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化工工艺学结课论文

化工工艺学结课论文

发布时间:

化工工艺学结课论文

对身体不好是一定的,这个行业的工资倒还可以,如果你口才好搞这方面的销售学这个专业还行,要不然你还是学个会计之类的好就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这个专业挺好的。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目标:面向化工、炼油、医药、能源、资源、冶金、轻工、材料、环境、生物、卫生、信息等过程工业,从分析有关生产工艺、过程和设备的共同规律出发,研究其基本原理、数学模型、发展规律、系统优化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理论和方法,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从事相关行业新过程、新工艺、新产品和新设备的研究、开发、设计的高级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二、业务培养要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主要学习化学反应与分离等单元操作、制取化工产品的基本原理与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工程技术,包括新产品、新工艺、新过程、新设备的研究、开发、放大与设计。本专业的毕业生可以进入化工、炼油、医药、能源、冶金、轻工、材料、环境等部门工作。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比较系统地掌握与化学工程相关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的基础理论。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了解本专业范围的科学技术前沿及发展趋势,具有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的能力。2、了解新工艺、新产品、新过程和新设备的发展动态,具有对新工艺、新产品、新过程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3、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地拓展知识面及学习新知识。4、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以便能及时了解世界科技发展动态。5、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6、有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组织管理能力和表达能力。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主干学科: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五、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主要课程:高等数学、英语、化学、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计、化学概论、天然药物、化学工艺学等。六、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化学与化工基础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

可以按下面思路写:(1)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定义(2)该学科研究的内容(3)该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4)该学科的重要性(5)该学科的发展现状,突出的技术介绍(6)该学科待解决的问题(7)学习这门学科之后你的收获等

化工工艺专业 为了适应中国的化工业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大部分院校基本都设有化工工艺这一重要专业。业务培养目标:培养从事化工生产领域的设计、运行与研究开发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以石油、煤、天然气和矿石等为原料,通过转化、分离、合成等化工过程制取化工产品的原理、操作条件、工艺流程和设备设计。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化工单元操作、化学反应工程和分离工程的基本理论; 2.掌握化工生产的基本原理、生产工艺过程与设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设计方法; 3.具有对化工生产工艺过程和设备设计的能力; 4.具有对化工生产技术经济分析与生产管理的初步能力; 5.具有对化工生产新工艺、新设备、 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初步能力。 主干学科:物理化学、化学工程。 主要课程: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分离工程、化工工艺学、煤化学、催化原理。 实习环节:金工实习、生产实习(认识实习与毕业实习)、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践、课程设计(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原理)、专业实验、毕业设计(论文)。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在无机化工、环境保护、胶凝材料、冶金、能源等部门从事化工流程及设备设计、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系统决策与优化,企业的技术管理及有关科研、教学等工作。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相近专业:化学工程,精细化工。

化工导论结课论文

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你加我,我发给你

对于考生来说化工学科的导论一点儿用都没有,导论主要是介绍这门学科适用的范围,主要学习的内容。类似于这门学科的介绍。

可以按下面思路写:(1)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定义(2)该学科研究的内容(3)该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4)该学科的重要性(5)该学科的发展现状,突出的技术介绍(6)该学科待解决的问题(7)学习这门学科之后你的收获等

化工原理结课论文

化工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写一篇论 通过,分析对待

这个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毕业设计论文 每个人根据学号分配原始数据,计算方法大家都差不多,就是数不一样,大约两周时间,这期间没有课,图还是要画的,就是拿大板和丁字尺,不过没事,大家图都是一样的,老师也可能会给模板,我们是王祝敏教的你要是只想完成设计,就等其他同学写完照着扒就行了,顺利的话两天就能完成图你就早上6 7点钟去,中间别扯咸淡最晚晚上也画完了

化工导论课总结论文

按要求写;。

我对我国化工和我国化工企业发展的认识 化工这一名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显得有些遥远,很多学生在报志愿时也总会避开。起初我也抱有同样的想法,并没有将其选作第一志愿,甚至于开始还会感觉有些遗憾。但随着对专业的逐步了解和在互联网上查找相关信息,我一步步认识到化工工业的重要性和其不可估量的价值。在对从资料中得到的数据和信息的思考中,我发现我国化工有着极其宽广的前途和发展空间,尤其是在现阶段,在经济形势的迫切需求下,我国化工企业更要积极进取,快速发展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工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面向21世纪,世界贸易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为我国化工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化工贸易是仅次于汽车贸易的第二大贸易领域。1998年,世界化工进出口总额达到9990亿美元。欧盟、美国和日本是世界化工贸易三大霸主。近年来,美国和欧盟化工出口增速放慢,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而进口增速则在加快。这主要是一些传统的化工公司将注意力转向诸如生命科学一类的新领域。就单一国家而言,美国一直是世界化工贸易的第一大国。1998年美国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91亿美元。其中,进口21亿美元,占世界化工进口总额的05%;出口7亿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总额的01%。1998年日本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71亿美元。其中,进口60亿美元,占世界化工进口总额的22%;出口11亿美元,占世界化工出口总额的5%。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虽然增长较快,但由于基数小,在世界化工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变化不大。我国的化工出口在世界化工贸易中的比重基本保持在5%~0%,化工进口比重为2%左右。根据进出口数据分析,我国化工产品进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80年代的资源型的出口产品结构过渡到了资源型产品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并重,技术密集型产品为补充的综合出口产品结构。在出口产品构成中,资源型产品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仍占有较大的比重,主要包括油品、无机化学品、有机化学品以及化学矿。劳动密集型产品胶鞋的出口从无到有,其出口额居各类化工出口产品的前列。橡胶及其制品的出口逐年增加,是增幅较明显的一个行业。以化学农药和生物化学品为代表的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较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的出口增长迅速。有机化工原料、染料和颜料的出口额也有明显的增长。这类产品的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出口单价有所上升。但是,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的比例大小,我国化工产品出口增长方式仍然主要是依赖扩大数量的外延型增长方式。在进口产品结构中,高分子聚合物、化肥和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一直是我国进口的三大类产品。近年来,除化肥进口有所下降以外,高分子聚合物和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的进口增长加快。 我国出口化工产品主要是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和高能耗型产品。其本身的价值比较低,加之生产分散,供应混乱,管理不善,质量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的卖价一直很低,并且呈逐年下降之势。1999年我国出口了614万、无机化工产品,平均每吨价格只有370美元。同年,我国出口胶鞋8亿双,平均每双价格只有78美元。 目前,我国化工产品的精细化率还不高,只有40%左右,而发达国家则达到65%。因此,我国精细化工产品出口虽然有了较大的增长,但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还不明显。1999年农药出口73万吨,创汇40亿美元,平均单价不到3000美元/t;而同年进口农药77万t,用汇42亿美元,平均单价为5000美元,是出口单价的67倍。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精细化工产品缺乏独创性,或者只是传统的低附加值的产品。同时,以发达国家为基础的跨国公司,以其技术、贸易和投资的综合优势,占领着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使我国化工对外贸易面临极大的挑战。 化学工业是一个多品种的行业,许多产品产量小,生产企业多。绝大多数产品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生产过剩,使国内市场长期严重供过于求,给我国化工产品出口市场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有力地推动了化工对外贸易的增长。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刚刚建立,许多配套改革尚未完善,又由于企业缺乏外贸人才和经验,因而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多头对外,力量分散;低价销售,自相残杀;鱼目混珠,无序竞争。这不仅使我国化工对外贸易损失巨大,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形象。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化学工业既有挑战也是机遇。市场的开放,关税的降低,会给我国化学工业带来一定的冲击;同时也降低了我国化学工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门槛。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的化工企业要学会如何把握机遇,积极融人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市场大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对于化工企业本身,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重视市场调研。我们的企业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重生产、轻市场的思维习惯。一谈及企业的发展,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投入巨资建设生产装置,很少去考虑投资前要进行市场调研。市场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只有很好地勘探和有效地利用,才能长期受益。市场同时也是一部机器,你只有慷慨地投入,它才能有效地运转。因此,我们的企业应当注重对国际市场的研究,要了解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过去,清楚它的现在,掌握它的未来。 其次,要讲究市场策略。我们的不少企业毫无营销策略可言,常常由于经营业绩不佳而、“人穷志短”,不分市场对象是谁,有奶便是娘。因此自己与自己竞争的自杀现象时有发生。市场犹如战场,只有深谋远虑,才能百战百胜。要在市场上取胜,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营销策略。一个好的营销策略,要处理好供应商与用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与用户建立利益的共同体;要处理好短期贸易和长期业务之间的关系,做到有取有舍;要建设长期稳定的市场网络,决不可朝三暮四。 第三,要按市场需求定价。由于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我们的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时,往往以低价为手段,中国货便宜已是世人公认的。这不仅使我们的企业没有从国际市场上拿回我们应该得到的财富,反而有时会落得一个倾销的罪名。这种现象在技术含量高的精细化工行业极为常见。不管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还是精细化工产品,高附加值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因此,精细化工产品的定价要体现产品的技术含量。如果忽视技术的价值,我们就无法完成技术开发的再生产,终将失去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当我们谈到跨国公司在R&D方面的巨大投入时无不感到羡慕。但细细想来,其开发研究的巨大投入实际上就来自产品的销售利润。这种高投入、高回报的良性循环,应当成为我们化工企业的营销理念。因此,价格的确定不能仅仅以自己的生产成本为依据,要考虑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水平,甚至要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和变化着的国际形势来不断地调整我们的产品价格。 第四,保持供求平衡。进入新的世纪,那种让生产者高枕无忧,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卖方市场时代一去不复返。以生产过剩、市场疲软为特征的买方市场似乎与新时代的步伐很不协调。究其原因,就是在世界化工巨头们纷纷兼并联合的热潮中,我们却在进行着一场化工生产的人民战争,化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高速发展,无效劳动随处可见,市场供求严重失衡。其实,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也也不难。物以稀为贵。限制生产、控制总量是治理市场疲软的一剂灵丹妙药。这就要求我们要有纺织行业砸锭的气魄,要有煤炭行业关闭小煤窑的决心,来整顿我们的化工企业,保持市场的基本平衡,以市场饥饿理论来恢复市场的元气。 世贸组织的运作,降低了关税,加大了贸易的自由度。目前,关税是我国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但发达国家除了关税手段以外,还往往用通过设立特别限制、技术壁垒、环保标准等新的非关税贸易保护措施或滥用反倾销来限制其他国家。绝大多数化工产品因其易燃、易爆、危险、有毒等特性,而最易受到制约。面对发达国家的限制,一方面,我们要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和环保意识,加强对国际标准的研究,积极申请ISO 9000等国际认证,使我们的化工产品能够顺利地进入国际市场而不至于受到攻击。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WTO的各项规则,学会利用WTO的规则所允许的措施来保护自己,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逐步从世界贸易规则的接受者成为规则制订的参与者。 当在互联网上浏览了众多有关信息后,我着实对自己所的选择的事业充满信心,相信我国化工企业会更加富有国际竞争力,我国化工系统的理念会越来越丰富,相信我国化工事业一定能取得质的飞跃。                             2007级化工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班                           李华榕  学号:2007116033

汽车制造工艺学结课论文

最近回答了好几个关于汽车领域的论文问题,我还是那句话,建议你去找些文献看看,如交通技术这本去学术期刊

中国特色的汽车文化和汽车消费文化现状思考  中国从有了自己的汽车到今天,打着“自主”名号的汽车制造厂遍地开花,貌似各个都忙碌却幸福着不亦乐乎~。但是,想过另一个不那么务实的问题的国人却少之又少——“中国什么时候也造得出来自己的汽车文化呀?”  关于这个问题,关于整个汽车领域的问题,说得上话的本就不多,现有的言论多是一些“老总的话”。他们的确很热心地推广着中国汽车文化的一点点微步前进,说得也极正确,但是无奈总显得声音太小……  世界著名汽车造型设计大师乔治亚罗当着很多中外记者的面说过一句话:“中国的汽车设计缺少中国元素。”一语既出,摄人心魄。  尽管大部分人都认同乔老的评价,但至今没有原创性体现中国元素的汽车造型设计作品出现(尽管有长安长江鲟、龙腾等概念车面世,但笔者认为仅仅是命名体现中国元素罢了)。本文试图从设计思路和设计元素两方面寻求如何设计体现中国元素的汽车造型。  “什么才是中国元素?”  这是个很难一句话能说清的问题。在张艺谋的创作中,京剧的表现方式是中国元素;在吴冠中的画中,水墨意境就是中国元素;在梁思成的心中,飞檐翘壁就是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并延续到我们现代生活中来,更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是中华民族的独有的内在和外在的特质,比如建筑风格元素,紫禁城、长城、敦煌、布达拉宫、苏州园林等;服饰风格元素,丝绸面料、唐装、旗袍、中山装等;文化风格元素,国画、脸谱、京剧、印章等;自然风格元素,长江、黄河、黄山、珠穆朗玛峰等;动物风格元素,熊猫、白鳍豚等;宗教神话风格元素,观音、如来佛、龙、麒麟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元素,是中华文化在外国人心中的标志。不仅如上所述,讲究对立统一、中庸和谐和一分为三的儒家思想、讲究无为而为的道家思想等都是中国文化区别其它文化的地方,当然也属于中国元素范畴。  当前中国现状是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差异大、平均收入低、贫富差距大、石油资源较贫乏等,包括我们的民族特性是亚洲人种,勤奋、聪明、个人奋斗、爱随大流、讲排场、注重家庭等其实都是中国元素的体现。从以上基本元素中剔除任何文化对汽车都要求的物美价廉、安全可靠等共通的性能价格要求外,在诉求上中庸和谐,大气周到应该是设计目标。  下面是关于在汽车设计中,对我们的设计具体能做些什么的一点设想。  首先从颜色说起。  每一个民族在心理上对颜色的感觉有显著的不同。人民对于莫种颜色的喜恶往往源自本民族的神话故事和宗教信仰。因此,颜色也具备符号性,尽管它必须依附于具体的载体(历史、传说、物件)。  有没有中国独有的中国色呢?看了张艺谋的电影,很多外国人认为大红大绿等就是中国色。其实大红大绿只能算中国的民间色,不能代表中国色。认真参观故宫和中国寺院的人都能发现真正的中国色。中国有自己的三原色,虽然也是红、绿、蓝,但和西方的红绿蓝还是有明显的区别。中国的红是珊瑚红,绿是绿松石的绿,蓝是青金石的蓝,这三种色是国画颜料的根本色,也是中国文化中的珍贵色。比如蓝色,西方人最喜爱的是宝石蓝,但中国人是青金石蓝,所以中国所有寺庙里菩萨和如来头顶色是青金石蓝,无比庄重;西方基督教堂的穹顶都是蓝宝石的蓝。  王大珩等在《中国颜色体系研究》中早就明确指出:对中国颜色体系色空间的明度、色调和彩度的均匀分级,应进行中国人眼的心理物理验证实验,提出基础色度分级。  因此,研究和开发中国颜色漆料,不论在车身喷涂,还是在内饰上应用,都会传达中国元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受中国人民欢迎。  第二个方面是中国线条。  综观中国立体造型史,从夏商周以前红山文化中的古陶器制作用线条和图案,到夏商周的青铜器,再到汉代的漆器,乃至汉后历朝历代的瓷器等,始终有一些传承的造型元素。中国自古以来的造型设计,都从古陶造型、青铜器造型和漆器造型中汲取了丰厚的养分。汽车造型也应从中学习,但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提取精华元素——线条。  一根线条在达芬奇眼中被理解成一个点在平面或空间中的运动轨迹,乃至解析几何中的一个方程式所界定的点的集合,线条无宽度也无厚度。因此对于生活在文艺复兴以后或接受过文艺复兴思想的西方人,对于线条的理解是基于几何学和数学。而对于中国传统而言,线条不仅有宽度,有厚度,还有方向,甚至能表现出速度和力量,对于线条的理解完全基于主观感受。所以这也是中国线条的魅力所在,正所谓“求其神韵、见其生气”。  在汽车造型设计中,如何通过合理的设计充分表达出中国线条的宽度,厚度乃至速度和力量,是设计富含中国元素汽车的关键。这需要我们深入寻找中国线条,从中国绘画中,传统生活用品、工艺品设计中,乃至建筑设计等所有造型设计中汲取养分。  以上说的都是一些侃侃而谈的美好设想,然而国内当下的汽车消费文化现状,却丝毫让我高兴不起来啊。  第一我想谈谈“长”的问题。似乎有种说法,不管是欧洲美国日本多牛的车,到了中国就得入乡随俗。“长”则活,反之则难以生存。  大车身在中国消费者眼中则成为自身地位的一种象征和暗示。业内专家认为,这种源自民族性格的审美和消费取向正是东西方不同民族性格所导致。这也正是国人偏爱加长版的原因所在。帕萨特B55加长77mm,奔驰加长了430mm,成为S350L,宝马加长了140mm,成为BMW5Li,此外,雷克萨斯推出了加长版LS460L,凯迪拉克也推出加长版SLS等等。这些加长车,几乎都为中国市场专门设计,宝马方面甚至声称,加长宝马不在国外卖,只对中国市场销售。  “长”和“大”到底好不好呢?难道我们只能听市场说了算,听群众说了算?  我们知道的只有,加长加宽后的车身固然可以使车的看起来大气,阔气,豪气,但是如此大幅的加长车身必然是汽车的操控性,特别是转弯是的灵敏度大大下降,如此的特殊“癖好”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车的安全性大受质疑。所以,连自身的生死都可以因为肤浅的喜好而置之度外的国人,我实在看不出高明之处。如果让他们领导自己的汽车文化,是不是等于放任呢?我认为稍有责任心的汽车人们,都应该尽心为中国的汽车消费导向做一些思考,发表一些声响!  第二,排量。这又是一个让人说不开的话题,不是吗?  德国人鲁兹。罗森在中国工作刚刚满一年,他惊讶地发现,中国人对新车型和高档汽车是如此地热衷,中国的车市也似乎正在成为一个国际新车型的秀场,而即使在一些偏远的中小城市,也时常会出现高档的SUV或跑车。  国内的汽车工业开始大步挺进开始,随着车市出现的爆发性增长,新车型的推出也随之开始步入高峰。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的新车型中,大排量的汽车比例不断上升。在2000年以前,我国车型中,排量在4升以下的车型约占33%。在2000年推出的新车型中,小排量车占25%。2001年推出的新车型中小排量车占3%,大排量车型却占到当年新车型的50%。到了2003年大排量车型更是爆发上市,共有10款0升及以上的车型上市。这一年,小排量新车型约占当年全部新车型的5%,0升以上的新车型占全年新车型的5%。  到了2004年,中国引进轿车的排量越来越大,如别克荣御排量6升,国产奔驰E280排量0升,天籁排量5升,奥迪A8排量2升……在2004年上市的新车型中,排量在0以上的占72%,而2005年,更多排量高于0升的国外品牌轿车在中国投产。  排量的增大得让人触目惊心了。不难看出,中国的消费者对车本身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如果说80后的人的生活态度是“我喜欢,我就喜欢!”那么,为什么作为很看不惯这种浮躁也好,不可理喻也罢的那些年轻人的思想的,在买车大军中顶大梁的老一辈人们。我想问你们,为什么你们也显得意气用事了呢?  大型车是美国人的最爱  由于美国地广人稀,道路交通非常发达,所以按照美国人自己的说法,美国是真正的汽车社会。  美国不仅是全球拥有汽车数量最多的国家,也同样是在用汽车体形最大的国家。大体积、大排气量是美国汽车的标志。在各种车型中,SUV和皮卡是美国人的最爱。据统计,2004年全美售出的越野车超过300万辆,与1990年的100万辆相比增加了两倍。根据预测,到2005年,越野车在美国汽车的销售中将占到四成。而皮卡的销售更是经久不衰,由于需要经常拖曳房车或游艇等大型物体,美式皮卡在设计上采用大排量发动机(大多安装5至6升的增压柴油发动机)。为了满足野外休闲的较高要求,许多车采用的是四轮驱动。  国情才是决定因素  2004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戴维?史密斯博士在南京表示,中国不能克隆美国的汽车消费文化。他指出,目前在全世界每天生产的8200万桶石油中,美国每天就要消费掉2040万桶,而这些石油资源75%消费在交通工具上;但美国人仍然越来越多地使用耗油量大的运动型多用汽车。他认为,美国式的汽车消费文化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并同样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如果中国要按照美国的消费模式下去,必将会造成能源、环境以及社会方面的问题。  但中国车市的事实却表明,美国式的汽车消费正在成为中国模仿的对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人对于汽车消费的认识。虽然现在汽车开始从奢侈品向正常品或必备品过渡,但爱面子和大即是好的传统观念依然对购车者有着很大的影响。  虽然从本质上说,小汽车的拥有是一种个人的消费行为,不应受到限制,但事实上,汽车的运行会带来污染增加,使道路变得拥挤、降低其他运载工具行驶速度,干扰和影响步行者的行为等,从而使社会成本远远大于私人成本。

3000字的,不多,但要原创的,专业的,这点关键!

太多了,磨具,冲压,都能写,

  • 索引序列
  • 化工工艺学结课论文
  • 化工导论结课论文
  • 化工原理结课论文
  • 化工导论课总结论文
  • 汽车制造工艺学结课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