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教育测量与评价论文选题意义

教育测量与评价论文选题意义

发布时间:

教育测量与评价论文选题意义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是着重阐述论文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为什么要选择去解决这个问题,和这个问题追求的答案是什么。着重阐述该选题对理论研究的有何贡献。最好具体到对哪一方面的哪一项研究有怎样的贡献,如何促进其他研究项目的发展。选题的作用所谓选题,顾名思义,就是选择毕业论文的题目,也就是说,在撰写毕业论文之前,要选择要研究论证的问题。这里首先要了解话题、话题、话题3个概念。学科、专题和专题属于学术问题中的一个课题。但课题通常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其研究范围要比专题大得多,一个课题可能包含多个题目%3B标题是指标题,研究范围略大于。和同一个题目,你可以选择很多具体的题目来写毕业论文。

回答 亲,可写以下几点,中药制药纯化水消毒的过程和方法,在用科学表明该方法作用,最后该选题的重点内容总结 亲,你要明白论文的作用是什么,理由是最好找的,比如你看到与选题中观点一致或相反的资料、事例引发的思考,或者是由于所研究的内容具有明确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亲,你要明白论文的作用是什么,理由是最好找的,比如你看到与选题中观点一致或相反的资料、事例引发的思考,或者是由于所研究的内容具有明确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选题理由要从观点的由来和研究历程着手,提出论文是对以往研究的总结还是创新,并且研究有利于完善或是明确这一观点,而且可以指导实践,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 我简单说一个理由,比如“中药制药纯化水系统是怎样消毒杀菌微生物的, 更多3条 

(1)文献研究法根据所要研究内容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获得充足的资料,从而全面地了解所研究课题的背景、历史、现状以及前景。(2)研究项目分析法在进行理论的搜集与分析之后,根据现有的研究项目整体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使理论有理有据,设计更合理。

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育科学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学科之一。这是因为,教育测量与评价科学理论不仅在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等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在社会各个领域的人才选拔与评价过程中也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所以,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和作用,反思我国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地位之现状,对学习教育测量与评价这门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教育测量与评价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  20世纪教育科学研究发展迅速,形成一个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在教育科学体系中,有许多已经形成研究对象相对明确、研究内容相对独立、研究成果已相对完整的学科分支。这些学科分支主要有教育学、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心理学、 教育史、比较教育、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 教育评价学、 教育管理学、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实验设计、教育技术学、教育评估与督导、教育生态学等。在课程设置与学科建设中,教育测量与评价既可看成是教育测量学与教育评价学内容的整合并侧重于教育测量的一门综合性教育课程,又可以看成是一个兼容了教育统计、教育测量、心理测量、教育评价、教育评估、教育督导甚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在内容的学科群。因此,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科学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教育科学体系中带有综合性、技术性、实践性、应用性等特征的应用性学科,是人们依据教育基础理论和教育规律来指导教育实践通常所依赖的技艺与方法,它对体现教育科学学科的价值在许多方面起着“代言人”的特殊作用。  综观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测量与评价科学研究以及教育发展理论研究已成为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一定的进展。教育统计、教育测量、心理测量、教育评价等课程得到恢复和一定的重视。 为了尽快缩短与国外的差距,我国有关部门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了解国外的科学发展动态,翻译与编写了一些教科书,以适应高校教学与科研的迫切需要。与此时,在老一辈专家的带领下以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国内一批教学与科研人员大力开展考试学、教育测量、心理测量、教育评估、教育评价、教育统计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成立了全国性的教育统计与测量、心理测验、教育评价、考试学、人才测评等学术团体;国家及地方政府纷纷建立有关考试机构;创办多种期刊杂志, 如《中国考试》、《中国高校招生考试》、 《考试、目标、评价》、 《考试研究》、《教育评价》、《中国高等教育评估》、《教育督导与评估》、《教育统计与测验》、《考试报》、《自学考试杂志》等;促进我国教育测量、教育评价、教育评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类资格证书考试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的发展,体现了“教育测量与评价”学科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应用领域。  然而,从我国教育科学学科专业建设、学位点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应该说,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理论研究还不能适应我国教育实践的需要。许多人对教育测量与评价学科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特别在教育学科分类和有关学位专业目录中,找不到教育测量与评价学科的名称。这与国外的情况很不一致,值得人们深思。 二、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一)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系统中的作用  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所谓系统,指的是具有一定目的、有输入和输出的、且具有反馈功能的有秩序的整体结构。在教育系统中,学校、教师、学生、教育方案、课程、教材、教学训练、考试评价等都是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显然,我们期待教育方案、课程、教学等都能给学生带来某种变化,但不是说所有的教育方案、课程、教学都同样有效地改变学生,也不是所有的学习者会按同样的方式发生变化或有同样的变化程度。因此,当我们根据教育目标和计划, 把教育方案、课程、教学等因素(输入条件)作用于学生身上后,需参照教育目标和计划,对教育效果(输出)及其输入条件的妥当性予以测量评估、价值分析和判断。然后,把这一测量与评价过程所获得的信息反馈给教育者、学习者以及有关教育决策者,以便改进教育的策略与方案,更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可以想见,在教育系统运转过程中,除了对教育效果(输出)要进行测量与评价外,还要针对影响教育效果的诸因素(输入)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系统中对实现教育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教育改革常常以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改革作为突破口  学校教育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是教育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教育考试和教育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俗话说,考试是根指挥棒,就是这个意思。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与教育改革行动中,因考试指挥不当使教育教 学走上不健康之路继而引发教育改革运动的典型例子不少。例如,20世纪初的英国在建立了“11岁”考试制度后,竞争异常激烈,导致英国的小学教育为考而学,内容窄化,“应试教育”倾向严重。更甚者,有些地方的教育当局还根据“11岁”考试成绩来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水平,造成许多不良影响,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担忧和指责,同时也引发许多教育论争及其后的教育改革行动。到20世纪70年代末催生了 “英国国家课程改革” 计划的实施与推广。类似地,20世纪初期澳大利亚国家的学校中考试之风非常盛行,“周考、月考、学期考”等正规考试次数频繁,学校根据考试成绩作出关于学生升留级或奖励的决策;有关教育当局则根据各校各科的考试成绩,给学校和教师发奖金,甚至以明确的技术标准把考试分数同教师的薪金联系起来定量发放。这种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教师与学校的工作积极性,但也导致“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教育局面,使教育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因此,也引发了澳大利亚政府当局对基础教育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其他一些国家,如美国、日本、印度等国也有类似的经历。而我们中国本来就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重视考试本来就是无可厚非。“因为,作为一种手段来说,我国的考试,确实是最'古'的,也是'最好'”的(孙中山是山语)。“但由于考试特别是像高考这样的关键性考试具有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因此,在升学竞争激烈、教育观念落后的情况下,”应试教育“倾向就会出现,教育就会偏离正确轨道,这对培养跨世纪人才和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来讲,显然是不利的。正是在这种教育与社会发展背景下,我国政府要求所有学校都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且启动了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把课程改革、教与学的方式改革以及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等统整起来。  总之,从英国国家考试制度及其课程改革、澳大利亚国家考试制度及教育改革、美国的教育测量运动及”八年研究“中的课程与教育评价制度改革、还有我国解放以来考试制度改革来看,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不仅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有时还作为教育改革甚至政治体制改革或政治运动的突破口。因此,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改革中常常处于突出的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三、教育改革要求教育测量与评价更加科学化  教育目标的多样性,必然要求教育测量与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化和科学化。中共中央、国务院1999年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多处讲到考试、评估、 评价等改革问题。例如,针对高等教育,该决定中指出,要”加强对高等学校的监督和办学质量检查,逐步形成对学校办学行为和教育质量的社会监督机制以及评价体系,完善高等学校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再如,针对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该决定的第13条中指出,”改革高考制度是推进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 中小学实施 素质教育和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积极推进高考改革……逐步建立具有多种选择的、更加科学和公正的高等学校招生选拔制度……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采取多种形式改革高中阶段学校的招生办法,改革高中会考制度。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不得下达升学指标,不得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的标准。鼓励社会各界、 家长和学生以适当方式参与对学校工作的评价。“可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加快考试制度、考试方法、考试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制度方面的改革,提高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科学化水平。   由于基础教育 在整 个教育结构和提高国民素质中具有的特殊作用,因此,基础教育课程及其考试评价改革尤加紧迫。如同2001年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所强调的那样:”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保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必须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地位并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切实予以保障。“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6月7日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这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和具体的目标。其具体目标用”六个改变“加以表述,其中第五个”改变“指的是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此外,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第14条中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水平。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还提出要”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等一系列要求。  总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教育测量与评价科学化。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颁布的这些重要文件,是指导我们搞好教育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我们开展教育测量与评价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四、科学运用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一)正确评价学生的发展是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测量与评价对于教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在教 书育人过程中,教师需要作出一系列决策和判断,需要对学生的性向、能倾、成就、态度、兴趣、潜能及发展等进行较全面的了解,这就需要采用教育测量与评价多种方法,以弥补教师非正式观察之不足。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技术手段不再是唯一的书面考试,而是涉及到测量与非测量的一整套评价技术。测量与评价的内容,不再是应该牢记和不该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是涉及更广泛的教育目标。既然学生的发展是生动活泼、多样性的,那么,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及其结论也应当是丰富多彩、多样化的、个别化的;测量与评价的目的,不再局限于给学生分等级排名次,而是对学生的发展和潜能进行系统的调查,发现学生的优点与长处,指出学生的缺点与不足,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确立信心,认识自己的相对优势与弱势,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测量与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而不仅仅是为了选拔适合精英教育的学生。因此,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思想方法对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知识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修养;评价学生的能力是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科学运用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有关技术方法,是所有成功教学的基础。(二)国外教师教育普遍开设”教育测量与评价“类课程  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虽然教师教育模式不一定相同,但对所有想当教师的学生至少要学习十门左右的教育理论课程,这一点却是相同的。教育理论课程的学分比重,约占总学分的15~25%之间不等。其中包括”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评价“等类型的课程。我国教师教育进入转型期。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的必然趋势。为了培养能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优秀教师, 教师教育模式、 课程设置、教育理念等都要进行改革。,包括要适当加大教育理论课程的比重,要开设教育测量与评价之类具有教育专业性、教育技术性的课程。这是顺应国际教师教育的趋势,也是实现教师教育目标的必要措施。  在我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所有的师范学生都要学习教育统计与测验。后来由于战争和国际政治斗争等因素影响,师范院校停止开设这类课程。直到改革开放后,国内才首先在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系和心理系等少数专业中恢复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等课程。而教育评价的课程则更落后,不但教材建设不尽人意,而且到目前为止许多学校还只列为选修课,甚至没开设。与国外相比,我国师范教育课程结构中不仅教育理论课程比重偏小,而且除了教育系与心理系等少数专业外,绝大多数师范专业的学生没有学习教育统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是不符合国际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也不利于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因此,这种现象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不过,在我国台湾地区的情况则不一样。台湾地区的教师教育在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与大陆有所差异。他们在教师教育过程中重视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教育理论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25 %左右。目前,台湾地区也在进行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比如, 对小学和初中阶段,他们准备用四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九年一贯“新课程改革计划。新课程改革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理论,把课程内容改革、教与学方式改革、考试评价改革作为实施”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的三个支撑点,并把多元评价与教材内容及教学活动有机地加以统整。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教育测量与评价论文选题意义及重点

您的开题报告有什么要求呢开题报告是需要多少字呢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帮到你,祝顺利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论文名称 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 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⑵ 通过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 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五) 论文写作的目标 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 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论文的基本内容 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 (七)论文写作的方法 具体的写作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 (八)论文写作的步骤 论文写作的步骤,也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论文写作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 希望可以帮你。您的调查报告有什么要求呢调查报告是需要多少字呢调查报告准备往哪个方向写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帮到你,祝顺利怎么写开题报告呢?  首先要把在准备工作当中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内容、课题的理论依据、参加人员、组织安排和分工、大概需要的时间、经费的估算等等。  第一是标题的拟定。课题在准备工作中已经确立了,所以开题报告的标题是不成问题的,把你研究的课题直接写上就行了。比如我曾指导过一组同学对伦教的文化诸如“伦教糕”、伦教木工机械、伦教文物等进行研究,拟定的标题就是“伦教文化研究”。  第二就是内容的撰写。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所谓课题背景,主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提出这个课题。比如我曾指导的一个课题“伦教文化研究”,背景说明部分里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伦教作为珠江三角洲一角,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她的文化发展怎么样,有哪些成就,对居民有什么影响,有哪些还要改进的。当然背景所叙述的内容还有很多,既可以是社会背景,也可以是自然背景。关键在于我们所确定的课题是什么。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研究的是什么。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导的课题“佛山新八景”,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考察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佛山经济发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比如我校叶少珍老师指导的“重走长征路”研究课题,在其研究目标一栏中就是这样叙述的:  1、通过再现长征历程,追忆红军战士的丰功伟绩,对长征概况、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什么是长征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  2、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解说,培养合作参与精神和自我展示能力。  3、通过本次活动,使同学的信息技术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课题研究的方法”这一部分,应该提出本课题组关于解决本课题问题的门路或者说程序等。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考察法(通过组织学生到所研究的处所实地调查,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情况和自己要了解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向相关人员调查的方法)、人物采访法(直接向有关人员采访,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等。在课题研究中,应该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实用就行。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当然就是说本课题准备通过哪几步程序来达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在这一部分里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课题大概准备分几步来完成。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查阅资料阶段、实地考察阶段、问卷调查阶段、采访阶段、资料的分析整理阶段、对本课题的总结与反思阶段等。  六、课题参与人员及组织分工。  这属于对本课题研究的管理范畴,但也不可忽视。因为管理不到位,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有时就会偷懒或者互相推诿,有时就会做重复劳动。因此课题参与人员的组织分工是不可少的。最好是把所有的参与研究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任务分派和落实。然后根据本课题的情况,把相关的研究任务分割成几大部分,一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最后由小组长组织人员汇总和整理。  七、课题的经费估算。  一个课题要开展,必然需要一些经费来启动,所以最后还应该大概地估算一下本课题所需要 的资金是多少,比如搜集资料需要多少钱,实地调查的外出经费,问卷调查的印刷和分发的费用,课题组所要占用的场地费,有些课题还需要购买一些相关的材料,结题报告等资料的印刷费等等。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足够的资金作后盾,课题研究势必举步维艰,捉襟见肘,甚至于半途而废。因此,课题的经费也必须在开题之初就估算好,未雨绸缪,才能真正把本课题的研究做到最好。

首先纲领性把握两者区别:目的——重在阐述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即为什么选这样一个题目进行论述,要论述出什么东西意义——重在表明论文选题对理论研究有哪些贡献,或对实践具有哪些帮助和指导在明确两部分的区别之后可以对选题的相关领域进行搜索,明确当下该选题有哪些研究成果,还有哪些部分是你的选题需要补充和完善的对选题的价值有一个综合性的判断最后进入实战部分:可以先简单叙述该课题的起源或者发展状况,然后阐明选题着重解决哪些问题(讨论范围)最后对你的选题进行价值性评估,说清楚这篇论文将对理论产生哪些推动作用,或者对实践有什么指导意义就可以了PS目的和意义可以分开写,也可以合并写,看个人爱好以及资料的详实程度

选题决定着论文的价值也关系着学术研究的成败,有人说,选对了题等于完成了一半,“选对了”包涵两层意义:①选题与客观需要相符合;②选题与主体状况的适应。选题为科学研究活动确定了一个明确的目标。选题是研究者才学知识的集中体现。

1、选题的大小一定要适中,难易要适度 选题的方法。注意两点:一是选题的大小一定要适中,难易要适度。我们从本科生写论文的实践上看,主要有两种情况需要注意:一种是选题比较小。因为自己的资料积累的少,视野比较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的概括还不够。所以选题呢,比较小。选题小就撑不开。有些学年论文一般3000字,这个训练习惯了,选题一选就选小了。你选题8000字到10000字的,大小要适中,另外难易要适度。就是说你不要选难度特别大的,你自己控制不住。这是一个方面。还有一种情况是选题过大。选题过大的情况,一般是搜集的材料特别丰富,一下子就觉得什么也要说,就选了个大题目。当然有的同学并不知道什么样的题目叫大,什么样的题目叫小。脑子里有个题目就马上出来了。或者是他脑子里什么题目都没有就盲目的去搜集材料,这就更危险。比如有个学生,他写的一个题目叫《WTO与保密工作》,这个题目太大,完全可以写出一个博士论文了。WTO是个大架势,保密工作没有时间限制,到底从哪里开始呢?如果是当代,那你就应该说当代保密工作或者说近几年的。所以我让他换题目。因为他是个自考学生,他的题目给我的时候就已经连论题、提纲和论文就都出来了。他们以为写了论文稿给老师就可以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误。你们以后选了题目以后,一定要注意先跟老师沟通一下。老师对题目的大小、难易都把握好,通过以后,你们再去列提纲,再去写论文。

教育测量与评价论文选题意义及方法

没有第5题

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育科学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学科之一。这是因为,教育测量与评价科学理论不仅在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等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在社会各个领域的人才选拔与评价过程中也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所以,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和作用,反思我国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地位之现状,对学习教育测量与评价这门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教育测量与评价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  20世纪教育科学研究发展迅速,形成一个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在教育科学体系中,有许多已经形成研究对象相对明确、研究内容相对独立、研究成果已相对完整的学科分支。这些学科分支主要有教育学、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心理学、 教育史、比较教育、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 教育评价学、 教育管理学、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实验设计、教育技术学、教育评估与督导、教育生态学等。在课程设置与学科建设中,教育测量与评价既可看成是教育测量学与教育评价学内容的整合并侧重于教育测量的一门综合性教育课程,又可以看成是一个兼容了教育统计、教育测量、心理测量、教育评价、教育评估、教育督导甚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在内容的学科群。因此,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科学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教育科学体系中带有综合性、技术性、实践性、应用性等特征的应用性学科,是人们依据教育基础理论和教育规律来指导教育实践通常所依赖的技艺与方法,它对体现教育科学学科的价值在许多方面起着“代言人”的特殊作用。  综观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教育测量与评价科学研究以及教育发展理论研究已成为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一定的进展。教育统计、教育测量、心理测量、教育评价等课程得到恢复和一定的重视。 为了尽快缩短与国外的差距,我国有关部门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了解国外的科学发展动态,翻译与编写了一些教科书,以适应高校教学与科研的迫切需要。与此时,在老一辈专家的带领下以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国内一批教学与科研人员大力开展考试学、教育测量、心理测量、教育评估、教育评价、教育统计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成立了全国性的教育统计与测量、心理测验、教育评价、考试学、人才测评等学术团体;国家及地方政府纷纷建立有关考试机构;创办多种期刊杂志, 如《中国考试》、《中国高校招生考试》、 《考试、目标、评价》、 《考试研究》、《教育评价》、《中国高等教育评估》、《教育督导与评估》、《教育统计与测验》、《考试报》、《自学考试杂志》等;促进我国教育测量、教育评价、教育评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类资格证书考试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的发展,体现了“教育测量与评价”学科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应用领域。  然而,从我国教育科学学科专业建设、学位点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应该说,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理论研究还不能适应我国教育实践的需要。许多人对教育测量与评价学科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特别在教育学科分类和有关学位专业目录中,找不到教育测量与评价学科的名称。这与国外的情况很不一致,值得人们深思。 二、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一)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系统中的作用  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所谓系统,指的是具有一定目的、有输入和输出的、且具有反馈功能的有秩序的整体结构。在教育系统中,学校、教师、学生、教育方案、课程、教材、教学训练、考试评价等都是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显然,我们期待教育方案、课程、教学等都能给学生带来某种变化,但不是说所有的教育方案、课程、教学都同样有效地改变学生,也不是所有的学习者会按同样的方式发生变化或有同样的变化程度。因此,当我们根据教育目标和计划, 把教育方案、课程、教学等因素(输入条件)作用于学生身上后,需参照教育目标和计划,对教育效果(输出)及其输入条件的妥当性予以测量评估、价值分析和判断。然后,把这一测量与评价过程所获得的信息反馈给教育者、学习者以及有关教育决策者,以便改进教育的策略与方案,更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可以想见,在教育系统运转过程中,除了对教育效果(输出)要进行测量与评价外,还要针对影响教育效果的诸因素(输入)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系统中对实现教育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教育改革常常以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改革作为突破口  学校教育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是教育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教育考试和教育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俗话说,考试是根指挥棒,就是这个意思。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与教育改革行动中,因考试指挥不当使教育教 学走上不健康之路继而引发教育改革运动的典型例子不少。例如,20世纪初的英国在建立了“11岁”考试制度后,竞争异常激烈,导致英国的小学教育为考而学,内容窄化,“应试教育”倾向严重。更甚者,有些地方的教育当局还根据“11岁”考试成绩来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水平,造成许多不良影响,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担忧和指责,同时也引发许多教育论争及其后的教育改革行动。到20世纪70年代末催生了 “英国国家课程改革” 计划的实施与推广。类似地,20世纪初期澳大利亚国家的学校中考试之风非常盛行,“周考、月考、学期考”等正规考试次数频繁,学校根据考试成绩作出关于学生升留级或奖励的决策;有关教育当局则根据各校各科的考试成绩,给学校和教师发奖金,甚至以明确的技术标准把考试分数同教师的薪金联系起来定量发放。这种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教师与学校的工作积极性,但也导致“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教育局面,使教育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因此,也引发了澳大利亚政府当局对基础教育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其他一些国家,如美国、日本、印度等国也有类似的经历。而我们中国本来就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重视考试本来就是无可厚非。“因为,作为一种手段来说,我国的考试,确实是最'古'的,也是'最好'”的(孙中山是山语)。“但由于考试特别是像高考这样的关键性考试具有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因此,在升学竞争激烈、教育观念落后的情况下,”应试教育“倾向就会出现,教育就会偏离正确轨道,这对培养跨世纪人才和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来讲,显然是不利的。正是在这种教育与社会发展背景下,我国政府要求所有学校都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且启动了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把课程改革、教与学的方式改革以及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等统整起来。  总之,从英国国家考试制度及其课程改革、澳大利亚国家考试制度及教育改革、美国的教育测量运动及”八年研究“中的课程与教育评价制度改革、还有我国解放以来考试制度改革来看,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不仅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有时还作为教育改革甚至政治体制改革或政治运动的突破口。因此,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改革中常常处于突出的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三、教育改革要求教育测量与评价更加科学化  教育目标的多样性,必然要求教育测量与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化和科学化。中共中央、国务院1999年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多处讲到考试、评估、 评价等改革问题。例如,针对高等教育,该决定中指出,要”加强对高等学校的监督和办学质量检查,逐步形成对学校办学行为和教育质量的社会监督机制以及评价体系,完善高等学校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再如,针对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该决定的第13条中指出,”改革高考制度是推进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 中小学实施 素质教育和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积极推进高考改革……逐步建立具有多种选择的、更加科学和公正的高等学校招生选拔制度……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采取多种形式改革高中阶段学校的招生办法,改革高中会考制度。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不得下达升学指标,不得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的标准。鼓励社会各界、 家长和学生以适当方式参与对学校工作的评价。“可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加快考试制度、考试方法、考试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制度方面的改革,提高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科学化水平。   由于基础教育 在整 个教育结构和提高国民素质中具有的特殊作用,因此,基础教育课程及其考试评价改革尤加紧迫。如同2001年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所强调的那样:”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保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必须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地位并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切实予以保障。“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6月7日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这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和具体的目标。其具体目标用”六个改变“加以表述,其中第五个”改变“指的是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此外,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第14条中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水平。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还提出要”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等一系列要求。  总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教育测量与评价科学化。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颁布的这些重要文件,是指导我们搞好教育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我们开展教育测量与评价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四、科学运用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一)正确评价学生的发展是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测量与评价对于教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在教 书育人过程中,教师需要作出一系列决策和判断,需要对学生的性向、能倾、成就、态度、兴趣、潜能及发展等进行较全面的了解,这就需要采用教育测量与评价多种方法,以弥补教师非正式观察之不足。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技术手段不再是唯一的书面考试,而是涉及到测量与非测量的一整套评价技术。测量与评价的内容,不再是应该牢记和不该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是涉及更广泛的教育目标。既然学生的发展是生动活泼、多样性的,那么,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及其结论也应当是丰富多彩、多样化的、个别化的;测量与评价的目的,不再局限于给学生分等级排名次,而是对学生的发展和潜能进行系统的调查,发现学生的优点与长处,指出学生的缺点与不足,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确立信心,认识自己的相对优势与弱势,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测量与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而不仅仅是为了选拔适合精英教育的学生。因此,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思想方法对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知识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修养;评价学生的能力是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科学运用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有关技术方法,是所有成功教学的基础。(二)国外教师教育普遍开设”教育测量与评价“类课程  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虽然教师教育模式不一定相同,但对所有想当教师的学生至少要学习十门左右的教育理论课程,这一点却是相同的。教育理论课程的学分比重,约占总学分的15~25%之间不等。其中包括”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评价“等类型的课程。我国教师教育进入转型期。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的必然趋势。为了培养能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优秀教师, 教师教育模式、 课程设置、教育理念等都要进行改革。,包括要适当加大教育理论课程的比重,要开设教育测量与评价之类具有教育专业性、教育技术性的课程。这是顺应国际教师教育的趋势,也是实现教师教育目标的必要措施。  在我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所有的师范学生都要学习教育统计与测验。后来由于战争和国际政治斗争等因素影响,师范院校停止开设这类课程。直到改革开放后,国内才首先在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系和心理系等少数专业中恢复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等课程。而教育评价的课程则更落后,不但教材建设不尽人意,而且到目前为止许多学校还只列为选修课,甚至没开设。与国外相比,我国师范教育课程结构中不仅教育理论课程比重偏小,而且除了教育系与心理系等少数专业外,绝大多数师范专业的学生没有学习教育统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是不符合国际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也不利于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因此,这种现象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不过,在我国台湾地区的情况则不一样。台湾地区的教师教育在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与大陆有所差异。他们在教师教育过程中重视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教育理论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25 %左右。目前,台湾地区也在进行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比如, 对小学和初中阶段,他们准备用四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九年一贯“新课程改革计划。新课程改革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理论,把课程内容改革、教与学方式改革、考试评价改革作为实施”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的三个支撑点,并把多元评价与教材内容及教学活动有机地加以统整。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测量:根据法则给事物赋予数量(史蒂文斯)教育测量考试与测验考试与测验存在一些差异测验的范围较广,如心理测验,各种常识测验,时事小测验等。而考试一般指用于比较正式场合下的测验,比如说高考、自学考试等。有时二者可以互相等同,如既可说学年测验又可说学年考试,有些场合二者又不可替代,如高考不可说高测,心理测验不能称为心理考试等。测验的目标一经确定,测验的内容—般变化在一定的范围,且测验可以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使用,逐步达到标准化过程,而考试则是目的性较强,会受时间、目的、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且考试的标准化较难达到。教育测量的基本问题(续) 揭示教育评价概念的原则第一,教育评价对评价而言,是一个属概念,因此揭示教育评价概念的内涵,必须把它放在高一个层次的种概念的性质之中。第二,教育评价是评价中的一类,除此之外,还有社会评价、经济评价、技术评价等等.因此,揭示教育评价概念的内涵,必须揭示它与其他类评价在对象、内容等方面的特点或特殊性。‘第三,教育评价是一种认识活动,它不仅运用判断这一思维形式,也运用概念、推理等思维形式.而且也是一个具有自身结构的理性的思维活动,因此揭示教育评价概念的内涵,要涵盖教育评价结构的主要内容。第四,教育评价活动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因此揭示教育评价概念的内涵,要反映评价对象的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价值意义以及评价的功能意义教育评价的概念教育评价是评价者对教育活动或行为主客体价值关系、价值实现过程、结果及其意义的一种认识活动过程,其核心内容是揭示教育活动或行为中的客体对主体的需要、目标的价值意义。教育评价概念的特点第一,肯定了教育评价是以对教育活动或行为中的主客体及其价值关系的认识为前提的,或者说,是以认识教育活动或行为中主客体的价值关系的事实为前提的。第二,指出了教育评价活动虽然不同于对事实的认识活动,但其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一种思想建构活动第三,揭示了教育评价活动的基本结构,即评价主体、评价客体(对象)、评价标准(需要和目标)第四,涵盖了教育活动或行为的全过程,既包括了对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或行为的评价,即形成性评价,又包括了对教育活动或行为结果的评价,即总结性评价。第五,囊括了教育评价活动的主要内容。教育评价活动既包括对教育活动或行为中的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事实的认识,也包括教育活动或行为中客体对主体的价值及其实现过程、结果的认识,还包括对评价功能意义的认识 联系:教育测量就是指根据一定的理论、规则,运用一定的测量工具对教育现象进行数量化描述的过程教育评价是对教育现象状态和价值的判断,这一判断是以对评价对象的客观描述为前提的,没有对评价对象的客观描述,就不会有对评价对象价值的客观判断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教育评价要在教育测量所获得的客观信息的基础上进行 ,同时,教育测量的结果要通过评价才能获得实际意义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区别第一,测量是对事物数量特征的获得,纯属于对事物客观存在真理性的认识。而教育评价则是对教育现象客体的价值进行判断,是对教育现象的价值关系的认识 。第二,教育测量是一种纯客观的过程,其突出特点是客观性。而教育评价则具有两种属性,即客观性和主观性 。第三,测量的任务是对事物的量的认识 ,而评价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是人的意识对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的综合反映,它反映的是活动的过程和终点,又是新的实践活动的起点。1904年以前(教育测量的萌芽期)中国的科举制(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科举制的特征:逐级考核、制度完备、考场严格、命题规范科举制的考核方法:口试、贴经、墨义、策间、诗赋产生在中国、发展在西方美国贺拉斯曼1845年将“笔试”引入美国英国费舍在1864年《作业量表集》美国赖斯在1897年的《拼字实验》美国桑代克的巨著《精神与社会测量导论》问世。标志着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教育测量理论的诞生。桑代克在这本巨著中提出:无论什么东西,只要存在,总存在于数量之中麦克尔提出:任何东西,存在于数量中的,都可以被测量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凡存在的东西必有数量;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这两句话,看成是构成一切测验和量化评价的公理。1909年,桑代克根据“等距原理”发明了编制量表的单位,编制了标准化的测验量表。1915---1930年教育测量的兴盛期在桑代克的影响下,教育测量的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测验品种有算术测验、书法测验、学科测验、智力测验、个性测验、兴趣测验等,在数量上已有3000多种标准化测验的问世批判的原因是什么?对教育测量批判的原因教育测量虽然能使教育成就定量化、客观化、标准化;但毕竟不能测量出人的学力和人格的全部内容。第一次大战以后,人们的教育观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在将教育看成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标。而人的全面的重要因素如:社会道德、人的情绪态度、动机 兴趣、鉴赏力等是不能光靠测量的。对教育测量批判的原因教育测量存在的弊端为测量而测量,盲目追求量化,忽视教育服务对象的整体目标与价值。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只有心理学、统计学和测量学,而没有教育学原理。教育评价产生的社会背景1929—1933年席卷美国、波及全球的经济大萧条社会与教育危机四起生产过剩、工厂倒闭、工人下岗学校因经济不景气,部分学校关闭,有些学校的班级减少。整个社会和教育皆处于反省之中教育评价产生的社会背景1930年美国有25%的失业,青年近乎100%找不到工作,1910年14—17岁的青年17%上大学,而到1930年上升到51%。有相当一部分人上高中并不想上大学,而当时的美国高中设课就是为了上大学服务的,为此中学设课与失业青年的需求就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教育评价的起源美国进步主义联盟负责人艾钦于1933—1940年领导了中学课程改革实验研究,其中课程评价委员会由俄亥俄州的州立大学教授泰勒主持,这就是美国教育历史上著名的“八年研究”,也是教育评价问世的开始。八年研究的内容泰勒教授选了30所参加实验的高中学生对这些学生进行了4年中学、4年大学学习的追踪研究,历时“八年”,这也是“八年”研究的由来。八年研究的内容当时选进步学校和和传统学校学生各1475人,按性别、年龄、种族、学业能力倾向、家庭、社会环境、职业兴趣和嗜好等基本原则进行一一配对,进行比较。八年研究的内容评价是八年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泰勒认为课程计划和编制必须回答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应帮助学生达到什么目标?2、为达到目标应帮助学生学习那些预期的知识?3、怎样组织学习过程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成效最大?4、怎样评价教学方案?八年研究的内容结果发现来自实验的学生在大学四年中,每年获学术性荣誉略多;具有更强的理智、好奇心和学习动机;思维更精密、更系统、更客观;对教育的意义有更清晰的看法;对新情况有更强的应变能力;具有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多的参加有组织的学习团体;获得非学术的荣誉更多些;对职业的选择有更好的定向;更积极的关注全国和全世界的事物。新旧课程比较结论教育评价的问世八年研究后泰勒等人的研究结论是:旧课程及其教育测验是教科书主义,测验内容只是要求学生记诵教材中的知识,是片面的,不能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泰勒提出:以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为核心和依据的两条相互依存的原理,即课程编制原理和评价活动原理,也就是泰勒原理教育评价的创始人—泰勒在八年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教育评价这个报告被称为“划时代的教育评价宣言”宣布了教育评价的诞生给出了教育评价的原理、方法和手段奠定了泰勒---教育评价之父的地位同时也迎来了美国教育史上“泰勒时期的到来”评价的发展1940—1957年教育评价的平稳期特点:教育评价的理论在不断的进行深入研究布鲁姆完成教育目标分类学教育评价活动没有普及评价的发展这与当时美国的历史背景有关,二战后,美国处于“筹划与享受生活的时代”。社会对教育的发展很少提出新的要求。评价的发展1957—1972批判泰勒模式时期特点:1957年前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引发美国对教育的不满开始批判泰勒教育模式评价的发展1972----现在 专业化时期特点:高等学校出现了许多教育评价的硕士、博士、博士后专业点各类教育评价研究中心纷纷建立如:美国有西密执安大学评价中心、洛杉矶加里福尼亚大学研究中心等教育评价专著、杂志大量出版如:《评价研究》《评价评论》《评价信息》等五、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教育测量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教育测量的政治性得到强化教育测量的重心发生了变化教育测量的理论得到飞跃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测验的效率测验的统计模型为教育测量学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更加重视测量结果的解释教育测量内容的发展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及特点评价方法由注重相对评价转向重视绝对评价重视教育目标研究教育评价研究中不断引入新的研究方法越来越重视发展性教育评价理念和被评价者的参与越来越重视元评价越来越重视对评价结果的全面解释和慎重处理思考题1、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概念2、简述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关系3、八年研究的内容及对教育评价的意义4、简述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教育测量与评价论文选题

2015年国外数感研究评析及启示(霍雨佳,郭成,杨新荣)。《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2期。2014年工作重塑: 获得意义性工作及个人成长的新途径*(赵小云,郭 成)。《心理科学》,2014,37(1)中小学教师自主水平的调查研究(唐海朋,郭 成,程 平,李振兴)。《教育学报》2014年第2期。中小学教师自主性发展及其与工作绩效的关系(郭成,唐海鹏,孟晓磊,李振兴)。《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2013年青少年的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业自我 人格的关系(赵小云,郭 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年,第31卷,第3 期。课堂情境中的合作创造力评估及其困境(王欢,郭 成)。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年第9期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研究述评(卢慕雪、郭成)。《心理科学进展》2013(2);流动少年儿童社会适应与其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胡韬,郭成),《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论青少年的学业自我及其教育培养(赵小云,郭成),《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4);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与自我概念状况及其相关研究(胡韬,郭成,刘敏),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01);中学生的学业自我与人格特质的关系(赵小云,郭成),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13 (01);2012年西南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刘杨,郭成),中国健康教育 2012(10);中学生的人格特质与学业成就:学业自我的中介作用 (赵小云,郭成),心理研究 2012(05);贵阳市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状况分析(胡韬,李建年,郭成),中国学校卫生2012(09);教育国际化视野下双语教育的实践和反思(李艳,伍思翰,郭成),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05);浅论教育国际化视野下的双语教育(李艳,张虹,伍思翰,郭成,刘衍玲),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2(05);中小学教师教学审美能力对其心理素质的影响(郭芳,郭成,罗琴),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2(04);小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途径与方法(赵占锋,郭倩,马娟,郭成),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2(03);土家、苗、侗、藏族高中生学业自我的发展特点及对策(赵小云,郭成), 心理科学 2012(02);班级团体辅导的应用探析(谷萌,郭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2(06);国内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述评(郭成,阳红),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2(02);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综述(毛文娟,高淳海,郭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2012(03);被洞悉错觉的综述研究(毛文娟,郭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2(02);初中生考试焦虑与学业成就归因方式相关研究 (李丹萍,郭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02);自我肯定对刻板印象威胁效应影响的实验研究(吴镝,郭成,冉红琼),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mental health teachers in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intervention (HaoLei,ChengGuo*, YanlingLiu*),Health, V4, N12, 2011年青少年一般学业自我量表的编制(郭成;赵小云;张大均),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12);农村中学教师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关系(梁丽;方可;周章毅;郭成),中国公共卫生 2011(12) ;校本研修与教师多元发展 赵占锋;马娟;曾蓉;郭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12);团辅班会课在中小学的应用探析(伍思翰;李翔;郭成;刘衍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1(23) ;不同作业环境下军人情绪调节方式特点(王立菲;郭成;冯正直;彭文胜),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1(22);中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研究述评(魏晓燕;王扬;郭成),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11);中国古代教学心理思想对西南地区基础教育教师的影响(张虹;秦安兰;郭成),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6);感召及其相关研究(赵小云;郭成),心理科学进展 2011(11);重庆某高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关系(彭霞;王鑫强;郭成),中国学校卫生 2011(09) ;青少年学业自我的发展特点及研究展望(周海霞;郭成),比较教育研究 2011(09);心理健康教育的艺术审美陶冶模式探析(胡韬;郭成), 安顺学院学报 2011(0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李翔;信忠义;郭成;刘衍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1(15);心理剧干预对改善儿童同伴关系的比较研究(于小溪;郭成;杨玉帅),社会心理科学 2011(Z1);高师生人际信任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姚翠荣;郭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05) ;中学生社会自我发展特点的研究(赵丽霞;张大均;郭成),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1(01);人格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述评(雷燕;高淳海;郭成),滨州学院学报 2011(01);论语文阅读的内涵与理念(郭成;高淳海;郑雁鸣;王雁玲),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11(01);老年人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述评(吴岳;郭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01);2010年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及教育对策(周海霞;郭成),中国电力教育 2010(34);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交自尊的关系(姚晓琳;刘洪;郭成),中国学校卫生 2010(11);中小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的特征分析及建议(吴明霞;张大均;余林;郭成;陈旭),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学习拖延行为及教育对策(经承凤;郭成),中国电力教育 2010(31);论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维——自主对话教学(高淳海;雷燕;王雁玲;郭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0(10);中学生的班级环境、学业自我与学业求助的关系(赵小云;郭成;谭顶良),心理学探新 2010(05) ;国外生涯适应力研究述评(赵小云;郭成),心理科学进展 2010(09);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现状及其对学业自我的影响(赵小云;郭成),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10(07);中度抑郁症状大学生音乐审美欣赏干预的个案研究(周巧;郭成;张大均),中国特殊教育 2010(06);自我调控学习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姚晓琳;郭成),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0(04) ;青少年情感自主研究综述(何凤雪;青秋蓉;郭成),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1) ;中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及其培养策略探析(李方、郭成),《学园》9;2009年建构教育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之间的联系(王晶;郭成;廖礼惠),上海教育科研 2009(11) ;语文阅读学习的价值分析(高淳海;郑雁鸣;王雁玲;郭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09(11) ;中学生负面学业自我概念内涵的探析及研究展望(梁丽;郭成),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10) ;学业拖延概念与测量的研究综述(易雯静;吴明霞;郭成),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S1);青少年学业情绪研究综述(李磊;郭成),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04);假设检验思维策略的研究述评(刘青;郭成),宜宾学院学报 2009(04);免费师范生主观幸福感和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及其关系研究(秦攀博;郭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中小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的测量(吴明霞;张大均;陈旭;余林;郭成),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9(01) ;军人情绪调节方式量表的编制(王立菲、郭成、冯正直、杨国渝、刘云波),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4);军人情绪调节方式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王立菲、郭成、张俐、李敏、冯正直),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 (8);论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评价(赵小云;郭成),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09(01) 36-39;2008年教育领域中的自我控制研究进展(田莲;郭成),教学与管理 2008(33) 5-6 ;国内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的现状及启示(秦攀博;郭成),河西学院学报 2008(04) 91-94;独生子女心理研究述评(王立菲;郭成),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8(07) 86-87;试论中学生的学业自我妨碍及其干预(赵小云;郭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8(02) 28-32;教学心理学发展的动因及其走向(梁丽;郭成;张大均),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77-81;行为主义在教学情境中的应用(王立菲;郭成;陈建中),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8(05) 50-51;试论亲子冲突及其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何晓燕;郭成),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04) 9-13;教师人格研究及其对新课程教师培训的启示(边仕英;郭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118-121;我国留守儿童焦虑与孤独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邓自鑫、郭成、王金花)。《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09);心理测验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邓自鑫、吴明霞、郭成),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2007年儿童游戏治疗理论及应用(杨满云;刘衍玲;郭成),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07(12) 44-47; 儿童美育的心理功能(何丽;郭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10) 15-17;高中生学习动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周仁会;王钢;郭成),中国学校卫生2007(09) 28-29+31;重庆市农民工子女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胡韬;郭成), 中国学校卫生 2007(08) 79-80;论现代学习理论的整合(王海霞;郭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08) 23-25+34;中学生学业自我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梁丽;郭成;王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06) 59-63 ;国外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研究现状与趋势(杨国愉;龚德英;张大均;郭成),高等教育研究 2007(05) 87-93;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差异及其衔接教育(张利;郭成;魏玲;金春寒),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17) 84-86;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田莲;郭成;江洪),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 147-151;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教育建议(郭成;郭峰),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7(02) 78-80;关于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保障系统研究的思考(张大均;王金良;郭成),高等教育研究 2007(02) 89-93+113;传销组织精神控制模式探析(汤万杰;郭成),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1) 66-69;自我设限及其影响因素和对策(郭成;黄爽),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1) 144-148;2006年策略性知识的学与教(金春寒;郭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6(10) 11-12+47;小学生心理素质对学业成绩影响的研究 (刘衍玲;张大均;郭成),中国特殊教育 2006(09) 70-74;美国高中班级分流与我国教育改革(卿凌;郭成),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6(08) 56-58;国外阅读治疗的研究及其应用(李谷静;郭成),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2) 9-14;高中生师生关系、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的研究(何晓燕;张雳;郭成;郭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1) 158-163;民族心理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途径(刘冬威、郭成、张大均),《上海教育科研》2006,218(1);学业自我概念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述评(郭成、何晓燕、张大均),《心理科学》2006,29(1);2005年高中生的压力应对方式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 (郭成;阴山燕;赵慧),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6) 67-70;中国近二十年来教师人格研究述评(郭成、阴山燕、张冀),《心理科学》,2005,28(4);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成人心理咨询的比较(郭峰,郭成,李西营),《中国临床康复》2005,9(32);高中生应对方式及与学业成绩的关系(阴山燕郭成边仕英赵慧),《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年,19(5);美育对小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吕新强、郭成),《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28);2004年元认知训练对不同认知方式小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影响(郭成、张大均),《心理科学》,2004;27(2);新课程改革中教学观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条件与策略(郭成、徐燕刚、张大均),《中国教育学刊》,2;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教学设计与操作(郭成),《课程·教材·教法》,6;西方童话与中国神话中人物的人格特征研究(杨健、郭成),《心理科学》,2004;27(4);中学生身体自我满意度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陈红、黄希庭、郭成),《心理科学》2004;27(4);元认知训练对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影响(郭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英语教学审美化对初中生英语能力的影响(郭成、梁琴),《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女中学生人格特点与教育对策(郭成、陈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30(3);教师职业角色组合变化及角色压力调适(吴明霞、张大均、郭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小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张大均、刘衍玲、郭成),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现代教学评价的新拓展(周巧、郭成),教学研究2004(3);2002年中学生人格特质与应对方式相关研究(陈红、黄希庭、郭成),心理科学,2002;25(5):520-523;2001年试论课堂教学环境及其设计的策略(郭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7(2)75-80女中学生学习心理素质与教育对策(陈红、郭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7(5)77-2000年探索教学心理规律,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研究(张大均、郭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6,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1年第1期全文转载。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张大均、冯正直、郭成、陈旭),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的论文 可以帮你

为了更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教育测量和评价的意义,有必要再从系统分析的角度,看教育测量和评价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教育活动是“社会、心理和控制三方面的统一”,这三方面的因素可以构成教育系统的三个最基本的子系统 ,即目标系统、行为系统和控制系统。教育目标是教师(教育者)和学生(被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应当协同达到的教育质量标准,是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教育过程各个阶段教育目标的有机组合,就构成了教育目标系统,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目标系统体现了教育系统中社会方面的成分,从方向、任务和内容三方面,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行为系统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心智和信息的相互作用而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以及影响这一过程的各种心理因素、教育手段等所构成的整体。它包容了教育系统中心理方面的成分。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这一系统而实现的。控制系统是指由控制教育过程朝着实现教育目标方向发展所必需的各种教育手段和方法的最佳组合。该系统包容了教育系统中控制方面的成分。由于一切控制过程都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对系统在状态空间中的各种可能的状态进行选择,使系统达到或趋近于被选择状态的过程;在选择之前,首先要确定在不同时间的教育系统的空间状态,而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教育测量和评价过程。所以,教育测量和评价可以看作是该系统中的主要因素。上述三个子系统的有机结合,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教育活动过程则可以看作是由这三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既有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即目标的定向阶段、目标的控制实现阶段和目标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阶段。在不同的活动阶段中,教师和学生既有各自不同的活动方式,又相互配合、协调统一。教育系统的结构及其活动进程可如图1-1所示。教育活动进程具体体现为教师的教授进程与学生的学习进程,两者密切联系;而教育活动进程的三个主要阶段又分别与教育系统的三个子系统相对应。总之,教育目标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致的活动方向;教育测量和评价为防止偏离这一方向提供了有效的反馈控制手段;两者共同作用于教育过程,保证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最后达到教育目标,实现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从上述对教育系统的简要分析不难看出:(1)教育测量和评价是教育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换言之,教育测评并非教育系统可有可无的,也不是教育系统外部强加的。只要有教育过程存在就必然伴随着教育测评,否则,教育过程就不完整。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增强我们开展教育测评活动的自觉性。对教育测评不需要讨论要或不要的问题,而是应当研究如何进行教育测评、使之符合教育系统功能的要求的问题。(2)教育测量和评价的主要目的不仅是鉴定,而且还有改进,从某种程度上说,改进比鉴定更为重要。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对被教育者做出鉴定,而是要帮助他们全面发展。教育测评作为控制教育过程的主要手段,必须为改进教育过程提供必要的反馈信息,这是教育测评直接的、主要的功能;对学生学习成绩优劣、好坏的区别,与教师和学生的动机有紧密的联系,因而很重要,也是调控教育过程所需要的信息,但其毕竟不能直接而是间接作用于教育过程。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积极、主动地利用和开发教育测评的全部功能,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教育测量与评价论文选题题目

1 Li Dazhao Comrade Li Dazhao was born in In 1919 he led the May 4th MAs a revolutionary youth,he took an active part in all kinds of recolutionary struggles,includ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In 1921,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was founded and he was one of the He publicized the communist He tried his best to do what he could for the country and for the _and_Culture/People/去这里应有尽有, 建议你可以在BAIDU或GOOGLE上搜相关的网站 2 Albert Einstein was the best physics professor in the world in 20 He was born in German in His father called H Einstein had a small His mother was housewife, liked music very When Einstein was six years old, she taught Einstein to play the He is a usual boy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and middle He didn’t like to play with others, so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didn’t like Once, one of the teachers said to him: “Einstein, yon won’t be successful when you grow ” His uncle is a small He liked math very Einstein studied science and philosopher earlier with the help of his His father is a kind In October in 1896, Einstein started his learning in an industry He studied in the department of math and He thought the education of the school was Luckily, he could study Einstein studied very hard in the subjects that he liked After some years, he was famous for his paper about the light、electricity and It was just the beginning, A Einstein was very great in these three parts as in Einstein was a person who was very He said: “If Darwin is existed now, he will make a heap of wood, because such as this waste party will burn all of ” He was also a person who treasured He didn’t like to take part in activities and Einstein loved He loved human, On the fourth of the April in 1955,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scientists called Albert Einstein died in A A giant star fell, the whole world was

解答如下:

101、教师(或学生)工作(或学习)动机的激发研究102、教师(或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研究103、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104、教师成长(发展)的途径、方式探索105、学习(或教学)策略研究106、教学活动中知识、技能与能力的转化研究107、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有效性研究108、网络环境下的班主任工作研究109、网络环境下的师生关系建设研究110、网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转变与适应研究111、网络环境下的指导——自主学习研究112、新课改下的教师工作挑战及其适应研究113、新课改下的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研究114、新课改下的教师观重建研究115、新课改下的学生观重树研究116、新课改下师生关系的更新及其教育对策研究117、新课改下不同教学模式的比较及其实践综合研究118、新课改中地方课程的实践与反思119、新课改中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120、论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地位与作用121、新课改中家长的教育影响力研究122、论现代化大潮下的学校管理战略设计123、论国际化大潮下的学校教育目标设计124、论人性化思潮下的教育规则修改125、论信息化趋势下的培养目标设计126、论科学化思潮下的科学主义教育127、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128、城乡儿童教育机会均等的考察与反思129、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应试化倾向的观察与批判130、论网络教育质效的评价131、论网络教育的管理与考核132、系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133、教育管理系统中的决策及其特征134、系统评价及其教育中的应用135、课堂教学系统的系统分析136、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利弊探悉137、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38、试论教师资源的有效配置139、试论中小学教师聘任制的建立和建全140、当前中小学教师聘任工作的规范研究141、教师积极性调动的途径142、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研究143、校长负责制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权力关系研究144、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党支部的功能和作用145、班级教育力量的形成146、网络时代德育工作新途径147、领导应变能力研究148、学校管理中良好工作态度的培养149、管理目标的功能研究150、学校管理中决策科学化(或民主化)研究151、现代学校管理中教代会职能研究152、期望理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153、双因素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激励154、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筹措155、成就动机理论与教师成就感的培养156、公平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157、外国教育史与中国教育改革(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158、论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教育先行战略159、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评述160、班主任工作研究(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162、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途径163、学校管理制度研究164、校本管理研究165、教师依法执教研究166、学生品德评价研究167、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模式研究168、高校扩招对基础教育的影响169、教师教学科研和教学质量的关系研究170、后进生的成因和转化对策171、网络教育中的教师素质结构及其应对研究172、网络背景下学生学习的特征及其教育变革研究173、网络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特征及其教育导向研究174、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比较研究175、网络下的教学过程特点研究176、基于网络开放性特征的教育变革研究177、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行为研究178、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的心理及行为方式影响的研究179、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180、教育发展与就业需求的社会心理学研究181、书院的产生对中国当代教育的启示18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学研究183、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184、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研究185、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186、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187、青少年的情感能力培养的研究188、青少年的智力开发研究189、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研究190、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创新191、适应新课程改革,加强学校教学管理192、新课程与教育评价的改革193、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语言可包括口语、体态语和书面语)194、基础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研究195、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196、我国家庭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其对策197、独生子女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198、论离异家庭对儿童性格形成的消极影响199、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学校教育对策20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设想201、试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活动因素202、青少年人际心理异常与家庭教育20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设想204、教师队伍现状和问题透视及改革对策205、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206、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207、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评价208、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转化209、数学发展性评价内容研究210、说课的艺术性与规范性

学术堂分四个步骤来教你如何选择教育学方面的论文题目  1.选择一个笼统的题目  这个题目应该是你既感兴趣又对其有一定了解的题目。对这个题目你应该已有一些想法,而这些想法值得你去进一步探讨、研究,进而将其扩展为一篇论文。   阅读与思考  应该尽量多读书,以求得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给自己提出问题:你头脑中的那个题目是否已有人做过较为深入的探讨?你是否能从新的角度、新的侧面来进一步拓展此题目,提出有创见性的论点?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你就可以迈出下一步。否则,你就应该及时地放弃这个题目。  3.缩小题目范围  将题目的范围缩小到某几个方面,使其有可能成为一篇论文的题目。   确定最后的题目  最后选定的题目应符合以下几项要求:  1)选定的题目本身应该是有意义的,而且是严肃的。你的分析必须有见地、有深度。一篇科研论文应该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应该使读者读后有所收获。  2)选定的题目应该是你力所能及的。  3)选定的题目应该有足够的资料供参阅。论文中所表述的观点或看法应该建立在对各种资料的分析的基础之上。如果你只能找到一两本或一两篇与你的论文题目有关的书籍或文章,如果你只是从这一点资料中得出结论,那么你所做出的结论很可能依据不足。  4)选定的题目应该是可供客观研究使用的。  5)选题不应该是当前最热门却又无法下定论的题目。如果你选定的题目太大,无法写深写透,你就应该设法缩小它的范围,为自己的论文找到一个恰当的焦点。选题的过程是一个从大题目中发现小题目的过程。

  • 索引序列
  • 教育测量与评价论文选题意义
  • 教育测量与评价论文选题意义及重点
  • 教育测量与评价论文选题意义及方法
  • 教育测量与评价论文选题
  • 教育测量与评价论文选题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