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兵器发展史论文

兵器发展史论文

发布时间:

兵器发展史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预测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学术论文也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上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讨论或学术刊物上发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研究成果的学理性文章,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学理性。按写作目的,学术论文可分为交流性论文和考核性论文。 学术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学术论文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学术论文撰写中,选题与选材是头等重要的问题。一篇学术论文的价值关键并不只在写作的技巧,也要注意研究工作本身。在于你选择了什么课题,并在这个特定主题下选择了什么典型材料来表述研究成果。科学研究的实践证明,只有选择了有意义的课题,才有可能收到较好的研究成果,写出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所以学术论文的选题和选材,是研究工作开展前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研究成果的学理性文章。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学理性。基本类别按研究的学科,可将学术论文分为自然科学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每类又可按各自的门类分下去。如社会科学论文,又可细分为文学、历史、哲学、教育、政治等学科论文。按研究的内容,可将学术论文分为理论研究论文和应用研究论文。理论研究,重在对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研究;应用研究,侧重于如何将各学科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术和生产技术,直接服务于社会。按写作目的,可将学术论文分为交流性论文和考核性论文。交流性论文,目的只在于专业工作者进行学术探讨,发表各家之言,以显示各们学科发展的新态势;考核性论文,目的在于检验学术水平,成为有关专业人员升迁晋级的重要依据。 国家标准 技术报告科学技术报告是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的结果或进展或一项技术研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或是论述某项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和发展的文件。科学技术报告是为了呈送科学技术工作主管机构或科学基金会等组织或主持研究的人等。科学技术报告中一般应该提供系统的或按工作进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以便有关人员和读者判断和评价,以及对报告中的结论和建议提出修正意见。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学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硕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沦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成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博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

中国到目前为止是世界上发现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址最多的国家,在大约180万年前就出现了最早的原始先民。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工具和兵器并不分家,但由于生存竞争,氏族或部落之间常会发生流血的暴力冲突,于是具有杀伤力的生产工具,也被用于人类的战争。到后来,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财富,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愈发激烈。以生产为目的的工具已经不能胜任越来越残酷的战争,人们开始研究制造专业格斗武器和防御卫体武装,从此,兵器逐渐与生产工具分离开来,出现了正式兵器。这一变化大约发生于原始社会晚期,约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在旧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产生了众多的文化遗址。最典型的有距今约180万年的西侯度遗址。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以粗厚笨重、器类简单、一器多用为其特点;到了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石器趋于小型化和多样化,器类增多。旧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兵器有石刮刀,石锤,尖嘴石凿;石箭镞。古代文献《易经*系辞》曰:弦木为弧,剡木为矢(1)。弧,就是木制之弓;矢,就是箭的古称。虽然在考古发掘中,难以见到石器时代的弓和箭杆(弓和箭杆都是采用竹、木、藤之类的易腐物质,一般不能保存至今天),但出土的石器时代的箭镞却十分丰富,有石、骨、蚌壳、陶质等不同材料且大都经过磨制,形状多样。新石器时代遗址几乎遍于全国。最著名的文化遗址有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遗址(公元前5550~前4900年);其中红山文化(公元前3500年前后),独具特色。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磨制石器的技能,能琢磨成锋利并且棱角分明的石质工具;同时也提高了用石质工具加工木器、骨器的技术,为制造兵器准备了工艺方

中国古代兵器发展史论文

兵器发展概况;中国近代兵器的发展,从产品结构上划分,大体可分为;第一阶段的兵器制造皆在晚清时期;至19世纪末期,1891年江南制造局研制出快利步;第二阶段国内历经新旧军阀割据、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北洋政府时期,由于军阀战争,各派军阀竞相发展武器;自1928年国民政府宣告统一至1937年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部分兵工厂西迁,被迫进行战时生产;中国近代兵器的发展,从产品结构上划分,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制造带有火帽击发机构的前装枪炮到早期后装线膛枪炮(即早期后膛枪炮)。此时制造的后膛步枪为单发枪,后膛炮为架退炮。所用发射药和炸药皆为黑火药或栗色火药,炮弹为具有简单引信的榴弹(开花子)、穿甲爆破弹(钢质子)及穿甲弹(实心子)。第二阶段系步枪发展为连发(连续供弹)枪,并开始制造轻重机枪,火炮己发展为管退炮发射药为无烟药,炮弹为已具有较复杂保险装置引信的榴弹、榴霰弹、破甲弹,所装炸药为各种猛炸药。第一阶段约从19世纪60年代初至19世纪90年代末,前后约40年;第二阶段从19世纪90年代初至1949年,约60年,其中前10年为两个阶段的重叠交叉时间。第一阶段的兵器制造皆在晚清时期。清政府不惜耗费巨资,先从国外购买洋枪、洋炮,继而购买设备、引进技术、建厂筹造,前后共创办42个局、厂。最初生产各式前装滑膛和线膛步枪、马枪、抬枪、炸炮(冲天炮)、阿姆斯特朗式重型要塞炮及弹药、地雷、水雷等,然后发展为生产林明敦边针、林明敦中针、马梯尼亨利、1871年式毛瑟等早期后膛单发步枪和阿姆斯特朗、克虏伯、克鲁森等后膛要塞炮、过山炮。这一时期,所建工厂大多为生产枪、炮、弹、药的综合性工厂,但缺乏正规工艺,生产技术也比较落后。至19世纪末期,1891年江南制造局研制出快利步枪,1895年湖北枪炮厂开始制造汉阳式(即1888年式毛瑟)步枪,1892年江南制造局制造阿式管退船台快炮,1905年该局又开始制造克虏伯式75毫米管退山炮使中国兵器发展逐渐进入一个新阶段。第二阶段国内历经新旧军阀割据、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及第三次国内战争等几个时期,又受国外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兵器制造的品种和发展重点各有侧重,在武器的品种构成上有很大变化。北洋政府时期,由于军阀战争,各派军阀竞相发展武器。这时作战形式由固守城池的阵地战开始向运动战转变在兵器的技术结构上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和发明的部分新型兵器,开始引入国内制造,除普遍制造连发枪外,开始大量制造各种轻重机枪、冲锋枪、山炮、野炮、榴弹炮、加农炮、迫击炮、手榴弹、航空炸弹等。火药中的无烟药也得到较快的发展。这个时期的兵器品种增多,产量增大,其产品总体技术水平大体接近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及稍后时期的水平。自1928年国民政府宣告统一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政府对所辖兵工厂进行了整顿和调整,开始向生产专业化方向发展。这一时期,兵器的品种变化不大,但型制有所改变。如步枪发展为中正式步枪(仿1924年式毛瑟枪),轻机枪逐步统一为捷克式轻机枪,重机枪逐步采用马克沁式重机枪,迫击炮及弹由英式改为法式。同时陆续开始了防化器材、化学战剂和军用光学仪器的筹备制造,并拟定了全国兵器发展规划,统一了部分兵器的制式,其发展规划因抗日战争爆发而未能实现。这一时期,东三省兵工厂被日军侵占,上海兵工厂撤销,给中国兵器工业的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部分兵工厂西迁,被迫进行战时生产。这一时期,针对当时作战特点和生产条件,大大发展了适于山地作战且原材料大部可以自给的各种轻型兵器,包括步枪、轻重机枪、中小口径迫击炮、战防炮、手榴弹、枪榴弹、掷榴弹、地雷(甲雷)、炸药包等;而重型兵器生产因设备和材料缺乏,基本上陷于停顿或半停顿状态。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对原有的兵工厂进行了调整和迁并,并接收了日伪的兵器生产单位,进行整顿和改建,兵器制造能力相对集中,重新开始了重型兵器的生产,一部分是抗战前产品,一部分是对接收的日式兵器进行仿制、配套和加工。为发动内战,除继续加紧制造迫击炮、手榴弹、步机枪外,还进行了M3A1式冲锋枪、57无坐力炮、36英寸M6A3和M6A5型火箭发射筒等轻型兵器的仿制,这也是中国近代最后研制或制造的几种较新式的兵器。以下就枪械、火炮、弹药、火炸药、防化器材、军用光学器材等各类兵器的主要品种、结构、性能和工艺发展情况,择要进行介绍。一、枪械中国近代时期的枪械,包括各种步枪、抬枪、机枪、冲锋枪、手枪、信号枪及枪榴弹发射器等。其中步枪又包括普通步枪和马枪,机枪包括重机枪和轻机枪。(一)步枪步枪按其外形尺寸、重量和使用方式又分为普通步枪和马枪。两者结构基本相同,但马枪较短、较轻,适于骑兵使用,又称骑枪。另有一种抬枪,其结构原理同步枪,需两人共抬,故名抬枪,其所用弹药与步枪有所区别,射程更远。步枪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前装枪和后膛单发枪为主;第二阶段为后膛连发枪。但两个阶段有所交叉。近代以前已制造有前装枪,但系采用手工制造的火绳枪。自19世纪50年代后,西方国家的新式枪械大量进入中国,到60年代初期,输入的枪械已有各种用火帽发火的前装枪和后膛单发枪。在第一阶段开始大量制造的是各种前装滑膛枪及前装线膛单发枪(亦称前装来复枪),同时部分局、厂也开始制造各种后膛单发枪。晚清时期,制造枪械的局、厂达21个,其中生产后膛单发枪的有江南、金陵、天津、广东、四川等机器局及湖北枪炮厂等11个局、厂。自1891年江南制造局研制出快利步枪和1895年湖北枪炮厂试制成功1888年式毛瑟枪后,便开始进入后膛连发枪的制造阶段。主要以仿制各式毛瑟枪为主,最初称汉阳式步枪,最后发展为中正式步枪。从晚清至1949年制造后膛连发枪的局、厂先后有23个。晚清和北洋政府时期,生产较为分散,抗日战争爆发后,经过搬迁、合并和新建,生产工厂只有10个。抗日战争胜利后,又进一步调整,主要生产厂是第二十一工厂,最高年产量达10万支(1947年),据不完全统计,整个近代时期,共生产各式步枪(合马枪、抬枪)约280万支。其发展过程如下:前装枪及后膛单发枪此处所说的前装枪即前装火帽枪,以别于中国古代的前装火绳枪。前装火绳枪是用火绳发火的前装滑膛枪,而前装火帽枪则是将其火绳改为火帽击发机构。该机构为一锥形发火嘴,嘴内装引火药连通枪管内发射药:嘴上置铜火帽,另有一鸟头形打火锤。扣动扳机,打火锤在簧力的作用下击发火帽,点燃引火药及发射药。此机构先系英人在1807年发明,以后西欧各国相继采用,19世纪60年代传入中国。早期建立的一些机器局、厂,大都生产过此种前装枪。前装枪又分为前装滑膛枪及前装线膛枪两种。前装滑膛枪,枪管内无膛线,一般采用散装黑药、群子,结构简单,制作方便,此种枪早期建立的机器局制造较多,主要有西安、兰州、山东、山西、四川等机器局。前装线膛枪则在枪管内刻有膛线,枪弹为独个铅子。铅子形状有多种,一般为长形扩张式,底部中空,呈圆锥形,装有铁塞或木塞,借火药燃气压力使铅子圆柱部压入膛线而起密封作用。其射击精度和侵彻力较前膛滑膛枪为高。江南制造局于1857年最先仿造英、法、德等国的前膛来复步枪和马枪。其中所制德国前膛来复枪,口径11毫米,初速7米/秒,射程457米,有带表尺的瞄准装置及刺刀等物,结构较复杂。其后天津、吉林、云南、陕西等机器局也开始制造。前装枪由于弹药须从枪口装入,装填速度较慢,射击精度较差,性能落后。后逐渐被后膛枪所代替。后膛枪的仿制,开始时间较早。江南制造局在1867年仿制前装线膛枪的同时,即已开始仿制美国林明敦边针枪,以后山东、天津、四川机器局也陆续仿制马梯尼亨利、斯乃德、黎意等后膛枪。这些枪均系黑药、铅弹单发枪,所用枪弹为药筒、黑药、底火、弹头结合在一起的定装式黑药铅弹,从枪管后膛装入。枪身有击针击发式的闭锁机构,枪弹装入后进行闭锁,扣动扳机击发,火药气体不能外泄,增大了弹丸的能量和初速。供弹方式皆为单发装填。射击精度、射程及射速均优于前装枪。后膛单发枪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是:(1)林明敦边针枪,此枪系美国1866年装备部队用枪,口径13毫米,枪重2公斤,射程100~1000码①,闭锁方式为滚动闭锁。该枪仅江南制造局制造,1867~1883年共生产步枪5万余支、马枪717支。(2)57英寸②斯乃德枪。此枪为美国人斯乃德发明,1867年英国采用。系在恩飞耳德前装枪的基础上改进而得,结构简单,口径66毫米,枪全长1397毫米,枪管长990毫米,枪重4公斤,初速366米/秒,表尺射程800码,射速可达18发/分。天津机器局于1874年仿制时曾向英商购买闭锁装置数千具,将旧有的思飞耳德前装枪改为后装斯乃德枪,以提高性能,节约开支。四川机器局1887年也曾仿造此枪,但未投产。(3)45英寸马梯尼亨利枪。此枪口径为43毫米,枪管长843毫米,枪重1公斤,初速412米/秒,闭锁方式为起落式闭锁。该枪1871年英国正式采用,山东机器局于1876年由曾昭吉自造机器,照式仿制,不到两月,即造出120余支,质量与英式相当。其后四川机器局亦有制造,1896~1901年共制造3975支。(4)林明敦中针枪。此枪口径10毫米,枪长1321毫米,枪重34公斤、射程300~1200码。闭锁方式在原滚动闭锁方式下改进其组合弹膛和闭锁机构,使它变得更简单、更确切。该枪自1884-1890年在江南制造局制造,后因产生走火疵病,乃停造。积存1万支,无人领用。后在原枪机簧后,添置活盖,克服了走火疵病,仍可使用。该枪除江南制造局外,四川、天津等机器局也曾制造。①1码=9144米②1英寸=54厘米(5)黎意枪。此枪系美国人詹姆斯?帕里?黎意设计,是在原设计连发枪的基础上去掉弹仓的单发步枪,口径11毫米,枪全长1340毫米,枪重1公斤,射程100~1200码。江南制造局最初于1883~1885年仿造36支,继后,由于林明敦中针枪因质量问题停产,乃于1890~1892年问又重新制造黎意枪,共造1720支。(6)1871年式毛瑟枪。此枪系德国著名枪械设计专家被得?保尔?毛瑟于1866年发明,1871年为德军正式采用。枪口径为11毫米,枪长1292毫米,枪管长852毫米,枪重54公斤,射程300~1600码(另有一种马枪,枪长953毫米,枪管长648毫米枪重2公斤,射程200一1100码),采用枪机旋转闭锁机构,闭锁突榫位于机头部位、闭锁时突榫支撑在节套前端的闭锁槽内,左右对称,受力均匀。由于其闭锁与击发机构平稳可靠,在近代步枪中得到广泛运用。除江南制造局1883年试造12支外,四川、河南、广东、广西等机器局曾先后生产。四川机器局于1905~1910年生产5386支。除上述各种步、马枪外,当时还生产抬枪。抬枪亦分前装滑膛、前装线膛及后装线膛等三类,其结构原理与同类的步、马枪相同,只是尺寸、重量、装药量、威力、后坐力等比步、马枪为大。19世纪60年代以前生产的抬枪为前装滑膛、散装黑药、火绳点火,60年代后,也开始仿照英、法、德、美等国制造各种类型有击发机构的前装和后装抬枪。至1905年,制造的单位有江南、金陵、四川、天津、河南、山西、湖南、福建、陕西、云南、兰州、广东、吉林等机器局和湖北枪炮厂。制造的品种有各种规格的前装滑膛和线膛抬枪及林明敦边针、黎意、毛瑟、7响和五子等后膛抬枪。其中,除金陵、四川、北洋、湖南4个机器局的总产量分别皆在1000支以上外,其余各局产量仅数支到数百支。四川机器局从1896~1903年共造有蜀利、毛瑟抬枪5257支,是制造抬枪最多的局。由于抬枪品种繁杂,其诸元相差很大,如江南制造局造边针后膛抬枪,口径9毫米,枪全长2445毫米,全重2公斤,铅子重231克;山西机器局造抬枪口径25毫米,枪长2200毫米,湖南机器局造抬枪,全长2032毫米,铅子全重2克,陕西机器局造拾枪,口径3毫米,枪长1588毫米,净重14公斤。在中国,后膛枪代替前装枪的过程极其缓慢。从1867~1908年的41年间,许多机器局对前装枪和后膛枪都轮番进行生产。前装枪没有被后膛枪及时取代,主要原因是由于清政府财政困难、制造枪械的设备、材料及技术人员缺乏,因而严重地限制了兵器的发展和更新换代。李鸿章在1878年7月31日(光绪四年七月初二)的奏折中曾谈到:后膛枪虽较前装枪精度高,射程远,但前装弹药制造较易,而后膛枪弹必须造以机器,耗费既巨,且又一时不能奏效。为保存实力计,除已操练后膛枪者外,平时操练应用前装枪。近来所购新枪2万余支,费款数十余万,用心十余年,始得如此。新枪只可存放以应临时事变。枪弹乃枪之命脉,但后膛枪弹制造复杂而费用大,遇有战事,十年之蓄,不够数月之需。因此在当时的条件下,许多地方为应付眼前需要,仍继续制造前装枪和后膛单发枪,直到民国初期才基本停造。这一时期中国枪械制造所需的主要设备和材料,大都购自外国。机件加工除一般车、铣、钻、刨、插等方法外,型面枪件采用自由锻造法制出坯件,然后钳工划线、机械加工后修锉成型。枪管膛线加工用扁钻和挖刀先加工出内膛,再在专用拔来复线机上,固定枪管用一单刃刀具随与来复线相同之靠模板旋转拉出来复线。枪管采用手工校直,枪托加工除粗坯用机器外,其他用一般木工工具手工成型。淬火采用碳化法,表面处理采用珐蓝法。因此加工效率很低,质量较差,而且零件不能互换。后膛连发枪后膛连发枪(即后膛连续供弹步枪),是在后装单发枪的基础上增设一个能容若干发枪弹的弹仓的枪,可以连续供弹。每分钟可发射枪弹10~12发,较单发枪先进。中国制造该种枪始于1891年江南制造局制成的快利步枪。湖北枪炮厂于1893年开始仿制1888年式毛瑟枪,1895年投产称汉阳式步枪。1907年广东军械制造总厂仿1904年式毛瑟枪,制成1907年式步枪。1924年东三省兵工厂仿1898年式毛瑟枪,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仿日38式5毫米步枪。1935年巩县兵工厂仿1924年式毛瑟枪制成中正式步枪。这些枪是中国近代生产最有影响的6种后膛连发步枪。其中汉阳枪流传最广,制造的工厂最多、时间最长,从1895~1946年52年间,8个厂总产量为100余万支,个别厂制造到1948年。1935年中正式步枪被定为制式步枪后,多数工厂生产此枪,其中第二十一工厂生产工艺较正规,产品质量较高生产数量也最多,1944~1949年共生产6万余支。各局、厂在仿制这些枪支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进。除以上几种步枪外,1905年汉阳、上海两局、厂还分别研究成功数种自动步枪,但末投入生产。在连发枪的发展过程中,历届政府曾多次研究讨论制式口径。在1903年,代理两江总督张之洞会同直隶总督袁世凯,提出参照日本、英国小口径枪,拟定全国步枪口径为5毫米,政务处同意该项意见。后陆军部复议仿德国陆军的编制和装备,以德国代行设计的口径8毫米1904年式毛瑟枪为制式。该枪于1907年试成,故又称1907年式步枪或光绪三十三年式步枪。1912年广东兵工厂提高其精度,定名为元年式步枪①。1913年北洋政府陆军部重新规定步、马枪口径为9毫米,1915年陆军部军械司又复提出步枪制式定为元年式,口径为8毫米,认为该口径的步枪和枪弹于中国“人民体格,尤为相宜”。但由于当时军阀割据、南北对峙,未能实现。1919年广东及四川兵工厂先后将元年式步枪口径改为9毫米。因9毫米枪弹威力大,杀伤力强,当时引进的步机枪大多为9毫米,为便于枪弹通用,乃逐渐转向9毫米口径,称为元年式9毫米步枪。1928年兵工署统辖全国兵工厂后,重新探讨兵器制式化问题。1934年12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的兵器制式化会议,议定步枪采用德国1924年短式毛瑟步枪为制式步枪(口径9毫米)。1935年巩县兵工厂首先仿制成功,定名为24年式步枪,又称中正式步枪,1940年后,经第二十一工厂参照德国图纸,改进机床,设计制造工艺、工装,至1943年10月正式投入生产,一直生产至1949年。①民国时期试制成功的兵器,多以产品定型的年份命名,如元年式步枪,即民国元年试制定型,但亦有个别产品以正式投产的年份命名的。(1)快利步枪快利步枪,是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种连发枪。1890年,两江总督李鸿章因见江南制造局所造枪支均是旧式,仿造英国南夏枪亦不适用,乃“饬令专就曼利夏、新毛瑟两式讲求仿造。”②同年,江南制造局在购得各国样枪后,先后仿造了奥地利曼利夏和英国新利样枪。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专业论文、应用写作文书、中国近代兵器发展史57等内容。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预测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学术论文也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上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讨论或学术刊物上发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研究成果的学理性文章,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学理性。按写作目的,学术论文可分为交流性论文和考核性论文。 学术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学术论文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学术论文撰写中,选题与选材是头等重要的问题。一篇学术论文的价值关键并不只在写作的技巧,也要注意研究工作本身。在于你选择了什么课题,并在这个特定主题下选择了什么典型材料来表述研究成果。科学研究的实践证明,只有选择了有意义的课题,才有可能收到较好的研究成果,写出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所以学术论文的选题和选材,是研究工作开展前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研究成果的学理性文章。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学理性。基本类别按研究的学科,可将学术论文分为自然科学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每类又可按各自的门类分下去。如社会科学论文,又可细分为文学、历史、哲学、教育、政治等学科论文。按研究的内容,可将学术论文分为理论研究论文和应用研究论文。理论研究,重在对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研究;应用研究,侧重于如何将各学科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术和生产技术,直接服务于社会。按写作目的,可将学术论文分为交流性论文和考核性论文。交流性论文,目的只在于专业工作者进行学术探讨,发表各家之言,以显示各们学科发展的新态势;考核性论文,目的在于检验学术水平,成为有关专业人员升迁晋级的重要依据。 国家标准 技术报告科学技术报告是描述一项科学技术研究的结果或进展或一项技术研制试验和评价的结果;或是论述某项科学技术问题的现状和发展的文件。科学技术报告是为了呈送科学技术工作主管机构或科学基金会等组织或主持研究的人等。科学技术报告中一般应该提供系统的或按工作进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以便有关人员和读者判断和评价,以及对报告中的结论和建议提出修正意见。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学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硕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沦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成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博士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

悠悠五千年华夏,兵家文化博大而精深,岂料到了如今,竟然还敌不过欧洲中世纪、日本战国之类雕虫小技脍炙网民,真乃奇耻大辱也!本文撰写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纵谈的形式,展现华夏先进的军事文化,用铁的事实证明华夏兵家的伟大!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绝非易事。由于我国史学者的失职,可以寻找到的相关资料大多是古籍只言片语的照搬、五花八门兵器的罗列、或者考古文物的介绍,以如此凌乱的咨料,想撰写高质量的纵谈实在是颇费思量的事情。为此,笔者不但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甚至还要从许多不相关的资料中搜集有用信息,经过分析、归纳、到撰写成文,断断续续历时近2个月,着实大费了一番周章。欣慰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纵谈终于是完成了。虽然还有诸如火器、杂兵器、野战战术之类内容暂时未能涉及,但笔者可以自信的说,这已经是至今为止网络上介绍最为系统、最有参考价值、也最言简意赅的关于中国古代兵器的普及读本了。即使图书中也难有匹敌者!呵呵,这可不是自卖自夸,而是由于查阅了大量资料,加上笔者认真的研究分析,实在没理由达不到这种程度。好了,再自吹自擂下去要挨臭鸡蛋了。笔者最后再多一句嘴,希望大家在看完本文之后,能够对咱自家的兵家文化多几分钦佩与自豪,对欧洲中世纪、尤其是小日本的所谓日本战国文化多几分冷静比较,这就是笔者最大的初衷了。

航天器发展史论文

航天飞机天地往返穿梭器—航天飞机简介 1969年4月,美国宇航局提出建造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工具的计划。1972年1月,美国正式把研制航天飞机空间运输系统列入计划,确定了航天飞机的设计方案,即由可回收重复使用的固体火箭助推器,不回收的两个外挂燃料贮箱和可多次使用的轨道器三个部分组成。经过5年时间,1977年2月研制出一架创业号航天飞机轨道器,由波音747飞机驮着进行了机载试验。1977年6月18日,首次载人用飞机背上天空试飞,参加试飞的是宇航员海斯(C·F·Haise)和富勒顿(G·Fullerton)两人。8月12日,载人在飞机上飞行试验圆满完成。又经过4年,第一架载人航天飞机终于出现在太空舞台,这是航天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航天飞机是一种垂直起飞、水平降落的载人航天器,它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发射到太空,能在轨道上运行,且可以往返于地球表面和近地轨道之间,可部分重复使用的航天器。它的轨道器、固体燃料助推火箭和外储箱三大部分组成。固体燃料助推火箭共两枚,发射时它们与轨道器的三台主发动机同时点火,当航天飞机上升到50千米高空时,两枚助推火箭停止工作并与轨道器分离,回收后经过修理可重复使用20次。外储箱是个巨大壳体、内装供轨道器主发动机用的推进剂,在航天飞机进入地球轨道之前主发动机熄火,外储箱与轨道器分离,进入大气层烧毁,外储箱是航天飞机组件中唯一不能回收的部分。航天飞机的轨道器是载人的部分,有宽大的机舱,并根据航天任务的需要分成若干个“房间”。有一个大的货舱,可容纳大型设备。轨道器中可乘载3名职业航天员(如指令长或机长、驾驶员、任务专家等)和4名其他乘员(非职业航天员)。其舱内大气为氮氧混合气体。航天飞机在太空轨道完成飞行任务后,轨道器下降返航,像一架滑翔机那样在预定跑道上水平着陆。轨道器可重复使用100次。 航天飞机是一种为穿越大气层和太空的界线(高度100公里的卡门线)而设计的火箭动力飞机。它是一种有翼、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由辅助的运载火箭发射脱离大气层,作为往返于地球与外层空间的交通工具,航天飞机结合了飞机与航天器的性质,像有翅膀的太空船,外形像飞机。航天飞机的翼在回到地球时提供空气煞车作用,以及在降跑道时提供升力。航天飞机升入太空时跟其他单次使用的载具一样,是用火箭动力垂直升入。因为机翼的关系,航天飞机的酬载比例较低。设计者希望以重复使用性来弥补这个缺点。 虽然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陆续进行过航天飞机的开发,但只有美国与前苏联实际成功发射并回收过这种交通工具。但由于苏联瓦解,相关的设备由哈萨克接收后,受限于没有足够经费维持运作使得整个太空计划停摆,因此目前全世界仅有美国的航天飞机机队可以实际使用并执行任务。 1981年4月12日,在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聚集着上百万人,参观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宇航员翰·杨(John W·Young)和克里平(Robert L·Crippen)揭开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页。 这架航天飞机总长约56米,翼展约24米,起飞重量约2040吨,起飞总推力达2800吨,最大有效载荷5吨。它的核心部分轨道器长2米,大体上与一架DC—9客机的大小相仿。每次飞行最多可载8名宇航员,飞行时间7至30天,轨道器可重复使用100次。航天飞机集火箭,卫星和飞机的技术特点于一身,能像火箭那样垂直发射进入空间轨道,又能像卫星那样在太空轨道飞行,还能像飞机那样再入大气层滑翔着陆,是一种新型的多功能航天飞行器。 从1981年至1993年底,美国一共有5架航天飞机进行了59次飞行,其中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15次,挑战者号10次,发现号17次,亚特兰蒂斯号12次,奋进号5次。每次载宇航员2至8名,飞行时间从2天到14天。在12年中,已有301人次参加航天飞机飞行,其中包括18名女宇航员。航天飞机的59次飞行中,在太空施放卫星50多颗,载2座空间站到太空轨道,发射了3个宇宙探测器,1个空间望远镜和1个γ射线探测器,进行了卫星空间回收和空间修理,开展了一系列科学实验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探测实验成果。 航天飞机除可在天地间运载人员和货物之外,凭着它本身的容积大、可多人乘载和有效载荷量大的特点,还能在太空进行大量的科学实验和空间研究工作。它可以把人造卫星从地面带到太空去释放,或把在太空失效的或毁坏的无人航天器,如低轨道卫星等人造天体修好,再投入使用,甚至可以把欧空局研制的“空间实验室”装进舱内,进行各项科研工作。 美国航天飞机创造了许多航天新纪录。航天飞机首航指令长约翰·杨6次飞上太空,是世界上参加航天次数最多的宇航员。1983年6月18日女宇航员莎丽·赖德(Sally K·Ride)乘挑战者号上天飞行,名列美国妇女航天的榜首。1983年8月30日,挑战者号把美国第一个黑人宇航员布鲁福德(Guion S·Bluford)送上太空飞行。1984年2月3日乘挑战者号上天的麦坎德利斯(B·McCandless),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不系安全带到太空行走的宇航员。1984年4月6日挑战者号上天后,宇航员首次抓获和修理轨道上的卫星成功。1984年10月5日参加挑战者号飞行的莎丽文(Kathryn D·Sullivan)成为美国第一位到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员。1985年1月24日发现号升空,首次执行秘密的军事任务。1985年4月29日,第一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Tayler Wang)乘挑战者号上天参加科学实验活动。1985年11月26日,亚特兰蒂斯载宇航员上天第一次进行搭载空间站试验。1992年5月7日奋进号首次飞行,宇航员在太空第一次用手工操作抢救回收卫星成功。7月31日亚特兰蒂斯号上天,首次进行绳系卫得发电试验。9月12日奋进号将第一位黑人女宇航员,第一位日本记者和第一对宇航员夫妇载入太空飞行。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首航成功 1988年11月15日莫斯科时间清晨6时,前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首次发射升空,47分钟后进入距地面250千米的圆形轨道。它绕地球飞行两圈,在太空遨游3小时后,按预定计划于9时25分安全返航,准确降落在离发射地点12千米外的混凝土跑道上,完成了一次无人驾驶的试验飞行。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大小与普通大型客机相差无几,外形同美国航天飞机极其相仿,机翼呈三角形。机长36米,高16米,翼展24米,机身直径6米,起飞重量105吨,返回后着陆重量为82吨。它有一个长3米,直径7米的大型货舱,能将30吨货物送上近地轨道,将20吨货物运回地面。头部有一容积70立方米的乘员座舱,可乘10人。科学家们认为,这次完全靠地面控制中心遥控机上的电脑系统,在无人驾驶的条件下自动返航并准确降落在狭长跑道上,其难度林比1981年美国航天飞机有人驾驶试飞大得多。首先,暴风雪号的主发动机不是装在航天飞机尾部,而是安装在能源号火箭上,这样就大大减轻了航天飞机的入轨重量,同时腾出位置安装小型机动飞行发动机和减速制动伞。其次,暴风雪号着陆时,可用尾部的小型发动机做有动力的机动飞行,安全准确地降落在狭长跑道上,万一着陆失败,还可以将航天飞机升起来进行第二次着陆,从而提高了可靠性。而美国航天飞机靠无动力滑翔着陆只能一次成功。第三,暴风雪号能象普通飞机那样借助副翼,操纵舵和空气制动器来控制在大气层内滑行,还准备有减速制动伞,在降落滑跑过程中当速度减慢到50千米/小时自动弹出,使航天飞机在较短距离内停下来。暴风雪号首航成功,标志着前苏联航天活动跨入一个新的阶段,为建立更加完善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辅平了道路。原计划一年后进行载人飞行,但由于机上系统的安全可靠尚未得到充分保证,加之其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载入飞行的时间便推迟了。

你找的这类文章应该是属于综述类的文章吧~那你对应的就去找下国际航空航天科学这类的期刊文献参考呗~写论文总不是要多找文献多动笔多思考的

论中国发展兵器的重要性论文

题目定了吗,需要写多少iz呢

中国到目前为止是世界上发现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址最多的国家,在大约180万年前就出现了最早的原始先民。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工具和兵器并不分家,但由于生存竞争,氏族或部落之间常会发生流血的暴力冲突,于是具有杀伤力的生产工具,也被用于人类的战争。到后来,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财富,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愈发激烈。以生产为目的的工具已经不能胜任越来越残酷的战争,人们开始研究制造专业格斗武器和防御卫体武装,从此,兵器逐渐与生产工具分离开来,出现了正式兵器。这一变化大约发生于原始社会晚期,约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在旧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产生了众多的文化遗址。最典型的有距今约180万年的西侯度遗址。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以粗厚笨重、器类简单、一器多用为其特点;到了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石器趋于小型化和多样化,器类增多。旧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兵器有石刮刀,石锤,尖嘴石凿;石箭镞。古代文献《易经*系辞》曰:弦木为弧,剡木为矢(1)。弧,就是木制之弓;矢,就是箭的古称。虽然在考古发掘中,难以见到石器时代的弓和箭杆(弓和箭杆都是采用竹、木、藤之类的易腐物质,一般不能保存至今天),但出土的石器时代的箭镞却十分丰富,有石、骨、蚌壳、陶质等不同材料且大都经过磨制,形状多样。新石器时代遗址几乎遍于全国。最著名的文化遗址有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遗址(公元前5550~前4900年);其中红山文化(公元前3500年前后),独具特色。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磨制石器的技能,能琢磨成锋利并且棱角分明的石质工具;同时也提高了用石质工具加工木器、骨器的技术,为制造兵器准备了工艺方

行,没有问题,老姐帮你

航天器的发展史论文

z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50年代中期开始的,1956年,中国制定了12年科 学发展远景规划,把火箭和喷气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同年建立了第 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1958年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列入国家科学规 划,组建机构开展空间物理学研究和探空火箭研制工作,并开展星际航 行的学术活动和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中国航天事业在创业之初经历了 经济上、技术上的种种困难,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1960年2月发射成 功第一枚探空试验火箭,同年11月又发射成功第一枚自制的运载火箭, 在60年代后期又研制成功中程和中远程运载火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中国于60年代中期制定了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空 间计划。1968年组建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 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 、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卫星的国家。1971年 3月3日发射成功的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向地面发回了各项科学实验数据 ,正常工作了多年。1975年11月26日首次发射成功返回型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成了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80 年5月,向南太平洋发射大型运载火箭取得成功,1981年9月20日首次用 一枚大型运载火箭把三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送入地球轨道,1982年10月 从水下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1984年4月,发射一颗对地静止轨道试 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4月16日卫星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 至1985年10月,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发射了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 卫星。这些卫星为地质、测绘、地震、海洋、农林、环境保护等国民经 济部门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已用于国内通信广播和电视节目传输,对改善边远地区的通信和广播状 况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一系列航天活动中国已建立了各类人造卫星、 运载火箭、发射设备和测量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试验和生产的基地 ,建成了能发射近地卫星和对地静止轨道卫星,拥有光测、遥测和雷达 等多种跟踪测量手段的酒泉和西昌航天器发射场;组成了由控制中心地 面台站和测量船构成的卫星测控网,造就了一支富有经验的航天科学技 术队伍,从而有能力不断开拓航天活动。 10月15日到16日神州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是中国高科技领域继 “两弹一星”之后又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 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国家

你应该先查下相关的文献资料呀~看看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现状,可以参考下国际航空航天科学,从发展现状入手应该是可以的~

  • 索引序列
  • 兵器发展史论文
  • 中国古代兵器发展史论文
  • 航天器发展史论文
  • 论中国发展兵器的重要性论文
  • 航天器的发展史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