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测绘学报主编是谁

测绘学报主编是谁

发布时间:

测绘学报主编是谁

大地测量学家 1933年5月16日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宁波。1960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1981年获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科学技术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国家测绘局科技委员会主任、《测绘学报》主编。曾任国家测绘局总工程师、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12015年1月,当选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首批会士。2 在几何大地测量、卫星大地测量、地球重力场参数计算、地球动力学及结合卫星大地测量资料对中国参考椭球定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推导的世界“1980年大地参考系”全套参数计算公式被国际组织IUGG采用至今。主持推算和提供中国首次民用地心坐标转移参数。主持1975年和1992年珠穆朗玛峰高程计算工作。主持建立国家GPS网,主持计算中国2000大地水平面,在建立和完善我国三维地心坐标基准、重力测量基准、经度基准、消除精密水准测量系统误差、航测检定场、长度野外检定基线等测绘基准方面作出贡献。 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6次。

刘经南,男,汉族,1943年生,湖南长沙人,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82年9月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获硕士学位。曾任武汉大学校长,现任昆山杜克大学校长。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天文学会副理事长、《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主编、测绘学报编委、国际GPS地球动力学服务组织(IGS)协调成员、国际GPS Solutions杂志编委。

测绘学报主编是谁呀

刘经南,男,汉族,1943年生,湖南长沙人,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82年9月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获硕士学位。曾任武汉大学校长,现任昆山杜克大学校长。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天文学会副理事长、《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主编、测绘学报编委、国际GPS地球动力学服务组织(IGS)协调成员、国际GPS Solutions杂志编委。

1910年11月8日生于北京。1927年9月至1931年7月先后在清华大学土木系、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学习;1931年8月至1934年7月任清华大学助教;1934年8月至1935年6月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土木系学习大地测量专业并获硕士学位;1935年7月至1939年2月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测量学系学习并获工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历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教授,中国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交通部铁路测量总处处长兼总工程师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历任广州岭南大学理工学院教授、院长,华南工学院副院长,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副院长兼大地测量系主任;国家测绘总局总工程师兼测绘科学研究所所长。陈永龄是我国测绘界有较高声望,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著名大地测量学家,先后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先后担任过国家科委测量制图组副组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及测绘分册编委主任,《测绘学报》副主编、《测绘通报》副主编、《测绘译报》主编等职。1980年11月陈永龄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并在1998年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上,荣获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称号。199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陈永龄出生在北京市一个职员家庭,不满5岁即上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小学毕业后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初中和高中。1927年夏高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工程学系,1929年工程学系因故停办,他遂转入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继续攻读,1931年毕业,又回到清华大学任教。1934年中英庚款董事会招考第二届公费留学生,陈永龄被录取去英国学习大地测量,进入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1935 年又转入德国柏林技术大学测量系学习,1937年取得特许工程师学位,1939年取得工学博士学位。他的指导教师是德国著名大地测量学家、波茨坦大地测量研究所所长埃格尔特(Eggert)教授和史麦尔(Schmenl)教授。博士论文是:《大地测量用矢量和用经典平差方法的比较》。在德国学习期间,为获取更多的测量知识和了解国际测绘科学技术发展动态,陈永龄进行了许多学术活动和参观学习。如1938年曾去罗马参加国际测量师联合会(FIG)的学术会议,利用暑假一个月的时间去瑞士威特公司实习,后又去捷克测量局参观。1939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专门去巴黎学习了半年法语,以便能阅读更多的外文书刊。1939年秋,陈永龄学成回国,在香港与清华大学文学系高棣华女士结婚。那时祖国各地烽烟四起,半壁河山遭日本侵略军铁蹄践踏,东部沿海地区已全部沦陷,他遂由香港转去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主讲测量平差和地图投影等新课程。1943年陈永龄在四川中国地理研究所任研究员的同时,还在同济大学兼任教授,主讲大地测量学、测量平差法等课程。1944年曾赴印度考察大地测量。1948年冬,陈永龄去广州中山大学和岭南大学任教,直到1949年10月14日在广州迎接了解放。1951年,陈永龄出任岭南大学理工学院院长,他是第一位中国籍的院长。1952年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及粤、湘、鄂部分工科院校合并成立华南工学院。1953年陈永龄任该工学院副院长。1956年,当时高教部决定筹建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后改称武汉测绘学院、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简称武测,现合并入武汉大学),陈永龄认为,这个决定对发展中国的测绘教育和科技事业影响深远,因此不仅亲任武测筹委会副主任委员,还积极参与主持武测的筹建工作。1955年他还亲自率领有关人员风尘仆仆地来到武汉,为该校选定了珞珈山以南的天门山一带为校址。1956 年建校后,陈永龄任武测副院长兼天文大地测量系系主任。在他的直接领导下,武测第一年就招收了副博士研究生,陈永龄还亲自担任了研究生的指导老师。他主持制定了武测的《1956-1957 学年工作纲要和教学科研工作计划》和《1957年科研工作计划》,并在1957年举行了武测第一次教师科学研究讨论会和学生科学报告会。同年创办了《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学报》。这些工作都为该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陈永龄十分重视和关心对青年教师的培养。1957年4月,他在武测校刊上发表的题为“与青年教师谈进修问题”一文中指出:“只有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政治和业务水平,才能使高等教育质量不断地提高,才能使中国的科学技术迅速赶上国际水平。”他亲自和青年教师共同讨论制定教学方案,帮助他们选择教材,向他们传授教学方法,鼓励青年教师大胆工作,并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成长。陈永龄还亲自为身边工作的青年教师制定学习、进修规划,为他们提出努力目标,指明研究方向。他告诫青年教师,学习进修要以所在教研组的专业内容为方向,一开始不要好高骛远,要加强培训树立牢固的基础。他专门抽时间为青年教师补课,就是在外地出差也不忘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在陈永龄的教育培养下,今天这批青年教师不但是各单位教学、科研的骨干,而且已成为中国测绘事业的栋梁之才。陈永龄在任研究所所长时,对研究所青年不但言传,而且身教。有位刚从大学毕业分配来研究所从事翻译工作的青年,因不懂专业,加上语文水平较低,译出来的文章水平不高,他以一个长者身份,找他到自己的办公室,耐心细致地帮助,逐字逐句地给他修改译文。从大学理工科毕业的青年人,他们撰写的论文,由于普遍存在文学水平较低、表达能力较差、逻辑性不强的问题,陈永龄所长逐句逐段地帮助他们修改论文,详细讲述撰写论文的一般格式和基本要求。凡是聆听过陈永龄所长教诲和亲身感受他热情、耐心帮助过的人,无不为之感动,并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是一级教授,但他为人师表、待人诚恳、谦虚谨慎,他是位所长,但从不以领导者自居、自傲,年轻人把他当成自己的良师益友,亲切地称他为陈老师。在长期的大学教学工作中,陈永龄始终十分重视高等测绘教育中的教材建设,1931年他在清华大学刚恢复的土木工程学系任助教时,就与同任助教的夏坚白共同编写了《养路工程学》,这是一本结合中国当时实际的好教材,被收入大学丛书,于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位年仅20出头的青年,在教育界开始崭露头角。陈永龄于1939年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时,开始编写大学测量教材《测量平差法》,1943年写成,1947年出版。该书曾由商务印书馆前后发行6版,影响比较广泛。1943年陈永龄在同济大学任教时,开始着手中国第一套《大地测量学》教材的编写。于1949年末完成了该书的编写,并对1932年夏坚白著的《实用天文学》进行了大量修改和充实,连同已出版的《测量平差法》等大地测量用书,形成了中国第一套内容比较充实,文字深入浅出的大学测绘教材。商务印书馆作为大学丛书分别于1952年和1953年出版并再版,受到中国测绘界的欢迎。陈永龄在武测任教期间,分别于1957年和1958年撰写出版了《大地测量学》(上卷一、二分册),该书吸收了国外大地测量教材的优点,紧密结合中国测量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理论与实际并重,对大地测量学的重大问题都做了精辟的论述,成为中国建国后一部理论较系统、内容较完整、阐述较全面、切合中国实际需要的大地测量教科书。此书至今仍对大地测量教学和教材的编写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可惜的是陈永龄编写的《大地测量学》下卷原稿,在文化大革命中查抄他的办公室时丢失,一直未能找到。这对中国大地测量教材和学术研究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测绘学报主编是谁啊

大地测量学家 1933年5月16日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宁波。1960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1981年获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科学技术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国家测绘局科技委员会主任、《测绘学报》主编。曾任国家测绘局总工程师、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12015年1月,当选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首批会士。2 在几何大地测量、卫星大地测量、地球重力场参数计算、地球动力学及结合卫星大地测量资料对中国参考椭球定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推导的世界“1980年大地参考系”全套参数计算公式被国际组织IUGG采用至今。主持推算和提供中国首次民用地心坐标转移参数。主持1975年和1992年珠穆朗玛峰高程计算工作。主持建立国家GPS网,主持计算中国2000大地水平面,在建立和完善我国三维地心坐标基准、重力测量基准、经度基准、消除精密水准测量系统误差、航测检定场、长度野外检定基线等测绘基准方面作出贡献。 曾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6次。

刘经南,男,汉族,1943年生,湖南长沙人,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82年9月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获硕士学位。曾任武汉大学校长,现任昆山杜克大学校长。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天文学会副理事长、《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主编、测绘学报编委、国际GPS地球动力学服务组织(IGS)协调成员、国际GPS Solutions杂志编委。

测绘学报主编

刘经南,男,汉族,1943年生,湖南长沙人,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82年9月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获硕士学位。曾任武汉大学校长,现任昆山杜克大学校长。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天文学会副理事长、《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主编、测绘学报编委、国际GPS地球动力学服务组织(IGS)协调成员、国际GPS Solutions杂志编委。

1910年11月8日生于北京。1927年9月至1931年7月先后在清华大学土木系、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学习;1931年8月至1934年7月任清华大学助教;1934年8月至1935年6月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土木系学习大地测量专业并获硕士学位;1935年7月至1939年2月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测量学系学习并获工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历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教授,中国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交通部铁路测量总处处长兼总工程师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历任广州岭南大学理工学院教授、院长,华南工学院副院长,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副院长兼大地测量系主任;国家测绘总局总工程师兼测绘科学研究所所长。陈永龄是我国测绘界有较高声望,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著名大地测量学家,先后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先后担任过国家科委测量制图组副组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及测绘分册编委主任,《测绘学报》副主编、《测绘通报》副主编、《测绘译报》主编等职。1980年11月陈永龄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并在1998年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上,荣获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称号。199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陈永龄出生在北京市一个职员家庭,不满5岁即上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小学毕业后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初中和高中。1927年夏高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工程学系,1929年工程学系因故停办,他遂转入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继续攻读,1931年毕业,又回到清华大学任教。1934年中英庚款董事会招考第二届公费留学生,陈永龄被录取去英国学习大地测量,进入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1935 年又转入德国柏林技术大学测量系学习,1937年取得特许工程师学位,1939年取得工学博士学位。他的指导教师是德国著名大地测量学家、波茨坦大地测量研究所所长埃格尔特(Eggert)教授和史麦尔(Schmenl)教授。博士论文是:《大地测量用矢量和用经典平差方法的比较》。在德国学习期间,为获取更多的测量知识和了解国际测绘科学技术发展动态,陈永龄进行了许多学术活动和参观学习。如1938年曾去罗马参加国际测量师联合会(FIG)的学术会议,利用暑假一个月的时间去瑞士威特公司实习,后又去捷克测量局参观。1939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专门去巴黎学习了半年法语,以便能阅读更多的外文书刊。1939年秋,陈永龄学成回国,在香港与清华大学文学系高棣华女士结婚。那时祖国各地烽烟四起,半壁河山遭日本侵略军铁蹄践踏,东部沿海地区已全部沦陷,他遂由香港转去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主讲测量平差和地图投影等新课程。1943年陈永龄在四川中国地理研究所任研究员的同时,还在同济大学兼任教授,主讲大地测量学、测量平差法等课程。1944年曾赴印度考察大地测量。1948年冬,陈永龄去广州中山大学和岭南大学任教,直到1949年10月14日在广州迎接了解放。1951年,陈永龄出任岭南大学理工学院院长,他是第一位中国籍的院长。1952年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及粤、湘、鄂部分工科院校合并成立华南工学院。1953年陈永龄任该工学院副院长。1956年,当时高教部决定筹建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后改称武汉测绘学院、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简称武测,现合并入武汉大学),陈永龄认为,这个决定对发展中国的测绘教育和科技事业影响深远,因此不仅亲任武测筹委会副主任委员,还积极参与主持武测的筹建工作。1955年他还亲自率领有关人员风尘仆仆地来到武汉,为该校选定了珞珈山以南的天门山一带为校址。1956 年建校后,陈永龄任武测副院长兼天文大地测量系系主任。在他的直接领导下,武测第一年就招收了副博士研究生,陈永龄还亲自担任了研究生的指导老师。他主持制定了武测的《1956-1957 学年工作纲要和教学科研工作计划》和《1957年科研工作计划》,并在1957年举行了武测第一次教师科学研究讨论会和学生科学报告会。同年创办了《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学报》。这些工作都为该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陈永龄十分重视和关心对青年教师的培养。1957年4月,他在武测校刊上发表的题为“与青年教师谈进修问题”一文中指出:“只有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政治和业务水平,才能使高等教育质量不断地提高,才能使中国的科学技术迅速赶上国际水平。”他亲自和青年教师共同讨论制定教学方案,帮助他们选择教材,向他们传授教学方法,鼓励青年教师大胆工作,并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成长。陈永龄还亲自为身边工作的青年教师制定学习、进修规划,为他们提出努力目标,指明研究方向。他告诫青年教师,学习进修要以所在教研组的专业内容为方向,一开始不要好高骛远,要加强培训树立牢固的基础。他专门抽时间为青年教师补课,就是在外地出差也不忘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在陈永龄的教育培养下,今天这批青年教师不但是各单位教学、科研的骨干,而且已成为中国测绘事业的栋梁之才。陈永龄在任研究所所长时,对研究所青年不但言传,而且身教。有位刚从大学毕业分配来研究所从事翻译工作的青年,因不懂专业,加上语文水平较低,译出来的文章水平不高,他以一个长者身份,找他到自己的办公室,耐心细致地帮助,逐字逐句地给他修改译文。从大学理工科毕业的青年人,他们撰写的论文,由于普遍存在文学水平较低、表达能力较差、逻辑性不强的问题,陈永龄所长逐句逐段地帮助他们修改论文,详细讲述撰写论文的一般格式和基本要求。凡是聆听过陈永龄所长教诲和亲身感受他热情、耐心帮助过的人,无不为之感动,并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是一级教授,但他为人师表、待人诚恳、谦虚谨慎,他是位所长,但从不以领导者自居、自傲,年轻人把他当成自己的良师益友,亲切地称他为陈老师。在长期的大学教学工作中,陈永龄始终十分重视高等测绘教育中的教材建设,1931年他在清华大学刚恢复的土木工程学系任助教时,就与同任助教的夏坚白共同编写了《养路工程学》,这是一本结合中国当时实际的好教材,被收入大学丛书,于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位年仅20出头的青年,在教育界开始崭露头角。陈永龄于1939年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时,开始编写大学测量教材《测量平差法》,1943年写成,1947年出版。该书曾由商务印书馆前后发行6版,影响比较广泛。1943年陈永龄在同济大学任教时,开始着手中国第一套《大地测量学》教材的编写。于1949年末完成了该书的编写,并对1932年夏坚白著的《实用天文学》进行了大量修改和充实,连同已出版的《测量平差法》等大地测量用书,形成了中国第一套内容比较充实,文字深入浅出的大学测绘教材。商务印书馆作为大学丛书分别于1952年和1953年出版并再版,受到中国测绘界的欢迎。陈永龄在武测任教期间,分别于1957年和1958年撰写出版了《大地测量学》(上卷一、二分册),该书吸收了国外大地测量教材的优点,紧密结合中国测量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理论与实际并重,对大地测量学的重大问题都做了精辟的论述,成为中国建国后一部理论较系统、内容较完整、阐述较全面、切合中国实际需要的大地测量教科书。此书至今仍对大地测量教学和教材的编写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可惜的是陈永龄编写的《大地测量学》下卷原稿,在文化大革命中查抄他的办公室时丢失,一直未能找到。这对中国大地测量教材和学术研究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测绘学报主编终审

金双根,男,1974年9月生,籍贯安徽,博士,百人计划,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会士和分委员会6主席(2011-2015),国际行星科学协会(IAPS)主席(2013-2017),亚洲大洋洲地球科学学会(AOGS)行星科学部秘书长(2014-)和全球华人导航定位协会(CPGPS)主席(2016-2018) 。1999年获武汉大学学士,2003年获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2004-2010年,先后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访问学者、韩国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博士后和高级研究员、韩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联合)、比利时皇家天文台访问学者和美国Texas大学空间研究中心(CSR)研究员 。2010年入选中科院“引进海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回国任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矿业大学空间大地测量研究中心主任和兼职教授 、合肥工业大学兼职教授等。长期从事卫星导航、GNSS遥感、卫星重力和空间行星探测研究及其应用,取得了多项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在国际地球与空间科学顶尖期刊JGR,IEEE,EPSL,GJI,Icarus,JG和会议等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其中SCI检索90余篇(第一作者50余篇),EI检索3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科书7部,被Nature等引用1100余篇次,获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7项,国际会议特邀报告40余次。主持欧空局(ESA)、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ARC)和中国科技部“973”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项目等10余项。培养博士后5名、博士16名和硕士17名,其中国外博士后2名和留学生10名 。担任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主编(2010-),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副主编(2014-),Journal of Navigation副主编(2014-),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副主编(2013-),Journal of Geodynamics编委(2014-),Planetary and Space Science编委(2014-),《测绘学报》编委(2014-)和其他7个国际期刊编委,并多次担任国际大会主席和分会召集人/主席、科学委员会委员和美国NSF/CRDF、加拿大NSERC、卢森堡FRN、中国NSFC/973等项目和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以及JGR等50余种国际期刊审稿人 。获韩国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特别奖(2006)、中科院“百人计划”(2010)、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会士(Fellow)(2011)、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11)、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傅承义青年科技奖(2012)、国际期刊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最佳审稿人(2012)、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12)、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2013/2014)、中国科学人年度人物杰出青年科学家奖(2013)、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2013)、夏坚白测绘事业创业与科技创新奖(2014) 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等 。

  • 索引序列
  • 测绘学报主编是谁
  • 测绘学报主编是谁呀
  • 测绘学报主编是谁啊
  • 测绘学报主编
  • 测绘学报主编终审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