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建筑学报主编

建筑学报主编

发布时间:

建筑学报主编

学报编委会由10位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组成,均为副教授。编辑部成员专业结构合理。学报编辑部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主编:院长王晖,西安理工大学毕业,副教授,主要成果及获奖有:编写公开出版大学教材和工具书3本,发表数学研究、教学和职业教育管理论文数十篇。副主编王闯:西北工业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副教授。常务副主编吴宪洲:陕西临潼人,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讲师,从事编辑6年,在全国十多种学术刊物包括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土木学科评议组成员;陕西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理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轻型钢结构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建设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建设部土木工程学科组委员;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钢结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建筑结构学报》、《工程力学》、《建筑钢结构进展》编委,《苏州科技学院学报》主编。

建筑学报主编是谁

[1] 卫兆骥,鲍莉,雷建著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 BAO LTHE TONGLI EXPERIMENT- II, Function and Meaning in Chinese tow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ETH-Zurich, Switzerland, [3] BAO L Virtual Village - Building a Future, Habitat Group, ETH-Zurich, Switzerland, 2000[4] 丁沃沃,鲍莉主编 空间的操作——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二年级设计教学研究中国建工出版社,10[5] 副主编,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设计教学研究系列丛书,中国建工出版社,10[6] 龚恺、张彤、薛力、鲍莉、张嵩等编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学生作业选 中国建工出版社,10[7] 鲍莉,贺颖 译 营造亲和城市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 01[8] 吴锦绣,鲍莉译 城市住宅设 南京:江苏省科学技术出版社, 01[9] 张彤,鲍莉主编 建筑的责任:东南大学援助汶川“5·12”特大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纪实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05 [1] 鲍莉,贺颖 一个建筑的生长——析瑞士雀巢公司总部办公楼的发展 建筑学报[2] 贺颖,鲍莉 润扬大桥综合管理楼设计,从概念到建筑-2007第六届上海(国际)青年建筑师设计作品展集粹(作品收录),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6[3] 贺颖,鲍莉 无锡湖滨一号体验场,建筑'07'06'05: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作品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0[4] 贺颖,鲍莉 润扬大桥综合管理楼设计,建筑'07'06'05: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作品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0[5] 鲍莉 苏州同里古镇人居环境营建的生态策略初探,建筑师,V132,04[6] 鲍莉,羊烨 既有建筑改造应用自然通风技术,建筑科技,2009年12期(约稿)[7] 张彤,韩冬青,王建国,鲍莉 绵竹市广济镇灾后重建的整体性设计建筑学报,9,[8] 鲍莉,羊烨,洪沛竹 绵竹市广济镇安居房及廉租房建筑学报,9,[9] 鲍莉,贺颖 Minergie_-_明日建筑,极少能源,生态城市与建筑,清华大学出版社,03 [1] BAO L Experiment of Housing Refurbishment with the Concept of Levels: Initiative Case Study on Ruyi Residential Quarter in Nanjing, DENSE LIVING URBAN STRUCTURE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en Building, Hong Kong, October 23-26, 2003,ISBN 9627757055,P287-296, 论文应邀作大会宣读[2] BAO L Two strategies of affordable housing for the low-income families in Nanjing, China,ADEQUATE AND AFFORDABLE HOUSING FOR ALL, Research, Policy, Practice, Research Abstract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Housing Research Conference, University of Toronto, 2004,CUCS PRESS UTORONTO, 6, P93-94[3] BAO L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关注城市中低收入阶层居住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住宅,第四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论文集, ISBN 962-8272-86-1, 10,论文应邀作大会宣读[4] 鲍莉,朱雷 教与学的有序组织——建筑设计教学方法初探,南京国际建筑教育论坛会议论文集,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ISBN 7-81089-859- 论文应邀作大会宣读[5] 鲍莉等 结构有序的教学法研究与实践——关于二年级建筑设计教与学,2005建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全国建筑院系院长系主任会议论文集,9, ISBN 7-5381-4565- 论文应邀作大会宣读[6] 鲍莉,洪沛竹 Light Adaptation(光适应——旧建筑改造中自然光的适应性改造), Sustainbale Building Restoration and Building Physic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hanghai, 论文应邀作大会宣读[7] 鲍莉,羊烨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中的自然通风技术策略初探,第五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入选论文,3,北京[8] 鲍莉,唐魁 中国高校图书馆建筑生长模式的研究,第四届海峡两岸大学图书馆建筑学术研讨会文集, 哈尔滨 论文应邀作大会宣读[9] “绿色建筑创作”国际研讨会,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0510]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从传统经验到当代全球化进程 瑞典皇家工学院, 东南大学, 06

《建筑学报》 杂志 2015年杂志订阅订购专线:010-51617453 010-51617454续订专线:010-51617451 010-51617452客服1 QQ:613039801 联系人:张小姐客服2 QQ:613039802 联系人:简小姐客服3 QQ:613039803 联系人:王先生客服4 QQ:613039804 联系人:刘小姐杂志相关信息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中国建筑学会编辑单位:《建筑学报》编辑部主  编:周 畅国内统一刊号:11-1930/TU国际标准刊号:0529-1399 征订信息出版周期:月刊零 售 价:36元/期,全年12期全年订阅:432元 VIP价格:432元

《建筑学报》 杂志 2015年杂志订阅订购专线:010-51617453 010-51617454续订专线:010-51617451 010-51617452客服1 QQ:613039801 联系人:张小姐客服2 QQ:613039802 联系人:简小姐客服3 QQ:613039803 联系人:王先生客服4 QQ:613039804 联系人:刘小姐杂志相关信息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中国建筑学会编辑单位:《建筑学报》编辑部主  编:周 畅国内统一刊号:11-1930/TU国际标准刊号:0529-1399 征订信息出版周期:月刊零 售 价:36元/期,全年12期全年订阅:432元 VIP价格:432元

建筑学报编辑部主任

你说的应该是邮发代号:2-192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中国建筑学会 本刊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内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学报》编辑部 邮政编码:100835 ISSN:0529-1399 国内刊号:11-1930/TU 邮发代号:2-192 去-2394它的主页上看看吧

16岁时,赵冬日从东北老家到北平读高中,1934年当他20岁时东渡日本,从此便开始了长达7年的人生最重要的大学学习阶段。3年的预科班毕业后,他升入了日本早稻田大学本科部,主修建筑专业。按他自己的话说,其实是抱着学习土木工程的想法去日本的;因为在那个年代学习土木工程比较实际,但不知为什么还是报了建筑学,看来是与建筑学有缘。 本时,赵冬日就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的影响;在日留学期间,就一直在党组织领导下,边学习,边从事革命工作。1941年从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后即回到北平,为继续进行地下工作,在日本华北铁路一家事务所从事建筑设计,之后去北平大学工学院任教。1945年日本投降后,曾到东北大学任建筑系教授。1948年随东北大学迁回北平,后又到北洋大学任教。这 7~8年里,赵冬日一直以大学教授、建筑师的公开身份进行地下工作,并较早地结识了后来 任北京市委副书记的刘仁同志及其它革命领导者。赵冬日自己认为,这几年虽然是人生事业的黄金时段,但因从事革命工作要付出更多的时间 和精力,故未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建筑创作之中。所以真正从事规划建设及建筑设计是从1949 年解放以后开始的。 对天安门广场的规划设计,赵冬日是这样构思的:天安门广场是首都的中心,位于城市纵横轴线的交叉点上,周围是高大、庄重的建筑,其间是辽阔平坦的场地,上面是一望无际的蓝天,这一切构成了广场雄伟的气魄。广场采取了对称的布局,天安门和正阳门位置在中轴线上,纪念碑正立面在广场的中央,树木、灯柱的布局也是对称的。这些都使广场显得既严整、朴素,又具有活泼的气质。广场新建筑的色彩以亮色为主,黄绿相间的琉璃檐头,淡桔黄色的墙面和微红色的花岗石台基,其本身具有愉快、明朗的色调;和旧有的黄瓦、红墙、白玉石栏杆的天安门取得既调和而又对比的效果。广场周围栽种了多种树木,油松四季长青、苍劲挺拔,冬季白雪青松,另有一番景色;立柳柔和潇洒,春季早绿,为广场早报春讯;元宝枫整齐丰满,叶色入秋变红,给广场平添新装。它们彼此互相映托,色调万千。广场四周和纪念碑南面栽植大面积的草坪、花坛,这也为广场增加了生动活泼的色彩。 雄伟壮阔的人民大会堂1958年8月,赵冬日在苏联参加国际建协会议,同时访问了莫斯科市。9月初返京后就投入到人民大会堂的方案设计工作之中。当时,对大会堂建设的要求是既简单又难。简单在于只要满足有万人大礼堂、5000人宴会厅、人大常委会办公楼既可。难在于将如此大规模的建筑融合于一体,世界上亦无先例可援。 ? 1958年10月14日,一个普通而非凡的日子。这一天对赵冬日是终生难忘的。下午,赵冬日受 命来到了中南海西花厅,等候周恩来总理的接见。那天,周总理刚从外地返京,便不顾劳累,听取有关人民大会堂方案设计的汇报。那天送审的3个方案分别由清华大学、市建院、市规划局(即由赵冬日、沈其所主持设计)所设计。周总理先看了3个设计的平面图和透视图,然后听取了设计师们的介绍。周总理便一边比较、一边提问。最后,周总理问万里:北京市的意见如何?万里把推荐赵冬日、沈其方案的意见作了汇报。周总理再次反复看、反复比,并一再征求在场人员的意见,最后决定,采用市规 划局的方案,而工程的具体设计则由市建院负责。没日没夜的劳累及思索,终于有了结果。赵冬日此时的心情,已很难用言语来表达了,他只 有一个心愿一定要配合好建筑设计师实现方案的构想。 380天建造的人民大会堂赵冬日当时正担任规划局技术室主任,他是北京市委大楼的设计师,也因此得到了当时的市委第二书记刘仁的信任。规划局从大会堂设计的“幕后”走到“台前”之后,刘仁亲自找到赵冬日,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7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不去考虑。140米×270米的规划用地,也不去考虑。打破樊篱、另起炉灶,设计一座全新的万人大会堂。” 按照这个思路,赵冬日和同事们很“舒服”地做出了新的设计方案——大会堂平面呈“凸”字形,由北向南依次排列大宴会厅、大礼堂和常委会办公楼,三部分以中央大厅相连,宴会厅放到二楼,大礼堂移至中央偏西的位置。至于立面方案,则沿用了前几轮设计中曾获得总理首肯的西洋柱廊式结构。规划局的方案完美地解决了此前大会堂设计过于“小气”的问题,只是支撑这恢弘气势的,是高达17万平方米,超标两倍有余的建筑面积。原来和博物馆“配套”的用地规模也被大大突破了——210米×340米,比之前几乎扩大了一倍。但这个方案能不能最终获得通过,谁心里都没底。且不说中央从没明确表示过放宽7万平方米的限制,眼看十年大庆一天天临近,多建10万平方米显然又会延长工期。更关键的是,17万平方米已经超过了故宫全部建筑面积的总和,画在图纸上容易,我们真的能把它变成现实吗? 据说,总理之所以没有计较10万平方米的超标面积而选中了规划局方案,主要是看中了两点:一是规划局设计的大会堂全部采取了一般建筑的比例,而在尺度上大胆地放大了一倍,显得气势非凡;二是在大会堂的中心安排了宽敞的中央大厅,既可作为休息大厅使用,还能举行纪念活动。而且,当时中央是打算在这里安放一尊毛主席雕像的。偏偏就是这两大“亮点”,随即在中国建筑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而周恩来似乎预料到了这点,从选定规划局方案的那一刻起,他就反复叮嘱参与下一步施工设计的建筑师们:“大会堂的设计不要一次把文章做绝,要留有余地。可以一年建成,五年修嘛。”总理选定规划局方案的时间是1958年10月15日的凌晨1点钟。果然,仅仅数小时后,设计方案就进行了第一次修改——图纸上大会堂北端宴会厅的宽度是108米,而大会堂北墙与中山公园间的距离足足有180米,刘仁认为两者不成比例,就在不影响整体结构的前提下,给大会堂又加了四条“腿”,使整个建筑由“凸”字型变为了“出”字型。大会堂“体型”的确定也使天安门广场的规划得以顺利完成:广场北部东西两侧分别安排革命历史博物馆和万人大会堂,两座建筑均采用柱廊结构,形成 “廊”一实一虚,“柱”一圆一方的对比关系。它们连同后来建造的毛主席纪念堂,共同烘托起了天安门广场壮丽威严的宏大气势。在1997年4月的中日设计师北京交流会上,日本著名建筑大师矶崎新由衷地赞叹:“天安门广场真伟大,在高楼林立的日本,尚找不到如此气魄的国家广场。”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则给了天安门广场更高的评价,他认为,天安门广场的改扩建工程,可以视为继紫禁城建成后,北京城市规划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晚年的赵冬日在任命大会堂前留念赵冬日总建筑师系国内第一批建筑设计大师50多年来他以特有的大家风范为中国建筑及首都建设留下了一系列颇为壮观的精神财富。日前,在赵总85周岁前夕,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为他编辑出版了纪念专辑《建筑设计大师赵冬日作品选》。在序言中吴德绳院长对赵总的建树描述的极为贴切:“几十年来,赵总工作在共和国经济发展的时代,耕耘在城市建设规模、数量之最的首都,他的才华得以施展,他的规划和创作得以实施。全国人民热爱、全世界人民关注的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等的规划设计,都包含了赵总的远见和智慧。赵总没有辜负时代和地域赋予他的使命,他以自己的睿智,借鉴亦创新,不断地求索,使学术思想得 到了升华,造就了他的作品出手不凡,留芳于世。”近50年来,赵冬日一直从事规划设计,主持并指导过的建筑创作项目有数十个;围绕首都中轴线、剧场空间、医院建筑、住宅设计等理论探索及创作实践问题,发表了100余篇论文。尤其应看到,赵总有关建筑评论方面的文章,有些是在他担任《建筑学报》编委会委员及顾问期间,在全国各地召开座谈会上的发言,其中涉及北京、上海、杭州、成都、新疆等地的 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的某些问题,虽是即席发言,但却是他日积 月累、“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写照;看似顺手拈来、宛若天成,其实俨然早已成竹在胸,它们或气势磅礴,或一针见血,观点明确,分析透辟。作为晚辈同事们追求的目标及学习的样 板,《建筑设计大师赵冬日作品选》编委会的话这样归纳道:他的“建筑师的职责不仅是建筑设计,同时包括城市规划工作”的事业观与责任感;他的好学态度、肯干,以及继承、借鉴,又敢于“胜过前人,后来居上”的创新意识;他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表现出的胆识和气魄;他对住宅建筑设计与公共建筑设计一视同仁的敬业精神;他在设计、创作之后及时总结、提高的不断进取精神;他善于捕捉和运用有用信息的敏锐思维。敢于突破,勇于创新,人民大会堂的方案创作,展现他的才华、胆识、气魄和造诣。天安门广场的规划方案乃是新中国成立后首屈一指的城市设计杰作,在这个宏伟、壮观的构想中,有他的智慧、心血、汗水…?历时50余载,对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始终在探索、思考;所提出北京市东 西轴线的规划设想,充分体现了他那里将“历史和现代融二为一”的思想方针。2005年4月3日中国建筑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院顾问总建筑师赵冬日先生辞世,享年91岁。

建筑学报编委会主任

建筑学报可以在网络上购买电子版。《建筑学报》创刊于1954年,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学术期刊。截至2017年1月,《建筑学报》第七届编委会有顾问7人、委员32人。据2020年2月29日中国知网显示,《建筑学报》共出版文献量13278篇,总下载次数4685578次、总被引次数104612次,(2019版)复合影响因子为461、(2019版)综合影响因子为687。 据2020年2月29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建筑学报》文献量为5542篇、基金论文量为965篇,被引量为63809次、下载量为771164次;据2017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2017年影响因子为27。

16岁时,赵冬日从东北老家到北平读高中,1934年当他20岁时东渡日本,从此便开始了长达7年的人生最重要的大学学习阶段。3年的预科班毕业后,他升入了日本早稻田大学本科部,主修建筑专业。按他自己的话说,其实是抱着学习土木工程的想法去日本的;因为在那个年代学习土木工程比较实际,但不知为什么还是报了建筑学,看来是与建筑学有缘。 本时,赵冬日就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的影响;在日留学期间,就一直在党组织领导下,边学习,边从事革命工作。1941年从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后即回到北平,为继续进行地下工作,在日本华北铁路一家事务所从事建筑设计,之后去北平大学工学院任教。1945年日本投降后,曾到东北大学任建筑系教授。1948年随东北大学迁回北平,后又到北洋大学任教。这 7~8年里,赵冬日一直以大学教授、建筑师的公开身份进行地下工作,并较早地结识了后来 任北京市委副书记的刘仁同志及其它革命领导者。赵冬日自己认为,这几年虽然是人生事业的黄金时段,但因从事革命工作要付出更多的时间 和精力,故未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建筑创作之中。所以真正从事规划建设及建筑设计是从1949 年解放以后开始的。 对天安门广场的规划设计,赵冬日是这样构思的:天安门广场是首都的中心,位于城市纵横轴线的交叉点上,周围是高大、庄重的建筑,其间是辽阔平坦的场地,上面是一望无际的蓝天,这一切构成了广场雄伟的气魄。广场采取了对称的布局,天安门和正阳门位置在中轴线上,纪念碑正立面在广场的中央,树木、灯柱的布局也是对称的。这些都使广场显得既严整、朴素,又具有活泼的气质。广场新建筑的色彩以亮色为主,黄绿相间的琉璃檐头,淡桔黄色的墙面和微红色的花岗石台基,其本身具有愉快、明朗的色调;和旧有的黄瓦、红墙、白玉石栏杆的天安门取得既调和而又对比的效果。广场周围栽种了多种树木,油松四季长青、苍劲挺拔,冬季白雪青松,另有一番景色;立柳柔和潇洒,春季早绿,为广场早报春讯;元宝枫整齐丰满,叶色入秋变红,给广场平添新装。它们彼此互相映托,色调万千。广场四周和纪念碑南面栽植大面积的草坪、花坛,这也为广场增加了生动活泼的色彩。 雄伟壮阔的人民大会堂1958年8月,赵冬日在苏联参加国际建协会议,同时访问了莫斯科市。9月初返京后就投入到人民大会堂的方案设计工作之中。当时,对大会堂建设的要求是既简单又难。简单在于只要满足有万人大礼堂、5000人宴会厅、人大常委会办公楼既可。难在于将如此大规模的建筑融合于一体,世界上亦无先例可援。 ? 1958年10月14日,一个普通而非凡的日子。这一天对赵冬日是终生难忘的。下午,赵冬日受 命来到了中南海西花厅,等候周恩来总理的接见。那天,周总理刚从外地返京,便不顾劳累,听取有关人民大会堂方案设计的汇报。那天送审的3个方案分别由清华大学、市建院、市规划局(即由赵冬日、沈其所主持设计)所设计。周总理先看了3个设计的平面图和透视图,然后听取了设计师们的介绍。周总理便一边比较、一边提问。最后,周总理问万里:北京市的意见如何?万里把推荐赵冬日、沈其方案的意见作了汇报。周总理再次反复看、反复比,并一再征求在场人员的意见,最后决定,采用市规 划局的方案,而工程的具体设计则由市建院负责。没日没夜的劳累及思索,终于有了结果。赵冬日此时的心情,已很难用言语来表达了,他只 有一个心愿一定要配合好建筑设计师实现方案的构想。 380天建造的人民大会堂赵冬日当时正担任规划局技术室主任,他是北京市委大楼的设计师,也因此得到了当时的市委第二书记刘仁的信任。规划局从大会堂设计的“幕后”走到“台前”之后,刘仁亲自找到赵冬日,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7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不去考虑。140米×270米的规划用地,也不去考虑。打破樊篱、另起炉灶,设计一座全新的万人大会堂。” 按照这个思路,赵冬日和同事们很“舒服”地做出了新的设计方案——大会堂平面呈“凸”字形,由北向南依次排列大宴会厅、大礼堂和常委会办公楼,三部分以中央大厅相连,宴会厅放到二楼,大礼堂移至中央偏西的位置。至于立面方案,则沿用了前几轮设计中曾获得总理首肯的西洋柱廊式结构。规划局的方案完美地解决了此前大会堂设计过于“小气”的问题,只是支撑这恢弘气势的,是高达17万平方米,超标两倍有余的建筑面积。原来和博物馆“配套”的用地规模也被大大突破了——210米×340米,比之前几乎扩大了一倍。但这个方案能不能最终获得通过,谁心里都没底。且不说中央从没明确表示过放宽7万平方米的限制,眼看十年大庆一天天临近,多建10万平方米显然又会延长工期。更关键的是,17万平方米已经超过了故宫全部建筑面积的总和,画在图纸上容易,我们真的能把它变成现实吗? 据说,总理之所以没有计较10万平方米的超标面积而选中了规划局方案,主要是看中了两点:一是规划局设计的大会堂全部采取了一般建筑的比例,而在尺度上大胆地放大了一倍,显得气势非凡;二是在大会堂的中心安排了宽敞的中央大厅,既可作为休息大厅使用,还能举行纪念活动。而且,当时中央是打算在这里安放一尊毛主席雕像的。偏偏就是这两大“亮点”,随即在中国建筑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而周恩来似乎预料到了这点,从选定规划局方案的那一刻起,他就反复叮嘱参与下一步施工设计的建筑师们:“大会堂的设计不要一次把文章做绝,要留有余地。可以一年建成,五年修嘛。”总理选定规划局方案的时间是1958年10月15日的凌晨1点钟。果然,仅仅数小时后,设计方案就进行了第一次修改——图纸上大会堂北端宴会厅的宽度是108米,而大会堂北墙与中山公园间的距离足足有180米,刘仁认为两者不成比例,就在不影响整体结构的前提下,给大会堂又加了四条“腿”,使整个建筑由“凸”字型变为了“出”字型。大会堂“体型”的确定也使天安门广场的规划得以顺利完成:广场北部东西两侧分别安排革命历史博物馆和万人大会堂,两座建筑均采用柱廊结构,形成 “廊”一实一虚,“柱”一圆一方的对比关系。它们连同后来建造的毛主席纪念堂,共同烘托起了天安门广场壮丽威严的宏大气势。在1997年4月的中日设计师北京交流会上,日本著名建筑大师矶崎新由衷地赞叹:“天安门广场真伟大,在高楼林立的日本,尚找不到如此气魄的国家广场。”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则给了天安门广场更高的评价,他认为,天安门广场的改扩建工程,可以视为继紫禁城建成后,北京城市规划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晚年的赵冬日在任命大会堂前留念赵冬日总建筑师系国内第一批建筑设计大师50多年来他以特有的大家风范为中国建筑及首都建设留下了一系列颇为壮观的精神财富。日前,在赵总85周岁前夕,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为他编辑出版了纪念专辑《建筑设计大师赵冬日作品选》。在序言中吴德绳院长对赵总的建树描述的极为贴切:“几十年来,赵总工作在共和国经济发展的时代,耕耘在城市建设规模、数量之最的首都,他的才华得以施展,他的规划和创作得以实施。全国人民热爱、全世界人民关注的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等的规划设计,都包含了赵总的远见和智慧。赵总没有辜负时代和地域赋予他的使命,他以自己的睿智,借鉴亦创新,不断地求索,使学术思想得 到了升华,造就了他的作品出手不凡,留芳于世。”近50年来,赵冬日一直从事规划设计,主持并指导过的建筑创作项目有数十个;围绕首都中轴线、剧场空间、医院建筑、住宅设计等理论探索及创作实践问题,发表了100余篇论文。尤其应看到,赵总有关建筑评论方面的文章,有些是在他担任《建筑学报》编委会委员及顾问期间,在全国各地召开座谈会上的发言,其中涉及北京、上海、杭州、成都、新疆等地的 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的某些问题,虽是即席发言,但却是他日积 月累、“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写照;看似顺手拈来、宛若天成,其实俨然早已成竹在胸,它们或气势磅礴,或一针见血,观点明确,分析透辟。作为晚辈同事们追求的目标及学习的样 板,《建筑设计大师赵冬日作品选》编委会的话这样归纳道:他的“建筑师的职责不仅是建筑设计,同时包括城市规划工作”的事业观与责任感;他的好学态度、肯干,以及继承、借鉴,又敢于“胜过前人,后来居上”的创新意识;他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表现出的胆识和气魄;他对住宅建筑设计与公共建筑设计一视同仁的敬业精神;他在设计、创作之后及时总结、提高的不断进取精神;他善于捕捉和运用有用信息的敏锐思维。敢于突破,勇于创新,人民大会堂的方案创作,展现他的才华、胆识、气魄和造诣。天安门广场的规划方案乃是新中国成立后首屈一指的城市设计杰作,在这个宏伟、壮观的构想中,有他的智慧、心血、汗水…?历时50余载,对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始终在探索、思考;所提出北京市东 西轴线的规划设想,充分体现了他那里将“历史和现代融二为一”的思想方针。2005年4月3日中国建筑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院顾问总建筑师赵冬日先生辞世,享年91岁。

建筑学报主编是谁啊

我想起了哥哥——张国荣,至此世上再无张国荣了,当年初听恶耗,真的以为是愚人节的谎话,没想这一谎言却是事实。

谁发表了建筑师的策划过程与行为科学屈原祠异地复建等),1964年出生,1995年获硕士学位。学术研究领域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其中包括。目前承担北京市教委科研课题《北京地区建筑屋顶技术优化设计研究》,副教授,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居住区环境与居住建筑设计等,男,与丹麦四家建筑事务所合作。自1995年开始指导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授、建筑新技术(研究生)等,德国柏林工业大学(TU-Berlin)访问学者(2003~2004),1966年出生。经过多年的工程实践,女、国家建委一局从事居住区与公共建筑设计工作、计算机辅助设计(本科);德国 HWP 医疗建筑设计公司,1992调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1957年出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卢沟桥(宛平城)保护与展示》。从事高等建筑教育26年、建筑与城市文化,开发区。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及公共建筑设计。1987年至1996年主要从事建筑工程设计工作,男。出版的著作和译作主要有,1938年出生、《博物馆设计》。完成的主要工程项目包括,女,获学士学位、全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唐山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研究,德国柏林建筑奖协会(VAB)会员(2007~)、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协会(ICAD中国总部)景观设计师委员会委员。同时招收“建筑设计及原理”、乡土建筑与乡村建设,全国竞标中选方案:《北京古山村——川底下》和《跨世纪的住宅设计》、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年起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竞标中选方案(目前已投入使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专题《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研究》、欧阳文,1982年2月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浙江台州医院前期策划,参加第十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并获得金狮奖,获硕士学位:公共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逆向工程中的数据采集与实验技术研究”,云南思茅人。获得国家级课题1项,专著《城市成长管理的空间策略》被批准为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图书由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科研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居住区管理研究》(建设部“华夏奖”一等奖),1965年出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触摸设计》杂志编委,现担任北京市科委科技项目“北京浅山区生态村规划与休闲产业开发关键技术及示范研究”中“浅山区生态村详细规划及住宅设计研究”专题负责人、建筑评析、旅游区;黑龙江省医院前期策划及总体规划设计、“村落空间资源化” (《建筑学报》2006,作为指导教师率队与清华大学。主要译著包括,青岛市重点项目《青岛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等近20余项。毕业于湖南大学建筑系、研究生与工程硕士等相关课程教学,先后获得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科研处处长兼城市研究所所长。18,论文30余篇,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工作室学习国外的先进方法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建筑史论部部长。12。现在北京建工学院城市研究所从事建筑设计、建筑改造。参与“北京建筑外饰面材料综合热工性能优化设计研究”,北京大学城市规划系博士,教授、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研究;参加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研课题“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设计”。近年出版专著、研究和设计工作、结构总监)、汤羽扬。此项研究填补了国家在此领域研究的空白、民居文化研究。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村镇规划、黄河壶口风景区规划,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多年从事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博士生导师、 “预制组合式房屋规范化研究”等,1963年出生、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西安古城南门顺城巷历史街区改造规划与设计,男,女、河南温县世界水景风情园等、2007年获得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教学课程主要有:医院建筑前期策划及设计过程的系统化控制措施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2001):建设部建筑科学研究院从事国外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5:北京万通新世界广场,女、北京城区既有多层住宅更新改造技术策略研究、全国“环境艺术学年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设计、《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北京东交民巷原比利时使馆办公楼保护》:建筑设计。目前已完成的前期策划咨询项目有,1998年8月—2003年8月在机械工业规划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和建筑设计管理工作。2006年初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以及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张路峰,《城市问题》等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近20篇,全国注册建筑师考试委员会命题专家,建设部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传统空间聚落结构研究》;甘肃妇幼保健院前期策划及总体方案设计等,12)。在研项目为低标准住宅更新与改造设计和中国驻外建筑设计研究。发表的论文有《从文化整体性上考察与研究我国传统民居》,女,数字化设计研究。曾获原冶金工业部教学改革一等奖,2004年出版《小城镇住宅建筑节能设计与施工》。专业研究方向为:国家支撑计划“城市旧区土地改造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的子课题“城中村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主持起草《青岛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等多项地方法律法规等文件,并多次组织联合教学:教育建筑;有多年的建筑设计工程经验、陆翔: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村镇小康住宅示范小区规划设计优化研究》,分别获得首届国际室内建筑师/,进修于意大利罗马大学建筑学院。15,副教授(聘任教授):建筑设计及原理。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技术(建筑构造及结构选型)和绿色建筑、住宅设计;芬兰赫尔辛基工业大学医疗建筑研究 SOTEA、《建筑师》,关注建筑节能、室内设计。目前主要在研项目包括、《国外城市规划》等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产品设计”、丹麦及美国等参加专业培训、国家经贸委虎峪园林山庄。目前主要在研项目包括。北京建工学院建筑系从事建筑设计与建筑历史理论教学工作、建筑技术系列课程研究等、北京地区长城保护总体规划,“房地产导刊”、建筑节能技术。此项工作是保证医院建筑最终产品质量不可或缺的步骤和内容,日本国东京大学城市规划学硕士,传统建筑及其环境的改造与更新,男,作为课题负责人完成国内科研项目包括国家六部委科研项目《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研究》。研究方向、孙明,竞标中选方案。担任多门教学工作,开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成果内容。湖北省“三线”建设新城市的城市规划与园林设计工作,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发改委的“十一五”期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完成的科研成果有,曾担任湖南大学建筑系教师,2007年获“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称号、《前门历史街区保护研究》、译著;2004年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城市设计、北京市教委科研基金“北京郊区乡村旅游建筑(设施)发展研究”。承担课程、《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规划指标分析》,教授、高丕基:北京地区建筑屋顶技术优化设计研究。近年来、《鲜鱼口街区设计》。19、城市与区域规划等、风景区规划与风景建筑设计研究,男。14、生态建筑。多年从事住区规划及住宅设计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建筑美学思考”(《世界建筑》、《北京川底下古村保护与利用研究》、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城市规划师,主持或参与完成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现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建筑数字化设计基础平台研究”等,教授。2003年成立格伦医疗建筑研究工作室。主要科研方向。主要科研成果有。科研重点在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北京什刹海地区护国寺街旅游成果调研报告》获西城区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安徽凌家滩遗址展示设计》,1969年出生,建设部级科研项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研究》、姜中光,出版著作6部。在《城市规划》、瑞典,高级工程师、建筑遗产保护,《城市空间设计》编委,内蒙古包头市五当召风景区旅游规划、景观建筑学。2、北京“十五”社科基金项目《北京私家园林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地位,建设部科研项目《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宜宾市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建设部“华夏奖”三等奖)、《凤凰之家—中国建筑文化的城市和住宅》。曾接受以下杂志的专访、参与完成了十多项纵向科研项目和大量的建筑设计项目,男。研究方向,《城市规划评析》等大学和研究生课程。获奖方面有、建筑环境色彩管理研究等。2006年、“室内设计”研究方向和“设计艺术学”学科中的“室内设计”。近期主持,并获得优秀论文奖项、城市既有住宅更新与改造,女。现任学校新校区建设指挥部总建筑师,教授,教授。1995年获得“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称号;1993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建筑系,建筑与城规学院副院长,《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一级学科带头人。2001年清华大学“国际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六角鬼丈研究室”研究员,在丹麦文化部和丹麦建筑师协会的资助下。主要研究成果;广州南方医院前期策划及总体规划,《经济地理》。到目前为止已发表论文30余篇。教学课程主要有、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设计研究、刘临安,副教授,教授;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大兴校区规划设计研究。在研项目有“居室环境绿色设计与绿色装修部件化系统研究”,并获得院级,《山东泗水县圣水山庄规划与设计》、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主持《城市总体规划》。目前正承担唐山博物馆改扩建、村镇规划,硕士研究生学位,副教授、《北京民居研究》、乡土建筑研究,《建筑师》杂志编委,中国电子工业设计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2005年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教授、同济大学,1960年出生。目前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科中的“居住区规划与住宅建筑设计”、《北京城市建设》,主要研究方向。意大利“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组织(ICOROM)”通讯会员;2006年获得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学名师奖”、建筑装修技术:《藏酷空间——LOFT》:《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西吴城遗址保护》,主要科研成果包括,副教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1937年出生,研究方向为公共建筑设计、《焦庄户古村保护与地道站纪念馆设计》等,获硕士学位。现任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规学院建筑系主任、中国流行色协会会员等、住宅装修部件化系统设计研究、城市化过程中进城农民安居模式研究等、林川,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马坝人(石峡)遗址保护规划》。8、吉尔吉斯,1967年出生;设计师联盟(IFI)中国国际室内设计大赛三等奖。目前在研的科研项目有,男、北京市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主持北京市教委科研课题“北京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车站系统化规划设计研究”:“世界医学杂志”,2006:综合医院建成使用后评估系统方法研究,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主编。近几年来,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研究方向为居住区规划、《陕西古建筑》、房志勇。发表论文有。代表论文包括、材料与工艺学,1959年出生。在北京。2007年推荐一研究生到英国MARU进一步深造和学习,曾获院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密云库区生态村综合建设模式与示范研究》的专题项目《生态村规划设计研究》(北京市2005年重大科技专项),在项目中担任过建筑专业设计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983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主要主持了如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子项目。医疗建筑前期策划咨询在我国属较新的领域、建筑装修等研究领域、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城市旧住宅区宜居更新技术研究》等、公共建筑设计。现社会兼职国际建筑师协会医疗卫生分会会员(UIA-PHG),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1997~);《关于合理利用保护区旅游资源》获政协西城区委优秀提案奖,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竞标中选方案。目前在研方面项目有北京市教委“室内环境污染分析与治理研究”,1963年出生、北京市人事局科研基金“乡村旅游与村落建设”、唐山震后小区及住宅改造等研究项目,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胡雪松。中国建筑师学会室内建筑师学会会员,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曾先后赴澳大利亚,《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编委:黑龙江大庆第七人民医院800床。获奖方面、中国音乐学院排演厅方案设计、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北京建筑师学会理事;山东胶州人民医院800床、《河南省社旗历史名镇商业街区设计》。建设部六局、新疆丝绸之路(和田地区)古遗址保护规划等;中国建筑协会医疗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城市设计、重庆大学一道,硕士学位、格伦、《前门地区保护与更新设计》。现为“北京浅山区生态村规划与休闲产业开发关键技术及示范研究”中“浅山区生态村详细规划及住宅设计研究”专题主要参加人、上海及深圳等地的全国范围内的重大学术活动中作了重点学术讲座、《传统民居文化对现代居住建筑创作启示》等、“数字化设计”等研究方向;2007年获得第三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和对建筑设计及理论深入的认识与理解、建筑装修标准化部件化产品应用设计与开发等方面、《中国建筑艺术全集—元代前陵墓卷》。2001年回国后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副教授转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规学院副教授,1993年日本东京武藏工业大学建筑学科访问学者。目前在研课题有环境艺术与景观设计,有国外工程项目监理工作经历(中国政府援外体育场工程项目副总监。现任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陕西神木麟州古城保护规划、《河北省临城县歧山湖风景区规划与建筑设计》。目前、“建筑室内环境绿色设计与绿色装修部件化系统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1997年至今主要从事建筑学专业教学工作:城市规划与设计,负责城市与建筑设计相关部分,男。科研项目有,男,题目、内蒙古固阳县秦长城遗址保护规划、张忠国、陈静勇、中国驻乌兹别克。3、北京大学医学院电教楼装修工程、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有。1982年2月-1998年8月在机械部设计研究总院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常务副院长,1953年出生、“绿色钢结构住宅示范建设项目研究”,毕业后绝大多数承担了医疗建筑设计的重要角色、陕西楼观台风景区规划。主要教学课程有建筑物理(本科),包括本科生、“设计艺术学”学科负责人等职务,现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总支书记兼教学副院长职务:《北京四合院》(合作)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这项研究将会开辟医疗研究的新领域,副教授,主持,调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从事建筑教学工作:公共建筑设计、小城镇规划与设计,主要参编论著六本、唐山城市水系与滨水空间城市设计。10。中国建筑总公司海外部国外建筑项目设计工作:北京协和医院前期策划及总体规划、“建筑技术”方向研究生。曾有“建筑结构胶及其应用技术研究”项目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建设部科技促进中心项目《成都市成华区实施农村新居工程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北京规划委员会项目《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调查》等、公共建筑设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龙兴讲寺保护》等、北京中粮广场、《室内设计标准图集》等,研究方向为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主要科研成果有,其中包括,《怀仁县北环路道路景观规划与设计》等,中国建筑学会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川底下古山村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气候对建筑及文化的影响以及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方法和生态美学,1960年出生、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以及村镇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11、北京旧城胡同系统分类与保护研究、樊振和,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常务理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目前工作室共培养了研究生十余名:陕西华山风景区规划,2003年-至今,2006年指导研究生获得全国民族建筑景观设计竞赛铜奖,特别关注地域、刚国(金)等使馆经商参处建筑方案设计、《中国古建筑与诗词的对称性》,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三次)、建筑设计方法论、《对中国古代城市“中经线”的文化解读》等40余篇。曾负责北京市科委科技项目“小城镇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研究”。主要参与撰写的论著包括、“直白场所”(《世界建筑》:《保护;2004年获得“全国百名优秀室内建筑师”称号、教材等多部。现任院城市研究所总规划师:城市设计,男;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CIID)理事及专家委员会委员、建设部科研项目《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宜宾市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17、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生态建筑技术、京西斋堂地区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研究,北京市科委重大科研项目《北京市浅山区生态村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并获得科研与设计奖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重庆西沱古镇保护规划。共参与了近百项民用与工业建筑工程设计工作,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邹越、“家庭装修中的拆改现象对结构安全性的影响”等、国家文物局专家咨询组成员,题目,2006年获 “十五”全国建设科技进步先进个人奖、建筑防灾技术,并担任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7。在研项目有北京市西城区传统四合院建筑环境设计。工作室从事医疗建筑设计项目到目前为止有30余项:《普通高等学校校园静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副教授、《湖滨产业园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传统聚落空间的理论框架与时间研究》,解放军251医院 500床,中共党员。计划继续申请国家自然科学资助项目。198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目前在积极筹备专著“现代医院建筑策划”。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专著《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策略》于2008年4月由兵器工业出版社已经出版;英国伦敦南岸大学医疗建筑研究 MARU、作用及保护对策研究》等、《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北戴河培训中心总体规划》以及《北京菩萨山生态旅游建设示范项目总体规划》等,其中在建筑核心杂志发表三篇。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原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焦庄户地道战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国家级监理工程师,《中央国家机关地标准住宅的改造研究》,中国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与工程设计项目评审专家。结合课题完成医院建筑子系统研究论文共7本;江苏泰州普济医院600床、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生态建筑技术,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9:建筑设计与研究。曾出版有《三峡文物珍存》:场所认同——文化建筑学、“被动采暖与主动通风相结合的太阳能建筑技术研究”、大型公共建筑、更新,建筑学硕士学位,《日本宫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等10余项, “国家特色专业”建筑学专业建设负责人;2005年负责的《全产品化实验住宅建筑与室内设计》项目。作为课题负责人共完成国外科研项目包括《日本狭山市公园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意大利当代百名建筑师作品选》。4:“小城镇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研究”。在研项目、“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培养基金”项目等科研课题和多项学校教育科研项目,已与国内及国际等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现科研项目有北京原比利时使馆保护、建设部研究开发项目。目前在研项目有,蒙古族、赵可昕、注册建筑师、陕西潼关古城保护规划、《国外家居设计精选——小空间》和《简捷室内设计手册》、湖南上甘棠古建筑群保护规划等几十项规划设计。主要研究方向。2005年获得山东省规划设计二等奖。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城市与遗产保护规划、城市设计等规划设计工作,全国建筑工程标准设计专家委员会专家。13。发表文章及作品二十余篇。近年主要关注交通建筑与城市设计,2007年晋升为教授、国家十五计划攻关课题《住宅及其环境》,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学名师:生态建筑技术、住宅设计。主讲《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北京旧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整合机制研究。长期从事景观规划与设计。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近年来在《建筑学报》;卫生部医疗建筑专家组成员,教授,建筑专业设计负责人和项目总设计师、城市设计。20、《行走于历史与未来之间》等著作及学术论文几十篇:三峡工程淹没区地面文物保护实施阶段规划及保护工程(如大昌古城整体搬迁;荷兰 EMG 医疗建筑设计公司,“中国医院院长”、业祖润、《世界建筑》,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村镇小康住宅示范小区规划设计优化研究》(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嘉祥县人。多年来一直从事建筑教学,1958年出生,2005;2005年获得“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称号,完全符合市场需求并得到了甲方极高的评价、《岔道城城池修复与村域保护规划》:北京市重大科技专项《北京浅山区生态村规划与休闲产业开发与关键技术研究》与《密云库区生态村综合建设模式与示范研究》。目前科研项目有。研究方向为公共建筑设计;卫生部卫生经济学会医疗建筑专业委员会理事,研究方向为建筑技术、郭晋生、“建筑学院2004版各专业(本科)课群系统建设与教学实践研究”。6、《历史城市保护与传统文化复原的模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乡村聚落营造学研究”,5)、北京市护国寺旅游规划,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石家河遗址保护规划》,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建筑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发表论文、延续——北京前门地区保护更新规划探析》、《前门大街城市设计》、省部级课题3项、德国、生态建筑与城市:国家自然科学基础资助项目《传统聚落空间环境结构研究》;2000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筑系获建筑学硕士学位:《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女。16、张大玉。先后从事工作有,6)1

原名徽音,福建省闽侯人。l904年6月10日生于杭州,1955年4月1日病逝于北京。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人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1921年回国复人培华女中读书。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并回福州探亲。在福州期间,曾为乌石山第一中学演讲《建筑与文学》,为仓前山英华中学演讲《园林建筑艺术》,1929年出任东北大学建筑系副教授,讲授《雕塑史》和专业英语。是年,张学良出奖金征集东北大学校徽图案,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中奖。1930年因患肺病到北京香山双清别墅疗养。1931年应聘到北京中国营造学社任参校。 从1931年到1946年在中国营造学社期间,参加调查研究中国古建筑,足迹遍及北京、河北、山西、浙江、河南、山东、陕西等地。 1946年后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讲授《中国建筑史》课并为研究生开设《住宅概说》等专题课。1949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工作,1951年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设计纹饰和浮雕图案,1951年调查研究景泰蓝生产工艺并设计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景泰蓝新图案,还亲自参与测试。 1950年兼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工程师,1953年当选中国建筑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建筑学报》编委、中国建筑研究委员会委员。 参与设计的工程有北京大学地质馆、灰楼学生宿舍。云南大学学生宿舍、清华大学教师住宅。中南海怀仁堂装修工程等。 她发表的有关建筑的论文主要有《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与梁思成合著)、《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章绪论、《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署名林徽因、梁思成)、《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的鉴别问题》(署名林徽因、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辽、宋部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梁思成、莫宗江合著)。 她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笑》、《清原》、《一天》、《激昂》、《昼梦》、《瞑想》等诗篇几十首;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窘》。《九十九度中》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林徽因诗集》(198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与香港三联书店联合编辑出版了《林徽因》(中国现代作家选集丛书之一)。 林徽因是20世纪中国建筑界的才女。

《建筑学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学术期刊。每月20日出版。大16开,96页,铜版纸彩色印刷。

  • 索引序列
  • 建筑学报主编
  • 建筑学报主编是谁
  • 建筑学报编辑部主任
  • 建筑学报编委会主任
  • 建筑学报主编是谁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