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临床医学编辑部百度百科

临床医学编辑部百度百科

发布时间:

临床医学编辑部百度百科

从医学科学的角度上讲,临床相对基础。如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临床部、基础部;所谓基础即医学的基本理论,基酝知识,基本技能的统称。“解剖、生理、生化、微生物、寄生虫、免疫、病理、药理”即为基础课程,包含了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临床医学则直接面对疾、病人,对病人直接实施治疗的科学。如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从医院内部分工来说,则分为临床、医技、行政、工勤等部门。临床科室是医院的主体,它直接担负着对病人的收治、诊断、治疗等任务;临床人员包括直接参予治疗、护理病人的的医生、护士;医技科室即过去所说的“非临床”科室,它也有医生和护士,但是不直参予对病人的治疗和护理,只是为临床诊断、治疗直接提供服务。而行政、工勤则也为病人服务,但是这种服务是间接的,是从行政管理、物资供应、生活保证等方面提出供的。不难看出,所谓“临床”即直接面对病人、直接参予诊治病人,这里的“床”应该是病床,“临”应该是面对、面临的意思。

我就是学临床医学的,我来和你讲讲我们的生活吧。医学院课程很多,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是教室,自习室,图书馆,食堂,寝室,这几个地方活动。书本很厚,要记的东西也很多,平时没什么时间玩,一到考试还是要玩命的学习。比如我们大二上学期,一下子加了九门专业课,晚上还要上课到九点多,很多同学上完课后就去自习室自习到快11点,回寝室许多人接着学习。期末考试,我们连考十天,一天一本书,没办法,就算平时再努力,你还是要熬夜。大部分的人每天晚上熬到三点多吧,也有熬通宵的。我说的都是事实,学医真的很累,而且现在学医的人越来越多,就业形势也不太好,考研,考博成了许多医学生无可避免的现实。同学,如果说你对医学事业充满着热情,你非常的喜欢这份职业,那么学医还是份不错的选择,毕竟它技术性强,认真学好它,总会有出路。但是,如果你的信念不强,那么学医是痛苦的,考试多,压力大。 临床医学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预防医学、免疫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医学毕业出来当医生,至于是心内科,胸外科,儿科,妇科等等,就看你自己的兴趣啦

临床医学是学习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促进人体健康的科学。它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从整体出发结合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进而确定诊断,通过预防和治疗以最大程度上减弱疾病、减轻病人痛苦、恢复病人健康、保护劳动力。临床医学是直接面对疾病、病人,对病人直接实施治疗的科学。扩展资料临床诊断1、基本过程 诊:对患者进行病史检查、体格检查和有选择地进行辅助检查,尽可能真实全面的搜集临床资料;断:对已经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形成结论;验证诊断:用治疗或其他手段检验结论。2、基本问题 就医者是否为病人;疾病是器质性的还是功能性的;疾病的病因是否明确,是单个还是多个;疾病是否有并发症;疾病是急性的还是慢性的。是否有危及生命的症状与体征;病人的功能状况如何;疾病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辅助检查是否必要可行;检查结果与临床印象是否矛盾;治疗结果是否支持诊断。3、基本形式 病因诊断、病理解剖学诊断、病理生理学诊断、综合诊断,暂时难以诊断的可以进行印象性的临时诊断4、思维方法 程序诊断法、归缩诊断法、目录诊断法、除外诊断法5、方法与技术 采集病史主要是问诊和查阅病历;体格检查:主要是望诊、触诊、扪诊、闻诊、听诊;必要的辅助检查:主要是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检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临床医学 (医学门类一级学科)

临床医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促进人体健康的科学。临床即“亲临病床”之意,它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从整体出发结合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进而确定诊断,通过预防和治疗以最大程度上减弱疾病、减轻病人痛苦、恢复病人健康、保护劳动力。临床医学是直接面对疾病、病人,对病人直接实施治疗的科学。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医学陈规被打破,产生了人体解剖学。17世纪,生理学建立。18世纪,病理解剖学建立。19世纪,细胞学、细菌学获得长足发展。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逐渐成为两个独立学科,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方面的巨大进步为现代临床医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基础。扩展资料:临床医学的主要分类:临床医学属于医学(门类代码10)下属的一级学科,学科代码1002,以下又分为18个二级学科,分别是:内科学(100201)、儿科学(100202)、老年医学(100203)、神经病学(100204)、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100205)、皮肤病与性病学(100206)、影像医学与核医学(100207)、临床检验诊断学(100208)、外科学(100210)、运动医学(100216)、麻醉学(100217)、急诊医学(100218)等。临床医学需要在基础医学所取得的知识基础上诊治病人,二者的关系与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关系有类似之处。然而还应看到,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又有相当重要的不同之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都有认识人体(主要是健康人,也包括病人)生命活动、发现其中规律的使命,而临床医学是发现疾病的唯一途径,为医学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临床医学

百度书画家百科编辑部

图片格式有问题吧?

无论是书画家还是企业家,又或者其他的人物在操作百科的时候都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所有提供的百科内容必须客观符合事实。不能人为捏造虚构。自己画家,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构建内容第一个人物基础信息,第二个作品获得奖励,第三个人物,社会活动。

只要是图片大小没有问题,传上去是没有问题的。有种情况是系统自身的问题,曾经有很多网友都遇到过。如果是这样,换个浏览器试试。或者换个是时间段再试试。

文史哲编辑部百度百科

《文史哲》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山东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由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编辑、出版,通过全国各地邮局和国际书店发行。1951年创刊,初为双月刊。1954年改为月刊。1959年1月停刊。同年8月复刊。1966年再停刊。1973年再次复刊。

借用上世纪九十年代知名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再度对学术期刊公开双方沟通记录一事提出自己的质疑。辛德勇认为,自己根本没有表述过这样的意思,《文史哲》编辑部采纳的这篇东西,所论纯属无中生有,亦即歪曲事实,强行捏造一个观点硬把它栽在自己的头上,然后再对其恣意挞伐。11月19日,辛德勇通过个人微信公众号发出《再问<文史哲>是要干什么?》,质疑《文史哲》方面将他和编辑部沟通的记录公布在网上且“断章取义”。辛德勇提到,在编辑与作者之间,作为编辑人员,是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的,特别是不能把作者同编辑之间在稿件处理协商过程中谈到的事情,轻易外泄;更不用说散发到互联网上去了。辛德勇在文中表示:“可遗憾得很,我没有得到任何解释。不仅如此,昨天下午14时26分我刚刚同《文史哲》编辑部刘女士沟通的内容,其编辑部某工作人员就又在晚上七点多发到了网上。19日,澎湃新闻就此事试图联系《文史哲》编辑部寻求回应。一名工作人员称,相关文章是孙齐负责的,直接跟孙齐联系就行。孙齐正是林鹄文章的责任编辑。在11月19日回复澎湃新闻的邮件中,孙齐对于辛德勇所称“聊天记录被公布”一事回应道,“作为林鹄文章的责任编辑,我认为这个话题已经脱离了正常学术讨论的轨道。”

文学、历史、哲学合并简写

百度百科编辑者

基本上都是普通网友比如明星的一般都是粉丝,企业的都是企业宣传企划人员,动植物的有相关的研究者或者爱好者 等等

百度百科没有作者,只有创建者和编辑者,百度百科部分词条为权威词条,百科词条权威合作编辑是指通过知名商业品牌、专业网站、高等教育机构等对词条进行合作编辑的方式,给用户带来更加专业、权威、可信的信息。

百度职业编辑了,他们专业化。

啥人都有,其中也只有(大学生,高中生,无业游民)才有时间编辑词条和维护词条。也就是爱好者编辑与维护词条,没有报酬的。或许有几个专家教授吧?可是没有报酬。那个学者成天啥事情不干?就编辑百度词条。一般人,专家,学者,教授,没有时间,精力,编辑词条。人家要赚钱养家糊口呀?人家有工作呀?

临床牙周病学杂志百度百科

多数牙科医生都认为应该每3个月更换一次牙刷。研究显示,新牙刷正常使用三个月后,在清除牙齿和牙龈污渍方面的功效就会大打折扣。牙刷的硬毛变软后,就更难以清洁口腔内不易触及的部位。同时要谨记在患上感冒、流感、口腔感染或喉咙发炎后更换牙刷。那是因为细菌会匿藏在牙刷硬毛里导致疾病复发。即使在健康情况下,真菌与细菌也会在牙刷硬毛里滋生, 这也是需要定期更换牙刷的原因之一。

两个月换一次即可

可能是牙刷把在潮湿的环境中发生了霉变,最好用开水煮过再使用,如果清理不干净,应该换新牙刷。牙刷只要用上一段时间,就会有大量的细菌生长繁殖,其中有白色念珠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等。这些细菌会通过口腔直接侵入人体消化道和呼吸道,可能引起肠炎和肺部感染等,同时如果通过口腔黏膜破损处进入人体血液,则会引起严重的血液疾病。所以在平时使用完牙刷后,除了应尽量保持牙刷干燥以外,最好经常把牙刷放在阳光下曝晒消毒,平时陈放牙刷牙膏的地方应最好是通风干燥的,否则则会滋生细菌等有害健康的微生物。牙刷的更新频率应在一个月到两个月间。

牙刷应该多长时间更换,有一种说法是三个月:每三个月更换一次牙刷,使得牙腔清洁、磨损小。关于牙刷,还有一个说法常常被人提及:“3个月就要换一次”。这个说法的依据是,使用了一段时间以后,牙刷毛会卷曲、破损,这样的旧牙刷的清洁能力就变差了,不能很好的保障牙齿的健康和卫生。而3个月的时间期限,则是依据大多数人的牙刷损毁情况得出的。这个说法早期是有一定的依据。1986年发表在《临床牙周病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就研究了“旧牙刷清除牙菌斑是否不给力”这个问题。一组志愿者连续10周不更换牙刷;另一组志愿者每2周就换一次牙刷。10周后,研究者比较他们的牙龈状况和牙菌斑的数量。结果发现,第一组志愿者牙齿上的牙菌斑数量明显多于后一组志愿者的。两组的牙龈状况倒是没有什么差别。看起来,好像用旧了的牙刷确实在清除牙菌斑方面逊色一些。实验还显示,人和人差别咋就这么大呢?有的人的牙刷才用2周就惨不忍睹了;有的用10周下来外观还不错。牙刷应该多长时间更换,另一种说法是不确定,还是以牙刷残旧再换吧:随着调查的深入,三个月换一次牙刷的调查员发现了让人惊讶的后续研究。1996年,另一篇同样发表在《临床牙周病学杂志》上的文章再次讨论了这个问题。这一回,研究者的实验方案与前次稍有不同。他们将同一个实验对象使用同一个牙刷在不同阶段的牙菌斑情况进行对比。实验进行了9周,每3周为一个阶段。随着牙刷磨损情况的加剧,牙菌斑的数量反而是降低的。同样,对于不同的人,相同时间后牙刷的磨损情况也是各不相同。即使根据牙刷磨损情况,将志愿者分成“严重”和“轻微”两个组,组间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清除牙菌斑的能力差异。各项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旧牙刷在有效控制牙菌斑的生成方面并不是逊色。类似的结论在2000年、2002年的两项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尽管实验方案不同,但这两项研究都考察了使用3个月的牙刷与新牙刷的清除牙菌斑的效果。结论同样是“没有显著的差别”。而2006年发表在《牙科研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则是将小朋友(7、8岁)作为考察的对象。研究者同样发现,在清除牙菌斑方面,使用了14周的牙刷和新牙刷并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别。结论: 牙刷上确实可能会有许多的微生物,临床证据并不认为这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重大的威胁。不过,尽量保持牙刷的清洁是日常应该注意的。至于3个月就要换一次牙刷的说法,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这一说法。

  • 索引序列
  • 临床医学编辑部百度百科
  • 百度书画家百科编辑部
  • 文史哲编辑部百度百科
  • 百度百科编辑者
  • 临床牙周病学杂志百度百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