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石油地质论文选题背景

石油地质论文选题背景

发布时间:

石油地质论文选题背景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之上,呈北东—南西向展布,西邻浙闽隆起区,东至钓鱼岛岩浆岩带,北邻南黄海盆地,南至台西盆地,面积为8×104km2,为新生代弧后含油气盆地。发育多套烃源岩,其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较好,热演化适中,生烃能力较强。广泛分布的陆源砂质岩,大多储集条件良好;经长期风化淋滤的基底岩石,也可具有储集条件。盖层主要由各还原沉积相带的泥质岩构成,如湖相泥岩、前三角洲泥岩、沼泽沉积的煤系地层等,大多具有良好的封盖条件,而且区域性盖层也广泛分布。圈闭数量多,面积大,具多种成因类型,不仅有构造成因的构造圈闭,而且还有沉积成因的岩性圈闭和地层圈闭,还有后期剥蚀、淋滤作用形成的古潜山。构造圈闭绝大部分形成于始新世至中新世,圈闭的形成期大部分早于油气的生成和运移期,主要成藏组合大多位于生烃凹陷或其边缘有效运聚区域,具有油气富集匹配良好的成藏组合体系。东海陆架盆地可分为西部坳陷、中部低隆起和东部坳陷3个一级构造单元整个盆地勘探程度低,综合物探在西湖凹陷、瓯江凹陷基本达到普查水平,其他凹陷仅达到普概查水平。截至2004年底,二维地震272086km,三维地震3336km2,钻井63口,钻探主要集中在西湖凹陷(探井密度仅001口/km2),东海陆架盆地探井密度仅0002口/km2。先后发现了平湖、春晓、宝云亭、武云亭、残雪等8个油气田。石油累计探明地质储量34×108t,探明程度6%,平均采收率12%,累计探明可采储量12×108t,累计采出量03×108t,当年采出量32×104t,剩余可采储量926×104t,储采比29;天然气累计探明地质储量17×108m3,探明程度8%,平均采收率8%,累计探明可采储量21×108m3,累计采出量8×108m3,当年采出量41×108m3,剩余可采储量41×108m3,储采比112。

其他学校我不是很清楚 ,我是西南石油大学(也就是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工程学院油气储运的研究生 , 所以我只能说一下我们学校的情况 。在我们学校,只要是和石油沾边的,就业都是很好的,研究生就更好了。石工院,资环院,化工院都是很好的就业情况,本科都很好就业,研究生就更不要说了。研究生都是不愁找不到好工作的,就算是读博士只要是考本校,也是很容易的。年薪方面10W左右应该是没什么问题。当然你要是有个好点的导师,自己能力也很强的话,读研就可以做很多项目挣钱,就业时的选择也会更好。总之你读石油这方面的研究生基本是完全不用考虑就业的问题。不过还要说一句,这2年西南石油大学石工院的研究生很紧俏了,报考的人比以前多的多,高分的人也多,本校考的学生也多了,如果你是外校的话,要多加努力了,初试考的好不说,复试也要好好准备。今年石工院复试就刷了70多还是90多个人下来,资环刷了200多人

一、区域地质背景Bongor盆地位于乍得西南部、西非裂谷系和中非裂谷系交汇部位(见图2-1),是在冈瓦纳大陆解体过程中产生的陆内裂谷盆地,面积约8×104km2(图3-1)。盆地基底为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与苏丹裂谷盆地的基底性质类似,之上沉积了上万米的中新生界陆相碎屑岩地层,包括下白垩统、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其中下白垩统地层中火山岩发育;盆内缺失上白垩统和下白垩统顶部地层,古近系地层不发育,厚度一般小于300m。这与乍得南部Doba等裂谷盆地以及苏丹Muglad盆地发育较厚的上白垩统地层明显不同;也与乍得北部乍得湖盆地和苏丹东南部Melut盆地发育巨厚的古近系和新近系沉积差异巨大。盆地沉积盖层中存在基底顶和白垩系顶两个明显的区域不整合面(图3-2),分别反映了大西洋开启、欧洲与非洲大陆的碰撞对盆地的影响。根据区域构造演化、不整合分布和断层活动期次,将Bongor盆地的构造演化划分为早白垩世断陷、晚白垩世强烈反转和新生代统一成盆三大阶段。其中反转和走滑作用是盆地最显著的构造特征。图3-1 Bongor盆地构造纲要图根据基底结构、地层残余厚度、区域大断层的展布等,自北向南将盆地划分为北部斜坡带、中央坳陷、南部隆起和西南坳陷;中央坳陷进一步划分为东部、西部、南部3个箕状凹陷,互相以构造调节带相隔。所有凹陷均呈半地堑形态,其中,南断北超的中部凹陷为最主要的构造单元(图3-1)。由于边界断层产状相对较陡,因此,盆地总体伸展量较小,一般小于20%。图3-2 Bongor盆地地层综合柱状图Bongor盆地不是一个简单的箕状断陷,在南断北超的构造背景上,还存在着北断南超的局部构造变化,这种变化使盆地在东西方向上发生了结构样式的变化,并在南北方向上出现不同的构造样式。自东向西,断陷的构造极性发生变化,盆地东端的东部凹陷以北断南超为特征,沉降和沉积中心在北部,南部斜坡剥蚀严重;向西这一北断南超的结构过渡为南断北超的箕状断陷结构,这是盆地主体结构样式,剖面上沉积厚度最大,平面上南北宽度最大,沿盆地轴向延伸长度也最大。受南部控盆断层控制,盆地沉降和沉积中心分布在南部,其以基底发育堑-垒构造、反向断块构造以及斜坡带盖层发育挤压反转背斜为主要构造特征。到盆地西端,西部凹陷又转为正常的南断北超结构,此处控制主要沉积凹陷的不是控盆断层,而是次级控凹断层。西次凹北部的斜坡带构造抬升强烈,地层剥蚀严重,以斜坡带盖层发育与背斜构造相伴生的倾向相向多级次正断层组合及反向掀斜断块为主要构造特征。南部坳陷以隆起与中央坳陷相隔,由于勘探程度低,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二、石油地质基本特征(一)早白垩世强烈断陷阶段发育优质烃源岩多井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资料揭示,Bongor盆地在早白垩世强烈断陷阶段发育优质湖相泥质烃源岩,包括上、中、下三段。最好的烃源岩发育于上段B组(下白垩统晚Aptian或Albian阶),以Ⅰ型干酪根为主,但普遍不成熟;成熟烃源岩主要发育于中、下段K-P组(下白垩统早Aptian或Barremian阶),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为主,烃源岩累计厚度可达1000m以上,生烃潜力大(图3-3)。有机岩石学分析也表明下白垩统中、下段烃源岩富含层状藻(藻页岩),紫外光下具有较强的黄色荧光,具有极好的生烃潜力;一些样品中可见丰富的油包裹体和油滴,一些较大的油滴中还含气泡,表明已有油气生成作用发生。由于较强的后期剥蚀,盆地不同部位现今的成熟门限不同,剥蚀量大的地区,现今成熟深度较浅,如北部的Ronier-Mimosa地区,镜质体反射率Ro=6%所对应的深度只有1000m。图3-3 Bongor盆地典型井(Mimosa-2)地球化学剖面盆地模拟显示Bongor盆地主力烃源岩M组自早白垩世末期开始生烃,在晚白垩世进入生烃高峰,晚白垩世后期受构造反转影响生烃作用停滞。新生代沉积地层的厚度远小于晚白垩世被剥蚀的地层厚度,二次生烃能力有限,盆地以早期成藏为主。有机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显示,大量排烃对应的温度为120~130℃,对应于晚白垩世;其成藏模式既不同于以晚期成藏为主的Melut盆地,也与以早期成藏为主的Muglad盆地有区别。(二)扇三角洲和湖相浊积砂体形成有利储层Bongor盆地自上而下共钻遇B、R、K、M和P组5套储层,砂岩类型以长石砂岩和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杂基含量较高,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低。储集空间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次生溶蚀孔和晶间微孔次之。B组和R组储层属于河道、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横向连续性好;K组和M组储层属于扇三角洲和湖相浊积砂体,横向连续性较差;P组储层以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砂体为主,前者主要发育于陡坡,后者主要发育于断陷缓坡,单层砂体最厚可达50m,但平面延伸范围相对有限。储层物性具有随埋深加大而变差的趋势,由于反转抬升,区域上有效储层的埋深下限约为2500m。纵向上B组储层物性最好,向下逐渐变差。B组储层孔隙度为20%~30%,渗透率为500~3000mD,属中、高孔-中、高渗储层;R组储层孔隙度为16%~28%,渗透率为30~340mD,属中、高孔-中渗储层;K组和M组储层横向变化大,通常为中孔-中渗储层;P组储层仅在盆地北部斜坡区钻遇,孔隙度一般为15%~27%,渗透率变化大(10~1000mD),属中孔-中渗储层,局部发育高孔-高渗储层。在盆地内部的深凹陷处,由于砂岩的分选性较差,抗压实程度较低,储层物性递减快。(三)“桑顿阶挤压事件”控制了油气运聚成藏在距今约85~80Ma时,受非洲板块与欧洲板块开始碰撞的影响,以及这一时期非洲板块和欧亚/特提斯板块之间的运动方向改变,发生了“桑顿阶挤压事件”。这一南北向挤压事件使Bongor盆地发生强烈的构造反转,一方面改造或强化了先期成型的断块或断背斜圈闭,形成了大量的反转背斜构造,成排成带分布,并使得主力勘探层系变浅。另一方面,由于Bongor盆地下白垩统R组泥岩段以下地层整体上以泥岩为主,内部缺乏良好的横向输导层,受“桑顿阶挤压事件”影响而形成的基底卷入型断层,沟通了烃源岩和储层,为油气的一次运移和二次运移提供了广泛的输导体系。目前的勘探实践表明储量发现均来自于和断层有关的圈闭中。Bongor盆地中已发现油气藏类型以层状边水油气藏和构造背景下的岩性油气藏为主,具有含油气层系多、储层横向变化快及油水关系复杂等特点。纵向上已发现五套含油气层系,分别是顶部B组、上部R组、中部K组、下部M组和底部P组,其中上部成藏组合富集稠油或正常偏稠油藏,油气分布主要受构造控制;下部成藏组合富集轻质油藏、凝析油气藏或气藏,油气分布受反转构造带与有利岩相带双重控制。由于Bongor盆地沉积地层主要是下白垩统,岩性总体上R组及其以上地层以砂岩为主,砂/地比一般在60%以上;K组及其下伏地层以泥岩为主,砂/地比一般在40%以下,最低可达12%。区域性盖层以下缺乏大的不整合面或大面积连续展布的砂层作为输导层,因此,油气运聚方式以近源垂向运聚为主,盆内广泛发育的断裂系统是油气运移的最主要通道。晚白垩世构造反转导致的断层活化一方面有助于油气从烃源岩运聚到储层或圈闭中,另一方面也对先期形成的油气藏进行调整、改造或破坏,特别是对反转导致断层通天的圈闭或顶盖层被剥蚀的圈闭影响很大。最有利于油气富集的目标是受二级断层控制且上部成藏组合顶盖层保存较完整的反转背斜构造。

一、Muglad盆地Muglad盆地位于非洲板块中部及苏丹南部(图2-1),面积大约为15×104km2,是苏丹最大的含油气盆地。它是在稳定的前寒武系基底上发育起来的、在中非剪切带的右旋剪切应力场背景下拉张形成的中、新生界裂谷盆地。该盆地在西北方向终止于中非剪切带(CASZ)。盆地总体演化特征既具有张性裂陷盆地的充填特点,又表现出受平移剪切断裂的控制作用。根据基底结构、区域断裂的展布、地层厚度及展布把Muglad盆地划分为4个坳陷带(图2-2)。坳(凹)陷带与隆起相间排列,具有东西分带的特点;同时在坳陷带与隆起内部又可以细分出次级构造单元。主要发育两组正断层,一组为NW—SE向,另一组为NNW—SSE向,综合分析认为,NNW向断裂发育较早,为白垩纪形成的,而NW向断裂则为古近纪形成的。Muglad盆地自下而上依次发育下白垩统Abu Gabra组、Bentiu组,上白垩统Darfur群、Amal组,古近系Nayil组、Tendi组及新近系和第四系的Adok组、Zeraf组,组成一套陆源碎屑沉积(图2-3)。盆地内最大厚度可达15000m,以白垩系为主,新生界较薄。盆地内存在两个大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和两个平行不整合:下白垩统AbuGabra组与Bentiu组之间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古近系与新近系之间区域性角度不整合,Bentiu组与Darfur群之间的平行不整合及古近系-新近系和上白垩统Amal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包括基底在内的每套地层特征如下:在Muglad盆地东北和西南的露头区主要为前寒武纪片岩、片麻岩,寒武纪花岗岩、结晶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和橄榄斑晶玄武岩,盆地北部剪切带一侧则主要出露白垩纪砂岩(Tagabo组)和古近纪-新近纪玄武岩火山残丘。盆地内也有多口井钻达基底,岩性主要为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质片麻岩,属前寒武纪和寒武纪侵入岩及变质岩、片麻岩,基底与上覆地层呈高角度不整合接触。下白垩统Abu Gabra组以砂泥互层为主,具有明显的三分性:下部为一套中-粗粒、灰白色的碎屑岩夹红棕色、灰棕色和灰色泥岩,形成于氧化-弱还原环境,代表了湖盆发育初期的沉积特征。中部主要为浅-深灰色、浅-深棕色泥岩夹灰白色砂岩,在盆地较深部位页岩十分发育,是湖盆发育的裂陷期产物,属还原环境,是本区最主要的生油岩系。上部岩性变粗,砂岩较发育,为灰白色的砂岩、粉砂岩与灰色泥岩互层,局部为厚层砂岩夹薄层泥岩,顶部还偶见煤线,属还原-弱氧化环境,与上覆地层呈不整合接触。Bentiu组为厚层砂岩夹薄层粉砂岩,以砂岩为主夹灰绿色、灰色和褐色泥岩。砂岩粒度变化大,从极粗到极细,局部含砾,为氧化环境下的河流相沉积。图2-1 中非裂谷盆地区域构造位置示意图图2-2 Muglad盆地构造纲要图图2-3 Muglad盆地综合地层柱状图上白垩统Darfur群主要以灰色、灰绿色、褐色泥岩、砂质泥岩和粉砂岩为主,夹细粒砂岩,属弱氧化环境的沉积物。Amal组为厚层块状砂岩夹薄层泥岩,砂岩主要为粗粒,较纯净,泥质与胶结物含量低,为砾石质粗砂岩,顶底部发育有泥岩段,为氧化环境的沉积。古近系Nayil组为一套以浅灰色为主的块状泥岩,分布较稳定,为滨浅湖盆的沉积产物。Tendi组可以分为两段,下段以含砾粗砂岩为主,泥质含量少;上段以深灰色的块状泥岩为特征,与上覆的灰白色、棕红色Adok组砂岩分开。新近系Adok组与Zeraf组,在盆地内虽然分布较广,但厚度薄,埋藏浅,成岩程度低,胶结差或未胶结。盆地分析表明,Muglad盆地是在中非剪切带斜向张裂作用诱导下发育起来的中-新生界陆内裂谷盆地,经历了白垩纪和古近纪两期断陷,其中早白垩世是烃源岩发育的主要时期,此时裂谷构造伸展断陷的活动强度和旋回性都非常明显,形成盆地内较大范围的快速断陷沉降与还原条件下的非补偿沉积,有机质富集且易于被快速埋藏保存,总体上十分有利于成盆与生烃,广泛形成断陷型深湖盆和优越的成烃环境,发育含丰富湖生生物的半深湖-深湖相烃源岩沉积,为一系列富油气凹陷的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形成的AbuGabra组生油岩分布面积广,是盆地的主力生油岩,AbuGabra组中段平均有机碳为29%,平均生烃潜量为06mg/g,S2介于64%~19%,显示了较强的生烃潜力;可溶有机质氯仿沥青“A”(180~1743)×10-6,平均为5×10-6,可溶总烃(3~7)×10-6,平均为4×10-6。热解氢指数、干酪根元素和碳同位素分析表明,AbuGabra组烃源岩以I型为主,II1型次之;干酪根显微组分以腐泥组分为主,次为壳质组,少量的镜质组和惰质组。古近纪裂谷期形成的Tendi组生油岩有机质丰度高,但未成熟。勘探实践表明,Muglad盆地主要发育AbuGabra组中、AbuGabra组上、Bentiu组中和Aradeiba组四套泥岩盖层,根据盖层发育情况,目前已发现的从下至上主要成藏组合有:AbuGabra组中段,AbuGabra组上段,Bentiu组中段,Bentiu组上段和Aradeiba组油藏;次要成藏组合有AbuGabra组下段,Zarqa-Ghazal组和Tendi组(Nayil)-Amal组油藏。其中,Bentiu组上段和Aradeiba组油藏是主力油藏。盆地内油气藏分布主要受断层控制。二、Melut盆地Melut盆地紧邻Muglad盆地东侧,位于中非剪切带东端南侧(图2-1),其形成及演化与非洲板块,特别是中非剪切带和东非大裂谷的演化密切相关。盆地面积近33200km2,断裂非常发育,构造单元以箕状凹陷为主,在平面上呈NW-SE/NNW-SSE向雁行排列,形成多种类型的构造带,圈闭类型以背斜和反向断块为主。图2-4 苏丹Melut盆地构造单元划分根据基底结构、地层残余厚度、区域大断层展布等,将盆地分为五凹一凸(图2-4):北部凹陷、东部凹陷、中部凹陷、南部凹陷、西部凹陷和西部凸起,这一构造格局在早白垩世形成。凹陷组合关系以“串联”为主、“并联”为辅,凹陷走向从北往南由NW-SE变为NNW-SSE向。井震资料和古生物揭示Melut盆地发育:前寒武系基底、下白垩统、上白垩统、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图2-5)。图2-5 Melut盆地地层综合柱状简图基底主要为前寒武纪片岩、片麻岩,寒武纪花岗岩、结晶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和含橄榄石斑晶玄武岩。下白垩统下段基本上是砂泥岩薄互层段,中下部为中细砂岩与泥岩薄互层,泥岩在上部和下部为红褐色,中部为浅灰色、灰色,该段与下伏基底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上段是深灰色、黑色、褐灰色、黑褐色泥岩段,偶夹薄层砂岩,是Melut盆地最有利的烃源岩发育段,其顶部与上白垩统地层呈突变接触,为区域性不整合,底界以薄层砂岩为标志,与下伏下白垩统下段地层呈整合接触。上白垩统下段总体上是一套透明、半透明中细砂与杂色泥岩等厚互层;上段上部为砂泥岩中厚层间互或薄互层,砂岩为透明、半透明中粗粒砂岩,泥岩呈深灰色、灰色、褐色,下部为厚层砂岩夹薄层泥岩,中粗粒砂岩呈透明、半透明,泥岩呈浅灰色。古近系Samma组是主要勘探目的层之一,区域分布稳定,以发育大套厚层砂岩为显著特点。上部是大套厚层中粗粒砂岩夹极薄层泥岩,下部是中厚层中粗粒砂岩夹薄层泥岩。砂岩呈透明-半透明、浅灰色、浅棕色中粗粒砂岩为主,分选好-中等。古近系Yabus组是Melut盆地最主要目的层,区域分布稳定。岩性由下向上逐渐变细,砂岩逐渐变薄,可分为三段:上部为红褐色泥岩夹薄层浅灰色中粗粒或细粉砂岩,中部为乳白色、浅灰色或浅褐色中细粒砂岩与浅灰、灰色泥岩等厚互层,下部为厚层砂岩夹薄层泥岩。顶部与Adar组呈渐变整合接触,底部与Samma组整合接触。Adar组全区稳定分布,是良好区域盖层,以泥岩为主,夹薄层砂岩、粉砂岩。泥岩主要为红褐色,向上变为深灰、浅灰或者黄绿、绿灰色-紫色等杂色。Lau组主要形成于古近纪末期低洼处,向构造高点逐渐尖灭,下部为浅灰泥岩和中粗粒石英砂岩互层,上部绿灰色泥岩夹石英砂岩。与Adar组整合接触,局部为角度不整合接触。新近系区域分布比较稳定:Jimidi组以大套砂岩为主,下部为厚层粗粒砂岩夹薄层泥岩段,上部为砂岩厚度变薄与薄层泥岩互层或者泥岩、粉砂岩和砂岩互层段,与Miadol组形成一套正旋回沉积;Miadol组为厚层泥岩夹薄层粉砂岩和砂岩;Daga组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岩性特征:在北部凹陷东部和中部凹陷以砂岩为主、夹薄层粉砂岩和泥岩,在北部凹陷北部和南部凹陷以泥岩为主、夹粉砂岩和砂岩。第四系Agor组区域稳定分布,岩性以松散砂、砂岩为主夹泥岩或黏土。根据Melut盆地地层发育特征及储盖组合,确定古近系Adar组盖、Yabus+Samma组以储为主力成藏组合,储层为辫状三角洲分支河道砂体,盖层主要为泛滥平原-河湖沼泽或滨浅湖相的泥岩;次为上白垩统和下白垩统成藏组合(图2-6),主要发育于辫状三角洲平原、前缘及其与浅湖相过渡环境之中,其特点是形成局部砂泥互层式成藏组合,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凹陷。Melut盆地经历白垩纪和古近纪两期断陷,其中早白垩世是烃源岩发育的主要时期,K21暗色泥岩为主力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生烃潜力大,平面分布广,泥质烃源岩沉积于半咸水的亚氧化沉积环境,有机质来源应为高等植物+淡水藻和后期的细菌改造,有机质类型为混合型(Ⅱ型),烃源岩已成熟,在凹陷深部达到高成熟或过成熟,主力生油凹陷为北部凹陷的北部和南部凹陷。K12灰色泥岩为局部次要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但生烃潜力较小,主要分布在北部凹陷的南部和东部凹陷,泥质烃源岩沉积于淡水弱氧化沉积环境,有机质输入以高等植物为主,有机质类型为Ⅲ型,烃源岩已成熟,在凹陷深部已达高成熟。盆地模拟结果表明,北部凹陷下白垩统烃源岩底部在104Ma(晚白垩世早期)开始生烃,生烃高峰为40Ma(Adar组沉积末期)。晚白垩世的热事件之后,下白垩统烃源岩开始生烃,古近纪的热事件使得烃源岩进入生烃高峰,现今已处于生气阶段。沉积相分析表明,Melut盆地K11段发育辫状三角洲、扇三角洲、浊积扇和浅湖相,烃源岩不发育;K21段为盆地热沉降阶段的沉积,水体总体较深,水动力能量弱,发育一套深湖相灰褐色、深灰色、灰黑色的暗色泥岩,为Melut盆地最为有利的一套烃源岩;K12主要为浅灰色、灰色的浅湖相泥岩,仅局部水体较深,发育中等烃源岩;K22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辫状河沉积。K21烃源岩厚度平面变化较大(200~1200m),但基本受同沉积边界断层控制,沉积凹陷既是沉积中心,又是生油中心,烃源岩厚度大,在北部凹陷、中部凹陷和南部凹陷中心可达1000m,烃源岩质量好,生烃潜量指数SPI值高,最高可达35,生烃潜力大;K12烃源岩厚度小,仅在北部凹陷的南部和东部凹陷较为发育,最厚达360m,但SPI值普遍偏低,最高仅达8,生烃潜力有限。图2-6 Melut盆地成藏组合Melut盆地上白垩统地层的砂/地比较高(47%~83%),缺乏区域分布的盖层,深层生成的油气能够通过该套砂岩和深切至此的正断层作垂向和横向运移,为大量油气向浅层运移聚集提供了良好通道,形成了跨时代聚集的油气成藏模式;另一方面,断层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封闭条件,Adar组在断层下降盘下掉,与上升盘的Yabus和Samma组地层形成断层两侧的砂泥岩对接关系,侧向上封闭运移来的油气,形成断背斜、断鼻和断块型油气藏。因此,断层在油气成藏过程中又起到了封闭作用,为油气富集提供了场所。根据Melut盆地的构造、沉积及石油地质特征,认为古近系裂谷期层序是油气聚集的最有利层系;背斜构造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圈闭类型,其次是反向断块,缓坡是大型三角洲发育的场所,也是油气优势聚集的场所,基底断层和调节断层控制了油气的聚集。陡边界断层一般使得烃源岩楔状体整体向缓坡抬升,生成的油气90%以上运移和聚集到缓坡。构造调节带砂体发育,是有利的油气富集场所,古隆起、横向构造依附于凹陷边界断层两侧,横向逐渐潜入凹陷,形成了一系列近东西向展布的圈闭群。它们距生油凹陷最近,圈闭形态好,利于油气聚集保存。尤其是这些古隆起、横断层形成的背斜翼部反向断层对局部油藏的形成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石油地质学论文选题背景

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石油大学的地质主要是石油地质类,一级学科属于地质学,主要学习地质学基础、矿物岩石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你说的地理属于地貌学。石油大学的地质学是为寻找地下油气提供理论支持的。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始终与地质学的发展直接相关,同时与油气勘探实践紧密相随。1859 年埃·德雷克先生 ( Edwin Drake)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首钻的油井,是近代油气勘探 ( 或工业) 的开始。在其后的最初年代,油气钻探只是选择在天然的油气苗或先期成功井附近,没有油气地质学理论的指导。19 世纪中叶,加拿大的亨特 ( T S Hunt,1861) 、美国的怀特 ( I C White,1885)等先后提出了石油储集的 “背斜学说”,使油气探井选择开始有了地质理论的指导,是近代石油地质学的开始,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20 世纪初,1917 年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 ( AAPG) 的成立和 AAPG 简报的出版,为石油地质学的诞生起了重要促进作用,而且至今仍是最大、最广泛、最活跃的专业学科的学术团体。埃蒙斯 ( Emmons,1921) 的 《石油地质学》专著,是标志着石油地质学科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里程碑。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几部有重要影响的石油地质学论著相继问世,包括前苏联古勃金 ( И М Губкин,1937) 院士的 《石油论》,布罗德 ( И ОБрол) 的 《石油与天然气矿藏》 以及加拿大地质学家格索 ( W C Gussow,1954) 和前苏联学者拉宾 ( И Либин,1959) 对 “差异聚集”原理的论述。1953 年美国学者莱复生( A I Levorsen) 的 《石油地质学》问世,这是一部总结性的、集石油地质学各领域之大成的著作,标志着现代石油地质学理论走向系统化。20 世纪初 60 年代,欧、美一批石油地质和地球化学家,从干酪根天然热降解和热模拟实验两个途径获得相同的结果,使有机晚期生油说发展为具有独立证据的石油成因理论,为定量计算生油潜量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新方法,在此基础上逐步深入开展沉积埋藏史、热 ( 成熟) 史、生烃史、流体压力史、排烃史的研究,进而发展为盆地规模的成藏过程的数值模拟———盆地模拟。在这一进程中,蒂索和威尔特 ( B P Tissot & D HWelte,1978,1982) 合著的 《石油形成和分布》、亨特 ( J D Hunt,1979) 著的 《石油地球化学和石油地质学》可以说是油气地质由定性向定量化过渡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卓越著作。1980 年出版的 AAPG 地质研究第十号专辑和 1987 年出版的 《沉积盆地中的烃类运移》论文集,标志着 “油气运移”已成为当时油气地质研究的焦点,也是油气资源定量评价和预测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20 世纪 80 年代晚期以来,沉积盆地数值模拟成为当代油气地质学领域中发展迅速的又一个活跃的前沿热点,它是新地学思维与当代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能以某种逼真度定量地再现含油气盆地形成和演化的全部动力学过程以及与之伴随的成烃、排烃和运聚过程,并模拟这些过程的时间配置关系和瞬态变化,从而把油气地质学从静态的单因素的定性描述,提升到动态的、整体化的定量模拟。它为含油气盆地早期评价提供了有效途径。借助于地震剖面资料,可早期预测生烃时间、生烃门限、生烃潜力,模拟烃类运聚过程,尤其是对于那些尚未钻探过的远景区、地表条件艰难地区或边远地区,可以应用卫星遥感信息或机载雷达进行油藏类型和资源量的先期预测。鉴于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技术在降低勘探风险,提高勘探成功率方面所带来的巨大效益,国际石油界和跨国公司都竞相将其列入优先发展的战略性研究领域。1990 年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莱尔歇 ( Ian Lerche) 和他的合作者们率先推出了专著 《用定量方法进行盆地分析》。油气盆地研究的核心问题都与油气运聚的定量化有关。1991 年由马贡和道 ( L B Magoon & W G Dow,1991) 主编的 AAPG62 号专集 “含油气系统———从烃源到圈闭”出版,标志着 “含油气系统”概念形成,它同样也是油气地质定量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1951 年孟尔盛著 《石油地质学》; 1959 年梁布兴和潘钟祥主编 《石油地质学原理》; 其后北京石油学院和西北大学也编著和出版了相应教材,为我国培养一大批优秀油气地质专业人才起了重要作用。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是我国石油地质学理论高速发展时期,西北大学石油地质教研室主编的 《石油地质学》1979 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行; 张万选、张厚福教授及其同事,先后于 1981 年、1989 年和 1999 年在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三个版本的 《石油地质学》; 1983 年王尚文教授主编的 《中国石油地质学》在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潘钟祥教授主编的 《石油地质学》于 1986 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行; 陈荣书主编的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于 1994 年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些教材和著作反映了国内外油气地质研究的阶段性进展,适应了我国油气工业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在石油地质学中,一般只是将天然气当作是生油过程中的伴生物,但随着天然气勘探的深入,人们发现了大量的工业性气藏。天然气的成因具有多样性,既有有机的油型伴生气、石油裂解气、生物成因气和煤成气,还有无机成因气。其运移聚集和保存条件也与油藏有差别。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人主张将天然气地质学这一门新学科从石油地质学中独立出来(维索茨基,1982)。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也出版了多部与天然气地质学有关的著作,其中,有陈荣书(1986,1989)、包茨(1988)和戴金星(1989)等,这些著作的出版发行无疑对推动这一学科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学科:理学  门类:地质学类  专业名称:地质学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研究、教学和管理能力,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从事地质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在地矿、冶金、建材、石油、煤炭、材料、环境、基础工程、旅游开发从事技术开发与技术管理工作以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质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训练,掌握地质调查、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野外地质工作方法);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了解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知识产权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地质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资源开发状况;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报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设计实验,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地质学  主要课程:地质学、结晶矿物学、古生物学、地史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地球物理及勘探方法、地球化学、遥感技术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课程的实验和实习在课程内安排、野外地质的认识实习、区域地质测量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一般安排6-12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科学院院士密尔钦科曾著有《油矿地质学》,它曾经是我国石油院校的专业课教材,其主要研究内容是,在油气藏范围内油气层的地质问题,最终归结到油气储量计算。1979年,PA迪基[3]著有《石油开发地质学》,它是美国塔尔萨(Tulsa)大学的高年级地质学教材,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从沉积环境一直到油气采收率的提高,涉及面宽,但不够深入。1983年,由陈立官主编,马正、程光瑛等[4]参编的《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出版,它是我国自行编写的第一部地下地质的高等院校教材。全书编写了钻井地质、油气水层的判断、地层对比、地下构造研究、储层研究、油气储量计算等章节,非常适合中国油气田的实际情况。1987年,由陈碧珏主编[5]的《油矿地质学》出版,该书是我国石油院校使用的统编教材,它系统介绍了地质录井、地层测试、油气水层判识、地层对比、储集物性、构造研究和储量计算等内容。上述两本教材基本奠定了油矿地质的框架。198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生[6]著有《石油勘探地下地质学》,该书介绍了钻井地质技术、地下地层和构造的解释,以及国内外已发现油气田的评价实例,它作为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干部进修培训的教材,曾培训了一批后来的储层地质专家。1992年,由裘怿楠、薛叔浩等[7]编著的《油气储层评价技术》总结了十多年来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将储层评价划分为单井、区域、开发和敏感性四个部分,提出了评价内容和技术方法。1996年,由吴元燕、徐龙、张昌明等[8]编著的首部《油气储层地质》出版,该书从油气田发现到开发对储层研究提出的要求出发,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从描述到评价,建立储层地质模型,并介绍利用地震、测井、地层测试等资料研究储层的方法。同年,裘怿楠、陈子琪主编[9]的《油藏描述》出版,这本书虽然属于中国油藏管理技术手册,但它从构造、流体和储层各级非均质性的描述,到油藏地质模型的建立,都分别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特别是针对我国石油地质的特点,突出了陆相储层和复杂断块油藏的描述方法。手册中附有大量的图例、表格和常用计算公式,可供实际操作时参考。1997年由唐泽尧主编[10]的我国第一部《气田开发地质》出版,这本书以我国已投入开发的150个气田、500个气藏开发的地质实践为对象,系统论述了天然气开发地质理论和开发地质技术,内容包括气田构造、储集层、气田流体、压力和温度、气藏地质特征、开发地震、地球物理测井、气层物性测试、气藏描述和天然气储量计算技术。它既具有我国气田特色,又吸收了现代新理论和新技术,是对我国40年天然气开发经验的系统总结。1998年,方少仙、侯方浩[11]出版了《石油天然气储层地质学》,该书作为高等学校教材系统地介绍了沉积岩石学特征、主要物理性质、沉积环境、相及储集岩发育特征、储层孔隙及孔隙结构特征、储层在成岩阶段发生的成岩变化、储层形成的控制因素以及储层的非均质性等。1999年,文献[12]作者根据多年授课内容并参考了上述教材和专著,编写了《油气储层评价》一书,内容包括了沉积、测井、物性、地震预测、岩溶和裂缝型储层、储层建模和储层模拟等多门学科的先进技术方法,对油气储层进行详细的描述和精确的预测,为勘探布井以及剩余油分布提供准确的油气藏地质模型。上述专著和教材概括了油气储层地质所要研究的众多内容,为油气储层地质的归纳和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油气储层地质学作为研究生教材的提出来自于生产实践,广大石油地质工作者在长期工作中,认识到油气储层是勘探开发中的主要研究对象,没有油气储层就没有一切。在油田现场,最早流行的是储层的四性对比(即电性、物性、岩性和含油气性),20世纪80年代,一部分学者提出,储层地质研究应该以四性研究为中心,而四性研究中应以物性和孔隙结构为核心;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沉积、成岩是形成现今储层的最重要成因,因此,储层地质学应以沉积学为基础。20世纪80年代是油气储层地质学迅速发展并得到公认的时期,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将油气储层研究提高到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三次革命的高度,使一大批石油地质工作者投入到储层研究的行列,发表了许多优秀的论文和专著,油气储层地质研究的学术空气十分活跃,并一直延续至今。不论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油气储层地质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油气藏的构造地质、储层沉积学、孔隙演化和成岩作用、储集物性和孔隙结构、测井地质解释、储层综合预测、储层地质模型、建模和三维可视化表述技术,以及储层所含流体及其动态特征等等。它包含了多门学科,并且在储层解释中涉及许多工程技术方法,因此,作为油气储层地质研究者,不仅要精通地质,而且要懂得有关的工程技术,还需要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技术。总之,他应是一个综合能力很强的地质工作者。

石油勘探论文选题背景

油工专业 都不错的 偏计算机方面更有发展了我朋友是大庆石油学院的,明年研究生毕业在我的印象里 他们班级了有最好的去了中油测井 现在在南非做勘测 外出三个月回国休息一个月,年薪18W吧 这算是最好的,但是相当累了 还有的就是去了辽河油田 大庆油田 你是研究生的话 应该 不会直接上井那么辛苦了 可能会让你做办公室 日子很舒服也可以去化工厂 炼油厂网站 了解一下 其实工作这个东西 干了两年之后 就会觉得 最重要的是开心和舒心,两年过后谁都不想做打工仔了 只是有的人成功成为老板 有的人 还是在挣扎 所以看开这个再去选择工作吧祝你成功 !

其他学校我不是很清楚 ,我是西南石油大学(也就是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工程学院油气储运的研究生 , 所以我只能说一下我们学校的情况 。在我们学校,只要是和石油沾边的,就业都是很好的,研究生就更好了。石工院,资环院,化工院都是很好的就业情况,本科都很好就业,研究生就更不要说了。研究生都是不愁找不到好工作的,就算是读博士只要是考本校,也是很容易的。年薪方面10W左右应该是没什么问题。当然你要是有个好点的导师,自己能力也很强的话,读研就可以做很多项目挣钱,就业时的选择也会更好。总之你读石油这方面的研究生基本是完全不用考虑就业的问题。不过还要说一句,这2年西南石油大学石工院的研究生很紧俏了,报考的人比以前多的多,高分的人也多,本校考的学生也多了,如果你是外校的话,要多加努力了,初试考的好不说,复试也要好好准备。今年石工院复试就刷了70多还是90多个人下来,资环刷了200多人

我国三大石油集团或公司基本上是按地域来组建的, 石油天然气资源和下游批发市场也 是按地区划分的。在石油勘探开发环节,三大集团或公司“划地域而治” ,除了三家大型石 油公司外,还有一些小型地方企业。 成品油的批发环节实行严格的进入管制, 中国石油集团和中国石化集团拥有成品油批发 权,并被授权制订批发企业布局规划,报国家经贸委审批。从 1999 年起,两大集团公司以 外的合格成品油批发企业可由两大集团依法采取划转、联营、参股、收购等方式进行重组。 由此可见, 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市场组织特点是, 资源和市场的区域性分割与局部过 度竞争并存。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人为的资源和市场区域分割增加了企业的竞 争成本。其次是政府指导定价扭曲了市场价格信号,缺乏石油市场机制。再次是批发市场的 人为垄断(国内油品批发市场以两大石油公司为主, 油品进口以三家大型国有公司为主)。 四 是有关市场秩序的法律不健全, 缺少独立的市场监管机构, 在某种程度上授予大企业集团行 使政府职能。 由于我国没有反垄断法和独立的石油天然气市场监管机构, 不敢也不能在石油 天然气行业放开竞争  在中东、 里海--中亚、 非洲和远东等地区, 能源消费大国为掌握全球石油资源的控制权, 保障本国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展开了激烈争夺。 (1)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 世界现代石油工业诞生后的前 100 年, 美国和前苏联左右着世界石油形势, 其中美国占 据绝对优势地位。自 1859 年钻成第一口工业油井以来,美国石油工业发展迅速,石油产量 不断增加,1954 年全美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60%以上,1960 年也高达 33%,达到 3 亿吨。这期间,美国石油不仅做到自给自足,还大量出口。 (2)20 世纪 70 年代--80 年代 随着世界石油工业飞速发展,中东石油产量迅速增加,1960 年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26%,约为 8 亿吨,到 1972 年则上升为 35%,达 9 亿吨,超过美国和前苏联产量之和(5 亿吨,其中美国为 9 亿吨) ,成为世界最大产油区,改变了长期以来美国主导的世界石油 格局,石油中心移到中东。

no

石油技师论文选题背景

根据你需要的内容去写就可以。望采纳~

这个的话我帮你写好以后发到你的QQ邮箱里吧。

油工专业 都不错的 偏计算机方面更有发展了我朋友是大庆石油学院的,明年研究生毕业在我的印象里 他们班级了有最好的去了中油测井 现在在南非做勘测 外出三个月回国休息一个月,年薪18W吧 这算是最好的,但是相当累了 还有的就是去了辽河油田 大庆油田 你是研究生的话 应该 不会直接上井那么辛苦了 可能会让你做办公室 日子很舒服也可以去化工厂 炼油厂网站 了解一下 其实工作这个东西 干了两年之后 就会觉得 最重要的是开心和舒心,两年过后谁都不想做打工仔了 只是有的人成功成为老板 有的人 还是在挣扎 所以看开这个再去选择工作吧祝你成功 !

论文选题背景可以按照模板来写,包括这三大内容即可:论文研究背景,选题的意义与价值,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一、论文研究背景论文研究背景的写作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社会大环境如何【可利用国家数据网站发布的数据做支撑】行业环境如何【可以利用行业报告做支撑】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自己论述】二、选题的意义与价值选题的意义与价值写作要点在于论文为何写作本论文,告知写作的原因和意图。也就是论述论文的意义和价值,一般明确下面两个写作要点会使得写作难度降低,如下:理论方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就哲学的高度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2)就专业或学科角度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3)就某个理论角度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实践方面主要包括:(1)就实际的工作实践活动未来发展趋势、前景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2)就实际的现在工作的实践活动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3)就实际的现在工作的实践活动改进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三、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确定自己研究的逻辑起点,也就是要讲明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自己将要做的探讨是什么?即为什么写这篇论文以及要解决什么问题。

石油毕业论文选题背景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应考者完成本科阶段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教育部自学考试办公室有关对毕业论文选题的途径和要求是“为鼓励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应考者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论文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论文题目,由应考者选择。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应与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相一致,做到通过论文写作和答辩考核,检验应考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选择课题,还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课题中选择课题,都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第一、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表达再完善,也将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其次,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  还有许多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应考者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整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第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考生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考生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题。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恒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考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工作岗位如何,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选择那些能结合自己工作、发挥自己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大有益处。

背景:2014年以来,我国原油产量呈现先升后降趋势,2015年,我国原油产量为2万吨,为近年最大值。2015-2018年,我国原油产量持续下滑,但下降速度逐渐减小,2018年全国原油产量为6万吨,同比下降3%。2019年全年原油产量终于止跌,扭转下跌势头,达到91亿吨。虽然我国其他能源发展近些年取得了可观的发展,但整体来看,石油依旧是我国主要能源供给,提高石油产能产量降低进口规模是现阶段发展的关键。意义:中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十九世纪中叶,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奋斗,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它的基础仍然极其薄弱。回顾这一历史过程的意义在于利于认识当代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

回答 您好,您所提问的问题我们需要一定的时间来为您解答,请您稍作等待, 论文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还要综述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回现状: 1、人家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 2、找出想研究而别人还没有做的问题。 3、他人已做过,认为做得不够(或有缺陷),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答。 4、别人已做过,重做实验来验证。 更多4条 

  • 索引序列
  • 石油地质论文选题背景
  • 石油地质学论文选题背景
  • 石油勘探论文选题背景
  • 石油技师论文选题背景
  • 石油毕业论文选题背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