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人口与发展投稿邮箱怎么填

人口与发展投稿邮箱怎么填

发布时间:

人口与发展投稿邮箱怎么填

问他

实事求是。

email地址怎么填,你知道怎么填吗,不会的小伙伴赶快收藏吧

回答 家庭人口,是指你现在所在的家庭人员有多少,主要是户口上的,一般是三口的小家庭,夫妻两个,加上一个孩子,现在也有两胎的了。那么你的就填写夫某某,妻某某,孩子某某。这样填写即报了人口又说明了结构。还有的是大家庭,如户口里有不少的人,如爷爷、奶奶、父母亲、夫妻双方,以及孩子,这都是长期住在一起的,一个户口本上的人。你可以从爷爷奶奶然后一个一个的往下填写。说明了某某与你的关系,如爷爷奶奶、父母等等,这些都是人口的结构

人口与发展期刊投稿邮箱怎么填

邮箱可以直接使用QQ邮箱 至于用word写还是直接在邮件正文上写,这就要看你投稿的出版社了 附件就是你在发送邮件时,可以添加你计算机上的文件(如果你是用word写的话,就点击“附件”添加你电脑上的word文件) 如果你要投稿的话,一般就要在编写邮件时在主题上标明“投稿”(有的还要写明是投到哪个栏目)填写好你投稿的出版社的电子邮箱地址后就可以发送了

我来给你介绍一些投稿注意事项吧。现在不少初学者看到别人写字拿了银子,手痒痒了,也投稿起来,但是,结果是越投越泄气,拿不到银子不说,还伤了神,伤了心。他们为何久投不中。是才气不够吗?为何那些没有才气的文字混混,发得那么欢?在这里,我给你们说点隐私话儿,也许可以提高你命中率:稿子后,要有完备的联系方式:作者名字、署名、地址、电话、邮箱,qq什么的都要详细,以便编辑联系你啊!要是没有这些,发了你文章,难找你拿米米啊!还有,详细的联系方式是编辑鉴定作者是不是抄袭稿子的一个重要依据。有些作者为了证明自己清白,把记者证、身份证、所有电话都写上了。发电子邮件,得注明投什么栏目,写上你名字和稿子名字。不要心血来潮,写稿子要积累,写稿前,你要多了解、研究你投稿杂志。包括杂志定位,板块情况、目标人群、栏目的风格、栏目设置、字数等。做到有的放矢。作者和编者都不是“瞎猫子”,世界上从来也没有“死老鼠”的。写稿子前,不妨死读杂志,读得你喷饭为佳。呵呵。读多了,你再写时,手顺了,心顺了,好故事汩汩直冒。

关于投稿:现在一般就是用打印稿,甚至可以用电子稿。关于邮寄:用不了信封就用包裹,或是快件,反正到了邮局总能找到办法。邮费肯定不一样了,主要看重量还有邮寄速度。关于回复:最长的也许要3个月。关于出版社:本人不清楚,看看哪些出版社出过这样的书。关于稿费:主要靠双方协商,或多或少。祝你成功

收件人:编辑邮箱主题:投稿《杂志名》【栏目】《你的文章题目》【笔名】附加:可以添加,用WORD就可以,里面要注明自己的联系方式正文:短篇的话附上全文最后注明你的笔名,联系方式电子邮件投稿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电子邮件投稿应该用什么格式? 主题:投稿栏目、文章名、发表笔名。 内容:文章的全部内容。 落款:您的真实联系地址、邮编、姓名、邮箱地址、固定电话、手机、QQ号码(注明QQ名)、其他您觉得有必要留的联系信息。 除了以上内容,一概不欢迎。    二、 为什么不欢迎使用附件? (只发附件不行。如果正文与附件一起发则非常欢迎。) 大家知道,很多病毒是通过邮件附件传送的,就我知道,很多杂志社的电脑上都装了病毒粉碎机这个软件,就是说在处理电子邮件的时候,有附件的系统一律删除。这意味着您辛苦的文字永远不会被编辑看到。 另外,附件来稿格式不同,往往因为软件问题而打不开,或者,打开是乱码。 所以,为了您自身利益,别使用附件投稿。

人口与发展投稿邮箱怎么写

估计是摊上大事儿了,,腐败了,去他的工作单位问,他们应该知道,你有知情权。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人口与环境The Study on Interaction Mechanism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and Environment 人口与环境相互作用机制及协调发展研究Research on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Issue in West China 中国西部地区人口和生态环境问题研究投稿都不容易的,只要稿子写的好,即使一次不通过,以后也可以通过,加油。

`````回去看政治课本`````

人口与发展投稿邮箱

一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始终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坚持不懈地在全国范围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中国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稳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政府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将人口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努力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专题座谈会,统筹考虑,协调部署,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法律、倡导、经济、行政等多种措施综合治理和解决人口问题,把发展经济、开展计划生育、普及教育、提高健康水平、消除贫困、完善社会保障、提高妇女地位、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等紧密结合起来。2003年,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和综合协调,更加科学地制定和实施人口发展规划。2004年初,中国政府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学者,正式启动了“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的变化趋势及其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相互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已经提出了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将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本强国的人口发展战略思路,为科学制定国家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2006年2月9日,中国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未来十五年的人口目标是将人口数量控制在十五亿以内。其在人口与健康领域确定的发展思路之一,即是控制人口出生数量,提高出生人口质量。重点发展生育监测、生殖健康等关键技术,开发系列生殖医药、器械和保健产品,为人口数量控制在十五亿以内、出生缺陷率低于百分之三提供有效科技保障。  另三个发展思路包括: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研究预防和早期诊断关键技术,显著提高重大疾病诊断和防治能力;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中医药理论传承和发展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与多学科融合,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构建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技术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研制重大新药和先进医疗设备。攻克新药、大型医疗器械、医用材料和释药系统创制关键技术,加快建立并完善国家医药创制技术平台,推进重大新药和医疗器械的自主创新。  纲要称,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效防治重大疾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和全民健康水平,迫切需要科技提供强有力支撑。为此,该纲要还将“安全避孕节育与出生缺陷防治”、“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重大非传染疾病防治”、“城乡社区常见多发病防治”、“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先进医疗设备与生物医用材料”等,确定为人口与健康领域科技发展的优先主题。  从数量、素质、结构、分布来看,中国人口的现状如下:  一、人口数量  2005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75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6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17万人,出生率为40‰;死亡人口849万人,死亡率为51‰;自然增长率为89‰。  2005年人口主要构成情况  单位:万人  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8预测,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7亿和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  受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在2005年-2020年期间,20岁-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高峰。同时,由于独生子女陆续进入生育年龄,按照现行生育政策,政策内生育水平将有所提高。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中国将迎来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  二  通过对经济转型时期中国人价值取向的实证研究,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有把经济本身作为价值取向的倾向。这给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中国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里的影响包括,一方面,价值取向由传统的比较一致性出现了分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当占主导性的价值取向消失后,价值分化会导致那些曾经占过主导性的价值取向同当今的经济价值取向之间产生冲突和一致的可能性,需要进一步重视的问题是,无论价值上是冲突还是一致,都需要回到行为上来判断,由于中国人在评价自己和他人时具有价值评价标准上的两重性特征,进而导致中国人在价值冲突时仍然可能保持行动上的一致性倾向和价值一致时表现出行动上的不一致倾向。  三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这种爱屋及乌的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一心理效应为光环效应。和光环效应相反的是恶魔效应。即对人的某一品质,或对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坏的印象,会使人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评价偏低。

珠海市常住人口及发展状况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决定,我市于2005年11月1日进行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在省政府和市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全体调查工作人员的努力,圆满完成了1%人口抽样调查任务,机器汇总资料也已全部处理完毕。现根据1%人口抽样调查机器汇总资料对我市常住人口及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说明。 一、常住人口现状及增长情况 (一)常住人口①现状 珠海陆地、海域面积755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687平方公里,下辖香洲、斗门、金湾三个行政区。 2005年11月1日零时,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市常住人口43万人,其中男性33万人,女性1万人。全市常住人口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排在末位。 (二)常住人口增长情况 根据我市历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我市常住人口41万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为54万人,比“三普”增加13万人,增长8%;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为54万人,比“四普”增加60万人,增长4%;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常住人口为43万人,比“五普”增加87万人,增长5%。详见表一。 表一:珠海市历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变化情况表 单位:人,人/平方公里 年份 指标 1982年“三普” 1990年“四普” 2000年“五普” 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 小计 % 小计 % 小计 % 常住人口 374137 635365 8 1235437 4 43 5 其中:户籍② 370296 474891 2 569612 6 64 1 外来 3841 160474 8倍 665825 4 79 -7 人口密度 296 502 6 758 51 839 7 从上述表中可看出,珠海自建立经济特区以来,人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三普”时期1%的增长率,提高到“四普”的8%,再提高到“五普”的4%,1982年-2000年的十八年间,珠海人口增长迅速,年均递增率为9%,特别是流动人口,增速大大快于户籍人口,年均递增率达到8%。踏入21世纪后,珠海人口增速放缓,年递增率降为7% 二、人口自然增长情况 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机器汇总资料显示,2004年11月1日至2005年10月31 日,全市出生人口为16530人,出生率为39‰,死亡人口4132人,死亡率为68‰,自然增长人口12398人,自然增长率为71‰。 三、人口性别年龄构成 (一)人口年龄构成状况 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机器汇总资料显示,我市43万人口中,0-14岁人口为9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6%,15-64岁人口为61万人,占21%,65岁以上人口83万人,占5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12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61个百分点。珠海是个新兴的移民城市,五普前0-14岁的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占常住人口比重达到20%以上,与珠海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随着城市逐渐扩大,人口控制与计划生育工作逐步加强,0-14岁人口所占比重在逐步下降。由“四普”时期的97%,下降到“五普”的31%,再下降到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26%。 和全省相比,珠海在人口年龄结构方面的显著特征是两头小,中间大。两头小:一是少儿人口比重较轻,比全省平均水平(32%)低6个百分点;二是老年人口比重小,比全省平均水平(41%)低88个百分点。珠海是年轻的移民城市,大量流入珠海的外来人口属于青壮年劳动力,因此导致珠海劳动年龄人口几乎占常住人口的八成。 (二)人口性别构成状况 据资料汇总显示,我市43万人口中,男性为4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2%,女性为98万人,占48%,常住人口性别比为1%。与“五普”相比,人口性别比上升87个百分点。与全省平均水平比较接近,只低53个百分点。 虽然全市常住人口性别比较低,但出生婴儿和少年儿童人口性别比则处于比较高的水平。在2005年出生人口中,男婴占25%,女婴占75%,出生人口性别比达58;1-4岁组人口性别比更达到7%。 四、家庭、婚姻情况 (一)家庭户规模的变化 家庭是社会细胞,家庭户规模的变化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人口迁移流动、生育政策和家庭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汇总资料显示,我市共有家庭户64万户,比“五普”增长79%,其中城镇家庭户58万户,农村家庭户06万户。 我市家庭户规模自建市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家庭户规模(人/户)从“三普”时期4人,下降到“四普”8人,再下降到“五普”10人,到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84人,家庭户规模越来越小。与全省平均水平(39人)相比,少55人。 城镇家庭户规模低于农村。资料显示,我市2005年城镇家庭户规模为8人,而农村为19人。 (二)婚姻状况的变化 婚姻是家庭的基础,绝大部分成年人都处于一定的婚姻状态下。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在婚姻状况栏沿用“五普”指标,同样分为:未婚、初婚有配偶、再婚有配偶、离婚和丧偶。 1.未婚人口状况 2005年全市未婚人口占1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71%,比“五普”下降37个百分点。 从性别比来看,男性未婚人口高于女性未婚人口,男性未婚人口占未婚人口的68%,女性占32%。平均初婚年龄为36岁,其中男性平均初婚年龄62岁,女性平均初婚年龄07岁。 从城乡差别看,城镇未婚人口比重为8%,乡村未婚人口比重为74%,城镇未婚人口比乡村未婚人口比重高06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女性未婚人口比重比农村高出14个百分点,说明城镇晚婚人口较多,特别是城镇女性人口,与农村相比尤其明显。 从文化构成看,未婚人口仍然以初中文化居多,占92%,其次是高中文化程度,占08%,再次是大专文化程度,占55%。与“五普”相比,初中文化程度未婚人口比重下降35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未婚人口比重下降2个百分点,而大专文化程度未婚人口比重则上升9个百分点。说明文化程度越高,结婚年龄越晚。 2、有配偶人口状况 本次1%人口抽样调查的有配偶人口包括了初婚有配偶和再婚有配偶两种类型。2005年全市有配偶人口中,初婚有配偶占23%,再婚有配偶只占77%,说明再婚夫妇比例很低。有配偶人口占15岁以上人口51%,比“五普”上升79个百分点。 从城乡构成看,农村有偶率高于城镇,农村有偶率为53%,城镇为9%。 3、离婚人口状况 2005年全市离婚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9%,比“五普”上升48个百分点。 分性别看,女性离婚人口比例高于男性,占离婚人口的47%,这与现代女性经济独立,注重生活质量有关。 从城乡构成看,城镇离婚率高于农村,农村离婚率为74%,比城镇离婚率低5个百分点。 4、丧偶人口状况 2005年全市丧偶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6%,与“五普”相比略微提升,升11个百分点。其中男性丧偶率为58%,女性丧偶率为01%,与“五普”相比,基本持平。 五、城镇人口状况 2005年,我市城镇比为9,城镇人口3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9%,农村人口11万人,占1%。与“五普”相比,城镇人口上升42个百分点。 六、人口文化素质状况 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下同)文化程度的人口为9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4%, 高中文化程度人口37万人,占18%,初中文化程度人口62万人,占09%,小学文化程度人口59万人,占34%。与“五普”相比,每十万人拥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变化最大的是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7502人上升到11244人,增加了3742人。其余文化程度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增幅没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快。 从性别比看,除小学文化程度女性比重高于男性外,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男性比重无一例外的高于女性(详见表二)。 表二:2005年珠海市分性别人口文化程度比重 单位:% 文化程度 性别 大学 高中 初中 小学 男 02 57 56 28 女 98 43 44 72 从城乡构成看,城镇高中以上学历人口比农村高56个百分点,农村小学学历人口比重最大,其次是初中,也就是说农村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口为主(详见表三)。 表三:2005年珠海城乡人口文化构成 单位:% 文化程度 城乡 大学 高中 初中 小学 城镇 30 49 97 95 农村 22 01 16 87 文盲人口比重降低,人口整体素质有所提高。2005年全市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96%,其中男性文盲人口为51%,女性文盲人口为39%。与“五普”相比,文盲人口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其中男性下降04个百分点,女性下降1个百分点。 七、民族人口构成情况 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机器汇总资料显示,在我市43万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54万人,占常住人口96%,少数民族人口89万人,占常住人口89%,有少数民族30个。与“五普”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增长33%。 我市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主城区香洲。少数民族中主要以壮族、土家族、瑶族为主,三者占少数民族人口的24%。少数民族中男女性别比偏低,性别比为(以女性为100)6,低于汉族的1。 八、就业和失业人口状况 本次调查的就业人口是指按常住地登记的调查时点前一周从事了1小时以上有收入的社会劳动者,或在职休假、培训、季节性歇业未工作的15周岁及以上人口。失业人口是指调查时点前一周没有正式工作正在找工作的人口。与“五普”相比,珠海常住人口就业状况有如下变化。 (一)就业人口状况 1.劳动力资源利用率下降,劳动就业率下降 2005年全市劳动力资源利用率(经济活动人口/16岁及以上人口)为87%,劳动就业率(就业人数/16岁及以上人口)为83%,分别比“五普”下降9和17个百分点。这说明,随着本地就业人数增加和外来劳动力流入,珠海劳动力资源利用率有所下降,导致经济活动人口大量增加,虽然经济发展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口,但随着特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素质在某些方面未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在校大学生人数增加,使就业率下降。 2.就业人口年龄、性别、文化构成 珠海是年轻的移民城市,因此就业人口年龄构成也轻。据本次调查资料显示,我市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20-44岁年龄段,占就业者总量的27%,与“五普”相比基本持平。 从性别构成看,男性就业人数比重为46%,女性为54%,男性就业人数比“五普”增长65%,女性就业人数则比“五普”减6%。男性就业人口增长快于女性就业人口。 就业者文化素质提升,绝大部分受过普通高中以下教育。据资料显示,在就业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人口占72%;初中、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占20%;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07%。与“五普”相比,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人口下降9个百分点;初中、高中文化程度人口下降91个百分点;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提高54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市就业者虽然以初中、高中文化程度人口为主,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 3.就业人口参加社会保险情况 本次调查就业人口参加社会保险是指参加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就业者。就业者可以参加其中一项保险或同时参加三项保险。 据资料显示,2005年全市就业人口中参加失业保险的比重为95%,参加养老保险的为13%,参加医疗保险的为2%。 从性别比看,就业者中男性参加社会保险人数要高于女性。男性就业者参加失业保险占就业人口的68%,女性则为27%;男性参加养老保险的占31%,女性则为82%;男性参加医疗保险的占33%,女性则占87%。 从城镇构成看,城镇就业者在参加失业、养老保险比率大于农村。城镇就业者参加失业保险比率为04%,农村则为83%;城镇就业者参加养老保险比率为38%,农村为32%;城镇就业者参加医疗保险比率为01%,农村为66%。医疗保险农村大于城镇,主要是珠海近两年来在农村实行合作医疗,缴纳一定费用,即可享受医疗保险。 (二)失业人口状况 2005年我市失业率为01%,与“五普”相比,失业率基本持平。 从各区情况看,香洲区失业率最低为61%,金湾区失业率最高为51%,二者相差93个百分点。 从性别构成看,男性失业人口高于女性。失业人口中,男性失业人口占26%,女性失业人口占74%。 从年龄构成看,16-39岁的失业人口占45%;从文化程度看,失业人口以文化素质低者居多,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仅占86%。年轻失业人口比例较高,原因是当今年轻人对职业比较挑剔,工作太苦太累工资又不高的,宁愿不干,在家当“啃老族”;文化程度低者就业相对困难。 九、流动人口状况 2005年全市流动人口79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58%,比“五普”减少79万人,减69%。 我市流动人口主要来源于外省,外省流动人口占08%,与“五普”相比,上升42个百分点;省内占92%,比“五普”下降41个百分点。 从年龄构成看,外来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0-44岁之间,占54%;从性别看,男女性别基本持平,性别比为57。 外省流动人口从来源地看,主要集中在湖南、四川、广西、湖北、河南、江西、重庆七省区,七省区流动人口占全市流动人口的11%,其中湖南省在我市流动人口最多,占84%。 从文化程度看,流动人口文化素质偏低,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居多,占6岁及以上人口09%,有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流动人口仅占48%。 十、居住环境状况 (一)居住水平 本次调查的居住面积是指住房的建筑面积,住房间数是指除厨房、厕所和厅以外的所有自然间数。据本次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全市居民平均每户住房间数为41间(“五普”住房间数包括客厅,因此不可比),人均住房间数为85间,人均住房面积为9平方米。 从人均住房面积构成看,人均住房面积在20-39平方米的家庭户占的比重较大,占全部家庭户的86%;住房面积在8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困难户占93%;人均住房面积在40平方米以上的占77%,其中人均住房面积在6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占33%。数据表明,我市人均居住面积相对宽敞。人均住房面积分城乡看,城镇家庭户居住环境比农村更好些。农村家庭户在20-39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占的比重比城镇家庭户少25个百分点,而人均住房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户比城镇家庭户少96个百分点。 从家庭住房间数看,全市近八成八的家庭住房间数为1-3间,其中拥有1间、2间、3间住房的家庭比重分别为79%、03%、81%。家庭住房间数分城乡看,城镇家庭户以3间住房占的比重最大,为46%,而农村家庭户则以1间住房为主,占33%。 (二)居住质量 从全市城镇与农村同时拥有厨房和厕所情况看,城镇住房条件稍微好于农村。城镇家庭户同时拥有厨房和厕所的比重达31%,而农村只有31%。而从饮用自来水和有无洗澡设施看,我市城镇与农村水平基本一致,这与我市坚持开展村村通自来水有关。 从住宅质量看,全市家庭户中,住楼房的占76%,比“五普”提高9个百分点。在农村仍然以平房为主要居住地,居住平房的家庭户占农村家庭户的9%,城镇家庭户居住楼房的比例则达38%。住宅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家庭户占全市家庭户的14%。 从住宅建成时间看,1980-1989年建成的户占92%,1990-1999年建成的户占09%,2000-2005年建成的户占76%,也就是说,珠海成立经济特区以来建成的户就占了全市的77%,以珠海作为新建城市相吻合。 (三)住房来源和开支 从住房来源看,全市家庭户住房主要来源是购买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公产房,购买住房的家庭占76%,自建住房的户占48%,租房户占76%。珠海租房户占的比例相对较高,这与珠海外来人口较多有关。 从城乡构成看,城市与农村住房来源最大的区别在于农村家庭户绝大部分住房是自建房,自建房比例高达73%,极少购买房屋。城镇自建住房的比例只有31%,购买住房的占09%,租房占3%。 从住房开支看,若将购建住房费用分为10万元以下,10-20万元、20-30万元、30万元以上4个档次,则这4个档次的家庭户比重分别为32%、05%、83%、8%;城镇家庭户比重为05%、68%、19%、13%;农村家庭户比重为75%、8%、73%、73%。从数据中可看出,农村购建住房由于经济原因,绝大部分费用在10万元以下。

关于人口与发展的关系,在经济学家中存在着争论,一派观点认为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另一派观点则认为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是有害的其实,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是有害还是有利不能一概而论,要视具体情况和环境而定对于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早期发展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发展与资源的丰歉程度没有关系:一些资源贫乏的国家发展起来了,而有不少资源丰裕的国家却至今仍然贫穷落后但是,如果不是从个别国家而是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资源的过度使用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是一个辩证的关系:发展可能会造成环境的破坏,但它也可以有助于环境的改善;环境的破坏可能阻碍经济发展,但环境的改善也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环境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出现先恶化而后改善的情况但是,当今发展中国家不应走发达国家的老路,应该走边发展边保护环境的道路

人口与发展杂志投稿邮箱

刊号:CN11-3148/C;ISSN1004-8197。《人口与计划生育》杂志订购地址均为:北京市2444信箱,邮编:100081,收款人:人口与计划生杂志社,电话:010-62189018。

n《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科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n《人口与发展》、n《人口经济》、n《南方人口》

(统计学与应用)是的吧

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科学、人口学刊、人口与经济,排名分先后~

  • 索引序列
  • 人口与发展投稿邮箱怎么填
  • 人口与发展期刊投稿邮箱怎么填
  • 人口与发展投稿邮箱怎么写
  • 人口与发展投稿邮箱
  • 人口与发展杂志投稿邮箱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