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科技强国战略下的基础科学研究论文摘要

科技强国战略下的基础科学研究论文摘要

发布时间:

科技强国战略下的基础科学研究论文摘要

一、制定科教兴国战略势在必然 科教兴国战略是我们党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抉择。 第一,科教兴国战略是我们党在总结世界各国科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19世纪后半期以电力应用为特征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又一次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进入全面、深入发展阶段,科技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发展速度快慢、综合国力强弱的最重要因素。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近代以来,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成为各强国兴盛的重要原因。战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拥有一支受过一定基础教育、素质较高的熟练劳动力队伍。1994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世界科学报告》提出,“没有科学知识的传播就不会有经济的持续发展”。此后,许多国家纷纷将加速科技发展、抢占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作为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路。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第二,科教兴国战略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中国基本国情,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 我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增长方式还很落后,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我们面临着优化经济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彻底消除贫困等严峻任务,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实践证明,在一个劳动者素质不高的国家里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依靠科技和教育推动经济发展,是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正确把握国际政治、经济、技术环境发展趋势,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发展与产业创新发展、社会服务创新发展和环境创新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正确处理科技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协同关系,正确处理原始创新与系统集成创新的迭代关系,正确处理创新促进发展与科技引领未来的远近互动关系,正确处理创新资源配置中政府引导作用与市场主导作用之间的互补关系,正确处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系统融合关系,充分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变革和数字转型带来的战略机遇,明确中国特色科技强国建设思路和政策取向。撰稿丨穆荣平(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陈凯华(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技术预见专委会副主任)1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总体思路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具有前瞻性基础研究水平高、前沿引领技术创新能力强、带动世界科技发展范围广、引领国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作用强等特征。近现代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科技强国崛起的历史表明,世界科技强国崛起主要取决于五大关键因素:一是雄厚的经济实力;二是大学教育体制创新;三是科研组织建制化发展;四是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五是唯实求真开放包容制度文化环境。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根据自身竞争力演进需要,先后确立了贸易立国、技术立国、科技创新立国和知识产权立国等国家战略,走出了一条后发国家建设科技强国的道路。总体而言,世界科技强国所经历的从“经济强国”向“创新强国”,再向“科技强国”的梯次跃进,表明经济强国为建设创新强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创新强国为建设科技强国奠定了有效的创新体系与丰富的创新人才基础,科技强国是建设的目标,是经济强国可持续的保障。中国特色科技强国建设总体思路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按照经济强国—创新强国—科技强国的梯次建设目标要求,完善创新发展和创新创业制度文化环境,加快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系统,优化国家科学研究系统布局,强化国家产业创新系统布局,加快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等一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中西部国家中心城市布局建设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带动一批创新型城市群和创新型都市圈的快速发展,打造一批区域创新发展新引擎,支持创新主体全方位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支持区域创新和创业生态系统转型升级,支撑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社会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发展,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强国之路。聚焦世界经济强国目标,需要以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大学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一方面要进一步加速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强化企业全球制造和创新合作网络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国家创新型城市(群)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缩小中国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创新能力差距,缩小中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创新能力差距,支撑中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聚焦世界创新强国目标,需要以国家实验室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国家研究实验体系与能力建设和产业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一方面强化国家实验室体系支撑引领国家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独特功能;另一方面加强国家研究实验体系与能力和国家产业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支撑引领产业创新驱动与数字转型,培育源头技术驱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世界科技强国目标,需要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一流大学和创新型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网络与能力建设。一方面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支撑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聚和成就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缩小“中国学术界与世界主要科技强国学术界”之间创新能力差距;另一方面支持一批世界一流开放型大学和创新型跨国经营企业共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引领技术创新平台,培养全球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引领全球产业创新发展方向。2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政策取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从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出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着力加快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建设,着力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着力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着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深化科技创新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提升科技治理能力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提高国家科技资源整体配置效率和效益, 需要重点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推进政府宏观科技管理决策过程数字转型。建立国家科技管理决策专家系统和智能化决策辅助系统,动态监测全球科技发展趋势,评价经济、社会和环境创新发展的科技需求,支撑多元创新主体参与政府资助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决策。二是推进政府资助项目管理平台数字转型。建立政府资助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数字转型规范,动态监测评价科技活动进展并推动信息有效共享,强化政府多部门协同攻关和系统集成。三是推进科研成果管理模式数字转型。完善科学报告制度,建立数字化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和科技成果社会监督评价机制。(二)加快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建设,提升创新创造能力建设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强化科学技术引领未来功能和创新创造能力,需要重点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以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物质技术基础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契机,集聚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提升大学和科研院所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前沿引领技术原创能力,强化科学技术引领未来功能,引领学科交叉和融合科学发展。二是建设一批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强化大学、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优势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三是以国家创新型城市(都市圈)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强化区域(城市)特色优势创新体系建设,支撑区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三)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成就中国科学学派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成就中国科学学派,需要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研究型大学和一流科研院所科教融合机制,在面向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创新实践中培养高层次人才,在科教融合中强化研究型大学科研功能和一流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培养功能。二是建立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消除研究生培养学科壁垒,发挥科教融合优势,支持学科交叉、跨界融合,特别注重培养博士研究生创新创造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三是探索符合规律的研究型大学与一流科研院所科教融合的组织模式,支持学术大师思想传承和科研组织文化传承,在若干领域形成中国学派。四是扩大研究型大学和一流研究机构研究生招生自主权,建立招生规模与科研活动规模相匹配的科教融合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资源配置机制。(四)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培育科技引领能力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储备,培育科技引领能力,需要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价值导向,明确国立科研机构使命定位,建立国立科研机构动态调整机制,强化国立科研机构在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科学研究中的骨干引领作用。二是改革国立科研机构资助模式,根据使命定位确定经费保障方式,对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国立科研机构,加大财政经费保障力度;对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国立科研机构,应该加大重大科研任务的资助保障力度;对于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国立科研机构,应该探索中央、地方政府和企业联合资助模式,以服务企业的收入确定财政支持额度。三是探索国立科研机构国际化发展模式,通过双边或者多边合作机制,建立全球科学技术合作网络,在面对全球重大挑战领域构建全球科技创新命运共同体。(五)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源头创新能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方向的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强化企业源头创新能力,需要重点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为抓手,支持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企业海外研发中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二是加大企业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力度,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引导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三是支持企业主导建立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技术标准制定,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方向。四是支持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市场准入技术标准,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六)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人才涌现环境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和涌现机制, 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重点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创新创造人才培养,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方法和社会责任等内容贯穿教育全过程,着力培养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创造青少年人才。二是调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结构,在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着力发现和支持一批把握科技发展方向能力强的战略科技人才和系统集成能力强的科技领军人才,着力培养和支持一大批专业素养好、学术水平高的顶尖人才。三是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国际化发展理念,支持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机构国际化,推进国家科技计划面向全球杰出科技人才设立冠名人才项目,优化国际科技创新人才工作制度和科研环境,既支持中国科技创新人才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也创造条件成就全球杰出青年科技人才事业梦想。四是优化科技创新人才职业成长环境,建立科技创新人才价值创造贡献的社会认可机制,形成科技创新人才涌现的制度文化环境。本文内容来自《2019 国家科技竞争力报告》,经作者同意进行了适当的修改。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正确把握国际政治、经济、技术环境发展趋势,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发展与产业创新发展、社会服务创新发展和环境创新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正确处理科技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协同关系,正确处理原始创新与系统集成创新的迭代关系,正确处理创新促进发展与科技引领未来的远近互动关系,正确处理创新资源配置中政府引导作用与市场主导作用之间的互补关系,正确处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系统融合关系,充分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变革和数字转型带来的战略机遇,明确中国特色科技强国建设思路和政策取向。撰稿丨穆荣平(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陈凯华(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技术预见专委会副主任)1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总体思路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具有前瞻性基础研究水平高、前沿引领技术创新能力强、带动世界科技发展范围广、引领国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作用强等特征。近现代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科技强国崛起的历史表明,世界科技强国崛起主要取决于五大关键因素:一是雄厚的经济实力;二是大学教育体制创新;三是科研组织建制化发展;四是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五是唯实求真开放包容制度文化环境。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根据自身竞争力演进需要,先后确立了贸易立国、技术立国、科技创新立国和知识产权立国等国家战略,走出了一条后发国家建设科技强国的道路。总体而言,世界科技强国所经历的从“经济强国”向“创新强国”,再向“科技强国”的梯次跃进,表明经济强国为建设创新强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创新强国为建设科技强国奠定了有效的创新体系与丰富的创新人才基础,科技强国是建设的目标,是经济强国可持续的保障。中国特色科技强国建设总体思路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按照经济强国—创新强国—科技强国的梯次建设目标要求,完善创新发展和创新创业制度文化环境,加快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系统,优化国家科学研究系统布局,强化国家产业创新系统布局,加快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等一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中西部国家中心城市布局建设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带动一批创新型城市群和创新型都市圈的快速发展,打造一批区域创新发展新引擎,支持创新主体全方位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支持区域创新和创业生态系统转型升级,支撑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社会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发展,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强国之路。聚焦世界经济强国目标,需要以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大学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一方面要进一步加速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强化企业全球制造和创新合作网络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国家创新型城市(群)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缩小中国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创新能力差距,缩小中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创新能力差距,支撑中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聚焦世界创新强国目标,需要以国家实验室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国家研究实验体系与能力建设和产业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一方面强化国家实验室体系支撑引领国家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独特功能;另一方面加强国家研究实验体系与能力和国家产业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支撑引领产业创新驱动与数字转型,培育源头技术驱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世界科技强国目标,需要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一流大学和创新型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网络与能力建设。一方面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支撑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聚和成就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缩小“中国学术界与世界主要科技强国学术界”之间创新能力差距;另一方面支持一批世界一流开放型大学和创新型跨国经营企业共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引领技术创新平台,培养全球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引领全球产业创新发展方向。2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政策取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从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出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着力加快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建设,着力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着力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着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深化科技创新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提升科技治理能力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提高国家科技资源整体配置效率和效益, 需要重点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推进政府宏观科技管理决策过程数字转型。建立国家科技管理决策专家系统和智能化决策辅助系统,动态监测全球科技发展趋势,评价经济、社会和环境创新发展的科技需求,支撑多元创新主体参与政府资助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决策。二是推进政府资助项目管理平台数字转型。建立政府资助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数字转型规范,动态监测评价科技活动进展并推动信息有效共享,强化政府多部门协同攻关和系统集成。三是推进科研成果管理模式数字转型。完善科学报告制度,建立数字化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和科技成果社会监督评价机制。(二)加快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建设,提升创新创造能力建设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强化科学技术引领未来功能和创新创造能力,需要重点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以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物质技术基础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契机,集聚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提升大学和科研院所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前沿引领技术原创能力,强化科学技术引领未来功能,引领学科交叉和融合科学发展。二是建设一批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强化大学、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优势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三是以国家创新型城市(都市圈)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强化区域(城市)特色优势创新体系建设,支撑区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三)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成就中国科学学派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成就中国科学学派,需要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研究型大学和一流科研院所科教融合机制,在面向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创新实践中培养高层次人才,在科教融合中强化研究型大学科研功能和一流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培养功能。二是建立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消除研究生培养学科壁垒,发挥科教融合优势,支持学科交叉、跨界融合,特别注重培养博士研究生创新创造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三是探索符合规律的研究型大学与一流科研院所科教融合的组织模式,支持学术大师思想传承和科研组织文化传承,在若干领域形成中国学派。四是扩大研究型大学和一流研究机构研究生招生自主权,建立招生规模与科研活动规模相匹配的科教融合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资源配置机制。(四)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培育科技引领能力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储备,培育科技引领能力,需要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价值导向,明确国立科研机构使命定位,建立国立科研机构动态调整机制,强化国立科研机构在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科学研究中的骨干引领作用。二是改革国立科研机构资助模式,根据使命定位确定经费保障方式,对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国立科研机构,加大财政经费保障力度;对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国立科研机构,应该加大重大科研任务的资助保障力度;对于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国立科研机构,应该探索中央、地方政府和企业联合资助模式,以服务企业的收入确定财政支持额度。三是探索国立科研机构国际化发展模式,通过双边或者多边合作机制,建立全球科学技术合作网络,在面对全球重大挑战领域构建全球科技创新命运共同体。(五)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源头创新能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方向的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强化企业源头创新能力,需要重点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为抓手,支持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企业海外研发中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二是加大企业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力度,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引导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三是支持企业主导建立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技术标准制定,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方向。四是支持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市场准入技术标准,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六)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人才涌现环境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和涌现机制, 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重点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创新创造人才培养,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方法和社会责任等内容贯穿教育全过程,着力培养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创造青少年人才。二是调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结构,在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着力发现和支持一批把握科技发展方向能力强的战略科技人才和系统集成能力强的科技领军人才,着力培养和支持一大批专业素养好、学术水平高的顶尖人才。三是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国际化发展理念,支持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机构国际化,推进国家科技计划面向全球杰出科技人才设立冠名人才项目,优化国际科技创新人才工作制度和科研环境,既支持中国科技创新人才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也创造条件成就全球杰出青年科技人才事业梦想。四是优化科技创新人才职业成长环境,建立科技创新人才价值创造贡献的社会认可机制,形成科技创新人才涌现的制度文化环境。本文内容来自《2019 国家科技竞争力报告》,经作者同意进行了适当的修改。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如何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 摘要摘要摘要摘要::::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主义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教育 科学 兴国 发展教育和科学,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加强文化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也必然是兴国、强国的基础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现代化进程基本适应,取得了重要成就。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作为我们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培养大批人才建设人力资源保证。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认为国家应高优化教育机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的力度投入,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教育。让城务工人的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培养人才,富强国家。 科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国民富强的必要条件。我国科学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相对落后,要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大力推进科学的进步和创新,要坚持自主创新,引领未来,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的发展。还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铸造我国科技事业的新辉煌,提高社会的科学素质,正确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翻开青海的历史画卷,解放前的青海由于长期受马步芳政权的统治,政治黑暗,经济萧条,文化落后,人民生活极度贫困,国民经济濒于全面崩溃,当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青海,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的时候,呈现在党和政府以及全省各族人民面前的是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的破败局面。 是党和政府用自己思想方针,率领青海人民医治战争的伤口,恢复和发展青海的经济。在农业区进行减租、减息、实行土地改革政策,稳定了农牧区的社会秩序,使得各生产得以恢复,交通和水利设施也大为改善,对全省交通影响较大的民和享堂桥和乐都大峡桥,分别建成通车,把土路变为油路。缩小农牧业土特产品与工业品价格之间的大合理差价,从而成倍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青海省经济得到了全面复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得到了提高。正是因为有了党和政府自身思想条件的提高,才能带动人民发展经济。 解放后,党和政府积极恢复和发展中学教育,努力普及小学教育,开展扫盲活动,大办速成补习班,使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尽管还有很多人不上学,生活相当困苦,但无论在哪里,都洋溢着人们对新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信心。岁月铭刻着奋斗的艰辛,历史映衬着真理的光芒,经济的曲折发展告诉我们:教育事业的强大,对科学、经济、生活等都有影响力。 培养人才,发展经济。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积极发展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才能解决在发展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站在加速起飞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力发展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社会生活环境日趋复杂,在这个复杂而紧张的社会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必须努力增强对教育的兴趣,其次,要在满足成长需求上下功夫,增强自身的素质完成复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志存高远,始于足下,知识经济迅速的发展向我们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这一代是改革开放中出生的一代,是生活在独立强大的新中国的一代,是承担振兴中华历史使命的一代,让我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携手共创美好家园!

科技强国战略下的基础科学研究论文

一、制定科教兴国战略势在必然 科教兴国战略是我们党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抉择。 第一,科教兴国战略是我们党在总结世界各国科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19世纪后半期以电力应用为特征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又一次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进入全面、深入发展阶段,科技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发展速度快慢、综合国力强弱的最重要因素。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近代以来,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成为各强国兴盛的重要原因。战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拥有一支受过一定基础教育、素质较高的熟练劳动力队伍。1994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世界科学报告》提出,“没有科学知识的传播就不会有经济的持续发展”。此后,许多国家纷纷将加速科技发展、抢占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作为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路。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第二,科教兴国战略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中国基本国情,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 我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增长方式还很落后,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我们面临着优化经济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彻底消除贫困等严峻任务,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实践证明,在一个劳动者素质不高的国家里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依靠科技和教育推动经济发展,是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尽管说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了,美国是第一梯队,我国是第二梯队,尤其在军事方面,已经是除了美国,俄罗斯以外的第三大国了,我国的科学论文从数量上来说,可能已经是每年世界第一多了,但是从政治角度回答这个问题,我国只是科技大国,并非科技强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超级计算机、 生命科学、 载人航天等诸多高科技领域确实已跻身世界前列,但科技整体水平及自主创新能力仍较为落后,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而对一个国家科技力的评价是全面整体地分析。综上所述,我国仅是科技大国,并非科技强国。

如何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 摘要摘要摘要摘要::::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主义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教育 科学 兴国 发展教育和科学,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加强文化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也必然是兴国、强国的基础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现代化进程基本适应,取得了重要成就。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作为我们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培养大批人才建设人力资源保证。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认为国家应高优化教育机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的力度投入,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教育。让城务工人的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培养人才,富强国家。 科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国民富强的必要条件。我国科学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相对落后,要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大力推进科学的进步和创新,要坚持自主创新,引领未来,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的发展。还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铸造我国科技事业的新辉煌,提高社会的科学素质,正确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翻开青海的历史画卷,解放前的青海由于长期受马步芳政权的统治,政治黑暗,经济萧条,文化落后,人民生活极度贫困,国民经济濒于全面崩溃,当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青海,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的时候,呈现在党和政府以及全省各族人民面前的是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的破败局面。 是党和政府用自己思想方针,率领青海人民医治战争的伤口,恢复和发展青海的经济。在农业区进行减租、减息、实行土地改革政策,稳定了农牧区的社会秩序,使得各生产得以恢复,交通和水利设施也大为改善,对全省交通影响较大的民和享堂桥和乐都大峡桥,分别建成通车,把土路变为油路。缩小农牧业土特产品与工业品价格之间的大合理差价,从而成倍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青海省经济得到了全面复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得到了提高。正是因为有了党和政府自身思想条件的提高,才能带动人民发展经济。 解放后,党和政府积极恢复和发展中学教育,努力普及小学教育,开展扫盲活动,大办速成补习班,使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尽管还有很多人不上学,生活相当困苦,但无论在哪里,都洋溢着人们对新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信心。岁月铭刻着奋斗的艰辛,历史映衬着真理的光芒,经济的曲折发展告诉我们:教育事业的强大,对科学、经济、生活等都有影响力。 培养人才,发展经济。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积极发展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才能解决在发展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站在加速起飞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力发展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社会生活环境日趋复杂,在这个复杂而紧张的社会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必须努力增强对教育的兴趣,其次,要在满足成长需求上下功夫,增强自身的素质完成复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志存高远,始于足下,知识经济迅速的发展向我们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这一代是改革开放中出生的一代,是生活在独立强大的新中国的一代,是承担振兴中华历史使命的一代,让我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携手共创美好家园!

科技强国战略下的基础科学研究论文目录

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正确把握国际政治、经济、技术环境发展趋势,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发展与产业创新发展、社会服务创新发展和环境创新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正确处理科技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协同关系,正确处理原始创新与系统集成创新的迭代关系,正确处理创新促进发展与科技引领未来的远近互动关系,正确处理创新资源配置中政府引导作用与市场主导作用之间的互补关系,正确处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系统融合关系,充分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变革和数字转型带来的战略机遇,明确中国特色科技强国建设思路和政策取向。撰稿丨穆荣平(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陈凯华(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技术预见专委会副主任)1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总体思路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具有前瞻性基础研究水平高、前沿引领技术创新能力强、带动世界科技发展范围广、引领国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作用强等特征。近现代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科技强国崛起的历史表明,世界科技强国崛起主要取决于五大关键因素:一是雄厚的经济实力;二是大学教育体制创新;三是科研组织建制化发展;四是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五是唯实求真开放包容制度文化环境。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根据自身竞争力演进需要,先后确立了贸易立国、技术立国、科技创新立国和知识产权立国等国家战略,走出了一条后发国家建设科技强国的道路。总体而言,世界科技强国所经历的从“经济强国”向“创新强国”,再向“科技强国”的梯次跃进,表明经济强国为建设创新强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创新强国为建设科技强国奠定了有效的创新体系与丰富的创新人才基础,科技强国是建设的目标,是经济强国可持续的保障。中国特色科技强国建设总体思路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按照经济强国—创新强国—科技强国的梯次建设目标要求,完善创新发展和创新创业制度文化环境,加快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系统,优化国家科学研究系统布局,强化国家产业创新系统布局,加快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等一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中西部国家中心城市布局建设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带动一批创新型城市群和创新型都市圈的快速发展,打造一批区域创新发展新引擎,支持创新主体全方位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支持区域创新和创业生态系统转型升级,支撑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社会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发展,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强国之路。聚焦世界经济强国目标,需要以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大学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一方面要进一步加速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强化企业全球制造和创新合作网络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国家创新型城市(群)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缩小中国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创新能力差距,缩小中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创新能力差距,支撑中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聚焦世界创新强国目标,需要以国家实验室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国家研究实验体系与能力建设和产业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一方面强化国家实验室体系支撑引领国家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独特功能;另一方面加强国家研究实验体系与能力和国家产业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支撑引领产业创新驱动与数字转型,培育源头技术驱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世界科技强国目标,需要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一流大学和创新型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网络与能力建设。一方面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支撑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聚和成就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缩小“中国学术界与世界主要科技强国学术界”之间创新能力差距;另一方面支持一批世界一流开放型大学和创新型跨国经营企业共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引领技术创新平台,培养全球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引领全球产业创新发展方向。2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政策取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从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出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着力加快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建设,着力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着力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着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深化科技创新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提升科技治理能力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提高国家科技资源整体配置效率和效益, 需要重点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推进政府宏观科技管理决策过程数字转型。建立国家科技管理决策专家系统和智能化决策辅助系统,动态监测全球科技发展趋势,评价经济、社会和环境创新发展的科技需求,支撑多元创新主体参与政府资助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决策。二是推进政府资助项目管理平台数字转型。建立政府资助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数字转型规范,动态监测评价科技活动进展并推动信息有效共享,强化政府多部门协同攻关和系统集成。三是推进科研成果管理模式数字转型。完善科学报告制度,建立数字化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和科技成果社会监督评价机制。(二)加快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建设,提升创新创造能力建设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强化科学技术引领未来功能和创新创造能力,需要重点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以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物质技术基础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契机,集聚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提升大学和科研院所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前沿引领技术原创能力,强化科学技术引领未来功能,引领学科交叉和融合科学发展。二是建设一批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强化大学、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优势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三是以国家创新型城市(都市圈)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强化区域(城市)特色优势创新体系建设,支撑区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三)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成就中国科学学派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成就中国科学学派,需要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研究型大学和一流科研院所科教融合机制,在面向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创新实践中培养高层次人才,在科教融合中强化研究型大学科研功能和一流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培养功能。二是建立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消除研究生培养学科壁垒,发挥科教融合优势,支持学科交叉、跨界融合,特别注重培养博士研究生创新创造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三是探索符合规律的研究型大学与一流科研院所科教融合的组织模式,支持学术大师思想传承和科研组织文化传承,在若干领域形成中国学派。四是扩大研究型大学和一流研究机构研究生招生自主权,建立招生规模与科研活动规模相匹配的科教融合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资源配置机制。(四)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培育科技引领能力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储备,培育科技引领能力,需要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价值导向,明确国立科研机构使命定位,建立国立科研机构动态调整机制,强化国立科研机构在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科学研究中的骨干引领作用。二是改革国立科研机构资助模式,根据使命定位确定经费保障方式,对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国立科研机构,加大财政经费保障力度;对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国立科研机构,应该加大重大科研任务的资助保障力度;对于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国立科研机构,应该探索中央、地方政府和企业联合资助模式,以服务企业的收入确定财政支持额度。三是探索国立科研机构国际化发展模式,通过双边或者多边合作机制,建立全球科学技术合作网络,在面对全球重大挑战领域构建全球科技创新命运共同体。(五)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源头创新能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方向的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强化企业源头创新能力,需要重点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为抓手,支持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企业海外研发中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二是加大企业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力度,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引导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三是支持企业主导建立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技术标准制定,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方向。四是支持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市场准入技术标准,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六)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人才涌现环境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和涌现机制, 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重点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创新创造人才培养,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方法和社会责任等内容贯穿教育全过程,着力培养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创造青少年人才。二是调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结构,在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着力发现和支持一批把握科技发展方向能力强的战略科技人才和系统集成能力强的科技领军人才,着力培养和支持一大批专业素养好、学术水平高的顶尖人才。三是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国际化发展理念,支持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机构国际化,推进国家科技计划面向全球杰出科技人才设立冠名人才项目,优化国际科技创新人才工作制度和科研环境,既支持中国科技创新人才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也创造条件成就全球杰出青年科技人才事业梦想。四是优化科技创新人才职业成长环境,建立科技创新人才价值创造贡献的社会认可机制,形成科技创新人才涌现的制度文化环境。本文内容来自《2019 国家科技竞争力报告》,经作者同意进行了适当的修改。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正确把握国际政治、经济、技术环境发展趋势,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发展与产业创新发展、社会服务创新发展和环境创新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正确处理科技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协同关系,正确处理原始创新与系统集成创新的迭代关系,正确处理创新促进发展与科技引领未来的远近互动关系,正确处理创新资源配置中政府引导作用与市场主导作用之间的互补关系,正确处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系统融合关系,充分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变革和数字转型带来的战略机遇,明确中国特色科技强国建设思路和政策取向。撰稿丨穆荣平(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陈凯华(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技术预见专委会副主任)1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总体思路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具有前瞻性基础研究水平高、前沿引领技术创新能力强、带动世界科技发展范围广、引领国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作用强等特征。近现代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科技强国崛起的历史表明,世界科技强国崛起主要取决于五大关键因素:一是雄厚的经济实力;二是大学教育体制创新;三是科研组织建制化发展;四是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五是唯实求真开放包容制度文化环境。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根据自身竞争力演进需要,先后确立了贸易立国、技术立国、科技创新立国和知识产权立国等国家战略,走出了一条后发国家建设科技强国的道路。总体而言,世界科技强国所经历的从“经济强国”向“创新强国”,再向“科技强国”的梯次跃进,表明经济强国为建设创新强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创新强国为建设科技强国奠定了有效的创新体系与丰富的创新人才基础,科技强国是建设的目标,是经济强国可持续的保障。中国特色科技强国建设总体思路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按照经济强国—创新强国—科技强国的梯次建设目标要求,完善创新发展和创新创业制度文化环境,加快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系统,优化国家科学研究系统布局,强化国家产业创新系统布局,加快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等一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中西部国家中心城市布局建设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带动一批创新型城市群和创新型都市圈的快速发展,打造一批区域创新发展新引擎,支持创新主体全方位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支持区域创新和创业生态系统转型升级,支撑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社会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发展,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强国之路。聚焦世界经济强国目标,需要以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大学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一方面要进一步加速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强化企业全球制造和创新合作网络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国家创新型城市(群)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缩小中国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创新能力差距,缩小中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创新能力差距,支撑中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聚焦世界创新强国目标,需要以国家实验室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国家研究实验体系与能力建设和产业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一方面强化国家实验室体系支撑引领国家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独特功能;另一方面加强国家研究实验体系与能力和国家产业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支撑引领产业创新驱动与数字转型,培育源头技术驱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世界科技强国目标,需要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一流大学和创新型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网络与能力建设。一方面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支撑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聚和成就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缩小“中国学术界与世界主要科技强国学术界”之间创新能力差距;另一方面支持一批世界一流开放型大学和创新型跨国经营企业共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引领技术创新平台,培养全球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引领全球产业创新发展方向。2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政策取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从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出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着力加快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建设,着力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着力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着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深化科技创新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提升科技治理能力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提高国家科技资源整体配置效率和效益, 需要重点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推进政府宏观科技管理决策过程数字转型。建立国家科技管理决策专家系统和智能化决策辅助系统,动态监测全球科技发展趋势,评价经济、社会和环境创新发展的科技需求,支撑多元创新主体参与政府资助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决策。二是推进政府资助项目管理平台数字转型。建立政府资助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数字转型规范,动态监测评价科技活动进展并推动信息有效共享,强化政府多部门协同攻关和系统集成。三是推进科研成果管理模式数字转型。完善科学报告制度,建立数字化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和科技成果社会监督评价机制。(二)加快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建设,提升创新创造能力建设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强化科学技术引领未来功能和创新创造能力,需要重点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以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物质技术基础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契机,集聚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提升大学和科研院所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前沿引领技术原创能力,强化科学技术引领未来功能,引领学科交叉和融合科学发展。二是建设一批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强化大学、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优势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三是以国家创新型城市(都市圈)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强化区域(城市)特色优势创新体系建设,支撑区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三)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成就中国科学学派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成就中国科学学派,需要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研究型大学和一流科研院所科教融合机制,在面向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创新实践中培养高层次人才,在科教融合中强化研究型大学科研功能和一流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培养功能。二是建立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消除研究生培养学科壁垒,发挥科教融合优势,支持学科交叉、跨界融合,特别注重培养博士研究生创新创造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三是探索符合规律的研究型大学与一流科研院所科教融合的组织模式,支持学术大师思想传承和科研组织文化传承,在若干领域形成中国学派。四是扩大研究型大学和一流研究机构研究生招生自主权,建立招生规模与科研活动规模相匹配的科教融合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资源配置机制。(四)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培育科技引领能力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储备,培育科技引领能力,需要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价值导向,明确国立科研机构使命定位,建立国立科研机构动态调整机制,强化国立科研机构在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科学研究中的骨干引领作用。二是改革国立科研机构资助模式,根据使命定位确定经费保障方式,对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国立科研机构,加大财政经费保障力度;对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国立科研机构,应该加大重大科研任务的资助保障力度;对于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国立科研机构,应该探索中央、地方政府和企业联合资助模式,以服务企业的收入确定财政支持额度。三是探索国立科研机构国际化发展模式,通过双边或者多边合作机制,建立全球科学技术合作网络,在面对全球重大挑战领域构建全球科技创新命运共同体。(五)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源头创新能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方向的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强化企业源头创新能力,需要重点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为抓手,支持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企业海外研发中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二是加大企业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力度,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引导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三是支持企业主导建立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技术标准制定,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方向。四是支持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市场准入技术标准,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六)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人才涌现环境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和涌现机制, 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重点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创新创造人才培养,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方法和社会责任等内容贯穿教育全过程,着力培养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创造青少年人才。二是调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结构,在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着力发现和支持一批把握科技发展方向能力强的战略科技人才和系统集成能力强的科技领军人才,着力培养和支持一大批专业素养好、学术水平高的顶尖人才。三是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国际化发展理念,支持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机构国际化,推进国家科技计划面向全球杰出科技人才设立冠名人才项目,优化国际科技创新人才工作制度和科研环境,既支持中国科技创新人才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也创造条件成就全球杰出青年科技人才事业梦想。四是优化科技创新人才职业成长环境,建立科技创新人才价值创造贡献的社会认可机制,形成科技创新人才涌现的制度文化环境。本文内容来自《2019 国家科技竞争力报告》,经作者同意进行了适当的修改。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人才培养 和人才储备 人才利用 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与分配制度

‍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正确把握国际政治、经济、技术环境发展趋势,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发展与产业创新发展、社会服务创新发展和环境创新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正确处理科技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协同关系,正确处理原始创新与系统集成创新的迭代关系,正确处理创新促进发展与科技引领未来的远近互动关系,正确处理创新资源配置中政府引导作用与市场主导作用之间的互补关系,正确处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系统融合关系,充分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变革和数字转型带来的战略机遇,明确中国特色科技强国建设思路和政策取向。撰稿丨穆荣平(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陈凯华(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技术预见专委会副主任)1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总体思路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具有前瞻性基础研究水平高、前沿引领技术创新能力强、带动世界科技发展范围广、引领国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作用强等特征。近现代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科技强国崛起的历史表明,世界科技强国崛起主要取决于五大关键因素:一是雄厚的经济实力;二是大学教育体制创新;三是科研组织建制化发展;四是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五是唯实求真开放包容制度文化环境。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根据自身竞争力演进需要,先后确立了贸易立国、技术立国、科技创新立国和知识产权立国等国家战略,走出了一条后发国家建设科技强国的道路。总体而言,世界科技强国所经历的从“经济强国”向“创新强国”,再向“科技强国”的梯次跃进,表明经济强国为建设创新强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创新强国为建设科技强国奠定了有效的创新体系与丰富的创新人才基础,科技强国是建设的目标,是经济强国可持续的保障。中国特色科技强国建设总体思路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按照经济强国—创新强国—科技强国的梯次建设目标要求,完善创新发展和创新创业制度文化环境,加快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系统,优化国家科学研究系统布局,强化国家产业创新系统布局,加快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等一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中西部国家中心城市布局建设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带动一批创新型城市群和创新型都市圈的快速发展,打造一批区域创新发展新引擎,支持创新主体全方位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支持区域创新和创业生态系统转型升级,支撑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社会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发展,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强国之路。聚焦世界经济强国目标,需要以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大学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一方面要进一步加速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强化企业全球制造和创新合作网络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国家创新型城市(群)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缩小中国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创新能力差距,缩小中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创新能力差距,支撑中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聚焦世界创新强国目标,需要以国家实验室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国家研究实验体系与能力建设和产业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一方面强化国家实验室体系支撑引领国家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独特功能;另一方面加强国家研究实验体系与能力和国家产业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支撑引领产业创新驱动与数字转型,培育源头技术驱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世界科技强国目标,需要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一流大学和创新型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网络与能力建设。一方面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支撑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聚和成就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缩小“中国学术界与世界主要科技强国学术界”之间创新能力差距;另一方面支持一批世界一流开放型大学和创新型跨国经营企业共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引领技术创新平台,培养全球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引领全球产业创新发展方向。2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政策取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从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出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着力加快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建设,着力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着力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着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深化科技创新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提升科技治理能力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提高国家科技资源整体配置效率和效益, 需要重点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推进政府宏观科技管理决策过程数字转型。建立国家科技管理决策专家系统和智能化决策辅助系统,动态监测全球科技发展趋势,评价经济、社会和环境创新发展的科技需求,支撑多元创新主体参与政府资助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决策。二是推进政府资助项目管理平台数字转型。建立政府资助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数字转型规范,动态监测评价科技活动进展并推动信息有效共享,强化政府多部门协同攻关和系统集成。三是推进科研成果管理模式数字转型。完善科学报告制度,建立数字化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和科技成果社会监督评价机制。(二)加快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建设,提升创新创造能力建设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强化科学技术引领未来功能和创新创造能力,需要重点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以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物质技术基础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契机,集聚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提升大学和科研院所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前沿引领技术原创能力,强化科学技术引领未来功能,引领学科交叉和融合科学发展。二是建设一批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强化大学、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优势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三是以国家创新型城市(都市圈)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强化区域(城市)特色优势创新体系建设,支撑区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三)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成就中国科学学派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成就中国科学学派,需要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研究型大学和一流科研院所科教融合机制,在面向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创新实践中培养高层次人才,在科教融合中强化研究型大学科研功能和一流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培养功能。二是建立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消除研究生培养学科壁垒,发挥科教融合优势,支持学科交叉、跨界融合,特别注重培养博士研究生创新创造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三是探索符合规律的研究型大学与一流科研院所科教融合的组织模式,支持学术大师思想传承和科研组织文化传承,在若干领域形成中国学派。四是扩大研究型大学和一流研究机构研究生招生自主权,建立招生规模与科研活动规模相匹配的科教融合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资源配置机制。(四)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培育科技引领能力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储备,培育科技引领能力,需要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价值导向,明确国立科研机构使命定位,建立国立科研机构动态调整机制,强化国立科研机构在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科学研究中的骨干引领作用。二是改革国立科研机构资助模式,根据使命定位确定经费保障方式,对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国立科研机构,加大财政经费保障力度;对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国立科研机构,应该加大重大科研任务的资助保障力度;对于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国立科研机构,应该探索中央、地方政府和企业联合资助模式,以服务企业的收入确定财政支持额度。三是探索国立科研机构国际化发展模式,通过双边或者多边合作机制,建立全球科学技术合作网络,在面对全球重大挑战领域构建全球科技创新命运共同体。(五)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源头创新能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方向的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强化企业源头创新能力,需要重点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为抓手,支持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企业海外研发中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二是加大企业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力度,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引导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三是支持企业主导建立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技术标准制定,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方向。四是支持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市场准入技术标准,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六)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人才涌现环境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和涌现机制, 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重点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创新创造人才培养,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方法和社会责任等内容贯穿教育全过程,着力培养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创造青少年人才。二是调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结构,在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着力发现和支持一批把握科技发展方向能力强的战略科技人才和系统集成能力强的科技领军人才,着力培养和支持一大批专业素养好、学术水平高的顶尖人才。三是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国际化发展理念,支持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机构国际化,推进国家科技计划面向全球杰出科技人才设立冠名人才项目,优化国际科技创新人才工作制度和科研环境,既支持中国科技创新人才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也创造条件成就全球杰出青年科技人才事业梦想。四是优化科技创新人才职业成长环境,建立科技创新人才价值创造贡献的社会认可机制,形成科技创新人才涌现的制度文化环境。本文内容来自《2019 国家科技竞争力报告》,经作者同意进行了适当的修改。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科技强国战略下的基础科学研究论文题目

人才培养 和人才储备 人才利用 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与分配制度

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正确把握国际政治、经济、技术环境发展趋势,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发展与产业创新发展、社会服务创新发展和环境创新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正确处理科技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协同关系,正确处理原始创新与系统集成创新的迭代关系,正确处理创新促进发展与科技引领未来的远近互动关系,正确处理创新资源配置中政府引导作用与市场主导作用之间的互补关系,正确处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系统融合关系,充分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变革和数字转型带来的战略机遇,明确中国特色科技强国建设思路和政策取向。撰稿丨穆荣平(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陈凯华(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技术预见专委会副主任)1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总体思路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具有前瞻性基础研究水平高、前沿引领技术创新能力强、带动世界科技发展范围广、引领国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作用强等特征。近现代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科技强国崛起的历史表明,世界科技强国崛起主要取决于五大关键因素:一是雄厚的经济实力;二是大学教育体制创新;三是科研组织建制化发展;四是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五是唯实求真开放包容制度文化环境。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根据自身竞争力演进需要,先后确立了贸易立国、技术立国、科技创新立国和知识产权立国等国家战略,走出了一条后发国家建设科技强国的道路。总体而言,世界科技强国所经历的从“经济强国”向“创新强国”,再向“科技强国”的梯次跃进,表明经济强国为建设创新强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创新强国为建设科技强国奠定了有效的创新体系与丰富的创新人才基础,科技强国是建设的目标,是经济强国可持续的保障。中国特色科技强国建设总体思路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按照经济强国—创新强国—科技强国的梯次建设目标要求,完善创新发展和创新创业制度文化环境,加快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系统,优化国家科学研究系统布局,强化国家产业创新系统布局,加快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等一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中西部国家中心城市布局建设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带动一批创新型城市群和创新型都市圈的快速发展,打造一批区域创新发展新引擎,支持创新主体全方位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支持区域创新和创业生态系统转型升级,支撑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社会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发展,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强国之路。聚焦世界经济强国目标,需要以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大学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一方面要进一步加速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强化企业全球制造和创新合作网络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国家创新型城市(群)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缩小中国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创新能力差距,缩小中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创新能力差距,支撑中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聚焦世界创新强国目标,需要以国家实验室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国家研究实验体系与能力建设和产业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一方面强化国家实验室体系支撑引领国家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独特功能;另一方面加强国家研究实验体系与能力和国家产业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支撑引领产业创新驱动与数字转型,培育源头技术驱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世界科技强国目标,需要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一流大学和创新型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网络与能力建设。一方面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支撑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聚和成就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缩小“中国学术界与世界主要科技强国学术界”之间创新能力差距;另一方面支持一批世界一流开放型大学和创新型跨国经营企业共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引领技术创新平台,培养全球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引领全球产业创新发展方向。2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政策取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从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出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着力加快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建设,着力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着力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着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深化科技创新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提升科技治理能力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提高国家科技资源整体配置效率和效益, 需要重点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推进政府宏观科技管理决策过程数字转型。建立国家科技管理决策专家系统和智能化决策辅助系统,动态监测全球科技发展趋势,评价经济、社会和环境创新发展的科技需求,支撑多元创新主体参与政府资助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决策。二是推进政府资助项目管理平台数字转型。建立政府资助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数字转型规范,动态监测评价科技活动进展并推动信息有效共享,强化政府多部门协同攻关和系统集成。三是推进科研成果管理模式数字转型。完善科学报告制度,建立数字化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和科技成果社会监督评价机制。(二)加快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建设,提升创新创造能力建设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强化科学技术引领未来功能和创新创造能力,需要重点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以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物质技术基础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契机,集聚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提升大学和科研院所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前沿引领技术原创能力,强化科学技术引领未来功能,引领学科交叉和融合科学发展。二是建设一批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强化大学、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优势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三是以国家创新型城市(都市圈)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强化区域(城市)特色优势创新体系建设,支撑区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三)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成就中国科学学派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成就中国科学学派,需要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研究型大学和一流科研院所科教融合机制,在面向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创新实践中培养高层次人才,在科教融合中强化研究型大学科研功能和一流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培养功能。二是建立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消除研究生培养学科壁垒,发挥科教融合优势,支持学科交叉、跨界融合,特别注重培养博士研究生创新创造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三是探索符合规律的研究型大学与一流科研院所科教融合的组织模式,支持学术大师思想传承和科研组织文化传承,在若干领域形成中国学派。四是扩大研究型大学和一流研究机构研究生招生自主权,建立招生规模与科研活动规模相匹配的科教融合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资源配置机制。(四)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培育科技引领能力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储备,培育科技引领能力,需要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价值导向,明确国立科研机构使命定位,建立国立科研机构动态调整机制,强化国立科研机构在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科学研究中的骨干引领作用。二是改革国立科研机构资助模式,根据使命定位确定经费保障方式,对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国立科研机构,加大财政经费保障力度;对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国立科研机构,应该加大重大科研任务的资助保障力度;对于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国立科研机构,应该探索中央、地方政府和企业联合资助模式,以服务企业的收入确定财政支持额度。三是探索国立科研机构国际化发展模式,通过双边或者多边合作机制,建立全球科学技术合作网络,在面对全球重大挑战领域构建全球科技创新命运共同体。(五)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源头创新能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方向的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强化企业源头创新能力,需要重点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为抓手,支持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企业海外研发中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二是加大企业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力度,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引导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三是支持企业主导建立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技术标准制定,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方向。四是支持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市场准入技术标准,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六)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人才涌现环境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和涌现机制, 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重点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创新创造人才培养,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方法和社会责任等内容贯穿教育全过程,着力培养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创造青少年人才。二是调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结构,在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着力发现和支持一批把握科技发展方向能力强的战略科技人才和系统集成能力强的科技领军人才,着力培养和支持一大批专业素养好、学术水平高的顶尖人才。三是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国际化发展理念,支持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机构国际化,推进国家科技计划面向全球杰出科技人才设立冠名人才项目,优化国际科技创新人才工作制度和科研环境,既支持中国科技创新人才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也创造条件成就全球杰出青年科技人才事业梦想。四是优化科技创新人才职业成长环境,建立科技创新人才价值创造贡献的社会认可机制,形成科技创新人才涌现的制度文化环境。本文内容来自《2019 国家科技竞争力报告》,经作者同意进行了适当的修改。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正确把握国际政治、经济、技术环境发展趋势,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发展与产业创新发展、社会服务创新发展和环境创新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正确处理科技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协同关系,正确处理原始创新与系统集成创新的迭代关系,正确处理创新促进发展与科技引领未来的远近互动关系,正确处理创新资源配置中政府引导作用与市场主导作用之间的互补关系,正确处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系统融合关系,充分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变革和数字转型带来的战略机遇,明确中国特色科技强国建设思路和政策取向。撰稿丨穆荣平(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陈凯华(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技术预见专委会副主任)1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总体思路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具有前瞻性基础研究水平高、前沿引领技术创新能力强、带动世界科技发展范围广、引领国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作用强等特征。近现代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科技强国崛起的历史表明,世界科技强国崛起主要取决于五大关键因素:一是雄厚的经济实力;二是大学教育体制创新;三是科研组织建制化发展;四是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五是唯实求真开放包容制度文化环境。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根据自身竞争力演进需要,先后确立了贸易立国、技术立国、科技创新立国和知识产权立国等国家战略,走出了一条后发国家建设科技强国的道路。总体而言,世界科技强国所经历的从“经济强国”向“创新强国”,再向“科技强国”的梯次跃进,表明经济强国为建设创新强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创新强国为建设科技强国奠定了有效的创新体系与丰富的创新人才基础,科技强国是建设的目标,是经济强国可持续的保障。中国特色科技强国建设总体思路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按照经济强国—创新强国—科技强国的梯次建设目标要求,完善创新发展和创新创业制度文化环境,加快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系统,优化国家科学研究系统布局,强化国家产业创新系统布局,加快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等一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中西部国家中心城市布局建设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带动一批创新型城市群和创新型都市圈的快速发展,打造一批区域创新发展新引擎,支持创新主体全方位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支持区域创新和创业生态系统转型升级,支撑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社会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发展,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强国之路。聚焦世界经济强国目标,需要以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大学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一方面要进一步加速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强化企业全球制造和创新合作网络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国家创新型城市(群)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缩小中国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创新能力差距,缩小中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创新能力差距,支撑中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聚焦世界创新强国目标,需要以国家实验室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国家研究实验体系与能力建设和产业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一方面强化国家实验室体系支撑引领国家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独特功能;另一方面加强国家研究实验体系与能力和国家产业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支撑引领产业创新驱动与数字转型,培育源头技术驱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世界科技强国目标,需要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一流大学和创新型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网络与能力建设。一方面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支撑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聚和成就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缩小“中国学术界与世界主要科技强国学术界”之间创新能力差距;另一方面支持一批世界一流开放型大学和创新型跨国经营企业共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引领技术创新平台,培养全球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引领全球产业创新发展方向。2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政策取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从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出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着力加快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建设,着力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着力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着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深化科技创新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提升科技治理能力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提高国家科技资源整体配置效率和效益, 需要重点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推进政府宏观科技管理决策过程数字转型。建立国家科技管理决策专家系统和智能化决策辅助系统,动态监测全球科技发展趋势,评价经济、社会和环境创新发展的科技需求,支撑多元创新主体参与政府资助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决策。二是推进政府资助项目管理平台数字转型。建立政府资助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数字转型规范,动态监测评价科技活动进展并推动信息有效共享,强化政府多部门协同攻关和系统集成。三是推进科研成果管理模式数字转型。完善科学报告制度,建立数字化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和科技成果社会监督评价机制。(二)加快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建设,提升创新创造能力建设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强化科学技术引领未来功能和创新创造能力,需要重点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以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物质技术基础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契机,集聚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提升大学和科研院所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前沿引领技术原创能力,强化科学技术引领未来功能,引领学科交叉和融合科学发展。二是建设一批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强化大学、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优势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三是以国家创新型城市(都市圈)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强化区域(城市)特色优势创新体系建设,支撑区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三)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成就中国科学学派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成就中国科学学派,需要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研究型大学和一流科研院所科教融合机制,在面向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创新实践中培养高层次人才,在科教融合中强化研究型大学科研功能和一流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培养功能。二是建立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消除研究生培养学科壁垒,发挥科教融合优势,支持学科交叉、跨界融合,特别注重培养博士研究生创新创造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三是探索符合规律的研究型大学与一流科研院所科教融合的组织模式,支持学术大师思想传承和科研组织文化传承,在若干领域形成中国学派。四是扩大研究型大学和一流研究机构研究生招生自主权,建立招生规模与科研活动规模相匹配的科教融合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资源配置机制。(四)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培育科技引领能力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储备,培育科技引领能力,需要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价值导向,明确国立科研机构使命定位,建立国立科研机构动态调整机制,强化国立科研机构在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科学研究中的骨干引领作用。二是改革国立科研机构资助模式,根据使命定位确定经费保障方式,对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国立科研机构,加大财政经费保障力度;对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国立科研机构,应该加大重大科研任务的资助保障力度;对于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国立科研机构,应该探索中央、地方政府和企业联合资助模式,以服务企业的收入确定财政支持额度。三是探索国立科研机构国际化发展模式,通过双边或者多边合作机制,建立全球科学技术合作网络,在面对全球重大挑战领域构建全球科技创新命运共同体。(五)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源头创新能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方向的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强化企业源头创新能力,需要重点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为抓手,支持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企业海外研发中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二是加大企业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力度,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引导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三是支持企业主导建立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技术标准制定,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方向。四是支持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市场准入技术标准,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六)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人才涌现环境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和涌现机制, 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重点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创新创造人才培养,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方法和社会责任等内容贯穿教育全过程,着力培养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创造青少年人才。二是调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结构,在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着力发现和支持一批把握科技发展方向能力强的战略科技人才和系统集成能力强的科技领军人才,着力培养和支持一大批专业素养好、学术水平高的顶尖人才。三是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国际化发展理念,支持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机构国际化,推进国家科技计划面向全球杰出科技人才设立冠名人才项目,优化国际科技创新人才工作制度和科研环境,既支持中国科技创新人才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也创造条件成就全球杰出青年科技人才事业梦想。四是优化科技创新人才职业成长环境,建立科技创新人才价值创造贡献的社会认可机制,形成科技创新人才涌现的制度文化环境。本文内容来自《2019 国家科技竞争力报告》,经作者同意进行了适当的修改。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正确把握国际政治、经济、技术环境发展趋势,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发展与产业创新发展、社会服务创新发展和环境创新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正确处理科技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协同关系,正确处理原始创新与系统集成创新的迭代关系,正确处理创新促进发展与科技引领未来的远近互动关系,正确处理创新资源配置中政府引导作用与市场主导作用之间的互补关系,正确处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系统融合关系,充分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变革和数字转型带来的战略机遇,明确中国特色科技强国建设思路和政策取向。撰稿丨穆荣平(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陈凯华(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技术预见专委会副主任)1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总体思路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具有前瞻性基础研究水平高、前沿引领技术创新能力强、带动世界科技发展范围广、引领国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作用强等特征。近现代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科技强国崛起的历史表明,世界科技强国崛起主要取决于五大关键因素:一是雄厚的经济实力;二是大学教育体制创新;三是科研组织建制化发展;四是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五是唯实求真开放包容制度文化环境。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根据自身竞争力演进需要,先后确立了贸易立国、技术立国、科技创新立国和知识产权立国等国家战略,走出了一条后发国家建设科技强国的道路。总体而言,世界科技强国所经历的从“经济强国”向“创新强国”,再向“科技强国”的梯次跃进,表明经济强国为建设创新强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创新强国为建设科技强国奠定了有效的创新体系与丰富的创新人才基础,科技强国是建设的目标,是经济强国可持续的保障。中国特色科技强国建设总体思路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按照经济强国—创新强国—科技强国的梯次建设目标要求,完善创新发展和创新创业制度文化环境,加快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系统,优化国家科学研究系统布局,强化国家产业创新系统布局,加快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等一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中西部国家中心城市布局建设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带动一批创新型城市群和创新型都市圈的快速发展,打造一批区域创新发展新引擎,支持创新主体全方位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支持区域创新和创业生态系统转型升级,支撑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社会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发展,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强国之路。聚焦世界经济强国目标,需要以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大学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一方面要进一步加速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强化企业全球制造和创新合作网络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国家创新型城市(群)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缩小中国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创新能力差距,缩小中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创新能力差距,支撑中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聚焦世界创新强国目标,需要以国家实验室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国家研究实验体系与能力建设和产业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一方面强化国家实验室体系支撑引领国家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独特功能;另一方面加强国家研究实验体系与能力和国家产业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支撑引领产业创新驱动与数字转型,培育源头技术驱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世界科技强国目标,需要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一流大学和创新型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网络与能力建设。一方面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支撑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聚和成就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缩小“中国学术界与世界主要科技强国学术界”之间创新能力差距;另一方面支持一批世界一流开放型大学和创新型跨国经营企业共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引领技术创新平台,培养全球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引领全球产业创新发展方向。2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政策取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从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出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着力加快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建设,着力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着力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着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深化科技创新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提升科技治理能力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提高国家科技资源整体配置效率和效益, 需要重点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推进政府宏观科技管理决策过程数字转型。建立国家科技管理决策专家系统和智能化决策辅助系统,动态监测全球科技发展趋势,评价经济、社会和环境创新发展的科技需求,支撑多元创新主体参与政府资助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决策。二是推进政府资助项目管理平台数字转型。建立政府资助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数字转型规范,动态监测评价科技活动进展并推动信息有效共享,强化政府多部门协同攻关和系统集成。三是推进科研成果管理模式数字转型。完善科学报告制度,建立数字化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和科技成果社会监督评价机制。(二)加快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建设,提升创新创造能力建设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强化科学技术引领未来功能和创新创造能力,需要重点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以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物质技术基础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契机,集聚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提升大学和科研院所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前沿引领技术原创能力,强化科学技术引领未来功能,引领学科交叉和融合科学发展。二是建设一批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强化大学、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优势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三是以国家创新型城市(都市圈)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强化区域(城市)特色优势创新体系建设,支撑区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三)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成就中国科学学派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成就中国科学学派,需要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研究型大学和一流科研院所科教融合机制,在面向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创新实践中培养高层次人才,在科教融合中强化研究型大学科研功能和一流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培养功能。二是建立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消除研究生培养学科壁垒,发挥科教融合优势,支持学科交叉、跨界融合,特别注重培养博士研究生创新创造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三是探索符合规律的研究型大学与一流科研院所科教融合的组织模式,支持学术大师思想传承和科研组织文化传承,在若干领域形成中国学派。四是扩大研究型大学和一流研究机构研究生招生自主权,建立招生规模与科研活动规模相匹配的科教融合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资源配置机制。(四)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培育科技引领能力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储备,培育科技引领能力,需要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价值导向,明确国立科研机构使命定位,建立国立科研机构动态调整机制,强化国立科研机构在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科学研究中的骨干引领作用。二是改革国立科研机构资助模式,根据使命定位确定经费保障方式,对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国立科研机构,加大财政经费保障力度;对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国立科研机构,应该加大重大科研任务的资助保障力度;对于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国立科研机构,应该探索中央、地方政府和企业联合资助模式,以服务企业的收入确定财政支持额度。三是探索国立科研机构国际化发展模式,通过双边或者多边合作机制,建立全球科学技术合作网络,在面对全球重大挑战领域构建全球科技创新命运共同体。(五)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源头创新能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方向的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强化企业源头创新能力,需要重点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为抓手,支持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企业海外研发中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二是加大企业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力度,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引导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三是支持企业主导建立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技术标准制定,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方向。四是支持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市场准入技术标准,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六)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人才涌现环境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和涌现机制, 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重点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创新创造人才培养,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方法和社会责任等内容贯穿教育全过程,着力培养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创造青少年人才。二是调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结构,在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着力发现和支持一批把握科技发展方向能力强的战略科技人才和系统集成能力强的科技领军人才,着力培养和支持一大批专业素养好、学术水平高的顶尖人才。三是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国际化发展理念,支持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机构国际化,推进国家科技计划面向全球杰出科技人才设立冠名人才项目,优化国际科技创新人才工作制度和科研环境,既支持中国科技创新人才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也创造条件成就全球杰出青年科技人才事业梦想。四是优化科技创新人才职业成长环境,建立科技创新人才价值创造贡献的社会认可机制,形成科技创新人才涌现的制度文化环境。本文内容来自《2019 国家科技竞争力报告》,经作者同意进行了适当的修改。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科技强国战略下的基础科学研究论文3000字

科技论我能完成,这个肯定的

一、制定科教兴国战略势在必然 科教兴国战略是我们党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抉择。 第一,科教兴国战略是我们党在总结世界各国科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19世纪后半期以电力应用为特征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又一次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进入全面、深入发展阶段,科技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发展速度快慢、综合国力强弱的最重要因素。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近代以来,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成为各强国兴盛的重要原因。战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拥有一支受过一定基础教育、素质较高的熟练劳动力队伍。1994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世界科学报告》提出,“没有科学知识的传播就不会有经济的持续发展”。此后,许多国家纷纷将加速科技发展、抢占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作为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路。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第二,科教兴国战略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中国基本国情,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 我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增长方式还很落后,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我们面临着优化经济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彻底消除贫困等严峻任务,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实践证明,在一个劳动者素质不高的国家里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依靠科技和教育推动经济发展,是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考核是顺利毕业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要求重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许多应考者缺少系统的课堂授课和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因此,就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必要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毕业论文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二)、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

  • 索引序列
  • 科技强国战略下的基础科学研究论文摘要
  • 科技强国战略下的基础科学研究论文
  • 科技强国战略下的基础科学研究论文目录
  • 科技强国战略下的基础科学研究论文题目
  • 科技强国战略下的基础科学研究论文3000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