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文献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文献

发布时间: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文献

红楼梦,应该是这样的,非常的有个性,好看,经典

风光好

jhhhnmnjjjhbhvjvjg,

《山海经》应该就是最早的文献了 很有文采 棒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文献研究

一、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1、先秦第一,在这个阶段,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第二,上古巫史不分,史从巫中分化出来专门从事人事记录,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第三,士的兴起与活跃,对文学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第四,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文史哲部分,一方面诗乐舞结合,此外,成熟的文学作品出现,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此外,先秦文学突出表现了现实性、独创性和地域性。2、两汉第一,创作主体的环境有了变化,战国时代游说于列国之间的士,聚集到统一帝国的皇帝或诸侯王周围,形成若干作家群体,它们以歌功颂德或讽喻憰谏为己任,并成为大赋这种汉代新兴文体的作者;第二,与汉代大一统的政治局面相适应,汉代文学以大为美,铺张扬厉成为风尚;第三,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相适应,汉代文学失去了先秦文学的生动活泼与多姿多彩,而形成格式化的、凝重板滞的风格;第四,汉代乐府民歌以一种新的姿态、新的活力,先是在民间继而在文人中显示了不可抗拒的力量,并由此酝酿出中国诗歌的新节奏、新形式——五七言体。二、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1、魏晋——唐中叶(天宝末)第一,这是五七言古体诗繁荣发展并达到了鼎盛的阶段,也是五七言近体诗兴起、定型并且达到鼎盛的阶段;第二,文向诗靠拢,出现了诗化的骈文,赋向诗靠拢,出现了骈赋;第三,“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这两个诗歌的范式,先后在这个阶段的头尾确立起来,作为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成为后代诗人追慕的极致;第四,这是一个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的阶段,作家独特的人格与风格得以充分展现;第五,这个阶段的文学创作,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若干文学集团,其内部切磋提高了文学技巧;第六,玄学和佛学渗入文学,使文学呈现多姿多彩的新面貌。2、唐中叶——南宋末第一,韩、柳所提倡的古文引起文学语言和文体的革新,宋代的欧阳修等人继续韩、柳的道路,完成了这次革新;第二,诗歌经过盛唐的高潮之后到中晚唐另辟蹊径,到宋代终于找到了另一条路:由中晚唐诗人开始,注重日常生活的描写,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人文意象明显增多。到了宋代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气;由杜甫、白居易开创的反映民生疾苦、积极参与政治的传统,以及深沉的忧患意识,在晚唐一度减弱,到了宋代又普遍得到加强,宋代诗人与学者身份合一,诗歌议论成分增强,并具化俗为雅的美学追求。第三,唐中叶以后曲子词迅速兴盛起来,并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第四,唐中叶以后传奇的兴盛,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成熟的阶段,而在城市文化背景下的唐代“市人小说”的兴起和宋代“说话”的兴盛,则是这个阶段内文学的新发展。3、元初——明中叶(正德末)第一,从元代开始叙事文学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从此文学的对象更多地从案头的读者转向勾栏瓦舍里的听众和观众;第二,文学的传媒不仅是写在纸上或刻印在纸上的读物,还包括了说唱、扮演等艺术形式;第三,儒生社会地位降低,走向社会下层从事通俗文学的创作,先是适应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继而提高这些文学形式;第四,元代文学以戏曲和散曲为代表,以大都为中心的杂剧与以温州为中心的南戏共同创造了元代文学的辉煌,而明代流行的传奇又是对元曲的继承与发展;第五,元末明初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它们预示着一个长篇小说的时代到来了。三、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1、明嘉靖初——鸦片战争(1840)第一,文学集团和派别的大量涌现,并经常论争;第二,诗词、戏曲和小说均有所成就,其中戏曲和小说最为卓著。2、鸦片战争——“五四”运动(1919)第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许多作家在向西方寻求新的富国强兵之路的同时,也寻求到新的文学灵感;第二,救亡图存的意识和求新变于异邦的观念,成为文学的基调;第三,文学被视为政治改良的工具;第四,随着外国翻译作品的逐渐增多,文学的叙事技巧更新了;第五,报刊作为新媒体出现,一批新的报人兼具作家的身份,以报刊传播其作品,报刊文体出现;第六,诗歌方面出现“我手写我口”的口号。扩展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华文明最值得自豪的瑰宝。中国几千年来的的封建王朝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繁荣发展,唐诗、宋词、元曲的繁荣发展,配合其他汉乐府、歌赋等百家争鸣,形成了悠久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而鸦片战争带来的变局,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文化开始涌入,带来无数新的灵感。从此中国文学开始向救亡图存、改良社会等方向发展,形成近代特色的文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文学史

风光好

1、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包含着原始社会和夏、商、周三代以来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早期)的三个阶段。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先秦文学以诗歌、散文等为主要文体。诗歌又以《诗经》、《楚辞》为代表。《诗经》以风、雅、颂、赋、比、兴之“六义”传播影响后世。散文以《左传》、《国语》、《战国策》、和诸子散文等为最佳。 2、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始,开创的是历史的崭新的一页,但因思想钳制严酷,秦文学却是空白。只有秦统一前吕不韦召集门客编写的《吕氏春秋》和李斯的散文外,再无佳作可言。汉代文学以散文、汉赋和乐府民歌为代表。代表作家有贾谊、晁错、司马迁等。司马迁的《史记》以“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记述了我国上自传说中的皇帝,下至汉武帝时代的三千年间的历史。《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都很高。汉乐府诗以民间创作和叙事诗形式给诗坛带来新鲜血液,为文人诗歌创作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和推动力。汉乐府民歌,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酝酿了五言诗的产生。东汉的文人五言诗,是在东汉乐府民歌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今存无名氏《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它以高度的艺术造诣,开创了我国抒情诗的新风格。两汉文学在散文和诗歌上取得的成就为建安文学准备了条件。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在玄学这种思辨哲学的影响下形成的。但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文人在作品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苦闷情感和自我意识。主要文学成就是诗歌,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文学所取得的成绩。他们以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创作风格,被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3、唐代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以唐代文学为代表。隋代时间短,文学成就不大。五代文学主要新的文学体裁“词”得到发展,以香而软为特色的“花间词”派,占据整个词坛。“南唐二主”李璟、李煜成就较高。尤其是李煜后期词哀婉深沉,抒发了他痛失故国的悲哀。唐代是古代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唐诗是我国文学的骄傲。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涌现的世界级伟大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等。他们的创作是后人创作的范本,并把中国古代诗歌推到了历史的最高峰。唐代文学文体齐备,诗歌、散文、唐传奇、词、变文、话本等共同构成唐代文学的繁荣。“初唐四杰”首开新路,突破“宫体”的内容,开拓了诗歌新境界,使诗歌题材由宫廷延伸到塞外。有沈佺期、宋之问在律诗形式上的确立。陈子昂痛斥齐梁诗风,高唱建安风骨,为唐诗发展开辟了健康之路。盛唐诗人以蓬勃热烈的感情,激昂慷慨的诗句,反映出积极浪漫的盛唐之音。4、宋代文学 宋代文学以诗歌、词、散文和话本小说为主要形式。内容与时代息息相关。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诗歌有“西昆体”风靡一时,他们以粉饰现实、歌颂太平为主旋律,思想空虚。但晏姝、欧阳修的小令已开始摆脱花间词的影响,表现出清丽的词风。范仲淹词较有气魄,别具一格。柳永、苏轼使词走上革新道路。北宋后期,周邦彦注重格律,以典雅工丽之词为没落王朝点缀升平,使词又回到脱离现实的道路上。5、元明清文学元代思想尊崇佛道,儒理之学也有提倡,但地位和影响大不如前。文学出现俗雅之变。戏曲、散曲等俗文学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元代文学主要成就是曲。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是戏曲,散曲属诗歌,两者均以曲辞为主,因而总称为曲。明代文学主要成就是小说和戏曲。明代小说无论长篇还是短篇都呈现了空前的繁荣。产生于元末明初的长篇历史小说的《三国演义》开辟了章回小说的先河。与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一道总结历史,反映深刻现实。清代文学是中国封建社会总结时期的文学。样式繁多,各具特色,以小说成就最大。作者着意对社会现实、人生命运及其走向等作了周密而又全面的剖析和反思,有着强烈的社会影响力。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文言小说的总结,反映社会生活深刻而又全面。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通过对士林群丑的细致描写和深入剖析,把古代讽刺小说推向了高峰,并影响了近现代作家的创作。扩展资料中国文学,除了因为汉文字语言具有自己的特征以外,还具有它自己的独特文学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受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所支配,其思想渊源在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中国的民族性格和文化思想。其一,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为核心的入世思想;其二,是以“仁、义、礼、智、信”为标准的道德观念;其三,是以“天、地、君、亲、师”为次序的伦理观念;其四,是以“允执其中”(《论语》)为规范的中庸哲学。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诗文以教化为功用的中国文学在内容上偏重于政治主题和伦理道德主题。将文学视为政治的附庸和说教的倾向一直被当作一种无可非议的倾向。君臣的遇合、民生的苦乐 、宦海的浮沉、战争的胜败、国家的兴亡、人生的聚散、纲常的序乱、伦理的向背等,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旋律,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还是戏曲,概莫能外。儒家的入世哲学和教化观念,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但同时也抑制了自我情欲的释放,自由个性的迸发和自我意识的开掘 ,尤其是“ 存天理 、灭人欲 ”的理学观念,使文学蒙上了理性主义的烟霭 。上述内容 特 点并行的是“中庸”美学追求 。中国文学讲求中和之美 ,“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一般不把情感表达得过分热烈。中国旧体诗大都感情节制,思想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样表现出浓厚的理性主义色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虽然文字还没有产生,但在人民中间已经流传着神话传说和民间歌谣等口头文学。保留在古代典籍中的文献资料表明,《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闪耀着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光辉。甲骨文字的发现,使中国古典散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殷商时期的《尚书》篇章,结构和表现手法相当成熟,理所当然成为中国古典散文之祖。西周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是古代文学史上头一件大事。后世把《诗经》奉为学习的最高典范。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游说之士蜂起。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写作了大量以说理透辟、逻辑严密、言辞锋利、善用比喻为特点的论说散文,又称诸子散文。在诸子散文中,文学性最强当数《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与诸子散文辉映一时的,是以记言记事为主的历史散文。《左传》、《国语》和《战国策》。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创造了楚辞。屈原,运用这种诗歌形式,创作了古代文学史上第一抒情长诗《离骚》。在文学史上与《诗经》并称“风骚”,垂范于后世。秦代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二世而亡,几乎无文学可言。除留存下来少数歌颂秦皇功德的刻石文字外,李斯《谏逐客书》是这一时期少有的优秀散文篇章。两汉崇文,大一统的鼎盛帝国,要求用文学来歌舞升平。于是一种以铺写帝王和都市生活为主的文学样式——辞赋便应运而生。赋是两汉最流行的文体,是一代文学的标志。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有《甘泉》、《羽猎》。这些赋写得铺张扬厉:多以歌功颂德为宗旨。到了东汉,班固的《东都赋》《西都赋》,张衡的《东京赋》《西京赋》仍是散体大赋中的煌煌巨作。两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诗中的民歌。汉乐府民歌和《诗经》是一脉相承的,《诗经》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汉乐府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深刻反映了两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愿望和要求。标志着古代叙事诗的完全成熟。《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汉民族第一叙事长诗。汉代文人诗歌一直无所成就。东汉末年产生的《古诗十九首》,才成为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主要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两汉散文创作的成就很高。两汉散文成就最高的,是司马迁的纪传体《史记》。可以和《史记》相提并论的是班固的《汉书》,成就稍逊于《史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日益摆脱经学的影响,而获得独立的发展,开始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诗歌、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文学样式,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一时期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刘桢、陈琳等所谓“建安七子”组成的邺下文人集团,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其中曹操的诗歌,沉雄悲凉,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表露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都是较为成功的篇章。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人称“建安之杰”,《白马篇》、《赠白马王彪》〈洛神赋〉。魏晋之交,诗歌创作呈现出与建安时代不同的风貌。能够超越流俗的大诗人便是陶渊明,目睹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决心辞官归隐,保持自我的人格精神。《归园田居》、《饮酒》是他的田园诗的代表作。陶渊明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受其直接影响。陶渊明的散文、辞赋,数量虽不多,却非常出色,著名的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等。南北朝时期,许多文人专力于文学创作,而主要运用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骈文。南朝诗歌在谢灵运手上山水诗大放光芒,其后谢眺的山水诗写得清新圆熟,世称“大小谢”。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最有成就的是由南入北的作家庾信。从我国古代小说体裁的形成和发展来说,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重要阶段.出现了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其中晋干宝的《搜神记》和南朝刘宋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最值得重视。大唐王朝国力空前强盛,国家从长期分裂复归于统一,封建经济和文化获得了充分发展的良好条件,再加上朝廷在各方面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尤其是确立了以诗赋取土的科举制度,最终创造了唐代文学的空前繁荣 。唐一代作家作品数量之多,成就之高,影响之大,都是前未曾有的。唐代诗歌堪称一代文学标志,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是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初、盛、中、晚各期都名家辈出,大家纷呈。诗歌创作几乎遍及社会各个阶层的男女老少,《全唐诗》收录的诗人就有两千余家,诗作近五万首,而实际远不止此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史称盛唐,这一时期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和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人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为代表的边塞诗人,诗风刚健。韵味深长,唱出盛唐强音。李白与杜甫是古今诗坛的“双子星座”。李白诗歌豪放飘逸,史称“诗仙”。如《将进酒》、《行路难》、《蜀道难》,无不显示了诗人独特的情感色调和艺术个性。杜甫诗歌号称“诗史”,风格沉郁顿挫。他用诗歌创作抒发了忧国忧民之心,象《三吏》、《三别》,《登高》。安史之乱以后,刘长卿、韦应物的山水诗,是王维、孟浩然一派的继续;卢纶、李益的边塞诗,是高适、岑参一派的余绪。以白居易、元稹为首的现实主义诗人,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的《卖炭翁》、《长恨歌》和《琵琶行》。这一时期,和元白诗派齐名而诗风殊趣的是以韩(愈)孟(郊)诗派。还有柳宗元、刘禹锡、贾岛和李贺。李贺以其浓丽浪漫的诗风独树一帜,并启迪了晚唐的李商隐。到了晚唐,最有成就的诗人是杜牧和李商隐。世称“小李杜”。杜牧长于写七绝,风格俊爽高绝,写景也自然清丽,如《山行》让人百读不厌。李商隐的七律沉博绝丽,以爱情诗独擅胜场。散文是唐代文苑的又一重大收获。韩愈、柳宗元以复兴儒学为旗帜,领导了一场其实质是文学革新的古文运动。韩愈的说理散文如《原毁》、《师说》、《答李翊书》等。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最为后世称美,贬谪永州后所写的“永州八记”成为后世游记文学的典范之作。唐人的传奇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之作。如《莺莺传》、《李娃传》无不写得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语言华艳生动。词是在唐代随燕乐而兴起的新诗体。它起源于民间。五代时,西蜀和南唐成为词的创作中心,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问世于西蜀。而词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南唐后主李煜。词发展到宋代,进入了鼎盛时期,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标志。据《全宋词》所载,作品有二万余首,词人一千四百余位。唐诗。宋词,堪称中国文学的双璧。词到柳永手上,有了第一次革新。柳永从都市中下层人民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以写男女离别相思和个人流落江湖的羁旅之愁见长。他的词多用铺叙白描之法,层次分明,语言通俗,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平民色彩,在当时市民中传唱极盛。《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雨霖铃》(“寒蝉凄切”)等词借景寓情,俗而能雅,是他的精心之作,尤传诵于后世。苏轼作为词的革新家,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诗体。他用词来写景、抒情、怀古.感旧、记游,风格多样。《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在南北宋之交,还出现了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女词人李清照。她的词意境深厚,感情宛曲,造语清新,尤其是南渡以后的作品如《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将国破家亡的悲愤与身世漂泊的伤痛融合一气,缠绵抑郁,感人心魄。宋室南渡以后,宋词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南宋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当推辛弃疾。辛弃疾使宋词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达到了光辉的高度。人称他的词作是“色笑如花,肝肠如火”,把词的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南宋词人姜夔继承周邦彦,他的词作以纪游、咏物、怀人为主要内容,意境清空,格调骚雅,音律严整。元代文学以戏曲著称,元杂剧以它高度的社会历史价值、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形式体制,开辟了我国戏曲文学的黄金时代。书会才人出身的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和前期剧坛领袖。他的剧作,不论是公案剧、爱情剧还是历史剧,如《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善于将现实主义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融成一体,当行本色,雅俗共赏,是元杂剧中的第一流作品。王实甫的《西厢记》,通过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爱情纠葛,精心表现了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和复杂内心活动,元杂剧中一颗璀璨夺目的艺术明珠。重要的杂剧作家还有康进之、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著名的杂剧还有《李逵负荆》、《赵氏孤儿》、《梧桐雨》、《汉宫秋》、《倩女离魂》等,情节曲折,人物生动,有的至今还活在戏曲舞台上。元代还出现了一种配合当时流行曲调清唱的抒情诗体,就是散曲。一般所说的元曲,是杂剧与散曲的合称。元代前期的散曲作家以关汉卿和马致远为代表,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套曲质朴自然,诙谐泼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情景交融,堪称“秋思之祖”。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结句精警,在元曲中不可多得。明代城市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市民势力不断增长,适应市民文化娱乐需要的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特别昌盛。一种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长篇章回小说在明代出现了。现在所见的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几个主要人物如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等,写得比较出色,但总的来说性格描写不同程度有点定型化。明代另一部长篇巨著是施耐庵的《水浒传》,小说艺术地表现了北宋末年以宋江等三十六人为首的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不少人物写得个性鲜明,活跃生动。全书以招安的悲剧结局,艺术上后半部不及前半部那样有光彩。明中叶以后,长篇小说创作进入高潮。讲史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公案小说,各有佳作问世,留传至今的尚有五、六十部之多。其中如吴承恩所写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兰陵笑笑生写的《金瓶梅》,直接取材于明代社会生活,它对当时官场市侩某些世态人情的深刻表现。明代短篇小说的主要形式是拟话本。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以及凌濠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最精彩的篇章,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等。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文学史上中国古代文学以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为下限,以后便是近代文学阶段。在这一时期,清王朝为巩固统治,平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对知识分子施行高压与笼络两手并用的政策。一方面大兴文字狱,实行严酷的思想控制,另一方面又用科举制度来网罗为清廷效劳的文士。因此清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全面复兴但又无法超越前代的时代。小说、戏曲继明代之后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诗、词、散文、骈文领域作家众多,流派林立,成就斐然。清代文学成就最大的当是小说,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顶峰。另一部长篇巨著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清后期有李汝珍的《镜花缘》,反映了作者在妇女问题上的民主性见解,但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都显得逊色。就文言短篇小说而言,最优秀的是清初蒲松龄所作的《聊斋志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古代文学在传播中的文化传承问题。因为经济发展尤其是网络时代背景下,许多现代化潮流文化语言冲击着古代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古代文学产生了一些曲解,因此在保持正宗传承的情况下,加强古代文学研究和保护显得弥足重要。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文献资料

中国文学史可以分成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时期第二段:秦汉时期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上古期上古期的第一段是先秦文学。在这个阶段,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 个体的演变,《诗经》里的诗歌大都是群体的歌唱,从那时到中国文学史上第一 位诗人屈原出现,经过了数百年之久。上古时期的第二段是秦汉文学。秦汉文学出现了不同于先秦文学的一些新的特点。中古期中古期从魏晋开始,经过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到明朝中叶为止。中古期的第一段从魏晋到唐中叶。这是五七言古体诗繁荣发展并达到鼎盛的 阶段,也是五七言近体诗兴起、定型并达到鼎盛的阶段。诗,占据着文坛的主导 地位。中古期的第二段是从唐中叶开始的,具体地说就是以天宝末年“安史之乱” 爆发为起点,到南宋灭亡为止。唐中叶以后文学发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变化:韩、柳所提倡的古文引起文学语言和文体的改革,宋代的欧阳修等人继续韩、柳的道路,完成了这次改革。中古期的第三段从元代开始,延续到明代中叶。从元代开始叙事文学占据了 文坛的主导地位,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从此,文学的对象更多地从案头的读者 转向勾栏瓦舍里的听众和观众。近古期明嘉靖以后文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这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的壮大、印刷术的普及,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创作的商 品化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二、在王学左派的影响下,创作主体的个性高扬,并在作品 中以更加强烈的色彩表现出来;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的情欲有了更多肯定的描述;三、诗文等传统的文体虽然仍有发展,但已翻不出多少新的花样。从明嘉靖初到鸦片战争是近古期的第一段。近古期的第二段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与明清易代相比,鸦片战争的炮声是 更大的一次震动。鸦片战争带来千古未有之变局,从此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封 建半殖民地社会。随着外国翻译作品的逐渐增多,文学的叙事技巧更新 了。近古期的终结,也就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终结,我们仍然划定在“五四”运动 爆发的1919年。

按年代理理顺序:各个年代有些什么人物,作品。什么学派是主流、主张什么、有什么重要的代表作、后来的发展演变。这就行了。例成表式的会有助于你的学习理解。

一、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1、先秦第一,在这个阶段,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第二,上古巫史不分,史从巫中分化出来专门从事人事记录,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第三,士的兴起与活跃,对文学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第四,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文史哲部分,一方面诗乐舞结合,此外,成熟的文学作品出现,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此外,先秦文学突出表现了现实性、独创性和地域性。2、两汉第一,创作主体的环境有了变化,战国时代游说于列国之间的士,聚集到统一帝国的皇帝或诸侯王周围,形成若干作家群体,它们以歌功颂德或讽喻憰谏为己任,并成为大赋这种汉代新兴文体的作者;第二,与汉代大一统的政治局面相适应,汉代文学以大为美,铺张扬厉成为风尚;第三,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相适应,汉代文学失去了先秦文学的生动活泼与多姿多彩,而形成格式化的、凝重板滞的风格;第四,汉代乐府民歌以一种新的姿态、新的活力,先是在民间继而在文人中显示了不可抗拒的力量,并由此酝酿出中国诗歌的新节奏、新形式——五七言体。二、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1、魏晋——唐中叶(天宝末)第一,这是五七言古体诗繁荣发展并达到了鼎盛的阶段,也是五七言近体诗兴起、定型并且达到鼎盛的阶段;第二,文向诗靠拢,出现了诗化的骈文,赋向诗靠拢,出现了骈赋;第三,“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这两个诗歌的范式,先后在这个阶段的头尾确立起来,作为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成为后代诗人追慕的极致;第四,这是一个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的阶段,作家独特的人格与风格得以充分展现;第五,这个阶段的文学创作,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若干文学集团,其内部切磋提高了文学技巧;第六,玄学和佛学渗入文学,使文学呈现多姿多彩的新面貌。2、唐中叶——南宋末第一,韩、柳所提倡的古文引起文学语言和文体的革新,宋代的欧阳修等人继续韩、柳的道路,完成了这次革新;第二,诗歌经过盛唐的高潮之后到中晚唐另辟蹊径,到宋代终于找到了另一条路:由中晚唐诗人开始,注重日常生活的描写,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人文意象明显增多。到了宋代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气;由杜甫、白居易开创的反映民生疾苦、积极参与政治的传统,以及深沉的忧患意识,在晚唐一度减弱,到了宋代又普遍得到加强,宋代诗人与学者身份合一,诗歌议论成分增强,并具化俗为雅的美学追求。第三,唐中叶以后曲子词迅速兴盛起来,并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第四,唐中叶以后传奇的兴盛,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成熟的阶段,而在城市文化背景下的唐代“市人小说”的兴起和宋代“说话”的兴盛,则是这个阶段内文学的新发展。3、元初——明中叶(正德末)第一,从元代开始叙事文学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从此文学的对象更多地从案头的读者转向勾栏瓦舍里的听众和观众;第二,文学的传媒不仅是写在纸上或刻印在纸上的读物,还包括了说唱、扮演等艺术形式;第三,儒生社会地位降低,走向社会下层从事通俗文学的创作,先是适应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继而提高这些文学形式;第四,元代文学以戏曲和散曲为代表,以大都为中心的杂剧与以温州为中心的南戏共同创造了元代文学的辉煌,而明代流行的传奇又是对元曲的继承与发展;第五,元末明初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它们预示着一个长篇小说的时代到来了。三、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1、明嘉靖初——鸦片战争(1840)第一,文学集团和派别的大量涌现,并经常论争;第二,诗词、戏曲和小说均有所成就,其中戏曲和小说最为卓著。2、鸦片战争——“五四”运动(1919)第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许多作家在向西方寻求新的富国强兵之路的同时,也寻求到新的文学灵感;第二,救亡图存的意识和求新变于异邦的观念,成为文学的基调;第三,文学被视为政治改良的工具;第四,随着外国翻译作品的逐渐增多,文学的叙事技巧更新了;第五,报刊作为新媒体出现,一批新的报人兼具作家的身份,以报刊传播其作品,报刊文体出现;第六,诗歌方面出现“我手写我口”的口号。扩展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华文明最值得自豪的瑰宝。中国几千年来的的封建王朝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繁荣发展,唐诗、宋词、元曲的繁荣发展,配合其他汉乐府、歌赋等百家争鸣,形成了悠久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而鸦片战争带来的变局,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文化开始涌入,带来无数新的灵感。从此中国文学开始向救亡图存、改良社会等方向发展,形成近代特色的文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文学史

1、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包含着原始社会和夏、商、周三代以来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早期)的三个阶段。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先秦文学以诗歌、散文等为主要文体。诗歌又以《诗经》、《楚辞》为代表。《诗经》以风、雅、颂、赋、比、兴之“六义”传播影响后世。散文以《左传》、《国语》、《战国策》、和诸子散文等为最佳。 2、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始,开创的是历史的崭新的一页,但因思想钳制严酷,秦文学却是空白。只有秦统一前吕不韦召集门客编写的《吕氏春秋》和李斯的散文外,再无佳作可言。汉代文学以散文、汉赋和乐府民歌为代表。代表作家有贾谊、晁错、司马迁等。司马迁的《史记》以“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记述了我国上自传说中的皇帝,下至汉武帝时代的三千年间的历史。《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都很高。汉乐府诗以民间创作和叙事诗形式给诗坛带来新鲜血液,为文人诗歌创作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和推动力。汉乐府民歌,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酝酿了五言诗的产生。东汉的文人五言诗,是在东汉乐府民歌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今存无名氏《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它以高度的艺术造诣,开创了我国抒情诗的新风格。两汉文学在散文和诗歌上取得的成就为建安文学准备了条件。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在玄学这种思辨哲学的影响下形成的。但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文人在作品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苦闷情感和自我意识。主要文学成就是诗歌,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文学所取得的成绩。他们以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创作风格,被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3、唐代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以唐代文学为代表。隋代时间短,文学成就不大。五代文学主要新的文学体裁“词”得到发展,以香而软为特色的“花间词”派,占据整个词坛。“南唐二主”李璟、李煜成就较高。尤其是李煜后期词哀婉深沉,抒发了他痛失故国的悲哀。唐代是古代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唐诗是我国文学的骄傲。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涌现的世界级伟大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等。他们的创作是后人创作的范本,并把中国古代诗歌推到了历史的最高峰。唐代文学文体齐备,诗歌、散文、唐传奇、词、变文、话本等共同构成唐代文学的繁荣。“初唐四杰”首开新路,突破“宫体”的内容,开拓了诗歌新境界,使诗歌题材由宫廷延伸到塞外。有沈佺期、宋之问在律诗形式上的确立。陈子昂痛斥齐梁诗风,高唱建安风骨,为唐诗发展开辟了健康之路。盛唐诗人以蓬勃热烈的感情,激昂慷慨的诗句,反映出积极浪漫的盛唐之音。4、宋代文学 宋代文学以诗歌、词、散文和话本小说为主要形式。内容与时代息息相关。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诗歌有“西昆体”风靡一时,他们以粉饰现实、歌颂太平为主旋律,思想空虚。但晏姝、欧阳修的小令已开始摆脱花间词的影响,表现出清丽的词风。范仲淹词较有气魄,别具一格。柳永、苏轼使词走上革新道路。北宋后期,周邦彦注重格律,以典雅工丽之词为没落王朝点缀升平,使词又回到脱离现实的道路上。5、元明清文学元代思想尊崇佛道,儒理之学也有提倡,但地位和影响大不如前。文学出现俗雅之变。戏曲、散曲等俗文学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元代文学主要成就是曲。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是戏曲,散曲属诗歌,两者均以曲辞为主,因而总称为曲。明代文学主要成就是小说和戏曲。明代小说无论长篇还是短篇都呈现了空前的繁荣。产生于元末明初的长篇历史小说的《三国演义》开辟了章回小说的先河。与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一道总结历史,反映深刻现实。清代文学是中国封建社会总结时期的文学。样式繁多,各具特色,以小说成就最大。作者着意对社会现实、人生命运及其走向等作了周密而又全面的剖析和反思,有着强烈的社会影响力。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文言小说的总结,反映社会生活深刻而又全面。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通过对士林群丑的细致描写和深入剖析,把古代讽刺小说推向了高峰,并影响了近现代作家的创作。扩展资料中国文学,除了因为汉文字语言具有自己的特征以外,还具有它自己的独特文学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受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所支配,其思想渊源在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中国的民族性格和文化思想。其一,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为核心的入世思想;其二,是以“仁、义、礼、智、信”为标准的道德观念;其三,是以“天、地、君、亲、师”为次序的伦理观念;其四,是以“允执其中”(《论语》)为规范的中庸哲学。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诗文以教化为功用的中国文学在内容上偏重于政治主题和伦理道德主题。将文学视为政治的附庸和说教的倾向一直被当作一种无可非议的倾向。君臣的遇合、民生的苦乐 、宦海的浮沉、战争的胜败、国家的兴亡、人生的聚散、纲常的序乱、伦理的向背等,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旋律,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还是戏曲,概莫能外。儒家的入世哲学和教化观念,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但同时也抑制了自我情欲的释放,自由个性的迸发和自我意识的开掘 ,尤其是“ 存天理 、灭人欲 ”的理学观念,使文学蒙上了理性主义的烟霭 。上述内容 特 点并行的是“中庸”美学追求 。中国文学讲求中和之美 ,“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一般不把情感表达得过分热烈。中国旧体诗大都感情节制,思想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样表现出浓厚的理性主义色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文学史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文献综述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虽然文字还没有产生,但在人民中间已经流传着神话传说和民间歌谣等口头文学。保留在古代典籍中的文献资料表明,《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闪耀着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光辉。甲骨文字的发现,使中国古典散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殷商时期的《尚书》篇章,结构和表现手法相当成熟,理所当然成为中国古典散文之祖。西周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是古代文学史上头一件大事。后世把《诗经》奉为学习的最高典范。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游说之士蜂起。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写作了大量以说理透辟、逻辑严密、言辞锋利、善用比喻为特点的论说散文,又称诸子散文。在诸子散文中,文学性最强当数《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与诸子散文辉映一时的,是以记言记事为主的历史散文。《左传》、《国语》和《战国策》。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创造了楚辞。屈原,运用这种诗歌形式,创作了古代文学史上第一抒情长诗《离骚》。在文学史上与《诗经》并称“风骚”,垂范于后世。秦代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二世而亡,几乎无文学可言。除留存下来少数歌颂秦皇功德的刻石文字外,李斯《谏逐客书》是这一时期少有的优秀散文篇章。两汉崇文,大一统的鼎盛帝国,要求用文学来歌舞升平。于是一种以铺写帝王和都市生活为主的文学样式——辞赋便应运而生。赋是两汉最流行的文体,是一代文学的标志。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有《甘泉》、《羽猎》。这些赋写得铺张扬厉:多以歌功颂德为宗旨。到了东汉,班固的《东都赋》《西都赋》,张衡的《东京赋》《西京赋》仍是散体大赋中的煌煌巨作。两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诗中的民歌。汉乐府民歌和《诗经》是一脉相承的,《诗经》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汉乐府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深刻反映了两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愿望和要求。标志着古代叙事诗的完全成熟。《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汉民族第一叙事长诗。汉代文人诗歌一直无所成就。东汉末年产生的《古诗十九首》,才成为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主要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两汉散文创作的成就很高。两汉散文成就最高的,是司马迁的纪传体《史记》。可以和《史记》相提并论的是班固的《汉书》,成就稍逊于《史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日益摆脱经学的影响,而获得独立的发展,开始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诗歌、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文学样式,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一时期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刘桢、陈琳等所谓“建安七子”组成的邺下文人集团,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其中曹操的诗歌,沉雄悲凉,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表露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都是较为成功的篇章。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人称“建安之杰”,《白马篇》、《赠白马王彪》〈洛神赋〉。魏晋之交,诗歌创作呈现出与建安时代不同的风貌。能够超越流俗的大诗人便是陶渊明,目睹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决心辞官归隐,保持自我的人格精神。《归园田居》、《饮酒》是他的田园诗的代表作。陶渊明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受其直接影响。陶渊明的散文、辞赋,数量虽不多,却非常出色,著名的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等。南北朝时期,许多文人专力于文学创作,而主要运用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骈文。南朝诗歌在谢灵运手上山水诗大放光芒,其后谢眺的山水诗写得清新圆熟,世称“大小谢”。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最有成就的是由南入北的作家庾信。从我国古代小说体裁的形成和发展来说,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重要阶段.出现了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其中晋干宝的《搜神记》和南朝刘宋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最值得重视。大唐王朝国力空前强盛,国家从长期分裂复归于统一,封建经济和文化获得了充分发展的良好条件,再加上朝廷在各方面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尤其是确立了以诗赋取土的科举制度,最终创造了唐代文学的空前繁荣 。唐一代作家作品数量之多,成就之高,影响之大,都是前未曾有的。唐代诗歌堪称一代文学标志,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是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初、盛、中、晚各期都名家辈出,大家纷呈。诗歌创作几乎遍及社会各个阶层的男女老少,《全唐诗》收录的诗人就有两千余家,诗作近五万首,而实际远不止此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史称盛唐,这一时期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和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人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为代表的边塞诗人,诗风刚健。韵味深长,唱出盛唐强音。李白与杜甫是古今诗坛的“双子星座”。李白诗歌豪放飘逸,史称“诗仙”。如《将进酒》、《行路难》、《蜀道难》,无不显示了诗人独特的情感色调和艺术个性。杜甫诗歌号称“诗史”,风格沉郁顿挫。他用诗歌创作抒发了忧国忧民之心,象《三吏》、《三别》,《登高》。安史之乱以后,刘长卿、韦应物的山水诗,是王维、孟浩然一派的继续;卢纶、李益的边塞诗,是高适、岑参一派的余绪。以白居易、元稹为首的现实主义诗人,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的《卖炭翁》、《长恨歌》和《琵琶行》。这一时期,和元白诗派齐名而诗风殊趣的是以韩(愈)孟(郊)诗派。还有柳宗元、刘禹锡、贾岛和李贺。李贺以其浓丽浪漫的诗风独树一帜,并启迪了晚唐的李商隐。到了晚唐,最有成就的诗人是杜牧和李商隐。世称“小李杜”。杜牧长于写七绝,风格俊爽高绝,写景也自然清丽,如《山行》让人百读不厌。李商隐的七律沉博绝丽,以爱情诗独擅胜场。散文是唐代文苑的又一重大收获。韩愈、柳宗元以复兴儒学为旗帜,领导了一场其实质是文学革新的古文运动。韩愈的说理散文如《原毁》、《师说》、《答李翊书》等。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最为后世称美,贬谪永州后所写的“永州八记”成为后世游记文学的典范之作。唐人的传奇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之作。如《莺莺传》、《李娃传》无不写得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语言华艳生动。词是在唐代随燕乐而兴起的新诗体。它起源于民间。五代时,西蜀和南唐成为词的创作中心,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问世于西蜀。而词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南唐后主李煜。词发展到宋代,进入了鼎盛时期,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标志。据《全宋词》所载,作品有二万余首,词人一千四百余位。唐诗。宋词,堪称中国文学的双璧。词到柳永手上,有了第一次革新。柳永从都市中下层人民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以写男女离别相思和个人流落江湖的羁旅之愁见长。他的词多用铺叙白描之法,层次分明,语言通俗,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平民色彩,在当时市民中传唱极盛。《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雨霖铃》(“寒蝉凄切”)等词借景寓情,俗而能雅,是他的精心之作,尤传诵于后世。苏轼作为词的革新家,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诗体。他用词来写景、抒情、怀古.感旧、记游,风格多样。《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在南北宋之交,还出现了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女词人李清照。她的词意境深厚,感情宛曲,造语清新,尤其是南渡以后的作品如《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将国破家亡的悲愤与身世漂泊的伤痛融合一气,缠绵抑郁,感人心魄。宋室南渡以后,宋词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南宋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当推辛弃疾。辛弃疾使宋词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达到了光辉的高度。人称他的词作是“色笑如花,肝肠如火”,把词的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南宋词人姜夔继承周邦彦,他的词作以纪游、咏物、怀人为主要内容,意境清空,格调骚雅,音律严整。元代文学以戏曲著称,元杂剧以它高度的社会历史价值、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形式体制,开辟了我国戏曲文学的黄金时代。书会才人出身的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和前期剧坛领袖。他的剧作,不论是公案剧、爱情剧还是历史剧,如《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善于将现实主义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融成一体,当行本色,雅俗共赏,是元杂剧中的第一流作品。王实甫的《西厢记》,通过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爱情纠葛,精心表现了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和复杂内心活动,元杂剧中一颗璀璨夺目的艺术明珠。重要的杂剧作家还有康进之、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著名的杂剧还有《李逵负荆》、《赵氏孤儿》、《梧桐雨》、《汉宫秋》、《倩女离魂》等,情节曲折,人物生动,有的至今还活在戏曲舞台上。元代还出现了一种配合当时流行曲调清唱的抒情诗体,就是散曲。一般所说的元曲,是杂剧与散曲的合称。元代前期的散曲作家以关汉卿和马致远为代表,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套曲质朴自然,诙谐泼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情景交融,堪称“秋思之祖”。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结句精警,在元曲中不可多得。明代城市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市民势力不断增长,适应市民文化娱乐需要的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特别昌盛。一种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长篇章回小说在明代出现了。现在所见的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几个主要人物如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等,写得比较出色,但总的来说性格描写不同程度有点定型化。明代另一部长篇巨著是施耐庵的《水浒传》,小说艺术地表现了北宋末年以宋江等三十六人为首的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不少人物写得个性鲜明,活跃生动。全书以招安的悲剧结局,艺术上后半部不及前半部那样有光彩。明中叶以后,长篇小说创作进入高潮。讲史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公案小说,各有佳作问世,留传至今的尚有五、六十部之多。其中如吴承恩所写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兰陵笑笑生写的《金瓶梅》,直接取材于明代社会生活,它对当时官场市侩某些世态人情的深刻表现。明代短篇小说的主要形式是拟话本。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以及凌濠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最精彩的篇章,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等。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文学史上中国古代文学以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为下限,以后便是近代文学阶段。在这一时期,清王朝为巩固统治,平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对知识分子施行高压与笼络两手并用的政策。一方面大兴文字狱,实行严酷的思想控制,另一方面又用科举制度来网罗为清廷效劳的文士。因此清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全面复兴但又无法超越前代的时代。小说、戏曲继明代之后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诗、词、散文、骈文领域作家众多,流派林立,成就斐然。清代文学成就最大的当是小说,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顶峰。另一部长篇巨著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清后期有李汝珍的《镜花缘》,反映了作者在妇女问题上的民主性见解,但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都显得逊色。就文言短篇小说而言,最优秀的是清初蒲松龄所作的《聊斋志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古代文学在传播中的文化传承问题。因为经济发展尤其是网络时代背景下,许多现代化潮流文化语言冲击着古代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古代文学产生了一些曲解,因此在保持正宗传承的情况下,加强古代文学研究和保护显得弥足重要。

一、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1、先秦第一,在这个阶段,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第二,上古巫史不分,史从巫中分化出来专门从事人事记录,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第三,士的兴起与活跃,对文学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第四,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文史哲部分,一方面诗乐舞结合,此外,成熟的文学作品出现,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此外,先秦文学突出表现了现实性、独创性和地域性。2、两汉第一,创作主体的环境有了变化,战国时代游说于列国之间的士,聚集到统一帝国的皇帝或诸侯王周围,形成若干作家群体,它们以歌功颂德或讽喻憰谏为己任,并成为大赋这种汉代新兴文体的作者;第二,与汉代大一统的政治局面相适应,汉代文学以大为美,铺张扬厉成为风尚;第三,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相适应,汉代文学失去了先秦文学的生动活泼与多姿多彩,而形成格式化的、凝重板滞的风格;第四,汉代乐府民歌以一种新的姿态、新的活力,先是在民间继而在文人中显示了不可抗拒的力量,并由此酝酿出中国诗歌的新节奏、新形式——五七言体。二、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1、魏晋——唐中叶(天宝末)第一,这是五七言古体诗繁荣发展并达到了鼎盛的阶段,也是五七言近体诗兴起、定型并且达到鼎盛的阶段;第二,文向诗靠拢,出现了诗化的骈文,赋向诗靠拢,出现了骈赋;第三,“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这两个诗歌的范式,先后在这个阶段的头尾确立起来,作为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成为后代诗人追慕的极致;第四,这是一个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的阶段,作家独特的人格与风格得以充分展现;第五,这个阶段的文学创作,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若干文学集团,其内部切磋提高了文学技巧;第六,玄学和佛学渗入文学,使文学呈现多姿多彩的新面貌。2、唐中叶——南宋末第一,韩、柳所提倡的古文引起文学语言和文体的革新,宋代的欧阳修等人继续韩、柳的道路,完成了这次革新;第二,诗歌经过盛唐的高潮之后到中晚唐另辟蹊径,到宋代终于找到了另一条路:由中晚唐诗人开始,注重日常生活的描写,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人文意象明显增多。到了宋代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气;由杜甫、白居易开创的反映民生疾苦、积极参与政治的传统,以及深沉的忧患意识,在晚唐一度减弱,到了宋代又普遍得到加强,宋代诗人与学者身份合一,诗歌议论成分增强,并具化俗为雅的美学追求。第三,唐中叶以后曲子词迅速兴盛起来,并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第四,唐中叶以后传奇的兴盛,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成熟的阶段,而在城市文化背景下的唐代“市人小说”的兴起和宋代“说话”的兴盛,则是这个阶段内文学的新发展。3、元初——明中叶(正德末)第一,从元代开始叙事文学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从此文学的对象更多地从案头的读者转向勾栏瓦舍里的听众和观众;第二,文学的传媒不仅是写在纸上或刻印在纸上的读物,还包括了说唱、扮演等艺术形式;第三,儒生社会地位降低,走向社会下层从事通俗文学的创作,先是适应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继而提高这些文学形式;第四,元代文学以戏曲和散曲为代表,以大都为中心的杂剧与以温州为中心的南戏共同创造了元代文学的辉煌,而明代流行的传奇又是对元曲的继承与发展;第五,元末明初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它们预示着一个长篇小说的时代到来了。三、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1、明嘉靖初——鸦片战争(1840)第一,文学集团和派别的大量涌现,并经常论争;第二,诗词、戏曲和小说均有所成就,其中戏曲和小说最为卓著。2、鸦片战争——“五四”运动(1919)第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许多作家在向西方寻求新的富国强兵之路的同时,也寻求到新的文学灵感;第二,救亡图存的意识和求新变于异邦的观念,成为文学的基调;第三,文学被视为政治改良的工具;第四,随着外国翻译作品的逐渐增多,文学的叙事技巧更新了;第五,报刊作为新媒体出现,一批新的报人兼具作家的身份,以报刊传播其作品,报刊文体出现;第六,诗歌方面出现“我手写我口”的口号。扩展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华文明最值得自豪的瑰宝。中国几千年来的的封建王朝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繁荣发展,唐诗、宋词、元曲的繁荣发展,配合其他汉乐府、歌赋等百家争鸣,形成了悠久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而鸦片战争带来的变局,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文化开始涌入,带来无数新的灵感。从此中国文学开始向救亡图存、改良社会等方向发展,形成近代特色的文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的是从上古一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中华民族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悠久,其起源,约略同中华文明的起源同步。漫长的历史上曾经产生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作家和数不清的优秀作品,出现了多姿多彩的体裁、题材、风格、流派,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学现象、文学潮流和文学理论, 内容极其丰富。这是一笔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世界民族文学之林,我国古代文学以自己无比辉煌的成就和无比鲜明的独特风貌,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文献学史的发展过程

文献载体有天然材料手工刻写的非纸张型材料: 如古代的甲骨、 玉石、 青铜器、 简策到以雕版印刷 ,活字印刷型为主的人造纤维( 纸张) 型材料再到现代的胶片、 磁带、 磁盘、 光盘以及机读数据库、 网络数据库为代表的电子载体材料文献。这一发展演变也就是载体材料本身的笨重到轻便, 信息记录的密度由小到大, 信息记录传递由慢到快的进程。

先前根本几乎没史料。

  • 索引序列
  •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文献
  •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文献研究
  •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文献资料
  •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文献综述
  • 中国古代文献学史的发展过程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