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杂志投稿邮箱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杂志投稿邮箱

发布时间: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杂志投稿邮箱

学校一般都会有校刊 干嘛一定要三峡大学的?准备读这个学校?

报社应该有网站!搜索一下呗!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杂志投稿

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后,公开发表、出版本专业有一定水平的论文(第一作者)、著作(主要编著者),撰写有价值的专业技术分析报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篇以上。2、在市级以上专业期刊发表论文2篇以上。3、撰写本人直接承担项目的技术报告(包括:项目立项报告、可行性分析报告、科学实验报告、研究(设计)报告、技术论证报告等)2篇以上。这是河北省环保工程师对论文的要求,供您参考

看你写的文章是怎么样的要是新手的话还是找专做这个的地方帮忙吧。一般他们会告诉你的,也都是物美价廉的东西。你可以多问几家的。品优刊就可以。

都可以还有其他的《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等综合型期刊都可以投 再有是大学学报y_hao(站内联系TA)1、《环境影响评价动态》(月刊) 本刊收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最新颁布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发布最新的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信息,介绍环评相关专业技术和学术动态 主办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影响评价分会; 编辑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2、《环境科学与管理》(月刊) 本刊辟有:环境管理、环境法规、环境生态、环境研究、环境论坛、环境评价、治理技术及环境监测分析等栏目。 主管单位: 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局 主办单位: 黑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3、《环境保护》(半月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核心期刊 内容涉及污染防治技术、监测与评价、环境标准、环境经济、环境与健康等方面,介绍国内外环保的新技术,交流各地环保先进工作经验。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4、《环境保护科学》(双月刊) 内容涉及环境科学各个领域,主要刊登环境科学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环境管理的新理论、环境科学发展的新动向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主管部门:沈阳市环境保护局 主办单位: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 5、《环保科技》(季刊)创刊于1995年,是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主办的贵州省惟一的环境科学期刊。本刊立足贵州,面向全国,是开展环境科学领域内学术交流、学术讨论的园地。 6、《安全与环境学报》本刊为: 科技核心 中文核心期刊 2001年创刊,是安全与环境学科的学术性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逢双月下旬出版,《安全与环境学报》是中文核心期刊 主要刊载石油、化工、环保、矿业、信息、网络、冶金、建筑、交通、勘探、国防等相关领域的安全科学理论、安全工程与技术、安全管理与监察理论、安全检测与监测技术、职业安全与卫生、安全评估方法、事故调查与剖析、网络信息安全、安全数值模拟与仿真、环境科学理论、环境工程与技术、社会与环境、环境与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灾害及其防治、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废物处理及其综合利用、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检测等科学研究新成果、新进展及新方法。 7、《环境科学研究》(月刊)创刊于1988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主管,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为国家一级刊物,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办刊宗旨是,及时刊登反映国内外环境科学发展新动向、环境科学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国内与国际重大区域性环境问题的调查与分析、国家环境重大决策与管理的最新动向、国内外环境科学领域新的研究成果和热点问题的论文;国家重点环境科研项目最新科研成果论文;切中国家环境保护所需的、集中关键及要害问题、有较强实用价值、分类或分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的系统论述;有关国家环境保护宏观决策、大气环境、水环境、区域生态、土壤环境、生态毒理、环境治理工程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固体废物、环境监测与分析技术、环境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等的最新研究成果jin860414(站内联系TA)《绿色科技》(英文名: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由湖北省林业厅主管、花木盆景杂志社主办、武汉新兴绿色科技研究所联办的绿色科技类学术期刊,原名《绿色大世界》,2010年变更刊名为《绿色科技》。本刊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龙源国际期刊网、等全文收录期刊。本刊创办于1963年,月刊,国内统一刊号:CN42-1808/S,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9944,国际大16开本精美印刷,全国公开发行。是全国从事农业、林业、园林、生态、环保、旅游、自然资源、绿色产业与经济、绿色建筑等行业科研、教学、经营、管理工作者的重要参考刊物和论文发表台

学校一般都会有校刊 干嘛一定要三峡大学的?准备读这个学校?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杂志

环境类很权威的应该就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ES&T),还有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EI)也是一区TOP期刊。WaterResearch (WR)是水领域的顶级,而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ACP)是大气领域的顶级,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SBB)为土壤类的Top。此外,像Carbon, Scientific Reports,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JHM), Langmuir, Bioresource Technology (BT), Analytical Chemistry (AC),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P), Chemosphere等,虽不是顶级,但都是很优秀的期刊。

第一∶三峡大坝蓄水之后,清水下泄,造成大坝下游长江干堤发生严重崩岸。           2004年冬,荆江长江干堤发生多处崩岸。2006年春传来岳阳长江干堤发生严重崩岸的消息,湖南省水利厅负责人紧急赴京向水利部和国家防总汇报险情。一千多年来,长江干堤保护着中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1998年长江洪水后中央政府动用几千亿国债加固长江干堤,1991年联合国又资助长江干堤维修。三峡大坝蓄水后发生的长江干堤崩岸问题和黄河三门峡工程建成后的情况十分相似。1962年黄河三门峡水库下泄清水导致黄河大堤溃塌,中央为此召开中央工作会议加以讨论,决定改变工程运行方式,并开始改造。黄万里教授用“清水顶冲长告急”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长江干堤长告急,社会就不得安定,穿着新衣的皇帝也无法睡个安稳觉。       第二∶三峡水库蓄水后,三峡大坝阻碍长江航运的畅通。三峡工程根本不能使万吨轮船直达重庆,最多只能使万吨船队在一年中的五、六个月的时间内直达重庆。万吨船队只不过是将四艘或者六艘驳船捆绑在一起而已。三峡水库蓄水后,三峡两线五级船闸的通过能力马上得到饱和,运行的实践证明,三峡两线五级船闸的单向通过能力不可能达到每年五千万吨,最多只能保证单向通过能力每年三千万吨左右。目前长江货运需要用机械翻坝来协助完成。原计划在1997年完工的升船机至今未见踪影,客轮过船闸的平均时间为七小时,乘客难以接受,造成长江客运和三峡旅游事业的萎缩。           第三∶三峡工程开工以来,三峡库区一直是中国社会最不稳定的地区。三峡工程移民对安置工作不满,每年信访的次数高达八万多件次,连年持续不减。三峡工程的所谓开发性移民措施,不但没有使百万移民致富,而是使绝大多数移民陷入赤贫状态。负责三峡工程移民信访的官员将移民生活用“三低”和“三无”来描述∶收入低于搬迁前的水平;低于安置地当地农民的水平;家庭生活水平处于当地贫困线之下以及无田种,无工做,无出路。三峡工程移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一颗炸弹,随时可能爆炸。           第四∶到2006年年初,上报批准的三峡工程移民113万人已经安置完毕,批准的400亿元人民币移民安置费已经全部用完,但是还有数十万居民要搬迁安置。由于前期移民安置存在问题多,造成未来移民安置工作的进展更加困难。特别是,三峡水库蓄水后的实践证明,三峡水库的水面不是一个平面,而是有坡度的斜面。根据已经发表的数据,水力坡度为万分之零点五。按照目前水库泥沙砾石淤积发展的情况来看,未来的水力坡度将超过泥沙组预测的万分之零点七(每一百公里七米高的水位差)。如此发展下去,许多新建的移民城镇要被淹没,就是重庆部分市区也要被淹没,包括朝天门码头,包括许多新建筑。           第五∶所谓的排浑蓄清措施无法解决水库的淤积问题。虽然中央政府为了防止砾卵石淤积问题的出现,在嘉陵江和金沙江上建造了和正在建造多座大坝,阻挡砾卵石和泥沙进入三峡水库,但这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多只是把问题在时间轴上作个推移,把更严重的问题留给子孙。三峡水库蓄水之后,有约百分之八十的泥沙淤积在水库中,而且主要是淤积在水库的尾部。由于水土流失进入水库的红土微粒,粘性强,和粗沙、砾卵石、掺杂在一起,组成坚硬沉积层,和黄河中的细沙的特性有很大差别,排浑蓄清措施对这样的沉积层根本没有办法。重庆港口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重庆市已经做出计划,将重庆港上迁到寸滩和下移到万洲。           第六∶三峡蓄水之后,水流变缓,河流的自净能力大减,三峡水库水质明显变坏,特别是过去水质好的支流河段,水质恶化问题更加严重。三峡工程论证时,三峡河段的水质是全中国最好的,大部分河段属于二类水。虽然现在三峡河段的水质为三类水,但是由于这期间水质指标的更改,现在的三类水只是当年的四类水。由于三峡水库水质问题,三峡库区的各市、区、县都不准备把三峡水库作为生活饮用水源,而要另辟水源。可见三峡水库水质问题之严重。           第七∶三峡工程的电并没有照亮半个中国,目前三峡工程的发电量不足全国发电量的百分之三。三峡工程也没有为老百姓、特别是被涉及的居民提供“廉价”的电力。老百姓承担经济改革的成本,经济改革所创造的经济利益却流入利益集团的口袋,三峡工程则是最好的实例。       第八∶ 三峡工程能达到工程效益的条件之一是未来的气象变化是可知的。三峡水库运行三年的实践证明,现在的科学水平和预测技术都无法保证气象预报(包括长期、中期和短缺)的准确。2004年秋三峡水库调度出现错误,为了保证发电机能够正常运行,在洪水期间抬高蓄水位,加重上游、特别是开县、万州的洪水灾害。同样, 2006年夏天三峡水库调度再次出现错误,虽然重庆库区已经出现旱灾的迹象,三峡水库仍大规模“泄洪”,造成水库水位不足,加重重庆旱灾的程度。           第九∶三峡水库蓄水之后,三峡地区仪器可测到的地震次数明显增加。虽然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生破坏性的地震,但是地震专家认为有可能发生六级或六点五级地震。但是三峡库区的建筑,特别是三峡工程开工之后的新建的民居建筑物都没有抗震设计,一旦发生六级或六点五级地震,一场地质大灾难不可避免。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说,三峡库区的滑坡地带一共一百五十余处,三峡水库蓄水至海拔135米后,三峡库区的滑坡地带上升到一千五百余处,是论证报告的十倍。受水库波浪的淘蚀,白帝城所在的山体有可能会坍塌下来的危险,现在白帝城海拔130-180米处加砌水泥围墙,以防万一。但是这水泥腰箍破坏了白帝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第十∶三峡水库正造成血吸虫病的蔓延,从高发病的湖南、湖北向原没有血吸虫病的重庆、四川发展。三峡库区已经发现血吸虫病患者。           第十一∶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远超出论证报告所估计的范围和强度。根据台湾的研究报告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对台湾的东海渔业资源产生不利影响。而国内根本不让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第十二∶按照目前的设计,三峡工程根本无法让北京喝到长江的水。要想让北京喝到三峡水库的水,还需要加高三峡大坝,或者新建泵站和隧道、新挖运河,其造价相当于再造一个三峡工程。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杂志投稿邮箱地址

朋友你好,直接往要投的报刊、网站或者其他媒体的电子邮箱投稿即可。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文萃》《半月谈》《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转业军官》《中国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报刊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环保部主管,总站主的中国环境监测,是中文核心期刊还有一个叫环境科学,也是很权威的,都是一些博士硕士级别的研究性论文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杂志官网投稿邮箱

中国对三峡库区实施的生态保护措施取得显著成效,这一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正以年均减少1%的速度下降。 记者从在武汉召开的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项目成果鉴定会上获悉: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现象已得到根本遏制,并出现良好转机。监测表明,三峡库存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已由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88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000年的96万平方公里。减幅达97%,平均每年减少一个多百分点。 长江三峡库区包括湖北省、重庆市的21个县市,总面积8万平方公里。这一地区因地形起伏大,易风化岩层出露面积广,降雨多且强度大,水土流失极其严重。同时,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库区移民带来的城镇迁建、工矿企业搬迁等又造成新的人为水土流失。 长江水土保持局局长胡甲均介绍说,从上世纪80年代末,三峡库区即被列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十多年来已投入2亿元人民币以上进行水土流失的防范治理。21个县市年均投资在100万元以上,成为中国在长江流域实施的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中投资强度最大的地区,占治理工程总投资的一成左右。另外,中国还投入巨资在三峡库区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项目等生态保护措施。 这些措施的采取使得三峡库区的居民拥有了稳固的生产用地,从而不需要象过去一样靠大量开垦荒山荒坡,广种薄收来维持生计。长江水土保持局进行的卫星遥感测量显示,三峡库区过去的荒坡现大多已变为森林,使得库区水土流失区域大为减少。 据胡甲均介绍,近20年内,三峡库区的水田面积增加了143464公顷,梯平地增加103726公顷,果园地增加86233公顷,林地增加203571公顷;相应地,坡耕地减少了75525公顷,草灌地减少了545947公顷。 截止2000年底,通过将坡耕地改造为梯田,种植水保林、经果林,种草,封禁治理,三峡库区的水土保持治理面积已达到2189平方公里,占三峡库区面积的76%。 胡甲均表示,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世人所关注,尽管国家采取的各项保护措施已初见成效,但长江水土保持局将继续把这一地区列为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防范治理的重点区,加强动态监测,增加投入,为三峡工程将来的运行提供生态保障。

三峡工程是治理开发长江的骨干工程,也是有利于优化生态环境的生态工程。三峡工程蓄水后防洪作用大大发挥,生态效益日益显现,尤其是通过控制洪水流量、减少洞庭湖淤积和枯水期补水增加下泄流量,对改善长江中游河道及航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三峡工程26台发电机组全部投产后,与燃煤火力发电相比,每年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亿吨。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三峡地区的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多级环境监测网的监测结果表明:三峡工程施工区和移民安置区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总体稳定,以优于Ⅲ类水质为主;上游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库区泥沙来量下降,水库泥沙淤积量少于预期值;水库诱发地震维持低强度水平,对大坝安全不构成影响;三峡水生和陆生珍稀动物、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库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总体进展顺利,地质环境未见异常。三峡工程建设开工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防治专项资金,进行地质灾害专项治理,有效避免和减少了地质灾害。156米蓄水以来三峡库区没有发生重大地质灾害和因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事件。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峡工程的环境影响研究和评价工作,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作出了部署和安排。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专家们提出了一批有关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利弊影响的研究成果和评价报告。随着我国环保法规的完善和生态环境科学的发展,三峡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不断深入。1984年,国家把三峡工程的生态与环境影响列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进行研究;1986年至1988年,国务院组织了55位包括生态环境学、社会经济学、移民、水利、泥沙、医学、电力、气象、航运、文物、地质等方面的专家,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集中研究。在三峡工程提交全国人大审议前的1991年,中国科学院环境评价部和长江水资源保护科研所联合编制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次年2月国家环保局对报告书组织了审议。《报告书》针对兴建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利弊作出了科学结论,“主要有利影响在长江中游,主要不利影响采取恰当的对策和措施后可以大大减免,生态环境问题不影响工程的可行性,总的来说,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大于弊,同时还提出了一批减免负面影响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项目,并列入工程概算”。反复论证,为199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批准三峡工程提供了详实的科学依据。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方面十分重视论证过程中的不同意见,并在许多关键问题上采纳了不同意见。因此,三峡工程的反复论证过程是国家民主决策的典范。三峡工程开工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峡工程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十分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三峡库区和坝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是加强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的水污染治理。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从2001年起到2010年,国家共安排2亿元国债资金用于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污水处理厂与垃圾处理场建设,以及工业点源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工程、基础能力建设和船舶污染治理等。目前,三峡库区城镇已建成58座污水处理厂和41个垃圾处理场。为确保三峡库区污水处理厂能够正常运行,国家采取了“以补促提”的措施,安排专项资金进行补助,逐步实现污水处理市场化运营。同时,大力发展沼气建设,实施测土施肥,控制面源污染。还开展了三峡库区船舶防污染及治理工作,建立了三峡库区船舶防污染应急反应机制。二是加强了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2002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目前三峡地区二期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已全部完成,三期地质灾害应急治理项目中的涉水项目已基本完成,并建立了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与预警体系,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和水库安全。三是实行政策调整,减轻库区生态环境压力。党中央、国务院为减轻三峡库区承载空间的生态环境压力,对三峡库区部分移民实行了外迁安置,对高耗能、高污染的工矿企业实行了关、停。先后外迁移民19万多人(安置在沿江沿海等发达省、市),关停搬迁企业1500多家,发展环保型企业,有效减轻了库区人地矛盾和工业污染。四是开展了三峡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建设。根据三峡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初步设计的安排,三峡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建设主要分为两大类,即陆生植物保护和水生生物保护。十几年来,国务院三峡建委办公室相继组织实施了湖北宜昌大老岭植物保护区建设、湖北兴山龙门河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工程、古大树木保护工程、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抢救性保护等陆生植物保护工程建设项目;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工程和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工程。长江上游珍稀和特有鱼类救护中心也已完成论证,即将启动实施。五是组织实施了三峡工程珍稀鱼类增殖放流。开展增殖放流是对鱼类资源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三峡工程枢纽初步设计报告专门安排了珍稀鱼类放流项目和资金。2005年初,农业部组织编制了三峡工程珍稀鱼类增殖放流实施方案,组织各有关单位和沿江各省市开展了珍稀鱼类和经济鱼类放流。据统计,2005年和2006年两年,共放流珍稀鱼类51万多尾,其中中华鲟约20万尾,胭脂鱼近30万尾;放流重要经济鱼类约二亿七千万尾。并加强了放流跟踪监督监测、效果分析评价等工作。六是加强了科学研究和生态建设试点。三峡生态环境十分复杂,论证阶段有些问题尚不清楚,需要在监测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十几年来,在水污染控制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生态建设研究和环境监测与管理研究四个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同时,大力开展生态治理试点、试验,探索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有效途径。七是开展了施工区环境保护工作。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按照《三峡工程施工区环境保护实施规划》要求,严格了施工区环境保护,在施工区建成了生产废水处理设施,对竣工的施工现场及时进行了绿化,对垃圾进行了集中处理,确保了坝区群众生活用水质量,保护了良好的施工区环境。八是建立并完善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1995年,在国务院三峡办的组织协调下,由国家十几个部委和相关部门组建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对三峡工程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全过程跟踪监测。该系统的监测内容涵盖了水文水质、污染源、鱼类及水生生物、陆生动植物、局地气候、农业生态环境、河口生态环境、人群健康、库区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监测范围以库区为重点,延及长江中下游乃至河口相关地区;监测方式采取了遥感监测与地面监测站网相结合,实现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时空监测体系。2002年启动了三峡工程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在提供信息服务、信息共享、信息发布、信息综合分析和动态信息集中管理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1997年起,国家环保总局每年向国内外发布《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该公报现已成为我国目前跨地区、跨部门、多学科的生态环境监测重要资讯期刊。媒体只要认真注意,都能及时了解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有关数据。此外,中国水利、农业、林业、环保、交通、建设和卫生等相关部门和行业根据职责分工,也都在积极开展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三峡水库在每一期蓄水前,都进行了彻底的库底清理工作,并建立了干支流水面飘浮物打捞机制。三峡水库管理立法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水库可持续综合利用规划也在抓紧制定;库周绿化带工程和示范区建设已初具规模;蓄水后泥沙冲淤有关科研课题已纳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总之,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你可以上三峡的网站啊。

  • 索引序列
  •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杂志投稿邮箱
  •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杂志投稿
  •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杂志
  •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杂志投稿邮箱地址
  •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杂志官网投稿邮箱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