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热带地理期刊主编终审通知

热带地理期刊主编终审通知

发布时间:

热带地理期刊主编终审通知

1980年创刊,2007年始为双月刊(逢单月30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报道具有热带亚热带地域特色的地理学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成果,包括地理学及其各分支学科、相邻或交叉学科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论文、前沿动态、研究进展、社会热点等。 期刊信息主编:黄光庆主任:李小玲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不好说,一看你的论文质量,二看评审人的意见,三看你的运气了。

热带地理期刊主编终审

1980年创刊,2007年始为双月刊(逢单月30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报道具有热带亚热带地域特色的地理学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成果,包括地理学及其各分支学科、相邻或交叉学科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论文、前沿动态、研究进展、社会热点等。 期刊信息主编:黄光庆主任:李小玲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不好说,一看你的论文质量,二看评审人的意见,三看你的运气了。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主编初审

来自360百科的介绍《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和广东省植物学会联合主办, 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中文学术期刊(双月刊),优先报道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及其交叉学科领域中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 亦欢迎来自不同气候带的植物科学研究论文,重点刊登全球气候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系统与进化生物学、环境退化与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保育及可持续利用、农业及食品质量安全与植物化学资源、植物种质创新与基因发掘利用以及能源植物的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新成果。设有研究报告、快报、综述、评论、书评和会讯等栏目。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刊登部分英文稿件。该刊1991年创刊,早期以经典植物分类学为报道重点。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植物学会ISSN:1005-3395CN:44-1374/Q周期:双月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期刊级别:08版北大核心同时查阅了其它一些关于此报的说法,都说其是北大核心期刊。

现为广东鹤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暨中国科学院鹤山丘陵综合开放试验站站长,河南大学特聘教授;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生物多样性》、《土壤》、《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植物科学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等期刊编委,Journal of Plant Ecology以及 Ecological Processes期刊副主编。

热带地理审稿周期

不好说,一看你的论文质量,二看评审人的意见,三看你的运气了。

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地理位置:热带季风气候只分布在亚洲(的南亚、东南亚、东亚),其它大洲没有分布;热带草原气候在非洲分布面积最广,其次是南美洲,再次是大洋洲,北美洲。 温度:这点都差不多 降水: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月大于400mm而热带稀树草原气候最高月小于400mm 给你看两张对比图:注意降水量的差别。~~~~~~~~~~~~~欢迎追问,求采纳!!

研究热带地区地理环境及其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领域。通常所说的热带是指地球南、北回归线(23°27′)之间的地区。由于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结构和洋流等的影响,气候带并非严格按纬线方向分布。因此,热带范围因地区不同而有变化。例如:在北非,由于受干热的热带大陆气团影响,热带范围超过北回归线;在中国南部,因处季风区,冬季寒潮可影响到南海北部,热带范围在北回归线以南。

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草原气候的区别

地理学报主编终审

累计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其中5篇SSCI:EPB*1、CEUS*2、LUP*1、Cties*1)、7篇EI、《地理学报》5篇、《城市规划》2篇、《城市规划学刊》1篇,多篇SSCI投稿审理中),2007年在该领域出版专著《规划支持系统原理与应用》。CEUS(SSCI)、Cities(SSCI)、Annals of GIS、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和地理科学进展等期刊审稿人,CUPUM和SPSD国际会议科学委员会委员及审稿人,国际期刊IRSPSD执行主编。 Long Y, Shen Z, 2014 (expected), Geospatial Analysis for Understanding UrbanForm in Support of Urban Planning for Beijing, Springer-Verlag Berlin H (In English) Long Y, Shen Z, 2013, “Disaggregatingheterogeneous agent attributes and location from aggregated data, small-scalesurveys and empirical researches” Computers,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Tentative accepted) (SSCI) Long Y, Han H, Lai S-K, Mao Q, 2012, “Urbangrowth boundaries of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 Comparison of simulationand artwork” Cities (In press) (SSCI) Long Y, Gu Y, Han H, 2012, “Spatiotemporalheterogeneity of urban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Evidence fromfive master plans of Beijing” Landscapeand Urban Planning 108 103-111 (SSCI) Long Y, Shen Z, Mao Q, 2012, “Retrievingspatial policy parameters from alternative plans using constrained cellularautomata and regionalized sensitivity analysi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39(3) 586-604 (SSCI) Long Y,Mao Q, Shen Z, 2012, “Urban form, transportati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environmental impact integrated simulation: A multi-agent model” ” in ZhenjiangShen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Spatial Plan: How to achieve a sustainable urban form in Asian cities?,Springer-Verlag Berlin H Long Y,Shen Z, Mao Q, Du L, 2012, “A challenge to configure form scenarios for urbangrowth simulations reflecting the institutional implications of land-usepolicy” in Zhenjiang Shen GeospatialTechniques in Urban Planning, Advances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Springer-Verlag Berlin H 3- Long Y,Shen Z, 2012, “Reaching consensus among stakeholders on planned urban formusing constrained CA” in Zhenjiang Shen GeospatialTechniques in Urban Planning, Advances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Springer-Verlag Berlin H 91- Long Y,Shen Z, Mao Q, 2012, “An urban growth control planning support system for the Beijing Metropolis Area” in Zhenjiang Shen Geospatial Techniques in Urban Planning, Advances in GeographicInformation Science, Springer-Verlag Berlin H 285- Long Y, Shen Z, Mao Q, 2011, “An urbancontainment planning support system for Beijing”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35 297-307 (SSCI) Long Y, Shen Z, 2011, “An urban model usingcomplex constrained cellular automata: Long-term urban form prediction forBeij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etySystems Science 3 159-173 Long Y, Shen Z, Mao Q, Dang A, 2010,“Retrieving individuals’ attributes using aggregated dataset for urbanmicro-simulation: A primary exploration” Proceedingsof Geoinformatics Beijing, China (EI) Long Y, Mao Q, Dang A, 2009, “Beijing urbandevelopment model: Urban growth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4 787-794 (EI) Long Y,Zhang Y, “Land use pattern scenario analysis using Planner Agents” Environment and Plannign B: Planning andDesign (Under review) (SSCI) Long Y,Thill J-C, “Combining smart card data, household travel survey and land usepattern for identifying housing-jobs relationships in Beijing”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Under review) (SSCI) Gu Y,Elizabeth D, Long Y, “The effect of driving restrictions on travel behavior inBeijing” Transport Policy (Underreview) Zhou J,Long Y, “Bus commuters’ jobs-housing balance in Beijing: An exploration usinglarge-scale synthesized smart card data” Journalof Transport Geography (Revision under review) (SSCI) 龙瀛, 张宇, 崔承印, 2012, “利用公交卡刷卡数据分析北京职住关系和通勤交通形态” 地理学报 67(10) 1339-1352 龙瀛, 毛其智, 杨东峰, 王静文, 2011, “城市形态、交通能耗和环境影响集成的多智能体模型” 地理学报 66(8)1033-1044 龙瀛, 沈振江, 毛其智, 胡卓伟, 2011, “城市增长控制规划支持系统:方法、开发及应用” 城市规划 35(3) 62-71 龙瀛, 沈振江, 毛其智, 2011, “城市系统微观模拟中的个体数据获取新方法” 地理学报 66(3) 416-426 龙瀛, 韩昊英, 谷一桢, 沈振江, 毛其智, 2011, “城市规划实施的时空动态评价” 地理科学进展 30(8) 967-977 龙瀛, 沈振江, 毛其智, 党安荣, 2010, “基于约束性CA方法的北京城市形态情景分析” 地理学报 65(6) 643-655 龙瀛, 沈振江, 毛其智, 2010, “地块方向:表征城市形态的新指标” 规划师 (4) 25-29 龙瀛, 毛其智, 2010, “城市规划支持系统的定义、目标和框架” 清华学报 50(3) 335-337(EI) 龙瀛, 毛其智, 沈振江, 杜立群, 2010,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分析模型”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3(2) 180-212 龙瀛, 韩昊英, 毛其智, 2009, “利用约束性CA制定城市增长边界” 地理学报 64(8)999-1008 龙瀛, 2007, 规划支持系统原理与应用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龙瀛, 何永, 刘欣, 杜立群, 2006, “北京市限建区规划:制定城市扩展的边界” 城市规划 30(12) 20-26(邀请论文,多次被引用)

我国关于旅游地理的著作?陈传康教授与中国旅游地理学摘 要:旅游地理学是一个新兴的学科。陈传康是我国最早从事旅游地理研究者,在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中,完成了不少旅游城市和风景区的旅游开发规划,进行了一些精品旅游案例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旅游地理学新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建立了陈氏旅游地理学,为中国旅游地理学和旅游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关键词:陈传康;旅游地理学;理论实践;研究方法陈传康(1931—1997),广东潮安人,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旅游地理学家。他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后任北京大学城市环境学系教授、自然地理学博士生导师,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并任自然地理和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地理学报》副主编。对陈传康的综合自然地理研究,早就引起地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评论。作为旅游地理学家,陈传康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是卓有建树的。《陈传康旅游地理文集》、《旅游资源鉴赏与开发》、《北京旅游地理》、《深圳市旅游发展规划》等4部著作是集中展现陈传康旅游地理研究成就的代表作。在《地理学报》、《地理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丹霞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开发研究》、《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理论和案例研究》、《宗教旅游及其政策研究》等150多篇文章,不仅引起国内学界的高度重视,并由香港等地迅速传播域外。1992年,台湾《旅游管理》杂志创刊号评价他说:“以‘粤东游子’自称的陈传康教授是大陆旅游地理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大陆旅游开发专家,被誉为中国泰斗级旅游地理专家。”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他的旅游地理学,对我们继续在该学科领域开拓前行和发展旅游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陈传康旅游地理学的学术道路探寻:从自然地理学到旅游地理学一个学者的学术成就,除靠学者本身的学识与努力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时代的需要与条件。20世纪70年代,旅游业在我国迅速发展,因此产生了对旅游教育和旅游科

  • 索引序列
  • 热带地理期刊主编终审通知
  • 热带地理期刊主编终审
  •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主编初审
  • 热带地理审稿周期
  • 地理学报主编终审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