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贵州民族研究期刊点评文章

贵州民族研究期刊点评文章

发布时间:

贵州民族研究期刊点评文章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发起了中国最早的一个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把经过五四运动锻炼的优秀青年组织起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请发消息给我,并附上问题的连接,谢谢

1、《梁宗岱纯诗系统论》,《文艺研究》,2004年2期(cssci期刊)2、《边域小说中的现象:心理图式的顺应与同化》,《文学评论》,1990年第4期(cssci期刊)3、《艾芜早期小说的文化想象》,《文学评论》,2004年第5期(cssci期刊)4、《中国现代诗学与西方话语》,《文学评论》,2003年6期(cssci期刊)(合撰)5、《当代影视民族化问题小议》,《人民日报》,2003年4月1日6、《鲁迅研究的新著》,《人民日报》,2003年6月1日7、《接受与过滤:中国现代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5期(cssci期刊)(合撰)8、《样板戏中的英雄崇拜》,《文学评论》,99年青年学者专号(cssci期刊)9、《蓝星诗社对西方象征派诗美建构策略的化用》,《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3期(cssci期刊)10、《边域小说中的生态环境与文化》,《上海文论》,90年第6期11、《对女性命运乃至民族生态的历史性审视》,《广东社会科学》,93年第2期(cssci期刊)12、《洛夫现代诗的中西视野融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cssci期刊)13、《金钱和金钱崇拜》,《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1期(cssci期刊)14、《台湾诗歌对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接受与变形》,《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6期(cssci期刊)15、《台湾20世纪文学与西方现实主义》,《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cssci期刊)16、《二十世纪香港文学与西方现实主义》, 《中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3期(cssci期刊)17、《蓝星诗社对西方象征主义表情论的接受与化用》, 《诗探索》2002年第1期(cssci期刊)18、《民族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中的小说》,《民族文学研究》,91年第2期(cssci期刊)19、《现代性视野下20世纪中外文学的互动》,《社会科学辑刊》(cssci期刊)2005年第1期20、《<野草>的超现实主义倾向(上)》,《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11期(cssci期刊)21、《<野草>的超现实主义倾向(下)》,《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12期(cssci期刊)22、《台湾作家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接受方式及其局限》,《河北学刊》,2003年1期(cssci期刊)23、《大学生诗歌的先锋性和流行性》,《江汉论坛》,2003年8期(cssci期刊)24、《金钱与性视角下的文化景观》,《文艺评论》,2003年6期25、《新诗的意义危机与意义重构》,《江汉论坛》(cssci期刊)2004年8期26、《<野草>中的后现代主义显征》,《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1期(cssci期刊)27、《余光中现代诗的中西视野融合》,《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2期(cssci期刊)28、《整体性视野下的理性烛照》,《东方丛刊》,2004年2期(cssci期刊)29、《西方话语与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的过滤机制》,《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cssci期刊)30、《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评高擎洲的<中国现代文学论集>》,《当代作家评论》(cssci期刊)2007年1期31、《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cssci期刊)(合撰)32、《原型批评视野下的新世纪新加坡华文文学》,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7期(cssci期刊)(合撰)33、《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目的论建构》,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8年第9期(cssci期刊)34、《屠格涅夫和沈从文小说中的自然人文景观》,《外国文学研究》,92年第3期(cssci期刊)35、《边域小说中的亲情美》,《中国文学研究》,91年第2期(cssci期刊)36、《边域小说中的生命形态》,《中国文学研究》,92年第3期(cssci期刊)37、《民族文学中的宗教——巫鬼文化》,《广州师院学报》,92年第3期38、《物质填不满心灵》,《台港文学选刊》,92年第3期39、《文坛热点:受阻和认同》,《理论与创作》,89年第4期40、《<野草>的狂欢化色彩》,《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年第4期(cssci期刊)41、《互文性:鲁迅的<野草>与<苦闷的象征>的译介》,《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年第4期(cssci期刊)42、《现象学视野下<野草>的意义生成》,《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cssci期刊)43、《当代香港文学中的英国形象》,《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cssci期刊)(合撰)44、《互文性视野下现代派诗歌翻译与诗歌创作》,《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5期(cssci期刊)45、《追忆流火年华》,《东南亚研究》,95年第1期(cssci期刊)46、《当代台湾小说在祖国大陆的批评性传播形态》,《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6期(cssci期刊)47、《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知性话语的理论维度》,《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cssci期刊)48、《身份冲突中家的建构与功能—余光中诗歌中家的文化功能》,《江汉论坛》,2009年第6期(cssci期刊)49、《二律背反:对传统文化的矛盾判断》,《江苏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cssci期刊)50、《变革与悖论》,《天津社会科学》,99年第3期(cssci期刊)51、《无目的的目的——20世纪中国唯美主义思潮》,《社会科学辑刊》,99年第4期(cssci期刊)52、《鲁迅小说的寓言性》,《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第5期(cssci期刊)53、《消解与重构——“后新诗潮”诗歌对“本体”的瓦解与重建》,《当代文坛》,2000年第2期(cssci期刊)54、《四十年代文学中“家”的寓言》,《江汉论坛》,2000年第8期(cssci期刊)55、《<典论·论文>符号权力的三种维度》,《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09年6月第28辑(cssci期刊)(合撰)56、《香港文学与澳门文学“中国形象”的对读》,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0年第3期(合撰)57、《结构主义视野下白先勇<台北人>新读》,《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cssci期刊)58、《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的艺术成就》,《社会科学战线》,3(cssci期刊)59、《比较文学史观的建构与比较模式的新探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5期(cssci期刊)(合撰)60、《30年来当代台港小说在祖国大陆传播与接受的效果》,《社会科学辑刊》,5(cssci期刊)61、《导师和学生,应是什么关系?》,《光明日报》,2011年3月23日62、《姚雪垠<长夜>对江湖世界的想象方式论》,《贵州社会科学》(cssci期刊)63、《跨区域华文诗歌中国形象的变异式想象论》,《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cssci期刊)64、《跨区域华文诗歌中国形象的再现想象论》,《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2013年第5期全文转载65、《余光中诗歌二极对应结构论》 ,《文艺评论》,2005年第2期66、《跨区域华文诗歌的中国形象》主持人语 《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67、《当代台港澳新诗的人文中国形象》,《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合撰)68、《促进公安文学健康发展》,《文艺报》,2011年8月22日69、《接受美学视野下台湾现代诗社对西方纯诗话语的自我诠释》,《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70、《当代台港澳小说在祖国大陆的传播与接受三维发展论》,《华文文学》,2009年第1期71、《接受美学视野下台湾现代诗社符号诗的意义生成方式》,《华文文学》,2009年第2期72、《当代台湾小说在祖国大陆对应性选辑传播形态》,《华文文学》,2009年第4期73、《比较文学的主体间性论》,《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74、《文明对话与文化比较》主持人语,《深圳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cssci期刊)75、《亦真亦幻的女性天空》,《台港文学选刊》,91年第6期76、《横看成岭侧成峰》,《台港文学选刊》,92年第8期77、《旷达的背后是真诚》,《台港文学选刊》,91年第12期78、《张默诗歌的宇宙化倾向》,《华文文学》,2003年2期79、《香港现代主义文学三大母题论》,《华文文学》,2003年3期80、《台湾香港现实主义文学论》,《广州师院学报》,2000年10期81、《中国和世界文学中的台湾现代诗》,《中国诗学研究》,第1辑82、《跨学科文学研究》主持人语,《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83、《传奇性与哲理性相交融的历史画卷》,《理论与创作》,91年第4期84、《高尔基与艾芜早期小说比较》,《广州师院学报》,92年第1期85、《特区军族文学新态势探析》,《广州师院学报》,93年第4期86、《转型期的精神重建》,《广州文艺》,97年第12期87、《老子与湘西文化》,《旅潮》,91年第3期88、《王璞<扇子事件>剖析》,《共鸣》,92年第2期89、《香港闺阁诗人梦如》,《书报刊》,94年第12期90、《世纪之梦:灵魂的拯救与重塑——鲁迅、韩少功对传统文化的矛盾判断》,《广州师院学报》,96年第1期91、《超越苦难——试论香港作家蔡益怀小说中女性的直觉思维特性》,《广州师院学报》,96年第3期92、《当代台湾小说在大陆的影视改编及传播》,《香港文学》,2007年第11期93、《倾斜的象牙之塔——前期创造社、前期新月派文艺思想的悖论》,《广州师院学报》,99年第10期94、《洛夫诗二首欣赏》,《名作欣赏》,2005年第7期95、《狂欢化诗学视野中的贺敬之诗歌》,《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96、《错误也是一种心动》,《名作欣赏》,2005年第7期97、《历史的还原与还原的历史》,《诗探索》,2004年1-2期98、《当代台湾小说在大陆传播的动力机制》,《长江学术》,2006年第3期99、《台湾创世纪诗社对超现实主义技法的修正性接受》,《华文文学》,2009年第3期100、《寻求本原之家》,《湖北招生考试》,2003年11期101、《忧伤并不等于绝望》,《台港文学选刊》,91年第9期102、《洞穿成星空的灵魂》,《秋水》(台湾),92年第3期103、《洛夫对超现实主义的认同与修正》,《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104、《接受美学视野下台湾现代诗社对西方知性话语的误读》,《华文文学》2008年第6期105、《锁不住的清芬》,《华文文学》,99年第1期106、《疏离的执着》,《华文文学》,99年第1期107、《孤独的精神探索者——鲁迅与张承志论》,《广州师院学报》,2000年第2期108、《自主、主动、创造》,《广州师院学报》,2000年第7期109、《20世纪台港澳文学接受西方文学的特点》,《广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110、《魏源诗移情山水初探》,《广州师院学报》,94年第2期111、《<秃美人>的美学意蕴》,《文汇报》(香港),97年9月28日112、《理想主义者的情感独语》,《广州日报》,97年6月7日113、《执着与寂寞》,《南方日报》,94年10月12日114、《历史与未来之间的桥梁》,《广州日报》,97年9月6日115、《瞬间美丽的永恒》,《广州日报》,97年9月6日116、《<生寡>分析》,《羊城晚报》,94年12月17日117、《忧伤掩不住的赤诚》,《广州日报》,97年8月16日118、《当代文学入门》,《南方日报》,95年10月16日119、《朦胧与瑰丽》,《世界论坛报》(台湾),93年12月25日120、《信仰的力量和光辉——由<激情燃烧的岁月>说开去》,《文艺报》2002年11月14日4期121、《藏书与学问》,《南方日报》,94年8月6日122、《姓名与文化》,《南方日报》,94年6月11日123、《大师的标准》,《粤港信息日报》,94年12月27日124、《开书单与青年读书》,《南方日报》,95年6月2日125、《一部别开生面的文学传记》,《深圳特区报》,92年6月26日126、《旋转出来的恋歌》,《深圳特区报》,92年6月21日127、《史诗的魅力是无穷的》,《广州日报》,94年7月23日128、《重建文明与崇拜的家园》,《广州日报》,95年5期129、《巨人精神的美学意蕴》,《南方日报》,95年7月30日130、《当代综合思维与文化理论》,《广州日报》,95年8月29日131、《<今世也风流>与当代意识》,《广州日报》,95年11月21日132、《美丽总是忧伤的》,《港人日报》(香港),97年11月19日133、《水与火的二元意象》,《新晚报》(香港),96年12月1日134、《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中国形象话语重估》,《秘书》2013年第6期135、《两岸台湾文学史时空权力关系论》,《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136、《跨区域华文诗歌中国形象的类比想象方式论》,《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137、《穿越剧的创新性与消费性》,《长江文艺》,2014年第2期138、《大学需要强化语文教育》,《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9月28日

中国共产党诞生大事记 1921年7月诞生的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由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实现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亥革命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的罢工斗争也有较大发展。中国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自1915年起,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发动了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向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社会上掀起一股空前的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的潮流,冲开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为适合中国社会需要的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1917年,俄国爆发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光明的前途,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日益广泛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1919年 5月4日 五四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从本年初开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4月底,和会在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操纵下,悍然决定将战前德国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权益转交给日本。消息传来,立即在中国人民中、首先在知识界和青年学生中激起强烈的愤慨。是日,北京13所大专学校学生3000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并举行示威游行,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口号,主张拒签巴黎和约、惩办北洋军阀政府的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示威群众32人。5月5日,北京学生宣布总罢课,并通电全国,各地学生纷纷罢课响应。在五四爱国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始终同进步社团和青年保持密切联系,并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及时指导和推动运动的发展。6月3日和4日,北洋军阀政府连续逮捕大批上街演讲的爱国学生,激起全国各界的义愤。从6月5日起,上海工人自动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数日内达到高潮。参加罢工的工人多达十余万人。同时,商人罢市,学生罢课,沪上出现“三罢”高潮,随后,罢工浪潮迅速扩展到全国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中国工人阶级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参加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的政治斗争,表明它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五四爱国运动突破了学生、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形成以工人为主力、有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及其他市民群众广泛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反帝爱国运动。慑于群众斗争的巨大威力,北洋军阀政府不得不于6月间释放被捕学生,免除曹、章、陆的职务。6月28日 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取得胜利。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爱国运动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准备。 5月5日 北京《晨报》副刊在李大钊指导下开辟“马克思研究”专栏。 5月 《新青年》六卷五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实际出版时间在9月),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分两期刊完),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称其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在此以前,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歌颂十月革命,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将在全世界取得胜利。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陈独秀、李达、李汉俊、陈望道、杨匏安等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7月14日 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在长沙创刊。该刊从第二期起连载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一文,阐发“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的观点,认为俄国十月革命就是依靠民众大联合的力量取得胜利的,“我们应该起而仿效”。 7月20日 胡适在《每周评论》第三十一号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否认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适用性,反对社会革命,主张一点一滴的改良,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争。 8月17日 李大钊在《每周评论》第三十五号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指出宣传理想的主义与研究实际的问题“是交相为用的”、“是并行不悖的”,并明确表示:“布尔什维主义的流行,实在是世界文化上的一大变动。我们应该研究它,介绍它,把它的实象昭布在人类社会”。文章强调,中国的问题,“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问题”与“主义”之争,实际上是一次中国需要不需要马克思主义、需要不需要革命的争论。这场争论在当时引起相当强烈的反响,不少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青年纷纷撰文支持李大钊的观点,从而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8月19日-21日 《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连载张闻天的《社会问题》一文,该文文末介绍了《共产党宣言》中的十条纲领。 9月16日 由周恩来、马骏等发起组织的进步团体觉悟社在天津正式成立。 11月11日 自即日起,杨匏安在《广东中华新报》分19次连载他的《马克思主义》一文,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详尽确切的阐述。 12月 王光祈在北京发起组织工读互助团。其后,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长沙等地的一些进步青年也相继兴起工读互助主义的实验,他们按照“人人做工,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成立工读互助团一类的组织,过起“共产的生活”。然而,为时不长,这些组织就因遇到种种无法克服的困难而陆续解体。许多参加工读互助团活动的青年开始认识到:“社会没有根本改造之前,不能试验新生活”。 同月 陈独秀发表《〈新青年〉宣言》指出: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已经造了无穷的罪恶,现在是应该抛弃的了”。 1919年至1920年 中国形成一个空前规模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热潮。自1919年初到1920年底,共有近2000名勤工俭学生远涉重洋,到达法国。他们一边做工,一边读书,努力追求真理,寻求改造中国的途径和方法。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共早期建党建团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并造就了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李立三、陈毅、向警予、李富春、王若飞、陈延年、蔡畅、聂荣臻、李维汉、邓小平等一大批中国革命的领导骨干。 1920年 1月20日 周恩来等人主编的《觉悟》创刊号出版。 1月29日 天津学生数千人为检查日货被镇压事,到直隶省公署请愿,又遭军警残酷镇压,周恩来等4人被捕。 2月 为摆脱北京政府的迫害,陈独秀由李大钊护送秘密出京,在途中商讨了筹建中国共产党的有关事宜。其后,陈独秀赴上海,李大钊回北京,两人分别在南方和北方进行建党的准备工作。 同月 由恽代英、林育南等创办的利群书社在武昌正式成立。 3月 由李大钊、邓中夏、高君宇等人秘密发起组织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正式成立。这是中国最早的一个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同月 邓中夏等开始组织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深入长辛店、通县以及保定、石家庄等地的工厂、农村进行讲演。 4月21日 陈独秀在中国公学作《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的演讲,提出五四运动不同于过去爱国运动的“特有精神”,一是直接行动,二是牺牲的精神。 4月 经共产国际批准派出的俄共(布)党员小组维经斯基一行到达中国,先后在北京和上海会见李大钊和陈独秀,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给予帮助。 5月1日 上海、北京、广州等地首次举行大规模的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活动。工人和知识分子共同集会,革命知识分子发表演说,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觉悟。《新青年》、《晨报》等多家报刊出版劳动节纪念专号。这次五一纪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尝试。 5月 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等在上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以此为基础,积极从事建党工作。 6月 开滦五矿2万多工人举行总罢工,坚持一星期并取得胜利。上海土木工人、日资纱厂工人、苏州机缎工人、汉阳铁工厂工人也相继举行罢工。 7月6日-10日 旅法新民学会会员召开蒙达尼会议,讨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方法。蔡和森主张激烈的革命,“组织共产党,使无产阶级专政,其主旨与方法多倾向于现在之俄”;萧子升则主张温和的革命,倾向于采用无政府主义的蒲鲁东式的方法。会议决定将两种主张写信告诉毛泽东,征求国内会员的意见。 7月19日-8月7日 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大会通过的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和罗易的补充提纲,系统论述了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的理论,对后来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7月23日 李大钊开始给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等高校学生讲授《唯物史观》、《现代政治》、《社会主义和社会运动》等课程。 8月13日 是日和9月16日,蔡和森在法国两次写信给毛泽东,明确表示:“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毛泽东于12月1日和翌年1月21日两次复信,“于和森的主张,表示深切的赞同”,并强调指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 8月 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建立,成员最初有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等,陈独秀任书记。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实际上成为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作用。 8月15日 上海早期党组织主办的《劳动界》周刊在上海创刊,陈独秀任主编。该刊以启发工人阶级觉悟、促进工人阶级团结、推动工人运动发展为宗旨,被誉为“我们工人的喉舌”、“救我们工人的明星”。 8月16日 天津觉悟社及北京少年中国学会等五个进步社团,在北京陶然亭召开座谈会,决定成立名为“改造联合”的组织。李大钊到会并作重要讲话。 8月22日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俞秀松任书记。 8月 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 9月1日 陈独秀在《新青年》八卷一号发表长篇论文《谈政治》,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新青年》自本期起成为上海早期党组织的机关刊物。 9月 上海早期党组织创办外国语学社,为输送革命青年赴苏俄学习作准备。 10月 由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3人发起,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宣告成立,李大钊为负责人。罗章龙、刘仁静、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缪伯英、范鸿(吉右加力)、张太雷等先后加入,成员大多为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骨干。 本年秋,董必武、陈潭秋、刘伯垂、张国恩、包惠僧等在武昌秘密召开会议,正式成立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推选包惠僧为书记;施存统和周佛海建立旅日共产党早期组织,施存统为负责人。秋冬之际,毛泽东、何叔衡等以新民学会骨干为核心,秘密组建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年底至1921年初,王尽美、邓恩铭等建立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春,在与无政府主义者组织的“共产党”分道扬镳后,陈独秀等重新组建的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成员有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等,陈独秀、谭平山先后任书记。同时,旅法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巴黎成立,成员有张申府、赵世炎、陈公培、刘清扬、周恩来,张申府为负责人。这些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名称不一,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叫“共产党支部”或“共产党小组”,它们都是组成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后来被通称为“共产主义小组”。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有组织、有计划地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发起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工人刊物,开办工人学校,领导工人成立工会,开展工人运动,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这样,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就基本具备了。 11月7日 上海早期党组织的理论性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在沪创刊,李达任主编。该刊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阐明共产党人的基本政治主张,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日 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劳动音》周刊出版,邓中夏担任主编。 11月21日 上海机器工会召开成立大会,孙中山、陈独秀到会并发表演说。上海机器工会是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建立的第一个工会组织。 11月25日 毛泽东分别致书罗章龙、向警予等人,提出要有一种为大家共同信守的“主义”,认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附”。 11月 上海早期党组织起草《中国共产党宣言》,阐明中国共产主义者关于创建共产主义新社会的理想,提出消灭私有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废除旧的国家机器,最终消灭阶级的主张。《宣言》强调,无产阶级要创立新社会,就要团结起来,开展阶级斗争,“用强力打倒资本家的国家”,铲除资本制度;就要“组织一个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用革命的办法造出许多共产主义的建设法”。 同月 张东荪自本月起陆续发表《由内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训》、《现在与将来》等文章,反对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其观点得到梁启超的支持。他们认为:中国经济落后,“缺少真正的劳动者”,“绝对不能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他们断言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用资本主义的方法来发展实业。由此引发一场关于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 12月1日 陈独秀将他与张东荪等人的通信及有关文章编辑成《关于社会主义讨论》的长文,发表在《新青年》上,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由此全面展开。陈独秀、李大钊、李达、蔡和森、施存统、何孟雄等纷纷撰文,对张东荪、梁启超鼓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反对社会革命、反对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的观点,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批判,阐明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指出中国社会黑暗到了极点,“除了劳动者联合起来,组织革命团体,改变生产制度,是无法挽救的”。 在此前后,马克思主义者还开展了批判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斗争。针对无政府主义者否定一切国家、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错误观点,他们阐明无产阶级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用暴力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论证无产阶级国家同剥削阶级国家的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者还驳斥了无政府主义者主张“绝对自由”的谬论。经过这次思想上的批判,许多受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的青年抛弃这种错误思想,转而接受马克思主义。 12月 上海早期党组织领导的印刷工会成立,会员达1300余人。 1921年 1月1日 邓中夏等主持创办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正式开学。 1月1日-3日 在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召开新年大会,讨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毛泽东在会上指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是补苴罅漏的政策,不成办法;社会民主主义的议会道路是保护有产阶级的;无政府主义的主张是永世都做不到的;“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 2月11日 蔡和森在法国致信陈独秀,表示“和森为极端马克思派,极端主张唯物史观、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信中批判了无政府主义和基尔特社会主义,详细论证了中国爆发无产阶级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3月6日 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在香港成立。这是中国海员的第一个真正工会组织。 3月 李大钊(署名S·C)在《曙光》第二卷第二期发表《团体的训练与革新的事业》,公开呼吁中国共产主义者尽快建立自己的政党。 5月1日 在北京早期党组织的领导下,长辛店工人举行五一劳动节纪念大会和庆祝游行,宣布成立长辛店工会(后更名为“长辛店铁路工人俱乐部”)。同日,上海、长沙、汉口、广州等地也举行了纪念五一劳动节的活动。 6月3日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抵达上海,与上海早期党组织成员李达、李汉俊取得联系。经过几次交谈,他们一致认为,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成熟,应尽快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李达、李汉俊同陈独秀、李大钊进行联系后,决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随即写信通知各地党组织派代表出席。 7月23日至8月初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在嘉兴闭幕。出席大会的有国内各地及旅日早期党组织的代表李达、李汉俊、董必武、陈潭秋、毛泽东、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还有陈独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大会由张国焘主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大会,并热情致词。大会的中心任务是讨论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7月30日晚,会场突然遭到暗探的侦察和法租界巡捕的搜查,被迫休会。8月初,代表们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完成了大会的全部议程。大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联合第三国际。党纲明确提出,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承认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党纲还包含属于党章性质的一些条文,规定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党的纪律。大会还通过了《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并对开展工人运动的组织和宣传等工作,作了具体规定。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工作,李达负责宣传工作。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有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是革命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从此,在古老落后的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作为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是走在中国社会发展前列的先进政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满怀信心地以改造中国为己任,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开始了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新华社新闻2001年6月28日电/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参考资料:-10/25/content_htm

贵州民族研究投稿点评文章

全国政协委员,喜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本山传媒集团董事长 赵本山这是来自土地的美、真实的美、让人亲切、让人动感情,看这台节目、如饮美酒、让人心醉。这些土地味的东西最值钱。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中心主任、《艺术评论》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田青大型民族歌舞诗《多彩贵州风》相当好,色彩斑斓,确实展示了多彩贵州,无论从视觉或听觉来说,都是一道文化大餐,完全可以和《云南印象》媲美。晚会通过色彩斑斓的舞美、服装以及演员们精湛的表演,把少数民族绚烂的民族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看了大呼过瘾。同时,过瘾中还夹杂了莫名其妙的感动。如果将这样一台节目带入北京,肯定会引起强烈的轰动。韩国著名演艺策划公司(GMC)文化交流会社导演 张容基这台演出的舞台、灯光、音响、服装和演员的演技、素质都具有相当的国际水准。特别是阿幼朵的歌声特别甜美,从心灵上感动了我。整台节目相当成功。舞蹈完全可以和风行世界的爱尔兰民族舞蹈相媲美。我们有足够的信心把这台节目向韩国观众推荐,相信《多彩贵州风》能成功打入韩国市场,让韩国观众领略贵州的多彩美丽! 原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 周艺《多彩贵州风》是一台不可多得的好节目。贵州山美水美,民族风情浓郁,而《多彩贵州风》则是对贵州山水、风情的一次大手笔全景式的展现和情感与心灵的新解读。既然是“风”就应该走出贵州,在全国舞台上展示多彩贵州的魅力。——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张玉中贵州人美、水美、山美,苗族的艳、水族的俏、布依族的雅、彝族的火、侗族的奇,都在这台节目中得到充分地展示,其构思之精巧,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现任国防大学政治委员、上将军衔、著名作家 刘亚洲这么一台气势磅礴的大型民族歌舞诗,蕴含着贵州建设文化大省的大决心和大气势。到贵州来之前,早听过多人谈到贵州推出了这么一台节目,而且影响挺大。过去对贵州印象是个资源大省、旅游大省,但是看了《多彩贵州风》这台节目后,觉得贵州还是个文化大省。中国文联原副主席 胡珍贵州有非常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多彩贵州风》这台节目在艺术上对贵州民族民间舞蹈有了一个很大提升。这台节目从编、导、演到声、光、电运用都十分精美,每个节目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多彩贵州风》应保留下来,今后不仅要在贵州演出,还要为全国观众演出。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民族服饰研究设计中心主任 韦荣慧《多彩贵州风》这台节目,把贵州多彩的民族服饰表现得绚烂多彩,每次我们在国外演出,振憾观众心灵、吸引观众眼球、引起极大轰动的,往往总是少数民族服饰。像贵州黔东南的苗族服饰,被业内人士称为“高级服装”。可见贵州民族服饰的魅力所在。北京奥运开幕式核心导演;“印象系列”总导演、总编剧王潮歌《多彩贵州风》这台民族歌舞诗给人的印象是贵州在努力向中国和世界说,贵州很美,欢迎到贵州来做客,而且也确实做到了。 整台节目展现出贵州民族文化特别丰富,而且特色鲜明,很有个性,这是很多其它省份所羡慕的。看了这台节目,贵州在我的脑海里更加生动起来。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文化符号,让人对一个地方的了解更深,更有感情。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并愿意成为贵州民族文化开发的一员。

我以前写过这个方面的,要帮忙吗?理论结合实践,突出你论文的亮点,若是工科类的突出应用性 若是文科就突出思想性 关键性,关键是找你论文的亮点。尤其是文科和理工科的论文要求相差很大。

贵州有游记投稿的刊物吗?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简析:初一时就背过的文章,当时觉得索然无味, 现在读一读倒觉得乐在其中。首先两个“不必说”勾起读者兴趣,“单是”更引人入胜。两个“不必”本已情趣盎然,可见那“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更是其乐无穷啊!还有后面的“油蛉”“蟋蟀”等等同样也富有丰富的童年乐趣。 我们现在走的是一条狭窄险阻的小路,左面是一个广漠无际的泥潭,右面也是一片广漠无际的浮砂,前面是遥遥茫茫荫在薄雾的里面的目的地。 赏析:这是鲁迅先生写的乡下人不可能做到的事。我很喜欢这句话,他对当时乡下人的生活理念用深刻而美好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鲁迅认为乡下人不会写出这种“热昏似的妙语”,也写出了当时乡下人的素质低下,为后文写活无常作铺垫。 但是,和无常开玩笑,是大家都有此意的,因为他爽直,爱发议论,有人情,——要寻真实的朋友,倒还是他妥当。 赏析:这句话透露出鲁迅先生对活无常的敬佩之情,从对他的尊称“活无常先生”可以看出。既然连一个鬼都可以如此赋有人情味,那我们作为一个人又何尝不可呢?所以鲁迅先生也是要借无常的“重人情”来启示我们。作为一个人,法理固然重要,但也要像活无常先生一样赋有浓烈的同情心。整篇文章都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作者也是想告诉我们,连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应该怎样呢? 不肯用灵丹点在舌头上,又想不出“冤愆”来,自然,单吃了一百多天的“败鼓皮丸”有什么用呢?依然打不破水肿,父亲终于躺在床上喘气了。还请一回陈莲河先生,这回是特拔,大洋十元。他仍旧泰然的开了一张方,但已停止败鼓皮丸不用,药引也不很神妙了,所以只消半天,药就煎好,灌下去,却从口角上回了出来。 简析:鲁迅留学日本是学医的,本文他用切身的体会对当时中国医学的落后观念和落后现状进行了痛切地揭露和剥析,甚至有“中医是有意无意的”这样极而言之的话,他用一个思想深刻的医学生的良知和洞察力,击中了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的要害,并且也显示了要救人身先救人心的思想转变历程,中国后来可能少了一个思想激进/操守严明的好医生,却有了一个为民族人民呐喊警世的大文学家,从本文中正可看到其伟大转变的的缘由。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象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简析: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儿童特有的曾几何时,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少年,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之中,纷纷挠挠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有时还做着甜美的童年之梦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属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时候,总去那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小时候,每天一吃完饭嘴都不擦就去邻家串门子,和小伙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时不时还跌进泥坑变出个"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就把花藏在树洞里,一会儿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们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旧热爱自然,向往自由,无论现在能否实现这也许就是我和幼年鲁迅的相似之处吧,使我在读过文章后有了这么多感动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读书笔记——《朝花夕拾》(鲁迅)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受到政府的压迫、“学者”们的排挤,又历经战乱后写下的回忆。作者在这样纷扰中寻出一点空闲来,委实不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到了只剩下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算是无聊了,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对往事的回忆,只是现实生活的一点安慰,而每一个美好的回忆又都有一个悲惨的结局:百草园和绣像摹本卖掉了,长妈妈也匆匆告别了人世,本应是激发人们的爱心的《二十四孝图》背后,却隐藏了谋人性命,教人看的丑恶祸心。去留学,并且碰到了一位令自己敬仰的师长,却因为感受到医治人的精神比医治身体病症更重要而离别了,在学校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的可以的老友范爱农,终究摆脱不了贫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运。 在对这一连串苦乐参半的事件的记叙中,作者还追究了自己的一些思想根源,例如仇猫,小小的,带给作者遐想的隐鼠的失踪,只是个象征的意念: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这才是作者仇猫的动机:它在夺人所爱。从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看:嫉恶如仇,不过是对缺乏爱、失落爱、痛惜爱的一个自然反应罢了。 对这个细节下作者又给自己开了个伤心的玩笑:他的仇猫是毫无道理的,虽然猫吃老鼠,但他的隐鼠却不是猫吃的,而是被长妈妈踏死的,那么是否要恨长妈妈呢?在下一节回忆中,长妈妈也确实有些让人生厌,睡觉时占领了全床,满脑子的穷规矩和愚昧的信念,就是这样一位长妈妈,却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别人都不能重视的渴望化成了现实,不懂识文断字的长妈妈把她自己都叫不出名的《山海经》买来,送给了“我”。正因为长妈妈这颗未被旧道德泯灭的爱心,使作者记起她,追念她。 在朝花夕拾的回忆中,作者多次写到封建教育的失败和狭隘。 小时候,长妈妈的故事里说:“倘若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千万不可答应他,以免那是害人性命的美女蛇,提防陌生人,并假想他就是坏人的逻辑。 在朝花夕拾之间,我随作者一起,回到“我”的童年时代,重新回味那些人和事。走过留学的日本的求学索过程,一起追忆失去的老友。沿着这条线索,我看到二十纪初,以“我”为中心的一个个生活场景,人物心理历程,读着每一个寓意深远,回味无穷的结束句,我的心也随着作者一起潮起潮落。 _detail_Paspx?wri_id=162628(这个也可以让你参考一下)

贵州民族研究期刊点评

期刊可以分为非正式期刊和正式期刊两种。正式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正式期刊有独立的办刊能力。

如果哥们连有哪些刊物都不清楚,估计投稿录用的可能性不大啊

双核,北核,南核

省级期刊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部门、委办、厅、局、所,省级社会团体和机构以及各高等院校主办。国家级期刊的主办单位: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领导说详情搜:高级职称论文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中国职称大学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必搜最关键的“郑密路航海路”)、高级经济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农经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会计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审计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统计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政工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工程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教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等。

贵州民族研究期刊点评文章的格式

贵州民族研究,仍然是核心,位于2011版列表C95 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表NO9位置复合影响因子:416 综合影响因子:218 主办: 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周期: 双月出版地:贵州省贵阳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2-6959CN: 52-1001/C邮发代号: 66-35历史沿革:现用刊名:贵州民族研究创刊时间:1979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编排格式(A4型纸,默认页面设置)标题小二号宋体加粗,居中,如有副标题另排一行,三号楷体。(空一行)作者姓名小三号宋体,居中。(空两行)摘要五号宋体,“摘要”二字黑体,空两格,提行顶格。摘要应客观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不用报道语式,不分段,要求在200字以内。摘要应避免出现“本文论述了……对……有重要意义”之类的用语。关键词五号宋体,“关键词”三字黑体,空两格。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名词性术语,一般选3-8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末尾不用标点。(空一行)正文小四号宋体,每段开头空两格;小标题居中,宋体加粗或黑体;全文行距为5倍或适当调整。(空两行)参考文献五号宋体,“参考文献”四字黑体,单行,左顶格,文献按序分列,序号加方括号,左顶格。若有外文文献,按中文在前、外文在后的顺序分别排列,并以第一作者姓氏的汉语拼音及外文字母为序;外文书刊名用斜体字。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文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及引文出处等,参考文献的序号应与正文中标注的序号一致,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末尾均以“”结束。具体项目和格式如下: 参考引用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类的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多个责任者之间用逗号“,”隔开)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 例:[1]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15- 参考引用期刊文章的格式: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起止页码 例: [5]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 参考引用论文集中析出文献的格式: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原文献类型标志]//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例:[3]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G]//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21-[18]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C]//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 参考引用报纸文章的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年-月-日(版次) 例:[5]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5.引用电子文献:[序号]作者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文献出处,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例:[1]傅刚大风沙过后的思考[N/OL] 北京青年报,2000-04-12(14)[2002-03-06]%5ED0412B文献类型标识方式:根据 GB 3469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参考文献类型 普通图书 会议论文 报纸文章 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 报告 标准 专利 汇编 参考工具 字典及其它未说明的文献文献类型标志 M C N J D R S P G K Z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志如下:磁带 MT,磁盘 DK,光盘 CD,联机网络 OL。引文标注的格式:在引文处按论文中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 ]内,上标置于右上角[ ];若一种参考文献在论文中只引用一次,其页码只在文后参考文献表中注明。同一作者的同一文献被多次引用时,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角标外著录引文页码,文后参考文献表中不再标注页码。例:主编靠编辑思想指挥全局已是编辑界的共识[1],然而对编辑思想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故不妨提出一个构架……参与讨论。由于“思想”的内涵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2]1194,所以“编辑思想”的内涵就是编辑实践反映在编辑工作者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中国青年》杂志创办人追求的高格调——理性的成熟与热点的凝聚[3],表明其读者群的文化的品位的高层次……。“方针”指“引导事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2]354。 ……参考文献:[1]张忠智科技书刊的总编(主编)的角色要求[C]//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建会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北京: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学术委员会,1997:33-[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3]刘彻东中国的青年刊物:个性特色为本[J]中国出版,1998(5):38-注释的格式:若对文章某一特定内容需要另作解释或说明,可在当页下或参考文献前加注释,标注序号用①②……。注释不能与参考文献重复,字号与参考文献同。

1、《梁宗岱纯诗系统论》,《文艺研究》,2004年2期(cssci期刊)2、《边域小说中的现象:心理图式的顺应与同化》,《文学评论》,1990年第4期(cssci期刊)3、《艾芜早期小说的文化想象》,《文学评论》,2004年第5期(cssci期刊)4、《中国现代诗学与西方话语》,《文学评论》,2003年6期(cssci期刊)(合撰)5、《当代影视民族化问题小议》,《人民日报》,2003年4月1日6、《鲁迅研究的新著》,《人民日报》,2003年6月1日7、《接受与过滤:中国现代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5期(cssci期刊)(合撰)8、《样板戏中的英雄崇拜》,《文学评论》,99年青年学者专号(cssci期刊)9、《蓝星诗社对西方象征派诗美建构策略的化用》,《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3期(cssci期刊)10、《边域小说中的生态环境与文化》,《上海文论》,90年第6期11、《对女性命运乃至民族生态的历史性审视》,《广东社会科学》,93年第2期(cssci期刊)12、《洛夫现代诗的中西视野融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cssci期刊)13、《金钱和金钱崇拜》,《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1期(cssci期刊)14、《台湾诗歌对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接受与变形》,《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6期(cssci期刊)15、《台湾20世纪文学与西方现实主义》,《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cssci期刊)16、《二十世纪香港文学与西方现实主义》, 《中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3期(cssci期刊)17、《蓝星诗社对西方象征主义表情论的接受与化用》, 《诗探索》2002年第1期(cssci期刊)18、《民族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中的小说》,《民族文学研究》,91年第2期(cssci期刊)19、《现代性视野下20世纪中外文学的互动》,《社会科学辑刊》(cssci期刊)2005年第1期20、《<野草>的超现实主义倾向(上)》,《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11期(cssci期刊)21、《<野草>的超现实主义倾向(下)》,《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12期(cssci期刊)22、《台湾作家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接受方式及其局限》,《河北学刊》,2003年1期(cssci期刊)23、《大学生诗歌的先锋性和流行性》,《江汉论坛》,2003年8期(cssci期刊)24、《金钱与性视角下的文化景观》,《文艺评论》,2003年6期25、《新诗的意义危机与意义重构》,《江汉论坛》(cssci期刊)2004年8期26、《<野草>中的后现代主义显征》,《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1期(cssci期刊)27、《余光中现代诗的中西视野融合》,《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2期(cssci期刊)28、《整体性视野下的理性烛照》,《东方丛刊》,2004年2期(cssci期刊)29、《西方话语与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的过滤机制》,《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cssci期刊)30、《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评高擎洲的<中国现代文学论集>》,《当代作家评论》(cssci期刊)2007年1期31、《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cssci期刊)(合撰)32、《原型批评视野下的新世纪新加坡华文文学》,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7期(cssci期刊)(合撰)33、《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目的论建构》,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8年第9期(cssci期刊)34、《屠格涅夫和沈从文小说中的自然人文景观》,《外国文学研究》,92年第3期(cssci期刊)35、《边域小说中的亲情美》,《中国文学研究》,91年第2期(cssci期刊)36、《边域小说中的生命形态》,《中国文学研究》,92年第3期(cssci期刊)37、《民族文学中的宗教——巫鬼文化》,《广州师院学报》,92年第3期38、《物质填不满心灵》,《台港文学选刊》,92年第3期39、《文坛热点:受阻和认同》,《理论与创作》,89年第4期40、《<野草>的狂欢化色彩》,《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年第4期(cssci期刊)41、《互文性:鲁迅的<野草>与<苦闷的象征>的译介》,《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年第4期(cssci期刊)42、《现象学视野下<野草>的意义生成》,《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cssci期刊)43、《当代香港文学中的英国形象》,《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cssci期刊)(合撰)44、《互文性视野下现代派诗歌翻译与诗歌创作》,《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5期(cssci期刊)45、《追忆流火年华》,《东南亚研究》,95年第1期(cssci期刊)46、《当代台湾小说在祖国大陆的批评性传播形态》,《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6期(cssci期刊)47、《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知性话语的理论维度》,《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cssci期刊)48、《身份冲突中家的建构与功能—余光中诗歌中家的文化功能》,《江汉论坛》,2009年第6期(cssci期刊)49、《二律背反:对传统文化的矛盾判断》,《江苏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cssci期刊)50、《变革与悖论》,《天津社会科学》,99年第3期(cssci期刊)51、《无目的的目的——20世纪中国唯美主义思潮》,《社会科学辑刊》,99年第4期(cssci期刊)52、《鲁迅小说的寓言性》,《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第5期(cssci期刊)53、《消解与重构——“后新诗潮”诗歌对“本体”的瓦解与重建》,《当代文坛》,2000年第2期(cssci期刊)54、《四十年代文学中“家”的寓言》,《江汉论坛》,2000年第8期(cssci期刊)55、《<典论·论文>符号权力的三种维度》,《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09年6月第28辑(cssci期刊)(合撰)56、《香港文学与澳门文学“中国形象”的对读》,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0年第3期(合撰)57、《结构主义视野下白先勇<台北人>新读》,《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cssci期刊)58、《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的艺术成就》,《社会科学战线》,3(cssci期刊)59、《比较文学史观的建构与比较模式的新探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5期(cssci期刊)(合撰)60、《30年来当代台港小说在祖国大陆传播与接受的效果》,《社会科学辑刊》,5(cssci期刊)61、《导师和学生,应是什么关系?》,《光明日报》,2011年3月23日62、《姚雪垠<长夜>对江湖世界的想象方式论》,《贵州社会科学》(cssci期刊)63、《跨区域华文诗歌中国形象的变异式想象论》,《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cssci期刊)64、《跨区域华文诗歌中国形象的再现想象论》,《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2013年第5期全文转载65、《余光中诗歌二极对应结构论》 ,《文艺评论》,2005年第2期66、《跨区域华文诗歌的中国形象》主持人语 《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67、《当代台港澳新诗的人文中国形象》,《安徽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合撰)68、《促进公安文学健康发展》,《文艺报》,2011年8月22日69、《接受美学视野下台湾现代诗社对西方纯诗话语的自我诠释》,《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70、《当代台港澳小说在祖国大陆的传播与接受三维发展论》,《华文文学》,2009年第1期71、《接受美学视野下台湾现代诗社符号诗的意义生成方式》,《华文文学》,2009年第2期72、《当代台湾小说在祖国大陆对应性选辑传播形态》,《华文文学》,2009年第4期73、《比较文学的主体间性论》,《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74、《文明对话与文化比较》主持人语,《深圳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cssci期刊)75、《亦真亦幻的女性天空》,《台港文学选刊》,91年第6期76、《横看成岭侧成峰》,《台港文学选刊》,92年第8期77、《旷达的背后是真诚》,《台港文学选刊》,91年第12期78、《张默诗歌的宇宙化倾向》,《华文文学》,2003年2期79、《香港现代主义文学三大母题论》,《华文文学》,2003年3期80、《台湾香港现实主义文学论》,《广州师院学报》,2000年10期81、《中国和世界文学中的台湾现代诗》,《中国诗学研究》,第1辑82、《跨学科文学研究》主持人语,《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83、《传奇性与哲理性相交融的历史画卷》,《理论与创作》,91年第4期84、《高尔基与艾芜早期小说比较》,《广州师院学报》,92年第1期85、《特区军族文学新态势探析》,《广州师院学报》,93年第4期86、《转型期的精神重建》,《广州文艺》,97年第12期87、《老子与湘西文化》,《旅潮》,91年第3期88、《王璞<扇子事件>剖析》,《共鸣》,92年第2期89、《香港闺阁诗人梦如》,《书报刊》,94年第12期90、《世纪之梦:灵魂的拯救与重塑——鲁迅、韩少功对传统文化的矛盾判断》,《广州师院学报》,96年第1期91、《超越苦难——试论香港作家蔡益怀小说中女性的直觉思维特性》,《广州师院学报》,96年第3期92、《当代台湾小说在大陆的影视改编及传播》,《香港文学》,2007年第11期93、《倾斜的象牙之塔——前期创造社、前期新月派文艺思想的悖论》,《广州师院学报》,99年第10期94、《洛夫诗二首欣赏》,《名作欣赏》,2005年第7期95、《狂欢化诗学视野中的贺敬之诗歌》,《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96、《错误也是一种心动》,《名作欣赏》,2005年第7期97、《历史的还原与还原的历史》,《诗探索》,2004年1-2期98、《当代台湾小说在大陆传播的动力机制》,《长江学术》,2006年第3期99、《台湾创世纪诗社对超现实主义技法的修正性接受》,《华文文学》,2009年第3期100、《寻求本原之家》,《湖北招生考试》,2003年11期101、《忧伤并不等于绝望》,《台港文学选刊》,91年第9期102、《洞穿成星空的灵魂》,《秋水》(台湾),92年第3期103、《洛夫对超现实主义的认同与修正》,《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104、《接受美学视野下台湾现代诗社对西方知性话语的误读》,《华文文学》2008年第6期105、《锁不住的清芬》,《华文文学》,99年第1期106、《疏离的执着》,《华文文学》,99年第1期107、《孤独的精神探索者——鲁迅与张承志论》,《广州师院学报》,2000年第2期108、《自主、主动、创造》,《广州师院学报》,2000年第7期109、《20世纪台港澳文学接受西方文学的特点》,《广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110、《魏源诗移情山水初探》,《广州师院学报》,94年第2期111、《<秃美人>的美学意蕴》,《文汇报》(香港),97年9月28日112、《理想主义者的情感独语》,《广州日报》,97年6月7日113、《执着与寂寞》,《南方日报》,94年10月12日114、《历史与未来之间的桥梁》,《广州日报》,97年9月6日115、《瞬间美丽的永恒》,《广州日报》,97年9月6日116、《<生寡>分析》,《羊城晚报》,94年12月17日117、《忧伤掩不住的赤诚》,《广州日报》,97年8月16日118、《当代文学入门》,《南方日报》,95年10月16日119、《朦胧与瑰丽》,《世界论坛报》(台湾),93年12月25日120、《信仰的力量和光辉——由<激情燃烧的岁月>说开去》,《文艺报》2002年11月14日4期121、《藏书与学问》,《南方日报》,94年8月6日122、《姓名与文化》,《南方日报》,94年6月11日123、《大师的标准》,《粤港信息日报》,94年12月27日124、《开书单与青年读书》,《南方日报》,95年6月2日125、《一部别开生面的文学传记》,《深圳特区报》,92年6月26日126、《旋转出来的恋歌》,《深圳特区报》,92年6月21日127、《史诗的魅力是无穷的》,《广州日报》,94年7月23日128、《重建文明与崇拜的家园》,《广州日报》,95年5期129、《巨人精神的美学意蕴》,《南方日报》,95年7月30日130、《当代综合思维与文化理论》,《广州日报》,95年8月29日131、《<今世也风流>与当代意识》,《广州日报》,95年11月21日132、《美丽总是忧伤的》,《港人日报》(香港),97年11月19日133、《水与火的二元意象》,《新晚报》(香港),96年12月1日134、《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中国形象话语重估》,《秘书》2013年第6期135、《两岸台湾文学史时空权力关系论》,《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136、《跨区域华文诗歌中国形象的类比想象方式论》,《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137、《穿越剧的创新性与消费性》,《长江文艺》,2014年第2期138、《大学需要强化语文教育》,《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9月28日

回答 亲,您好,我正在为您查询相关信息,请您耐心等待一下,会在六分钟之内回复您,不要着急哦 读《亲亲我的妈妈》有感2 暑假期间,我读了黄蓓佳阿姨写的最新中篇小说《亲亲我的妈妈》。读后,我受益匪浅。 主人公赵安迪(小名弟弟)生活在一个不和谐的家庭中,妈妈为了自己干出一番事业而和爸爸离婚了。可怜的弟弟跟着爸爸一起生活,然而一场车祸夺走了爸爸的生命,在姑姑和妈妈之间,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妈妈。好景不长,由于工作压力大,妈妈患上了轻微的抑郁症。从此对弟弟特别的冷漠。面对妈妈的冷漠,弟弟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想尽一切办法讨妈妈开心。经过弟弟坚持不懈的努力,妈妈终于把母爱献给了弟弟。 看完这本书,我触动很大,我知道了:有了契而不舍的精神,做什么事都能成功。经常参加世界110米栏的刘翔大哥哥,在瑞士洛桑超级大奖赛上,以12秒88的成绩打破又英国名将克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纪录。我们可以想想看,大热天的,刘翔大哥哥在运动场上是怎样坚持不懈的训练。如果没有他每天刻苦的训练,他能取 今后,我会向赵安迪那样,遇到困难决不退缩,做生活的强者! 什么牌子的笔记本好 如果该解答对您有所帮助,您可以结束咨询,拜托您点击评价五颗小星星呢~十分感谢!如果有问题没解答可以留言或者再次咨询,我会竭尽全力帮助到您   更多6条 

贵州民族研究期刊点评文章怎么写

“亲”、“妈妈”,多么亲密的字眼,但当你发现这是发生在一对彼此陌生的母子之间的故事时,你会感到惊讶。  一个是有轻微孤独症的孩子,一个是有轻微孤独症与抑郁症的母亲,相处成了一件很尴尬的事情。孩子一直在对抗着陌生环境中格格不入的困境。孩子的反抗是柔弱的,大多数时候他是一个很被动的孩子,习惯了忍耐,哪怕是烫伤了躺在病床上也不许自己呻吟。  但他是这个家中惟一的男子汉,他孤独的母亲有时会依赖而求助地看着他。在妈妈的信赖中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他上网帮妈妈查抑郁症的资料,他告诉自己:“我一定不会让妈妈死的。”最终,在理解和温暖的吻中回归了母子间的融洽与和谐。  黄蓓佳在书中忍不住赞叹孩子是这个世界的勇者与老师。《漂来的狗儿》中有大主张的狗儿,《我要做好孩子》中不动声色抗争的金铃,《今天我是升旗手》中有英雄主义情结的肖晓,他们身上都显示出儿童的精神力量。幻想小说和成长小说是儿童文学的两翼。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经常不得不对这些儿童的成长肃然起敬,相信每个儿童都是英雄。  黄蓓佳说:“我相信孩子的眼力,很多时候,他们比大人更加入木三分。”华兹华斯也说,“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的身上具有一种神性,表现为智慧和精神力量。  实际上,这种来自儿童的智慧,一直是成人世界不至于完全堕落到混乱与黑暗的重要原因。在恶和伪的念头产生时,与孩子眼睛的相遇“总会让这些成人羞愧难当”。  我们在长大,获得了一些,丢失了一些。我们忘记了小王子所说的:“只有孩子们知道他们在寻找些什么,他们会为了一个破布娃娃而不惜让时光流逝,于是那个布娃娃就变得十分重要,一旦有人把它拿走,他们就哭了。”这是儿童倔强的力量所在,这种力量的强大当令人敬畏。  塞林格说他要做那些将要跌落悬崖的孩子们的守望者,他以悲悯的眼光看着那些柔弱的孩子。而黄蓓佳也许更像冰心老人所说,要做万千个天使中的一个,起来赞颂孩子,因为那些细小的身躯里,有着伟大的灵魂。

具有很高名气的文化偶像有很多,但能够真正内敛自己的本性,做到自己的本职的文化偶像少之又少。说起文化偶像,大家应该第一个想起的是高晓松。于丹于1965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己的父亲也是红极一时的国学大师。也许是在自己父亲的熏陶下,于丹对于文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功夫不负有心人,于丹在自己高考结束以后,成功的进入了北京师范大学的中文系,继续探索国学的奥秘。一年又一年,时间来到了于丹30岁的时候,也许是因为她起步比别的小孩更早。于丹在30岁如此年轻的情况下,成为了北京大学的讲师。曾几何时,于丹借助于《百家讲坛》平台,完美地实现了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变现的可能。试想过去的学术象牙塔就是冷板凳,又有多少人愿意问津。电视和网络的双重平台,把她从之前的默默无闻,直接推上了前台。然而成也平台,败也平台。一旦被推上万人瞩目之处,身处聚光灯下,不但自己的一言一行被全部看到,还会因为镁光灯的作用,被无限放大。于丹本身就因为聚光灯的效应,将自己真实的一面暴露了出来。最终,也彻底败在了真实面前。作为曾风光无限的一名国学大师,于丹却慢慢的背负着众多的质疑,甚至在2012年受邀参加北大的昆曲讲座之时,作为一代国学大师的她竟然被一众北大学子轰下了台!这样的事情发生,无疑是给于丹的事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那么北大学子为何会将国学大师轰下台呢?其实,这跟于丹之前的行为有关。在人们的印象之中,于丹是一位谦和有礼、满腹经纶的才女,是为读书人所敬仰的对象。然而在2009年之时闹得沸沸扬扬的伦敦事件,却在一时间将于丹推上了风口浪尖,让人们心中对她的形象完全颠覆了。文化讲究传承,但是几千年来,传播平台的限制,使得文化以及真理,始终掌控在少数人的手里。文化对于大众和草根相当遥远,即便生活处处都蕴含着文化的真理,可惜诠释的权力始终掌控在有文化的人手里。正因为如此,在传播平台扩展之后,才有了一股解读文化的热潮。所谓解读文化本身,就是因为文化本身的局限性,限制了它广远传播的趋势。于丹最初的走红,就是从解读《论语》开始的。因为文言和白话之间的这种隔阂和断代,导致大多人对于传统经典的认知是一片空白,而一个"解读人"的存在,正好起到了桥梁的连接作用。在演讲的过程中,北大的学子发现,于丹其实对于《论语》的理解真的非常的浅。而整个讲座的中心并不是她这本书,讲的更多的是一些鸡汤故事,这让许多北大学子非常的不满意。让观众们感觉到这位国学大师在打自己的脸。遇到这样的事情,其实并不愤怒,更让人感觉到的是可惜。明明都是红极一时的国学大师,为何会搞出这样的事情呢?这是因为名利让他们红了眼,让他们无法更加专注于国学本身,变得浮躁起来。这是导致许多问题的原因,但他们却浑然不知。

叶圣陶主要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 《春宴琐谭》叶圣陶的第一部白话小说1914 年《雪朝》(与朱自清等人合蓍)(诗)1922 年《隔膜》(小说集)(1922年) 《稻草人》(小说,早年童话集)1923 年《火灾》(小说集)1923年 《线下》(短篇小说)1925 年《倪焕之》(长篇小说)1929 年《古代英雄的石像》(童话)1931 年《文心》(教育)1934年(与夏丏尊合著) 《未厌居习作》(散文)1935 年《圣陶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集)1936 年《叶绍钧选集》(文选)1936 年《略读指导举隅》(教育)1946年,(与朱自清合著) 《儿童文学研究》1947 年《精读指导举隅》(教育)1948 年《写作杂谈》(教育)1951 年《叶圣陶童话选》(童话)1956 年《叶圣陶出版文集》(文选)1958 年《抗争》(短篇小说)1959 年《夜》1959《平常的故事》1959 年《微波》1959年 《箧存集》(诗)1960 年《潘先生在难中》(短篇小说)1964 年《叶圣陶散文》(散文)1983 年《我与四川》(散文和诗)1984年 《文章讲话》(与夏丏尊合著)(教育)1997 年《文话七十二讲》(教育)1999年,(与夏丏尊合著) 《藕与莼菜》(短篇小说)1997年(现已收入七年级语文第一册课本第八课)、 《爬山虎的脚》(现已收入三年级语文第一册课本第四十一课) 叶圣陶曾在以下报纸、杂志作过编辑、主笔或主编: 《礼拜六》 、《上海时事新报》、《上海民国日报》 、《文学周报》 、《公理日报》 、《国文月刊》 、《苏州评论》 、《妇女杂志》 、《小说月报》 、《中学生》 、《开明少年》 、《中国作家》 、《人民教育》 、《中国语文》 、《诗》 、《光明》 、《国文杂志》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儿童文学》 。 叶圣陶童话代表作: 《稻草人》、《旅行家》、《小白船》、《古代英雄的石像》、《一粒种子》、《玫瑰和金鱼》、《月亮姑娘的亲事》、《含羞草》、《快乐的人》、《芳儿的梦》、等等。 在这里有

叶圣陶曾写过以下童话: 《稻草人》 《旅行家》 《小白船》 《古代英雄的石像》 《一粒种子》 《皇帝的新衣》 《玫瑰和金鱼》 《月亮姑娘的亲事》 《含羞草》 《快乐的人》 《芳儿的梦》 等等 叶圣陶主要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1914年开始创作文言小说,1918年开始发表白话文作品。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杂文、诗歌和儿童文学作品。 《春宴琐谭》:他的第一部白话小说 《倪焕之》:长篇小说 《隔膜》:小说集 《火灾》:小说集 《苏州园林》:散文 尤其是《牛郎织女》:神话 报章杂志 叶圣陶曾在以下报纸、杂志作过编辑、主笔或主编: 《礼拜六》 《上海时事新报》 《上海民国日报》 《文学周报》 《公理日报》 《国文月刊》 《苏州评论》 《妇女杂志》 《小说月报》 《中学生》 《开明少年》 《中国作家》 《人民教育》 《中国语文》 《诗》 《光明》 《国文杂志》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 童话作品 叶圣陶曾写过以下童话: 《稻草人》 《旅行家》 《小白船》 《古代英雄的石像》 《一粒种子》 《皇帝的新衣》 《玫瑰和金鱼》 《月亮姑娘的亲事》 《含羞草》 《快乐的人》 《芳儿的梦》 等等 回答者: lkzhangbei - 总监 九级 12-12 17:52《叶圣陶文集》(1~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4~10月版。 【短篇小说集】 《膜》,商务印书馆1922年3月版。 《火灾》,商务印书馆 1923年11月版。 《线下》,商务印书馆 1925年10月版。 《城中》,上海文学周报社1926年7月版。 《未厌集》,商务印书馆1929年6月版。 《四三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8月版。 【长篇小说】 《倪焕之》,上海开明书店1929年8月版。 【散文集】 《脚步集》,上海新中国书局1931年9月版。 《未厌居习作》,上海开明书局1935年12月版。 《西川集》,重庆文光书局1945年1月版。 《叶圣陶散文》(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版。 【诗集】 《存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60年8月版。童话: 《稻草人》,商务印书馆1923年11月版。 《古代英雄的石象》,上海开明书店1931年6月版。 【理论】 《叶圣陶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1月版。 【教育论著】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回答者: 各领风骚500年 - 举人 五级 12-12 18:00短篇小说集】 《膜》,商务印书馆1922年3月版。 《火灾》,商务印书馆 1923年11月版。 《线下》,商务印书馆 1925年10月版。 《城中》,上海文学周报社1926年7月版。 《未厌集》,商务印书馆1929年6月版。 《四三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8月版。 【长篇小说】 《倪焕之》,上海开明书店1929年8月版。 【散文集】 《脚步集》,上海新中国书局1931年9月版。 《未厌居习作》,上海开明书局1935年12月版。 《西川集》,重庆文光书局1945年1月版。 《叶圣陶散文》(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版。 【诗集】 《存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60年8月版。童话: 《稻草人》,商务印书馆1923年11月版。 《古代英雄的石象》,上海开明书店1931年6月版。 【理论】 《叶圣陶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1月版 【教育论著】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 索引序列
  • 贵州民族研究期刊点评文章
  • 贵州民族研究投稿点评文章
  • 贵州民族研究期刊点评
  • 贵州民族研究期刊点评文章的格式
  • 贵州民族研究期刊点评文章怎么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