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南京大学文献学教授

南京大学文献学教授

发布时间:

南京大学文献学教授

严 杰 教授,1951年2月生,1983年9月至1986年7月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留校古典文献研究所工作。现任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文献学。目前研究课题为白居易集校注、《太平广记》研究、欧阳修研究。

南京大学文献学教授排名

南大的文学院考研,除戏剧影视艺术系之外,其他诸如古代文学,古典文献,现代汉语,现当代文学等等二级学科,所用试卷皆是一样的,分文学卷与语言卷,即所谓文学大综合,参考书目自今年起不再列出,各大专院校中文专业课本皆可视为参考书目南大中文系乃国内前三强,楼主可需要努力了,多看书,多积累初试考卷一样,然而复试的时候自然是按具体学科考察的,复试所占比重较大具体情况可以参考南大研究生院或者文学院网站至于南师大的,就不大清楚了,可参考南师大文学院网站啊

我考了浙大,不过英语杯具了。你加50792732这个群吧,群里今年有考南师大的

南京大学12位的任新民、黄纬禄、钱骥、朱光亚、程开甲、赵九章是南大校友。闵恩泽、吴良镛、刘东生、张存浩、程开甲是南大校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闵乃本、王德宝、秦仁昌、冯康、侯先光等是南大毕业生,截至2012年2月,南大是唯一获得该奖的内地高校。历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数居全国第3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自1994年设立至2014年,南大有137位本科毕业生、113位硕博毕业生获得该基金,为全国高校之首。扩展资料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2017年2月12日),男,祖籍盛康镇任家湾,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市,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1940年毕业于重庆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194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先后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   。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中国载人航天工作突出贡献者功勋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 2017年2月12日,任新民逝世,享年102岁。

南京大学文献学教授名单

主任委员:周林 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副组长,教育部顾问;副主任委员:彭佩云 教育部副部长;白寿彝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邓广铭 教授,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委员:季啸风 教育部高教一司副司长;周祖谟 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章培恒 教授,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黄永年 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阎毅千 上海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宁 可 教授,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副主任;李国钧 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吴 枫 副教授,华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董治安 副教授,山东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宗福邦 副教授,武汉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刘烈茂 讲师,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副所长;周勋初 副教授,南京大学古籍研究所;来新夏 副教授,南开大学古籍研究所;李国祥 副教授,华中师院历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陈 华 副教授,暨南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姚孝遂 副教授,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胡昭曦 讲师,四川大学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平慧善 讲师,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张公谨 副教授,中央民族学院;马樟根 北京师范大学科研处副处长;裘锡圭 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文献教研室教员;安平秋 讲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文献教研室教员;章学新 教育部高教一司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委员会秘书长:章学新;委员会副秘书长:马樟根,安平秋。 主任委员:周林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副组长副主任委员:彭佩云 国家教委副主任;白寿彝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邓广铭 教授,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夏自强 国家教委高教一司司长章培恒 教授,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裘锡圭 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古文字研究主任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马樟根 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王达津 教授,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王春茂 讲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教研室副主任①宁 可 教授,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室主任;平慧善 副教授,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安平秋 副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副所长孙钦善 副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刘烈茂 讲师,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副所长;许嘉路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 华 副教授,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吴 枫 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张公谨 副教授,中央民族学院李运益 教授,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所长李国祥 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李国钧 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李修生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②杨 忠 副教授,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秘书处③杨金鼎 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来新夏 教授,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周祖谟 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周勋初 教授,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宗福邦 副教授,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姚孝遂 教授,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黄永年 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曾枣庄 副教授,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董治安 教授,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潘富恩 教授,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委员会秘书长:安平秋委员会副秘书长:马樟根 王春茂④ 杨忠注:①④王春茂同志于1988年9月经古委会正副主任会议讨论,决定免去其副秘书长职务,1989年10月按国家教委办公厅文件通知,免去其委员会委员职务。②③1989年10月,按国家教委办公厅文件通知,增补李修生、杨忠二同志为古委会委员,杨忠同志兼任副秘书长。 主任委员:周林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副组长副主任委员:白寿彝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邓广铭 教授,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夏自强 研究员,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巡视员章培恒 教授,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裘锡圭 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古文字研究主任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马樟根 副研究员,国家教委办公厅副主任方立天 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王茂根 国家教委社会科学与艺术指导司司长王慧善 副教授,杭州大学中文系刘烈茂 讲师,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副所长;许嘉璐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孙钦善 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所长李国钧 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李国祥 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李修生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来新夏 教授,南开大学地方文献研究室主任杨 忠 副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杨芷华 副教授,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副所长杨金鼎 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吴 枫 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张公谨 副教授,中央民族学院宗福邦 教授,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郑克晟 教授,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郑学檬 教授,厦门大学历史系林 沄 教授,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周勋初 教授,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高 潮 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法律感知研究所所长袁世硕 教授,山东大学中文系袁行霈 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顾易生 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倪其心 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主任徐朔方 教授,杭州大学中文系黄永年 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感知整理研究所所长龚书铎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史学研究所所长曾枣庄 教授,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董治安 教授,山东大学感知整理研究所所长楼宇烈 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副系主任潘富恩 教授,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委员会秘书长:安平秋委员会副秘书长:马樟根 杨忠 曹亦冰(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名誉主任:周 林主任委员:安平秋副主任委员:章培恒 裘锡圭 许嘉璐 周勋初顾 问:朱新均 白寿彝 邓广铭 季羡林 启 功 任继愈 饶宗颐 王学珍 张学书 夏自强 张岂之 马樟根委 员:王汝丰、王彦、 毛庆其 、刘烈茂、 刘乾先、孙钦善、杨忠、李修生、严佐之、吴金华、张公瑾、林 沄 、范能船、 郑学檬、 宗福邦 胡大浚 荣新江 赵伯雄 费振刚、袁世硕、袁行霈、顾海良、 倪其心、黄天骥 、 黄永年、 曹亦冰、曹虹、龚书铎、龚延明、葛兆光、董治安 曾枣庄 楼宇烈、 阎延河、潘富恩秘书长:杨 忠副秘书长:曹亦冰

南京大学12位的任新民、黄纬禄、钱骥、朱光亚、程开甲、赵九章是南大校友。闵恩泽、吴良镛、刘东生、张存浩、程开甲是南大校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闵乃本、王德宝、秦仁昌、冯康、侯先光等是南大毕业生,截至2012年2月,南大是唯一获得该奖的内地高校。历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数居全国第3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自1994年设立至2014年,南大有137位本科毕业生、113位硕博毕业生获得该基金,为全国高校之首。扩展资料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2017年2月12日),男,祖籍盛康镇任家湾,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市,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1940年毕业于重庆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194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先后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   。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中国载人航天工作突出贡献者功勋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 2017年2月12日,任新民逝世,享年102岁。

南京大学文献学教授有哪些

何永康,绝对的老教授,不过退休了

共有以下几位: 叶嘉莹教授 女,号迦陵。1924年6月出生于北京。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樊锦诗教授 樊锦诗,女,1938年生,现任敦煌文物研究院院长,自196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已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40余年,被誉为“敦煌女儿”。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浙江杭州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同年9月到敦煌文物研究所,1977年任副所长,1984年8月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1998年4月任敦煌研究院院长。1988年任副研究员,1994年任研究员。1995年为兰州大学兼职教授,1998年为兰州大学敦煌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99年被聘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名誉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 莫砺锋教授 男,1949年生于江苏无锡。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6年毕业于苏州高级中学,后在农村插队务农十年。1984年10月在南京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是新中国的第一位文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宋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陆游研究会会长、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等职。著有学术专著五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王兆鹏教授 男,汉族,1959年6月生于湖北鄂州。中共党员。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于武汉师范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至1987年在湖北大学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曾昭岷教授学习唐宋文学。1987年赴南京师范大学师从唐圭璋先生研治词学,199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后回湖北大学任教。1992年破格晋升教授,1997年至1999年任湖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2000年调至武汉大学任教。现为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湖北省古代文学学会会长、《宋代文学研究年鉴》主编。已出版《张元干年谱》(南京出版社1989)、《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两宋词人年谱》(文津出版社1992)、《唐宋词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全唐五代词》(合作。中华书局1999)等词学著作,发表学术论文100馀篇。其中《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获夏承焘词学奖一等奖。曾先后主编《词学通讯》和《词学研究年鉴》。1995年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学术兼职: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词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理事;湖北省古代文学学会会长;湖北省社科联学术委员;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词学研究年鉴》主编;《宋代文学研究年鉴》主编;《中国韵文学刊》副主编;《词学》杂志编委;《中华词学》杂志编委; 洪修平教授 男,1954年生,江苏省苏州市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77-1981年就读于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81-1984年在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读研究生,师从孙叔平、王友三教授,1984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系任教。1985年考取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师从严北溟教授,1988年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1994-1995年受南京大学委派,先后到美国贝鲁特学院、密西根大学和哈佛大学等校访问研究并讲学一年。2000年赴德国访问讲学三个月。现为南京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哲学系和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并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西北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玄奘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陕西老子思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部)副主编以及中国宗教学会理事等。以教学和科研的突出成就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江苏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并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施议对教授 男,1940年生,台湾彰化人。澳门大学社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师从夏承焘、吴世昌等词学大师专攻词学。。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杭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室研究生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硕士、文学博士。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澳门大学中文学院副院长等。现为澳门大学社会及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教授。有《宋词正体》(《施议对词学论集》第一卷)《今词达变》(《施议对词学论集》第二卷)以及《人间词话译注》等多种著作行世。 张宏生教授 男,1957年5月出生于江苏徐州,祖籍山东掖县。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12月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获得学士学位。1982年2月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并分别于1984年12月和1989年6月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基础学科教育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明清文学研究所所长。曾任香港浸会大学访问研究员(1996),美国哈佛燕京学社高级访问学者(1996—1997)。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史、词学和海外汉学等方面的研究。 赵晓岚教授 女,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唐宋诗词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已出版学术专著《姜夔与南宋文化》、《学者闻一多》(合著),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近年来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国家级权威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在全国多种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在国家八五重点项目《传世藏书·强村丛书》的整理中,任第一副主编,并参与《全唐诗》、《宋诗话全编》、《明诗话全编》等多部大型古籍整理及《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撰写工作。目前正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辛弃疾文化析论》的研究任务。所担任的本科与研究生的教学课程,一直以来广受欢迎,多次受到嘉奖。并曾做客《百家讲坛》。 参考:_html _html

古典文献研究南京大学教授

姚淦铭:1948年生,苏州吴江人,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硕士。现为教育部所属“211”之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献研究所所长。 专著有:《王国维文献学研究》、编校《王国维文集》(四卷本)、《汉字与书法文化》、《汉字心理学》、《哲思众妙门——老子今读》、《礼记译注》、《趣谈中国摩崖石刻》等,已发表160多篇文献学、语言文字学等学术论文。曾获国家图书奖。 内容简介: 清代的思想家魏源曾经说:“《老子》是一本救世的书。”如果换一个角度去看的话,《老子》其实是一本教人成功的书,教你怎么样走向成功。 一、恍恍惚惚的成功之路 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必定要去找那一条走向成功的路。老子说了,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但是确实存在,只不过我们看上去是模糊的,它里面有形象,有物体,有它的精神,还有它的规律。这个规律,而且是可以验证的。 二、有为与无为 陈省身是国际大数学家,他成功在“有为”和“无为”。他是怎么“有为”的呢?他一生当中只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是数学。他怎么“无为”的呢?什么名,什么利,他统统不管。他还有一种“无为”。他做数学所所长时,把有能力的数学家找在一起,找来之后就不管了,让他们自己搞去。这种理念和老子的“无为而治”是合拍的。 三、大器晚成 老子让人们知道,人最容易忽略的,是因为想早早出名,想脱颖而出,想及早地成功。人的毛病出在这儿。所以他叮嘱你,提醒你千万不要盲动,千万不要着急,千万不要早早地拔苗助长,而应该自然而然让他“大器晚成”。但不否认,“大器早成”确实应该,在今天这个时代当中,年轻人应该有一个“大器早成”的理念,但是还要用一个“大器晚成”来矫正自己,那才是聪明的。 四、以“柔”达到成功 老子叫你柔,老子叫你弱,老子叫你柔弱,就是在柔弱的当中,找到一种成功的力量。海啸来了,狂风来了,大树刮断了,小草依然在那里;大地震来了,大楼倒塌了,小平房还在,柔弱胜刚强;水滴滴答答地不停地滴,水滴石穿,等等。 五、功成身退 “功成身退”是老子成功论当中又一个智慧的亮点!范蠡他帮助勾践政治成功以后,他就引身而退,“功成身退”。历史上最不成功的人,可能韩信就是一个,他舍不得“功成身退”,结果被杀。“功成身退”还有一种智慧,就是说,你有功不要居功自傲、摆老资格,这也叫“功成身退”,人家也就尊重你了。并不是一定要隐居起来。 (全文) 在人生的问题上,有一个永恒的话题就是爱情。大家可以想,成功是不是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呢? 人人都想人生成功,哪一个人不想自己人生成功!自己发觉,我的人生不成功,大家很自然地会把这个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当孩子第二代还是不成功,又很自然把它寄托在第三代身上。同志们想,人生成功的问题是一个世代延绵的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清代的思想家魏源曾经说:“《老子》是一本救世的书。”他写的这本书叫《老子本义》。我想,如果换一个角度去看的话,《老子》其实是一本教人成功的书,教你怎么样子走向成功。我们经常说,一字值千金,《老子》这本书只有多少个字啊?五千多个字。正因为它难读,所以它不普及。但是这五千多个字,字字胜过千金! 一、恍恍惚惚的成功之路 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必定要去找那一条走向成功的路。你一辈子找不到这条走向成功的路,那你就一辈子不能成功。所以要找这一条路,要找这条达到成功的路。 今天我们这句话,大家一定很熟悉,叫“男怕干错行,女怕嫁错郎”。这是我们老百姓的话,男的就怕行业选择错了,一辈子这个路没有走准,女的婚姻问题很重要,就怕嫁错了郎,郎一嫁错,婚姻失败。所以我们老百姓最关心的成功问题,这两句话当中就看出来一个通向成功的道路问题,千万不能“干错行”,千万不能“嫁错郎”,因为路不对,走坏了。所以中国人对道,对路的问题体会是深刻极了。同志们想想看,我们经常说,人生有“白道”,有“黑道”,道啊。同志们你们看,我们叫“饮食之道”,叫“成功之道”,叫“茶道”,叫“棋道”,叫“剑道”,叫“长寿之道”等等,道啊,道就是路啊,路就是道啊。所以,要成功就要去找那条路,找那一条道,找到了那一条道,找到了那条路,你就开始往成功那个方向走去了。所以同志们想想看,为什么这本书叫《道德经》啊?《老子》叫《道德经》,就跟你讲里面的道,跟你讲里面的路,让你知道道,悟道,得道,行道,让你人生成功。所以这五千个字不得了,字字赛过千金。其实老子这个人是个天才,特别聪明,他把一个我们走路的一个实在性的道,升华成为一个抽象的、智慧的道,一个哲学的道,多高级!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这个东西啊,不是可以用平常的话说出来的;道这个东西,如果用平常的话说出来,这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了。同志们想想看,我们说出来的道,都是某一个具体的道,长寿之道——教你几个长寿的方法。你看看,正是宇宙这个大道,我们说不出来啊,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等人还在研究,是说不出来的。凡是说出来的道,都是某一个具体的道。很深刻!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你看,宇宙当中好多,我们还没给它命名啊,命名不了啊!多深刻!一字千金!所以讲得出来的不是那个常道,是一般的道。 下面我们再看,老子说了,道这个东西啊,它是恍恍惚惚的,惚惚恍恍的,模模糊糊的,糊糊模模的,看不清楚的,辨不明白的,晃来晃去的。但是那个东西有“象”在啊,那个东西有“物”在啊,那个东西有个“精”在啊,那个东西有个“信”在啊。什么东西啊?就是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但是确实存在,只不过我们看上去是模糊的,它里面有形象,有物体,有它的精神,还有它的规律。这个规律,而且是可以验证的。譬如说,我们要到月亮上去,今天当然我们已经登上去了。但是老子要登上去,那个时代登上去,但是他想像的就有这个道,恍恍惚惚的道,有一天我们发现了,给它命名了,然后我们造了某个东西登上去。你看,实在啊! 我们要到宇宙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我们现在恍恍惚惚啊。但是老子说,你不要看,恍恍惚惚,中间有啊,有东西在里面。是的,经过多少年以后,可能我们就发现了。所以老子讲得多哲学,多深刻! 那么老子就跟我们讲了讲一个什么东西呢?成功的路。你要成功,你要人生成功,也有这么一条路,但是这条路是恍恍惚惚的。但是这条恍恍惚惚的路是存在的,它是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可以找到的。所以大家要去找,要去找到这条恍恍惚惚的路,找到这条成功的路。那么我们现在联系一些家长了,我们一些家长都希望成功,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希望孙子这一辈成功,希望孙子的儿子成功,一代一代希望他们成功。哪个不想成功?这是正常的心理,但是我们学了《老子》就知道,哦,要儿子成功,要孙子成功,中间有一条恍恍惚惚的道,你得找准了。现在我们的家长,心是非常好,从星期一到星期天,七天时间都给孩子“充电”——都安排了弹钢琴、唱歌、舞蹈、外语,统统排满了,以为这是一条成功之道。 NO、NO、NO,不一定对啊。你看看,丁肇中就这么说过:“考试能拿第一名并不代表一切,因为考试是解决别人解决了的问题。”听到这句话,同志们回去,思想境界就高了,儿子没有考第一名,孙子没有考第一名,不要怪他,不要紧的,丁肇中都说:“我所认识的20世纪的物理学家、化学家,拿诺贝尔奖的,几乎没有在学校考第一名的,考最后一名的倒有几位。但这些人都能挑一个题目,根据客观情况,认定这是自己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为了这个,其余的东西都可以放在次要的位置。” 由此,我们明白了这样的道理:第一,不要把小孩子星期一到星期天全部排满了,认为是成功之路;第二,小孩子不考第一名,要宽容,说不定大材,不一定考第一名。丁肇中就这么说的,成功之道确实是恍恍惚惚,模糊不清的。 杨振宁就这样说过,大学里有好多优秀的研究生,他们自己和老师都不能预测未来的成就有多大,可是二、三十年后,成就却可能有很大悬殊。事后一回想,成功的同学在当时不见得就比不成功者优秀许多。这其中的一个基本道理是,有人走对了路! 路,道路,这条路是多么重要!走对了路,他左右逢源;而有人走错了路,再努力也难以有大成就。深刻!同志们想想,就都是优秀的研究生和导师,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这个“不知道”就是老子说的成功之路恍恍惚惚,惚惚恍恍,不清楚。 那么我们要讲的,这样一来,不就没有希望了吗?不是。老子不是教导你嘛,那一个成功之路是在的,有的,问题是要不断地把握,调整,去寻觅这个成功之路。 下面我们就看一个例子。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他是一个美籍华人,祖籍是江苏太仓的,他也要走一条恍恍惚惚的成功之道,经过不断地努力,他悟出来了,这个悟悟得非常地巧妙,悟得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就像老子从日常生活当中悟出来一样,他搞的是一个什么东西呢?是搞的一个激光的冷却和原子的捕捉技术。激光把它冷却下来,还有把原子要抓住,这样一种工作。他正因为这个工作的成功,获得了199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这个灵感哪里来的?说来很奇怪,他在美国的纽约北部的一个大学里,那个地方很冷很冷,所以,大学生都要喝酒,为什么?喝酒抵抗寒冷。他突然就灵感来了。 你看,这些喝醉酒的酒鬼是怎么走路的?他是晃来晃去,恍恍惚惚,惚惚恍恍,模模糊糊,糊糊模模。但是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兴”啊,怎么回事啊?他总是往低的地方走,酒鬼总是往低的地方走,他不往高的地方走,他更不能往汽车顶上跳。哇,灵感来了。找到道了,悟到道了。他就想了,在那种激光束的,不同的激光一束一束打上去,不同的作用下,原子也是这样,就像喝醉酒的酒鬼一样往下走,往什么下走,往能阶、能量低的地方走,哇,有了,通了,明白了。怎么明白?你看,酒鬼他往底下走,不往上走,更不往汽车上走,那么我就在酒鬼往下走的地方,我挖一个洞,酒鬼不掉进去了吗?我不要挖在上面,我挖在下面,挖一个陷阱,酒鬼“扑通”掉下去了。那这个原子不是也可以这样吗?我就在各束的激光的作用下,原子不是往能量低的地方走吗,我就在下面设一个陷阱,好,给我逮住了。他这个灵感就从生活中间来,从酒鬼身上模模糊糊来,他成功了,他悟了道。多深刻! 二、有为与无为 老子讲“有为”之道,这一点好懂,“有为” 有所作为。但是老子又强调“无为”。老子在三十七章中,他就说了“道无为而无不为”。“道无为”但是“无不为”。什么意思?道它永远是不乱动的,不妄为的。它好像在那里不动,其实它发挥了天大的作用。譬如,我们举个例子,有两个车轮子,它们当中是空的,这就是“道”。它不跟你说,它发挥了作用,于是我们可以插车轴,于是我们可以装车厢,于是我们可以滚动,于是我们可以坐人,于是我们可以装货。你看看, 它不跟你说,它“无为”啊,它就两个空的。你看看,要你去利用它。所以“道无为而无不为”,多深刻!但是我们往往误解老子的话,而英国有一个哲人,这人很厉害,叫李约瑟。李约瑟就说了,中国人往往把老子这句话理解错了。无为是什么?并不是叫你一点都不为,“无为”是叫你不要违反自然的规律,不要乱来,要符合规律再去为,你就能够取得成功。 譬如,我们举个例子。2004年12月3号,陈省身——国际大数学家逝世。这个数学家活了93岁,他是一个特别完美的人生,告别人世,特别完美。他是国际大数学家,杨振宁说,他这个成就,国际上他这个领域可以排到第五个大人物。就在死之前的一个月,国际小行星联合会特地把发现的小行星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这多光荣啊!那么我们要问问,他这个成功也是成功在“有为”和“无为”。他是怎么有为的呢?他说,我一生当中只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是数学。我那个时候学体育跑不过男同学,别说跑不过男同学,连女同学也跑不过,所以搞体育不行。但是我听音乐呢,听不懂哪个曲子美,哪个曲子不美,所以搞音乐也不行。最后我选来选去只能搞数学。 第一,恍恍惚惚的路他找到了,你看,他有所为,有所不为,体育我不能为,音乐我没这个才能,我干数学这一行。选择对了,干数学。他从20多岁干数学,一直到93岁去世,他搞了70年的数学,专心致志。他说,我一生就干一件事情。他从中国到德国,从德国到美国,从美国再回中国。他说,我一生就干一件事情,就是数学,其他什么名,什么利,我统统不管。 我们再看,他晚年从美国到中国来,在哪里?在天津南开大学,他就给自己住的房子叫“宁园”,这个名字非常有意思,他这样说,这老先生说得很深刻,这晚年说的:“我一般不参加别的活动,只做我的数学。我现在这个住所叫宁园,就有这么个意思。一个人一生中的时间是一个常数,应该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中国人浪费时间的事太多。” 陈省身先生对于名利看得极淡、极淡。2004年,他一次得奖,大家说说看,他得了多少钱啊?100万美元,陈省身非常地洒脱,这些钱对我没有用了,我要这些钱干什么?他都捐献了,捐献出去。他还有一种“不为”,这种“不为”非常深刻。 1982年,陈省身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他建立了一个数学研究所,他出任第一任所长。他管理理念是什么呢?他管理理念非常有意思,我做所长,我要管好这个所,我怎么管?他就这样说了,他说:“办这个所最要紧的是,把有能力的数学家找在一起,找来之后就不要管了,让他们自己搞去……”这个理念就是“不为”啊。你看看,这种理念多超前!这种理念和老子是合拍的,老子是“无为而治”。自由——科学家研究一定要自由,自由才能研究出东西来。这是高级智慧,高级管理方法, 那么我们要说了,他又是怎么“有为”的呢?他说,数学嘛,好玩,玩啊,数学很美啊,很好玩。这位陈先生他也精通饮食之道,他说,这个东西就像炒木须肉,炒得多了,自然就熟悉了。深刻!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你看看,他讲出来的是大道,但是他嘴巴里讲出来的,是淡然无味的。但是什么?“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你用,用不完。如果今天各位在座的你只要记住这一点,回去以后要让你的孩子成功,你千万注意一点,注意一点什么?要他爱好学习,愉快地学习,把学习当做一种玩,让他觉得学习我不是苦,学习我是玩,是一种审美,是一种审美的学习,你教育成功了。你看,这位大数学家,他的一个理念,“玩”,“好玩”,“审美”。你看,多深刻!因为什么?你如果去玩了,你就不觉得痛苦,你就不觉得逼着我学,我越玩越有劲。为什么小孩子上网他不肯下来了,玩啊。他玩得饭都不想吃了,玩啊;玩到晚上睡觉都不爱睡,如果你引导他正当地学习也是玩,也是审美,必定成功,必定大成功,必定成大器。 三、大器晚成 同志们马上要回去吃饭了,碗,我们从来没有这么琢磨过。今天回去可以琢磨琢磨。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你家里一个普通的饭碗,别的人家里一个玉的碗,哪一个碗做起来麻烦啊?一个玉的碗。那比如我们来说好了,一个纸杯,跟我现在不是一个纸杯,是一个玉雕的,你们说,哪个难做啊?当然这个纸杯容易啊,一下就做成了;那个玉做的杯子,要找这块玉,还要雕刻,这个玉怎么用,要一步一步雕刻,把它雕刻成。那么现在我不是做一个玉杯,我要做一个青铜大鼎。同志们想想看,要做个青铜大鼎,和那一个纸杯能比吗?和那一个小小的玉杯能比吗?不能比。所以越是大的东西,越是贵重的东西,它必然是“大器晚成”。这是第一层道。 我们再看第二层。我们来看这一个纸杯,你说,它里面有没有道啊?有啊,有道啊。但是我现在拿一个玉做的杯子,你说说,哪个道厉害啊?当然玉做的杯子那个道高级,厉害。为什么?它不仅有纸杯的道,它还有工艺,还有工艺的道,还有玉的道,还有其他的道。你看,这道存在的,比那个纸杯存在的道要高级得多,一比比下去了。如果现在是一个大鼎,青铜大鼎,请问三件东西,一个纸杯,一个玉杯,一个大青铜鼎,你说,哪个东西承载的道厉害啊?当然是青铜大鼎。为什么?古代的青铜大鼎,它占的什么道?不得了。中国古代的青铜大鼎,它是一个国家的政权的象征。你看,这个道多厉害!是一个王权的象征,是一个王朝的象征,是一个国家政权的象征。所以我们有个成语叫“问鼎中原”。为什么叫“问鼎中原”?因为这个鼎承载的道,是一个国家的道,一个政权的道,从来没有说“问杯中原”,也没有说“问碗中原”,为什么?那个杯子,那个碗,不值得问啊,要“问鼎中原”!这个鼎有大道。这个是第二层意思。所以你看看,“大器晚成”有多么深刻的含义。 那么现在我们又反过来讲,青年人听了不服气啊,不对,今天的时代竞争多激烈啊,我们一个一个等了老了,再“大器晚成”,不行,不对,老子讲得不对。你看,跑一百米的,跑跨栏的运动员,“大器晚成”怎么办?年龄过了跑不动了,不对不对。你看看,我们的科学家,自然科学家,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到四十到时就要出成果了。如果成果不出来的话,可能一辈子就不行,怎么说是大器晚成?我们的企业家有很年轻的企业家,不对,老子这句话应该改叫“大器早成”,才符合我们今天的时代节拍。NO,错了。错在哪里?老子这么一个灵动的心灵,这么一个天才,他不知道你的心灵?他难道不懂得他那个时代也有好多的神童,也有很多脱颖而出的那种人才,他不是,他比你更高一个档次,他让你知道人最容易忽略的,是因为想早早出名,想脱颖而出,想及早地成功,极易 成功。人的毛病在这儿。所以他叮嘱你,提醒你千万不要盲动,千万不要着急,千万不要早早地拔苗助长,自然而然让他“大器晚成”。这是很深刻的一点。难道不是吗?今天你看,有的人为了早早出名,早早成才,拔苗助长,结果弄得啼笑皆非。为什么历史上这么多神童,好多好多就没了呢?就是因为错在这个毛病上,想“大器早成”。但是我们不否定,“大器早成”确实应该,在今天这个时代当中,我们年轻人应该有一个“大器早成”的理念,但是还要用一个“大器晚成”来矫正自己,那才是聪明的。就是有一个“大器早成”这样一种志向,又有“大器晚成”这种准备,不断地矫正自己的心理,那就是厉害的人。 我们再说,都能“大器晚成”吗?都能“大器早成”吗?不是的。体育运动员,还有一些自然科学家能“大器早成”。但是有一些不能 “大器早成”,比如说,老练的政治家,他非要经过几十年的政治生涯的历练,才能够成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怎么能够“大器早成”啊?还有,老练的企业管理人才,他非要经过二、三十年的磨炼,他才能够胸有成竹,管好这个企业,怎么能够“大器早成”啊?还有那些艺术家,不经过一炉一炉的火的炼和烤,怎么能够“大器晚成”啊? 大家如果爱好书法,知道两种体,一种叫“颜体”,一种叫“柳体”,大家都知道。你学的哪一种体啊?我学的“柳体”。你学的哪一种?我学的“颜体”。什么叫“颜体”?颜真卿的体。我就分析过,颜真卿50岁的时候,这个面目,颜体的面目才刚刚露出一点苗头,要到50岁到65岁当中,他这个风格慢慢就成熟了。你看,50岁还刚露个头,50岁到65岁,他才将自己的“颜体”历练得形神兼备,趋于成熟。到65岁以后,不得了,怎么不得了,进入化境。他的“颜体”就把生命的哲学和书艺的哲学结合起来,一个是书艺的哲学,一个是生命的哲学,融化在一起。然后这棵生命之树上,书法之树上开出奇花异草出来。 四、以“柔”达到成功 老子很厉害,我们一般受的教育是什么?坚强,勇敢,前进,教你永远地前进,刚强。老子不是,老子叫你柔,老子叫你弱,老子叫你柔弱。老子说,《老子》五十二章说了“守柔曰强”,你守住柔弱,你就是刚强,多深刻! 老子还说“弱之胜强”,柔弱能胜过刚强。同志们注意了,就是在柔弱的当中,找到一种成功的力量。大家不是向往成功吗?成功要“贵柔”,要“守柔”,守住这个“柔”,要把这个“柔”看得很贵重,叫“贵柔”。“守柔”很重要。老子就跟我们讲了,不要怕自己柔弱,而使你自己守不住这个柔弱,你守着柔弱,永远有一种生命驱动你,你就会最后达到成功。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正确运用“柔”的智慧的话,这是我们成功的一大秘诀。 同志们想想看,你看看,一个婴儿他为什么生机勃勃?“柔”,一个婴儿为什么生命力这么旺盛,“弱”,婴儿柔软极了。但是他的生命力是如此的旺盛。我们一个老年人,一个100岁的老年人,走路也走不动,为什么?骨头硬了,强硬了就开始没有生命力了。所以“柔”,无限的生机,无限的生命。难道不是吗?同志们想一想,大家有个体验,年纪越来越大,身上最坚硬的是牙齿啊,最柔软的是舌头。那么一比,就比出来了,年纪越来越大,牙齿动了,然后一个一个掉了,坚强的东西完了,牙齿都掉光了,舌头还是好好的,柔弱胜刚强啊,牙齿最刚强,都掉了,柔弱胜刚强。 我们再来看,海啸来了,狂风来了,大树刮走了,小草依然在那里。大树很刚强,刚强,吹掉了,小草依然在那里;强烈的大地震来了,摩天大楼倒塌了,小平房还在,柔弱胜刚强;水滴滴答答地不停地滴,水滴石穿;你看看,蝼蚁这么柔弱,可以把一个挡水的大堤坝蛀空;空气不动,空气最柔弱,空气的不动它的力量多大,可以把千年的铁柱锈掉;空气一流动,不得了,把大树都拔掉,最柔弱的东西,多厉害。所以老子这种慧心,这种聪明的智慧,感悟,慧眼,慧心,所以他强调,“柔”,“守柔”,“贵柔”——以柔克刚,柔中有刚,百炼成钢。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凡是研究梁实秋的人,都要说到他这个美妙的故事,一段佳话,他就是以“柔”取胜。 从27岁开始,他就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用了整整37年,翻译完了,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当时他已经64岁了,他一个人把莎士比亚的全集从头至尾统统完成。梁实秋他一个人坚持下来,37年非常地艰苦。他有怨啊,他有恨啊。他怨的时候他说了:“一个星期校对10本莎氏稿子,可把我整垮了,几乎把我累死!”这是他怨。他恨啊,他恨的时候就这样说:“有时候我真恨莎士比亚,为什么要写这么多!”他恨,为什么写这么多!他有时候苦,他苦的时候就说:“译书之苦,不下于生孩子!”他发牢骚的时候曾经说:“我翻译莎氏,没有什么报酬可言,穷年累月,兀兀不休,期间很少得到鼓励。”你看,他恨,他怨,他苦,他发牢骚,但是他坚持下来了。这就是“柔”的力量。 五、功成身退 “功成身退”是老子成功论当中又一个智慧的亮点,是老子成功的智慧链上的一颗大宝珠! 老子说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也就是“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功成身退”,这是天的道,人要符合天的道,功业已经成了,就引身后退,这是一种自然的规律。这又是从哪里来的?从现实,从历史来。 现实当中,同志们看,花开了,花结果了,也就退了。自然不就是这样吗!人也是这样,一代一代一代人,功成身退。如果同志们到无锡去看到茫茫太湖,心胸开阔。无锡有一处名胜叫蠡湖,蠡湖有一个花园叫蠡园,蠡园有个典故,“功成身退”的典故,那就是范蠡。 范蠡他帮助勾践政治成功以后,他就引身而退,“功成身退”,他就带着西施,两个人乘着一条船,太湖里摇啊,摇啊,摇啊,飘然而去,引身而退,“功成身退”。 历史上最不成功的人,可能韩信就是一个,韩信这么大的功劳,他舍不得“功成身退”,最后没有好结果,杀了,被杀了。 那么“功成身退”,我“功成身退”,我一定要到深山老林里去啊?我一定要到太湖上雇条船,漂呀,漂呀,漂呀,不是的。“功成身退”还有一种智慧,就是说,你有功你不要居功自傲啊,你不要摆老资格啊,你不要动不动就是我当初怎么样,我怎么有功劳,这也叫“功成身退”啊,人家也就尊重你了,你不要老是“老子天下第一”,我当年创业怎么样,这就不行。所以这种是高级的“功成身退”,并不是一定要隐居起来。

姚 松 副教授,1955年12月生于江苏滨海。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任教专业 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类在职情况 在性别 男所在院系 中文系专业名称中国古典文献学职称 副教授博导/硕导 硕导是否院士 否是否兼职博导 否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 唐宋文史中国文化史计算机与估计整理目前承当的科研项目《册府元龟》整理(教育部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重点项目)中文学科教学实践环节研究(南京大学“985”教学项目,主持者之一)《中国文化史》多媒体教材建设(南京大学“985”教学项目)现任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文系党委书记。主要从事“中国文化概论”、“中文办公自动化”、“电脑编辑排版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主要研究方向: ■唐宋文史■计算机辅助古籍整理研究

  • 索引序列
  • 南京大学文献学教授
  • 南京大学文献学教授排名
  • 南京大学文献学教授名单
  • 南京大学文献学教授有哪些
  • 古典文献研究南京大学教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