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关于气象学的论文摘要

关于气象学的论文摘要

发布时间:

关于气象学的论文摘要

科技论文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气象科技论文英译   摘 要:关联理论为分析气象科技论文句子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提供了支撑。借助这一理论,本文对气象科技论文英译进行探讨,旨在为气象科技论文的翻译提供借鉴,提高翻译质量,期待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国的气象科技“走出去”。   关键词:气象科技 关联理论 最佳关联 语境效果   一、引言   近年来,气候灾害事件的频繁发生,需要世界各国及时了解和共享最新的气象信息,携手应对气象灾害。然而在科技翻译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多从功能理论、目的论等角度研究,很少运用关联理论探讨气象科技论文翻译。赵彦春曾指出:“关联理论不是翻译理论,但可以有效地解释翻译活动,指导翻译活动,奠定翻译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基础”(赵彦春,1999:276)。   二、让中国气象科技“走出去”   在引进西方先进的气象科技时,我们也要让中国的气象科技“走出去”。气象科技论文作为学术研究与信息传播的载体,在科技合作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气象论文英译的需求日益突出。   气象科技论文是科技文献的一种,用以“陈述地球大气圈、气象科技领域所发生或出现的事情,描述其特点、规律、过程等,能有效记录大气科学和气象科技界的动态”(寿邵文,姚永红,2008:178),具有专业性、客观性、科学性和准确性等特点。本文的研究案例――《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边界层热力和动力结构特征影响的比较》是典型的气象科技论文,具有代表性。   在汉语中,由动词构成的动核结构是句子在语义平面上的结构。一个动核结构体现着一个事件或一个命题。因为气象科技汉语描述的主体是从事研究、分析和观测的研究者或设备,而客体往往是客观的事物、自然现象、观测的过程或实验结果,所以在客观描述气象研究内容时,气象科技汉语注重功能和意义,多用主动句,大量使用含动核结构的简单句或分句描述逻辑事理。   三、关联理论与翻译   在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1986/1995)中,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提出了有关交际与认知的关联理论,在中西认知语用学领域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他们认为,“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过程”(Sperber and Wilson,2001:50)。1999年,Ernst-August Gutt率先将关联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中。Gutt在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提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Gutt,2004:107)。为了实现原语作者与译语读者之间的最佳交际,译者在处理作者要传递的信息意图时,要作出最佳语境假设,以寻求信息的关联,然后再根据关联度进行推理,取得最大语境效果,使作者的信息意图与读者的心理期待达到最佳关联。气象科技论文属于信息文本,以传播气象科技信息为主。本质上讲,气象科技翻译可视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际活动,译者不仅要将原语作者的信息意图推理出来,还要将此信息意图展现给译语读者。   四、关联理论指导下的气象英译   气象科技论文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而准确地传达原文中所包含的信息。在关联理论指导下,为了满足读者的心理期待,译者要准确分析原语逻辑关系,合理调整语序和划分意群,灵活采用顺译法、倒译法、合译法及转译法等翻译策略。下面从关联理论角度,列举几个典型案例来研究气象科技论文中句子的英译。   (一)顺译法   气象科技汉语中的句子较为简单,句子间逻辑关系比较独立。作者与读者的认知语境虽有差别,但也存在共性。依据关联理论,为了再现原语语境,可以采用顺译法,即按照汉语原句的语序进行翻译。句与句之间的简单对应必然不会对读者的推理过程产生阻碍。但有一点不同,为了准确描述客观规律,英语句子偏长,结构复杂,常常采用各种从句。   案例1:原文:YSU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是MRF方案的改进版本,次网格尺度扰动通量(w′c′)与平均量(C:u,v,θ,q)的关系为   (二)倒译法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不能单纯地根据字面意思进行翻译,而是要准确推测原文的深层次语义,把握原文所要传递的信息意图及最佳关联。在描述一些气象定义或实验过程时,气象科技汉语通常先叙述方法后呈现结果,而英语则先结果后方法。所以,为了准确传递作者的信息意图,给读者提供最大的语境效果,常采用倒译法,根据译文读者的语境表达习惯,将内容忠实、规范地表达出来。   案例2:原文:本文采用①高分辨率中尺度WRF模式,通过改变边界层参数化方案进行多组试验②,评估③该模式对美国北部森林地区边界层结构的模拟能力,同时比较④五种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模拟得出的边界层热力和动力结构。   译文:To assess③ the performance of simulating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boundary layers at the forest areas in the northern Unites States and compare④ the thermal and dynamic structures of boundary layers simulated by the five different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s, a high resolution mesoscale WRF model was employed① in this paper to carry out② multiple experiments with different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   分析:原文描述的是一个气象实验过程,采用动核结构,分句较多,如果顺着翻译,译文将生硬难懂。根据关联理论,可以采用倒译法。将“结果”译成“目的”并置前,将中文动核结构译成非谓语动词结构,即“to and compare”、“to carry out”,把主动汉语分句整合为含有一个主谓结构的被动英语长句,描述“方法”。这样句子结构严谨,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实现了原文与译文的最佳关联,准确清晰地将作者的信息意图传递给读者。   (三)合译法及转译法   在关联理论框架下,翻译不仅要把握原语语义,还要考虑译入语的逻辑表达习惯,实现话语语境的最佳关联。比如,气象科技文献在解释研究原理时,往往采用表示逻辑连词“因为……所以”、“于是”等。但英语中,有些动词(如cause)或动词短语(如result in,lead to)本身已含因果关系。此外,汉语习惯采用不同词语(多为形容词)表达同一个意思,若逐一翻译,则显得重复��嗦。在描述气象现象时,论文大量使用动核结构,含有多个主谓结构,这跟英语的形合句型完全相反。这时,为了更清晰地表达原文逻辑,实现更大的交际效果,通常采用合译法和转移法,将重复的表达简单化,并灵活转换词性,多使用名词化结构。   案例3:原文:这主要是因为③太阳辐射不断增强①,地表热量也不断增加②,于是③由浮力产生的湍流动能不断增加④,边界层内强的湍流混合能发展到更高的高度⑤。   译文:This is mainly because the increased solar① radiation and surface heat flux result in② the continual increase③ of the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generated by buoyancy and strong turbulent mixing energy in the boundary   分析:原文中①、②、③、④和⑤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依据关联理论,采用合译法和转译法,将①”和②合并“the increased”,动词转换为形容词,使信息明确。③中的连词翻译为动词词组“result in”,准确地体现了逻辑关系。同时④和⑤合译为“the continual increase of”的名词结构。这两种译法的巧妙结合实现了最佳关联,为读者提供了最大语境效果。   四、结语   和传统的翻译理论相比,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观突破语义层面,更侧重翻译活动的认知与交际属性,将作者的信息意图与读者的心理期待联系起来,以实现最佳关联为目的。这对以传递信息为目的的气象科技论文翻译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依据关联理论,为了准确传递气象科技论文的信息意图,译者应以最佳关联原则为翻译准则,使译语读者在推理过程中付出最小的信息处理努力,实现理想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文妍,范新勇,等人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边界层热力和动力结构特征影响的比较[J]北京:地球物理学报,2014(5):1400-   [2] Gutt,EA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07-   [3] Sperber,D&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Second Ed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 2001:   [4] 寿邵文,姚永红气象科技英语教程[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   [5] 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 [J]广州:现代外语,1999(85):    看了“气象科技论文怎么写_怎么写气象科技论文”的人还看: 气象科技论文800字 气象科技论文范文 气象科技服务论文范例 气象科技论文 气象科技论文2500字 a("conten");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过年,是喜庆的,是令人欢悦的。过年,是吉祥的。年货——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东西,一包包年货里寄托着送给亲人的祝福,仿佛是神药一般,大家吃了以后都是笑眯眯的。美味的年货换取了亲人甜蜜的笑脸,因为,从微笑里也可以感受到过年甜蜜的味道。在外面工作的子女回来了,大家聚在一起,团圆,是温馨的。尤其是吃年夜饭时,一家人围着一个小小的圆桌吃饭,虽然挨挨挤挤的,但是更加圆满,更加有过年的味道。在我心中,爷爷奶奶的饭菜是最香的,最好吃的,大家把饭菜吃进嘴里,尝到了过年的味道。但是,过完年后,子女还是要出去的,正是过年的短暂时光,才让大家觉得这个年过的快乐,品味到过年那种珍贵、温暖的味道。    过年的钟声敲响,家家户户的人们都围在一起放鞭炮,人与人之间夹带着喜庆的味道,这是仅属于过年的美好。吃过年饭的人们,迫不及待地到超市购买烟花炮竹,挤挤嚷嚷的超市却是喜乐融融。随着导火线的点燃,“啪啪”燃烧的声音伴在耳边,飞快地升上星空,流下了一道斑斓的“尾巴”。烟花在空中绽放出五颜六色、绚丽缤纷的光束,“啪!”绽出花儿的形状,照亮了原本黑暗无味的夜空,映出广场上人们欢乐的笑脸,构出一副美好的画面,好比一张流光溢彩的炫彩画卷。我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象中,夜空中的烟花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放过烟花后,大人们捧出“重量级”的大炮,打火机一点点凑近,火苗点燃了导火线,“啪啪”地燃烧。大炮载承着人们美满的心愿,飞上那刚被烟花照亮的星空。喜庆的味道接踵而来,那是新年最浓郁的味道。  过年的味道,不只是我,大家一定都感受到了吧!一包包寄托着祝福的年货,一顿挨挨挤挤的年夜饭,一丝渴望得到的亲人满意的微笑,还有美丽的烟花,这就是过年的味道,甜蜜的味道,充满祝福的世界! 新年新气象!面对自然,细观气象变幻万千;品读自然,感受生活美丽无限。――题记不管是宁静的蓝天,还是喧闹的大地;不管是万里晴空的白昼,还是浓云笼罩的暗夜。大自然总向我们展示着万千气象,让我们发现这世界的美丽。那天边的浮云,轻轻飘荡;那地角的小草 ,慢慢招摇。那欢快的鸟儿翱翔在天际,那活泼的鱼儿游荡在水底。一切都是如此美妙,看那云儿'鸟儿,我们便渴望精神的自由,想那草儿'鱼儿,我们便希冀生命的美丽。我们慨叹,我们凝望,我们为生活歌唱。那纷繁的雨丝,冲去了我们身心的烦燥;那柔和的阳光融化了我们心中的禁锢。我们从此欢歌笑语,我们从此心有灵犀,不再有一江春水的哀愁,不再有冷眼相看的情感。我们为自然感叹,我们为彼此赞叹。当那东升的朝阳染红了天际,当那西起的明月笼罩了广袤的大地,我们留意到了时间的逝去。我们开始了辛勤的劳作,来创造美好的世界。我们悟到了生命的价值,为一叶的飘落伤感,更为生命的短暂慨叹;对蜜蜂的勤奋赞赏,更以自己的劳动自豪;对蝴蝶的色彩痴迷,更努力把生活扮丽。我们所有的财富都来自然,我们欣赏自然,更感谢自然。那暗夜的北斗七星,为我们的行程指明了方向;那雨后的拱形彩虹,为我们的梦想驾起了桥梁。我们不再迷失方向,我们不再没有追求,我们怀揣着编织的希望,奔向我们即将成功的前方。那弯弯的杨柳舞起在春天的清风里,那悠扬的笛声飘落在世人的心田里;那皎洁的月光播撒在暗夜的丛林里,那优美的词句吟唱在寂寞的庭院里;那微黄的阳光停留在门前的篱笆里,那恬淡的心境产生在幽静的庄园里。那景色是说不出的华丽,那心情是道不尽的美妙。舒适的生活诞生在优雅的环境里,高雅的心境也孕育于好看的风景里。生活源于自然,生活的充实是基于大自然的神秘。我们挖掘自然深处的东西,我们发现生活无穷的魅力。自然中的万物是要用心品读的,生活中的美丽是要用心发现的。变幻着的自然,给予了我们多彩的生活,我们应用心珍惜。气象万千,让我们的生活有了新的希望,把自然的万象铭记在脑海里,把生活的美丽珍藏在心田里。品读自然,我们便拥有很多精彩的瞬间,保留许多美丽的底片。我们不再觉得生活充满阴暗,有了探寻神秘自然的信心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心,像蜘蛛一样不懈地编织我们美丽的梦,像侯鸟一样勇敢地追寻我们栖息的大地。气象万千,美丽无限。对于自然,对于生活,都是如此。只要我们用心品读,努力发现。

关于气象灾害的论文摘要

暴雨与湿证的生物气象学研究   摘要: 从生物气象学角度对暴雨及湿证之间的关系作了研究,认为暴雨致病总属湿邪,而又多挟风、寒、热等邪。暴雨致病从清湿、浊湿两条途径侵袭人体,清湿多挟气机不畅;浊湿多伴血行不畅。对于暴雨所致之湿证的防治方法也进行了探讨。   Abstract:Torrential rain and damp syndrome were reviewed from the biometeorological It was indicated that the diseases resulted from torrential rain were caused by dampness,and always accompanied with wind,cold and Torrential rain resulted in disease by the way of clear dampness and turbid Clear dampness caused stagnation of Turbid dampness caused stagnation of Prophylactic therapeutic measures of damp syndrome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Torrential rain Dampness Damp syndrome   暴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工作与生活。暴雨又是一种致病因素,但其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尤其是与湿证的生物气象学研究报道不多。笔者对有关暴雨与湿证的生物气象学研究探讨如下:   1 生物气象学与气象病   自古以来,人们就注意到天气和气候能影响人的健康。但只是在近几十年来才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地研究,并逐渐形成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生物气象学[1]。据国际生物气象学会的定义:生物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以及地球外的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给予植物、动物、人类即生物体的一般理化因素的规律或不规律、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科学。即使是健康人,由于天气、气候和季节的变化,其精神和身体也受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气候变化大的时候就会引起疾病,甚至可使原有病情加重乃至死亡。因此,把与气象有密切关系的症候群叫气象病。近年,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大气污染已经引起了一些疾病,这种人为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疾病可称为广义的气象病[2]。   2 暴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暴雨前后一般都有风向、风力、气温、空气湿度、气压等的变化,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甚至诱发或引起某些疾病。多数病毒和革兰氏阴性细菌随湿度的增高而数量增加,而革兰氏阳性细菌和流感病毒则随湿度和风速的减低而数量增加[1][3]。在蚊子可以全年繁衍及活动的热带,雨量对其个体数的增减有密切关系。通过对泰国北部秦吗地区脑炎患者月发生率和平均气温及雨量关系的调查表明,脑炎患者约半数是日本脑炎,但其高峰不在气温最高的4月,而在降雨量最多的7、8月(注:日 本脑炎病毒以保毒小型赤家蚊为媒介传染)。而在日本等温带,夏季里媒介蚊的个体数急剧上升,日本脑炎发生率也达到最高峰[4]。   在我国,有学者证实,气象因素与小儿肺炎发病密切相关,气温、相对湿度与肺炎发病率呈负相关,气压与肺炎发病率呈正相关。在炎热多雨的夏秋季,小儿机体抵抗力下降可感染为肺炎[5]。   不同的气象环境条件下给予的药物也可产生不同的作用。如毛地黄在暴风雨且有气压急骤下降的情况下使用其毒性增高,在平静的高气压条件下使用其毒性减低[1]。   3 关于湿证的研究   湿邪为病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其治疗又非常棘手。有云“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湿邪“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温热之邪之一凉即退,故难速已。”[6]   1 病因   湿之为病,所感不同,有从外得者,如居处潮湿、冒雨涉水、汗出沾衣等;有从内得者,如恣饮酒浆乳酪,过食瓜果生冷,致伤脾败胃而生[6]。内湿与外湿相互关联,有内湿者易受外湿侵袭而为病;感受外湿,日久不去,亦易使脾胃失运,酿成内湿。外湿的内涵,姜春华曾说:“湿就是空气中含水量增多。”[7]湿本身是一种正常气候变化的构成要素,只有当湿气过盛,侵入人体造成疾病时,就成为湿邪。而与风、寒、暑、燥、火不同的是,湿邪在天地间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雾、露、雨、雪、霜、水、冰以及蒸腾于空气中的湿热之气等[8]。   2 病机   湿有天地之分,自天而降之湿,即清湿,包括雾、露、霜、雪、雨及蒸腾于天地间的湿热之气,其性轻散,中病易入气分,走上焦,中营卫,或内舍脏气(困脾);在地之湿,即浊湿,包括水、泉、冰、泥,其性重着,中病易入血分,走下焦,留滞于皮肉、筋骨、血脉[8]。   湿邪致病繁杂,善于变易。湿为弥漫性水气,形无定体,上下中外,无处不到。犯上则头重项强;停中则痞满呕恶;流下则足胫浮肿;阻于脉络则气滞血瘀;聚于关节则骨骱烦痛不利;客于肌肤则寒热疼痛;散于孔窍则流浊不通;著于脏腑则气化受阻……。因而诸多病证,不是因湿而病,就是因病而生湿,为泻、为痹、为疸、为疟、为淋、为瘀……,其莫不与湿相关。况且湿能伤脾,脾土一亏,百病丛生[6]。   3 诊疗   湿邪致病广泛,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常见症状有:困重乏力,倦怠少动,精神萎靡,苔腻,脉濡等。现代医学中许多疾病与湿邪有关,如:病毒性疾病与中医湿证的临床表现相似[9];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无论是其病程中的哪一阶段都与湿邪有关,湿邪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湿邪内蕴是肾炎的基本病理变化[10];慢性肾炎的基本病理为“湿热久羁,阻滞三焦”,[11]与湿邪密切相关。而这些疾病大都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祛湿之法,因病位不同,治亦有别。病在上焦者,宜辛香宣透,芳香化浊,常用藿香、佩兰、白芷等。湿阻中焦者,宜以燥湿,湿重于热者,用半夏、苍术、草果等苦温燥湿;热重于湿者,宜黄芩、黄连、栀子之类苦寒清热燥湿。湿在下焦者,宜滑石、木通、茯苓之类淡渗利湿。而湿常困脾,故治重在中焦,临床常配健脾益气之茯苓、薏苡仁及醒胃消导之砂仁、麦芽等[12]。又湿邪致病多有阻遏气机,郁困清阳,气郁愈深,湿愈难解。因此,治疗湿证除运用祛湿诸法外,必须配合宣开、宣通等宣展气机之法,借助脏腑组织器官的气机活动,促使湿闭得开,湿郁得解,给湿邪以外泄之机。这样,才能尽快驱邪外出,提高疗效,缩短病程[13]。   4 护理   祛湿棘手,失度则伏,其来也渐去也缓,隐伏体内,难以速去,缓图有望[6],故湿证护理非常重要。其护理宜避免重受湿邪,居处环境不宜潮湿,防冒雨涉水,防汗出淋漓,衣服需穿吸湿性强的柔软装,衣服湿后需及时更换干净、干燥,饮食防过饮酒浆乳酪,勿过食生冷瓜果等等。如护理得当,则可有效地配合治疗。   4 暴雨与湿邪的关系   唐以前,“雨”被认为是一种致病因素。如公元前514年,秦国医和就提出“阴、阳、风、雨、晦、明”为六种致病因素;《素问*调经论》提出风、雨 、寒、暑为致病因素。直到唐代王冰补运气七篇,才提出风、寒、暑、湿、燥、火为“六气”,太过则为致病因素,称“六淫”。[14]可见,“雨”邪已归纳入其它邪气中,而根据湿邪的病因研究,雨邪属于湿邪。暴雨较微雨、小雨、大雨等量大、危害性大,对人体影响也更大,故而,暴雨属湿邪,湿邪包括暴雨。暴雨降时可作为“清湿”伤气分,走上焦;既降则又可为在地之湿,为“浊湿”,走下焦,易入血分。暴雨因其发生前后大都有风力、风向、温度等的变化,故其致病多兼挟风、寒等邪。   5 人工气象室研究   为了方便研究,美国的Hollander制作了精密的人工气象室进行实验,即制作了温度、湿度、气压、气流和离子浓度五个可随意变化的气象条件,称之为Climatron房间。创造了在外面操纵而住在里面的风湿病患者并不知道的气象条件,观察此种条件对风湿症状的影响。结果,当气压下降而湿度上升时,患者症状立即加重,如单纯是气压下降或湿度上升,症状几乎没有变化。虽然气象条件变化时可导致恶化,但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即使条件恶化,症状也不太受影响。此结果与风湿病患者经常主诉的气象前锋经过时症状加重是一致的,特别是雨前疼痛加重、雨后减轻这一事实在科学上是有根据的。[15]   综上所述,天气和气候变化能够影响人的健康,而暴雨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会对人体产生很大影响。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种气象刺激亦可表现不同的反应,产生不同的结果。湿证作为一种常见证候、难治证,与暴雨又有密切关系,我们就可通过多种手段对之进行治疗,如随气象和季节变化,进行相应的饮食疗法、运动疗法、精神疗法、康复等[16]。已病者可起到治疗作用,从各途径防止病情进展,未病者亦可起到预防保健的效果。 [NextPage]

灾情评估研究进展1 何易平1 梁志勇2 赵明1 王兆印1 (1 清华大学水利系,北京,100084;2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8) 摘要:山洪是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现象,由山洪造成的损失异常惨重,因而作为山洪灾害研究基础的山洪灾情评估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山洪灾情评估的研究现状,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现有山洪灾情评估方法,阐述了目前研究中的问题和今后研究展望,并提出了适合我国山洪灾害活动特征的灾情评估方法。 关键词:山洪灾情,风险评估,损失评估,评估方法 概述 山洪灾害是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现象,多数地学工作者将山洪定义为发生在山区溪沟中的快速而强大的地表径流现象[1],本文的山洪灾害采用防汛部门的定义,即由降雨或沟道水位变化诱发的山区溪河洪水、泥石流、滑坡等灾害[2]。 我国山洪灾害遍及25个省、市、自治区的广大山区[3],在活动强度、暴发规模、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等方面均居世界前列,常毁坏和淤埋山区城镇和村寨,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冲毁和破坏山区交通线路、桥涵、水利水电工程和通讯设施,淹没农田,堵塞江河,淤高河床,污染环境,危及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造成的损失每年约100亿~200亿元人民币[4],成为我国山区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灾害。山洪灾害常以灾害链的形式出现,最常见的灾害链是暴雨——溪河洪水——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链[3]。 山洪灾情评估是灾害预测、防治及灾后救助的基础[5]。根据评估区域尺度的差异,可分为点评估、面评估和区域评估[6]。点评估是对山洪灾点或具有相似活动条件和特征的相对独立的灾害群的灾情进行评估,其特点是致灾体和承灾体明确,且易量化,评估精度高,结果定量化程度高;面评估和区域评估是针对一个区域的山洪灾害进行评估,其特点是面积大、致灾因素多样,评估结果定量化程度低。根据评估时效的不同,山洪灾情评估又可分为灾前风险评估和灾后损失评估[6]。风险评估是在灾前分析研究区自然环境背景条件,评估灾害的危险度,结合研究区社会环境情况,评估灾害的易损度,综合考虑灾害的自然和社会属性,确定灾害的风险度。灾后损失评估是在灾害过程结束后,评估灾害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资源条件等各个方面所造成的损失[7,8]。 目前国外对山洪灾情评估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在我国,因山洪灾情涉及社会多个层面,情况复杂,影响因素多,研究区又位于山区,这些现实条件都给山洪灾情的调查和评估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导致我国在这方面研究相对滞后。本文在参阅大量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阐述了国内外山洪灾情评估研究的现状,总结了国内外常用的山洪灾情评估方法,对比分析了我国在这方面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国外山洪灾情评估研究现状 国际上关于山洪灾情评估方面的研究报道已有近40年的历史[9]。 在联合国地球科学领域相关专家的呼吁下,国际工程地质联合会(IAEG)(1976)[10]开始从事泥石流滑坡灾前危险度研究,系统总结了世界各国在泥石流滑坡灾情评估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灾情评估的原理和方法。日本足立胜治等(1977)[11]开展了泥石流发生可能性的判定研究,采用多因素综合评判法预测泥石流发生概率。瑞典Eldeen(1980)[12]用危险区图(Risk Zone Map)研究山洪灾害的危险度。美国Hollingsworth和Kovacs(1981)[13]采用打分方法构建滑坡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的基本框架,采用因子叠加法实现了滑坡危险度的评估。英国Hansen(1984)[14]在RS和GIS支持下完成了滑坡的编目、制图和危险度评价工作,其研究成果对以后的灾情评估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77~1988年,美国对加利福尼亚及其北部的山林伐木规划区、Saratoga地区、Switzerlard地区的滑坡开展了危险性编目和评估工作[15,16]。日本久保田哲也等(1990)[17]开展了泥石流的危险性预测工作,采用有效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等指标来研究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荷兰Frans Mulder等(1991)[18]对滑坡风险评估方法进行了探讨,认为小尺度、高精度的灾前风险评估宜采用土力学方法,区域性风险评估宜采用统计学方法。 传统灾情评估需大量时间和人力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是一件艰苦和耗时的工作,导致评估周期长、精度低。自1980年代以来,RS和GIS技术以其快捷、直观、动态、高效等特点而成为山洪灾情评估建模和分析的重要工具,逐渐运用于灾情评估的每一环节,特别是在数据输入、存贮、计算、分析和显示等方面,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使山洪灾情数据集成更简便,评估速度更快、精度更高,极大地促进了灾情评估研究的发展,相关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意大利学者Aleotti(1999)[19]和Guzzetti(1999)[20]等系统总结了近年来西方国家在山洪危险度评估方面的研究现状,相关研究文献达170余篇。 目前,山洪灾情评估工作得到了来自地学工作者、工程专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1],并逐渐成为国际性的研究项目,特别是在山洪灾害较严重的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这项基础性研究工作,并针对不同评估目的、对象区域尺度、资料丰富程度等分别提出对应的灾情评估方法。 我国山洪灾情评估研究现状 我国开展山洪灾情评估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徐在庸(1981)阐述了山洪的定义,首次研究了山洪及其灾情[1],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山洪灾情评估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80年代中期我国就开始有山洪灾前危险度评估方面的研究报道。谭炳炎(1986)提出了泥石流沟危害性的数量化评价方法[22];此后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利用RS和GIS技术完成了雅砻江二滩库区、三峡库区和长江上游乃至全国的滑坡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编著了全国滑坡泥石流危险度区划图[23,24,25]。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方面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代表性成果有北京山区山洪危险度制图[26],四川、攀西地区、重庆市及三峡库区滑坡危险度评估[27,28],道路建设诱发滑坡的危险度评估[29],黄河上游地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危险度评估[30],中国、云南及小江流域泥石流危险度评估[31,32,33]等。 山洪灾前易损度和风险度评估方面的研究成果从1998年开始有文献报道,此后对山洪易损度和风险度评估的定义和研究方法逐渐有了较明确的解释和应用[1]。典型研究成果有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基本原理[1],泥石流易损度及风险评估[1,1,1,39]。 我国对灾情调查统计很早就有报道[40],但针对山洪灾后损失评估的研究成果到1999年年才有文献报道,并迅速成为灾情评估研究的热点。典型研究成果有:地质灾害评估技术和系统[6,41],基于GIS的山洪灾情评估方法研究[42],滑坡灾害经济评价[43],泥石流灾情评估指标体系和模式[7,8],云南东川及风景区泥石流灾情评估[44,45],四川万县与皖南山区滑坡灾情评估[46,47],云南省滑坡泥石流灾情评估[48,49]。 20世纪90年代,GIS技术逐渐应用到山洪灾情评估工作中,大大地促进了我国灾情评估研究的发展,特别是在区域滑坡风险评估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37]。 纵观我国山洪灾情评估的发展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前,研究主要局限于对灾害的定点调查和发展趋势预测,工作主要依附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和面上调查工作同时开展。研究成果主要是典型灾害的定性描述,研究处于萌芽阶段。80年代以后,山洪灾害研究开始突破传统研究模式,研究理论不断提高,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特别是90年代以来,灾情评估逐渐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并不断有相关的文献报道。灾情评估也由传统的定性描述和不完全统计分析发展到同社会经济条件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法互相补充的综合评估,灾情评估过程也由定性评价转化为半定量评价或定量评价,评估内容也日趋完善和合理,评估的科学性日益增强,并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和规范的灾前风险评估体系和灾后损失评估体系。 但亦应看到,山洪灾情评估作为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其评估理论与方法仍在不断的探索与完善之中,与国外同期研究水平相比,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① 技术手段落后,许多评价与分区图采用手工编制,效率低且不便于储存、查询和数据更新,虽然RS和GIS方法已用于灾前风险评估工作中,但还不是主流; ② 精度低,评价单元多以县或更大区域为单位,影响预测效果; ③ 以定性和半定量评估为主,评估效果应用性差,在减灾决策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④ 持续性的研究工作不多。 山洪灾害评估方法评价 国外山洪灾情评估方法 通过近40年的发展,国外山洪灾情评估已成为地学工作者、工程地质专家和政府部门研究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提出了许多灾情评估方法,归纳起来属于以下两大类:定性评估方法和定量评估方法(图1),其组成及优缺点见表1。 山洪灾情评估方法 定量方法 定性方法 野外地貌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 因子组合分析法 逻辑分析法 二元统计法 多元统计法 确定性系数法 概率法 神经网络法 统计分析法 工程地质法 图1 国外山洪灾情评估方法 表1 国外山洪灾情评估方法比较 方法 优点 缺点 适用评估区域尺度 S M L GIS的作用 野外地貌调查法 (field geomorphologic analysis by Panizza 1975 and Leroi 1996 [50,51]) 考虑多因素综合作用;实现快速评估。 依靠个人主观判断 可能忽略主要因素的作用 R Y Y 作为制图工具 组合因子地图法 (Combination of index maps, by Anbalagan and Singh 1996, Gupta and Anbalagan 1997[52,53]) 考虑多因素综合作用;评估过程的GIS化; 数据处理的标准化。 因子权重根据经验确定,具有主观性。 R Y Y 图层叠加分析 逻辑分析法 (Logical analytical model, by Bughi 1996[54]) 评估过程采用严密的数学分析;评估结果可不断完善;不同坡度评估结果可进行比较。 需安装监测仪器收集关键数据;适用于低速滑坡。 R R Y / 统计分析法 (Statistical analysis - bivariate and multivitiate, by Aleotti et al 1996, 1998, Leroi 1996[51,55,56]) 方法的客观性; 评估过程的GIS化; 数据处理的标准化。 系统收集和分析工作量大 Y Y R 分析 安全系数法 (Safety factor deterministic approaches, by Wu and Kraft 1970, Ward et al 1982 and Baldell et al 1996[57,58,59]) 评估过程和方法的客观性;定量化;鼓励对地质参数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和测量。 需对研究区非常熟悉;需系列试验筛选合适的工程地质模型;忽略不确定的影响因素。 R R Y 分析 概率分析法 (Pro- balilistic approaches, by Chowdhury 1998, Zhang 1990 and Hydro 1993[60,61,62]) 考虑不确定性因素;定量评估;评估过程和方法的客观性;有助于认识灾害的复杂机理。 需充分收集研究区资料;获得单因子层的概率分布比较困难 Y R R / 神经网络法 (Neural networks, by Aleotti et al 1996 and Lees 1996 [63,64]) 方法的客观性;评估人员可以不具备山洪的专业知识 在没有监测数据时很难对评估结果进行验证。 R Y Y / R:限制使用,Y:较适用 国外山洪灾情评估方法(表1)都是针对某一项具体研究工作提出的,使用上具有很强的区域性,评估对象主要是滑坡灾害(泥石流被视为常见的高速滑坡灾害现象),对溪河洪水的灾情评估则少有提及,就灾情评估时效来看,国外灾情评估主要是针对灾前危险性评估和风险性评估,而对灾后损失评估则较少报道。 我国山洪灾情评估方法 我国山洪灾情评估方法概述 我国山洪灾情评估经过20多年的发展,虽然评估理论和方法仍在不断完善之中,但在长期的摸索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较系统的灾情评估方法。 在灾前风险评估方面,提出的评估方法主要有资料统计分析法、实验模拟分析法、数学模型法、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RS和GIS)法[5](图2)。 资料统计分析法是根据历史资料和文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来实现,如基于网格的多因子统计分析法[23,31]和主成分分析法[65]。 实验模拟方法是在对灾害有一定认识基础上,通过实验模拟灾害的发生和成灾过程,筛选致灾因子,排除干扰因子,为灾情评估提供依据,如泥石流危险范围的模型实验预测法[66]。 数学模型法是利用适当的数学模型对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如模糊综合分析法[67,68]和模糊信息模型法[69]、灰色系统模型法[70]、物元分析法[71]、破坏概率法[1]、信息模型法[72,73]、神经网络法[1,1]、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法 [76]等。 RS和GIS法是利用RS和GIS技术来完成灾情评估的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新方法,遥感主要用于灾害调查与动态监测;GIS则用于数据的存贮、处理和建模。如金石(1989)利用遥感方法完成了三峡库区万县市的滑坡敏感性分析[77],唐川(1998)利用GIS方法完成了波恩地区的滑坡危险度区划[34]、2001年蒋勇军以GIS为工具完成了重庆市山洪易损性评估[78]。 山洪灾后损失评估方法有:模数法和抽样统计外推法[79]、灰色关联法[80]、B-P网络评估模型法[81]、神经网络评估模型法[82]、成本价值或修复成本价值、收益损失和成本-收益价值损失核算模型[83]和灾情综合调查基础上的多指标统计分析法[44]等。 灾前风险评估法 山洪灾情评估法 灾后损失评估法 资料统计分析法 实验模拟分析法 数学模型法 RS和GIS法 模数法和抽样统计法 多指标统计分析法 成本—收益法 神经网络评估模型 B-P网络评估模型法 灰色关联法 多因子统计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 模型实验预测法 模糊综合分析法 模糊信息模型法 灰色系统模型法 物元分析法 破坏概率法 信息模型法 神经网络法 图2 我国山

关于气象学的论文

科技论文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气象科技论文英译   摘 要:关联理论为分析气象科技论文句子的特点及其翻译策略提供了支撑。借助这一理论,本文对气象科技论文英译进行探讨,旨在为气象科技论文的翻译提供借鉴,提高翻译质量,期待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国的气象科技“走出去”。   关键词:气象科技 关联理论 最佳关联 语境效果   一、引言   近年来,气候灾害事件的频繁发生,需要世界各国及时了解和共享最新的气象信息,携手应对气象灾害。然而在科技翻译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多从功能理论、目的论等角度研究,很少运用关联理论探讨气象科技论文翻译。赵彦春曾指出:“关联理论不是翻译理论,但可以有效地解释翻译活动,指导翻译活动,奠定翻译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基础”(赵彦春,1999:276)。   二、让中国气象科技“走出去”   在引进西方先进的气象科技时,我们也要让中国的气象科技“走出去”。气象科技论文作为学术研究与信息传播的载体,在科技合作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气象论文英译的需求日益突出。   气象科技论文是科技文献的一种,用以“陈述地球大气圈、气象科技领域所发生或出现的事情,描述其特点、规律、过程等,能有效记录大气科学和气象科技界的动态”(寿邵文,姚永红,2008:178),具有专业性、客观性、科学性和准确性等特点。本文的研究案例――《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边界层热力和动力结构特征影响的比较》是典型的气象科技论文,具有代表性。   在汉语中,由动词构成的动核结构是句子在语义平面上的结构。一个动核结构体现着一个事件或一个命题。因为气象科技汉语描述的主体是从事研究、分析和观测的研究者或设备,而客体往往是客观的事物、自然现象、观测的过程或实验结果,所以在客观描述气象研究内容时,气象科技汉语注重功能和意义,多用主动句,大量使用含动核结构的简单句或分句描述逻辑事理。   三、关联理论与翻译   在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1986/1995)中,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提出了有关交际与认知的关联理论,在中西认知语用学领域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他们认为,“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过程”(Sperber and Wilson,2001:50)。1999年,Ernst-August Gutt率先将关联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中。Gutt在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提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Gutt,2004:107)。为了实现原语作者与译语读者之间的最佳交际,译者在处理作者要传递的信息意图时,要作出最佳语境假设,以寻求信息的关联,然后再根据关联度进行推理,取得最大语境效果,使作者的信息意图与读者的心理期待达到最佳关联。气象科技论文属于信息文本,以传播气象科技信息为主。本质上讲,气象科技翻译可视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际活动,译者不仅要将原语作者的信息意图推理出来,还要将此信息意图展现给译语读者。   四、关联理论指导下的气象英译   气象科技论文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而准确地传达原文中所包含的信息。在关联理论指导下,为了满足读者的心理期待,译者要准确分析原语逻辑关系,合理调整语序和划分意群,灵活采用顺译法、倒译法、合译法及转译法等翻译策略。下面从关联理论角度,列举几个典型案例来研究气象科技论文中句子的英译。   (一)顺译法   气象科技汉语中的句子较为简单,句子间逻辑关系比较独立。作者与读者的认知语境虽有差别,但也存在共性。依据关联理论,为了再现原语语境,可以采用顺译法,即按照汉语原句的语序进行翻译。句与句之间的简单对应必然不会对读者的推理过程产生阻碍。但有一点不同,为了准确描述客观规律,英语句子偏长,结构复杂,常常采用各种从句。   案例1:原文:YSU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是MRF方案的改进版本,次网格尺度扰动通量(w′c′)与平均量(C:u,v,θ,q)的关系为   (二)倒译法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不能单纯地根据字面意思进行翻译,而是要准确推测原文的深层次语义,把握原文所要传递的信息意图及最佳关联。在描述一些气象定义或实验过程时,气象科技汉语通常先叙述方法后呈现结果,而英语则先结果后方法。所以,为了准确传递作者的信息意图,给读者提供最大的语境效果,常采用倒译法,根据译文读者的语境表达习惯,将内容忠实、规范地表达出来。   案例2:原文:本文采用①高分辨率中尺度WRF模式,通过改变边界层参数化方案进行多组试验②,评估③该模式对美国北部森林地区边界层结构的模拟能力,同时比较④五种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模拟得出的边界层热力和动力结构。   译文:To assess③ the performance of simulating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boundary layers at the forest areas in the northern Unites States and compare④ the thermal and dynamic structures of boundary layers simulated by the five different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s, a high resolution mesoscale WRF model was employed① in this paper to carry out② multiple experiments with different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   分析:原文描述的是一个气象实验过程,采用动核结构,分句较多,如果顺着翻译,译文将生硬难懂。根据关联理论,可以采用倒译法。将“结果”译成“目的”并置前,将中文动核结构译成非谓语动词结构,即“to and compare”、“to carry out”,把主动汉语分句整合为含有一个主谓结构的被动英语长句,描述“方法”。这样句子结构严谨,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实现了原文与译文的最佳关联,准确清晰地将作者的信息意图传递给读者。   (三)合译法及转译法   在关联理论框架下,翻译不仅要把握原语语义,还要考虑译入语的逻辑表达习惯,实现话语语境的最佳关联。比如,气象科技文献在解释研究原理时,往往采用表示逻辑连词“因为……所以”、“于是”等。但英语中,有些动词(如cause)或动词短语(如result in,lead to)本身已含因果关系。此外,汉语习惯采用不同词语(多为形容词)表达同一个意思,若逐一翻译,则显得重复��嗦。在描述气象现象时,论文大量使用动核结构,含有多个主谓结构,这跟英语的形合句型完全相反。这时,为了更清晰地表达原文逻辑,实现更大的交际效果,通常采用合译法和转移法,将重复的表达简单化,并灵活转换词性,多使用名词化结构。   案例3:原文:这主要是因为③太阳辐射不断增强①,地表热量也不断增加②,于是③由浮力产生的湍流动能不断增加④,边界层内强的湍流混合能发展到更高的高度⑤。   译文:This is mainly because the increased solar① radiation and surface heat flux result in② the continual increase③ of the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generated by buoyancy and strong turbulent mixing energy in the boundary   分析:原文中①、②、③、④和⑤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依据关联理论,采用合译法和转译法,将①”和②合并“the increased”,动词转换为形容词,使信息明确。③中的连词翻译为动词词组“result in”,准确地体现了逻辑关系。同时④和⑤合译为“the continual increase of”的名词结构。这两种译法的巧妙结合实现了最佳关联,为读者提供了最大语境效果。   四、结语   和传统的翻译理论相比,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观突破语义层面,更侧重翻译活动的认知与交际属性,将作者的信息意图与读者的心理期待联系起来,以实现最佳关联为目的。这对以传递信息为目的的气象科技论文翻译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依据关联理论,为了准确传递气象科技论文的信息意图,译者应以最佳关联原则为翻译准则,使译语读者在推理过程中付出最小的信息处理努力,实现理想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文妍,范新勇,等人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边界层热力和动力结构特征影响的比较[J]北京:地球物理学报,2014(5):1400-   [2] Gutt,EA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107-   [3] Sperber,D&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Second Ed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 2001:   [4] 寿邵文,姚永红气象科技英语教程[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   [5] 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 [J]广州:现代外语,1999(85):    看了“气象科技论文怎么写_怎么写气象科技论文”的人还看: 气象科技论文800字 气象科技论文范文 气象科技服务论文范例 气象科技论文 气象科技论文2500字 a("conten");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气象  当你漫步在郁郁葱葱的森林中,聆听百鸟鸣啭时,你会沉迷于其中。这时,你精心揣度,鸟类或许会教你一些什么。  科学家们研究证实,鸟类纷繁复杂的鸣叫,实际上正如人类说话唱歌一半,用以表达某种感情或沟通某些信息。比如呼朋引伴、母盼子归、对歌择偶,等等。有时候,鸟儿也会向勤劳的农夫通报农时,预测气象,聪明的人类自然心领神会。  我国古代,有“鸟鸣知四时”的说法。宋代诗人陆游的《鸟啼》诗云:“野人无时历,鸟鸣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厌草茂。”在江西省的某些山区有一种鸟,每当二月来临时就呼唤:“春起来”。开始入夏时又叫道:“春去也。”在吉林省的长白山地,谷雨前后,布谷鸟又提醒人们“割麦插禾”;更有一种奇妙的惜春鸟,其声曰“莫摘花朵。”告诫人们毁坏花枝将无果实之获。  为了进一步了解农事气象与鸟的关系,我觉得能在农民伯伯那里得到答案,因为他们经常根据候鸟去来等安排农事。于是,我拿着纸笔,深入田间地头去拜访一些老农。  “人们不太欢迎乌鸦,因为乌鸦高亢苍劲的鸣叫,往往是大风来临的‘警笛’,乌鸦沙哑的叫,阴雨即将到来。”农人们如是说。  这些也都是流传至今的民间谚语:喜鹊早登门,是天气晴朗之兆;若是在枝丫间跳来跳去,低头乱叫,往往一日之内有阴雨天气。麻雀也是“晴雨表”。晨曦中群雀叽叽喳喳,当日多为晴天好天气;若它们缩头缩脑,吱吱长叫,往往晴转阴雨;傍晚提前进窗,并在窗边长生缓叫,预示当夜或来日有雨。喜鹊高筑巢,则将有大的水势。这些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谚语都是在田间劳动数十年的老农告诉给我的。现在已经成为人们观察农事气象的准确“预报器”。  为了了解得更多,我带着探求新知的渴望打开了网络的大门,寻找更多的信息。  海边一些水鸟,在汛期到来之前,往往成群结队的飞往村屯附近,并大鸣不止,但如果在空中不断发出“唧唧”的叫声时,则说明近日晴好。  在印度,孔雀被奉为“神鸟”,不仅因其羽毛华丽,风姿优雅,而且还能给当地人预测天气。当有雨时,孔雀的“咪——呜”叫声变成“明哧——奥”,似乎在说:“雨快来啦!”雷雨和台风来临之际,孔雀又将狂叫不止。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使我得出了“农事气象鸟先知”这一结论,鸟类对天气是很敏感的,他们不同的鸣叫声常和气象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气象  当你漫步在郁郁葱葱的森林中,聆听百鸟鸣啭时,你会沉迷于其中。这时,你精心揣度,鸟类或许会教你一些什么。  科学家们研究证实,鸟类纷繁复杂的鸣叫,实际上正如人类说话唱歌一半,用以表达某种感情或沟通某些信息。比如呼朋引伴、母盼子归、对歌择偶,等等。有时候,鸟儿也会向勤劳的农夫通报农时,预测气象,聪明的人类自然心领神会。  我国古代,有“鸟鸣知四时”的说法。宋代诗人陆游的《鸟啼》诗云:“野人无时历,鸟鸣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厌草茂。”在江西省的某些山区有一种鸟,每当二月来临时就呼唤:“春起来”。开始入夏时又叫道:“春去也。”在吉林省的长白山地,谷雨前后,布谷鸟又提醒人们“割麦插禾”;更有一种奇妙的惜春鸟,其声曰“莫摘花朵。”告诫人们毁坏花枝将无果实之获。  为了进一步了解农事气象与鸟的关系,我觉得能在农民伯伯那里得到答案,因为他们经常根据候鸟去来等安排农事。于是,我拿着纸笔,深入田间地头去拜访一些老农。  “人们不太欢迎乌鸦,因为乌鸦高亢苍劲的鸣叫,往往是大风来临的‘警笛’,乌鸦沙哑的叫,阴雨即将到来。”农人们如是说。  这些也都是流传至今的民间谚语:喜鹊早登门,是天气晴朗之兆;若是在枝丫间跳来跳去,低头乱叫,往往一日之内有阴雨天气。麻雀也是“晴雨表”。晨曦中群雀叽叽喳喳,当日多为晴天好天气;若它们缩头缩脑,吱吱长叫,往往晴转阴雨;傍晚提前进窗,并在窗边长生缓叫,预示当夜或来日有雨。喜鹊高筑巢,则将有大的水势。这些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谚语都是在田间劳动数十年的老农告诉给我的。现在已经成为人们观察农事气象的准确“预报器”。  为了了解得更多,我带着探求新知的渴望打开了网络的大门,寻找更多的信息。  海边一些水鸟,在汛期到来之前,往往成群结队的飞往村屯附近,并大鸣不止,但如果在空中不断发出“唧唧”的叫声时,则说明近日晴好。  在印度,孔雀被奉为“神鸟”,不仅因其羽毛华丽,风姿优雅,而且还能给当地人预测天气。当有雨时,孔雀的“咪——呜”叫声变成“明哧——奥”,似乎在说:“雨快来啦!”雷雨和台风来临之际,孔雀又将狂叫不止。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使我得出了“农事气象鸟先知”这一结论,鸟类对天气是很敏感的,他们不同的鸣叫声常和气象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话说我们也是啊~我们高一根本没学怎么写议论文,纠结~我江苏徐州的~~~下面是我查的写议论文的方法。议论文要求1、论点 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对某一个问题或某一类事件的看法、观点、主张,它要求要正确 、鲜明、有针对性。如《坚持就是胜利》一文的论点就是一个人要想取得学业上或事业上的 成功,坚持是一个重要条件。 《坚持就是胜利》 人们都想在事业或学业上有所成就,但是,只有一部分人取得了胜利,而相当一部分人却陷入失败的苦痛之中。这是为什么呢? 俗语说“功到自然成”。按理说那些失败者完全可以尝到胜利的喜悦,但他们往往缺少一种 胜利的必要条件,那就是坚持。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上边的俗语中所提到的“功到”其 中已经隐含了“坚持”的意思。可见,一个人要想取得学业上或事业上的成功,除了个人的 努力之外,坚持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条件。  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平时很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管刮风下雨,每天都坚持到街头去 观察、谛听,记下行人的零言碎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资料。这样,他才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写下精彩的人物对话描写,在《双城记》中留下逼真的社会背景描写,从而成为英国 一代文豪,取得了他文学事业上的巨大成功。爱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去研制蓄电池,其间不 断遭受失败的他一直咬牙坚持,经过了五万次左右的试验,终于取得成功,发明了蓄电池, 被人们授与“发明大王”的美称。  狄更斯和爱迪生就是靠坚持而取得最后的胜利的。坚持,使狄更斯为人们留下许多优秀著作,也为世界文学宝库增添了许多精品;坚持,使爱迪生攻克了许许多多的难关,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可见,坚持能够使人取得事业和学业上的成功。 那些失败者往往是在最后时刻未能坚持住而放弃努力,与成功失之交臂。曾记得瑞典一位化 学家在海水中提取碘时,似乎发现一种新元素,但是面对这繁琐的提炼与实验,他退却了。当另一化学家用了一年时间,经过无数次实验,终于为元素家族再添新成员——溴而名垂千古时,那位瑞典化学家只能默默地看着对方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这两位化学家,一位坚持住了,取得了胜利;另一位却没有坚持住,未能取得成功。可见,能否坚持是取得胜利的最后一道障碍。在最黑暗的时刻,也就是光明就要到来的时刻,越在这样的时刻,越需要坚持。因为坚持就是胜利。(李胜) 2、论据  论据是证明论点正确的证据,要想证明论点的正确,首先,论据必须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能够充分证明论点。其次,论据要具有典型性,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第三,论据要新颖, 尽可能寻找一些新鲜的、能给人以新的感受和启示的论据。切记那些不清楚作者的不要瞎写上作者的名字。 如在《坚持就是胜利》一文中举的狄更斯、爱迪生和瑞典化学家的正反两个方面的事例,都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既具有典型性,又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3、论证过程 论证过程是指运用证据阐释证明论点是正确的过程。它要求论述要深刻、周密,讲究说理的艺术,还以习作《坚持就是胜利》为例,这篇作文中就是运用了两种典型的事例:狄更斯、 爱迪生和瑞典化学家的故事,从正文两个方面证明了坚持就是胜利的这一观点,这个过程就 是论证过程。 演绎论证法 演绎论证法是从已知的一般原理,规律出发,推知个别事物本质特征的论证方法。如果说归纳论证法是从特殊到一般,那么,演绎论证法是从一般到特殊。运用演绎论证法要求大前提、小前提必须真实、正确、一致,同时要求推论是合乎逻辑的,否则就会出现纰漏。如习作《坚持就是胜利》采用的就是演绎论证法,大前提是坚持就是胜利,小前提是狄更斯、爱迪生坚持了,所以胜利了,结论自然得出。  此外,论证的方法还有很多,像借古论今法,采用数字法,排比论理法,描写论理法等。我们掌握的方法越多,说理就越有深度,有说服力,就越具有令人折服的逻辑力量,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 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根据题目写出一个观点,在加以阐述说明,重要的是要有说服能力,三要素缺一不可,下面的仔细看看,以后就可以多试着写作,这样作文才可以有长进。此外,还要多记一些名言警句和名人事例,以便在作文中更好的应用。 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一)论点 (1)什么是论点: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2)论点有几个:一篇文章的论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不止一个。如果论点不止一个,那就需要明确中心论点。这几个论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 (3)论点的位置:文章的论点可以安排在开头,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即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任何位置。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 (4)论点的呈现方式: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5)论点的提出和确立要注意: ①正确性。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荒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因此,论点正确是议论文的最起码的要求。 ②鲜明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而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③新颖性。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到、新颖。 (二)论据 (1)什么是论据:论据就是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2)论据的类型:①事实的材料,②理论的材料。 ①作为论据的事实材料,可以是 具体的事例,b.概括的事实, 统计数字, 亲身经历、感受。 ②作为论据的理论材料,可以是a.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 民间的谚语和俗语,C.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 (3)使用论据的要求:①确凿性。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应该联系紧密一致。 (三)论证 (1)什么是论证: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文的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论证”的问题。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2)论证的类型: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①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②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 (3)基本的论证方法:包括三大类五种:归纳法、例证法、演绎法、类比法、对比法。 ①归纳法。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归纳法可以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前者即我们通常所说之归纳法,后者我们称为例证法。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②演绎法。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演绎法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多种形式,但最重要的是三段论。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如大前提“凡金属都可以导电”、小前提“铁是金属”、结论“所以铁能导电”。 ③比较法。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将它分为二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对比法是通过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4)驳论方法:驳论有三种方法,即①反驳论点、②反驳论据、③反驳论证。由于议论文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有机构成的,因此驳倒了论据或论证,也就否定了论点,与直接反驳论点具有同样效果。一篇驳论文可以几种反驳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加强反驳的力量和说服力。 ①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②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错误的论点论据必定得出错误的论点。③反驳论证,即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矛盾等等。

气象学论文摘要

看云识天气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在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将转阴。接着,云层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了云看太阳或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这时卷层云已经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这种云叫雨层云。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降临了。   夏天,雷雨到来之前,在天空先会看到积云。积云如果迅速地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了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这对工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学会看云识天气,就要虚心向有经验的人学习,留心观察云的变化,在反复的观察中掌握规律。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   卷层云由冰颗粒形成,看上去像白云的纹路,这些是惟一会在太阳或月亮周围产生光晕的云层。卷层云属又可分毛卷层云和薄幕卷层云。 卷层云卷层云约在5500-8000米的高空。这种云由湿空气作大范围缓慢斜升运动而膨胀冷却所造成,这样,它们和流动气旋以及暖锋有关,位于雷雨层顶部;有时,它们也与热带气旋有关,因为热带气旋上空地区风从气旋内向外吹,把卷层云吹到远离它们形成时的地方。卷层云范围大,可达几百到几千公里,具有相当宽广的连续云幕。全部由冰晶组成,云底具有丝缕的结构,能透过日、月的光,使地物有影。云层中往往可见晕圈。若卷层云加厚降低,系统发展,多预示有天气系统影响测站,故群众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等说法。但是如果无明显发展,甚至云量减少,未来天气也不会有显著变化。 课文中出现的云(11张)

楼主连高的?

Summary: The temperature contour is compulsory for describing the atmosphere's heat To take readings of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e in the worldwide atmosphere as well as it's variations is essential for the weather forecast statistics and the research of climate change and all other kinds of meteorology ensuring The inversion problem of the temperature contour the is measured by the radiometer to determine the atmosphere's temperature To observe temperature contour inversions from temperature illumination by satelite, a accurate way to caculate the inverson must be Comparing with the phsical inversion, the statistical inversion method's benefit is that it's simple and can be easily conducted, moreover during the inversion process there's no need to consider the complicated physical This artical gave an overview about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how the satelite remote senses the atmosphere's temperature, it also gave a simple introduction on the definiton and arithmetic of the neurological 本人在国外,自己翻译的。保证你准确+地道 =]楼上的有好多语法,用词和句型错误哦。。。

关于气象的小论文

气象对于上一年,我们充满无限的怀念与感激。怀念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感激我们的父母、老师和同学。对于新的一年,一个全新的起点,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种期盼:明天的我们要更精彩。 新的学期要有新的开始、要有新的希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真正的老师”。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发现并培养自己的兴趣,因为兴趣才是主动学习和知识创新的真正来源,我们要抱有责任,全面发展 。刻苦学习的人并不是因为他懂得了要刻苦,而是因为他从来没有感觉到学习的苦,“刻苦”从来都是局外人对行为的概括,而不是刻苦者的自我心理感受。如果父母是破浪的帆船,老师就是雾中的灯塔;如果你是沸腾的钢水,纪律就是规整的模mu2子;如果你是冲天的雄鹰,学校就是你翱翔的天空,人生——还需要你自己来演绎。 电光一闪,一年已然过去。我们又翻开了新的篇章。昨日的失败与辉煌已经过去,关键是把握今天。我们不需要灰心,因为雄鹰翱翔于天空,难免会伤折飞翼,骏马奔驰于大地难免失蹄折骨。只有站在高处的人,才有资格跌下去,而跌下去时,你我依然有尊严,那足以让站着的人感到汗颜。 同学们,松弛的神经又该绷紧了,床头的闹钟又将激起清晨的奏鸣,久违了的灯下又该呈现我们的身影,我们很清楚,前方的路不可能平坦,只会更曲折,更艰险,随着学识的增加,竞争的压力也会日益增进,但我们决不会畏缩,每个人所受的外部压力是相等的,轻松与否是心态的不同而已,以平常心去面对,我们可以变得更强。老师用毕生的心血、汗水和智慧浇灌了我们这一棵棵树苗;我们没有理由,也不应该不茁壮成长。尊敬的老师,请您们放心,在这一个新的学习阶段里,我们一定更加努力,倍加珍惜您们的辛劳和付出,我们定向您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这里,我也想告诉高三的朋友们:你们是等待破茧的蛹,是准备接受6月洗礼的海燕,是将要地考场上实现诺曼底登陆的战士!已经等待了整整十一个春秋,今天同时是你们冲刺的时候了。夸父追日,道渴而死;精卫填海,矢志不渝。坚持到底,我们绝不放弃! 新年,新气象,今天,我们又踏上了新的征程。让我们在这新一轮朝阳升起的时刻,为了我们的理想共同努力!

科学小论文《如何预测天气》如何预测天气1987年10月15日晚上,284年来最为恶劣的暴风雨横扫英国南部,摧毁了无数人的家园,造成的损失超过20亿英镑。风力达到了飓风的级别,推倒了约1500万棵树。而就在前不久,天气预报员还笑称悲剧绝对不会发生,不会有任何飓风袭击英国。上面这则耸人听闻的新闻,顿时使全世界的人们重视起了天气的预测。其实,中国从古时候开始,便对天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易经》的天气占卜,孔明借东风,关羽利用暴雨洪水淹七军……天气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工作、休息和举动,它会在冬天让我们无法上班,在夏天毁掉我们的假日。它一会儿是阴霾的乌云连成片,一会儿又是和煦的晴天,天气如此善变,我们可能已经司空见惯,那么人们又是怎么预测天气的呢?要知道,“预测天气和准确预测天气完全是两码事。”许多人不懈努力,希望了解天气的变化过程。他们惊喜地发现:预测未来天气最关键的因素是现在的天气。他们不停地观察各种天气情况的变化与形成原因,并运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科学定律,总算有了一些收获;比如根据热效应,热的空气会上升,形成低气压区;冷的空气就会下降,形成高气压区。由此我们便可知道一个地方如果又热又潮湿,这地方不久就会下雨,因为当温暖潮湿的空气带着水蒸气爬升到高海拔时,它们会凝聚成云,然后转化为雨落回地面(这就是为什么阴天会下雨的原因:因为凝聚的云过多了,遮住了太阳),当周围环境特别冷的时候,雨会变为雪或冰雹落下。另外,空气会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例如,当桂林出现低气压,而南宁出现低气压,就可以预测桂林将有强风。但这种方法十分简单,只是一种粗浅的分析,只能预测很小一部分地区的天气,还十分容易出错。最重要的是这种方法只能让人们知道笼统的天气,例如“明天桂林会有风”。但人们如果想知道比如气温多少度,风度多少级,什么时候最热等更具体的信息,我们只好无能为力。后来,人们建立了一个全球的气候模型,使用无数先进科技观察天气,并借助复杂的方程来计算,其中包括了海洋的流体力学,热传导,大气化学,甚至太阳辐射等信息。这样列出来的方程实在太难了,人们难免会出错,出现误报天气的情况。到了现在,人们终于想到了迅速发展的计算机。一不做二不休,在美国实验室,一台名为埃尼亚克的计算机第一次进行了天气预测。这台计算机中包含了一整个地球的天气,是一个活生生的气象模型。计算机通过分析各种天气信息,显示出未来的气象情况。人们终于可以准确地预测天气了。虽然计算机也难免会失误,但失误率已经比原来小了很多了。老实说,要天气预报员以百分之百的确信度告诉我们天气情况,这恐怕永远实现不了。但起码像地震,海啸,暴风等灾难的误报,将终成历史。所以,我们应该对未来预测天气的发展抱有足够的信心。

气象知识不了解

  • 索引序列
  • 关于气象学的论文摘要
  • 关于气象灾害的论文摘要
  • 关于气象学的论文
  • 气象学论文摘要
  • 关于气象的小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