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总编辑

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总编辑

发布时间:

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总编辑

乔冠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11~12)。江苏盐城人。早年留学德国,获哲学博士学位。抗日战争时期,主要从事新闻工作,撰写国际评论文章。1942年秋到重庆《新华日报》主持《国际专栏》,直至抗战胜利。1946年初随周恩来到上海,参加中共代表团的工作,同年底赴香港,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外交部副部长(3~11)等职。参加的重要外交活动和工作有:1950年10月,作为顾问,陪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特派代表伍修权出席联合国安理会,控诉美国对中国领土台湾的武装侵略。1951年7月,担任中国代表团团长李克农的主要顾问,参加板门店朝鲜停战谈判。1954年4月,随同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1961年10月至1962年8月,陪同陈毅外长出席第二次日内瓦会议。在外交部日常工作中,经常起草或组织领导撰写重要外交文件,如:1962年11月周恩来总理就中印边界问题致亚非国家领导人的信,1970年毛泽东主席为支持柬埔寨人民反对美国侵略斗争而发表的五·二声明等。70年代初,作为主管美国事务的外交部副部长、外交部长,协助周恩来为打开中美关系开展了一系列外交活动。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时,负责与基辛格谈判、草拟中美联合公报。1971年11月,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后,第一次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表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的外交政策。自此至1976年,均以中国代表团团长身份出席历届联合国大会。1973年5月,陪同邓小平访问法国。1976年10月,以外交部长身份再次访法。1976年后,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主要著作有:《国际述评集》、《从慕尼黑到敦刻尔克》等。 以下则是他的一些生平事迹: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有与天下英雄孙权、周瑜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江南二乔”,她们是“风流姿色天下闻”;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内,也有“二乔”并世而出,不过,他们是“风流文采天下闻”。一位是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曾担任毛泽东秘书25年之久的胡乔木;另一位即是本文的主人公,曾任共和国外交部长,活跃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乔冠华。 说来有趣,胡、乔二人都是江苏盐城人,两家住地相距不过几里。乔冠华比胡乔木小一岁,念完中学后,两人又是北京清华大学的同学,相隔一二年级,青少年时期,“二乔”没有什么来往;但两人不约而同地走上革命道路;四十年代两人又不约而同地用“乔木”的笔名发表文章,那时,人们常以为“乔木”是一人。“二乔”才华横益,皆为圣手。以后胡乔两人还成为好友,常相来往,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坛上的一桩奇事、趣事。 当年,由“乔木”署名的文章,犀利无比,誉满天下,人们搞清楚有两个“乔木”后,就把在延安工作的胡乔木称为“北乔”。把在香港、重庆活动的乔冠华称为“南乔”。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说,还是分开叫好吧,乔木就是胡乔木,乔冠华还是用你学生时代的名字,就叫乔冠华吧。 乔冠华阅历丰富,个性鲜明,恰与胡乔木那种严谨稳健的作风大相径庭。他秉性旷达,恃才傲物,浪漫洒脱,不拘小节,常在饮酒赋诗之间,挥毫大作。他处在人生事业巅峰之时,正是“文化大革命”之际,乔冠华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叱咤风云,而在国内政治漩涡中,却卷进波底……他的老友说他:“当初不求闻达,而闻达自至,不期蹭蹬,而蹭蹬及身可悲也夫”。真是一言难尽乔冠华! 1913年,乔冠华出生于江苏盐城东乔庄的一个地主兼工商业者家庭,父亲算是开明士绅。他幼年天资聪颖,有过目成诵之誉。早年在盐城第二高等小学、宋村亭湖中学、盐城淮关中学上学,由于学习成绩优秀,他在初中高中时几次跳级插班,16岁高中毕业即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成为大学同届中最年幼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他广泛涉猎各种进步书籍,1933年他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继续攻读哲学,并参加革命活动,由于他的进步活动为日本反动派所不容,不久被驱逐出境。 1935年乔冠华又赴德国土宾根大学留学,一年多后,即在23岁那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德国哲学博士学位。德国哲学博大精深,晦涩艰深,能取得德国哲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在当时可说是凤毛麟角。乔冠华真可谓少年得志。 乔冠华在德国留学期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国际风云变幻,局势日趋紧张,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激烈,疯狂扩军备战,军事问题一时成为国际问题的焦点。乔在德遇到国民十九路军的朋友赵一肩,两人对国际局势看法一致,志同道合,他们“不务正业”,在欧洲利用课外的一切时间钻研军事科学,特别研读了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三卷本《战争论》。 除钻研《战争论》外,这位年轻的哲学博士在德国留学期间又自开新课,他广泛研讨了欧洲的战争史和军事地理等方面的书籍,并且对着欧洲和世界地图,反复思考目前的局势,这为他日后写出大量如同身临其境又不同凡响的国际评论文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乔冠华青少年时代的求学及其追求进步,投身革命的过程看,他在少年时代就有远大的抱负和人生志向。据说乔冠华年少时曾口出惊人之语:“天下文章李、杜、乔”!这句话虽然言过其辞,但乔冠华自诩文章敢与千古诗人李白、杜甫相比,足见他少年时代的豪气!其恃才傲物、狂放不羁的性格于此也可见一斑。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国土沦丧,乔冠华胸中燃烧着正义的烈火,他放弃了国外优裕的生活学习环境,打消了在哲学“纯学术”领域深造的念头,毅然回到祖国,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回国后,他先是在香港余汉谋主办的《时事晚报》做总编辑,开始发表政论、国际评论文章。1939年他由廖承志、连贯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1年,乔出任香港《华商报》编委,《大众生活》编委。1942年秋季乔冠华到重庆《新华日报》工作,主持“国际专栏”,直到抗战胜利。 在这国内外局势大变动的时期里,乔冠华的工作几经变动,但他一直没有从事所学的专业—埋头于深奥的哲学研究,而是紧密联系如火如荼的斗争实际,写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并有重要影响的国际述评文章。 乔冠华的这些国际政论文章,其一大特点是文章的标题就很有特色,其文章标题见诸于报刊后,总是先声夺人,而后必欲对其文先睹为快。例如《历史的报复》、《报复的历史》、《斯大林的大手笔》、《站在胜利的门前》、《沉寂不是和平》、《时代终究是变了》等等。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中,他的政论文章的标题“往往是用抽象的或形象化的语言,指出或暗示当时国际局势的要害,以期对读者有所帮助”。乔冠华后来如是说。 乔冠华的国际政论文章的内容,在广博的欧洲及世界地理、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知识的前景叙述中,向人们议论,透析着时局的焦点,思想集中、内容深刻,给人们以很大的启示和教益。 他的文章总是以其把握问题实质的鲜明性和战斗性,给予人们以信心和鼓舞,在希特勒初期获胜不可一世时,乔冠华这样写道:这是今天的形势。 全世界的眼睛在盯着希特勒,有人将他比成拿破仑;但是人们忽视了;拿破仑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升期的英雄,希特勒是资本主义社会没落期的怪杰,希特勒的迷信并不是建筑在他的飞机和坦克之上,而是建筑在全欧洲资产阶级的没落、反动和腐化之中。…… 现在,欧洲大陆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匍伏在希特勒的马蹄之下,希特勒已经快要变成资本主义社会的拿破仑;我们不知道历史是不是会重演,不过,可以断言的是:未来的莫斯科将和过去的莫斯科有着本质上完全不同的划时代的意义。 莫斯科是历史上一块奇异的地方。乔冠华的国际政论文章尖锐泼辣,在恢宏的气势中又常夹杂着诙谐幽默,明快而活泼,同时,为了说明复杂,危急的局势,他总要列出许多真实的细节,让读者自己判明真相。所以,他的文章读后往往使人拍手称快,过目难忘。 乔冠华当年撰写的国际评论文章影响广泛,其成功一方面是由于其反法西斯主义的原则性、坚定性、在重大问题上总是与国内争取民主、团结进步、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斗争密切呼应,以及他留学欧洲期间所掌握的广博的国际知识,另一方面,他在联系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国际局势写作时,有胆有识,也付出了很大心血。 许多年后,乔冠华回忆当年写作的甘苦和思想方法时这样写道: 在香港,有一个时期我为《时事晚报》写社论,每天一篇,当时我只能利用剩余时间为《世界知识》写点文章…… 我们想方设法开辟自己的材料来源,力求做到能掌握一切有关国际形势的材料。正面材料是研究的重点,但也绝不轻视、放松对反面材料的搜集和研究,有时正是从反面材料中看出了问题的关键,在国际形势的发展中,任何一个新出现的问题都有它自己的历史以及同前后左右其他问题的关系,尽可能弄清楚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和它同其他问题错综复杂的关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场上发生的所有重大变化都是互相关联的,因此就有必要经常从战争的全局来考察战争中发生的任何一个新的问题。国际述评从表面上看好象是“述”和“评”各占一半;实际上真正费气力的是“述”;即掌握材料;做到这一点,问题也就解决大半了。 乔冠华自1937年至1946年写的这些评论文章当时曾编为文集《争民主的浪潮——1939年的国际》、《形势比人强》、《向着宽阔光明的地方》、《从战争到和平》、《从慕尼黑到敦刻尔克》出版。他在33岁以前写的这些国际述评文章,以其广博的知识,立论的严谨,优美的文字,精辟的见解,代表和平,民主、进步、正义的声音,在三、四十年代,赢得了不小的声誉。 自从胡愈老(愈之)开拓了中国进步学者研讨国际问题之风后,可谓人才辈出,在胡身边聚集了一批国际问题评论专家,如钱俊瑞、张仲实、金仲华、冯宾符、张明养等人,而乔冠华在那个时期写的文章,虽属后出,却大有后来居上,出人头地之感。他的文章“向大后方人民传播了中央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同时也多少反映了那时代的激情和人们的喜怒忧乐”。当时,许多青年人争相传阅乔冠华的文章,在那黑暗而混乱的年代,“乔木”先生的国际述评使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希望而倍受鼓舞。从文学家冯亦代的回忆中可领略一二:那时,我只是个人世不久的年轻人,除了有一腔火热的报国之心外,别无他长……而其时,老乔正以他成熟而又犀利的笔锋,剖析时局,给陷于迷乱心情中的人指出了一条明确的道路。我每天读着《时事晚报》老乔用“乔木”这一笔名写的政论,每读一文,心头如饮一瓢清泉,不仅彻凉,而且眼睛也跟着放亮起来……我对他狂热倾倒,只不过是当时年轻人中的一员而已。 可以举一个“对他狂热倾倒”的例子,1940年6月9日,德军向法国马其诺防线发起全面进攻。在香港一家咖啡店嘈杂的地下室里,一大群中外记者对战局作各种猜测和设想。乔冠华大口吸烟,一言不发,倾听大家争论。忽然,他起身挥手打断众人话语,说:“6月9日是法军最黑暗的一日。刚才听了诸位的许多高见,似乎还抱着很大的希望,实在大局已定……我可以告诉大家,三天以后,巴黎将不战而降!” 一语惊四座!爱因斯坦,根塞?斯坦,罗吟圃等名记者摇摇头,不以为然,“决战正在进行,胜负未见分晓……”有的人则忿怒地质问:“你怎能这样说?! 乔冠华掐灭烟头,自信地说:“这不是一句话可以回答的,诸位请看以后的报纸好了。”就在众人争论的第四天,6月13日,法国投降,德军开入巴黎。6月22日,德法停战协定签字,6月24日,法意停战协定签字。 战局的发展,证实了乔的预言。这位青年国际评论家受到了普遍的赞誉。 而乔冠华在随即发表的《法国的崩溃》一文中,平静地写道:“25日太阳出来的时候,在西线依然是美丽的河流,美丽的田野,但西线消逝了。

中国职业经理人魏三军,河南省驻马店市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供职江苏白雪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现任中国久益视界集团常务副总,他是河南省百强职业经理人之一,曾获选中国杰出职业经理人。除此之外,魏三军还担任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执行副总编辑。2008年河南卫视、中央电视台对其进行了采访。

连清川,1972年出生,福建仙游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国际新闻专业,现任IBTimes中文网总编辑。自1997年进入《南方周末》起,先后担任社会新闻记者、科学新闻记者、科学新闻编辑、国际新闻编辑等。2001年进入《21世纪经济报道》,担任编辑,同年创办《书城》杂志,担任《书城》杂志编务总监,历任《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上海记者站站长等。 2003年负笈海外,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新闻学院做访问学者长达三年。后在私营、国营、合资,印刷、电视、网络媒体均有短暂停留。2006年回国后,任《普知·读者文摘》(美国《读者文摘》中国大陆版)总编辑,此后担任《时代周报》编委。2012年9月起担任美国IBTimes中文网总编辑。长期为《南方周末》、《新周刊》、《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南风窗》、《外滩画报》、FT中文网等主流媒体写作专栏,范围涉及国际政治、媒体评论、书评与文化评论等多个领域。

名人姓名:乔冠华 出生年代:1913—1983 名人职称: 名人国家:中国(江苏省盐城)相关介绍:笔名乔木,于怀等。江苏盐城人。1913年,乔冠华出生于江苏盐城东乔庄的一个地主兼工商业者家庭,父亲算是开明士绅。其父乔守恒继承祖业,擅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教子严谨。乔冠华5岁入塾,开始熟读诗书。他幼年天资聪颖,有过目成诵之誉。早年在盐城第二高等小学、宋村亭湖中学、盐城淮关中学上学,由于学习成绩优秀,他在初中高中时几次跳级插班,1929年高中毕业即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成为大学同届中最年幼的学生。这时他才16岁。在清华大学期间,乔冠华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的著作,积极参加我地下党领导的进步活动,为左派学生的代表之一。 1933年他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继续攻读哲学,并参加革命活动,由于他的进步活动为日本反动派所不容,不久被驱逐出境。 1935年乔冠华又赴德国士宾根大学留学,一年多后,即在23岁那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德国哲学博士学位。德国哲学博大精深,晦涩艰深,能取得德国哲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在当时可说是凤毛麟角。 乔冠华在德国留学期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国际风云变幻,局势日趋紧张,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激烈,疯狂扩军备战,军事问题一时成为国际问题的焦点。乔在德遇到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的朋友赵一肩,两人对国际局势看法一致,志同道合,他们“不务正业”,在欧洲利用课外的一切时间钻研军事科学,特别研读了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三卷本《战争论》。 除钻研《战争论》外,这位年轻的哲学博士在德国留学期间又自开新课,他广泛研讨了欧洲的战争史和军事地理等方面的书籍,并且对着欧洲和世界地图,反复思考目前的局势,这为他日后写出大量如同身临其境又不同凡响的国际评论文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国土沦丧,乔冠华胸中燃烧着正义的烈火,他放弃了国外优裕的生活学习环境,打消了在哲学“纯学术”领域深造的念头,毅然回到祖国,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到香港《时事晚报》工作,并为《世界知识》杂志撰写国际述评。同年,他由廖承志、连贯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0年将文章辑成《争民主的浪潮——1939年的国际》一书出版。1941年香港《华商报》创刊,担任编委,同时担任在香港复刊的《大众生活》编委。1942年到重庆《新华日报》工作,用“于怀”的笔名主持《国际述评》专栏工作。 在这国内外局势大变动的时期里,乔冠华的工作几经变动,但他一直没有从事所学的专业—埋头于深奥的哲学研究,而是紧密联系如火如荼的斗争实际,写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并有重要影响的国际述评文章。 乔冠华的这些国际政论文章,其一大特点是文章的标题就很有特色,其文章标题见诸于报刊后,总是先声夺人,而后必欲对其文先睹为快。例如《历史的报复》、《报复的历史》、《斯大林的大手笔》、《站在胜利的门前》、《沉寂不是和平》、《时代终究是变了》等等。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中,他的政论文章的标题“往往是用抽象的或形象化的语言,指出或暗示当时国际局势的要害,以期对读者有所帮助”。 乔冠华的国际政论文章的内容,在广博的欧洲及世界地理、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知识的前景叙述中,向人们议论,透析着时局的焦点,思想集中、内容深刻,给人们以很大的启示和教益。 1946年10月再赴香港,担任复刊后的《华商报》社论委员、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社长,1949年调北京担任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局长。后长期从事外交工作,曾任外交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中国人民外交协会副会长、外交部亚洲司司长、部长助理、副部长。1974年任外交部长。1983年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同年9月22日逝世,已出版的文集有《形势比人强》、《向着宽阔光明的地方》,《从战争到和平》、《从慕尼黑到敦刻尔克》,《乔冠华国际述评集》等。 周恩来器重乔冠华,1950年12月23日,周恩来以外交部长名义致联合国秘书长赖伊,通知他:“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业已任命伍修权为大使衔特别代表,乔冠华为顾问,其他七人为特别代表之助理人员,共九人出席联合国安理会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所提出控诉武装侵略台湾的会议。”这一年,乔冠华年仅37岁,第二年,“老乔”又以38岁青春年华出任举世瞩目的朝鲜板门店谈判中方代表团高级顾问,同时,他还是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仍兼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调任外交部政策委员会副主任,特别是出任朝鲜板门店谈判中方代表团的主要顾问,这两个职务虽然不高,却使乔冠华在建国后正式步入职业外交官的轨道,是他人生旅途的一个里程碑。

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执行总编辑

段静涛的面相是个真实相,比胡锡进强。胡锡进是小人奸诈相,说的话不着调,一个小报社长尽说国家元首的话。

1月29日,环球时报社召开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会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人民日报社纪检监察组通报了对环球时报副总编辑段静涛实名举报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有关情况的核查结果。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人民日报社纪检监察组在通报中指出,经核查,段静涛举报胡锡进的问题没有事实依据,举报问题失实,将根据调查结果追究段静涛的纪律责任。段静涛在会上作了深刻检讨,表示对自己的冲动行为非常后悔,向胡锡进和无端受到牵连的同事道歉,将诚恳接受组织作出的处理决定,以实际行动改正错误。胡锡进在会上作了表态发言,表示感谢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社纪检监察组对此事作出的澄清,将和社委会成员一道,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水平。人民日报社有关负责同志在会上要求,环球时报社要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监督管理,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共同把环球时报办得更好。

据百度而言好像挺正规,不过在相关其他站点均无此媒体,所以有很大可能是空壳媒体

很明确的告诉你是假的,一个所谓的国际新闻杂志社在国内没有听说,也没有报备

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总编辑是谁

在中国内地,只有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的记者证才合法有效,持其余一切所谓“记者证”都可认定为假记者

没有什么“中国国际新闻社”小心别上当

如果是应试需要的话看一下丁柏铨主编的新闻采访与写作和人大版的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另外南方周末、南风窗、三联生活周刊也是经典。如果是工作需要的话还是研究一下感兴趣的媒体,尤其是你将要涉及的那个口子的常用报道模式。不知道你是哪种工作性质,每个口子的稿子都有自己固定的模式,其实熟练了之后就是套。

国际新闻杂志总编辑

在中国内地,只有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的记者证才合法有效,持其余一切所谓“记者证”都可认定为假记者

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是在中国•香港政府备案的合法媒体公司,中国•香港的媒体是备案合法制,该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的社址在香港,在我们中国内地不设立任何机构。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的宗旨是:歌颂中国、报道世界、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中国•香港的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是爱国爱民族爱人民的国际媒体。

刘云峰,男,作家、文艺评论家、战略策划家、社会活动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在册新闻发言人。主要社会职务: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执行主席兼秘书长、中国当代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国际新闻出版社社长、世界文艺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名家杂志社社长、中国文化新闻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北方书画院副院长、北京环球联合国际文化艺术院院长、文化部中国画学会理事、国际红楼梦学会理事、(团中央)中国青年实业发展促进会文化交流委员会名誉主任、世界文学艺术家联合会执行委员兼秘书长、深圳市南国书画院首席名誉院长、湖南陶澍文化研究会顾问、中国首届东方文化论坛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美国国际艺术学院、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等国内外多家大学客座教授。根据国家政府网站等各政府网站公开显示 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等 为虚假协会!1 查询也无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中国当代作家协会、中国文艺家协会主席 等任何备案信息。

1,穆青。新华通讯社原社长、当代著名新闻记者穆青,他的新闻作品、新闻主张和新闻实践,均为20世纪中国新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原名穆亚才,祖籍河南开封杞县,为了生计,举家随祖父迁到安徽蚌埠。曾担任学校进步团体“文学艺术同盟”主席,出版文艺刊物《群鸥》。从事新闻工作50多年,他勤学苦练,不懈进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写了多篇在我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闻佳作,为我国新闻队伍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穆青于2003年10月11日凌晨3时20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2,陈柏生。1926年出生,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同年赴晋察冀解放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采访开国大典的人民日报记者之一。3,彭迪。国际新闻记者、国际问题评论员。江西萍乡人。1920年10月14日生。1944年在成都燕京大学历史系肄业。从事新闻记者工作近40年,发表了大量国际新闻、通讯和评论。1979~1984年在美国所写作品已辑为《彭迪国际评论选》出版。所写评论文章尖锐泼辣,逻辑严密,独具风格,在国内外读者中有一定影响。4,纪希晨。原名松晓,河南伊川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赴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中央党校学习。曾任晋绥边区《抗战日报》、《晋绥日报》和新华通讯社雁门分社编辑、驻成都办事处主任,《人民日报》西南记者站负责记者,新华社四川分社第一社长,《人民日报》记者部副主任。5,闾丘露薇。1997年开始在凤凰卫视担任记者、主持人。1999年在浸会大学获得传播学硕士学位。2001年,在美国华盛顿现场报道美国总统的就职仪式,并成为全球首位进入阿富汗腹地喀布尔采访的华人女记者。2002年,成为惟一一位三进阿富汗的华人女记者。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穆青 (杞县籍当代著名新闻记者)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柏生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彭迪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纪希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闾丘露薇

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总编辑招启华

的确是假宣传,虽然小女孩的确很有实力,但成为记者是不太可能的,她没有这个能力。

很明确的告诉你是假的,一个所谓的国际新闻杂志社在国内没有听说,也没有报备

不是假宣传,女孩父亲已经回应,不会夸大女儿,九成半都是如实的,这位女孩是某杂志网站区域运营中心负责人,已经出版了多本作品。

目前我国内地唯一合法有效的记者证是由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的,杂志社的证件并不具有合法性。

  • 索引序列
  • 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总编辑
  • 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执行总编辑
  • 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总编辑是谁
  • 国际新闻杂志总编辑
  • 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总编辑招启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