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自然光子学期刊介绍

自然光子学期刊介绍

发布时间:

自然光子学期刊介绍

外星人在何处怎样投稿?

存放着机密文件的保险箱被放入一个特殊装置之后,可以突然消失,并且同一瞬间出现在相距遥远的另一个特定装置中,被人方便地取出。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日前,由中国科大和清华大学组成的联合小组在量子态隐形传输技术上取得的新突破,可能使这种以往只能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超时空穿越”神奇场景变为现实。据联合小组研究成员彭承志教授介绍,作为未来量子通信网络的核心要素,量子态隐形传输是一种全新的通信方式,它传输的不再是经典信息,而是量子态携带的量子信息。“在经典状态下,一个个独立的光子各自携带信息,通过发送和接收装置进行信息传递。但是在量子状态下,两个纠缠的光子互为一组,互相关联,并且可以在一个地方神秘消失,不需要任何载体的携带,又在另一个地方瞬间神秘出现。量子态隐形传输利用的就是量子的这种特性,我们首先把一对携带着信息的纠缠的光子进行拆分,将其中一个光子发送到特定位置,这时,两地之间只需要知道其中一个光子的即时状态,就能准确推测另外一个光子的状态,从而实现类似‘超时空穿越’的通信方式。据介绍,量子态隐形传输一直是学术界和公众的关注焦点。1997年,奥地利蔡林格小组在室内首次完成了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原理性实验验证。2004年,该小组利用多瑙河底的光纤信道,成功地将量子“超时空穿越”距离提高到600米。但由于光纤信道中的损耗和环境的干扰,量子态隐形传输的距离难以大幅度提高。2004年,中国科大潘建伟、彭承志等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在自由空间实现更远距离的量子通信。在自由空间,环境对光量子态的干扰效应极小,而光子一旦穿透大气层进入外层空间,其损耗更是接近于零,这使得自由空间信道比光纤信道在远距离传输方面更具优势。据悉,该小组早在2005年就在合肥创造了13公里的自由空间双向量子纠缠“拆分”、发送的世界纪录,同时验证了在外层空间与地球之间分发纠缠光子的可行性。2007年开始,中国科大——清华大学联合研究小组在北京架设了长达16公里的自由空间量子信道,并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最终在2009年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量子态隐形传输,证实了量子态隐形传输穿越大气层的可行性,为未来基于卫星中继的全球化量子通信网奠定了可靠基础。据悉,该成果已经发表在6月1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子刊《自然光子学》上,并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本期《自然》《科学》精选本期《自然》《科学》精选 【字体:大 中 小】 时间:2009年4月3日0 来源:生物通------------------------------------------------------------------------------------------------------------------------------------ 摘要: 4月2日Nature封面故事:天然气田封存CO2的机制 减小人为产生CO2对气候影响的多种选择方案之一是,将来自发电厂和其他工业源头的排放物埋掉。但埋藏方法有多安全、效率有多高?一个埋藏地点的设计及长期可行性关键取决于CO2是怎样存放的和在哪里存放的。天然气田能在千年时间尺度上对人为产生的CO2进行安全的地质存放,而现在,利用惰性气体和碳同位素示踪剂所做的一项研究,对在北美、中国和欧洲九个天然气田的CO2清除中所涉及的过程完成了定性。该研究发现,居主导地位的CO2汇是地层水中的溶解,而碳酸盐矿中的固定作用只扮演一个小角色。这表明,CO2废弃物在类似地质系统中的长期存放模型需要将水中所溶CO2的潜在流动性考虑进去。针对HIV的多种记忆抗体血清记忆(Serologic memory)是长期免疫效能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我们对由被HIV等重要人类病原体感染的人体中记忆B细胞所产生的抗体却几乎不了解。为了对HIV的记忆抗体反应进行研究,Scheid等人从来自具有高血清值的广谱中和抗体的6个HIV感染者的HIV-特异性记忆B细胞中克隆出了超过500个抗体。这些患者体内B细胞对HIV的记忆反应由多达50个独立的、扩展的B-克隆组成,这些B-克隆表达一组针对不同病毒表位(抗原决定部位)的不同抗体,其中几个对于广谱HIV中和及有效免疫可能有重要作用。HK97原壳体的高分辨率结构“Lamda-like dsDNA噬菌体”HK97,是研究病毒衣壳成熟过程的一个有利体系,因为它在大肠杆菌中从仅仅两个病毒基因产物的表达中就可以组装成,并且其成熟过程可以很容易在体外触发和分析。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不同的成熟病毒衣壳的结构,但此前尚未获得噬菌体的双链DNA病毒的原壳体。现在,Gertsman等人报告了HK97原壳体的高分辨率结构,从而为导致感染性病毒颗粒(virion)的衣壳组装过程提供了线索。从这一结构中获得的知识对于如人疱疹病毒等相关病毒的研究也有参照性。3D信息在大脑中的处理方式大脑在编码深度(或3D)信息时为什么不会将其与环境中的其他视觉提示混淆?采用双目看东西的动物对深度的感觉,是通过对比每只眼睛所接收到的图像之间的差别来实现的。视觉皮层中的一些神经元会对这种偏差做出反应,而其他神经元则对来自一只眼睛或另一只眼睛的输入信号有偏好(这种现象称之为“眼优势”)。采用双光子钙成像,Prakash Kara 和Jamie Boyd得以能够对猫视觉皮层一个小区域中几乎每个神经元的反应进行比对,他们发现,对“眼优势”和双目偏差的反应存在于大脑内确定的轴上:编码3D信息的功能图与给出到达每只眼睛的视觉输入的相对强度信号的另一个功能图成直角排列。 这两个功能图的相对排列方式,为了解大脑中的局部回路何以能够同时地、无缝地处理环境中的多种感官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大脑为什么能同时记住多个目标的不同细节虽然我们能够在工作视觉记忆中记住几个不同目标,但我们是怎样记住每个目标的特定细节及视觉特征的仍是一个谜。对工作记忆负责的高级区域中的神经元似乎对视觉细节并没有选择性,大脑皮层的早期视觉区域具有能够处理来自眼睛的输入视觉信号的独特能力,但过去人们认为它不能执行如记忆等高级认知功能。Stephanie Harrison 和 Frank Tong等人,利用对来自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的数据进行解码的一种新方法,发现早期视觉区域能够保持关于存放在工作记忆中的相关特征的特定信息。研究人员向志愿者出示了两个不同取向的条纹图案,要他们在被fMRI扫描时记住其中一个取向。从对扫描结果所做的分析,研究人员有可能预测,在两个取向的图案中的哪一个中,一个目标在超过80%的测试中都会被保留。4月3日Science人类会长出新的心肌细胞据4月3日的《科学》杂志报道说,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即我们在一生中是否能够产生新的心脏细胞或我们在出生的时候就拥有了固定数量的心肌细胞现在终于得到了解答。 Olaf Bergmann及其同僚利用大气中的放射性污染发现,在人的生长过程中,人类实际上确实会再生一些心脏细胞(或称心肌细胞)。 由于大气中的碳-14水平在1950年代因为进行地面上核弹爆炸而增加,这导致了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细胞中的该种同位素的水平都可能增加。 当地上核试验被禁止之后,我们的DNA中的碳-14水平开始慢慢地下降。因此,研究人员能够用该同位素作为一种细胞出生时的日期标记。 研究人员用碳来标记在核试验前后的不同时期出生的人的心脏细胞以建立在这些细胞中DNA合成时的年代。 他们的结果表明,心肌细胞确实会在我们一生的过程中缓慢地更新,而其更新率在缓慢地下降,即在25岁时,心肌的年度更新率为1%,而到75岁的时候,该更新率下降至45%。 研究人员测定,在这些心肌细胞中,那些在人的正常的一生中被更新的细胞不到50%。 这一发现提示,人们有必要研究刺激心肌更新过程的治疗策略以治疗损害的人类心脏细胞。 在一则相关的Perspective中,Charles Murry 和 Richard Lee对这一发现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解释。应用生物学原理来安全制备电池据4月3日的《科学》杂志报道说,本周的《科学》期刊中有一则经过同行审议的有关新电池技术的描述。这一话题最近在2009年3月23日在白宫被重点介绍过。这一重要的研究对结合应用化学和生物系统来创制对环境友善的高功率锂离子电池进行了描述。Yun Jung Lee及其同僚研发了一种技术:将M13病毒进行基因编程,使其能够作为一种脚手架。人们可以在其上搭建可用于高功率电池的高度导电的电极。这种用遗传工程所设计的病毒可以沿着其表面长出无定形磷酸铁。这种材料一般来说并非良好的导体,但它在纳米尺度的情况下则成为一种有用的电池材料。这些病毒的末端被设计成与碳纳米管联结,从而形成一种可在电池内增进导电性能的网络结构。研究人员观察到,那些克隆出的对碳纳米管具有最强亲和力的病毒可以使磷酸铁的充放电率与最尖端的(但也更为昂贵并具有毒性)结晶状磷酸锂铁电极相媲美Lee及其同僚通过应用基本的生物原理发现了一种对生态友善、在低温下能够将低导电性的物质转变为有效电极的脚手架。将来,这些电极也许可以用于便携式电子装置和混合动力电气汽车的高功率电池中。机器人能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思考吗?据4月3日的《科学》杂志报道说,机器人也许至少可以在实验室中在某种程度上取代研究人员。 这是本期《科学》杂志的2篇报告所得出的结论。这2篇报告都预想着机器人能与科学家共同工作,而非同时取代他们。 Ross King及其同僚创建了一个取名叫ADAM的机器人,它不但能够做酵母菌代谢的试验(无需或很少需要人对该实验进行干预),而且它还能对那些实验的结果进行思考并计划下一步要做的实验。 设计该机器人的目的是为了填补那些未知酵素的空白,人们需要用这些酶来进行代谢和基因组学的生物化学及生物资讯学的有关描述。 文章的作者证实,ADAM确实发现了那些在酵母菌代谢中具有功能的各种酶。在第2项研究中,Michael Schmidt和Hod Lipson运用一种运算法则(它本身并非建立在物理学、运动学或几何学的知识基础之上)来搜寻可解释诸如钟摆运动等物理系统行为的数学公式。 但是,科学家们仍然需要介入并识别那些以数学形式所表述的物理定律并对其含义进行解释。 一则相关的Perspective对这两项研究进行了讨论。 覆盖我们的恐惧感据4月3日的《科学》杂志报道说,最近在大鼠中所取得的覆盖其恐惧记忆的成功可能在某一天能够将这种方法与当前的治疗手段结合起来,帮助人们克服他们的恐惧,而且无需使用药物或创伤性的手术。 Marie Monfils及其同僚发现,在大鼠回忆恐惧的记忆之后不久运用一种标准的“削弱”疗法(这种疗法有时也用在病人身上)可以有覆盖原先的恐惧性记忆的效果。 研究人员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在这些试验中,他们通过发出某种声调并在此后对大鼠施予电击来诱导大鼠的恐惧。 此后,该音调的出现就会使大鼠回忆起对电击的恐惧的联想。 研究人员注意到,尽管音调和电击的恐惧联想在大鼠的脑子中仍然记忆犹新,但当人们发出很长系列的音调但又不给予电击时可以有效地动摇大鼠的恐惧记忆,并将其代之于一种良性的记忆。 用这种技术治疗过的大鼠显示了较低的对声音本身所诱导的恐惧程度,而且它们原先的恐惧记忆自动重现的机率也较小。 这种技术似乎能够永久性地覆盖恐惧记忆,而且无需使用药物。 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可以将这种技术用在人的身上来治疗精神性的疾病并克服我们的恐惧性联想。

都是世界顶级学术期刊。《科学》是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办和发行的。《自然》则是英国的。两者都是发表来自很多科学领域的研究论文。没有中文版,英文版可以网上看

自然杂志介绍

长点知识了,呵呵

是英国的

外星人在何处怎样投稿?

虽然只是“好玩”,但这可能就是真谛,它找到了把科幻与科学统一起来的力量。图为电影《星际穿越》剧照韩松听说全世界有不少科学家反对科幻小说。在这种背景下,国际著名科技期刊、英国的《自然》杂志会刊登科幻小说,是一件让人很难想象的事。但偏偏就是这样。摆在眼前的这部《Nature杂志科幻小说选集》中译本,收录了2007年之前发表在《自然》上的66篇科幻小说。目前该系列选集已经出版了两部,我手上的是第一部,据说以后还将继续出下去。“好玩”,或许才是科学发现的真正动力,是将科幻与科学统一起来的力量《Nature杂志科幻小说选集》是由《自然》杂志的工作人员亨利吉编辑出版的。科幻进入中国一百多年了,翻译加原创,中国现在每年出版一百多种科幻书。但这部书在我看来,的确是独一无二的,它简直就是一部奇书。译者江晓原和穆蕴秋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工作。英国《自然》杂志创刊于1869年,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它是一个极其严肃的、高大上的“世界顶级科学杂志”。许多———或者说大部分震惊世界的科学发现,首次面世都是以研究成果的形式发表在《自然》上面的:DNA双螺旋结构,激光原理,中子发现……但它为什么要刊登科幻小说呢?科学是实验性的,反映真实世界的,而小说是虚构的、想象的,可以不直接与实际发生关系,何况还是科幻小说,描写并不存在的未来。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不少科学家反对科幻小说。在导读中,我看到了《自然》收纳科幻小说的两个理由。一是与英国科幻大师、有“科幻界的莎士比亚”之称的赫吉威尔斯有关。威尔斯与《自然》有很深的个人渊源,是杂志的长约作者,该杂志发表了总共66篇与威尔斯相关的文章,有26篇是威尔斯本人署名发表的,涉及生理学、心理学、人类学、通灵术等。另外《自然》还发表了许多对威尔斯包括科幻小说在内的著作进行评论的文章。因此,发表科幻小说,应视为向这位大师致敬吧。有意思的是,威尔斯常常是对科学作出批判的。二是出于一种看起来很简单、很不可思议的原因。在亨利吉以科幻方式写的前言《怀念未来》中,介绍了《自然》的历史。原来,它是由一个名叫麦克米伦的家族赞助的。《自然》的成功,与它从成立之初便一直保持的宽松愉快氛围有关。吉说:“这种氛围鼓励进行新的尝试:纯粹为了好玩。”因此,杂志在1999年11月4日(杂志130岁生日)之际开设了“未来”专栏,专门发表“好玩”的短篇科幻小说。开篇之作是英国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的作品。之后,读者的热烈反应让编辑始料不及。许多人成了专栏的铁杆粉丝。有一些作品被收入年度最佳科幻作品集。众多科幻作家、科学家都为之写稿,它还发表过一个11岁小女孩的作品,其父是一位科学家。亨利吉在这篇前言中,多次提到“好玩”、“有趣”、“充满乐趣”、“超脱的娱乐精神”等词语。这很有意思。我们知道,科幻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并不是很好玩的,它最早是要担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的。鲁迅先生把科幻引进中国时说,“导中国人群以前行,必自科学小说始”,这很不错,但是同样也是很沉重的。从《自然》对科幻作品主题和内容的选择看,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有的幽默,有的严肃,有的荒诞,有的神奇。脑洞大开,根本没有什么禁忌和拘束。我想,会不会,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发现的动力?这种动力归根到底是一种好奇心。虽然只是“好玩”,但这可能就是真谛,它找到了把科幻与科学统一起来的力量。科学创造,是内心深处的兴趣使然。原创性的“点子”闪闪发光,展现了人类对未来的多样性的向往我觉得,江晓原他们做了一件大大的好事。当然了,他们也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自然》上的这些科幻写得比较平庸。是的,按照一般主流文学标准,也许有的甚至称不上小说。不过,在我看来,这些作品,绝不是平淡无奇,相反,它们极有意思,也极有意义,至少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江晓原他们讲到,这些科幻小说的一个重要价值,是让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国际上科幻创作的反思科学的主流倾向,另外,它帮助人们了解《自然》究竟是什么样的杂志。而我则觉得,这个集子收录的作品的最大特点,还在于它们展现了科幻的特质和审美,代表了人类对未来的多样性的向往。这里面,原创性的“点子”闪闪发光,在构造科幻中起到了很大作用。这些作品大都充满对未来世界的尽情想象,并把这种想象建构在科学性上。能发表在《自然》上的,自然也基于一定的新技术、新理论。这部书的分章,也按照反乌托邦、机器人、人工智能、脑科学、克隆技术、永生、植物保护主义、环境、核电污染、地外文明、时空旅行、多重宇宙、未来世界、科技展望等主题来设置。不少作品是很“硬”的。从中读者看到了一个由科学技术进化带来的千变万化的人类未来。这是科幻最为激动人心的。另外,我觉得,从形式感上观察,这些作品是介于人的创作与机器人创作之间的新型文学。科幻小说是人类历史上“自古”没有的,至今仅仅约200年历史,还在发展中。日本科幻研究者木村生死曾说:“断言蕴含哲学的小说是‘文学性’的人们也许会说包含科学的小说没有‘深度’。他们也许会觉得描写宗教性质的烦恼的是‘纯文学’,对于科学发明绞尽脑汁去描写只是一些皮毛。不过,这种认识是对仅仅接受文化系统的教育、只知道哲学的文学青年的偏见。”我想,或许未来的人类更愿意阅读类似于这本文集中《随机存储器相移2》假想的机器人写出的那种小说吧。下面我介绍文集中一些作品的内容,以观其妙:未来的城市没有了秘密。全体市民成为泛大都市驱动体。整个城市是一只超级硬盘,供生活在里面的人存储、解码、交换信息。每个人都能尽情读取对方的信息。(《20-2》)从生物学意义的人的基础上,发展出的电子人,他和原来的版本,谁是正宗的?谁才是那个他?谁才是真实、完全的某人?法律裁决电子人才是。而生物人就像蛇蜕去的皮一样,不再能视作新生命的一部分。(《终极审判》)中央交通控制电脑控制人的内啡呔和肾上腺素,让司机觉得堵车是种愉快。(《快乐旅程》)有一种药,能让老夫老妻重回年轻时的相互迷恋状态,结果却很尴尬。(《爱情药剂》)……从这些小说中,读者会看到一种大胆的杂糅。它们把不同的领域连接一起,科学、技术、哲学、社会、文学混合在一起,从中产生“创新”和“趣味”,很多想法是当前我们很多科幻小说中没有的。除了思想点子,作品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写法,或者风格,就好像是未来人写的,坦率来说,有的要看第二遍,才能抓住里面的精妙味道。我读的时候,好像李白来到21世纪,读我们写的文章。这是真正的科幻。

自然光子学期刊

本期《自然》《科学》精选本期《自然》《科学》精选 【字体:大 中 小】 时间:2009年4月3日0 来源:生物通------------------------------------------------------------------------------------------------------------------------------------ 摘要: 4月2日Nature封面故事:天然气田封存CO2的机制 减小人为产生CO2对气候影响的多种选择方案之一是,将来自发电厂和其他工业源头的排放物埋掉。但埋藏方法有多安全、效率有多高?一个埋藏地点的设计及长期可行性关键取决于CO2是怎样存放的和在哪里存放的。天然气田能在千年时间尺度上对人为产生的CO2进行安全的地质存放,而现在,利用惰性气体和碳同位素示踪剂所做的一项研究,对在北美、中国和欧洲九个天然气田的CO2清除中所涉及的过程完成了定性。该研究发现,居主导地位的CO2汇是地层水中的溶解,而碳酸盐矿中的固定作用只扮演一个小角色。这表明,CO2废弃物在类似地质系统中的长期存放模型需要将水中所溶CO2的潜在流动性考虑进去。针对HIV的多种记忆抗体血清记忆(Serologic memory)是长期免疫效能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我们对由被HIV等重要人类病原体感染的人体中记忆B细胞所产生的抗体却几乎不了解。为了对HIV的记忆抗体反应进行研究,Scheid等人从来自具有高血清值的广谱中和抗体的6个HIV感染者的HIV-特异性记忆B细胞中克隆出了超过500个抗体。这些患者体内B细胞对HIV的记忆反应由多达50个独立的、扩展的B-克隆组成,这些B-克隆表达一组针对不同病毒表位(抗原决定部位)的不同抗体,其中几个对于广谱HIV中和及有效免疫可能有重要作用。HK97原壳体的高分辨率结构“Lamda-like dsDNA噬菌体”HK97,是研究病毒衣壳成熟过程的一个有利体系,因为它在大肠杆菌中从仅仅两个病毒基因产物的表达中就可以组装成,并且其成熟过程可以很容易在体外触发和分析。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不同的成熟病毒衣壳的结构,但此前尚未获得噬菌体的双链DNA病毒的原壳体。现在,Gertsman等人报告了HK97原壳体的高分辨率结构,从而为导致感染性病毒颗粒(virion)的衣壳组装过程提供了线索。从这一结构中获得的知识对于如人疱疹病毒等相关病毒的研究也有参照性。3D信息在大脑中的处理方式大脑在编码深度(或3D)信息时为什么不会将其与环境中的其他视觉提示混淆?采用双目看东西的动物对深度的感觉,是通过对比每只眼睛所接收到的图像之间的差别来实现的。视觉皮层中的一些神经元会对这种偏差做出反应,而其他神经元则对来自一只眼睛或另一只眼睛的输入信号有偏好(这种现象称之为“眼优势”)。采用双光子钙成像,Prakash Kara 和Jamie Boyd得以能够对猫视觉皮层一个小区域中几乎每个神经元的反应进行比对,他们发现,对“眼优势”和双目偏差的反应存在于大脑内确定的轴上:编码3D信息的功能图与给出到达每只眼睛的视觉输入的相对强度信号的另一个功能图成直角排列。 这两个功能图的相对排列方式,为了解大脑中的局部回路何以能够同时地、无缝地处理环境中的多种感官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大脑为什么能同时记住多个目标的不同细节虽然我们能够在工作视觉记忆中记住几个不同目标,但我们是怎样记住每个目标的特定细节及视觉特征的仍是一个谜。对工作记忆负责的高级区域中的神经元似乎对视觉细节并没有选择性,大脑皮层的早期视觉区域具有能够处理来自眼睛的输入视觉信号的独特能力,但过去人们认为它不能执行如记忆等高级认知功能。Stephanie Harrison 和 Frank Tong等人,利用对来自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的数据进行解码的一种新方法,发现早期视觉区域能够保持关于存放在工作记忆中的相关特征的特定信息。研究人员向志愿者出示了两个不同取向的条纹图案,要他们在被fMRI扫描时记住其中一个取向。从对扫描结果所做的分析,研究人员有可能预测,在两个取向的图案中的哪一个中,一个目标在超过80%的测试中都会被保留。4月3日Science人类会长出新的心肌细胞据4月3日的《科学》杂志报道说,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即我们在一生中是否能够产生新的心脏细胞或我们在出生的时候就拥有了固定数量的心肌细胞现在终于得到了解答。 Olaf Bergmann及其同僚利用大气中的放射性污染发现,在人的生长过程中,人类实际上确实会再生一些心脏细胞(或称心肌细胞)。 由于大气中的碳-14水平在1950年代因为进行地面上核弹爆炸而增加,这导致了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细胞中的该种同位素的水平都可能增加。 当地上核试验被禁止之后,我们的DNA中的碳-14水平开始慢慢地下降。因此,研究人员能够用该同位素作为一种细胞出生时的日期标记。 研究人员用碳来标记在核试验前后的不同时期出生的人的心脏细胞以建立在这些细胞中DNA合成时的年代。 他们的结果表明,心肌细胞确实会在我们一生的过程中缓慢地更新,而其更新率在缓慢地下降,即在25岁时,心肌的年度更新率为1%,而到75岁的时候,该更新率下降至45%。 研究人员测定,在这些心肌细胞中,那些在人的正常的一生中被更新的细胞不到50%。 这一发现提示,人们有必要研究刺激心肌更新过程的治疗策略以治疗损害的人类心脏细胞。 在一则相关的Perspective中,Charles Murry 和 Richard Lee对这一发现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解释。应用生物学原理来安全制备电池据4月3日的《科学》杂志报道说,本周的《科学》期刊中有一则经过同行审议的有关新电池技术的描述。这一话题最近在2009年3月23日在白宫被重点介绍过。这一重要的研究对结合应用化学和生物系统来创制对环境友善的高功率锂离子电池进行了描述。Yun Jung Lee及其同僚研发了一种技术:将M13病毒进行基因编程,使其能够作为一种脚手架。人们可以在其上搭建可用于高功率电池的高度导电的电极。这种用遗传工程所设计的病毒可以沿着其表面长出无定形磷酸铁。这种材料一般来说并非良好的导体,但它在纳米尺度的情况下则成为一种有用的电池材料。这些病毒的末端被设计成与碳纳米管联结,从而形成一种可在电池内增进导电性能的网络结构。研究人员观察到,那些克隆出的对碳纳米管具有最强亲和力的病毒可以使磷酸铁的充放电率与最尖端的(但也更为昂贵并具有毒性)结晶状磷酸锂铁电极相媲美Lee及其同僚通过应用基本的生物原理发现了一种对生态友善、在低温下能够将低导电性的物质转变为有效电极的脚手架。将来,这些电极也许可以用于便携式电子装置和混合动力电气汽车的高功率电池中。机器人能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思考吗?据4月3日的《科学》杂志报道说,机器人也许至少可以在实验室中在某种程度上取代研究人员。 这是本期《科学》杂志的2篇报告所得出的结论。这2篇报告都预想着机器人能与科学家共同工作,而非同时取代他们。 Ross King及其同僚创建了一个取名叫ADAM的机器人,它不但能够做酵母菌代谢的试验(无需或很少需要人对该实验进行干预),而且它还能对那些实验的结果进行思考并计划下一步要做的实验。 设计该机器人的目的是为了填补那些未知酵素的空白,人们需要用这些酶来进行代谢和基因组学的生物化学及生物资讯学的有关描述。 文章的作者证实,ADAM确实发现了那些在酵母菌代谢中具有功能的各种酶。在第2项研究中,Michael Schmidt和Hod Lipson运用一种运算法则(它本身并非建立在物理学、运动学或几何学的知识基础之上)来搜寻可解释诸如钟摆运动等物理系统行为的数学公式。 但是,科学家们仍然需要介入并识别那些以数学形式所表述的物理定律并对其含义进行解释。 一则相关的Perspective对这两项研究进行了讨论。 覆盖我们的恐惧感据4月3日的《科学》杂志报道说,最近在大鼠中所取得的覆盖其恐惧记忆的成功可能在某一天能够将这种方法与当前的治疗手段结合起来,帮助人们克服他们的恐惧,而且无需使用药物或创伤性的手术。 Marie Monfils及其同僚发现,在大鼠回忆恐惧的记忆之后不久运用一种标准的“削弱”疗法(这种疗法有时也用在病人身上)可以有覆盖原先的恐惧性记忆的效果。 研究人员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在这些试验中,他们通过发出某种声调并在此后对大鼠施予电击来诱导大鼠的恐惧。 此后,该音调的出现就会使大鼠回忆起对电击的恐惧的联想。 研究人员注意到,尽管音调和电击的恐惧联想在大鼠的脑子中仍然记忆犹新,但当人们发出很长系列的音调但又不给予电击时可以有效地动摇大鼠的恐惧记忆,并将其代之于一种良性的记忆。 用这种技术治疗过的大鼠显示了较低的对声音本身所诱导的恐惧程度,而且它们原先的恐惧记忆自动重现的机率也较小。 这种技术似乎能够永久性地覆盖恐惧记忆,而且无需使用药物。 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可以将这种技术用在人的身上来治疗精神性的疾病并克服我们的恐惧性联想。

科学 和自然是两个专业权威杂志 只是各个的戴白领域不同 国内应该可以订购 不过看的懂不懂是个问题 因为都很专业化 可以去邮局查找订阅编号

多节点量子网络取得基础性突破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教授包小辉等人研究量子网络取得重要进展,成功地利用多光子干涉将分离的3个冷原子量子存储器纠缠起来,为构建多节点、远距离的量子网络奠定了基础。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光子学》日前发表了该成果,审稿人认为这是“多节点量子网络研究的里程碑”。与现有的电子计算机网络相对应,量子网络指的是远程量子处理器间的互联互通,按发展程度可分为量子密钥网络、量子存储网络、量子计算网络三个阶段。由于量子网络的重要应用价值,国际科技竞争非常激烈。目前量子密钥网络已较为成熟,正在进入规模化应用,如我国已经建成的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在下一阶段的量子存储网络方面,当前的主要科研目标是拓展节点数目、增加节点间距离。构建量子存储网络的基本资源是光与原子间的量子纠缠,纠缠的亮度及品质决定了量子网络的尺度与规模。以高亮度光与原子纠缠为基础,研究人员通过制备多对纠缠,用3光子干涉成功地将3个原子系综量子存储器纠缠起来。实验中的3个量子存储器位于两间独立的实验室里,二者之间由18米的单模光纤相连。研究人员介绍,结合相关新型存储和纠缠技术,他们未来有望进一步增加节点数目;采用量子频率转换技术将原子波长转换至通信波段,也有望大幅扩展节点间的距离。扩展资料:量子纠缠量子理论研究者很早就发现了开启量子通讯的钥匙——量子纠缠。量子纠缠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两个微观粒子位于宇宙空间中的两边,无论相隔多远,只要这两个粒子彼此处于量子纠缠,则通过改变一个粒子的量子状态,就可以使非常遥远的另一个粒子状态也发生改变,信号超越了时空的阻隔,直接送达了另一个粒子那里。这种神奇的现象和我们生活中所说的“心灵感应”很类似,两个相距遥远的人不约而同地想去做同一件事,好像有一根无形的线绳牵着两个人。这种理论上的超过通讯方式激起了量子科学家们的雄心壮志,他们试图建立起比现在的互联网快千万倍的量子网络。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我国学者研究“多节点量子网络”取得基础性突破

《自然光子学》的核心团队之所以设在东京,是因为日本及相邻亚洲地区企业及学术机构在光子学领域的研究力量在迅速发展。基于类似的原因,我们为在东京出版的《自然纳米技术》杂志(Nature Nanotechnology)(2006年10月创刊)任命了一位讲汉语的编辑和一位讲日语的顾问编辑。《自然光子学》和《自然纳米技术》的编辑们正在与整个亚太地区的研究人员建立联系,鼓励他们向其刊物投稿一流研究论文;让亚太地区更多研究人员参与投到他们刊物的文章的审稿工作;同时去发现在当地刊物上所发表的及在当地会议上所提交的一些最好的研究工作,以便在《自然光子学》和《自然纳米技术》上介绍其主要内容。

自然杂志介绍英语

期刊

"Man and nature" column from 1999 on January 1 and is now a perfecting Now this stage columns than ever before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improvement on the content changes, before wildlife content proportion big now accounts for columns broadcast adjusted for one third of the total or So most of the content column is the referral and nature relation, environment, plants, natural phenomenon and so on, reduce the pure wildlife content are Self-time program content For example in the first half of 1999 complete production and broadcast thirteen, they were series three episodes: "save green" Environmental characters series three episodes: "approached natural man", "environmental writers ShenXiaoHui", "green lif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eries 4 sets the pollution and waste - water enemy of ", "Canada environmental -- rubbish can become resources", "the table o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amil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imal protection album qinling golden monkeys, "other" site "and" icadl river lake " Mo Self-time program accounts for about a quarter of the BoChuLiang The second half of 1999 are going to create the self-time programs "green hope -- introduces yanqing county ecology model district construction condition", "environmental characters PanWenShi", "egrets protection", "the miyun reservoir", "five dalian pool ecological protection", "the mangrove protection", "international expo garden glance", "the fruits or vegetables story", "yangxian" To strengthen the overall arrangement of In the first half of 1999 were launched a series of six shows: the super senses "6 sets, the Fiji" three episodes, the rift valley "4 sets, the snow of life", the first four sets of Eden, "save" 10 sets of three sets of The second half of 1999 launch of "man, will soon this animal" three episodes, the leopard, the spirit of four sets of four sets, the polar bear from natural jeopardy 5 set

是的

自然杂志英文介绍

这个是一本《自然杂志》;里面的内容盖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学术性、知识性、动态性相结合的综合刊物。在杂志铺上可以订阅。

截至到2018年1月14日,Nature的子刊共有51本,如下:· Nature Astronomy·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Nature Biotechnology· Nature Catalysis· Nature Cell Biology·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Nature Chemistry· Nature Climate Change· 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ure Digest·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Nature Electronics· Nature Energy· Nature Genetics· Nature Geoscience· Nature Human Behaviour· Nature Immunology· 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Medicine· Nature Metabolism· Nature Methods· Nature Microbiology· Nature Milestones·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Neuroscience· Nature Photonics· Nature Physics· Nature Plants· Nature Protocols· Nature Reviews Cancer· 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 Nature Reviews Chemistry· 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Nature Reviews Materials·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 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 Nature Reviews Neurology·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Nature Reviews Physics· 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 Nature Reviews Urology·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Biology· Nature Sustainability拓展资料:英国著名杂志《Nature》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自从1869年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影响因子137(17年数据)。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Nature》网站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不仅提供1997年6月到最新出版的《Nature》杂志的全部内容,其姊妹刊物《Nature》出版集团(The Nature Publishing Group)出版的8种研究月刊,6种评论杂志,2种工具书。参考资料:科学网—nature子刊

Nature的子刊为51个:1、Nature Astronomy2、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3、Nature Biotechnology4、Nature Catalysis5、Nature Cell Biology6、 Nature Chemical Biology7、 Nature Chemistry8、 Nature Climate Change9、 Nature Communications10、Nature Digest11、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12、 Nature Electronics13、Nature Energy14、Nature Genetics15、 Nature Geoscience16、 Nature Human Behaviour17、 Nature Immunology18、 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19、Nature Materials20、 Nature Medicine21、Nature Metabolism22、 Nature Methods23、 Nature Microbiology24、Nature Milestones25、 Nature Nanotechnology26、 Nature Neuroscience27、 Nature Photonics28、 Nature Physics29、Nature Plants30、 Nature Protocols31、 Nature Reviews Cancer32、 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33、Nature Reviews Chemistry34、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35、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36、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37、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38、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39、Nature Reviews Genetics40、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41、 Nature Reviews Materials42、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43、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44、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45、 Nature Reviews Neurology46、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47、Nature Reviews Physics48、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49、Nature Reviews Urology50、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Biology51、 Nature Sustainability拓展资料:英国著名杂志《Nature》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自从1869年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Nature》网站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不仅提供1997年6月到最新出版的《Nature》杂志的全部内容,其姊妹刊物《Nature》出版集团(The Nature Publishing Group)出版的8种研究月刊,6种评论杂志,2种工具书。参考资料:nature-百度百科

是的

  • 索引序列
  • 自然光子学期刊介绍
  • 自然杂志介绍
  • 自然光子学期刊
  • 自然杂志介绍英语
  • 自然杂志英文介绍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