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远程教育杂志主编是谁呀

远程教育杂志主编是谁呀

发布时间:

远程教育杂志主编是谁呀

王运武,山东聊城东阿人,2002年毕业于聊城大学教育传播技术学院(现更名为传媒技术学院),2002年7月至2005年7月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一中电教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作,2005年9月至2008年6月在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攻读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师从著名教育技术、摄影专家陈琳教授,2008年9月至2011年12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知识工程研究中心攻读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教育技术专家黄荣怀教授,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师从Chen Wenli副教授,现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研究院教师。●“教育技术学科网”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教育信息化专家数据库”成员。《现代远程教育研究》、《远程教育杂志》、《开放教育研究》外审专家,《中国医学教育技术》(核心期刊)杂志编委,《教育技术期刊》(Scientific journal of education technology)杂志编委,国际华人教育技术学会会员。●出版专著2部,参编著作1部,参编教材1部。●在《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开放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CSSCI期刊24篇,在《人民政协报》、《北京师范大学校报》等报纸发表论文多篇,发表EI、ISTP论文2篇。●硕士学位论文获2009年度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多篇论文在教育技术国际论坛等征文评比中获奖。●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情报参考》、《教育文化论坛》、《普陀教育技术应用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等媒体转载。●独立完成省级、校级课题各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多项,目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

他同时兼任中国电视师范学院院长、残疾人教育学院院长、奥鹏远程教育中心主任。《中国远程教育》杂志主编,中国电视师范学院院长,奥鹏远程教育中心主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院长、学习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及视听媒体实验室主任、国家数字化资源中心主任等职务。

远程教育杂志主编是谁

论著 《基于协同理论的数字校园建设的协同机制研究》,王运武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首部将协同理论引入教育信息化领域的著作,首部倡导利用协同理论指导数字校园建设的著作。 《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王运武 陈琳 著,电子工业出版社,7万字,2008年6月第1版。 《现代教育技术》,陈琳 主编,王运武参编第二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9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解读》,顾明远 石中英 主编,刘臻 刘冬雪 王运武撰写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期刊论文 《近十年中国远程教育学习者辍学问题研究综述》,周静 王运武,《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研究综述》,杨曼 王运武,《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年第4期。 《让学习更开放和灵活:新兴模式和方法——首届开放及灵活教育国际会议(ICOFE2014)综述》(1万字),王运武,《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智慧校园的智慧性设计研究》,于长虹 王运武 马武,《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9期。 《新兴技术如何变革高等教育——<2014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深层次解读》(1万字),王运武 周静 杨曼,《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年第4期。 《中新教育技术发展比较研究》(1万字),王运武,《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5期。 《中国台湾地区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及其启示》(2万字),王运武,《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4期。 《关联主义知识观要义阐释——网络时代知识变革的视角》(3万字),刘菊 王运武,《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2期。 《大数据背景下数字校园建设的目标、内容与策略》,于长虹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3年第10期。 《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概览及其启示》,魏先龙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3年第9期。 《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李小刚 王运武 马德俊 靳素丽,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13年第10期。 《教学视频支持下的网络时代个性化学习研究》,李小刚 靳素丽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2013年第13期。 《“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型发展研究——基于系统思维的分析思辩视角》(5万字),王运武,发表于《远程教育杂志》(CSSCI)2013年第2期。 《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的构建研究》(2万字),方兵 杨成 王运武,发表于《远程教育杂志》(CSSCI)2012年第6期。 《协同学视野下的数字校园建设——数字校园建设中的战略协同与团队协同》(2万字),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2年第7期。 《实现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八种作用机制》(8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2012年第3期。 《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研究的现状与未来》,王运武 陈琳,发表于《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年第1期。 《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产生及其提升策略》(5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2012年第1期。 《科研新手到专家的必备技能——学会学习隐性知识》,王运武,发表于《科技导报》(核心期刊),2011年第28期。 《协同学视野下的数字校园建设——数字校园系统的协同进化与协同发展》(1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1年第10期。 《协同提升数字校园价值——基于数字校园建设案例的分析》(2万字),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1年第9期。 《毕业论文指导平台与普通网络方式实现指导的差异》,梁德深 王运武 詹斌 黄剑文,发表于《现代计算机》,2011年8月中旬刊(核心版,总第371期)。 《我国数字校园建设研究综述》(2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扩展源)2011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1年第11期“教育技术”栏目索引) 《基层远程教育机构网络教学支持模式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广东省韶关市三种远教机构为例》(1万字),梁德深 陈胜兵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1年第2期。 《自然辩证法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学的形成与发展》,王运武,发表于《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第3期。 《基于网络的学科信息传播平台——学科网构建研究》,陈琳 王运武 徐华平,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0年第12期。 《论信息化学习方式及其数字资源形态》(1万字),黄荣怀 陈庚 张进宝 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扩展源)2010年第6期。 《课堂话语分析初探》,孙杰 王运武 赵兴龙,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10年第9期。 《国外中小学数字校园:进展与启示》,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0年第5期,转载于《教育情报参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2010年第11期、《普陀教育技术应用研究》2010年第4期、《教育文化论坛》2011年第2期(文摘)。 《中小学数字校园优化发展的思考》,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0年第4期,转载于《普陀教育技术应用研究》2010年第3期。 《教育技术工作者角色的历史变迁——兼论新时期的历史使命》,王运武,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09年第5期。 《基于实践的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思考》,陈琳 周惠颖 徐华平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9年第3期。 《教育信息化发展亟需转型》,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9年第2期,转载于《教育情报参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2009年第5期。 《中国教育技术改革发展三十年》(2万字),陈琳 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9年第2期,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 2009-07全文复印。 《多视角下的教育信息化透视》(36万字),王运武 陈琳,发表于《开放教育研究》(核心期刊、RCCSE权威期刊、CSSCI)2008年第3期,P37-46。 《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思考》,王运武 陈琳,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08年第8期。 《对国外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王运武,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08年4期。 《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现状及发展策略》,王运武,发表于《中国教育信息化》(CSSCI扩展源)2008年1期。 《我国香港和台湾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及其启示》,王运武,发表于《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12期。 《思辨中演进的教育技术学》(1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7年11期。 《功能情境主义与教学设计》,王运武,发表于《教育技术研究》2007年5期。 《论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王运武 王太昌,发表于《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年3月第120期。 《关于美国教育技术概念演化的分析与思考》,王运武,发表于《教育技术导刊》2006年第6期(总第018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增刊,收录于《全国基础教育论文集》,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教学论文入选荣誉证书”。 会议论文 Information Literacy Status Investigation of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 and Its Training S Wang Yunwu, Inaugur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en and Flexible Education, 16-17 January 2014, Hong K Analyses on Hierarchical Model of Teaching Skills Based on Multimedia T Jie Sun, Cui Kang, YunWu W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11, Volume 216, 516-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Environment, Ecoinformatics and Education (CSEE2011), August 21-22, Wuhan, C (EI, ISTP) Exploration on Application of Simulation in E Yunwu WANG, Lin CHEN 2011 Chinese Conference on System Simulation Technology & Application (CCSSTA’2011), August 4-7, Huangshan, C(ISTP)(2011年第13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 《立足学科建设,创建教育技术学人的数字化学术家园——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网建设回顾与展望》,陈琳 王运武 徐华平 刘连启,发表于2010年教育技术国际研讨会(ETIF2010)论文集《深化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韩锡斌 徐福荫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0。 《转型期教育技术学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王运武,发表于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9)论文集《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陈琳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8。 《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探析》,王运武,录用于第四届全国教育技术博士论坛(The 4th Doctoral Foru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TDF2008),2008年10月。 《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王运武,发表于《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上册),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6)论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0。 报纸 《重构教育信息化产业生态链》,王运武,发表于《人民政协报》,第5645期(2010-05-26)第11版。 《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王运武,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校报》,第217期(2009-06-10)第02版。 《治学经验介绍》,王运武,发表于《徐州师范大学研究生报》(XZNU Postgraduate)第2期(2008年11月22日)。 《为国储才建奇功 敬文精神永流传》,王运武,发表于《徐州师范大学校报》-第401期(2008-10-20)-第03版:第3版。 《教育技术学及其对教育的影响》,王运武,发表于《聊城师范学院报》(2002年更名为《聊城大学报》),第9期 总第340期(2001年4月14日)。获奖 《中国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的世纪变迁》,王运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编号:JSSKL2014JS003。 《从专科到博士——有梦想总会成真》,王运武,徐州市委教育工会“我的青春故事汇”征文荣获三等奖。 《教育信息化人才立体、多元创新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陈琳、蔡国春、李子运、黄如民、王帆、王运武,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 “教育技术学科网”,王运武 席春荣 徐华平 刘连启 王健,荣获第十六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高等教育组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系统一等奖,12。 《基层远程教育机构网络教学支持模式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广东省韶关市三种远程教育机构为例》,梁德深 陈胜兵 王运武,第八届全国成人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二等奖。 “教育技术学科及专业发展的创新探索实践”系列论文,陈琳 王运武 张琪 徐华平 黄如民,江苏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0。 《基于实践的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思考》,陈琳 周惠颖 徐华平 王运武, 江苏省高校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0。 《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王运武,北京师范大学“谋划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征文二等奖,9。 《转型期教育技术学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王运武,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9)征文一等奖,8。 《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王运武,江苏省2009年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7。 《多视角下的教育信息化透视——价值哲学、社会学、生态学视角》,王运武,2007年中国教育技术年会征文二等奖,11。 《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思考》,王运武 陈琳,第六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7)征文二等奖,10。 《功能情境主义与教学设计》,王运武,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技术委员会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校工科专委会(华东北)2007年会征文三等奖,2007年8月7日。 《移动无线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王运武,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师范院校专业委员会教育技术征文二等奖,11,证书编号:063030。 2008年4月,获得研究生朱敬文特别奖学金。(徐州师范大学朱敬文特别奖学金每年评定2名) 2001年,获聊城大学教育技术系(已更名为传媒技术学院)学术科研奖;象棋大赛三等奖;聊城大学网页大赛三等奖,摄影大赛鼓励奖。 研究报告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评估规范研究报告》(撰写约2万字),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3月。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规划研究报告》(共14万字,其中撰写约7万字),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3月。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15年)评审稿》(4万字,主要执笔人之一),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3月。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规划及数字校园评估规范研究项目调研及专家咨询会纪要》(撰写约9万字),完成时间:2010年3月。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免费师范生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实施方案》(共7万字,其中撰写约2万字),被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1月。 《总干事关于建立由教科文组织赞助的多语言学习网络空间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草案)》(约1万字,参与撰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 UNESCO)采用,完成时间:2009年4月。

远程教育杂志主编是谁啊

王运武,山东聊城东阿人,2002年毕业于聊城大学教育传播技术学院(现更名为传媒技术学院),2002年7月至2005年7月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一中电教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作,2005年9月至2008年6月在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攻读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师从著名教育技术、摄影专家陈琳教授,2008年9月至2011年12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知识工程研究中心攻读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教育技术专家黄荣怀教授,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师从Chen Wenli副教授,现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研究院教师。●“教育技术学科网”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教育信息化专家数据库”成员。《现代远程教育研究》、《远程教育杂志》、《开放教育研究》外审专家,《中国医学教育技术》(核心期刊)杂志编委,《教育技术期刊》(Scientific journal of education technology)杂志编委,国际华人教育技术学会会员。●出版专著2部,参编著作1部,参编教材1部。●在《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开放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CSSCI期刊24篇,在《人民政协报》、《北京师范大学校报》等报纸发表论文多篇,发表EI、ISTP论文2篇。●硕士学位论文获2009年度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多篇论文在教育技术国际论坛等征文评比中获奖。●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情报参考》、《教育文化论坛》、《普陀教育技术应用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等媒体转载。●独立完成省级、校级课题各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多项,目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 “移动学习”教育部-中移动联合实验室主任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中心副主任中国教育信息化标准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远程教育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电化教育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医学考试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十二五”信息化规划咨询专家组成员中国教育电视台2008年度“学习超市”教育新媒体项目首席特聘专家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一届工程技术委员会会员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新标准英语网”学术顾问丰宁满族自治县教育体育局“突出贡献”专家大连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实验区校建设项目专家组顾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编制专家组成员第十五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 2011)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子会议主席,浙江大学,杭州,2011第十四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 2011)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子会议主席,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2010The 10th WorldConference on Mobile and Context Learning (mLearn 2011)会议主席,北京,中国,2011

书法教育杂志主编是谁呀

中国当代十大书法家一、启功bai(1912——2005),男、著名书画家、教育家,自称“姓启名功”, 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北京市满人。 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 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九三学社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界华人书画家联合会创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 二、沈鹏,男、1931年出生,江苏省江阴市人。书法家、美术评论家、诗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三、欧阳中石,男、1928年出生,山东省肥城市人,著名文化学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早年拜在京剧大师奚啸伯的门下。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北京唐风美术馆名誉馆长。同时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艺术品中国资深艺术顾问、山东省方志馆名誉馆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四、李铎,男,1930年生于湖南省醴陵市。中国著名书法家、军人。 五、孙伯翔,男,1934年10月4日出生于天津武清县,字振羽,别署师魏斋主人。现为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六、王镛,男,别署凸斋、鼎楼主人等。1948年生于北京,太原人。七、潘守宇,   潘守宇,又名潘鸿伟,潘登,男,1966年生于陕西宝鸡,工商管理硕士,祖籍山东孔孟之乡人,现任中央美院嘉祥石雕集团总经理,中国书法家会员。八、成忠臣,男,山东海阳人,1964年出生,是当代大儒、思想家、现代水墨画领域的开路先锋和标志性人物。是中国画坛上继吴冠中之后又一位思想深刻,观点鲜明的艺术家。 九、周慧珺,女,1939年出生,浙江镇海人。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 十、孙晓云,女,一九五五年八月生于南京,三岁始承家传习书画,在任书协主席。

其少年时就展露了书法天赋,20岁举办了个人书法展,《北京青年报》还特为其做了专题报道。其书法秉承传统,又有个人风采。真、行、草、隶、篆皆涉猎,尤以行草见长。书风洒脱、大气。作品曾多次参加各大型书画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大展 (行草)入选全国第一届大字书法艺术展 (隶书)入展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行草)入展全国第二届杏花村杯电视书法大赛(行草)入展全国签名设计大师作品巡回展《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法学报》《北京青年报》等作过专题介绍。作品多次被中国书画交易中心收藏、拍卖。郭老师十几年来一直为书法教育呕心沥血,其弟子有跨国集团的董事、杂志社主编及全国各地的书法爱好者、少儿和学生。华图网校特聘公务员硬笔书法教师,创办了48小时“我行我速”硬笔书法教学。《少儿书画》、《少儿美术》还特为其书法教育做了专版介绍:“刻求精深,欲造平淡”。

雷跃武 号修竹斋主人,著名书法家,研究员,大学教授,国家一级书法师。现任中国文协书法家分会副主席、中国文化新闻报社副社长、中国当代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艺术学会副秘书长、国际书画大赛评委、国际艺委会委员、《中国艺魂》杂志社主编、《世界文学艺术家大辞典》主编、中国书法研究院院士、研究员、中国书法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环境环保公益形象大使,北京环球联合国际文化艺术院书法导师、教授,齐白石嫡传弟子李立门生、访问学者。经常应邀担任全国各类大赛评委,为政府、部队、学校及企业演讲、创作,为电影、佛教圣地、风景区等刻石题匾。中央电视台、香港电视台、安徽电视台、贵州电视台、深圳电视台、《中国文化新闻报》、《世界文艺》、《中国艺魂》、《中国名家》、《中国书画报》、《香港摄影报》等电视报刊专题报道。雷跃武自幼酷爱书画,十一岁时书写春联,至今坚持临池不辍。习遍二王、颜、柳、欧、赵诸家书法精品,刻苦研习,加上天资聪慧,悟性过人,兼收并蓄。楷、行、隶、篆、草五体皆能,尤以行书见长。雷跃武近年来着重对书法的研究与创作,在他看来,作书法作品时不仅要掌握传统技法,还应把重心放在创新上,若只有传统而无创新,就会成为书奴。因此他潜心钻研古代各家书体,融古今书法大家之精髓为一体,将历代名家的书法特点进行穿插、渗透、叠合,提取其内在本质,在其基础上发展形成现代陌生的人性的新视觉构成艺术,树立了鲜明的个性特征。书风画意,探寻天地合一之幽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在公众和社会上享有盛誉,其作品极具收藏价值,深得海内外书法家和收藏者的青睐。作品先后获得国内外大奖20余次,其作品被美国、日本、新西兰、越南、香港、台湾等国内外收藏者及国家领导人和博物馆收藏。出版有《中国书画家大典》《世界文学艺术家大辞典》《中国著名书法家雷跃武作品集》等。

我国最著名的书法家除了书圣王羲之、楷书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还有文徵明、董其昌、怀素、王铎、何绍基、苏轼、黄庭坚、米芾等等

江苏教育杂志主编是谁呀

叶圣陶(1894.10.28~2.16),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省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叶圣陶的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 1917年应聘到吴县角(音lù)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 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我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我国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 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 1923至1930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 于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同时继续文学创作。 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 1930年,他转入开明书店。他主办的《中学生》杂志,是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读物,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抗战期间,他内迁四川,先在中学、大学执教,后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写下了不少散文小说诗词,从不同角度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惨生活,歌颂了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的普通群众。在四川他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支援抗日前线的将士。抗战胜利后,他参加反对国民党政府压制民主、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1946年,叶圣陶回到上海后,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他担任了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还担任了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他编辑杂志、撰写文章、发表演讲,揭露和抨击当局内战、独裁、卖国的罪行,呼吁文化界教育界同人“要有所爱,有所恨,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广大的人民,为同一目标而斗争”,“汇为巨力致民主”,“转移风气,挽回世运”,开创“为万世开太平”的局面。 1949年初,叶圣陶应中共中央的邀请,由上海经香港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6月,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并当选为文联全国委员;9月,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先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等职,并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一届至第四届代表和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1962年,叶圣陶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在1979年民进四代大会上,当选为民进中央副主席,1984年9月,出任民进中央代主席。 作为著名的教育家,他为我国 语文教学、科研也发表过很多精辟见解,论著收入《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1894.10.28-2.16) 叶圣陶原名时绍钩,生于江苏苏州。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用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1921年与郑振铎、茅盾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1923-193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1930中转到开明书店当编辑。抗日战争期间举家内迁,曾在乐山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到成都主持开明书店编务。 1946年返回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出版总署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著作书目: 《隔膜》(短篇小说集)1922,商务 《雪朝》(新诗集)与周作人、朱自清等人合集,1922,商务 《火灾》(短篇小说集)1923,商务 《稻草人》(童话集)1923,商务 《剑鞘》(散文集)与俞平伯合著,1924,霜枫社 《线下》(短篇小说集)1925,商务 《城中》(短篇小说集)1926,上海文学周报社 《风浪》(儿童歌剧)1928,商务 《未厌集》(短篇小说集)1929,商务 《倪焕之。(长篇小说)1929,开明 《恳亲会》(戏剧)1930,小说月报社 《当代英雄的石像》(童话集)1931,开明 《脚步集》(散文集)1931,新中国书店 《三种船》(散文集)1925,生活 《未厌居习作》(散文集)1935,开明 《圣陶短篇小说集》1936,商务 《叶绍钧选集》1936,万象 《叶绍钧文选》1936,仿古书店 《四三集》(短篇小说集)1936,良友 《小白船》(童话集)1936,艺林书店 《叶绍钧代表作品选》1937,全球书店 《给战时少年》(散文集)1938,大路书店 《叶绍钧代表作》1941,三通书局 《遣愁集》(小说、诗歌集)1943,创作文艺社 《微波》(短篇小说集)1944,艺光出版社 《西川集》(散文集)1945,文光 《绍钧杰作集》(短篇小说、散文集)1946,全球书店 《叶绍钧代表作》(短篇小说集)1949,全球书店 《怎样游戏》(儿童文学)1947,中华 《李太太的头发》(散文、短篇小说集)l947,博文书店 《叶圣陶文集》1948,春明 《皮包》(短篇小说集)1948,中华 《叶圣陶短篇小说集》 1954,人文 《叶圣陶童话选》 1956,少儿 《叶圣陶文集》(1一3卷)1958,人文 《叶圣陶选集》 1958,香港新艺出版社 《叶圣陶选集》 1959,人文 《抗争》(短篇小说集)1959,人文 《箧存集》(诗集)1960,作家 《叶圣陶散文甲集》 1983,四川人民 《叶圣陶序跋集》 1983,三联 《我与四川》(散文、诗歌集)1984,四川人民 《叶圣陶散文乙集》 1984,三联 《稻草人》和其他童话 1984,少儿 《童话》1985年,新蕾出版社 《叶圣陶童话选》1986,吉林人民 《叶圣陶代表作》1987,黄河文艺 《叶圣陶集》(1-5卷)1988,江苏教育

叶圣陶生平简介 叶圣陶(1894.10.28~2.16),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省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叶圣陶的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 1917年应聘到吴县角(音lù)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 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我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我国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 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 1923至1930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 于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同时继续文学创作。 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 1930年,他转入开明书店。他主办的《中学生》杂志,是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读物,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抗战期间,他内迁四川,先在中学、大学执教,后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写下了不少散文小说诗词,从不同角度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惨生活,歌颂了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的普通群众。在四川他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支援抗日前线的将士。抗战胜利后,他参加反对国民党政府压制民主、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1946年,叶圣陶回到上海后,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他担任了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还担任了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他编辑杂志、撰写文章、发表演讲,揭露和抨击当局内战、独裁、卖国的罪行,呼吁文化界教育界同人“要有所爱,有所恨,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广大的人民,为同一目标而斗争”,“汇为巨力致民主”,“转移风气,挽回世运”,开创“为万世开太平”的局面。 1949年初,叶圣陶应中共中央的邀请,由上海经香港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6月,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并当选为文联全国委员;9月,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先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等职,并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一届至第四届代表和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1962年,叶圣陶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在1979年民进四代大会上,当选为民进中央副主席,1984年9月,出任民进中央代主席。 作为著名的教育家,他为我国 语文教学、科研也发表过很多精辟见解,论著收入《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小盆友,自己做吧,努力做一定能做完!做完了,可能你妈一高兴,就给你买个游戏机

  • 索引序列
  • 远程教育杂志主编是谁呀
  • 远程教育杂志主编是谁
  • 远程教育杂志主编是谁啊
  • 书法教育杂志主编是谁呀
  • 江苏教育杂志主编是谁呀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