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戏剧杂志社著名记者

中国戏剧杂志社著名记者

发布时间:

中国戏剧杂志社著名记者

这个问题本身就有毛病,大家都不知道的,还算名主持名记者么。  老的有范长江,邹韬奋,邵飘萍。  现代的有,  主持人: A - H | 阿 丘 | 毕福剑 | 白燕升 | 毕铭鑫 | 白 岚 | 崔永元 | 崔志刚 | 柴 静 | 柴 璐 | 陈 滢 | 陈小雨 | 陈伟鸿 | 陈 星 | 和 晶 |  陈蓓蓓 | 董 卿 | 段 暄 | 杜 悦 | 罗森友 | 高 博 | 顾 斌 | 郭志坚 | 郭 磊 | 韩乔生 | 侯 丰 | 顾国宁 | 和 佳 | 红果果 | 宏 亮 |  韩 岳 | 贺 炜 | David | Aurora Carlson |  J - M | 季小军 | 焦建成 | 金 豆 | 冀 星 | 姜 毅 | 冀玉华 | 康 辉 | 康 明 | 刘芳菲 | 李 咏 | 李雨霏 | 李晓辉 | 李 红 | 李思思 |  劳春燕 | 金龟子 | 刘建宏 | 刘 欣 | 鲁 健 | 路一鸣 | 陆 梅 | 绿泡泡 | 罗宏涛 | 梁 璐 | 郎永淳 | 刘星宇 | 刘晨栋 | 孟盛楠 | 毛毛虫 |  李佳明 | 梦 桐 | 李 威 | 马 斌 | 柳 岩 | James | Jennifer | 欧阳夏丹 |  N - W | 庞 晔 | 齐 奇 | 曲向东 | 芮成钢 | 冉宗瑜 | 孙正平 | 撒贝宁 | 史小诺 | 石琼璘 | 施 丹 | 苏 玲 | 沙 桐 | 孙宝印 | 水均益 |  宋英杰 | 孙小梅 | 申 森 | 邵圣懿 | 孙 燕 | 宋 策 | 孙 冬 | 孙 毅 | 孙 婧 | 王小丫 | 王雪纯 | 王 江 | 吴 为 | 王筱磊 | 王小节 |  桑 兰 | 王世林 | 王 洁 | 王永锴 | 王 亮 | 王 梁 | 沈 冰 | 王宁彤 | 童可欣 | 涂经纬 | 尼格买提 |  X - Z | 赵忠祥 | 徐 俐 | 徐 君 | 谢颖颖 | 张泉灵 | 小 时 | 徐 柳 | 小 燕 | 杨 锐 | 于 嘉 | 音 奇 | 一 天 | 叶迎春 | 于胜春 |  杨 帆 | 杨 娟 | 余 菲 | 张泽群 | 朱 迅 | 张宇东 | 张小琴 | 张 玮 | 甄 诚 | 周英杰 | 朱 轶 | 张 卓 | 张 羽 | 朱月明 | 张 斌 |  紫 凝 | 翟树杰 | 周 洲 | 周 宇 | 郑 毅 | 张 宇 | 芝 麻 | 张萌萌 | 严 艺 | 朱 虹 | 朱晓琳 | 张 雷 | 于 嘉 | 谢映玲 | 谢 楠 |  月亮姐姐 | 名人博客: 杨 澜 | 李玉刚 | 巩新亮 | 杨晓江 | 张湘祥 | 曹 颖 | 陆 川 | 余秋雨 | 谭 晶 | 郑 钧 | 许 旸 | 王 涛 | 杨 霞 | 叶 冲 | 李 娜 |  远 方 | 蓝怀恩 | 马燕红 | 钱 红 | 聂卫平 | 朱奇伟 | 小 胖 | 楚博仁 | 陈嘉琦 | 赵 越 | 李 婷 | 边潇潇 | 萨日娜 | 熊汝霖 | 海鸣威 |  姜 帆 | 央 金 | 万 江 | 陈 东 | 王飞雪 | 赵 姝 | 李凯年 | 丁 于 | 连 婕 | 吴 琼 | 奚大野 | 王 鹰 | 徐沛东 | 于 佩 | 金 晶 |  桑 兰 | 曹 雪 | 山 野 | 黄 鑫 | 罗永娟 | 孙 冬 | 田金双 | 徐 华 | 魏辰妃 | 周 知 | 王亚彬 | 王洪军 | 刘春红 | 宋征宇 | 胡 果 |  景 甜 | 杨 凌 | 云 飞 | 赵剑华 | 雪 村 | 乐靖宜 | 司马平邦 | 尼玛拉木 | 栏目: 女性时尚 | 世界地理 | 娱乐频道 | 怀旧剧场 | 央视精品 | 倾国倾城 | 第一剧场 | 风云音乐 | 风云足球 | 健康之路 | 奥运中国 | 风云剧场 |  国防军事 | 戏曲频道 | 艺术人生 | 一鸣论道 | 走近科学 | 武林大会 | 国际时讯 | 子午书简 | 体育在线 | 法治视界 | 奥运传奇 | 电影传奇 |  奥运岁月 | 平安中国 | 绿色空间 | 世界周刊 | 我的奥林匹克 | 讲述 | 面对面 | 乡村大世界 | 财富故事会 | 智慧树 | 科技苑 | 海外联络部 |  证券时间 | 第5频道 | 青春舞台 | 民歌世界 | 中华医药 | 人民子弟兵 | 半边天 | 春暖 | 记者编导: 王建宏 | 赵立凡 | 任卫新 | 董石才 | 梁迎利 | 赵仙泉 | 张敬邦 | 杨 真 | 张 莉 | 孔琳琳 | 王玉国 | 金 越 | 梁玉珍 | 顾玉龙 | 樊建恩 |  徐 进 | 李勇强 | 申家宁 | 喻 江 | 陈 汐 | 王 茜 | 田 子 | 武晋先 | 冯雪松 | 侯明古 | 张 磊 | 周爱华 | 梁 钢 | 孙 岩 | 陶 冶 |  黄 成 | 周 到 | 李武军 | 朱 焱 | 朱晓雨 | 张 鸥 | 杨 春 | 于婷婷 | 刘正举 | 傅佳伟 | 张志禹 | 王同业 | 曾 晋 | 余敬中 | 肖建生 |  童 宁 | 田 喆 | 武 卿 | 王 硕 | 吴 胜 | 宋小勇 | 王增沛 | 赵 爽 | 马 宁 | 任永蔚 | 骆汉城 | 老 杨 | 李庆庆 | 周 涛 | 张舒扬 |  姬 缘 | 贾建京 | 何 宾 | 邓 蕾 | 曹 峰 | 王波涛 | 张溪泉 | 田裕硕 | 何岩柯 | 李 冰 | 孙立东 | 孙 杰 | 于海波 | 王 彤 | 梅 园 |  不知道够不够

柴静 很不错的记者 呵呵 去央视网站查一下也可以~~ 不知道 你具体要什么方向的记者 呵呵

1、纪希晨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赴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中央党校学习。曾任晋绥边区《抗战日报》、《晋绥日报》和新华通讯社雁门分社编辑、驻成都办事处主任,《人民日报》西南记者站负责记者,新华社四川分社第一社长,《人民日报》记者部副主任。1983年参加创办《中国老年》杂志,任总编辑。擅长写新闻通讯、报告文学。著有《战斗的青春》、《时代的足迹》等。2、彭迪国际新闻记者、国际问题评论员。长期在新华通讯社工作,历任英文翻译、国际部编辑、国外分社记者、分社社长、新华社编委会委员和副总编辑。从事新闻记者工作近40年,发表了大量国际新闻、通讯和评论。1979~1984年在美国所写作品已辑为《彭迪国际评论选》出版。所写评论文章尖锐泼辣,逻辑严密,独具风格,在国内外读者中有一定影响。3、陈柏生陈柏生,女,安徽安庆人,1926年出生。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同年赴晋察冀解放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采访开国大典的人民日报记者之一。4、黄钢我国著名报告文学家,政论家,杰出的党的新闻工作者。建国初期,在中央宣传部电影处工作。1963年调到《人民日报》任国际部评论员。这时期写了大量的文艺性政论。结集成《亚洲的新纪元》、《伟大的变化》、《这就是美国的缩影》(与人合著)等。曾任中国社会科学新闻研究所副所长。1980年,黄钢作为发起人之一创建了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担任常务会长,1984年组建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出任理事长。5、李峰李峰,男,新华社资深记者。新华社资深记者,20世纪50年代初就被新闻界和社会上广大读者所关注。北大和复旦等高校把他当时写的《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诞生了》等新闻特写,列为新闻系的参考教材,认为它在新闻写作上有新的突破。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当代十大名记者

上面是人名,连接是个人简介:中国著名记者(邵飘萍)_html现代著名记者范长江-10/22/content_htm水均益当代著名记者李庄-03-17/shtml白岩松_1_1柴璐_01徐铸成_01吕岩松鞠健夫郭超人_01田流

中国戏剧杂志社著名学者

曾纪鑫: 中国著名散文家,学者,历史学家,编剧。(1963-)湖北公安县人,当过农民、教师、干部,后考入湖北师范学院历史系,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历史系,后即从事专业创作。曾任湖北省黄石市艺术创作研究所副所长,武汉市艺术创作中心及湖北省艺术研究所专业作家、编剧,2003年作为重点人才引入厦门市工作,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系国家一级作家、《厦门文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厦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厦门市群众文化学会副会长,公安三袁研究院顾问。现已发表各类文学艺术作品若干,出版个人专著二十多部,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奖励,作品被一百多种报刊、选集选载、连载,数百家媒体评论、介绍,享有实力派作家、学者型作家之称。 公安——黄石生命的流向……公安。黄石。武汉。厦门。曾纪鑫用40年光阴,走过四座城市(县),完成了人生四次飞跃。45岁的曾纪鑫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背后,源于他对故乡那段“晴天一把刀,下雨一包糟”的泥泞道路的苦涩记忆——从家门口到集镇郑公渡,有一段约十里长的土路,一旦遇雨,就得打赤脚,或是穿着深筒雨靴艰难前行。这条土路,也是他以故乡为原点,通向外面广阔世界的必经之路。曾纪鑫的老家位于湘鄂交界处一个名叫胡家坪的偏僻而闭塞的村庄(合村并组后更名为新港村),这里民风纯朴,荆楚文化浓郁。他念书早,小学跳了一级,1977年,14岁的他高中毕业回村务农。艰辛劳作之余,他没有放弃读书。千百年来的民风乡俗让他立志做一个有出息的文化人。一年后,他当上民办教师。18岁那年,曾纪鑫考上公安县师范学校,从此离开了故乡。师范毕业后,曾纪鑫并未止步,而是更加痴迷于书的世界。工作之余,他阅读了大量中外名著,渐渐确立了自己的文学梦。1988年,他考入湖北师范学院历史系,攻读本科。他发奋写作,在大学期间,结出了文学上第一枚果实——诗集《生命流向荒野》。这本书虽小,但在曾纪鑫眼里很大,它浸淫着他人生之初的光荣与梦想。因不俗的创作成绩与实力,从湖北师范学院毕业后,曾纪鑫成为黄石市文化系统的一名专业创作员。黄石——武汉没有终点的涅……执著,勤奋,是曾纪鑫的文学创作留给黄石文友们的一致印象。冶钢作家邓正清是黄石较早接触曾纪鑫的人,他介绍,曾纪鑫刚到黄石市文化系统上班,住在原工人电影院后一间低矮的平房里,前面是闹哄哄的录像放映厅,后面是一条下水道。室内阴暗潮湿,即使大白天,也有硕大的老鼠从下水道跑出,窜进屋后走廊“大摇大摆”地“散步”,干扰他的生活与创作。曾纪鑫忍无可忍,不得不花上一些时间与老鼠“周旋”。这段有趣的经历,后来被他写进了中篇小说《老鼠漫话》(《长江日报》以《人鼠之战》为名连载,后被网络广为转载)。只因心中有梦,再苦再难的日子,他也过得从容不迫,有滋有味。一个初冬的清晨,邓正清来到这间冷飕飕的平房,看到曾纪鑫一脸疲惫地坐在书桌前。冷不冷?邓正清关心地问。一点也不冷,曾纪鑫答道。满腔的创作激情,让他忘了身居陋室的寒冷与孤独。老邓不知道,曾纪鑫蜷着身子,呵着手,写了一个通宵。散乱的稿纸堆在一旁,厚厚的一大沓。曾纪鑫养成了晚上写作的习惯,一拿起笔便到深夜一两点,熬通宵也是家常便饭。熟悉他的文友都知道,上午他睡觉不去打扰,有事下午去找。创作离不开火热的生活。通过邓正清的关系,1991年,曾纪鑫来到大冶钢厂轧钢分厂体验生活。他戴着头盔,穿着工作服,与轧钢工人一起挥汗如雨,看钢花飞溅如流星赶月,听机器轰鸣如雷声隆隆。深切的感悟,使他的笔触越来越深沉,作品越写越厚实。1993年,正值而立之年的曾纪鑫,创作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世纪末的诱惑》(更名后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由于经常熬夜,他显得十分瘦弱,可他每天精神饱满,经常像个侠客,游走在黄石街头,捕捉创作灵感,更多的时候,是逛书店或书摊。一次,他与邓正清逛到马家嘴一书店,翻着翻着,他一拍大腿,高兴得叫了起来:找到了,终于找到了。老邓歪头一看,是本破旧的清末海军资料。这是一本什么好书?老邓深感疑惑,可曾纪鑫却如获至宝。那些年,他几乎逛遍了黄石大大小小的书店,每次回宿舍,总是拎着一个塑料袋,袋里放着几本书。他从小就购书成癖,在黄石工作时,他通过朋友的关系搭乘一艘开往上海的货船,将20多麻袋的书从公安县运到黄石。在黄石、武汉学习工作的15年间,更是大量购书,以致后来举家搬迁厦门,不得不租用一个10吨重的集装箱专门运书。到厦门后,搬家公司的工人前来搬运时,不由得感叹道:给人搬了一辈子家,包括那些大学教授,还从没搬过这么多的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曾纪鑫的创作领域越来越宽,小说、诗歌、歌词、戏剧、报告文学等均有建树。那些年黄石市举办的大型文艺汇演,许多原创节目都出自他的手笔,他因此荣获黄石市市政府颁发的“黄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证书。因工作需要,曾纪鑫创作了不少舞台剧本,如大型话剧《永远的船》《吕不韦》《土地无边》《挡不住的诱惑》《青铜九鼎》,大型戏曲《萧何落难》等近十部,它们大都获得过国家、省、市级奖励,其中《土地无边》在《新剧本》杂志发表后,收入中央戏剧学院编的《剧本选》,作为大学戏剧专业的参考剧目;《新剧本》杂志制作网站,全国共有30位剧作家入选“剧作家精品库”,曾纪鑫便位列其中;他出版的文化论著《没有终点的涅 ·中国戏剧发展与反思》,成为戏剧研究人员的案头参考书被大量引用。正如《没有终点的涅 》书名所言,曾纪鑫供职于黄石文化系统的7年间,如一只涅 的凤凰,等待重生。武汉——厦门拨动历史的转盘……1997年,曾纪鑫从黄石市调到武汉市艺术创作中心任专业作家、编剧,踏上了人生重要的创作征程。虽在武汉工作,但家在黄石,因不需要坐班,曾纪鑫大多时间仍呆在黄石写作。读万卷书的同时,他没有闭门写作,而是走出书斋开始行万里路。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行走湖北,他捧出文化散文《千秋家国梦》,此书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为同一书系,是一部描写湖北地域文化的散文力作,至今仍是一个标高,尚没有一部新的描写湖北文化的文学作品能够超越。2004年,《千秋家国梦》被列入“东方文化大散文原创文库”再版,该文库被誉为中国散文史上突破性的“鸿篇巨制”,具有大背景、大思考、大情怀、大手笔等特点。这本书标志着曾纪鑫的创作上升到一个全新高度。随后,一部部浸润着荆楚风韵的厚重之作频频问世,如长篇小说《楚庄纪事》《风流的驼哥》等。特别是《楚庄纪事》,以一个古老的名叫楚庄的农村为舞台,以赵、钱两个家族的生活轨迹和历史恩怨的起始与终结为主线,在上下两千年的历史积淀与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中展开故事,真实地描绘了荆楚地区的沉重历史、复杂现实、传统文化与风俗民情。《楚庄纪事》《风流的驼哥》这两部以荆楚大地为背景的小说曾入选建国以来唯一遴选长篇作品的专业期刊《长篇小说选刊》。2001年,他推出了文化历史散文《拨动历史的转盘》,中央电视台原“读书时间”栏目、《人民日报》《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商报》等全国数十家媒体纷纷评论介绍,《杂文选刊》以“著名作家畅销随笔散文”名义作为2004年全年推荐邮售书籍,台湾远流出版公司2006年出版繁体字版。最让曾纪鑫铭记和感动的,是一位位陌生读者对他的信任与重托,让他不敢有丝毫懈怠,创作上更加精益求益。2000年11月的一天上午,曾纪鑫收到一封印刷品邮件。拆开一看,竟是他自己的《千秋家国梦》。原来是江苏常州市一位名叫汪一芳的读者寄来的,内附一封信,信中写道:“近日,我有幸拜读了您的文化散文《千秋家国梦》,眼界大开,获益匪浅。那真是一本适宜于雨天细细品味的著作。沏一杯淡茶,坐于窗前,书卷在手,常有豁然开朗的好心情。读书余暇,注视着窗外的雨帘,思绪在您营建的大历史时空隧道内任意飞翔,这种感觉太好了!遥想您举重若轻的风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于是动念托付鸿雁,奉上尊著,恭请题词……”读者的真诚与期待深深地打动了曾纪鑫,他马上在书的扉页签名题词,挂号寄出。年底,曾纪鑫收到汪一芳寄来的贺年片,并希望读到他的新作。《拨动历史的转盘》出版后,曾纪鑫主动给汪一芳寄赠了一本。不久,便收到回信,对方在肯定之余,对相关问题也提出了商榷,并附有一份错别字校勘表。那些错字别字,有的是校对问题,还有几处则是曾纪鑫与出版社编辑都没有留意到的。于是,曾纪鑫以汪一芳提供的校勘表为“蓝本”,并根据其他读者的来信及指正,认真地弄了一张该书的校勘表,再版时予以订正。像汪一芳这样许许多多的热心读者,给曾纪鑫的创作注入了一股永不消逝的激情与活力。他时刻不敢放松自己,不断充电,不断创作。他创作的作品除文化散文外,还有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戏剧作品,不同的体裁拥有的读者群及读者层次有所不同,于是,曾纪鑫常惴惴不安,担心部分读者的“偏食”导致对其作品的“非议”与“非难”。调到厦门后,曾纪鑫接到一位素不相识的读者打来的电话,问他出版了哪些作品,他要一一购买。虽然担心读者“偏食”,也只得一一相告,因热切地期待着对这些作品的评价与反馈,曾纪鑫问清了这位忠实读者的单位与姓名,他是湖北某县政协主席章先友先生。在梳理剔抉历史的同时,曾纪鑫也拨动了自己的历史转盘。2003年,他作为重点人才被引进到厦门市工作,举家定居在风景秀丽、享有海上花园之称的特区厦门。厦门——全国永远的驿站……行走在八闽大地,沐浴着近海文化,曾纪鑫的足迹使滞重的历史河流越来越鲜活欢畅起来。2006年,他捧出入闽后的第一部作品——文化散文《永远的驿站》,这也是第一部描写福建地域文化的系列散文,一问世便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同年8月26日,由《中国作家》杂志社、厦门市作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了“福建地域文化散文《永远的驿站》暨曾纪鑫作品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武汉、台湾、澳门及福建本地的30多位文艺界领导、作家、专家、学者等参与研讨,不拘一格的精彩发言和碰撞交融的思想观点,使得这个作品研讨会成为厦门文艺界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盛会。与会者达成共识:《永远的驿站》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开放的人文胸怀,纵横捭阖的艺术技巧,流畅激情的艺术语言,以及跳出福建看福建的独特视角,给读者奉献了一部福建地域文化的文学作品。在具有开创意义的同时,可以预见,此书的出版必将推动福建地域文化的创作与研究,使福建的哲学与宗教、历史与文化、风俗与民情为海内外更多的人们认识与了解。站在特区前沿,回想走过的四座城市(县),曾纪鑫感觉都是自己创作的驿站,他永远欣赏并实践的是“像市民一样生活,像上帝一样思考”。期间,他有多次从政的机会,都一一婉拒了。做一个普通的市民,但是,又尽其所能地超越琐碎,超越平庸,时时关注社会与人生、历史与未来,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所思所想加以提炼,融于笔端,形成文字,变成作品——这,便是曾纪鑫理想的人生状态。行走、体验、思索,读书、写书,已成为他独特的生存、生活方式。入闽后的曾纪鑫,文化散文创作已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打通了文学、历史与哲学三者之间的关系与通道,在中国文坛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近年来散文写作最重要的收获”。2006年,曾纪鑫描述、反思中国古代历史的文化散文《历史的刀锋》出版,著名作家、学者胡平先生评价道:“该书融历史的厚重、文学的灵动、哲学的睿智于一体,是中国文坛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纵横捭阖的大气之作。”曾纪鑫在长期潜心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基础上,创作了一部新的文化散文《千古大变局》。他先授权在《百家讲坛》杂志独家部分连载,多家出版社有意出版,最后选定当下势头正旺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5月,该书刚一出版,即好评如潮,100多家媒体评论介绍,很快进入全国热书排行榜(共10本),并被韩国一家版权贸易公司看中,将翻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发行。被誉为“中国演说泰斗”的李燕杰对《历史的刀锋》与《千古大变局》也推崇有加,他致函曾纪鑫道:“我有幸在北京联合书城买到您两本大作:《历史的刀锋》和《千古大变局》,拜读之后受益颇多。这是两本诗与史相结合的智慧精品,应向全国青年人推介,让更多的人从中受到启迪与教益……我虽然年近八旬,仍能从书中感受到这两本书如两座高峰比肩相接,高耸入云,有大智大美。” 曾纪鑫以长篇小说冲锋,以戏剧立身,以文化散文扬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文叙事风格,在中国文学界名声日隆,令人期待。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四川省乐山县(今四川省乐山市境)客家人。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同时,还是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社会活动家,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郭沫若著述颇丰,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唯物史观史学的先锋、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以后,曾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联首任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扩展资料: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和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在文学方面,被官方现代文学史教科书列为“鲁郭茅巴老曹”的第二位;在史学方面,被列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五老”之一。郭沫若曾以歌德自况并被文化界广泛认可,如周扬曾对郭说“你是歌德,但你是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沙叶新则引用恩格斯对歌德的评价指出郭沫若作为伟大天才和凡庸公民的两面。极度推崇者有之,轻视鄙视者有之,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等一些严肃的研究学者将这种“学院派”中间和社会民众间对郭沫若截然相反的态度称之为“两极阅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郭沫若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哲学家。王国维少年时代心悦《汉书》等历史著作,不喜举子业和《十三经注疏》,但十八岁之前所接受的仍是传统的旧式教育。早午战争后,使他“始知世尚有所谓新学者”(《静安文集-自序》)。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会书记校。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学习外语,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次年因病辍学回国,读康德哲学而爱之,又转研叔本华哲学。后觉得哲学“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 (《静安文集-自序》),便从哲学转向文学、史学、考古学和金石、音韵学方面。在此期间,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通信导师、清华研究院教授等。1922年在溥仪的紫禁城小朝延内当五品官“南书房行走”,并得到了“食五品俸”,“赐紫禁城骑马”的封赏。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上时,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地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 王国维早年受康德、叔本华哲学的影响,在《静安文集-自序》中说:“余之研究哲学,始于辛壬之间,癸卯春始读康德之纯理批评,苦其全不可解,读几半而辍,嗣读叔本华之书而大好之。自癸卯之夏,以至甲辰之冬,皆与叔本华为伴侣之时代也。其所尤惬心者,则叔本华之知识论,康德之说得因这以上窥。然于其人生哲学,观其观察之精锐,与议论之犀利,亦未尝不心怡神释也。”此后他又重读了康德的哲学、伦理学以及美学著作。1904、1905这两年间,他先后撰写了《论性》、《释理》、《原命》、《论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叔本华与尼采》等哲学论文,全面介绍叔本华与康德的宇宙观、知识论和伦理观、美学观,特别是对“性”、“理”这两个中国古代哲学中长期争论不休的基本问题,作了批判分析。他用康德的理论来解释“性”,认为性超乎人的知觉之外,只有超经验的性是真性,而真性又是不可知的。他用叔本华的充足理由律给“理”下了这样的定义;广义上的理,即理由,以宋代学者陈淳的“理有确然不易底意”来作证明;狭义上的“理”,即理性,是从直观概念中制造出来的抽象概念。王国维认为,无论广义之理还是狭义之理,都“不存在于直观之世界,而惟寄生于广漠暗昧之概念中” (《静庵文集-释理》)。在“命”的问题上,他接受叔本华因果律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的意志中的观点,认为没有什么自由意志,意志受动机支配,意志是不自由的。王国维是中国近代美学的开创者之一。他把康德和叔本华等西文的美学观点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结合起来,运用在研究中国古典小说、诗词和戏曲方面,卓有贡献。他的美学思想由“游戏说”、“天才说”、“古雅说”、“境界说”构成,而“境界说”则是其中的精华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美学理论,认为境界包括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以及二者的融合;词的高下以有无境界为衡量标准;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境界可分“有我之境”,其特点是“以我观物”;“无我之境”,其特点是“以物观物”;在艺术创作方面,又有“造境”与“写境”之分。王国维在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方面的治学方法,继承了清代乾嘉孝据学的传统,也汲取了西文实证科学的精神。首先,与前人不同,他治学善于运用比较法,熔古今中西于一炉。一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王国维研究甲骨文、上古史,是拿地下实物与文字记载互相释证;研究边疆地理,辽、金、元史,是拿中外古籍进行互相补正;写《殷周制度论》、《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这些著作,则是把西文传来的观念同中国传统的思想互相参证。这比起乾嘉学派的学者来,视野确实要宽广得许多 王国维一生著述宏富,著作达六十种之多,大部分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中。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是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讲授哲学、心理学、逻辑学,著有《静安文集》。 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地位,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风气,对当时文艺界颇有影响,辛亥革命后以清室遗老自居。至老,王国维也没有剪掉作为时代象征的辫子。 1913年起转治经史之学,专攻古文字学、古器物学、古史地学,先后致力于历代古器物、甲骨金文、齐鲁封泥、汉魏碑刻、汉晋简牍、敦煌唐写经、西北地理、殷周秦汉古史和蒙古史等等的考释研究,还做了很多古籍的校勘注疏工作。他治史严谨,考证精湛,信而有征,不囿成见,主张以地下史料参订文献史料,多能发前人所未发,对史学界有开一代学风的影响。 1923年春,当时溥仪小朝廷要选海内硕学之士,王国维经升允推荐,到北京充任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五品)。 次年冬天,冯玉祥“逼宫”事件发生,王国维结束了“南书房行走”的工作。胡适、顾颉刚等人邀约他出任新成立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王国维推而不就,仅任教授;以其精深的学识、笃实的学风、科学的治学方法和朴素的生活影响了清华学人,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时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教授的教授”。 1927年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给中国知识界留下了深深的颤栗和遗憾,也给后人留下了难解之谜。 当时的一些清朝遗老把王国维比作屈原怀忠而自沉汨罗。《清史稿》还为他立了个“忠义传”。一向苛以誉人的鲁迅先生认为“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热风·不懂的音译》)。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

《中国戏剧》杂志社

《中国戏剧》(月刊)创刊于1954年,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

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成立于北京。隶属中国戏剧家协会。1960年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恢复建制。主要任务是保存与积累中外戏剧遗产,整理与注释古典戏剧文献,促进与反映戏剧创作,推荐戏剧理论研究成果,介绍古今中外剧作家、导演和表演艺术家的创作生涯和艺术经验等。出版有《郭沫若剧作全集》、《老舍剧作全集》、《中国戏剧年鉴》等。还出版《戏剧报》、《剧本》、《外国戏剧》等期刊。地址是北京市北三环西路大钟寺南村甲81号

去邮局订阅吧。要过刊可以问问杂志社。

中国戏剧杂志社

当地应用有这种杂志,应该很有历史性的杂志。订杂志上杂志铺

我国最早的戏剧杂志--《上海戏剧》

《中国戏剧》(月刊)创刊于1954年,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

去邮局订阅吧。要过刊可以问问杂志社。

中国地名杂志社记者

由此,《中国地名》不仅成为全国区域地名战线的工作指导类杂志,同时也成为国家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唯一指定传播中华地名文化、发布区划地名信息、展示

需要本科及以上学历,新闻、地理、生态等专业优先条件。编辑任职要求:人品正,有执行力,综合素质强;本科及以上学历,新闻、地理、生态等专业优先;两年以上媒体编辑或深度报道记者相关工作经历优先;有良好的交流沟通及文字功底和编辑能力,有一定的专家、作者资源。能独立策划选题,熟悉编辑流程,有活动策划及品牌运营能力。图片编辑资格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图片编辑或摄影相关专业毕业;一年以上图片编辑以及新闻摄影等相关工作经历,有媒体同岗位工作经验者优先。擅长整合资源,创造性完成文章图片工作。擅长摄影,熟练使用Photoshop等图片编辑相关软件;善于沟通、合作,性格开朗。扩展资料:中国国家地理招聘要求规定:1、对通过考试的应聘人员,用人单位应组织对其思想政治表现、道德品质、业务能力、工作实绩等情况进行考核,并对应聘人员资格条件进行复查。2、考试由事业单位自行组织,也可以由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事业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统一组织。考试科目与方式根据行业、专业及岗位特点确定。3、考试可采取笔试、面试等多种方式。对于应聘工勤岗位的人员,可根据需要重点进行实际操作能力测试。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国家地理-欢迎加入我们

由此,《中国地名》不仅成为全国区域地名战线的工作指导类杂志,同时也成为国家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唯一指定传播中华地名文化、发布区划地名信息、展示区域经济成果、揭示地名地理特征概貌的唯一权威平面媒体,在促进旅游、交通、商贸、地产建设、推出地方名牌名产名品名物,以及城市、乡镇品牌构建等方面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众多读者反映,《中国地理》具有理论性、科学性、实用性、知识性、趣味性、权威性、指导性、指向性坚固的特点,尤其受到谋求提升区域品牌知名度及影响力的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和其他新老读者的欢迎。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地名》既实现了平稳的市场化过渡,又保留了其政治工作指导类期刊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中国地名》杂志社还力求有所创新和突破,力图为促进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和区域品牌打造提供创新超值服务。

《中国地名》为月刊,每月一期,单期发行量10万份的正规国字号刊物,《中国地名》自创刊之日起,就一直采取国内国外公开发行的方式,在国内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完善的订购网络,并被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各大图书馆和清华、浙大、川大等许多大学图书馆收藏。并作为有特色的期刊与中国学术期刊、中国科学文献评价研究中心,香港中国研究服务中心进行网上互动对接交流。《中国地名》分为五大板块,三十多个栏目主要为:区划地名工作板块:区划动态、地名工作动态、工作研究、地名理论、地名研究、地名新闻、中国名市、地名溯源、地名故事;地名旅游板块:中国名胜、名山名寺、名水名园、名地名人、走遍中国、世界各地、红色旅游、世界之最、中华老字号、民族风情、千年古县、自然奇观、神山圣湖、宗教圣地、皇家园林、宫殿陵寝、园林探幽;地名经济版块:县域经济、名乡名镇、中国名城、中国名牌、中国名企、中国名医等;地名文化板块:地名文化、收藏鉴宝、艺术市场、名画赏析、名联欣赏等;探险考古板块:揭谜解密、世界探险、古今搜奇等。

  • 索引序列
  • 中国戏剧杂志社著名记者
  • 中国戏剧杂志社著名学者
  • 《中国戏剧》杂志社
  • 中国戏剧杂志社
  • 中国地名杂志社记者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