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探索历史期刊

探索历史期刊

发布时间:

探索历史期刊

可以当热闹看,不可全信…历史学家的观点不一定都对,而且有些都是野史,没证据的

《纪实》半月刊 ,讲述历史人物,邮发代号2-393

没听过!你看过一次就知道了!

好的很你看过一次就知道了!

探索历史杂志

1、《大众考古》:《大众考古》为中国第一本面向社会大众兼具专业权威的科学普及性考古学杂志,2013年7月1日正式出版发行。《大众考古》为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管,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具体承办,南京大学贺云翱教授担任总编辑兼主编。2、《文明》:《文明》杂志于2001年12月正式创刊,秉承以影像记录世界,展现中国人的人文情怀,传承人类文明的理念与哲学。《文明》作为被众多国际组织和美国,以及欧洲等许多重要国家广泛关注和认可的中国国家文化品牌,是以北京为中心和起点,连接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平台。3、《看历史》:《看历史》是2007年成都传媒集团出版的杂志,是中国第一本以历史为切入点的新锐新闻杂志。《看历史》杂志的前身是 《国家历史》杂志。全国各大城市报亭、书店有售。经新闻总署批准,2010年4月更名为《看历史》。4、《国家人文历史》:《国家人文历史》是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一份集事实政论与人文历史于一体的资讯类杂志,刊物依托人民日报特有的时政优势和丰富的报道资源,以“读时事历史,揽天下风云”为宗旨,立足时事,钩沉历史,纵横中外,斟酌古今。5、《文史月刊》:《文史月刊》是由山西省政协主管,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办的大型国家级文史档案及人文社科类学术杂志。该刊记述中国包括山西近百年来历史大事,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变迁,深刻揭示历史发展运作规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众考古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明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看历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家人文历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史月刊

世界历史:美国通史(共6册)(精)300多,世界文明通史(共10卷全彩版)(精)1000多。 中国历史:中国通史(全十二卷共二十二册)上海人民出版社60

貌似木有啊 骚年~~

好的很你看过一次就知道了!

杂志探索历史

你好。我是历史专业的大学生我认为《国家历史》《百家讲坛》《百科新说》三本不错

没听过!你看过一次就知道了!

perfectwonderful!!!!

可以当热闹看,不可全信…历史学家的观点不一定都对,而且有些都是野史,没证据的

探索历史杂志刊号

始作俑者“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少人以为胡适真的说过这句话。这是当代史上一个新版本的“三人成虎”。早在2003年,谢泳就在《新民周刊》发文指出,胡适没有说过这句话,这是1950年代批判胡适时,许多人由另外一番话曲解、改编的,与胡适原意恰好相反。1919年,胡适在《实验主义》一文介绍詹姆士的实在论哲学思想时说:“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顺的由我们替她涂抹起来,装扮起来。"实在好比一块大理石到了我们手里,由我们雕成什么像。"”1955年三联书店出版的《胡适思想批判》第六集收有冯友兰的《哲学史与政治――论胡适哲学史工作和他的反动的政治路线的关系》一文,谢泳读到了这番话:“实用主义者的胡适,本来认为历史是可以随便摆弄的。历史像个"千依百顺的女孩子",是可以随便装扮涂抹的。”他推测“历史是个任人打份的小姑娘”的流行可能与此有关。冯友兰此文最初发表在《哲学研究》1955年第一期。数年后,胡文辉又进一步发现,早在1952年研究宋史的漆侠在《胡适的实验主义与其历史学的反动本质》一文说:既然胡适认为 “真理”是 “人造的”,于是胡适也就认为历史也是由人的主观随意性制造出来的。胡适在 “实验主义”一文里曾说:“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他百依百顺的由我们替他涂抹起来,装扮起来。……”这就是说,历史可以随便涂抹随便捏造只要它符合你的主观意志就成功了。 (《漆侠全集》第十二卷,河北大学出版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史的尚钺在《历史教学》1953年第5期发表《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则移花接木,直接在“实在”那段话前面添加了“历史”这个词:这就如胡适在其所著 《实验主义》一文中认为历史 “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他百依百顺地由我们替他涂抹装扮起来……”这些发现补正了谢泳的看法。通过他们的努力,我们大致上可以画出一个轨迹,正是在1952年到1955年批判胡适的政治运动中,漆侠、尚钺、冯友兰等人一同使得所谓胡适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流传开来,并以讹传讹。直到今天,很多读书人一谈起历史动不动就要搬出这句话来。胡适的进化论史观胡适到底如何看待历史?简而言之,他的历史观深受进化论的影响。他在《实验主义》长篇演讲稿中就说过:“这种进化的观念,自从达尔文以来,各种学问都受了他的影响。……进化观念在哲学上应用的结果,便发生了一种"历史的态度"。怎么叫做"历史的态度"呢?这就是要研究事务如何发生,怎样来的,怎样变到现在的样子:这就是"历史的态度"。”进化论在他生命中的烙印实在太深了,少年胡适在上海初读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即被深深吸引,连他的名字也来源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名言。在美国留学的七年,接触到的新思想、新知识也都与进化论相关。所以,1916年1月31日,他在日记中这样自述抱负(原文是用英文写的):吾并非指责革命,因为,吾相信,这也是人类进化之一必经阶段。可是,吾不赞成早熟之革命,因为,它通常是徒劳的,因而是一事无成的。中国有句古话,叫做 “瓜熟蒂落”。果子还未成熟,即去采摘,只会弄坏果子。基于此理由,吾对当前正在进行的中国之革命,不抱太多的希望。诚然,吾对这些革命者则深表同情。作为个人来说,吾倒宁愿从基础建设起。吾一贯相信,通向开明而有效之政治,无捷径可走。……吾个人之态度则是, “不管怎样,总以教育民众为主。让我们为下一代,打一个扎实之基础。”这是一个极其缓慢之过程,十分必需之过程,可是,人却是最没耐心的!以愚所见,这个缓慢之过程是唯一必需的: “它既是革命之必需,又是人类进化之必需。”在这里,他的进化论史观是清楚的,不仅影响着他对现实的判断,同样影响了他对历史的看法,他因此总是乐观地相信以后会更好,只要一步一步去做即可。他的博士论文题目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其中第四篇就讨论“进化论与名学”。当他在美国倡导白话文学之初,与他同在美国留学的好友梅光迪不敢苟同,他们相交多年,书信往还不断,梅对他过度信奉进化论深为不满。1916年7月19日写给他的信里直接指出:足下崇拜今世纪太甚是一大病根,以为人类一切文明皆是进化的,此弟所不谓然者也。科学与社会上实用知识 (如Politics,Economics),可以进化,至于美术、文艺、道德则否。若以为ImagistPoetry,及各种美术上 "新潮流",以其新出必能胜过古人,或与之敌,则稍治美术、文学者,闻之必哑然失笑也。梅在两天前,7月17日给胡适的信中讨论“文学革命”,对于胡适提倡所谓“廿世纪之活字”感到惊讶,认为所谓“廿世纪之活字”并非廿世纪人所创造,还是数千年来祖宗所创造的,“且字者代表思想之物耳,而廿世纪人之思想大抵皆受诸古人者,足下习文哲诸科,何无历史观念如是!”他说“足下言文学革命本所赞成,惟言之过激,将吾国文学之本体与其流弊混杂言之,故不敢赞同。”他在这里直接点出胡适缺乏历史观念,也就是太相信进化论了。历史应是人类求不变价值的记录到底什么是历史?几年前,我第一次在乐黛云为《梅光迪文存》写的序言中看到这番话,“胡适从进化论出发,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弃旧图新的历史,梅光迪却认为历史应是人类求不变价值的记录”,深受启发。1917年,梅光迪在英文的《中国学生》月刊发表《我们这一代的任务》,陈述了他对历史的看法,原文虽已收入《梅光迪文存》,却一直没有译成中文,于是我托朋友将全文译出。一开篇他就直指进化论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中国那些美好的往日, “人的一辈子,出生、顺命、奄然化去”,过去的两千余年庶几如此。于人而言,生命是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是其所有先辈的后嗣。他确信祖先绝对可靠,所有问题都已解决。……进化论改变了这一切。人不再回眸那消逝的小巷,而将目光转向山顶;他探索着那些头脑简单的祖辈从未向往过的领域,渐行渐远。……在这个复兴的时代,绝大部分伏尔泰式的主张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传统的桎梏太顽固,得有火山爆发般的力量与光芒,才可以摆脱。而节制的美德容易被人忽视,在动荡与狂热中尤为如此;我们凭一时冲动行事,容易从一个极端震荡到另一个极端:过去是承袭一切;现在呢,要破除全部的传统习俗。这种藏在人性里的巨大的破坏欲,若不加以约束,会任意地毁灭一切。如何面对现实和历史?他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在有能力应对现在或是未来的生活之先,我们必须理解并拥有通过时间考验的一切真、善、美的东西。如此,历史才具有活泼的生命力。有且仅有如此,我们方可期望得着明确的标准,用以衡量人类的价值,判断真实与谬误,辨别必然或偶然。因此,对生命的阐释,无论是我们自己的还是西方的,都应该建立在健全的历史基础之上。以历史的角度来解释两种文明的优缺点,然后我们才有资格来选择接受或拒绝,因为没有什么事物的价值能以一时的成败来判定。如果说胡适深受其老师杜威等人的影响,梅光迪的这些见解同样也深受他的老师白璧德影响,多年后,他回顾往事,在《人文主义和现代中国》一文指出,“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变革,现代中国人,至少其中严肃认真的一部分人,也正忍受着一种思想空白和精神领域的尴尬境况所带来的煎熬。这种煎熬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无法体会与了解的。……在中国,这种突如其来的人生观的改变是前所未有的;也具有不同寻常的悲剧色彩:在此之前,中国是一个优秀而保守的国家,它对古人的尊崇,在国家政权和家庭结构里对法定的权威和中心的依赖,已经到了一种近似于宗教的痴迷。这个国家的人民,在面对因陌生的突发状况而必须做出的快速变革和调整时,总会因准备不足而显得茫然不知所措。他们自然而然地就转向了西方以寻求光明和向导,因为是西方人使得他们脱离了祖训并遭遇突然性的变革。”就是在这样突变的时代,他在哈佛大学的课堂上遇到了白璧德。他这样概括――“白璧德的理念和价值观包含着开阔的历史眼界,能极好地解放人们的思想。它能将你从现代社会狭隘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它撇开了只注重近代而对西方文化史进行随意划分的做法,在他的世界里,只有几位零星地分布于各个历史时期的伟大人物,其中有当代的,也有其他时期的。根据现代人对"进步"这个词的含义的界定,伟大人物的标准是永恒的,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进步"。这种观点无疑有悖于"伟大人物无法穿越时间、地点的限制"这一现代社会学的主张。”对于文明的直线“进步”观,他一直保持着警惕。1937年10月,他为《国命》创刊号撰文阐释抗战的历史意义时说:“故人欲知现在,当先知过去,现在者,过去之产物也,亦即过去之化身也。”他与胡适的分歧,他参与的《学衡》杂志,都可以在他的史观中找到源头。他们大致上同一时期在美国留学,又赶上“五四”这个激荡人心的大时代,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回应了那个时代。胡适站到了浪尖上,成为那个时代的弄潮儿,然而当浪花褪尽,我们看到胡适没有被卷走,梅光迪他们也没有被卷走,他们的见解,他们的作为,他们的坚持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他们没有迷失方向,没有人云亦云,即使不被多数青年所欢呼。梅光迪对历史的看法,更有厚度,更有温情,也更具有穿越时间的力量,尽管胡适挟20世纪进化史观的风雷,也曾经创造出历史。浪花消歇之后,我们不无惊讶地发现,他们当年的分歧仍是分歧,历史从来不看重一时的成败输赢,历史有其自身的逻辑。历史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历史是什么?有一天,我在古罗马奥古斯丁的传世名著《忏悔录》遇到这些话,我的心又一次被开启:奇怪的是记忆就是心灵本身。因为我们命一人记住某事时,对他说: “留心些,记在心里”;如果我们忘掉某事,便说: “心里想不起来了”,或说: “从心里丢掉了”:称记忆为 “心”。他继续阐述,人类的愿望、快乐、恐惧、忧愁……“这些概念,并不从肉体的门户进入我心,而是心灵本身体验这些情感后,交给记忆,或由记忆自动记录下来。”所以,他说:“记忆的力量真伟大,它的深邃,它的千变万化,真使人望而生畏;但这就是我的心灵,就是我自己!”1948年,钱穆在《湖上闲思录》中认为,动物只有知觉,不能说有心,直到人类才有“心”,心是从记忆来的,并通过语言、文字得以确定。“生理学上的心,只是血液的集散处,生理学上的脑是知觉记忆中的中枢。均不是此处说的心。”,他指出这个心是超个体的,他说也是非物质的,“人类的心能,已跳出了他们的头脑,而寄放在超肉体的外面。……这一个心是广大而悠久的,超个体而外在的,一切人文演进,皆由这个心发源。”相距一千五百多年,这位信奉儒家文化的东方历史学家无意中得出了与古罗马神学家相似的结论,这不是一次偶然的巧合,实在是道出了历史的本相。我由此想到,历史不就是一个民族的心灵,也即是人类的心灵吗?它承载着不同民族的记忆,进而成为人类的共同记忆,凝结为人类的心灵。历史从来都不是一堆抽象的概念,更不是一堆横七竖八的材料,人类的生命一代代在时间中延续、相接,而成为历史,正是历史构建了人类的心灵。这一点,中国早就有人悟透了。文天祥可以在生死关头轻生重史,因他相信“太史简”、“董狐笔”,可以“留取丹心照汗青”。雷震在铁窗加身之际,可以对家人说出这样的话:“我是缔造中国历史的人,我自信方向对而工作努力,历史当会给我做证明。”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认同一句古老的谚语:“时间吞噬一切”,在时间的压迫下一切都会变老,在时间的流变中一切都会被遗忘,但是没有一样事物通过时间可以变新或变美。时间、变化和瞬时性都是同义词。然而,因着记忆,因着历史,人类超越了无情而不可抗拒的时间流变,抗拒了肉身的衰老和死亡,在历史中,人类的心灵不仅得以存留,而且可以保持常新常美。在物理时间之外,还有心灵时间。“一个民族的生命延续数个世纪、乃至几千年;所以成为生命,是因为该民族在其全部历史中与自己保持了同一性。”我少年时代的挚友张铭二三十年前写过一句诗,我至今记得:“短暂在永恒上跋涉/这就是做人的光辉呀”。一旦我们真实地领悟到,记忆是我们的心灵,可以超越个体和肉体,进一步明白历史的宝贵,它是一个民族的心灵,也是人类的心灵,我们就可能更准确、更深入的理解历史上的幽暗时代,在读史之时多一份同情之理解,更多一份理解之洞察。不仅看见历史的不同侧面,更多地看清历史的复杂性。对历史而言,真相永远是第一位的,在历史的真相中我们可以更深地认识人类,认识自己,也更清楚地走在真实的土地上。古往今来,历史并不是直线进化的,在真实而复杂的历史面前,进化论史观显得太单薄、太简单了,不是研究历史专业的梅光迪,却以其对人类恒久价值的肯定和追求,摸到了历史的门槛。他明白历史的真正价值在于真实的记录,并彰显人类对那些永恒价值的追求。这是白璧德对他的启发,也是他长期思索得出的结论,并与奥古斯丁、钱穆他们心意相通。

和学生有关的书

《红色文化学刊》是2016年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批准的专业学术期刊(刊号:CN36-1345/D)。红色文化学刊杂志创建于2017年,已经有多年历史,是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具有双刊号的期刊。主办单位是赣南师范大学,江西高校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它的国际刊号是2096-3440国内刊号是36-1345/D,复合影响因子为。主要栏目有:红色文化理论探索、中共革命精神史研究、多维学科视野下的红色文化、域外红色文化发展动态、红色文化与文化自信、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红色基因与核心价值观培育、红色资源开发与运用等栏目。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省级万方收录 有影响因子 主管单位:河北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方圆电子音响出版社 国际刊号:ISSN:2095-6711 国内刊号:CN:13-9000/G 教育探讨、教学实践、教改理论、学术观察、课程研究、职业指导、课堂设计、德育探究、创新管理、体音美教育、思政哲学、艺术文化、校企合作、科教论坛、中外交流等。 投稿邮箱:

探索历史期刊论文格式

普通论文格式如下: 题目 作者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如果是毕业论文那就不同了,需要封面、知识产权声明、开题报告、论文大纲、目录、全文等等

毕业论文检测系统软件 ,有免费试用优惠哦

一、选好课题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考试本科专业应考者完成本科阶段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 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 教育部考试办公室有关对毕业论文选题的途径和要求是“为鼓励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应考者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论文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论文题目,由应考者选择。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应与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相一致,做到通过论文写作和答辩考核,检验应考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选择课题,还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课题中选择课题,都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 一、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表达再完善,也将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 ⒈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⒉,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还有许多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应考者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善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 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考生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考生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题。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恒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考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工作岗位如何,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选择那些能结合自己工作、发挥自己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大有益处。 二、研究课题 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 一、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搜集资料。考生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越具体、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首先,查阅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稿、表册、数字等。其次,做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能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研究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对象明确、内容明确。调查的方法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调查的方式有:开会、访问、问卷。最后,关于实验与观察。实验与观察是搜集科学资料数据、获得感性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形成、产生、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本方法在理工科、医类等专业研究中较为常用,运用本方法时要认真全面记录。 二、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考生要对所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全面浏览,并对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阅读、选读、研读。 通读即对全文进行阅读,选读即对有用部分、有用内容进行阅读,研读即对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内容进行全面、认真、细致、深入、反复的阅读。在研读过程中要积极思考。要以书或论文中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与研究方法来触发自己的思考,要眼、手、脑并用,发挥想象力,进行新的创造。在研究资料时,还要做好资料的记录。 三、研究课题的核心工作——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不能只是重复前人或人云亦云。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 根据已确立的基本论点和分论点选定材料,这些材料是自己在对所搜集的资料加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组织材料要注意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注意前后材料的逻辑关系和主次关系。 四、研究课题的关键工作——执笔撰写。考生下笔时要对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注意:拟定提纲和基本格式。 拟定提纲包括题目、基本论点、内容纲要。内容纲要包括大项目即大段段旨、中项目即段旨、小项目即段中材料或小段段旨。拟定提纲有助于安排好全文的逻辑结构,构建论文的基本框架。 基本格式:一般毕业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4方面内容构成。标题要求直接、具体、醒目、简明扼要。摘要即摘出论文中的要点放在论文的正文之前,以方便读者阅读,所以要简洁、概括。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内容,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说明研究这一课题的理由、意义,要写得简洁。要明确、具体地提出所论述课题,有时要写些历史回顾和现关分析,本人将有哪些补充、纠正或发展,还要简单介绍论证方法。本论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即表达作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及其论据。这部分要以充分有力的材料阐述观点,要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大小段落间的内在联系。篇幅较长的论文常用推论式(即由此论点到彼论点逐层展开、步步深入的写法)和分论式(即把从属于基本论点的几个分论点并列起来,一个个分别加以论述)两者结合的方法。结论部分是论文的归结收束部分,要写论证的结果。做到首尾一贯,同时要写对课题研究的展望,提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或可能解决的途径等。参考文献即撰写论文过程中研读的一些文章或资料,要选择主要的列在文后。 五、研究课题的保障工作——修改定稿。通过这—环节,可以看出写作意图是否表达清楚,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是否准确、明确,材料用得是否恰当、有说服力,材料的安排与论证是否有逻辑效果,大小段落的结构是否完整、衔接自然,句子词语是否正确妥当,文章是否合乎规范。 总之,撰写毕业论文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对于缺乏写作经验的学生来说,确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生要虚心向指导教师求教。

标准论文格式 一:包含内容 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2、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 3、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4、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5、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6、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7、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8、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9、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 索引序列
  • 探索历史期刊
  • 探索历史杂志
  • 杂志探索历史
  • 探索历史杂志刊号
  • 探索历史期刊论文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