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社会保障制度杂志

社会保障制度杂志

发布时间:

社会保障制度杂志

社会保障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社会保障的本质是追求公平,同时必须以立法或法律为依据。其基本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

去年12月30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标志着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如何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有效统筹整合社区养老资源?如何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就上述问题,《民生周刊》记者专访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陈建奇。民生周刊:人口老龄化会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造成怎样的影响?如何有效应对?陈建奇:我国将成为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全球规模最大的国家。从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7%的老龄化,过渡到超14%的深度老龄化,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用了40年以上时间,我国仅用了20年左右。人口老龄化,一方面意味着能够投入生产的劳动力减少,另一方面意味着社会保障支出压力增大。这导致支撑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消失,对宏观经济产生下行压力。然而,上述分析是假设政府或社会不会对老龄化问题做出积极应对。现实中,移民及技术进步等因素已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手段,人口老龄化最终会对我国经济产生什么影响,需要客观分析、科学评估。有观点认为,中国40多年的快速发展,依靠的是人口红利。如果真如此,人口老龄化确实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但回顾历史,我国40多年的快速发展,固然有劳动力丰富的因素,但仅靠人口红利是不够的。另一个因素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开放政策,是制度红利和政策红利。这个红利仍在持续释放,未来可以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推动技术进步,从资本、土地、技术、数据等要素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来对冲老龄化带来的影响。从资本要素看,中国的国内和国际资本都较为充足。我们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以上水平,储蓄全球第一。国内资产及百姓的财产性收入稳步增长,可以为我们未来增加资本投入提供重要保障。从全球来讲,我国有大量外汇储备,人民币国际化加速推进,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经济保持稳定增长,这些都有助于吸引全球资本进入中国市场。从土地要素看,如果说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主要倚靠城市土地支撑经济增长,那么未来土地要素投入可以更加倚靠农村土地改革。我国正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化城市群,通过进一步优化布局,存量土地及增量土地的置换和调整有助于保障经济增长需求。从技术要素看,新技术正不断催生新动力。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很快,包括人工智能和其他新技术都取得较快进展。有些技术(如5G),我们已领先世界,我国还具备重要的数据优势,互联网发达,网民最多,数据资源最为丰富。数据作为一种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值得期待,如何利用好这个因素,值得高度关注、深入探讨,这为整个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提供重要支撑。从4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可以得出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推动上述要素提质增效,必将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从而有效对冲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就是在持续不断释放这种红利。虽然目前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但我们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因此,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无疑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可能带来的经济下行非常重要的措施。另外,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产生消极作用的同时,还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我国有世界规模最大的老龄人口,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这个市场为我国养老产业提供了重要发展空间,特别是为落实“双循环”战略提供了重要手段。2020年,党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里最重要的环节是国内市场的培育,通过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有助于推动国内投资增长,有助于实现扩大内需从而扩大国内市场的目标。同时,老年人口多了,相应消费需求就大了。由于文化等因素,中国老年人年轻时有储蓄的习惯。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退休后老龄人口将释放更多消费潜力。如果能不断发展老年消费市场,为老年人创造良好消费环境,改善消费体验,就能有效激活这个规模巨大的内需,从而有力地拉动经济发展。民生周刊: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陈建奇:主要问题是,一方面,养老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国际化不够;另一方面,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第一,养老产业规模化不够。一个产业要发展,首先要有规模,规模化水平是检验养老产业是否充分的重要标准。目前,我国养老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有些地方已经有比较好的模式,但效益如何、可否持续、能否推广都存在很大疑问。第二,标准化不够。养老服务有个性化需求,但更多还是共性需求,要解决的问题比较集中,如最基本的吃、住、医、护等,但不少养老机构往往强调“特色”,不同城市、区县、街道,不同镇,不同村,养老服务各有“特色”,导致现有经验难以推广,无法形成标准化。第三,国际化不足。日本和北欧国家老龄化较早,养老产业历史悠久,有成熟的模式和经验,我们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学习、借鉴。对于成功的国际养老业巨头的管理经验,可以引入国内,尽快培育出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水平的养老产业。针对养老事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同样适用于养老事业。不平衡,一是区域不平衡。一些经济发展好、财政相对充裕的地方,养老做得就好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养老事业往往比较落后,养老服务水平比较低。二是社区之间不平衡。同一个城市不同的区,或者同一个区的不同社区,养老服务水平(饮食、医疗等)都有很大差异。三是群体之间不平衡。因个人理念和爱好因素等导致对养老概念的理解不同,但更重要的还是周边基本养老服务水平差异对其产生影响。产生以上不平衡的原因各异,但主要还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的。养老事业发展不充分,是下一步要着手解决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供给不足问题。目前,许多地方的养老服务体系,为了“有”而建,而不是为了真正解决问题,导致养老服务能力不足。同时,有些地方存在养老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结果就是错位、缺位并存。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一是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间的协调不够;二是资金保障不到位。养老体系特别是养老产业发展,金融是关键因素,政府应该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金融和财政资金支持。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体系,确保投入的资金能够真正用于老龄事业。民生周刊:目前,在很多城市社区,各类养老资源相对分散,应如何有效整合这些社区资源,更好地为老人提供医疗、就餐、陪伴等服务?陈建奇:资源整合是一个管理问题。解决养老服务资源整合问题,需要从三方面着手,即组建专门管理机构、培养专门管理人才、创新资源管理机制。一是建议组建老龄服务局。中国未来会有约5亿老年人,占总人口30%左右,应对老龄化问题已成为我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形势下,可以考虑组建专门管理机构,更好地统筹相关资源。二是加快培养专业管理人才。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大量专门人才,既包括服务人才,又包括管理人才。三是推进资源管理创新。养老服务对人力资源需求量极大,仅靠专门人员难以完全满足,需要通过管理机制创新来鼓励更多年轻人投入这项事业。比如,北京推出“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互助模式,通过提供养老志愿服务时间积攒获得“时间币”,“时间币”可用于兑换相关养老服务,可本人满60岁后兑换使用,也可转赠直系亲属。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管理创新尝试。民生周刊:《“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要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在这方面,您有什么建议?陈建奇: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推动养老产业的做大做强。一是数字化。养老属于服务业,需要大量劳动力,为避免与其他产业争夺有限的劳动力资源,应努力提高数字化或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养老服务智能机器人,逐步替代一些现在必须由人力完成的工作。通过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来构建智慧健康养老体系。二是标准化。以医、护、食、住、养等基本需求为重点,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在内,分门别类梳理,制定统一的服务内容和标准,在实践中补充完善和逐步推广,标准化也有助于规模化推进,个性化服务作为补充。三是规模化。大量老龄人口需要依托规模化的养老服务体系,规模化有助于节约成本、提升效率,但规模化的实现最终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可以考虑在养老服务体系发展中通过数字人民币提供金融支持,数字人民币可以跟踪货币的来龙去脉,有助于监督相关资本是否全部服务养老事业。四是社区化。社区化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环节,不管是居家还是社区养老,未来95%左右的养老服务需要与社区有关,养老资源特别是医疗资源也必须下沉到社区。五是国际化。养老产业发展也要对外开放,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一方面,可以借鉴北欧、日本等国家先进经验和成功模式,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考虑引进跨国养老企业投资,促使我国养老产业加快发展;另一方面,鼓励出台专门政策,推动我国养老产业做大做强,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

《中国社会保障》(月刊)创刊于1994年,。本刊关注福利,贴近民生;读者对象:以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医疗医药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劳动保障、工会、财政、民政、卫生、人事等有关部门及领导、工作人员、各类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及劳资人退休人员、社会保障理论研究及工作人员为主要对象。《中国社会保障》杂志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管、人社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业务指导、中国劳动保障报社主办的国家级核心期刊。

‍去年12月30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标志着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如何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有效统筹整合社区养老资源?如何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就上述问题,《民生周刊》记者专访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陈建奇。民生周刊:人口老龄化会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造成怎样的影响?如何有效应对?陈建奇:我国将成为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全球规模最大的国家。从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7%的老龄化,过渡到超14%的深度老龄化,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用了40年以上时间,我国仅用了20年左右。人口老龄化,一方面意味着能够投入生产的劳动力减少,另一方面意味着社会保障支出压力增大。这导致支撑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消失,对宏观经济产生下行压力。然而,上述分析是假设政府或社会不会对老龄化问题做出积极应对。现实中,移民及技术进步等因素已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手段,人口老龄化最终会对我国经济产生什么影响,需要客观分析、科学评估。有观点认为,中国40多年的快速发展,依靠的是人口红利。如果真如此,人口老龄化确实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但回顾历史,我国40多年的快速发展,固然有劳动力丰富的因素,但仅靠人口红利是不够的。另一个因素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开放政策,是制度红利和政策红利。这个红利仍在持续释放,未来可以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推动技术进步,从资本、土地、技术、数据等要素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来对冲老龄化带来的影响。从资本要素看,中国的国内和国际资本都较为充足。我们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以上水平,储蓄全球第一。国内资产及百姓的财产性收入稳步增长,可以为我们未来增加资本投入提供重要保障。从全球来讲,我国有大量外汇储备,人民币国际化加速推进,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经济保持稳定增长,这些都有助于吸引全球资本进入中国市场。从土地要素看,如果说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主要倚靠城市土地支撑经济增长,那么未来土地要素投入可以更加倚靠农村土地改革。我国正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化城市群,通过进一步优化布局,存量土地及增量土地的置换和调整有助于保障经济增长需求。从技术要素看,新技术正不断催生新动力。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很快,包括人工智能和其他新技术都取得较快进展。有些技术(如5G),我们已领先世界,我国还具备重要的数据优势,互联网发达,网民最多,数据资源最为丰富。数据作为一种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值得期待,如何利用好这个因素,值得高度关注、深入探讨,这为整个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提供重要支撑。从4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可以得出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推动上述要素提质增效,必将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从而有效对冲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就是在持续不断释放这种红利。虽然目前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但我们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因此,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无疑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可能带来的经济下行非常重要的措施。另外,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产生消极作用的同时,还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我国有世界规模最大的老龄人口,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这个市场为我国养老产业提供了重要发展空间,特别是为落实“双循环”战略提供了重要手段。2020年,党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里最重要的环节是国内市场的培育,通过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有助于推动国内投资增长,有助于实现扩大内需从而扩大国内市场的目标。同时,老年人口多了,相应消费需求就大了。由于文化等因素,中国老年人年轻时有储蓄的习惯。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退休后老龄人口将释放更多消费潜力。如果能不断发展老年消费市场,为老年人创造良好消费环境,改善消费体验,就能有效激活这个规模巨大的内需,从而有力地拉动经济发展。民生周刊: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陈建奇:主要问题是,一方面,养老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国际化不够;另一方面,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第一,养老产业规模化不够。一个产业要发展,首先要有规模,规模化水平是检验养老产业是否充分的重要标准。目前,我国养老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有些地方已经有比较好的模式,但效益如何、可否持续、能否推广都存在很大疑问。第二,标准化不够。养老服务有个性化需求,但更多还是共性需求,要解决的问题比较集中,如最基本的吃、住、医、护等,但不少养老机构往往强调“特色”,不同城市、区县、街道,不同镇,不同村,养老服务各有“特色”,导致现有经验难以推广,无法形成标准化。第三,国际化不足。日本和北欧国家老龄化较早,养老产业历史悠久,有成熟的模式和经验,我们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学习、借鉴。对于成功的国际养老业巨头的管理经验,可以引入国内,尽快培育出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水平的养老产业。针对养老事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同样适用于养老事业。不平衡,一是区域不平衡。一些经济发展好、财政相对充裕的地方,养老做得就好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养老事业往往比较落后,养老服务水平比较低。二是社区之间不平衡。同一个城市不同的区,或者同一个区的不同社区,养老服务水平(饮食、医疗等)都有很大差异。三是群体之间不平衡。因个人理念和爱好因素等导致对养老概念的理解不同,但更重要的还是周边基本养老服务水平差异对其产生影响。产生以上不平衡的原因各异,但主要还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的。养老事业发展不充分,是下一步要着手解决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供给不足问题。目前,许多地方的养老服务体系,为了“有”而建,而不是为了真正解决问题,导致养老服务能力不足。同时,有些地方存在养老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结果就是错位、缺位并存。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一是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间的协调不够;二是资金保障不到位。养老体系特别是养老产业发展,金融是关键因素,政府应该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金融和财政资金支持。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体系,确保投入的资金能够真正用于老龄事业。民生周刊:目前,在很多城市社区,各类养老资源相对分散,应如何有效整合这些社区资源,更好地为老人提供医疗、就餐、陪伴等服务?陈建奇:资源整合是一个管理问题。解决养老服务资源整合问题,需要从三方面着手,即组建专门管理机构、培养专门管理人才、创新资源管理机制。一是建议组建老龄服务局。中国未来会有约5亿老年人,占总人口30%左右,应对老龄化问题已成为我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形势下,可以考虑组建专门管理机构,更好地统筹相关资源。二是加快培养专业管理人才。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大量专门人才,既包括服务人才,又包括管理人才。三是推进资源管理创新。养老服务对人力资源需求量极大,仅靠专门人员难以完全满足,需要通过管理机制创新来鼓励更多年轻人投入这项事业。比如,北京推出“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互助模式,通过提供养老志愿服务时间积攒获得“时间币”,“时间币”可用于兑换相关养老服务,可本人满60岁后兑换使用,也可转赠直系亲属。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管理创新尝试。民生周刊:《“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要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在这方面,您有什么建议?陈建奇: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推动养老产业的做大做强。一是数字化。养老属于服务业,需要大量劳动力,为避免与其他产业争夺有限的劳动力资源,应努力提高数字化或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养老服务智能机器人,逐步替代一些现在必须由人力完成的工作。通过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来构建智慧健康养老体系。二是标准化。以医、护、食、住、养等基本需求为重点,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在内,分门别类梳理,制定统一的服务内容和标准,在实践中补充完善和逐步推广,标准化也有助于规模化推进,个性化服务作为补充。三是规模化。大量老龄人口需要依托规模化的养老服务体系,规模化有助于节约成本、提升效率,但规模化的实现最终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可以考虑在养老服务体系发展中通过数字人民币提供金融支持,数字人民币可以跟踪货币的来龙去脉,有助于监督相关资本是否全部服务养老事业。四是社区化。社区化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环节,不管是居家还是社区养老,未来95%左右的养老服务需要与社区有关,养老资源特别是医疗资源也必须下沉到社区。五是国际化。养老产业发展也要对外开放,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一方面,可以借鉴北欧、日本等国家先进经验和成功模式,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考虑引进跨国养老企业投资,促使我国养老产业加快发展;另一方面,鼓励出台专门政策,推动我国养老产业做大做强,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

社会保障制度杂志投稿

社会保障是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的救助和补贴。从广义上来说,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以养老保险、待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为主体的社会保险制度,是构成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对城乡困难户的生活救济。城市的困难户,是指无经济来源的鳏寡孤独和劳动能力差、收入不足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居民。农村的贫困户,是指因缺少劳动力、资金、技术或因长期生病、天灾人祸不能维持家庭基本生活的农户,以及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无依无靠、无经济来源的老人、残疾人、孤儿等。此外,还包括对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灾民的救济。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为安置聋哑盲残人员和孤寡老人而兴办的各种社会事业、企业,各种社会福利基金,以及各种文化、教育、体育设施。职工福利通常也属于社会福利范围。优抚安置是国家和社会按照规定,对法定的优抚对象,如现役军人及其家属、退休和退伍军人及烈属等,为保证其一定生活水平而提供的资助和服务,是一种带有褒扬、优待和抚恤性质的特殊制度。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险体系是在传统计划体制和低收入水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主要特点是: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窄,保险费用来源单一,个人保险意识淡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管理和立法工作滞后;社会化程度低,保障功能差;社会保障基金的营运办法落后,难以解决保险基金的保值和增值等。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社会风险日益增大,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另外,据估计,我国现有60岁以上老龄人口约1亿人,预计到本世纪末达到3亿人, 超过总人口的1/10以上,将进入“老年型”人口国家。人口老龄化将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安定的重大问题。因此,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对于深化改革,保持社会稳定,发展市场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作用在于保障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特别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的特殊需要。由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保险制度。指由国家依法建立的,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伤残、生育和失业时,能够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制度。(2)社会福利制度。广义上与社会保障同义,狭义上指由国家或社会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向全体公民普遍地提供资金帮助和优化服务的社会性制度。(3)社会救济制度。指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4)社会优抚制度。指国家依法定的形式和政府行为,对有特殊贡献的军人及其眷属实行的具有褒扬和有待赈恤性质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概括的讲:社会救济,养老保险,医疗统筹等,

社会保障制度杂志官网

《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障部主管、劳动保障部宣传中心主办,是劳动保障部唯一工作指导期刊,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劳动保障领域主流媒体。《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及时发布党和国家劳动保障大政方针、法律法规,准确传达劳动保障重要工作部署,权威解读劳动保障最新政策法规,全面报道各地劳动保障工作的最新动态,深入探讨劳动保障领域热点、难点、重点问题,是党政领导干部、劳动保障工作者、企事业单位工会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学术研究机构掌握与了解劳动保障工作要点的必备读物。扩展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要职责(一)拟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政策,起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草案,制定部门规章,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二)拟订人力资源市场发展规划和人力资源流动政策,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三)负责促进就业工作,拟订统筹城乡的就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拟订就业援助制度,完善职业资格制度,统筹建立面向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牵头拟订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会同有关部门拟订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激励政策。(四)统筹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拟定城乡社会保险及其补充保险政策和标准,组织拟订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和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办法,统筹拟订机关企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并逐步提高基金统筹层次。会同有关部门拟订社会保险及其补充保险基金管理和监督制度,编制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草案,参与制定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政策。(五)负责就业、失业、社会保险基金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拟订应对预案,实施预防、调节和控制,保持就业形势稳定和社会保险基金总体收支平衡。(六)会同有关部门拟订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分配政策,建立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拟订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福利和离退休政策。(七)会同有关部门指导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拟定事业单位人员和机关工勤人员管理政策,参与人才管理工作,制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和继续教育政策,牵头推进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健全博士后管理制度,负责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和培养工作,拟订吸引国(境)外专家、留学人员来华(回国)工作或定居政策。(八)会同有关部门拟定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政策和安置计划,负责军队转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组织拟订部分企业军队转业干部解困和稳定政策,负责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管理服务工作。(九)负责行政机关公务员综合管理,拟订有关人员调配政策和特殊人员安置政策,会同有关部门拟定国家荣誉制度和政府奖励制度。(十)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农民工工作综合性政策和规划,推动农民工相关政策的落实,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十一)统筹拟订劳动、人事争议调节仲裁制度和劳动关系政策,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制定消除非法使用童工政策和女工、未成年工的特殊劳动保护政策,组织实施劳动监察,协调劳动者维权工作,依法查处重大案件。(十二)负责本部和国家公务员局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制定派往国际组织职员管理制度。(十三)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参考资料: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

由于该专业要求系统掌握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所以在课程上分为了这三大类:一是基础课程,包括英语、人文、哲学、数学等;二是专业基础课,包括国际经济、西方经济学、统计学等;三是专业课程,包括工资薪酬管理、社会保险、人事心理学、劳动关系、工作岗位分析、劳动市场概论等。所以可以看一些经济,心理等方面的书,比如萨缪尔森的微观经济学,经济学人,还有一些新出的人力资源管理书籍都可以看。郑功成老师的《社会保障学》邓大松老师的《社会保险》都是社保专业比较经典的书还有就是你可以订购 人大报刊资料中心 出的 一本杂志 叫社会保障制度一月一期 现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已在很多高校开设,其中以一些综合性大学和经济院校的条件更为成熟,如中国人民大学在该专业上实力雄厚,学校劳动人事学院是国内最早培养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教学基地和重要科研基地,学院创办之初,就设有工资福利专业,是当时全国新创的三个专业之一,目标就是培养工资福利管理人才。1993年,在全国率先招收社会保障(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本科生,1999年正式设置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 武汉大学的社会保障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具有社会保障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学位授予权,被列为国家“211工程”二期建设项目。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为教育部批准的百所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 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998年首批开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与会计、财务等专业不同,这个专业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由于该专业毕业后工作岗位涉及管理,因此人际交往技巧很重要。

去年12月30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标志着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如何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有效统筹整合社区养老资源?如何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就上述问题,《民生周刊》记者专访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陈建奇。民生周刊:人口老龄化会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造成怎样的影响?如何有效应对?陈建奇:我国将成为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全球规模最大的国家。从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7%的老龄化,过渡到超14%的深度老龄化,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用了40年以上时间,我国仅用了20年左右。人口老龄化,一方面意味着能够投入生产的劳动力减少,另一方面意味着社会保障支出压力增大。这导致支撑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消失,对宏观经济产生下行压力。然而,上述分析是假设政府或社会不会对老龄化问题做出积极应对。现实中,移民及技术进步等因素已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手段,人口老龄化最终会对我国经济产生什么影响,需要客观分析、科学评估。有观点认为,中国40多年的快速发展,依靠的是人口红利。如果真如此,人口老龄化确实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但回顾历史,我国40多年的快速发展,固然有劳动力丰富的因素,但仅靠人口红利是不够的。另一个因素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开放政策,是制度红利和政策红利。这个红利仍在持续释放,未来可以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推动技术进步,从资本、土地、技术、数据等要素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来对冲老龄化带来的影响。从资本要素看,中国的国内和国际资本都较为充足。我们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以上水平,储蓄全球第一。国内资产及百姓的财产性收入稳步增长,可以为我们未来增加资本投入提供重要保障。从全球来讲,我国有大量外汇储备,人民币国际化加速推进,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经济保持稳定增长,这些都有助于吸引全球资本进入中国市场。从土地要素看,如果说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主要倚靠城市土地支撑经济增长,那么未来土地要素投入可以更加倚靠农村土地改革。我国正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化城市群,通过进一步优化布局,存量土地及增量土地的置换和调整有助于保障经济增长需求。从技术要素看,新技术正不断催生新动力。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很快,包括人工智能和其他新技术都取得较快进展。有些技术(如5G),我们已领先世界,我国还具备重要的数据优势,互联网发达,网民最多,数据资源最为丰富。数据作为一种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值得期待,如何利用好这个因素,值得高度关注、深入探讨,这为整个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提供重要支撑。从4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可以得出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推动上述要素提质增效,必将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从而有效对冲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就是在持续不断释放这种红利。虽然目前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但我们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因此,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无疑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可能带来的经济下行非常重要的措施。另外,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产生消极作用的同时,还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我国有世界规模最大的老龄人口,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这个市场为我国养老产业提供了重要发展空间,特别是为落实“双循环”战略提供了重要手段。2020年,党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里最重要的环节是国内市场的培育,通过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有助于推动国内投资增长,有助于实现扩大内需从而扩大国内市场的目标。同时,老年人口多了,相应消费需求就大了。由于文化等因素,中国老年人年轻时有储蓄的习惯。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退休后老龄人口将释放更多消费潜力。如果能不断发展老年消费市场,为老年人创造良好消费环境,改善消费体验,就能有效激活这个规模巨大的内需,从而有力地拉动经济发展。民生周刊: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陈建奇:主要问题是,一方面,养老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国际化不够;另一方面,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第一,养老产业规模化不够。一个产业要发展,首先要有规模,规模化水平是检验养老产业是否充分的重要标准。目前,我国养老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有些地方已经有比较好的模式,但效益如何、可否持续、能否推广都存在很大疑问。第二,标准化不够。养老服务有个性化需求,但更多还是共性需求,要解决的问题比较集中,如最基本的吃、住、医、护等,但不少养老机构往往强调“特色”,不同城市、区县、街道,不同镇,不同村,养老服务各有“特色”,导致现有经验难以推广,无法形成标准化。第三,国际化不足。日本和北欧国家老龄化较早,养老产业历史悠久,有成熟的模式和经验,我们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学习、借鉴。对于成功的国际养老业巨头的管理经验,可以引入国内,尽快培育出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水平的养老产业。针对养老事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同样适用于养老事业。不平衡,一是区域不平衡。一些经济发展好、财政相对充裕的地方,养老做得就好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养老事业往往比较落后,养老服务水平比较低。二是社区之间不平衡。同一个城市不同的区,或者同一个区的不同社区,养老服务水平(饮食、医疗等)都有很大差异。三是群体之间不平衡。因个人理念和爱好因素等导致对养老概念的理解不同,但更重要的还是周边基本养老服务水平差异对其产生影响。产生以上不平衡的原因各异,但主要还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的。养老事业发展不充分,是下一步要着手解决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供给不足问题。目前,许多地方的养老服务体系,为了“有”而建,而不是为了真正解决问题,导致养老服务能力不足。同时,有些地方存在养老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结果就是错位、缺位并存。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一是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间的协调不够;二是资金保障不到位。养老体系特别是养老产业发展,金融是关键因素,政府应该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金融和财政资金支持。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体系,确保投入的资金能够真正用于老龄事业。民生周刊:目前,在很多城市社区,各类养老资源相对分散,应如何有效整合这些社区资源,更好地为老人提供医疗、就餐、陪伴等服务?陈建奇:资源整合是一个管理问题。解决养老服务资源整合问题,需要从三方面着手,即组建专门管理机构、培养专门管理人才、创新资源管理机制。一是建议组建老龄服务局。中国未来会有约5亿老年人,占总人口30%左右,应对老龄化问题已成为我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形势下,可以考虑组建专门管理机构,更好地统筹相关资源。二是加快培养专业管理人才。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大量专门人才,既包括服务人才,又包括管理人才。三是推进资源管理创新。养老服务对人力资源需求量极大,仅靠专门人员难以完全满足,需要通过管理机制创新来鼓励更多年轻人投入这项事业。比如,北京推出“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互助模式,通过提供养老志愿服务时间积攒获得“时间币”,“时间币”可用于兑换相关养老服务,可本人满60岁后兑换使用,也可转赠直系亲属。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管理创新尝试。民生周刊:《“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要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在这方面,您有什么建议?陈建奇: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推动养老产业的做大做强。一是数字化。养老属于服务业,需要大量劳动力,为避免与其他产业争夺有限的劳动力资源,应努力提高数字化或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养老服务智能机器人,逐步替代一些现在必须由人力完成的工作。通过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来构建智慧健康养老体系。二是标准化。以医、护、食、住、养等基本需求为重点,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在内,分门别类梳理,制定统一的服务内容和标准,在实践中补充完善和逐步推广,标准化也有助于规模化推进,个性化服务作为补充。三是规模化。大量老龄人口需要依托规模化的养老服务体系,规模化有助于节约成本、提升效率,但规模化的实现最终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可以考虑在养老服务体系发展中通过数字人民币提供金融支持,数字人民币可以跟踪货币的来龙去脉,有助于监督相关资本是否全部服务养老事业。四是社区化。社区化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环节,不管是居家还是社区养老,未来95%左右的养老服务需要与社区有关,养老资源特别是医疗资源也必须下沉到社区。五是国际化。养老产业发展也要对外开放,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一方面,可以借鉴北欧、日本等国家先进经验和成功模式,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考虑引进跨国养老企业投资,促使我国养老产业加快发展;另一方面,鼓励出台专门政策,推动我国养老产业做大做强,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

请问你是不是学社会保障专业的啊??下面是百度来的,社保制度的定义: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集体投保、个人投保、国家资助、强制储蓄的办法筹集资金,国家对生活水平达不到最低标准者实行救助,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福利,保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社会保障制度论文

控制人口数量,稳定就业形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既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稳步迈进的基本条件,也是我国深化改革,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根本性任务。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关键时期,如何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创造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是一个涉及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大基础性问题。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三个领域的问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始终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人口过多是我国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造成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挑战。劳动适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导致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就业形势严峻,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剧了收入差距的扩大。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又进一步加大了社会保障的支付压力,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不但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而且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结构的加快调整。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长期面对的重大难点问题。因此,要以人口问题为出发点,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对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统筹规划,继续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进一步改善就业结构,扩大就业空间,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重点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保障需求。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是社会的“安全网”,也是经济的调节器。从世界范围看,社会保障已有120多年的发展历史,历经多次世界经济大萧条而日益完善,显示出其在调节收入分配、纾解社会矛盾、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国家长治久安方面的强大功能。尤其是在经济危机条件下,社会保障不仅是消除民众恐惧、安定人心的重要保证,而且对于拉动消费、刺激经济复苏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责。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新中国建立以后从零起步的。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框架体系已初步建立: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各项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特别是近些年来,我们进一步加快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2003年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同年国务院颁布《工伤保险条例》;继续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全国普遍实现了养老保险省级统筹;2007年开始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9年在全国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出台重点针对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标志着我们正在实现从传统的家庭保障和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保障,到今天社会保障的历史性跨越。 但总体上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主要问题是: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地区严重滞后;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比较窄,基金统筹层次低,保障水平不高。尤其是农民、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城市无业人员和城乡残疾人等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都要求我们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党的十七大对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作出全面部署,提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到2020年,实现“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这是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部署。实现这一目标,关乎国运、惠及全民,造福当代、泽被子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做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工作,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明确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方针。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有大有小、保障水平有高有低,这与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水平有关,也与政治体制和历史传统有关。但就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基本保障项目而言,却是大同小异的。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总结出12个字,即“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也可以说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方针。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浩大的民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 第二,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继续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加快覆盖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各类劳动者。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注意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努力加快扩大覆盖面。改革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制度。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并稳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快制度整合,逐步实现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和城乡衔接。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个人终身社会保障号,并尽快实现全国联网。 第三,加大社会保障投入。要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稳步增加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财政性社会保障投入要重点向农民、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城市无业人员和城乡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群倾斜。社会保障投入是用人单位、职工和政府的共同责任,要合理划分三方责任,形成科学的分担机制。要加快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基金征缴,增加缴费收入,强化基金监管。

一楼的正解嘛,社会保障是包含在民生范畴的。

新农村建设以来 我国农村的人均生产生活上有拉很大提高,新型的农村医疗合作社发展起来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部分地区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但这也仅仅是部分地区。在全国范围内,仍有很多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处于一个低水平的运作状态。具体表现如下::1 据资料显示:与城市相比,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相对低下。1990年,全国社会保障支出1130亿元,其中,用于城市人口的977亿元,占全国的89%,而用于农村人口的仅126亿元,占11%。城市人均社会保险费413元,农村人均才14元,前者是后者的30倍。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只享有全国社会保障资金的11%。2003年,据最新统计,全国社会保障支出总数约为1300亿元。和1990年相比,相差200亿元,就算把这两百亿全部放入农村的社会保障中,和城市相比,差距还是很大。 2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项目有:社会救济(贫困人口社会救助、灾民救助)、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优抚安置、社会福利和社会互助等项目。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以社会保险为主,养老、医疗保险是其中的主要部分。医疗保险是指当人们生病或受到伤害后,由国家或社会给予的一种物质帮助,即提供医疗服务或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而养老保险则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但社会保障基金调剂的范围却是相当有限的,大部分是由政府来提供,这就使农民的生老病死基本上由个人和家庭来负担。如果这个家庭的经济收入非常有限,一旦有家庭成员生病,严重的便不再治疗。像这样的情况,在我国的农村是很普遍的。   当然也有部分地区成立了新型的农村医疗合作社,这种合作的方式在农民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农民利益得到了保障。但是,像这样的合作社在中国农村还没有普及,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还得不到解决。地区之间的差异表现在:东部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地区水平高,范围也广,而相对的西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农村保障水平就较低了。 3(三)社会参与程度不高   农民在参与社会保障时的积极性不高。其原因:一是农民自身的经济原因,二是政府的支持方面。我们的调查中,在医疗、养老方面,农民不是不愿意进行这方面的投资,而是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没有条件去投保。还有部分即使是投保了,档次也是较低的,时间也较短。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迫使他们无力承担叫高的投保资金。另一方面,政府政策的影响。在事业保险方面,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所规定的保险范围,只包括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不包括农村失业人员。但是在中国,农村人口占多数,劳动力剩余严重,大部分失业或无业人员都在农村,而这部分人的失业保险却无法满足。政策的倾斜性使农民的利益的不到保障。在社会救助方面,国家也投资了大量的资金(1990—1999年,共投入了9亿元),但由于农村所需要救助的人数太多,平均到每个人头上也就少了。所以国家虽然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面对如此庞大的农民队伍,那也是杯水车薪。 4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匮乏   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参保农户自己集资,另外便是政府的财政拨款。由于农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参保的集资数目就十分有限了,主要还是要靠政府财政支持。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基数过大,政府财力有限,仅仅靠财政拨款来解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一部分社会投资,主要是来自企业单位投资。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本身就很困难,再鼓励他们进行当地农村社会保障的投资,这种可能性也较小。对于城市大众型企业,没有政府政策上的支持,自愿投身于这种公益事业的就更少了。资金的严重缺乏阻碍了农村社会保障的推进。     农村社会保障各个项目的建设(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社会互助)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事实上,广大农民的要求也不高,他们的基本愿望就是“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只有保证农村的社会稳定,才能推动新农村建设,也才能促使整个社会经济的进步与社会的稳定。基于以上几个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一)强化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制基础 (二)推广以互助合作形式为主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三)拓宽农村社会保障的筹资渠道

社会保障制度期刊

《中国社会保障》杂志 社会保障报

实际上您可以用有道词典翻译下,最后在润色下

爱仕达大舍大得

  • 索引序列
  • 社会保障制度杂志
  • 社会保障制度杂志投稿
  • 社会保障制度杂志官网
  • 社会保障制度论文
  • 社会保障制度期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