游踪》/《李白研究论丛》,巴蜀书社1987年3月出版。7、《李白东涉溟海未至剡中考辨》/《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8年12期。8、《孟浩然入京新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8年5期。9、《陆文学交游考略》/《天府新论》1988年3期。10、《陈子昂死因新探》/《陈子昂研究论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12月出版。11、《陈子昂死因及雪狱探究》/《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5期。12、《<江南逢李龟年>为李白作》/《李白研究论丛》第二辑,巴蜀书社1990年12月出版。13、《<金瓶梅>研究四说》/《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0年6期。14、《学术中的误区与误区中的学术——重评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文学遗产》1990年3期。15、《<金瓶梅作者为李开先考>质疑》/《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1年8期。16、《李白长流夜郎新考》/《中国李白研究》1991年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4月出版。17、《袁氏兄弟与〈金瓶梅〉抄本新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1期。18、《陈子昂北征与〈西还〉诗作年新考》/《陈子昂研究论集》第二集,香港·中国与世界出版公司1993年3月出版。19、《〈全唐文〉作者小传校考》(三)/《唐代文学研究》第四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20、《李白究竟在何地奉诏入京》/《中国李白研究》1994年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2月出版。21、《〈西游记〉祖本新探》/《宁夏大学学报》1993年4期,又载《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4年3期。22、《李白〈苦雨〉诗再考订——兼及三入长安说的证据问题》/《中国李白研究》1992、1993年合集本,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5月出版。23、《李商隐卒年新考》/《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1期。24、《孔巢父与李白、杜甫交游考》/《齐鲁学刊》1994年2期。25、《杜甫诗歌:中国古代学者诗的范本——以其近体诗为研究的对象》/《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3期。26、《柳宗元妻室中的几个问题》/《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3期。27、《别具匠心:唐诗的制题艺术》/《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5期,又载《中国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研究》1994年12期。28、《孟浩然生平研究综述》/《四川大学学报》1995年1期,又载《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年8期。29、《诗序合一:唐诗创作的新潮流——唐代诗序体鸟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2期,又载《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年8期。30、《李白在四川思想究综述》/《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2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年8期。31、《刘禹锡妻室考辨》/《吉首大学学报》1995年2期。32、《建国以来李白研究述要》/《齐鲁学刊》1995年3期。33、《再论〈西游记〉祖本为〈西游释厄传〉——对吴圣昔〈商榷〉一文的质疑/《宁夏大学学报》1996年1期。34、《李白在安徽研究综述》/《中国李白研究》1995年、1996年集合刊本,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35、《治杜如治经——评〈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天府新论》1996年6期。36、《建国以来杜甫生平研究综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3期。37、《二李一杜交游笺识——兼论李邕对杜甫的影响》/《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5期。38、《明末清初小说批评的特色与成就》/《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3期。39、《关于〈西游记〉祖本的再讨论——对吴圣昔〈评〉文辨驳》/《宁夏大学学报》1997年1期。40、《杜甫之父杜闲考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2期。41、《杜甫出生地考实》/《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4期,又载《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3期。42、《艺术转型:杜甫秦州诗的文学特质》/《河北大学学报》1999年2期。43、《中国究竟有没有屈原》/《贵州大学学报》1999年3期。44、《再谈李白〈九日龙山饮》/《李白与马鞍山》,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45、《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考论》/《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4期。46、《明代托名小说批评叙论》/《南昌大学学报》2000年2期。47、《王维早期行事探究》/《山西大学学报》2000年3期。48、《三谈李白〈九日龙山饮〉〉——与郁贤皓、李子龙二文商榷》/《中国李白研究》2000年辑,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49、《孟浩然生平事迹考辨》/《山西大学学报》2002年1期。50、《李白家世之谜破译》/《新疆大学学报》2003年1期。51、《柳永〈乐章集〉用典说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1期。52、《王维开元行踪求是》/《山西大学学报》2003年4期。53、《李孟交游详考》/《千年诗魂,蜀道李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54、《词起源于中唐诗客论》/《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6期。55、《唐宋词分派研究述评》/《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1期。56、《王维“亦官亦隐”说质疑》/《王维研究》第四辑,辽海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57、《柳永生平订正》/《南昌大学学报》2004年5期。58、《王维转官吴越考略》/《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5期。59、《柳永词艺术成就新论》/《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5期。60、《苏轼豪放词在北宋的尴尬》/《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6期。61、《论王维的乐府诗》∕《山西大学学报》2005年5期。62、《谢灵运与佛教的关系》(与人合作)∕《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6期。63、《晋宋人物白石词——南宋“骚雅词派”系列研究之二》∕《江汉大学学报》2006年2期。64、《元稹诗集整理中的若干问题》∕《古籍研究》2006年卷上,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65、《周邦彦“清真雅词”论》∕《宁夏大学学报》2006年3期。66、《论英雄词人的“变调”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3期。67、《长安为花间词始地探论》∕《唐代文学研究》第12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68、《宋代女词人词作述评》∕《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5期。69、《论玄学与谢灵运山水诗》∕《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6年4期。70、《周邦彦与南宋词人》∕《江汉大学学报》2007年2期。71、《鲍照:刘宋时期著名的山水诗人》∕《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6期。72、《〈王维集校注〉若干问题举隅》∕《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3期。73、《三曹雅好乐府的原因及其乐府情结述论》∕《乐府学》总第2辑,学苑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74、《李白与王维未交游原因探析》∕《中国李白研究》2008年集,黄山书社2008年10月出版。75、《“稼轩体”与“稼轩风”辨识》∕《辛弃疾研究论丛》,山东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76、《论王维的佛教诗》∕《三峡大学学报》2008年3期。77、《金元诗人与唐诗的关系探论》∕《江淮论坛》2009年2期。78、《金元诗歌的变唐特色与成就》∕《三峡大学学报》2009年2期。79、《南宋诗歌的变唐历程与特色》∕《长江学术》2009年3期。80、《元代乐府与铁崖本色》∕《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4期。81、《论孟浩然与佛教及其佛教诗》∕《江汉大学学报》2009年4期。82、《李白赠内诗述论》∕《中国李白研究》2009年集,黄山书社2009年12月出版。83、《论张祜与唐代题咏诗——兼论张祜的佛教诗》∕《华夏文化论丛》总第四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84、《蔡邕蔡邕生平与创作年表》∕《古籍研究》2009年上下卷,总第55——56期,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85、《宋金元奉使诗探论》∕《江淮论坛》2010年2期。86、《唐后乐府诗的界定与分类》∕《江汉大学学报》2010年2期。87、《大唐题咏诗创作第一人:论张祜的题咏诗》∕《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0年5期。88、《〈元诗选〉的文献学价值》∕《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3期。89、《元初三大诗人群体的乐府诗创作》∕《民族文学研究》2010年3期。90、《〈中州集〉的文学史意义》∕《三峡大学学报》2010年4期。91、《明初乐府诗的创作趋向与特点》∕《西华大学学报》2010年4期。92、《唐后乐府诗与音乐的关系》∕《聊城大学学报》2010年4期。93、《辽金时期的乐府诗述论》∕《宁夏大学学报》2010年4期。94、《论明代的竹枝词创作》∕《天府新论》2010年5期。95、《也说王维开元天宝间的行迹——<王维开元天宝间行迹考>一文评析》∕《学术界》2010年12期。96、《宋人的乐府观与乐府诗创作》》∕《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0年12期。97、《唐代诗人生平中的几个问题——就陈子昂、王维、权德舆生平研究答诸生疑》∕《三峡论坛》2011年1期。98、《论宋代的“吴体”创作与特点》》(与人合作)∕《长江学术》2011年2期。99、《论元代乐府诗的入乐问题》∕《西华大学学报》2011年4期。100、《论宋金元的杂体诗创作》∕《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5期。101、《岂能如此“释疑”——略评<温庭筠代作事释疑>一文》∕《文化学刊》2011年5期。102、《明代的拟古乐府创作及其褒贬之争》∕《阅江学刊》2011年5期。103、《论唐代的佛境风物诗》∕《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1期。104、《元初的“宋金遗老”及其诗歌创作》∕《民族文学研究》2012年1期。105、《清代的海外竹枝词及其文化使命》∕《阅江学刊》2012年1期。106、《宋代诗人周紫芝及其诗歌综合研究》∕《中华文化论坛》2012年1期。107、《再谈杜甫的婚姻问题——简评<杜甫妻室问题辨正式>一文》∕《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3期。108、《还是多读一点书的好——略评<学术考辨与文史涵养不可或缺>一文》∕《学术界》2012年5期。109、《论元代的诗派及其宗唐复古倾向》∕《江淮论坛》2012年4期。110、《论乐府与歌行的关系》∕《长江大学学报》2012年8期。111、《汪象旭与“西湖文人集团”——<西游记>祖本为大略堂本再探讨》∕《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6期1112、《历代孟王优劣论简述》》∕《唐代文学研究》总第10辑(2004年)。113、《王维的边塞之行及其边塞诗》∕《唐代文学研究》总第13辑(2010年)。114、《“前乐府”及其在先秦的创作》∕《西华大学学报》2013年2期。115、《唐代诗人的乐府观》∕《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2期。116、《明清时期“水浒传序”述论》∕《聊城大学学报》2013年3期。117、《论“前乐府”的批评》∕《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3年2期。118、《蔡邕与<琴操〉及其题解批评》∕《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3期。119、《论何良俊的戏曲学理论》∕《阅江学刊》2013年3期。120、《论曹氏父子乐府观之形成》∕《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4期。121、《唐代新乐府诗派的批评理论》∕《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4期。122、《论元代诗人杨维桢的古乐府观》∕《宁夏大学学报》2013年5期。123、《陶渊明未曾交游谢灵运原因探考》∕《栗里论陶》,江西美术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124、《夏商周“乐府”考论》∕《学术论坛》2013年8期。125、《金代诗人的乐府观与乐府批评》∕《民族文学研究》2013年6期。126、《刘次庄<乐府集〉及其题解批评》∕《西华大学学报》2014年1期。127、《胡震亨的“唐代乐府论”》∕《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1期。128、《郭茂倩<乐府诗集〉的乐府批评》(与人合作)∕《聊城大学学报》2014年1期。129、《王世贞<艺苑卮言>的乐府诗论》∕《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1期。130、《周紫芝新乐府观述论》∕《阅江学刊》2014年2期。131、《左克明及其<古乐府>的题解批评》∕《学术论坛》2014年3期。132、《徐献忠与<乐府原>考释》∕《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3期。 1、《还诗人的历史真实于当代——王辉斌的李白研究述评》(马若冰)/《绵阳师专学报》1996年年1期。2、《略谈王辉斌的杜甫研究》(魏天民)/《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1996年年4期。3、《从“知人”到“论世”的全过程探索——王辉斌教授的唐诗研究述评》(沈小川)/《贵阳金筑大学学报》1997年年2期。4、《评<杜甫研究丛稿>》(龙建国)/《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0年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5、《评<李白求是录>》(张春义)/《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1年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6、《一部极富学术个性的专著——评王辉斌教授<孟浩然研究>》(房日晰)/《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2年1期。7、《多元求是、创见迭出——评王辉斌教授<孟浩然研究>》(赵海菱)/《襄樊学院学报》2002年3期。8、《王辉斌与孟浩然研究》(魏延晖、赵英华)/《襄樊日报》2002年12月24日4版。9、《笃实谨严、博雅精详——评王辉斌教授<四大奇书研究>》(徐兴菊)/《襄樊学院学报》2003年3期。10、《李白研究的又一新著——王辉斌教授<李白求是录>评介》(阮堂明)/《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3年3期。11、《唐诗个案研究中的力作——评王辉斌教授<孟浩然研究>》(文师华)/《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1期。12、《孟浩然研究的拓新与集成——评王辉斌教授<孟浩然研究>》(李云琦)/《唐代诗人婚姻研究》附录一,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年出版。13、《孟浩然研究的丰硕成果——评王辉斌教授<孟浩然研究>》(周相录)/《唐代诗人婚姻研究》附录一,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年出版。14、《<李白求是录>提要》(张明非等)/《唐代文学研究著述集成》第五卷,三秦出版社2004年出版。15、《<杜甫研究丛稿>提要》(张明非等)/《唐代文学研究著述集成》第五卷,三秦出版社2004年出版。16、《视角独特、新见迭出——评<唐代诗人婚姻研究>》(崔际银)/《唐都学刊》2004年6期。17、《洞幽烛微、创见迭出——评王辉斌<唐代诗人婚姻研究>》(萧兰英)/《荷泽学院学报》2005年4期。18、《唐代文学研究的四部曲——评王辉斌<唐代诗人探赜>》(孙微)/《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6期 。19、《<唐代诗人探赜>》(李德辉)/《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6年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20、《耕耘在唐宋文学领域的新收获——评王辉斌先生<唐宋词史论稿>》(徐燕婷)/《襄樊学院学报》2007年1期。21、《评王辉斌先生<唐代诗人探赜>》(李园)/《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2期。22、《王辉斌<唐代诗人探赜>平议》(沈文凡、周菲菲)/《云梦学刊》2007年3期。23、《评〈唐代诗人探赜〉》(陈才智)/《中国文学年鉴》2006年版,中国文学年鉴出版社2007年出版。24、《我自写我的词史——王辉斌新著<唐宋词史论稿>读后》(欧明俊)/《贵阳学院学报》2007年4期。25、《新出词籍介绍·唐宋词史论稿》(彭国忠)/《词学》第十八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26、《王辉斌先生<先唐诗人考论评议>》(孟修祥)/《襄樊学院学报》2007年12期。27、《探幽发微、补苴罅漏的<先唐诗人考论>》(杨栩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6期。28、《评<王维新考论>》(黄震云)/《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9年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29、《<孟浩然大辞典>学术研讨会综述》(高新伟)/《襄樊学院学报》2008年10期。30、《评王辉斌先生<先唐诗人考论>——兼及作者三十年的治学之路》(吴中胜、史元梁)/《襄樊学院学报》2009年4期。31、《评<唐宋词史论稿>》(欧明俊)/《宋代文学研究年鉴》2006——2007年辑,武汉出版社2009年出版。32、《王辉斌先生<唐代文学探论>评议》(孟修祥)/《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10期。33、《求新求是,精益求精—评王辉斌<王维新考论>》(陈冠明、黄晓静)/《运城学院学报》2009年6期。34、《开拓疆域 填补空白—评王辉斌教授〈唐代诗人婚姻研究〉》(高新伟)/《运城学院学报》2010年4期。35、《乐府诗研究领域的新拓展——评王辉斌<唐后乐府诗史>》(苗菁)/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中国文学网”,又载《三峡论坛》2011年5期。36、《王辉斌<宋金元诗通论>述评》(萧晓阳)/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中国文学网”,又载《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1期。37、《<孟浩然研究论丛>序》(傅璇琮)/《孟浩然研究论丛》,黄山书社2011年8月出版。38、《<王辉斌学记>序》(傅璇琮)/《阅江学刊》2012年3期。39、《关于唐后乐府诗的发展、范畴及规律性特点——读王辉斌<唐后乐府诗史>所想到的》苗菁)/《乐府学》第7辑,学苑出版社2012年出版。40、《评<杜甫研究新探>》(吴振华)/《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12年辑,又载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中国文学网”。41、《王辉斌<宋金元诗通论>评议》(汪超)∕《宋代文学研究年鉴》2010——2011年辑,又载《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1期。42、《商周逸诗辑考的开拓意义及其学术价值——王辉斌教授<商周逸诗辑考>述评》(沈文凡、林琳)∕《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1期,,又载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学网”。44、《<商周逸诗辑考>的学术启示》(傅璇琮)∕《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3月15日,又载中国社科院“中国文学网”,并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中国社会科学战线网”转载。45、《唐后乐府诗史的原创研究——读王辉斌<唐后乐府诗史>所想到的》(傅璇琮)∕《文汇读书周报》2013年12月29日,又载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文学网”。46、《汉宋之学结合的结晶——评王辉斌<王维新考论>》(马连军)∕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学网”。47、47、《王辉斌教授<李白研究新探>出版》(姬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学网”。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官网订购电子版资料

这个,没问题,有什么不懂的放马过来!!入学后军训半个月,至于军训地点不再是昆明陆军军官学校了,而是在学校中,一般军训的是早上军训,下午听听讲座什么的,也不是很累,至于英语,是按高考分数分快慢班,以107为分界线的好像,没有什么入学考试,还有不懂只要追问,积极回答!!

期刊名称: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研究类期刊。本学报全面涵盖教育科学,刊登各方面、各层次的教育科学研究论文,为“科教兴国”服务,刊物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栏目有东南亚汉语言文化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教学法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汉语研究、世界汉语教学动态研究等。有参考文献、英文目次和论文摘要。 东南亚汉语言文化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教学法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汉语研究世界汉语教学动态研究

不是的。我查到的2006年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中语言学方面的核心期刊有(省略书名号):当代语言学 外语教学与研究 现代外语 外国语 中国语文 方言 语言研究 外语界 世界汉语教学 语言文字应用 语言教学与研究 中国翻译 外语与外语教学 国外外语教学 民族语文 语文研究 外语教学 汉语学习 外语研究 外语学刊 中国俄语教学 古汉语研究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官网订购电子版资料

安庆师范大学是省属普通院校,算不上重点大学

1、安庆师范大学不是重点大学。2、通常说的重点大学是指211大学或者一流学科建设学校。网上可以搜索到211或者一流学科建设学校名单。3、安徽省内的重点大学有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

一般是三天。在安庆师范大学学报投稿后,初审审稿的时间为3至10天。如果当期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稀少的话当天可能就初审通过了。

截至2014年6月,安徽师范大学有省、部重点科研机构16个。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8个省级和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2个省级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高中化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高中地理骨干教师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科研平台如下:(省部级、校级) 序号 科研机构名称 建立时间 依托单位 负责人 备注 1 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2001年 安徽师范大学 丁放 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文科研究基地 2 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2003年 安徽师范大学 王世华 省高校重点文科研究基地 3 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2003年 安徽师范大学 陆林 省高校重点文科研究基地 4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2003年 安徽师范大学 钱广荣 省高校重点文科研究基地 5 功能性分子固体重点实验室 2004年 安徽师范大学 魏先文 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6 化学生物传感重点实验室 2007年 安徽师范大学 王伦 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7 安徽省重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重点实验室 2002年 安徽师范大学 聂刘旺 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8 生物环境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 2004年 安徽师范大学 席贻龙 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9 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7年 安徽师范大学 焦华富 省级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0 安徽遥感考古工作站 2002年 安徽师范大学 王心源 中科院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分站 11 教育科学研究所 1985年 教育科学学院 王守恒 教育厅批准 12 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 1993年 教育科学学院 王清 省电教馆批准 13 教育技术综合实验室 2001年 教育科学学院 张克松 校级重点实验室 14 美育研究所 2002年 美术学院 巫俊 学校批准 15 数学研究所 1982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宋卫东 学校批准 1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所 1998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章昭辉 学校批准 17 原子与分子物理实验室 2001年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崔执凤 校级重点实验室 18 合成化学重点实验室 2003年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魏先文 校级重点实验室 19 生物多样性研究重点实验室 2001年 生命科学学院 聂刘旺 校级重点实验室 20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 2001年 国土资源旅游学院 查良松 校级重点实验室 21 分析测试中心 1986年 环境科学学院 赵广超 学校批准 22 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1987年 环境科学学院 吴孝兵 学校批准 23 女性研究会 2006年 教育工会 俞晓红 学校批准 截至2012年安徽师范大学有41项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获批经费2397万元,项目立项数和获批经费均创同期历史最高水平,2012年较2011年同期增长5%和4%,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国旅学院陆林教授获重点项目资助,资助经费290万元,这是继2008年王绍武教授获得重点项目资助后该校再次获得该类项目资助。这是国家基金委自1986年成立以来资助的我国第2个旅游地理类重点项目。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三批重大招标项目立项名单,文学院院长、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丁放教授的《唐诗学研究》获准立项,资助经费80万元。 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28年,先后经历了省立安徽大学图书馆、国立安徽大学图书馆、安徽师范学院图书馆、安徽工农大学图书馆、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等时期。截至2014年6月,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由花津校区敬文图书馆、赭山校区图书馆和皖江学院图书馆组成,馆舍面积达6911万平方米,有阅览座位2800多席; 截至2014年6月,馆藏文献总量270多万册,涵盖所有学科。中外文期刊保持在1000种以上,电子图书120余万册,数据库40余种。图书馆以馆藏古籍为特色,古籍总量19万多册,其中,善本古籍1万余册,尤以地方志收藏最为见长,藏有方志9万余册。拥有省内高校图书馆最丰富的解放前报刊(7000余册)、图书(5万余册),世界著名的《科学文摘》(英国)、《生物文摘》和《化学文摘》(美国)、《文摘杂志》(前苏联)均有收藏。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学报编辑部是校直属期刊出版机构,下设文科编辑室、理科编辑室、办公(资料)室。现有专职工作人员8人,其中正高职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3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高职2人。编辑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和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官网订购电子版资料

1、大标题不得多于20个字,标题下写作者姓名。2、姓名下为作者单位、地点及邮政编码。3、写摘要,300字以内,浓缩全文精华。不要出现“本文”等介绍性词句。4、写关键词3-8个。5、将以上内容(从大标题到关键词)全部用英语写出,置于文末。6、写出中图分类号(如有困难,可由编辑代写)。7、文中图表必须有序号和图题或表题,尽量使用三线表。8、写出作者简介,不得缺项。如:作者简介:刘小里(1957-),女,回族,河北唐山人,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9、文中引文出处应标明序号,出自著作的应标明页码,出自期刊的应标明所引文章的起止页码。出自同一参考文献的引文用同一序号。

1/48【题 名】繁漪命运简析【作 者】刘林娟 胡培雨【刊 名】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8)-14-142/48【题 名】繁漪:《雷雨》中最具雷雨性格的人【作 者】张宝红[1] 李建平[2]【刊 名】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5)-80-813/48【题 名】繁漪和七巧——两个现代文学女性形象的比较阅读【作 者】黄立华【刊 名】黄山学院学报2007,9(2)-104-1084/48【题 名】周繁漪和古希腊美狄亚的性格悲剧【作 者】任秀荣【刊 名】运城学院学报2007,25(1)-43-455/48【题 名】繁漪之“繁”怎么读?【作 者】陈鉴霖【刊 名】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3)-35-356/48【题 名】漫谈《雷雨》中的繁漪【作 者】明宗云【刊 名】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3)-36-367/48【题 名】《雷雨》中繁漪形象的女权主义解读【作 者】陈志鹏【刊 名】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127-1288/48【题 名】囹圄中的“疯女人”——《雷雨》中繁漪形象再解读【作 者】王璐【刊 名】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6(11)-95-979/48【题 名】中国现代小说中知识女性悲剧命运的原因探析——以子君、繁漪、陈白露为例【作 者】吴明【刊 名】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85-8710/48【题 名】论繁漪形象的悲剧审美意义【作 者】王凤仙【刊 名】四川戏剧2006(6)-28-3011/48【题 名】安娜与繁漪悲剧成因管见【作 者】辛玲 李慧男【刊 名】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27-12812/48【题 名】论繁漪的思想性格及其悲剧命运【作 者】刘湘娟【刊 名】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教育社科综合版2005,8(5)-105-10813/48【题 名】我眼中的蘩漪——析繁漪的悲剧形象【作 者】陶江【刊 名】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20(2)-68-7014/48【题 名】本能与意志的徒然挣扎——谈《雷雨》中繁漪的悲剧命运【作 者】王丽娟[1,2]【刊 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2)-118-11915/48【题 名】高曼华:拥有幸福人生的魅力“繁漪”【作 者】陈怡倩【刊 名】歌剧2006(5)-19-2116/48【题 名】《四世同堂》何来“繁漪”【作 者】立青【刊 名】咬文嚼字2006(2)-11-1217/48【题 名】试论繁漪性格中的恶魔性因素【作 者】沈捷【刊 名】四川戏剧2006(1)-35-3718/48【题 名】略谈部分现代文学作品中女名缺失现象【作 者】戚俊丽【刊 名】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5(12)-40-4019/48【题 名】繁漪悲剧命运简析【作 者】蔡雪岚【刊 名】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5(5)-87-87,9420/48【题 名】略谈现代文学作品中女名的缺失现象【作 者】戚俊丽【刊 名】语文知识2005(10)-8-821/48【题 名】“娜拉现象”与《雷雨》【作 者】张兰生【刊 名】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0(4)-33-3622/48【题 名】被逼疯的知识女性——对《雷雨》的繁漪进行女性主义个案分析【作 者】庄园【刊 名】中文自学指导2005(4)-76-7823/48【题 名】谈高中课本中的几个女性形象【作 者】夏蕾【刊 名】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25(1)-78-8024/48【题 名】屈从•抗争•悲剧——看《雷雨》中的繁漪【作 者】寇红【刊 名】戏剧丛刊2004(5)-64-6425/48【题 名】论繁漪、陈白露、愫方的觉醒和反抗【作 者】李婷【刊 名】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63-6626/48【题 名】三个女性的悲剧【作 者】彭琳娜【刊 名】读写月报:高中版2004(3)-38-3927/48【题 名】自我意识觉醒中的爱与恨——美狄亚与繁漪形象比较【作 者】黄水霞【刊 名】固原师专学报2004,25(4)-32-3528/48【题 名】浅析安娜和繁漪的爱情悲剧【作 者】马丽霞【刊 名】青海师专学报2004,24(4)-41-4229/48【题 名】寻找缺失的精神世界——以曹禺戏剧中几个女性的悲剧命运为例【作 者】程华【刊 名】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8(2)-81-83,10730/48【题 名】从电视剧中繁漪的结局谈真善美的错位【作 者】惠转宁【刊 名】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2)-126-12831/48【题 名】在困境中追求 在黑暗中毁灭——繁漪与陈白露形象之比较【作 者】朱凤华【刊 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67-7532/48【题 名】爱恨情仇玉石俱焚——繁漪形象之再解【作 者】王艳荣【刊 名】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77-7933/48【题 名】从繁漪看《雷雨》的悲剧审美意蕴【作 者】张秀玲【刊 名】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4(3)-67-7034/48【题 名】牢笼中的困兽——试比较《悲悼》中的莱维妮娅和《雷雨》中的繁漪【作 者】郑萍【刊 名】四川戏剧2002(1)-16-1835/48【题 名】美狄亚原型的现代演绎【作 者】黄岚【刊 名】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9(2)-104-10736/48【题 名】掩盖家丑 弃卒保车--周朴园逼繁漪看病吃药的心理动因分析【作 者】李玉成【刊 名】邯郸师专学报2002,12(2)-28-30,3337/48【题 名】现代女性自主意识的演变及其审美特征【作 者】孙丽丽【刊 名】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2)-17-2038/48【题 名】叛逆女性的性格悲剧-《雷雨》中繁漪形象的深度阐释【作 者】杨立民【刊 名】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21(3)-40-4439/48【题 名】世界文苑中的一对奇葩——安娜与繁漪比较谈【作 者】文广会【刊 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2)-68-7140/48【题 名】人间天上泪难收——我对饰演歌剧《雷雨》主角繁漪的体验【作 者】张莉【刊 名】音乐探索2001(4)-63-6541/48【题 名】歌剧《雷雨》简介【作 者】无【刊 名】歌剧艺术研究2001(2)-2-242/48【题 名】曹禺【作 者】姚玉亮【刊 名】中文自修:中学2001(5)-11-1143/48【题 名】“雷雨式人物”面面观-繁漪悲剧性格新探【作 者】蒋清凤【刊 名】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19(3)-69-7244/48【题 名】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安娜与敏漪之比较【作 者】范丽娟【刊 名】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1,17(5)-79-8045/48【题 名】繁漪与安娜•卡列尼娜——两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形象之比较【作 者】白宝珠【刊 名】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1)-30-3346/48【题 名】牢笼中的困兽--试比较《悲悼》中的莱维妮娅和《雷雨》中的繁漪【作 者】郑萍【刊 名】哈尔滨学院学报2001,22(4)-33-3647/48【题 名】人有病,天知否?——从《雷雨》中的繁漪是否有病谈起【作 者】张晓玲 何思玉【刊 名】四川戏剧2001(5)-19-2148/48【题 名】关于曹禺《雷雨》的断章【作 者】张晓东【刊 名】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9-31

呵呵,我就是吉林师范大学的,贵是贵了点,但是我们这也是省属重点大学,今年还刚刚举办了五十年校庆,还是有信誉的,倒不会

(一)汉语语音史、汉语音韵学史1.日本大矢透《韵镜考》“要说”寻绎。《古汉语研究》2008年3期。2.近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6期。3.中日汉语音韵学研究的学术差异。《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4期。4.日本学者越南汉字音研究。《延边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5.日本学者的汉梵对音译音研究。《延边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6.日本汉字音时间层次及其确认的证据和方法。中国社科院《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3 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6年第2期。7.日本佛教“声明”与汉字音声调考订。《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5年第7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3期。8.日本学者满(女真)汉对音译音研究,《延边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5年第10期。9.日本学者对日语汉字音与汉语近代音关系研究。《音韵文献与音韵学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4月。10.《词韵》音系声调。董琨、冯蒸主编《音史新论-庆祝邵荣芬先生八十寿辰学术文集》,学苑出版社,2005年5月。11.日本《汉吴音图》所见《中原雅音》。《音韵文献与音韵学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4月。12.日本学者对日语汉字音与汉语上古音关系研究。《延边大学学报》2004年3期。13.《中原雅音》的体例问题。《音韵论丛》,齐鲁书社,2004年1月3日。第七届汉语音韵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音韵学会编。14.日本学者日本语汉字音与汉语中古音关系研究。《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3期。15.清末日本学者北京官话“四声之辨”(日文)。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日本文艺研究》第 56 卷第2号。2004年9月。16.日本学者的《韵镜》研究。《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4期。17.《中原雅音》研究的起始时间问题。中国社科院《中国语文》2004年第3期,商务印书馆。18.日本学者对朝鲜汉字音的研究。中国社科院《民族语文》2004年3期。19.日本学者对《中原音韵》及相关韵书的研究。北京大学《语言学论丛》第30辑,商务印书馆2004年11月。20.《辨音纂要》所传《中原雅音》。中国语言学会主办《中国语言学报》第11期,2003年9月。商务印书馆。获吉林省政府第五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21.明抄本《辨音纂要》初探。国家图书馆《文献》2003年1期。22.对外汉语教学课本编写中的“变调”标记符号问题。(合作)《汉语学习》2003年6期。23.新时期音韵古籍整理的简要回顾与思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6期。24.从几组数据看南宋孙奕俗读声调的变化。《语言文字学论坛》(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25.退溪次韵朱子《武夷棹歌》问题。东方诗话学会编《诗话学》第3、4辑合刊。韩国梨花社2002年1月。第二次东方诗话学国际学术会议(香港浸会大学)。大会报告。26.南宋孙奕俗读“平分阴阳”存在的基础。台湾《声韵论丛》第10辑,台湾中国声韵学会与辅仁大学主办,学生书局2001年5月。由本人在台湾第十八届声韵年会的大会(台湾台北,2000年5月)上宣读。27.《中原音韵》与吉安方音。《第六届汉语音韵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28.释“平中清浊,仄中抑扬”。东方诗话学会编,《诗话学》第2辑。韩国梨花社1999年10月。大会宣读,韩国大田忠南大学1999年7月。29.《醒世姻缘传》“挺”字与今东北方言〔t‘iN〕音。《汉语学习》1998年第3期。30.南宋孙奕俗读“入注阴平”性质。《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论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31.《九经直音》“明本”两种例说。《语苑撷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32.南宋孙奕俗读“清入作去”考。中国社科院《中国语文》1998年第4期,商务印书馆。获吉林省政府第四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1)。获第五次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中国古文献学”博士生二等奖(1999,一等空缺)。33.《九经直音》北图藏本三种叙说。《语言研究》1998年6月刊,第五届汉语音韵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34.南宋已“平分阴阳”证。北京大学《语言学论丛》21辑,商务印书馆1998年10月。在中国语言学会第八次会议上宣读。《中国语文》1995年5期《会议纪要》。35.南宋孙奕音注“浊上归去”问题。《庆祝金景芳95寿辰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4月。36.南宋《示儿编》的俗读音。《延边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37.南宋《示儿编》音注“俗读”的“入注三声”性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3期。南宋《示儿编》“声讹”的正音性质。《语言研究》1996年6月刊,中国音韵学会第9次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39.南宋《示儿编》音注“浊音清化”问题。《古汉语研究》1996年第1期。40.《九经直音》反切的来源及其相关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1期41.韦应物诗韵系。《延边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42.《山海经校注》“珂案”音释献疑。(合作)《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4年第2期。43.《九经直音》反切与《经典释文》正读考异。《语言研究》1994年6月。中国音韵学会第8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44.“图们”的口语读音及其来源。《东疆学刊》1993年第3期。45.《汉字古音手册》订误举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年第1期。46.《晋书音义》的“协韵音”。《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1期。获吉林大学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47.王昌龄诗用韵。《延边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48.岑参高适诗韵系异同比较。《延边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在中国音韵学会第六次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上宣读。49.岑参诗韵谱。《语言文学论文集》,延边大学出版社19990年12月。50.《醒世姻缘传》诗词用韵考。《烟台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51.《<韵镜>校笺》跋。杨军《<韵镜>校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清末中日学者北京官话“变调”意识。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语学研究》(开篇)第26辑,2007年5月。 十九世纪末叶北京官话声调初探——以日本人编《官话指南》为依据。(合作)《近代官话语音研究》,语文出版社,2007年2月。54.日本传统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6期。 高本汉用“二手资料”构拟《广韵》检讨 (合作)《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1期。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科书和工具书。《汉语学习》2007年第6期。57.日本汉语音义书语音研究。《杨耐思先生80寿辰庆祝文集》,2011年1月,中华书局。58.南宋《九经直音》“萧豪韵”的构成。(合作)《继往开来的语言发展之路》论文集,语文出版社,2008年2月。59.《正音捃言》音系声母的特点。(合作)《语苑撷英——唐作藩教授八十寿辰祝贺论文集》,2008年2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60.高畑彦次郎对高本汉《切韵》研究的修订与补充。(合作)《当代语言学》2010年4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11年2期全文摘编。61.南宋《九经直音》“支思韵”问题。(合作)《中国语言学报》第14期,2010年10月。商务印书馆。清初韵书《五音通韵》构拟问题。(合作)《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3期。63.当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10年2期。64.日本汉语上古音研究。《古汉语研究》2010年第2期。现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2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10年2期。日本汉藏对音译音研究《民族语文》,2010年第6期。满田新造对高本汉《切韵》研究的批评意识。《中国音韵学》第16次会议论文集,九州出版社,2012年3月《<韵镜考>:日本江户后期韵镜学的构建》,《古汉语研究》2012年第2期。《日本<东音谱>(1719)所记汉语方音问题》,韩国《中国东南方言与中韩文化》(6),韩国文化社,2013年2月。《韵镜》与日本明治人名命运预测。《中国文化研究》,2013年第2期。71.贺知章《回乡偶书》诗“衰”字音。《延边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1-2期。72.唐代古体诗的“叶韵”问题。《延边大学函授教育》1992年第1期。从用韵看《药性赋》产生的时代。《延边医学院学报》(社科)1992年第1期。74.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学点音韵知识。《吉林教育》1989年2-3辑。75.重建清代东北方音史:向混沌求新知——评邹德文教授《清代东北方言语音研究》。《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76.《韵镜》研究史上的四条“主线”。《中国音韵学》(厦门大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77.清末民初东北官话语音系统——以新发现日本明治汉语课本为依据。中国社科院《方言》2013年第4期。(二)对外汉语教科书、汉语史、东北方言、古书校勘1.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会话”课本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4期。2.汉语史研究的基本理论范畴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2期。3.从中国语教科书“序”“跋”看朝鲜时期的语言教学意识(韩文)。韩国《韩华学报》总46期,2006年2月。4.《醒世姻缘传》与吉林方言词语探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2期。5.校点严可均《全晋文》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4期。6.《周礼》“诸侯之邦交”断句正误。国家图书馆《文献》1998年第4期。7.《庄子》“以”句及其变式。《东疆学刊》1990年第1期。8.走向系统研究东北方言的第一步。(合作)《汉语学习》1989年第3期。9.谈唐诗中的“何事”。《东疆学刊》1988年3期。10.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科书研究的基本问题。《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1期。中国学者与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科书的刊行。(合作)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2007年第3期。19世纪朝鲜汉语教科书语言的干扰。(合作)中国社科院《民族语文》2007年5期。 日本汉语口语语法研究的先声——读1877年刊行的《支那文典》。北京大学《语言学论丛》第37辑,商务印书馆2008年6月。《满洲土语研究》与20年世纪30年代东北方言。《东疆学刊》2010年第2期。15.日本明治后期北京官话语法理论——《清语文典》。厦门大学国学院《国学集刊》第三辑,2011年3月。16.仓石五四郎对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翻译的意义。刁宴斌主编《黎锦熙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暨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10年5月。《日本“军用”东北方言教学意识——读1933年(增订版)<日满会话>》。韩国汉阳大学《汉语方言研究论文集》,2010年4月。清末民初北京官话语气词例释(合作),《汉语学习》2011年第1期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古今考,《中华读者报》2008年6月27日。《马氏文通》与广池《中国文法》——清末中日汉语文言语法理论体系的建立。《厦门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晚清东北方言词语考订》(合作),《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3期。《清末民初北京口语词汇及其汉语史价值》(合作),《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2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12年第7期。《试论汉语史研究史评理论范畴》,《东疆学刊》2012年第1期。《日本明治后期<支那语学>月刊传播北京官话的历史意义》,《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3期。《汉语史研究系统要素视角理论范畴》,韩国中国言语文化学会《中国言语文化》创刊号,2012年2月。26《日据初期台湾闽南话会话课本教学和汉语史价值》(合作),《台湾研究集刊》2012年第4期。《日本明治后期北京官话语法教学理论---读1905年版<清语文典>》,《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集刊》(第三辑),中华书局,2012年7月。《东亚语言学视阈的汉语史研究》,《东疆学刊》2013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14年第1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3年第6期)《冈氏之中国文典》(1887):日本汉语文言语法体系初次构建,《复旦学报》2014年。30汉语现代语言学理论体系的最初构建——日本《现代中国语学》(1908)的意义(同李逊合作)。《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1期 。31朝鲜朝汉语官话质正制度考论(同张辉合作), 《古汉语研究》2014年第1期 。 14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东亚国际通语——汉语之应用(第二作者,同张辉合作),《延边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三)古代礼仪制度及其它1.退溪不讳言“诗以随俗”解。东方诗话学会编《诗话学》第5、6辑合刊。韩国梨花社2004年10月。第三次东方诗话学国际学术会议(上海大学)。大会报告。2.西周觐礼初探。《遯亨集——吕绍刚教授古稀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3.春秋聘问的衰变。《金景芳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4.春秋朝觐的衰变。《东疆学刊》2002年第3期。5.周代朝聘制度简论。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国儒学年鉴》,2001年创刊号,商务印书馆,2001年10月。6.战国时期朝聘制度的破坏。《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4期。7.退溪家礼“循俗”问题(韩文)。韩国《退溪学报》第107期,2000年12月。又收入(韩国)柳宁夏编选《退溪先生礼学论文集》(仅6篇),《退溪学报》别刷本。陶云会社2001年7月发行。8.略谈西周会盟制度。《延边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9.商代朝聘及其相关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1期。晚清文人对朝鲜使臣“中华意识”的感知。日本创价大学《创大中国论集》第14辑,2011年3月。《清客新话》:日本对马藩尉探问清初“新知”——福建“漂海唐船”日记的意义。《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1期。又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明清史》2013年第5期。这其中包括少部分与他人合写论文。还有其它已发表论文近20篇。论文发表后,或被转载、论点摘编、引用、评述多次。 (一) 专著《音韵文献与音韵学史》,专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6月。被列为日本广岛大学文学部中国语史教科书,授课教授狩野充徳。《周代朝聘制度研究》,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书评《揭示周代朝聘制度》,见《光明日报》2006-07-04 。2006年9月获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太原)。2007年11月获福建省政府第7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历史学3等奖 2007年11月厦门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台湾《经学论丛》专门介绍。《清代朝觐制度研究》等几十种著作引述《宋元吉安方音研究》,专著(与李红合作),2008年6月,中华书局出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5年1月完成,2005年2月通过专家鉴定。日本《日本中国学会报》2009年介绍。2009年11月获福建省政府第7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历史学3等奖。刘晓南《宋代四川语音研究》等论著引述。《中国历代宾礼》,专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9月。几十种著作引述。《日本汉语音韵学史》,专著,商务印书馆,2011年12月。日本语学会《日本语研究》、《古汉语研究》、《中华读者报》、《中国社会科学报》、《辞书研究》、日本中国学研究会《日本中国学会报》(2012)等报刊均有述评。2013年10月12日获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2等,中国语言学最高奖项,又获福建省第10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2013年12月。同时,获厦门市第9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张玉来、潘钧、陈东辉、陈宁、耿军等引用。《汉语史研究理论范畴纲要》,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列为博士生教科书。7.《东亚视阈汉语史论》,专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8.《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课本语音研究》,专著,合作,商务印书馆,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2年完成。鉴定等级为优秀9.《日本近现代汉语语法学史纲》,专著,商务印书馆,2014年。(二)编著《汉语音韵学通论》,教材,编著,主编,列入国家级“十五”教材出版规划(2002年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被国内外多所大学列为研究生教科书或参考书。《古代神童考录》,编著(与陈家祯合作),延边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三)编\校 《音韵学论著指要与总目》(上、下,140万字),主编,作家出版社,2007年1月。日本权威的《日本中国学会报》2009年介绍,是国内外汉语音韵学论著目录收罗最为全面的工具书。冯蒸列为学习汉语音韵学必读书。 《语言文字学论坛》(第一辑),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古代汉语》,教材。合作编写,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曾被吉林省八所大学中文系采用。4.《对外汉语教学论著总目》(80万字),主编(合作),作家出版社,2008年5月。《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读者报》等均有书评。 《对外汉语教学论著指要》(70万字),主编(合作),作家出版社,2008年5月。。《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读者报》等均有书评。《黉门钟吕》,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7.《韩非子》(译注、校勘,3人合作),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3。8.《后汉书》(译注、校勘,3人合作),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6。9.《全晋文》(点校,2人合作,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日本汉语教科书汇刊(1912年前)》,主编,四十册,中华书局,2013年。朱熹口语文献语言通考(四种,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合作),合作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中国历代礼仪制度文化丛书》(五种,《中国历代婚礼》、《中国历代葬礼》、《中国历代家礼》、《中国历代宾礼》、《中国历代祭礼》),第一主编(与张黎明合作),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9月。台湾义守大学列为通识课程教科书。几十种著述引用。《新编古代汉语》,国家级教材。合作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大一中文课堂》,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海洋文明与汉语语言文字书写》,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东亚汉语史书系》,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17.《黄典诚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主编(与叶宝奎教授合作),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18.《中国音韵学》(厦门大学与中国音韵学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编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另有其它4种编著。这其中包括少部分与他人合写者。

  • 索引序列
  •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官网订购电子版资料
  •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官网订购电子版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官网订购电子版资料
  •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官网订购电子版资料
  •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官网订购电子版资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