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邮箱格式是什么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邮箱格式是什么

发布时间: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邮箱格式是什么

我是青岛大学的,我们学校 有个专门的 师范学院,很大,是92年 合并过来的

青岛没有什么好学校,山东地区,有山师啊,上那个多好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专业设置1、小学教育专业 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精于素质教育、能胜任小学多门课程教学以及从事小学教育研究和教育管理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目前有全科培养和分科(语文和数学两个方向)培养两种模式。 小学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拥有多名青岛大学特聘教授和青年卓越人才,教学科研业绩突出,多人次获得青岛大学以及师范学院的优秀教师、优秀青年教师、教育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多次获得师范学院科研先进单位。在学生培养方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从教能力培养,在历年教师考录工作中居于师范学院个专业前列,多次获得就业先进单位、学生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副教授以上师资队伍 1、马勇军 男,教育学博士,副教授,青岛大学2013、2014年度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青岛大学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学院副院长,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曾兼任青岛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担任过《科学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原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指导学生获得山东省首届师范生技能大赛二等奖。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科学教育等领域的研究,科研成果突出,每年都被评为师范学院科研先进个人。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教材2部,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4项。荣获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宋庆龄青少年发明创造”全国优秀园丁奖和全国素质教育先进个人。 2、王芳 女,学前教育学博士,副教授。先后任学前教育系副主任,教研室主任。担任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游戏、学前课程论、家庭教育学、学前健康领域教育、教育学(院公共课)、教育的心理与哲学基础(研究生)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研究、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学前教育政策研究、家庭教育研究。发表《当前美国州立学前教育项目发展面临的挑战》、《美国州立学前教育项目: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教育研究中的生态学:从隐喻到方法论》、《美国学前教育质量评级与促进系统评介》、《试论幼儿园概念转变教学的现实必要性》、《幼教师资职前培养层次提升的背景、路径及问题》等多篇论文。承担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向经验建构的幼儿园发展性教学研究》、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课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与促进系统构建研究》、青岛市教育系统委托调研课题《关于完善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机制的对策研究》。《关于完善青岛市学前教育普惠性发展机制的对策研究》获2012年度全省教育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出版著作和教材2部:《优秀幼儿教师69个成功的教育细节》、《幼儿园课程》。 3、孙玉洁 女,教育学硕士,副教授。曾在基础教育领域从事教师培训、教育科研多年。曾任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小学教育系(学前教育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教师的培养培训、幼儿园管理、学前社会领域教育等。主持完成山东省“十五”、“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两项,出版个人专著1部,编著全国教师教育教材1部,参编教育类著作4部,在核心期刊独立发表教育论文20余篇。 4、何京玉 女,博士,副教授。曾从事多年幼儿园实践工作,有丰富的一线经验,精通日、韩多种语言,曾担任学前教育学、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日幼儿教师教育比较研究,在中外核心刊物上发表《日本幼儿教师教育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等多篇论文。 5、苏静 女,教育学硕士,副教授,2014年入选青岛大学卓越青岛教师。师从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曾任青岛嘉峪关学校语文教师兼班主任,2001年荣获青岛市优质课一等奖第一名,2003年独创“苏静魅力诗词”特色课程,赴全国100多所大、中、小学进行“诗教”专题报告及骨干校长、教师培训百余场。2010年荣获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第一名,校三等奖。指导的学生荣获山东省首届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2008年至今,先后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一项,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两项。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先后在中华书局等出版社出版《中华儿童诗意课》、《不一样的诗词课》、《苏静魅力诗词》等七部儿童教育学、心理学专著,总计130万字。其中《新生来了》被《中国教育报》评为“2013年最受教师欢迎的百佳图书”,《凭什么让学生爱上你》获青岛市优秀科研成果奖。2、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是青岛大学特色品牌专业,是师范学院重点发展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能在学前教育机构从事保育、教育、研究和管理的教师、行政人员和研究人才。学前教育专业拥有多名国内外名校毕业的学前教育博士,学科齐全,教学科研优势明显,多次承担省级骨干幼儿园教师培训项目,多人次获得青岛大学以及师范学院的优秀教师、优秀青年教师、教育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多次获得师范学院科研先进单位。在学生培养方面,注重实践教学,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从教能力培养,和多所幼儿园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在历年教师考录工作中居于师范学院各专业前列,多次获得就业先进单位、学生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副教授以上师资队伍 1、马勇军 男,教育学博士,副教授,青岛大学2013、2014年度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青岛大学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学院副院长,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曾兼任青岛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担任过《科学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原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指导学生获得山东省首届师范生技能大赛二等奖。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科学教育等领域的研究,科研成果突出,每年都被评为师范学院科研先进个人。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教材2部,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4项。荣获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宋庆龄青少年发明创造”全国优秀园丁奖和全国素质教育先进个人。 2、王芳 女,学前教育学博士,副教授。先后任学前教育系副主任,教研室主任。担任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游戏、学前课程论、家庭教育学、学前健康领域教育、教育学(院公共课)、教育的心理与哲学基础(研究生)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研究、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学前教育政策研究、家庭教育研究。发表《当前美国州立学前教育项目发展面临的挑战》、《美国州立学前教育项目: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教育研究中的生态学:从隐喻到方法论》、《美国学前教育质量评级与促进系统评介》、《试论幼儿园概念转变教学的现实必要性》、《幼教师资职前培养层次提升的背景、路径及问题》等多篇论文。承担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指向经验建构的幼儿园发展性教学研究》、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课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与促进系统构建研究》、青岛市教育系统委托调研课题《关于完善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机制的对策研究》。《关于完善青岛市学前教育普惠性发展机制的对策研究》获2012年度全省教育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出版著作和教材2部:《优秀幼儿教师69个成功的教育细节》、《幼儿园课程》。 3、孙玉洁 女,教育学硕士,副教授。曾在基础教育领域从事教师培训、教育科研多年。曾任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小学教育系(学前教育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教师的培养培训、幼儿园管理、学前社会领域教育等。主持完成山东省“十五”、“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两项,出版个人专著1部,编著全国教师教育教材1部,参编教育类著作4部,在核心期刊独立发表教育论文20余篇。 4、何京玉 女,博士,副教授。曾从事多年幼儿园实践工作,有丰富的一线经验,精通日、韩多种语言,曾担任学前教育学、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日幼儿教师教育比较研究,在中外核心刊物上发表《日本幼儿教师教育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等多篇论文。 5、苏静 女,教育学硕士,副教授,2014年入选青岛大学卓越青岛教师。师从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曾任青岛嘉峪关学校语文教师兼班主任,2001年荣获青岛市优质课一等奖第一名,2003年独创“苏静魅力诗词”特色课程,赴全国100多所大、中、小学进行“诗教”专题报告及骨干校长、教师培训百余场。2010年荣获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第一名,校三等奖。指导的学生荣获山东省首届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2008年至今,先后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一项,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两项。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先后在中华书局等出版社出版《中华儿童诗意课》、《不一样的诗词课》、《苏静魅力诗词》等七部儿童教育学、心理学专著,总计130万字。其中《新生来了》被《中国教育报》评为“2013年最受教师欢迎的百佳图书”,《凭什么让学生爱上你》获青岛市优秀科研成果奖。3、应用心理学专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心理学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企事业单位、各级各类学校(包括特殊教育学校)都需要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工作者,以提高管理和生产的效能、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心理学迅速成为当代之显学。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始建于2004年,心理学系成立于2006年。该专业面向青岛地区招生,报名者年年增加,迄今已有三届毕业生,先后有20余名同学考取研究生深造。 应用心理学专业旨在为教育教学、政府管理、企业管理和社区服务等领域培养心理学人才,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素养提高与实践技能掌握的有机结合。通过几年的建设,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逐渐成熟,学科发展走向正轨,已成为青岛大学特色学科。心理学系内设心理学实验室和心理健康研究中心(自闭症研究中心)。 (1)心理学实验室下设基础心理实验室、生物反馈实验室,正在筹建脑电实验室和眼动实验室,拥有各类实验仪器设备和软件系统数十台套,包括北大青鸟、华东师大科教仪器厂生产的实验仪和实验台,心灵方舟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心理实验系统和心理测评系统、多参数生物反馈系统、中科院认知能力评估系统等,可开展常规实验数十项,并具有一定开展实验研究的条件。 (2)心理健康研究中心下设团体辅导室、个体咨询室、行为观察室、感觉统合训练室等,在满足临床方向课程教学需要的同时,开展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与治疗、自闭症干预等方向的科学研究,并以此为依托建立了“蒲公英”心理服务热线平台(85956095),面向校内外提供心理学专业服务。 心理学系现有专职教师11人,80%以上教师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是一支比较年轻、富有朝气的教师队伍。专业课教师:周东明、时建朴、李晓、丁月增、陈兴华、兰玉萍、胡琳丽、黄艳、张黎。4、教育技术学专业专业发展 新世纪,为适应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青岛大学于2001年开始招收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2002年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正式建置青岛大学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每届招生40人以内,本专业师生比为1:10,专业教学完全采用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每个学生配有学业发展指导教师——学业导师,以班级为单位配有班主任和辅导员。2011年建立硕士学位点,成为本科、硕士研究生教学研究一体化专业。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遵循“双重专业基础、多元领域发展”的理念,即夯实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和由现代教育思想主导的知识传承与建构基础,实训信息技术教育、网络教育环境建设与运维、数字媒体资源创作、人力资源培训与知识管理等多元领域发展的基本能力;为本专业学生的进一步学术深造和进入社会的事业发展,搭建坚实的素质能量平台。经过本专业培养合格的毕业生,能够胜任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类课程教学;能够从事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育技术装备、信息化环境建管与运维等教育教学发展支持工作;能够胜任企事业的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信息管理等工作;也可继续攻读教育类、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研究生。 截至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平均考研率:5%,平均就业率:5%。培养规格 本科4年。授予理学士学位。具体培养规格要求: 1.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恪守职业道德,具备与时俱进的学与教理念;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2.具备优良的科技、文化、艺术和信息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体魄强健,心理健康,自尊自律;具备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基本修养和国家教师执业资格。 3.掌握教育技术学的理论、技能和研究方法;具备学习过程与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理解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变革的方法、实践和发展趋势,可从事相关课题研究。 4.具备基本应用软件和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信息技术教学及应用指导、数字媒体与影视作品创作、信息化环境建设与管理、技术装备规划与运维、项目培训课程开发与实施等专业能力。 5.具有专业英语文献的阅读翻译能力,能用英语撰写专业文摘和语言交流。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简介 学院的前身为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其历史沿革可追溯到1951年成立的青岛教师业余进修学院。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青岛师范专科学校与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合并组建新的青岛大学,改名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2015年12月,学校进行教学科研单位调整,重新组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并成立青岛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学院以教师教育为根本任务,主要承担为青岛地区培养培训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职能。现有教育学一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涵盖教育管理、学科教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思想政治、英语等8个学科领域),有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教育技术学、应用心理学4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900余人,教职工9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49人,教授3人,副教授17人,博士20人,硕士21人)。设有山东省教育厅青岛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山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青岛大学培训基地、青岛教育发展研究院、青岛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心理学实验室等研究、培训机构,是山东省省级教师教育基地。创刊于1982年的《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更名为《山东高等教育》)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学院以建设高水平教师教育学院为目标,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和教师专业化的导向,大力加强教师教育的内涵发展和学科体系建设,积极推行“学术性与师范性和谐统一、综合性与适应性有效结合、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一体并重、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有机渗透、教学技能与教育智慧协调发展、业务素质与师德修养全面提高”的教改方略,初步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为先导,中小幼教师教育纵向衔接,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贯通”的新型教师教育体系,为地区教育振兴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不断提高。 今后,学院将以建设特色优势学科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全面推进高水平教师教育学院建设,力争成为国内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的成功范例。

链接:  提取码: an3r收集多部《呼啸山庄》《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雾都孤儿》《鲁滨孙漂流记》《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等等。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邮箱格式

韩国当然是首都首尔最适合居住,因为作为韩国的首都首尔各项基础设施齐全,就业机会更多,经济文化非常发达,所以更加适合居住。

韩国首尔这个城市最适合居住 ,因为韩国首尔环境优雅 ,城市环境比较干净卫生,主要是空气质量比较好 所以适合居住 。

阿富汗作家,胡塞尼《追风筝的人》(相信你听过)还有《灿烂千阳》(我喜欢的作家)罗马尼亚作家诺曼 马内啊《黑信封》和《流氓的归来》国内的读者或许没有几个人认识这个叫做诺曼·马内阿的罗马尼亚文学家,不过有了《流氓的归来》,你就可以认真的了解这个东欧的文学家了,实际上《流氓的归来》是诺曼·马内阿的一部自传。当我们看到东欧的文学作品时,总会起流亡这个词,而诺曼·马内阿也不例外,他也是一个流亡者,但他最终还是又回到了罗马尼亚,这也是他的幸运吧!诺曼·马内阿也是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这一点与匈牙利的凯尔泰斯·伊姆莱有相同的经历,只是两人的风格却完全不一样。国内第一次译介诺曼·马内阿的作品,美中不足的是,翻译的作品是从英文翻译的,而不是从诺曼·马内阿的母语罗马尼亚翻译的。除了《流氓的归来》之外,国内还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黑信封》和评论集《论小丑——独裁者与艺术家》。村上村树的《海边的卡夫卡》2002《大教堂》,[美国]雷蒙德·卡佛著晚来总比没有来的好,虽然卡佛的作品在年底才来到,但是他还是来了,这一年如此好的外国文学作品总不至于是零。卡佛的笔下,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卡佛时代美国的最底层人民的生活,或许还能够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即使我们是生活在远离美国的中国。当然,卡佛的笔下,更多的是充满着温情充满着爱。2008年的冬天,因为有了《大教堂》,所以我们不再感觉寒冷。《万有引力之虹》,[美国]托马斯·品钦著2008年9月出版。该来的总是会来,神秘的品钦终于又一次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而更加神秘的《万有引力之虹》也终于完整的来了。一部小说,内容涉及到现代物理学、火箭工程学、热力学、高等数学、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这究竟是一部小说还是一部百科全书?你可以把他看成是一部百科全书,但他更加是一部小说,是一部实实在在的小说。二十世纪的文学界,上半叶因为有了《尤利西斯》而整个文坛随之被轰动,而下半叶里的《万有引力之虹》则具有相同的效应。《尤利西斯》在中国的出版比在西方出版晚了七十年,这也多亏了一个叫李景端的人,是他让《尤利西斯》走进了中国读者的视野,当然还有萧乾和文洁若二老的精心翻译;《万有引力之虹》则晚来了35年,这一次还是多亏了那个叫李景端的人,当然也少不了张、黄二人的辛苦耕耘。喜欢外国文学作品的朋友们,拥有了《万有引力之虹》之后,2009年都不用再读其它的作品了,有了这本书已足够。

[1] 王琳 从旅游产品的特点看青岛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01) [2] 孙梅 奥帆基地:青岛旅游新坐标[J] 招商周刊, 2006,(16) [3] 李鹭 抓住奥运契机 推动青岛旅游新发展[J] 现代商贸工业, 2007,(07) [4] 行怀勇 青岛市旅游经济优劣分析与对策[J] 商场现代化, 2008,(09) [5] 董玉明 海洋文化与青岛旅游开发[J] 海岸工程, 2002,(01) [6] 刘成顺 青岛旅游:统计有水 市场少鱼[J] 招商周刊, 2006,(21) [7] 孙玉敏 建言青岛旅游[J] 招商周刊, 2003,(14) [8] 陈娟 2008年奥运会与青岛旅游宣传策略[J] 求实, 2004,(S3) [9] 李恒光 认清产业定位,抓住契机,推进青岛旅游经济发展[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4) [10] 野世箴 青岛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业浅见[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3,(Z1) [1] 马波, 张瑞清 对青岛旅游名牌战略的理论思考[J] 东方论坛, 1997,(03) [2] 孙玲 谁影响了2007青岛旅游?[J] 半岛新生活, 2008,(02) [3] 野世箴 青岛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业浅见[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3,(Z1) [4] 王瑛 青岛会展旅游发展分析[J] 甘肃高师学报, 2006,(03) [5] 钱光明 不只为“齐读”叫好[J] 教育文汇, 2008,(05) [6] 张广海, 刘佳 青岛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7] 孙宏霞 构筑琅琊文化特色促进青岛旅游可持续发展[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4,(02) [8] 田旺军, 赵迁远 青岛市文博旅游资源分析及其开发思路[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2) [9] 奥帆赛让青岛更美丽[J] 城色, 2008,(06) [10] 辛志娟, Tim T 旅游景区英译亟待规范——以青岛旅游景区翻译为例[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2)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邮箱格式怎么写

(一)论著《儿童心理理论解释模型的新范式——具身模仿论述评》获2009年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二等奖。《经验的描述——意动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45万字,参撰10万字)(排名第三)。(二)项目主持江苏省科研基金项目、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培养项目各一项;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一项(排名第三)。(三)论文《社会认知是具身化的吗?》,《社会心理研究》,2010年第4期(译者)《寻找心智的生物学基础》,《科技导报》(中文核心,CSCD),2011年第2期(独立)《解释人类学习的新途径:进化教育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月11日-心理学版(第二作者)《进化认知神经科学:人类行为研究的新视域》,《自然辩证法通讯》(中文核心,CSSCI),2011年第2期(第一作者)《具身模仿论的回应:“模仿”需要“理论”吗?》,《哲学动态》(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8期(独立作者)《教育神经科学:检验与超越教学争论的科学途径》,《教育学报》(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5期(第一作者)《自闭症脑功能性关联障碍研究进展:来自fMRI的证据》,《中国特殊教育》(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6期(第一作者)《教室里的神经科学: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取向》,《外国教育研究》(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9期(第一作者)《关于儿童模仿能力的理论解释模型及其研究展望》,《学前教育研究》(中文核心,CSSCI扩展版),2010年第12期(独立作者)《从颅相学到认知神经科学——脑研究的百年演进》,《科技导报》(中文核心,CSCD),2010年第15期(独立作者)《第一代认知科学五十年:离身谬误与危机根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2010年第4期(第一作者)《具身认知观:认知科学研究的身体主题回归》,《心理研究》,2010年第4期(第二作者)(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10年第11期全文转载)《共享身体表征:心智阅读起源的具身匹配论》,《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5期(第一作者)《孤独症碎镜假说述评》,《心理科学进展》(中文核心,CSSCI,CSCD),2010年第2期(通讯作者)(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10年第6期全文转载)《重新发现屈尔佩:二重心理学思想的演进轨迹与启示》,《心理学探新》(CSSCI扩展版),2010年第6期(第一作者)《围绕符茨堡学派无意象思维实验的争论与启示——纪念符茨堡学派创立110周年》,《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10年第6期(第一作者)《神经现象学的系统动力学方法论纲》,《系统科学学报》(中文核心,CSSCI扩展版),2011年第4期(第一作者)《脑与行为的进化史观:整合心理科学的“战役式”设想》,《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独立作者)《第三种文化在认知科学中的浮现》,《科技导报》(中文核心,CSCD),2010年第10期(独立作者)《镜观人猿揖别的里程碑——评丁峻教授的新著〈思维进化论〉》,《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2010年第1期(独立作者)《社会认知的双重机制:来自神经科学的证据》,《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扩展版),2010年第1期(第二作者)《具身化的情绪理解研究:James-Lange错了吗?》,《心理研究》,2010年第1期(通讯作者)《Human mirror neuron system and its plasticity》,《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SCI),2008年第3期(第一作者)《社会脑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08年第6期(第一作者)(《新华文摘》,2009年第6期全文、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9年第4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2期论点摘编)《镜像神经元:从个体认知到社会行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09年第1期(第一作者)《具身认知之根:从镜像神经元到具身模仿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09年第1期(第二作者)(《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2期全文转载)《建构抑或天赋——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元理论困境与出路》,《学前教育研究》(中文核心,CSSCI扩展版),2009年第3期(第一作者)《儿童心理理论解释模型的新范式——具身模仿论述评》,《心理研究》,2008年第4期(第二作者)(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心理理论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反思》,《心理学探新》(CSSCI扩展版),2009年第1期(通讯作者)《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碎镜假说述评》,《中国特殊教育》(中文核心,CSSCI),2008年第11期(第二作者)《阐明心理理论机制的新途径:来自镜像神经元研究的证据》,《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09年第1期(第二作者)《Mirror neuron system as the joint from action to language》,《Neuroscience Bulletin》(CSCD,Springer数据库、PubMed数据库收录),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幼儿信念推理、抑制控制与意图理解能力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CSSCI,CSCD),2009年第2期(第一作者)《情绪的具身观:基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视角》,《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2009年第3期(第二作者)《从认知神经科学到基于脑的教育:回顾与展望》,《教育学术月刊》(中文核心),2009年第4期(第二作者)《心理理论解释模型的整合实验:一个“阶段-分类”的框架》,《心理研究》,2009年第3期(第一作者)《具身模仿:从神经元到现象体验》,《求是学刊》(中文核心,CSSCI),2008年第5期(译者)《自我与他人同一性的神经现象学进路》,《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CSSCI),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镜像神经元与主体间性现象学》,《世界哲学》(中文核心,CSSCI),2007年第6期(译者)《灵长类动作理解的镜像神经机制研究进展》,《人类学学报》(中文核心,CSCD),2008年第3期(第一作者)《镜像神经元系统解剖结构研究进展》,《神经解剖学杂志》(中文核心,CSCD),2008年第3期(第一作者)《心理科学的“DNA”: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及其意义》,《自然杂志》(中文核心),2008年第4期(第三作者)《镜像神经元系统与模仿行为研究进展》,《中国行为医学科学》(中文核心),2008年第2期(第一作者)《镜像神经元研究概况述评》,《生命科学》(中文核心),2007年第5期(第二作者)《后悔的心理学研究进展》,《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CSSCI,CSCD),2007年第4期(第一作者)《自组织理论视野下的“新性善论”与德育观探赜——兼与檀传宝教授的商榷》,《教育学报》(中文核心,CSSCI),2006第3期(第一作者)《耗散结构视野下神经质症的发生机理与治疗———从森田疗法到新森田疗法的嬗变》,《医学与哲学》(中文核心),2006年第2期(第一作者)《感受性问题与当代心身关系功能主义的批判》,《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2008年第2期(第一作者)《像神经元系统研究视阈下心脑复杂巨系统举要》,《复杂性系统与复杂性科学》(科技核心),2007年第2期(第一作者)《Mirror system based therapy fo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Frontiers of medicine in China》(Springer数据库收录),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功能主义对当代科学心理学研究的蒙蔽》,《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2期(独立)《近十余年来国外进化心理学研究进展述评》,《社会心理研究》,2008年第3期(第二作者)

链接:  提取码: an3r收集多部《呼啸山庄》《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雾都孤儿》《鲁滨孙漂流记》《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等等。

哦,网上有的是啊

7345-0001 昂智慧(Ang Zhihui):纸做的世界也是真实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和她的确获奖作品《盲杀手》/文艺报/2001-1-9-7345-0002李杨 (Li Yang): 对纯朴和善良的呼唤:玛格丽特·埃德森的获奖作《睿智》/外国文学动态/2000(4)--20-7345Y 美国小说家:A (译文部分)7345Y--0001 [日]汤川秀树著,陈德文(Chen Dewen)译:回忆爱因斯坦先生/200096)--7345Y-0002 [美]奥罗斯科著,高兴(Gao Xing)译:介绍[美] 奥罗斯科著,高兴译/文学世界/2000(1)-72-7345Y--0003 [美]奥茨著,汪静(Wang Jing)译:短篇小说两篇/世界文学/2000(2)--200-1 弗兰纳里·奥康纳1-0001 傅景川(Fu Jingchuan):美国南方“圣经地带”怪诞的灵魂写手:论奥康纳和她的小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5)--81-1-0002 葛朝霞(Ge Zhaoxia):弗兰纳里·奥康纳与《善良的乡下人》/南都学坛/2000,20(4)--52-2 舍伍德·安德森2-0001 封一函(Feng Yihan):安德森《林中之死》的元小说特征/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3(9)--79-2-0002 杨金才(Yang Jincai):美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两位旗手:舍伍德·安德森与威拉·凯瑟/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16(1)-17-7345.4 爱略特4--0001 何宁(He Nin):T·S·艾略特的美国性/当代外国文学/2000(2)--120-4--0002吴玲英(Wu Lingying):从“意像”统计和分析看艾略特诗歌的风格特点/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4)--58-4--0003吴晓妮(Wu Xiaoni):T·S·艾略特的诗剧理想与实践/戏剧艺术/2000(2)--60-5--0004 张跃军(Zhang Yuejun):文学的整体性:读《走向〈四个四重性〉:T·S·艾略特的诗歌艺术研究》/外国文学/2000(1)--92-4Y 爱略特(译文部分)4Y-0001 [美]艾略特著,侯晶晶(Hou Jingjing):《荒原》用典辩[艾略特]/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22(3)--74-7346 美国小说家:B7346--0001 巴宇特(Ba Yute):另类的私空间:[《我们这群怪物:我的波西米亚的美国》]万象/2000,2(9)--102-7346-0002 罗贻荣(Luo Yirong):解剖《简单的真相》[戴维·鲍尔达奇]/译林/2000(5)--206-7346-0003王卫东(Wang Weidong):约翰·巴斯小说写作方法论初探/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0,16(3)-49-7346--0004王一方(Wing Yifang):贝塔朗菲:隐匿中的奇才:[《 隐匿中的奇才》]/ 中华读书报/2000-4-12-7346-0005王艳娥(Wang Yane):寓深刻于简洁,寓严肃于诙谐:评析安布鲁斯·贝尔斯的代表作《一个失踪的士兵》/绥化师专学报/2000,20(1)--56-7346-0006 詹良甫(Zhan Liangfu)、柏会力(Bo Huili):《山顶骑手》解读:[安莫·比尔斯]/洛阳大学学报/2000,15(3)--53-7346Y 美国小说家:B(译文部分):7346Y--0001 金星(Jin Xing)编译:阅读未来:浅谈著名科幻作家格蕾格·柏格的创作/中华读书报/2000-9-13-7346Y--0002 [美]贝雷特著,汪静(Wang Jing)译:山柳菊的习性/上海文学/2000(9)-41-3 索尔·贝娄3--0001 傅勇(Fu Yong):赫索格与神话精神/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16(2)--21-3-0002何月涛(He Yuetao):赫索格悲剧探困:[索尔·贝娄]/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13(5)--49-3-0003张弘(Zhang Hong):论贝娄小说的艺术特色/北方论丛/2000(5)-78-3--0004张钧(Zhang Jun)、 殷耀(Yin Yao):人物形象与作者主观精神的外化:从摩西·赫索格透视贝娄对社会与人生的探索/东北师大学报/2000(3)--64-3-0005张群(Zhang Qun):从塞林格、贝娄等作家的小说看后现代主义的演变/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15(4)--5-7348 美国小说家:D7348-0001 张一(Zhang Yi)编译:现代意识下的城镇印象:浅谈美国当代小说家汤姆·德鲁里的创作/中华读书报/2000-6-14-7348--0002中华读书报编辑:创作在葡萄园的女性:芭芭拉·德林斯基/中华读书报/2000-6-14-7348Y 美国小说家:D(译文部分)7348Y--0001 多德著,汪静(Wang Jing)译:目前为止,你还无法想象:短篇小说/上海文学/2000(3)--33-7348Y-0002 [美]霍华德著,杨向荣(Yang Xiangrong)译:唐·迪利洛访谈录/外国文艺/2000(6)-238-7348Y--0003 [美]多伊特曼著,姚媛(Yao Yuan)译:清道夫:长篇小说/译林/2000(1)-5-7348Y-0004 张凤娟(Zhang Fengjuan)等编译:莉塔·多佛访谈录/外国文学动态/2000(2)-27-1 德莱塞,T1-0001 班光语(Ban Guangyu):用笔勾勒出的图画:Theodore Dreiser Nigger Jeff赏析/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5(2)--45-1--0002李文星(Li Wenxing):从《嘉莉妹妹》和《珍妮姑娘》看德莱塞哲学思想的变迁/许昌师专学报/2000,19(3)--85-1-0003 潘庆舲(Pan Qingling):悠悠百年话嘉丽:纪念《嘉丽妹妹》问世一百周年/上海大学学报/2000,7(4)--29-1-0004 吴芳(Wu Fang):评《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道德观:[西奥多德莱塞]/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17(3)--48-1-0005 徐拯民(Xu Zhengmin):命运灵魂生命力:论《珍妮姑娘》中的女主人公形象/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2)--48-1 爱默生, RW(Ralph Waldo Emerson)7349--0001赵纬(Zhao Wei):论爱默生《论自助》中的超验主义/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0,16(2)--5-7,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邮箱格式要求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共找到13条[1]曹宇明充分发挥鲁迅作品的现实教育作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4)[2]郭亚明“回到鲁迅那里去”——鲁迅教学研究之一[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4)[3]郑颖娜,李维民新课程背景下的鲁迅作品教学思考[J]考试(教研版),2007,(03)[4]寿永明鲁迅及其作品的大学教学[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5]张龙福还原鲁迅的本来面目——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03)[6]曹红丽,易灿辉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读——对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08,(30)[7]黄建萍鲁迅作品教学的感悟[J]文学教育(下),2009,(03)[8]张悦体认鲁迅,因“人”到“文”——鲁迅文学作品教学路径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2008,(07)[9]薄景昕鲁迅作品教学的困境、对策及出路[J]中学语文教学,2008,(09)[10]胡志金倾听生命的呐喊——鲁迅作品生命教育价值摭谈[J]语文建设,2008,(10)[11]陈月华品文先品人——鲁迅作品教学刍议[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02)[12]孙郁难以言说的鲁迅[J]语文建设,2008,(09)[13]王栋生正确认识鲁迅作品的语文教育价值[J]语文建设,2008,(10)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共找到5条[1]逄增玉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几个基本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1998,(03)[2]郭亚明鲁迅:平凡与伟大——鲁迅教学研究之二[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1)[3]李菀鲁迅:不朽的丰碑——鲁迅作品在高中语文新教材中的教学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03)[4]彭榕华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历史回顾[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04)[5]朱寿桐研究作为精神资源的鲁迅[J]学术研究,2001,(09)

我是青岛大学的,我们学校 有个专门的 师范学院,很大,是92年 合并过来的

7345-0001 昂智慧(Ang Zhihui):纸做的世界也是真实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和她的确获奖作品《盲杀手》/文艺报/2001-1-9-7345-0002李杨 (Li Yang): 对纯朴和善良的呼唤:玛格丽特·埃德森的获奖作《睿智》/外国文学动态/2000(4)--20-7345Y 美国小说家:A (译文部分)7345Y--0001 [日]汤川秀树著,陈德文(Chen Dewen)译:回忆爱因斯坦先生/200096)--7345Y-0002 [美]奥罗斯科著,高兴(Gao Xing)译:介绍[美] 奥罗斯科著,高兴译/文学世界/2000(1)-72-7345Y--0003 [美]奥茨著,汪静(Wang Jing)译:短篇小说两篇/世界文学/2000(2)--200-1 弗兰纳里·奥康纳1-0001 傅景川(Fu Jingchuan):美国南方“圣经地带”怪诞的灵魂写手:论奥康纳和她的小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5)--81-1-0002 葛朝霞(Ge Zhaoxia):弗兰纳里·奥康纳与《善良的乡下人》/南都学坛/2000,20(4)--52-2 舍伍德·安德森2-0001 封一函(Feng Yihan):安德森《林中之死》的元小说特征/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3(9)--79-2-0002 杨金才(Yang Jincai):美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两位旗手:舍伍德·安德森与威拉·凯瑟/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16(1)-17-7345.4 爱略特4--0001 何宁(He Nin):T·S·艾略特的美国性/当代外国文学/2000(2)--120-4--0002吴玲英(Wu Lingying):从“意像”统计和分析看艾略特诗歌的风格特点/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4)--58-4--0003吴晓妮(Wu Xiaoni):T·S·艾略特的诗剧理想与实践/戏剧艺术/2000(2)--60-5--0004 张跃军(Zhang Yuejun):文学的整体性:读《走向〈四个四重性〉:T·S·艾略特的诗歌艺术研究》/外国文学/2000(1)--92-4Y 爱略特(译文部分)4Y-0001 [美]艾略特著,侯晶晶(Hou Jingjing):《荒原》用典辩[艾略特]/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22(3)--74-7346 美国小说家:B7346--0001 巴宇特(Ba Yute):另类的私空间:[《我们这群怪物:我的波西米亚的美国》]万象/2000,2(9)--102-7346-0002 罗贻荣(Luo Yirong):解剖《简单的真相》[戴维·鲍尔达奇]/译林/2000(5)--206-7346-0003王卫东(Wang Weidong):约翰·巴斯小说写作方法论初探/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0,16(3)-49-7346--0004王一方(Wing Yifang):贝塔朗菲:隐匿中的奇才:[《 隐匿中的奇才》]/ 中华读书报/2000-4-12-7346-0005王艳娥(Wang Yane):寓深刻于简洁,寓严肃于诙谐:评析安布鲁斯·贝尔斯的代表作《一个失踪的士兵》/绥化师专学报/2000,20(1)--56-7346-0006 詹良甫(Zhan Liangfu)、柏会力(Bo Huili):《山顶骑手》解读:[安莫·比尔斯]/洛阳大学学报/2000,15(3)--53-7346Y 美国小说家:B(译文部分):7346Y--0001 金星(Jin Xing)编译:阅读未来:浅谈著名科幻作家格蕾格·柏格的创作/中华读书报/2000-9-13-7346Y--0002 [美]贝雷特著,汪静(Wang Jing)译:山柳菊的习性/上海文学/2000(9)-41-3 索尔·贝娄3--0001 傅勇(Fu Yong):赫索格与神话精神/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16(2)--21-3-0002何月涛(He Yuetao):赫索格悲剧探困:[索尔·贝娄]/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13(5)--49-3-0003张弘(Zhang Hong):论贝娄小说的艺术特色/北方论丛/2000(5)-78-3--0004张钧(Zhang Jun)、 殷耀(Yin Yao):人物形象与作者主观精神的外化:从摩西·赫索格透视贝娄对社会与人生的探索/东北师大学报/2000(3)--64-3-0005张群(Zhang Qun):从塞林格、贝娄等作家的小说看后现代主义的演变/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15(4)--5-7348 美国小说家:D7348-0001 张一(Zhang Yi)编译:现代意识下的城镇印象:浅谈美国当代小说家汤姆·德鲁里的创作/中华读书报/2000-6-14-7348--0002中华读书报编辑:创作在葡萄园的女性:芭芭拉·德林斯基/中华读书报/2000-6-14-7348Y 美国小说家:D(译文部分)7348Y--0001 多德著,汪静(Wang Jing)译:目前为止,你还无法想象:短篇小说/上海文学/2000(3)--33-7348Y-0002 [美]霍华德著,杨向荣(Yang Xiangrong)译:唐·迪利洛访谈录/外国文艺/2000(6)-238-7348Y--0003 [美]多伊特曼著,姚媛(Yao Yuan)译:清道夫:长篇小说/译林/2000(1)-5-7348Y-0004 张凤娟(Zhang Fengjuan)等编译:莉塔·多佛访谈录/外国文学动态/2000(2)-27-1 德莱塞,T1-0001 班光语(Ban Guangyu):用笔勾勒出的图画:Theodore Dreiser Nigger Jeff赏析/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5(2)--45-1--0002李文星(Li Wenxing):从《嘉莉妹妹》和《珍妮姑娘》看德莱塞哲学思想的变迁/许昌师专学报/2000,19(3)--85-1-0003 潘庆舲(Pan Qingling):悠悠百年话嘉丽:纪念《嘉丽妹妹》问世一百周年/上海大学学报/2000,7(4)--29-1-0004 吴芳(Wu Fang):评《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道德观:[西奥多德莱塞]/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17(3)--48-1-0005 徐拯民(Xu Zhengmin):命运灵魂生命力:论《珍妮姑娘》中的女主人公形象/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2)--48-1 爱默生, RW(Ralph Waldo Emerson)7349--0001赵纬(Zhao Wei):论爱默生《论自助》中的超验主义/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0,16(2)--5-7,

[1]陈雪 由《草枕》解读夏目漱石的非人情美学[J] 滁州学院学报, 2009,(01) [2]吕兴师,王正东 论夏目漱石的前期创作[J] 丹东师专学报, 2002,(01) [3]朱丽仙 《我是猫》中猫在文本结构中的意义[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8,(S1) [4]陈占彪 《野草》与《十夜梦》形式论[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5]李琴 夏目漱石和《我是猫》[J] 科技信息, 2009,(14) [6]陈占彪,陈占宏 鲁迅与夏目漱石写作的心理背景[J] 南都学坛, 2005,(06) [7]夏爱元 试论夏目漱石的知识分子情结[J] 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 2009,(05) [8]谭艳红 简论夏目漱石的散文诗《梦十夜》[J]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9,(06) [9]牛立忠 猫眼中的世界——从夏目漱石的《我是猫》看日本社会[J] 作家, 2009,(20) [10]江静 无学祖元《临剑颂》源流考[J] 文献, 2010,(01) [1] 管永翔 猫眼看世界[J] 语文世界(蓝B版), 2001,(Z1) [2] 宋馨华 读夏目漱石的《我是猫》[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2,(03) [3] 王秀珍 夏目漱石创作风格的展开[J] 日本问题研究, 1996,(01) [4] 李艳梅 夏目漱石笔下的知识分子[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3,(02) [5] 王霞 论日本近现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化愤怒为嘲笑,化嘲笑为利刃的夏目漱石[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7,(07) [6] 蓝泰凯 日本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夏目漱石及其创作[J] 贵阳金筑大学学报, 2000,(04) [7] 封家骞 略论夏目漱石的汉诗[J] 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 1997,(01) [8] 雨霏 “猫眼”里的冷暖人生——夏目漱石[J] 中文自修, 2006,(12) [9] 蓝泰凯 夏目漱石的爱情三部曲[J] 贵州社会科学, 2000,(06) [10] 夏爱元 晦涩家庭中的孤苦学者——试析夏目漱石《行人》中的一郎形象[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5,(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1]李光贞 《我是猫》与批判现实主义[J]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0 条[1]陈雪 由《草枕》解读夏目漱石的非人情美学[J] 滁州学院学报, 2009,(01) [2]吕兴师,王正东 论夏目漱石的前期创作[J] 丹东师专学报, 2002,(01) [3]章小叶 《我是猫》与《狂人日记》表现手法之比较[J]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06,(01) [4]刘婧 《我是猫》与夏目漱石的文明批判[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5]李光贞 从早期三部曲看夏目漱石的情感世界[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1) [6]李炜,庄凤英 论翻译中导致误译的因素[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4) [7]陈占彪 《野草》与《十夜梦》形式论[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8]张碧波 实现川端文学虚实合一的媒介——《雪国》、《古都》中镜子的作用[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20) [9]李琴 夏目漱石和《我是猫》[J] 科技信息, 2009,(14) [10]陈占彪,陈占宏 鲁迅与夏目漱石写作的心理背景[J] 南都学坛, 2005,(0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1]刘宏多 夏日漱石早期创作中的思想矛盾──试析《我是猫》与《旅宿》[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03)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邮箱地址是什么

2012年:  《台湾新电影三十年:乡土与本土的纠结》,《台湾研究集刊》,2012年1期。  《后殖民乡愁:当代台湾电影的日本想象》,《东方论坛》,2012年1期。  《论新世纪中国电影的文化主体性》,《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年3期。  《认同与/于卑贱:萧红小说的性别与国族》,《湘潭大学学报》,2012年4期。  《从竹内鲁迅到竹内赵树理:近代的超克与作为方法的现代中国文学》,《鲁迅研究月刊》,2012年10期。  《重写文学史的终结与新启蒙史观的复归》,《理论学刊》,2012年12期。    2011年:  《后革命时代的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5期。  《沉默的她者:二周失和叙事中的羽太信子》,《文艺争鸣》,2011年5期。  《俳谐中国:扮装、反讽与乌托邦——丁西林喜剧的越界想象与异质空间》,《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1年6期。  《中国新电影三十年:神话的兴起与终结》,《北华大学学报》,2011年4期。  《新女性、左翼电影与历史的幽灵》,《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年3期。  《台湾后新电影:庶民美学与本土想象》,《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年5期。    2010年:  《洋气》,《天涯》,2010年3期。    2009年:  《中国女性电影话语的三个理论资源》,《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年1期。  2008年:  《草根图景:第六代的底层电影》,《粤海风》,2008年1期。  《民族寓言的前世今生——<鬼子来了>与抗战电影的历史演变》,《艺术百家》,2008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8年5期转载。  《贾樟柯电影论》,《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年2期。  《记忆的政治——论1990年代的第五代电影》《齐鲁艺苑》,2008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8年8期转载  《后革命时代的失忆与记忆》,《天涯》,2008年3期。  《内心之境/镜:新生代女性电影的时空想象》,《文艺研究》,2008年6期。  2007年:  《时代的盲井与草根的命运——第六代的底层影像》《天涯》,2007年1期。   《承认的政治与第六代电影的边缘影像》,《东岳论丛》,2007年2期。  《对抗的激情与快感的政治——同性恋亚文化与第六代的同志影像》,《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3期。  《后革命时代的青春期小史——论青年亚文化与第六代电影的青春叙事》,《东方论坛》, 2007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7年11期转载。  《从性别自觉到文化自觉——中国当代女性电影思潮的流变、意义及悖论》,《烟台大学学报》,2007年4期。   《先锋与媚俗——大众文化与中国先锋电影》,《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4期。    2006年:  《千古文人江南梦》,《名作欣赏》,2006年2期。  2002年:  《历史的挽歌与生命的绝唱——论莫言新作<檀香刑>》,《小说评论》,2002年2期。:会议论文:  2012年5月,《第十一届国际青年学者汉学会议:域外经验与中国文学史重构》(台湾嘉义,国立中正大学),入选论文《幻灯事件、帝国之眼与入戏的观众》。  2012年10月,《现代中国文学史编写高层论坛》(山东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入选论文《重写文学史的终结与新启蒙史观的复归》。

[1]陈雪 由《草枕》解读夏目漱石的非人情美学[J] 滁州学院学报, 2009,(01) [2]吕兴师,王正东 论夏目漱石的前期创作[J] 丹东师专学报, 2002,(01) [3]朱丽仙 《我是猫》中猫在文本结构中的意义[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8,(S1) [4]陈占彪 《野草》与《十夜梦》形式论[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5]李琴 夏目漱石和《我是猫》[J] 科技信息, 2009,(14) [6]陈占彪,陈占宏 鲁迅与夏目漱石写作的心理背景[J] 南都学坛, 2005,(06) [7]夏爱元 试论夏目漱石的知识分子情结[J] 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 2009,(05) [8]谭艳红 简论夏目漱石的散文诗《梦十夜》[J]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9,(06) [9]牛立忠 猫眼中的世界——从夏目漱石的《我是猫》看日本社会[J] 作家, 2009,(20) [10]江静 无学祖元《临剑颂》源流考[J] 文献, 2010,(01) [1] 管永翔 猫眼看世界[J] 语文世界(蓝B版), 2001,(Z1) [2] 宋馨华 读夏目漱石的《我是猫》[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2,(03) [3] 王秀珍 夏目漱石创作风格的展开[J] 日本问题研究, 1996,(01) [4] 李艳梅 夏目漱石笔下的知识分子[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3,(02) [5] 王霞 论日本近现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化愤怒为嘲笑,化嘲笑为利刃的夏目漱石[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7,(07) [6] 蓝泰凯 日本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夏目漱石及其创作[J] 贵阳金筑大学学报, 2000,(04) [7] 封家骞 略论夏目漱石的汉诗[J] 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 1997,(01) [8] 雨霏 “猫眼”里的冷暖人生——夏目漱石[J] 中文自修, 2006,(12) [9] 蓝泰凯 夏目漱石的爱情三部曲[J] 贵州社会科学, 2000,(06) [10] 夏爱元 晦涩家庭中的孤苦学者——试析夏目漱石《行人》中的一郎形象[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5,(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1]李光贞 《我是猫》与批判现实主义[J]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0 条[1]陈雪 由《草枕》解读夏目漱石的非人情美学[J] 滁州学院学报, 2009,(01) [2]吕兴师,王正东 论夏目漱石的前期创作[J] 丹东师专学报, 2002,(01) [3]章小叶 《我是猫》与《狂人日记》表现手法之比较[J]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06,(01) [4]刘婧 《我是猫》与夏目漱石的文明批判[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5]李光贞 从早期三部曲看夏目漱石的情感世界[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1) [6]李炜,庄凤英 论翻译中导致误译的因素[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4) [7]陈占彪 《野草》与《十夜梦》形式论[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8]张碧波 实现川端文学虚实合一的媒介——《雪国》、《古都》中镜子的作用[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20) [9]李琴 夏目漱石和《我是猫》[J] 科技信息, 2009,(14) [10]陈占彪,陈占宏 鲁迅与夏目漱石写作的心理背景[J] 南都学坛, 2005,(0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1]刘宏多 夏日漱石早期创作中的思想矛盾──试析《我是猫》与《旅宿》[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03)

我是青岛大学的,我们学校 有个专门的 师范学院,很大,是92年 合并过来的

青岛大学中心校区(宁夏路308号)。  简介:  青岛大学(Qingdao University),简称青大(QDU)是山东省与青岛市共同建设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09年开办的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1993年,原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四所具有光辉历史的高校合并组成了新的青岛大学。  青大是教育部首批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卓越工程师计划”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山东省首批重点建设的“应用基础性特色名校”、山东省与青岛市共建高校,是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  截至2015年5月,在校生44000余人,其中研究生8900余人,本科生34000余人,留学生1400余人。  经过多年的建设,青岛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规模较大,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大学。

  • 索引序列
  •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邮箱格式是什么
  •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邮箱格式
  •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邮箱格式怎么写
  •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邮箱格式要求
  •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邮箱地址是什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