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医文献学教材

中医文献学教材

发布时间:

中医文献学教材

是打算学习中医吗?如果想系统的学习中医的话,需要从头开始,开始是《中医入门》,《中医基础理论》,这是学中医人必学的课程,其次是《中医诊断学》,不知道你想学习中医的哪个方面?是偏重针灸推拿还是中医外治还是理法方药的应用,这是各有侧重的,如果想综合了解,那还需要看《中药学》、《方剂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中医儿科》,对中医有了初步了解之后,需要多看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这些都是需要仔细研读的书,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1) 中医基础理论 (必修) 81学时 5学分。2) 医古文 (必修) 81学时 5学分。3) 传统体育 I (必修) 36学时 2学分。4) 中药学 (必修) 108学时 6学分。5) 中医诊断学 I (必修) 72学时 4学分。6) 正常人体解剖学 (必修) 81学时 5学分。7) 传统体育 II (必修) 36学时 2学分。8) 内经学 (必修) 72学时 4学分。9) 方剂学 I (必修) 72学时 4学分。10) 生物化学 (必修) 99学时 5分。11) 传统体育 III (必修) 36学时 2学分。12) 伤寒论 (必修) 90学时 5学分。13) 生理学 (必修) 81学时 5学分。14) 传统体育 IV (必修) 36学时 2学分。15) 金贵要略 (必修) 72学时 4学分。16) 温病学 (必修) 72学时 4学分。17) 病理学 (必修) 90学时 5学分。18) 药理学 (必修) 54学时 3学分。19) 中医诊断学 II (必修) 27学时 5学分。20) 中医各家学说 (必修)72学时 4学分。21) 集中见习 (必修) 320学时 8学分。22) 诊断学基础 (必修) 132学时 5学分。23) 方剂学 II (必修) 27学时 5学分。24) 西医内科 (必修) 114学时 5学分。25) 针灸学 (必修) 106学时 6学分。26) 中医儿科学 (必修) 57学时 3学分。27) 中医妇科学 (必修) 72学时 4学分。28) 中医急症学 (必修) 57学时 3学分。29) 中医内科学 (必修) 162学时 9学分。30) 中医外科学 (必修) 72学时 4学分。31)中国医学史 (选修) 27学时 5学分。32)中医学导论 (选修) 36学时 2学分。33)细胞生物学 (选修) 40学时 2学分。34)组织胚胎学 (选修) 27学时 5学分。35)中医信息学 (选修) 18学时 1学分。36)医学心理学 (选修) 18学时 1学分。37)中医文献检索 (选修) 27学时 5学分。38)中医文献学 (选修) 18学时 1学分。39)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 (选修) 45学时 5学分。40)古代文化与传统医学 (选修) 27学时 5学分。41)实验中医学 (选修) 72学时 4学分。42)中医医案学 (选修) 27学时 5学分。43)预防医学概论 (选修) 27学时 5学分。44)中医口腔科学 (选修) 30学时 5学分。45)西医外科学 (选修) 57学时 3学分。46)中医骨伤科学 (选修) 57学时 3学分。47)中医皮肤科学 (选修) 32学时 2学分。48)营养学概论 (选修) 27学时 5学分。49) 中医耳鼻喉科学 (选修) 34学时 2学分。50)中医眼科学 (选修) 34学时 2学分。课本一般是21世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

中国古代中医学理论概念,经过我们祖祖辈辈实践经验得出知识理论,是我们子孙后代永远也改变不了真理事实。虽然现在西医学仪器无论怎么发达,永远也别想代替这中医中草药对症配方根治病情效果。

黄帝内经,金匮要略,频湖脉学,伤寒论,神农本草经,脉经,医林改错,傅青主男女科

中医文献学研究生教材

我在这个院校,但是你的问题太大太泛,无法下手回答。

《神农本草经》、《汤头歌》《中医脉理入门》《 伤寒杂病论》《金贵要略》《黄帝内经》《温病条辨》中医基础理论、药性四百味、汤头歌、脉诀 华陀的《青囊书》如何才能学好中医 培养造就一大批新一代中医名家,不仅是我国中医药发展战略的选择,而且也是年轻中医的成长目标。振兴中医,关键是人才。在全国仅有的4万中医药人员中,年轻中医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 一、坚持终身学习——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知识 年轻中医在校读了很多书,毕业之后走上工作岗位,要把学校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仍然需要读书,仍然需要继续学习。 学好基础理论:纵观历代名医的形成,都是在学好中医基础理论之后,通过拜师学习而成名的。因此,毕业之后,要重温教科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临床各科知识和现代化科学及西医学有关知识。 学好经典著作:古代的经典著作是医学发展的源头和基石,是中医学知识宝库的核心内容。因此,学中医,精读经典尤为重要。《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是古代医家的智慧结晶,也是从医者必读的典籍。由于这些著作文简理奥,只有反复阅读,才可能理解透彻,掌握其要义,才可能从“心悟”到临床有所得。同时,对后世历代名著也要进行泛览,在其泛读的基础上,可择其优而从之。 学好哲学:哲学是各门学科的思辨基础。中医药学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哲学内涵。如中医基础中的“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理论,中医认识疾病的“司外揣内”、“比类取象”、“由臆达语(心悟)”法,中医诊断疾病的“四诊合参”法,中医治疗疾病的“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哲学内涵。这种思维方式作为说理工具,已经融化在中医学理论中。正因为如此,才有“没有中国古代哲学就没有中医药学”的说法。所以,一代名医朱良春讲,“继承中医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造就一代名医的钥匙”。 学习中医医案:历代名中医的医案,是老前辈毕生从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如《名医医案》、《临证指南医案》等,思路独特,疗效卓越,各有特色。学习这些经验对年轻中医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临床上,只有精读名医医案,才可能揣摩到历代名家的临床技巧。 向病人学习:病人是医师实践的对象。病人对疾病的感受、对症状的演变、对治疗效果的感觉、对毒副作用的体会等,都是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所以,每一位中医师都要关心病人。在尊重病人的实践活动中得出新体会,解决新问题。带着临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再去读书,才能得到更大的收获,成长更快。 学习边缘学科知识:包括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两个方面。如中医史学、中医心理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心身医学、环境医学、中西医比较学、医学方法学、医学哲学、医学文化学、医学生态学、计算机、医学统计学等。泛览以上知识,可以拓宽医者的视野,激活医者的思路。可以在不同学科之间互吸所长,互补所短。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技能或渗透、或交叉、或融合,这些方法是年轻中医创新思路的源泉。 更新知识:年轻中医除了不断积累知识外,还应不断地更新知识。更新知识的方法有三种:一是看最新出版的专著,因为图书是系统、全面、成熟的知识;二是读原始论文期刊、核心期刊,因为科技期刊是新知识的来源;三是要参加学术会议,因为参加学术会议和阅读会议资料是走向学科前沿的重要途径。 学习如何利用医学参考资料:医学参考资源有词典、术语、百科全书、年鉴、国内外医学文献、会议文献等。可以通过计算机检索,从浩瀚的文献中获取有用的东西,了解需要的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难题。 学习医学文献的写作和作学术报告的技巧:学习医学文献的写作利于写出优秀的科技论文,学习作学术报告的技巧利于进行学术讲座和科普宣传,利于带徒和讲课。因为,吸收知识是为了创造知识,学术交流是吸收知识和创造知识的纽带。一个年轻医生只有掌握了学术交流的方法,才能进入医学知识的大循环。 总之,作为一名中医,在当今知识社会里必须持之以恒地终身学习。只有把学习和积累知识的过程扩展到一生,才可能有所成就,在学习中创造,在扩展中加深。 二、坚持终身实践——练就扎实的基本技能,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 医学生大学毕业之后进入社会,成长为一名独立工作的医生,要有一个实践的过程。这一成长过程就是提高实践工作能力的过程,成为有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拜名师:中医学自古以来,多是以师带徒的方式传授。因为,中医学的许多实践技能不是全然规范化可以照本宣读的“技术”,而是高度个体化、灵活性很强的“技艺”。因为,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是直觉体悟、取象比类,如果没有大量的实践经验,这种思维方式就无法进行。所以,师承是年轻中医师成长过程最重要的一环。首先要找名师。我们要谦虚请教,勤奋学习,坚持临证抄方,有疑必问,有闻必录,认真分析体悟老师的辨证思路和用药特色,往往能举一反三,得到真传。湖南省岳阳市中医院的尚品洁医师说得好,年轻中医要放下科班出身的架子,虚心向本地区、本单位威望高的老中医学习临床经验,哪怕是一技之长也好,积少成多,终成大器。拜名师不一定只拜一位名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拜名师是我们成才的一种理想选择。因为多拜名师,可多有收获,可多得真传。清代名医叶天士先后拜师达十七人之多,现代名医陈可冀院士,先后拜冉雪峰、赵锡武、岳美中等名家为师。当然,拜师要与自己所学专业方向一致。纵观历史,不论是古代名医,还是现代名医,只有多拜名师,方可能汇各家之长,才可能成为中医大家。 接受正规的住院医师培养:医学生毕业之后,最好能在一个正规的教学医院接受几年有计划的住院医师培养,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从事医疗实践。一般而言,正规的教学医院,有丰富的图书资料,有较为先进的设备,更主要的是有一套比较完善的以中医药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和经验。在这样的环境里锻炼几年,实践几年,肯定能在实践中强化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就能基本掌握临床诊疗程序和技术操作方法,就能学习一套处理常见病、多发病的经验,就能在观察、思考、推理、判断方面养成严谨求实的作风,就能使自己逐渐成熟,尽快步入成才的道路。同时,也可以避免一些纯中医只可坐门诊,不能管住院病人的弊端。 接受专科专病培训,进行专科专病研究:名医的最重要的指标是临床疗效,但临床疗效必须体现在治疗某一种或某一类疾病的独特经验上。所以,选择好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接受专科专病培训,终身坚持专项或专病的研究和实践,是成为中医大家的必经之路。 接受专科专病培训,可以到国家中医研究院或省级中医医院的国家重点专科进行培训或进修,选择的医院在本专业领域内一定要有权威,治疗上一定要有优势与特色。 总之,一切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能来自实践,必须把实践放在第一位,离开了实践,就不能真正懂得前人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更不能掌握知识为自己所用。 三、坚持思考与总结——在继承与创新中引领学科发展 知识很重要,但只有在实践和思考中才能总结出来,方可转化为才能。因为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需要在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践中有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这就是坚持终身思考与总结的意义。 培养思考能力:思考是一种有目的的脑力劳动,是从感性认识努力向理性认识提高的过程,是从事物的现象去探讨本质的一种基本功。一个好的医生必须善于思考,学会思考,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 医生服务的对象是人,世界上最复杂的事物莫过于人,人不但是生物有机体,而且有社会性,是有思维和心理活动的。一个具体病人所提供的信息常常是零散的、复杂的、甚至是矛盾的。这就需要医生对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处理,这就需要思考,面对一个病人或一个具体医疗问题,医生要思考的范围是很宽的,除了疾病本身所涉及的问题外,还要考虑到病人的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状态等等,这些与诊断和处置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只有进行全面周密和认真的思考,才可能理解贯串于整个疾病、整个病人的有内在联系的东西,从而得出正确的概念和判断,提出科学的而切合实际的处理办法,付诸临床实践。医生要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判断及处理办法是否正确,从而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才能。 这个实践、思考和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就是医生不断体会病人疾苦,提高对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和治疗有效率的过程,也就是医生成长必经的过程。 培养总结能力和科研能力:一个年轻医生,要想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跟上本学科发展并力争走在其前列,就需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进行临床科学研究。就需要经常追踪本专业在国内外的有关文献资料,了解这一领域的最新成果、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同时把自己在实践中和科学研究中的成果、经验,写成文章发表或作学术报告交流。 著书立说,引领学科发展:名医的标准,除了临床疗效高之外,还应该对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继承与创新有推动和促进作用。不论是创新的理论,还是创新的实践,都应体现在建立一个新的学科、建立一种新的学说的基础上。因此,年轻中医应当在搞好临床、教学、科研的同时,不断地升华其研究成果,及时捕捉学科发展动向,总结经验,积累资料,整理医案,观察病例,撰写文章,著书立说。只有如此,才能将自己的学术特色传播出去,达到引领本学科发展的目的。 总之,一代名中医的成长历程,是一个漫长历练的过程。除了以上谈到的三个方面之外,还要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更主要的是坚持终身学习,终身实践,终身思考与总结,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名中医。

中医文献是中医学术的载体。古今中医药文献蕴涵着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非常珍贵的资源宝藏,要做好对中医药知识的传承工作,阅读原*必不可少。《中医文献学》课程可以提高我们整理、研究和利用中医文献的能力,可以指引我们从浩瀚的中医文献中去甄别、选择与阅读中医文献,从古今中医药文献中发掘宝藏,汲取营养,提高我们的学术水平。因此,掌握一定的中医文献学知识,是每一个中医人必须具有的基本功,对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尤为重要。严季澜、陈仁寿主编的《中医文献学(供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材)》有以下几个特点:介绍基本知识,传授研究方法教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基础篇,主要介绍中医文献的命名、体式、载体、目录、版本、校勘、注释、考证、辨伪、辑佚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传授中医文献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研究生文献整理与研究的能力,指引治学门径,提高学术素养。辨章中医学术,考镜文献源流教材下篇为“历代中医文献源流,按朝代介绍历代中医文献。先概述各朝代中医文献的特点,然后从中精选140多种历代重要*作,介绍其作者、内容、编撰特点、学术成就及版本流传。使研究生对历代中医文献源流及中医学的基本文献能有一系统了解,强固其文献功底,开拓其学术视野,以便他们在利用古今中医文献方面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好地开展中医学术与中医理论研究。吸收新的成果,介绍新的方法教材注意反映学术研究的新进展,如新的出土文献、新的研究成果,并介绍近年来运用于中医文献研究中新的研究方法,如多元统计、系统综述、数据挖掘、古籍数字化等,以弥补传统文献研究办法之不足。

是打算学习中医吗?如果想系统的学习中医的话,需要从头开始,开始是《中医入门》,《中医基础理论》,这是学中医人必学的课程,其次是《中医诊断学》,不知道你想学习中医的哪个方面?是偏重针灸推拿还是中医外治还是理法方药的应用,这是各有侧重的,如果想综合了解,那还需要看《中药学》、《方剂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中医儿科》,对中医有了初步了解之后,需要多看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这些都是需要仔细研读的书,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古典文献学教材

找历年的考试题 针对来复习 ,试题的话到北大中文论坛看看 有人发布的 或者加入古文献考研群 对你帮助很大,论坛上都有的。

相当难读,内容也很冗长。如果不是奔着peking 大学去的没必要读,别的学校也不用这个教材。个人觉得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加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就差不多了,然后狂背书名。

中国现代文学史

捡难的学就对了

历史文献学教材

教学大纲中国古代史(上)第一讲 从原始群到氏族制第二讲 氏族时代第三讲 文明的曙光第四讲 国家的初始——夏朝 一 夏朝:国家的开始二 早夏文明的探索三 关于夏朝的传说第五讲 商朝的政治与社会一 商的先世二 商朝的建立三 商的经济四 商代文化第六讲 西周一 周族的早期历史二 西周的建立三 西周的政治四 西周的经济第七讲 春秋时代一 春秋争霸二 春秋文化第八讲 战国时代一 战国政治二 战国经济三 战国文化第九讲 秦朝:统一帝国及其命运一 秦的统一战争二 秦朝政治第十讲 汉初政局、政论与政策一 基本格局与黄老政治二 汉承秦制三 从封国到削藩四 从白登之围到汉匈和亲第十一讲 汉武时代一 汉武帝功绩二 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三 汉武帝时期的经济第十二讲 西汉中后期一 汉武帝时代的政治遗产二 昭宣中兴三 王莽改制第十三讲 东汉历史一 东汉的建立二 东汉经济的发展三 东汉前期的政治四 东汉后期的政治与社会第十四讲 魏晋南北朝 一 国土开发二 民族发育三 文化整合中国古代史(下)第一讲 隋朝:大一统的重建一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二 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努力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第二讲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一 唐朝的建立二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三讲 从武则天到开元盛世一 一代女皇武则天二 唐玄宗与开元盛世第四讲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一、天宝政局与安史之乱二、财政经济的整顿三、唐朝后期政局 四、五代十国第五讲 两宋时期基本历史线索一、 宋代的历史地位二、宋代的基本问题第六讲 契丹兴衰与宋辽关系一、契丹兴起与辽朝的建立二、辽朝疆域的开拓及其统治政策二、宋辽关系三、辽朝灭亡第七讲 “祖宗家法”与宋朝制度一、赵宋“祖宗家法”的核心内容 二、宋代的官僚制度三、科举制度的完善四、宋代的赋役制度第八讲 北宋中期的内外形势与改革运动一、宋夏和战 二、庆历新政 三、王安石变法第九讲 金王朝的盛衰与宋金关系一、金朝的建立二、女真的汉化和封建化 三、宋金关系第十讲 蒙古的崛起与对外征服一 蒙古的崛起与成吉思汗二 大蒙古国的对外征服第十一讲 元朝的百年统治一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二 元朝的统治特点三 元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第十二讲 明朝的建立与开创期政治一 朱元璋与明朝的建立二 专制主义的强化三 从靖难之役到仁宣之治第十三讲明中期的积弱和改革 一 明中期政治概述二 张居正与万历中兴第十四讲 明朝的衰败和灭亡一 宦官专权二 士大夫与党争三 明末农民战争第十五讲 满族崛起与清代开国一 满族的崛起与明清易代二 清代开国期的政治第十六讲 康乾盛世及其余波一 君主集权的加强二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欢迎来到免费考研网

历史学研究生(学术型)考试从2007年统考以来,教育部规定考试科目:政治、外国语、历史学基础。历史学基础涵盖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等四门基础学科,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地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历史学研究生(学术型)考试虽然是全国统考,但是教育部并没有指定参考书,北京师范大学林老师向参加历史学考研的同学推荐以下书籍:一、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上册) 晁福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史》(下册) 宁欣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二、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代史》 郑师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史》 王桧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史》 郭大钧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三、世界古代史《世界上古史》 周启迪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世界中古史》 孔祥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四、世界近现代史《世界近代史》 刘宗绪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世界现代史》 张建华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博仁教育的林老师推荐的以上历史学考研参考书主要几点原因:1、与考试大纲的基本吻合。以上所推荐的历史学考研参考书基本上与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基本吻合,包含了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对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进行了全面,准确的阐述。比如“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这个考点,对应在北师大晁福林老师编写的《中国古代史》春秋时期各国的变法和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当然,从近两年的命题来看,有一些所谓超纲的知识点,这里建议同学们多看一些历史学专业本科阶段的课程书籍,拓展知识面,另外,在博仁的辅导班上,老师也会介绍相关的历史常识。2、参考书结构清晰,条理清楚,内容详细。从这9本书的编写来看,编写结构合理,知识点结构清晰,条理清楚,内容详细,框架突出。比如高教版世界史六卷本来说,写的也挺好的,但是编写的比较有深度,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说,看这套书是有一定难度的。 3、参考书的观点代表了历史学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在考生备考的过程中,很多考生看了其他参考书,有些观点是不一样,让考生很棘手,特别是在做题的时候,不知道该答哪个观点。推荐历史基础参考书,代表了历史学的主流观点,考生可以以这些观点为主,进行答题。最后,建议同学们在历史书的时候,买一本地区,边看书边看地图,通过地图的直观性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特别是世界史部分,首先要搞清楚各个地区和国家的地理位置,能够更容易理解世界史的知识点。

没有教材,每门课老师推荐一大堆参考书。你要的话可以发给你

中国古代史上下册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世界近现代史上下册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历史文选、中国文明史其实自学历史的话,应该不难的,只不过没有老师教的那么专业的和具体。好多跨专业考研的同学就选择了历史,从这来看,这就不难了。

古典文献学教材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B7Q 密码:059f    书名:文献学概要作者:杜泽逊豆瓣评分:7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年份:2008-1页数:414内容简介:《文献学概要》是大学文科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文献学课程教材。全书深入浅出地讲述文献学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整理方法等等,既可作教材,亦可作为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入门书和工具书。作者简介:杜泽逊,山东省滕州市人,现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1963年4月20日生,1981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1985年毕业,考入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生班,1987年毕业留该所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工作,1988年获硕士学位,硕士论文《四库全书总目辨伪学发微》,指导老师是王绍曾教授。参加工作之初,即奉命协助王绍曾教授编撰《清史稿艺文志拾遗》,旋被指定为副主编,从此开始师从王绍曾先生治目录版本之学。1993年该书正文部分完成,200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2002年获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

附加一点别的信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古文献学考研的一点体会去年年初,获读张舜徽先生《广校雠略》一书,很受震撼。随后在网上查阅有关张先生的信息,无意中发现本论坛,得知有所谓“中国古典文献学”,一略而过。夏日炎炎,在书店闲逛,在打折区看到李零所著《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六折,买回家后三天阅毕。本人一向服膺章太炎先生,章先生当年于地下出土之材料不以为然,所谓不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余亦以此为铭。李零此书实令余有振聋发聩之感,遂发愿报考古文献专业。复习时,参考本论坛不少文章,获益良多。有一些体会,写在这里,供参考:甲 用书关于书目,本论坛已有不少。我在复习过程中使用的书如下: 张舜徽:广校雠略,汉书艺文志通释,中国文献学,中国古代史籍举要,校读法 王欣夫:文献学讲义 陈垣:校勘学释例 王力:汉语音韵 陆宗达:训诂简论另外,勤翻《辞海》《说文》《书目答问》。政治用任汝芬的要点精编,英语用历年题解和石桢春阅读理解。就是这些,我觉得足够了。需要说明的是,不少人提到孙氏《中国古文献学史》或《简编》。我在书店只看到后者,大概翻了翻,看到关于朱子的一章,作者显然对于朱子所知有限,且叙述中不免意识形态话语——有意思的是,考卷中恰好有论述题:论述朱熹在文献学上的成就及不足。我当时看到此题,颇有哭笑不得之感。以余之浅陋,安得妄议朱子?批评固然远不够格,彰表亦嫌不自量力,无奈只能胡写几句应付。盼望出题人今后对于考生能够具备“了解之同情”,类似这样揠苗助长的题目还是避免为妥。——定价也不低,且封面上注明系研究生教学用书,作为考研用书,似乎有些屈就,所以没有买。乙 答题考试的时候,也犯了头重脚轻的毛病,关于刘向的名词解释就写了一页,而且一笔一划,生怕不工整。小题作完,已过了一小时二十分钟,后面还有60分的论述和40分的标点,顿时神情恍惚,心里说了两个字“拼了”,于是龙飞凤舞,文不加点。写完“伪书”的解释的最后一字,铃声响起。下午吸取教训,全部答完,尚余五十分钟——唉,不说了。原本是想等4月份再写这些话,但忍不住现在写了,拉拉杂杂,也算是回报论坛吧。复试在即,临行之前,略有感言,附识于此:少慕陶朱 谋生无术 退守穷庐 转为书蠹走火入魔 再作冯妇 易水犹寒 谁得津渡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2版) 张三夕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史部要籍概述》是黄永年先生在其《文献学四讲》目录学史部目录的基础上的一个扩充,基本按照四库全书对于史部的划分方法来介绍。由于作者在唐史领域颇有建树,且撰写过《唐史史料学》一书,故本书与唐代相关的部分尤为出彩。辛德勇老师在北大所开设的目录学课程的参考教材之一也有这本书。‍‍

  • 索引序列
  • 中医文献学教材
  • 中医文献学研究生教材
  • 中国古典文献学教材
  • 历史文献学教材
  • 古典文献学教材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