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国际政治研究期刊点评稿

国际政治研究期刊点评稿

发布时间:

国际政治研究期刊点评稿

赵可金著:《把握未来:美国总统政治形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赵可金著:《治理美国:国会的角色与模式》,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赵可金主编:《中国特色的民间外交》,红旗出版社2012年版;赵可金著:《当代中国外交制度的转型与定位》,时事出版社2012年版;赵可金著:《外交学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赵可金著:《软战时代的中美公共外交》,时事出版社2011年版。韩方明主编、赵可金、柯银斌副主编:《公共外交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赵可金著:《美国学:政治维度与中国意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陈志敏、肖佳灵、赵可金著:《当代外交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赵可金、孙鸿著:《政治营销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年 5 月版。赵可金著:《全球公民社会与民族国家》,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7 年版;赵可金著:《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 年版;赵可金、倪世雄著:《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赵可金著:《营造未来:美国国会游说的制度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孙哲主编、赵可金副主编,《美国国会研究》(第二辑),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8 月版孙哲主编、赵可金副主编,《美国国会研究》(第一辑),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6 月版;参著:《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黄仁伟),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6 、 7 章);参著:《 21 世纪全球政治范式研究》, 2005 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第 3 章)合著:《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案例与分析》,时事出版社 2004 年版;(撰写第 5 、 9 章)。参著,《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述评》,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撰写第 12 章)。合译:《全国人大制度研究》(与何俊志合译),法律出版社 2004 年出版,合译:《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与任晓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翻译 13 - 14 章) 2008 年,“美国总统竞选传播对中国政治宣传的启示”。2007 年,“美国对香港选举的介入及其对策”。2007 年,“美国国会对华经贸政策采取立法行动及其对策”。2007 年,“美国对北京奥运会的抵制阴谋及其对策”。2007 年,“中国能源外交战略及其对策建议”。2006 年,“台湾政局的变化及其政策建议”,2005 年,“以色列对美外交工作及其对中国启示”。 Kejin Zhao, China`s Internal Debates on Strategic Choic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Korea Oberserver, V 43, N2, (SSCI期刊)赵可金,“中国崛起方略中的公共外交”,《当代世界》2012年第5期;赵可金,“中国崛起与周边战略依托”,《当代世界》2012年第10期;赵可金,“立体外交:中国和平发展的外交供给”,《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年第6期;赵可金,“非传统外交:当代外交理论的新维度”,《国际观察》2012年第5期;赵可金,“建设性领导与中国外交转型”,《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5期;赵可金/彭萍萍,“中国文化软实力面临的困境及其解决路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年第3期;赵可金:“人文外交:全球化时代外交的新形态”,《外交评论》2011年第6期;赵可金,“统筹外交:对中国外交能力的一项研究”,《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第3期;赵可金,“网络外交的兴起:机制与趋势”,《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5期;赵可金:“经济外交的兴起:机制与趋势”,《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1期;赵可金:“美国学界对美国总统政治的研究:历史与理论”,载《国际政治研究》,2010年第2期;赵可金:“美国学界对美国政治的研究”,载《美国研究》,2010年第1期,第93—115页。赵可金,刘明智:“结构刚性与制度约束——试论美国社会主义的“生命力”问题”,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3期,第47—51页。赵可金:“东北亚合作中的中国公共外交 ”,载《当代世界》,2010年第7期。涂怡超,赵可金:“宗教外交及其运行机制”,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2期。赵可金:“西方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偏见”载《红旗文稿》,2009年第9期,第18—21页。赵可金:“奥巴马新政府的东亚战略及其对朝核问题的影响”,载《和平与发展》,2009年第3期。倪世雄,赵可金:“美国政治的逻辑:一项研究议程”,载《美国研究》,2009年第3期。赵可金、曾庆峰:“政治营销:后工业社会的政党政治”,《美国问题研究》 2009 年季刊;孙哲、赵可金著:“美国国会对腐败问题的治理研究”,《清华大学学报》 2009 年第 2 期;赵可金著:“美国大选与美国政治的走向”,《国际政治研究》 2009 年第 1 期;赵可金著:“美国学界对国会政治研究的范式变迁”,《国际政治研究》 2008 年第 4 期;赵可金著:“美国政治营销的兴起”,《美国研究》 2008 年第 2 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要转载;赵可金著:“全球化时代的新地缘理论”,《清华大学学报》, 2008 年第 5 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摘要转载;赵可金著:“试论现代外交制度的民主化趋势”,《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8 年第 1 期;赵可金著:“印度围绕《美印核协议》对美国的游说”,《南亚研究》 2007 年第 4 期;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政治转载》;赵可金著:“首脑外交及其未来趋势”,《教学与研究》, 2007 年第 12 期;赵可金著:“论世界反美主义现象及其走向”,《国际政治研究》 2007 年第 1 期;赵可金著:“中国大陆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四十年”,《东亚研究》(台北) 2007 年第 1 期;赵可金著:“全球化时代外交制度的挑战与转型”,《外交评论》 2006 年第 6 期;赵可金著: “ 从旧多边主义到新多边主义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6 年第 7 期;赵可金、倪世雄著: “ 自由主义与美国外交政策 ” ,《复旦学报》 2006 年第 2 期;赵可金、倪世雄著: “ 主权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未来重构 ” 《教学与研究》 2005 年第 10 期;人大复印资料《国 际政治》 2006 年第 1 期;赵可金著: “ 硬外交、软着陆:中国外交新思维形成与影响论文 ” 《国际观察》 2005 年第 5 期;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政治》 2006 年第 1 期赵可金著: “ 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理论逻辑及其批判 ” ,《复旦学报》 2004 第 5 期;赵可金著: “ 美国军工集团与中美关系 ” ,《和平与发展》 2004 年第 3 期;赵可金著: “ 媒体外交及其运作机制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4 年第 4 期,人大复印资料 《国际政治》 2004 年第 7 期转载;赵可金著: “ 美国公共外交的兴起 ” ,《复旦学报》 2003 年第 3 期,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政治》 2003 年第 9 期转载;赵可金著: “ 美国国会委员会与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 ,《国际观察》 2003 年第 5 期,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政治》 2004 年第 3 期转载;赵可金、朱锦屏: “ 美国竞选财政中的软钱革命 ” ,《美国研究》, 2003 年第 1 期;任晓、赵可金等: “ 意识形态与外交政策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3 年第 1 期;孙哲、王义桅、赵可金: “ 美国国会:美国研究的新支点 ” ,《复旦学报》 2002 年第 5 期。赵可金著: “ 美国宪政民主与国会游说 ” ,《国际观察》 2002 年第 5 期章伟、赵可金: “ 全球化及其政治后果 ” ,《国际观察》 2002 年第 4 期;王义桅、赵可金: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际问题及台港澳问题片)主任会议综述 ” ,发表于《教学与研究》, 2002 年第 4 期; 赵可金著:“美国中期选举与美国政治的走向”,《美国问题研究》(第六辑,倪世雄,刘永涛主编),时事出版社 2007 年版;赵可金著:“ 21 世纪的中美关系如何发展 ”,《学术月刊》 2007 年第 11 期;赵可金著:“台湾政局的变化及对两岸关 系的影响”,《学习月刊》 2007 年第 19 期;赵可金著:“论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全球化与和谐世界》(梁守德等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7 年版;赵可金著:“媒体外交背离美国精神”《世界知识》, 2007 年第 7 期;赵可金著:“为台湾作嫁女的卡西迪公司”,《社会观察》 2007 年第 1 期;赵可金著:“中期选举后美国的政治走向”,《学习月刊》, 2007 年第 1 期;赵可金著:“当前美国对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智库”,《社会观察》 2006 年第 8 期;赵可金著:“当前美国对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智库”,《社会观察》 2006 年第 8 期;赵可金著:“布什政府对台政策的新变化”,《学习月刊》, 2006 年第 13 期;赵可金著:“美国转型外交走向何方”,《学习月刊》, 2006 年第 7 期;赵可金著:“理性解读中国威胁论”,《学习月刊》, 2006 年第 5 期;赵可金著:“美日同盟还能走多远”,《学习月刊》, 2006 年第 3 期;赵可金著:“解析美国的伊朗棋局”,《学习月刊》, 2006 年第 1 期;倪世雄、赵可金 :“和谐世界:一种新的国际政治文明观”,《全球化与和谐世界》(梁守德等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7 年版;赵可金著:“从老多边主义到新多边主义”,《多边主义与全球治理》(潘忠岐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赵可金著:“试论台湾当局对美国国会的游说活动”,《美国国会与台湾问题》(孙哲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赵可金著:“新时期中国对美国国会外交工作的思考”,《美国国会与台湾问题》(孙哲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赵可金著:“中国外交新思维的形成及其影响”,《全球化与中国和平发展》(程伟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赵可金著: “ 新帝国主义与全球共和秩序 ” ,发表于《超越威斯特伐利亚》(陈玉刚主编)时事出版社;赵可金著: “ 一种人文视野的全球化理论 ” ,发表于《国际关系理论新视野》,文汇出版社 2002 年版; 2001 年以来,先后在《经济观察报》、《联合早报》、《科学时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周刊》、《厦门日报》、《先驱论坛报》、《了望东方周刊》、《东方早报》、《浦江同舟》、《广交镜》、《 21 世纪经济报道》、《世界知识》、《环球》等报纸和杂志发表国际时事评论 300 多篇,详细篇目从略。

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问题研究,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评论:和平的国内和区域环境是南盟发展的关键 新华网北京1月6日电 (记者姬新龙)2002年1月6日,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南盟)第十一届首脑会议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落下帷幕。这是南盟七个成员国的领导人在新世纪首次聚首,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舆论认为,这次南盟首脑会议是南亚各国在新世纪进一步开展合作,提高这一地区总体发展水平的新契机。 16年前成立的南盟的宗旨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促进各成员国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领域的相互合作。南亚各国都是发展中国家,该地区目前仍有近5亿人生活贫困。对于南盟来说,当务之急是发展各成员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但是,对南盟各国而言,发展经济需要一个和平的国内和区域环境。由于民族、宗教、社会等种种原因,南盟一些成员国内战频仍,社会动荡;一些成员国间摩擦不断,时而剑拔弩张,这大大制约了南盟各国间开展经济合作。原定2001年建立的“南亚自由贸易区”迟迟没有启动,2002年前在南亚地区消除贫困等目标仍十分遥远。 南盟要发展,首先在于南盟各国稳定国内局势。南亚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一些国家政局不稳,一些国家民族矛盾、社会不平等问题突出。巴基斯坦的政权更迭和尼泊尔的王宫血案使原定1999年举行的首脑会议推迟至今;斯里兰卡政府与泰米尔猛虎组织之间的内战已持续了18年,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及庞大的军费开支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尼泊尔反政府游击队的兴起源自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平衡,反过来又进一步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当今国际和平与发展的大势要求南盟各国采取积极措施,缓解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实现民族和解,结束纷乱、冲突和内战,为发展经济创造条件。 印度和巴基斯坦是南盟的两个重要成员国,对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负有重要责任,印巴关系的状况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南盟的前途。半个世纪以来,印巴长期不和,影响了南盟内部的经济合作。印巴冲突有着领土分歧、战争仇恨和种族冲突等多方面深刻的历史渊源,绝不可能一朝一夕之间得到解决。国际社会普遍希望印巴双方保持克制,避免局势进一步升级恶化,并通过对话和协商妥善解决问题,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本次南盟会议期间,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与印度总理瓦杰帕伊两度握手,给一段时间来阴云密布的印巴关系带来了一丝和平的曙光。人们希望以这次会议为新的起点,南亚各国、尤其是印巴两国能搁置争议,加强团结,增进了解和信任,使南盟成员国建立互信、推进合作、走向和平发展的意愿得以实现。(完)

前两位写的都太繁琐,一看就没写过。我用我的经验来简述一下。  所谓政治评论就是对当时社会政治一种点评,这就要从国家政党,社会制度出发,紧扣实际,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对某一政治事件的评论不可绝对化,要有辩证思维,从正反两面来分析。评论本国本党政治,要以褒为主,贬为侧面,切忌不可直指其错误之处,对其错误之处重点评论而对其正确之处一带而过。我国是以人民为根本,从人民利益出发,为人民服务的国家,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就要求评论中用唯物论和辩证法来评论,评论语言要紧密,不要让人指出任何差错,最好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术语(也就是常说的政治术语)来评论。因为评论政治是很谨慎的事,万不可信口开河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要从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即使有错误要先扬后抑,先说一些好处,在指出某些失误指出,避免矛头对准失误之处。论证要反复进行论证,欲使别人信服先使自己信服。论据不要牵强附会,捉襟见肘,没有说服力。论词要掷地有声,句句在理。  对于叫一个初中生写政治评论要求有些过高,你们老师有些表面化了,但作业还是要完成的,我给你些提议,多看新闻,对政治新闻要多加留意,你这个年龄不要过于太多指出错误。多加赞扬就行,最好是一句术语带一句你个人观点或先用术语评论最后写你个人观点,这个比较灵活没有范文,就看你自己的看法了,祝你假期愉快~~~~

国际政治研究期刊点评

你好 你的文章要是很好很好的话 最权威得nature和science 祝你好运……

《世界经济与政治》致力于弘扬学术创新精神,提倡学术自由和平等,注重理论创新,紧扣时代热点和学科前沿问题;移极报道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研究的最新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主要刊登在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研究上处于前沿的有开创性、突破性的科研成果,把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结合起来的成果,尤其是对全球整体的变化与特点的分析,专题性问题的深度透视,宏观的、战略的扫描,多学科、跨学科的研讨,国际关系理论和方法的探讨,书评和学术信息等。本刊真诚欢迎广大学界同仁惠赐佳作,踊跃订阅。1.论文应有创新意识,内容充实、观点鲜明、论据充分、立意新颖、文字简练。2.稿件应遵守学术规范,凡研究性论文,应在文中或注释中简要说明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研究状况。为切实提高刊物质量,本刊制定了注释规范 ( 详见附录 ) ,请各位作者认真遵守。3.为保证稿件评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本刊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来稿首页请注明文章题目、作者名称、内容提要 (200 字以内 ) 、关键词 (3 ~ 5 个 ) 、作者简介 ( 作者姓名、出生年月、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城市、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 以及论文题目和内容提要的英语译文。正文不再出现上述信息。4.来稿文责自负,一般不超过 1 万字,本刊有稿件删改权,如不同意,请来稿时注明。由于人力和经费限制,恕不退稿亦不能逐一答复,稿件寄出三个月后未收到用稿通知可自行处理。来稿一经刊用即赠样刊两本。5.来稿请注明专投本刊,严禁剽窃、抄袭行为,反对一稿多投。凡发现有此类行为者本刊予以追究,今后不再刊发其论义,并通报作者姓名。6.凡在本刊发表的文章获奖或被其他报刊转载、摘登等,请及时通告本刊编辑部。本刊版权所有,允许转载、摘登和翻译,但必须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7.投稿请以电子邮件和邮寄稿件(请附寄磁盘)方式寄至编辑部,不要寄给个人。来稿请寄:北京建国门内大街 5 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邮政编码: 100732 。附:本刊注释规范1 .中文注释对文章中所引用的资料第一次进行注释时,必须将该文献的作者姓名、文献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资料所属页码一并注处。再次引用同一资料时,只需注明作者姓名、文献名和页码。具体格式举例如下:俞正梁:《当代国际关系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1 页。[ 美 ] 汉斯 · 摩根素著,杨岐鸣等译:《国家间的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3 年版,第 30 页。王缉思:《民族与民族主义》,载《欧洲》, 1993 年第 5 期,第 l 9 页。其他类型的文献基本上参照这个格式。如果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请注明详细的网址。2 .外文注释 ( 以英文为例 )同中文注释的要求基本一致,只是文章名用引号,书名和杂志名用斜体。具体格式举例如下:Robert Keohane and Joseph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Company, 1997, 33-Peter Clarke and Eric Fredin, “Newspapers, Television , and Political Reasoning”,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 V42 , N1, Robert Levgold, “Soviet Learning in the 1980s”, in George W Breslauer and Philip E Tetlock, Learning in US and Soviet Foreign Policy,Boulder ,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龙源期刊万方期刊维普期刊

都是相对应的,大学教师发论文最低也要发国家级的,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还有时代教育,有些杂志就不收中小学的文章。大学学后关键是评什么,学校要求发什么级别的期刊。

国际政治研究期刊点评稿范文

1、关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特点” 2、浅析中东问题现状 3、中国的外部困难和新领导集体面对的挑战 4、中国大陆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若干问题 5、环境问题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6、态环境政治与当代国际关系 7、美印军事合作及其制约因素

《世界经济与政治》致力于弘扬学术创新精神,提倡学术自由和平等,注重理论创新,紧扣时代热点和学科前沿问题;移极报道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研究的最新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主要刊登在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研究上处于前沿的有开创性、突破性的科研成果,把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结合起来的成果,尤其是对全球整体的变化与特点的分析,专题性问题的深度透视,宏观的、战略的扫描,多学科、跨学科的研讨,国际关系理论和方法的探讨,书评和学术信息等。本刊真诚欢迎广大学界同仁惠赐佳作,踊跃订阅。1.论文应有创新意识,内容充实、观点鲜明、论据充分、立意新颖、文字简练。2.稿件应遵守学术规范,凡研究性论文,应在文中或注释中简要说明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研究状况。为切实提高刊物质量,本刊制定了注释规范 ( 详见附录 ) ,请各位作者认真遵守。3.为保证稿件评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本刊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来稿首页请注明文章题目、作者名称、内容提要 (200 字以内 ) 、关键词 (3 ~ 5 个 ) 、作者简介 ( 作者姓名、出生年月、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城市、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 以及论文题目和内容提要的英语译文。正文不再出现上述信息。4.来稿文责自负,一般不超过 1 万字,本刊有稿件删改权,如不同意,请来稿时注明。由于人力和经费限制,恕不退稿亦不能逐一答复,稿件寄出三个月后未收到用稿通知可自行处理。来稿一经刊用即赠样刊两本。5.来稿请注明专投本刊,严禁剽窃、抄袭行为,反对一稿多投。凡发现有此类行为者本刊予以追究,今后不再刊发其论义,并通报作者姓名。6.凡在本刊发表的文章获奖或被其他报刊转载、摘登等,请及时通告本刊编辑部。本刊版权所有,允许转载、摘登和翻译,但必须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7.投稿请以电子邮件和邮寄稿件(请附寄磁盘)方式寄至编辑部,不要寄给个人。来稿请寄:北京建国门内大街 5 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邮政编码: 100732 。附:本刊注释规范1 .中文注释对文章中所引用的资料第一次进行注释时,必须将该文献的作者姓名、文献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资料所属页码一并注处。再次引用同一资料时,只需注明作者姓名、文献名和页码。具体格式举例如下:俞正梁:《当代国际关系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1 页。[ 美 ] 汉斯 · 摩根素著,杨岐鸣等译:《国家间的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3 年版,第 30 页。王缉思:《民族与民族主义》,载《欧洲》, 1993 年第 5 期,第 l 9 页。其他类型的文献基本上参照这个格式。如果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请注明详细的网址。2 .外文注释 ( 以英文为例 )同中文注释的要求基本一致,只是文章名用引号,书名和杂志名用斜体。具体格式举例如下:Robert Keohane and Joseph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Company, 1997, 33-Peter Clarke and Eric Fredin, “Newspapers, Television , and Political Reasoning”,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 V42 , N1, Robert Levgold, “Soviet Learning in the 1980s”, in George W Breslauer and Philip E Tetlock, Learning in US and Soviet Foreign Policy,Boulder ,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以上几位说的都有道理!

楼主可以去时事一点通( )这个网站去找找 上面有很多时事评论,虽然未必在初二的范畴,但楼主可以借鉴一下别人的写作方法,结合自己的课本知识再改写一下~其实时事政治评论并不是多么难写~

国际政治研究期刊点评稿格式

1,点评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体裁。与其他言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2,展开话题,说说你对这件事的观点,分析这件事对社会,对人们,对自然等的影响 。3,提出建议或希望,按评论对象的内容分类,有政治评论,军事评论,经济评论,社会评论,文教评论,国际评论。4,按评论的解说型评论性质功用分类,有论,鼓舞型评论,批评型评论,论战型评论等。5,按评论写作论述的角度分类,有立论性评论,驳论性评论,阐述性评论,解释性评论,提示性评论。6,按评论的形式分类,有社论,编辑文章,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思想评论,专栏评论,新闻述评,论文,漫谈,专论,杂感等。7,要注重针对性。需要文明回答的主要思想,解决的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具体的科学的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予说明,回答和指导。8,论点要新鲜。就一篇评论而言,论点是观点。是灵魂。论点不新鲜,或者和报纸上或网络上发表过的相雷同,读者看了开头就兴味索然,不想看下去了。9,论据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评论的论据,就是用来阐明论点的事实和有关材料。论据,既是论点的依据,又是评论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因此,精心挑选作为论据的事实,至关重要。10,说理要有深度。写评论,要在说理上下功夫。一篇评论,说理有无深度,往往关系到它的成败。11,其实在这种非制度化的生态中,不仅政治场上,民间社会看问题时也鲜明地带着这种痕迹,总喜欢从一种人事斗争的角度解读,旁观,评论一些东西,大家眼中都没有制度。12,显然,这是缺乏法治尊重的表现,而是人治观在起作用。正是在人治观下,一个个公共部门不是承担某种公共职能的实体,而成了某些领导的地盘:用权力划出一个势力范围,这是我的地盘,其他人不得涉足和干预,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

读者对论文各部分的关注是有所不同的,最先也是最多的是摘要或概述。其次极可能是结论,然后是方法。而最为忽视的似乎是前言与讨论部分。这些次序实际上也应该是写作时的重点所在。尤其是,论文要先获得审稿人的首肯,然后才可能被其他科研人员阅读。因此在构思论文时,应先预想一下审稿人的阅读感受。以下是文章各部分的一些关键。如果一篇稿件被一个审稿人接受,却被另一审稿人拒绝时,它通常不会被录用。对稿件的一个负面评价,即使有些过分苛刻,仍然能使编辑产生足够的怀疑来拒绝它。特别是当投稿量大,质量要求高的情况下,这是极其显然的。有些时候,如果感到评审意见不公,编辑也会否决审稿人的意见。例如,当编辑觉得审稿不够严格时,他们会拒绝一篇评价良好的论文。如果确信对稿件的某些评价不正确,可以就此与编辑辩论,编辑会接受合理的意见。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当审稿人与作者之间存在矛盾或竞争时,也可要求不将某个科学家列入审稿人,编辑通常会接受这个要求。稿件在审稿后通常被分为接受、需修改、及退稿几种情况。而修改又分为一般性修改与重大修改两种。由于出版的压力,许多期刊现在一般不接受需作重大修改的稿件,可见文章发表的标准与门槛不断在提高。

写啥写啊都毕业了这辈子不定能见几回。

各期刊对稿件格式都有一定的规范,投稿时稿件应该符合这些要求,尤其是文章中图表、文献等部分内容。作者可以通过参阅最新期刊而了解相应格式要求。对于已建立网站的期刊,这些规范通常也会在网页上发布。尽管格式规范通常并不复杂,但许多作者却往往对此忽视,常常懒于阅读规范并依此写作。这种作法对作者是很不利的,许多编辑会立即将不合要求的稿件未经审读便退还作者。表象的低劣自然使人怀疑其内在质量。更何况当投稿量很大时,编辑不太可能为某个稿件花费大量精力。对中国作者来说,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的一个重大困难是语言。在写作英语文章时,应尽量避免使用自己不熟悉或没有把握的语法结构、英语词汇。一个复杂的句子可以用几个简单的句子来替代,一个生僻的单词也常常可用其他词组来表述。写作的目的是使别人了解所作的工作,而不是欣赏文章的文采。稿件在投出前最好先让外国朋友或英语熟练的人阅读一遍,以校正语法错误。虽然许多英语期刊的编辑对母语非英语的作者持有相当的同情,但时间及出版的压力使他们不可能花费大量时间来改正稿件的语法错误。

国际政治研究期刊点评文章

V-1.学术论文迄今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辑刊》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经济时报》、《学习时报》等发表各类文章50余篇,其中50余篇学术论文为《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卷、《中国外交》卷、《世界经济》卷等全文转载。中国战略研究1、“国际机制与中国的战略选择”,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第178-187页2、“中美印日俄有形战略资源比较——兼论旨在富国强民的中国大战略”,载《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2期,第26-41页3、“中国国家战略利益的拓展”,载《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2期,第83-89页4、“论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年第3期,第63-68页5、“中国崛起与国际秩序”,载《太平洋学报》2004年第2期,第4-13页6、“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框架”,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6期,第14-19页7、“中国崛起的战略应对之道”,载《国际观察》2004年第3期,第9-16页8、“中国国际战略理念的变革”,载《理论前沿》2004年第12期,第11-13页9、“新安全观·利害共同体·战略通道——关于中国安全利益的一种解读”,载《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8期,第54-58页10、“如何进行大战略研究——兼论中国大战略研究的意义”,载《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4期,第33-45页11、“确保中国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载《太平洋学报》2005年第1期,第33-44页12、“中国外交哲学的演变”,载《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第47-53页13、“压力、认知与国际形象——关于中国参与国际制度战略的历史解释”,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4期,第17-22页14、“中国对外开放与融入世界”,载《太平洋学报》2005年第4期,第15-25页15、“国家主义、地区主义与全球主义——兼论中国大战略的谋划”,载《开放导报》2005年第3期,第23-30页16、“研究中国东亚一体化战略的重要意义”,载《国际观察》2005年第3期,第26-35页17、“中国战略文化的重构:一项研究议程”,载《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期,第57-63页18、“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的创新”,载《外交评论》2006年第1期,第16-21页19、“入世五年:中国应进一步对外开放”,载《开放导报》2007年第1期,第68-73页20、“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上)”,载《国际观察》2007年第2期,第15-26页21、“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下)”,载《国际观察》2007年第3期,第37-46页22、“中国观念变革的战略路径”,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7期,第13-20页23、“中国:与国际体系互动中的战略调整”,载《开放导报》2007年第5期,第61-65页24、“国家利益与战略视野——关于中日关系的调研与思考”,载《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10期,第4-11页25、“构筑中日共同利益的战略框架”,载《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0期,第39-46页26、“中国国家战略体系的建构”,载《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5期,第13-20页27、“对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若干思考”,载《开放导报》2008年第3期,第17-23页28、“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的议程与方法”,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2期,第51-58页29、“中国东亚战略的展开”,载《当代亚太》2009年第1期,第53-67页30、“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的历程、现状与前瞻”,载《外交评论》2009年第5期,第56-71页31、“中国国际战略演进及其经验总结”,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0期,第28-32页32、“世界转型与中国的战略取向”,载《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11期,第35-36页33、“中国外交决策机制变迁研究(1949-2009)”,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11期,第44-54页34、“中国大国关系的历史演进(1949-2009)”,载《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第11-17页35、“中国青海藏区稳定的涉外因素分析与对策”,载《国际观察》2010年第6期,第64-71页36、“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及其传播途径”,载《国际观察》2012年第1期,第70-77页37、“关于中国大战略的理性思考”,载《战略与管理》2012年第2期,第10-18页38、“两个大局视角下的中国国家认同变迁(1982-2012年)”,载《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第54-66页大国战略研究39、弛张有度,斗和相兼——试析冷战后的美日关系”,载《国际政治研究》1998年第2期,第96-104页40、“美国输出民主战略浅析”,载《国际政治研究》1999年第1期,第22-32页41、“US Cross-Century Global Strategy and the UN”, ForeignAffairs Journal, N55, March 2000, 19-3242、“国际机制与美国霸权”,载《美国研究》2001年第1期,第74-88页43、“美国外交中的文化价值观因素”,载《国际问题研究》2001年第5期,第51-55页44、“冷战后美国大战略的争鸣及其启示意义”,载《太平洋学报》2003年第2期,第18-26页45、“应对国家失败的补救措施——兼论中美安全合作的战略性”,载《美国研究》2004年第1期,第7-32页46、“大国崛起与国际秩序”,载《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2期,第133-142页47、“关于美国大战略的框架性分析”,载《国际观察》2005年第1期,第22-29页48、“霸权之翼——兼论国际制度的战略价值”,载《开放导报》2005年第5期,第47-52页49、“美国霸权与国际秩序”,载《国际观察》2006年第1期,第17-24页50、“西方三大霸权的战略比较——兼论美国制度霸权的基本特征”,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2期,第60-66页51、“美国霸权与美欧关系”,载《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10-18页52、“扩大共同利益,进一步稳定中美关系”,载《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6期,第24-30页53、“金融危机与美元霸权的变迁”,载《理论视野》2009年第2期,第44-47页54、“国际战略惯性与苏联的命运”,载《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第184-192页55、“关键时刻:美国精英眼中的中国、美国与世界”,载《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第182-202页56、“中国对美国的主流战略认知“,载《国际观察》2014年第1期东亚战略研究57、“聚焦东亚:中美的冲突与合作”,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6期,第84-89页58、“美国霸权与东亚:一种制度分析”,载《太平洋学报》2005年第9期,第36-47页59、“中日关系改善及其对东亚的贡献”(日文),载《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会报》2007年第11期,第77-78页60、“中国崛起与东亚安全秩序的变革”,载《国际观察》2008年第2期,第16-26页61、“东北亚安全困境及其战略应对”,载《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8期,第16-22页62、“东亚秩序建构:一项研究议程”,载《当代亚太》2008年第5期,第70-86页63、“EastAsian Order Formation and Sino-Japanese Relations”, Indiana Journal ofGlobal Legal Studies, V17, N1, Winter 2010, 47-64、“共同利益与东亚合作”,载《外交评论》2013年第3期,第93-108页 65、“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历史进程、现状评估与未来展望”,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6期,第62-74页国际关系理论66、“国际机制理论的批判与前瞻”,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11期,第17-22页67、“国际机制理论与国际社会理论的比较”,载《欧洲》2000年第2期,第12-18页68、“国际机制理论流派评析”,载《中国社会科学辑刊》(香港)2000年夏季卷,第155-164页69、“对国际机制理论主要流派的批评”,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3期,第23-29页(《新华文摘》2000年第7期全文转载)70、“博弈论与国际机制理论:方法论上的启示”,载《国际观察》2000年第3期,第40-44页71、“集体安全辨析”,载《欧洲》2001年第5期,第10-17页72、“国际机制的有效性与局限性”,载《美国研究》2001年第4期,第7-22页73、“论国际机制的合法性”,载《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第1期,第131-138页74、“全球化与国际机制:理论上的启示”,载《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4期,第45-50页75、“关于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现状的评估报告”,载《欧洲》2002年第3期,第90-105页76、“建构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研究纲领——关于《权力与相互依赖》的一种解读”,载《美国研究》2002年第4期,第111-122页77、“合法性、有效性与局限性——评估国际机制作用的理论框架”,载《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冬季卷,第137-176页78、“论国际关系理论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之道”,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5期,第42-43页79、“关于世界秩序蓝图的思考”,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第7期,第35-36页80、“罗伯特·基欧汉学术思想述评”,载《美国研究》2004年第4期,第103-118页81、“权力转移、问题转移与范式转移——关于霸权解释模式的探索”,载《美国研究》2005年第3期,第7-31页82、“回归国际关系研究的中国重心,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载《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1期,第28-31页83、“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载《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6期,第70-78页其 他84、“联合国机制浅析”,载《国际问题研究》2000年第3期,第44-50页85、“联合国人权机制:一种框架性分析”,载《国际政治研究》2000年第3期,第75-82页86、“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困境”,载《国际观察》2002年第3期,第1-8页87、“联合国维和机制的创新”,载《国际问题研究》2002年第6期,第17-21页88、“否决权机制及其未来”,载《欧洲研究》2005年第3期,第14-27页(《新华文摘》2005年第16期全文转载)89、“阿根廷危机管理:教训、经验与启示”,载《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5期,第78-85页90、“社会结构、政党危机与2009年大选前景——关于德国政党体制变迁的调研与思考”,载《国际观察》2009年第5期,第37-44页V-2.学术著作专 著1、《和平的纬度: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2、《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框架:国家实力、战略观念与国际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006年,远景基金会繁体字版2006年3、《霸权之翼:美国国际制度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开放与国家战略体系》,人民出版社2008年5、《中国国际战略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6、 《修远集——门洪华调研录》,社会科学文献社2012年 合 著与主编1、《国际机制论》,新华出版社2002年2、《解读美国大战略》(联合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3、《中国:大国崛起》,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4、《中国:东亚一体化新战略》(联合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5、《中国:软实力方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6、《中国改变世界》(联合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7、《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8、《关键时刻:美国精英眼中的中国、美国与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9、《中国外交大布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10、《中国战略报告第一辑:中国软实力的战略思路》,人民出版社2013年V-3.学术译著独 译1、《权力与相互依赖》(RobertKeohane and Joseph Nye J, Power andInterdependence, Addison Wesley Longman, I, 200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三版、2011年第四版2、《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力与治理》(RobertKeohane and Men Honghua, , Liberalism,Power and Governance in a Partially Globalized World, 2003),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硬权力与软权力》(Joseph S Nyeand Men Honghua, ,Hard and SoftPower: Essays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Globalization, 200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大战胜利之后:制度、战略约束与战后秩序重建》(GJohn Ikenberry, After Victory:Institutions, Strategic Restraint, and the Rebuilding of Order After MajorWar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主 译1、《探究世界秩序》(Tommy Coh, The Quest for World Order, The Instituteof Policy Studies, Singapore, 1998)(第一译者),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2、《国富国穷》(David S Landes, 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 NewYork: WW Norton & Company, 1998)(第一译者),新华出版社2001年(本译著被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评为2001年度、2004年度引进版社科类优秀图书奖)3、《从财富到权力——美国世界地位的独特起源》(Fareed Zakaria, FromWealth to Power: The Unusual Origins of America’s World Role, 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 1998)(第一译者),新华出版社2001年4、《国家实力评估:资源、绩效、军事能力》(AshleyJ Tellis et al, Measuring National Powerin the Postindustrial Age, RAND, 2001)(第一译者),新华出版社2002年(本译著被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评为“2002年度引进版社科类优秀图书奖”)合 译1、《中国西部四十年》(A DoakBarnett, China’s Far West: Four Decadesof Change,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3)(合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2、《全球化世界的治理》(Joseph Nye,, Governance in a Globalizing World,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1)(合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3、《2001年四年防务评估——安全驱动的战略选择》(Michele A Flournoy, , QDR 2001 Strategy – Driven Choices for America’s Security,Washington: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2001)(合译),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年4、《世界政治中的探索与争鸣》(PeterKatzenstein, Robert Keohane, and Stephen Krasner, , Exploration and Contestation in the Study of World Politics,MITPress, 1999)(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校 译1、《国际化与国内政治》(RobertKeohane et al,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Domestic Poli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2、《关贸总协定法律及其实务指南》(Guide to GATT Law and Practice, WTO, 1995)(总译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国际政治的核心期刊,你可以看《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问题研究》,《现代国际关系》,《美国研究》,《外交评论》,《欧洲》,还有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政治》,《中国外交》,应该算是比较权威的吧。

都是相对应的,大学教师发论文最低也要发国家级的,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还有时代教育,有些杂志就不收中小学的文章。大学学后关键是评什么,学校要求发什么级别的期刊。

  • 索引序列
  • 国际政治研究期刊点评稿
  • 国际政治研究期刊点评
  • 国际政治研究期刊点评稿范文
  • 国际政治研究期刊点评稿格式
  • 国际政治研究期刊点评文章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