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人口与经济期刊点评格式

人口与经济期刊点评格式

发布时间:

人口与经济期刊点评格式

n《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科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n《人口与发展》、n《人口经济》、n《南方人口》

发动计划声誉的马,自己俩孩子,小的和女儿同岁13岁,8个孩子。汉人计划声誉的时候,某教生俩补贴3万生仨补贴5万。 好嘛,人少了假装顺从人多了射杀卡菲勒,汉人节衣缩食工作努力赚钱补贴某教努力生孩子,这算盘打的

(一)人口增长的各种因素是经济发展的初始禀赋 经典经济学认为,影响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是劳动过程三要素: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力,其他一切因素均需通过此三者对经济发展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显而易见,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力这三个经济发展直接因素及其相互结合状况的差异,势必导致地区间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地区间初始禀赋的不同,也会对地区经济的增长带来不同的影响。这些初始禀赋主要包括:当地原有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人口流动性。 (二)人口增长通过媒介因素对经济发展带来交叉影响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初始禀赋和直接因素之间,还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如政府政策、社会保障、计划生育、传统文化等等,本文将其定义为媒介因素,正是这些媒介因素的存在,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变得错综复杂起来。人口作为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初始禀赋因素之一,不但会与其它初始禀赋结合在一起对经济的发展带来影响,有的时候还会独立的通过若干媒介因素对经济的增长产生影响。因此本文着重从人口增长-初始禀赋-媒介因素-直接因素-经济发展,这一作用链来加以研究,找出其中所蕴涵的规律。 本文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出发,运用了层次分析法对人口增长-初始禀赋-媒介因素-直接因素-经济发展,这一作用链进行研究。之所以选取系统分析方法及层次分析法,主要是在分析人口与经济的关系的时候,不能将其中的某个因素孤立讨论评价,必须同时考虑与其相关的各种因素,而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就是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的层次聚焦组合,从而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人的判断以确定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总排序。 层次分析法在人口对经济发展影响作用中的理论探讨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萨泰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应用AHP问题的思路是,首先,把要分析的问题分层系列化,即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按照之间的相互影响和隶属关系将其分层聚类组合,形成一个有序的层次结构模型;然后,对模型中每一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依据人们对客观现实的判断给予表示,再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次序;最后,通过综合计算各层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值,得到最低层(方案层)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相对重要性次序的组合权值,以此作为评价和选择方案的依据。 (一)层次分析法评价模型的标准与建立 本模型评价指标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和因素层组成。 目标层(A):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准则层(C):人口数量(C1)人口素质(C2)人口结构(C3)流动人口(C4) 因素层(P):传统文化(P1),中国历来就有养儿防老、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传统习俗,这种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对于我们的人口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城市化(P2),中国正在经历一个快速城市化的过程,经济发达的上海地区,城市化水平更是达到了90%以上;基础设施(P3),中国每年花重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去,这也造就了中国如今四通八达的交通道路铁路网,还有社会公用设施的便捷;计划生育(P4),中国已经实行了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这对于初期控制人口绝对数量的增长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其对于人口多方面的影响,一直为学术界所激烈讨论;产业结构(P5),中国处于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的阶段,在这转变过程中,附加值低的产业会逐渐被高附加值产业所替代,同时大量机器工具会逐渐代替人工劳力;社会保障(P6),之所以中国的传统观念里面会有“养儿防老”这一文化内涵,主要是因为中国还没有建立起来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社会保障也有很大的差别;地理位置(P7),中国现在建立起了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铁路运输也贯穿东西南北,东部靠海,便捷了城市之间人口的流动;科学技术(P8),中国高校持续的扩招,给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同时政府对于科学技术的重视,也使得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保持足够的竞争力;政府政策(P9),中国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中转变,中国政府也在由过去的万能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法律规章的制定、行政引导等方面对人口经济的发展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判断矩阵的构造与分层次的两两比较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后,接下来根据统计年鉴和对于不同人口因素的理解,对准则层因素进行判断和比较。萨迪教授运用模糊数学理论,集人类判别事物好坏、优劣、轻重、缓急的经验方法,提出一种1-9比例标度,判断模型如下: 准则层的判断矩阵的构造: 准则层人口数量(C1)人口素质(C2)人口结构(C3)流动人口(C4) 将定性判断定量化,由此构造出若干个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将上述结果写入矩阵,求出各个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并检验各个判断矩阵的一致性,第一层次判断矩阵的结果见表1。 第二层次的判断矩阵评价结果与第一层次类似,在C1-P、C2-P、C3-P、C4-P四个层次中,构造出若干个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求出各个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判断矩阵C1-P中各个因素间的相对重要性及一致性检验结果:λmax=0884148,CI=0294716,RI=9,CR=0327462<10;判断矩阵C2-P中各个因素间的相对重要性及一致性检验结果:λmax =0773981,CI=0257994,RI=9,CR=028666<10;判断矩阵C3-P中各个因素间的相对重要性及一致性检验结果:λmax=29820417,CI=05964083,RI=24,CR=04809745<10;判断矩阵C4-P中各个因素间的相对重要性及一致性检验结果:λmax =126,CI=0315,RI=12,CR=028125<10。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所构造各判断矩阵的CR值均小于1,所以各层次单排序的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三)层次分析法评价模型的总排序结果 用C层的排序数值对P层因素的单排序权值进行加权,得到P层因素相对于A层的总排序数值的结果见表2。 人口增长各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给经济总体发展带来强烈的拉动作用 经济发展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城市化,其贡献率达到9%,这主要是因为,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是相辅相成的,城市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产物,而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它又会反过来影响经济增长,对经济的总体发展产生强烈的拉动作用,一方面,城市化带来的聚集经济加速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等要素的积累,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化使得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优化第一产业,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同时城市本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排在第二位的是政府政策,其贡献率达到7%,这主要是中国正在由以前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职能也由大而全统筹安排的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但计划经济所形成的制度惯性使“人治”现象仍很普遍,这就造成政府财政投资着力发展哪个地方,哪个地方的经济就会迅速好转;政府对于哪个产业有所倾斜,哪个产业就会得到特别保护;政府对于哪个地区想放开搞

人口与经济期刊点评格式图片

要发文章么,我是杂志社的编辑,期刊我有很多,,,,联X我

南大核心,北大核心,影响因子很高,质量很高,望采纳刊名: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主办: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山东师范大学周期: 月刊出版地:山东省济南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2-2104CN: 37-1196/N邮发代号:24-93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创刊时间:1990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2—2013)来源期刊(含扩展版)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

您好,经过期刊导航网小编认真解读,查询,该杂志是非核心期刊,具体介绍如下,希望有所帮助:《人口与社会》是南京邮电大学主办、江苏省教育厅主管的社会科学类期刊,其前身是《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创刊于1985年,国际连续出版物刊号:ISSN 2095-7963 ;国内统一刊号:CN 32-1851/C。刊期为季刊,每季末15日出版。读者对象为从事人口学、社会学专业研究的高校师生及人口计生、社会管理部门人员等。目前开设的主要栏目有:人口与社会热点话题专家谈、人口统计与预测、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与迁移、生育政策与意愿研究、人口与生态资源环境、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乡村治理与建设、城市社会管理、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社会保障、家庭变迁、家庭伦理与婚姻法、代际研究、女性研究等。其中,“人口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

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科学、人口学刊、人口与经济,排名分先后~

人口与经济期刊点评

表征人口与经济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关系的一对范畴。人口与经济由于各自本身内在的原因和外在条件的影响,都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着。这种运动和变化是在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经济及其运动过程是人口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经济及其发展过程决定着人口生产和再生产的条件,直接或间接地给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以影响,制约着人口数量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和人口质量的提高。其次,经济及其发展过程还是人口迁移变动的决定性因素。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制约着人口的密度和分布、人口迁移的流向和流量。再次,人口的社会构成状况取决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程度。人口的阶级构成、部门构成、职业构成、文化教育构成等,既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又受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并且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动。 经济离不开人口。人口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经济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没有一定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可能有任何经济的物质的生活,就没有人类社会分工的发展,也不会有社会经济制度及其运动。人口数量的多少,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人口数量相对经济需要过多或过少,都会导致劳动资源的浪费或劳动工具的闲置,延缓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恰好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则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会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分布合理、密度适宜,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合理布局,有利于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持生态平衡,促进生产的发展。在生产力水平一定的条件下,人口数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消费基金与积累基金的比例,从而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扩大再生产的发展速度。人口构成和人口分布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对商品流通量、商业网点设置有着重大影响,它会使商品需求构成发生变化,使人口消费水平、消费方式和倾向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但是,人口对经济的影响作用,只表现为促进或延缓,而不是决定性的。 当人口达到一定规模时,人口增长不但不会促进技术进步,反而会抑制技术进步。这至少表明了一定人口数量条件下,人口与某些技术进步的负相关关系。而就整个人类历史看,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毋宁说技术进步导致人口增长的成分大于人口增长促进技术进步的成分。这种例子是很多的。近、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主要不是人口增长的结果,而是人口不增长的结果。各种疾病导致的大量死亡无疑促进了医学技术的发展,后者又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没有青霉素等各种抗菌素的发明和推广,各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显然无法达到现在的数量。没有一定的人口增长固然不会出现造船和远洋捕捞技术的发展,但后者的发明显然由于大大增加了食物供给而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农业各种增产技术的发明也许在人口过于稀少的时期与以往的人口增长有关,但它无疑在此后的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人口得以进一步增长的原因。从逻辑上讲,当一个国家只能养活1亿人时,她必须发明出或引进能够生产出2亿人食物的技术,才能使其人口增长到2亿。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二战以来,与其说是人口增长导致了农业技术的进步,不如说是以引进为主的农业技术进步导致了人口的飞速增长。目前世界上能够大量出口粮食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共体和阿根廷,且除了欧共体以外,都是地广人稀的国家。而第三世界许多国家的粮食和农业状况自70年代后半期以来却加剧恶化,缺粮成了原来以农业立国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中的普遍现象。目前需要进口粮食的发展中国家大约有100个,而自二战后的多数年份中,美国一国出口的粮食就约占全世界粮食贸易额的40-50%。比较一下发展中国家与美国农业的差距,难道还能得出发展中国家需要人口增长来刺激农业的技术进步吗? 有些学者将食物增长与人口的关系概括为“人口具有追逐食物增长的倾向”,至少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事实的确如此。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全球性的人与鸡的关系,即由于人少“鸡”(粮食)多的国家的“鸡”不断多起来,使得“鸡”少人多国家的人口进一步得以多起来。在发达国家享受着人少鸡多的某些经济学家,如果置如此的事实于不顾,却在“人越多则鸡越多”的观点上达成什么共识,实在令人难以理解其智慧和心态。无怪乎同样是而且被认为是杰出经济学家的肯尼思博尔丁不无尖刻地指出:“任何相信指数增长在一个有限的世界里能够永远继续下去的人,要么是疯子,要么是经济学家”。

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经济的发达情况与人口的增长成反比,经济越不发达的国家往往人口基数比较大而且增长速度也快,例如非洲主要发展中国家和拉美一些国家;而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与人口增长则相反情况,人口则是逆增长和下降趋势。

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科学、人口学刊、人口与经济,排名分先后~

人口与经济期刊点评材料

中国的人口问题会影响经济发展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发展问题,我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问题,诸如吃饭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等,都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有着直接的关系。没有对人口增长的合理控制,没有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很困难的。在人口、资源与环境中,人口与计划生育是中国社会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要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认识人口问题的重要性。传统的经济发展理论将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和提高产量,而忽视了成本和效益。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直到80年代,世界各国才逐步形成共识,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但就中国的国情而言,人口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性。中国人口基数大、增长量大,给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中国的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包括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优化。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危机,如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等,如何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所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一、问题的由来与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是在人口持续增长、资源逐渐短缺、环境不断恶化的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全球性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大约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产业革命带来的工业化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是促使这一问题日益加剧的根本原因人口的大量增加,首先加大了对粮食和嫩料等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表现在人类对可更新资源,尤其是农田、森林和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越来越大。森林和草地作为可更新的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了持续的生物产品,同时,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也创造了人类和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森林和草地的大规模破坏除了使生物圈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造成可更新资源短缺而外,对人类更重要的影响还来自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如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保水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和土地沙漠化等。可更新资源的衰竭和生态破坏主要归结为人口增长,不可更新资源。

表征人口与经济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关系的一对范畴。人口与经济由于各自本身内在的原因和外在条件的影响,都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着。这种运动和变化是在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经济及其运动过程是人口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经济及其发展过程决定着人口生产和再生产的条件,直接或间接地给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以影响,制约着人口数量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和人口质量的提高。其次,经济及其发展过程还是人口迁移变动的决定性因素。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制约着人口的密度和分布、人口迁移的流向和流量。再次,人口的社会构成状况取决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程度。人口的阶级构成、部门构成、职业构成、文化教育构成等,既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又受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并且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动。 经济离不开人口。人口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经济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没有一定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可能有任何经济的物质的生活,就没有人类社会分工的发展,也不会有社会经济制度及其运动。人口数量的多少,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人口数量相对经济需要过多或过少,都会导致劳动资源的浪费或劳动工具的闲置,延缓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恰好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则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会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分布合理、密度适宜,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合理布局,有利于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持生态平衡,促进生产的发展。在生产力水平一定的条件下,人口数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消费基金与积累基金的比例,从而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扩大再生产的发展速度。人口构成和人口分布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对商品流通量、商业网点设置有着重大影响,它会使商品需求构成发生变化,使人口消费水平、消费方式和倾向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但是,人口对经济的影响作用,只表现为促进或延缓,而不是决定性的。 当人口达到一定规模时,人口增长不但不会促进技术进步,反而会抑制技术进步。这至少表明了一定人口数量条件下,人口与某些技术进步的负相关关系。而就整个人类历史看,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毋宁说技术进步导致人口增长的成分大于人口增长促进技术进步的成分。这种例子是很多的。近、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主要不是人口增长的结果,而是人口不增长的结果。各种疾病导致的大量死亡无疑促进了医学技术的发展,后者又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没有青霉素等各种抗菌素的发明和推广,各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显然无法达到现在的数量。没有一定的人口增长固然不会出现造船和远洋捕捞技术的发展,但后者的发明显然由于大大增加了食物供给而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农业各种增产技术的发明也许在人口过于稀少的时期与以往的人口增长有关,但它无疑在此后的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人口得以进一步增长的原因。从逻辑上讲,当一个国家只能养活1亿人时,她必须发明出或引进能够生产出2亿人食物的技术,才能使其人口增长到2亿。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二战以来,与其说是人口增长导致了农业技术的进步,不如说是以引进为主的农业技术进步导致了人口的飞速增长。目前世界上能够大量出口粮食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共体和阿根廷,且除了欧共体以外,都是地广人稀的国家。而第三世界许多国家的粮食和农业状况自70年代后半期以来却加剧恶化,缺粮成了原来以农业立国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中的普遍现象。目前需要进口粮食的发展中国家大约有100个,而自二战后的多数年份中,美国一国出口的粮食就约占全世界粮食贸易额的40-50%。比较一下发展中国家与美国农业的差距,难道还能得出发展中国家需要人口增长来刺激农业的技术进步吗? 有些学者将食物增长与人口的关系概括为“人口具有追逐食物增长的倾向”,至少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事实的确如此。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全球性的人与鸡的关系,即由于人少“鸡”(粮食)多的国家的“鸡”不断多起来,使得“鸡”少人多国家的人口进一步得以多起来。在发达国家享受着人少鸡多的某些经济学家,如果置如此的事实于不顾,却在“人越多则鸡越多”的观点上达成什么共识,实在令人难以理解其智慧和心态。无怪乎同样是而且被认为是杰出经济学家的肯尼思博尔丁不无尖刻地指出:“任何相信指数增长在一个有限的世界里能够永远继续下去的人,要么是疯子,要么是经济学家”。

人口与经济期刊点评文章

每段时期最适人口数量是不同的,总体来说随着社会发展其值逐渐增加。但是,其增长曲线并非线性也非S形,而是阶梯型且每节长短不一,从时间维度讲增长缓慢,从规模维度讲是有限增长。最适人口数量必是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规模,就目前而言总人口已超过最适数量12~13亿(经济发展最快时期的人口规模)。只有社会经济结构取得革命性进步,最适人口数量才会上一台阶。部分城市人口太多,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减少太快。与亚欧各国人口密度相比,中国并不属于人口密集国家。各大洲人口密度不一致,有地理隔离的限制,所以不方便比较。对于中国来说,制约人均收入增长的并不是总人口过多,而是流动人口过多、就业不充分。如果国家能留住农村青壮年,支持发展农村经济,将“入城”向“农村城镇化”转变,才会实现全民富裕。中国经济模式和产业结构正在转型,经济模式从外贸型向内需型,第一第二主体产业向第二第三主体产业发展。经济模式转型,需要的不是更多消费人口,而是更多消费意识。扩大消费,要考虑怎么让老百姓把钱从银行取出投资或买卖,当然要解决百姓后顾之忧即生育、教育、医疗、养老等保障。生产自动化能节省劳动力,所以在产业结构升级时生产多余劳动力应进入第三产业并促进其发展,这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东西齐头并进、城乡均衡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必将使人口最佳规模上一台阶。而现实是,计划生育和城市生活压力导致的低生育已持续数十年,总人口在本世纪中期必然减少。这段时期,也是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经济转型的同时只有鼓励生育扭转人口跌势,才能使人口和经济协调发展。届时最适人口数量将达15亿左右,不过要等百年以后。

发动计划声誉的马,自己俩孩子,小的和女儿同岁13岁,8个孩子。汉人计划声誉的时候,某教生俩补贴3万生仨补贴5万。 好嘛,人少了假装顺从人多了射杀卡菲勒,汉人节衣缩食工作努力赚钱补贴某教努力生孩子,这算盘打的

  • 索引序列
  • 人口与经济期刊点评格式
  • 人口与经济期刊点评格式图片
  • 人口与经济期刊点评
  • 人口与经济期刊点评材料
  • 人口与经济期刊点评文章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