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1/100在高速增长中寻求健康发展——江苏城市化的理性选择徐海贤[1] 邹军[2]城市规划2007,31(3)-35-392/100江苏省县域城市化发展浅析王冉 陈玉华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625-66263/100快速城市化地区县级城市工业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研究——以江苏省8个县级市为例段兆广[1] 张伟[2]城市问题2007(4)-2-64/100江苏南通:创新机制 放宽政策 推进廉租住房制度建设无城乡建设2007(4)-45-465/100关于农民失地问题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A市B区为例韩露露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1)-21-236/100浅析江苏城市化进程面临的土地问题邹伟[1] 何孟飞[2] 吴群[1]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89-1927/100江苏省未来城市化进程中资源环境效应的多情景模拟刘耀彬[1,2] 李仁东[3]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2)-61-64,798/100城市化进程中江苏省耕地资源非农化转化的实证分析许恒周 吴冠岑广东土地科学2007,6(1)-44-489/100交通与城市化的耦合度分析——以江苏省为例孙爱军[1,2] 吴钧[2] 刘国光[2] 庞金亮[3]城市交通2007,5(2)-42-4610/100江苏省吴江市芦墟实验小学——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环境教育硕果累累无上海教育科研2007(3)-I0003-I000311/100江苏:产业化、市场化推进城市治污:大力推行产业化 促进污水处理事业健康发展徐学军城乡建设2007(2)-6-912/100江苏“十五”时期城市发展的问题透视赵志凌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6(1)-50-5213/100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模拟及调控策略——以江苏省为例刘耀彬[1] 陈斐[1] 李仁东[2]地理研究2007,26(1)-187-19614/100江苏1546万农村劳动力成为“新市民”——江苏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做法李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1)-4-815/100江苏节水制度研究顾向一江苏水利2006(12)-23-2516/100江苏省城市化研究杜国平[1] 钟太洋[2]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605-660717/100江苏省镇江市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优化布局无中国农村教育2006(12)-F0004-F000418/100江苏推广焚烧技术有效处理城市污泥王华城乡建设2006(11)-38-3919/100江苏省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问题及对策李泽楼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5(5)-39-4120/100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刘耀彬[1,2]生产力研究2006(10)-110-111,14121/100生产要素市场化与江苏城市化动力机制演变吴莉娅地理科学2006,26(5)-529-53522/1001996年~2004年江苏省县市城市化水平空间演变分析欧向军[1] 吉婷婷[2] 蒋田南[3] 史冬防[3]规划师2006,22(9)-56-5923/100关于中小型城市道路交通发展规划的探讨——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杨二俊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20)-83-84,10824/100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马晓冬[1,2] 徐建刚[2]世界地理研究2006,15(3)-68-7425/100产业集群与城市化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浙江义乌、江苏昆山为例饶宝红 徐维祥 陆央央 沈阳松经济问题探索2006(9)-149-15226/100城市化进程中村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创新机理探析——以江苏省无锡市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创新为例陈志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4)-76-8027/100江苏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徐梦洁 孙雁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2)-18-1928/100江苏、上海城市化战略的调整及对浙江的影响张才方今日浙江2006(11)-38-4029/100城市化中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江苏无锡为个案志新求索2006(5)-76-7830/100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特征及机制——以江苏省为例刘耀彬[1,2]经济地理2006,26(3)-456-46231/10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靠什么?——江苏省华西村新农村建设的启示任博当代陕西2006(5)-26-2732/100江苏全面小康指标无江苏对外经贸论坛2006(1)-34-3433/100江苏省城市化发展与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相关性研究刘坚[1] 黄贤金[1] 赵彩艳[2] 翟文侠[1]水土保持研究2006,13(2)-198-20134/100城中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以江苏无锡市村级股份合作制改革为例陈志新江苏农村经济2006(4)-48-4935/100基于SD的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情景分析宋学锋[1] 刘耀彬[2]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26(3)-124-13036/100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以江苏省为例赵翠薇 濮励杰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2)-169-17337/100流动人口的数量及其分布特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黄润龙西北人口2006(2)-15-18,2538/100江苏:投资450亿元用于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无中国工程建设通讯2006(4)-18-1839/100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性分析——以江苏省为例刘耀彬[1] 宋学锋[2]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35(2)-182-187,19640/100江苏人口城市化空间结构研究周玉翠江苏商论2006(2)-11-1241/100江苏省县市城市化水平差异研究欧向军现代城市研究2006,21(3)-45-50,5542/100城市化背景下农村集体产权的界定——以江苏无锡市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为例陈志新江苏农村经济2006(1)-55-5743/100江苏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规律分析刘耀彬[1] 李仁东[2]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1)-47-5144/100浅谈城市化进程与房地产投资——以江苏省为例程征贵[1] 林子文[2]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2)-208-20945/100江苏村镇建设工作思路张泉小城镇建设2005(12)-33-33,7746/100乡村城市化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张婷 杨山 梁丹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1)-2138-213947/100外资集聚效应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以江苏为例的研究程进上海经济研究2005(11)-116-12148/100江苏省城市照明设施防盗情况综述罗庆道路照明2005(4)-45-46,3949/100江苏城市化的科学发展观思维戴军 张京祥 曹荣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4)-100-10450/100城市化与耕地资源的协调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的实证分析陈志刚[1,2] 王青[2]生态经济2005(11)-42-4451/100江苏省房地产市场形势的分析判断无江苏楼市2005(10)-8-1152/100透视当前江苏城市发展问题赵志凌江南论坛2005(10)-10-1253/100农工党江苏省委会在江苏省政协九届九次常委会上呼吁:政府要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障无前进论坛2005(9)-10-1154/100江苏城市化:现状、问题与对策白先春[1] 朱龙杰[2]江淮论坛2005(5)-49-5355/100从德国城乡建设的经验看江苏省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傅阳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A01)-265-27156/100江苏小城镇发展构想王志强小城镇建设2005(8)-91-9357/100全球化、外资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江苏个案研究吴莉娅[1] 顾朝林[2]城市规划2005,29(7)-28-3358/100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动力研究王志强城市规划2005,29(7)-34-3859/100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江苏省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及其人文驱动因素分析刘坚[1] 黄贤金[1] 翟文侠[1] 赵彩艳[2]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5,23(2)-223-22760/100小城镇唱响城市化的和谐主旋律——江苏吴江市震泽镇见闻徐得立 李坤民中国城市经济2005(4)-72-7461/100江苏:今年城市化进程提高两个百分点无中国城市经济2005(4)-83-8362/100江苏人大代表呼吁修改《土地管理法》无江苏农村经济2005(4)-11-1163/100村庄建设与城乡统筹——江苏村庄如何建设?丁国华小城镇建设2005(4)-100-100,2564/100城市化中的用地问题——一组来自江苏的报道——积极稳妥推进江苏沿江地区农村城市化王荣炳中国城市经济2005(2)-8-1065/100江苏沿江开发中失地农民的出路与建议张启祥中国城市经济2005(2)-16-1866/100江苏新一轮城市化形势分析与战略思考周游江海学刊2005(2)-70-7567/100区域人口城市化的趋势分析——以江苏省为例白先春[1] 凌亢[1] 郭存芝[2]人口与经济2005(1)-39-4368/100江苏城市竞争力的对比评价与提升途径方维慰学海2005(1)-124-12769/100城市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_以江苏省13个省辖市为例白先春[1] 凌亢[1] 郭存芝[2]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6)-91-9570/100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欧名豪 李武艳 刘向南 谌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5)-408-41271/100苏南乡村经济精英流向城市现象考察——江苏扬中个案调查资料的定性分析姚俊社会2004(5)-12-1672/100异地城市化——缩小江苏区域经济差异的现实选择黄雪琴[1] 张士杰[2]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1)-21-2673/100江苏省城市化物元模型综合评价张丽霞 施国庆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2)-210-21474/100江苏:以科学的发展观实现“两个率先”牟维旭 郭奔胜半月谈2004(2)-27-2975/100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若干对策——以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为例杜殷兴 陈谋勇 钱莉莉城乡建设2004(2)-31-3276/100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差异及其特征分析孙亚范[1] 余海鹏[2]南京社会科学2004(1)-91-9677/100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测度方法探讨——以江苏无锡市、泰州市为例李爱军[1] 谈志浩[2] 陆春锋[1] 张一飞[1]经济地理2004,24(1)-43-4778/100江苏省城市化区域差异发展研究王志宪 虞孝感经济地理2004,24(1)-53-56,6679/100共创品牌 协同发展——访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张颢瀚汪杨上海经济2004(1)-10-1180/100农村人口转移的空间选择——以江苏南京为样本的研究报告赵小谛 郭霖唯实2004(10)-25-2781/100城市化进程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以甘肃省和江苏省为例牛星 欧名豪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4,39(6)-729-73482/100海外华文媒体联袂解读江苏张圣荣华人时刊2004(11)-2-283/100绿色江苏新亮点——发展江苏城市森林的思考谢友超[1] 王欢[2]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3)-85-8884/100小城镇污水规划应因地制宜科学实施——以江苏无锡硕放镇为例周巍峰小城镇建设2004(9)-98-9985/100未来江苏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略论贺文瑾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3)-47-5086/100当前江苏城市发展面临的五大问题赵志凌改革与开放2004(7)-6-787/100规划引导,统筹协调,加快推进江苏城市化周游中国改革2004(5)-71-71,7388/100倾力打造文明进步的新江苏周描坤华人时刊2004(5)-4-689/100城市化是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路径王芳[1] 王景东[2]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19(3)-61-6390/100城市化进程的实现途径与制度创新——以江苏南通为例刘建芳小城镇建设2004(4)-45-4791/100小城镇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以江苏江都市邵伯镇为例张新华小城镇建设2004(4)-52-5392/100江苏工业化发展水平的研究陈彬 杜玉兰 封潇江苏商论2004(3)-106-10893/100江苏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期黄卫城乡建设2003(3)-42-4394/10021世纪初的江苏经济: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期黄健江苏经济2003(12)-8-995/100“第一方阵”勇争先——江苏与广东经济发展的比较吴权江苏经济2003(9)-68-6996/100“绿化”江苏经济——江苏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综述徐山瀑 王鲁沛 余宏霞 马恩兵江苏经济2003(8)-4-797/100关于江苏省中等城市发展的思考马继刚 沈正平 沈山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9(3)-117-12198/100江苏城市化与城市规划的趋势和任务顾小平江苏建筑2003(B11)-16-2199/100江苏省区域经济考察报告李勇 张文浩青海经济研究2003(6)-11-15100/100江苏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研究严翅君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4)-57-631/67发挥区域优势 加快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第16次会议在宁举行无江苏改革2003(11)-4-52/67江苏省城市外商投资环境的定量分析朱传耿现代经济探讨2003(7)-61-633/67以信息化推动江苏城市化进程方维慰现代经济探讨2003(1)-23-254/672002年江苏省国土资源工作回眸无江苏国土资源2003(1)-8-125/67加快江苏城市化进程的对策措施黄卫城市规划2003,27(6)-42-436/67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江都市为例钟钰 孙雪峰农业经济2003(10)-29-307/67江苏产业经济发展及其对策黄德春[1] 许长新[2]工业技术经济2003,22(4)-14-188/67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对策——以江苏无锡市惠山区为例杜殷兴 陈谋勇 钱莉莉小城镇建设2003(7)-24-269/67江苏城市化战略构思与政策调整取向郭忠兴 曲福田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2(5)-26-2910/67论世界与中国城市化的大趋势和江苏省城市化道路吴良镰[1] 吴唯佳[2] 武廷海[3]科技导报(北京)2003(9)-3-611/67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初步意见钱志新现代管理科学2003(4)-3-4,612/67江苏省第三产业的发展与人口城市化目标的实现许萍 陈锐现代管理科学2003(3)-90-9113/67江苏省城市化区域差异及发展模式探讨王志宪[1] 虞孝感[2]城市规划汇刊2003(5)-86-8914/67量身定做 绘就“三圈”蓝图——江苏省全面完成三个都市圈规划王学锋建设科技(建设部)2003(2)-57-5715/67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与思考邱建新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55-5816/67从世界与中国城市化的大趋势看江苏省城市化道路吴良镛[1] 吴唯佳[2] 武廷海[3]现代城市研究2003,18(2)-50-5417/67江苏城市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赵晓谛学海2003(2)-128-13318/67长三角与江苏区域发展战略张颢瀚江南论坛2003(1)-23-2419/67对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思考于水[1] 严新明[2]理论月刊2003(8)-64-6620/67工业化、市场化与江苏区域发展蒋伏心江苏经济2003(1)-11-1121/67小城镇规划建设与土地利用的十大问题及对策——以江苏省连云港市为例陆华规划师2003,19(10)-32-3622/67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探索和创新——《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回顾剖析王学锋规划师2003,19(2)-72-7623/67江苏城市现代化思考张峰中外企业2002(3)-102-10424/67美国城市化经验对江苏城市化战略的启示蓝绍敏唯实2002(8)-144-15025/67论高速公路建设与江苏经济发展顾为东现代经济探讨2002(12)-61-6326/67江苏经济呈现三大新亮点顾雷鸣江苏对外经贸论坛2002(4)-F003-F00327/67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相关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吴群 郭贯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25(3)-95-9928/67我国农村城市化的推进次序—江苏的实践及其启示秦兴方[1] 吴进红[2] 等管理世界2002(3)-101-10629/67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意愿考察—对江苏的实证分析蒋乃华[1] 封进[2]管理世界2002(2)-24-28,7330/67江苏省轻道交通发展战略秦雁 李玉琦 等综合运输2002(8)-24-2631/67城市化进程中耕地资源转用效率评价—以江苏省为例钟太洋[1] 蒋鹏[2] 等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2)-55-5932/67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与思考——以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为例杜殷兴 陈谋勇城乡建设2002(12)-21-2233/67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反思及战略构想汤茂林城市问题2002(1)-23-2634/67对江苏城市化发展的思考李宗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24-2835/67三大亮点照亮江苏经济锦辑空运商务2002(24)-28-2936/67与时俱进铸英师——江苏省消防总队队伍正规化、业务规范化建设写真李玉美 唐团结火警2002(11)-3-837/67美国城市化经验对江苏城市化战略的启示蓝绍敏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3(6)-90-9538/67江苏城市现代化思考张峰中外企业2002(59)-102-10439/67江苏省委省政府在无锡举办领导干部学习会无江南论坛2002(8)-47-4840/67江苏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与分析赵喜仓 吴继英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92-9641/67江苏省五大发展战略在苏北的实现途径朱传耿江苏社会科学2002(1)-196-19842/67十三年辉煌看江苏汤以伦江苏经济2002(11)-8-1343/67社会结构转型与江苏保险业刘政焕江苏经济2002(11)-32-3344/67以入世为新动力推进江苏城市化仲红岩江苏改革2002(9)-42-4345/67以入世为新动力 推进江苏城市化仲红岩江苏改革2002(9)-42-4346/67江苏城市化水平再评估田伯平江苏改革2002(3)-8-1047/67江苏省设立“江苏人居环境奖”潘胜室内设计与装修2001(5)-9-948/67江苏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乡镇干部意愿的区域比较秦兴方 汤学俊 等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5)-3-849/67生态示范区建设中生态型第三产业发展探讨——以江苏省吴县市、邗江县、邳州盛静芬[1] 邹欣庆[2] 等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1)-104-10850/67加快江苏城市化进程的实现途径与制度创新王雪非[1] 范朝礼[2] 张小林[3]江海学刊2001(5)-25-2951/67江苏省城市化进程中的思考与建议张伟新 崔广柏生态经济2001(4)-31-3352/67江苏城市化发展新阶段的问题与对策徐琴[1] 娄欣[2]现代经济探讨2001(12)-19-2153/67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以江苏省为例薛力城市规划2001(6)-8-1354/67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进程—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的分析向俊波 陈雯中国经济问题2001(4)-44-4855/67江苏商业与经济发展分析胡荣华 晏维龙江苏商论2001(3)-30-3356/67江苏省乡村人聚环境建设的空间分异及其对策探讨薛力 吴明伟城市规划汇刊2001(1)-41-4557/67世纪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及其对江苏的启示汤茂林现代城市研究2001(4)-55-5858/67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农民集团的行动逻辑:以江苏为例秦兴方中国农村观察2001(5)-69-7459/67江苏城市化道路的分析与对策建议杨根平江苏社会科学2001(4)-187-19060/67城市化: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张二震 方勇 等江苏社会科学2001(2)-181-18561/67促进江苏沿江地区协调发展顾朝林江苏经济2001(8)-50-5062/67营造江苏城市整体优势顾松年江苏经济2001(3)-31-3363/67江苏新经济增长极的塑战略刘志彪[1] 王建优[2]江苏改革2001(5)-17-2064/67江苏城市化优先战略选择张鸿雁江苏改革2001(4)-14-1565/67加快江苏城市伦建设的几个问题王雪非 范朝礼 等江苏改革2001(1)-24-2566/67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农民增收的强大动力—以江苏省为例萧竞华南京社会科学2001(11)-79-8467/67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为何不导致城市化--江苏省城市化滞后原因实证分析吴力子南京社会科学2001(7)-64-68

生态城镇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其中人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互惠共生,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建设生态型小城镇必须牢牢把握四大生态环保体系:   一是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它主要涉及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三大产业。发展生态工业,要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生态农业,要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为主导,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服务业,必须办好生态旅游、绿色饭店和各种绿色服务业。   二是城镇基础设施体系。重点包括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和建筑系统。   水系统。要积极治理和预防水、旱灾害,变对抗性为适应性,建镇建房不能随便把一些湿地、河塘沟渠、洼地填起来搞开发,更不能用水泥板把河沟盖起来,在上面搞建设,水虽可通,但暗沟的防洪生态功能远不如明渠;要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尽量减少使用地下水,防止地表下沉;要增强节水意识,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节水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要树立“亲水”意识,建好城镇水网,形成良好的河流景观和滨水环境,既能为居民娱乐活动提供适宜的场所,周边地价也可随之提升。   能源系统。能源是生产生活正常运行的动力和重要基础。要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推广再生能源,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在山区要大力发展小水电;在有地热的地方,要发展地能热;在沿海区域,要发展潮汐能;在有风力能源的地方,要发展风能。   交通系统。交通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要根据小城镇远期发展的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设计城镇道路的布局网络,保证交通的安全、畅通、舒适、节能、无污染、节约用地;要注意把道路建成生态大道,并做到“六好”,即路修好、树栽好、房盖好、田种好、清洁生产抓好、安全文明卫生搞好。   建筑系统。要积极使用环保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妥善处理好建筑垃圾;要有鲜明个性和地域特色,并与周边自然环境相互协调;要充分考虑与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相适应,做到整体性、协调性、适应性。   三是生态环保体系。小城镇的绿化不能光种草,要做到乔灌草花科学搭配,针阔叶树种混交;要讲求树种结构选择的生态性、适应性、经济性、需求性、观赏性,形成一个多品种、多层次、相互和谐稳定的生物群落;在小城镇外围还可建设成片森林或森林带,发挥森林调节气候、清洁空气、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多项生态功能。   建设生态型小城镇,还应实施雨污分流,在不可能都建污水处理厂的情况下,要在“小微”环境上作文章。由于沼气池厌氧发酵处理污水的成本低、效果好,可以大力推广。经沼气池厌氧发酵处理后的污水,可达二类水质,完全可以作为中水回用。要将小城镇生活垃圾管理体制置于整个社会、经济、环境大系统中,通过对垃圾产生源到最终处置各环节的全过程集成管理,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处理对环境无害、对资源回馈、对经济不增加过度负担。   小城镇建设选址要充分考虑自然灾害因素对城镇建设的影响,避免因选址不当,屡受自然灾害困扰。如避免在地质灾害频繁的地方建设城镇;在水库下游建设城镇要做好防洪措施;不要占用河床、河道等。   四是社会事业体系。小城镇建设要统筹规划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尤其要抓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注重经济与社会、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人及自然的协调发展,注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

论文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一)科学规划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结合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和产城融合,立足要素和产业基础,科学布局建设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准确定位发展方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控制数量、提高质量,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不搞区域平衡、产业平衡、数量要求和政绩考核,走少而特、少而精、少而专的发展之路,避免盲目发展、过度追求数量目标和投资规模。坚持试点先行,优先选择历史文化厚重、地理环境独特、交通便利、公共设施较为完善、特色鲜明、适合人居的小镇进行建设,循序渐进发展“市郊镇”“市中镇”“园中镇”“镇中镇”等不同类型特色小镇;依托大城市周边的重点镇培育发展卫星城,依托有特色资源的重点镇培育发展专业特色小城镇。不能硬性规定建设内容、让小镇承载不切实际的建设任务,不能把特色小镇当成筐、什么都往里装,不能盲目把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体育基地、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以及行政建制镇戴上特色小镇“帽子”。(二)优化调整特色小镇和小城镇空间结构和布局。各地区要全面落实全省城镇体系规划,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结合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的“刚性底线”,按照生态空间应保尽保、农业空间总体稳定、城镇空间集约紧凑的原则,科学测算并注重管控开发强度,调整优化城镇建设、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空间结构和布局,使人口规模和分布、产业结构和布局等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前提下,兼顾城镇布局和功能优化的弹性需要,从严划定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发展边界,避免另起炉灶、大拆大建。严格节约集约用地,鼓励盘活存量和低效建设用地,鼓励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要对小镇规划进行回头看,及时评估,及时调整,避免规划无法落地实施。合理控制特色小镇四至范围,规划用地面积控制在3平方公里以内,其中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以内,旅游、体育和农业类特色小镇可适当放宽。(三)有效推进特色小镇和小城镇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各地区要立足以人为本,有效推进特色小镇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融合,将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位一体”理念融入到建设过程中,营造宜居宜业环境,提高集聚人口能力和人民群众获得感。留存原住居民生活空间,防止将原住居民整体迁出。按照《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要求,依据应划尽划、应保尽保原则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禁以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名义破坏生态,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区、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等区域,严禁挖山填湖、破坏山水田园。严格把控特色小镇和小城镇产业准入关,避免项目简单堆砌和碎片化开发,防止引入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加强环境治理设施建设。增强生活服务功能,构建便捷“生活圈”、完善“服务圈”和繁荣“商业圈”。提炼文化经典元素和标志性符号,合理应用于建设运营及公共空间。保护特色景观资源,将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四)严格控制政府债务风险和房地产化倾向。各地区要统筹考虑综合债务率、现有财力、资金筹措和还款来源,稳妥把握配套设施建设节奏,严防政府在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中大包大揽和加剧债务风险。县级政府综合债务率超过100%的风险预警地区,不得通过融资平台公司变相举债立项建设。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积极引入央企、国企和大中型民企等作为特色小镇主要投资运营商,尽可能避免政府举债建设进而加重债务包袱。要综合考虑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吸纳就业和常住人口规模,从严控制房地产开发,合理确定住宅用地比例,并结合所在市县商品住房库存消化周期确定供应时序。适度提高产业及商业用地比例,鼓励优先发展产业。要科学论证企业创建特色小镇规划,对产业内容、盈利模式和后期运营方案进行重点把关,严格防范“假小镇真地产”项目上马。

摘 要:小城镇的发展对于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大中城市因农民工流入带来的巨大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我国小城镇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比如小城镇数量和人口都有很大的增长但是,在小城镇的发展的同时,也伴随而来了很多的问题,严重的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针对小城镇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小城镇 土地流转 户籍管理制度 社会保障 投资机制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是"十一五"规划的战略重点,它指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国内外的各种城市发展经验也都表明,小城镇在推动城市化进程,拉动农村经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它也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进一步摆脱小城镇发展的束缚,加快小城镇发展速度,提升小城镇建设品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势在必行的本文基于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现状,从小城镇建设中凸显出来的问题入手,着重研究了能够推动小城镇发展步伐的各种对策,来解决小城镇发展中的各种障碍1 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例如:我国农村建制镇已经自1978年的2173个发展到了1998年的19060个,增长了77倍,平均每年增加35个;1998年小城镇人口为16984万,其中非农业户口的人数约25亿人,小城镇人口占农村总人口比重的9%,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6%,比1978年占全国人口比重的5%上升了约8个百分点[1]这些骄人的成果都是必须肯定的,但是在充分肯定小城镇发展的这些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在小城镇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了小城镇发展的效果,增加了小城镇发展的副作用,同时也约了小城镇向更深层次的发展1 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由于政府功能软制弱,加上各种自然原因导致的小城镇发展的自发性,致使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总体指导不明确,具体表现在:(1)在我国小城镇的发展过程中,缺乏统一的稳定的科学规划,小城镇建设的数量众多,但却基本雷同,造成了严重的重复建设资源和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这种"全面"建设小城镇的发展思路使本来就紧缺的资金更加紧张,使小城镇的建设水平很低,质量很差,尤其是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远远达不到小城镇建设的要求(2)孤立的发展小城镇,没有把小城镇的发展纳入到大的城市群的体系之中,使小城镇的发展与周围大中城市和其它小城镇的发展相脱节,没有能够形成统一的城市网络体系,隔断了小城镇和周围大中城市的相互推动作用,不能够使小城镇的发展借助于大中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能很好的找准小城镇发展的定位,把小城镇建设孤立于城市体系之外 (3)很多小城镇的发展存在着盲目攀比,不注重实际情况的问题小城镇的发展不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而是一味的追求政绩,照搬别人的建设经验,结果不适合的发展道路不但不能促进反而阻碍了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的发展政策还缺乏连续性,朝令夕改,反复建设,频繁改造,造成极大的浪费很多地方都是边建设边规划,甚至是先建设后规划,致使小城镇建设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2 小城镇的规模过小我国的小城镇数量众多,但是规模过小有关研究认为,小城镇镇区人口在5万左右才能正常发挥集聚的功能[2]而我国农村镇镇区人口才6000多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只有3300多人[3]如此小的规模造成我国小城镇的功能不完善,吸引和带动能力不强,难以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转移小城镇规模过小还导致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过高,小城镇基础设施不健全,不能满足小城镇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制约了小城镇的建设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 制约小城镇发展的制度性因素依然存在小城镇的发展需要各种配套政策的支持,而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各种相关政策不仅不能推动小城镇的发展,反而羁绊了小城镇前进的脚步,它集中体现在承包土地流转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1 农民承包土地流转的制约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土地的流转程序和市场不规范主要表现在:(1)农民之间的土地流转有很多都没有签订合同或者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不规范,不具有法律效力,这就使日后发生纠纷时取证困难,增加了处理纠纷的难度,不利于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2)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大,投入多,收益小的特点和农民的承包土地地块小,土地分散,不利于管理等原因,致使农民承包的土地想要转让却无人愿意接手,使农民的承包土地流转困难重重另外,由于我国农民有几千年来的"土地情结",但农民进城落户不能携带土地,即我国的非农业户口没有土地的使用权力,这就使很多进城务工和经商的农民并没有放弃原有的土地,从而造成了"离土不离乡"的现象尤其在小城镇中,带地进城的人口占小城镇的总人口比重很大,农民进入小城镇后在农村依然保留着基本责任田和宅基地,这不但不利于农村土地的集中经营和农村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也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此外,对于土地的出让,转让,股份合作等经济行为必须明确土地的产权,而从目前情况来看,虽然规定农民对其承包的土地具有使用的权力,但是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很不充分,比如我国规定了土地的延包期限为三十年,但是很多地方并未落实执行,土地承包依然调整频繁,致使农民的承包权不稳定;另外,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容方面都受到限制,在现行的制度安排下,农民无法对自己承包的土地使用权进行抵押贷款以获得所需资金农民承包权的不充分,弱化了农民对土地的享用权利,减少了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可能性[4]2 传统的户籍制度的制约长期以来,户籍问题是困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大问题,也是困扰小城镇发展的大问题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以身份为核心,以出生地为基础把我国人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形成了城市和农村户口的二元化管理按照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农民是农业户籍,进入小城镇也仍然是农业户籍[5]农民要想获得城市户口有很多的限制,也有很大的难度有些时候农民进入小城镇,获得城镇户口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户籍制度成为农民进入小城镇的一只拦路虎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传统的户籍制度把户口和社会保障,医疗,子女教育,社会福利,社会地位直接挂钩,形成了进城农民与原有市民的不公平身份和不平等的待遇这种对农业户口的"歧视"严重地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小城镇的发展虽然国务院1997年20号和1998年24号文件规定,实行以居住地和现行职业确定落户地点和身份的管理制度,但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指标控制,严格的进城落户条件和审批程序等问题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限制了农村人口的流动,制约了农民进入小城镇3 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目前,小城镇的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完善,社会保障水平不高,跟大城镇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且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政府投入的社会保障资金不足等,使其远远跟不上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够适应小城镇居民对于安全,稳定的要求农民进城落户之后,就要放弃原有的土地,而在小城镇中的工作和收入不稳定,社会保障又不能保障其生活的稳定,保障其失去工作和正常收入后的基本生活,这就减弱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吸引力社会保障制度不能够消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也是进入小城镇的农民不愿放弃土地的一个主要原因4 小城镇发展中资金短缺资金不足是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小城镇建设和阻碍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从总体上看,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比较单一,投资的最重要来源仍然主要是政府而在我国,镇政府不是一级完整的预决算财政单位,所得税收需上缴县财政,镇政府的所需费用是县财政分发的人头费和超收部分的提成,这些费用仅够镇政府的正常运转,因此,城镇建设的资金就主要依靠预算外收入来弥补镇政府的预算外收入来源主要是土地拍卖所得和高额的城镇建设配套费为了增加收入,加快小城镇建设,政府只能抬高土地价格和建设配套费用,这就形成了限制农民进城和投资开发商进入的"门槛",增加了乡镇企业,农民和外部资金向小城镇集中的成本,抑制了乡镇企业和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减弱了招商引资的优势5 缺乏有效的产业带动小城镇的发展缺乏经济增长点,缺少有效的产业来带动这是因为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日趋完善,市场竞争日益的激烈,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而大部分乡镇企业领导因为思想僵化,文化程度不高,不具备所必需的管理素质和知识,没有能够适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的发展方向,致使管理不善,没有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所以,近几年来,乡镇企业出现了增长速度放慢,吸引带动能力下降和经济效益下滑等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城镇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发展的不充分,再加上小城镇的规模和人口过少,又影响着小城镇的规模和辐射效应,也就无法达到小城镇第三产业发展的需求此外,政府也没有能够根据小城镇自身特点和优势,制定出适合小城镇发展的经济道路小城镇发展和建设的盲目性很大,很多地方没有明确的发展路线或者其发展道路不适合,不能够拉动和引导小城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2 针对小城镇的发展应采取的措施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工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发展小城镇的条件和环境也日益的完善和成熟扫除小城镇发展的障碍,提升小城镇发展的速度和品质,增强小城镇的功能也因此变得越来越紧迫,针对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各种相应政策,加快小城镇的发展 1 加强小城镇发展的科学规划 做好小城镇发展的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小城镇发展的布局和步骤避免小城镇发展的重复建设,土地和资源的浪费要把小城镇的发展建设放在大的城市体系之中,放在大的环境之下来考虑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在城市化发展中,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各有其优势,城市化体系必须是一个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完整的城市体系小城镇的建设要借助大中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与大中城市一起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小城镇的发展也要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稳定连贯的政策要根据小城镇的地理位置,资源环境,人口等各种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政策,切莫盲目模仿,攀比2 加快乡镇企业和人口向小城镇流动并选择一批重点镇优先发展转变小城镇规模过小的限制,应加快乡镇企业向小城镇的聚集,对进城的乡镇企业在驻地,建房,办照等方面提供高效,快捷,方便的服务,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特事特办,所有手续在一个地方办理,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从而调动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的积极性此外,还需要大力发展小城镇的二,三产业,提高小城镇的就业空间和小城镇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吸收能力, 在小城镇的人口政策方面,要逐步取消户籍制度的限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另外,小城镇的数量众多,而政府的力量有限,要想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如果使所有小城镇齐头并进,全体发展,势必会造成小城镇规模小,层次低,质量差的问题因此,要想改变小城镇规模过小的局面,除了要制定政策吸引人口和乡镇企业向小城镇流动以外,还一定要改变小城镇"遍地开花"的发展战略,走分步骤,有阶段的小城镇发展道路首先,要选择一批基础好,经济发展潜力大的小城镇比如县城和县域中较大的镇集中力量优先发展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小城镇发展的速度和品质,也有利于完善小城镇的功能,形成一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为下一步其他小城镇的发展创造条件和积累经验然后,在重点镇充分发展的基础上,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的论文

生态城镇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其中人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互惠共生,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建设生态型小城镇必须牢牢把握四大生态环保体系:   一是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它主要涉及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三大产业。发展生态工业,要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生态农业,要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为主导,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服务业,必须办好生态旅游、绿色饭店和各种绿色服务业。   二是城镇基础设施体系。重点包括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和建筑系统。   水系统。要积极治理和预防水、旱灾害,变对抗性为适应性,建镇建房不能随便把一些湿地、河塘沟渠、洼地填起来搞开发,更不能用水泥板把河沟盖起来,在上面搞建设,水虽可通,但暗沟的防洪生态功能远不如明渠;要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尽量减少使用地下水,防止地表下沉;要增强节水意识,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节水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要树立“亲水”意识,建好城镇水网,形成良好的河流景观和滨水环境,既能为居民娱乐活动提供适宜的场所,周边地价也可随之提升。   能源系统。能源是生产生活正常运行的动力和重要基础。要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推广再生能源,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在山区要大力发展小水电;在有地热的地方,要发展地能热;在沿海区域,要发展潮汐能;在有风力能源的地方,要发展风能。   交通系统。交通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要根据小城镇远期发展的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设计城镇道路的布局网络,保证交通的安全、畅通、舒适、节能、无污染、节约用地;要注意把道路建成生态大道,并做到“六好”,即路修好、树栽好、房盖好、田种好、清洁生产抓好、安全文明卫生搞好。   建筑系统。要积极使用环保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妥善处理好建筑垃圾;要有鲜明个性和地域特色,并与周边自然环境相互协调;要充分考虑与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相适应,做到整体性、协调性、适应性。   三是生态环保体系。小城镇的绿化不能光种草,要做到乔灌草花科学搭配,针阔叶树种混交;要讲求树种结构选择的生态性、适应性、经济性、需求性、观赏性,形成一个多品种、多层次、相互和谐稳定的生物群落;在小城镇外围还可建设成片森林或森林带,发挥森林调节气候、清洁空气、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多项生态功能。   建设生态型小城镇,还应实施雨污分流,在不可能都建污水处理厂的情况下,要在“小微”环境上作文章。由于沼气池厌氧发酵处理污水的成本低、效果好,可以大力推广。经沼气池厌氧发酵处理后的污水,可达二类水质,完全可以作为中水回用。要将小城镇生活垃圾管理体制置于整个社会、经济、环境大系统中,通过对垃圾产生源到最终处置各环节的全过程集成管理,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处理对环境无害、对资源回馈、对经济不增加过度负担。   小城镇建设选址要充分考虑自然灾害因素对城镇建设的影响,避免因选址不当,屡受自然灾害困扰。如避免在地质灾害频繁的地方建设城镇;在水库下游建设城镇要做好防洪措施;不要占用河床、河道等。   四是社会事业体系。小城镇建设要统筹规划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尤其要抓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注重经济与社会、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人及自然的协调发展,注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

太长了 贴不下。。。。小城镇建设技术政策目 录一、实施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战略,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实施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战略,实现小城镇合理有序发展…………………(1) 坚持区域协调和城乡协调,统筹规划小城镇发展…………………………(1) 科学编制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 实施发展重点小城镇的策略…………………………………………………(2)

小城镇建设的参考文献

城镇化与集约用地,上的文献是免费查阅的

[1] 刘彦随中国新农村建设创新理念与模式研究进展[J]地理研究,2008,27(2):479-480 [3] 陈昭玖,周波, 唐卫东, 等韩国新村运动的实践及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6]李宾,张象枢基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农村环境问题成因研究[J]生态经济2012(04):77-79[7]陈芳湖南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基本问题及其特色研究04:[8] 周强。推进“四化两型” 建设加快湖南科学发展[J]。求是,2011(16),23-25 [11] 秦晓薇,朱天舒韩国新村运动与我国统筹城乡发展之比较学术交流2012(07):81-84 [13]黄莉浅析台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经验及其启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01):17-20 [1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J]小城镇建设,2005,(12):16-21 [16]赣州新农村建设启示录[J]建设科技,2006(l): [18]陈锡文,如何突破农村发展瓶颈农业•农村•农民2007(01)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的论文范文

生态城镇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其中人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互惠共生,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建设生态型小城镇必须牢牢把握四大生态环保体系:   一是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它主要涉及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三大产业。发展生态工业,要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生态农业,要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为主导,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服务业,必须办好生态旅游、绿色饭店和各种绿色服务业。   二是城镇基础设施体系。重点包括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和建筑系统。   水系统。要积极治理和预防水、旱灾害,变对抗性为适应性,建镇建房不能随便把一些湿地、河塘沟渠、洼地填起来搞开发,更不能用水泥板把河沟盖起来,在上面搞建设,水虽可通,但暗沟的防洪生态功能远不如明渠;要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尽量减少使用地下水,防止地表下沉;要增强节水意识,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节水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要树立“亲水”意识,建好城镇水网,形成良好的河流景观和滨水环境,既能为居民娱乐活动提供适宜的场所,周边地价也可随之提升。   能源系统。能源是生产生活正常运行的动力和重要基础。要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推广再生能源,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在山区要大力发展小水电;在有地热的地方,要发展地能热;在沿海区域,要发展潮汐能;在有风力能源的地方,要发展风能。   交通系统。交通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要根据小城镇远期发展的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设计城镇道路的布局网络,保证交通的安全、畅通、舒适、节能、无污染、节约用地;要注意把道路建成生态大道,并做到“六好”,即路修好、树栽好、房盖好、田种好、清洁生产抓好、安全文明卫生搞好。   建筑系统。要积极使用环保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妥善处理好建筑垃圾;要有鲜明个性和地域特色,并与周边自然环境相互协调;要充分考虑与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相适应,做到整体性、协调性、适应性。   三是生态环保体系。小城镇的绿化不能光种草,要做到乔灌草花科学搭配,针阔叶树种混交;要讲求树种结构选择的生态性、适应性、经济性、需求性、观赏性,形成一个多品种、多层次、相互和谐稳定的生物群落;在小城镇外围还可建设成片森林或森林带,发挥森林调节气候、清洁空气、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多项生态功能。   建设生态型小城镇,还应实施雨污分流,在不可能都建污水处理厂的情况下,要在“小微”环境上作文章。由于沼气池厌氧发酵处理污水的成本低、效果好,可以大力推广。经沼气池厌氧发酵处理后的污水,可达二类水质,完全可以作为中水回用。要将小城镇生活垃圾管理体制置于整个社会、经济、环境大系统中,通过对垃圾产生源到最终处置各环节的全过程集成管理,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处理对环境无害、对资源回馈、对经济不增加过度负担。   小城镇建设选址要充分考虑自然灾害因素对城镇建设的影响,避免因选址不当,屡受自然灾害困扰。如避免在地质灾害频繁的地方建设城镇;在水库下游建设城镇要做好防洪措施;不要占用河床、河道等。   四是社会事业体系。小城镇建设要统筹规划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尤其要抓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注重经济与社会、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人及自然的协调发展,注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

我提供资料 也可以现做

  • 索引序列
  •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论文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的论文
  • 小城镇建设的参考文献
  •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的论文范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