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经济环境学的论文3000字

经济环境学的论文3000字

发布时间:

经济环境学的论文3000字

提你参考----文如下  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发展模式的优劣日益成为国家和谐发展、维护国际地位的决定因素。为此,中国选择了走建设创新型国家之路。  1 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是建设创新国家的迫切要求  国际公认的创新型国家发展历程,是一部创新活力不断转化的历史。各种新思想、新知识不断涌现,各种新发现、新发明不断涌现,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不断涌现,各种新的社会生产、科研组织方式不断涌现。这些不断涌现出来的新要素,又最终汇聚成大量的科技成果被不断地、大规模地转化为提升生产力水平的活动,持续支撑着这些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  在创新活力转化现实生产力过程中,企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历史都表明,新产业的兴起、新兴国家的强盛,都依赖于一批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突破和商业化的运用。例如,美国工业化时期,通用和福特等公司通过持续的技术开发和转化获得长久的发展,提升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增强了美国工业国际竞争力;20世纪末,微软、苹果、英特尔等新兴的高科技公司,通过不断技术创新不仅获得自身迅猛发展,也引领了美国经济发展。再如。日本和韩国也正是由于有一批象索尼、NEC和丰田、三星、现代和LG等这样的大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才创造了经济复兴的神话。还有,芬兰原本是个林业资源国、正是由于诺基亚公司在通信领域成功的技术创新活动,才带动了芬兰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同时也影响了整个世界的信息产业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曾推断:生产资料的资本品工业(重工业)将成为主导产业,导致国家经济增长主要通过大规模资本投入来获得。但历史的轨迹并非如此。20世纪中期以后,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使西方发达国家可不再完全依赖投资规模的扩大来驱动经济发展。在市场竞争的驱动下,一大批企业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活动,使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要素,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效率,改善了资源、环境利用方式,使这些国家保持了持续的发展活力,同时也为缓解社会矛盾提供了物质基础。企业的普遍技术创新行为改变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这些国家二战后的经济繁荣和稳定以及新兴国家的兴起都离不开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发挥的主导作用。  总之,技术创新活动活跃的企业群体对于提高一个国家的创新活力、转变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我们要把握技术创新这一中心环节,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使企业成为推进我国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

我才四年级

环境经济学论文3000字

一些学者指出,为减缓资源紧张与生态破坏,唯一出路是摆脱原来的发展方式。他们的计算表明:如果2010年要维持现在的生态环境水平,至少须提高资源生产效率一到二倍!但是另一些学者指出,中国刚刚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而且在这个重化工业的发展阶段,能耗物耗需要大增。他们认为从情理上说,中国人均资源消费量还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从客观形势说,无论从劳动力(年龄结构和成本等),还是从解决众多社会问题的需要看,我们都要抓住历史机遇。只要咬住牙将中国经济规模推上一个台阶,许多问题都会像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 Curve)4的转折点达到以后那样迎刃而解了!令人奇怪的是,这两种对立见解很少在重要场合正面交锋,两者似乎同时被尊重和承认:在舆论上,在上层,强调「可持续性」的声势更大一些;实际生活则基本上是强调发展的舞台。 近二十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总是快于估计,而资源和环境形势的严峻总是超过预计。当今天中国已经真的进入了一个有史以来的「最狭窄环境通道」5,而且今后又可能是以超越以往二十年的常态加速恶化之际,现实已不能容许含糊与暧昧的态度了!但是我们应怎样选择呢? 首先,脱离经济的环境主义是不足为靠的。无论从甚么原则出发,占全球百分之二十的发达国家人口奢侈地消耗百分之八十的地球资源都是不合理、不道德的。所以首先需要关注的,不是中国从很低的人均消耗量提高的总量影响,而是美国从超高人均消耗量减少若干对地球压力的缓解。不幸国家间的博弈,实际正继续哈丁(Garrett Hardin)的「公地悲剧」(The Tradegy of the Commons),而这种像「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的格局,不是单方面能改变的。中国的发展本身不仅是世界公正的应有之义,而且有利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她不可能放弃发展权利。 然而,比诸批评他国与历史的不公,认识自身问题更为重要,也更为困难——因为这特别容易被各种借口干扰,以及被民族感情冲淡。所以说环境决策必须纳入经济思维,决不等于说只要将环境、资源、社会问题通通托付给经济发展就行了,或者「让发展中的问题在发展中解决」。因为严峻的态势既不会被我们的意愿感动,也不会自动依着发展阶段放缓。自然条件不一定能击垮我们,但前提是我们具备改换发展方式的理念。我们现在最缺少的,恰恰是这样的理念。那么是甚么在阻碍这个觉悟过程呢? 「不能用造成问题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的确,有不少「发展中的问题」能够「在发展中解决」,然而如果发展本身出问题了呢?爱因斯坦说:「不能用造成问题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2003年的SARS危机成为中国第一次普遍反思唯GDP增长式发展观的契机,结果中央政府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但是,就在各地大力宣扬「科学发展观」,要用绿色GDP取代原有GDP为主的考核体系的同时,能源短缺的考验来了。令人担忧的是:(1)解决能源短缺在许多地区变成了一场攀比上马和抢占资源的运动,而不是综合、统筹与协调的发展。盲目布点、无序开发、寡头竞争和省级壁垒,很可能造成低效率,甚至是畸形的电力结构。(2)「需求即硬道理」的呼声压倒了「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理性。以当前西南地区的水电建设为例,这种以发电公司为主导,以最大程度挖掘水资源为目标的开发模式,成为「跑马圈水」运动。地质与生态学家担心如果只看到西南地区的水能资源,看不到它同时也是中国地质环境风险最高,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那么高速度开发上百个大坝水库带来的长期影响,将是很难估量和挽回的。至于在少数民族和多民族地区制造百万左右水库移民,彻底改变其生活环境、文化传统所会引发的深远不安定就更严重了。而几乎所有正在大力开发水电的市、州、县都在发展高耗能产业,这就可能导致东部高耗能企业到西南「圈水」建自备水电站然后西迁6。 70年代,日本在应对能源危机的同时大力改革,形成了一个相对高效率的能源系统,现在是世界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这是一个「将挑战变成机遇,将机遇变成进步」的案例。以此标准来看,这次考试我们能打几分呢? 应对能源问题的真正选择是:究竟是「只要发展就能可持续?」还是「只有是可持续的才能发展?」然而,我们的问题是: (1)以节约为粗放扩张的补充,一味地「以能供需」、「以水供需」、「以矿供需」……,而不能强调「量入为出」、「以水定需」等原则,结果资源浪费与短缺之不相称大大超出一般国家水平;(2)缺乏改变奢侈与过份消费方式的决心,任凭奢华和排场俘获消费者;(3)生态环境与「三农」之间存在深刻的共生性,而社会的补偿,包括生态补偿抵不上对它们的索取;(4)目前所有政策都是以本世纪前期的发展目标为前提,以GDP等经济数量增加为硬核;赶超的愿望在攀比气氛中逐级地确定为指标,然后反过来变为发展目的,进而牵动整个社会安排,由是「赶超成为目的,指标成为命令」。 这些质疑,涉及到发展的使命和原则,很难在现有的发展框架里解决。看来需要跳出来考虑,即:为甚么我们的思想在「分裂状态」中?一方面深感到目前发展的风险,同时又经常做相反的事?是否真的「没有其他选择」?——这种「别无选择」的观念已统治人们多年,它一直在排斥新的发展理念,特别是拒斥对当前发展的任何深层质疑。这种观念就是经济至上主义。 发展的不平衡性与「主要矛盾突出」论 经济主义的发展阶段论有一个「阶段主因」的逻辑:它将社会事物的共生有机关系僵化为等级关系,将经济特权化,以之为当前发展阶段中唯一决定性因素,并强制其余的因素服从它。 50、60年代「以粮为纲」、「以钢为纲」。钢铁与粮食当然重要,但是「主要矛盾论」将这些必要条件夸大为充分条件,对它「拔苗助长」。谁想这个看似可以理解的「夸张」竟如此可怕地破坏了系统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结果做成大混乱。四十多年后今天实行的「退田还林还草」、「退田还湖」,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偿还「以粮为纲」的代价。 以前我们认为阶级斗争是重中之重,所以全力以赴地搞阶级斗争,如今我们认为经济发展是重中之重,所以全力以赴地发展经济。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改正了很多错误,但有一点没有改,那便是『两点论的重点论』的思维方式。」8这导致了许多观念上的混乱,例如(1)有些人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经济至上,以至于将文明和道德都看作发展经济的手段。例如2003年一家大报在一个题为「文明为用,经济为本」的报导中,赞扬某市如何改善投资环境,引来各方投资,其道理是「文明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文明更能促进经济发展」。这样社会文明从一开始就失去了自主的地位9。(2)经济建设压倒法治建设:一些地方的执法部门为表示支持经济改革,曾提出为它「保驾护航」的口号,但实际上不是指法律改善而是主动放宽执法;不是维护法律地位而是任意支配法律。这其中原因很多,但也反映了经济至上理念,令整个改革付出沉重代价。(3)环境和资源管理等部门被边缘化,那些承担「非中心任务」者由于是「次要部分」,难免要看「主要部分」的眼色行事而不是依法行事。 「经济突出论」是经济活动官场化环境的产物。这体现在现代化已被一套套数量化的指标和形象工程所代表,甚至被它们所取代。于是「发展」这个本应是以「人」为目的的过程被「物化」、「硬化」、「数量化」、「形象化」(外在化)为对「增长」的追求。发展的结果很大程度上由于各级政府的「政绩选择」而变得不重质量、不重成本、不重长期、不重人的内在感受。「发展的异化」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社会、环境关系的失衡。而且即使是经济的现代化,也是一种过份倾向于表层的现代化,就像一些穷乡僻壤中鹤立的现代化高楼、大广场与大马路。 改革的不平衡性与经济还原论 经济还原论是指将所有问题都归结为经济的经济本位观念。 (1)泛经济学思维使人们相信一个似是而非的循环逻辑:所有问题都可还原为经济问题,所有问题的出路都在经济增长。社会学家孙立平发现这种「把蛋糕做大」以解万难的逻辑回答不了现实的悖论:90年代,中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像在80年代那样)导致社会状况的自然改善。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劳动就业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从1997到2000的四年中,每年GDP增长在8%左右,而就业增长只在5%到1%之间),而且贫富悬殊不仅没有改变,甚至有扩大的趋势。同时社会治安恶化。「做大蛋糕」的意义只是在缓和种种矛盾而已10。 (2)轻视和否认非市场价值:在评估政策或项目时,只看重那些直接的、物质的、可数量化的,特别是可货币化的价值。这样的分析框架在贬低和排斥了对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价值。本文第一节提到:目前中国许多区域性和流域性的生态系统呈现出了危害严重、影响深远、难以愈合的结构性的损害和功能性的削弱。绿色GDP和其他对环境价值的评估能在一定程度上纠正经济主义对自然价值的轻视,但是这不应理解为只有经济(金钱)衡量过的东西才算有意义。「我们计算出自然的生态功能至少要值每年产量38万亿美元(范围在18-61万亿)。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的货币价值,自然界的本质价值也并不会有所减少——它从每一个方面而言都是不可替代的。……(野生动物的)灭绝意味着可能性的消失,它形成了思想上的贫困。」11经济还原论有一种封闭的态度,倾向于将来自大自然和社会的新问题化解为经济的老问题,贬低或回避现成经济公式不方便处理的问题,漠视人和自然的多样性,并且用市场的稀缺性去「摆平」自然物和生命支撑系统的损毁。 (3)社会泛公司化: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有重大影响的,是将营利性公司的观念推广到几乎所有原来的事业单位。「一切向钱看」扩展到改革的一切领域,甚至提高到西方国家也未曾达到的地步。二十年来,中央政府在公营事业的投资日渐减少,公益事业的维持及发展愈来愈多地由地方各级财政和城乡居民分摊12。社会公共事业面临的困境特别表现在SARS暴露出的公共卫生事业减弱,也表现在「教育产业化」等做法上。上述问题已引起一些校正的做法,但2004年末引起广泛质疑的国家级(和世界级)风景名胜区与博物馆门票大幅度增加一事,再次反映经济至上的程度:该等门票平均水平占人均GDP的比例接近1%,是其他国家的至少十倍以上,为世界第一13。自然与文化遗产固然不是国计民生的命脉,但是最能表现国家或民族的凝聚力、精神取向和品性,成为该项收费的世界冠军决非是荣光。而且,这既不是学习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也不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的贫穷落后。 社会价值体系市场化甚至导致了政府部门公司化的倾向,这是政府定位于经济而又没有社会监督的结果。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与公司联手「圈地」、「圈水」、「圈风景名胜」,名为开发,实际上是侵占农民权益和破坏生态。

进入二十世纪,人类进入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资源的过度利用,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如大对资源的过度开采,也造成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可以说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保护环境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 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 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对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分配资源的问题作出取舍: 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资源的投入,在短期必然会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对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 这一矛盾尤其尖锐。 但是从长期看,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 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 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 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一 方面 21 世纪所提倡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而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能力,因而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保护,不只是单单的保护,或者是消极的防治,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 对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要求人类以文明倒退来保存自然的原始是荒谬可笑的。今天的环保不但不能要求经济停滞不前。还恰恰需要经济持续的力量为环保提供物质上,技术上的条件。 由此看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发展经济的本质要求。 发展经济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我国发展经济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我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经济基础薄弱,工业 化程度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普遍存在。保护环境,包括保护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 老实说,在城市存在发展经济尤其是发展工业对居民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在农村更是存在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问题。 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发展过程中因破坏环境影响人民生活,则违背了发展经济的本意。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要在这里生活,我们发展经济破坏了环境,有些破坏是无法弥补的, 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 现在世界各国都已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大力发展绿色工业,无公害产业。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大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更应该重视环境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间。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自然规律的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损害,那么我们将受到自然的严厉惩罚。重大的洪涝灾害都是破坏环境造成的必然结果。在抗洪救灾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恐怕已超过了牺牲环境的经济发展成果。自然规律是无情的,谁侵犯了它谁将受到它的报复。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经济过程中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为经济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对于自然资源、生存环境的需求。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 是基础,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是否可持续了;没有可持续性,发展就行将终止。发展应理解为两方面:首先,它至少应含有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其次,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内部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必经过程,它以所有人的利益增进为标准,以追求社会全面进步为最终目标。 持续性也有两方面意思:首先,自然资源的存量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这种物质上的稀缺性和在经济上的稀缺性相结合,共同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条件。 其次,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当代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 而且应该重视后代的人的利益, 既要兼顾各代人的利益,还要为后代发展留有余地。 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与可持续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放弃发展, 则无可持续可言,只顾发展而不考虑可持续,长远发展将丧失根基。 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的是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最佳兼顾,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意味着社会的整体变革,包括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领域在内的整体变革。发展的内涵主要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其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首先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其次,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再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 中国已经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国策来实行,只有在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的同时,与保护环境联系起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保证中国的不断崛起与不断强大。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不仅是环境经济学的中心课题,而且也是人类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经济发展对环境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并不否定环境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对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要进行具体的分析。经济的发展只有与环境的发展保持协调,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正确处理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就能使两者协调发展。为此,中国要正确制定和实施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 从经济发展方针策略来看,我们不仅要在环境保护中实行对外开放,也要在对外开放中实行环境保护,因为,只有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才会为外资的流入创造条件,有了资金就会促进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这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惟一正确选择。自然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之本,如果破坏了这一基础,人类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都要受到严重的制约。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量少,为发展所提供的空间有限,因此,只有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才能使有限的自然资源不仅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能够保证子孙后代的永续利用。 中国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方法如下。 第一,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是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扩大再生产方式来看,应由处延型扩大再生产向内涵型扩大再生产转变;从速度和效益来看,应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从投入产出来看,应实现“低投入、低产出一高投入、高产出一低投入、高产出”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在实现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二,经济发展目标应由单一目标型向综合目标型转变。传统的发展战略,是以追求国民总产值的增长为其目标的。单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忽视环境保护,加剧生态条件恶化与环境质量下降,其结果只能是使环境遭到破坏,经济发展也难以为继。 因此,经济发展目标应该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即经济发展既要有经济目标,又要有环境目标、生活质量目标等综合目标。只有把环境质量纳入经济发展目标,才能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使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同步发展。 第三,从对自然资源的单纯消耗向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相统一的资源发展战略转变。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榨取性利用和浪费性使用的基础上的。这种只讲利用,不讲保护,忽视其增殖的盲目开发利用,必然导致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浪费,使人与资源的矛盾日趋尖锐化。 因此,中国的资源发展战略,应是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各种自然资源的最优利用和有效保护。应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合理利用中更新增殖,保护开发利用与更新增殖相平衡,实现生态经济平衡,使自然资源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都能顺利地进行,把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自然资源的稳定持续供给能力的基础上,协调好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协调好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为此,要改革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树立环境资源有价值的观念,建立资源节约型产业,提高全民环境意识。第四,增加一定比例的环保投资,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一国环保投资占同期GNP的比例问题,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欠账严重,如果不及时提高环保投资的比例,不仅旧账难清,新账又欠,而且势必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为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适当增加并保持一定比例的环保投资。除提高环保投资水平外,还要进一步提高环保投资效益,使投资资金更好地发挥效用。 总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之间既存在矛盾,又可以协调。经济发展带来了环境问题,却又增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环境问题的解决,又增强了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两者协调的目标是既能发展经济,又能使环境质量逐步改善,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 一、经济增长方式不仅要兼顾产业升级、社会和谐发展,还要兼顾环境保护 经济增长方式,要涉及诸如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经济效益、质量的提高和优化,经济体制、制度的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优化,摆脱贫困、公平分配及增加社会福利等。还要正确理解"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生态之间的相互协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分配与社会和谐发展。转变镇江的经济发展方式,由经济发展的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单纯追求增长速度型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二、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在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是生态环境的基础和动力,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条件和保障,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推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发展,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完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完善政府绩效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和对政府部门失职的惩处机制。   在发展理念上,在做法上,要努力构筑以绿色理念为方向、以高新技术为引领、以集群发展为特征、以现代服务业、绿色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为支柱的健康产业发展结构。工厂生产工艺要采用绿色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同时减少对传统高耗能产业投资,加强节能、低碳、环保技术的攻关和突破,分期分批逐步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严格限制工业园区扩张,在重点建设现有的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力争不再开设新的工业园区。合理开采矿产资源,控制开采规模,要让矿产资源永继利用。

环境经济学论文3000字开头

收稿日期: 2006 - 07 - 01  论工业革命以来生态环境危机的  客观必然性及其根治途径  毕学云,张智婷,郝明亮,李吉利,李瑞平  (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北蔚县075700)  摘要:在简要介绍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业革命以来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客观必然性,认为西  方式社会文化的主导、人口压力、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传统生存方式的缺陷、技术的滥用和自由经济制度的弊端是  主要原因,提出根治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实施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  关键词:工业革命;生态环境危机;客观必然性;根治途径  中图分类号: X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 - 3356 (2006) 05 - 0048 - 03  1 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现状  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的发明所引发的工业革命,使  人类的生产水平和物质文明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提高。但  与此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引发了人类史上空前的生态环境危机,对当代人类的生  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  主要表现为水(蓝色)危机、粮食(绿色)危机、人口危机、  荒漠化、物种危机、生态死亡、臭氧层危机、大气污染、极  地污染、核污染、生化污染、基因炸弹(人种危机) 、全球变  暖,等等。  联合国发布的《千年生态环境评估报告》指出,过去  50a中,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人类过度开发和使用地球资  源,一些生态系统所遭受的破坏已经无法得到逆转。报  告说,地球自然资源每年提供价值15万亿英镑的物产,  如新鲜的水、清洁的空气和鱼等,但是人类活动破坏大约  2 /3提供上述资源的生态环境,包括湿地、森林、菜地、河  流和海岸等。目前,地球上10% ~30%的珍稀野生动物  濒临灭绝; 24个生态系统中的15个正在持续恶化。大约  60%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服务行业,如饮用水供应、渔  业、区域性气候调节以及自然灾害和病虫害控制等,无法  进行可持续性生产,前景每况愈下。  报告认为,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危及人类健康与长久  发展。如果目前情况继续恶化下去,生态环境就有可能  发生突然变化,将导致水资源质量发生突变,新的疾病蔓  延,沿海地球海洋生物死亡,以及地球气候出现异常变  化。  2 生态环境危机的客观必然性  今天当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将人类推到生死存亡  关头之时,只有对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原因进行深刻的  反思,方能探寻到解决环境危机的出路。关于环境危机  的主要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据巴里·康门勒(Barry Commoner)教授的归纳,主  要有这几种见解: ①“富裕说”,认为富裕社会的废弃物  太多,还不如虽贫穷但与环境相和谐的穷人社会。②“进  取意识说”,认为问题的原因在于人类的内在进取意识,  认为人类是地球上最残忍的物种。③“人口说”,认为环  境危机是人口太多的缘故。④“教育说”,认为人类所受  的教育使人日益变得非人,变成不懂得为什么要爱自然。  ⑤“宗教说”,认为原因在于基督教的自然存在的唯一目  的是服务于人类的信条。⑥“需求说”,认为污染的原因  不在工业界而在公众过旺的物质需求。⑦“技术说”,认  为原因在于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失去控制的技术发展。  ⑧“利润说”,认为原因在于毁坏环境比保护环境更容易  获得利润。⑨“政客说”,认为由于制定和执行环境政策  的政府机关被亲工业界的政客所把持,使得那些机关瘫  痪无力。⑩“社会制度说”,认为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社  会制度。  上述各说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够全面、深  刻,不能切中生态环境危机根源的要害。笔者认为,造成  生态环境危机主要有如下这些原因:   1 西方式社会文化的主导  工业革命导致的环境危机、生态冲突这些问题跟西  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有密切的关联。西方文化有3个显  著特征:强调竞争与征服;漠视和谐,不仅仅漠视跟自然  的和谐,还漠视跟其它社会、其它文化的和谐;无限制地  利用物质,认为资源永远无限。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  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  的财富,支撑了人口新一轮的膨胀。其主要特征是:以毁  坏自然的方式征服和利用自然;个人自由与财富消费至  上;解除宗教和伦理对人的控制等等,这些要素构成了传  ·48·  第5期 河北林业科技 2006年1 0月  统工业文明的主流意识形态。整个二十世纪,人类消耗  了1420亿t石油、2650亿t煤、380亿t铁、 6亿t铝、 8  亿t铜。占世界人口15%的工业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  56%的石油和60%以上的天然气、50%以上的重要矿产  资源,全球各国各民族间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目前,全球  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仅为1400多亿吨,按目前产量,静态保  障年限仅40a;天然气的剩余可采储量为150亿立方米,  静态保障年限仅为60a。与此同时,地球环境遭到严重污  染,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森林锐减、物种毁灭、气候变  暖、荒漠扩大、灾害频发,一场全面的危机摆在人类面前。   2 人口压力  如前所述,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是一个最大的生  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负载阈限。而处在生物圈中食物  链最高位的人口的迅速增长,使生物圈的负载能力已达  到了极限,难以为继。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认为,如果  听其自然,人口增长会呈现几何图式(2、4、8、16⋯⋯) ,而  人类所需食物的增长最多是算术方式(1、2、3、4⋯⋯) ,最  后的结局当然十分悲惨。据悉,世界人口在有公元纪元  以来的第一个1000a里,只有3亿人。而在第二个1000a  里,就猛增至约60亿人。在这第二个1000a里,世界人口  有过两次大的增长。第一次发生在工业革命期间, 从  1750年到1900年的150a间,世界人口从原来的8亿增至  17亿。这期间的人口增长主要发生在西方工业化国家。  1950年以后,世界人口进入第二次高速增长期。从1950  年到1981年,世界人口从25亿猛增至50亿。31a里人口  就猛增了1倍。在此期间,人口增长主要发生在发展中  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更有  甚者,在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与贫困的扩大是同步  的。   3 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地球的自然环  境。然而,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进程中,只知道一味地  向大自然索取和掠夺,却没有认识到地球承载人类生存  的能力,取决于它能提供的生命支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人类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过  程,这个系统的发展既有利于人类的一面,也存在着不利  的一面,即过度耗竭自然资源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最终  将导致人类的不可持续发展。  人类造成的生态环境退化有三个途径: ①非生物资  源的消耗(地球上不可更新资源是有限的,是可耗竭的) 。  ②向环境的排放(污染和废物排放往往超出环境的自净  能力) 。③生物量的损失(可更新资源的使用速度大于更  新速度) 。  因此,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总压力超过了地球  的环境承载能力的可能性,才造成了环境危机。关于这  一点,恩格斯早在一百年前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曾  尖锐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  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  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  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由此可见,正是人类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对  生态资源肆无忌惮地无度挥霍,才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  恶化,从而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性灾难。因此,  人类只有善待自然,按照生态基本规律办事,运用使发展  更少地依赖地球有限的资源,更多地与地球承载能力达  到有机协调的方式来发展经济,才有可能躲过大自然对  人类新一轮更大范围的惩罚。   4 传统生存方式的缺陷  我们知道,人类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从自然  界索取衣、食、居住等方面的物质和能量的生存方式,使  之能够世世代代地生存繁衍下去。但是,人类在和环境  进行了长期的抗争和苦斗,极大地发展了自己,增强了改  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之后,又逐步形成了以高投入、高消  耗为手段,以高速度、高发展为途径,以高消费、高享受为  目的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的后果是对环境的高污  染和高破坏,是以牺牲环境来求取发展的。在今天当环  境危机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  定的直接因素,在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频发不断,生态资  源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人类才对这种传统生存方式  的缺陷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在1989年12月22日第44  届联合国大会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决议(联大第44 /  228号)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  原因是无法长久维持的生产和消费形态,特别是工业国  家的生产和消费形态。”  当前,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遵循着  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特征的生存方式。高物质消费生  活方式驱动着高资源消耗的生产,而高资源消耗的生产  又导致了地球环境状况的恶化。环境危机的出现无不与  这种浪费型、破坏型的传统生存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类现在每1年燃烧的矿物燃料就要自然界用100万年  的时间才能形成。  对这种传统的高消耗生产方式和高消费生活方式,  有识之士称其为“发展的失败”。具体地说,即正是传统  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等几乎所有方面组成了  威胁生态环境的社会惯性力量。因此,仅仅从其中一个  方面入手,或是以为更新的技术本身就会解决这样的问  题,或是寄希望于一套全新的发展战略,肯定是要失败  的。事实上,许多生物学家、生态学家、技术专家,当然还  有各方面的社会科学家都明确认识到,如果不对人类迄  今所处的生存方式,或者说对整个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  思,人类断难改弦更张。   5 技术的滥用  如所周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物质生活  ·49·  第5期 河北林业科技 2006年1 0月  带来空前繁荣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使人类具有了改造自然的能力。  它使人类能更大规模地采矿、办工业,从而向自然界索取  更多的物质和能量,并同时向环境排出日益增多的废弃  物。尤其是化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能合成许多自然界  根本没有的化学品,在排入环境后长期在食物链中循环,  危害人体健康。  可见,由于人类滥用科学技术向大自然贪婪地索取  和掠夺,最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是,科学技术是  一把双刃剑,它既有为害人类的一面,又有造福人类的另  一面。人类只有正确使用科学技术,将其运用于环境保  护方面,大力发展节能技术、生态农业技术、以及其他一  系列技术,实行封闭的工业生态循环,采取清洁生产方  式,实现废物的无害化、资源化,把对环境的负荷减少到  最低限度,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实现人类社会  的永续发展。   6 自由经济制度的弊端  自由经济制度要求整个社会关系商品化,要求按照  等价交换的原则自由买卖、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经  营。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其保障和鼓励,甚至放纵私人自  由地无限制地从事各种创造财富的活动。然而,这些活  动大多是以疯狂掠夺自然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来  获取其高额利润的。在这种制度下,人人只图急功近利,  不顾长远后果。而正是这种对利润的贪婪导致了对大自  然的严重破坏。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无内在目标和固定方  向,仅仅服从于供需力量的调节。在这种经济体制下,某  些人类的共有物(即共有资源) ,如空气、水等人类生存所  必需的物质基础,往往被少数人或集团用做换取个人或  集团利益的牺牲品。  对此,美国著名学者巴里·康门勒(Barry Commoner)  教授曾指出: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资金趋向于流向能  在最短时间内产生最大收益的生产项目及其所属的企  业。在这种体制下,投资实际上由公司决定。而公司作  出选择的依据是收回投资和创造利润的周期的长短。它  们当然选择周期短的。不幸的是,有利于环境的,同时从  长远看经济效率更高的项目往往需要大量的初始投资,  而且资金和利润的回收周期长,因此不可能在自由市场  经济体制下为投资者们所喜欢。因为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下的资金分配不可能自发地照顾环境质量所代表的社会  效益。这就需要政府以“有形之手”加强对自由经济活动  的干预、控制和调节,以克服自由经济“无形之手”所无法  触及的个人权利的滥用和资源浪费之流弊,防止共有物  悲剧的发生。  3 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治途径  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  根源在于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发达国家在发展  中,不顾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力,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自  然资源和能源,向环境中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导致环境  问题的加剧和环境问题的全球化。目前,世界上少数地  区的消费极高,但大部分人类的基本消费需求尚未得到  满足。正是工业化国家的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加  剧了环境退化和世界一些地区的贫困。  作者认为,要从根本上铲除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根  源,需从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可再生能源、实施可持续生  产和可持续消费等4个方面入手。   1 控制人口增长  根据世界人口学家估计,目前全球正以每年1 亿人  的速度在增长,到2030年,人口将可能达到100亿。地球  资源在开发利用的速度上目前已显得赶不上人口增长的  速度。而正是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给生态环境,尤其对  土地、水、物种等造成巨大的压力,并造成了森林的锐减,  土壤的退化,生态的恶化,资源的浪费,物种的减少等一  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为了保护地球资源和生态环  境,控制人口增长已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共同任务。   2 开发可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主要有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  能等,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自我恢复能力,人们在使用过  程中,再生能源可以从自然界中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取  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几乎是零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  坏微乎其微。因此,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缓解煤、  石油、天然气开采压力,减轻生态环境破坏的一条重要途  径。   3 可持续生产  可持续生产是指满足消费者对产品需求而不危及子  孙后代对资源和能源需求的生产。实行可持续生产的主  要途径是在工业发展中推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指利  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  率,降低物耗、能耗,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物量生产  经营活动。按照联合中巴黎工业与环境活动中心的定  义,清洁生产是:“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应用于生  产过程和产品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目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达到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  是: ①调整产品结构,用无污染、少污染的产品代替毒性  大、污染重的产品。②调整原料结构,用无污染、少污染  的能源和原材料代替毒性大、污染重的能源和原材料。  ③调整企业技术结构,用消耗少、效益高、无污染、少污染  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替代消耗高、效益低、污染产生大、污  染重的技术、工艺和设备。④设计物料闭路循环,开展  “三废”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和原材料,实现物  料最大限度的厂内循环。⑤强化企业工业生产管理,减  少跑、冒、滴、漏和物料流失。⑥对少量的、必须排放的污  染物,采用低费用、高效能的净化处理设备,进行最终的  处理、处置。⑦建立无废工业区。  (下转第54页)  ·50·  第5期 河北林业科技 2006年1 0月  小区,开展规范的湿地和鸟类保护工作,试验性建设湿地  恢复工程。  (4)建立湿地公园。在北戴河湿地等近城市区和南  戴河、黄金海岸等旅游区的湿地,规划建设具有保护和开  发相协调的示范性特色湿地公园,同时发挥湿地的生态  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5)探讨建立并逐步健全湿地保护社区参与机制。  在参照国内外其它地区社区参与湿地保护成功经验的基  础上,探讨性建立符合秦皇岛沿海湿地保护实际的社区  参与机制,使沿海湿地的保护和湿地所在县、乡、村社区  经济利益协调发展,让群众从保护湿地中得到实惠,从而  更加积极主动参与保护行动。  参考文献  [ 1 ]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 湿地公约履约指南  [M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 2 ]国家林业局,等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M ] 北京: 中国林  业出版社,   (上接第50页)   4 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21世纪议程》提出,世界所有国家均应全力促进可  持续消费模式,发达国家应率先达成可持续消费模式,发  展中国家应在其发展过程中谋求可持续消费模式,避免  工业化国家的那种过分危害环境、无效率和浪费的消费  模式,工业化国家要提供更多的技术和其他援助。  政府和商业界对改变消费模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  用。具体手段有:运用经济刺激,改变消费行为;调整价  格结构,使价格能够反映出环境的价值;取消对不可持续  消费模式的保护性补贴;提高消费者的环境保护的经验  和意识等等。  8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以环境标志(绿色标志)  制度为核心的绿色消费浪潮,对转变不可持续消费模式  产生了推动作用。环境标志(绿色标志)是某一个国家依  据环境标准,规定产品从生产到使用全过程必须符合环  境保护的要求,对符合或者达到这一要求的产品颁发证  书或标志。如果商品上印制了特定的环境标志,就表明  该商品的生产、使用及处置全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的要  求,不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无害或少害,有利于资源再  生和回收利用。  参考文献  [ 1 ] [美]D 米都斯,等 增长的极限[M ]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 2 ] 王进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M ]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 3 ] 陈鸿清 发展新思路[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4 ] 王样荣 生态与环境[M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5 ] [德]狄特富尔特,等 人与自然[M ] 三联书店,   [ 6 ] 戴星翼 走向绿色的发展[M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上接第51页)  吸入鼻腔才有效, 45日龄时进行第二次新城疫II系疫苗  免疫, 15日龄时翼内皮下刺种鸡痘疫苗。在免疫各种疫  苗前后3天内饲料中不加抗菌素药物。   8 消毒  室内和所用设备都要定时进行消毒。   1 地面消毒 用1%新洁尔灭或4%来苏儿水进行  喷洒消毒,每周进行1次。   2 空间消毒 在育雏前20天用熏蒸法进行消毒。每  立方米空间用42ml福尔马林溶液倒入盛有21g高锰酸钾的  容器中,熏蒸后密闭24~48h,然后通风换气放出甲醛气体。   3 设备消毒 我们用的温度计、湿度计、饮水器、食  槽等设备,都要用新洁尔灭或生石灰粉等药品冲洗,然后  用净水洗净,在阳光下晒干,即达到消毒效果。  4 小结  通过对褐马鸡雏鸡的研究饲养,除获得了适合雏鸡生长  的基本因子的理论数据外,还得出了几点经验,总结如下:   1 行为习性  雏鸡刚能站稳行走就表现出好动、好斗的习性,特别  爱啄抱窝鸡的冠和眼, 3日龄时行走奔跑速度加快,爬坡  能力增强,在野外不易抓到。雏鸡从9日龄时开始有沙  浴现象,两周后夜间飞到架上休息,每天的上午8: 00 ~  10: 00时,下午的5: 00~7: 00时,是其活动和取食最旺盛  的时候,中午11: 00~14: 00时不爱动,也不肯取食,但这  个时间饮水较多。   2 健康标志  雏鸡早晨粪便的颜色、形状基本能代表其是否健壮,  如果呈圆柱状、条状、棕绿色、表面有白色的尿酸盐沉着,  说明鸡健康;如果盐成份增加,呈白色糊状或石灰浆样的  稀粪,多感染了痢疾;如果是黄白色、黄绿色并附有粘液、  血液等恶臭稀便,说明感染伤寒等急性病。  鸡群中的啄羽、啄肛、啄趾及其它异食现象和有无软  腿,能帮助判断日粮中营养是否充足和平衡,以便及时调  节各种营养元素。   3 生长情况  从鸡群中选即将进入亚成体的5只鸡分别在6周龄、  7周龄、8周龄、9周龄测量其6个相关指标,通过计算、比  较得出:雏鸡在即将进入亚成体时,也就是49日龄以后,  生长速度最快。

保护地球,从我做起 古往今来,地球妈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代子孙。原来的她被小辈们装饰得楚楚动人。可是,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 我为周围环境的恶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将对我们作出严厉的惩罚。为此我下定决心要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 在刚过去的一年中,我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植树活动,带领我们初一(6)中队的班干部创立了“绿色天使”植绿护绿小组,鼓励队员们在校园里认养了一棵小树苗,利用课余时间给它梳妆打扮,为它长成参天大树打下了基础。在学校组织的“让地球充满生机”的签字活动中,我郑重地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并写下了自己对环保的决心和期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积极参加学校在世界环境日举行的有奖征稿,认真查阅、收集各类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撰写有关环境治理设想方面的文章,我经常去参加学校组织的环保讲座,观看环保方面的录相带,积极参预环保知识问答调查活动,认真填写每一项提问。我参与了“红领巾植绿护绿队”的网站建设,在上面发布大量的环保图片和环保知识,以及关于环保的各方面的法律知识,我国在环保方面发展动向、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情况;每个月我都利用网络、报纸,查找一些最新的不同的专题和板块“环保资讯”来告诉大家;还定期制作一些宣传板来宣传环保知识和生活中的环保常识。提高了大家的环保意识;号召同学们从不同的方面来关爱自己的家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周围的环境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积极动员身边的人一起来依法保护和建设人类共有的同样也是仅有的家园,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我还和同学们共同发起“养一盆花,认养一棵树、爱惜每一片绿地,让我们周围充满绿色”和“小用塑料袋不使用泡沫饭盒和一次性筷子,让我们远离白色污染”的倡议。让我们放下方便袋,拿起菜篮子,让我们共同走向美好的绿色的明天,走向辉煌、灿烂的未来! 据我收集到的一份报告说:“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食品污染、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五大类。”一个个铁一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它们像恶魔般无情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它威胁着生态平衡,危害着人体健康,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让人类陷入了困境。为此我作出宣告:“只要我们——人类有时刻不忘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依法治理环境的意识,地球村将成为美好的乐园”。未来的天空一定是碧蓝的,水是清澈的,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人类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幸福。 “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的贡献不是言辞,而是行动。”虽然我现在做得只不过是一些微小的事,但是我坚信要是我们人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心,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携手保护我们的家园,自然会给人类应有的回报。在温暖的摇篮——草原上小憩;在慈祥的笑脸——天空下成长,在爱的源泉——河流中沐浴

学园部落3000左右得读后感

环境保护是现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低碳出行。而且让使用电瓶车。

环境经济学论文3000字怎么写

我才四年级

收稿日期: 2006 - 07 - 01  论工业革命以来生态环境危机的  客观必然性及其根治途径  毕学云,张智婷,郝明亮,李吉利,李瑞平  (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北蔚县075700)  摘要:在简要介绍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业革命以来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客观必然性,认为西  方式社会文化的主导、人口压力、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传统生存方式的缺陷、技术的滥用和自由经济制度的弊端是  主要原因,提出根治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实施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  关键词:工业革命;生态环境危机;客观必然性;根治途径  中图分类号: X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 - 3356 (2006) 05 - 0048 - 03  1 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现状  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的发明所引发的工业革命,使  人类的生产水平和物质文明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提高。但  与此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引发了人类史上空前的生态环境危机,对当代人类的生  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  主要表现为水(蓝色)危机、粮食(绿色)危机、人口危机、  荒漠化、物种危机、生态死亡、臭氧层危机、大气污染、极  地污染、核污染、生化污染、基因炸弹(人种危机) 、全球变  暖,等等。  联合国发布的《千年生态环境评估报告》指出,过去  50a中,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人类过度开发和使用地球资  源,一些生态系统所遭受的破坏已经无法得到逆转。报  告说,地球自然资源每年提供价值15万亿英镑的物产,  如新鲜的水、清洁的空气和鱼等,但是人类活动破坏大约  2 /3提供上述资源的生态环境,包括湿地、森林、菜地、河  流和海岸等。目前,地球上10% ~30%的珍稀野生动物  濒临灭绝; 24个生态系统中的15个正在持续恶化。大约  60%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服务行业,如饮用水供应、渔  业、区域性气候调节以及自然灾害和病虫害控制等,无法  进行可持续性生产,前景每况愈下。  报告认为,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危及人类健康与长久  发展。如果目前情况继续恶化下去,生态环境就有可能  发生突然变化,将导致水资源质量发生突变,新的疾病蔓  延,沿海地球海洋生物死亡,以及地球气候出现异常变  化。  2 生态环境危机的客观必然性  今天当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将人类推到生死存亡  关头之时,只有对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原因进行深刻的  反思,方能探寻到解决环境危机的出路。关于环境危机  的主要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据巴里·康门勒(Barry Commoner)教授的归纳,主  要有这几种见解: ①“富裕说”,认为富裕社会的废弃物  太多,还不如虽贫穷但与环境相和谐的穷人社会。②“进  取意识说”,认为问题的原因在于人类的内在进取意识,  认为人类是地球上最残忍的物种。③“人口说”,认为环  境危机是人口太多的缘故。④“教育说”,认为人类所受  的教育使人日益变得非人,变成不懂得为什么要爱自然。  ⑤“宗教说”,认为原因在于基督教的自然存在的唯一目  的是服务于人类的信条。⑥“需求说”,认为污染的原因  不在工业界而在公众过旺的物质需求。⑦“技术说”,认  为原因在于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失去控制的技术发展。  ⑧“利润说”,认为原因在于毁坏环境比保护环境更容易  获得利润。⑨“政客说”,认为由于制定和执行环境政策  的政府机关被亲工业界的政客所把持,使得那些机关瘫  痪无力。⑩“社会制度说”,认为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社  会制度。  上述各说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够全面、深  刻,不能切中生态环境危机根源的要害。笔者认为,造成  生态环境危机主要有如下这些原因:   1 西方式社会文化的主导  工业革命导致的环境危机、生态冲突这些问题跟西  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有密切的关联。西方文化有3个显  著特征:强调竞争与征服;漠视和谐,不仅仅漠视跟自然  的和谐,还漠视跟其它社会、其它文化的和谐;无限制地  利用物质,认为资源永远无限。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  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  的财富,支撑了人口新一轮的膨胀。其主要特征是:以毁  坏自然的方式征服和利用自然;个人自由与财富消费至  上;解除宗教和伦理对人的控制等等,这些要素构成了传  ·48·  第5期 河北林业科技 2006年1 0月  统工业文明的主流意识形态。整个二十世纪,人类消耗  了1420亿t石油、2650亿t煤、380亿t铁、 6亿t铝、 8  亿t铜。占世界人口15%的工业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  56%的石油和60%以上的天然气、50%以上的重要矿产  资源,全球各国各民族间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目前,全球  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仅为1400多亿吨,按目前产量,静态保  障年限仅40a;天然气的剩余可采储量为150亿立方米,  静态保障年限仅为60a。与此同时,地球环境遭到严重污  染,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森林锐减、物种毁灭、气候变  暖、荒漠扩大、灾害频发,一场全面的危机摆在人类面前。   2 人口压力  如前所述,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是一个最大的生  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负载阈限。而处在生物圈中食物  链最高位的人口的迅速增长,使生物圈的负载能力已达  到了极限,难以为继。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认为,如果  听其自然,人口增长会呈现几何图式(2、4、8、16⋯⋯) ,而  人类所需食物的增长最多是算术方式(1、2、3、4⋯⋯) ,最  后的结局当然十分悲惨。据悉,世界人口在有公元纪元  以来的第一个1000a里,只有3亿人。而在第二个1000a  里,就猛增至约60亿人。在这第二个1000a里,世界人口  有过两次大的增长。第一次发生在工业革命期间, 从  1750年到1900年的150a间,世界人口从原来的8亿增至  17亿。这期间的人口增长主要发生在西方工业化国家。  1950年以后,世界人口进入第二次高速增长期。从1950  年到1981年,世界人口从25亿猛增至50亿。31a里人口  就猛增了1倍。在此期间,人口增长主要发生在发展中  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更有  甚者,在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与贫困的扩大是同步  的。   3 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地球的自然环  境。然而,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进程中,只知道一味地  向大自然索取和掠夺,却没有认识到地球承载人类生存  的能力,取决于它能提供的生命支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人类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过  程,这个系统的发展既有利于人类的一面,也存在着不利  的一面,即过度耗竭自然资源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最终  将导致人类的不可持续发展。  人类造成的生态环境退化有三个途径: ①非生物资  源的消耗(地球上不可更新资源是有限的,是可耗竭的) 。  ②向环境的排放(污染和废物排放往往超出环境的自净  能力) 。③生物量的损失(可更新资源的使用速度大于更  新速度) 。  因此,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总压力超过了地球  的环境承载能力的可能性,才造成了环境危机。关于这  一点,恩格斯早在一百年前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曾  尖锐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  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  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  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由此可见,正是人类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对  生态资源肆无忌惮地无度挥霍,才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  恶化,从而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性灾难。因此,  人类只有善待自然,按照生态基本规律办事,运用使发展  更少地依赖地球有限的资源,更多地与地球承载能力达  到有机协调的方式来发展经济,才有可能躲过大自然对  人类新一轮更大范围的惩罚。   4 传统生存方式的缺陷  我们知道,人类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从自然  界索取衣、食、居住等方面的物质和能量的生存方式,使  之能够世世代代地生存繁衍下去。但是,人类在和环境  进行了长期的抗争和苦斗,极大地发展了自己,增强了改  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之后,又逐步形成了以高投入、高消  耗为手段,以高速度、高发展为途径,以高消费、高享受为  目的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的后果是对环境的高污  染和高破坏,是以牺牲环境来求取发展的。在今天当环  境危机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  定的直接因素,在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频发不断,生态资  源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人类才对这种传统生存方式  的缺陷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在1989年12月22日第44  届联合国大会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决议(联大第44 /  228号)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  原因是无法长久维持的生产和消费形态,特别是工业国  家的生产和消费形态。”  当前,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遵循着  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特征的生存方式。高物质消费生  活方式驱动着高资源消耗的生产,而高资源消耗的生产  又导致了地球环境状况的恶化。环境危机的出现无不与  这种浪费型、破坏型的传统生存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类现在每1年燃烧的矿物燃料就要自然界用100万年  的时间才能形成。  对这种传统的高消耗生产方式和高消费生活方式,  有识之士称其为“发展的失败”。具体地说,即正是传统  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等几乎所有方面组成了  威胁生态环境的社会惯性力量。因此,仅仅从其中一个  方面入手,或是以为更新的技术本身就会解决这样的问  题,或是寄希望于一套全新的发展战略,肯定是要失败  的。事实上,许多生物学家、生态学家、技术专家,当然还  有各方面的社会科学家都明确认识到,如果不对人类迄  今所处的生存方式,或者说对整个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  思,人类断难改弦更张。   5 技术的滥用  如所周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物质生活  ·49·  第5期 河北林业科技 2006年1 0月  带来空前繁荣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使人类具有了改造自然的能力。  它使人类能更大规模地采矿、办工业,从而向自然界索取  更多的物质和能量,并同时向环境排出日益增多的废弃  物。尤其是化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能合成许多自然界  根本没有的化学品,在排入环境后长期在食物链中循环,  危害人体健康。  可见,由于人类滥用科学技术向大自然贪婪地索取  和掠夺,最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是,科学技术是  一把双刃剑,它既有为害人类的一面,又有造福人类的另  一面。人类只有正确使用科学技术,将其运用于环境保  护方面,大力发展节能技术、生态农业技术、以及其他一  系列技术,实行封闭的工业生态循环,采取清洁生产方  式,实现废物的无害化、资源化,把对环境的负荷减少到  最低限度,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实现人类社会  的永续发展。   6 自由经济制度的弊端  自由经济制度要求整个社会关系商品化,要求按照  等价交换的原则自由买卖、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经  营。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其保障和鼓励,甚至放纵私人自  由地无限制地从事各种创造财富的活动。然而,这些活  动大多是以疯狂掠夺自然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来  获取其高额利润的。在这种制度下,人人只图急功近利,  不顾长远后果。而正是这种对利润的贪婪导致了对大自  然的严重破坏。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无内在目标和固定方  向,仅仅服从于供需力量的调节。在这种经济体制下,某  些人类的共有物(即共有资源) ,如空气、水等人类生存所  必需的物质基础,往往被少数人或集团用做换取个人或  集团利益的牺牲品。  对此,美国著名学者巴里·康门勒(Barry Commoner)  教授曾指出: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资金趋向于流向能  在最短时间内产生最大收益的生产项目及其所属的企  业。在这种体制下,投资实际上由公司决定。而公司作  出选择的依据是收回投资和创造利润的周期的长短。它  们当然选择周期短的。不幸的是,有利于环境的,同时从  长远看经济效率更高的项目往往需要大量的初始投资,  而且资金和利润的回收周期长,因此不可能在自由市场  经济体制下为投资者们所喜欢。因为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下的资金分配不可能自发地照顾环境质量所代表的社会  效益。这就需要政府以“有形之手”加强对自由经济活动  的干预、控制和调节,以克服自由经济“无形之手”所无法  触及的个人权利的滥用和资源浪费之流弊,防止共有物  悲剧的发生。  3 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治途径  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  根源在于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发达国家在发展  中,不顾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力,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自  然资源和能源,向环境中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导致环境  问题的加剧和环境问题的全球化。目前,世界上少数地  区的消费极高,但大部分人类的基本消费需求尚未得到  满足。正是工业化国家的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加  剧了环境退化和世界一些地区的贫困。  作者认为,要从根本上铲除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根  源,需从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可再生能源、实施可持续生  产和可持续消费等4个方面入手。   1 控制人口增长  根据世界人口学家估计,目前全球正以每年1 亿人  的速度在增长,到2030年,人口将可能达到100亿。地球  资源在开发利用的速度上目前已显得赶不上人口增长的  速度。而正是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给生态环境,尤其对  土地、水、物种等造成巨大的压力,并造成了森林的锐减,  土壤的退化,生态的恶化,资源的浪费,物种的减少等一  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为了保护地球资源和生态环  境,控制人口增长已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共同任务。   2 开发可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主要有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  能等,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自我恢复能力,人们在使用过  程中,再生能源可以从自然界中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取  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几乎是零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  坏微乎其微。因此,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缓解煤、  石油、天然气开采压力,减轻生态环境破坏的一条重要途  径。   3 可持续生产  可持续生产是指满足消费者对产品需求而不危及子  孙后代对资源和能源需求的生产。实行可持续生产的主  要途径是在工业发展中推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指利  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  率,降低物耗、能耗,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物量生产  经营活动。按照联合中巴黎工业与环境活动中心的定  义,清洁生产是:“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应用于生  产过程和产品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目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达到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  是: ①调整产品结构,用无污染、少污染的产品代替毒性  大、污染重的产品。②调整原料结构,用无污染、少污染  的能源和原材料代替毒性大、污染重的能源和原材料。  ③调整企业技术结构,用消耗少、效益高、无污染、少污染  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替代消耗高、效益低、污染产生大、污  染重的技术、工艺和设备。④设计物料闭路循环,开展  “三废”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和原材料,实现物  料最大限度的厂内循环。⑤强化企业工业生产管理,减  少跑、冒、滴、漏和物料流失。⑥对少量的、必须排放的污  染物,采用低费用、高效能的净化处理设备,进行最终的  处理、处置。⑦建立无废工业区。  (下转第54页)  ·50·  第5期 河北林业科技 2006年1 0月  小区,开展规范的湿地和鸟类保护工作,试验性建设湿地  恢复工程。  (4)建立湿地公园。在北戴河湿地等近城市区和南  戴河、黄金海岸等旅游区的湿地,规划建设具有保护和开  发相协调的示范性特色湿地公园,同时发挥湿地的生态  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5)探讨建立并逐步健全湿地保护社区参与机制。  在参照国内外其它地区社区参与湿地保护成功经验的基  础上,探讨性建立符合秦皇岛沿海湿地保护实际的社区  参与机制,使沿海湿地的保护和湿地所在县、乡、村社区  经济利益协调发展,让群众从保护湿地中得到实惠,从而  更加积极主动参与保护行动。  参考文献  [ 1 ]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 湿地公约履约指南  [M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 2 ]国家林业局,等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M ] 北京: 中国林  业出版社,   (上接第50页)   4 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21世纪议程》提出,世界所有国家均应全力促进可  持续消费模式,发达国家应率先达成可持续消费模式,发  展中国家应在其发展过程中谋求可持续消费模式,避免  工业化国家的那种过分危害环境、无效率和浪费的消费  模式,工业化国家要提供更多的技术和其他援助。  政府和商业界对改变消费模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  用。具体手段有:运用经济刺激,改变消费行为;调整价  格结构,使价格能够反映出环境的价值;取消对不可持续  消费模式的保护性补贴;提高消费者的环境保护的经验  和意识等等。  8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以环境标志(绿色标志)  制度为核心的绿色消费浪潮,对转变不可持续消费模式  产生了推动作用。环境标志(绿色标志)是某一个国家依  据环境标准,规定产品从生产到使用全过程必须符合环  境保护的要求,对符合或者达到这一要求的产品颁发证  书或标志。如果商品上印制了特定的环境标志,就表明  该商品的生产、使用及处置全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的要  求,不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无害或少害,有利于资源再  生和回收利用。  参考文献  [ 1 ] [美]D 米都斯,等 增长的极限[M ]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 2 ] 王进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M ]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 3 ] 陈鸿清 发展新思路[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4 ] 王样荣 生态与环境[M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5 ] [德]狄特富尔特,等 人与自然[M ] 三联书店,   [ 6 ] 戴星翼 走向绿色的发展[M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上接第51页)  吸入鼻腔才有效, 45日龄时进行第二次新城疫II系疫苗  免疫, 15日龄时翼内皮下刺种鸡痘疫苗。在免疫各种疫  苗前后3天内饲料中不加抗菌素药物。   8 消毒  室内和所用设备都要定时进行消毒。   1 地面消毒 用1%新洁尔灭或4%来苏儿水进行  喷洒消毒,每周进行1次。   2 空间消毒 在育雏前20天用熏蒸法进行消毒。每  立方米空间用42ml福尔马林溶液倒入盛有21g高锰酸钾的  容器中,熏蒸后密闭24~48h,然后通风换气放出甲醛气体。   3 设备消毒 我们用的温度计、湿度计、饮水器、食  槽等设备,都要用新洁尔灭或生石灰粉等药品冲洗,然后  用净水洗净,在阳光下晒干,即达到消毒效果。  4 小结  通过对褐马鸡雏鸡的研究饲养,除获得了适合雏鸡生长  的基本因子的理论数据外,还得出了几点经验,总结如下:   1 行为习性  雏鸡刚能站稳行走就表现出好动、好斗的习性,特别  爱啄抱窝鸡的冠和眼, 3日龄时行走奔跑速度加快,爬坡  能力增强,在野外不易抓到。雏鸡从9日龄时开始有沙  浴现象,两周后夜间飞到架上休息,每天的上午8: 00 ~  10: 00时,下午的5: 00~7: 00时,是其活动和取食最旺盛  的时候,中午11: 00~14: 00时不爱动,也不肯取食,但这  个时间饮水较多。   2 健康标志  雏鸡早晨粪便的颜色、形状基本能代表其是否健壮,  如果呈圆柱状、条状、棕绿色、表面有白色的尿酸盐沉着,  说明鸡健康;如果盐成份增加,呈白色糊状或石灰浆样的  稀粪,多感染了痢疾;如果是黄白色、黄绿色并附有粘液、  血液等恶臭稀便,说明感染伤寒等急性病。  鸡群中的啄羽、啄肛、啄趾及其它异食现象和有无软  腿,能帮助判断日粮中营养是否充足和平衡,以便及时调  节各种营养元素。   3 生长情况  从鸡群中选即将进入亚成体的5只鸡分别在6周龄、  7周龄、8周龄、9周龄测量其6个相关指标,通过计算、比  较得出:雏鸡在即将进入亚成体时,也就是49日龄以后,  生长速度最快。

学园部落3000左右得读后感

改善环境从两部分抓起1、调整能源结构因为矿产能源的消耗会附生出一大堆的物质破坏环境。比如,政府现在限制电摩。这样就等于强迫人们去用排污量巨大的汽车和油摩。这需要打破决策层的利益链才能解决。对绿色能源提供方及使用者的补贴,对矿产能源提供者及使用方的税收,也可以做到能源结构的宏观调整,这还得依靠管理者们肯放钱肯出力才行。2、严管污染源近段时间,槽罐车偷排工业废料,乱扔节能灯引起汞污染、河道玻璃污染,食品中的激素、重金属污染等也日益严重。非法排放污染源可以使得种族灭绝,重蹈玛雅人的覆辙。这更需要政府对违法商业链敢于打击,斩草除根才行。反正,要改善环境必需政府支持。决策层的一条禁摩令就能让全中国十面霾雾,只有给他们施压才能有所改变。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论文3000字

自己写吧~

进入二十世纪,人类进入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资源的过度利用,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如大对资源的过度开采,也造成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可以说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保护环境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 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 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对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分配资源的问题作出取舍: 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资源的投入,在短期必然会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对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 这一矛盾尤其尖锐。 但是从长期看,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 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 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 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一 方面 21 世纪所提倡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而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能力,因而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保护,不只是单单的保护,或者是消极的防治,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 对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要求人类以文明倒退来保存自然的原始是荒谬可笑的。今天的环保不但不能要求经济停滞不前。还恰恰需要经济持续的力量为环保提供物质上,技术上的条件。 由此看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发展经济的本质要求。 发展经济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我国发展经济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我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经济基础薄弱,工业 化程度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普遍存在。保护环境,包括保护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 老实说,在城市存在发展经济尤其是发展工业对居民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在农村更是存在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问题。 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发展过程中因破坏环境影响人民生活,则违背了发展经济的本意。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要在这里生活,我们发展经济破坏了环境,有些破坏是无法弥补的, 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 现在世界各国都已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大力发展绿色工业,无公害产业。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大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更应该重视环境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间。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自然规律的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损害,那么我们将受到自然的严厉惩罚。重大的洪涝灾害都是破坏环境造成的必然结果。在抗洪救灾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恐怕已超过了牺牲环境的经济发展成果。自然规律是无情的,谁侵犯了它谁将受到它的报复。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经济过程中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为经济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对于自然资源、生存环境的需求。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 是基础,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是否可持续了;没有可持续性,发展就行将终止。发展应理解为两方面:首先,它至少应含有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其次,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内部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必经过程,它以所有人的利益增进为标准,以追求社会全面进步为最终目标。 持续性也有两方面意思:首先,自然资源的存量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这种物质上的稀缺性和在经济上的稀缺性相结合,共同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条件。 其次,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当代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 而且应该重视后代的人的利益, 既要兼顾各代人的利益,还要为后代发展留有余地。 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与可持续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放弃发展, 则无可持续可言,只顾发展而不考虑可持续,长远发展将丧失根基。 可持续发展战略追求的是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最佳兼顾,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意味着社会的整体变革,包括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领域在内的整体变革。发展的内涵主要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其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首先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其次,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再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 中国已经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国策来实行,只有在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的同时,与保护环境联系起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保证中国的不断崛起与不断强大。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不仅是环境经济学的中心课题,而且也是人类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经济发展对环境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并不否定环境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对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要进行具体的分析。经济的发展只有与环境的发展保持协调,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正确处理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就能使两者协调发展。为此,中国要正确制定和实施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 从经济发展方针策略来看,我们不仅要在环境保护中实行对外开放,也要在对外开放中实行环境保护,因为,只有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才会为外资的流入创造条件,有了资金就会促进经济的更进一步发展。这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惟一正确选择。自然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之本,如果破坏了这一基础,人类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都要受到严重的制约。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量少,为发展所提供的空间有限,因此,只有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才能使有限的自然资源不仅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能够保证子孙后代的永续利用。 中国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方法如下。 第一,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是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扩大再生产方式来看,应由处延型扩大再生产向内涵型扩大再生产转变;从速度和效益来看,应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从投入产出来看,应实现“低投入、低产出一高投入、高产出一低投入、高产出”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在实现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二,经济发展目标应由单一目标型向综合目标型转变。传统的发展战略,是以追求国民总产值的增长为其目标的。单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忽视环境保护,加剧生态条件恶化与环境质量下降,其结果只能是使环境遭到破坏,经济发展也难以为继。 因此,经济发展目标应该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即经济发展既要有经济目标,又要有环境目标、生活质量目标等综合目标。只有把环境质量纳入经济发展目标,才能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使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同步发展。 第三,从对自然资源的单纯消耗向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相统一的资源发展战略转变。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榨取性利用和浪费性使用的基础上的。这种只讲利用,不讲保护,忽视其增殖的盲目开发利用,必然导致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浪费,使人与资源的矛盾日趋尖锐化。 因此,中国的资源发展战略,应是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各种自然资源的最优利用和有效保护。应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合理利用中更新增殖,保护开发利用与更新增殖相平衡,实现生态经济平衡,使自然资源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都能顺利地进行,把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自然资源的稳定持续供给能力的基础上,协调好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协调好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为此,要改革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树立环境资源有价值的观念,建立资源节约型产业,提高全民环境意识。第四,增加一定比例的环保投资,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一国环保投资占同期GNP的比例问题,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欠账严重,如果不及时提高环保投资的比例,不仅旧账难清,新账又欠,而且势必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为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适当增加并保持一定比例的环保投资。除提高环保投资水平外,还要进一步提高环保投资效益,使投资资金更好地发挥效用。 总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之间既存在矛盾,又可以协调。经济发展带来了环境问题,却又增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环境问题的解决,又增强了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两者协调的目标是既能发展经济,又能使环境质量逐步改善,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 一、经济增长方式不仅要兼顾产业升级、社会和谐发展,还要兼顾环境保护 经济增长方式,要涉及诸如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经济效益、质量的提高和优化,经济体制、制度的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优化,摆脱贫困、公平分配及增加社会福利等。还要正确理解"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生态之间的相互协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分配与社会和谐发展。转变镇江的经济发展方式,由经济发展的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单纯追求增长速度型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二、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在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是生态环境的基础和动力,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条件和保障,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推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发展,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完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完善政府绩效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和对政府部门失职的惩处机制。   在发展理念上,在做法上,要努力构筑以绿色理念为方向、以高新技术为引领、以集群发展为特征、以现代服务业、绿色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为支柱的健康产业发展结构。工厂生产工艺要采用绿色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同时减少对传统高耗能产业投资,加强节能、低碳、环保技术的攻关和突破,分期分批逐步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严格限制工业园区扩张,在重点建设现有的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力争不再开设新的工业园区。合理开采矿产资源,控制开采规模,要让矿产资源永继利用。

保护地球,从我做起 古往今来,地球妈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代子孙。原来的她被小辈们装饰得楚楚动人。可是,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 我为周围环境的恶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将对我们作出严厉的惩罚。为此我下定决心要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 在刚过去的一年中,我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植树活动,带领我们初一(6)中队的班干部创立了“绿色天使”植绿护绿小组,鼓励队员们在校园里认养了一棵小树苗,利用课余时间给它梳妆打扮,为它长成参天大树打下了基础。在学校组织的“让地球充满生机”的签字活动中,我郑重地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并写下了自己对环保的决心和期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积极参加学校在世界环境日举行的有奖征稿,认真查阅、收集各类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撰写有关环境治理设想方面的文章,我经常去参加学校组织的环保讲座,观看环保方面的录相带,积极参预环保知识问答调查活动,认真填写每一项提问。我参与了“红领巾植绿护绿队”的网站建设,在上面发布大量的环保图片和环保知识,以及关于环保的各方面的法律知识,我国在环保方面发展动向、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情况;每个月我都利用网络、报纸,查找一些最新的不同的专题和板块“环保资讯”来告诉大家;还定期制作一些宣传板来宣传环保知识和生活中的环保常识。提高了大家的环保意识;号召同学们从不同的方面来关爱自己的家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周围的环境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积极动员身边的人一起来依法保护和建设人类共有的同样也是仅有的家园,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我还和同学们共同发起“养一盆花,认养一棵树、爱惜每一片绿地,让我们周围充满绿色”和“小用塑料袋不使用泡沫饭盒和一次性筷子,让我们远离白色污染”的倡议。让我们放下方便袋,拿起菜篮子,让我们共同走向美好的绿色的明天,走向辉煌、灿烂的未来! 据我收集到的一份报告说:“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食品污染、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五大类。”一个个铁一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它们像恶魔般无情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它威胁着生态平衡,危害着人体健康,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让人类陷入了困境。为此我作出宣告:“只要我们——人类有时刻不忘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依法治理环境的意识,地球村将成为美好的乐园”。未来的天空一定是碧蓝的,水是清澈的,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人类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幸福。 “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的贡献不是言辞,而是行动。”虽然我现在做得只不过是一些微小的事,但是我坚信要是我们人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心,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携手保护我们的家园,自然会给人类应有的回报。在温暖的摇篮——草原上小憩;在慈祥的笑脸——天空下成长,在爱的源泉——河流中沐浴

改善环境从两部分抓起1、调整能源结构因为矿产能源的消耗会附生出一大堆的物质破坏环境。比如,政府现在限制电摩。这样就等于强迫人们去用排污量巨大的汽车和油摩。这需要打破决策层的利益链才能解决。对绿色能源提供方及使用者的补贴,对矿产能源提供者及使用方的税收,也可以做到能源结构的宏观调整,这还得依靠管理者们肯放钱肯出力才行。2、严管污染源近段时间,槽罐车偷排工业废料,乱扔节能灯引起汞污染、河道玻璃污染,食品中的激素、重金属污染等也日益严重。非法排放污染源可以使得种族灭绝,重蹈玛雅人的覆辙。这更需要政府对违法商业链敢于打击,斩草除根才行。反正,要改善环境必需政府支持。决策层的一条禁摩令就能让全中国十面霾雾,只有给他们施压才能有所改变。

  • 索引序列
  • 经济环境学的论文3000字
  • 环境经济学论文3000字
  • 环境经济学论文3000字开头
  • 环境经济学论文3000字怎么写
  •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论文3000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