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2008年能源安全论文

2008年能源安全论文

发布时间:

2008年论文能源安全

煤制油  我国总的能源特征是“富煤、少油、有气”。2003年我国总能源消费量达783亿吨油当量,其中,煤炭占86%,石油占35%,天然气占5%,水电占43%,核能占83%。我国拥有较丰富的煤炭资源,2000~2003年探明储量均为1145亿吨,储采比由2000~2001年116年下降至2002年82年、2003年69年。而石油探明储量2003年为32亿吨,储采比为1年。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原油产量只能保持在6~7亿吨/年的水平。煤炭因其储量大和价格相对稳定,成为中国动力生产的首选燃料。在本世纪前50年内,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构成中仍将占主导地位。预计煤炭占一次能源比例将由1999年8%、2000年8%、2003年8%达到2005年50%左右。我国每年烧掉的重油约3000万吨,石油资源的短缺仍使煤代油重新提上议事日程,以煤制油己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趋势。  煤炭间接液化技术  由煤炭气化生产合成气、再经费-托合成生产合成油称之为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煤炭间接液化”法早在南非实现工业化生产。南非也是个多煤缺油的国家,其煤炭储藏量高达33亿吨,储采比为247年。煤炭占其一次能源比例为6%。南非1955年起就采用煤炭气化技术和费-托法合成技术,生产汽油、煤油、柴油、合成蜡、氨、乙烯、丙烯、α-烯烃等石油和化工产品。南非费-托合成技术现发展了现代化的Synthol浆液床反应器。萨索尔(Sasol)公司现有二套“煤炭间接液化”装置,年生产液体烃类产品700多万吨(萨索尔堡32万吨/年、塞库达675万吨/年),其中合成油品500万吨,每年耗煤4950万吨。累计的70亿美元投资早已收回。现年产值达40亿美元,年实现利润近12亿美元。  我国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铁基、钴基两大类催化剂费-托合成油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研究及工程开发,完成了2000吨/年规模的煤基合成油工业实验,5吨煤炭可合成1吨成品油。据项目规划,一个万吨级的“煤变油”装置可望在未来3年内崛起于我国煤炭大省山西。中科院还设想到2008年建成一个百万吨级的煤基合成油大型企业,山西大同、朔州地区几个大煤田之间将建成一个大的煤“炼油厂”。最近,总投资100亿美元的朔州连顺能源公司每年500万吨煤基合成油项目已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计划2005年建成投产。产品将包括辛烷值不低于90号且不含硫氮的合成汽油及合成柴油等近500种化工延伸产品。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满足国家能源战略对间接液化技术的迫切需要,2001年国家科技部”863”计划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启动了”煤制油”重大科技项目。两年后,承担这一项目的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与我们常见的柴油判若两物的源自煤炭的高品质柴油,清澈透明,几乎无味,柴油中硫、氮等污染物含量极低,十六烷值高达75以上,具有高动力、无污染特点。这种高品质柴油与汽油相比,百公里耗油减少30%,油品中硫含量小于0.5×10-6,比欧Ⅴ标准高10倍,比欧Ⅳ标准高20倍,属优异的环保型清洁燃料。  山西煤化所进行”煤变油”的研究已有20年的历史,千吨级中试平台在2002年9月实现了第一次试运转,并合成出第一批粗油品,到2003年底已累计获得了数十吨合成粗油品。2003年底又从粗油品中生产出了无色透明的高品质柴油。目前,山西煤化所中试基地正准备第5次开车,计划运行6个月左右。目前世界上可以通过”煤制油”技术合成高品质柴油的只有南非等少数国家。山西煤化所优质清洁柴油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已具备了开发和提供先进成套产业化自主技术的能力,并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可将煤变为高清洁柴油全套技术的国家之一。据介绍,该所2005年将在煤矿生产地建一个10万吨/年的示范厂,预计投资12亿~14亿元,在成熟技术保证的前提下,初步形成"煤制油"产业化的雏形。  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油品短缺约在2亿吨左右,除2亿吨需进口外,”煤制油”技术可解决6000万~8000万吨以上,投资额在5000亿元左右,年产值3000亿~4000亿元,其中间接液化合成油可生产2000万吨以上,投资约1600亿元,年产值1000亿元左右。从经济效益层面看,建设规模为50万吨/年的”煤制油”生产企业,以原油价不低于25美元的评价标准,内部收益率可达8%~12%,柴油产品的价格可控制在2000元/吨以内。而此规模的项目投资需45亿元左右。  目前,包括山西煤化所在内的七家单位已组成联盟体,在进行”煤制油”实验对比中实行数据共享;不久将有2吨高清洁柴油运往德国进行场地跑车试验;2005年由奔驰、大众等厂商提供车辆,以高清洁柴油作燃料,进行从上海到北京长距离的行车试验,将全面考察车与油料的匹配关系、燃动性及环保性等。目前”煤制油”工业化示范厂的基础设计工作正在进行之中,预计可在2010年之前投入规模生产。  我国与南非于2004年9月28日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这项备忘录,我国两家大型煤炭企业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将分别在陕西和宁夏与南非索沃公司合作建设两座煤炭间接液化工厂。两个间接液化工厂的首期建设规模均为年产油品300万吨,总投资分别为300亿元左右。通过引进技术并与国外合资合作,煤炭间接液化项目能够填补国内空白,并对可靠地建设“煤制油”示范项目有重要意义。萨索尔公司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拥有煤炭液化工厂的企业。从1955年建成第一个煤炭间接液化工厂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共建设了3个煤炭间接液化厂,年处理煤炭4600万吨,年产各种油品和化工产品760多万吨,解决了南非国内40%的油品需求。  中科院与神华集团有关”铁基浆态床合成燃料技术”签约,标志着该技术的产业化指日可待。铁基浆态床合成燃料技术是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承担的”十五”中科院创新重大项目和国家”863”计划项目,得到了国家和山西省及有关企业的支持。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已经研发出高活性和高稳定性铁系催化剂、千吨级浆态床反应工艺和装置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截至2004年10月已完成了1500小时的中试运转,正在为10万吨/年工业示范装置的基础设计收集数据,已基本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性创新成果。与神华集团的合作,将促进对我国煤基间接合成油技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壳牌(中国)有限公司、神华集团和宁夏煤业集团于2004年11月签署谅解备忘录,共同开发洁净的煤制油产品。根据谅解备忘录,在为期6到9个月的预可行性研究阶段,三方将就壳牌煤制油(间接液化)技术在中国应用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内容包括市场分析、经济指标评估、技术解决方案和相关规定审核以及项目地点的确定。据了解,神华集团和宁夏煤业集团将分别在陕西和宁夏各建设一座煤炭间接液化工厂。计划中的两个间接液化工厂的首期建设规模均为年产油品300万吨,初步估计总投资各为300亿元左右。  云南开远解化集团有限公司将利用小龙潭褐煤资源的优势,建设年产30万吨甲醇及10万吨二甲醚项目、年产50万吨或100万吨煤制合成油项目,以及利用褐煤间接液化技术生产汽油。该公司计划于2006年建成甲醇及二甲醚项目,产品主要用于甲醇燃料和二甲醚民用液化气。煤制合成油项目因投资大、技术含量高,解化集团计划分两步实施:2005年建成一套年产1万吨煤制油工业化示范装置;2008年建成年产50万吨或100万吨煤制合成油装置。目前,年产2万吨煤制油工业化示范项目已完成概念性试验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该项目将投资7952万元,建成后将为企业大型煤合成油和云南省煤制油产业起到示范作用。  由煤炭气化制取化学品的新工艺正在美国开发之中,空气产品液相转化公司(空气产品和化学品公司与依士曼化学公司的合伙公司)成功完成了由美国能源部资助13亿美元、为期11年的攻关项目,验证了从煤制取甲醇的先进方法,该装置可使煤炭无排放污染的转化成化工产品,生产氢气和其他化学品,同时用于发电。1997年4月起,该液相甲醇工艺(称为LP MEOH)开始在伊士曼公司金斯波特地区由煤生产化学品的联合装置投入工业规模试运,装置开工率为5%,验证表明,最大的产品生产能力可超过300吨/天甲醇,比原设计高出10%。它与常规甲醇反应器不同,常规反应器采用固定床粒状催化剂,在气相下操作,而LP MEOH工艺使用浆液鼓泡塔式反应器(SBCR),由空气产品和化学品公司设计。当合成气进入SBCR,它藉催化剂(粉末状催化剂分散在惰性矿物油中)反应生成甲醇,离开反应器的甲醇蒸气冷凝和蒸馏,然后用作生产宽范围产品的原料。LP MEOH工艺处理来自煤炭气化器的合成气,从合成气回收25%~50%热量,无需在上游去除CO2(常规技术需去除CO2)。生成的甲醇浓度大于97%,当使用高含CO2原料时,含水也仅为1%。相对比较,常规气相工艺所需原料中CO和H2应为化学当量比,通常生成甲醇产品含水为4%~20%。当新技术与气化联合循环发电装置相组合,又因无需化学计量比例进料,可节约费用04~11美元/加仑。由煤炭生产的甲醇产品可直接用于汽车、燃气轮机和柴油发电机作燃料,燃料经济性无损失或损失极少。如果甲醇用作磷酸燃料电池的氢源,则需净化处理。  煤炭直接液化技术  早在20世纪30年代,第一代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直接加氢煤液化工艺在德国实现工业化。但当时的煤液化反应条件较为苛刻,反应温度470℃,反应压力70MPa。1973年的世界石油危机,使煤直接液化工艺的研究开发重新得到重视。相继开发了多种第二代煤直接液化工艺,如美国的氢-煤法(H-Coal)、溶剂精炼煤法(SRC-Ⅰ、SRC-Ⅱ)、供氢溶剂法(EDS)等,这些工艺已完成大型中试,技术上具备建厂条件,只是由于经济上建设投资大,煤液化油生产成本高,而尚未工业化。现在几大工业国正在继续研究开发第三代煤直接液化工艺,具有反应条件缓和、油收率高和油价相对较低的特点。目前世界上典型的几种煤直接液化工艺有:德国IGOR公司和美国碳氢化合物研究(HTI)公司的两段催化液化工艺等。我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所自1980年重新开展煤直接液化技术研究,现已建成煤直接液化、油品改质加工实验室。通过对我国上百个煤种进行的煤直接液化试验,筛选出15种适合于液化的煤,液化油收率达50%以上,并对4个煤种进行了煤直接液化的工艺条件研究,开发了煤直接液化催化剂。煤炭科学院与德国RUR和DMT公司也签订了云南先锋煤液化厂可行性研究项目协议,并完成了云南煤液化厂可行性研究报告。拟建的云南先锋煤液化厂年处理(液化)褐煤257万吨,气化制氢(含发电17万KW)用原煤253万吨,合计用原煤510万吨。液化厂建成后,可年产汽油34万吨、柴油04万吨、液化石油气75万吨、合成氨90万吨、硫磺53万吨、苯88万吨。  我国首家大型神华煤直接液化油项目可行性研究,进入实地评估阶段。推荐的三个厂址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境内的上湾、马家塔、松定霍洛。该神华煤液化项目是200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的可行性研究项目,这一项目是国家对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措施,是将中国丰富的煤炭能源转变为较紧缺的石油资源的一条新途径。该项目引进美国碳氢技术公司煤液化核心技术,将储量丰富的神华优质煤炭按照国内的常规工艺直接转化为合格的汽油、柴油和石脑油。该项目可消化原煤1500万吨,形成新的产业链,效益比直接卖原煤可提高20倍。其副属品将延伸至硫磺、尿素、聚乙烯、石蜡、煤气等下游产品。这项工程的一大特点是装置规模大型化,包括煤液化、天然气制氢、煤制氢、空分等都是世界上同类装置中最大的。预计年销售额将达到60亿元,税后净利润7亿元,11年可收回投资。  甘肃煤田地质研究所煤炭转化中心自主研发的配煤液化试验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由于配煤液化技术油产率高于单煤液化,据测算,采用该技术制得汽柴油的成本约1500元/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此前的煤液化只使用一种煤进行加工,甘肃煤炭转化中心在世界上首次采用配煤的方式,将甘肃大有和天祝两地微量成分有差别的煤炭以6:4配比,设定温度为440℃、时间为60秒进行反应,故称为“配煤液化”。试验证明,该技术可使煤转化率达到89%,使油产率提高至66%,所使用的普通催化剂用量比单煤液化少,反应条件相对缓和。  甘肃省中部地区高硫煤配煤直接液化技术,已由甘肃煤田地质研究所完成实验室研究,并通过专家鉴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时,腾达西北铁合金公司与甘肃煤田地质研究所也签署投资协议,使”煤制油”产业化迈出了实质性一步。为给甘肃省”煤制油”产品升级换代提供资源保障,该省同甘肃煤田地质研究所就该省中部地区高硫煤进行”煤制油”产业化前期研究开发。经专家测定,产油率一般可达到63%,如配煤产油率可达66%。该项目付诸实施后,将为甘肃省华亭、靖远、窑街等矿区煤炭转化和产业链的延伸积累宝贵的经验。  神华集团”煤制油”直接液化工业化装置巳正式于2004年8月底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开工。这种把煤直接液化的”煤制油”工业化装置在世界范围内是首次建造。神华煤直接液化项目总建设规模为年产油品500万吨,分二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建设规模为年产油品320万吨,由三条主生产线组成,包括煤液化、煤制氢、溶剂加氢、加氢改质、催化剂制备等14套主要生产装置。一期工程主厂区占地面积186公顷,厂外工程占地177公顷,总投资245亿元,建成投产后,每年用煤量970万吨,可生产各种油品320万吨,其中汽油50万吨,柴油215万吨,液化气31万吨,苯、混合二甲苯等24万吨。为了有效地规避和降低风险,工程采取分步实施的方案,先建设一条生产线,装置运转平稳后,再建设其它生产线。2007年7月建成第一条生产线,2010年左右建成后两条生产线。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煤炭产销量超过1亿吨,成为我国最大的煤炭生产经营企业。据称,如果石油价格高于每桶22美元,煤液化技术将具有竞争力。  神华集团将努力发展成为一个以煤炭为基础,以煤、电、油(化)为主要产品的大型能源企业集团。到2010年,神华集团煤炭生产将超过2亿吨;自营和控股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000万千瓦;煤炭液化形成油品及煤化工产品能力达100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的生产能力达到1亿吨/年。2020年,其煤炭生产将超过3亿吨;电厂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煤炭液化形成油品和煤化工产品能力达3000万吨/年。  目前,煤炭直接液化世界上尚无工业化生产装置,神华液化项目建成后,将是世界上第一套煤直接液化的商业化示范装置。煤炭间接液化也仅南非一家企业拥有工业化生产装置。美国正在建设规模为每天生产5000桶油品的煤炭间接液化示范工厂。  云南省也将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并积极实施煤液化项目。云南先锋煤炭直接液化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于2004年5月通过专家评估。项目实施后,”云南造”汽油、柴油除供应云南本省外,还可打入省外和国际市场,同时也将使云南成为继内蒙古后的第二大”煤变油”省份。云南省先锋煤炭液化项目是我国利用国外基本成熟的煤炭直接液化技术建设的首批项目之一。云南煤炭变油技术将首先在先锋矿区启动,获得成功经验后在其他地方继续推广。即将兴建的云南煤液化厂估算总投资103亿元,项目建设期预计4年,建成后年销售额34亿元,年经营成本9亿元,年利润8亿元。云南省煤炭资源较为丰富,但是石油、天然气严重缺乏。先锋褐煤是最适合直接液化的煤种。在中国煤科总院试验的全国14种适宜直接液化的煤种中,先锋褐煤的活性最好,惰性组分最低,转化率最高。液化是一个有效利用云南大量褐煤资源的突破口,洁净煤技术是发展的方向,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煤变油”将使云南省煤炭资源优势一跃成为经济优势。一旦”煤变油”工程能在全省推广,全省150亿吨煤就能转化为30亿吨汽油或柴油,产值将超过10万亿元。

20世纪90年代开始,能源安全这一课题引起我国的高度重视。近2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大。其中石油对外依存度大幅提高,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能源安全与国际能源市场、世界的能源安全密切相关。正确认识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开展能源安全体系的理论研究,对于中国的国家安全,甚至对于地区和国际能源安全都有普遍意义;且这一研究有着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以丰富国际关系学的内容,对于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也有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梳理中国能源安全的产生、演进过程,概括能源安全理论体系,探讨我国能源安全现状。 分析能源安全对我国经济建设方面的影响,社会生活方面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影响。探讨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意义和作用。 开展国际能源合作是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对策之一。分析建立国际能源合作机制的可行性和实施平台,探讨中国建立能源合作机制的原则、现状和意义。对不同的合作对象作具体的分析和设想。 目前国内关于能源安全的学术研究,缺乏系统的、全面的论述。还没有充分利用世界多极化趋势,从世界范围

《奥巴马的战略变革与中东时局发展》,载《西亚非洲》2009年第11期【摘 要】奥巴马上台以来,力图从整体上缓和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弥合与伊斯兰世界的分歧,借助埃及、约旦、沙特阿拉伯、土耳其等中东盟友的策应和支持,带动中东和谈取得实质性进展,谋求与伊朗关系的可控发展或战略缓和,稳健完成从伊拉克撤军,并加强在阿富汗的反恐行动,最终完成对布什政府时期中东战略的修正与变革,进一步维护美国的战略利益。奥巴马可能在一些方面取得成果、甚至突破,但在阿富汗反恐,以及中东和谈问题上会面临强大阻力。《中东地区与国际体系转型辨析》,载《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第6期【摘 要】中东国家,尤其是伊斯兰国家与国际体系之间存在复杂的辩证关系。从发展水平看,多数国家在世界发展体系中居于边缘位置。但从中东的能源储量、地缘位置、文明发展模式及其对世界的影响等因素看,中东又绝不是世界的边缘地带,而是接近国际体系的中心地区。尽管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中东伊斯兰国家的有识之士也正在做出努力,推动自身文明与国家的转型、改革与发展。《国际能源形势与中国的发展进程》,载《和平与发展》2008年第2期【摘 要】当前,国际形势稳中有乱,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能源安全问题突出。各大国在制定国家能源战略方面注重内外兼顾、多元并举、综合协调。今后较长时期内,中国能源缺口会进一步增大,能源问题已经并将继续成为影响和制约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之一。《中东动荡内因探析》,载《西亚非洲》2008年第7期。【摘 要】中东局势长期为世界所关注。可以说,冷战开始后超级大国的激烈争夺,以及冷战结束后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组织的介入与干预是导致中东地区动荡不定的关键因素,而能源储量、地缘位置、政治运作,以及领土领水争端、民族宗教矛盾等因素则是影响地区局势的重要内因。外部势力长期介入使内因的复杂性愈加凸显,而在某种程度上,内因的存在与发展反过来给外部势力进一步介入中东提供了理由和借口。从长远看,中东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地区国家的深刻自省与联合自强。《布什政府中东战略的得失 》,载《和平与发展》2008年第3期。【摘 要】布什政府执政8年来,一改克林顿时期的中东战略,推行先发制人的主动进攻战略,导致美国深陷伊拉克战争泥潭难以自拔,还使整个中东及阿富汗局势动荡,伊朗核问题更将成为美国下届政府的负面遗产。然而,美国内的石油及军工利益集团却从布什政府中东战略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这也是布什政府对其中东战略始终不作调整的根本原因。《影响中东局势的大国因素》,载《和平与发展 》2008年第4期。【摘 要】长期以来,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以及印度等大国高度关注中东局势并在该地区展开竞争。各大国在中东既有斗争与竞争,也有协调与合作。大国在中东活动的两面性一直存在,过于强调竞争或过于看重彼此协调与合作都是片面的。《美国对中东战略与伊朗核问题的发展》,载《西亚非洲》2007年第8期【摘 要】2001年以来,美国在应对两伊、反对恐怖主义等问题上面临的困境继续恶化。布什政府对伊朗动武的可能性实际在减少,伊朗以及该地区极端势力对美国的斗争也保持在一定限度之内。美国与伊朗关系可望维持“斗而不破”。从总体看,大中东局势在向动态相持阶段发展,战略僵持或战略缓和都可能是美国与伊朗关系的下一步选项,但发生新战争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中东乱局中的美国选项》,载《瞭望》2007年第22期。【摘 要】中东乱象丛生,进一步加剧了美国在该地区的困境过去的一周时间里,中东部分地区“战火重燃”,加重了人们对该地区局势的忧虑。以色列频频向加沙巴勒斯坦自治地区发动空袭,以军方5月24日还在约旦河西岸逮捕了30多名哈马斯高级成员。巴以局势持续紧张。《大中东形势进入动态相持阶段》,载《和平与发展》2007年第3期。【摘 要】美国在伊拉克、反恐等问题上面临的困境加剧,布什政府因伊朗核问题再次发动战争的可能性减小:伊朗以及中东地区极端势力的反美斗争将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以内;美国内及大中东地区外部的促和力量在上升。大中东局势正在进入动态性的战略相持阶段,短期内发生新的战争的可能性基本排除。《美国的中东政策与中东时局发展——对当前中东形势的几点思考》,载《西亚非洲》2005年第2期。【摘 要】今年2月2日,布什发表的国情咨文显示,中东地区将继续成为美国的对外战略重点。未来4年,美国对中东政策所失将远大于所得,美国在推进中东“民主改革”、武力对付个别国家、推动巴以和谈以及控制伊拉克局势等方面,都面临重重挑战和困难。从近几年中东局势可以看出,美国本可以采用非战争手段在中东达到它的诸多战略目标,但布什政府班底却选择了不恰当的战争方式。美国的实力受损,甚至可能将引发一段时期内美国国力的衰落,其中东政策确有些易放难收。《中东和平:呼唤一声太沉重——中东形势发展概览》,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10期。【摘 要】中东时局充满不安定因素,诸热点将长期存在并继续影响该地区和世界局势。导致中东地区局势紧张的背景和原因极为复杂。阿以矛盾和宗教纠纷难以在短期内彻底解决,超级大国美国以及俄、英、法、德、日、印等世界强国将继续在该地区展开争夺。在大国尤其是美国中东政策带来的持续高压和冲击下,中东地区将面临巨大转型,转型期内将充满动荡和变数,并会持续影响世界局势。《布什的大中东构想》,载《和平与发展》2005年第4期。【摘 要】布什新任期继续以“反恐”名义整合中东,清除所谓的“暴政”和“专制”国家,促进大中东地区国家的“民主改造”。未来几年,美国将按规划,加大对中东地区大国施压力度,以期形成“民主改革”和“自由传播”的浪潮,并在保持绝对战略优势的情况下,可能会取得一些成果,但也面临方方面面的困难和挑战。《布什政府的滑铁卢还是里程碑——中东时局的新发展》,载《国际交流》2005年第1期。【摘 要】未来4年,中东继续成为美国的对外战略重点。分析近年来的局势发展可以看出,美本可以采用非战争手段在中东达到其诸多战略目标,但布什政府班底却选择了战争之路。未来,布什政府的政策可能易放难收,其中东政策所失将大于所得,这可能将继续损害美国的软硬实力,并引发一段时期内美国力的衰落。《阿富汗新政府:困难与希望并存》,载《和平与发展》,2005年第1期。【摘 要】阿富汗终于完成首次总统大选。阿富汗人民和各种政治力量渴望和平稳定以及美国和国际社会的支持为新政府的执政奠定了基础。但新政府面临的国家重建和发展的任务艰巨,新的政党纷争和政治不稳定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新政府面临的是希望与困难并存的局面。《中东和平需要新思维》,载《亚洲论坛》2003年第3期。【摘 要】中东和谈进入最后攻坚阶段后,核心分歧凸显,矛盾错综复杂,以色列政局变化与政见分歧,阿以力量对比失衡和美国对以色列的实质偏袒等不利因素,使和谈目前陷于僵局,巴以谈判在沙龙两度组阎期间,饱经磨难美国和国际社会目前努力推动实施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人们无疑盼望和平早日到来,但对于中东局势而言,悲观预测却往往总是正确的,中东和科仍将在世界人民尤其在巴以人民的渴盼中望眼欲穿,充满期待。《中东和谈:跌宕起伏,风雷激变》,载《和平与发展》2004年第2期。【摘 要】中东和谈启动 12年来 ,曾一度取得重要成果 ,几次出现重大突破。但由于以政局变化与政见分歧、阿以力量对比失衡和美对以的偏袒等不利因素 ,中东和谈至今仍陷于僵局。《国际反恐得失评价》,载《和平与发展》2004年第3期。【摘 要】“9·11”袭击事件以来 ,国际社会在联合推进反恐方面取得了进展。但美国在反恐中奉行单边主义强硬政策 ,导致国际社会的广泛不满 ,也加剧了恐怖主义的报复行动 ,国际反恐效果很不理想。这其中有许多深刻教训需要国际社会认真反思和汲取。《犹太人的神话与现实》,载《国际展望》2002年第8期。【摘 要】前言 犹太民族是一个难以书写的民族。他们充满智慧、才华横溢,他们却在几千年的流亡之苦中饱尝人间的风霜刀剑。她的历史是一部璀璨的文明发展史,同时又是一部写满苦难的辛酸史,他们中涌现的文明巨匠和巨商大贾灿若群星。提起犹太民族,人们总能想起许许《中东阿拉伯三国如何对待宗教极端主义》,载《亚非纵横》2002第2期。【摘 要】宗教矛盾与民族冲突有时是交叉的,处理好宗教矛盾同时也就缓解了民族纠纷和隔阂,有利于民族和解。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与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相联系的一系列恐怖事件,已经引起许多存在相关问题国家的严重关注。妥当处理不同文明之间、同种文明内部不同派别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最大限度地抵消其负面影响,团结社会各阶层和派别力量促进而不是阻滞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是摆在面临宗教与民族问题的国家面前的重要任务之一。《北非地区政党情况述评》,载《阿拉伯世界》2001年第3期。【摘 要】北非地区政党的形成与发展很不平衡,尽管这一地区的多数国家已建立和推行西方式的资产阶级政党制度,定期举行大选,但实际上执政党力量常常居压倒优势,反对党力量十分弱小,地区国家政党制度的运作常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主要政党的领袖在多数北非国家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地区政党大致可以分为阿拉伯民族主义政党、阿拉伯社会主义政党、社会党、共产党和伊斯兰政党等几种类型《伊拉克:面壁十年图破壁——海湾战后10年的美伊关系》,载《阿拉伯世界》2000年第4期。【摘 要】海湾战争结束以来,美国采用武器核查、禁飞区轰炸、石油换食品计划及分化伊拉克盟国等手段,想方设法对伊进行制裁,使伊拉克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伊拉克针锋相对,在国内国际采取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反制裁斗争并取得成效。阿拉伯国家因形势变化重新分合。从当前看,国际社会解除对伊制裁尚须时日。伊拉克仍存有不测因素。《“9·11”后土耳其在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地位浅析》,载《亚洲论坛》2002年第2期《从四面出击到四面楚歌——简评布什政府的对外政策》,载2007年第4期《当代世界》《濒临失败的美国“大中东战略”》,载《当代世界》,2006年第12期《“9·11”反恐困境五年》,载《瞭望》2006年第37期《巴勒斯坦问题回眸》,载《国际资料信息》2005年第11期《布什中东战略“新思维”的理想与现实》,载《当代世界》2005年第7期《国际反恐喜忧参半:“9·11”恐怖袭击发生三周年追记》,载《亚洲论坛》2004年第3期《伊战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什么》,载《亚非纵横》2003年第2期《风云激荡 忧喜俱存——2000年的中东地区形势》,载《亚非纵横》2001年第1期《中东和平:渐行渐远》,载《新华文摘》2001年第8期《中东和平进程十年回顾》,载《阿拉伯世界》2001年第1期。《中东和谈:打破僵局尚需艰辛努力》,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国际政治》2002年第1期,原载《西亚非洲》2001年第5期《是非恩怨话中东百年》,载《瞭望》2000年第47期《静观中东和谈前景》,载《瞭望》2000年第15期《中东和平进程:最后攻坚 山重水复》,载《国际展望》2000年第6期《阿以关系中的难点:耶路撒冷最终地位问题》,载《国际展望》1999年第14期《不见“和”气生财:和平僵局损害巴以经济》,载《国际展望》1997年第20期《从内塔尼亚胡上台看以色列人的心态》,载《当代世界》1996年第7期

2008年能源安全论文

发你邮箱了,快给分

能源未来的发展之路 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能源的出现和先进能源技术的使用。在当今世界,能源的发展,能源和环境,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能源”这一术语,过去人们谈论得很少,正是两次石油危机使它成了人们议论的热点。能源是整个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自工业革命以来,能源安全问题就开始出现。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国际能源安全已上升到了国家的高度,各国都制定了以能源供应安全为核心的能源政策。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在稳定能源供应的支持下,世界经济规模取得了较大增长。但是,人类在享受能源带来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利益的同时,也遇到一系列无法避免的能源安全挑战,能源短缺、资源争夺以及过度使用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能源种类繁多,而且经过人类不断的开发与研究,更多新型能源已经开始能够满足人类需求。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能源也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来源分为3类:地球本身蕴藏的能量 通常指与地球内部的热能有关的能源和与原子核反应有关的能源。 ①来自地球外部天体的能源(主要是太阳能)。除直接辐射外,并为风能、水能、生物能和矿物能源等的产生提供基础。人类所需能量的绝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正是各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在植物体内贮存下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也是由古代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它们实质上是由古代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此外,水能、风能、波浪能、海流能等也都是由太阳能转换来的。  ②地球本身蕴藏的能量。如原子核能、地热能等。  ③地球和其他天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能量。如潮汐能。温泉和火山爆发喷出的岩浆就是地热的表现。地球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它是一个大热库。地壳就是地球表面的一层,一般厚度为几公里至70公里不等。地壳下面是地幔,它大部分是熔融状的岩浆,厚度为2900公里。火山爆发一般是这部分岩浆喷出。地球内部为地核,地核中心温度为2000度。可见,地球上的地热资源贮量也很大。 中国目前的能源利用困难主要表现为: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资源约束突出,能源效率偏低;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环境压力加大;市场体系不完善,应急能力有待加强等。 因此开发新能源是能源发展的必要途径,而在我看来在开发新能源当中,核能应重点开发;理由如下: 一,由人类研究核的发展历程来看,核由难以被人发现的不可再分粒子演变成可以释放巨大能量的核反应堆,这说明每一个阶段的科学家都在埋头于发现核的秘密,从另一个角度看,核能越来越重要了。 二,核能之所以受到科学家的关注,不仅是因为人类的能源缺乏,更重要的是核能本身的巨大能量,如我们看到的太阳就是通过核聚变释放能量的,甚至我们现在利用的化石能源都是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三,核能发电不像化石燃料发电那样排放巨量的污染物质到大气中,因此核能发电不会造成空气污染。   四,核能发电不会产生加重地球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   五,核能发电所使用的铀燃料,除了发电外,没有其他的用途。   六,核燃料能量密度比起化石燃料高上几百万倍,故核能电厂所使用的燃料体积小,运输与储存都很方便,一座1000百万瓦的核能电厂一年只需30公吨的铀燃料,一航次的飞机就可以完成运送。   七,核能发电的成本中,燃料费用所占的比例较低,核能发电的成本较不易受到国际经济情势影响,故发电成本较其他发电方法为稳定。 基于以上的优点,在当下每一个国家都在大学设立了相关的课题研究核能;在我国,几所著名大学如北大,清华,浙大,中大等大学都设立了和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这再一次证明了核能就是能源未来的发展! 然而,我认为使核能不能成为目前的主要能源的原因主要是: 核能电厂会产生高低阶放射性废料,或者是使用过之核燃料,虽然所占体积不大,但因具有放射线,故必须慎重处理,且需面对相当大的政治困扰。   核能发电厂热效率较低,因而比一般化石燃料电厂排放更多废热到环境裏,故核能电厂的热污染较严重。   核能电厂投资成本太大,电力公司的财务风险较高。   核能电厂较不适宜做尖峰、离峰之随载运转。   兴建核电厂较易引发政治歧见纷争。   核电厂的反应器内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如果在事故中释放到外界环境,会对生态及民众造成伤害。 核能的释放主要通过裂核反应和热核反应(即核反应堆),但是热核反应是要利用裂核反应来实现的,而裂核反应是需要不稳定的重核,不稳定的重核主要是铀-235,这是一种很稀小资源!所以在资源方面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核技术的难度极高,所以需要尖端的技术人才,这也是一个困难。 总的来说,能源未来的发展之路即使很模糊,但这就像法拉第当年发现电磁感应定律一样,核能的未来将是不可估计的巨大!

一, 中国的和平崛起与国家能源安全战略 (一)我国能源问题所涉及的一系列战略考虑 首先,能源问题是我国自身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仅是用多少油,用多少煤的问题,而是涉及到采取什么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问题,是如何对待环境和文化发展的问题,最后归结起来也是政治的问题因为从国际关系上讲,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了,目前已经涉及到的,如南海的中国与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等国家的关系,东海的中日关系,海洋石油资源供应等,这些都已是保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和海洋资源等一系列的综合性战略问题了因此,能源安全问题从本质上讲还是政治和经济相互联系的问题,偏废哪一方面都不恰当 其次,存在一个矛盾关系:即中国的和平崛起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冲击按照通俗的理解,和平崛起就是不搞掠夺,以和平共处的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制定切实可行和高瞻远瞩的能源战略,保障能源的可持续供应,是实现和平崛起的基本保证但是既要求能源安全又保证"和平崛起"只是我们的一个愿望,在实践中会遇到一个很大的困难和矛盾现在全世界工业化国家的人口总数大约有7亿,这是全世界200多年工业化进程发展到现在所积累的人口规模;中国经济增长的本质是要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实现了工业化后的中国人口可能会达到15亿;目前的7亿工业化人口再加上未来的15亿新工业化人口,显然会使整个地球上的能源形势十分严峻因此,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所必然发生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大幅增长的趋势,会与世界资源与环境发生尖锐的矛盾当然,这个矛盾不是不可调和的,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出路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转变国内发展的增长方式,要依靠技术进步和观念进步,同时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工业化的实现但即使是这样,资源消耗的总量仍会继续增长,并足以构成对世界能源市场的冲击 再次,能源安全战略涉及国内外政治与经济关系综3上所述,我们不必讳言中国和平崛可能产生的能源紧缺和能源安全问题现在要认识清楚的是,应该把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放在中国和平崛起的大战略框架之下,而不应该把它们相互对立起来我们既要实现能源安全,也要实现和平崛起;既要一如既往地韬光养晦,又要有所作为在对外的舆论宣传方面,应当突出我国能源安全与世界各国实现利益共赢的格局所以说,我国的能源安全是一个涉及国内外政治与经济的战略问题 (二)实现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其他考虑 第一,从社会发展综合战略出发的考虑英国有一个汽油消费税,政府征收消费税用于社会福利支出,既限制了能源消耗又获得了公共财政的能力我国也可以考虑这样的做法,使得能源战略具有综合发展的功效 第二,研究我国作为"世界工厂"的情景下,也就是一个工业化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如何以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制度优势"保障实现新技术革命如前所述,技术进步是解决人类能源短缺问题的根本手段,回顾技术进步的历程就是这样一个动力进步的历史过程从蒸汽动力到内燃动力到电力,从煤炭能源到石油能源到核动力从核电的技术方向来看,我国的核电生产大概只占到整个电力的不到百分之一,而全世界的平均水平已经达到百分之十说明我国核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必须动员我国的制度资源,迅速改变能源技术结构,同时运用我国的市场力量,来激励和推动能源方面的技术进步,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能源短缺和能源安全问题 二, 对我国能源需求及能源安全的分析 (一)对我国能源需求增长的分析 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高增长周期,日益显著的重化工业特征决定了我国能源消耗将迅速增长2002年以后,我国重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逐年提高并且超过了60%(2002年,2003年这一比例分别达到了9%和3%)4 由于重化工业阶段的形成机制主要归因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中长期因素,这就意味着重化工业时期将持续较长时间,同时也意味着今后的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将比轻纺工业时期高得多 城市化进程加快也是能源消耗增长的决定性因素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55-60%当前,城镇人口年均消耗能源为农村人口的5倍,本世纪头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即使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每年也将增加至少1300万城镇人口,相应地将产生大量的新增能源需求 我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决定了能源消耗比重比较大由于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处在低端位置,形成了进口多为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而出口多为一般制造业产品的国际贸易结构单位价值的进口与单位价值的出口消耗能源不同,事实上造成了国际间能源需求的转移在这一进出口结构下,随着进出口量的增加,能源需求向中国转移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 我国的技术水平决定了能源利用效率不高我国目前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据统计,我国八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水平高47%,而这八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按此推算,与国际水平相比,中国的工业部门每年多用能源约3亿吨标准煤 (二)对我国石油对外依赖程度的分析 2003年中国的石油消费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从1993年到2002年的十年间,中国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11%,远远超过同期世界年均增长37%,以及OECD国家年均增长06%的水平从1993年开始,我国成为石油的净进口国,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每年净进口增长量不到1000万吨;而到了2000年以后,尤其近两年,每年净进口增长量达到了大约2000万吨以每年增长2000万吨来看,国内再怎么勘探开发也弥补不了这个缺口因此我国石油对外依赖程度提高已经成为必然5的趋势2003年,中国石油进口量9112万吨,对外依赖程度达到38%;201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44%;到2020年,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有可能接近60%,与目前美国的水平相当 (三)我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已经构成国际政治问题 国际环境的变化使我国的能源需求成为影响国际政治关系的因素中国也同大部分发达国家一样,将经历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较快和能源结构快速变化(石油需求比例上升)的过程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这个基本国情与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各国环境保护加强的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使我们面对的情况和挑战比起其他发达国家曾经历的时期都要复杂得多一个显而易见的形势是,在当今世界能源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中,中国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的能源问题也远远超出了供需平衡的范畴,成为影响国际政治,外交关系的重大问题尽管有些媒体对所谓"水危机","环境危机","粮食危机","石油危机"等等这些问题的宣传有"炒作"之嫌,但我们应该看到这些问题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威胁是客观存在的 换言之,我们必须承认:(1)国内石油的需求缺口不断加大,对外的能源依赖度会不断增加;(2)世界石油市场油价不稳,而且油价不断走高;(3)中国石油进口中80%或者80%以上要经过海运,运输安全问题十分严峻;(4)面临国际竞争的制约,有些竞争的制约是现实的,有些是潜在的这些因素的发展均可以构成国际政治问题 解决问题的机遇仍然大于挑战尽管存在着某些外部势力企图使用"能源武器"遏制我们的可能,但是问题的实质还是挑战与机遇并存,而且机遇大于挑战关键在于,中国经济在持续发展,实力在不断增强,而且由于我国正在逐渐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能源战略目标,包括节能,技术进步,推行清洁生产,建立与能源生产国之间的互利合作关系,实现资源供应的多元形式等因此解决我国的能源6 问题,仍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三,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地缘政治分析 (一)现代石油市场和石油地缘政治的特点 石油输出国和消费国的关系出现新局面无论是OPEC还是OECD,任何一方想垄断和长期控制国际市场,决定石油价格,都已很难实现;双方既有利益的争斗,也需要互相依赖和互相渗透 供需格局复杂化非OPEC组织的石油输出国作用增强,出现了更多的石油勘探热点和出口国,出现了亚洲的新消费热点,全球石油贸易和流向更趋复杂化,消费国和石油输出国都在使输出(入)国多元化以保持稳定的供需关系和获得更好的经济利益 跨国公司成为控制国际石油市场的重要力量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财团相结合,成为控制国际市场的主要力量 (二)对我国石油安全的影响 存在着国际石油供应暂时短缺的可能由于我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不断增大,因而加大了对我国石油供应的风险;国际上可能出现的短期或局部供应短缺,以及某些敌对势力对我国石油供应的控制,都可能对我国构成威胁 此外,国际石油价格有可能出现短期的较大波动石油价格过高可能导致我国GDP增长速度降低;而价格过低则将使国内石油行业亏损 同时,国内油气生产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国内的资源勘探技术还在进步,新的油气资源可能被不断发现,但是开采难度会不断增加尤其是大陆架油气资源开发的风险因素很大,并且受到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影响很大另外,自然灾害对我国油气的生产和运输(尤其对天然气输送),可能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7四,我国能源来源的多元化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一)必须形成国家统一的能源安全战略 能源安全战略的制订是源于能源不安全危害的存在所谓能源不安全就是外部能源供应出现突然中断,短缺并引起价格迅速上涨对国民经济的危害危害的程度取决与国民经济对外部能源供应的依赖程度,对价格暴涨的应付能力事实上,没有一个工业化国家是完全依靠本国资源的我国的工业化前景和能源资源条件也决定了必须依赖外部能源要解决好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建立在开放条件下适应资源外向特点的资源持续,安全供应的新机制;第二个是平衡好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的关系说到底就是实现能源的可持续供应 因此,必须形成国家统一的能源安全战略 我国的能源来源多元化已经成为既定方针,但是在开发外部能源的战略实践中,我们所面临的困难增加了许多比如俄罗斯输油管道的事件,我国在东海,黄海采油与韩日发生的矛盾等等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我国在相当长时间里持续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正在改变着现有石油分配和利用格局,其影响已经引起有关主要石油输入国和输出国的警惕,他们要采取措施来干扰,阻挡中国,并且已经发起了挑战 在新的形势下实施能源来源多元化的方针,不是简单的局部政策调整或者局部策略的设计,或者只是对某些能源生产企业的要求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国家层面上完整设计一套包括外交政策,贸易政策,境外投资政策,远洋运输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等等在内的能源政策在这种较完整,系统的政策设计中,还应有一套有利于实现能源来源多元化的具体措施,包括国别的政策,地区开发的政策用一个笼统的大能源政策去处理不同地区的资源问题十分困难,必须对不同地区,如中东,非洲,亚洲,俄罗斯和海洋大陆架有一个战略性的统一协调 (二)以多种方式推进海外油气资源开发 8 利用国外油气资源有两种方式,一个是通过贸易进口,一个是到海外勘探开发后者作为国内产业链的延伸,到国外建炼油厂,加工厂,最终把油弄回来,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利用国外初级原料,通过产业投资形成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为中国国内消费所用,而且也受到资源国的欢迎这比单纯地强调在国外搞原油,拿原油,难度可能会小得多尤其像俄罗斯这样的资源大国,现在对本国资源越来越重视,拿他的原油资源很困难,但如果投资,通过合作生产一些东西并把最终产品拿过来,对双方都有利我们加强与俄罗斯的多种方式合作,就可以减少对中东地区的依赖 海外勘探开发这种投资行为还有其他很重要的好处据目前估计,经过努力到2002年我国国外勘探开发能拿到7000万吨份额油这部分资源的意义在于,第一,对能拿到的份额油有支配权;第二,这些份额油价格随国际油价波动,可以部分抵消国际油价的冲击 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海外油气勘探开发中能真正获得的石油实物量是非常有限的,真正对我国石油安全起作用的还是多元化的贸易渠道,海外油气开发只能是必要的补充 此外,利用海外油气资源还有多种机会例如,我们与哈萨克斯坦的成功合作,就是因为它强烈需要开辟新的石油通道由于要求避开来自伊朗和俄罗斯的通道约束,哈萨克斯坦利用我国作为通道符合其根本利益,而我们则可以根据对方国家的利益需求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不能简单地强调人家必须给我们石油,或者必须让我们在人家那里拿一块油田 中国在海外勘探开发油气资源很容易被看作是国际政治问题,国内有的媒体也参与了不恰当炒做,比如提出在国外建立"海外资源战略区",就是在激化问题能源问题的实质还是经济,而不是政治,即便有政治色彩,也要淡化 (三)"走出去"实现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几个具体行9动领域 要走向海洋和走向国际石油集团今后的石油战略如何向海洋倾斜,这是国家要统一考虑的问题当然这与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都有关,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今后一定要把包括东海,南海在内的海洋资源考虑在内怎样走出去可以有多种形式,包括直接投资,投资加工业以及资源贸易等;也可以通过资本运作,渗透到海外一些大的石油集团里面去从中获益,或者逐步增加在国际石油体系里面的分量,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要建立国际能源政策联盟即在充分利用本国资源的同时,通过能源进口来源多元化与周边资源国形成稳定的石油贸易关系,这样的能源政策联盟可以降低本国石油供应的安全风险实际上美国这几年就是这样做的,它与加拿大和墨西哥建立了能源政策联盟,提高了石油供应保障水平 要形成统一对外的海外油气开发管理体系这个措施旨在克服国内各个企业都到同一个地方去抢同一个能源产品的开发项目,避免出现大家竞相降价,恶性竞争的混乱局面 要有效保障我国能源航路的安全能源问题与中国军事层面上的互动关系越来越明显例如我国能否提供有效的能源航路保障,是一个尖锐问题事情关系到国家能源战略储备,军事实力和部署以及参加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加深国际分工等许多方面,与我国外交上的"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原则均有关联 要积极参与国际能源的定价体系如果我们仅仅作为初级能源或能源产品的进口国,还不足以使我们在国际定价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如果我国把能源进口定位在制造业的耗能产品环节上(比如钢铁工业的钢坯),就既可以对整个国际能源市场产生影响,又可以降低国内一次能源消耗和减少资源环境压力我们不能总是等别人把"国际规则"定好了,再来定我们自己的"国别策略" (四)能源贸易仍然是基本战略 10 如前所述,真正对我国石油安全起作用的还是多元化的贸易渠道,海外油气开发只能是必要的补充如中国所需的海外油气资源三分之二还要靠国际贸易;而且即使是上面所说到的我们已经拿到的7000万吨海外份额油,也要通过国际贸易把它运回来归根结底,所有的能源缺口最终要靠贸易解决因此,建立一个稳定的,多元化的海外国际贸易框架显得非常必要日本上个世纪70年代就搞了一个海外投资计划,企图使海外份额油达到进口量的三分之一,但经过20多年的时间,到现在也只达到了15%今天国际油价高涨,资源空前稀缺,各个资源国高度警惕资源流失,所以我们更不能对拿到海外份额油寄予太大的希望,应主要还是依靠国际贸易框架来根本解决问题 (五)"立足国内,开源节流"应成为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理念 从"能源战略"的角度观察,有几种不良倾向必须引起注意,即,更多着眼于能源总量扩大,而不是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更主要着眼于向外开拓,而不是在内部挖潜;更多着眼于政府解决问题,而不是调动市场和企业的力量如果我们的能源战略只是考虑数量的扩大,全球能源总量绝对不够,因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能源消耗系数太大与其着眼于能源数量的扩大,不如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如果我们的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到世界水平,我们的能源需求或许根本就不用在海外找出路因此一定要认识到,"开源节流"是我国能源战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理念 "立足国内,开源节流"的关键环节是政府推动和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制度,包括: 第一,将节约资源作为新时期的基本国策,应将节能放在能源战略的重要地位必须提高全民族的资源忧患意识,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第二,加强政府节能管理体系的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表明,节能同环保一样,政府11必须起主导作用节能具有公共事务的性质,市场机制的作用很有限 第三,建立和完善节能经济激励政策建议推进能源价格市场化以及政府价格调控的科学化;节能投资项目实行税收减免或加速折旧的优惠政策;生产节能新产品的企业,应视同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开征燃油税或提高汽油,柴油消费税率 第四,调整节能战略重点,在继续推进工业节能的同时,加强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节能必须在这两个领域高速成长的时期严抓节能工作,万不可再坐失良机,否则将难以纠正 五,关于国家能源储备 (一)借鉴法国石油储备体制的经验 法国经验最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它制订了一整套完善的法规和法律,同时建立了企业义务储备这样全国性的储备机制,从而为国家石油储备体系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法国制定的国家石油储备战略的目标非常明确:第一,要保证国家能够应对经济危机;或者是突发意外事件出现时,能够使其对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尽快消除第二,在这样的目标下,国家相关部门的设置和职能划分非常明确,用法律形式来规定不同部门各自的作用第三,为保证石油安全,明确国家和企业两级管理和运营,使国家机构的储备和企业储备相结合 在法国,企业储备和商业储备是两回事法国政府规定的企业储备不是商业储备,而是国家完全控制的石油储备,也叫义务储备法国的有关法规规定:在法国海外和本土省份从事石油产品分配,从而要缴纳国家消费税的人,或者给飞行器提供石油产品的人,其所涉及的产品被列入战略储备石油清单的,应该为石油产品储备的组成和战略储备做贡献 12 实际上,法国所谓的企业储备,并不是真正由企业去投资兴建储备石油的设施,企业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和能力真正有能力投资兴建储备石油设施的,还是国家储备机构所谓企业储备机制,就是指上述法规中包括的企业,有责任和有义务必须向国家购买或者租用这种能力;即国家帮企业储备能源,企业支付租费和储备管理费法国的这套体制,是解决能源战略储备的一种重要途径,是如何解决企业能源储备机制的一种重要的制度设计 通过这种制度安排,国家可以稳固地获得一部分不断增强的储备能力,而且不需要花太多资金这样的制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那种在炼油加工领域和石油批发领域盲目上项目的顽症这种制度设计的一个前提条件是,企业要为国家承担能源储备义务;承担这种义务除了获得国家所给的一定优惠外,所有的成本由企业承担 在储备结构上法国很明确,那就是储备成品油如企业无法按照国家要求进行成品油储备的,可以通过将原油折算为成品油的办法解决 (二)我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面临的几个问题 包括国家要不要建立这种实体性的能源储备设施;怎样利用社会力量建立能源储备设施;怎样兼顾战争因素和常规经济利益以及应付突发事件 法国在法律上对企业承担储备的义务做出规定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现在最困难的是储备体系的建设需要很大的投入,特别是国家要拿出很大一部分钱来而储备产品的生产者或者储备产品的使用者在这方面似乎没有义务,好像是可以无偿地享受国家储备,这样就使得国家的投入被认为是国家的事,与使用者,生产者,经营者无关 我们也应该通过制订一定的法律法规,解决一部分稳固的资金和稳固的发展储备能力的投入例如企业必须承担储备义务,要保证一定的储备量;企业经营者或炼油厂应按照上一年度的经营业绩,折算相应的储备量;企业加工量越大,承办能源储备的能力和数量也应该越大;经营13者业务量越多,为国家储备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必须越多 此外,企业或经营者的能源储备设施,必须按国家要求保证建设,而且要在国家监管下进行能源存储,费用企业自己承担;如果能源存储库容不足,或者一时建不起存储设施可以租用社会上能够提供的符合储备条件的容器,从而也鼓励企业节约能源 加油哦。可以照着这个写一个以小见大的比较实用。

2008年国家能源安全论文

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与趋势摘要:据农业部对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生活用能呈稳步增长趋势,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目前能源消费结构以秸秆和薪柴为主,但存在着商品能源消费城乡差距较大、地域差异显著等问题。分析表明,商品能源无法满足中国农村能源发展需求。我国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可供农村地区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小水电、地热能、生物质能。为促进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建议采取完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体系,消除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市场障碍,加大资金投人力度,多能互补开发农村能源,加快服务体系建设等措施。关健词:农村能源,发展现状,趋势,可再生能源引言农村能源是指农村地区的能源,包括能源消费和能源生产(主要是当地的可再生能源)仁’〕。实际上,农村能源是针对第三世界国家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不发达,很少获得商品能源供应,主要依靠当地生产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满足需要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2006年乡村人口总数达3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10%图,农村能源关系到全国1/2以上人口的生活用能供应和生活质量改善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搞好农业农村节能减排,不仅有利于合理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优化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结构,缓解化石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利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供应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识中国农村能源发展趋势,选择合适的农村能源发展战略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对《2007年度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汇总表》分析,研究了我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趋势、制约因素和发展对策。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据农业部对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结果,截至2007年底,全国省柴节煤灶保有量5亿户,节能炉3471万户,节能炕2024万铺;农村户用沼气保有量总数已经达到了2650万户;太阳热水器保有量达4300万米2,太阳灶保有量112万台;已建成秸秆集中供气站734处,建立了一批秸秆固化成型示范点,为生物质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l)农村居民生活用能消费总t稳步增加与20。。年相比,2。。7年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增加了1%,年均增长率为。%,低于全国同期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呈稳步增长态势(图1)。其中,商品能源增加了6%,年均增长率为7%;非商品能源增加了4%,年均增长率为4环。在农村居民生活用能费中,优质能源的增长速度较快。其中,农村户用沼气消费增长速度最快,与2000年相比,2007年增长了5%,年均增长率为0%。其次为液化石油气和电力,分别增长了5%和0%,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和8%。而煤油消费呈负增长,与2000年相比减少了7%,年增长率为一2%(图2)。中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正朝着商品化、优质化的方向发展。2)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秸秆和薪桨为主2007年中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消费结构中,秸秆占33%,薪柴占10%,煤占08%,电力占47%,沼气占21%,液化石油气占71%(图3)。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仍以秸秆、薪柴为主,大部分用于炊事和取暖之用,优质能源比例低,能源消费结构极不合理。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秸秆、薪柴容易获得,几乎不需要任何费用造成的。从发展趋势来看,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秸秆、薪柴等传统生物质能仍是我国农村居民的主要生活用能。

一, 中国的和平崛起与国家能源安全战略 (一)我国能源问题所涉及的一系列战略考虑 首先,能源问题是我国自身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仅是用多少油,用多少煤的问题,而是涉及到采取什么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问题,是如何对待环境和文化发展的问题,最后归结起来也是政治的问题因为从国际关系上讲,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了,目前已经涉及到的,如南海的中国与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等国家的关系,东海的中日关系,海洋石油资源供应等,这些都已是保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和海洋资源等一系列的综合性战略问题了因此,能源安全问题从本质上讲还是政治和经济相互联系的问题,偏废哪一方面都不恰当 其次,存在一个矛盾关系:即中国的和平崛起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冲击按照通俗的理解,和平崛起就是不搞掠夺,以和平共处的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制定切实可行和高瞻远瞩的能源战略,保障能源的可持续供应,是实现和平崛起的基本保证但是既要求能源安全又保证"和平崛起"只是我们的一个愿望,在实践中会遇到一个很大的困难和矛盾现在全世界工业化国家的人口总数大约有7亿,这是全世界200多年工业化进程发展到现在所积累的人口规模;中国经济增长的本质是要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实现了工业化后的中国人口可能会达到15亿;目前的7亿工业化人口再加上未来的15亿新工业化人口,显然会使整个地球上的能源形势十分严峻因此,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所必然发生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大幅增长的趋势,会与世界资源与环境发生尖锐的矛盾当然,这个矛盾不是不可调和的,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出路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转变国内发展的增长方式,要依靠技术进步和观念进步,同时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工业化的实现但即使是这样,资源消耗的总量仍会继续增长,并足以构成对世界能源市场的冲击 再次,能源安全战略涉及国内外政治与经济关系综3上所述,我们不必讳言中国和平崛可能产生的能源紧缺和能源安全问题现在要认识清楚的是,应该把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放在中国和平崛起的大战略框架之下,而不应该把它们相互对立起来我们既要实现能源安全,也要实现和平崛起;既要一如既往地韬光养晦,又要有所作为在对外的舆论宣传方面,应当突出我国能源安全与世界各国实现利益共赢的格局所以说,我国的能源安全是一个涉及国内外政治与经济的战略问题 (二)实现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其他考虑 第一,从社会发展综合战略出发的考虑英国有一个汽油消费税,政府征收消费税用于社会福利支出,既限制了能源消耗又获得了公共财政的能力我国也可以考虑这样的做法,使得能源战略具有综合发展的功效 第二,研究我国作为"世界工厂"的情景下,也就是一个工业化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如何以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制度优势"保障实现新技术革命如前所述,技术进步是解决人类能源短缺问题的根本手段,回顾技术进步的历程就是这样一个动力进步的历史过程从蒸汽动力到内燃动力到电力,从煤炭能源到石油能源到核动力从核电的技术方向来看,我国的核电生产大概只占到整个电力的不到百分之一,而全世界的平均水平已经达到百分之十说明我国核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必须动员我国的制度资源,迅速改变能源技术结构,同时运用我国的市场力量,来激励和推动能源方面的技术进步,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能源短缺和能源安全问题 二, 对我国能源需求及能源安全的分析 (一)对我国能源需求增长的分析 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高增长周期,日益显著的重化工业特征决定了我国能源消耗将迅速增长2002年以后,我国重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逐年提高并且超过了60%(2002年,2003年这一比例分别达到了9%和3%)4 由于重化工业阶段的形成机制主要归因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中长期因素,这就意味着重化工业时期将持续较长时间,同时也意味着今后的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将比轻纺工业时期高得多 城市化进程加快也是能源消耗增长的决定性因素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55-60%当前,城镇人口年均消耗能源为农村人口的5倍,本世纪头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即使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每年也将增加至少1300万城镇人口,相应地将产生大量的新增能源需求 我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决定了能源消耗比重比较大由于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处在低端位置,形成了进口多为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而出口多为一般制造业产品的国际贸易结构单位价值的进口与单位价值的出口消耗能源不同,事实上造成了国际间能源需求的转移在这一进出口结构下,随着进出口量的增加,能源需求向中国转移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 我国的技术水平决定了能源利用效率不高我国目前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据统计,我国八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水平高47%,而这八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按此推算,与国际水平相比,中国的工业部门每年多用能源约3亿吨标准煤 (二)对我国石油对外依赖程度的分析 2003年中国的石油消费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从1993年到2002年的十年间,中国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11%,远远超过同期世界年均增长37%,以及OECD国家年均增长06%的水平从1993年开始,我国成为石油的净进口国,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每年净进口增长量不到1000万吨;而到了2000年以后,尤其近两年,每年净进口增长量达到了大约2000万吨以每年增长2000万吨来看,国内再怎么勘探开发也弥补不了这个缺口因此我国石油对外依赖程度提高已经成为必然5的趋势2003年,中国石油进口量9112万吨,对外依赖程度达到38%;201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44%;到2020年,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有可能接近60%,与目前美国的水平相当 (三)我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已经构成国际政治问题 国际环境的变化使我国的能源需求成为影响国际政治关系的因素中国也同大部分发达国家一样,将经历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较快和能源结构快速变化(石油需求比例上升)的过程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这个基本国情与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各国环境保护加强的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使我们面对的情况和挑战比起其他发达国家曾经历的时期都要复杂得多一个显而易见的形势是,在当今世界能源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中,中国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的能源问题也远远超出了供需平衡的范畴,成为影响国际政治,外交关系的重大问题尽管有些媒体对所谓"水危机","环境危机","粮食危机","石油危机"等等这些问题的宣传有"炒作"之嫌,但我们应该看到这些问题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威胁是客观存在的 换言之,我们必须承认:(1)国内石油的需求缺口不断加大,对外的能源依赖度会不断增加;(2)世界石油市场油价不稳,而且油价不断走高;(3)中国石油进口中80%或者80%以上要经过海运,运输安全问题十分严峻;(4)面临国际竞争的制约,有些竞争的制约是现实的,有些是潜在的这些因素的发展均可以构成国际政治问题 解决问题的机遇仍然大于挑战尽管存在着某些外部势力企图使用"能源武器"遏制我们的可能,但是问题的实质还是挑战与机遇并存,而且机遇大于挑战关键在于,中国经济在持续发展,实力在不断增强,而且由于我国正在逐渐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能源战略目标,包括节能,技术进步,推行清洁生产,建立与能源生产国之间的互利合作关系,实现资源供应的多元形式等因此解决我国的能源6 问题,仍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三,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地缘政治分析 (一)现代石油市场和石油地缘政治的特点 石油输出国和消费国的关系出现新局面无论是OPEC还是OECD,任何一方想垄断和长期控制国际市场,决定石油价格,都已很难实现;双方既有利益的争斗,也需要互相依赖和互相渗透 供需格局复杂化非OPEC组织的石油输出国作用增强,出现了更多的石油勘探热点和出口国,出现了亚洲的新消费热点,全球石油贸易和流向更趋复杂化,消费国和石油输出国都在使输出(入)国多元化以保持稳定的供需关系和获得更好的经济利益 跨国公司成为控制国际石油市场的重要力量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财团相结合,成为控制国际市场的主要力量 (二)对我国石油安全的影响 存在着国际石油供应暂时短缺的可能由于我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不断增大,因而加大了对我国石油供应的风险;国际上可能出现的短期或局部供应短缺,以及某些敌对势力对我国石油供应的控制,都可能对我国构成威胁 此外,国际石油价格有可能出现短期的较大波动石油价格过高可能导致我国GDP增长速度降低;而价格过低则将使国内石油行业亏损 同时,国内油气生产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国内的资源勘探技术还在进步,新的油气资源可能被不断发现,但是开采难度会不断增加尤其是大陆架油气资源开发的风险因素很大,并且受到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影响很大另外,自然灾害对我国油气的生产和运输(尤其对天然气输送),可能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7四,我国能源来源的多元化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一)必须形成国家统一的能源安全战略 能源安全战略的制订是源于能源不安全危害的存在所谓能源不安全就是外部能源供应出现突然中断,短缺并引起价格迅速上涨对国民经济的危害危害的程度取决与国民经济对外部能源供应的依赖程度,对价格暴涨的应付能力事实上,没有一个工业化国家是完全依靠本国资源的我国的工业化前景和能源资源条件也决定了必须依赖外部能源要解决好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建立在开放条件下适应资源外向特点的资源持续,安全供应的新机制;第二个是平衡好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的关系说到底就是实现能源的可持续供应 因此,必须形成国家统一的能源安全战略 我国的能源来源多元化已经成为既定方针,但是在开发外部能源的战略实践中,我们所面临的困难增加了许多比如俄罗斯输油管道的事件,我国在东海,黄海采油与韩日发生的矛盾等等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我国在相当长时间里持续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正在改变着现有石油分配和利用格局,其影响已经引起有关主要石油输入国和输出国的警惕,他们要采取措施来干扰,阻挡中国,并且已经发起了挑战 在新的形势下实施能源来源多元化的方针,不是简单的局部政策调整或者局部策略的设计,或者只是对某些能源生产企业的要求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国家层面上完整设计一套包括外交政策,贸易政策,境外投资政策,远洋运输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等等在内的能源政策在这种较完整,系统的政策设计中,还应有一套有利于实现能源来源多元化的具体措施,包括国别的政策,地区开发的政策用一个笼统的大能源政策去处理不同地区的资源问题十分困难,必须对不同地区,如中东,非洲,亚洲,俄罗斯和海洋大陆架有一个战略性的统一协调 (二)以多种方式推进海外油气资源开发 8 利用国外油气资源有两种方式,一个是通过贸易进口,一个是到海外勘探开发后者作为国内产业链的延伸,到国外建炼油厂,加工厂,最终把油弄回来,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利用国外初级原料,通过产业投资形成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为中国国内消费所用,而且也受到资源国的欢迎这比单纯地强调在国外搞原油,拿原油,难度可能会小得多尤其像俄罗斯这样的资源大国,现在对本国资源越来越重视,拿他的原油资源很困难,但如果投资,通过合作生产一些东西并把最终产品拿过来,对双方都有利我们加强与俄罗斯的多种方式合作,就可以减少对中东地区的依赖 海外勘探开发这种投资行为还有其他很重要的好处据目前估计,经过努力到2002年我国国外勘探开发能拿到7000万吨份额油这部分资源的意义在于,第一,对能拿到的份额油有支配权;第二,这些份额油价格随国际油价波动,可以部分抵消国际油价的冲击 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海外油气勘探开发中能真正获得的石油实物量是非常有限的,真正对我国石油安全起作用的还是多元化的贸易渠道,海外油气开发只能是必要的补充 此外,利用海外油气资源还有多种机会例如,我们与哈萨克斯坦的成功合作,就是因为它强烈需要开辟新的石油通道由于要求避开来自伊朗和俄罗斯的通道约束,哈萨克斯坦利用我国作为通道符合其根本利益,而我们则可以根据对方国家的利益需求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不能简单地强调人家必须给我们石油,或者必须让我们在人家那里拿一块油田 中国在海外勘探开发油气资源很容易被看作是国际政治问题,国内有的媒体也参与了不恰当炒做,比如提出在国外建立"海外资源战略区",就是在激化问题能源问题的实质还是经济,而不是政治,即便有政治色彩,也要淡化 (三)"走出去"实现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几个具体行9动领域 要走向海洋和走向国际石油集团今后的石油战略如何向海洋倾斜,这是国家要统一考虑的问题当然这与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都有关,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今后一定要把包括东海,南海在内的海洋资源考虑在内怎样走出去可以有多种形式,包括直接投资,投资加工业以及资源贸易等;也可以通过资本运作,渗透到海外一些大的石油集团里面去从中获益,或者逐步增加在国际石油体系里面的分量,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要建立国际能源政策联盟即在充分利用本国资源的同时,通过能源进口来源多元化与周边资源国形成稳定的石油贸易关系,这样的能源政策联盟可以降低本国石油供应的安全风险实际上美国这几年就是这样做的,它与加拿大和墨西哥建立了能源政策联盟,提高了石油供应保障水平 要形成统一对外的海外油气开发管理体系这个措施旨在克服国内各个企业都到同一个地方去抢同一个能源产品的开发项目,避免出现大家竞相降价,恶性竞争的混乱局面 要有效保障我国能源航路的安全能源问题与中国军事层面上的互动关系越来越明显例如我国能否提供有效的能源航路保障,是一个尖锐问题事情关系到国家能源战略储备,军事实力和部署以及参加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加深国际分工等许多方面,与我国外交上的"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原则均有关联 要积极参与国际能源的定价体系如果我们仅仅作为初级能源或能源产品的进口国,还不足以使我们在国际定价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如果我国把能源进口定位在制造业的耗能产品环节上(比如钢铁工业的钢坯),就既可以对整个国际能源市场产生影响,又可以降低国内一次能源消耗和减少资源环境压力我们不能总是等别人把"国际规则"定好了,再来定我们自己的"国别策略" (四)能源贸易仍然是基本战略 10 如前所述,真正对我国石油安全起作用的还是多元化的贸易渠道,海外油气开发只能是必要的补充如中国所需的海外油气资源三分之二还要靠国际贸易;而且即使是上面所说到的我们已经拿到的7000万吨海外份额油,也要通过国际贸易把它运回来归根结底,所有的能源缺口最终要靠贸易解决因此,建立一个稳定的,多元化的海外国际贸易框架显得非常必要日本上个世纪70年代就搞了一个海外投资计划,企图使海外份额油达到进口量的三分之一,但经过20多年的时间,到现在也只达到了15%今天国际油价高涨,资源空前稀缺,各个资源国高度警惕资源流失,所以我们更不能对拿到海外份额油寄予太大的希望,应主要还是依靠国际贸易框架来根本解决问题 (五)"立足国内,开源节流"应成为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理念 从"能源战略"的角度观察,有几种不良倾向必须引起注意,即,更多着眼于能源总量扩大,而不是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更主要着眼于向外开拓,而不是在内部挖潜;更多着眼于政府解决问题,而不是调动市场和企业的力量如果我们的能源战略只是考虑数量的扩大,全球能源总量绝对不够,因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能源消耗系数太大与其着眼于能源数量的扩大,不如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如果我们的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到世界水平,我们的能源需求或许根本就不用在海外找出路因此一定要认识到,"开源节流"是我国能源战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理念 "立足国内,开源节流"的关键环节是政府推动和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制度,包括: 第一,将节约资源作为新时期的基本国策,应将节能放在能源战略的重要地位必须提高全民族的资源忧患意识,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第二,加强政府节能管理体系的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表明,节能同环保一样,政府11必须起主导作用节能具有公共事务的性质,市场机制的作用很有限 第三,建立和完善节能经济激励政策建议推进能源价格市场化以及政府价格调控的科学化;节能投资项目实行税收减免或加速折旧的优惠政策;生产节能新产品的企业,应视同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开征燃油税或提高汽油,柴油消费税率 第四,调整节能战略重点,在继续推进工业节能的同时,加强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节能必须在这两个领域高速成长的时期严抓节能工作,万不可再坐失良机,否则将难以纠正 五,关于国家能源储备 (一)借鉴法国石油储备体制的经验 法国经验最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它制订了一整套完善的法规和法律,同时建立了企业义务储备这样全国性的储备机制,从而为国家石油储备体系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法国制定的国家石油储备战略的目标非常明确:第一,要保证国家能够应对经济危机;或者是突发意外事件出现时,能够使其对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尽快消除第二,在这样的目标下,国家相关部门的设置和职能划分非常明确,用法律形式来规定不同部门各自的作用第三,为保证石油安全,明确国家和企业两级管理和运营,使国家机构的储备和企业储备相结合 在法国,企业储备和商业储备是两回事法国政府规定的企业储备不是商业储备,而是国家完全控制的石油储备,也叫义务储备法国的有关法规规定:在法国海外和本土省份从事石油产品分配,从而要缴纳国家消费税的人,或者给飞行器提供石油产品的人,其所涉及的产品被列入战略储备石油清单的,应该为石油产品储备的组成和战略储备做贡献 12 实际上,法国所谓的企业储备,并不是真正由企业去投资兴建储备石油的设施,企业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和能力真正有能力投资兴建储备石油设施的,还是国家储备机构所谓企业储备机制,就是指上述法规中包括的企业,有责任和有义务必须向国家购买或者租用这种能力;即国家帮企业储备能源,企业支付租费和储备管理费法国的这套体制,是解决能源战略储备的一种重要途径,是如何解决企业能源储备机制的一种重要的制度设计 通过这种制度安排,国家可以稳固地获得一部分不断增强的储备能力,而且不需要花太多资金这样的制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那种在炼油加工领域和石油批发领域盲目上项目的顽症这种制度设计的一个前提条件是,企业要为国家承担能源储备义务;承担这种义务除了获得国家所给的一定优惠外,所有的成本由企业承担 在储备结构上法国很明确,那就是储备成品油如企业无法按照国家要求进行成品油储备的,可以通过将原油折算为成品油的办法解决 (二)我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面临的几个问题 包括国家要不要建立这种实体性的能源储备设施;怎样利用社会力量建立能源储备设施;怎样兼顾战争因素和常规经济利益以及应付突发事件 法国在法律上对企业承担储备的义务做出规定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现在最困难的是储备体系的建设需要很大的投入,特别是国家要拿出很大一部分钱来而储备产品的生产者或者储备产品的使用者在这方面似乎没有义务,好像是可以无偿地享受国家储备,这样就使得国家的投入被认为是国家的事,与使用者,生产者,经营者无关 我们也应该通过制订一定的法律法规,解决一部分稳固的资金和稳固的发展储备能力的投入例如企业必须承担储备义务,要保证一定的储备量;企业经营者或炼油厂应按照上一年度的经营业绩,折算相应的储备量;企业加工量越大,承办能源储备的能力和数量也应该越大;经营13者业务量越多,为国家储备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必须越多 此外,企业或经营者的能源储备设施,必须按国家要求保证建设,而且要在国家监管下进行能源存储,费用企业自己承担;如果能源存储库容不足,或者一时建不起存储设施可以租用社会上能够提供的符合储备条件的容器,从而也鼓励企业节约能源 加油哦。可以照着这个写一个以小见大的比较实用。

能源未来的发展之路 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能源的出现和先进能源技术的使用。在当今世界,能源的发展,能源和环境,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能源”这一术语,过去人们谈论得很少,正是两次石油危机使它成了人们议论的热点。能源是整个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自工业革命以来,能源安全问题就开始出现。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国际能源安全已上升到了国家的高度,各国都制定了以能源供应安全为核心的能源政策。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在稳定能源供应的支持下,世界经济规模取得了较大增长。但是,人类在享受能源带来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利益的同时,也遇到一系列无法避免的能源安全挑战,能源短缺、资源争夺以及过度使用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能源种类繁多,而且经过人类不断的开发与研究,更多新型能源已经开始能够满足人类需求。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能源也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来源分为3类:地球本身蕴藏的能量 通常指与地球内部的热能有关的能源和与原子核反应有关的能源。 ①来自地球外部天体的能源(主要是太阳能)。除直接辐射外,并为风能、水能、生物能和矿物能源等的产生提供基础。人类所需能量的绝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正是各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在植物体内贮存下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也是由古代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它们实质上是由古代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此外,水能、风能、波浪能、海流能等也都是由太阳能转换来的。  ②地球本身蕴藏的能量。如原子核能、地热能等。  ③地球和其他天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能量。如潮汐能。温泉和火山爆发喷出的岩浆就是地热的表现。地球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它是一个大热库。地壳就是地球表面的一层,一般厚度为几公里至70公里不等。地壳下面是地幔,它大部分是熔融状的岩浆,厚度为2900公里。火山爆发一般是这部分岩浆喷出。地球内部为地核,地核中心温度为2000度。可见,地球上的地热资源贮量也很大。 中国目前的能源利用困难主要表现为: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资源约束突出,能源效率偏低;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环境压力加大;市场体系不完善,应急能力有待加强等。 因此开发新能源是能源发展的必要途径,而在我看来在开发新能源当中,核能应重点开发;理由如下: 一,由人类研究核的发展历程来看,核由难以被人发现的不可再分粒子演变成可以释放巨大能量的核反应堆,这说明每一个阶段的科学家都在埋头于发现核的秘密,从另一个角度看,核能越来越重要了。 二,核能之所以受到科学家的关注,不仅是因为人类的能源缺乏,更重要的是核能本身的巨大能量,如我们看到的太阳就是通过核聚变释放能量的,甚至我们现在利用的化石能源都是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三,核能发电不像化石燃料发电那样排放巨量的污染物质到大气中,因此核能发电不会造成空气污染。   四,核能发电不会产生加重地球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   五,核能发电所使用的铀燃料,除了发电外,没有其他的用途。   六,核燃料能量密度比起化石燃料高上几百万倍,故核能电厂所使用的燃料体积小,运输与储存都很方便,一座1000百万瓦的核能电厂一年只需30公吨的铀燃料,一航次的飞机就可以完成运送。   七,核能发电的成本中,燃料费用所占的比例较低,核能发电的成本较不易受到国际经济情势影响,故发电成本较其他发电方法为稳定。 基于以上的优点,在当下每一个国家都在大学设立了相关的课题研究核能;在我国,几所著名大学如北大,清华,浙大,中大等大学都设立了和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这再一次证明了核能就是能源未来的发展! 然而,我认为使核能不能成为目前的主要能源的原因主要是: 核能电厂会产生高低阶放射性废料,或者是使用过之核燃料,虽然所占体积不大,但因具有放射线,故必须慎重处理,且需面对相当大的政治困扰。   核能发电厂热效率较低,因而比一般化石燃料电厂排放更多废热到环境裏,故核能电厂的热污染较严重。   核能电厂投资成本太大,电力公司的财务风险较高。   核能电厂较不适宜做尖峰、离峰之随载运转。   兴建核电厂较易引发政治歧见纷争。   核电厂的反应器内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如果在事故中释放到外界环境,会对生态及民众造成伤害。 核能的释放主要通过裂核反应和热核反应(即核反应堆),但是热核反应是要利用裂核反应来实现的,而裂核反应是需要不稳定的重核,不稳定的重核主要是铀-235,这是一种很稀小资源!所以在资源方面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核技术的难度极高,所以需要尖端的技术人才,这也是一个困难。 总的来说,能源未来的发展之路即使很模糊,但这就像法拉第当年发现电磁感应定律一样,核能的未来将是不可估计的巨大!

2008年能源安全论文题目

有招编辑部这边做过类似的文章通过的哦,小编全程 免费 提供专业写作思路和构建框架, 在线构题辅导,这样能更准确的解决同学的问题哦,望采纳哦,,麻烦同学了。

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与趋势摘要:据农业部对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生活用能呈稳步增长趋势,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目前能源消费结构以秸秆和薪柴为主,但存在着商品能源消费城乡差距较大、地域差异显著等问题。分析表明,商品能源无法满足中国农村能源发展需求。我国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可供农村地区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小水电、地热能、生物质能。为促进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建议采取完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体系,消除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市场障碍,加大资金投人力度,多能互补开发农村能源,加快服务体系建设等措施。关健词:农村能源,发展现状,趋势,可再生能源引言农村能源是指农村地区的能源,包括能源消费和能源生产(主要是当地的可再生能源)仁’〕。实际上,农村能源是针对第三世界国家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不发达,很少获得商品能源供应,主要依靠当地生产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满足需要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2006年乡村人口总数达3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10%图,农村能源关系到全国1/2以上人口的生活用能供应和生活质量改善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搞好农业农村节能减排,不仅有利于合理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优化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结构,缓解化石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利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供应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识中国农村能源发展趋势,选择合适的农村能源发展战略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对《2007年度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汇总表》分析,研究了我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趋势、制约因素和发展对策。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据农业部对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结果,截至2007年底,全国省柴节煤灶保有量5亿户,节能炉3471万户,节能炕2024万铺;农村户用沼气保有量总数已经达到了2650万户;太阳热水器保有量达4300万米2,太阳灶保有量112万台;已建成秸秆集中供气站734处,建立了一批秸秆固化成型示范点,为生物质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l)农村居民生活用能消费总t稳步增加与20。。年相比,2。。7年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增加了1%,年均增长率为。%,低于全国同期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呈稳步增长态势(图1)。其中,商品能源增加了6%,年均增长率为7%;非商品能源增加了4%,年均增长率为4环。在农村居民生活用能费中,优质能源的增长速度较快。其中,农村户用沼气消费增长速度最快,与2000年相比,2007年增长了5%,年均增长率为0%。其次为液化石油气和电力,分别增长了5%和0%,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和8%。而煤油消费呈负增长,与2000年相比减少了7%,年增长率为一2%(图2)。中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正朝着商品化、优质化的方向发展。2)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秸秆和薪桨为主2007年中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消费结构中,秸秆占33%,薪柴占10%,煤占08%,电力占47%,沼气占21%,液化石油气占71%(图3)。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仍以秸秆、薪柴为主,大部分用于炊事和取暖之用,优质能源比例低,能源消费结构极不合理。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秸秆、薪柴容易获得,几乎不需要任何费用造成的。从发展趋势来看,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秸秆、薪柴等传统生物质能仍是我国农村居民的主要生活用能。

能源风险管理与公司价值研究内容摘要 4-5 Abstract 5 1 引言 7-17 1 选题背景和意义 7-9 2 研究文献简要回顾 9-14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6 4 创新点和后续研究 16-17 2 能源风险管理与公司价值:理论分析 17-30 1 市场不完全和非有效性与公司价值 17-19 2 交易成本 19-23 3 投资策略的调整效率 23-24 4 代理费用 24-27 5 税收 27-30 3 能源市场风险管理 30-45 1 目前我国能源市场概述 30-35 2 能源风险分析 35-40 3 能源风险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40-41 4 能源市场的风险管理 41-45 4 能源风险管理与公司价值的实证检验 45-57 1 样本和数据选取 45-47 2 变量指标选取 47-54 3 风险管理与公司价值的实证分析 54-57 5 总结及启示 57-61 1 总结 57-58 2 研究结果对我国的启示 58-59 3 政策建议 这个是大纲,感觉对口与我184886722,聊取全文,5元支付宝,论文随你挑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操控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主要区别于现在我们常见的汽油和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动力汽车、其他新能源汽车等。下面介绍几个市场主流的新能源汽车类型:1、新能源包括混合动力汽车:采用燃油和电作为驱动原料的混合动力。目前各大品牌基本都有此类车型,比如:奔驰S400、宝马5系等,这些混动车辆都会标有Hybrid字样。2、纯电动汽车:此款车完全脱离了燃油,完全靠电作为驱动原料的混合动力。3、燃料电池汽车:这款车也是电池车,是一种氢氧混合燃料电池,您可以快速将电池燃料灌满,无需充电等待。4、氢能源动力汽车:此款车也完全脱离了燃油,利用氢能源替代了燃料。5、太阳能汽车:这款车大家比较容易理解,通过太阳能电池板,转化成电能来驱动车辆。还有其他新能源汽车,如:双燃料汽车、天然气汽车等

2008能源安全论文

一, 中国的和平崛起与国家能源安全战略 (一)我国能源问题所涉及的一系列战略考虑 首先,能源问题是我国自身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仅是用多少油,用多少煤的问题,而是涉及到采取什么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问题,是如何对待环境和文化发展的问题,最后归结起来也是政治的问题因为从国际关系上讲,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了,目前已经涉及到的,如南海的中国与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等国家的关系,东海的中日关系,海洋石油资源供应等,这些都已是保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和海洋资源等一系列的综合性战略问题了因此,能源安全问题从本质上讲还是政治和经济相互联系的问题,偏废哪一方面都不恰当 其次,存在一个矛盾关系:即中国的和平崛起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冲击按照通俗的理解,和平崛起就是不搞掠夺,以和平共处的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制定切实可行和高瞻远瞩的能源战略,保障能源的可持续供应,是实现和平崛起的基本保证但是既要求能源安全又保证"和平崛起"只是我们的一个愿望,在实践中会遇到一个很大的困难和矛盾现在全世界工业化国家的人口总数大约有7亿,这是全世界200多年工业化进程发展到现在所积累的人口规模;中国经济增长的本质是要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实现了工业化后的中国人口可能会达到15亿;目前的7亿工业化人口再加上未来的15亿新工业化人口,显然会使整个地球上的能源形势十分严峻因此,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所必然发生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大幅增长的趋势,会与世界资源与环境发生尖锐的矛盾当然,这个矛盾不是不可调和的,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出路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转变国内发展的增长方式,要依靠技术进步和观念进步,同时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工业化的实现但即使是这样,资源消耗的总量仍会继续增长,并足以构成对世界能源市场的冲击 再次,能源安全战略涉及国内外政治与经济关系综3上所述,我们不必讳言中国和平崛可能产生的能源紧缺和能源安全问题现在要认识清楚的是,应该把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放在中国和平崛起的大战略框架之下,而不应该把它们相互对立起来我们既要实现能源安全,也要实现和平崛起;既要一如既往地韬光养晦,又要有所作为在对外的舆论宣传方面,应当突出我国能源安全与世界各国实现利益共赢的格局所以说,我国的能源安全是一个涉及国内外政治与经济的战略问题 (二)实现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其他考虑 第一,从社会发展综合战略出发的考虑英国有一个汽油消费税,政府征收消费税用于社会福利支出,既限制了能源消耗又获得了公共财政的能力我国也可以考虑这样的做法,使得能源战略具有综合发展的功效 第二,研究我国作为"世界工厂"的情景下,也就是一个工业化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如何以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制度优势"保障实现新技术革命如前所述,技术进步是解决人类能源短缺问题的根本手段,回顾技术进步的历程就是这样一个动力进步的历史过程从蒸汽动力到内燃动力到电力,从煤炭能源到石油能源到核动力从核电的技术方向来看,我国的核电生产大概只占到整个电力的不到百分之一,而全世界的平均水平已经达到百分之十说明我国核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必须动员我国的制度资源,迅速改变能源技术结构,同时运用我国的市场力量,来激励和推动能源方面的技术进步,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能源短缺和能源安全问题 二, 对我国能源需求及能源安全的分析 (一)对我国能源需求增长的分析 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高增长周期,日益显著的重化工业特征决定了我国能源消耗将迅速增长2002年以后,我国重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逐年提高并且超过了60%(2002年,2003年这一比例分别达到了9%和3%)4 由于重化工业阶段的形成机制主要归因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中长期因素,这就意味着重化工业时期将持续较长时间,同时也意味着今后的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将比轻纺工业时期高得多 城市化进程加快也是能源消耗增长的决定性因素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55-60%当前,城镇人口年均消耗能源为农村人口的5倍,本世纪头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即使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每年也将增加至少1300万城镇人口,相应地将产生大量的新增能源需求 我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决定了能源消耗比重比较大由于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处在低端位置,形成了进口多为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而出口多为一般制造业产品的国际贸易结构单位价值的进口与单位价值的出口消耗能源不同,事实上造成了国际间能源需求的转移在这一进出口结构下,随着进出口量的增加,能源需求向中国转移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 我国的技术水平决定了能源利用效率不高我国目前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据统计,我国八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水平高47%,而这八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按此推算,与国际水平相比,中国的工业部门每年多用能源约3亿吨标准煤 (二)对我国石油对外依赖程度的分析 2003年中国的石油消费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从1993年到2002年的十年间,中国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11%,远远超过同期世界年均增长37%,以及OECD国家年均增长06%的水平从1993年开始,我国成为石油的净进口国,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每年净进口增长量不到1000万吨;而到了2000年以后,尤其近两年,每年净进口增长量达到了大约2000万吨以每年增长2000万吨来看,国内再怎么勘探开发也弥补不了这个缺口因此我国石油对外依赖程度提高已经成为必然5的趋势2003年,中国石油进口量9112万吨,对外依赖程度达到38%;201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44%;到2020年,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有可能接近60%,与目前美国的水平相当 (三)我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已经构成国际政治问题 国际环境的变化使我国的能源需求成为影响国际政治关系的因素中国也同大部分发达国家一样,将经历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较快和能源结构快速变化(石油需求比例上升)的过程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这个基本国情与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各国环境保护加强的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使我们面对的情况和挑战比起其他发达国家曾经历的时期都要复杂得多一个显而易见的形势是,在当今世界能源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中,中国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的能源问题也远远超出了供需平衡的范畴,成为影响国际政治,外交关系的重大问题尽管有些媒体对所谓"水危机","环境危机","粮食危机","石油危机"等等这些问题的宣传有"炒作"之嫌,但我们应该看到这些问题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威胁是客观存在的 换言之,我们必须承认:(1)国内石油的需求缺口不断加大,对外的能源依赖度会不断增加;(2)世界石油市场油价不稳,而且油价不断走高;(3)中国石油进口中80%或者80%以上要经过海运,运输安全问题十分严峻;(4)面临国际竞争的制约,有些竞争的制约是现实的,有些是潜在的这些因素的发展均可以构成国际政治问题 解决问题的机遇仍然大于挑战尽管存在着某些外部势力企图使用"能源武器"遏制我们的可能,但是问题的实质还是挑战与机遇并存,而且机遇大于挑战关键在于,中国经济在持续发展,实力在不断增强,而且由于我国正在逐渐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能源战略目标,包括节能,技术进步,推行清洁生产,建立与能源生产国之间的互利合作关系,实现资源供应的多元形式等因此解决我国的能源6 问题,仍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三,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地缘政治分析 (一)现代石油市场和石油地缘政治的特点 石油输出国和消费国的关系出现新局面无论是OPEC还是OECD,任何一方想垄断和长期控制国际市场,决定石油价格,都已很难实现;双方既有利益的争斗,也需要互相依赖和互相渗透 供需格局复杂化非OPEC组织的石油输出国作用增强,出现了更多的石油勘探热点和出口国,出现了亚洲的新消费热点,全球石油贸易和流向更趋复杂化,消费国和石油输出国都在使输出(入)国多元化以保持稳定的供需关系和获得更好的经济利益 跨国公司成为控制国际石油市场的重要力量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财团相结合,成为控制国际市场的主要力量 (二)对我国石油安全的影响 存在着国际石油供应暂时短缺的可能由于我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不断增大,因而加大了对我国石油供应的风险;国际上可能出现的短期或局部供应短缺,以及某些敌对势力对我国石油供应的控制,都可能对我国构成威胁 此外,国际石油价格有可能出现短期的较大波动石油价格过高可能导致我国GDP增长速度降低;而价格过低则将使国内石油行业亏损 同时,国内油气生产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国内的资源勘探技术还在进步,新的油气资源可能被不断发现,但是开采难度会不断增加尤其是大陆架油气资源开发的风险因素很大,并且受到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影响很大另外,自然灾害对我国油气的生产和运输(尤其对天然气输送),可能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7四,我国能源来源的多元化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一)必须形成国家统一的能源安全战略 能源安全战略的制订是源于能源不安全危害的存在所谓能源不安全就是外部能源供应出现突然中断,短缺并引起价格迅速上涨对国民经济的危害危害的程度取决与国民经济对外部能源供应的依赖程度,对价格暴涨的应付能力事实上,没有一个工业化国家是完全依靠本国资源的我国的工业化前景和能源资源条件也决定了必须依赖外部能源要解决好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建立在开放条件下适应资源外向特点的资源持续,安全供应的新机制;第二个是平衡好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的关系说到底就是实现能源的可持续供应 因此,必须形成国家统一的能源安全战略 我国的能源来源多元化已经成为既定方针,但是在开发外部能源的战略实践中,我们所面临的困难增加了许多比如俄罗斯输油管道的事件,我国在东海,黄海采油与韩日发生的矛盾等等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我国在相当长时间里持续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正在改变着现有石油分配和利用格局,其影响已经引起有关主要石油输入国和输出国的警惕,他们要采取措施来干扰,阻挡中国,并且已经发起了挑战 在新的形势下实施能源来源多元化的方针,不是简单的局部政策调整或者局部策略的设计,或者只是对某些能源生产企业的要求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国家层面上完整设计一套包括外交政策,贸易政策,境外投资政策,远洋运输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等等在内的能源政策在这种较完整,系统的政策设计中,还应有一套有利于实现能源来源多元化的具体措施,包括国别的政策,地区开发的政策用一个笼统的大能源政策去处理不同地区的资源问题十分困难,必须对不同地区,如中东,非洲,亚洲,俄罗斯和海洋大陆架有一个战略性的统一协调 (二)以多种方式推进海外油气资源开发 8 利用国外油气资源有两种方式,一个是通过贸易进口,一个是到海外勘探开发后者作为国内产业链的延伸,到国外建炼油厂,加工厂,最终把油弄回来,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利用国外初级原料,通过产业投资形成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为中国国内消费所用,而且也受到资源国的欢迎这比单纯地强调在国外搞原油,拿原油,难度可能会小得多尤其像俄罗斯这样的资源大国,现在对本国资源越来越重视,拿他的原油资源很困难,但如果投资,通过合作生产一些东西并把最终产品拿过来,对双方都有利我们加强与俄罗斯的多种方式合作,就可以减少对中东地区的依赖 海外勘探开发这种投资行为还有其他很重要的好处据目前估计,经过努力到2002年我国国外勘探开发能拿到7000万吨份额油这部分资源的意义在于,第一,对能拿到的份额油有支配权;第二,这些份额油价格随国际油价波动,可以部分抵消国际油价的冲击 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海外油气勘探开发中能真正获得的石油实物量是非常有限的,真正对我国石油安全起作用的还是多元化的贸易渠道,海外油气开发只能是必要的补充 此外,利用海外油气资源还有多种机会例如,我们与哈萨克斯坦的成功合作,就是因为它强烈需要开辟新的石油通道由于要求避开来自伊朗和俄罗斯的通道约束,哈萨克斯坦利用我国作为通道符合其根本利益,而我们则可以根据对方国家的利益需求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不能简单地强调人家必须给我们石油,或者必须让我们在人家那里拿一块油田 中国在海外勘探开发油气资源很容易被看作是国际政治问题,国内有的媒体也参与了不恰当炒做,比如提出在国外建立"海外资源战略区",就是在激化问题能源问题的实质还是经济,而不是政治,即便有政治色彩,也要淡化 (三)"走出去"实现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几个具体行9动领域 要走向海洋和走向国际石油集团今后的石油战略如何向海洋倾斜,这是国家要统一考虑的问题当然这与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都有关,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今后一定要把包括东海,南海在内的海洋资源考虑在内怎样走出去可以有多种形式,包括直接投资,投资加工业以及资源贸易等;也可以通过资本运作,渗透到海外一些大的石油集团里面去从中获益,或者逐步增加在国际石油体系里面的分量,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要建立国际能源政策联盟即在充分利用本国资源的同时,通过能源进口来源多元化与周边资源国形成稳定的石油贸易关系,这样的能源政策联盟可以降低本国石油供应的安全风险实际上美国这几年就是这样做的,它与加拿大和墨西哥建立了能源政策联盟,提高了石油供应保障水平 要形成统一对外的海外油气开发管理体系这个措施旨在克服国内各个企业都到同一个地方去抢同一个能源产品的开发项目,避免出现大家竞相降价,恶性竞争的混乱局面 要有效保障我国能源航路的安全能源问题与中国军事层面上的互动关系越来越明显例如我国能否提供有效的能源航路保障,是一个尖锐问题事情关系到国家能源战略储备,军事实力和部署以及参加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加深国际分工等许多方面,与我国外交上的"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原则均有关联 要积极参与国际能源的定价体系如果我们仅仅作为初级能源或能源产品的进口国,还不足以使我们在国际定价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如果我国把能源进口定位在制造业的耗能产品环节上(比如钢铁工业的钢坯),就既可以对整个国际能源市场产生影响,又可以降低国内一次能源消耗和减少资源环境压力我们不能总是等别人把"国际规则"定好了,再来定我们自己的"国别策略" (四)能源贸易仍然是基本战略 10 如前所述,真正对我国石油安全起作用的还是多元化的贸易渠道,海外油气开发只能是必要的补充如中国所需的海外油气资源三分之二还要靠国际贸易;而且即使是上面所说到的我们已经拿到的7000万吨海外份额油,也要通过国际贸易把它运回来归根结底,所有的能源缺口最终要靠贸易解决因此,建立一个稳定的,多元化的海外国际贸易框架显得非常必要日本上个世纪70年代就搞了一个海外投资计划,企图使海外份额油达到进口量的三分之一,但经过20多年的时间,到现在也只达到了15%今天国际油价高涨,资源空前稀缺,各个资源国高度警惕资源流失,所以我们更不能对拿到海外份额油寄予太大的希望,应主要还是依靠国际贸易框架来根本解决问题 (五)"立足国内,开源节流"应成为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理念 从"能源战略"的角度观察,有几种不良倾向必须引起注意,即,更多着眼于能源总量扩大,而不是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更主要着眼于向外开拓,而不是在内部挖潜;更多着眼于政府解决问题,而不是调动市场和企业的力量如果我们的能源战略只是考虑数量的扩大,全球能源总量绝对不够,因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能源消耗系数太大与其着眼于能源数量的扩大,不如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如果我们的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到世界水平,我们的能源需求或许根本就不用在海外找出路因此一定要认识到,"开源节流"是我国能源战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理念 "立足国内,开源节流"的关键环节是政府推动和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制度,包括: 第一,将节约资源作为新时期的基本国策,应将节能放在能源战略的重要地位必须提高全民族的资源忧患意识,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第二,加强政府节能管理体系的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表明,节能同环保一样,政府11必须起主导作用节能具有公共事务的性质,市场机制的作用很有限 第三,建立和完善节能经济激励政策建议推进能源价格市场化以及政府价格调控的科学化;节能投资项目实行税收减免或加速折旧的优惠政策;生产节能新产品的企业,应视同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开征燃油税或提高汽油,柴油消费税率 第四,调整节能战略重点,在继续推进工业节能的同时,加强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节能必须在这两个领域高速成长的时期严抓节能工作,万不可再坐失良机,否则将难以纠正 五,关于国家能源储备 (一)借鉴法国石油储备体制的经验 法国经验最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它制订了一整套完善的法规和法律,同时建立了企业义务储备这样全国性的储备机制,从而为国家石油储备体系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法国制定的国家石油储备战略的目标非常明确:第一,要保证国家能够应对经济危机;或者是突发意外事件出现时,能够使其对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尽快消除第二,在这样的目标下,国家相关部门的设置和职能划分非常明确,用法律形式来规定不同部门各自的作用第三,为保证石油安全,明确国家和企业两级管理和运营,使国家机构的储备和企业储备相结合 在法国,企业储备和商业储备是两回事法国政府规定的企业储备不是商业储备,而是国家完全控制的石油储备,也叫义务储备法国的有关法规规定:在法国海外和本土省份从事石油产品分配,从而要缴纳国家消费税的人,或者给飞行器提供石油产品的人,其所涉及的产品被列入战略储备石油清单的,应该为石油产品储备的组成和战略储备做贡献 12 实际上,法国所谓的企业储备,并不是真正由企业去投资兴建储备石油的设施,企业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和能力真正有能力投资兴建储备石油设施的,还是国家储备机构所谓企业储备机制,就是指上述法规中包括的企业,有责任和有义务必须向国家购买或者租用这种能力;即国家帮企业储备能源,企业支付租费和储备管理费法国的这套体制,是解决能源战略储备的一种重要途径,是如何解决企业能源储备机制的一种重要的制度设计 通过这种制度安排,国家可以稳固地获得一部分不断增强的储备能力,而且不需要花太多资金这样的制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那种在炼油加工领域和石油批发领域盲目上项目的顽症这种制度设计的一个前提条件是,企业要为国家承担能源储备义务;承担这种义务除了获得国家所给的一定优惠外,所有的成本由企业承担 在储备结构上法国很明确,那就是储备成品油如企业无法按照国家要求进行成品油储备的,可以通过将原油折算为成品油的办法解决 (二)我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面临的几个问题 包括国家要不要建立这种实体性的能源储备设施;怎样利用社会力量建立能源储备设施;怎样兼顾战争因素和常规经济利益以及应付突发事件 法国在法律上对企业承担储备的义务做出规定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现在最困难的是储备体系的建设需要很大的投入,特别是国家要拿出很大一部分钱来而储备产品的生产者或者储备产品的使用者在这方面似乎没有义务,好像是可以无偿地享受国家储备,这样就使得国家的投入被认为是国家的事,与使用者,生产者,经营者无关 我们也应该通过制订一定的法律法规,解决一部分稳固的资金和稳固的发展储备能力的投入例如企业必须承担储备义务,要保证一定的储备量;企业经营者或炼油厂应按照上一年度的经营业绩,折算相应的储备量;企业加工量越大,承办能源储备的能力和数量也应该越大;经营13者业务量越多,为国家储备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必须越多 此外,企业或经营者的能源储备设施,必须按国家要求保证建设,而且要在国家监管下进行能源存储,费用企业自己承担;如果能源存储库容不足,或者一时建不起存储设施可以租用社会上能够提供的符合储备条件的容器,从而也鼓励企业节约能源 加油哦。可以照着这个写一个以小见大的比较实用。

能源未来的发展之路 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能源的出现和先进能源技术的使用。在当今世界,能源的发展,能源和环境,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能源”这一术语,过去人们谈论得很少,正是两次石油危机使它成了人们议论的热点。能源是整个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自工业革命以来,能源安全问题就开始出现。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国际能源安全已上升到了国家的高度,各国都制定了以能源供应安全为核心的能源政策。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在稳定能源供应的支持下,世界经济规模取得了较大增长。但是,人类在享受能源带来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利益的同时,也遇到一系列无法避免的能源安全挑战,能源短缺、资源争夺以及过度使用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能源种类繁多,而且经过人类不断的开发与研究,更多新型能源已经开始能够满足人类需求。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能源也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来源分为3类:地球本身蕴藏的能量 通常指与地球内部的热能有关的能源和与原子核反应有关的能源。 ①来自地球外部天体的能源(主要是太阳能)。除直接辐射外,并为风能、水能、生物能和矿物能源等的产生提供基础。人类所需能量的绝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正是各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在植物体内贮存下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也是由古代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它们实质上是由古代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此外,水能、风能、波浪能、海流能等也都是由太阳能转换来的。  ②地球本身蕴藏的能量。如原子核能、地热能等。  ③地球和其他天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能量。如潮汐能。温泉和火山爆发喷出的岩浆就是地热的表现。地球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它是一个大热库。地壳就是地球表面的一层,一般厚度为几公里至70公里不等。地壳下面是地幔,它大部分是熔融状的岩浆,厚度为2900公里。火山爆发一般是这部分岩浆喷出。地球内部为地核,地核中心温度为2000度。可见,地球上的地热资源贮量也很大。 中国目前的能源利用困难主要表现为: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资源约束突出,能源效率偏低;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环境压力加大;市场体系不完善,应急能力有待加强等。 因此开发新能源是能源发展的必要途径,而在我看来在开发新能源当中,核能应重点开发;理由如下: 一,由人类研究核的发展历程来看,核由难以被人发现的不可再分粒子演变成可以释放巨大能量的核反应堆,这说明每一个阶段的科学家都在埋头于发现核的秘密,从另一个角度看,核能越来越重要了。 二,核能之所以受到科学家的关注,不仅是因为人类的能源缺乏,更重要的是核能本身的巨大能量,如我们看到的太阳就是通过核聚变释放能量的,甚至我们现在利用的化石能源都是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三,核能发电不像化石燃料发电那样排放巨量的污染物质到大气中,因此核能发电不会造成空气污染。   四,核能发电不会产生加重地球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   五,核能发电所使用的铀燃料,除了发电外,没有其他的用途。   六,核燃料能量密度比起化石燃料高上几百万倍,故核能电厂所使用的燃料体积小,运输与储存都很方便,一座1000百万瓦的核能电厂一年只需30公吨的铀燃料,一航次的飞机就可以完成运送。   七,核能发电的成本中,燃料费用所占的比例较低,核能发电的成本较不易受到国际经济情势影响,故发电成本较其他发电方法为稳定。 基于以上的优点,在当下每一个国家都在大学设立了相关的课题研究核能;在我国,几所著名大学如北大,清华,浙大,中大等大学都设立了和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这再一次证明了核能就是能源未来的发展! 然而,我认为使核能不能成为目前的主要能源的原因主要是: 核能电厂会产生高低阶放射性废料,或者是使用过之核燃料,虽然所占体积不大,但因具有放射线,故必须慎重处理,且需面对相当大的政治困扰。   核能发电厂热效率较低,因而比一般化石燃料电厂排放更多废热到环境裏,故核能电厂的热污染较严重。   核能电厂投资成本太大,电力公司的财务风险较高。   核能电厂较不适宜做尖峰、离峰之随载运转。   兴建核电厂较易引发政治歧见纷争。   核电厂的反应器内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如果在事故中释放到外界环境,会对生态及民众造成伤害。 核能的释放主要通过裂核反应和热核反应(即核反应堆),但是热核反应是要利用裂核反应来实现的,而裂核反应是需要不稳定的重核,不稳定的重核主要是铀-235,这是一种很稀小资源!所以在资源方面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核技术的难度极高,所以需要尖端的技术人才,这也是一个困难。 总的来说,能源未来的发展之路即使很模糊,但这就像法拉第当年发现电磁感应定律一样,核能的未来将是不可估计的巨大!

我有绑定IP的高校帐号,可以帮你下载相关资料。

煤制油  我国总的能源特征是“富煤、少油、有气”。2003年我国总能源消费量达783亿吨油当量,其中,煤炭占86%,石油占35%,天然气占5%,水电占43%,核能占83%。我国拥有较丰富的煤炭资源,2000~2003年探明储量均为1145亿吨,储采比由2000~2001年116年下降至2002年82年、2003年69年。而石油探明储量2003年为32亿吨,储采比为1年。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原油产量只能保持在6~7亿吨/年的水平。煤炭因其储量大和价格相对稳定,成为中国动力生产的首选燃料。在本世纪前50年内,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构成中仍将占主导地位。预计煤炭占一次能源比例将由1999年8%、2000年8%、2003年8%达到2005年50%左右。我国每年烧掉的重油约3000万吨,石油资源的短缺仍使煤代油重新提上议事日程,以煤制油己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趋势。  煤炭间接液化技术  由煤炭气化生产合成气、再经费-托合成生产合成油称之为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煤炭间接液化”法早在南非实现工业化生产。南非也是个多煤缺油的国家,其煤炭储藏量高达33亿吨,储采比为247年。煤炭占其一次能源比例为6%。南非1955年起就采用煤炭气化技术和费-托法合成技术,生产汽油、煤油、柴油、合成蜡、氨、乙烯、丙烯、α-烯烃等石油和化工产品。南非费-托合成技术现发展了现代化的Synthol浆液床反应器。萨索尔(Sasol)公司现有二套“煤炭间接液化”装置,年生产液体烃类产品700多万吨(萨索尔堡32万吨/年、塞库达675万吨/年),其中合成油品500万吨,每年耗煤4950万吨。累计的70亿美元投资早已收回。现年产值达40亿美元,年实现利润近12亿美元。  我国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铁基、钴基两大类催化剂费-托合成油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研究及工程开发,完成了2000吨/年规模的煤基合成油工业实验,5吨煤炭可合成1吨成品油。据项目规划,一个万吨级的“煤变油”装置可望在未来3年内崛起于我国煤炭大省山西。中科院还设想到2008年建成一个百万吨级的煤基合成油大型企业,山西大同、朔州地区几个大煤田之间将建成一个大的煤“炼油厂”。最近,总投资100亿美元的朔州连顺能源公司每年500万吨煤基合成油项目已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计划2005年建成投产。产品将包括辛烷值不低于90号且不含硫氮的合成汽油及合成柴油等近500种化工延伸产品。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满足国家能源战略对间接液化技术的迫切需要,2001年国家科技部”863”计划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启动了”煤制油”重大科技项目。两年后,承担这一项目的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与我们常见的柴油判若两物的源自煤炭的高品质柴油,清澈透明,几乎无味,柴油中硫、氮等污染物含量极低,十六烷值高达75以上,具有高动力、无污染特点。这种高品质柴油与汽油相比,百公里耗油减少30%,油品中硫含量小于0.5×10-6,比欧Ⅴ标准高10倍,比欧Ⅳ标准高20倍,属优异的环保型清洁燃料。  山西煤化所进行”煤变油”的研究已有20年的历史,千吨级中试平台在2002年9月实现了第一次试运转,并合成出第一批粗油品,到2003年底已累计获得了数十吨合成粗油品。2003年底又从粗油品中生产出了无色透明的高品质柴油。目前,山西煤化所中试基地正准备第5次开车,计划运行6个月左右。目前世界上可以通过”煤制油”技术合成高品质柴油的只有南非等少数国家。山西煤化所优质清洁柴油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已具备了开发和提供先进成套产业化自主技术的能力,并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可将煤变为高清洁柴油全套技术的国家之一。据介绍,该所2005年将在煤矿生产地建一个10万吨/年的示范厂,预计投资12亿~14亿元,在成熟技术保证的前提下,初步形成"煤制油"产业化的雏形。  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油品短缺约在2亿吨左右,除2亿吨需进口外,”煤制油”技术可解决6000万~8000万吨以上,投资额在5000亿元左右,年产值3000亿~4000亿元,其中间接液化合成油可生产2000万吨以上,投资约1600亿元,年产值1000亿元左右。从经济效益层面看,建设规模为50万吨/年的”煤制油”生产企业,以原油价不低于25美元的评价标准,内部收益率可达8%~12%,柴油产品的价格可控制在2000元/吨以内。而此规模的项目投资需45亿元左右。  目前,包括山西煤化所在内的七家单位已组成联盟体,在进行”煤制油”实验对比中实行数据共享;不久将有2吨高清洁柴油运往德国进行场地跑车试验;2005年由奔驰、大众等厂商提供车辆,以高清洁柴油作燃料,进行从上海到北京长距离的行车试验,将全面考察车与油料的匹配关系、燃动性及环保性等。目前”煤制油”工业化示范厂的基础设计工作正在进行之中,预计可在2010年之前投入规模生产。  我国与南非于2004年9月28日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这项备忘录,我国两家大型煤炭企业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将分别在陕西和宁夏与南非索沃公司合作建设两座煤炭间接液化工厂。两个间接液化工厂的首期建设规模均为年产油品300万吨,总投资分别为300亿元左右。通过引进技术并与国外合资合作,煤炭间接液化项目能够填补国内空白,并对可靠地建设“煤制油”示范项目有重要意义。萨索尔公司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拥有煤炭液化工厂的企业。从1955年建成第一个煤炭间接液化工厂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共建设了3个煤炭间接液化厂,年处理煤炭4600万吨,年产各种油品和化工产品760多万吨,解决了南非国内40%的油品需求。  中科院与神华集团有关”铁基浆态床合成燃料技术”签约,标志着该技术的产业化指日可待。铁基浆态床合成燃料技术是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承担的”十五”中科院创新重大项目和国家”863”计划项目,得到了国家和山西省及有关企业的支持。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已经研发出高活性和高稳定性铁系催化剂、千吨级浆态床反应工艺和装置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截至2004年10月已完成了1500小时的中试运转,正在为10万吨/年工业示范装置的基础设计收集数据,已基本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性创新成果。与神华集团的合作,将促进对我国煤基间接合成油技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壳牌(中国)有限公司、神华集团和宁夏煤业集团于2004年11月签署谅解备忘录,共同开发洁净的煤制油产品。根据谅解备忘录,在为期6到9个月的预可行性研究阶段,三方将就壳牌煤制油(间接液化)技术在中国应用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内容包括市场分析、经济指标评估、技术解决方案和相关规定审核以及项目地点的确定。据了解,神华集团和宁夏煤业集团将分别在陕西和宁夏各建设一座煤炭间接液化工厂。计划中的两个间接液化工厂的首期建设规模均为年产油品300万吨,初步估计总投资各为300亿元左右。  云南开远解化集团有限公司将利用小龙潭褐煤资源的优势,建设年产30万吨甲醇及10万吨二甲醚项目、年产50万吨或100万吨煤制合成油项目,以及利用褐煤间接液化技术生产汽油。该公司计划于2006年建成甲醇及二甲醚项目,产品主要用于甲醇燃料和二甲醚民用液化气。煤制合成油项目因投资大、技术含量高,解化集团计划分两步实施:2005年建成一套年产1万吨煤制油工业化示范装置;2008年建成年产50万吨或100万吨煤制合成油装置。目前,年产2万吨煤制油工业化示范项目已完成概念性试验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该项目将投资7952万元,建成后将为企业大型煤合成油和云南省煤制油产业起到示范作用。  由煤炭气化制取化学品的新工艺正在美国开发之中,空气产品液相转化公司(空气产品和化学品公司与依士曼化学公司的合伙公司)成功完成了由美国能源部资助13亿美元、为期11年的攻关项目,验证了从煤制取甲醇的先进方法,该装置可使煤炭无排放污染的转化成化工产品,生产氢气和其他化学品,同时用于发电。1997年4月起,该液相甲醇工艺(称为LP MEOH)开始在伊士曼公司金斯波特地区由煤生产化学品的联合装置投入工业规模试运,装置开工率为5%,验证表明,最大的产品生产能力可超过300吨/天甲醇,比原设计高出10%。它与常规甲醇反应器不同,常规反应器采用固定床粒状催化剂,在气相下操作,而LP MEOH工艺使用浆液鼓泡塔式反应器(SBCR),由空气产品和化学品公司设计。当合成气进入SBCR,它藉催化剂(粉末状催化剂分散在惰性矿物油中)反应生成甲醇,离开反应器的甲醇蒸气冷凝和蒸馏,然后用作生产宽范围产品的原料。LP MEOH工艺处理来自煤炭气化器的合成气,从合成气回收25%~50%热量,无需在上游去除CO2(常规技术需去除CO2)。生成的甲醇浓度大于97%,当使用高含CO2原料时,含水也仅为1%。相对比较,常规气相工艺所需原料中CO和H2应为化学当量比,通常生成甲醇产品含水为4%~20%。当新技术与气化联合循环发电装置相组合,又因无需化学计量比例进料,可节约费用04~11美元/加仑。由煤炭生产的甲醇产品可直接用于汽车、燃气轮机和柴油发电机作燃料,燃料经济性无损失或损失极少。如果甲醇用作磷酸燃料电池的氢源,则需净化处理。  煤炭直接液化技术  早在20世纪30年代,第一代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直接加氢煤液化工艺在德国实现工业化。但当时的煤液化反应条件较为苛刻,反应温度470℃,反应压力70MPa。1973年的世界石油危机,使煤直接液化工艺的研究开发重新得到重视。相继开发了多种第二代煤直接液化工艺,如美国的氢-煤法(H-Coal)、溶剂精炼煤法(SRC-Ⅰ、SRC-Ⅱ)、供氢溶剂法(EDS)等,这些工艺已完成大型中试,技术上具备建厂条件,只是由于经济上建设投资大,煤液化油生产成本高,而尚未工业化。现在几大工业国正在继续研究开发第三代煤直接液化工艺,具有反应条件缓和、油收率高和油价相对较低的特点。目前世界上典型的几种煤直接液化工艺有:德国IGOR公司和美国碳氢化合物研究(HTI)公司的两段催化液化工艺等。我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所自1980年重新开展煤直接液化技术研究,现已建成煤直接液化、油品改质加工实验室。通过对我国上百个煤种进行的煤直接液化试验,筛选出15种适合于液化的煤,液化油收率达50%以上,并对4个煤种进行了煤直接液化的工艺条件研究,开发了煤直接液化催化剂。煤炭科学院与德国RUR和DMT公司也签订了云南先锋煤液化厂可行性研究项目协议,并完成了云南煤液化厂可行性研究报告。拟建的云南先锋煤液化厂年处理(液化)褐煤257万吨,气化制氢(含发电17万KW)用原煤253万吨,合计用原煤510万吨。液化厂建成后,可年产汽油34万吨、柴油04万吨、液化石油气75万吨、合成氨90万吨、硫磺53万吨、苯88万吨。  我国首家大型神华煤直接液化油项目可行性研究,进入实地评估阶段。推荐的三个厂址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境内的上湾、马家塔、松定霍洛。该神华煤液化项目是200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的可行性研究项目,这一项目是国家对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措施,是将中国丰富的煤炭能源转变为较紧缺的石油资源的一条新途径。该项目引进美国碳氢技术公司煤液化核心技术,将储量丰富的神华优质煤炭按照国内的常规工艺直接转化为合格的汽油、柴油和石脑油。该项目可消化原煤1500万吨,形成新的产业链,效益比直接卖原煤可提高20倍。其副属品将延伸至硫磺、尿素、聚乙烯、石蜡、煤气等下游产品。这项工程的一大特点是装置规模大型化,包括煤液化、天然气制氢、煤制氢、空分等都是世界上同类装置中最大的。预计年销售额将达到60亿元,税后净利润7亿元,11年可收回投资。  甘肃煤田地质研究所煤炭转化中心自主研发的配煤液化试验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由于配煤液化技术油产率高于单煤液化,据测算,采用该技术制得汽柴油的成本约1500元/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此前的煤液化只使用一种煤进行加工,甘肃煤炭转化中心在世界上首次采用配煤的方式,将甘肃大有和天祝两地微量成分有差别的煤炭以6:4配比,设定温度为440℃、时间为60秒进行反应,故称为“配煤液化”。试验证明,该技术可使煤转化率达到89%,使油产率提高至66%,所使用的普通催化剂用量比单煤液化少,反应条件相对缓和。  甘肃省中部地区高硫煤配煤直接液化技术,已由甘肃煤田地质研究所完成实验室研究,并通过专家鉴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时,腾达西北铁合金公司与甘肃煤田地质研究所也签署投资协议,使”煤制油”产业化迈出了实质性一步。为给甘肃省”煤制油”产品升级换代提供资源保障,该省同甘肃煤田地质研究所就该省中部地区高硫煤进行”煤制油”产业化前期研究开发。经专家测定,产油率一般可达到63%,如配煤产油率可达66%。该项目付诸实施后,将为甘肃省华亭、靖远、窑街等矿区煤炭转化和产业链的延伸积累宝贵的经验。  神华集团”煤制油”直接液化工业化装置巳正式于2004年8月底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开工。这种把煤直接液化的”煤制油”工业化装置在世界范围内是首次建造。神华煤直接液化项目总建设规模为年产油品500万吨,分二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建设规模为年产油品320万吨,由三条主生产线组成,包括煤液化、煤制氢、溶剂加氢、加氢改质、催化剂制备等14套主要生产装置。一期工程主厂区占地面积186公顷,厂外工程占地177公顷,总投资245亿元,建成投产后,每年用煤量970万吨,可生产各种油品320万吨,其中汽油50万吨,柴油215万吨,液化气31万吨,苯、混合二甲苯等24万吨。为了有效地规避和降低风险,工程采取分步实施的方案,先建设一条生产线,装置运转平稳后,再建设其它生产线。2007年7月建成第一条生产线,2010年左右建成后两条生产线。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煤炭产销量超过1亿吨,成为我国最大的煤炭生产经营企业。据称,如果石油价格高于每桶22美元,煤液化技术将具有竞争力。  神华集团将努力发展成为一个以煤炭为基础,以煤、电、油(化)为主要产品的大型能源企业集团。到2010年,神华集团煤炭生产将超过2亿吨;自营和控股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000万千瓦;煤炭液化形成油品及煤化工产品能力达100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的生产能力达到1亿吨/年。2020年,其煤炭生产将超过3亿吨;电厂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煤炭液化形成油品和煤化工产品能力达3000万吨/年。  目前,煤炭直接液化世界上尚无工业化生产装置,神华液化项目建成后,将是世界上第一套煤直接液化的商业化示范装置。煤炭间接液化也仅南非一家企业拥有工业化生产装置。美国正在建设规模为每天生产5000桶油品的煤炭间接液化示范工厂。  云南省也将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并积极实施煤液化项目。云南先锋煤炭直接液化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于2004年5月通过专家评估。项目实施后,”云南造”汽油、柴油除供应云南本省外,还可打入省外和国际市场,同时也将使云南成为继内蒙古后的第二大”煤变油”省份。云南省先锋煤炭液化项目是我国利用国外基本成熟的煤炭直接液化技术建设的首批项目之一。云南煤炭变油技术将首先在先锋矿区启动,获得成功经验后在其他地方继续推广。即将兴建的云南煤液化厂估算总投资103亿元,项目建设期预计4年,建成后年销售额34亿元,年经营成本9亿元,年利润8亿元。云南省煤炭资源较为丰富,但是石油、天然气严重缺乏。先锋褐煤是最适合直接液化的煤种。在中国煤科总院试验的全国14种适宜直接液化的煤种中,先锋褐煤的活性最好,惰性组分最低,转化率最高。液化是一个有效利用云南大量褐煤资源的突破口,洁净煤技术是发展的方向,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煤变油”将使云南省煤炭资源优势一跃成为经济优势。一旦”煤变油”工程能在全省推广,全省150亿吨煤就能转化为30亿吨汽油或柴油,产值将超过10万亿元。

  • 索引序列
  • 2008年论文能源安全
  • 2008年能源安全论文
  • 2008年国家能源安全论文
  • 2008年能源安全论文题目
  • 2008能源安全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