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美国著名编辑家

美国著名编辑家

发布时间:

美国著名编辑家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年1月17日—1790年4月17日) (又译班哲明·富兰克林、班杰明·富兰克林) ,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美国政治家、物理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 FRS FRSE(英语:Benjamin Franklin,1706年1月17日-1790年4月17日),出生于美国麻省波士顿,美国博学家、开国元勋之一。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科学家、发明家,同时亦是出版商、印刷商、记者、作家、慈善家、共济会的成员。作为科学家,他因电学发现和理论成为美国启蒙时代和物理学史上重要人物。作为发明家,他因避雷针、双目眼镜、富兰克林壁炉等闻名。他创立了许多民间组织,包括费城消防站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富兰克林很早就不懈倡导殖民地团结,最初以作者和发言人身份在伦敦呼吁,被誉为“美国第一人”。作为美国驻法国第一任大使,他成为新生国家榜样。富兰克林在美国民族精神上起奠基作用,倡导实用节俭、艰苦奋斗、教育明哲、团体精神、自治政府,反对政治和宗教威权主义,富有启蒙运动的科学和包容精神。历史学家亨利·斯蒂尔·康马格称:“富兰克林出清教徒精神而不染,濯启蒙运动光芒而不妖。”沃尔特·艾萨克森认为这让富兰克林:“成为当时美国成就之最,在创立美国社会形式上影响最深。”费城是殖民地大都,富兰克林是该城成功的报纸编辑和出版人,在23岁时出版《宾夕法尼亚报》富兰克林用笔名“理查德·桑德斯”出版《穷理查年鉴》,由此致富。在1767年后,他参与《宾夕法尼亚纪事》报[11],该报主张革命,批评英国政策。1751年,富兰克林协助创办费城学院,担任首位校长,学院后为宾州大学。他组织创办美国哲学会,任首位秘书,在1769年担任主席。富兰克林代表众殖民地前往伦敦,力劝议会撤销不得人心的印花税法案,成为美国民族英雄。作为杰出外交家,他在法国巴黎大受欢迎,在建立积极的美法同盟上贡献巨大,这些努力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起关键作用,确保革命能从法国获得补给。在费城做邮政多年后,富兰克林于1753年成为殖民地邮政代理总长,建立首个全国通讯系统。在革命期间,他成为美国首任邮政总长。富兰克林积极参与社区、殖民地、州际、全国、国际各项事务。1785至1788年,他担任宾夕法尼亚州长。最初,富兰克林拥有并贩售奴隶,但到1750年他释放仆人,从经济角度表示反对,成为废奴主义者中杰出代表。富兰克林人生传奇多彩,科学与政治上遗产丰富,在众开国元勋中雄踞鳌头,之后两个世纪纪念不断,多次在硬币[100美元纸币|百元钞票]、舰船、城郡、学院、公司及各类文化活动再现。

美国十大著名作家Top10:威廉·福克纳威廉·福克纳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共撰写了19部长篇小说,并且于1949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喧哗与骚动》。美国十大著名作家Top9:路易斯·拉摩路易斯·拉摩是著名的西方作家,从他的第一部作品问世就获得了人们的喜爱,并且很多作品改编成了电影,他共做创作了100本书,以及400篇短篇小说,并且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了10余种语言于全世界销售。代表作《美国西部传奇》等。美国十大著名作家Top8: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全名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他的第一部作品《人间天堂》发布于1920年,成功的获得了人们喜爱,并且随后《了不起的盖茨比》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美国十大著名作家Top7:哈罗德·罗宾斯哈罗德·罗宾斯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作家,一生共创作了30多部作品,其中很多作品对追求金钱和权利的人进行了讽刺,并且受到了读者们的喜爱,他被誉为“世界五大畅销书作者之一”。代表作《莫爱陌生人》等。美国十大著名作家Top6:西德尼·谢尔顿西德尼·谢尔顿是一位畅销小说家,他曾做过好莱坞的编剧并且编写的剧本获得了奥斯卡奖,也曾写过歌词,在中年时开始进行小说的创作,并且很多小说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的版本而畅销全世界。代表作《假如明天来临》等。美国十大著名作家Top5:史蒂芬·金史蒂芬·金是美国著名的恐怖小说家,创作了大量的恐怖小说、科幻小说、悬疑小说,并且获得了很多终身成就奖,甚至在他的作品中《跑步的人》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代表作《魔女嘉莉》《闪灵》等美国十大著名作家Top4:苏斯博士苏斯博士是最著名最卓越的儿童文学家、教育家,他彻底改变了儿童们的学习方式,通过书籍以及特殊的活动使孩子们的情商得到开发,并且增强了孩子们的脑力、协调能力、指挥能力、想象力。代表作《乌龟耶尔特及其他故事》等美国十大著名作家Top3:海明威海明威全名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他改变了整个时代的美国文学,海明威于1954年凭借《老人与海》这部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海明威一生情感错综复杂,并且在晚年时在家中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代表作《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等美国十大著名作家Top2:丹尼尔·斯蒂尔丹尼尔·斯蒂尔是著名的女性作家,并且是广大女性读者最喜爱的作家之一,她的第一部作品出版于1973年,而她最畅销的书籍出版于1978年,她所撰写的小说充满着异国情调与浪漫感,被很多电视、电影进行改编成为剧本。代表作《爱之翼》等。美国十大著名作家Top1:马克·吐温马克·吐温是被称为“美国作家之父”是英语文学中最不可思议的作家之一,至今仍旧存在极大的影响力。马克·吐温在年轻时作过很多工作,如:记者、教师、发明家、作家等,并且在他整个作家生涯中共著书28部,是众所周知的作家、也是人们最喜爱的作家。代表作《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这是一个人名 这人是美式英语的创始人 著有著名的《韦氏词典》 是美式英语的基础 美国人的骄傲Merriam-Webster 网络 韦氏; 韦氏词典; 韦氏大词典; 韦氏字典; 韦氏辞典; 进行更多翻译美国出版的冠有韦氏字样的一批英语词典的统称。主要指梅里厄姆英语词典系列。其中最有名的是《韦氏国际英语词典》,它经历了一个不断修订的过程。1828 年美国词典编纂家N韦伯斯特自行出版《美国英语词典》二册,该书成为继英国约翰逊《英语词典》之后的经典辞书。韦氏死后,开印刷所的兄弟二人G梅里厄姆和C梅里厄姆买了韦家的版权,以梅里厄姆 · 韦伯斯特公司 的名义出版梅里厄姆韦氏词典。1847年修订第一版印出,合订成一巨册,并配上插图。1890年改书名为《韦氏国际英语词典》(意即通用于英语国家)。 1909年又改称《韦氏新国际英语词典》,并于1934年出了第二版。1961年出版《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英语大词典》。每年,《韦氏大词典》的编委都要花上几个月的时间在书、杂志、甚至食品标签中搜罗,选出科学、技术、通俗文化及工业领域的一些新词和短语收入词典。书 名《韦氏大学英语词典》(Merriam-Webster’sCollegiateDictionary)作 者韦伯斯特原版名称Merriam-Webster’sCollegiateDictionaryISBN9787500092490类 别英汉词典页 数1624定 价168元出版社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公司出版时间2014-4-1装 帧精装开 本16开

拉里·布朗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消防队员,1980年开始尝试创作,其间经历了250多次的退稿;他的小说最后成功入选《80年代美国最佳短篇小说集》。他是怎样被点石成金的呢?  在美国,推出一部畅销书是一项综合工程,缺了哪一个环节都会影响这一工程的如期完工。拉里·布朗从一位默默无闻的消防队员到闻名全国的畅销书作家,其成名的历程就说明了这一点。  沙农是一位敏锐的编辑;他意识到一名默默无闻的作者将成为一名红极一时的作家。  拉里·布朗是被一家小出版社A·L·鲁滨出版社“包装”成名的。该社编辑沙农·拉瓦耐尔就是这一工程的始作俑者。1987年,他在去华盛顿参加美国书商协会书展的飞机上读到了一篇名为《临危不惧》的短篇小说。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除了编辑加工书稿外,其余时间不是读书就是看报。他订购了200多种杂志,每年阅读2000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真实感人,令他爱不释手。故事中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和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深深地吸引着他,他敏锐断定这部佳作将成为布朗成名的商标。尤其是此后几天又有几个人向他推荐这篇作品,这更进一步证明了他的判断。于是他马上与作者联系。在收到作者寄来的其他作品之后,他回信说:“现在的问题不是你的作品能否出版,而是如何出版。”他立即与作者签订了出版合同并于1988年秋推出了拉里·布朗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临危不惧:拉里·布朗短篇小说集》。  为了使一部有潜力的作品一炮走红,就必须让作品的简介、书评频繁地在全国的重要新闻媒介上出现在美国出版社中,编辑的工作不仅仅局限于组稿。虽说组稿是编辑的主要职责,但一旦签了合同,真正艰苦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为了使这部作品能够一炮打响,沙农编辑进行了艰苦细致的前期包装工作。  首先要鼓动起本社人员对此书的热情,这样方可使全社同仁群策群力共同关注这一工程。其次是获取短评。这是一项举足轻重的工作。在当今的美国出版界,出版图书时必须尽一切可能获取著名人物或学术权威对此书的评介,因为美国的整个图书贸易是以评介为支点的。第三,在图书出版之前将这部书的主要故事章节在重要杂志上发表。这么做就是为了让读者先“睹”为快,另一方面也吸引了读者的兴趣,从而刺激读者产生购书欲望。第四是争取图书评论员来评论此书。  在美国有众多的书评组织,如全国图书评论组织,其麾下大都是专职精干的书评人员,他们的评论往往具有较强的权威性。最后,美国有30多家报刊登载了对《临危不惧》一书的书评。其中就有美国最著名的书评杂志《克卡斯书评》。不久,该社陆续推出了布朗的第一部小说《肮脏工作》、第二部短篇小说集《极不道德的爱情》和第一部非小说作品《救火》。到此为止,编辑的工作可告一段落,接下来便是最关键的环节,即,将图书发行到读者手中。  宣传攻势展开后,紧跟其后的图书销售商必须“趁热打铁”。在美国,一本书从出版社到读者手中一般要被“卖”过三次,畅销书更是如此。第一次是在社内年度销售会议上向分散于全国各地的销售代表推销;第二次是这些销售代表向全国的批发商和书商推销;第三次是书店向读者推销。  除了以上工作之外,该社发行部还制订了一整套全面的宣传计划:  一、为了配合销售代表的推销工作,开设了热线电话,书商可打电话咨询,并开办了电话电传订单业务。同时还向大型书店寄送大幅图书和作者的照片供书店陈列之用,并寄送大批宣传品,包括印制精美的书签等供书商免费向读者赠送。  二、安排作者乘飞机和汽车作全国旅行,出席阅读会与读者见面,并安排电台电视台进行采访和追踪报道。  三、向全国主要报刊寄送样书供书评之用。全国有100多家报刊刊登了有关作者和作品的专题文章。  四、在全国主要报刊上开展强劲的广告攻势。在图书出版之日就在《纽约时报》和《出版商周刊》等主要报刊上刊登了整版广告,并在图书出版后连续刊登三周。  经过此番努力,各地的订单潮水般涌来,平均每天收到300多份订单。《临危不惧》和《乔》上市之后很快销售一空,并列入《纽约时报》和《出版商周刊》的畅销书排行榜。拉里·布朗也稳稳坐上了畅销书作家的金交椅。

美国著名编辑

理查德康奈尔(Richard ConnellRichard Edward Connell J)()是一位美国作家和记者,可能最难以忘怀的是他的短篇小说“最危险的游戏”。康奈尔在世时是一位最受欢迎的美国短篇小说作家。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代表作:《铁甲钢拳》《侏罗纪世界》《头号玩家》⋯(好多!)自己搜

美国作家 Richard Connell全名为 Richard Edward Connell(理查德·爱德华·康奈尔)。他出生于1893年10月17日,1949年11月22日去世。美国著名作家兼记者,最出名的作品是其1924年出版的短篇小说《最危险的游戏》(中文译本名为《最危险的猎物》)。该作品简介请参考百度百科:最危险的猎物他是美国当时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之一,其作品主要刊载在《周六晚邮报》及其他杂志上。 他作为记者和电影剧本家同样出名,曾经因为电影《遇见约翰·多》的剧本创作从而荣获1942年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原创故事奖的提名。

1. 詹姆斯·费尼莫·库珀(James Fenimore Cooper ,l789-1851)  生于新泽西州。2岁时,全家迁移至纽约州的库珀斯敦。附近的湖泊森林以及有关印第安人的传说,都深深吸引着他。1806年到商船上学习航海,后在安大略湖畔一海军基地参加造船工作,曾被任为海军上尉。1811年辞去海军职务,同一个地主的女儿结婚,定居在库珀斯敦。31岁时开始写小说。第1部小说《戒备》(The Precaution)于1820年自费出版,很不成功。在妻子鼓励下,他改变方向,写了一部他认为“应当是纯粹美国式的以爱国为主题的书”,即《间谍》(The Spy)。小说在1821年出版后受到欢迎。以后又写了反映边疆生活的《皮袜子故事集》(“皮袜子”是小说主人公纳蒂·班波的绰号五部曲:《拓荒者》(The Pioneers,1823)、《最后的莫希干人》(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1826)、《草原》(The Prairie, 1827)、《探路者》(The Pathfinder, 1840)和《杀鹿人》(The Deer-slayer, 1841)以及反映航海生活的《舵手》(The Pilot,1824),在美国文学史上开创了3种不同类型的小说,即革命历史小说《间谍》、边疆冒险小说《拓荒者》和海上冒险小说《舵手》。1851年9月14日去世。  库珀在30年创作生涯中写了50多部小说和其他著作。他最有成就的作品,如《皮袜子故事集》五部曲,对美国的西部小说产生很大影响。至今仍拥有不少读者。   纳撒尼尔·霍桑 (Nathaniel Hawthorme 1804-1864)  是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和心理小说家。长篇小说《红字》(The Scarlet Letter)是他的代表作。霍桑1804年生于新英格兰的一个破落贵族家庭。父亲去世后,他随母亲迁至萨莱姆外公家,萨莱姆浓厚的宗教气氛和激烈的宗教派别斗争以及霍桑一家的宗教传统都对霍桑的思想和后来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从小爱好文艺,大学毕业后曾在海关任职,后受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辞职,在布鲁克农场制订实施空想社会主义计划。霍桑对当时美国社会道德论丧和资产阶级的伪善不满,但是他又不想从根本上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只谋求社会道德的改进,宣扬上帝,主张道德的自我完善。  1850年《红字》发表后,霍桑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从此确定。 随后又出版了“两部罗曼史”,即《带有七个尖角阁的房子》(The House of the Seven Gables,1851)和《福谷传奇》(The Blithedale Romance,1852),前者以宗教迫害案为起点,描写了一个关于美国资产阶级家庭的故事,表现了罪恶代代相袭的悲观主义的思想;后者描写了一群内心苦闷的上层知识分子,离开城市到农村去组织村社,终因一事无成,失望离去的故事。同时还出版了几部儿童文学作品,1860年又写了一部以意大利为背景的《玉石雕像》(The Marble Faun,1860),1864年霍桑去世。  霍桑的作品几乎全部取材于北美殖民地新英格兰地区的历史。在他的作品中清晰地体现了霍桑的复杂思想和矛盾性格,一方面他深受加尔文教的影响,相信“原罪”,另一方面,他又深深体验到加尔文教的狂热、专横与虚伪;一方面他接受爱默生的哲学观,相信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着神秘的力量,另一方面他又受到宗教意识的控制,把加尔文教派的善恶观念当作认识社会的标准,探寻固有的“恶”,认为“恶”才是社会问题的根源。  艺术上,他擅长揭示人物的内心冲突和心理描写,想象丰富,常用象征手法,善于挖掘潜藏于事物深处的意义,作品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氛和神秘色彩,其文字较为晦涩,作品充满阴郁的调子。其作品被称为“心理罗曼史”。  《红字》小说简介  小说描写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Hester Prynne)跟丈夫从英国移居当时尚属英殖民地的美国波士顿。中途丈夫被印第安人俘虏。海丝特只身到美后,迫于生活,被一青年牧师诱怀孕。此事,被当地虚伪的清教徒社会视为大逆不道。当局把海丝特抓起来投入监狱,游街示众,还要终生佩带象征耻辱的红色的A字(Adultery:通奸女犯)和站在示众台上受审。州长亲自主持了对海丝特的审讯,她所属教区的牧师丁梅斯代尔——一个被公众视为最高道德典范的诱海丝特的奸夫,也假惺惺地劝说她招出奸夫的姓名。但海丝特宁愿一人受辱,誓死也不招供。在远离社会,远离人群,受尽屈辱的处境中,海丝特孤苦顽强地生活着,全仗刺绣为生。她生活中的惟一支柱是抚养掌上明珠般的女儿珠儿。海丝特这种忍辱负重、代人受过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使梅斯代尔大为感动,也大受刺激,不久他便心力交瘁地病倒了。而获释归来,一直在暗中侦察底细的海丝特的丈夫罗杰·奇林渥斯医生,在给丁梅斯代尔治病中,已基本了解到了真情,并欲置丁梅斯代尔于死地。为 了逃脱,海丝特跟梅斯代尔议定在新市长就职那天,带上孩子一同乘船到“看不到白人足迹”的地方去。但此事也被奇林渥斯识破,逃脱不成。于是,梅斯代尔在新市长就职那天,携海丝特和珠儿走上示众台,当众宣布了自己诱海丝特的事实,并死在海丝特怀抱中。海丝特也从此得到了解放,带着珠儿远走他方。若干年后,珠儿长大成人,安了家立了业,而海丝特却一人再回到波士顿,仍带着那个红色的A字,用自己的“崇高的道德和助人精神”,把耻辱的红字变成了道德与光荣的象征,直到老死。  小说以两百多年前的殖民地时代的美洲为题材,但揭露的却是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代美国社会法典的残酷、宗教的欺和道德的虚伪。主人公海丝特被写成了崇高道德的化身。她不但感化了表里不一的丁梅斯代尔,同时也在感化着充满罪恶的社会。至于她的丈夫奇林渥斯,小说则把他写成了一个一心只想窥秘复仇的影子式的人物。他在小说中只起情节铺垫的作用。小说惯用象征手法,人物、情节和语言都颇具主观想象色彩,在描写中又常把人的心理活动和直觉放在首位。因此,它不仅 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同时也被称作是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篇。  3.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  爱伦·坡出生于波士顿,父母均为演员,家中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其出生后不久父亲离家出走,两岁时母亲病故,三兄妹分别被不同的家庭领养。领养坡的是一个较富裕的烟草商,他6岁时随养父母至英国,1820年回到美国里奇蒙,这期间坡始终收到良好的教育,他在语言及戏剧方面的成绩出众,并已经开始尝试写作诗歌。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语言和形式精致、优美,很难将他的作品归为某一个流派,但是“唯美”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他所有的作品以及他本人。坡最大的成就在于他的文学思想和理论,他的推理和恐怖小说最广为人知,而坡最看重的是自己的诗。  1824年,坡在心理上承受双重打击,生意倒闭的养父脾气暴躁;暗恋的一位女士病故,为此,坡后来作了一首诗:《至海伦》(To Helen)。  1830年5月,坡进入西点军校,在校中以其讽刺诗闻名,坡甚至还写信讽刺他的养父,最终其养父与他断绝关系。不忍军校刻板压抑的生活,坡常常故意违反校规,1831年1月受军事法庭审判后被开除。接下来的几年,坡住在姑妈家,教表妹弗吉尼亚念书。1833年,坡的一短篇小说《瓶中手稿》》(M Found in a Bottle)获巴尔的摩《星期六游客报》举办的征文比赛的一等奖;另外,《罗马大圆形竞技场》(The Coliseum)则获诗歌类比赛中的第二名。  坡从1835年开始为《南方文学信使》供稿,凭其犀利的笔调赢得了大批读者青睐,后受聘为《南》的助理编辑并负责书评专栏。1836年,坡娶表妹弗吉尼亚为妻。次年辞职,迁家纽约。1841年4月,坡成为《格协厄姆杂志》的编辑,首次发表推理小说,之后结集出版《怪异故事集》。1843年 6月,短篇小说《金甲虫》(The Gold-Bug)在费城《美元日报》的征文比赛中获奖,由于该篇小说被大量转载,坡变得出名,他的作品顺利的被出版,并受邀作巡回演讲。之后几年,坡的事业较为顺利,1845年成为《百老汇杂志》的所有人,但由于一些个性强烈的评论而受到反对,致使名誉受损,被认为没有道德、神经错乱。1847年1月30日,弗吉尼亚去世,深爱妻子的坡受到严重的打击,更加无可救药的酗酒使其精神受到严重损害。之后的两年中,坡曾有过一两段爱情,但都没有结果。1849年10月7日,坡因为脑溢血去世。  坡的作品可以分为三大类:文学理论、短篇小说和诗歌。坡是个杰出的文学评论家,他的《创作哲学》(The Philosophy of Composition,1846)和《诗歌原理》(The Poetic Principle,1850)阐述了他的主要创作思想和技巧。坡的短篇小说分为怪诞恐怖小说和侦探推理小说。他的怪诞恐怖小说中最著名的是《莉姬亚》(Ligeia,1838)、《厄舍不古厦的倒塌》(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1839)和《黑猫》(The Black Cat,1843)等。他的这写故事大都游离与生与死,人和鬼之间,带有一种神秘色彩。坡的侦探推理小说的代表是《莫格街谋杀案》(The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1847)《金甲虫》(The Gold-Bug,1843)等。他的这些故事结构巧妙严谨,案件的破获完全依靠办案人员对案情的推理和对人心里活动的分析。坡被西方人认为是侦探小说的鼻祖。坡较有名气的诗作是《乌鸦》(The Raven,1845)、《致海伦》(To Helen,1831)、《钟声》(The Bells,1849)、《海中之城》(The City in the Sea,1831)和《安娜贝李》(Annabel Lee,1849) 等  4.赫尔曼·麦尔维尔(Herman Melvill l819-1891)  小说家、诗人。1819年8月1日生于纽约,15岁离开学校,做过银行小职员、皮货店店员和教师。1839年在一条商船上充当服务员,这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影响。1841年他22岁时再度航海,在捕鲸船“阿古希耐”号上充当水手。他后来的杰作《白鲸》(Moby-Dick)取材于这次海上生活。1842年7月离船,曾为南太平洋马克萨斯群岛有食人生番之称的泰皮族所俘虏。脱逃后于当年8月在一条澳大利亚商船上作水手,因违犯纪律,被囚在塔希提岛。越狱后在当地各岛漫游,所闻所见后来写进他的《欧穆》(Omoo,1847)一书中。11月,他到一艘捕鲸船上做投叉手。1843年8月又在一艘军舰上做水手,1844年10月在波士顿退伍。后开始写作。  梅尔维尔最初的两本书《泰皮》(Typee,1846)和《欧穆》(1847),是根据他在泰皮和塔希提的见闻经过艺术加工而写成的游记。1847年梅尔维尔开始创作《玛地》(Mardi,1849),并同纽约文艺界接触,经常为文艺刊物写稿。1850年出版《白外衣》(White Jacket,1850),写航海生活,都获得好评。这年夏天他与霍桑相识,两人成为邻居和朋友。1851年梅尔维尔出版他最重要的作品《白鲸》,这部小说以充实的思想内容、史诗般的规模和沉郁瑰奇的文笔,成为杰出的作品,但在当时却没有得到重视。  梅尔维尔于1891年9月28日去世。一生潦倒不得意,他的作品在当时大多也不受欢迎,直至20世纪20年代以后才逐渐引起注意。  《白鲸》  故事以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是有时比拟为作者的伊什梅尔,他受雇于“裴郭德号”出海猎鲸,船长亚哈是个狡猾老练的水手,计划向一只前次航行中毁了他一条腿的白鲸莫比复仇。大副斯达巴克试图说服放弃复仇的计划,但疯狂的老人胁迫他遵从命令。在寻找莫比的过程中,他们捕到了一些鲸鱼。后来,他们发现了白鲸莫比,亚哈在与之交战三昼夜后,用鱼叉刺中莫比。白鲸被激怒了,将床撞沉,所有水手只有伊什梅尔被救起,得以讲述此故事。  5.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 1819-1892)  惠特曼是19世纪美国杰出的民主主义诗人,被公认为是美国的“诗歌之父”。1819年,惠特曼生于现今长岛。1823年,惠特曼一家移居到纽约布鲁克林区。惠特曼只上了6年学,基本上是自学的,他特别喜欢读霍默、但丁和莎士比亚的作品。  在做了两年学徒以后,惠特曼搬到纽约市。1835年,他返回长岛,在一所乡村学校执教。1838年至1839年期间,他办了一份叫做《长岛人》的报纸。他一直教书直到1841年,之后他回到纽约并当了一名记者。他也在一些主流杂志上担任自由撰稿人,或发表政治演讲。  19世纪40年代是惠特曼长期工作的第一个收获期:1841年他出版了一些短篇故事,一年后他在纽约出版了小说《富兰克林·埃文斯》(Franklin Evans)。第一版的《草叶集》(Leaves of Grass)出版于1855年,由12篇长篇无标题的诗组成。一年后,在《草叶集》的第二版,连同爱默生的祝贺信一同被出版。第二版有20组诗。  惠特曼于1892年3月26日逝世,他被安葬在哈利公墓(Harleigh),在他自己设计的墓碑下面。  许多现代诗人,不论是苏联的马雅可夫斯基,还是智利的聂鲁达,或者是西班牙的洛尔伽,还是中国的郭沫若,都在一定程度上受过惠特曼(1819-1892)的影响。  《草叶集》简介  《草叶集》是惠特曼的诗歌总集。他所以给自己诗集取名为《草名集》,其寓意是在于“草叶”随处生长,最富有生命力。它象征着普通人,也象征着发展中的美国。 同时,“草叶”也象征惠特曼自己关于民主、自由的理会想和希望。  《草叶集》具有沈郁郁的理想色彩。由于惠特曼对于处在上升时期的美国寄托着光明的希望。因此,他认为未来的美国,是“民主的大地”、“友爱的城池”,没有奴隶制,而总统、市长“只是有报酬的雇佣人”。由于对民主、自由的向往,他与1848年欧洲人民的革命斗争相呼应,激烈地反对惨无人道的蓄奴制度,歌颂为实现进步的理想而斗争的人们。他的著名诗篇《哦,船长!我的船长哟》就是痛悼为摧毁蓄奴制而被刺身亡的英雄、美国总统林肯而写的。  《草叶集》中的诗歌充满了强烈的“自我”色彩。不过,惠特曼诗中的“我”,是人民,是大“我”。他的诗通过“自我”来歌颂改造大自然、开放新大陆、建设新大陆的美国广大劳动群众。如《我听美洲在歌唱》,诗人一开头就写道:“我听见美洲的歌唱,我听见各种不同的颂歌”。接着写他听到“机器匠在唱着”,“木匠歌唱着”,“泥瓦匠歌着”,……“白昼歌唱白昼所有的”,“晚间……张着嘴唱着他们的强健而和谐的歌”。诗人置身于劳动者之中,诗中的“自我”,其实也是美国式“新人”的形象。  《草叶集》中的诗歌热情地歌颂了大自然。在惠特曼笔下,美好的大自然不是人的对立物,也不是人发泄痛苦的消极承受者,而是活跃向上的,是使人感受到自豪和满足的。如《大路之歌》、《自己之歌》等,都有讴歌了美国的壮丽河山,描绘出美国的森林、草原、田野、大海以及形形色色的自然景色,给人奋发向上的激情。  《草叶集》在艺术上,创造了“自由体”的诗歌形式,创立了新的风格。  6. 哈里叶特·比彻·斯托(Harriet Beecher Stowe l811-1896)  斯托的父亲比彻(Beecher)是著名的公理会牧师和废奴主义者。她四岁丧母,由长姊教育,在哈特福德长大,后来随父移居俄亥俄州辛辛那提(Cincinnati),一个废奴情绪强烈的州。成为教师的她,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教育界的活动。1836年和牧师兼神学院教授斯托(Stowe)结婚,丈夫鼓励她继续写作,但丈夫体弱多病,因此生活贫寒。  辛辛那提和蓄奴州肯塔基州只有一河之隔,他们在那里生活了18年,经常接触逃亡奴隶。她自己也到过南方,亲眼目睹黑奴的悲惨生活。他们的家后来成为帮助南方奴隶逃亡的中转站之一。1850年,他们搬到缅因州,她从1851年到1852年为华盛顿特区的报纸《民族时代》撰写连载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揭露南方黑奴受到非人的待遇,因此受到南方奴隶主的痛恨,却在北方受到热烈的欢迎,大大促进了北方的废奴情绪。1853年她发表了《汤姆叔叔的小屋题解》(A Key to Uncle Tom’s Cabin),列举了大量文件和证据证实《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描写是真实的。  1856年她发表《德雷德,阴沉地大沼泽地的故事》(Dred, A Tale of the Great Swamp, 1856),进一步揭露蓄奴制的社会堕落现象。1859年她发表小说《牧师的求婚》(The Minister’s Wooing)。1869年,《老镇居民》(Old Town Folks, 1869)都是描写她熟悉的新英格兰生活。  1896年,她在哈特福德去世,终年85岁。  《汤姆叔叔的小屋》小说简介  《汤姆叔叔的小屋》,又译作《黑奴吁天录》。故事从一个奴隶主与一个奴隶贩子的讨价还价中开始。美国肯塔基州的奴隶主谢尔比要把两个奴隶卖掉。一个是汤姆,他是在谢尔比的种植场出生的,童年时就当伺候主人的小家奴,颇得主人欢心,成年后当上了家奴总管,忠心耿耿,全身心维护主人利益。另一个要卖掉的奴隶是黑白混血种女奴伊丽莎的儿子哈利。当伊丽莎偶然听到主人要卖掉汤姆和自己的儿子哈利后,就连夜带着儿子在奴隶贩子的追捕下跳下俄亥俄河,逃到自由州,再往加拿大逃奔。她丈夫乔治·哈里斯是附近种植场地奴隶,也伺机逃跑,与妻子汇合,带着孩子,历经艰险,终于在废奴派组织的帮助下,成功地抵达加拿大。  汤姆却是另一种遭遇。他知道并支持伊丽莎逃走,但是他自己没有逃跑。由于他从小就被奴隶主灌输敬畏上帝、逆来顺受、忠顺于主人这类的基督教说教,对主人要卖他抵债,也没有怨言,甘愿听从主人摆布。他被转卖到新奥尔良,成了奴隶贩子海利的奴隶。在一次溺水事故中,汤姆救了一个奴隶主的小女儿伊娃的命,孩子的父亲圣·克莱从海利手中将汤姆买过来。当了家仆,为主人家赶马车。汤姆和小女孩建立了感情。不久小女孩突然病死,圣·克莱根据小女儿生前愿望,决定将汤姆和其他黑奴解放。可是当还没有来得及办妥解放的法律手续时,圣·克莱在一次意外事故中被人杀死。圣·克莱的妻子没有解放汤姆和其他黑奴,而是将他们送到黑奴拍卖市场。从此,汤姆落到了一个极端凶残的“红河”种植场奴隶主莱格利手中。莱格利把黑奴当作“会说话的牲口”,任意鞭打,横加私刑。汤姆忍受着这非人的折磨,仍然没有想到要为自己找一条生路,而是默默地奉行着做一个正直人的原则。这个种植场的两个女奴为了求生,决定逃跑,她们躲藏起来。莱格利怀疑汤姆帮助她们逃走,把汤姆捆绑起来,鞭打得皮开肉绽。但是汤姆最后表现出了他对奴隶主的反抗,什么都没有说。在汤姆奄奄一息的时候,他过去的主人、第一次卖掉他的奴隶主谢尔比的儿子乔治·谢尔比赶来赎买汤姆,因为汤姆是小谢尔比儿时的仆人和玩伴,但是汤姆已经无法领受他过去的小主人的迟来的援手,遍体鳞伤地离开了人世。乔治·谢尔比狠狠地一拳把莱格利打翻在地。就地埋葬了汤姆。回到家乡肯塔基后,小谢尔比就以汤姆大叔的名义解放了他名下的所有黑奴,并对他们说:“你们每次看见汤姆大叔的小屋,就应该联想起你们的自由。”  《汤姆叔叔的小屋》既描写了不同表现和性格的黑奴,也描写了不同类型的奴隶主嘴脸。它着力刻画了接受奴隶主灌输的基督教精神、逆来顺受型的黑奴汤姆;也塑造了不甘心让奴隶主决定自己生死的具有反抗精神的黑奴,如伊丽莎和她的丈夫乔治·哈里斯。同时,也揭示了各种类型的奴隶主的内心世界和奴隶主不完全相同的表现。这本书通过对汤姆和乔治·哈里斯夫妇这两种不同性格黑奴的描述,告诉读者:逆来顺受、听从奴隶主摆布的汤姆难逃死亡的命运,而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乔治夫妇得到了新生。因此,《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对美国废奴运动和美国内战中以林肯为代表的正义一方获得胜利,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作为一本文学作品,美国著名诗人亨利·朗费罗说它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胜利”。

美国著名编辑人

(原则上尽量收入国内出版过的中文版,其次是港台出版的中文版,最后是外文版)普利策文学奖不是一个独立的奖项,而是普利策奖众多分枝中的一个。     1904年———在其去世前 7年,约瑟夫·普利策立下遗嘱,将自己的财产捐献给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由他们建立一个新闻学院。这笔高达200万美元的款项中,有四分之一被用来设立奖项,后来这笔钱成为了普利策奖的基金。1917年,该奖的第一届颁奖仪式举行,此后每年颁发一次。        约瑟夫·普利策生前是美国最著名的报人,他创立的编辑写作制度至今都在影响着报业的运作。因而普利策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新闻类奖项,目前共包含突发新闻报道奖、调查报道奖等14个。但是“由于普利策敏锐、有远见的洞察力”,该奖还设立了文艺类奖项,目前包括 6个文学奖和一个音乐奖,而且正是这些非新闻类的奖项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普利策奖的影响力。目前普利策奖每个奖项的奖金为一万美元。        其实,最初普利策只设立了13个奖项,其中文学奖有 5个,包括小说类、戏剧类和传记类等等。但是出于长远考虑,他决定设立一个监督咨询委员会,由后者在将来确定奖项的设立、变更等等。几十年来,这个委员会做出了一些很有突破性的决定,曾先后增设了摄影类和诗类奖项,并打破了“音乐奖的评选范围仅限于古典音乐领域”的界限。        普利策文学奖的标新立异之处在于它与大众口味的背道而驰,畅销的文学作品从不受它的垂青,即便大作家的作品也不例外。 1941年它就“抛弃”了红极一时的《丧钟为谁而鸣》,直到12年后《老人与海》问世时,它才将文学奖授予海明威。同样如福克纳的《八月之光》也有此“待遇”。这种评选使得它经常被置于争议之中,在一本《美国普利策奖金内幕》的书中就曾提到,1988年曾有近50位作家给媒体写信,怒称两名最受读者推崇的美国黑人作家从未进入普利策奖的视野,并认为它有种族主义倾向。而且普利策文学奖空缺多届,迄今已不下10次。        实际上很多优秀的作品还是没有被普利策文学奖错过的,其中包括伊迪丝·华顿的《天真时代》( 1921年获奖)、赛珍珠的《大地》( 1932年获奖)、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 1937年获奖)、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 1940年获奖)、赫尔曼·沃克的《凯恩舰哗变》( 1952年获奖)、哈珀·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 1961年获奖)、艾丽斯·沃克的《紫色》( 1983年获奖)等等。这些作品都曾在中国出版过。

(1)主要因素:经济上,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使西欧经济快速发展;政治上,代议制民主制度的确立;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科技上,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技兴起。“群雄竞起”的表现: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第三世界的崛起。(2)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3)原因:信息爆炸和舆论宣传。理由: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等。(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同意:当今世界进入多极化时代;当今世界美国面临很多问题,如严重的金融危机、深陷伊拉克战争、失业人数不断攀升、持续不断的恐怖威胁等。不同意:当今世界尽管美国遭遇到很多问题,但美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实力仍然强大。

邵飘萍(1886-1926),浙江东阳人。著名新闻工作者,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范长江(1909年-1970年10月23日),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东兴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杰出新闻家、记者,民 国时期《大 公报》著名通讯记者,后转向共阵营,为抗战做出卓越贡献。

中国著名编辑家

最近看个新闻,说有个叫汪林海的吸毒被抓了,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汪林海啊?本来忘了,一看名字觉得眼熟

中国第一位编辑大师孔子中国古代编辑理论的奠基人刘向、刘歆父子 建立古代编辑理论体系的刘知几以会通观点发展编辑理论的郑樵 古代编辑理论的集大成者章学诚首创纪传体编辑体裁的司马迁 首开断代史编辑体裁的班固开创佛教经录编辑体裁的道安

是的,叶圣陶是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1、梁信(原名郭良信),1926年3月2日生于吉林省扶余县,祖籍山东,中国内地编剧、作家。家贫,7岁丧父,只读过5年小学,即做杂工、学徒自谋生路。1945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曾参加多次重大战役。靠自学文化,提高了写作水平,1953年调中南军区任专业创作员,创作并发表了两个独幕剧。2、朱苏进,1953年出生于江苏涟水,中国内地作家、编剧。1978年,创作个人首部长篇小说《惩罚》 。1980年,出版长篇小说《在一个夏令营里》 ,该小说获得中国少儿读物优秀作品一等奖。3、邹静之,1952年出生于江西南昌,中国内地作家、编剧、制作人,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文系。1997年,编剧个人第一部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第一部》,从而开启了他的编剧生涯。4、张华标,继香港金牌编剧韦家辉、邓特希之后的“二代”金牌编剧,早期在亚洲电视(ATV)担任编审、编剧、编导。在1982年随监制萧笙过档无线电视,担任《射雕三部曲》的编剧工作,已为无线电视效力30余年。5、欧冠英,香港无线电视高级编剧。代表作:《刑事侦缉档案》(系列)、《创世纪Ⅱ天地有情》、《流金岁月》、《富贵门》、《岁月风云》等。此人现在是无线节目发展分部经理,同梁家树一样,现在已经很少出来编审了,通常一出来就代表此剧是重头作,是梁家树和潘嘉德的“御用”编审。

我国著名编辑家

司马迁

我国近代以来编辑出版事业的重大成就之一,是出现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精于编辑业务、成绩卓著的编辑家、出版家,人才辈出,前后相望。在现代出版界中,王子野同志就是这样一位著名的编辑家、学者和评论家。王子野,原名程扶铎,1916年出生于安徽绩溪。1930年小学毕业后,因家境贫寒辍学,不久到上海亚东图书馆当练习生。由于他勤奋学习,博览群书,学问日增,思想上也不断进步。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宣传工作。1938年入延安陕北公学高级研究班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第二秘书处秘书,兼任军政学院哲学助教。1941年任中央政治研究室组长。1942年后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图书资料室副主任,中央军委编译局翻译处处长,《晋察冀日报》编委,1948年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宣传部出版科科长、出版委员会委员,从此一直在编辑出版岗位上工作。60多年来他对我国现代出版事业做出极大努力,有着重要的业绩和贡献,赢得很高的声誉。建国后,王子野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处长,在胡愈之的领导下,曾积极参与创办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文献性刊物——《新华月报》,总揽编辑、出版业务全局,并负责编委会,奠定了该刊的编辑宗旨和编辑风格。1950年12月,人民出版社成立后,王子野任该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在50、60年代长期担任领导编辑职务,对有系统地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大量理论翻译读物,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在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对待,但他对党、对马克思主义坚信不移,坚持做学问,追求真理。1975年,从文化部咸宁“五七干校”调国务院政治研究室,任理论组组长。1977年至1982年任国家出版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在国家编辑事业领导岗位上,拨乱反正,落实出版政策,重视出版人才和出版物质量,关心和提倡书籍装帧艺术,并多次撰文评论,起过很好的作用。80年代以后,兼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副组长,国家出版委员会主任委员和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一届副主席、第二届副主席、第三届名誉主席,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第一、二届副会长,仍一如既往,关心出版工作。他亲自为《当代中国的出版事业》一书审同,并撰写该书“绪论”部分;经常在中央级报刊上推荐好书、评论作品。他关心和支持编辑学、出版学的研究,为多咱编辑著述撰写序文。他说:“社会上各种行业都有自己的专门学问,经济有经济学,教育有教育学,新闻有新闻学,书刊出版后也有专门的目录学、版本学、图书馆学,惟独出版工作本身缺少专门研究。是出版工作没有东西可研究吗?不是的。出版的历史起码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以前,反正比新闻早得多。要研究的东西不是很少,而是很多。就是因为不被重视,所以才留下缺门。这空白总不能永远留下去,出版学早晚总要在众多的学科中占一席应的位置。”(1982年《韬奋与出版》一书序)王子野鼓励编辑进行出版理论研究,曾主持全国出版研究年会和编辑出版理论优秀论文的评奖工作。还提倡编辑要读书学习、博学多能,成为通才,并要继承和发扬出版的优良传统。1990年王子野向《出版工作》编辑部建议,约请一些老编辑写一写自己是怎样做编辑工作的。之后该刊开辟“我怎样做编辑工作”专栏,陆续发表了许多著名编辑所写的具体经验和切实体会,在编辑出版界起到了广泛的有益作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王子野为出版对外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访问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国,跟这些国家的出版界人士广泛接触,宣传了我国出版事业的成绩,促进国际合作出版的开展。王子野是国内外公认的享有盛誉的出版家、编辑家。一王子野的编辑出版工作是跟人民出版社的建立与发展分不开的。自人民出版社成立起,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止,他一直是该社的主要领导,长期主持编辑工作,1960年起任社长兼总编辑。有系统地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是人民出版社一项重要的任务。建国初期,除出版《马恩文选》外,还有马列原著单行本,王子野重视序言的校订工作,特别是列入“干部必读”的部分,经常亲自跟译者联系(曹葆华等)。1954年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成立后,马列原著的翻译出版进入更有计划、有系统的新阶段。继《斯大林全集》出版以后,《列宁全集》中文第一版39卷的出版工作,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60年代,又开始了出版《列宁选集》的工作,王子野亲自撰文在《人民日报》上介绍。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著的翻译出版工作,王子野有一种真挚的感情和执着的追求。1984年9月在新版的《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出版发行座谈会上,王子野满腔热情地发言,希望译文精益求精,新版能反映出我国自己的特点,要有自己写的前方和注释;对《全集》的装帧设计要求成为善本书。这些真诚的意见,也是他一贯的主张。王子野在人民出版社时多次讲到普列汉诺夫翻译马恩著作时增加自己注释的做法。因此人民出版社出版《费尔巴哈论纲》时,就附了普列汉诺夫写的注释。在“文革”中陈伯达曾以此作为批判王子野叛徒哲学的根据,王子野因此而受到迫害。作为编辑家的王子野,认真贯彻出版方针。人民出版社建社不久,为了执行编辑出版分工原则,他坚决主张不出版专业分工以外的书籍,得到上级领导机关的支持。在编辑工作中,王子野十分重视出版物的质量。他主持出版社的编辑业务,亲自审稿,对各级编辑的审稿意见,总是写上自己意见、看法,或毫不留情地进行批评,但很有说服力。有一部关于辩证法的翻译书稿,编辑的审稿意见很简单,王子野看了书稿以后,写道:“虽然你们三番四覆地修改,然而遗留下的问题还不知有多少(而且都是十分严重的)。我对你们的校定者和审稿者也是有意见的。”接着指出该稿译文上的不妥之处、译者杜撰的名词术语,以及误译的例子。然后又说:“希望你们从这部稿子的校定、审读的错误中得出必要的教训,以改正今后的工作。我的意见如不对,也可批评。”(见“人民出版社书稿档案”)往往有些译稿原文比较粗疏,即使译者是名家,王子野总是要编辑把审稿意见告诉译者,让译者自己了解后进行校改。1954年以前,人民出版社曾经出版过不少从苏联翻译的哲学、社会方面的小册子。后来认识提高了,1954年9月间,王子野在一本重印书上批语:“不要重印苏联一些教条主义的小册子。”对于选题,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一般书的选译,必须十分慎重,可缓就缓,可不译就不译,这样做,不会吃亏”(见“人民出版社书稿档案”)。王子野对于国内一些学者的著作稿,同样认真审读。一部阐述新中国初期建设成就的书稿。王子野的审稿意见是:“这部稿子只是一些数字的堆积,再插进一些《共同纲领》的引文,使人无法读下去。照此样子不作较大的修改不能出版。我想修改的主要要求是充实血肉,每一个问题都必须讲清道理。材料是很多的,……有血有肉又有骨头,才能读下去。”另一部学术著作的审稿意见,是这样写的:“对苏联学者的见解要认真加上一番消化功夫,不要信手大段大段地抄录。但是参考书在文末须作交代。”(以上均见“人民出版社书稿档案”)王子野还经常提醒编辑部的同志,编辑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一定要认真掌握好政策,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作指导。而他自己在编辑工作中的认真严肃、严格细致的工作态度与作风,也是直接影响到全社编辑的业务素质与工作作风的。王子野除了审稿,还要审读、修改编辑撰写的图书“内容提要”文字,有时改动得几乎是重新撰写的。人民出版社在建社后就建立总编辑在审读、签发书稿时,同时要审读、签发书稿的“内容提要”的制度。王子野还重视出版社的书刊资料工作,认为做好藏书资料工作,对培养出版社编辑人员有很大作用。人民出版社初期的内部刊物《出版周报》,刊载上级有关编辑出版工作的指示、选登读者对出版物的批评与建议,以及社内人员在编辑出版工作中失误的检查。诸如“新华时事丛刊”的编辑工作,书刊中重大的校对错误等,都刊出有关编辑、校对人员做出的检查和认识。对于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起了很好的作用。60年代初,王子野在全社人员大会上提出编辑出版工作中的“三风”、“一严”问题。“三风”就是:勤俭朴素的作风、谦逊团结的作风、踏实细致的作风。“一严”就是一切从严,首先是政治上从严。从编辑出版到行政管理,每一环节都要求严字当头。选题组稿、审稿、加工要严,出版校对也要从严,行政管理制度的执行也要从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出版质量的不断提高。王子野还认为,提高书稿质量,首先必须领先著者、译者、编辑的努力。因此,出版社除了加强编辑工作,在社内培养出更多的好编辑外,同时还应当推动著者、译者和编者也积极改进自己应做的工作,双方努力才能达到书稿质量的普遍提高。讲到出版社要团结一大批认真著译的作者,总是王子野自己是做得很好的。他亲自在编辑访问作者的“访问记录”上写意见、作提示,有时还在全社人员大会上表扬或批评,还提倡请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到出版社做学术报告;他自己跟曹葆华、曹汀、朱光潜、吕振羽、季羡林、戈宝权等一大批学者专家——作者都有很好的交往。其实,王子野对于社会上人才的重视与爱护,也是很突出的。60年代中期,他在出版社时,将一位研究普列汉诺夫的专家王荫庭,请到出版社来让他翻译作品,发挥专长。粉碎“四人帮”以后,王子野满腔热情、鼓励安徽一位美学家郭因出版学术著作。郭因的两本专著《中国绘画美学史稿》和《艺廊思絮》,分别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在后记和向王子野的赠书中表示了他的感激之情。安徽有位青年学者徐学林,研究徽学,学有专长,对安徽出版史情有独钟,写出过大量的论文。王子野对他十分关心和鼓励。我很了解王子野对于人才的爱护和对有价值书稿的重视,只是他不愿意多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图书质量是由内容与形式两部分构成的。王子野对于图书的外观形式——装帧设计也是十重视的。无疑,这和他的哲学、美学素养,以及对艺术的爱好是分不开的。他在总编辑岗位上经常关心图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形式,为封面设计出主意。所有这些,可以看出在人民出版社的发展过程中,终结着王子野的心血和贡献。1985年纪念人民出版社建社35周年时,王子野用秀丽的行书写下这样的题词:“乐为他人作嫁衣。”这也是对他自己服务、献身编辑出版工作的真实写照。二早在建国前后,王子野有过做研究工作的想法。他曾经说到自己对哲学、美学的爱好,到北京以后,想从事学术研究工作,而不是编辑出版工作。不过,王子野又确实干了一辈子的编辑。王子野是编辑家,然而他又是学者和评论家,也是位勤奋的翻译家。他对中外文学、哲学、历史有很深的修养,对翻译工作也很有造诣,。在延安时期就译过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以及文艺理论方面的书籍,如《西洋哲学史简编》、《历史唯物论》、拉法格的《思想起源论》、《邓肯自传——补篇》等。撰写哲学、美学、文学评论、戏剧评论,以及杂文作品和读书笔记,出版过多种著译单行本。1984年三联书店出版的《槐下居丛稿》就是他几十年在编辑工作之余创作的结集。1991年11月,首次胡适学术讨论会在安徽绩溪召开。王子野被邀请参加了这次会议。作为胡适的同乡和后辈,他作了题为《以辩证观点研究胡适》的发言。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胡适在文化学术领域的多方面开拓工作予以肯定。因此提出:“对胡适的学术思想采取探讨,也就是把以前倒污水时倒掉的婴儿捡回来。当然应当小心,在捡婴儿的时候不要把污水带回来。……我以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双百方针,允许大家发表不同意见,做到畅所欲言,心情舒畅。”这个发言受到与会同志的好评。作为学者,王子野博览群书,勤于钻研,他藏册极富,坐拥书城。他是珍爱图书的藏书家,又是广泛涉猎的学问家。人们很惊奇地发现,王子野面对大量藏书,但又随时能够找出来使用。在王子野的读书习惯中,对于外国文学的若干名著往往喜欢对照外文原文进行阅读。他懂得俄、英两种文字,去世前几年还在自学法文和日文。一次我去看望他时,这位白发老人正面对着电视机认真地学外文。他对学问的执着追求,数十年如一日,乐此不疲,老而弥坚。这也是编辑家一种极其宝贵的品质,是使他集编辑家与学者、评论家于一身的重要原因。80年代以后,人们经常能够见到王子野的书法作品。从图书刊名题字、题词到条幅,生动的行草或古朴的篆隶,似乎突然出现了一个书法家的王子野。其实王子野的书法是很有功底的,只是过去忙于编辑业务和出版领导工作,无暇顾及。这几年他有更多的时间追摹金石、研修魏碑;草书则倾慕于右任体,而又着意融合诸家,化为己长。需要说明的是,王子野在书法上的成就,有着深厚艺术修养的基础。他很喜爱中西绘画,他的藏书有大量的中外画册,对作品有很高的鉴赏能力,曾经为画家袁运甫等人的作品作序评论。他能刻竹、治印,这些艺术修养使他的书法别具神韵,我曾见到过他挥毫书写碑记。三跟王子野共事合作过的,或者在他领导下工作过的人们,都会一致称颂他写得一手好文章,清新流利、通畅晓达;同时也会觉得他讲着带有浓重乡音的普通话,讲话、做报告时往往缺少鼓动性和条理性。平时相处,容易见到他不苟言笑、严肃庄重的一面,不易发觉他平易近人、风趣幽默的一面。50年代在出版社时,王子野在食堂跟大家一起排队买饭,很爱聊天、说笑话。他称赞一个工友的工作有条理,说他有“大将风度”。一次,北京东城智化寺举办个人采集的蝴蝶标本展览,他见人就介绍。只要读一本好书,不住地向人推荐;如果是一本不满意的书,也要说出批评意见。跟他在一起开会,晚上喝了点酒,就会闲聊,从学问到生活,无所不谈。王子野平日生活相互做事极其认真、细致而又有条理。他日常伏案读书、写作的书桌,总是干干净净,书本和笔纸放得很有规律。书桌抽屉里的东西,也是井井有序。明窗净几,为他创造了文思如涌、学问日进的良好环境。1993年春天,我去拜访王子野同志,正巧王子野同志不在家,出来开门的是他的在初中学习的孙子小遥。在小遥居室的墙上,我见到王子野用工整楷书写的几句话:多做好事,少说空话,先做后讲,做了不讲;别人的好事,一件不忘,自己好事,做了就忘。这是王子野赠给他后辈的座右铭。我觉得正是他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标准的表现。应该说,也是王子野自己的座右铭。这种高尚的情操和职业道德,同样需要在编辑出版界大大提倡和发扬的。[2]

中国第一位编辑大师孔子中国古代编辑理论的奠基人刘向、刘歆父子 建立古代编辑理论体系的刘知几以会通观点发展编辑理论的郑樵 古代编辑理论的集大成者章学诚首创纪传体编辑体裁的司马迁 首开断代史编辑体裁的班固开创佛教经录编辑体裁的道安

  • 索引序列
  • 美国著名编辑家
  • 美国著名编辑
  • 美国著名编辑人
  • 中国著名编辑家
  • 我国著名编辑家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