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传媒报告杂志

中国传媒报告杂志

发布时间:

中国传媒报告杂志

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顾问,浙江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教育部新闻传播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中山大学特聘教授、浙江传媒学院客座教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特聘教授,钱江学者。目前担任Chinese Media Report Overseas(USA)副主编, 《国际新闻界》、《中国新闻年鉴》编委、《新闻实践》编委、是《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中国传媒报告》、《浙江大学学报》等著名学术刊物论文评阅人。吴飞教授早期从事编辑学教学与研究,著有《新闻编辑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该书是编辑学著作中最有理论深度的一本,被众多高校指定为编辑学教材。2003年获得复旦大学博士学位,在复旦大学攻读博士期间从事传媒法研究,著有《大众传播法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和《妥协与平衡——西方传播法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是中国传媒学者中从事传媒法研究比较深入也是成果较多的学者之一。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从事传播社会学方面研究,成果为《火塘·教堂·电视:一个少数民族社区的社会传播网络研究》(南方日报出版社),是国内第二个(第一个是吴飞教授的同门师弟云南大学的郭建斌教授,他们同为张国良教授的弟子)将民族志研究引入传播学并有较好科研成果的学者。博士后出站后吴飞教授奔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主要研究传播人类学。其著作《大众传媒经济学》曾被列为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生考试参考书目,著作《新闻编辑学教程》、《传播、文化、社会》和《大众传播法论》被多所高校列为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火塘教堂电视:一个少数民族社区的社会网络传播》荣获2010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成为浙江省新闻传播学学科荣获此项殊荣的历史性突破。2009年5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闻专业主义研究》是21世纪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系列教材,该书系统阐述了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论,梳理了中国近代以来追求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著名新闻人物。该书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践,是中国大陆研究新闻专业主义的代表性著作。吴飞教授在《社会学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当代传播》、《新闻大学》、《新闻记者》、《浙江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国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70多篇,其中近60篇被CSSCI收录,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主持省部级以上重点课题五项,目前主持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国际传播的理论、实践与趋势研究》,将传播学研究引入到国家治理层面。吴飞教授一直进行跨多学科的研究开拓了传播学的广泛天地,其学术足迹涉猎编辑学、传媒经济学、传媒法、传媒与社会、传媒与人类学、新闻专业主义和国际传播等诸多领域,是目前国内传播学者中为数不多的广泛涉猎多个学科领域并有着丰硕成果的学者之一。吴飞教授是个理论功底深厚并具有深刻思想性的传播学者,其个人在学术上日渐成熟,是当下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少壮派代表。

邵培仁,江苏淮安楚州人。现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浙江大学国际影视产业研究团队负责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文化产业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娱乐与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传播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传媒报告》杂志主编,《中国娱乐与创意产业蓝皮书》主编,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传播学会会长,浙江省会展学会会长,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CJC,中国传播学报)和CHINA MEDIA RESEARCH(CMR,中国传媒研究)等中外多种新闻与传播学刊副主编或编委。

中国传媒报告杂志社

1、专业主干课: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广告学基础、传播学概论、广告创意、广告文案写作2、专业基础课:基础写作、外国文学、社会心理学3、全校公选课:西方传播学思潮4、选修课:消费行为学、传播学名著选读 作为第四完成人的教改项目“抓好实践教学环节,培养高素质新闻人才”获得了南京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以及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作为第四完成人建设的课题“新闻写作”获得江苏省二类优秀课程。自2003年以来,连续三次获得南京大学“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入围奖。曾获得1998年南京大学奖教金三等奖。 A.1999年以来撰写的专著及教材:1、《传播学科的奠定:1922-1949》,独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2、《再度发言:论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独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国际新闻界》、《当代传播》等杂志发表了王怡红研究员、吴飞教授等学者的书评,有较好的社会反响。该书获得南京大学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3、《受众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第二作者,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该书曾获得江苏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4、《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独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该书出版后,《中国图书评论》、《学海》、人民网、中华传媒网等多家媒体发表了陈力丹教授等学者的书评,对该书以较高的评价。 5、《深度报道原理》,第二作者,新华出版社,2001。该书获得2003年南京大学优秀社会成果二等奖。6、《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二作者,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7、《通讯写作》,第二作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8、《民生新闻概论》,参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9、《全球中产阶级报告》,参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0、《中国中产阶层调查》,参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1、《新闻写作教程》,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加入WTO与中国新闻传播业》,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该书曾获得江苏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教育部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13、《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修订版)》,参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该书曾获得江苏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14、《网络新闻事业管理》,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5、《新闻采访与写作》,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该书曾获得江苏省优秀教材奖。16、《广告文案写作教程》,参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7、《网络传播概论》,参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18、《网络记者》,参编,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19、《中国实用文秘大全》,参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B.工作以来发表的主要论文(未作说明的文章均为独署):1、“双重学术标准的形成:对批判学派‘夭折’的反思”, 《国际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8年第7期。2、“流言背后的结构性因素”,《新闻与传播研究》(来源期刊、一流),2008年第3期。3、“交流抑或控制:对传播内涵的再思考”,《现代传播》(来源期刊,核心),2008年第1期。4、“人本主义范式的兴起:论传播学的科学革命”,《淮海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3-4期。5、“互联网上的使用与满足——一项关于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实证研究”(第一作者),《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6、“无影无形的统治——读《技术垄断》”,《博览群书》2008年第4期。7、“论传播研究范式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兼论中国传播学30年来的得失”,《新闻与传播研究》(来源期刊、一流),2007年第4期。8、“在希望的田野上:新闻传播前沿课题”学术研讨会综述”,《新闻大学》(来源期刊,核心),2007年第4期。9、“论民生类法制节目的传播形态”,第一作者,《新闻记者》(来源期刊、核心),2007年第9期。10、“大众传媒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念的传播效果分析”,《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7年第5期。11、“从芝加哥学派到结构功能主义:论拉斯韦尔的思想转型——兼论美国早期传播思想发展的历史动因”,《中国传媒报告》,2007年第4期。12、“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神话的背后”,《国际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7年第4期。13、“传播技术与文明变迁:传播学的永恒母题——基于传播学科的思考”,《新闻与传播研究》(来源期刊、一流),2007年第1期。14、“媒介素养与传播效果研究——基于大众传播理论创新的思考”,《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6年第6期15、“试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与传播学技术主义范式的建构”,《国际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6年第8期。16、“网络交往行为:一项基于不同阶层的比较研究”,《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二届网络传播学年会提交论文。17、“我国传媒与建设小康社会——基于发展传播学的思考”,《扬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18、“媒介学习型组织:现状与对策”,《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19、“对数码沟研究的质疑”,第二作者,《广播电视大学报》,2004第2期。20、“论网际空间的‘使用—满足’理论”,《江苏社会科学》(来源期刊、核心),2003年第6期21、“新闻工作者的视角:WTO与中国大陆媒体”,第一作者,《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3年第5期。22、“受众观念变化对传媒发展的挑战”,第一作者,《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3年第3期。23、“对当前平民化报道的反思”,《新闻知识》,2003年第4期。24、“对报纸广告的再认识”,《新闻知识》,2002年第4期。25、“深度报道的文体说与旨趣说”,第二作者,《新闻知识》,2001年第12期。26、“论深度报道的整合”,《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27、“试论21世纪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新闻与传播研究》(来源期刊、一流),2000年第4期。28、“传播学学科地位的再认识”,《南京大学学报》(来源期刊、核心),2000年第5期。29、“新闻写作研究的新尝试”,《江苏社会科学》(来源期刊、核心),2000年第3期。30、“网络的传播学思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来源期刊、核心)2000年第4期全文转载。31、“论传播的经济功能”,《江苏社会科学》(来源期刊、核心),1999年第2期。

①全球日报发行第61位 2012年10月26日,世界报业与新闻工作者协会发布的“2011年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排行榜”,华西都市报名列第61位,继续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惟一获此殊荣的报纸;七次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②中国最具传播价值都市报2012年7月27日,由《人民日报》旗下人民网主办的2012年中国发言人高峰论坛暨年度颁奖盛典在二级举行,以华西都市报为传播主体的“华西传媒集群”荣膺三项大奖:华西都市报荣膺“中国最具传播价值都市报”、华西都市网荣膺“中国最具传播价值网络媒体”,华西都市报微博荣膺“微博互动传播案例奖”。是四川地区唯一荣膺上述殊荣的媒体。③品牌价值46亿元,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第260位2012年6月28日,由世界品牌实验室主办的2012(第九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华西都市报作为四川唯一上榜媒体,以价值品牌46亿元跻身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第260位,比2011年上升9位。④全国都市类报纸综合竞争力5强2006年8月,在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发布《2006全国晚报都市类报纸竞争力监测报告》,《华西都市报》以强劲的综合竞争力位列第5名,成为西南唯一一家跻身五强的媒体。⑤都市报经营管理十强2009年6月8日,在新闻出版总署主管的《传媒》杂志社主办的2009中国传媒产业经营管理论坛上,《华西都市报》被评为2008-2009年度“都市报经营管理十强”,四川唯一获奖纸媒。⑥创新类都市报奖2009年10月25日,由新闻出版总署国新出版物发行数据调查中心主办的2009第三届中国报业创新(上海)峰会,《华西都市报》荣获“创新类都市报”称号。⑦中国十大都市报2012年1月,中国传媒大会授予《华西都市报》“中国十大都市报”称号。这是继2010年之后,华西都市报再次获此殊荣⑧连续五次荣获“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媒体”2009年12月,由中国传媒思想库史坦国际发起并与中国传媒论坛学术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09中国传媒投资年会在北京召开,《华西都市报》再次获得“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媒体”称号,这也是《华西都市报》第五次获此殊荣。⑨连续四年摘取网络搜索引擎百度状元媒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主办的网络搜索引擎评比中,《华西都市报》于2005年、2006年、2007年连续三年被评为“百度中国都市传媒影响力之财经状元”,成为西部惟一获取该奖的都市传媒。2008年被评为“百度中国最具影响力汽车类媒体”和“百度中国最具影响力时政类媒体”。⑩四川五大文化品牌之一2006年10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将《华西都市报》、三星堆、金沙遗址等列为四川省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五大文化品牌,成为巴蜀文化的代言,是五大文化品牌中唯一的一家媒体单位。华西都市报通过多家国内外权威机构的认证,以品牌价值优势及其全球影响力,荣膺西部第一都市报品牌。⒒中国地标大报 2012中国最具品牌价值报媒2012年10月27日,由中国广告协会等主办的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广告节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隆开幕,在广告节上,华西都市报以四川地区唯一“地标大报”身份受邀亮相,与广州日报等全国20多家媒体共同举行了“中国地标联展”,倡议发起了“全民读名报”的活动 《华西都市报》以“新锐 责任 主流”为办报理念,以“新主流都市报”为旗帜,在全面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和国家宏观政策的价值取向上,最大胆地接触和报道社会现实问题,最敏锐地追踪时代前沿与潮流事件,成为新主流、新白领、新财富人群必读报纸,成功实现了由“市民生活报”向“新主流都市报”的战略转型。根据北京新生代市场咨询有限公司2009年的市场调查,《华西都市报》读者的平均年龄为4岁,在25-44岁的读者比重占到55%,这一年龄段群体具有较强的消费欲望和消费实力。《华西都市报》读者中个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高收入读者比例占到4%,这一比例明显高于四川居民总体水平以及主要日报类报纸读者。《华西都市报》读者中接受过大专以上学历高等教育的读者比重占到4%,其中大学本科以上读者比例为5%,都要高于同省其他主要日报媒体读者。 《华西都市报》已形成汽车、房产、旅游、养生、学习、3C、风尚、食饮、乐购、完美、家居、金融十二大周刊,各专刊强化行业市场把握力、解释力和预测力,拥有全国性的品牌影响力和行业至高话语权,成为四川市场品牌传播和营销推广的一流平台。汽车专刊的新闻策划拥有全国性的影响力,被国内知名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的转载率超过90%,一大批策划经常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国内媒体纷纷效仿。2008年,摘取了百度状元媒“中国最具影响力汽车类媒体”大奖,成为西南媒体唯一上榜者。风尚专刊把握时尚脉搏,洞察时尚发展趋势,引领四川时尚消费潮流,是四川时尚资讯传播的最佳平台。2008年12月18日,被誉为“中国媒体年度风尚盛世”的欧莱雅风尚媒体大奖上海隆重揭晓,华西都市报获得了13个奖项中分量最重的压轴大奖“改革开放30年风尚媒体奖”,同时也成为中国西部惟一获奖媒体。房产、3C、健康、玩味、教育、家居、理财等周刊也都是各个行业中的翘楚,在每个行业中都具有其他媒体所不可比拟的优势,是各行业客户最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中国传媒报告杂志怎么样

新潮传媒我没记错的话,前段时间他们以140亿元估值,位列《2020中国独角兽榜单TOP100》榜单49位,未来5年,新潮将投入100亿资金,安装200万部电梯智慧屏,打造日覆盖3-5亿中产人群的社区媒体流量平台。感觉他们发展的挺好的,未来规划也很不错,还是很值得选择的!

回答 新闻传播学专业就业前景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传统媒体、新媒体策划、行业编辑。传统纸质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和期刊是我国传媒市场的中流砥柱,他们依然是新闻潮流的主角,也是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的。除报纸外,广播电视台也是新闻传播专业考研学生未来的就业,而且据数据统计,我国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数量的年增长率约为4%,就是说每年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很大。 我们这里所说的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主要是指网络媒体、移动媒体及广告公司。作为朝阳产业,新媒体行业更需要市场高手来策划有效消费,因此媒介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尤其紧缺。由于没有传统路径制约,网络媒体更倾向于“企业化运作”。目前,网络媒体产业的发展遵循“创意产业”的规律,广告经营人才也很适合投身网络媒体。以媒介研究公司公司为例,它需要我们在读研期间,有跟随研究传播学研究方法、受众分析等领域的导师参加一些科研项目,并能掌握各种定性、定量的媒介研究方法。 相比传统媒体具有较高素养的编辑、记者,有些人群虽然从事的是新闻事业编辑职业,也许并不需要很专业的新闻调查研究能,如网络编辑、影视节目制作公司高级编导、线下刊物编辑、企业刊物编辑、记者等,但他们同样需要具备简单新闻传播知识,上述行业也为新闻传播专业硕士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做一名网络编辑,首先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其次要熟知新闻的相关知识,对网络上出现的新闻、信息、趋势要有足够的敏感度还要能熟练使用DreamWaver、Flash等网页制作软件和一些编辑发布软件等。如果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新闻写作能力,熟悉电视节目制作流程和电视表现手法,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这类新闻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就业前景非常广泛。 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新闻媒体机构、出版机构、中央和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广告公司、教育部门、农业技术推广等部门从事编导、记者、主持、制作、广告与文化经济活动策划、计算机网络课件开发制作等工作。 更多2条 

我觉得 钱和关系 只算是一种优势 但还是需要自身实力说话 就看你学得怎样 肯不肯干了 要是自己素质好 并最好是 211 985 院校的该专业毕业 就业没问题 成功只待你的努力呀

发表的学术论文散见于《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经济与政治》、《社会学研究》、《国际新闻界》、《中国传媒报告》、《现代传播》、《华中科技大学学报》、《河北大学学报》、Media Development等杂志。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传播与社会、网络与全球化、全球化与国家、虚拟社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媒介理论(全球与本土传播)等。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宣读的论文主要涉及传播学中大众和网众的理论界定、社会网络、宗教与经济发展等。这些论文得出的主要(有些属于初步的)结论包括:1、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观察到,是电话而不是电子大众媒体(例如电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腾飞阶段有正面影响。2、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论述过,中国社会的结构是具有封闭性的网络结构。信任问题使得网络间经济活动的成本大大增加。3、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初步探讨表明,没有足够的理由认为儒家思想与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有必然联系。4、由电子大众媒介传播的消费文化是全球化得以展开的文化基础。5、由于跨国公司的介入,国际传播正向全球传播转变。全球传播要和能传播的不是某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而是欲望文化。6、本土正在变为场所或景观,当代本土传播的核心是社会网络传播。社会网络传播存在着固有的局限性或风险。

中国传媒报告杂志是c刊吗

中国传媒报告学术期刊

1、专业主干课: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广告学基础、传播学概论、广告创意、广告文案写作2、专业基础课:基础写作、外国文学、社会心理学3、全校公选课:西方传播学思潮4、选修课:消费行为学、传播学名著选读 作为第四完成人的教改项目“抓好实践教学环节,培养高素质新闻人才”获得了南京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以及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作为第四完成人建设的课题“新闻写作”获得江苏省二类优秀课程。自2003年以来,连续三次获得南京大学“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入围奖。曾获得1998年南京大学奖教金三等奖。 A.1999年以来撰写的专著及教材:1、《传播学科的奠定:1922-1949》,独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2、《再度发言:论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独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国际新闻界》、《当代传播》等杂志发表了王怡红研究员、吴飞教授等学者的书评,有较好的社会反响。该书获得南京大学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3、《受众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第二作者,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该书曾获得江苏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4、《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独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该书出版后,《中国图书评论》、《学海》、人民网、中华传媒网等多家媒体发表了陈力丹教授等学者的书评,对该书以较高的评价。 5、《深度报道原理》,第二作者,新华出版社,2001。该书获得2003年南京大学优秀社会成果二等奖。6、《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二作者,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7、《通讯写作》,第二作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8、《民生新闻概论》,参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9、《全球中产阶级报告》,参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0、《中国中产阶层调查》,参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1、《新闻写作教程》,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加入WTO与中国新闻传播业》,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该书曾获得江苏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教育部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13、《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修订版)》,参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该书曾获得江苏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14、《网络新闻事业管理》,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5、《新闻采访与写作》,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该书曾获得江苏省优秀教材奖。16、《广告文案写作教程》,参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7、《网络传播概论》,参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18、《网络记者》,参编,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19、《中国实用文秘大全》,参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B.工作以来发表的主要论文(未作说明的文章均为独署):1、“双重学术标准的形成:对批判学派‘夭折’的反思”, 《国际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8年第7期。2、“流言背后的结构性因素”,《新闻与传播研究》(来源期刊、一流),2008年第3期。3、“交流抑或控制:对传播内涵的再思考”,《现代传播》(来源期刊,核心),2008年第1期。4、“人本主义范式的兴起:论传播学的科学革命”,《淮海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3-4期。5、“互联网上的使用与满足——一项关于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实证研究”(第一作者),《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6、“无影无形的统治——读《技术垄断》”,《博览群书》2008年第4期。7、“论传播研究范式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兼论中国传播学30年来的得失”,《新闻与传播研究》(来源期刊、一流),2007年第4期。8、“在希望的田野上:新闻传播前沿课题”学术研讨会综述”,《新闻大学》(来源期刊,核心),2007年第4期。9、“论民生类法制节目的传播形态”,第一作者,《新闻记者》(来源期刊、核心),2007年第9期。10、“大众传媒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念的传播效果分析”,《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7年第5期。11、“从芝加哥学派到结构功能主义:论拉斯韦尔的思想转型——兼论美国早期传播思想发展的历史动因”,《中国传媒报告》,2007年第4期。12、“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神话的背后”,《国际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7年第4期。13、“传播技术与文明变迁:传播学的永恒母题——基于传播学科的思考”,《新闻与传播研究》(来源期刊、一流),2007年第1期。14、“媒介素养与传播效果研究——基于大众传播理论创新的思考”,《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6年第6期15、“试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与传播学技术主义范式的建构”,《国际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6年第8期。16、“网络交往行为:一项基于不同阶层的比较研究”,《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二届网络传播学年会提交论文。17、“我国传媒与建设小康社会——基于发展传播学的思考”,《扬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18、“媒介学习型组织:现状与对策”,《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19、“对数码沟研究的质疑”,第二作者,《广播电视大学报》,2004第2期。20、“论网际空间的‘使用—满足’理论”,《江苏社会科学》(来源期刊、核心),2003年第6期21、“新闻工作者的视角:WTO与中国大陆媒体”,第一作者,《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3年第5期。22、“受众观念变化对传媒发展的挑战”,第一作者,《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3年第3期。23、“对当前平民化报道的反思”,《新闻知识》,2003年第4期。24、“对报纸广告的再认识”,《新闻知识》,2002年第4期。25、“深度报道的文体说与旨趣说”,第二作者,《新闻知识》,2001年第12期。26、“论深度报道的整合”,《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27、“试论21世纪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新闻与传播研究》(来源期刊、一流),2000年第4期。28、“传播学学科地位的再认识”,《南京大学学报》(来源期刊、核心),2000年第5期。29、“新闻写作研究的新尝试”,《江苏社会科学》(来源期刊、核心),2000年第3期。30、“网络的传播学思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来源期刊、核心)2000年第4期全文转载。31、“论传播的经济功能”,《江苏社会科学》(来源期刊、核心),1999年第2期。

邵培仁,江苏淮安楚州人。现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浙江大学国际影视产业研究团队负责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文化产业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娱乐与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传播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传媒报告》杂志主编,《中国娱乐与创意产业蓝皮书》主编,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传播学会会长,浙江省会展学会会长,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CJC,中国传播学报)和CHINA MEDIA RESEARCH(CMR,中国传媒研究)等中外多种新闻与传播学刊副主编或编委。

  • 索引序列
  • 中国传媒报告杂志
  • 中国传媒报告杂志社
  • 中国传媒报告杂志怎么样
  • 中国传媒报告杂志是c刊吗
  • 中国传媒报告学术期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