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关于高原的论文题目大全

关于高原的论文题目大全

发布时间:

关于高原的论文题目大全

? 在国内刊物发表的部分研究论文:[16] 高原、滕吉文,2005.中国大陆地壳与上地幔地震各向异性研究.地球物理学进展,20(1): 180-185.[15] 高原、梁维、丁香、薛艳、蔡明军、刘希强、苏有锦、彭立国,2004.云南2001年施甸地震的剪切波分裂参数变化特征.地震学报,26(6): 576-582.英文:Gao,Y,Liang,W,Ding,X,Xue,Y,Cai,M,Liu,X,Su,Y & Peng,L, Changes in characteristics of shear-wave splitting of earthquakes in Shidian,Yunnan,C ACTA S Sinica,17(6): 635-[14] 高原、刘希强、梁维、郝平,2004.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SAM)软件系统.中国地震,20(1): 101-107.英文:Gao Yuan,Liu Xiqiang,Liang Wei and Hao Ping, Systematic analysis method of shear-wave splitting: SAM software system,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18(4): 365-[13] 高原、Suzan van der Lee、Domenico Giardini、Jochen Braunmiller、郑斯华,2001.使用振型叠加方法研究1997年11月8日西藏玛尼地震震源机制.地球物理学报,44(增刊): 98-[12] 高原,2000.破裂临界状态下大理岩的剪切波分裂特征.中国地震,16(3): 197-[11] 高原、周蕙兰、马延路,2000.川滇地区地震活动单键群分析.中国地震,16(1): 86-英文:Gao Yuan,Zhou Huilan and Ma Yanlu, SLC analysis on earthquake activity in the regions of Sichuan and Yunnan of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14(3): 277-[10] 高原、李世愚、周蕙兰、刘晓红、刘绮亮,1999.大理岩的剪切波分裂对差应力变化响应的实验研究.地球物理学报,42(6): 778-[09] 高原、郑斯华、周蕙兰,1999.唐山地区快剪切波偏振图象及其变化.地球物理学报,42(2): 228-[08] 高原、郑斯华、周蕙兰、刘振、吴忠良,1997.一个复杂大地震的破裂特征分析.地震学报,19(1)∶1-6英文:Gao Yuan,Zheng Si-hua,Zhou Hui-lan,Liu Zhen and Wu Zhong-liang, Analysis on rupture feature of a great complicated earthquake in K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0(1): 1-6[07] 高原、郑斯华、王培德,1996.海南省东方地区1992年小震群剪切波分裂研究.地球物理学报,39(2)∶221-232.[06] 高原、吴忠良,1995.1993年11月13日堪察加大地震的破裂过程及其构造意义.地球物理学报,38(1)∶55-63.英文:Gao Yuan and Wu Zhong-liang, Rupture process of the 13 November 1993,Kamchatka,M1 earthquake from broadband waveform analysis and its tectonic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38(1): 79-[05] 高原、刘昭军,1995.随机性细胞自动机的地震模拟的动力学含义.中国地震,11(1)∶8-13.英文:Gao Yuan and Liu Zhao-jun, Dynamical implications of earthquake modeling using stochastic cellular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9(4): 379-[04] 高原、吴忠良,1995.用远震体波宽频带记录分析1993年10月2日中国新疆南部 2地震的震源过程.中国地震,11(2)∶147-160.[03] 高原、郑斯华、孙勇,1995.唐山地区地壳裂隙各向异性.地震学报,17(3)∶283-293.英文:Gao Yuan,Zheng Si-hua and Sun Yong, Crack-induced anisotropy in the crust from shear wave splitting observed in Tangshan region,North C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8(3): 351-[02] 高原、郑斯华,1994.唐山地区剪切波分裂研究(Ⅱ)--相关函数分析法,中国地震.10(增刊)∶11-21.英文:Gao Yuan and Zheng Si-hua, Cross correlation function analysis of Shear wave splitting - method and example of its Journal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Research,4(2): 224-[01] 郑斯华、高原,1994.中国大陆岩石层的方位各向异性.地震学报,15(2)∶131-140.英文:Zheng Si-hua and Gao Yuan, Azimuthal anisotropy in lithosphere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from observationa of SKS at CDSN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7(2): 177-在国外刊物发表的部分研究论文:[11] Gao,Y,Hao,P & Crampin,S, SWAS: A shear-wave analysis system for semi-automatic measurement of seismic shear-wave splitting above small P Earth P I,159(1/2): 71- doi:1016/003[10] Wu,J,Crampin,S,Gao,Y,Volti,T and Chen,Y-T, Smaller source earthquakes and improved measuring techniques allow the largest earthquakes in Iceland to be stress-forecast (with hindsight) G J I,166(2): 1293- doi: 1111/1365-246Xx[09] Crampin,S and Gao,Y, Comment on Systematic Analysis of Shear-Wave Splitting in the Aftershock Zone of the 1999 Chi-Chi,Taiwan,Earthquake: Shallow Crustal Anisotropy and Lack of Precursory Changes,by Yungfeng Liu,Ta-Liang Teng,and Yehuda Ben-Z B S S A,95(1): 354-360[08] Gao,Y and Crampin,S, Observations of stress relaxation before G J I,157(2): 578-[07] Crampin,S,Peacock,S,Gao,Y and Chastin,S, The scatter of time-delays in shear-wave splitting above small G J I,156(1): 39-[06] Gao,Y and Crampin,S, Temporal variations of shear-wave splitting in field and laboratory in C J A G 54: 279-[05] Crampin,S,Chastin,S and Gao,Y, Shear-wave splitting in a critical crust: III - preliminary report of multi-variable measurements in active J A G,54: 265-[04] Crampin,S,Gao,Y,Chastin,S,Peacock,S and Jackson,P, Speculations on Earthquake F S R L,74(3):271-273[03] Gao,Y,Wu,Z-L,Liu,Z and Zhou,H-L, Seismic source characteristics of nine strong earthquakes from 1988 to 1990 and earthquake activity since 1970 in the Sichuan-Qinghai-Xizang (Tibet) zone of C Pure A G,157(9): 1423-[02] Gao,Y,Wang,P-D,Zheng,S-H,Wang,M,Chen,Y-T and Zhou,H-L, Temporal changes in shear-wave splitting at an isolated swarm of small earthquakes in 1992 near Dongfang,Hainan Island,southern C G J I,135(1),102-[01] Wu,Z-L and Gao,Y, Scaling law of earthquake energy: a modification in the view of broad frequency Fractals,2(4): 583-

一、最新地理论文选题参考1、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测量与辨识2、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3、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聚与形成机制4、论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地位5、能源地理学——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定量评价及其地理分布6、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7、地理学: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8、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 …9、地理空间数据的可视化10、产业地理集聚与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以北京市制造业为例11、关于地理学的区域性和地域分异研究12、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13、要素禀赋、地理因素与新国际分工14、集成GIS和细胞自动机模型进行地理时空过程模拟与预测的新方法15、地理和贸易16、绿洲地理特征及其气候效应17、产业特征、空间竞争与制造业地理集中——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18、中国21世纪议程与地理学19、对自然地理区划方法的认识与思考20、我国古地理学的形成、发展、问题和共识二、地理论文题目大全1、GIS环境下面向地理特征的制图概括的理论和方法2、分形理论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3、地理科学的信息化与现代化4、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5、华北植物区系地理6、地理数据尺度转换方法研究进展7、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研究进展8、我国土壤动物生态地理研究进展9、河南农区经济发展差异地理影响的小尺度分析10、西方地理学界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研究述评11、烟粉虱不同地理种群的mtDNA COI基因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发育12、新疆黄山东铜陵硫化物矿床Re—Os同位素测定及其地理动力学意义13、地理空间的尺度-结构分析模式探讨14、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15、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16、中国青年大肠癌的发病特点及地理分布17、关于综合地理区划若干问题的探讨18、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制度选择19、金融地理学:国外地理学科研究新动向20、WebGIS中的地理关系数据库模型研究三、热门地理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北京市地理编码数据库的研究2、小熊猫种群遗传结构和地理分化3、计算机网络信息空间(Cyberspace)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4、产业地理集中研究进展5、地理标志的性质和保护模式选择6、伊犁野果林的生态地理特征和群落学问题7、祁连山区降水的地理分布特征8、地理环境演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鄂尔多斯地区晚第四纪以来地理环境演变的研究9、地理生态学的干燥度指数及其应用评述10、从地图到地理信息系统与虚拟地理环境--试论地理学语言的演变11、我国SO_2和NO_X排放强度地理分布和历史趋势12、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13、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生产力的影响 Ⅰ中国森林现实生产力的特征及地理分布格局14、中国城市地理15、三江源地区植被指数下降趋势的空间特征及其地理背景16、中国城市体系的“中心—******模式”:地理与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17、中国城市地理18、湖南省森林植被的碳贮量及其地理分布规律19、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地理分布的影响及对策20、地理和贸易四、关于地理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北方近50年温度和降水极端事件变化2、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3、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4、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5、我国湿地研究进展——献给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成立40周年6、地理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7、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多样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8、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界定及其生态问题9、基础地理数据库的持续更新问题10、景观生态战略点识别方法与理论地理学的表面模型11、植物区系地理12、地理位置与优惠政策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贡献13、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14、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理论研究15、基础地理数据库的持续更新问题16、城市地理分形研究的回顾与前瞻17、植物区系地理18、地理科学的中国进展与国际趋势19、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20、分形理论在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五、比较好写的地理论文题目1、从地理空间到地理网络空间的变化趋势--兼论西方学者关于电信对地区影响的研究2、人文地理学"空间"内涵的演进3、中国氨的排放强度地理分布4、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地理区划5、谈地理科学的内容及研究方法:(在1991年4月6日中国地理学会6、生态地理区域界线划分的指标体系7、栓皮栎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地理分布研究8、经验地理解法官的思维和行为——波斯纳《法官如何思考》译后9、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10、西南区野生狗牙根遗传多样性的ISSR标记与地理来源分析11、四川省农作物生产力的地理分布12、论地理空间形象思维——空间意象的发展13、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中国大陆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空间分布及环境因素分析14、产业地理集中度测度方法研究15、产业集聚:地理学与经济学主流观点的对比16、人文主义与后现代化主义之兴起及西方新区域地理学之发展17、我国20世纪地理学发展回顾及新世纪前景展望--祝贺中国地理学会创立90周年18、马氏珠母贝不同地理种群内自繁和种群间杂交子一代形态性状参数及相关性分析19、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黄、渤海3个野生地理群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DNA分析20、家蚕不同地理品种分子系统学研究

西藏旅游网站毕业论文的目的与意义

关于高原的论文题目

? 在国内刊物发表的部分研究论文:[16] 高原、滕吉文,2005.中国大陆地壳与上地幔地震各向异性研究.地球物理学进展,20(1): 180-185.[15] 高原、梁维、丁香、薛艳、蔡明军、刘希强、苏有锦、彭立国,2004.云南2001年施甸地震的剪切波分裂参数变化特征.地震学报,26(6): 576-582.英文:Gao,Y,Liang,W,Ding,X,Xue,Y,Cai,M,Liu,X,Su,Y & Peng,L, Changes in characteristics of shear-wave splitting of earthquakes in Shidian,Yunnan,C ACTA S Sinica,17(6): 635-[14] 高原、刘希强、梁维、郝平,2004.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SAM)软件系统.中国地震,20(1): 101-107.英文:Gao Yuan,Liu Xiqiang,Liang Wei and Hao Ping, Systematic analysis method of shear-wave splitting: SAM software system,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18(4): 365-[13] 高原、Suzan van der Lee、Domenico Giardini、Jochen Braunmiller、郑斯华,2001.使用振型叠加方法研究1997年11月8日西藏玛尼地震震源机制.地球物理学报,44(增刊): 98-[12] 高原,2000.破裂临界状态下大理岩的剪切波分裂特征.中国地震,16(3): 197-[11] 高原、周蕙兰、马延路,2000.川滇地区地震活动单键群分析.中国地震,16(1): 86-英文:Gao Yuan,Zhou Huilan and Ma Yanlu, SLC analysis on earthquake activity in the regions of Sichuan and Yunnan of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14(3): 277-[10] 高原、李世愚、周蕙兰、刘晓红、刘绮亮,1999.大理岩的剪切波分裂对差应力变化响应的实验研究.地球物理学报,42(6): 778-[09] 高原、郑斯华、周蕙兰,1999.唐山地区快剪切波偏振图象及其变化.地球物理学报,42(2): 228-[08] 高原、郑斯华、周蕙兰、刘振、吴忠良,1997.一个复杂大地震的破裂特征分析.地震学报,19(1)∶1-6英文:Gao Yuan,Zheng Si-hua,Zhou Hui-lan,Liu Zhen and Wu Zhong-liang, Analysis on rupture feature of a great complicated earthquake in K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0(1): 1-6[07] 高原、郑斯华、王培德,1996.海南省东方地区1992年小震群剪切波分裂研究.地球物理学报,39(2)∶221-232.[06] 高原、吴忠良,1995.1993年11月13日堪察加大地震的破裂过程及其构造意义.地球物理学报,38(1)∶55-63.英文:Gao Yuan and Wu Zhong-liang, Rupture process of the 13 November 1993,Kamchatka,M1 earthquake from broadband waveform analysis and its tectonic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38(1): 79-[05] 高原、刘昭军,1995.随机性细胞自动机的地震模拟的动力学含义.中国地震,11(1)∶8-13.英文:Gao Yuan and Liu Zhao-jun, Dynamical implications of earthquake modeling using stochastic cellular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9(4): 379-[04] 高原、吴忠良,1995.用远震体波宽频带记录分析1993年10月2日中国新疆南部 2地震的震源过程.中国地震,11(2)∶147-160.[03] 高原、郑斯华、孙勇,1995.唐山地区地壳裂隙各向异性.地震学报,17(3)∶283-293.英文:Gao Yuan,Zheng Si-hua and Sun Yong, Crack-induced anisotropy in the crust from shear wave splitting observed in Tangshan region,North C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8(3): 351-[02] 高原、郑斯华,1994.唐山地区剪切波分裂研究(Ⅱ)--相关函数分析法,中国地震.10(增刊)∶11-21.英文:Gao Yuan and Zheng Si-hua, Cross correlation function analysis of Shear wave splitting - method and example of its Journal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Research,4(2): 224-[01] 郑斯华、高原,1994.中国大陆岩石层的方位各向异性.地震学报,15(2)∶131-140.英文:Zheng Si-hua and Gao Yuan, Azimuthal anisotropy in lithosphere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from observationa of SKS at CDSN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7(2): 177-在国外刊物发表的部分研究论文:[11] Gao,Y,Hao,P & Crampin,S, SWAS: A shear-wave analysis system for semi-automatic measurement of seismic shear-wave splitting above small P Earth P I,159(1/2): 71- doi:1016/003[10] Wu,J,Crampin,S,Gao,Y,Volti,T and Chen,Y-T, Smaller source earthquakes and improved measuring techniques allow the largest earthquakes in Iceland to be stress-forecast (with hindsight) G J I,166(2): 1293- doi: 1111/1365-246Xx[09] Crampin,S and Gao,Y, Comment on Systematic Analysis of Shear-Wave Splitting in the Aftershock Zone of the 1999 Chi-Chi,Taiwan,Earthquake: Shallow Crustal Anisotropy and Lack of Precursory Changes,by Yungfeng Liu,Ta-Liang Teng,and Yehuda Ben-Z B S S A,95(1): 354-360[08] Gao,Y and Crampin,S, Observations of stress relaxation before G J I,157(2): 578-[07] Crampin,S,Peacock,S,Gao,Y and Chastin,S, The scatter of time-delays in shear-wave splitting above small G J I,156(1): 39-[06] Gao,Y and Crampin,S, Temporal variations of shear-wave splitting in field and laboratory in C J A G 54: 279-[05] Crampin,S,Chastin,S and Gao,Y, Shear-wave splitting in a critical crust: III - preliminary report of multi-variable measurements in active J A G,54: 265-[04] Crampin,S,Gao,Y,Chastin,S,Peacock,S and Jackson,P, Speculations on Earthquake F S R L,74(3):271-273[03] Gao,Y,Wu,Z-L,Liu,Z and Zhou,H-L, Seismic source characteristics of nine strong earthquakes from 1988 to 1990 and earthquake activity since 1970 in the Sichuan-Qinghai-Xizang (Tibet) zone of C Pure A G,157(9): 1423-[02] Gao,Y,Wang,P-D,Zheng,S-H,Wang,M,Chen,Y-T and Zhou,H-L, Temporal changes in shear-wave splitting at an isolated swarm of small earthquakes in 1992 near Dongfang,Hainan Island,southern C G J I,135(1),102-[01] Wu,Z-L and Gao,Y, Scaling law of earthquake energy: a modification in the view of broad frequency Fractals,2(4): 583-

一、最新地理论文选题参考1、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测量与辨识2、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3、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聚与形成机制4、论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地位5、能源地理学——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定量评价及其地理分布6、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7、地理学: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8、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 …9、地理空间数据的可视化10、产业地理集聚与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以北京市制造业为例11、关于地理学的区域性和地域分异研究12、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13、要素禀赋、地理因素与新国际分工14、集成GIS和细胞自动机模型进行地理时空过程模拟与预测的新方法15、地理和贸易16、绿洲地理特征及其气候效应17、产业特征、空间竞争与制造业地理集中——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18、中国21世纪议程与地理学19、对自然地理区划方法的认识与思考20、我国古地理学的形成、发展、问题和共识二、地理论文题目大全1、GIS环境下面向地理特征的制图概括的理论和方法2、分形理论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3、地理科学的信息化与现代化4、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5、华北植物区系地理6、地理数据尺度转换方法研究进展7、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研究进展8、我国土壤动物生态地理研究进展9、河南农区经济发展差异地理影响的小尺度分析10、西方地理学界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研究述评11、烟粉虱不同地理种群的mtDNA COI基因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发育12、新疆黄山东铜陵硫化物矿床Re—Os同位素测定及其地理动力学意义13、地理空间的尺度-结构分析模式探讨14、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15、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16、中国青年大肠癌的发病特点及地理分布17、关于综合地理区划若干问题的探讨18、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制度选择19、金融地理学:国外地理学科研究新动向20、WebGIS中的地理关系数据库模型研究三、热门地理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北京市地理编码数据库的研究2、小熊猫种群遗传结构和地理分化3、计算机网络信息空间(Cyberspace)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4、产业地理集中研究进展5、地理标志的性质和保护模式选择6、伊犁野果林的生态地理特征和群落学问题7、祁连山区降水的地理分布特征8、地理环境演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鄂尔多斯地区晚第四纪以来地理环境演变的研究9、地理生态学的干燥度指数及其应用评述10、从地图到地理信息系统与虚拟地理环境--试论地理学语言的演变11、我国SO_2和NO_X排放强度地理分布和历史趋势12、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13、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生产力的影响 Ⅰ中国森林现实生产力的特征及地理分布格局14、中国城市地理15、三江源地区植被指数下降趋势的空间特征及其地理背景16、中国城市体系的“中心—******模式”:地理与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17、中国城市地理18、湖南省森林植被的碳贮量及其地理分布规律19、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地理分布的影响及对策20、地理和贸易四、关于地理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北方近50年温度和降水极端事件变化2、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3、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4、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5、我国湿地研究进展——献给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成立40周年6、地理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7、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多样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8、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界定及其生态问题9、基础地理数据库的持续更新问题10、景观生态战略点识别方法与理论地理学的表面模型11、植物区系地理12、地理位置与优惠政策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贡献13、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14、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理论研究15、基础地理数据库的持续更新问题16、城市地理分形研究的回顾与前瞻17、植物区系地理18、地理科学的中国进展与国际趋势19、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20、分形理论在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五、比较好写的地理论文题目1、从地理空间到地理网络空间的变化趋势--兼论西方学者关于电信对地区影响的研究2、人文地理学"空间"内涵的演进3、中国氨的排放强度地理分布4、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地理区划5、谈地理科学的内容及研究方法:(在1991年4月6日中国地理学会6、生态地理区域界线划分的指标体系7、栓皮栎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地理分布研究8、经验地理解法官的思维和行为——波斯纳《法官如何思考》译后9、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10、西南区野生狗牙根遗传多样性的ISSR标记与地理来源分析11、四川省农作物生产力的地理分布12、论地理空间形象思维——空间意象的发展13、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中国大陆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空间分布及环境因素分析14、产业地理集中度测度方法研究15、产业集聚:地理学与经济学主流观点的对比16、人文主义与后现代化主义之兴起及西方新区域地理学之发展17、我国20世纪地理学发展回顾及新世纪前景展望--祝贺中国地理学会创立90周年18、马氏珠母贝不同地理种群内自繁和种群间杂交子一代形态性状参数及相关性分析19、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黄、渤海3个野生地理群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DNA分析20、家蚕不同地理品种分子系统学研究

关于通信原理的论文题目大全

怎么给你呢?

现化通信技术给我们带来方便太多了,从以前为了传输信号用的风火台点狼烟到现在用电话和手机。从以前亲眼看到几百米景物到现在电视捍几千米几千公里里景物。从一个人讲话小范围几十人听到现在几万人或几亿人都能听的音视。从人记录信息甲骨文到现在计算机打印等

学术堂最新整理了一部分关于通信工程毕业论文的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LTE多层组网负荷均衡策略研究  基于WIFI的无线监控报警系统  智能家居照明系统设计  面向高速铁路的无线信道模型研究  基于训练序列的OFDM系统同步技术的研究  MIMO通信系统中传输技术的研究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监控系统的设计  无线通信中MIMO系统空时编码的性能研究  LTE技术在轨道交通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电力通信网络中的信息通信技术研究  变电站自动化通信网络的研究与设计  GSM-R网络在湘桂柳南铁路电气化改造中的应用研究  大数据分析在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中的应用研究  无线通信系统选择分集技术研究  基于Android字符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多载波OFDM信号接收机的频率偏差补偿设计与分析  面向5G通信的射频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电力通信网的信息安全技术研究  某高校校园网络安全实施方案设计与实现

关于蚕的论文题目大全高中

歌颂老师的主题比较好

小蚕刚从卵里孵出来时,要特别小心对它,用比较嫩的桑时喂它,换桑叶的时候用很软的毛笔来移动它,要注意力量;有时桑叶太干燥,不细心就会在换桑时的过程中把小蚕留在要丢弃的桑叶上。小的时候难养一点,长大些就好办了。 等它要结茧子的时候,拿些麦秆子札成枝枝桠桠的型状就可以了。 破茧后,把它们一起放在一个盒子里,它们会在一起交尾,然后产卵。有时因为养的蚕少,所以破茧的时候蛾子会有落单的,但不用担心,只要有一对蚕成功,相信也够你养了。 桑叶要新鲜的,也可以每次采集一塑料袋,分次每天用几张,其余的洒点水装在冰箱里保鲜。采来的叶子会有一定的灰尘,可以洗净后凉干,一定要凉干,不然小蚕或大蚕吃了会拉肚子的,说不定还会翘辫子。调桑 喂饲前应将桑叶进行适当整理、切桑,以便于给桑。不良叶的选除、片叶的叠理、全叶全芽的切桑、用桑的称量等均属于调桑的范围。有的蚕室辟有专门用于调桑的房间称调桑间、用于选叶、切桑的台板称作调桑板。收蚁至3龄起蚕饷食,因为蚕体小,为便于给桑均匀和容易取食,一般将桑叶切成正方形的方块叶。方块叶的大小与蚕体发育程度相适应,其边长约等于蚕体长度的5~2倍。3龄中后期改为粗切。4龄用片叶。5龄用片叶和新梢叶或条桑。给桑 包括给桑回数与给桑量。给桑是给蚕喂饲桑叶,即将调好的桑叶均匀地撒布在蚕座上喂蚕,称作给桑,这是养蚕的基本作业。给桑回数,是指1d给几次桑,1d给三次的叫三回育,给四次的叫四回育。目前生产上一般实行1d三回育或1d四回育。给桑量,一般由食下量,食下率的测算数据与养蚕实践经验综合确定,同时还与蚕座面积有关。在较为标准的蚕座面积前提下,饲育1盒蚕种25000条蚕的给桑量,一龄约为5kg,二龄75kg,三龄25kg,四龄5kg,五龄5kg,全龄合计5kg。实际饲育盒种用桑量在600~700kg之间。蚕品种与养蚕季节不同,用桑量也有较大开差。春季养春用品种,用桑量需700kg左右;夏秋季养夏蚕用品种用桑量需550kg左右;养早秋蚕品种用桑量需500kg左右;养中晚秋蚕品种用桑量需540kg左右。给桑量的掌握,需视蚕品种、蚕期、蚕座面积、饲育形式等条件,具体量化到逐龄、逐日、逐回。实际操作时,可采取定量给桑或者将两者结合起来斟酌确定。止桑 各龄眠前的最后一次给桑。如就个体来说,指蚕已静止不动,停止食桑,进入就眠状态;但就群体而言,因个体间发育略有开差,就眠时间亦有迟早。因此为了防止饿眠,止桑时间亦适当偏迟,一般以蚕座中仅有极少数迟眠蚕时方可止桑。生产上通常采取给蚕座匀撒一层焦糠或新鲜石灰粉的办法,来达到止桑的目的,并借以促使眠座干燥,防止少数早起的蚕摄食干瘪的残桑。蚕座与蚕座面积 蚕座是生长活动的场所,以蚕匾作为饲育容器为例,一二龄期需先在匾内铺上一张聚乙烯塑料薄膜,再垫上一张白报纸或灰报纸,然后再将蚕放置其上,给桑喂养放置好的面积,则为蚕座面积。蚕座面积应适应蚕的生长发育,调整扩大。面积过小,蚕头过密,容易造成食桑不足、不匀,蚕体发育不壮、不齐;面积过大,蚕头过稀,又会造成蚕室蚕具、桑叶与劳动力的消费。饲育密度,与蚕座面积同义,指的是单位面积饲育的蚕头数。现行l盒蚕种25000粒良卵孵化收蚁后的蚕座面积,-般为:l龄4--2龄2m2、2龄2-4m2、3龄4-10m2、4龄l0-20m2、5龄20-35m2。定座与匀座 根据收蚁,饲养数量和适当的饲育密度要求,将蚁蚕,有时也泛指各龄蚕放置在一定的蚕座面积上。定座后,由于蚕体爬动或因给桑不当,造成蚕座内蚕头分布疏密不匀,需要借助蚕筷或者直接用手连蚕带叶从过密处移放过稀处,达到蚕头分布均匀,确保群体发育整齐度。扩座与分匣 适应蚕的生长发育,适时地扩大蚕座面积,在同一蚕匾内扩大放蚕面积叫作扩座,一只蚕匾已放置不下,需移放到另-只空匾饲养叫作分匾。稚蚕期龄期经过短,生长速度快,蚕体平面积对前龄的增长倍数:一龄为5倍,二龄为4倍,三龄为3.5倍,几乎每隔12h蚕体平面积就要增长l倍,在每天给桑回数仅有2-3次的情况,需特别注意做到超前扩座。提青分批 各龄蚕在经过少食期、中食期、盛食期、减食期后,进入即将就眠的将眠期与眠期。将眠区与刚入眠的蚕,体躯缩短,头胸部鼓胖、体色乳黄有油光。而尚处于食桑阶段的蚕,其体躯相对细长,体色较青。群体发育过程中,当一半左右的蚕已经将眠或入眠,-半左右的蚕仍在爬行食桑,为了下一个龄期容易进行技术处理,确保各批(匾)蚕发育齐-,就要采取加网给桑的办法,把仍在食桑中的青头更换出来,放到另一只蚕匾中去,这一作业就称提青分批。而当绝大部分个体已经入眠,仅有少数蚕仍在游移觅食,则应将其拾出另放,生产习惯上俗称拾青头或拾迟眠蚕。与大批发育进度开差过大的迟眠蚕,应予淘汰。眠起处理 是饲养过程中的主要技术环节,其内容包括加眠网、眠除、提青分批等眠起处理;止桑、拣迟眠蚕、眠中保护等眠中处理;撒防僵粉、加网、饷食等起蚕处理。饷食 二、三、四、五龄龄初即上龄蚕眠起脱皮后和第一次给桑,习惯上称为饷食。饷食前需先给蚕体蚕座撒上一层防僵粉,撒一层焦糠,然后加覆蚕网并行给桑,以利于蚕病防治和除沙作业。在群体发育相当整齐的前提下,以95%左右的个体已经脱皮起身,头部即蚕农俗称的嘴巴由灰白色经淡褐色至黑褐色,为饷食适期。饷食过早,易使蚕的口器受到损害;饷食过迟,又会使部分早起蚕陷于饥饿状态。大面积生产在群体发育开差不大的情况下,一般采取"等等齐"的做法,即等到全部或绝大部分蚕已脱皮起身后才给桑饷食。五龄龄初的第一次给桑,习惯上又称为大眠开叶。除沙 除去积存在蚕座中的残桑、蚕粪、眠起脱皮后的蚕蜕等不洁物,俗称蚕沙或桑夷 沙。蚕座中桑夷 沙积存过多过厚,就会使蚕座发生蒸热,发散出不良气体,并容易滋生病原微生物,传染蚕病,故必须适时除去桑夷 沙,以保持蚕座清洁干燥。除沙按作业时点可分为起除、中除、眠除。各龄龄初即蚕蜕皮后的第一次除沙,称为起除;各龄龄末蚕将就眠,为求眠中蚕座清洁干燥,于就眠前除沙称为眠除;龄中各次除沙,称为中除。为减少蚕体损伤和遗失蚕,一般一龄只眠除一次,二龄起除、眠除各一次,三龄起、中、眠除各一次;四五龄隔日一次或一日一次,采用条桑喂饲可减少除沙次数或了不除沙。除沙方法:给桑前先给蚕座撒上焦糠(四五龄时可以不撒),然后加覆蚕网,再将桑叶均匀地撒布在网上,待给桑取食一二次后于下次给桑前将网抬起,把网下的桑夷 沙除去。 蚕粪 又称蚕沙,是蚕食桑后排泄出来的粪便。色墨绿,呈颗粒状,其大小随着龄期递进而增大,一龄时小如细沙,至五龄盛食期大如绿豆,饲养1盒蚕种(10g蚁量,25000条蚕),全龄期可获得100-150kg新鲜蚕粪,风干后可得到50-55kg风干蚕沙或45kg左右的干燥蚕沙。蚕粪组成;粗蛋白质占7%、粗脂肪占7%/粗纤维占19%、可溶性无氮物占45%、灰分占6%。蚕粪富含营养成分,是上等的肥料和猪、羊、鱼的理想饲料。蚕粪还富含叶绿素和维生素E、K果胶等,是提取这些化学物品较为经济的原料。蚕粪还用来制作蚕沙枕头,据认为具有清凉和降血压等效果。  伏桑夷蚕与遗失蚕 蚕座冷湿,给桑过多,除沙不及时等造成蚕座内桑夷沙较厚,致使部分个体仍滞留在桑夷沙内食桑活动。这部分个体称为伏桑夷蚕。除沙时不当心,就会将一部分伏桑夷蚕随着蚕沙一起倒掉。生产上一般将所有不明原因、无法记载而减少的蚕头个体数即个体数统称为遗失蚕。这要从历史的原因来说,大约距今8万年以前,地球上就已经有桑树一类的植物了。桑树最早是生长的亚热带地区,是常绿植物,后来到温带地区,才慢慢变成落叶植物的。桑树是高大的乔大,叶子长得又大又茂盛,许多昆虫寄生在它上面生活,蚕就是吃桑树叶子的一种昆虫。 蚕生来不一定非要吃桑叶,到目前为止,蚕能吃的叶子不下20种,如蒲公英、榆树叶、生菜叶、莴荀叶等等,但是蚕最爱吃的还是桑叶,这是因为蚕以桑叶为食的时间最长,一代一代地繁殖在桑树上,逐渐形成了最习惯于吃桑叶的特性,也变成了遗传性。 为了研究蚕为什么最爱吃桑叶,科学家曾做过实验,把桑叶经过高温干馏后,得到一种有挥发性、散发出很像薄荷类气味的油性物质,把它滴在纸上,在30厘米以外的蚕闻到这种气味以后,就很快地爬过来。可见这种气味是天最熟悉的信息。 蚕是靠它的嗅觉和味觉器官来辨别桑叶气味的,如果破坏了这些嗅觉和味觉器官,它就无法辨认桑叶的气味,这样随便吃些其他植物的叶子它也能生存的。

浅谈蚕病防治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蚕病危害至今仍在困扰着养蚕生产,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蚕病危害仍是夺取蚕茧和蚕种优质高产,巩固和稳步发展蚕业生产,提高整个蚕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益的一个重要措施。结合当前农村养蚕生产中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点看法。1蚕病危害依然较为严重随着我国蚕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地蚕业科技人员大力宣传推广新成果、新技术、新蚕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蚕病防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伴随着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养蚕生产向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转移,增加了一些新蚕区,蚕农缺乏养蚕新技术,蚕业科技的普及跟不上生产的发展,新蚕区蚕病危害也随之出现。根据我们在蚕业主产区的调查,家蚕病毒病、真菌病、细菌病等病害各地都有发生,病毒病特别是血液型脓病呈流行趋势,真菌病和细菌病在个别地区危害也较为严重。最近几年来,农药、化工行业发展很快,乡镇工业的兴起使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氟污染中毒及工业废气中毒现象较多;加上近年来农林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上大量使用农药治虫,导致蚕中毒的恶性事件日益增多,给蚕作安全带来极大危害。总之,要在当前不能忽视蚕病危害的严重性,必须把蚕病防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有效控制蚕病危害。2蚕病发生原因剖析1消毒防病使用蚕药不规范农村养蚕对蚕病防治工作总的来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忽视或放松“预防为主”的方针。由于茧价波动大、劳动力等方面的原因,不少蚕农不愿在消毒防病工作投人,不消毒、少用药或不用药,对蚕病危害任其自然。同时,一些地区蚕药市场混乱,伪劣蚕药混迹于当地蚕药市场,而有一些蚕药经营者利用蚕农急于寻找“蚕有病一用就好的蚕药”的良好愿望,大量引进所谓对脓病等病毒病有效的治疗药剂,所谓又治病又增丝的药剂,将蚕病防治工作导向歧途,致使蚕病危害得不到有效控制,蚕农蒙受经济损失。2病原严重污染养蚕环境养蚕过程中管理粗放,如密饲又不及时除沙,不提青不分批,不注意淘汰弱小蚕和病蚕等,增加蚕座内传染的机会;桑叶贮放在养蚕室内,增加了病原污染桑叶给蚕食下反复感染的机会;不注意通风排湿,蚕在高温多湿的饲养环境中,造成蚕体虚弱,对疾病抵抗力和抗逆力下降;不及时定点处理好蚕沙和病蚕,乱抛病蚕,乱堆放蚕沙,有的甚至用来喂养家禽家畜,使各种病原进一步扩散,污染养蚕环境;采茧后旧草龙(娱蛤簇)不及时烧毁,甚至有的养蚕户将旧草龙存放到下一蚕期或下一年再用;大部分使用方格簇的农户,用了多年也未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致使病原长期滞留在室内外养蚕环境中。有的地方养蚕用水被污染,从而更加剧了病原的反复传播。3桑园管理不善由于茧丝行业滑坡,蚕茧价格大起大落,严重挫伤了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桑园失管现象普遍存在。由此造成叶质差,影响到蚕的体质,抗病力、抗逆力减弱;桑园虫害严重,得不到及时防治,增加了害虫与蚕之间的病原交叉传染的机会,蚕病发生增多。同时,由于自然环境遭受化学农药的污染,导致蚕中毒的现象呈上升趋势。3控制蚕病危害的对策目前除可应用灭蚕蝇可有效地防治蝇蛆病,应用克蚕菌胶囊等抗生素类药防治细菌病外,其它蚕病只能立足于消毒预防。因此,必须加强科普宣传力度,积极引导蚕农实施以消毒为主的蚕病综合防治策略,把蚕病防治技术与饲养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11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染途径1认真做好蚕室及其周围环境、贮桑室、蚕具的消毒工作。在认真清洗的基础上,进行药物消毒。消毒药物的选择,一定要选用高效广谱的消毒药物,如蚕用消毒净、消杀精、消特灵等。消毒时严格按使用方法进行操作。不仅要重视养蚕前消毒,而且对蚕期中消毒和蚕期后回山消毒也不能忽视,把消毒工作贯穿于养蚕生产全过程。饲养中严格分批提青,隔离与淘汰弱小蚕和病蚕。采用新鲜石灰粉、灭僵灵等按规范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减少蚕座内相互传染的机会,控制病毒病、真菌病的危害。2认真处理好三大污染源:病蚕、蚕沙、旧簇。发现病蚕应立即拾出,投人消毒缸中,严禁用病蚕或发病蚕的蚕沙喂养家禽家畜,防止病原体扩散。蚕沙要及时制成堆肥充分发酵,利用生物热杀灭病原;未经堆沤的蚕沙,不能直接施人桑田或农田,更不能在蚕室或桑田附近摊晒蚕沙,防止病原体飞逸散播。旧簇具要分别情况进行处理,旧草龙在采茧后应立即烧毁,不要将旧草龙随意放在室外,更不要将旧草龙留作下期蚕上簇之用;方格簇是多年使用的簇具,已经损坏不能使用的应立即烧毁,还可继续使用的应经熏烟消毒后,将其整理好集中保存在室内。3建立健全防病卫生制度。如给桑前、除沙后要洗手;桑叶筐和除沙筐要严格分开并定期消毒;蚕室门口要有浅的石灰坑,坑内石灰粉要经常保持新鲜,进出蚕室需经石灰坑消毒;蚕室内放置病蚕用的消毒缸;贮桑室要经常冲洗消毒等。L4防除桑园害虫,减少蚕与野外昆虫的病原交叉传染。采回的桑叶应放在专用的贮桑室内,切忌桑叶堆放在蚕室内,以防病原体污染桑叶。并可采用蚕用消毒净1《拟)倍水溶液或3%有效氯漂白粉液(或漂粉精液)进行桑叶叶面消毒。2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蚕儿体质消毒工作虽然是目前蚕业生产中控制蚕病危害的有效的手段,但即使经过充分消毒,也只能把养蚕环境中的病原体降低至最低感染剂量以下,不可能将病原体完全消灭。在消毒的当时或较短的时间内病原体很少,但随着养蚕操作活动的不断扩大以及其它原因,病原体可通过蚕体繁殖、蚕室外病原体通过养蚕生产活动或空气飘移进人蚕室污染桑叶。因此,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条件,增强蚕体抗病力和抗逆力,就显得极为重要。首先要因地制宜地合理安排养蚕布局,尽可能避开大田农业用药期;选用推广抗病力和抗逆力强的蚕品种;饲养中根据蚕的生理特征,创造适宜蚕生长发育的的条件,尽可能保持蚕室适温适湿,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蚕座干燥清洁;加强桑园肥培管理,提供适熟、新鲜、营养丰富、无污染的桑叶,做好眠起处理。在养蚕过程中,注意对症使用蚕药,如添食克蚕菌胶囊等抗生素类药防治细菌病,可以预防病毒病的发生;用灭蚕蝇防治蝇蛆病等。3正确选用蚕用药剂目前养蚕生产中使用的蚕用药剂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消毒药剂,有甲醛制剂(如福尔马林)和氯制剂(如蚕用消毒净、消杀精、消特灵、灭僵灵等)。福尔马林、蚕用消毒净、消杀精等是高效广谱消毒剂,可用于蚕室蚕具或叶面消毒,灭僵灵用于蚕体蚕座消毒。第二类是治疗药剂,抗生素类药(如克蚕菌胶囊等)主要用于防治细菌病,灭蚕蝇用于防治蝇蛆病。第三类是生理调节剂药,如蚕用蜕皮激素溶液等。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蚕区选用蚕药,要根据蚕药的性能、当地蚕病发生情况、养蚕的技术水平、设备条件以及气候等因素综合考虑,以对症、安全、药效稳定、便于使用为原则。4蚕病发生后的应急措施蚕病发生后首先进行正确的诊断,确定是什么病,分析发病的原因,然后采用相应的措施。①病毒病(如血液型脓病和中肠型脓病):无有效的治疗药剂,只能消毒预防,除做好蚕期前、蚕期中的正常消毒工作外,发现该病要及时拾出病蚕,每天用新鲜石灰粉或灭僵灵进行蚕座消毒,至该病得到控制为止。②真菌病(如白僵病、绿僵病和曲霉病):发现该病要及时拾出病蚕,注意蚕室通风排湿,调节好养蚕环境的温湿度,每天撒灭僵灵等药剂进行蚕体蚕座消毒,至该病得到控制为止。③细菌病:及时拾出病蚕,选用克蚕菌胶囊等抗生素类药进行防治。④蝇蛆病:从4龄起蚕开始至上簇,规范使用灭蚕蝇防治。⑤化学农药中毒症:要正确诊断、查清毒源,拾出中毒蚕,中毒轻者通过及时改善饲养环境,改饲无污染桑叶可减轻损失。如氟化物污染桑叶或有机磷农药污染桑叶,把被污染的桑叶经石灰浆处理后喂蚕,可减轻危害。总而言之,蚕病防治工作在各级蚕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和组织下,加强蚕业科技的普及,让广大蚕农了解和掌握新的养蚕技术,重视蚕病防治的必要性。行动上实施以消毒为中心的综合防治蚕病的配套技术,正确选用蚕用药剂,定能有效控制蚕病的危害,巩固和稳步发展蚕桑生产。

关于高原的论文题目有哪些

一、最新地理论文选题参考1、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测量与辨识2、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3、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聚与形成机制4、论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地位5、能源地理学——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定量评价及其地理分布6、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7、地理学: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8、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 …9、地理空间数据的可视化10、产业地理集聚与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以北京市制造业为例11、关于地理学的区域性和地域分异研究12、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13、要素禀赋、地理因素与新国际分工14、集成GIS和细胞自动机模型进行地理时空过程模拟与预测的新方法15、地理和贸易16、绿洲地理特征及其气候效应17、产业特征、空间竞争与制造业地理集中——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18、中国21世纪议程与地理学19、对自然地理区划方法的认识与思考20、我国古地理学的形成、发展、问题和共识二、地理论文题目大全1、GIS环境下面向地理特征的制图概括的理论和方法2、分形理论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3、地理科学的信息化与现代化4、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5、华北植物区系地理6、地理数据尺度转换方法研究进展7、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研究进展8、我国土壤动物生态地理研究进展9、河南农区经济发展差异地理影响的小尺度分析10、西方地理学界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研究述评11、烟粉虱不同地理种群的mtDNA COI基因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发育12、新疆黄山东铜陵硫化物矿床Re—Os同位素测定及其地理动力学意义13、地理空间的尺度-结构分析模式探讨14、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15、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16、中国青年大肠癌的发病特点及地理分布17、关于综合地理区划若干问题的探讨18、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制度选择19、金融地理学:国外地理学科研究新动向20、WebGIS中的地理关系数据库模型研究三、热门地理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北京市地理编码数据库的研究2、小熊猫种群遗传结构和地理分化3、计算机网络信息空间(Cyberspace)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4、产业地理集中研究进展5、地理标志的性质和保护模式选择6、伊犁野果林的生态地理特征和群落学问题7、祁连山区降水的地理分布特征8、地理环境演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鄂尔多斯地区晚第四纪以来地理环境演变的研究9、地理生态学的干燥度指数及其应用评述10、从地图到地理信息系统与虚拟地理环境--试论地理学语言的演变11、我国SO_2和NO_X排放强度地理分布和历史趋势12、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13、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生产力的影响 Ⅰ中国森林现实生产力的特征及地理分布格局14、中国城市地理15、三江源地区植被指数下降趋势的空间特征及其地理背景16、中国城市体系的“中心—******模式”:地理与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17、中国城市地理18、湖南省森林植被的碳贮量及其地理分布规律19、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地理分布的影响及对策20、地理和贸易四、关于地理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北方近50年温度和降水极端事件变化2、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3、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4、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5、我国湿地研究进展——献给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成立40周年6、地理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7、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多样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8、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界定及其生态问题9、基础地理数据库的持续更新问题10、景观生态战略点识别方法与理论地理学的表面模型11、植物区系地理12、地理位置与优惠政策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贡献13、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14、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理论研究15、基础地理数据库的持续更新问题16、城市地理分形研究的回顾与前瞻17、植物区系地理18、地理科学的中国进展与国际趋势19、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20、分形理论在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五、比较好写的地理论文题目1、从地理空间到地理网络空间的变化趋势--兼论西方学者关于电信对地区影响的研究2、人文地理学"空间"内涵的演进3、中国氨的排放强度地理分布4、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地理区划5、谈地理科学的内容及研究方法:(在1991年4月6日中国地理学会6、生态地理区域界线划分的指标体系7、栓皮栎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地理分布研究8、经验地理解法官的思维和行为——波斯纳《法官如何思考》译后9、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10、西南区野生狗牙根遗传多样性的ISSR标记与地理来源分析11、四川省农作物生产力的地理分布12、论地理空间形象思维——空间意象的发展13、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中国大陆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空间分布及环境因素分析14、产业地理集中度测度方法研究15、产业集聚:地理学与经济学主流观点的对比16、人文主义与后现代化主义之兴起及西方新区域地理学之发展17、我国20世纪地理学发展回顾及新世纪前景展望--祝贺中国地理学会创立90周年18、马氏珠母贝不同地理种群内自繁和种群间杂交子一代形态性状参数及相关性分析19、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黄、渤海3个野生地理群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DNA分析20、家蚕不同地理品种分子系统学研究

《安塞腰鼓》《草原》

  • 索引序列
  • 关于高原的论文题目大全
  • 关于高原的论文题目
  • 关于通信原理的论文题目大全
  • 关于蚕的论文题目大全高中
  • 关于高原的论文题目有哪些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