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南洋公学刊物

南洋公学刊物

发布时间:

南洋公学刊物

西岭印社出版社、三秦出版社、黄埔军校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我国地理学在清末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渐摆脱作为历史附庸 的地位,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近代地 理学的先驱者起了重要作用,其中张相文更被称为中国近代地理 学的奠基人。张相文(1866—1933),字蔚西,号沌谷,江苏泗阳县人。 甲午战争时期,他经常阅读地图了解战局,由此开始研究地理 学。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我国的狂潮,更加激起张 相文钻研地理学的决心。他在认真阅读我国古代地理著作的同 时努力学习日语,积极学习和吸收西方近代地理知识,并将我 国传统地理学与西方近代地理学结合起来,创立了我国近代地 理学。张相文编著出版了我国第一批地理教科书。张相文一生主要 以教书为职业。他在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天津 北洋女子高等学校以及北京大学等学校讲授过地理学课程。在地 理教学中,张相文吸收西方地理知识,结合我国特点,编著出版 了我国第一批地理教科书。如1901年上海南洋公学出版《初等 地理教科书》2册;1901年上海兰陵社出版《中等本国地理教科 书》4册;1908年上海文明书局出版的《地文学》10册。其中 《初等地理教科书》和《中等本国地理教科书》是我国人编著的 近代教育的最早教科书。我国有教科书,始于地理,“教科书” 一名也由此创立。这两种书的影响极大,推动了近代地理教育和 近代地理研究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而他撰写的《地文学》不但 是我国自编的第一部地理著作,还是我国最早的自然地理教 科书。全书分为星界(宇宙)、陆界、水界、气界和生物界5编。 直到今日,普通自然地理学著作的编写,其基本内容仍不出这五 个方面。张相文在此书中首次增加了生物界一编,将无机自然界 与有机自然界联系起来,这是近代地理学上的一个重要进展。张 相文编著的《地文学》的出版,无疑是我国近代地理学兴起的又 一标志,它也为发展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定了初步基础。1909年9月28日,在天津河北第一蒙养院召开的中国地学 会成立大会上张相文被推选为第一届会长。中国地学会是我国第 一个地学学术团体,为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的前身。它 的成立促进了我国舆地学向近代地理学的转变。中国地学会成立 之后,张相文就决定出版《地学杂志》,作为学会的会刊,并长 期负责编辑工作。《地学杂志》作为我国最早传播新地学的刊物, 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地理学的发展。总之,张相文的这些活动都积极宣传、扩大了科学地理学思 想在我国的传播和影响,为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 重大贡献,不愧为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者。

南洋公学的刊物

南洋公学为盛宣怀1896年(光绪22年)创建于上海,与北洋大学堂同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大学。“南洋”,泛指华东沿海一带。清末民初,称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各省为“南洋”,称江苏以北沿海各省为“北洋”。1959年7月31日,起源、根植并辉煌于上海“南洋公学”的交通大学完全分立,经教育部批准,分别成立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

晚清报业巨子——史量才史量才(1880~1934)报业民族资本家。原名家修。江苏江宁人。青年时曾考入松江府娄县县学为附生,不久放弃科举之途,1901年进入浙江杭州蚕学馆,毕业后投身教育界,辛亥革命前后结识陈其美等革命党人,在上海海关清理处和松江盐务局担任公职,但很快便转而投身于新闻事业。1908年担任《时报》主笔。1912年与他人合资购入《申报》,该报在史量才的苦心经营下成为国内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1927年买进《时事新报》,1929年又收买《新闻报》大部股份,遂成上海新闻界领袖和最大的报业资本家。九一八事变后,史量才政治态度日趋鲜明,使《申报》成为抗日进步力量的喉舌。此间在他主持下还创办《申报月刊》,出版《申报年鉴》、《申报丛书》等,为社会作出了贡献。由于史量才力砭时弊,为当局所不容,1934年11月13日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暗杀。

你可以去查一下中国近代史!

南洋公学学生刊物

晚清报业巨子——史量才史量才(1880~1934)报业民族资本家。原名家修。江苏江宁人。青年时曾考入松江府娄县县学为附生,不久放弃科举之途,1901年进入浙江杭州蚕学馆,毕业后投身教育界,辛亥革命前后结识陈其美等革命党人,在上海海关清理处和松江盐务局担任公职,但很快便转而投身于新闻事业。1908年担任《时报》主笔。1912年与他人合资购入《申报》,该报在史量才的苦心经营下成为国内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1927年买进《时事新报》,1929年又收买《新闻报》大部股份,遂成上海新闻界领袖和最大的报业资本家。九一八事变后,史量才政治态度日趋鲜明,使《申报》成为抗日进步力量的喉舌。此间在他主持下还创办《申报月刊》,出版《申报年鉴》、《申报丛书》等,为社会作出了贡献。由于史量才力砭时弊,为当局所不容,1934年11月13日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暗杀。

共青团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20世纪20年代初,在中国大地上,同时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这不是历史的偶然现象,而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青年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近代中国青年所处的社会地位和青年运动的发展,为青年团的创建提供了物质基础。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大青年和成老年人民群众一样,经济上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残酷奴役和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政治上没有任何民主自由,受着统治阶级的迫害和摧残;在思想文化上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奴化和束缚,精神痛苦。即使是青年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他们中的多数人也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大资产阶级的压迫,遭受着失学和失业的威胁。但是他们受过文化科学知识教育,社会联系比较广泛,容易接受新思想,富于政治敏感。面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受到的切身痛苦,目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腐败统治者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他们迫切要求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这是中国青年的共同愿望。为着实现这种愿望就产生了结成革命团体的共同要求。  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加深,我国自然经济解体,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的发展。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资产阶级掀起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浪潮。这时,中国不仅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青年(学生)群体,而且陆续爆发了以反帝反封建为基本内容的青年斗争风潮。1902年,上海南洋公学学生罢课退学;1903年,拒俄爱国运动;1905年抵制美约运动和抗议清政府与日本政府勾结镇压中国留日学生的斗争;发展到1915年,反对鉴定《二十一条》的学生爱国运动;1918年,反对鉴定《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的大规模的反帝爱国示威性大请愿。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了开展爱国斗争,青年们开始结成各种社团。早在1894年,孙中山28岁时就组织“兴中会”,1903年留日学生组织青年会,到1918年,著名的青年团体就有新民学会、少年中国学会、学生救国会、国民杂志社和新潮社等。所有这些都表明近代中国的青年运动有了初步的发展,为青年团的创建奠定了物质基础。  2.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列主义与中国青年运动的结合,为青年团的创建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干部条件。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青年运动发展的必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青年运动的开端。广大青年关心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起着某种先锋作用和桥梁作用。  五四时期,在知识界和青年中出现了“改造社会”的热烈探索和争论,各种新刊物在一年之间“骤然增至四百余种之多”,而每种刊物的后面几乎都有一个社团,这些社团的参加者和刊物的主办人,很多是青年人。在这种“改造社会”的呼声中,马列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已经不再是一般地宣传,而开始了有组织的学习。五四以后,天津的觉悟社、湖北的利群书社、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上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长沙的文化书社和俄罗斯研究会等有组织的学习,不仅对先进青年转变世界观有积极作用,而且也推动了马列主义在青年中的广泛传播。为着追求科学社会主义,一批先进青年还到法国等地学习和考察。  五四运动不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广泛传播,而且促进了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同工农的结合。他们走出书斋到工农中去,到实践中去,把改造社会的讨论和改造社会的实践结合起来,把学习研究马列主义同革命运动的实践结合起来,开始了一系列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总之,一批先进青年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在社会改造的呼声中,讨论、比较、鉴别和实践、探索,开始信仰了马克思主义,使中国青年运动突破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为青年团的创建准备了思想条件和干部条件。  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需要建立青年团,同时也使建团有了直接的领导。  社会政治斗争发展到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出现了政党。在阶级社会中,各个政党都要千方百计地用自己的政治主张去影响青年,争夺对青年的领导权。中国共产党在创建时,与建团有关的至少碰到两个问题:一是当时共产主义被视为洪水猛兽,党组织只能是秘密的,于是就需要一个象青年团这样的组织,作为助手,组织一些公开的革命活动;二是壮大党的队伍需要新鲜血液,一些暂时无条件建党的地方需要扩大党的影响,为建党做准备,这也需要建团,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建立过程中和党的“一大”在南湖游艇上,都讨论过建立青年团问题。陈独秀主张组织一个青年团,作为党的后备军,或者可以说是共产主义的预备学校。同时,党的创建也使青年团的建立有了领导力量。各地青年团是由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的;1921年一些地方团组织处于“解散”状态是党“一大”后加强领导,恢复整顿的;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共产党领导筹备召开的。由于党的领导,才建立了一个思想上、组织上完全统一的青年团组织。  4.国际青年运动的发展和帮助。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世界革命的新纪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向新的阶段。1919年3月,列宁领导下的共产国际(第三国际)在莫斯科成立。11月,青年共产国际在柏林成立。  1920年,共产国际远东局代表维经斯基一行来中国,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也推动了中国的建团工作。1921年7月,青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代表俞秀松列席大会,张太雷当选为执行委员会委员。会后,张太雷回国,根据青年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局的意见,主持了青年团的整顿恢复工作。1922年,青年共产国际东方部书记达林来华,担任青年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和张太雷等一起筹备召开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综上所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是当时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是四运动促进马列主义与中国青年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顺乎了历史发展的要求。

南洋公学的进步刊物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1942年10月13日卒于福建省泉州市。原籍浙江平湖,从祖辈起移居天津。父李筱楼(字小楼),道光甲辰(1884)进士,官吏部尚书,曾经业盐商,后从事银行业。母亲姓王,为李筱楼侧室,能诗文。李叔同 5岁丧父,在母亲的扶养下成长。1901年入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学习音乐,并与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创办《春柳剧社》,演出话剧《茶花女》、《墨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 1910年李叔同回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翌年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1912年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兼管副刊及广告,并同柳亚子发起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同年10月《太平洋报》停刊,应聘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任南京高等师范美术主任教习。在教学中他提倡写生,开始使用人体模特,并在学生中组织洋画研究会、乐石社、宁社,倡导美育。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云游温州、新城贝山、普陀、厦门、泉州、漳州等地讲律,并从事佛学南山律的撰著。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困难于万一”等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李叔同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能。绘画上擅长木炭素描、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广告、木刻等。他是中国油画、广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他的绘画创作主要在出家以前;其后多作书法。由于战乱,作品大多散失。从留存的《自画像》、《素描头像》、《裸女》以及《水彩》、《佛画》等可窥见一斑。《自画像》估计是出国前所绘,画风细腻缜密,表情描写细致入微,类似清末融合中西的宫廷肖像画,有较高的写实能力。《素描头像》是木炭画,手法简练而泼辣。《裸女》受其师黑田清辉影响,造型准确,色彩鲜明丰富,有些接近于印象主义,近看似不经意,远看晶莹明澈。 书法是李叔同毕生的爱好,青年时致力于临碑。他的书法作品有《游艺》、《勇猛精进》等。出家前的书体秀丽、挺健而潇洒;出家后则渐变为超逸、淡冶,晚年之作,愈加谨严、明净、平易、安详。李叔同的篆刻艺术,上追秦汉,近学皖派、浙派、西泠八家和吴熙载等,气息古厚,冲淡质朴,自辟蹊径。有《李庐印谱》、《晚清空印聚》存世。 李叔同创作的《送别》也广为传唱。 回答者:高楼居士 - 状元 十四级 6-19 00:52李叔同简介 弘一大师,生于公元1880年,1942年圆寂,法名“演音”,别号晚睛老人;生于天津,俗名李叔同,号息霜。 李叔同是我国近代史上着名的音乐家教育家、书法家、画家、僧人。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一生从事各种艺术活动,在音乐戏剧绘画书法诗词等艺术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丰子恺、刘质平等皆出其门下。 李叔同1880年生于天津的一个进士盐商家庭。小时候的他,知识面就很宽。少年时已擅长吟诗作画,写字刻印。(李叔同一八八○年农历九月二十日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平湖。幼名文涛,又名广侯。先世是盐商。父名李筱楼,为清进士,曾官于吏部,晚年亦耽禅悦。五岁丧父。及长,曾往随北方名士严范孙、赵幼楼、唐敬严、王仁安游,因之诗、文、书、画、篆刻等造诣均深。时在清末,国政腐败,他亦主张变法图强,挽救中国。戊戌政变失败后,有人指其为康梁同党,于是天津不能留,便奉母南迁上海,与上海名士许幻园、袁希濂结为朋友。) 1901年来到上海,在南洋公学读书,是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学生。在读书期间,李叔同仍然从事各种艺术活动。他文才超群,在“泸学堂”的征文比赛中曾三次获首奖,深得人们的称赞。 1905年至1910年间,他在日本东京上野美术专门学校学习西洋画和音乐,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位出国学习音乐绘画的进步知识分子,同时也是我国最早学习西洋音乐的人。他除了学习作曲理论之外,还主攻钢琴。在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曲方面造诣甚深。曾创“春柳社”于东京,主演茶花女。 1906年李叔同在日本编辑出版了我国最早的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并且在国内发行。他创办刊物的目的就是用音乐唤起民心,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音乐小杂志》中,还刊登了他创作的三首歌曲《我的国》《春郊赛跑》和《隋堤柳》。 1910年3月,李叔同回到祖国,先后任教于天津上海,同时在《太平洋报》任音乐编辑。 1913年任浙江第一师范音乐美术教员,并兼任南京高等师范的音乐美术教学工作。其间加入过南社,为事有盛名的艺术家。 1918年到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常居厦门南普陀及泉州承天、天元等寺。以戒行着称,立志复兴南山律宗,整理律宗著述,曾创设“南山律学院”。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要略》等佛学著述及《护生画集》、《三宝歌》、《清凉歌》等传世。出家后尤多以书法赠人,弘扬佛法。 1942年病逝于福建泉州开元寺。卒后被尊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祖。

李叔同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音乐家、教育家。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一生从事各种艺术活动,在音乐、戏剧、绘画、书法、诗词等艺术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  李叔同1880年生於天津的一个进士、盐商家庭。小时候的他,知识面就很宽。少年时已擅长吟诗作画,写字刻印。1901年来到上海,在南洋公学读书,是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学生。在读书期间,李叔同仍然从事各种艺术活动。他文才超群,在"泸学堂"的徵文比赛中曾三次获首奖,深得人们的称赞。1905年至1910年间,他在日本东京上野美术专门学校学习西洋画和音乐,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位出国学习音乐、绘画的进步知识分子,同时也是我国最早学习西洋音乐的人。他除了学习作曲理论之外,还主攻钢琴。1906年李叔同在日本编辑、出版了我国最早的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并且在国内发行。他创办刊物的目的就是用音乐唤起民心,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音乐小杂志》中,还刊登了他创作的三首歌曲《我的国》、《春郊赛跑》和《隋堤柳》。1910年3月,李叔同回到祖国,先后任教於天津、上海,同时在《太平洋报》任音乐编辑。1913年任浙江第一师范音乐、美术教员,并兼任南京高等师范的音乐、美术教学工作。1918年到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1942年病逝於福建泉州开元寺。

新华社成都电 (记者余斌)经教育部批准,由四川大学和华西医科大学合并组建的新的四川大学近日宣告成立。这是继1994年原四川大学与原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以后,四川大学进行的又一次高校强强合并。 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在合并大会上,宣读了教育部关于组建新四川大学的决定和学校新任党政领导班子名单。四川大学负责人卢铁城仍继续担任新四川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四川大学和华西医科大学都是国家重点大学,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一定的国际影响。1994年,原四川大学与原成都科技大学在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中率先实行强强合并,成立了四川联合大学(后更名为四川大学),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起过带头、示范作用。此次再度合并,使四川大学与华西医科大学实现了文、理、工、医等学科的优势互补,学校整体实力明显增强。两校合并后,全校教职工达1.2万多人,其中两院院士10人(含特聘院士5人),博士生导师328人,教授900余人。有国家级重点学科7个,“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4个,博士后流动站17个,博士点6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工程中心7个,全校在校学生总数也将增至4.2万余人。雄厚的科研与教学实力为学校成为高水平综合大学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的四川大学为教育部直属高校,由教育部和四川省共建共管

简介: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生于天津,祖籍山西洪洞,民初迁到天津,因其生母本为浙江平湖农家女,故后来李叔同奉母南迁上海,每每自言浙江平湖人,以纪念其先母。精通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和诗词,为现代中国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兴佛教南山律宗,为著名的佛教僧侣。成就:“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中兴南山律宗第11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南洋公学发行的刊物

李叔同(1880-1941)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祖籍浙江,客居天津。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号弘一。 李叔同祖籍浙江省平湖县,清光绪六年(1880年)农历九月二十日出生在天津,父亲李世珍是名进士,与直隶总督李鸿章同年会试,是挚友。李世珍官任吏部主事,又是天津最大盐商,还兼营银号,家财万贯。李叔同为其三姨太所生。在李叔同5岁那年,他父亲去世了。他是在长兄文熙和母亲教导、关怀下成长的。李叔同7岁就有日诵五百,过目不忘的本领。9岁学篆刻,就在这一年,他看到一个戏班演出,激起他对京剧的兴趣,当李叔同长成青年,他在诗词歌赋、金石书画方面,已经有了广博的知识。(张伟明 编文于泰山)

南洋公学成立后几经更名。1910年代后期改为南洋大学。之后又改为上海工业专门学堂。1911年至1912年,唐文治掌校期间,曾把“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改名为“南洋大学堂”。1920年(民国9年)12月,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叶恭绰以交通部所属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北平铁路管理学校、北平邮电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四校散居各地,不便管理,于1921年统一学制,统称交通大学。而分称各校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沪校)、北京学校(平校)、唐山学校(唐校),其中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为总校。校庆4月8日也是取自交通要“四通八达”之意。抗日战争时期,交通大学总部内迁到重庆,唐山分部和北平分部也内迁到贵州平越。

南洋公学为盛宣怀1896年(光绪22年)创建于上海,与北洋大学堂同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大学。“南洋”,泛指华东沿海一带。清末民初,称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各省为“南洋”,称江苏以北沿海各省为“北洋”。1959年7月31日,起源、根植并辉煌于上海“南洋公学”的交通大学完全分立,经教育部批准,分别成立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

  • 索引序列
  • 南洋公学刊物
  • 南洋公学的刊物
  • 南洋公学学生刊物
  • 南洋公学的进步刊物
  • 南洋公学发行的刊物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