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最早出现五行字样的历史文献是

最早出现五行字样的历史文献是

发布时间:

最早出现五行字样的历史文献是

“谁”是确定性的人,那么就是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虽《周易》更早但“谁”不敢妄议。《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黄帝四经》 《黄帝阴符经》均后出。

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由来

历史渊源  《尚书·洪范》记述的是周武王与箕子的对话,其中谈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传统认为《尚书·洪范》、《尚书·甘誓》是西周作品。疑古派因为战国前著作中「五行」出现的很少,就认定战国前出现「五行」的作品必是後人伪作。这种论证是不妥当的。聂文涛指出,《左传》所说「五材」是五行思想的应用或延伸,而不是「五行」理论的发端。「材」在春秋时期没有「行」的含义。《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表明「五行」理论已经具有很大影响。《左传》同一时期的《孙子》中就提到了「五行」,疑古派要证明《孙子》是战国後期的伪作是很困难的。疑古派曾推定《尚书》为汉代作品,但郭店楚墓竹简证明《尚书》确非汉代人伪作的。   可以肯定,在战国晚期提出了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矛盾、统一的模式,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以及整体把握的思想。因为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於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帝》篇中记载:「……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  那麼,什麼是五行,历史上又是如何诠释「五行」的呢?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的《甘誓》与《洪范》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洪范》中则指出「鲧矱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五行」在《洪范》中已被明确为水、火、木、金、土,而且被认为是首要之事。在周幽王时,已将「五行」认定为构成万物的五种基质。在《左传》中也存在著「五行」,在这里,他是被认为是「地之五行」与「五材」、地之生殖密切相关的。  「五行」是关乎自然的呈现与持续运作。所谓「行」,郑玄注曰:「行者,顺天行气也。」而《尚书》提到的「五行」则具有一定的象徵的意义——「行」。「行」所指称的无非是一种自然的「运行」,是依循著本身之为呈现所固有的一种规则而持续地运动,是一种自然的作为。因此当鲧矱洪水时,帝要震怒,因为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作为,天命之降於禹,是因为禹因势利导以治水,水性基本上就是流,阻流以治,自然破坏水性,坏了自然之性,定会引起天怒,因而也必导致人怨,是以夏启伐有扈氏,认为所行之讨伐是「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於左,汝不恭命。右不攻於右,汝不恭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瞭解,「五行」意味著物质运动;意味著万物之宗。以上古人所云,实际在表达一种思想:不顺「五行」而行,则将如有扈氏与鲧般,为天命所弃绝!虽有点唯心之嫌,但也并非不无道理。遇事依循自然,因事而治,一定会比盲目胡为要来的顺畅。  五行可以由八卦推出来:  五行:金木水火土,一提五行,有人就不屑一顾的说是迷信,有人还穿凿附会说是五种物质,对应大自然的金属,树木,流水,烈火,土壤,其实五行乃是五气,比喻为五种物质,乃形象描述。当然化气为物,说是五种物质也有道理,但不能偷梁换柱,五气乃是根本。  万物从一开始,一的内涵就够我们研究的了,可能还好多人研究半天也不懂,外国人就更不懂了,一分为二,画为「—」和「--」,即阴阳两仪,阴阳又是根本,外国人,懂阴阳吗,还是我们中国人说了,才懂,还一知半解,中国古人可阴阳研究透了的,还发展为阴阳学说,这不是中国人智慧的表现吗?光是阴阳就足以解释世界万事万物了,如阴阳对应季节就是夏、冬。阴阳两仪分为四象,即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对应1、3、2、4,阳为单,阴为双,为什麼,不会看不懂吧。太阳,少阳对应1、3,太阴,少阴对应2、4。太阳为1,少阳为3,太阴为2,少阴为4,同时也是1234数的顺序的由来,古人发明了1234四个数了。太阳对应太阳,太阴对应月亮。太阳为至阳纯刚之气,月亮为至阴纯柔之气。少阳为木,太阳为火,少阴为金,太阴为水,对应四季为木春,火夏,秋金,冬水。夏的阳气至明,故太阳为夏火,木春为少阳。这里应该看得懂,把事物分为阴阳四象,现在看来很简单,但这是三千多年前的知识,把阴阳四象与数相联系,就更加不简单了,就是今人也不一定做得到,难道古人的思维是跳跃式的。  阳极而阴,阴极而阳,这个也应该看得懂,现实中有很多例子证明。古人是如何得出来的呢?是观察自然就得出这麼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高度概括的理则吗?中国的古人很不简单,因此在学习古代文化时要多有敬畏之心,不要骂古人,其实现在的很多问题,在古人那里都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只是我们无知浅薄丑陋而已。1为阳气之始,2为阴气之始才对,故刚才的太阳为1,太阴为2,是错误的要修正,故太阳转为阴之始为2,相应的火也为2,太阴转为阳之始为1,相应的水也为1,古人想到这里太了不起了,故水1,火2,木3,金4。  顺生逆克,这个定理不知是谁提出来的,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很多例子证明,那麼推理是怎麼回事呢?古人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秘诀就是举一反三,对人类与自然观察仔细,现今有几人瞭解自己,瞭解自然,生活在大都市里,迷失在大都市里,认为自己是城市的一部分,认为生来如此吧。在中医里,气顺则百病除,气逆则百病生,当然顺生逆克,其实犯了循环论证。春夏秋冬,自然之顺序也,1234,数之顺序也,顺则符合自然规律,故顺生,违反自然规律则亡,故逆克,说出来道理很简单,故古人云:大道至简。金木水火,春夏秋冬皆气也,由春而夏,由夏而秋,气之流动也,自然之规律也,不可违反也,违反则自取灭亡。这里也应该看得懂。顺生,由春而夏,故木生火,由秋而冬,故金生水,由夏而秋,是不是火生金?否也,由春而夏,阳气渐旺上升,由秋而冬,阴气渐旺下降。阳主升,阴主降,也应该看得懂,大自然也很多例子证明。升降是符合阴阳学说的,升为阳,降为阴,故阳上阴下,引申一点,男女交合,男上女下,自然之位,不要说连男阳女阴都不晓得,那麼是不是女上男下就不对,哎,又犯了形式主义了,阴阳是二气,不是形式,气之流动,变化莫测,唯有轨迹可寻,阴阳有这麼简单就对了,男上女下,或女上男下,不过是阴阳二气流动的两种形式而已,形式多著呢,研究这方面学问的人就是阴阳家,古代的性保健专家,哎,一两千年前就出现了性保健专家,而且知识那麼丰富,无所不包,中国人的性生活质量却不是世界上最好的,究竟是古人抛弃了我们,还是我们抛弃了古人。  由夏而秋,因为有个阳极而阴,阴极而阳,阴阳转换,故不可火生金,而有个中间转换的枢纽,名之为土,土在中间,至此五行全,由此可见,阳极而阴,阴极而阳,也不是说变就变,而有个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很好理解,因为火为太阳,变成的是阴之始,但接下来的金是少阴,不是阴之始,由阴之始到少阴,肯定有个过程,故先火生土,土再生金,而且是由阳变阴,阳主生,而阴主亡,阳主进,阴主退,顺主阳,逆主阴,故由火到金才有火生土,土生金,而由水到木,只有水生木,无中间土的转送。火变金,全赖土之功,阳变阴,本为逆,因为有了土,就火生土,土生金,顺生了,阴变阳,本来就是顺,故水生木。这就是五行相生的原理,五行相克一样的道理。你自己看看这些是不是人的,如果是人的,那麼千千万万的古人都是人的,他们都人干什麼?而且在这些虚假的知识基础上还建立起那麼高深的学问来,阴阳五行说,只是中国古老文化的地基,而在地基上面已经建立起摩天大楼了,难道这座摩天大楼是空中楼阁,古人真的就这麼无聊。一谈到阴阳五行学说你就摇头,那这座摩天大楼你是一点都不知道的。这些在中医里都是很基础的部分,中医辨五行,就是辩五气,辩五气,远远比这里讲的复杂高深,毕竟那是一门学问,这里只是告诉你五行就是五气,推理五行就是辨识五气的流动轨迹。  再来与数相联系,土自然对应5,由此数发展为五个,12345。五行再分阴阳,注意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可再分阴阳,阴也可再分阴阳,故阳木,阴木,阳火,阴火,阳金,阴金,阳水,阴水,阳土,阴土,共十个,用数表示是1234567890,这只是其顺序数,即自然数,还没有与气相联系。这里五行再分阴阳,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外国人有吗?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只能用中国人的思维才能学会,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容易学会,还是缺乏中国土壤滋润的外国人容易学会,用西方的话说就是中国注重形象思维、抽像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以形象思维为主,而西方是抽像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以抽像思维为主,你学了西方文化,再来学习中国文化,思维能力都有所提高。12345是有气的内涵的,故为了区别,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表示(阳木,阴木,阳火,阴火,阳金,阴金,阳水,阴水,阳土,阴土)十气,故十干就是十气,中国用了那麼多年的干支纪年,你不要说现在你才晓得十干就是十气,由此五气发展为十气,甲阳木,乙阴木,丙阳火,丁阴火,庚阳金,辛阴金,壬阳水,癸阴水,戊阳土,己阴土,为什麼戊阳土,己阴土?注意用中国人的思维,土在中间呀。12345为阳,67890为阴,12345为生数,67890为成数,有生数,才有成数,这句话应该看得懂吧,意思是说67890是由12345变来的。12345对应水火木金土,67890也对应水火木金土,12345为阳,67890为阴,故甲阳木3,乙阴木8,丙阳火2,丁阴火7,庚阳金4,辛阴金9,壬阳水1,癸阴水6,戊阳土5,己阴土0,现在应该清楚为什麼会有十个数了吧,十进制是如何来的吧,你每天都在用1234567890,却不知道他是由阴阳五行变化来的,不是可笑吗?为什麼1234567890是由阴阳五行变化来的,可以反证,中医里辨识十气的流动,可以用1234567890加减得来,这不是证明1234567890,我们常用的十个数代表十气吗?气数,气数,气化为外为数,数的加减就是气的变化,万物乃气化凝成(这句话可能好多人看不懂,不是气变魔术一样化为万物,而是说生存在这地球上的万物都要受阴阳五行的影响),也就是说万物都是可以计算的,中国人的口气真大,但你信不信呢?如果告诉你计算的方法,你认为可不可以呢?  再举例说明数可以计算,1+1=2,很好理解,一画再加一画,就是两个一阳变为太阳,一阳为1,太阳为2,故1+1=2,同样,1+2=3,2为太阳,阳极而阴,变为阴之始,变为动,动为阳,在上,故一阳加太阳,相当於一阳加太阴,刚好为震卦3。注意,学习中国的文化要用中国的思维。  十干为十气,刚好围成一个圆圈,(春夏秋冬就是一个圆圈了,就是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产生的),但这里的圆圈并不只是因为地球围绕太阳转时是个圆,而是认为气之流动的形式就是平滑线,因为要周而复始,故为圆,因为气产生於天体运行,没有地球自转和公转,就没有白天黑夜,没有春夏秋冬,就没有阴阳五行,故干又称为天干。说了干的来历了,接下来说地支的由来。  地支由来相对简单的多,因为阴阳产生了八卦四象,六十四卦,还可以接著往下推,2的n次方个卦,相当於用2进制来计算世间的万事万物,阴阳分为两类,四象分为四类,八卦分为八类,64卦分为64类,以致划分无穷。古人分到64卦,已足够用矣,因为计算机的出现,朝64卦下面细分不是难事,但要有古人那样的智慧。作为中国人应该清楚什麼是乾卦和坤卦吧,应该清楚先天八卦图吧,乾在上代表天,坤在下代表地,乾到坤六种变化,坤到乾六种变化,即十二消息卦,这12种变化刚好为一周,即一日,或一年,故有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说法,日为自转,年为公转。这12种变化古人用地支表示,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12种变化也是气的12种变化,故12地支就是12气。天干十气,也是在一天之中,或一年中变化,故只有年、日有干支纪法,月时没有,月时的干支由年月干支推出。年有12变化,故年有12月,日有12变化,日有12时,现在发展为24时。地支为12气,天干为10气,天干为主导,故12地支可转换为10天干,10天干就是阴阳五行,故12地支也是阴阳五行,可以用数来计算。一年之中,月亮的圆缺可不是刚好12次,月亮的圆缺用初一、初二来记录,那年12气的变化用什麼来表记呢,就是24节气,每一个节就是气的转换点,每过了一个节才是一个新月的开始,这里的月不是月亮,而是12地支对应的12月。故计算地支气的变化时,要用节来区别。12地支也可分阴阳,就变成24节气,每一个节气里气前为阳,气後为阴。可以接著变化下去,24变36,变48,变60,变72,以至变化无穷。12地支气和10天干气是不同的,10天干气是阴阳两仪变化而来的,与地球的转动没有关系,符合万事万物,放之四海而皆准,古人的描述是充盈天地之间,无处不在。而12地支气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起的,故称为地支,和地球有关,和大地的位置有关,和大地的方位有关,12地支有方位,10天干没有方位,知道年有12变化,日有12变化,必然知道地球有自转,但不知道公转,认为太阳围绕地球转动,古人有太阳的视运动图,但这是两千多年前的知识,古人能有这样的成就,不感到了不起吗?多少人知道干支纪年,又有几人知道干支代表气,干支可以计算,把握我们看不见,却离不开的气的运动。学气功必然懂干支,学中医,必然懂干支。而这是最起码的,相当於小学只认识了1234567890。  浑沌初起之状为一,为圆球状,分为阴阳,故天干之气弥漫天地,无处不在,到处都有阴阳,像个实心圆球,故天圆。12消息卦也可以围成一个圆圈,但是有圆心,从圆心出发,画出12线,圆均分为12份,12地支代表12方位,圆为大地的平面图,故地方。结合起来,就是天圆地方,方是方位的意思,你还会不会讥笑古人认为地是方的。古人把由众多星体组成的茫茫宇宙称为「天」,把立足其间赖以生存的田土称为「地」,由於日月等天体都是在周而复始、永无休止地运动,好似一个闭合的圆周无始无终;而大地却静悄悄地在那里承载著我们,恰如一个方形的物体静止稳定,於是「天圆地方」的概念便由此产生。这里的方是平稳的意思。北京,民宅以四合院居多,这种民宅体现了「天圆地方」,这里的方是四平八稳的意思。而四平八稳都是根据地支代表方位而来的。12地支代表12方位,支可以转化为干,故干也有方位,木东,火南,金西,水北,干和卦的关系很紧密,故八卦可以纳干支,熟悉易经的都知道八卦纳上干支,就可以演算了。八卦不知产生於多少年前,现在熟悉易经的不知有多少,用易经来偶尔玩下的又不知有多少,易经还被称为群经之首,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源毕竟是源,未免有点浅显,就像小学的加减乘除的算术,哪能和大学的微积分相比较,易经是基础部分,群经之首嘛,他制定一套规则,就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的演算,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好比加减乘除的法则,八卦好比1234567890十个数。因此,依靠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八卦与八卦的重叠分组,变化无穷,实际上就是气的流动,万变不离其宗,靠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理顺气的变化。  五行与太极  金为阴(阳、柔、刚),水、木为阳(阴、刚、柔),相生、相克能相辅,刚柔结合能协和,刚柔结合,相控相补。  水为阴(阳、柔、刚),木、火为阳(阴、刚、柔),相生、相克能相辅,刚柔结合能协和,刚柔结合,相控相补。  木为阴(阳、柔、刚),火、土为阳(阴、刚、柔),相生、相克能相辅,刚柔结合能协和,刚柔结合,相控相补。  火为阴(阳、柔、刚),土、金为阳(阴、刚、柔),相生、相克能相辅,刚柔结合能协和,刚柔结合,相控相补。  土为阴(阳、柔、刚),金、水为阳(阴、刚、柔),相生、相克能相辅,刚柔结合能协和,刚柔结合,相控相补。 希望对你有帮助

周朝

太极拳一词最早出现的历史文献是

太极拳最早的经典理论一太极拳教课书及行拳准则查证明朝留世太极拳文献。经研究整理;太极拳最早的经典理论如下。供大家研究议讨。太极拳论原著:张三丰 诠释:王宗岳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治,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新索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辩焉。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惹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棚、捋、挤、按、采、冽、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棚、捋、挤、按。即干、坤、坎、离四正方也。采、冽、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先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徙作技艺之末也。)注:本文摘自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一书的附文。原分二篇,实际上都出于王宗岳之笔。海南民间太极拳研究学者李师融先生,于2007年在台湾出版一书《古今太极拳谱及源流阐秘》。书中论证上文是明末太极拳家王宗岳根据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遗作“太极拳经歌诀”,加以整理写成。该文是历史上版本最早,最有权威的经典太极拳论文。明朝是古代武侠小说鼎盛期。但是未见有那一本小说描写太极拳。可推理太极拳产生于明朝中后期。张三丰传人中另有南方四明山一支明末张松溪。清初文献记有张松溪功夫“以静制动,犯者应手立扑”。因忌违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将太极拳改名“内家拳”。

按照史料《清史稿·卷五O五·列传二九二·艺术四》记载:“内家者起於宋武当道士张三丰,其法以静制动,应手即仆。与少林之主於搏人者异。故别少林为外家。其后流传於秦晋间。王宗岳最著……。清中叶河北有太极拳云其法出於山西王宗岳,其法式论解与百家之言相出入。至清末传习颇众云。”此史作者是赵而巽,是经历同治、光绪、宣统三朝的元老。这段记载,意为---内家拳始于宋朝武当道士张三丰,而太极拳,是始于清朝中叶的王宗岳。按照目前信息,近代太极拳的形成是这样的------1840年左右,杨露禅(1799—1875)拜别陈沟陈长兴(1771年-1853年),回到老家,有人问学了什么拳,回答“绵拳”。谈及师门,说“陈长兴是蒋发的弟子”。(后来,杨露禅曾言“学拳于陈长兴,得拳理于赵堡”。)1854年前后,武禹襄(1812-1880)经杨露禅与陈长兴的介绍,从学赵堡陈清平(1795-1868),还得到了一本《王宗岳太极拳论》。据说,武禹襄在赵堡学拳月余,可能陈清平因材施教,多是内家拳方面的指导。武禹襄认为《王宗岳太极拳论》与杨露禅的拳术练法相似,但拳理更精妙,于是,武禹襄、杨露禅依照此谱,融合所学,编定出“十三势架”,称此为“太极拳”。当时,没有用姓氏区别。自此,太极拳始于武禹襄、杨露禅。由此可知,杨露禅的太极拳,是融合了陈长兴所教拳法、赵堡内家拳理与《王宗岳太极拳论》的三合一拳术。而,在形成太极拳的环节中,《王宗岳太极拳论》的重要性首当其冲。虽然民间王宗岳缺少史料记载,但拳论就已经确立了王宗岳在整个太极拳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历史地位,因此,王宗岳是第一位、也是至今唯一一位载入正史的太极拳家------ “清中叶,河北有太极拳,云其法出自山西王宗岳”已作为正史编入《二十五史》。所以,太极拳起源于“清中叶”。至于张三丰,或者陈王廷,那时没有太极拳的记录,那时还没有太极拳。那时,张三丰修炼是道家的太极外丹功,陈王廷汇编的是无极通背缠拳。

17世纪中叶,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字奏庭,1600~1680)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极拳。太极拳在陈家沟世代传承,自第14世陈长兴起开始向外传播,后逐渐衍生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多家流派。 应该是在明末清初

太极拳的由来、衍变与发展  几百年来,太极拳在健身、技击方面的功效,已经早被人们公认。太极拳淬广泛,风及中外。  一、太极拳的由来  究竟是何时何地何人创造了太极拳,早段时间曾引起很多人的质疑。有的说是宋朝的张三丰,或者说是唐朝的李道子,许宣平……更有甚者,竟还有人说清朝乾隆年间山西的王宗岳,传授了明末清初的蒋发,真是众说纷纭,不一而是。前者近于渺茫无绪,师崇道士神仙,一片神话故事;后者涉于玩弄虚玄,有意壮大门户,终归难圆其说。结果,二者都是经不起历史鉴定的。  一九三0---一九三二年,旧中央武术馆总编、拳界名宿唐豪(字范生)先生,曾约陈子明作向导,先后三下太极拳发源地---河南温县陈家沟,时经数月,深入调查研究,考查了《中州文献辑》、《温县县志》、《陈氏家乘》、陈鑫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三三拳谱》①手抄稿本,拍摄了有关太极拳以往的人物遗像、遗物、碑碣、坟墓和时人的拳照等历史资料,才证实了太极拳的鼻祖是明末清初时期陈家沟陈氏第九代的陈王庭(字奏廷,约1600-1680年)。溯到陈王庭是在他始祖陈卜所遗留的世传拳械的基础上,汲取了当代诸家拳路的特长,熔为一炉,推陈出新的创编了太极拳。  二、陈家沟和太极拳  太极拳发源地---河南温县陈家沟,位于县城以东十华里,骑居清风岭上,六百年前叫做常阳村。  明皇朝定鼎(1368年)之后,尝三洗怀庆,人烟几绝,继又强迁山西之民填补。洪武五年,(1372年)陈家沟陈氏的始祖陈卜,由山西泽洲(晋城)原都郡,率领全家逃奔洪洞,复又被迫迁到河南省怀庆府河内(沁阳)县,就在该县东南三十多华里的地方结草为舍,定居下来。由于他为人忠厚和善,又精通拳械,邻近的人都很器重他,就把他住的地方叫做陈卜庄(解放后并为温县,到现在还叫做陈卜庄)。过了二年,他因这个地方地面低窄,又把全家搬到温县的常阳村。后来陈氏人丁繁衍,常阳村就改叫陈家沟了。  陈氏历代相传,先是六世同居,七世分家。在家业未奠定之前,偏重于垦种兴建,间习拳械,作为家学世传达室。对于文学,比较忽视。所以,直到乾隆十九年(1754年)才建立《陈氏家乘》。相距迁来时,已将四百年,这当中的人物、事迹,缺少文字记载,特别是有关拳术方面,多有逸漏,因而拳械仅从第九代陈王庭直接序起。  三、太极拳的衍续与发展  陈王庭,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文武兼优,深聆黄老之学。他根据我国古典唯物哲学《易经》的阴阳对待学说,并参照中医"经络"学说的原理,在祖传拳械的基础上,采择汉代诸家优秀拳路的特长,精益求精地创造了太极五套拳、五套捶、十三势、炮捶、108势太极长拳;器械有:枪、刀、剑、棍、锏、鞭等……尤其独特的还有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发前人所未发,为我们后来的人创造了宝贵的财富,这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结晶和骄傲。  陈王庭学问渊博,其生平著作据说不少,但因年代久远,多遭散失,现在尚存仅有《拳经总歌》和词(长短名)一首,其词开端写道:"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在这样的教育启发下,陈家沟练拳的风气就更蔚然而兴了。现在还流传着两句谚语:"会不会,金刚大捣碓"②、"喝喝陈沟水,就会抬抬腿"。这就说明太极拳在陈家沟的普及和广泛。从而世代相传,名手辈出,逐渐发展到祖国各地和友邦。  陈王庭五传至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长兴传拳子侄及徒杨福魁(露禅)。福魁返原籍河北永年后,传子班侯、健侯。健侯传子少侯、澄甫。班侯传徒全佑,全佑传子吴鉴泉。十九世纪中期,杨福魁的同乡武禹襄,见杨福魁拳艺精湛,也到陈家沟求学。时陈长兴年事已高,施教不便,武才趋拜陈氏十五世在赵堡镇住的陈清平学拳。武旋里后,又传其甥李亦畲,二氏均系世家,甥舅亦皆饱学,对拳理也易于理解融化,所以都有所成就。后来李又传郝为真,郝又传子月如及徒孙禄堂。经过这样蔓延传递,陈氏太极拳就发展成为以杨福魁、武禹襄、吴鉴泉、孙禄堂四人为代表的杨、武、吴、孙四大流派。  另外陈氏108势太极长拳,于清乾隆年间,由陈正如徒郭永福传山西洪洞贺怀壁,贺又在山西广为传播。下边简列《太极拳传递表》③,便可源源本本的一目可收了。  注:①族叔陈克忠生前说过:"不是《三三拳谱》,而是《三三六拳谱》"。因当时陈春元手按该谱,仅让唐豪看了张目录,可能"六"是照着,没被唐豪看见。  ②陈氏太极拳头套第一势名叫《金刚大捣碓》,这说明会打拳的人很多,而又说明只不过功夫的深浅不同罢了。  ③本表主要是简列太极拳的传递顺序。其中,有方框 图 符号者,为各派系主要代表。近代太极拳家,还有不少造诣独到者,未能一一列出。  资料提供:南方(论坛斑竹)

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文献

1、《学记》2、《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思想的儒家经典著作,不是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记得采纳谢谢!

松原华图温馨提示您:是《学记》。我国战国时期出现的教育文献《礼记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论语,这个很多地方都有考过

4《论语》中的教育

最早的历史文献

据现有的资料来看应该是《尚书》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最早时它被称为 《书》,到了汉代被叫做《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所以又叫做《书经》。这部书的写作和编辑年代、作者已很难确定,但在汉代以前就已又了定本。据说孔子曾经编纂过《尚书》,而不少人认为这个说法不可靠。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 《尚书》原名叫作《书》,因它是记载上古之事的,而“尚”在古代和“上”是同义通用字,故名之为《尚书》;又因它是儒家经典之一,故又称为《书经》。《尚书》所涉及的年代,起自原始社会末期的虞舜时代,迄至春秋前期的秦穆公时代,为时约一千四百年(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七世纪)。《尚书》包括夏、商、周三代的重要历史文献,以及追述原始社会末期事迹的著作。文献内容,大部分是古代帝王向臣下或民众发表的训令和军队的誓师词,还有大臣们向君王提出的建议和规劝,小部分是远古时代的传说。《尚书》的文体分为“典”(即经典)、“漠”(即谋议)、“训”(即教训)、“浩”(即告谕)、“誓”(即誓师词)、“命”(即命令)六种。《尚书》成于何时,为何人所编定,历来说法不一。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它不是成于一时,也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经过较长时间的汇集流传。到春秋战国时期才最后成书。 《尚书》本身有过一段离奇曲折的经历。曾任秦博士的伏生(也叫伏胜),在汉文帝时向晁错传授《尚书》二十八篇,这二十八篇均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称为《今文尚书》,汉武帝末年,鲁共王刘余拆孔子旧宅,从墙壁里发现用蝌蚪文字(先秦的一种古文字)写成的《尚书》,称为《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出十六篇。以后,《古文尚书》散佚了。晋代,有人向朝廷献上一部据说是孔子的后裔、西汉人孔安国作注解的《古文尚书》,共二十五篇(另有书序一篇),但经后代许多学者的考证,认为是伪作,故称为《伪古文尚书》。现今通行的《尚书》,共五十八篇及书序一篇,不算二十五篇伪作和书序,还余三十三篇,经过合并,成为二十八篇。这二十八篇,是目前学术界认为比较可靠的材料。 《尚书》保存了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和夏、商、周奴隶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在中国的历史学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研究先秦历史的人来说。它更是一部必读之书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完整的编年史,

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

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是<尚书>

既然前面都有同学回答了,我就做个总结,是《尚书》。《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尚书》。《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故又称《书经》。包括夏、商、周三代的重要历史文献,以及追述原始社会末期事迹的著作。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部以应用文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文献总集

  • 索引序列
  • 最早出现五行字样的历史文献是
  • 太极拳一词最早出现的历史文献是
  • 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文献
  • 最早的历史文献
  • 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