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延边大学学报医学版投稿经验分享

延边大学学报医学版投稿经验分享

发布时间:

延边大学学报医学版投稿经验分享

来稿应说明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创新点;引用他人的成果,须注明出处;引证不能用来构成本人论文的主要或实质部分;不得一稿多投或变相重复发表。 题名:20个字以内为宜,可加副标题;不用“试论”、“浅谈”等表谦词语。 在首页地脚标注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单位全称,省市名,邮编、电话、Email),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及代表作。理论研究类文章署名作者应为执笔者,一般不得超过2名。 关键词: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3-8个,从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包括该文所属二级学科名称,研究对象、方法与成果的名称以及有利于检索的其他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摘要:100-300字,陈述论文的目的、方法、结论、依据,不谈背景信息、常识性内容,不用第一人称及“本文”、“作者”等字样;不对论文的内容作评价;不使用修饰词,不出现图表、公式、标题层次序号、非公知公用符号。 正文:以8000字左右为宜。正文的各级标题书写样式为:一、(二) (4)。 注释:对正文特定内容的解释与说明,以及未公开发表的资料和“转引自”等类文献的著录,用圈码标引,在页下注文。

难度都是差不多的,主要看你的文章是偏向于哪一方面的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华厦医学、右江医学院学报、右江医学、医学文摘,等等。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延边大学学报投稿经验分享

延边大学学报不是核心期刊的,2015核心期刊目录找不到这个期刊的,核心的学报有很多的呀,选择其他的也行的,核心学报发表论文可以找原上草论文投稿。

研究论文研究简报综述 主管单位:吉林省教育厅主办单位:延边大学主编:姜今锡ISSN:1004-4353CN:22-1191/N地址:吉林省延吉市公园路977号邮政编码:133002

15年核心目录,。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出现,网上很多假的,建议从信任的渠道获取目录。但是北大图书馆已经支持电话查询,你可以直接打电话过去问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官网投稿经验分享

日报 晨报 广播电视报 民生报

不是!!中国知网上只有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没有 《延边医学》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华厦医学、右江医学院学报、右江医学、医学文摘,等等。

延边大学医学院,位于吉林省延吉市局子街121号。延边大学医学院的前身是延边医科专门学校,创建于1948年10月1日,1949年3月并入刚成立的延边大学,成为延边大学医学部。1958年8月16日从延边大学分立为独立的延边医学院。1996年4月16日,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延边五所高校合并成立新的延边大学后,成为延边大学医学院。  延边大学是吉林省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是教育部列入西部开发重点建设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单位,教育部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学校之一。  延边大学医学院占地面积为13万5千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2万5千多平方米。学院现设有临床医学、麻醉学、口腔医学、中医学、药学、药物制剂学、制药工程学等7个本科专业和临床医学、保健美容专业等2个专科;学院设有50个教研室,7个研究中心(所)、18个研究室、1个中心实验室;有2所附属医院、1所临床学院、22所实习教学医院和13个药学实习基地。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17个,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2个;学院还有3个省重点学科,1个省重点建设学科,5个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1个校重点学科,一个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4个省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延边大学医学学报》在国内外发行。  五十五年来,延边大学医学院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不断发展壮大,教学、科研、医疗水平日益提高。学院现有在校生4916名,其中本、专业科学生2335名,硕士研究生296名,博士研究生10名,来华留学生152名,成人教育学生2123名。学院现有教职工和医护人员1690人,其中正副教授、正副研究员、正副主任医师、正副主任护师380人。硕士生导师97人,博士生导师4人,此外,还聘请了46名国外专家、学者为我校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在教学、科研、医疗人员中,多数为朝鲜族。学院已培养了各类医药学人才14951人,其中本专科生10178人,硕士研究生447人,来华留学生191人,成人教育毕业生4135人。教师和科研人员撰写了90部专著和译著,发表了1705篇国家级论文和1726篇省级论文。国际学术交流活跃。为了促进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近年来先后派出640多人到国外进修或参加学术交流,与日本国城西大学、韩国汉城大学等19所国外大学、研究机构、医院建立了校级友好协作关系。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经验分享

15年核心目录,。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出现,网上很多假的,建议从信任的渠道获取目录。但是北大图书馆已经支持电话查询,你可以直接打电话过去问

一)《雨巷》的多重情绪内涵 1、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它会超越时间 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戴望舒的《雨巷》就是这样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然而多年来,《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诗作,却被视为象征派和现代派的无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学史的视野之外;直到最近,人们才像观赏出土文物一样,把这些作品从遗忘的尘土中挖掘出来,又重新看到了它们身上具有的艺术光辉。 戴望舒在坎坷曲折的二十多年创作道路上,只给我们留下了九十多首抒情短诗,《雨巷》,就是他早期的一首成名作。 《雨巷》大约写于1927年夏天。最初发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上。戴望舒的挚友杜衡在1933年写道: 说起《雨巷》,我们很不容易把 叶圣陶 先生底奖掖忘记的。《雨巷》写成后差不多有年,在圣 陶 先生代理编辑《小说月报》的时候,望舒才忽然想把它投寄出去。圣 陶 先生一看到这首诗就有信来,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圣 陶 先生底有力的推荐,使望舒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一直到现在。(《望舒草·序》) 人们熟知的文学史上的这段佳话,反映了《雨巷》一诗在当时的价值和影响。 就抒情内容来看,《雨巷》的境界和格调都是不高的。《雨巷》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抒发了作者浓重的失望和彷徨的情绪。打开诗篇,我们首先看到诗人给人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诗人自己就是在雨巷中彳亍彷徨的抒情主人公。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帐。 这是一个富于浓重的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出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帐,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 有论者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音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凡尼:《戴望舒诗作试论》,《文学评论》1980,4),这些诘难和论断,对于《雨巷》来说,未免过于简单和苛刻了。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痛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2、表现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个蕴涵有时代特征的悲剧主题, 《雨巷》这首诗,写一位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常常独自彷徨在悠长的雨巷,等待一位姣好的姑娘,因为姑娘的家就在雨巷的尽头。除了春雨打在油纸伞上的声音,雨巷是寂寥的。抒情主人公希望逢着的这位姑娘,她结着愁怨,她家的篱墙颓圮了,她显然受到命运的打击;她惆怅、凄清、叹息、迷茫,但她没有颓唐,没有乞求;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么妩媚动人,她在沉重的悲哀中没有低下高贵的头,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子一样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诗人在这里表现了人的尊严和顽强的生命力。但诗人笔下的姑娘是感伤的,他拿丁香来比喻她。中国古诗里有许多吟咏丁香的名句,如“丁香能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晶。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香都不轻佻。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姣好,但易凋谢。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她的愁怨自然少不了。 在长久的期待中,姑娘终于来了,在雨中哀怨,“她静默地走近”,有时两颗心灵已经接近于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失望了,“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终于从身边飘过去,二人间的距离又重新拉开。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因而同病相怜。然而,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们是在彷徨,更是在彷徨中继续追求。从诗的更深的象征意蕴看,戴望舒诗中的姑娘形象往往就是他的理想的化身。他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姑娘出现了,但是,“像梦中飘过”一样,只在面前一闪,转瞬便消失了,连同她的颜色,她的芬芳,她的太息与她的惆怅,空留下抒情主人公自己在雨巷独自彷徨。一切都是寂静的,雨打动纸伞,更增加了雨巷的寂寥。诗人就这样表达了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劳的那种孤苦心情。 在《雨巷》中,姑娘的形象带有悲剧色彩,抒情主人公――游子的形象(孤独的游子形象贯穿在戴望舒的全部作品中)也带有悲剧色彩。他的追求是那样高洁,带着理想化的色彩。他所期待的姑娘,既有深沉的内心世界,又有妩媚的魅力;既是姣好的,又是在磨难面前不弯腰的。然而,他自己又是那样地不易被人理解,他既不十分知道自己,也不是很深地理解对方;也许他期待的永远是心中的影象。因此,在理想主义的期望面前,他总是困惑的,怀有一种气质性的悲剧感。戴望舒熟读法国诗人魏尔伦的作品,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而言,他也接近魏尔伦。魏尔伦《无言的歌集》表达了巴黎公社失败后不知所措的知识分子苦闷沮丧的情绪,其基调是诗人的理想和他周围的肮脏生活相对立的悲剧感。戴望舒的诗则表现了从五四运动中幸福地飞腾起来的理想与淹没于血泊之中的1925年至1927年大革命现实相对立的悲剧感。他的诗虽然不是反抗和战斗的诗,但也不是环境的奴隶。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个悲剧主题,蕴涵有时代的特征。 (二)《雨巷》的艺术特色 1、《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 的方法抒情。 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法国诗歌中崛起的一个艺术流派。他们以世纪末的颓废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在表现方法上,强调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的是李金发。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的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的抒情形象。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的的朦胧的诗意。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 朱自清 先生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倩的;也找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的去处。 2、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也接受了古典诗词艺术营养的深深陶冶。 在《雨巷》中,诗人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这显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景更把丁香结和雨中惆怅联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的愁心的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以为不能这么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吮了前人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 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 第二,诗人在《雨巷》中运用了新鲜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一雨中丁香一样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的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的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第三,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雨巷》中那个在雨中飘过的丁香一样姑娘的形象,就带上了更多的诗人想象的成份。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又是作家驰骋艺术想象的结晶,是真实与想象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真实的形象。戴望舒说:“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的,也不单是想象。” (《诗论零札》十三) 他认为诗的本质寓于要表现自己同隐蔽自己这两种愿望的永恒斗争之中,他谨慎地把他的“真实”巧妙地隐藏在诗作的“想象”的屏障里。法国象征派诗人之所以会对他有特殊的吸引力,可以说是因为那种特殊的手法恰巧合乎他的既不是隐藏自己,也不是表现自己的写诗动机。从《雨巷》这首诗看,戴望舒的诗既不同于浪漫派的坦白奔放,直接抒情,也不同于法国象征派诗人瓦雷里那样的把思想放在首位,戴望舒是把感情放在第一位的,然而他使用暗示的方法,尽可能使这种感情隐蔽一些,朦胧一些,尤其要将真事隐去。《雨巷》虽然也有象征派的感觉的不可捉摸,内心状态的飘忽不定,形象的模糊朦胧;但它并不带有某些象征派诗歌的神秘意味,它“叫人看得懂,有真挚的感情做骨架”,有古典派的内容,很少架空的感情,铺张而不虚伪,华美而有法度。我们推测《雨巷》这首诗中被隐蔽在“想象”里面的“真实”,可能是诗人的一段感情际遇,在这段生活中的感情体验成了诗的骨架。诗中大概多少还保留了一些真事的影子和细节,但时间、地点和情况也许都面目全非了。这也是象征派与浪漫派的一个极大区别。浪漫派诗歌大都写真人实事,即兴即景者多;象征派则很难由诗来推测作者,至少,这种推测是相当曲折的。同时,象征派诗歌的意义、主题,往往是通过暗示来表现的。《雨巷》的悲剧感和孤独感,是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和蒙蒙的细雨等环境渲染和游子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期待的描绘来暗示的。一切都没有说穿,没有点透,然而我们懂了,感觉到了。正因为诗人没有把诗的意义限死在一个层面上,我们从诗中领会的东西才更多些。 我们说《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鉴于古典诗词,又超越于古典诗词,最主要的即因为它是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3、《雨巷》最初为人称道,一个重要方面是它的音节的优美。 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虽然未免有些过誉,但首先看到了它的音节的优美这一特点,不能不说是有见地的。《雨巷》全诗共七节。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为“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这样起结复见,首尾呼应,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也加重了诗人彷徨和幻灭心境的表现力。整个诗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参差不齐,而又大体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脚韵。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从头至尾没有换韵。全诗句子都很短,有些短的句子还切断了词句的关连。而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人的心头。 为了强化全诗的音乐性,诗人还吸取了外国诗歌中的一些技法,在同一节诗中让同样的字句更迭相见。这种语言上的重见,复沓,像交织一起的抒情乐句反复一样,听起来悦耳,和谐,又加重了诗的抒情色彩。在浪漫的自由诗和“新月派”的豆腐干诗体盛行的时候,戴望舒送来了优美动听的《雨巷》,虽然不能说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至少也是开拓了音乐在新诗中表现的新天地。 参考资料 1.王泽龙:《由狂放的“天狗”到寂寥的“雨巷”――论20年代中国新诗由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的嬗变》,《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04 2. 孙淑芹:《<雨巷>艺术特色的层面分析》,《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3 3. 蓝棣之:《谈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名作欣赏》,2002/01 4. 张俊萍:《也谈<雨巷>――兼与<谈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一文商榷》,《名作欣赏》,2002/06 5. 孙玉石《戴望舒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2002年版

17年评上南大核心目录了,南大官网可查,是核心了

延边党校学报投稿经验分享

有《火花》、《读者》、《萌芽》、《公主志》、《花样》

《朝鲜前期与明建州女真关系研究》(专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后金(清)、晚明、朝鲜三角关系研究》(专著),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香港),2010年《清代中朝日关系研究》(合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中国古代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响》(合著),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0年《朝鲜韩国历史大事编年》(副主编),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7年《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主编),延边大学出版社,2010年二、 明朝与朝鲜在郎卜尔罕问题上的政策比较研究,《史学集刊》2006年1期 萨尔浒战役前后朝鲜后金明朝的关系探析,《辽宁大学学报》2006年5期 建州女真李满住部与朝鲜王朝的关系探析,《满族研究》2007年4期 明前期建州女真与朝鲜、明朝的关系研究,《辽宁大学学报》2008年4期 建州女真董山部与朝鲜王朝的关系述论,《北方文物》2008年3期 “丁卯之役”的交涉及战后金鲜的矛盾冲突探析,《复旦大学韩国研究论丛》18辑,2008年9月 试论唐朝对新罗佛教及其文化的影响,《东疆学刊》2009年3期 试析后金建立前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秩序,《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10期 “丙子之役”及战后清鲜交涉的几个问题,《复旦大学韩国研究论丛》21辑,2009年10月 清朝对李朝图们江地区的边境贸易简论,《东疆学刊》1999年4期 关于新形势下中国古代史教学的思考,《师范教育研究论丛》第二辑,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年 朝鲜太宗与明朝争夺建州女真所有权述论,《延边大学学报》2003年2期 关于朝鲜与建州女真关系研究的理性思考,《东疆学刊》2004年3期 民俗学课程教学的思考,《当代教师》2004年7期 高句丽与百济新罗的战和关系,《东北史地》2005年1期 毛怜卫女真与朝鲜王朝的关系述论,《延大史学论集》,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年 试论1595年的建州女真与朝鲜关系,《建州女真暨董鄂部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 试论朝鲜王朝对女真董山部的绥抚策略”,《中朝韩日关系史研究论丛》(3),延边大学出版社,2007年 后金对朝鲜的第一次战争述论”,《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外关系史论丛》第12辑,延边大学出版社,2007年 封建王朝的治乱兴衰对当前执政党建设的启示,《延边党校学报》2008年2期 论地理环境、民族因素对民俗的影响,《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2期 后金(清)与朝鲜边境贸易的社会效果,《延边大学学报》2008年5期 “壬辰倭乱”与明抗倭援朝刍议,《史学研究集》,延边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朝鲜世祖王对建州女真的政策述论,《朝鲜韩国历史论丛》(十),延边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延边大学历史学科专业建设的探讨,《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1期

你写的什么东西?水平怎么样?属于什么专业?是不是与职称相关?

是要评职称吗?写的是什么文章,一般是有核心期刊,国家期刊。省级期刊

  • 索引序列
  • 延边大学学报医学版投稿经验分享
  • 延边大学学报投稿经验分享
  •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官网投稿经验分享
  •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经验分享
  • 延边党校学报投稿经验分享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