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历史教学投稿经验总结

历史教学投稿经验总结

发布时间:

历史教学投稿经验总结

第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将向西方学习付诸实践,扩大了地主阶级中的影响 举办新式学堂,组织留学生,在封建文化教育制度改革上打开了缺口 结果和失败原因 (七)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历史条件、特点、影响) 一、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入侵 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 洋务运动的诱导作用 二、兴起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时间和地点 早期著名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与来源 三、意义 近代工业的出现,表明中国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日间瓦解解体中的自然经济 伴随近代工业的出现,中国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先后诞生了。 催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四、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与原因 (八)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及早期状况 一、产生的时间与地点 二、颁布与来源 三、特点 具有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 自己的特点: 革命性最强 与农民阶级的天然联系,便于结盟 集中程度高 四、早期斗争 未形成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但以罢工为手段,不断进行自发斗争,带有爱国主义色彩,初步显示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 第二单元 清朝晚期(下) 本单元讲述近代中国19世纪70年代前后至20世纪初的历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形成和完全形成的时期。 注意:从资本主义(帝)对中国的侵略的资本主义侵略引起的中国社会的变化两大方面描绘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概况,揭示本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 资本主义(帝)对中国的侵略 19世纪六十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主宰世界已成定局。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企图在政治和经济上(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中国遭受更严重侵略:70年代边疆地区新危机;80年代中法战争;19世纪末瓜分中国狂潮;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及以后政变侵华政策为 经济侵略(不再发动大规模战争)和以华制华,扶植代理人破坏中国革命。 中国社会的变化 (1)经济方面: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困境中获得初步发展 B洋务运动彻底破产,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断 C中国日益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命脉完全为帝国主义控制 (2)政治方面: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B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国无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 C各主要政治力量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3)思想方面: A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B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逐渐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近代以来,农民阶级反侵略反封建思想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新历史条件下,演化为“扶清灭洋” (一)边疆地区新危机和中法战争(中法战争是六七十年代边疆地区新危机的继续和缩影) 一、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 背景:国际: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对外扩张 国内:清政府的腐败和奉行妥协政策,进一步加剧危机 概况: (1)西北 (2)西南 (3)东南 (可联系新疆、西藏、台湾问题) 二、中法战争(1883—1885年) 背景 (1)19世纪70年代,法国向帝国主义过渡,加紧对外侵略(高利贷帝国主义,对外资本输出要求强烈) (2)19世纪70年代,法军大举向越南北部进攻,攻占河内等地。 (3)法军的侵略遭到黑旗军打击(纸桥大捷) (4)1883年底,法军进攻驻越清军,战争爆发 *直接原因:法侵越,进而打开中国门户 战争经过 (1)时间 (2)过程及重大战役与李鸿章政策 (3)结果:法国计划被粉碎,茹费理内阁倒台;不败而败,签约(为什么不败而败?);台湾设行省 条约及影响 (二)甲午中日战争(★战争爆发的原因与影响)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日本制定“大陆政策”(?) 列强的默许纵容 朝鲜东学党起义 *战前中日主要社会状况的比较 日本: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向帝国主义过渡,成为“带有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由于自身不足,需从对外扩张中弥补。 中国:洋务运动(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未达富国强兵目的。反而在边疆新危机后,西南门户被打开,进一步加深半殖民地性,无从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日本差距进一步拉大。 二、战争经过 时间 战争过程及重大战役及李鸿章清政府政策、爱国官兵的牺牲 结果:战败签约;三国干涉还辽(结合战前欧洲情况分析原因;概况;后果-日俄矛盾) 三、条约及危害 条约内容 危害 A对中国而言,大大加深半殖民地性(具体略) B对远东国际局势而言,日本乘势加强对朝控制,成为东亚强国,日俄矛盾激化 C对列强侵略而言,表明列强对华侵略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四、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原因 表现 意义 (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经济瓜分和以租借地为主的政治瓜分) 一、原因 根本原因: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直接原因:中日战争的惨败及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刺激了野心。 二、表现 经济上:扩大资本输出 (1)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国家通过货款,投资办厂等手段-直接利用他国的原料,廉价劳动力攫取利益的一种侵略方法 (2)主要方式: ①政治货款(原因、概况、贷款的政治奴役性) ②抢夺路权(概况、影响) ③抢夺矿权(概况、企业特点、影响) ④争相开厂(概况、企业特点、影响) 政治上:强占租借地与划分势力范围 (1)本质目的:实行直接的殖民统治 (2)概况(英国强占台湾的三个过程) (3)影响:对华掠夺达到高峰;面临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促使救亡图存运动兴起 三、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背景 内容 实质 影响 (四)戊戌变法(狭义上是指“百日维新”,但须掌握广义上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一、背景 民族危机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 阶级条件 思想条件: (1)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代表人物、主张、局限性) (2)19世纪90年代康梁的维新思想 康有为的活动、代表作、思想特征、意义 梁启超的代表作及其思想主张 、经过 开始:1895年“公车上书” 发展 时间:1895-1897年 表现:《中外纪闻》 学会,车内设立学会报馆学学堂五十多所(著名报馆学馆) 高涨: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论战内容、影响) 顶点:百日维新(施政纲领,变法开始(11《 》),变法内容及评价) 失败:戊戌政变 三、戊戌变法的意义与教训 意义(三点) 主观原因(根本原因与主要原因) 失败原因 中国资本主义基础的 客观原因 列强不支持 顽固派势力异常强大 历史教训(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五)义和团运动(★比较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 一、背景 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德国强占胶州湾 二、经过 揭开序幕:1898年山东冠省赵三多起义(义和拳) 声势大振:1899年发展到山东直隶许多州县(扶清灭洋;1899年改称为义和团;袁世凯山东镇压) 迅猛发展:1900年,义和团进入京津地区,清政府改剿为招抚,企图控制利用 提出口号:扶清来洋(评价) 反击八国联军侵略(廊坊杨村阻击战;天津保卫战、围攻北京西什库教堂) 悲壮失败:清政府改扶为剿,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 三、历史意义与教训 性质 作用 A粉碎瓜分中国企图 B迫使其改侵略政策为以华制华(扶植代理人) C沉重打击清统治,加速其灭亡 *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 (1)背景:前者是国内阶级矛盾高度激化的产物,反封建是首要目标;后者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矛盾尖锐的产物,反帝是首要目标。 (2)性质:前者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后者是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 (3)作用:有所不同,也有相似之处。 (4)局限性:农民阶级局限性与时代局限性,更多是相似点。 (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战争目的 把中国推入殖民地深渊,使之成为共同奴役的对象 镇压中国人民反帝斗争以(义和团运动),维护侵略权益 二、战争经过 爆发:1900年夏,八国联军进犯;1900年6月清政府宣战 攻陷天津,聂士成阵亡,成立都统衙门 攻陷北京,分区占领,成立联军书信司令部 结果:中国战败签约 三、条约及影响 条约签订、内容及危害 影响 (七)辛亥革命(狭义是指武昌起义,广义是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荐]高考历史、文综历史专题复习【全部完成】 中国近代史复习•知识梳理 中国近代史: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五四运动-1949新中国成立 第一单元 清朝晚期(上) 这一单元讲述近代中国19世纪40至60年代的历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时期。 注意:从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资本主义侵略引起的中国社会两大这方面概述这一时期同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提示本阶段中国历史发展所呈现的时代特征。 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工业革命影响下,商品输出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生命线。 19世纪40-60年代,西方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用侵略特权把中国逐步变成其商品市场与原料 中国社会的变化: (1)政治方面: A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由此引起的诸方面的变化 中国社会阶级状况与阶段关系发生深刻变化 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分化: 第一次鸦片战争:抵抗派与投降派。 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派与顽固派 民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C在遭受外来侵略的新形势下,中国社会各阶级表现出政治态度与行为上的复杂性。 (2)经济方面:经济形态的变化与经济成分的变化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并呈日益加深的趋势;出现外国资本主义企业;19世纪60年代-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引进大机器生产,开始经济近代化。 (3)思想文化方面:萌发“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背景与影响) 一、背景 19世纪上半期中国全面落后于西方 清朝统治危机四伏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 从经济、政治、外交等三方面进行中西方比较,可推出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根本原因)与中国战败的必然性 二、原因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英国走私鸦片与中国禁烟。(原因、影响,1839虎门销烟成为导火钱) 三、经过 时间 过程 进军路线 清政府的抵抗与妥协 战争结果:战败签约(危害) 四、影响 政治方面:社会性质、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经济方面: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发展,日益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出现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早期资本输出) 思想方面:萌发“向西方学习”新思想 (1)原因 (2)核心 (3)内容:注视西方、介绍西方、学习西方的人或专著 (4)局限性 (5)意义 五、性质与失败原因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与为什么说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 一、原因 根本原因: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 外国商品滞销 修约要求被拒绝 导火索(借口) 二、经过 时间 过程(两个阶段) 结果(条约及危害) 三、影响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 (三)太平天国运动(★理论性较强) 一、兴起的原因与准备 原因 (1)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 (2)外国资本主义-重要原因 (3)自然灾害严重-直接原因 起义的准备 洪秀全 创立拜上帝教,发展会员,展开反封建斗争 从事宗教理论建设 思想特点(三者结合) 撰写文章表达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 二、经过 前期:兴起与发展的过程(战略进攻阶段) (1)兴起:爆发,初步建立政权,正式建立政权 (2)发展: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内容评价,为什么是空想?) 军事上的全盛:北伐失利,西征、东征胜利(目的、将领、结果、影响) 后期:转折和防御和失败的过程(战略防御阶段) (1)转折:天京变乱(原因、概况、结果) (2)防御:组织新的领导核心;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内容、评价);军事上的防御战 (3)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的失败 三、失败原因与教训(*为什么说是旧式农民战争) 四、性质与历史功绩(*为什么是农民战争最高峰?与以往相比的新特点) (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19世纪70年代以前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 一、打开中国市场进行商品输出 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四步) 走私鸦片(与打击贩毒联系) 商品倾销、原料掠夺:中国日益陷入资本主义市场,成为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概况与后果、1865年第一次正当贸易出现逆差) 二、贩卖华工(与贩奴贸易联系) 三、早期资本输出:表现形式与危害 *经济侵略的后果,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联系 (五)清朝政局的变动 一、总理衙门的设立(目的、设立、职权、影响) 二、辛酉政变与借师助剿 辛酉政变(原因、经过、结果、影响) 借师助剿(原因、经过、影响) 三、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原因、表现、影响) (六)洋务运动(★影响及失败原因的分析) 一、洋务派与顽固派 出现的背景 代表人物 各自主张(异同点) 二、洋务运动 概念(*自救运动) 阶段(前期与后期) 主要内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近代海军、培养人才) 评价 进步性:引进科技、培养人才、客观上刺激资本主义产生;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局限性:未走上富国强兵道路,最终失败 影响: (1)政治上:未对清朝封建制度作任何改革,但客观上造成无产阶级队伍的发展,进一步改变了中国的阶级结构。 (2)经济上: 引进机器大生产,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创办的企业,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抵制作用 一些企业包含某些资本主义因素,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刺激和诱导作用 (3)思想上: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将向西方学习付诸实践,扩大了地主阶级中的影响 举办新式学堂,组织留学生,在封建文化教育制度改革上打开了缺口 结果和失败原因 (七)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历史条件、特点、影响) 一、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入侵 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 洋务运动的诱导作用 二、兴起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时间和地点 早期著名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与来源 三、意义 近代工业的出现,表明中国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日间瓦解解体中的自然经济 伴随近代工业的出现,中国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先后诞生了。 催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四、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与原因 (八)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及早期状况 一、产生的时间与地点 二、颁布与来源 三、特点 具有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 自己的特点: 革命性最强 与农民阶级的天然联系,便于结盟 集中程度高 四、早期斗争 未形成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但以罢工为手段,不断进行自发斗争,带有爱国主义色彩,初步显示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 第二单元 清朝晚期(下) 本单元讲述近代中国19世纪70年代前后至20世纪初的历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形成和完全形成的时期。 注意:从资本主义(帝)对中国的侵略的资本主义侵略引起的中国社会的变化两大方面描绘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概况,揭示本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 资本主义(帝)对中国的侵略 19世纪六十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主宰世界已成定局。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企图在政治和经济上(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中国遭受更严重侵略:70年代边疆地区新危机;80年代中法战争;19世纪末瓜分中国狂潮;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及以后政变侵华政策为 经济侵略(不再发动大规模战争)和以华制华,扶植代理人破坏中国革命。 中国社会的变化 (1)经济方面: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困境中获得初步发展 B洋务运动彻底破产,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断 C中国日益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命脉完全为帝国主义控制 (2)政治方面: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B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国无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 C各主要政治力量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3)思想方面: A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B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逐渐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近代以来,农民阶级反侵略反封建思想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新历史条件下,演化为“扶清灭洋” (一)边疆地区新危机和中法战争(中法战争是六七十年代边疆地区新危机的继续和缩影) 一、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 背景:国际: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对外扩张 国内:清政府的腐败和奉行妥协政策,进一步加剧危机 概况: (1)西北 (2)西南 (3)东南 (可联系新疆、西藏、台湾问题) 二、中法战争(1883—1885年) 背景 (1)19世纪70年代,法国向帝国主义过渡,加紧对外侵略(高利贷帝国主义,对外资本输出要求强烈) (2)19世纪70年代,法军大举向越南北部进攻,攻占河内等地。 (3)法军的侵略遭到黑旗军打击(纸桥大捷) (4)1883年底,法军进攻驻越清军,战争爆发 *直接原因:法侵越,进而打开中国门户 战争经过 (1)时间 (2)过程及重大战役与李鸿章政策 (3)结果:法国计划被粉碎,茹费理内阁倒台;不败而败,签约(为什么不败而败?);台湾设行省 条约及影响 (二)甲午中日战争(★战争爆发的原因与影响)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日本制定“大陆政策”(?) 列强的默许纵容 朝鲜东学党起义 *战前中日主要社会状况的比较 日本: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向帝国主义过渡,成为“带有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由于自身不足,需从对外扩张中弥补。 中国:洋务运动(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未达富国强兵目的。反而在边疆新危机后,西南门户被打开,进一步加深半殖民地性,无从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日本差距进一步拉大。 二、战争经过 时间 战争过程及重大战役及李鸿章清政府政策、爱国官兵的牺牲 结果:战败签约;三国干涉还辽(结合战前欧洲情况分析原因;概况;后果-日俄矛盾) 三、条约及危害 条约内容 危害 A对中国而言,大大加深半殖民地性(具体略) B对远东国际局势而言,日本乘势加强对朝控制,成为东亚强国,日俄矛盾激化 C对列强侵略而言,表明列强对华侵略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四、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原因 表现 意义 (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经济瓜分和以租借地为主的政治瓜分) 一、原因 根本原因: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直接原因:中日战争的惨败及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刺激了野心。 二、表现 经济上:扩大资本输出 (1)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国家通过货款,投资办厂等手段-直接利用他国的原料,廉价劳动力攫取利益的一种侵略方法 (2)主要方式: ①政治货款(原因、概况、贷款的政治奴役性) ②抢夺路权(概况、影响) ③抢夺矿权(概况、企业特点、影响) ④争相开厂(概况、企业特点、影响) 政治上:强占租借地与划分势力范围 (1)本质目的:实行直接的殖民统治 (2)概况(英国强占台湾的三个过程) (3)影响:对华掠夺达到高峰;面临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促使救亡图存运动兴起 三、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背景 内容 实质 影响 (四)戊戌变法(狭义上是指“百日维新”,但须掌握广义上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一、背景 民族危机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 阶级条件 思想条件: (1)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代表人物、主张、局限性) (2)19世纪90年代康梁的维新思想 康有为的活动、代表作、思想特征、意义 梁启超的代表作及其思想主张 、经过 开始:1895年“公车上书” 发展 时间:1895-1897年 表现:《中外纪闻》 学会,车内设立学会报馆学学堂五十多所(著名报馆学馆) 高涨: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论战内容、影响) 顶点:百日维新(施政纲领,变法开始(11《 》),变法内容及评价) 失败:戊戌政变 三、戊戌变法的意义与教训 意义(三点) 主观原因(根本原因与主要原因) 失败原因 中国资本主义基础的 客观原因 列强不支持 顽固派势力异常强大 历史教训(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五)义和团运动(★比较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 一、背景 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德国强占胶州湾 二、经过 揭开序幕:1898年山东冠省赵三多起义(义和拳) 声势大振:1899年发展到山东直隶许多州县(扶清灭洋;1899年改称为义和团;袁世凯山东镇压) 迅猛发展:1900年,义和团进入京津地区,清政府改剿为招抚,企图控制利用 提出口号:扶清来洋(评价) 反击八国联军侵略(廊坊杨村阻击战;天津保卫战、围攻北京西什库教堂) 悲壮失败:清政府改扶为剿,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 三、历史意义与教训 性质 作用 A粉碎瓜分中国企图 B迫使其改侵略政策为以华制华(扶植代理人) C沉重打击清统治,加速其灭亡 *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 (1)背景:前者是国内阶级矛盾高度激化的产物,反封建是首要目标;后者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矛盾尖锐的产物,反帝是首要目标。 (2)性质:前者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后者是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 (3)作用:有所不同,也有相似之处。 (4)局限性:农民阶级局限性与时代局限性,更多是相似点。 (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战争目的 把中国推入殖民地深渊,使之成为共同奴役的对象 镇压中国人民反帝斗争以(义和团运动),维护侵略权益 二、战争经过 爆发:1900年夏,八国联军进犯;1900年6月清政府宣战 攻陷天津,聂士成阵亡,成立都统衙门 攻陷北京,分区占领,成立联军书信司令部 结果:中国战败签约 三、条约及影响 条约签订、内容及危害 影响 (七)辛亥革命(狭义是指武昌起义,广义是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荐]高考历史、文综历史专题复习【全部完成】 中国近代史复习•知识梳理 中国近代史: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五四运动-1949新中国成立 第一单元 清朝晚期(上) 这一单元讲述近代中国19世纪40至60年代的历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时期。 注意:从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资本主义侵略引起的中国社会两大这方面概述这一时期同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提示本阶段中国历史发展所呈现的时代特征。 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工业革命影响下,商品输出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生命线。 19世纪40-60年代,西方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用侵略特权把中国逐步变成其商品市场与原料 中国社会的变化: (1)政治方面: A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由此引起的诸方面的变化 中国社会阶级状况与阶段关系发生深刻变化 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分化: 第一次鸦片战争:抵抗派与投降派。 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派与顽固派 民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C在遭受外来侵略的新形势下,中国社会各阶级表现出政治态度与行为上的复杂性。 (2)经济方面:经济形态的变化与经济成分的变化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并呈日益加深的趋势;出现外国资本主义企业;19世纪60年代-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引进大机器生产,开始经济近代化。 (3)思想文化方面:萌发“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背景与影响) 一、背景 19世纪上半期中国全面落后于西方 清朝统治危机四伏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 从经济、政治、外交等三方面进行中西方比较,可推出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根本原因)与中国战败的必然性

历史论文的内容取向与主要类型,是应很好考虑的。首先应该肯定,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能够并且已经撰写出不少各种题材和内容的历史学论文,跟专业研究工作者、大专院校教师同样为历史科学做出了贡献。同时还应看到,通过长期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学历史教师积累下了极为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这样,把教学经验加以总结提高,形成围绕历史教学的各种类型的历史教学论文,更是优势所在,最为擅长的,而这却很可能是其它史学研究者较为生疏或不谙其道的。我们在虚心向大学教师、专业研究人员学习,并研读他们的撰著的同时,也应看到在撰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时,我们特有的优势,在历史科学的总体建设中,在这方面,我们担负着的是一种“责无旁贷”、“舍我其谁”的劳作。写历史教学论文,具体说可以“教学总结”为基础、为雏型,这能更有效地服务于提高教学,历史教学论文的针对性也更为明确,避免“教课”、“论文”两张皮,在繁忙的教学及班主任等工作中,因写论文而分夺过大精力。这样,写论文就不是额外负担,而是广义的历史教学的组成部分,与教学紧密相连,互相推动,较易引起撰写者的兴趣,增强写好历史论文的信心。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县、乡以下中学,有的老师是非历史专业毕业,有的老师以大局为重,服从工作需要,克服困难,不辞辛劳,身兼数科;有的老师迫于师资、课程情况而“改行”任课,教非所学。再加上参考资料相对缺乏,借阅、交流并不容易,等等。在清醒地看到这些实际情况之后,我们感到,若空泛地鼓励老师们大写一般性历史论文,“争取达到发表水平”,是不太现实的。更为现实的是:立足于教学总结,写出植根于这块沃土上的教学总结型短小精干有力的历史论文来,它们能言之有物,用之有效,然后汇总上交,审评提高,汇订成册。既是广大教师的历史教学论文成绩,又是县(区)文教成果。可供教学参考,可供评职依据。客观历史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各个侧面,本是不能跟别的部分、别的侧面割裂开来认识掌握的;只是在论述、研究时,因侧重点之不同,不得不突出什么、约略什么,于是表现为不同的历史论文类型与内容。从撰写人来说,仍应力争掌握史事全貌,才能从总体联系中深刻认知所要写的部分,才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精确把握你要截而论之的各个阶段。为此,下些苫工夫、硬工夫是必要的,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广收精选,厚积薄发,深人浅出,由博返约。例如要写“太平天国”这个题目的历史论文,从三种不同的选题立意,可有三种不同的论文类型与行文风格。动手撰写历史论文时,也要先列出论文提纲。从紧密结合教学总结来看,选题的重要标准应是:什么历史问题最需要总结?哪段历史教学最能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总结什么对史学更有意义?在以总结提纲为基础的条件下,所定文题,可全面,可部分,可综论,可分论,可个论(专题)。确定文题之后,则可根据定题的总体思路及粗略架构,以过去的教学提纲,总结提纲为素材,深思熟虑地列出论文提纲。现举两例,看一看“文题——提纲——文题”这种“大、小,分、合,收、放”的格局。

努力~哈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总结 _Class_410_html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1/shtml

历史教学问题投稿经验总结

应付的写点完事,怎么还会有这档工作,第一次见。

不知你是历史老师还是学生?反思不反思到在其次,只要高考不改革考试还有历史内容,你所谓的反思也就只是反思,对现实教学无多大意义。其实历史这东西很大方面看你感不感兴趣。不感兴趣的话,高中历史内容枯燥,各分各段,无法形成一系列连贯的内容,说白了就是为考试而编的教材。如此,不感兴趣的话,你让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抱书去看,不打瞌睡就谢天谢地了。这样一来就是怎么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积极性了,比如其中中国古代史虽浩繁冗长,但细究起来很有意思,里面天文地理、奇门遁甲、阴阳五行、占卜问命几乎包罗万象,能让你览遍世间万象品尽人间杂味。当然这得你去花费时间去慢慢解读品味。一般人不感兴趣的话也不会去干,所以就像《百家讲坛》上跟说书讲故事似的只要你对其中一点点儿去静心研究,我想那你也可以你侃侃。不好意思扯远了,瞎侃了一通。本人虽对历史略知一二,但具体到教学中的建议我没法儿给你,因为如果你是教师你要把你知道的灌输给你的学生们,你要有教学成绩。这看个人了,见谅。相信你能发现好办法的!

历史教学中学版投稿经验总结

我们知道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教学只有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由相对低级的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小学时学生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思维,而到了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慢慢发展到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初一学生能够学习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但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喜欢听历史故事,有英雄主义意向和强烈的好奇心理,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只有充分了解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的起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 准确把握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达到这个要求,初一历史教学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教师要依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注意小学教材与中学教材衔接。例如:孔子。学生在小学已学习了“大教育家孔子”,初一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大教育家孔子,还要学习作为大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教学中,在学生已掌握“孔子是怎样教育学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首先了解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其次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的学说。再次掌握孔子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这样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二、 激发学习的兴趣是引入门道的第一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进而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强化,化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取之不尽的动力。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最有效的的方法是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而这个成功还必须是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例如,提供教坛讲故事。小学的历史学习是以故事形式进行的,初一学生已了解与初中课文有关的一些故事。让学生将小学了解的故事与相关的课文结合上讲台讲故事。每个学生都可通过努力做到。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勇气,还尝到了做小老师的滋味,内心充满成功的喜悦。又如,巧设疑。“思维自惊奇而开始”。惊奇和疑问也是兴趣的渊源,只有学生对某一现象发生惊奇和疑问时,他们才愿意去进行探索。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设计一个问题链: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吗?人与猿有什么不同?人是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谁?他们长的什么样子?吃什么东西?住在哪儿?把每个问题假设为一个“宝藏”,解决一个问题等于发现一个“宝藏”。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到历史的隧洞中去寻宝。学生随着教材内容的展现,不断地发现,在成功的喜悦鼓励下继续前进。 三、 直观教学是引入门道的最好方法之一 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制约于学生的思维水平。 从思维特征看,初一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采用直观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教学的直观形式有实物直观、模型直观和语言直观等。由于历史室的建设,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直观教学提供了更现代化的广阔天地。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蔡伦燃起的理性之光至今光彩照人,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那么,纸是怎样造出来的呢?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教材提供了七幅图。《考古发现的我国汉纸的出土地点》告诉我们,我国不少地区在汉朝就懂得造纸。彩图《甘肃天水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证明了“我国人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彩图《居延出土的汉代简册》我们看到没有纸之前人们用竹木简作书写材料。竹木简很笨重,《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所朔向皇帝上了一个奏本,竟用了3000片竹简,派了两个人才抬进宫去》。书写材料还有帛,但很贵,不能大量使用。随着文化的发展,需要有一种既便宜又方便的书写材料,这就推动人们发明了造纸术。《蔡伦》是位改革家,在他之前,纸的质量比较差,产量也不高,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的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了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造纸的过程是复杂的,《汉代造纸图》以静态形式展现了造纸的过程,而教学录像“造纸术”片断,则以动态形式展现了造纸的过程:浸泡——蒸煮——碓料——打浆——抄纸——烘干。《造纸术传到世界各地的时间》我们看到,造纸术从我国先后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世界书写材料的面貌,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世界历史的进程。从而认识造纸术的发明是了不起的科学大事,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样运用直观的图,适时插入对图的阐述、说明和描述,图言并茂,还有集“视、听”为一体的动态录像,引导学生在感知直观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不仅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最终获得科学的理性知识,还受到了思想教育。每一堂课的教学,直观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及时地将认识的材料进行总结归类,上升到一般的理论,这是感知过程的最后目标,只有这样,初中学生掌握的知识才是系统的,深刻的。 四、 加强学法指导是引入门道的关键中学的学习要求与小学的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有些学生在小学成绩优秀,但由于初一这个转折点没过渡好,成绩大幅度下滑,反之,却上升。因此,加强学法的指导是必要的。 1、回答问题。每节课都有提问,学会回答问题是最基本的。如果问题是一个点,学生可以作答。如果问题是个面,大部分学生便不知所措了。例如: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这是一道比较题,必须把山顶洞人和北京人进行比较回答。但学生的答案是毫无判断、没有选择地照搬课文,反映出学生答题的水平较为低下。教师要为学生分析题意,介绍答题的基本步骤,然后引导学生先阅读课文,分析判断,再综合作答,并要求答案内容有一点以上的必须分点作答:①、②、③……,养成条理清晰的好习惯。 2、列大事年表。学完一个单元,列大事年表可教会学生抓住重点,理清历史线索的方法。 3、设计表格。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都异彩纷呈,头绪繁多,设计表格教会学生归类整理知识的能力。 4、编写课文提纲。这是学会学习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一篇课文,学生从阅读入手,分析重点难点,到综合提炼形成文字。不仅学会了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综合概括,文字表述,还懂得了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系统。会读一篇课文也就会读一本书。有人说“学习就是善于整理这本书里的全部家当。整理一遍以后,放好,全在脑子里。”学会编写课文提纲,也就是学会整理书中的有效信息,把这方法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行之有效。长大以后,还会处理所有的信息——社会的和生活的信息,从而获得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第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将向西方学习付诸实践,扩大了地主阶级中的影响 举办新式学堂,组织留学生,在封建文化教育制度改革上打开了缺口 结果和失败原因 (七)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历史条件、特点、影响) 一、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入侵 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 洋务运动的诱导作用 二、兴起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时间和地点 早期著名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与来源 三、意义 近代工业的出现,表明中国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日间瓦解解体中的自然经济 伴随近代工业的出现,中国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先后诞生了。 催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四、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与原因 (八)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及早期状况 一、产生的时间与地点 二、颁布与来源 三、特点 具有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 自己的特点: 革命性最强 与农民阶级的天然联系,便于结盟 集中程度高 四、早期斗争 未形成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但以罢工为手段,不断进行自发斗争,带有爱国主义色彩,初步显示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 第二单元 清朝晚期(下) 本单元讲述近代中国19世纪70年代前后至20世纪初的历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形成和完全形成的时期。 注意:从资本主义(帝)对中国的侵略的资本主义侵略引起的中国社会的变化两大方面描绘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概况,揭示本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 资本主义(帝)对中国的侵略 19世纪六十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主宰世界已成定局。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企图在政治和经济上(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中国遭受更严重侵略:70年代边疆地区新危机;80年代中法战争;19世纪末瓜分中国狂潮;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及以后政变侵华政策为 经济侵略(不再发动大规模战争)和以华制华,扶植代理人破坏中国革命。 中国社会的变化 (1)经济方面: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困境中获得初步发展 B洋务运动彻底破产,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断 C中国日益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命脉完全为帝国主义控制 (2)政治方面: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B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国无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 C各主要政治力量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3)思想方面: A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B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逐渐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近代以来,农民阶级反侵略反封建思想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新历史条件下,演化为“扶清灭洋” (一)边疆地区新危机和中法战争(中法战争是六七十年代边疆地区新危机的继续和缩影) 一、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 背景:国际: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对外扩张 国内:清政府的腐败和奉行妥协政策,进一步加剧危机 概况: (1)西北 (2)西南 (3)东南 (可联系新疆、西藏、台湾问题) 二、中法战争(1883—1885年) 背景 (1)19世纪70年代,法国向帝国主义过渡,加紧对外侵略(高利贷帝国主义,对外资本输出要求强烈) (2)19世纪70年代,法军大举向越南北部进攻,攻占河内等地。 (3)法军的侵略遭到黑旗军打击(纸桥大捷) (4)1883年底,法军进攻驻越清军,战争爆发 *直接原因:法侵越,进而打开中国门户 战争经过 (1)时间 (2)过程及重大战役与李鸿章政策 (3)结果:法国计划被粉碎,茹费理内阁倒台;不败而败,签约(为什么不败而败?);台湾设行省 条约及影响 (二)甲午中日战争(★战争爆发的原因与影响)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日本制定“大陆政策”(?) 列强的默许纵容 朝鲜东学党起义 *战前中日主要社会状况的比较 日本: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向帝国主义过渡,成为“带有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由于自身不足,需从对外扩张中弥补。 中国:洋务运动(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未达富国强兵目的。反而在边疆新危机后,西南门户被打开,进一步加深半殖民地性,无从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日本差距进一步拉大。 二、战争经过 时间 战争过程及重大战役及李鸿章清政府政策、爱国官兵的牺牲 结果:战败签约;三国干涉还辽(结合战前欧洲情况分析原因;概况;后果-日俄矛盾) 三、条约及危害 条约内容 危害 A对中国而言,大大加深半殖民地性(具体略) B对远东国际局势而言,日本乘势加强对朝控制,成为东亚强国,日俄矛盾激化 C对列强侵略而言,表明列强对华侵略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四、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原因 表现 意义 (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经济瓜分和以租借地为主的政治瓜分) 一、原因 根本原因: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直接原因:中日战争的惨败及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刺激了野心。 二、表现 经济上:扩大资本输出 (1)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国家通过货款,投资办厂等手段-直接利用他国的原料,廉价劳动力攫取利益的一种侵略方法 (2)主要方式: ①政治货款(原因、概况、贷款的政治奴役性) ②抢夺路权(概况、影响) ③抢夺矿权(概况、企业特点、影响) ④争相开厂(概况、企业特点、影响) 政治上:强占租借地与划分势力范围 (1)本质目的:实行直接的殖民统治 (2)概况(英国强占台湾的三个过程) (3)影响:对华掠夺达到高峰;面临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促使救亡图存运动兴起 三、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背景 内容 实质 影响 (四)戊戌变法(狭义上是指“百日维新”,但须掌握广义上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一、背景 民族危机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 阶级条件 思想条件: (1)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代表人物、主张、局限性) (2)19世纪90年代康梁的维新思想 康有为的活动、代表作、思想特征、意义 梁启超的代表作及其思想主张 、经过 开始:1895年“公车上书” 发展 时间:1895-1897年 表现:《中外纪闻》 学会,车内设立学会报馆学学堂五十多所(著名报馆学馆) 高涨: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论战内容、影响) 顶点:百日维新(施政纲领,变法开始(11《 》),变法内容及评价) 失败:戊戌政变 三、戊戌变法的意义与教训 意义(三点) 主观原因(根本原因与主要原因) 失败原因 中国资本主义基础的 客观原因 列强不支持 顽固派势力异常强大 历史教训(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五)义和团运动(★比较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 一、背景 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德国强占胶州湾 二、经过 揭开序幕:1898年山东冠省赵三多起义(义和拳) 声势大振:1899年发展到山东直隶许多州县(扶清灭洋;1899年改称为义和团;袁世凯山东镇压) 迅猛发展:1900年,义和团进入京津地区,清政府改剿为招抚,企图控制利用 提出口号:扶清来洋(评价) 反击八国联军侵略(廊坊杨村阻击战;天津保卫战、围攻北京西什库教堂) 悲壮失败:清政府改扶为剿,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 三、历史意义与教训 性质 作用 A粉碎瓜分中国企图 B迫使其改侵略政策为以华制华(扶植代理人) C沉重打击清统治,加速其灭亡 *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 (1)背景:前者是国内阶级矛盾高度激化的产物,反封建是首要目标;后者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矛盾尖锐的产物,反帝是首要目标。 (2)性质:前者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后者是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 (3)作用:有所不同,也有相似之处。 (4)局限性:农民阶级局限性与时代局限性,更多是相似点。 (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战争目的 把中国推入殖民地深渊,使之成为共同奴役的对象 镇压中国人民反帝斗争以(义和团运动),维护侵略权益 二、战争经过 爆发:1900年夏,八国联军进犯;1900年6月清政府宣战 攻陷天津,聂士成阵亡,成立都统衙门 攻陷北京,分区占领,成立联军书信司令部 结果:中国战败签约 三、条约及影响 条约签订、内容及危害 影响 (七)辛亥革命(狭义是指武昌起义,广义是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荐]高考历史、文综历史专题复习【全部完成】 中国近代史复习•知识梳理 中国近代史: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五四运动-1949新中国成立 第一单元 清朝晚期(上) 这一单元讲述近代中国19世纪40至60年代的历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时期。 注意:从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资本主义侵略引起的中国社会两大这方面概述这一时期同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提示本阶段中国历史发展所呈现的时代特征。 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工业革命影响下,商品输出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生命线。 19世纪40-60年代,西方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用侵略特权把中国逐步变成其商品市场与原料 中国社会的变化: (1)政治方面: A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由此引起的诸方面的变化 中国社会阶级状况与阶段关系发生深刻变化 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分化: 第一次鸦片战争:抵抗派与投降派。 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派与顽固派 民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C在遭受外来侵略的新形势下,中国社会各阶级表现出政治态度与行为上的复杂性。 (2)经济方面:经济形态的变化与经济成分的变化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并呈日益加深的趋势;出现外国资本主义企业;19世纪60年代-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引进大机器生产,开始经济近代化。 (3)思想文化方面:萌发“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背景与影响) 一、背景 19世纪上半期中国全面落后于西方 清朝统治危机四伏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 从经济、政治、外交等三方面进行中西方比较,可推出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根本原因)与中国战败的必然性 二、原因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英国走私鸦片与中国禁烟。(原因、影响,1839虎门销烟成为导火钱) 三、经过 时间 过程 进军路线 清政府的抵抗与妥协 战争结果:战败签约(危害) 四、影响 政治方面:社会性质、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经济方面: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发展,日益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出现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早期资本输出) 思想方面:萌发“向西方学习”新思想 (1)原因 (2)核心 (3)内容:注视西方、介绍西方、学习西方的人或专著 (4)局限性 (5)意义 五、性质与失败原因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与为什么说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 一、原因 根本原因: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 外国商品滞销 修约要求被拒绝 导火索(借口) 二、经过 时间 过程(两个阶段) 结果(条约及危害) 三、影响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 (三)太平天国运动(★理论性较强) 一、兴起的原因与准备 原因 (1)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 (2)外国资本主义-重要原因 (3)自然灾害严重-直接原因 起义的准备 洪秀全 创立拜上帝教,发展会员,展开反封建斗争 从事宗教理论建设 思想特点(三者结合) 撰写文章表达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 二、经过 前期:兴起与发展的过程(战略进攻阶段) (1)兴起:爆发,初步建立政权,正式建立政权 (2)发展: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内容评价,为什么是空想?) 军事上的全盛:北伐失利,西征、东征胜利(目的、将领、结果、影响) 后期:转折和防御和失败的过程(战略防御阶段) (1)转折:天京变乱(原因、概况、结果) (2)防御:组织新的领导核心;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内容、评价);军事上的防御战 (3)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的失败 三、失败原因与教训(*为什么说是旧式农民战争) 四、性质与历史功绩(*为什么是农民战争最高峰?与以往相比的新特点) (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19世纪70年代以前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 一、打开中国市场进行商品输出 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四步) 走私鸦片(与打击贩毒联系) 商品倾销、原料掠夺:中国日益陷入资本主义市场,成为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概况与后果、1865年第一次正当贸易出现逆差) 二、贩卖华工(与贩奴贸易联系) 三、早期资本输出:表现形式与危害 *经济侵略的后果,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联系 (五)清朝政局的变动 一、总理衙门的设立(目的、设立、职权、影响) 二、辛酉政变与借师助剿 辛酉政变(原因、经过、结果、影响) 借师助剿(原因、经过、影响) 三、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原因、表现、影响) (六)洋务运动(★影响及失败原因的分析) 一、洋务派与顽固派 出现的背景 代表人物 各自主张(异同点) 二、洋务运动 概念(*自救运动) 阶段(前期与后期) 主要内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近代海军、培养人才) 评价 进步性:引进科技、培养人才、客观上刺激资本主义产生;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局限性:未走上富国强兵道路,最终失败 影响: (1)政治上:未对清朝封建制度作任何改革,但客观上造成无产阶级队伍的发展,进一步改变了中国的阶级结构。 (2)经济上: 引进机器大生产,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创办的企业,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抵制作用 一些企业包含某些资本主义因素,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刺激和诱导作用 (3)思想上: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将向西方学习付诸实践,扩大了地主阶级中的影响 举办新式学堂,组织留学生,在封建文化教育制度改革上打开了缺口 结果和失败原因 (七)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历史条件、特点、影响) 一、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入侵 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 洋务运动的诱导作用 二、兴起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时间和地点 早期著名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与来源 三、意义 近代工业的出现,表明中国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日间瓦解解体中的自然经济 伴随近代工业的出现,中国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先后诞生了。 催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四、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与原因 (八)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及早期状况 一、产生的时间与地点 二、颁布与来源 三、特点 具有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 自己的特点: 革命性最强 与农民阶级的天然联系,便于结盟 集中程度高 四、早期斗争 未形成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但以罢工为手段,不断进行自发斗争,带有爱国主义色彩,初步显示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 第二单元 清朝晚期(下) 本单元讲述近代中国19世纪70年代前后至20世纪初的历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形成和完全形成的时期。 注意:从资本主义(帝)对中国的侵略的资本主义侵略引起的中国社会的变化两大方面描绘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概况,揭示本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 资本主义(帝)对中国的侵略 19世纪六十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主宰世界已成定局。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企图在政治和经济上(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中国遭受更严重侵略:70年代边疆地区新危机;80年代中法战争;19世纪末瓜分中国狂潮;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及以后政变侵华政策为 经济侵略(不再发动大规模战争)和以华制华,扶植代理人破坏中国革命。 中国社会的变化 (1)经济方面: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困境中获得初步发展 B洋务运动彻底破产,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断 C中国日益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命脉完全为帝国主义控制 (2)政治方面: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B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国无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 C各主要政治力量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3)思想方面: A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B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逐渐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近代以来,农民阶级反侵略反封建思想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新历史条件下,演化为“扶清灭洋” (一)边疆地区新危机和中法战争(中法战争是六七十年代边疆地区新危机的继续和缩影) 一、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 背景:国际: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对外扩张 国内:清政府的腐败和奉行妥协政策,进一步加剧危机 概况: (1)西北 (2)西南 (3)东南 (可联系新疆、西藏、台湾问题) 二、中法战争(1883—1885年) 背景 (1)19世纪70年代,法国向帝国主义过渡,加紧对外侵略(高利贷帝国主义,对外资本输出要求强烈) (2)19世纪70年代,法军大举向越南北部进攻,攻占河内等地。 (3)法军的侵略遭到黑旗军打击(纸桥大捷) (4)1883年底,法军进攻驻越清军,战争爆发 *直接原因:法侵越,进而打开中国门户 战争经过 (1)时间 (2)过程及重大战役与李鸿章政策 (3)结果:法国计划被粉碎,茹费理内阁倒台;不败而败,签约(为什么不败而败?);台湾设行省 条约及影响 (二)甲午中日战争(★战争爆发的原因与影响)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日本制定“大陆政策”(?) 列强的默许纵容 朝鲜东学党起义 *战前中日主要社会状况的比较 日本: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向帝国主义过渡,成为“带有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由于自身不足,需从对外扩张中弥补。 中国:洋务运动(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未达富国强兵目的。反而在边疆新危机后,西南门户被打开,进一步加深半殖民地性,无从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日本差距进一步拉大。 二、战争经过 时间 战争过程及重大战役及李鸿章清政府政策、爱国官兵的牺牲 结果:战败签约;三国干涉还辽(结合战前欧洲情况分析原因;概况;后果-日俄矛盾) 三、条约及危害 条约内容 危害 A对中国而言,大大加深半殖民地性(具体略) B对远东国际局势而言,日本乘势加强对朝控制,成为东亚强国,日俄矛盾激化 C对列强侵略而言,表明列强对华侵略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四、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原因 表现 意义 (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经济瓜分和以租借地为主的政治瓜分) 一、原因 根本原因: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直接原因:中日战争的惨败及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刺激了野心。 二、表现 经济上:扩大资本输出 (1)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国家通过货款,投资办厂等手段-直接利用他国的原料,廉价劳动力攫取利益的一种侵略方法 (2)主要方式: ①政治货款(原因、概况、贷款的政治奴役性) ②抢夺路权(概况、影响) ③抢夺矿权(概况、企业特点、影响) ④争相开厂(概况、企业特点、影响) 政治上:强占租借地与划分势力范围 (1)本质目的:实行直接的殖民统治 (2)概况(英国强占台湾的三个过程) (3)影响:对华掠夺达到高峰;面临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促使救亡图存运动兴起 三、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背景 内容 实质 影响 (四)戊戌变法(狭义上是指“百日维新”,但须掌握广义上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一、背景 民族危机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 阶级条件 思想条件: (1)19世纪60年代以后,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代表人物、主张、局限性) (2)19世纪90年代康梁的维新思想 康有为的活动、代表作、思想特征、意义 梁启超的代表作及其思想主张 、经过 开始:1895年“公车上书” 发展 时间:1895-1897年 表现:《中外纪闻》 学会,车内设立学会报馆学学堂五十多所(著名报馆学馆) 高涨: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论战内容、影响) 顶点:百日维新(施政纲领,变法开始(11《 》),变法内容及评价) 失败:戊戌政变 三、戊戌变法的意义与教训 意义(三点) 主观原因(根本原因与主要原因) 失败原因 中国资本主义基础的 客观原因 列强不支持 顽固派势力异常强大 历史教训(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五)义和团运动(★比较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 一、背景 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德国强占胶州湾 二、经过 揭开序幕:1898年山东冠省赵三多起义(义和拳) 声势大振:1899年发展到山东直隶许多州县(扶清灭洋;1899年改称为义和团;袁世凯山东镇压) 迅猛发展:1900年,义和团进入京津地区,清政府改剿为招抚,企图控制利用 提出口号:扶清来洋(评价) 反击八国联军侵略(廊坊杨村阻击战;天津保卫战、围攻北京西什库教堂) 悲壮失败:清政府改扶为剿,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 三、历史意义与教训 性质 作用 A粉碎瓜分中国企图 B迫使其改侵略政策为以华制华(扶植代理人) C沉重打击清统治,加速其灭亡 *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 (1)背景:前者是国内阶级矛盾高度激化的产物,反封建是首要目标;后者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矛盾尖锐的产物,反帝是首要目标。 (2)性质:前者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后者是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 (3)作用:有所不同,也有相似之处。 (4)局限性:农民阶级局限性与时代局限性,更多是相似点。 (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战争目的 把中国推入殖民地深渊,使之成为共同奴役的对象 镇压中国人民反帝斗争以(义和团运动),维护侵略权益 二、战争经过 爆发:1900年夏,八国联军进犯;1900年6月清政府宣战 攻陷天津,聂士成阵亡,成立都统衙门 攻陷北京,分区占领,成立联军书信司令部 结果:中国战败签约 三、条约及影响 条约签订、内容及危害 影响 (七)辛亥革命(狭义是指武昌起义,广义是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荐]高考历史、文综历史专题复习【全部完成】 中国近代史复习•知识梳理 中国近代史: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五四运动-1949新中国成立 第一单元 清朝晚期(上) 这一单元讲述近代中国19世纪40至60年代的历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时期。 注意:从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资本主义侵略引起的中国社会两大这方面概述这一时期同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提示本阶段中国历史发展所呈现的时代特征。 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工业革命影响下,商品输出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生命线。 19世纪40-60年代,西方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用侵略特权把中国逐步变成其商品市场与原料 中国社会的变化: (1)政治方面: A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由此引起的诸方面的变化 中国社会阶级状况与阶段关系发生深刻变化 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分化: 第一次鸦片战争:抵抗派与投降派。 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派与顽固派 民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C在遭受外来侵略的新形势下,中国社会各阶级表现出政治态度与行为上的复杂性。 (2)经济方面:经济形态的变化与经济成分的变化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并呈日益加深的趋势;出现外国资本主义企业;19世纪60年代-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引进大机器生产,开始经济近代化。 (3)思想文化方面:萌发“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背景与影响) 一、背景 19世纪上半期中国全面落后于西方 清朝统治危机四伏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 从经济、政治、外交等三方面进行中西方比较,可推出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根本原因)与中国战败的必然性

在这一年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历史关键在于背。许多同学会担心自己的记忆力不佳。但背书不仅仅是记忆力的问题,处理好以下几个因素,背起来就更有效率了!有了效率历史就自然能学好啦。 时间 :背历史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然而高中共有9科,从平日的自习时间里也很难再挤出时间背历史了。其实若能把平日的一些琐碎时间利用起来,便不用占用自习课的时间了。在我读高三时,总会将早上、下午、晚上放学后的时间利用起来背历史,这些时间合起来大概也有1个半钟了,也就足够了!另外,有MP3的同学可以把课本录制下来,在晚上睡觉时听听,这印象会很深的! 地点:在读历史时,选择一个较为安静的环境是挺重要的,这样一来不仅不会影响到别人,而且能集中精力背书。在高三时,我常常在放学后跑到实验楼的楼梯或走廊上,静静的一个个人背书。在晚修课放学后,也可以开着灯看。 声量:历史不是疯狂英语,背得大声不等于记得牢。从我以前的背书经验中,我发现当我大声读书时,不仅仅是过了一会儿便声嘶力竭了,更重要的是我发现我只是一味地背,并未将其记在心中,徒劳无功。其实,在读历史时,只需要用平时说话的声量读即可。这样,长久地读也不会累,而且有助于慢慢理解所背的内容。 频率:我是属于记忆力较好的人。然而在背完某一段历史时,尽管当时是能将其一字不漏地背下来,但过没一个星期便会忘得七七八八。不管是记忆力再好的人,这种情况也是难以避免的。唯一的办法便是不厌其烦地背,尽量缩短背一本书的时间,提高背一本书的频率。 方法:背历史不是简单地把一本书从头背到尾。这种做法使自己脑海中一堆历史知识,却没有一个清晰的结构体系。要避免这种情况,在复习一本书时,就应从目录开始。先将整本书每一章的标题记下,接下来就记下每一章下的每一节的标题。在背每一节时,先看粗体字。这种做法有助于理清整本书、每一章、每一节的脉胳,使整本书的内容在自己头脑中条理化。在看历史书时,对于小字、注释、阅读课都不可以放过,这有助于知识的连贯性。 在背一些纯记忆性东西时,并不是理解就能背,如一些人名、地名、时间等。这些可以通过编顺口溜,句子或联想进行记忆。例如,太平天国东征、西征和北伐的目的总易搞混。采用联想的方法:东征——东部地区——经济实力雄厚——目的:充实自身经济力量;西征——西部地区——接近贫富差距,稳定中国——目的:巩固天京大本营;北伐——清政府都城在北京——目的:推翻清朝统治。再如,南昌起义参与人共有5个,怎样背呢?为此我自己编了个句子将其背下来:周××和叶×得到一个老伯伯(注:周××与叶×为同班同学名字)乍听之下似乎挺滑稽的,但却能记下这5个人:“周××”即周恩来:“和”即贺龙; “叶×”即叶挺:“得”即朱德:“伯”即刘伯承。后来又想到怎样才能记住“叶×”是指叶挺还是叶剑英,“得”是朱德还是彭德怀呢?联想到南昌起义的“南昌”是2个字的,故“叶×”与“得”所指的人名也是两个字的。就算有时候自己编的句子很滑稽,但能记得住便可。 在学完每一课后,许多同学都会把练习册上的课本解析看一遍,但常常会发现记住的并不多。而到了复习阶段,同学们一般都着重于课本,因此未能将练习册充分利用。练习册上的解析大致分为2大类:一是理解型;二是记忆型。对于前种我们看过一遍即可,而后一种易忘。其实我们可以将这些小知识点抄在课本上。我们看课本的时间占主要,在看课文时便能记下这些小知识点。 在背完该背的东西后,如何把所背的东西组织起来应用于主观题作答是十分重要的。往往看到题目后脑海中有一大堆东西却不知如何组织。这时,应先列列提纲,每次做主观题时我都会这么做,也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千万不要认为这浪费时间,砍柴不误磨柴工。答主观题时字是颇重要的,不要求漂亮,但起码要工整!另外,常常研究以往一些主观题的答法是十分有帮助的。 学好历史最重要是课本。当你没时间就抛掉练习册与笔记,专攻课本。若把课本背得滚瓜烂熟,绝对不会有考差的!

要搞好教学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的兴趣可以采用历史故事、讨论会、历史辩论赛等形式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方法进行

历史研究投稿经验总结

历史杂志投稿经验总结

一、 电子邮件投稿应该用什么格式?主题:投稿栏目、文章名、发表笔名。内容:文章的全部内容。落款:您的真实联系地址、邮编、姓名、邮箱地址、固定电话、手机、QQ号码(注明QQ名)、其他您觉得有必要留的联系信息。除了以上内容,一概不欢迎。二、 为什么不欢迎使用附件?大家知道,很多病毒是通过邮件附件传送的,就我知道,很多杂志社的电脑上都装了病毒粉碎机这个软件,就是说在处理电子邮件的时候,有附件的系统一律删除。这意味着您辛苦的文字永远不会被编辑看到。另外,附件来稿格式不同,往往因为软件问题而打不开,或者,打开是乱码。所以,为了您自身利益,别使用附件投稿。三、 来稿之前知道自己的文字适合什么栏目吗?每个杂志都是由无数个栏目组成的。你在来稿之前,必须确定自己的文章适合哪个栏目。这样,在邮件的主题里列出来,编辑在看稿的时候,也有更强的目的性。此外,这么做,也代表着你对杂志的熟悉程度。编辑在文章归档的时候,也方便。编辑都很懒,喜欢省事省心的作者。四、 一个月来几篇稿子比较适合?个人觉得,不要超过三篇。有一次,一个作者一下子给我发来二十多篇文章。从好的方面想,这是作者信任你,将他的文章全部都给你挑选;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如果你这么多文章都是没发表过的,那是否意味着这些都是被其他编辑筛选下来的?别的编辑不要的文章,我要来干什么?五、 截稿时间是什么样的概念?截稿时间分为两种,一是杂志每月交稿时间;二是临时征稿截止时间。对于第一个时间,我个人觉得写手没必要太计较。因为杂志是做长线,你这一期赶不上,放到下一期好了。对于第二个时间,那么就是说,在截稿之前你可以去按照要求来写,但是,一旦过了时间,就没必要再写再投稿了。因为时间一过立即定稿,就算你写得再好,也不会用。个人经验是宜早不宜迟,因为我们在临时组稿的时候,往往时间没到就取得了适合的好稿子而提前定稿了。六、 字数要求的含义是什么?简单点来说,能少就不要多。规定多少字那你就写多少字,不可以任性多写几百一千字让编辑删。毕竟,你字少了,只要文章不错,我空出来的版面还可以安排其他一些东西;但是,你字多了,虽然你恼潞芷粒蛞晃依恋蒙玖耍喑隼吹淖质又痉拍睦铮?七、 为什么不能有错别字?一个作者在线问我,我给你的信刚发过去,几千字的文章,你怎么一分钟就看完说不要?你这是什么工作态度?我回答很简单:你的文章我没看就退了,答案是你去注意一下你的文章标题。其实,答案很简单,他的标题上有一个错别字。文章中的个别错别字可以原谅,但是,标题都写错了的作者,你觉得他的文笔和责任心会怎么样?文章中的错别字也别太多。多了,编辑会坏了胃口,不想再将你文章看下去的。所以,恳请各位,在发稿之前,至少将文章读三遍,没必要来考核编辑的改错字能力。请写手注意“像”与“象”,“的、地、得”等的使用区别。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是问题。八、 编辑是否有义务给作者回信?应该回每一封信,但是,做起来,不现实。虽然我现在依然做到每信必复,但是,我也怀疑我自己能坚持多久。你要问答案?随便你去一个论坛,一天回两百个帖子看看就能理解我的感受。毕竟,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编稿子和做栏目上。我不给你回信,不是不尊重你的劳动,是我实在没时间。大哥,我一天看稿下来,也真得很累。九、 是否应该要求编辑给自己修改文章?可以要求,但是,做好编辑拒绝的准备。理由同上。十、 我请编辑在线看我文章有错吗?没错。但是,做好编辑拒绝的准备。因为很有可能编辑在看其他的稿子,在和其他的作者做交流等等。你临时插上一脚,编辑怎么可能会随便分心来满足你?十一、 留用是否代表一定发表?留用和发表是两个概念。编辑拿了你的稿子,是觉得你这篇适合杂志。但是,我们每一期杂志都会在好稿子中挑选最优秀的稿子。我个人也有稿子在印刷之前被拿下的经历。是否发表,要等杂志定稿后才知道。一般编辑会通知您稿子已用。要是一个月都没通知,那就意味着稿子被毙了,赶快给别家吧。十二、 是否应该按照编辑要求改文章?必须。只有编辑才知道栏目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字。在这里别怀疑编辑的能力。一个好作者,必须要学会按照编辑的要求修改自己的稿子。我知道有一个女孩子写稿子还可以,就是对自己太溺爱了。编辑请她自己修改一下稿子,她抛下一句:你觉得我稿子不好,那么就别用啊,我给别人去。大家想想,这样的话说出来之后,编辑以后还会请你写稿子吗?十三、 是好文章就一定可以上杂志吗?不一定。好文章也要适合杂志栏目设置。栏目设置之外的文章,再好也没法用。毕竟,杂志不会随便迁就作者开栏目。十四、 什么是再好杂志也不用的文章?敏感话题、太颓废故事、畸恋等等等等。杂志要求有十不准。十五、 网络语言和杂志语言的区别是什么?比如:“我靠”、“昏倒”等等网络词汇不要随便出现在杂志上。网络上喜欢用的碎句子,杂志也不喜欢。非网络题材栏目,也最好别在文章中用太多的网络专用词汇。其他的自己多看杂志,慢慢领会。十六、 为什么杂志喜欢用名家的文章?第一期杂志定稿名单出来后,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你们那么喜欢用名家?为什么不多给普通人机会?我反问了一句,你看过卡拉OK冠军开演唱会的吗?名家之所以是名家,那是他文章里的确有一般写手没有的东西。但是,究其实,我们对待用稿还是坚持只看文章不看人。第一期稿子也毙了很多名家的文字,但是,也发了几个写手的杂志处女作。有这个疑问的人,建议还是多勤奋多努力,学会提高自己。毕竟,所有的名家都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别嫉妒别人眼前的光环而忘记别人背后的艰辛。十七、 投稿需要使用你的幽默感吗?一个写手给我来稿的时候,信的最上面有一句:字数多了,你删吧,我有点懒。很幽默吗?我相信这个作者在写的时候是微笑的,但是,我的回信很简单:抱歉,我比你更懒。虽然编辑删稿改稿是职责,但是,这么无聊地使用自己的幽默感有必要吗?编辑心情好觉得这是你的幽默,但是,心情不好的时候当你这是什么?十八、 谦虚一点有必要吗?没必要,除非你硬要让编辑相信你写得很烂。谦虚是美德,但是,你自己将自己的文章说得一无是处,那么,还给编辑看什么?对自己有信心一点,兄弟。十九、 引用和抄袭的概念是什么?引用只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小片断,一个闪光点。但是,你拿人家的文章来改头换面说是自己的,自己心里亏不亏?我在征求职场故事的时候,收到不下于二十篇讲自己在应聘的时候,地上有张纸屑、有个拖把、有一毛钱等等,因为自己做了举手之劳的事情,而被老板看中,一跃而成为公司上层精英。我不管这个故事真还是假,但是,大家N年前就看过有这样的故事出现,现在又拿出来,你说算是引用还是抄袭?二十、 为什么我们不欢迎文章发表之前贴网络?文章不是不可以贴网络,但是,在发表之前你贴网络了,谁可以保证你的文章不被抄袭?我知道的一些地方小报经常在网络上拿文章拼自己版。我自己的随笔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本来一家杂志已经决定发了,但是,在定稿之前发现当地的报纸上抢先登了出来。开始怀疑我一稿多投,但是,我自己压根就不认识这家报纸。我能说什么?自己撤稿了。二十一、 一稿多投的概念是什么?一篇文章给两家以上的媒体。从我个人的角度上讲,做写手写文章,非常希望可以一搞多投,而且我也这么做过。但是,我现在做编辑了,自然要为杂志的利益角度上考虑。毕竟,我们不希望自己做出来的杂志都是别人吃过的剩饭。对于一稿多投的作者,一般我们会选择放弃。别到时候解释自己不知道,这个是行规,不知道也要接受处罚。

投稿,如果你的文章足以打动那些编辑们,那么你的文章自然而然的就能发表了

自己的论文不要抄袭,然后选择正规的期刊,还得准备人民币,这就可以了。

报社

  • 索引序列
  • 历史教学投稿经验总结
  • 历史教学问题投稿经验总结
  • 历史教学中学版投稿经验总结
  • 历史研究投稿经验总结
  • 历史杂志投稿经验总结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