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西北大学期刊管理中心官网

西北大学期刊管理中心官网

发布时间:

西北大学期刊管理中心官网

学校的网今天好像又有问题了,查不了成绩,根本进不去

如果你在西大老校区的话,学校西大门对面就是家属院,这里出租房子,你可以去那里,价格不是很贵

以前西北大学附近有城中村,里边有便宜的小旅馆,现在城中村改造都拆了,西大附近有很多快捷酒店,或者你可以上网团购,陕西省人民医院那附近有个丽晶大厦(好像是叫这个)楼上有很多住宿的,都不贵! 离西北大和西工大都不远,外地人不给住说的是学校宿舍吧?!

西北大学期刊管理中心

周开馆时间 105 小时,主要阅览室周开放时间 75 小时。 太白校区图书馆 读者服务部门 周一~周五 周六、周日 夏秋季(1~30) 春冬季(1~30) 夏秋季 春冬季 社科文艺图书借书处自然科学图书借书处夹层外文图书借书处古籍查阅室中文过刊查阅室外文过刊查阅室现报查阅室信息咨询室办证室装订室 上午(8:00~11:45) 上午(8:00~11:45) 不开放 不开放 下午(2:30~6:00) 下午(2:00~5:30) 不开放 不开放 第一图书阅览室   第二图书阅览室   期刊阅览室 上午(8:00~11:45) 上午(8:00~11:45) 上午   不开放 上午   不开放 下午(2:30~10:30)   (周五晚不开放) 下午(2:00~10:00)   (周五晚不开放) 下午   (2:30~10:30) 下午   (2:00~10:00) 电子阅览室 周一至周日8:00--12:00,14:00--22:00 (周五晚不开放) 学生自习室 周一至周日8:00~22:30 长安校区图书馆 读者服务部门 周一~周五 周六 、周日 夏秋季(1~30) 春冬季(1~30) 夏秋季 春冬季 社会科学图书借阅室   语言文艺图书借阅室   经济管理图书借阅室   自然科学图书借阅室报刊阅览室 (8:00~22:30)注:报刊阅览室周五晚不开放 (8:00~22:30)注:报刊阅览室周五晚不开放 (8:00~22:30)注:报刊阅览室上午不开放 (8:00~22:30)注:报刊阅览室上午不开放 社会科学样本库信息咨询室 上午(8:00~11:45) 上午(8:00~11:45) 不开放 不开放 下午(2:00~5:30) 下午(1:30~5:00) 不开放 不开放 电子阅览室 暂不开放 馆藏分布(太白校区) 名 称 位 置 藏书类别 服务类型 第一图书阅览室 三层正北 所有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类图书 阅览 第二图书阅览室 三层西南 所有自然科学类图书 阅览 社科文艺图书借书处 二层正南 所有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类图书 外借 自然科学图书借书处 三层东南 所有自然科学类图书 外借 期刊阅览室 四层西南 所有类别期刊 阅览 过刊查阅室 四层正南 所有类别过刊 查阅 补充说明:原社会科学借书处(一层书库)、语言文学借书处(二层书库)部分1995年以前购置的图书暂时改为闭架,仅提供外借服务,需要借阅这部分藏书的读者请查好目录,到二层正南社科文艺图书借书处(原社会科学样本库位置)找工作人员办理借书手续。 馆藏分布(长安校区) 名 称 位 置 藏书类别(以《中图法》分) 服务类型 服务对象 社会科学图书借阅室 二层东 A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B 哲学、宗教C 社会科学总论(不包括C93管理学)D 政治、法律E 军事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K 历史、地理 借阅 全校师生 语言文艺图书借阅室 二层西 H 语言、文字I 文学J 艺术Z 综合性图书 借阅 全校师生 自然科学图书借阅室 三层东 N 自然科学总论O 数理科学和化学P 天文学、地球科学Q 生物科学R 医药、卫生S 农业科学T 工业技术U 交通运输V 航空、航天X 环境科学 借阅 全校师生 经济管理图书借阅室 三层西 F 经济C93 管理学 借阅 全校师生 社会科学图书样本库 四层西 所有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综合类图书样本 查阅 教职工研究生 报刊和外文图书阅览室 四层东 现报、中外文现刊、外文图书 阅览 全校师生

肯定不是,增刊一般不会列入网上可以查询的范围,如果不是急需发表文章,尽量不要发增刊,没有价值。

西北大学期刊管理中心电话

办公室 负责全馆行政、财会、后勤保障及安全管理等工作。 主 任:白 冰(兼) 副主任:张 斗 电 话:7971371 综合业务部 负责本馆各部门业务督查指导; 副主任:傅 晔 电 话:7971427 采编部 负责纸质图书、报刊文献的采访、验收、编目、典藏工作;负责捐赠图书的接收与编目工作;负责本馆及学院资料中心的书目数据库建设与管理。 主 任:张秀华 副主任:仇 芸 电 话:7971382 借阅部 负责普通中外文图书的流通借阅及咨询服务工作;负责业务系统读者数据的管理维护、借阅证办理、图书流通管理等工作;负责读者俱乐部有关工作。 主 任:陈淑珍 副主任:李宇红 魏晋华 电 话: 7971372( 新校区馆 ) 7975685( 逸夫馆 ) 期刊部 负责本馆期刊、报纸阅览、外借与咨询服务工作;负责报刊装订、入库加工及系统馆藏数据更新工作。 主 任:李 玲 电 话:7971499 古籍部 负责古籍与特藏文献的编目、典藏、修复、研究开发及读者阅览咨询服务工作。 主 任:沈 蕙 副主任:吴永萍 电 话: 7971774 咨询与技术部 负责本馆网络信息服务软硬件系统及各类信息化办公设备的管理、维修、维护工作;负责电子文献检索服务及公共机房管理维护工作;负责文献数据库订购、网站管理维护、网上资源组织开发、用户咨询与培训、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信息共享空间利用管理等。 主 任:巩林立 电 话: 7973489 副主任:乔冬敏 电 话: 7971775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有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和新媒体这四个大的学科专业,这几个专业的重要课程在四年的都会学到,大一大二大三还是以理论学习为主,有时老师也会带着去调研,一定要把握住这难得的学习实践机会。在学校,可以参加西大电视台、西大青梅等这些校园媒体,对于实践能力的提升帮助很大,可以接触到一些机器设备,有许多同学平常这些校园媒体工作,动手能力明显很强。平常可以看看像 《新闻与传播研究》 《国际新闻界》等这些新闻专业核心期刊,接触前言的学术知识。在西北大学读了四年的新闻专业,最大的感受是只注重了理论学习,而忽视了实践,很多同学都会有这种感受,这也是中国新闻专业教育中面临的一个很尖锐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到了工作岗位明显的感觉出力不从心。专业就业方向很广,并不只是局限于做一个记者,企业公关人员,互联网运营岗位写文案,产品经理都可以做,但是怎么说这看似是优点,但是其实也是新闻学的一个大弊端,我这么说可能你现在不明白,但是你真正接触这个专业之后就会发现。如果你真正热爱通过文字的力量攫取眼球,甚至让用户为你花钱,那么欢迎你来报考新闻传播类的专业。如果你毕业后真的能在互联网大厂做职员的话,起薪肯定是不低的。但光靠上课那点知识是不够的,课堂上的内容很重要,帮你树立世界观,打开你看待传播的方式和思路,帮助你架构基本的知识框架,但如何将知识在实践中应用还是需要你自己在大学时代,多找校内校外的实践机会,才能提升能力。说实话学校老师的水平我觉得有一半是厉害的,一半是水的,但只要你虚心认真听讲绝对不耽误你职业前途或者考研。但据说,我们学校这个专业的实力一年不如一年了,在差不多等级的学校中,陕师大的新闻都要赶超我们了。男女比例不要想了,文科专业怎么可能有奇迹。在西安实践的机会也蛮多的,利用假期时间就去媒体实践一下吧,跟着记者可以学习到很多知识,对自己以后就业也有帮助!身边同学包括我的话,都是通过一些公众号来找一些实习,有很多媒体工作室和电视台报社的工作实习机会,大家也可以关注一下,我觉得很有用,老师介绍的工作实在是太少了,抢不过的我溜了溜了。

没有

西北大学期刊管理中心待遇

西大的招生目录在哪儿?

不错,是有很多学校有补助,但是现在国家也正在实施改革,已经有很多学校没有了补助,而且从去年开始全国的17所院校开始试点取消公费,改为奖学金制度,今年就开始推广了,有更多的学校实行奖学金制度,而实行此制度的学校,未得奖学金的学生,即自筹经费生不仅费用要交,而且是没有补助的,我不知西大今年有没有被推广到此制度,如果没有可能还有补助,我不在西大,所以不能帮这个忙了,只能说一下以上的情况,希望对你有用,不好意思

同学,很高兴为您解答! 截至2013年,西北大学有教职工2430人,其中专任教师1335人,教授353人,副教授392人,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1121人,占教师总数的84%,其中,博士656人,占教师

林学院的研究生寝室3个人住四人寝室,有一张床空的可以堆放杂物,可以偷偷的煮任何东西,自带卫生间,晚上有热水,有阳台,还是不错的~~

西北大学期刊管理中心主任

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由清末光绪皇帝御笔朱批设立。1912年3月,成立了以张凤翙为会长的西北大学创设会,并推原陕西法政学堂校长钱鸿钧为校长,积极筹建西北大学。西北大学礼堂草坪西北大学最初定名为“关中大学”,1912年10月改今名。其前身为创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关中大学堂,以及陕西法政学堂、陕西农业学堂、陕西实业学堂、三秦公学等校。其中关中大学堂(1905年改为陕西高等西北大学)位于咸阳、长安两县考院旧址(今西安市东厅门),是为今天西北大学的历史源头;陕西法政学堂(清光绪三十三年成立,位于今西安市老关庙什字万寿宫),是由陕西巡抚西北大学历史沿革图(1902——2002)曹鸿勋在原课吏馆的基础上,根据北洋法政学堂成规创办的,为民国前培养官吏及法、商人才的专门西北大学,它以后直接成为西北大学早期校舍所在地及专业设置和师资构成的根基;而农业学堂的校址则成为今天西北大西北大学舍的永久基础。这一时期的西北大学设有大学部、大学预科及文科、法律科、商科、边务科、农科等专门部,于1912年春开学。到1913年时,在校学生总数达到1484人(不含从法政学堂转来的甲班毕业生、蚕桑科简易班学生和附中学生)。在1912至1915年间,还向日本送出两批留学生。教师组成除有数名前清举人外,多系留日归国学生。西北大学还设有出版部,创办了学术刊物——《学丛》。[2] 正当西北大学初具规模、诸事渐入正轨之时,陕西政局急剧变化。1914年6月,袁世凯以扬威将军衔将张凤翙调入北京,遣其亲信陆建章率兵入陕,夺取了陕西都督兼西北大学创设会会长张凤翙的职位。当年冬,陆建章派兵将西北大西北大学长钱鸿钧逮捕入狱,派关中道尹宋焕彩接任校长。西北大学随之日渐衰落,到1915年春季开学时,仅有学生百余人,于开学不久即被陆建章宣布撤销,改为公立陕西法政专门西北大学(今西安市第二十中西北大学址)。之所以改为以法政为主的西北大学,其关键是法政为西北大学的学科主干,实际上是保留了西北大学的根基和血脉。而其校政主持者,亦为与西北大学密切相关者。[2] 1915—1923年从1915年到1923年底,其四任校长中:第一任校长周镛(石生)为原陕西高等学堂监督;第三任校长郗朝俊为原西北大学创设会委员、农科学长,原高等学堂留日法学学士,1946年8月起复任西北大学法律系教授,主国立西北大学讲宪法;第四任校长蔡江澄(屏藩)于1923年长校不久,即被任命为国立西北大学重建筹备主任、交际主任兼法科专门部(后改法学系)主任、教授评议会成员等。陕西法政专门西北大学不仅保留了西北大学的学科主脉,而且也保留了其优良的革命传统。1923年,陕西省省长、军阀刘镇华顺应时势,重建西北大学。傅铜、李仪祉相继任校长。在西安讲学的康有为为西北大学书写了校牌。校址选在1912年创建时的原址——陕西法政专门西北大学(今西安市二十中学),又将市内东大街省教育厅(原陕西日报社旧址)增为预科新校舍。1923年,在曹锟贿选总统的前夕,西北大学经北洋军政府正式批准立案。之后,又将陕西法政专门西北大学、陕西水利工程专门西北大学、渭北水利局附设之水利道路工程专门西北大学及甲种商业西北大学等并入。[2] 1924—1936年1924年3月正式开学。全校设四院: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社会科学院(史学系、哲学系 长安校区风光(21张)、教育学系、法学系);自然科学院(数理化学系、生物学系);应用科学院(农学系、林学系、工学系)。以后,按师资、生源情况又设法科专门部、工科专门部、国学专修科和蒙藏文专修科。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建国后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著名水利学家李仪祉、五四时期以著名长篇抒情诗《婉容词》而蜚声诗坛的吴芳吉、著名文学家胡小石等均被聘为教授,到校执教。最为轰动的是1924年暑假,邀请鲁迅等名流前来西北大学讲学。应邀前来的还有爱因斯坦的中国学生、北京大学前理学院院长夏元王栗,北平师范大学教授王桐龄、林砺儒,南开大学教授蒋廷黻、陈定漠,东南大学教授陈钟凡、刘文海等。这无疑为闭塞的西北,投下一束文化之光。1927年1月,国民联军解围入城后,以总司令部名义命令:“以该校(西北大学)所有一切校产经费改办中山学院”。这次收束西北大学和改办中山学院的筹备委员会由王凤仪、李寿亭、赵葆华、刘含初和李子洲5人组成。其中王凤仪为西安被围期间李仪祉离陕后西北大学的代理校长(1925年冬~1927年1月18日)。中山学院筹建时对西北大学低年级学生的去留容纳、高年级学生的函送府考录用或插班,以及旧欠西北大学教职员工工资和外债等均做了妥善处理,方于1927年3月10日正式成立,表明了新的延续性。不少学生继续在该校学习,也有不少进步教师继续留任。由于中山学院系国民联军司令部与共产党合办,故当时在西安中山军事西北大学任教的邓小平等人也常到中山学院兼课。[2] 1937—1948年1937年,中华民族面临新的危机,芦沟桥事变爆发,大片土地沦于日寇铁蹄之下,平津地区的一些著名高校遭到空前的浩劫,遂有在长沙和西安设立西南和西北两个临时大学之举。1937年9月10日,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为基干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教育部长王世杰任主席,聘任李书华(未到任)、徐诵明、李蒸、李书田、童冠贤、陈剑、周伯敏、臧启芳、辛树帜为筹备委员。随后,又指定北平大西北大学长徐诵明、北平师范大西北大学长李蒸、北洋工学院院长李书田和教育部特派员陈剑四人为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商决校务。西北大学下设文理、法商、教育、工、农、医6大学院,24个系。临大一开始就遇到极大困难,经多方努力,全校才在西安市城隍庙后街4号、小南门外抗战内迁来的东北大学(今西北大西北大学址)和北大街通济坊三地栖身。经过2个多月的筹备,于1937年11月1日正式开学,是为西北大学重建之始。据1938年2月10日统计,在校学生人数总计为1472人。黎锦熙、曹靖华、许寿裳、赵进义、傅种孙、张贻惠、张贻侗、刘拓、岳吉力恒、金树章、黄国璋、黄觉非、章友江、沈志远、季陶达、寸树声、马师儒、袁敦礼、董守义、虞宏正、李仪祉、张伯声、潘承孝、萧连波、李仙舟、吴祥凤等著名教授被聘到校任教。[2] 公诚勤朴1937年底,日寇逼近潼关,飞机亦频频轰炸西安。教育部遂令西安临大迁往陕南。1938年3月16日正式迁离西安。师生们步行250多公里,过渭河,越秦岭,渡柴关,历时半个多月,到达汉中。全校被分别安置在3县6个地方,校本部设在城固县城。1938年4月3日,教育部根据国民政府行政院第350次会议通过之《平津沪地区专科以上西北大学整理方案》,令西安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全校设有文理学院、法商学院、教育学院、农学院、工学院、医学院6个学院,23个系。1938年7月,奉教育部令,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和东北大学工学院(今天的东北大学)、焦作工学院(今天的中国矿业大学和河南理工大学)合并,独立为国立西北工学院(7-12)(又名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农学院与西北农林专科西北大学合组为国立西北农学院,教育学院改称师范学院。[2] 1939年8月8日,教育部又令改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为国立西北大学,并指定西安为永久校址。同时,原师范学院和医学院亦独立设置,分别改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和国立西北医学院。西北大学将原文理学院分为文、理两院,连同法商学院共3院。下设有中国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地理学等12个系。1939年9月,国立西北大学正式开学。行政体制改西北联大的校务委员制为校长负责制。在城固时期先后由胡庶华、陈石珍、赖琏、杨宙康、刘季洪出任校长。这一时期新聘任的著名教授有赵学海、刘鸿渐、姜琦、杜光埙、高文源、卢峻、于赓虞、曹国卿、杜元载、萧一山、汪奠基、罗章龙、黄文弼、周传儒等。1945年9月,英国著名科学史家、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李约瑟第一次访问西北大学,作了题为《科学与民主主义》的学术报告,并向图书馆赠送了数百册英文书刊。1941年底,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到校作了有关书法的学术演讲。1944年10月,岳吉力恒教授在校主持了中国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西北分会的学术讨论会。西北大学还相继创办了《国立西北大西北大学刊》、《西大学报》、《西北学术》等10余种学术期刊,反映了这一时期西北大学学术的繁荣景象。[2] 1949—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西北大学随即于1945年8月开始筹备迁回西安。9月20日,教育部明令,将东北大学西安校址(早期西北大学农科原址),准拨西北大学使用。1946年夏,西北大学全部迁回西安。1946年5月,教育部令将原国立西北医学院汉中部分,自1946年度起并入西北大学,改称西北大学医学院。此时全校共有4院15个系。理学院之地质地理系,于1947年初经教育部批准,分为地质、地理两系。迁回西安后,先后由刘季洪、马师儒、杨钟健、岳吉力恒等出任校长或代校长。这一时期,新聘教授、副教授71人,其中有张西堂、傅庚生、王子云、侯宗濂等教授来校执教。西北大学的学术活动尤为活跃,仅1947至1948年,正式安排的大型学术演讲就有30余次。裴文中、屈武、郑伯奇、吴雨僧、陈梦家等著名人士先后到校进行学术交流。[2]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西北大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1949年7月,陕西师范专科西北大学、陕西商业专科西北大学、陕西省立医学专科西北大学并入西北大学;1950年3月,南郑师专分校并入西北大学;1950年4月原并入西北大学的医学院独立为西北医学院(即今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1952至1953年,全国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时,将英语系二、三年级并入北京大学,一年级与俄语组教师并入西北俄文专科西北大学(后发展为今 太白校区风光(15张)西安外国语大学),原兰州大学经济、银行会计系并入西北大学,连同原西北大学财经学院调整为经济、企业管理、会计、统计4系;1952年11月,少数民族系迁往兰州,并入西北民族学院。1953年师范学院独立为西安师范学院(后发展为今陕西师范大学);1954年成立法律系,1958年法律系分立,与西北政法干校合并,成为西北政法学院;1960年经济系与他校合组为西北财经学院(今陕西财经学院);1972年陕西工业大学撤销,该校化工系并入西北大学。[2] 1959年以前,西北大学为高教部直属的14所综合大学之一。1959年,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将西北大学改归省属。1949至1997年间,先后由岳劼恒(代)、侯外庐、刘端棻、苏贯之、郭琦、巩重起、张岂之、郝克刚、陈宗兴、王忠民执掌校政。1992年12月,陕西省政府决定“将西北大学作为重点建设院校,积极争取第一批进入国家‘211工程’”。1993年6月,陕西省政府决定投资3亿元,重点建设西北大学,并批准了《西北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规划》,同时决定将西北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列入陕西省中长期发展规划。1996年10月4日至6日,顺利通过了“211工程”部门预审。1997年6月4日,又顺利通过了“211工程”立项专家论证。[2]

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于1986年恢复重建,1987年正式招收会计学专业学生。每年招收本科生60名左右,现有在校本科生200余名。会计学专业于2000年起招生硕士研究生,现在校硕士研究生60余名。会计学系现有专业课教师14人,包括教授4名,副教授7名,讲师2名,助教1名。会计学系本科毕业生主要从事企业的会计核算、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和企业高层会计管理工作。目前我系毕业生遍布全国各省、市的各行业,有的已担任企业总经理、财务总监、总会计师等高层管理工作,为所在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会计学系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力量较强,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软科学基金、西安市科委科研基金及企业合作项目30余项;完成科研专著20余部;完成专业教材近30部;发表专业论文200余篇。这些科研成果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先后获得各项科研奖励20余项。会计学系与省内外大型企业、政府相关部门、会计师事务所等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为企业提供财务会计、审计、企业管理多方面的咨询,受到企业的欢迎,同时,为社会各方面提供会计专业方面的培训,受到广大学员的高度评价。 经济学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建校初期就设立商科,1937年改为经济系,王亚南、沈志远、罗章龙、季陶达等著名学者曾先后在此执教。1977年起先后恢复政治经济学专业及经济系。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经济学家、企业家和高级优秀党政领导干部,涌现出了诸如张维迎、魏杰、刘世锦等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中青年经济学家,被誉为“青年经济学家的摇篮”。经济学专业是教育部确定的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本科设有经济学基地班和经济学专业(现为数理经济实验班——招收理科生)。经济学基地班是教育部选定的“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之一。经济学专业具有理论经济学一级博士点和硕士点以及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3年“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基地”,名列全国第八名。《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三门课程分别于2006年、2008年、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8年获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经济学专业为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经济学系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高素质学术梯队,在教学中注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两个基础,重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管理以及学生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在教学方面多次获得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2009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经济学系的历届毕业生以扎实的理论功底、严谨工作作风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在科研方面,经济学系教师紧密结合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及西部大开发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一批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在劳动价值论、中国发展经济学、现代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经济思想史、区域经济以及西部经济发展研究等领域的研究上成果突出,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 西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于1981年正式设立,目前已毕业的一千多名本科生分布在全国31个省区直辖市,很多人已走上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的重要领导岗位。旅游管理系在90年代初成为全国最早设立旅游管理硕士点的院系之一,截至目前旅游管理系已为国家培养旅游管理硕士生50多名。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旅游管理系获得了旅游管理博士授与权。旅游管理系实行开放式办学,受国家旅游局、省市旅游局以及各类旅游企业的委托,培训了旅游中高层管理人员2000多名。旅游管理系师资力量雄厚,师资结构合理,科研能力突出。旅游管理系先后派出教师赴欧美、日本进修学习。旅游系教师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青年社科基金项目9项,出版专著、教材30余部,在全国核心期刊、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近年来旅游管理系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旅游院校进行了积极的交流合作,教师中有多人赴国外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和进行专业交流活动。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世界经济与贸易系成立于 2001 年 11 月,其前身是经济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与贸易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从 1999 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世界经济与贸易系开设有世界经济博士研究生专业、世界经济硕士研究生专业、国际贸易硕士研究生专业和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力求培养高质量、复合型的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专业人才。2002 年与美国伊利诺里州立大学经济系、日本京都产业大学世界经济与贸易系建立合作关系,定期聘请国外学者授课,选派优秀教师出国学习,选送优秀本科毕业生去国外学校攻读硕士学位。世界经济与贸易系是经济管理学院最年轻的一个系,目前共有11名教师,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4名。在全系教师中,有10人具有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平均年龄41 岁。为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世界经济与贸易系根据专业特点,加大教学实践力度,已经建立五个教学实习基地。针对专业特点,世界经济与贸易系对于主要专业课程选用国外教材,采用双语教学,能够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本专业最新知识,了解本专业前沿理论。在教学过程中,世界经济与贸易系的核心课程均采用多媒体教学,特别突出案例教学手段的运用。世界经济与贸易系有雄厚的科研力量,自成立以来已经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 20 多项研究课题,出版专著以及教材 20 部,发表论文 150 篇。2010年经济管理学院招生包括两大类专业:1、财经类专业经济学(基地班)本专业以创新性教育与研究型理念为统领,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研究与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前沿理论、研究方法规范化和国际化的理论经济学研究型人才或从事政策研究的应用型人才。主要课程:现代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资本论、计量经济学、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财政学、产业经济学、统计学、经济史等。经济学(数理经济学试验班)本专业按照“经济学+数学+外语+计算机”的4+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经济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加强经济学与数学、计算机科学的结合,构建创新型和应用型相结合的理论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模式,培养富有国际视野、研究方法规范化和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从事经济研究及经济预测与分析能力的经济学精英人才,以及在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等部门从事数据分析、规划、设计、建模、评估、控制和决策等方面进行经济预测分析的高级人才。主要课程:现代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数据分析与SPSS应用、数学规划、实分析、数学建模、数据库及其应用、经济学说史、金融学、财政学、经济史等。金融学本专业为国内外金融机构和企业培养具备现代金融学理论基础和业务处理能力,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金融专门人才。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概率论、应用统计学、会计学原理、经济法、金融学、国际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公司金融、证券投资分析、金融工程、金融风险管理等。金融学(金融工程)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金融经济理论、信息技术及金融工程方面知识,能够开发、设计、综合运用新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和手段,开展金融风险管理、投融资业务以及金融产品的定价研究等金融实务工作,能够在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等部门从事数据分析、规划、设计、建模、评估、控制和决策等工作的金融预测分析专门人才。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金融投资学、金融工程、公司金融、金融资产评估、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市场学、金融统计与分析、实证金融、期货理论与实务、金融数学等。国际经济与贸易本专业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功底,又具有开放经济下的全球视野和先进理念,了解前沿的贸易方式,能够适应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不断发展的需要,可以参与国际竞争和从事国际市场经营的专门人才。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商务、国际投资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财政学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财政、税收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熟悉我国财政税收工作的政策法规,具有调查研究、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财政税收管理的能力,可在财政、税务等单位从事财务管理和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主要课程:财政学、财务管理、会计学、货币银行学、税收原理、政府预算与管理、中国税法、审计学、统计学、经济法、政治经济学、专业英语等。2、管理类专业管理类专业包括工商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其中工商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实行大类招生。工商管理本专业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掌握管理学基础理论、营销管理原理及方法技能的,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解决营销管理问题能力的,能在工商企业从事市场营销研究、策划、管理,在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主要课程:管理学、市场营销原理、消费者行为学、渠道管理、推销学、公司战略、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概率论、应用统计学、会计学原理、经济法、管理运筹学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专业培养掌握现代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从事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维护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组织战略与行为学、数据结构、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等。旅游管理本专业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中、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运筹学、市场营销及策划、经济法、旅游学原理、饭店管理及实务、旅行社管理及实务、旅游景区管理及实务、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文化学、旅游心理学、导游学、公关与礼仪等。会计学本专业培养具备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工作,以及从事会计学教学、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应用数学、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学、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计算机会计应用、税法、税收会计与纳税筹划、金融学、企业并购、经济法等。

  • 索引序列
  • 西北大学期刊管理中心官网
  • 西北大学期刊管理中心
  • 西北大学期刊管理中心电话
  • 西北大学期刊管理中心待遇
  • 西北大学期刊管理中心主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