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投稿经验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投稿经验

发布时间: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投稿经验

浅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要求○郑 珠1,侯 友2(内蒙古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角色变化,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评价者,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这种角色的变化向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挑战,我们应认真分析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以不断的创新精神推动素质教育,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角色;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世纪之交的全球性浪潮,我国新课程改革在这次浪潮中异常活跃,新的课程标准已相继出台。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教师素养的进一步提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以其独特的身份让人耳目一新,对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新的教育理念、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等,与教师长久形成的、原有思想观念和思维行为习惯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素养也就显得日益紧迫,培养一批具有优秀教学艺术风格的信息技术教师也是当务之急[1]。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评价者,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这种角色的变化向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挑战。因此,当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具有开发、整合、设计课程的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为其他学科打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基础,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各门学科教学中度过的,而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课程计划中不可能占据主要地位,只可能是一小部分,但信息素养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又十分必要,因此只能通过其他课程的教学活动作为培养信息素养的主要渠道。因此,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在各个学科教育中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为此,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信息技术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执行的做法。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的途径主要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和在课程中使用信息技术,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使学习良性互动起来,使学生学到的各学科知识有机的整合起来,并且借助研究性学习、主题学习等模式在实践中综合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终内化,使知识结构更加有序,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信息技术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敏锐的观察能力是指于细微枝节中看出事物的本质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感知能力。赞可夫说:“对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内心活动最细致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现象熟视无睹,也很难成为良师益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中更需要教师具有这种能力。这是因为,在利用媒体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会话、交流和有意义建构时,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揣摩学生的心理感受,捕捉每一点教学信息,从而帮助学科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和调整教学活动。信息技术教师要有创意思考能力。台湾辅仁大学的赖丽珍教授认为:教师创意思考能力是指教师将创造力运用于教学专业的过程,改变过去关于教学的想法、方法及策略,进而发展出新的想法、方法及策略,使得教学的构思和行动更富创意,教学成效亦有增进的能力。教学创意思考能力是教师创造能力的一种具体表现。教师的创造力运用是教学创新的关键因素,也是激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无论是从内容的选择、过程的设计,还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都非常强调教师的创新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教师要具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点决定着教师应该是综合型教师,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但是,目前中小学教师的现状并不能完全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需要。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我国师范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我国的师范教育长期以来偏重培养学科专家型教师,课程体系呈现单一学科纵深发展的特点,专业课、学科课占的比例大,公共课、文化课比例小,使得师范学校毕业生的综合素养相对较弱。二是学校分科教学的结果。教师的学科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光顾历史、地理、政治书籍。要改变这种现状,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向博学或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这才可能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到各学科教学的实践中,真正做到学习的良性互动。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着力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信息技术教育在落后地区仍是个空缺,既不纳入考试科目,成绩也不列入学生的总评,并且也不列入期末考试科目,而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最终是以升学率为评价标准。如以高考成绩评价一个努力12年的学生,使得学生和学校不得不重视高考科目,这是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的根本原因。于是,造成了表面上的支持和重视,而思想上的不重视。经常有学生家长问,需不需要给孩子买台电脑。难道买电脑就能提高信息技术吗?买不买也不能由老师的一句话来决定。常言说道:一心不能二用。学的时候要专心,玩的时候要畅快。但在信息技术课上,学和玩的界限就不那么明显了。“玩心”是所有的学生都有的,信息技长期以来,普通教育以知识性的课堂灌输为主。如在这偏远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没有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即使课表上排有,也如同虚设,一些学校缺少专业教师,就把这课附加在班主任或课任教师老师身上,这样信息技术课在学生的心目中自然就成了“副课”了。思想认识有待提高。面对信息化社会飞速发展及我国加入WTO所面临的全球化及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基层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校长对农村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站位不高,思想上存在种种畏难情绪。信息技术课不是升学考试科目,没有必要去大力发展--副科论。党和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提高全民素质,进行素质教育的改革。但是在农村,不管是行政部门或学校.家长,都是以提高升学率为教学工作的中心目标,对于这目标有利的方法措施就实施,而其它的则无关紧要。以这种偏颇的目标来作为教学工作的导向,学生也会受其影响,就会使学生单纯的去学习升学科目,而不会把学生的特长发挥出来,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学生以考试的分数来评价自己,而忽视了其它方面的发展,造成了学生心理的畸形发展,抑制了学生全能发挥。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那么,如何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呢?需要有一个摸索的过程。笔者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这里不妨提点个人的看法。就宏观而言,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基础应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相应的教学理论,何克抗教授把它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目的”。这里强调的是学习环境,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而学习环境的设计则是至关重要的,关于这一点,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从目前看,似应有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两大块。前者的教育似应从强调信息的重要性入手,教会学生收集信息、检索信息进而运用信息的方法;后者内容更丰富,如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术,电脑绘画,文字处理,制作电子报刊、网页等。总言之,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这就有个信息素养的问题。关于信息素养,笔者认为主要表现为八方面的能力,即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的效益、信息协作、信息免疫。当然,以上所论或许太理论化或有泛泛而谈之嫌,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个动态过程,需要实践,在此谨希望为教师们提一个参考的框架而已。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投稿经验介绍

如何写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第一部分 关于教学设计一、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性文件2000年试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是目前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依据,另外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也可以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参考。根据课程指导纲要,信息技术教材形成了一纲多本的状态。同时要提高信息技术专业素养也要进一步阅读专业书籍,并查找专业网站资源,加强学习。二、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一)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将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转换成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2)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学情)( 3)教学目标(三维)( 4)教学重点和难点( 5)教学流程图( 6)教学过程(资源、模式选择)( 7)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8)评价标准( 9)板书设计(二)教学设计中的困惑困惑一:不知教学设计每一项具体写些什么困惑二:如何进行学前分析困惑三:不知教学重点、难点该如何确定困惑四:不知如何进行教学效果评价设计(三)如何开展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学科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指导思想将影响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等;这一部分也是依托、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环节。( 2)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要分析本阶段内容在整体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本节课在本节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学生情况:学生的基础状况,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所选择的主要教学方法及原因,(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技术准备:包括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 3)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主语是学生目标要体现出学生要掌握的技术内容目标要体现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的内容目标要体现出对应课标中课程目标中的内容目标要体现出能力层次(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 4)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本节课的主要支撑部分(不宜很多)教学过程中应该有一定的篇幅和时间用于突出重点难点 ——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部分(不一定是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中应该有一定的篇幅和时间,设计一些环节用于突破难点,一节课不宜重难点过多,或没有重点。( 5)教学流程示意目的:使教学过程一目了然,体现出授课教师思路的清晰程度教学流程的参考环节:创设情境 ——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温故知新 ——引发知识的承前启后,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加强知识的应用新课讲解 ——知识传授,多种学习方式的呈现实践操作 ——学生操作,教师指导,关注全体学生分享交流 ——通过作品等方式的交流,引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开阔视野、获得经验、体验成功的喜悦效果评价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要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状况归纳总结 ——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本节课知识和以前知识的联系,形成信息技术的整体概念,总结学习方法拓展提高 ——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拓展应用,引导知识应用于学生身边( 6)教学过程教学整体过程环节不一定面面俱到,要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学生情况、教学环境情况而定。教学过程展现出每个教学环节 ——活动过程要与流程一致教师活动要体现出教师的作用,讲授、引导、学习过程监控等学生活动要体现出学生的学习关键点,思考、观察、操作、讨论等设计意图要对这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进行解释分析,对应教学目标、重难点处理、课程目标的实现等。技术应用要体现出这一环节所使用的技术手段、资源等时间安排要体现出教师对整体课堂的流程安排( 7)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一节课的评价方式不宜过多;评价内容不要过于繁复,要易于操作;评价结果的用途是什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过程情况、学生之间学习情况的认可程度、学生对自己的了解程度等。( 8)评价标准要设计评价量规,量规内容不宜过多,形式可以是填写分数、给出等级、简单评语等。( 9)关于板书板书的用途 ——提醒学生、突出重点提醒的内容 ——技术的主要环节、学习任务的要求等提醒和重点要起到标尺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握自己的学习方向(四)如何提升教学设计1.认真学习学科课程标准 积累教与学、心理学相关理论3.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文字背后的教学价值和教育价值 多听课,多分析,多反思,多实践!第二部分 关于教学设计案例案例一、《爱心传递——图形的改变》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第 9课 《社区活动要文明——图形的改变》是海淀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下册,“画图与文件管理”,第三单元《绿色家园》的第二课。介绍“画图”软件基本技能——图形的改变(翻转 /旋转和缩放)的方法。结合今年是奥运年,是对学生进行奥运教育最好的时机,故将前一课改为《圣火传递——图形的选定与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熟练掌握了图形的选定和移动。在本节课即将上课时,遇到国家突发事件——四川汶川发生 0级大地震,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全社会都在奉献爱心,捐助受灾的同胞。因此,教师抓住这个时机,将教学内容改为《爱心传递——图形的改变》。一方面保证学生能在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中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完成,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关爱生命,伸出援手,将爱心传递给受难的灾区的小朋友们。(二)学情分析:1 .本册教材的学习主体是小学三年级学生。2 .已有知识技能:( 1)会使用“选定”工具和“任意形状裁剪”工具选中图形。( 2)会移动选中的图形。3 .本课所涉及的知识技能:( 1)学习图形的“翻转 /旋转”命令。( 2)学习图形的缩放。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图形的翻转和旋转的操作。熟练掌握图形的缩放操作。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当一名小小志愿者,帮助清理泥石流造成路面阻碍的过程,掌握图形修改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创设的真实的情境中快速解决问题,感受时间就是生命,提高学习效率。渗透学习知识是为了能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思想。教学重点: 图形的翻转和旋转教学难点: 对翻转和旋转的理解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演示法、竞赛法学习方法: 观察、模仿、合作、交流教学准备:1 .演示课件、作品范例——安装教师机2 .学习资源——安装学生机3 .多媒体教学网教学流程图:教学评价设计(一)语言评价,激励交流、演示和创新。(二)学习评价表(本课学习效果测评)序号 姓名 实际问题 10 交通问题 20 钟表问题 30 数学问题 40 实际得分1234小组总分:说明:组长根据各位同学的真实情况填写,汇总本组得分。板书设计: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不仅仅让学生收获技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会获得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在特定的时机、特定的情境下,学生还能收获真实的情感体验和体会生命的可贵,亲历活动过程,树立其关爱他人的意识,真正实现让爱心传递,让每一位学生的生命都精彩。案例二、《鸡群觅食——绘图工具栏》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终身学习”成为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教育技术的发展也逐步从“支持教师的教”转换为“支持学生的学”。教师的任务由过去的设计课件转换成开发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学生的行为也从被动的观看与操练,变为主动的应用与体验。因此开展适应新环境的教学研究非常重要。一、研究专题——从研究者的角度探索学生、教师共同发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对教学资源、教学媒体、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精心设计、合理选择,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都要围绕着“促进学生发展”这个中心来进行。同时教师不再是以往专家的角色,而要在不同情境下扮演指导者、助学者、合作者和研究者的多元角色。因此,开展面向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方法研究十分必要。经过一段的研究与实践,通过深入课堂教学内部,关注学生发展的每一个细节,开展有效地教学设计得到如下启示:(一)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视角入手,研究如何学“会”中指导渗透学习策略的选择与实施;(二)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要开展有效的自主学习,研究如何“会”学;(三)教学设计中要重视创设情景,任务设计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全体孩子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四)教学设计中要包含科学有效的评价量规,指导学生自评、互评,能帮助学生及时修正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互动的,因此在课堂中还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时刻把握教师、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生成的教学、学习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二、教学理念——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进行理论提升认知心理学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的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环境相联系的。知识与能力是由学生观察外在事物后的探索、体会与反思等思考活动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形成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可持续发展教育,基本上是价值观念的教育,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包括现代和未来的人们,尊重差异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我们居住的星球上的资源。人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核心,可持续发展教育强调与终身教育相结合,强调在不同阶段关注发展个人的意识、能力、态度与价值观,强调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和学会发展等。学习过程设计的基本原则:1 .注重情境的创设与转换,并最终在真实的情境中灵活应用。2 .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的主线。3 .为学生提供有援的学习环境,以保障学习活动的有效性。4 .充分发挥评价的目标导向功能,重视学生评价技能的提高。三、教学思考——从助学者的角度进行学习过程设计1 .学习者情况分析:本课程的学习主体是小学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学习过 Word软件的简单的功能。本课中所介绍的“绘图”工具栏是对以往学习的知识、技能的一个小综合。学生应用 Word软件也可以制作出个性插图,并且在尝试操作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学会相互合作,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2 .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绘图”工具栏,掌握其启动方法,并会灵活使用。巩固设置线条、填充效果的方法。掌握同时选择多个图形,并将其进行组合。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个性插图的过程,了解美化文档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现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效率的方法。3 .学习与助学:导入 环节——让学生认真阅读观察日记《鸡妈妈和鸡宝宝》体会应用已掌握的写作知识、应用信息技术可以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精彩瞬间,进一步分析对比修改后的图文并茂作文,引出应用“绘图”工具栏设计个性插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大组竞赛 环节——研究“绘图”按钮的作用,快速启动“绘图”工具栏,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选择研究方法,另一方面通过竞赛形式快速解决本课的重点问题——掌握启动“绘图”工具栏的操作,通过学生的自主尝试、互相指导等方法达到全体学生均掌握的目的,而且为下一步的设计做好充分准备。体验操作 环节——让学生通过带着问题尝试操作,边操作边研究解决问题。问题的设计:选择学生在实际绘制插图时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可能遇到的关键问题,同时设计 4个难度不同的问题,让学生人人有问题可答,有研究项目:1 )如何绘制图形? 2)如何填充颜色 ?3) 如何调整线条的粗细? 4)你能移动全图吗?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进行分工,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并介绍给同组的同学,从而实现学生有效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同时教师提供学法指导:自主探究、阅读教材、《跟我学》帮助文档。从这个环节中,让学生体会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去,达到面向全体,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做,每个孩子都有成就感,使之在研究、交流的过程中发展自我。同时通过逐步地训练,鼓励学生们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尝试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有效的学习能力,最终实现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答疑解惑 环节——通过展示研究的问题,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研究过程、获得的方法、发现或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梳理本课的重点知识与技能目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一组或几组同学的示范操作,拓宽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通过这个环节能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学生们可以通过同学的示范操作过程中发现自己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的得与失,不断修正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自我发展的水平。设计任务 环节——通过给出四个难度不同的学生作文,让学生自主选择为其设计个性插图的任务,分层次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水平开展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如何能更有效、更恰当地应用本课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同时通过设计过程,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实现设计个性插图的目标,并从中体会通过自己的创造使文章增色,体会创作的快乐!作品欣赏与评价 环节——通过展示几位同学的设计的带有个性插图的文章,让展示的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总结设计过程中地点方法,阐述自己设计中最得意的地方。同时听取他人的评价意见,以便更完善自己的作品。倾听展示的学生则可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提出想要了解的其它问题。通过展示的过程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使整个学习过程进一步向深度、广度发展。同时还设计了学生自我评价的标准,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提高学生的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最终实现自我发展。课堂小结中,学生和老师共同将本节课知识的应用发散出去——应用“绘图”工具栏还可以有许多用途:可以根据需要设计环保小卫士、节约小标兵……胸卡、标牌等。四、课后反思——从合作者的角度审视学生与教师的发展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多形式大组竞赛中,全体学生参与,成功后在黑板上公布名次;答疑解惑中,及时鼓励展示的学生,并对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深入、广泛给予激励式评价;在评价与展示中,鼓励学生欣赏他人作品,对展示的学生予以肯定;在自评过程中设计了 5☆评价标准,让学生根据标准进行自评并记录在黑板上。教师导学、助学效果的评价分析: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认真研究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从教师的课件到学生的学件都取材于学生的身边、取材于教材,通过指导学生参与课堂竞赛、带着问题研究、自主选择设计以及作品欣赏与评价等各个环节的教学过程基本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的作业提交率 100%,全班 42人,自评达到 4☆的学生 39 人,互评达到 4 ☆的学生 40人。基于以上的数据,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达成度较高,学生参与度 100%;本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也基本落实,同时有超过 13位学生的设计中有本节课知识的延伸;由于在《答疑解惑》环节中简单问题展示用时过多,致使《展示与评价》的环节学生表达不够充分,应在此处多用时,让学生充分地体会与反思,此处感觉有些遗憾。总体上,本节课落实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目标,基本实现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并通过今后的进一步实践逐步完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目的是更好地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案例三、《文本框的应用》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第 13课《古诗赏析——文本框的应用》是海淀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画图与 Word提高”,第三单元《七彩文学社》的最后一课。应用“ word”中的文本框——设计制作古诗赏析页面。这部分内容是教学 Word文字处理模块的终点,又是应用该模块的起点,鼓励学生应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创作作品,达到能正确表达自己想法的目的,树立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树立设计思想,应用“文本框”设计制作古诗赏析页面并体会文本框的妙用。学生在本节课学习的认知结构图如下: 学情分析本册教材的学习主体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开始进入少年期,开始有独立见解,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学习的兴趣更为广泛。在课前我通过访谈的方式向五年级的教师和学生了解古诗教学及学习的情况:本学期古诗学生已经学习了四首,分列在《马》单元的《房兵曹胡马》和《马诗》以及《水》单元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浪淘沙》。学生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创作古诗赏析页面,达到《纲要》中所要求的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插入文本框。( 2)合理设置文本框的格式、效果,设计古诗赏析。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设计中,应用自主探究学习方法,在互助合作中完成任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诗情古韵中创作,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体会古诗的意境,畅抒心意。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 1.插入文本框的方法。2 .设置文本框格式。教学难点—— 合理设置对象的格式。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学习方法: 观察、模仿、合作、交流教学资源准备1 、演示课件、作品范例——安装教师机2 、学习资源——安装学生机3 、作品评价表4 、多媒体教学网教学流程图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环节 1:诗情画意——激情导入入情: 创设情境,布置任务。目的: 将学生带入情境,引发学生对祖国古老文化的热爱之情。入景: 对比语文书中的古诗排版,让学生观察思考背景图案的作用和其与文字的关系。目的: 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图文之间的关系。学习策略 :对比感知,思考作答。教学策略 :激情引入,任务驱动。任务驱动: 通过欣赏古诗赏析范例作品,布置本课任务——制作古诗赏析页。目的: 明确任务,了解设计顺序,做好准备。环节 2:诗情古韵—赏诗 内容:教学插入文本框,先介绍学习资源位置——资料丰富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同时设计了相同页面规格,不同文字排版的各类古诗文档,以便学生应用时产生认知冲突,建构应用信息技术的知识技能。在随后的思考辨析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网对比学生中的不同设计,让学生体会文本框的作用,自己得出结论——应用文本框可以方便地排版。最后梳理插入文本框的方法,目的是帮助学生建构应用软件的技能技巧,渗透合理应用的理念。设计意图: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教学策略: 放手尝试,先用后讲。学习策略: 自主探究、思考辨析环节 3:入情入境—观景内容:教学设置文本框格式,本环节采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让学生回忆设置自选图形、背景等设置对文本框的线条、填充等项目进行综合设置达到协调统一的效果。同时在学生设置之前提出探究问题:如何设置文本框才能实现整体和谐?目的是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审美意识和创作美的能力。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产生知识迁移,解决本课重点。教学策略: 对比效果、讲解审美,突破难点。学习策略: 知识迁移、尝试探究。环节 4:畅抒心意—评析内容: 美化文本框, 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审美指导,让学生领会什么是和谐统一,从模仿做起,逐步实现具有审美的能力,能在自己的作品中产生美,突破这节课的难点,同时还有学生归纳梳理方法的环节,落实应用信息技术的目标。设计意图: 通过对作品的审美分析,让学生理解整体和谐统一的设计思想。教学策略: 分析审美,梳理方法。学习策略: 理解审美,模仿创新。 环节 5:展示与评价内容: 应用评价量规,开展有针对性的评价,落实评价的公平性、广泛性、多元性目标。学生应用量规评价自己和同学的作品,避免了人情分等不公平的现象。五年级的学生完全有能力应用评价量规评价法,对自己的作品和能力水平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而且还能分析出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同时还对创作有激励作用,又能随时纠正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作品评价量规评价项目 评价指标体系 自评 互评5 ☆ 3 ☆ 1 ☆1 、诗与图片 根据诗的内容选择适合的背景图片 会选择背景图片 会插入图片,但未设置为背景2 、字体设计 字体、字号、颜色的设计与整个画面协调 有字体、字号、字体颜色的设计 部分完成字体、字号等方面的设计3 、诗的位置 文字摆放位置不遮挡画面 文字摆放位置不遮挡主要画面 文字摆放位置遮挡画面4 、文本框格式及效果 文本框的填充、线条以及效果设计与整个画面协调 有对文本框格式、效果的美化设置 没有对文本框的美化设置5 、创新设计 古诗评析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古诗评析合理 作品中未有古诗评析的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直接面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专业刊物,是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指定会刊。

可以把稿件直接寄到这个杂志社。你的稿件要符合杂志社出版的要求,特别是适合什么栏目。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投稿经验总结

在科学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现代信息技术走进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尤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作用日趋重要。信息技术走进了日常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小学信息课程与语文教学相整合,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工具,寓教于乐,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它将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学生学习、研究、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备课,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备课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熟悉教材、钻研教材、考虑教法、学法,提高教学实效的基础。由于农村小学条件比较差,与教材有关的资料比较少。再加上农村孩子见得少。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多准备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选择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方法。可是,现在的农村小学教师教好几个学科,工作量大。备课手写麻烦,于是把好多有用的内容省略了。有的教师纯粹就是照抄以前的教案。备课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我认为电子教案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备课前先熟悉钻研教材,再上网查阅优秀教师的备课。网上的备课各式各样,一节课有多种,而且资料多。教师可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加上自己的见解,有选择性的拿来运用到自己的备课中。比如:我在备人教版第八册语文《生命的壮歌》这课时,就参考利用网上的六种教学设计,备出了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案。导入用插图, 学文用投影, 朗读用录音, 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借助课件, 让学生体会老羚羊怎样以自己的身躯搭建了生命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我一直坚持电子备课,既提高了备课的水平,又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组其他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教师在发送信息时,不仅通过语言和手势,还要借助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媒体,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多渠道获取信息,并且相应地多渠道反馈信息。同时,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延长了信息在头脑中停留的时间,增强了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掌握得更牢。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注意力的稳定程度和对象本身的特点有关, 如果注意对象新颖、丰富而又富于变化, 注意力和兴趣就比较稳定和持久。 因此, 在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对象不但有所变化, 而且比较新颖、丰富。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各种感官形成刺激, 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中, 激起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全身心投到特定的意境中。1、有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指出了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小学生天真、稚气, 好奇心强, 喜爱艳丽、动态的景物。在教学新知识时,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选用适当课件, 配以教师得当的体态、语言,激发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教学《人类的老师》一课时,学生对于仿生学的探知欲是十分浓厚的,但极为有限的课本文字、插图,激不起学生过高的学习兴趣,注意力难以集中。导入时我问学生:“你们见过雷达吗?雷达是什么样的?”有的学生说雷达就像铁锅,有的说电视天线……我利用形、声、色俱备的教学课件,展示有关银河雷达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欣赏。在极短的时间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2 、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儿童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喜欢形象直观的东西, 乐于接受各种新的事物。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 课件中优美的音乐, 抑扬顿挫的语言环境, 加上动静结合的图画, 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出知识的变化与形成过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优势, 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让学生通过事物的声、形、色去获取知识。它还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能够轻松进行,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因此, 小学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动态感知的优势, 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诱发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一部优秀的教学影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会起到促进作用,这些正面效果远比枯燥的说教要好得多。例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这篇课文时,我先从网上了这部影片,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播放给学生看,其效果是非常好的。学生被影片中黄河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深深的震撼了。当看到艄公上驾驶着羊皮筏子如履平地学生反应非常激烈,连平时不爱听讲、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学生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且振振有词,有理有据。超出了预期的教学效果。3、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教学中,我多次适时地用多媒体播放替代教师的范读, 让学生跟着试读、复读、跟读, 收到了熟读成诵的效果。我在教学《沙漠中的绿洲》一文时,利用课件中的课文朗读录音,再配以精美的课文图片,同时出现文字,这样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反复让学生听读,跟读,比读,学生朗读的声情并茂,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课文内容教师没有做过多的讲解,学生自然就理解了。三、有效利用教育信息技术进行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文学习完了,并不代表这一课的任务完成了。课外延伸是对课文内容的有效补充。农村条件有限,学生不能上网查找资料。在课后,我利用网络查找了课外补充材料,打印出来,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让学生阅读欣赏。如在教学《云雀的心愿》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继续搜集有关森林被破坏的信息,举行“保护森林资源”的宣传活动。写一些保护好森林资源的标语。搜集森林原貌和森林被砍伐后的图画。创作或填写关于保护森林资源的歌曲。通过完成作业,学生尽情地展示了自己的探索成果。这样的延伸,拓展了探究的空间,放飞了学生的思想,展示了学生的个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总之,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但是,我们应该明确多媒体永远只是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必须把握“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 并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轴心, 这样, 才能发挥其最佳效益。

本学期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信息中心)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的安排部署,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全体教师服务,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为推进我校的现代技术教育进一步的发展,现就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由于学校领导班子的人员变动,本学期信息中心工作由本人分管,向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负责。本人的上任已是九月中下旬,为了尽快到投入工作,我做了大量的深入调查了解工作,统一人员思想,在学校领导的安排下为教育教学一线工作做了许多实事。 二、工作情况 (1)明确服务宗旨,一切为了教学 信息中心的设立,就是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将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运用到教育教学实际中,以期收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它也是教育与时俱进的一个必然要求。信息中心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配合教导处、德育处、总务处,为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服务,这就是信息中心的工作宗旨。 (2)加强信息中心工作管理,形成制度化。 信息中心在以原陈运涵副校长为主的领导班子领导下,为我校的电教工作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如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微机房、电视台、语音室、阶梯教室等各项规章制度上墙,使用要有记录等。但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本学期对各项规章制度重新审查调整修改,做到从实际出发,严格按照制度行事。同时,坚持以往的一些好的做法,不断总结,力求精益求精。 (3)教育教学 中心工作人员本学期伊始,就将全校的投影片发放整理,选出有用的,重新做好目录登记管理。及时发放各班电教器材,投影仪、幕布、接线板。配合教导处开展好课堂教学品比工作,加班加点,帮助这些开课教师制作了公开课的课件。帮助调试设备、测试软件,做到有求必应,一喊就到。 中心除了承担正常的微机教学工作,继续利用每周四下午开办了学生电脑兴趣小组,使学生受到网页、动画、电子报刊及电脑绘画的培训,这些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我校同学的学习兴趣。 本学期,学校加快了发展的步伐,在硬件上又做了投入了大量的投入。许强、范晓燃、陈罡、姜大成、张曙景、卞玉昌几位老师牺牲了大量的时间,联系电脑公司,加班加点建成了大机房和一(3)班机房。尤其是许强、范晓燃两位老师大到布线、联机,小到锯板、拧螺丝,他们既是搬运工,又是木工,又是电工,这其间流淌了数不清的汗水。可是,他们顾不得休息,又去忙着为这些机房准备使用记录登记簿。一边建设,一边维护,尤其是三(3)班的机房,他们维护投入的精力最多。 为了帮助贫困学校的建设,本学期,我校向慈云小学捐赠了20台计算机。为了节约经费,许强、范晓燃两位老师就将原来废置的小机房电脑,一台台拆开,取“长”补“短”,移花接木,“制造”了20台兼容机。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往往为了某个元件的好坏,他们反复调试修理,而这些,是在他们正常教学中忙里偷闲挤出来的时间做的。俗话说,帮忙帮到底,不能一送了之,他们还帮着维护。只要有问题,就立即去修。 积极为校网络课题组服务,做好咨询、技术支持工作。 网站建设,这又是范晓燃老师本学期的一个繁重工作。从网站的主体框架,到每一栏目的充实,都凝聚着范老师的心血。 (4)宣传接待工作 本学期,有大量的迎接检查接待工作:特色示范小学的评估,市领导对我校工会工作的调研,师德标兵暨“双走入”活动的总结,家长开放周,课堂教学评比等,每一项工作信息中心都即时摄像、照相,做好资料保存。尤其是在迎接特色示范小学的评估时,信息中心在12小时内,就冲洗出了相片,即时交到评委手上,受到了好评,展现出信息中心的高效工作。 (5)常规工作 信息中心存放着许多贵重器材,所以安全非常重要,许强、范晓燃每天都不厌其烦即时做好设防、布防工作,同时还定期调整密码,做好安全保密工作。各机房的使用记录即时填写,定期检查、整理,尤其是阶梯教室的预约登记制度,严格执行。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信息中心的许多工作,许强、范晓燃两位老师基本上都是在不影响自己正常教学下,调课完成的,可见工作量之大,而他们却没有丝毫怨言。 三、不足与展望 本学期信息中心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有些甚至是卓有成效的,但也要看到一些不足。如校电视台的双向式设备,前楼有许多班级处于瘫痪状态,造成这学期校电视台未能很好地发挥功能,信息中心应在这方面要多动脑,想办法积极解决。另外,在服务意识上还要更上一层楼,让信息中心成为教研科研的先头兵和好助手。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中心2003年12月 这个还行~~~不行的话,你再和我联系吧!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投稿经验分享

《不加密 温州大学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41-87》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链接:提取码:4gyj不加密 温州大学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41-87|温州大学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1-40|原始 ppt 温州大学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ppt|ppt|ppt|ppt|ppt|ppt|ppt|ppt|ppt|ppt

如何写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第一部分 关于教学设计一、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性文件2000年试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是目前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依据,另外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也可以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参考。根据课程指导纲要,信息技术教材形成了一纲多本的状态。同时要提高信息技术专业素养也要进一步阅读专业书籍,并查找专业网站资源,加强学习。二、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一)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将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转换成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2)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学情)( 3)教学目标(三维)( 4)教学重点和难点( 5)教学流程图( 6)教学过程(资源、模式选择)( 7)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8)评价标准( 9)板书设计(二)教学设计中的困惑困惑一:不知教学设计每一项具体写些什么困惑二:如何进行学前分析困惑三:不知教学重点、难点该如何确定困惑四:不知如何进行教学效果评价设计(三)如何开展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学科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指导思想将影响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等;这一部分也是依托、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环节。( 2)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要分析本阶段内容在整体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本节课在本节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学生情况:学生的基础状况,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所选择的主要教学方法及原因,(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技术准备:包括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 3)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主语是学生目标要体现出学生要掌握的技术内容目标要体现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的内容目标要体现出对应课标中课程目标中的内容目标要体现出能力层次(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 4)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本节课的主要支撑部分(不宜很多)教学过程中应该有一定的篇幅和时间用于突出重点难点 ——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部分(不一定是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中应该有一定的篇幅和时间,设计一些环节用于突破难点,一节课不宜重难点过多,或没有重点。( 5)教学流程示意目的:使教学过程一目了然,体现出授课教师思路的清晰程度教学流程的参考环节:创设情境 ——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温故知新 ——引发知识的承前启后,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加强知识的应用新课讲解 ——知识传授,多种学习方式的呈现实践操作 ——学生操作,教师指导,关注全体学生分享交流 ——通过作品等方式的交流,引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开阔视野、获得经验、体验成功的喜悦效果评价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要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状况归纳总结 ——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本节课知识和以前知识的联系,形成信息技术的整体概念,总结学习方法拓展提高 ——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拓展应用,引导知识应用于学生身边( 6)教学过程教学整体过程环节不一定面面俱到,要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学生情况、教学环境情况而定。教学过程展现出每个教学环节 ——活动过程要与流程一致教师活动要体现出教师的作用,讲授、引导、学习过程监控等学生活动要体现出学生的学习关键点,思考、观察、操作、讨论等设计意图要对这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进行解释分析,对应教学目标、重难点处理、课程目标的实现等。技术应用要体现出这一环节所使用的技术手段、资源等时间安排要体现出教师对整体课堂的流程安排( 7)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一节课的评价方式不宜过多;评价内容不要过于繁复,要易于操作;评价结果的用途是什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过程情况、学生之间学习情况的认可程度、学生对自己的了解程度等。( 8)评价标准要设计评价量规,量规内容不宜过多,形式可以是填写分数、给出等级、简单评语等。( 9)关于板书板书的用途 ——提醒学生、突出重点提醒的内容 ——技术的主要环节、学习任务的要求等提醒和重点要起到标尺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握自己的学习方向(四)如何提升教学设计1.认真学习学科课程标准 积累教与学、心理学相关理论3.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文字背后的教学价值和教育价值 多听课,多分析,多反思,多实践!第二部分 关于教学设计案例案例一、《爱心传递——图形的改变》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第 9课 《社区活动要文明——图形的改变》是海淀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下册,“画图与文件管理”,第三单元《绿色家园》的第二课。介绍“画图”软件基本技能——图形的改变(翻转 /旋转和缩放)的方法。结合今年是奥运年,是对学生进行奥运教育最好的时机,故将前一课改为《圣火传递——图形的选定与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熟练掌握了图形的选定和移动。在本节课即将上课时,遇到国家突发事件——四川汶川发生 0级大地震,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全社会都在奉献爱心,捐助受灾的同胞。因此,教师抓住这个时机,将教学内容改为《爱心传递——图形的改变》。一方面保证学生能在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中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完成,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关爱生命,伸出援手,将爱心传递给受难的灾区的小朋友们。(二)学情分析:1 .本册教材的学习主体是小学三年级学生。2 .已有知识技能:( 1)会使用“选定”工具和“任意形状裁剪”工具选中图形。( 2)会移动选中的图形。3 .本课所涉及的知识技能:( 1)学习图形的“翻转 /旋转”命令。( 2)学习图形的缩放。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图形的翻转和旋转的操作。熟练掌握图形的缩放操作。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当一名小小志愿者,帮助清理泥石流造成路面阻碍的过程,掌握图形修改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创设的真实的情境中快速解决问题,感受时间就是生命,提高学习效率。渗透学习知识是为了能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思想。教学重点: 图形的翻转和旋转教学难点: 对翻转和旋转的理解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演示法、竞赛法学习方法: 观察、模仿、合作、交流教学准备:1 .演示课件、作品范例——安装教师机2 .学习资源——安装学生机3 .多媒体教学网教学流程图:教学评价设计(一)语言评价,激励交流、演示和创新。(二)学习评价表(本课学习效果测评)序号 姓名 实际问题 10 交通问题 20 钟表问题 30 数学问题 40 实际得分1234小组总分:说明:组长根据各位同学的真实情况填写,汇总本组得分。板书设计: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不仅仅让学生收获技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会获得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在特定的时机、特定的情境下,学生还能收获真实的情感体验和体会生命的可贵,亲历活动过程,树立其关爱他人的意识,真正实现让爱心传递,让每一位学生的生命都精彩。案例二、《鸡群觅食——绘图工具栏》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终身学习”成为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教育技术的发展也逐步从“支持教师的教”转换为“支持学生的学”。教师的任务由过去的设计课件转换成开发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学生的行为也从被动的观看与操练,变为主动的应用与体验。因此开展适应新环境的教学研究非常重要。一、研究专题——从研究者的角度探索学生、教师共同发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对教学资源、教学媒体、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精心设计、合理选择,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都要围绕着“促进学生发展”这个中心来进行。同时教师不再是以往专家的角色,而要在不同情境下扮演指导者、助学者、合作者和研究者的多元角色。因此,开展面向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方法研究十分必要。经过一段的研究与实践,通过深入课堂教学内部,关注学生发展的每一个细节,开展有效地教学设计得到如下启示:(一)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视角入手,研究如何学“会”中指导渗透学习策略的选择与实施;(二)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要开展有效的自主学习,研究如何“会”学;(三)教学设计中要重视创设情景,任务设计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全体孩子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四)教学设计中要包含科学有效的评价量规,指导学生自评、互评,能帮助学生及时修正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互动的,因此在课堂中还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时刻把握教师、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生成的教学、学习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二、教学理念——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进行理论提升认知心理学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的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环境相联系的。知识与能力是由学生观察外在事物后的探索、体会与反思等思考活动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形成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可持续发展教育,基本上是价值观念的教育,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包括现代和未来的人们,尊重差异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我们居住的星球上的资源。人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核心,可持续发展教育强调与终身教育相结合,强调在不同阶段关注发展个人的意识、能力、态度与价值观,强调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和学会发展等。学习过程设计的基本原则:1 .注重情境的创设与转换,并最终在真实的情境中灵活应用。2 .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的主线。3 .为学生提供有援的学习环境,以保障学习活动的有效性。4 .充分发挥评价的目标导向功能,重视学生评价技能的提高。三、教学思考——从助学者的角度进行学习过程设计1 .学习者情况分析:本课程的学习主体是小学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学习过 Word软件的简单的功能。本课中所介绍的“绘图”工具栏是对以往学习的知识、技能的一个小综合。学生应用 Word软件也可以制作出个性插图,并且在尝试操作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学会相互合作,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2 .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绘图”工具栏,掌握其启动方法,并会灵活使用。巩固设置线条、填充效果的方法。掌握同时选择多个图形,并将其进行组合。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个性插图的过程,了解美化文档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现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效率的方法。3 .学习与助学:导入 环节——让学生认真阅读观察日记《鸡妈妈和鸡宝宝》体会应用已掌握的写作知识、应用信息技术可以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精彩瞬间,进一步分析对比修改后的图文并茂作文,引出应用“绘图”工具栏设计个性插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大组竞赛 环节——研究“绘图”按钮的作用,快速启动“绘图”工具栏,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选择研究方法,另一方面通过竞赛形式快速解决本课的重点问题——掌握启动“绘图”工具栏的操作,通过学生的自主尝试、互相指导等方法达到全体学生均掌握的目的,而且为下一步的设计做好充分准备。体验操作 环节——让学生通过带着问题尝试操作,边操作边研究解决问题。问题的设计:选择学生在实际绘制插图时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可能遇到的关键问题,同时设计 4个难度不同的问题,让学生人人有问题可答,有研究项目:1 )如何绘制图形? 2)如何填充颜色 ?3) 如何调整线条的粗细? 4)你能移动全图吗?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进行分工,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并介绍给同组的同学,从而实现学生有效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同时教师提供学法指导:自主探究、阅读教材、《跟我学》帮助文档。从这个环节中,让学生体会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去,达到面向全体,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做,每个孩子都有成就感,使之在研究、交流的过程中发展自我。同时通过逐步地训练,鼓励学生们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尝试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有效的学习能力,最终实现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答疑解惑 环节——通过展示研究的问题,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研究过程、获得的方法、发现或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梳理本课的重点知识与技能目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一组或几组同学的示范操作,拓宽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通过这个环节能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学生们可以通过同学的示范操作过程中发现自己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的得与失,不断修正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自我发展的水平。设计任务 环节——通过给出四个难度不同的学生作文,让学生自主选择为其设计个性插图的任务,分层次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水平开展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如何能更有效、更恰当地应用本课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同时通过设计过程,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实现设计个性插图的目标,并从中体会通过自己的创造使文章增色,体会创作的快乐!作品欣赏与评价 环节——通过展示几位同学的设计的带有个性插图的文章,让展示的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总结设计过程中地点方法,阐述自己设计中最得意的地方。同时听取他人的评价意见,以便更完善自己的作品。倾听展示的学生则可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提出想要了解的其它问题。通过展示的过程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使整个学习过程进一步向深度、广度发展。同时还设计了学生自我评价的标准,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提高学生的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最终实现自我发展。课堂小结中,学生和老师共同将本节课知识的应用发散出去——应用“绘图”工具栏还可以有许多用途:可以根据需要设计环保小卫士、节约小标兵……胸卡、标牌等。四、课后反思——从合作者的角度审视学生与教师的发展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多形式大组竞赛中,全体学生参与,成功后在黑板上公布名次;答疑解惑中,及时鼓励展示的学生,并对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深入、广泛给予激励式评价;在评价与展示中,鼓励学生欣赏他人作品,对展示的学生予以肯定;在自评过程中设计了 5☆评价标准,让学生根据标准进行自评并记录在黑板上。教师导学、助学效果的评价分析: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认真研究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从教师的课件到学生的学件都取材于学生的身边、取材于教材,通过指导学生参与课堂竞赛、带着问题研究、自主选择设计以及作品欣赏与评价等各个环节的教学过程基本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的作业提交率 100%,全班 42人,自评达到 4☆的学生 39 人,互评达到 4 ☆的学生 40人。基于以上的数据,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达成度较高,学生参与度 100%;本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也基本落实,同时有超过 13位学生的设计中有本节课知识的延伸;由于在《答疑解惑》环节中简单问题展示用时过多,致使《展示与评价》的环节学生表达不够充分,应在此处多用时,让学生充分地体会与反思,此处感觉有些遗憾。总体上,本节课落实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目标,基本实现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并通过今后的进一步实践逐步完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目的是更好地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案例三、《文本框的应用》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第 13课《古诗赏析——文本框的应用》是海淀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画图与 Word提高”,第三单元《七彩文学社》的最后一课。应用“ word”中的文本框——设计制作古诗赏析页面。这部分内容是教学 Word文字处理模块的终点,又是应用该模块的起点,鼓励学生应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创作作品,达到能正确表达自己想法的目的,树立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树立设计思想,应用“文本框”设计制作古诗赏析页面并体会文本框的妙用。学生在本节课学习的认知结构图如下: 学情分析本册教材的学习主体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开始进入少年期,开始有独立见解,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学习的兴趣更为广泛。在课前我通过访谈的方式向五年级的教师和学生了解古诗教学及学习的情况:本学期古诗学生已经学习了四首,分列在《马》单元的《房兵曹胡马》和《马诗》以及《水》单元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浪淘沙》。学生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创作古诗赏析页面,达到《纲要》中所要求的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插入文本框。( 2)合理设置文本框的格式、效果,设计古诗赏析。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设计中,应用自主探究学习方法,在互助合作中完成任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诗情古韵中创作,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体会古诗的意境,畅抒心意。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 1.插入文本框的方法。2 .设置文本框格式。教学难点—— 合理设置对象的格式。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学习方法: 观察、模仿、合作、交流教学资源准备1 、演示课件、作品范例——安装教师机2 、学习资源——安装学生机3 、作品评价表4 、多媒体教学网教学流程图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环节 1:诗情画意——激情导入入情: 创设情境,布置任务。目的: 将学生带入情境,引发学生对祖国古老文化的热爱之情。入景: 对比语文书中的古诗排版,让学生观察思考背景图案的作用和其与文字的关系。目的: 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图文之间的关系。学习策略 :对比感知,思考作答。教学策略 :激情引入,任务驱动。任务驱动: 通过欣赏古诗赏析范例作品,布置本课任务——制作古诗赏析页。目的: 明确任务,了解设计顺序,做好准备。环节 2:诗情古韵—赏诗 内容:教学插入文本框,先介绍学习资源位置——资料丰富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同时设计了相同页面规格,不同文字排版的各类古诗文档,以便学生应用时产生认知冲突,建构应用信息技术的知识技能。在随后的思考辨析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网对比学生中的不同设计,让学生体会文本框的作用,自己得出结论——应用文本框可以方便地排版。最后梳理插入文本框的方法,目的是帮助学生建构应用软件的技能技巧,渗透合理应用的理念。设计意图: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教学策略: 放手尝试,先用后讲。学习策略: 自主探究、思考辨析环节 3:入情入境—观景内容:教学设置文本框格式,本环节采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让学生回忆设置自选图形、背景等设置对文本框的线条、填充等项目进行综合设置达到协调统一的效果。同时在学生设置之前提出探究问题:如何设置文本框才能实现整体和谐?目的是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审美意识和创作美的能力。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产生知识迁移,解决本课重点。教学策略: 对比效果、讲解审美,突破难点。学习策略: 知识迁移、尝试探究。环节 4:畅抒心意—评析内容: 美化文本框, 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审美指导,让学生领会什么是和谐统一,从模仿做起,逐步实现具有审美的能力,能在自己的作品中产生美,突破这节课的难点,同时还有学生归纳梳理方法的环节,落实应用信息技术的目标。设计意图: 通过对作品的审美分析,让学生理解整体和谐统一的设计思想。教学策略: 分析审美,梳理方法。学习策略: 理解审美,模仿创新。 环节 5:展示与评价内容: 应用评价量规,开展有针对性的评价,落实评价的公平性、广泛性、多元性目标。学生应用量规评价自己和同学的作品,避免了人情分等不公平的现象。五年级的学生完全有能力应用评价量规评价法,对自己的作品和能力水平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而且还能分析出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同时还对创作有激励作用,又能随时纠正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作品评价量规评价项目 评价指标体系 自评 互评5 ☆ 3 ☆ 1 ☆1 、诗与图片 根据诗的内容选择适合的背景图片 会选择背景图片 会插入图片,但未设置为背景2 、字体设计 字体、字号、颜色的设计与整个画面协调 有字体、字号、字体颜色的设计 部分完成字体、字号等方面的设计3 、诗的位置 文字摆放位置不遮挡画面 文字摆放位置不遮挡主要画面 文字摆放位置遮挡画面4 、文本框格式及效果 文本框的填充、线条以及效果设计与整个画面协调 有对文本框格式、效果的美化设置 没有对文本框的美化设置5 、创新设计 古诗评析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古诗评析合理 作品中未有古诗评析的内容

浅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要求○郑 珠1,侯 友2(内蒙古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角色变化,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评价者,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这种角色的变化向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挑战,我们应认真分析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以不断的创新精神推动素质教育,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角色;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世纪之交的全球性浪潮,我国新课程改革在这次浪潮中异常活跃,新的课程标准已相继出台。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教师素养的进一步提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以其独特的身份让人耳目一新,对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新的教育理念、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等,与教师长久形成的、原有思想观念和思维行为习惯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素养也就显得日益紧迫,培养一批具有优秀教学艺术风格的信息技术教师也是当务之急[1]。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评价者,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这种角色的变化向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挑战。因此,当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具有开发、整合、设计课程的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为其他学科打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基础,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各门学科教学中度过的,而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课程计划中不可能占据主要地位,只可能是一小部分,但信息素养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又十分必要,因此只能通过其他课程的教学活动作为培养信息素养的主要渠道。因此,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在各个学科教育中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为此,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信息技术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执行的做法。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的途径主要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和在课程中使用信息技术,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使学习良性互动起来,使学生学到的各学科知识有机的整合起来,并且借助研究性学习、主题学习等模式在实践中综合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终内化,使知识结构更加有序,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信息技术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敏锐的观察能力是指于细微枝节中看出事物的本质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感知能力。赞可夫说:“对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内心活动最细致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现象熟视无睹,也很难成为良师益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践中更需要教师具有这种能力。这是因为,在利用媒体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会话、交流和有意义建构时,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揣摩学生的心理感受,捕捉每一点教学信息,从而帮助学科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和调整教学活动。信息技术教师要有创意思考能力。台湾辅仁大学的赖丽珍教授认为:教师创意思考能力是指教师将创造力运用于教学专业的过程,改变过去关于教学的想法、方法及策略,进而发展出新的想法、方法及策略,使得教学的构思和行动更富创意,教学成效亦有增进的能力。教学创意思考能力是教师创造能力的一种具体表现。教师的创造力运用是教学创新的关键因素,也是激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无论是从内容的选择、过程的设计,还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都非常强调教师的创新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教师要具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点决定着教师应该是综合型教师,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但是,目前中小学教师的现状并不能完全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需要。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我国师范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我国的师范教育长期以来偏重培养学科专家型教师,课程体系呈现单一学科纵深发展的特点,专业课、学科课占的比例大,公共课、文化课比例小,使得师范学校毕业生的综合素养相对较弱。二是学校分科教学的结果。教师的学科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光顾历史、地理、政治书籍。要改变这种现状,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向博学或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这才可能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到各学科教学的实践中,真正做到学习的良性互动。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投稿经验

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北京中图联文化教育开发中心 月刊 国家级。一般教师职称论文都要求在知网上能检索到,但是能否达到你的职称要求,还要细咨询单位负责部门,刊物本身没有问题

一、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可以把稿件直接寄到这个杂志社。你的稿件要符合杂志社出版的要求,特别是适合什么栏目。

  • 索引序列
  •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投稿经验
  •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投稿经验介绍
  •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投稿经验总结
  •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投稿经验分享
  •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投稿经验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