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当代小说杂志2014第五期内容

当代小说杂志2014第五期内容

发布时间:

当代小说杂志2014第五期内容

《收获》《收获》是1957年7月创办于的一份大型文学双月刊,创办人为巴金和靳以。该杂志以刊登中长篇小说为主,2018年3月,获“2017年百强社科期刊”荣誉。《天涯》《天涯》是以道义感、人民性、创造力定位,承担精神解放和文化建设的使命,拒绝与低俗为伍,是一本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于一身的泛文学杂志。《书城》《书城》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书城》关注的范围。《当代》《当代》杂志的办刊方针是:注重作品的当代性、社会性、文学性;兼容百家,尤重现实主义。而于题材、风格和表现手法等诸方面,则更为注重对多样化的追求。《意林》《意林》,原名《春风》,是由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主管,长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中文版半月刊杂志。《意林》的栏目大体上是按照生命、成功、生活、情感等方向来划分,设置了近百个不同栏目。

最小说 男生女生

《萌芽》《青年文摘》《读者》《人民文学》《北方文学》《收获》《当代》《十月》《作家》《长江文艺》《江南》《诗刊》《杨子诗刊》《诗江湖》《散文》《散文选刊》《散文百家》《北京文学》《小说月报》

《当代小说》杂志创于1979年,月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文学品牌期刊。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肇始的中国当代小说已经走过了50年的历程。当代小说可以划分为建国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6)、新时期(1976-)三个阶段。

当代小说杂志2014第五期内容分析

《受戒》赏析2004年11月12日 本文叙述者意欲向读者叙述的是一种独特的生存环境中奇异的人情风俗及其人群的生活方式。首先,故事的行为“空间”——“这个地方的地名有点怪,叫庵赵庄”。“庵赵庄”这一符码,指称着两重涵义:庄上大都姓赵,庄上有一个庵。庄以族为名,是中国传统社会注重血缘聚居的一种反映;庄以庵名,则可见这座小小的菩提庵对庄上人家的重要性。“出和尚”便是这个地方的一大特色。 和尚象征着佛教,象征着信仰。“出家”当和尚意味着接受某些特定的“禁止”、契约规束。正是这些“禁止”、契约规定了和尚是不同于常人的、是“非常人”。在一般读者的眼里,和尚正是“不同的人”,是异己的“他者”。但本文向读者叙述的、明子家乡的和尚则几无“他者化”的特征,和尚的生活几与常人无别。一个人出家当和尚,接受的“禁止”规约还没有获得的“自由”多。当和尚可以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都管饭;一是可以攒钱,由和尚还俗娶媳妇是很容易的。有许多人出家当和尚好像正是出于这些“现实”的考虑,而几无信仰方面的需求。明子正是这样的。而要当上和尚却不容易,必须得是面如朗月,声如钟磬,还要聪明记性好。 在这一处地方,和尚与常人最大的不同处,只是和尚必须烧戒,需要做法事,而做法事却是要收钱的。人们对佛教的信仰似乎也就止于放焰口。宗教与信仰已经充分地融进当地的民俗风情、传统道德伦理资源构成的文化整合体中去。换句话说,佛教已被本土化、具体化为“当地”的宗教。信仰变成了当地人独特的信仰,和尚也是当地人特有的。在这一层面上看,小说本文表述的深厚内涵正是这种外来的宗教资源在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碰撞时、对抗以后的一种结果:宗教被接受,但是被消解式地接受,即被“本土化”,被本土文化所扭曲变形、整合吸收。 印度的佛教被本土化以后,形成了中国的佛教。中国佛教又分南、北二宗。北宗恪守教义,谨行教规,主张通过苦行修炼彻悟“佛性”,寻求超脱。南宗教派则认为人人心中皆存佛性,“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通向“彻悟”、“佛”的道路上,人人是平等的。这一教派并不苛求形式上的清心禁欲,苦行修练,而着重于精神灵魂上的启蒙、顿悟。这种教义的盛行,与南方市民经济的普遍繁荣有着必然的联系。经济的发达引导的是生活上的享受需要,引导的是世俗化的生活方式。佛教为了赢得信仰,赢得信众,不得不向这些世俗的需求妥协,甚至刻意迎合这些世俗的需要。在明子的家乡,佛教的“代言人”和尚除了念经、做法事,着僧衣、剃光头受烧戒之外,似乎并无严厉的教义约束。 这一群貌似摆脱尘俗、超然世外的和尚居然同“俗人”一样地生活,这是令读者惊奇的。谁的家里兄弟多,就派一个出去当和尚。当和尚也要通过关系,也有帮。在这片区域,和尚被视为同箍桶的、弹棉花的、花匠、婊子一样,是一种职业,一种生存方式,物质的而非精神信仰的生存方式。和尚们一样地娶妻养子,打牌赌博,唱山歌小调,一样地杀猪吃肉。他们吃肉也不瞒人,杀猪就在寺庙的大殿上,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样,只是宰杀之前要很庄重地念一道“往生咒”,为杀生搜寻一些经典依据而已。在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即使是在从事很神圣的宗教法事,如放焰口时,和尚们也像玩杂耍似的。年轻的和尚则趁机出风头,引得大姑娘小媳妇跟着私奔失踪。 “禁止”规约的淡化或隐匿,使这一群本应寻求灵魂超脱的和尚,也同样依恋着世俗化的生活,他们一面浸淫于经验的、体验的世界中,过着“俗人”的生活,享受着人性、人情焕发出来的欢乐与愉悦,一面追求着超验的宗教理想,皈依于一种执著的信仰。恰似身在淤泥之中而求自洁其身,这些和尚试图寻求生活享受与超越追求的统一,现实与来世的统一。正如废名的那首诗《海》所抒写的:海,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每一个人(包括和尚)都可以通过自己的途径接近或达到“大彻大悟”——佛自身。明子与所有已经成为和尚的男子一样,并不刻意压抑自己本性的发展,恰恰相反,他正是顺从着人性的自然成长,追随着人性要求的召唤,在世俗/脱俗(超俗)的浑融一体中,不断地成长着。叙述者想向隐含读者暗示的正是这样一条道路:从世俗中逃遁、解脱未必要脱离现实,远隔尘世。尘世之中自然的人生、透明的人性是可以与天、与大自然、与佛相通的。人性的自然舒展、欲望的适当满足乃是获取宗教超脱的条件与补充。 相当有趣的是叙述者对于“荸荠庵”这个名称的解释。这个庵本来叫菩提庵,是富于佛教意味的,但“俗人”们把它叫讹了,叫成了荸荠庵。这一讹称很具隐喻涵义,它代表着一种民间化的、世俗化的“阐释”(对佛教的解读)。庵里的和尚也接受了这种“俗称”。 这实际上是对于自己宗教信仰的一种有意的“省略”或“忘怀”。 庵本来是住尼姑的,“和尚庙”“尼姑庵”是俗人约定俗成的想法,可是荸荠庵住的却是和尚。这一看似荒谬的事实说明这里的和尚对于名份、形式是看轻的。而当地的人们,也对此习以为常,这正好印证了和尚的俗人化与宗教的世俗化。这些叙事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读者阅读期待中和尚与佛教的神秘性与神圣性。 本文的主题是明子到善因寺去烧戒疤。受戒是出家当和尚的一种正式仪式,是一种很庄重的“典礼”。这一庄严的仪式在小英子看来无异于活受罪,无异于一种不人道的行为:“好好的头皮上烧八个洞,那不疼死啦?”然而小明子对这种仪式却不能不接受,尽管它确实违背了自然的人性,但是“受了戒,就可以到处云游,逢寺挂搭”,而不受戒只能是野和尚,小明子的心里已经能够理解受戒这一形式对于和尚的必要性。和尚虽几与常人无异,但和尚之所以是和尚,因为他必须会做法事,而他首先必须接受烧戒。但这对纯真少年看来,受戒并不是痛苦,它只是领取一张和尚的合格文凭而已,它只是“出家”“当和尚”的“入门仪式”。受戒这一抽象、空洞的能指符号是没有所指内容的。 外表庄严的善因寺是“禁止喧哗”的,到了这里谁也不敢大声咳嗽。和尚们都在吃粥,竟然不出一点声,但是小英子却不顾这些“禁止”,大声冲着正在吃粥的明子打招呼,然后大摇大摆地走了。由此可见,尽管有禁令,有规约,但它们是宽松的,是可以被打破的。打破“禁止”并不会受到惩罚,也不会造成损害。所有被接受的规约乃是自然形成、顺乎人性的。它们对于“破坏者”不是惩罚,而是采取一种兼容的、接纳的姿态。正如荸荠庵山门上的那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颜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事”。所意谓的“当地”的佛教信仰的基本的内涵就在于此。——“出家”是自愿的,超脱是人人皆能行之有效的。佛性自然,人人心中皆有佛在,这是一种本土化的宗教信条,就像荸荠庵另一副对联所透露的玄机:“一花一世界,三藐三菩提。” 小英子这一少女代表的是与和尚对立的“俗人”的代码,从她身上可以看到俗人对于宗教皈依的巨大解构力量。小英子保存着最为自然的本性——透明的性情,由这一带清秀山水培养起来的水一般的阴柔性情。她有着本乎自然的欲望,纯真的情爱。在她身上,似乎找不到焦虑或受压抑的阴影。她的焦虑与欲望被掩藏或装饰了起来,恰如那一片密密的芦苇荡子。小英子生存的空间是桃源式的环境。这一片空间里的人,与自然是充分混溶的。他们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忌讳”的约束。小英子初次见到明子,就很自然地把半个莲蓬扔给他吃,以后就熟如一家人,明子也老往小英子家里跑。小英子的母亲斥责明子时,径直叫他“儿子”,后来干脆把他认作了干儿子。明子帮着小英子姐妹画绣花,帮着做田里的农活,一起踩水,一起采荸荠……“男女授受不亲”的秩序被彻底打破了,少男少女在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里滋养起了一种最自然的相互依恋的情感。明子在善因寺受完戒,小英子驾船去接他。她不让明子将来去当方丈,也不要他当沙弥尾,明子都答应了。小英子接着更是毫无顾忌地提出自己要给他做老婆,已当上和尚的明子眼睛睁得鼓鼓的,答应了。在这里,性爱被表述为一种如水一般流淌的、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本文自始至终渲染的这种古朴淳厚的民风得到了升华与深化。“受戒”与“情爱”这两个看似对立的命题在这里奇特地统一起来了。 作者汪曾祺在本文结束后署明:一九八0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这一简单的“注脚”实际上为读者提供了一篇“次本文”。“次本文”也可以称为“第二本文”,是与“正式本文”(“正文”)平行存在的、对其进行“解构”说明的另一本文。正如《狂人日记》序言(以文言写成)对于“正文”(以白话写成)是一个“次本文”一样,汪曾祺在“正文”之后的这一说明,实际上“解构”了本文所提供的可能解释或表述。这一“次本文”意味着:本文所表述的可能只是一场梦觉,只是真实作者心目中的一种“理想境界”(一个“理想国”),它或许存在过,但已经永逝不复返了。1980年的作者在“当下”借助语言构筑的这一“话语空间”实际上只是一种情感的操练,试图“复活过去”、“重返旧时光”的一次想象性的努力。“次本文”也可能说明了真实作者跟当年居住在密西西比河畔的马克·吐温梦想成为一名水手一样,梦想追寻一种理想意境中的人们的生活。然而,梦既无从寻觅,唯有诉诸语言的想象才可能是真实的,于是《受戒》这一文本的产生,其全部用意似乎都在于圆满作者的那一个梦。

《红旗谱》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朱老忠是闪烁着夺目光彩的“这一个”,是长篇小说园地中不多见的成功典型。整部作品凸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另外,综合作品中“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民族传统精神,充满浓厚地方色彩的冀中平原深广背景等,该书称得上是一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获得重大的成就。小说在表现朱老忠韧性的同时,还表现了他敢于“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心肠。这种侠义心肠在朱老忠身上表现为:讲义气、重团结、救危扶困、舍己为人的优良品质。

2012《赵清阁与老舍的情感“秘史”》(原题《追忆:直面人性的复杂与哀痛》),《南方日报》2012年3月25日第11版2011《网络传播与新民间文学的兴起》,《文艺争鸣》2011年第9期,CSSCI;《甘肃文艺》2011年第2期《中华多民族文学教学中的一些观念问题》,《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2期,CSSCI《网络传播与信息过剩时代的写作》,《文艺争鸣》2011年第13期,CSSCI《乡土中国与家园重建——钱理群先生访谈录》,《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CSSCI2010《战时生活经验与现代国民意识的凝成》,《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3期全文转载2009《最后的古典家园梦想及其破灭——论<引力>》,《文艺争鸣》2009年第1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4期全文转载2008《献身中国文艺复兴的卓越先驱――郑振铎论》,《文学评论》2008年第3期,CSSCI,第二作者《郑振铎的文学理想与<文艺复兴>杂志的包容性》,《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CSSCI《中国现代文学基本价值观及其超越》,《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6期,CSSCI《文学中的“农民进城”专题?主持人语》,《兰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CSSCI《城市化与社会文明秩序的重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进城问题》,《兰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CSSCI《寻求“林中路上的精神相遇”――评<老舍与中国新文化建设>》,《兰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CSSCI《“80后”之后:“90后”不会产生》,《当代文坛》2008年第4期,CSSCI,第二作者2007《关于四十年代后期文学的定位问题》,《文艺争鸣》2007年第3期,CSSCI《现代小说与社会分析――茅盾与我们》,《文艺争鸣》2007年第5期,CSSCI《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与人文情怀:陈思和先生访谈录》,《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CSSCI《80后文学史:概念的缘起与发展流变》,《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5期,第二作者《读者的风格》,《读者》2007年第22期《读者以何制胜》,《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11月16日《雪潇的诗和他的诗论——现代诗歌创作论序》,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一次诗经时代的约会》,《读者欣赏》2007年第1期《洞庭诗意》,《读者欣赏》2007年第2期《洞庭诗意二》,《读者欣赏》2007年第3期2006《骆驼祥子:一个农民进城故事》,《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CSSCI;《新华文摘》2006年第20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22期全文;收入中国老舍研究会编《世纪之初读老舍》一书,人民文学出版社8《关于文学杂志研究的方法论思考》,《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9期转载《重新思考民族生存与民族文化的有关系――从<怀念振铎>论巴金晚年有关民族文化的思考》,《西北师大学报》2006年第2期,CSSCI《现代文学:学科历史与未来走向――吴福辉先生访谈录》,《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文学研究》2006年第5期转载《祥子:一个进城农民》,《北京青年报》副刊25D2版《巴金研究:现状与思考》,余思牧著《作家巴金》增订本下卷,香港利文出版社2006年3月版《朴野清纯的青春欢歌》,《读者欣赏》2006年第1期《横亘千古的家园迷思》,《读者欣赏》2006年第2期《江山隽永处的生命胜迹》,《读者欣赏》2006年第3期《姑苏台畔的怅惘与叹息》,《读者欣赏》2006年第4期《唐诗中的情趣与理趣》,《读者欣赏》2006年第5期《美丽的爱情与感伤的青春》,《读者欣赏》2006年第6期《生命的自然之道与澄明之境》,《读者欣赏》2006年第7期《刘禹锡诗作中的春光与生命》,《读者欣赏》2006年第8期《晚年杜甫的旅途体验与人生忧思》,《读者欣赏》2006年第9期《故乡诗人笔下的田园》,《读者欣赏》2006年第10期《空明澄澈的盛唐诗境》,《读者欣赏》2006年第11期2005《艰难时世的“文艺复兴”梦想:关于<文艺复兴>杂志的创刊、复刊、停刊问题》,《新文学史料》2005年第2期,CSSCI《作为生命诗学基础的感悟》,《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第1期,CSSCI《汪曾祺小说前后期演变的精神史轨迹》,《文艺争鸣》2005年第3期,CSSCI《抗战生活与知识分子精神气质-论寒夜兼及围城》,《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CSSCI;收入陈思和、李存光主编《一粒麦子落地――巴金研究集刊卷二》,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10期《巴金研究:现状与问题――李存光访谈录》,《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CSSCI,《共和国文学纵横谈――杨匡汉先生访谈录》,《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CSSCI,《鲁迅的启蒙主义、革命文学的成败得失及其他――支克坚先生谈录》,CSSCI,《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桃夭:一道古老的婚歌》,《读者欣赏》2005年第12期2004《古典忠贞观的现代变奏――以<我在霞村的时候>为中心》,《文学评论》2004年第6期《家园彷徨:<憩园>的启蒙精神与文化矛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2期;收入《巴金:新世纪的阐释-巴金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命名的意义及其敞开的世界――<红楼梦>人生解读之二》,《红楼梦学刊》,2004年第2期,CSSCI《转型期现象与无家可归的文人--关于<废都>的文化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CSSCI《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杨义学术访谈录》,《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CSSCI;《新华文摘》2005年第2期全文转载《学术――人生:赵园先生访谈录》,《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CSSCI,第一作者《咏梅诗的趣味》,《读者欣赏》2004年第1期《悠然南山梦》,《读者欣赏》2004年第3期《中国历史上一场最大的是非》,《读者欣赏》2004年第4期;收入《语数外学习》高中版2004年、《高中语文教学与测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采菊东篱与笑傲东轩》,《读者欣赏》2004年第5期《清明的诗意》,《读者欣赏》2004年第8期《苦涩的欢颜》,《读者欣赏》2004年第9期《雨声中的愁思》,《读者欣赏》第10期《易安居士的胸襟》,《读者欣赏》2004年第11期《气格柔弱的风流才子》,《读者欣赏》2004年第12期2003《山水审美的历史转折――以永州八记为中心》,《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关于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史思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3期《<憩园>的启蒙精神与伦理矛盾――巴金、鲁迅比较论之三》,《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第6期 ;《新华文摘》2004 年第6期《论点摘编》《生命:无望的逃离之旅――张存学小说论》,《飞天》2003年第1期《聆听诗性智慧的中国声音――杨义学术讲演集校读记》,《杨义学术讲演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人生旅途的飘泊诗意》,《读者欣赏》2003年第1期《理趣的雅与俗》,《读者欣赏》2003年第2期《千载文心的相通》,《读者欣赏》2003年第3期《山居的乐趣》,《读者欣赏》2003年第4期《自然人生的逍遥》,《读者欣赏》2003年第5期《贫士的秋思》,《读者欣赏》2003年第6期《青春生命的悲歌》,《读者欣赏》2003年第7期《永不坠落的昨夜星辰》,《读者欣赏》2003年第8期《一空胸臆的酣畅》,《读者欣赏》2003年第9期《村居读书之乐》,《读者欣赏》2003年第10期《自然山川的人文怀想》,《读者欣赏》2003年第11期《岁月与乡愁》,《读者欣赏》2003年第12期2002《<憩园>的启蒙精神与人生矛盾――巴金、鲁迅比较论之一》,《西北师大学报》2002年第5期,CSSCI《启蒙神话与成长的悲剧——〈红楼梦〉人生解读》,《红楼梦学刊》2002年第2期, ,CSSCI2001《重读〈子夜〉》,《宁夏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CSSCI2000《告别诗的残局:西部文学的精神生态研究》,《飞天》2000年第6期1999《牢笼抑或舟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家的形象演变》,《西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5期,CSSCI;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文学研究》1999年第12期全文转载《现代诗读解:目标与策略》,《社科纵横》1999年第1期1998《危机与自尊――文明冲突中的张承志》,《西北师大学报》1998年第2期,CSSCI《文学在现代人生中的意义》,《社科纵横》1998年第1期《中国诗歌的本土现代性与<侏儒酒吧>》,《飞天》1998年第12期1997《现代诗与电影语言》,《兰州学刊》1997年第3期1996《历史之梦与英雄情结》,《金城》1996年第6期1994《乡土文化精神与甘肃文学创作》,《时代学刊》1994年第6期1993《古籍今译与现代文化建构》,《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1994年第1期全文转载1992《李白人格形象的审美价值》,《祁连学刊》1992年2期1989《文化困惑与现代家庭危机》,《现代妇女》1989年第1期1988《作为生命存在的人的悲剧意识与审美人生》,《西北师大学报》1988年语言教学与研究专刊 1.《中国现代诗百首》,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2.《星空的呼喊――中国现代诗品读》,甘肃教育出版社19973.《笔端的流云――中国现代美文品读》(第一作者),甘肃教育出版社19974.《岁月的花树――中国古代美文品读》(第一作者),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5.《红尘酣唱――元曲品读》(第一作者),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6.《海上生明月――唐宋诗品读》(第一作者),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7.《说苑奇葩――晋唐陇右小说》(第一作者),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8.《甘肃当代文艺五十年》(参编),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9.《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通史》(参编),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10.《插图本中国诗词经典?诗经选》(第二作者)三联书店(香港)4 ;岳麓书社, 《插图本中国诗词经典?楚辞选》(第二作者)三联书店(香港)4;岳麓书社, 《插图本中国诗词经典?陶渊明》(第二作者)三联书店(香港)4 ;岳麓书社, 《插图本中国诗词经典?李煜、李清照词》(第二作者)三联书店(香港)4 ;岳麓书社, 《古诗100首精读》,敦煌文艺出版社201215.《古文100篇精读》,敦煌文艺出版社《从鲁迅到毛泽东——支克坚现代文艺思潮论集》(编著)读者出版集团《现代文学:学科历史与未来走向》,读者出版集团201218、《当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第一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家园伦理》(2008-2012),项目编号:08XZW0132.教育部质量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点建设项目(2008-2012),项目编号: TS11183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40年代后期国统区文学日志》,(2006-2008),项目编号:200604006024.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0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文学日志》(2006-2008),项目编号:0601B-06)5.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中国现代文学之“家园”问题研究》,(2004-2005)6.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科研项目《20世纪40年代自由主义文艺生态的终结》(2005-2007)7.西北师大第三期创新工程项目《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国统区文学研究》(2007-2009)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点出版项目“中国当代学术史”子项目《当代中国现文学研究》(2009-2012)9.西北师大创新工程科研项目《现代化际遇与家园伦理》(2010-2012) 1.1995年,因班主任工作获甘肃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奖。2.1998年,获西北师大首届孔宪武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奖。 2000年,《精美诗文品读丛书》(主编)获第六届西部地区教育出版社优秀图书奖。4.2000年,《岁月的花树-古代美文品读》获第六届西部地区教育出版社优秀图书奖。5.2000年,《说苑奇葩-晋唐陇右小说》(《陇文化丛书》之一),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6. 2001年,教学研究《以地方文学研究为突破、促能力培养的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与实践》(参加)获甘肃省教学成果奖。7. 2002年,《说苑奇葩-晋唐陇右小说》(《陇文化丛书》之一)获甘肃省第四届特别优秀图书奖。8. 2002年,专著《红尘酣唱-元曲品读》(第一作者),获甘肃省第四届优秀图书奖。 2004年,系列论文《家园彷徨:从古典到现代》获甘肃省高校社科二等奖。10. 2005年,论文《山水审美的历史转折-以永州八记为中心》获甘肃省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11. 2006年,系列论文《四十年代文学论》获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一等奖。12.2006年,入选甘肃省“555科技创新人才”第二层次人才。13.2008年,系列论文《现代文学研究与当前文化建设问题》获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一等奖。14. 2007年,论文《骆驼祥子,一个农民进城故事》获第六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获奖二等奖;15. 2009年,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15.2009年,被评为西北师范大学教学名师。16.2009年,获西北师范大学优秀教学奖。 2009年,论文《骆驼祥子,一个农民进城故事》获甘肃社科成果奖三等奖。18.2010年,获西北师范大学优秀教学奖。2010年,主讲课程《新时期文学研究》被评为“甘肃省精品课程”。20.2011年,论文《网络传播与新民间文学的兴起》,获甘肃省文联“《甘肃文艺》优秀论文奖”。21. 2011年,教学研究“以优势学科为平台,创新汉语言文学国家级特色专业教学质量规范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获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西北师大优秀教学成果奖。22.2012年,编著《从鲁迅到毛泽东——支克坚现代文学思潮论集》获第九届甘肃省优秀图书奖一等奖。

我也要

当代小说杂志2014第五期内容简介

《当代小说》原创版2012年4期目录[特别关注·刘剑波小说搭讪(中篇小说)/刘剑波小说就是注视日常生活(创作谈)/刘剑波[实力作家文本现在广播爱情(短篇小说)/安庆[新都市小说小辑暖昧(短篇小说)/詹政伟蜜蜂飞过半座花园(短篇小说)/程迎兵大雨(短篇小说)/陈再见相依之诗(短篇小说)/赵剑云房子(短篇小说)/杭东[非常好看·回归线以北(短篇小说)/黄杨[民间格调鸟(短篇小说)/卞小侠[掌上小说中奖/王振东换心/王振东作证/杨国峰钳工杜和飞枪二/苏景义绑架/陈华清执子之手/许 仙祝福/韩 飞玩古玩/沙 舟漂白/阮红松请车皮/邴继福

最小说 男生女生

《当代小说》杂志创于1979年,月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文学品牌期刊。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肇始的中国当代小说已经走过了50年的历程。当代小说可以划分为建国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6)、新时期(1976-)三个阶段。

当代小说杂志2014第五期内容是什么

可以试试《十月》《当代》《花城》《山花》《大家》《钟山》《收获》《江南》《芙蓉》《作家》……好多都发。不过前提是,不要像花火那样的文字,无病呻吟内容空洞强说愁。

《当代小说》原创版2012年4期目录[特别关注·刘剑波小说搭讪(中篇小说)/刘剑波小说就是注视日常生活(创作谈)/刘剑波[实力作家文本现在广播爱情(短篇小说)/安庆[新都市小说小辑暖昧(短篇小说)/詹政伟蜜蜂飞过半座花园(短篇小说)/程迎兵大雨(短篇小说)/陈再见相依之诗(短篇小说)/赵剑云房子(短篇小说)/杭东[非常好看·回归线以北(短篇小说)/黄杨[民间格调鸟(短篇小说)/卞小侠[掌上小说中奖/王振东换心/王振东作证/杨国峰钳工杜和飞枪二/苏景义绑架/陈华清执子之手/许 仙祝福/韩 飞玩古玩/沙 舟漂白/阮红松请车皮/邴继福

恩 去大榕树 或者起点那 可以看看你的 文章可以发表不!好的话自然有人接受啊

《萌芽》《青年文摘》《读者》《人民文学》《北方文学》《收获》《当代》《十月》《作家》《长江文艺》《江南》《诗刊》《杨子诗刊》《诗江湖》《散文》《散文选刊》《散文百家》《北京文学》《小说月报》

当代小说杂志2014第五期

《当代小说》杂志创于1979年,月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文学品牌期刊。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肇始的中国当代小说已经走过了50年的历程。当代小说可以划分为建国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6)、新时期(1976-)三个阶段。

活在路上 作者: 任宪宝 简介: 身为8090后,有太多太多的包袱,有太多太多的期望;不管你是芊芊学子还是沉迷网游的懒虫,不管你是白领金领还是月光族,都统统早已给打上烙印,被定义了一代群体。在面对资源已经被彻底垄断

  • 索引序列
  • 当代小说杂志2014第五期内容
  • 当代小说杂志2014第五期内容分析
  • 当代小说杂志2014第五期内容简介
  • 当代小说杂志2014第五期内容是什么
  • 当代小说杂志2014第五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