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投稿经验多吗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投稿经验多吗

发布时间: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投稿经验多吗

来稿应说明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创新点;引用他人的成果,须注明出处;引证不能用来构成本人论文的主要或实质部分;不得一稿多投或变相重复发表。 题名:20个字以内为宜,可加副标题;不用“试论”、“浅谈”等表谦词语。 在首页地脚标注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单位全称,省市名,邮编、电话、Email),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及代表作。理论研究类文章署名作者应为执笔者,一般不得超过2名。 关键词: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3-8个,从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包括该文所属二级学科名称,研究对象、方法与成果的名称以及有利于检索的其他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摘要:100-300字,陈述论文的目的、方法、结论、依据,不谈背景信息、常识性内容,不用第一人称及“本文”、“作者”等字样;不对论文的内容作评价;不使用修饰词,不出现图表、公式、标题层次序号、非公知公用符号。 正文:以8000字左右为宜。正文的各级标题书写样式为:一、(二) (4)。

学报的学术水准以北大图书馆分级为准,不分本专科

1.自2015年3月开始,本刊开通“在线办公系统”,作者在线投稿、查稿及专家在线审稿、编辑在线办公等工作,绝大部分都在此系统内完成。作者投稿时,请先注册登录系统,并在线上传稿件,请详细阅读网站“投稿指南”。2.来稿字数一般限8000字以内。全稿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城市及邮编,摘要,关键词,正文(引言、主体、结论),注释(可选),参考文献等部分。题目不超过20字,内容提要250字左右,关键词3~8个,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其中题目、作者及单位、城市及邮编、摘要、关键词等须同时译成英文。3.本刊主要刊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所涉及一级学科或研究领域主要有:外国语言文学、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公共管理、教育学、社会学、文化研究、艺术研究等。欢迎对当代学术、当代社会的前沿、难点、重点、热点问题的研究,期望做到三个相结合: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思想性与学术性相结合,前瞻性与指导性相结合。4.来稿要求立论科学,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论据充分,资料可靠,引证恰当,图表合理,术语规范,文字精炼。文稿引言部分一般需要有学术史概述,即对该研究领域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做出概述,以确立本课题的前期基础和学术价值。文稿主体、结论部分对文中所讨论的问题要提出新发现、新认识、新视角、新方法、新材料、新观点等,对当代学术有向前推进作用或对当代现实有一定指导意义。以上要求是本刊遴选稿件的重要标准。5.是否附有参考文献及所附参考文献是否规范,也是本刊遴选稿件的重要标准之一。每篇来稿要列明充足的(5条以上)参考文献并置于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不要包括文中没有引用的文献,但应将引用的文献全部列出。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要齐全、规范。6.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注释采用尾注,请在正文中需要注释的术语、论点或段落后的右上方用“①②③…”标示,同时将“①②③…”序号及其内容,集中放在正文之后,参考文献表之前。7.基金项目应注明:项目来源、项目名称、项目编号。多个基金项目依次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基金项目只标注市厅级以上项目,校级项目不标注。8.作者简介应注明: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学位、职称、工作单位全称、研究方向。各项内容均请标明。9.作者的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相关信息,请作者在注册投稿帐号时写全即可,不必随稿件提供。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投稿经验

来稿应说明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创新点;引用他人的成果,须注明出处;引证不能用来构成本人论文的主要或实质部分;不得一稿多投或变相重复发表。 题名:20个字以内为宜,可加副标题;不用“试论”、“浅谈”等表谦词语。 在首页地脚标注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单位全称,省市名,邮编、电话、Email),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及代表作。理论研究类文章署名作者应为执笔者,一般不得超过2名。 关键词: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3-8个,从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包括该文所属二级学科名称,研究对象、方法与成果的名称以及有利于检索的其他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摘要:100-300字,陈述论文的目的、方法、结论、依据,不谈背景信息、常识性内容,不用第一人称及“本文”、“作者”等字样;不对论文的内容作评价;不使用修饰词,不出现图表、公式、标题层次序号、非公知公用符号。 正文:以8000字左右为宜。正文的各级标题书写样式为:一、(二) (4)。

需要人家帮你解决感情问题的话,投 知音、爱人、女友等都行,,,你自己写的感情故事/小说什么的文字的话,投 花溪、南风、女友、女报、爱人等比较好,不过,这些杂志社要的风格可能都略带小姿情调。。。青春类的一般在 漂流瓶、少女等上面比较好,,,你自己具体比照下吧。。根据自己的情况上网搜下可以知道得更详细。。祝你好运希望采纳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投稿经验总结

国家开放大学是一所世界一流公立成人高校,创立于2012年6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国家开放大学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学校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组建,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强调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整合和共享,强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学校有权授予学士学位,由学校向北京市学位委员会申请并获批后,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

家开放大学是一所世界一流公立成人高校,创立于2012年6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国家开放大学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学校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组建,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强调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整合和共享,强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学校有权授予学士学位,由学校向北京市学位委员会申请并获批后,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广东开放大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主要面向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日前,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发文批准广东省12个项目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其中,广东广播电视大学承担的“组建广东开放大学,探索终身教育模式”项目成为试点项目之一。这表明,广东开放大学创办工作已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广东广播电视大学正按照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广东省教育厅的文件要求,加紧制定和上报试点项目具体实施方案。据悉,我国已有国家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北京开放大学等开放大学。

可以全程线上学习线上考试,网络教育没有之后,广开就是独苗了,珍惜吧!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投稿经验分享

都一样的,只是地域不同而已

广东开放大学只能算是成人大学,和全日制大学当然没法比,大多公司也不认成人大学学历的。

开放大学是非全日制的学历教育,跟全日制的是没法比的,因为有很多地方只认全日制的学历。

广开放大学是全国六所开放大学。目前在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方面起步较早,是很多中专生升专科、本科的一个不错的选择。国家开放大学(英文:The Open University of China)是教育部直属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学校在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组建,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强调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整合和共享,强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授予学士学位,由学校向北京市学位委员会申请并获批后,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名称暂时保留,过渡时期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在校学生仍按原有关规定管理,国家开放大学挂牌以后新进入学习的学生,按照新政策执行。广东开放大学广东开放大学是广东省人民政府举办、省教育厅直属,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主要面向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可授予学士学位。学校服务于广东学习型社会建设,以开放的学习平台,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 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78年11月的广东广播电视大学。2012年12月获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东开放大学,是全国六所开放大学之一,同时也是国家开放大学分部。目前开设本科专业19个、专科专业29个,在册学历教育学生6万人。36年来,学校累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80多万人,为普及广东高等教育、提升全民素质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本部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其中全国和广东省优秀教师17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18人。同时聘请了一批国内外专家学者、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领军人物,指导和推进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现有法律与行政管理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经济管理与标准化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和直属学院5个学院,首批开设标准化工程、文化产业管理、法学(劳动争议调解与仲裁)、信息安全4个本科专业。发展历程1978年2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正式成立;1978年11月,广东广播电视大学正式成立;1979年2月6日,广东电大与中央电大同步举行首批学生开学典礼,在广州、佛山、江门三市及南海、三水、东莞、顺德、从化、花县7县收学员12599人;1988年6月,广东省高教局批准广东广播电视大学试办本科专业;同年招收汉语言文学、企业经营管理2个本科专业,共计80人;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广东广播电视大学为“专升本”试点单位,同年招收法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学生各100名;同年广东电大开办“电大普通专科班”;1999年,广东广播电视大学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参与教育部批准的“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2009年11月,30周年校庆;2010年11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批准由广东广播电视大学承担“组建广东开放大学,探索终身教育模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2011年3月,项目同时成为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广东开放大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主要面向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2012年12月26日教育部同意广东广播电视大学更名为广东开放大学,学校代码为51315。使命与目标广东开放大学办学使命是,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广东开放大学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一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汇集社会优质教育资源,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服务终身教育,特色鲜明、国际接轨、国内一流的开放大学。 建设的具体目标,实现“六个一”:一网:覆盖全省的数字化网络;一台:广东省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一库:广东省终身教育数字化资源库;一行: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一团队:网络教师团队;一模式: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机构。信息与工程学院。法律与行政管理学院。经济管理与标准化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直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基础教学部。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投稿

党委书记:方健壮 方健壮,男,1958年3月出生,广东省惠来人,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广州外国语学院毕业。分别于广州外国语学院、英国爱丁堡大学、英国华威大学获得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文学文体学硕士及英国学硕士学位。于1980年7月至 2002年7月在广州外国语学院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工作,历任英语系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英文学院院长、教务处长、校长助理,兼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 报》常务副主编。2002年7月至2011年3月任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教授。2011年4月至2014年6月,任广东理工职业学院院 长、党委副书记。现任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广东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英语教学”全国顾问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语言文字培训测试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广 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小学(学前)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委员会委员、广东现代远程教育协会会长、广东省成人教育协会 会长。长期从事英语语言文学、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英语教育的教学和研究。主持多项省级科研教研课题,出版著作、教材18部,先后四次获得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主持学校党委全面工作。分管思想教育与宣传工作,广东电大报,组织宣传部(统战部合署)。联系文化与传播学院、外语系。院长、党委副书记:刘文清刘文清,女,1966年11月出生,广东理工职业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博士研究生,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1986年8月参加工作,1986年6月入党,曾任广东英德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副市长。2001年9月至2002年9月在清远市人民政府工作,历任驻北京联络处副主任、主任。2002年9月至2007年1月任省委办公厅“省委新一号楼”筹建办副主任。2007年1月至2014年6月任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现任广东理工职业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全国秘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创业教育协作会副会长、广东省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秘书学会常务副会长。先后获得优秀公务员、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十二五”时期广东高职教育发展的思考》、《构建利益驱动的校企合作运营机制研究》等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2部。主持12个省部级科研课题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能力提升》、《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实践报告》分别获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一等奖、全国“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  主持学校行政与学科发展全面工作。分管校园综合治理工作,审计工作,广东开放大学校长办公室(校友工作办公室挂靠),发展规划办公室(系统建设办公室合署),督导室(高职教育研究室合署)。联系信息与工程学院,数码设计与制作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海燕李海燕,女,1964年1月出生,广东潮阳人,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兼任工会主席,副研究员。  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分别于华南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85年7月至1990年9月,在华南师范大学 电化教育系任教师。1990年至今,在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工作,先后在人事处、远研室、教务处等部门工作,历任副主任科员、科长等职。1999年6月,任开 放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2001年6月,任组织人事处副处长。2003年6月至2008年7月,任组织人事处处长。2008年7月至今,任广东理工职业学 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长期从事高校教育管理与研究工作,主持多项省、校级科研课题,参与多项调研工作,公开发表论文等十多篇。主持纪委和教代会。分管干部和人才工作,纪委办(监察处合署),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离退休人员办公室挂靠),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合署),招生与就业指导办公室,工会,团委,关工委。联系管理工程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院长、党委委员 :李江李江,女,1962年10月出生,广西上林人,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主编,研究员。   北京大学和国家行政学院联合培养公共管理硕士(MPA)。1982年7月至1984年11月在广西大学工作。1984年11月至1989年6月在广西工学院工作。1989年6月至今在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工作,历任广东广播电视大学教学部主任助理、教务处副处长、教务处长、校长助理。2001年11月至今任学校党委委员。2005年至今任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副院长。   广东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广东现代远程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标准化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价格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曾任广东现代远程教育协会会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常务理事、广播电视大学继续教育协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标准化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长期高等教育和公共管理研究以及机械工程教学和研究,主持省级和校级课题10项,出版专著3部、教材2本,发表论文30多篇。主持学术委员会。分管科技处(学报编辑部、终身教育研究院挂靠),网络信息服务中心,学分银行管理中心,终身教育服务指导中心(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继续教育学院合署),图书馆(学习资源中心)。联系经济管理与标准化学院,财经系,机械与自动化工程系。副院长:孙平孙平,男,1964年3月生,陕西韩城人,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副院长,法学博士,教授,三级警监警衔。  中山大学毕业。分别于西北政法大学、中山大学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和法学博士学位。1985年 9月至1991年 7月在西北政法大学任教。1991年 7月至2003年3 月,任广东司法警察学校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副校长。2000年7月至2001年7月,在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做国内高级访问学者。2003年3月至2008年10月,任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副院长。2004年7月至12月,被广东省委组织部、省委统战部委派到揭阳市挂职锻炼,任榕城区区长助理。2008年10月至今,任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副院长。现为政协广东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监狱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法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法学会医药食品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知识界人士联谊会常务理事。曾荣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称号、全国司法系统警察学校优秀教师称号、广东省司法厅优秀教师称号,荣立个人三等功三次。主要从事刑罚执行、法律文化、教育人类学的研究。主编、参编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30余篇。分管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综合办公室,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教务处(评建工作办公室合署),基建与后勤管理处,实训中心(校企合作办公室合署),直属学院(附属职业技术学校合署),教材中心。联系计算机系,工程技术系(物联网工程系),文法系。副院长、党委委员:陈显强 陈显强,男 ,1962年3月出生 ,湖南省新化县人,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教授,理学博士。中山大学毕业。分别于湖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获得理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2年7月至1994年8月,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原湖南娄底师专)数学系工作,曾任分析教研室主任和副系主任、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学报编委。1997年7月至今, 在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工作,历任教学指导中心副主任、教务处处长,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学报编委。2008年7月起任学校党委委员。2010年7月至今任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副院长。现为广东省数学会理事,中国数量经济学会远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数学教学和研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参与教育部和教育厅立项的多项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并执笔撰写研究报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分管广东开放大学教务处(督导办公室合署),教育技术中心,财务处,资产与设备管理处(学校招标与采购中心挂靠)。联系法律与行政管理学院,基础教学部。

不是啊,市级都不上

论著 《基于协同理论的数字校园建设的协同机制研究》,王运武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首部将协同理论引入教育信息化领域的著作,首部倡导利用协同理论指导数字校园建设的著作。 《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王运武 陈琳 著,电子工业出版社,7万字,2008年6月第1版。 《现代教育技术》,陈琳 主编,王运武参编第二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9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解读》,顾明远 石中英 主编,刘臻 刘冬雪 王运武撰写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期刊论文 《近十年中国远程教育学习者辍学问题研究综述》,周静 王运武,《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研究综述》,杨曼 王运武,《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年第4期。 《让学习更开放和灵活:新兴模式和方法——首届开放及灵活教育国际会议(ICOFE2014)综述》(1万字),王运武,《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智慧校园的智慧性设计研究》,于长虹 王运武 马武,《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9期。 《新兴技术如何变革高等教育——<2014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深层次解读》(1万字),王运武 周静 杨曼,《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年第4期。 《中新教育技术发展比较研究》(1万字),王运武,《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5期。 《中国台湾地区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及其启示》(2万字),王运武,《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4期。 《关联主义知识观要义阐释——网络时代知识变革的视角》(3万字),刘菊 王运武,《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4年第2期。 《大数据背景下数字校园建设的目标、内容与策略》,于长虹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3年第10期。 《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概览及其启示》,魏先龙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3年第9期。 《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李小刚 王运武 马德俊 靳素丽,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13年第10期。 《教学视频支持下的网络时代个性化学习研究》,李小刚 靳素丽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2013年第13期。 《“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型发展研究——基于系统思维的分析思辩视角》(5万字),王运武,发表于《远程教育杂志》(CSSCI)2013年第2期。 《班班通数字化教育云资源库的构建研究》(2万字),方兵 杨成 王运武,发表于《远程教育杂志》(CSSCI)2012年第6期。 《协同学视野下的数字校园建设——数字校园建设中的战略协同与团队协同》(2万字),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2年第7期。 《实现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八种作用机制》(8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2012年第3期。 《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研究的现状与未来》,王运武 陈琳,发表于《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年第1期。 《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产生及其提升策略》(5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2012年第1期。 《科研新手到专家的必备技能——学会学习隐性知识》,王运武,发表于《科技导报》(核心期刊),2011年第28期。 《协同学视野下的数字校园建设——数字校园系统的协同进化与协同发展》(1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1年第10期。 《协同提升数字校园价值——基于数字校园建设案例的分析》(2万字),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1年第9期。 《毕业论文指导平台与普通网络方式实现指导的差异》,梁德深 王运武 詹斌 黄剑文,发表于《现代计算机》,2011年8月中旬刊(核心版,总第371期)。 《我国数字校园建设研究综述》(2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扩展源)2011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1年第11期“教育技术”栏目索引) 《基层远程教育机构网络教学支持模式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广东省韶关市三种远教机构为例》(1万字),梁德深 陈胜兵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1年第2期。 《自然辩证法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学的形成与发展》,王运武,发表于《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第3期。 《基于网络的学科信息传播平台——学科网构建研究》,陈琳 王运武 徐华平,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10年第12期。 《论信息化学习方式及其数字资源形态》(1万字),黄荣怀 陈庚 张进宝 王运武,发表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CSSCI扩展源)2010年第6期。 《课堂话语分析初探》,孙杰 王运武 赵兴龙,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10年第9期。 《国外中小学数字校园:进展与启示》,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0年第5期,转载于《教育情报参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2010年第11期、《普陀教育技术应用研究》2010年第4期、《教育文化论坛》2011年第2期(文摘)。 《中小学数字校园优化发展的思考》,王运武,发表于《中国远程教育》(核心期刊)2010年第4期,转载于《普陀教育技术应用研究》2010年第3期。 《教育技术工作者角色的历史变迁——兼论新时期的历史使命》,王运武,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09年第5期。 《基于实践的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思考》,陈琳 周惠颖 徐华平 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9年第3期。 《教育信息化发展亟需转型》,王运武,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9年第2期,转载于《教育情报参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2009年第5期。 《中国教育技术改革发展三十年》(2万字),陈琳 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9年第2期,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 2009-07全文复印。 《多视角下的教育信息化透视》(36万字),王运武 陈琳,发表于《开放教育研究》(核心期刊、RCCSE权威期刊、CSSCI)2008年第3期,P37-46。 《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思考》,王运武 陈琳,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08年第8期。 《对国外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王运武,发表于《现代教育技术》(CSSCI)2008年4期。 《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现状及发展策略》,王运武,发表于《中国教育信息化》(CSSCI扩展源)2008年1期。 《我国香港和台湾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及其启示》,王运武,发表于《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12期。 《思辨中演进的教育技术学》(1万字),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技术学科权威期刊、RCCSE权威期刊、核心期刊、CSSCI)2007年11期。 《功能情境主义与教学设计》,王运武,发表于《教育技术研究》2007年5期。 《论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王运武 王太昌,发表于《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7年3月第120期。 《关于美国教育技术概念演化的分析与思考》,王运武,发表于《教育技术导刊》2006年第6期(总第018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王运武,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增刊,收录于《全国基础教育论文集》,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教学论文入选荣誉证书”。 会议论文 Information Literacy Status Investigation of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 and Its Training S Wang Yunwu, Inaugur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en and Flexible Education, 16-17 January 2014, Hong K Analyses on Hierarchical Model of Teaching Skills Based on Multimedia T Jie Sun, Cui Kang, YunWu W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11, Volume 216, 516-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Environment, Ecoinformatics and Education (CSEE2011), August 21-22, Wuhan, C (EI, ISTP) Exploration on Application of Simulation in E Yunwu WANG, Lin CHEN 2011 Chinese Conference on System Simulation Technology & Application (CCSSTA’2011), August 4-7, Huangshan, C(ISTP)(2011年第13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 《立足学科建设,创建教育技术学人的数字化学术家园——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网建设回顾与展望》,陈琳 王运武 徐华平 刘连启,发表于2010年教育技术国际研讨会(ETIF2010)论文集《深化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韩锡斌 徐福荫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0。 《转型期教育技术学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王运武,发表于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9)论文集《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陈琳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8。 《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探析》,王运武,录用于第四届全国教育技术博士论坛(The 4th Doctoral Foru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TDF2008),2008年10月。 《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王运武,发表于《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上册),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6)论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0。 报纸 《重构教育信息化产业生态链》,王运武,发表于《人民政协报》,第5645期(2010-05-26)第11版。 《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王运武,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校报》,第217期(2009-06-10)第02版。 《治学经验介绍》,王运武,发表于《徐州师范大学研究生报》(XZNU Postgraduate)第2期(2008年11月22日)。 《为国储才建奇功 敬文精神永流传》,王运武,发表于《徐州师范大学校报》-第401期(2008-10-20)-第03版:第3版。 《教育技术学及其对教育的影响》,王运武,发表于《聊城师范学院报》(2002年更名为《聊城大学报》),第9期 总第340期(2001年4月14日)。获奖 《中国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的世纪变迁》,王运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编号:JSSKL2014JS003。 《从专科到博士——有梦想总会成真》,王运武,徐州市委教育工会“我的青春故事汇”征文荣获三等奖。 《教育信息化人才立体、多元创新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陈琳、蔡国春、李子运、黄如民、王帆、王运武,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 “教育技术学科网”,王运武 席春荣 徐华平 刘连启 王健,荣获第十六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高等教育组教育教学工具类软件系统一等奖,12。 《基层远程教育机构网络教学支持模式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广东省韶关市三种远程教育机构为例》,梁德深 陈胜兵 王运武,第八届全国成人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论文)二等奖。 “教育技术学科及专业发展的创新探索实践”系列论文,陈琳 王运武 张琪 徐华平 黄如民,江苏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0。 《基于实践的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思考》,陈琳 周惠颖 徐华平 王运武, 江苏省高校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0。 《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王运武,北京师范大学“谋划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征文二等奖,9。 《转型期教育技术学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王运武,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9)征文一等奖,8。 《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王运武,江苏省2009年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7。 《多视角下的教育信息化透视——价值哲学、社会学、生态学视角》,王运武,2007年中国教育技术年会征文二等奖,11。 《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思考》,王运武 陈琳,第六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ETIF2007)征文二等奖,10。 《功能情境主义与教学设计》,王运武,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技术委员会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校工科专委会(华东北)2007年会征文三等奖,2007年8月7日。 《移动无线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王运武,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师范院校专业委员会教育技术征文二等奖,11,证书编号:063030。 2008年4月,获得研究生朱敬文特别奖学金。(徐州师范大学朱敬文特别奖学金每年评定2名) 2001年,获聊城大学教育技术系(已更名为传媒技术学院)学术科研奖;象棋大赛三等奖;聊城大学网页大赛三等奖,摄影大赛鼓励奖。 研究报告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评估规范研究报告》(撰写约2万字),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3月。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规划研究报告》(共14万字,其中撰写约7万字),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3月。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15年)评审稿》(4万字,主要执笔人之一),被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3月。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规划及数字校园评估规范研究项目调研及专家咨询会纪要》(撰写约9万字),完成时间:2010年3月。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免费师范生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实施方案》(共7万字,其中撰写约2万字),被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采用,完成时间:2010年1月。 《总干事关于建立由教科文组织赞助的多语言学习网络空间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草案)》(约1万字,参与撰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 UNESCO)采用,完成时间:2009年4月。

  • 索引序列
  •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投稿经验多吗
  •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投稿经验
  •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投稿经验总结
  •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投稿经验分享
  •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投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