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复旦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是谁

复旦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是谁

发布时间:

复旦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是谁

不检索,是科技核心期刊。本刊是复旦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数学、化学、生命科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医学科学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快报、研究简报等。它的任务是:反映复旦大学理科各院(系)、所的最新科研和教学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繁荣和发展复旦大学的科技事业服务,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读者对象是国内外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理工、医科教师和研究生。 主  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  办复旦大学编  辑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委员会出  版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主  编杨玉良国内发行上海市报刊发行局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地  址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蔡建国,男,1953年生,汉族,浙江绍兴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同济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主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 。自1980年至1987年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1987年起留学日本。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任教15年,历任日本新泻国际信息大学专任教授,2001年辞去日本专任教授职务回国工作。历任同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发展委员会委员、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兼任日本樱美林大学客座教授、孔子学院中方理事长、中方院长。研究专业和领域:历史学、国际关系·中日关系。学术兼职: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第一、二、三届专家咨询委员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理事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宋庆龄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日本日中关系史学会评议员《国际观察》编委《同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公共外交季刊报》编委上海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上海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及上海市科委《浦江计划》人文社会科学组评审专家社会兼职:曾任第八届全国青联常委,第九、十届上海市政协常委,第十二、十三届中国致公党中央常委、第五、六、七届上海市副主委,第一、二届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第九、十届上海市侨联副主席,第一、二届中国侨联青年委员会副理事长,第七、八届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海外交流协会副会长。

复旦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是谁写的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35年6月,由复旦大学出版委员会 编辑发行,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学报之一。报道内容以科学性、思想性、前沿性为指导,主要刊登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等领域的论文,并设有一定的研究专栏。发展历程创刊初内容包括学术论文与文艺作品两类,以后又分别出版文史哲号、科学号等。1945年后停刊。解放后,学校于1954年8月成立“复旦大学学报编委会”,1955年正式出版《复旦大学学报》,内容分别为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1966年停刊。“文革”中,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工具——中共上海市委写作组盗用“复旦大学学报”名义,办起《学习与批判》,直 至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1978年8月,学校党委决定复刊《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并为此组成了直接由校党委领导的文科学报编辑部。1978年10月,复刊第1期出版。同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批准《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复刊并公开发行。学报特色《复旦学报》自复刊以来,积极反映复旦师生在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推动复旦师生为国家的现代化事业服务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学报贯彻党的“双百”方针,为繁荣中国的学术探讨而努力。学报鼓励研究新情况,探讨新问题,经常发表具有新鲜见解、材料、方法的学术论文;注意评述社会科学的新发展、介绍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新成就,还十分重视对国内学派和国外思潮、流派评价工作,因而常以其新颖的内容而吸引广大读者。 刊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Fudan University Journal(Social Sciences Edition)主办:复旦大学周期:双月出版地:上海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 0257-0289CN: 31-1142/C邮发代号: 4-246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时间:1935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 1 来稿请务必符合以上格式。对必须使用的古文繁体字、生僻字一定要正确、清楚。2 来稿请直接寄给编辑部收,请勿寄个人。作者3个月后未收到录用通知,可对稿件作另行处理。3 来稿一经刊用,即付稿酬,并赠送样刊。4 该刊在不违背作者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有权对稿件进行删改,不同意请在投稿时予以说明。本刊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等,凡随刊入编的稿件,不再另付稿酬。

应该没有陈果:。 女,生于上海。中共党员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 College访问学者;复旦大学教师,陈果曾师从哈佛大学神学博士James D,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Evelyn。现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 女,1981年2月出生于上海,哲学博士。2005年2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基督教哲学专业攻读博士。2008年6月至今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工作。 1999年9月-2002年6月,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2002年9月-2005年1月,复旦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专业攻读硕士,2005年2月-2008年6月,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基督教哲学专业攻读博士。2006年7月-2007年1月,在加拿大温哥华UBC大学Regent College做访问学者,2005年7月-9月在香港浸会大学“中国大陆基督教哲学青年学者暑期密集班”做学者。 工作经历: 2008年6月至今,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 2005年5月,“杜威思想的当代意义”国际学术讨论会翻译; 2004年-2005年,复旦大学哲学系《教牧心理学》及《宗教社会学》课程的助教和翻译,任课教师:哈佛大学神学博士James D Whitehead;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Evelyn Whitehead; 2002年9月-2004年6月,复旦大学“上海市基督教新教牧师硕士班”英文教师; 2004年暑期,《人民画报》上海总部实习记者。学生工作和社会活动; 1999年10月-2001年6月,复旦大学哲学系学生会主席。 奖励与荣誉: 2007年,香港“道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美国中华基督教总会颁发的“优秀博士生”奖学金; 2006年,香港“道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美国中华基督教总会颁发的“优秀博士生”奖学金; 2005年,香港“道风”优秀博士生奖学金 2004年,香港“道风”优秀硕士生奖学金; 2003年,香港“道风”优秀硕士生奖学金。 专业研究成果: 2008年,撰写的《耶稣为何如此言语?》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六辑) 2007年1月,上海基督教新教教会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调查报告(梗概),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五辑) 2007年1 月,翻译的“学校教育的核心:论道德的形成和大学的教育 (美)迈克·贝梯(Mike Beaty)”以及因此撰写的“面对繁多的一种坚持:展望大学中的道德教育”,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五辑) 2005年7月,撰写的“‘光’(理性) 与‘影’(非理性) 编织的绮丽——评奥托的 《论神圣》”,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三辑)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是谁

不太好投。对于质量把控非常严格,通过率比较低,一般硕博的论文并不会看。湘潭大学学报是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湘潭大学主办的一则图书。主编是章育良。本书主要介绍了湘潭大学的科研成果和状况。《湘潭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建于1978年,是湘潭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类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大学教师、研究生及海内外研究者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边缘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综述性文章。由湘潭大学10个理工科院、系、所的16名教授、博士导师组成学报编委会,负责确立学报的办刊宗旨及审定论文的学术质量。

出版《刑法中的累计处罚制度》、《侵犯财产罪专题研究》专著两部,主编、参编教材数部;在《中外法学》、《法律科学》、《法学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若干。《虚假诉讼研究》,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论诉讼欺诈取财行为的刑法规制》,载《政治与法律》2012年第11期。   《累犯成立条件中的若干问题研究》,载《政治与法律》2011年第6期。   《犯罪工具没收研究》,载《中外法学》2010年第4期。    《论立功等次认定标准》,载《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8期。   《交易型受贿研究》,载《法学评论》2010年第4期。   《论凶器》,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0年第3期。   《论一罪累计数量处罚制度的合理性》,载《法律科学》2009年第4期。   《自首制度中如实供述的理解与认定》,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刑法中的累计处罚制度》,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侵犯财产罪专题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是谁写的

1、《民事审判权作用范围研究》(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2、《民事诉讼理论探索与程序整合》(独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1月版。3、《民事证据法学的认识论与价值论基础》(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3、《诉讼费用研究——以当事人诉权保护为分析视角》(合著,排名第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4、《模拟法庭:原理、剧本与技巧》(合著,排名第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2013年第二版。5、《民事诉讼程序监督制约机制研究》(合著,排名第一),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版。6、《民事诉讼理念变革与制度创新》(合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2月版。7、《民事诉讼理论与改革的探索》(与何文燕教授合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10月版。8、《民事诉讼原理研究》(合著,排名第三,共计70余万字,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版。9、《中国统一证据法(专家建议稿)及其立法理由》(参著,共计80余万字,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专家建议稿)及立法理由》(合著,司法部重点研究项目),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2月版,排名第三。11、《民事司法救济制度研究》(合著),韩国延世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12、《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合著,排名第二。13、《民事诉讼法法典专家修改建议稿及立法理由》(合著),法律出版社2008年5月版。14、《民事诉讼法释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勘校,排名第一。15、《民事诉讼程序监督制约机制研究》,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排名第一。16、《对话与交融:中美证据法论坛》(主编),湘潭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17、《对话与交融:中美证据法论坛》(主编),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18、《如何当好调解员:中美调节培训启示录》(主编),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19、《马萨诸塞州证据规则指南》(主译),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代表性学术论文 廖永安、何四海:民事诉讼当事人异议的法理分析,载《法学杂志》2012年第12期。 刘方勇、廖永安:回归价值本源——巡回审判制度的考证与思索,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廖永安、张庆霖:论仲裁调解书撤销制度的确立,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廖永安、熊英灼:关于我国建立申诉终结机制的几点思考,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易玲、廖永安:民事执行权微观配置再思考——以民事执行权法律性质分析为切入点,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廖永安、刘方勇:社会转型背景下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路径探析,载《中国法学》2012年第3期。 廖永安、邓和军:《〈民事诉讼法〉修改决定》评析——兼论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载《现代法学》2009年第1期。 廖永安、胡军辉:论法院调解的既判力,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廖永安、熊英灼:我国民事司法证明活动中的价值权衡及选择,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廖永安: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对我国民事送达制度改革的再思考,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4期。 廖永安、颜杨: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科学定位与制度设计,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廖永安:我国民事诉讼地域管辖制度之反思,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2期。 廖永安:论我国民事与行政案件类型之界分,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第2期。 廖永安、魏小凡、文新:论我国律师收费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兼评《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办法》,载《中国司法》2006年第7期。 廖永安、文新:论宪法的司法适用与民事审判权的界限,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廖永安、魏小凡:以人为本与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订,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11期。 廖永安、刘方勇:潜在的冲突与对立——诉讼费用制度与周边制度关系考,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2期。 廖永安:我国民事诉讼中弱势群体保护论纲,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廖永安、熊英灼:论我国民事诉讼法律责任制度之构建,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廖永安、熊英灼:关于我国执行收费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载《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廖永安、胡军辉:试论民事诉讼中的拟制自认,载《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廖永安、胡军辉:试论民事自认的效力,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廖永安、雷勇:论民事诉讼监督制约机制立法——以法院诉讼行为为研究对象,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胡军辉、廖永安:论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载《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5期。 文新、廖永安:法院乱收费现象的透视与思考,载《咸宁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廖永安、胡军辉:试论我国民事公告送达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载《太平洋学报》2007年第11期。 廖永安、黎藜:论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的关系——以消费者权益保护诉讼为考察对象,载《北方法学》2008年第1期。 廖永安:《诉讼费用交纳办法》之检讨,载《法商研究》2008年第2期。 廖永安、雷勇:论我国民事诉讼复议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廖永安、李世锋:我国民事合议制度之运行现状——以一个欠发达地区基层法院的民事审判为考察对象,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姜霞、廖永安:重构我国仲裁证据制度之探析,载《求索》2008年第5期。 廖永安:我眼中的恩师——江伟先生,载《中国审判》2008年第6期。 廖永安:论民事诉讼费用的性质与征收依据,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5期。 廖永安:我国民事审判权作用范围之重构,载《法学论坛》2005年第3期。 廖永安、冯杨:我国民诉法修改的若干问题——兼评《民事诉讼法专家修改建议稿(第三稿)》,载《金陵法律评论》2005年第1期。 廖永安:论单位、团体内部纠纷的自律性处理与民事审判权的界限,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江伟、廖永安:简论人民调解协议的性质与效力,载《法学杂志》2003年第2期。 廖永安、王春:论我国民事诉讼费用负担的立法缺陷与完善,载《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3期。 廖永安、李旭:对我国陪审制的否定性评价,载《金陵法律评论》2003年第2期。 廖永安、崔峰:当事人诉讼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关系考,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廖永安、赵晓薇:民事诉讼费用制度与司法公正关系考——兼论我国民事诉讼费用制度的立法缺陷,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廖永安:诉讼内外纠纷解决机制的协调与整合,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4年第3期。 廖永安、赵晓薇:中日民事诉讼费用制度比较研究,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江伟、廖永安:我国民事诉讼主管之概念检讨与理念批判,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4期。 廖永安:我国民事诉讼主管范围之问题评析,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1期。 廖永安、王春:我国民事与刑事交叉案件的协调处理,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廖永安:法院诉讼行为要论,载《法学家》2003年第2期。 廖永安:论诉的利益,载《法学家》2005年第6期。 廖永安、李胜刚:我国民事诉讼费用制度之运行现状 以一个贫困地区基层法院为分析个案,载《中外法学》2005年第3期。 廖永安:论我国民事与行政争议交叉案件的协调处理,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廖永安:民事诉讼费用——构成及影响因素,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第2期。 廖永安、彭熙海:当事人诉讼行为理论初探,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第2期。 廖永安:对民事诉讼中法院“不作为”行为的思考,载《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廖永安:关于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的反思,载《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廖永安:如何正确看待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兼与杨贵宏先生商榷,载《法律适用》1999年第4期。 廖永安:对民事审判中“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原则之再思考,载《河北法学》1999年第4期。 廖永安:对民事审判中“以事实为根据”原则之检讨,载《河北法学》1999年第5期。 何文燕、廖永安:我国民事简易诉讼程序之重构,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1期。 江伟、廖永安:论审判独立的制度保障及其与审判监督的关系,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廖永安:论当事人诉讼权利与法院审判权力的对立统一,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廖永安、何文燕:民事抗诉程序若干问题研究,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2期。 邵明、廖永安:完善我国民事证据制度的新话题,载《人民司法》2000年第5期。 廖永安、刘健:论法律专业教学方式的改革,载《煤炭高等教育》2000年第1期。 廖永安、叶久根:民事诉讼认证制度中若干问题之再思考,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廖永安、彭熙海:论必要共同诉讼,载《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期。 廖永安:论民事诉讼中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载《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廖永安:论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载《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2期。 江伟、廖永安:论我国民事诉讼一审与上诉审关系之协调与整合,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冯晓青 、廖永安:合作作品法律认定新探,载《知识产权》1994年第3期。 廖永安、李武松:论对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法律保护,载《法律适用》1995年第1期。 廖永安、张辉: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法律制度立法的缺陷与完善,载《广西法学》1995年第Z1期。 廖永安、李武松: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不作为”现象探微,载《法律适用》1996年第3期。 廖永安、王焕平: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法律制度的立法缺陷及完善,载《法学探索贵州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廖永安:民事司法赔偿范围探微,载《山东法学》1996年第2期。 廖永安:论民事诉讼程序的监督和救济,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廖永安:民事司法赔偿范围探微,载《政法论丛》1996年第1期。 何文燕、廖永安:民事诉讼目的之界定,载《法学评论》1998年第5期。 何文燕、廖永安:民事诉讼目的简论,载《诉讼法论丛》1998年第2期。

张国强,湘潭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男,1956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1982年元月毕业于湘潭大学历史专业,先后担任湘潭市总工会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室主任、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湘潭市职工大学副校长、校长,湘潭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长期从事社会科学特别是历史学、工会学、儒家思想的研究工作,先后在全国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了30多万字的专著《先秦两汉儒家道德教化思想研究》(合著),并先后主编或合著了8部编著,有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刊物全文收录转载,专著在《职大学报》等全国性刊物得到推介。  主持《先秦两汉儒家道德教化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扬弃与借鉴》等湖南省社科规划课题1项,教育厅立项课题1项。论文获全国总工会宣教部等部门颁发的一等奖;另有多篇论文、编著先后获全国职工高校专业委员会、省教育厅、湘潭市委、市政府等颁发的科研成果奖。2006年、2009年,先后两次被湘潭市委、市政府授予“湘潭市专业技术骨干人才”称号。担任了全国性期刊《职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湘潭市社会科学工作者联合会副主席、湘潭市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   协助党委书记处理党务日常工作,分管组织、宣传、离退休、保卫、维稳工作。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是谁写的字

不太好投。对于质量把控非常严格,通过率比较低,一般硕博的论文并不会看。湘潭大学学报是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湘潭大学主办的一则图书。主编是章育良。本书主要介绍了湘潭大学的科研成果和状况。《湘潭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建于1978年,是湘潭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类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大学教师、研究生及海内外研究者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边缘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综述性文章。由湘潭大学10个理工科院、系、所的16名教授、博士导师组成学报编委会,负责确立学报的办刊宗旨及审定论文的学术质量。

近年来,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体质量不断上升,先后荣获第三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2006)、湖南省第四届十佳社科期刊(2009)、教育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二等奖(2010)、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2010)、首届湖湘优秀出版物奖一等奖(2010)、首届湖南出版政府奖期刊奖(2011)等称号;并入选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2009-2011)(南京大学)、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核心期刊评价体系。

  • 索引序列
  • 复旦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是谁
  • 复旦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是谁写的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是谁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是谁写的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是谁写的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