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汉江大学学报投稿邮箱格式

汉江大学学报投稿邮箱格式

发布时间:

汉江大学学报投稿邮箱格式

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在学报编委会的具体指导下,经过全体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10年来,学报的质量不断提高,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根据2010年10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提供的“中国知网”《江汉大学学报》发行与传播统计报告,2009年社会科学版、人文科学版的机构用户总计分别为4015和2696个(其中:中国大陆地区分别为3723和2411个,海外分别为292和285个),分布国家(地区)分别为19和21个;个人读者分布在22和21个国家(地区)。其高端用户中国内外知名大学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台湾中央大学、澳门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及墨尔本大学等。随着学报传播范围的越来越广,学报的质量不断提高,在各级各类评刊活动中屡屡获奖(见表1)。表1 2002-2010年《江汉大学学报》所获奖项 时 间 获奖学报 奖 项 组织单位 2002年 人文科学版、社会科学版 全国优秀社科学报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 2003年 人文科学版 优秀期刊 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研究会 2003年 自然科学版 先进集体 湖北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 2004年 人文科学版、社会科学版 第五届“湖北省优秀期刊奖”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2006年 人文科学版、社会科学版 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 2007年 人文科学版、社会科学版 第六届“湖北省优秀期刊奖”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2007年 人文科学版、社会科学版 全国地方高校十佳学报 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研究会 2007年 自然科学版 第六届湖北省优秀地方高校学报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湖北省期刊协会 2008年 人文科学版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专家推荐期刊 中国社科院 2008年 自然科学版 先进集体 湖北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 2009年 自然科学版 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 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 2010年 人文科学版、社会科学版 第七届“湖北省优秀期刊奖”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2010年 人文科学版、社会科学版 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 2010年 自然科学版 第七届“湖北省优秀期刊奖”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近年来,《江汉大学学报》围绕重点学科做文章,向重点课题倾斜,向基金项目倾斜,向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倾斜,向中青年学术骨干倾斜,突出了学校的学科特点和学科优势,增强了学报的学科前沿性和学术水平,也形成了本刊的学术特色,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历年《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转载统计中,《江汉大学学报》一直保持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排序的中上游水平(见表2),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也逐年提高(见表3)。表2 历年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被转载篇目排序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江汉大学学报 43 43 34 30 41 35 数据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检索报告》(2004-2009)表3 《江汉大学学报》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情况   总被引频次 影响因子 2004年 2006年 2008年 2010年 2004年 2006年 2008年 2010年 人文科学版 102 115 209 787 097 098 195 327 社会科学版 42 39 198 596 050 089 467 470 自然科学版 61 116 205 408 097 142 233 333 数据来源: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 近10年来,先后开设了6个特色栏目,搭建了学术研究领域的高品质成果展示平台,促进了学术交流、碰撞和互动,进而也扩大学报的社会影响力(见表4、表5)。例如:2004年创办的“现当代诗学研究”栏目一直持续良性运行,每期一个专题,每年都刊发一定数量的高质量专题论文。先后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等转载60多篇。2008年因该栏的“研究特色和独到的研究领域是使用者的关注点”,人文科学版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推荐期刊”。2010年,该栏目被载入《共和国期刊60年》,该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期刊图像资料著作。表4   《江汉大学学报》特色栏目建设概况 栏目名称 开栏时间 主持人 专栏期数 发文量 环境哲学与生态美学研究 2003年 张 皓 20 45 家族企业研究 2003年 甘德安 3 6 领域语言研究 2004年 李宇明、周建民 30 65 现当代诗学研究 2004年 张桃洲、刘洁岷 42 170 武汉学研究 2005年 涂文学、邓正兵 16 45 社区研究 2007年 徐 勇、李金红 7 18 文化管理与文化创新研究 2010年 傅才武、王咏梅 3 10 注:截止2011年6月表5 《江汉大学学报》特色栏目所获奖项           时 间 栏目 奖 项 组织单位 2006年 现当代诗学研究 全国社科学报百种优秀栏目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 2007年 环境哲学与生态美学研究 全国地方高校学报优秀栏目 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研究会 2007年 领域语言研究 全国地方高校学报优秀栏目 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研究会 2010年 现当代诗学研究 全国社科学报特色栏目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 2010年 现当代诗学研究 全国地方高校学报名栏 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研究会 2010年 武汉学研究 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 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研究会 2012年 现当代诗学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第二批名栏 国家教育部社科司

江汉大学专科直属江汉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可享有江大本科生同样的教育资源,但学校并不在本部,而是分别在武昌和汉口的老校区 具体情况可以上 江汉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吧 看看

[英]Jianghan University 历史的文脉绵延了半个多世纪,改革的春风为学校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生机。今天的江汉大学像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镶嵌在长江之滨、三角湖畔。湖,凝集智慧;江,孕育文明。学校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取得了累累硕果,被社会誉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颗新星”。学校现有一个主校区和汉口、武昌两个分校区,总占地面积9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45万平方米。学校设有商学院、政法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学院、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现代艺术学院和卫生技术学院等16个学院。现开设有45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法、文、史、教育、理、工、农、医、管理等10个学科门类。全校现有专任教师1044人,其中正、副教授453人,全日制在校生15640人。学校拥有教学仪器设备15640余台(套),总值近亿元,图书馆藏书6万册,电子资源9万种(件)。学校设有发展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等20个科研机构,承担大批科研项目(课题),不少项目(课题)成果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省部级奖励。学校坚持对外开放,注重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英、法、德、日、加、韩等国的高校和教育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坚持立足武汉、面向省内外,努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发展研究生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江汉大学正以昂扬的姿态,朝着建设高水平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目标阔步迈进。

已发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投稿邮箱格式

这种 职业大学学报 最多最多 就是 最普通 的省级期刊。

A 强度的高低 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用水水泥的强度成正比 , 在配合比相同的条件下 ,所用的水泥标号越高 ,制成的混凝土强度 越高 水泥细度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也很大 随着细度增加 ,水 化速率增大 ,就导致较高的强度增长率 ,但应避免细磨粉的含量 混凝土是目前世界上用途最广 , 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 它在 建筑工程 , 公路工程 , 桥梁和隧道工程 , 水利及特种结构工程的建 设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任何混凝土结构物主要都是 用于承受荷载或抵抗各种作用力的 ,强度是混凝土最重要的力学 性能 因此 ,通常用强度来评定和控制混凝土的质量以及评价各 种因素影响程度的指标 本文就影响水泥混凝土强度的因素及 预防措施作详细分析 2 水灰比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从混凝土强度表达式也看出 , C/ W 即灰水比也与混凝土强 度成正比 , 即水灰比越小 , 混凝土强度越高 ; 水灰比越大 , 混凝土 强度越低 充分密实的混凝土在任何水灰比程度下的毛细管孔 隙率由水灰比所确定 水灰比和混凝土的振捣密实程度 ,两者都 对混凝土体积有影响 , 当混凝土混合料能被充分捣实时 , 混凝土 的强度随水灰比的降低而提高 在水泥标号相同的情况下 ,水灰 1 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 1 混凝土原材料对其强度的影响 水泥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1 水泥是混凝土中的活性成分 ,其强度大小直接影响着混凝土 限承载力 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对钢 — 混凝土组合梁进行 研究 王聚厚等通过对钢 — 混凝土组合梁的试验研究 ,建立了按 塑性方法计算该梁极限抗弯承载力和钢筋纵向抗剪承载力的公 式 聂建国 ,袁彦生等 [ 6 ] 从理论上校核了用来确定钢 — 混凝土组 合梁极限抗弯强度的塑性理论 , 并通过试验研究 , 建立了截面屈 服曲率和极限曲率及等效塑性铰长度计算公式 我国对预应力组合梁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主要对预应力组 合梁的短期性能 , 负弯矩受力性能方面进行了研究 清华大学的周天然 ( 2000 年 ) 对 8 根钢 — 混凝土空心叠合板 组合梁进行了试验研究 ,其中 2 根非预应力组合梁 ,2 根现浇混凝 土翼缘组合梁 ,4 根预应力钢 — 混凝土空心叠合板组合梁 讨论 了预应力钢 — 混凝土空心叠合板组合梁的受力性能和破坏特征 , 对其承载力和刚度进行了理论分析 ,提出了可供设计参考的计算 公式 湖北工学院的谢俊 ( 2000 年 ) 进行了预制预应力拼合翼缘部 分剪力连接钢 — 混凝土组合梁静力及疲劳试验 ,讨论和对比分析 了静力及疲劳荷载下负弯矩区弯曲形裂纹的分布及其扩展规律 , Appl ication and study on the prestressed conposite beam HUANG Yan2chun IU Ping L Abstract : The bearing behaviors , advantages and application situation of prestressed conposite beam are And t he study situation of opment of t he modern prestressed technology in t he composits structure and it can be applied Key words : prestressed conposite beam , bearing behaviors , application and study 收稿日期 :2008209218 prestressed conposite beam is intensively Indicates t he prestressed steel2concrete composite beam is t he application and furt her devel2 作者简介 : 狄进祥 (19712 ) ,男 ,工程师 ,江苏溧阳市建设局 ,江苏 溧阳 213300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 All rights 王全福 (19722 ) ,男 ,工程师 ,苏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 ,江苏 苏州 215003 苏雪峰 (19772 ) ,男 ,助理工程师 ,江苏如皋勘测设计院 ,江苏 如皋 226500 部分剪力连接钢混凝土组合梁抗剪栓钉的静力 , 疲劳特性 , 端部 滑移特征 , 变形特征等主要力学性能 ; 建立或改进了部分剪力连 接钢混凝土组合梁截面弹性极限抗弯分析 , 疲劳荷载下裂缝宽度 计算 , 静力条件下负弯区裂缝间距计算 , 疲劳荷载下挠度计算公 式 ; 讨论并验证了简单塑性理论用于部分剪力连接钢混凝土组合 梁正 , ( 含预应力) 弯矩区极限抗弯计算的适用性 负 参考文献 : [1 ] 刘虎祥 浅谈预弯组合梁 [J ] 山西建筑 ,2007 ,33 ( 2) : [2 ] Wulin li , P Albrecht , H S Strengt hing of Com2 posite Steel2Concrete Bridge [J ] S Engrg ,ASCE ,1992 ,121 ( 2) : [3 ] 吕志涛 ,舒赣平 北京西站主站房 45 m 跨预应力钢桁架的 设计和施工 [J ] 建筑技术 ,1997 ,28 ( 3) : [ 4 ] Szilard , R Design of Prestressed Composite Steel Structures [J ] Struct D ,ASCE ,1959 ,85 ( 9) : [5 ] H Behavior of Prestressed Composite Steel Beams [J ] Struct D ,ASCE ,1963 ,89 ( 3) : [6 ] 聂建国 ,袁彦生 钢 — 混凝土组合梁的截面性能分析 [J ] 郑 州工学院学报 ,1993 ,14 ( 1) : ·100 · 第 35 卷 第 1 期 山 2 0 0 9 年1 月 西 建 筑 比越小 ,与骨料粘结力越大 ,混凝土强度越高 粗骨料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3 强度和弹性模量高的粗骨料可以制成质量好的混凝土 但 过强 , 过硬的粗骨料不但没有必要 ,相反 ,还可能当混凝土因温度 或湿度等原因发生体积变化时 , 使水泥石受到较大的应力而开 裂 骨料颗粒的粒形 , 粒径 , 表面结构和矿物成分 ,往往影响混凝 土过渡区的特性 , 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试验表明 , 增加骨料 粒径对高强混凝土起反作用 , 低强度混凝土在一定水灰比时 , 骨 料粒径似乎无大的影响 粗集料的级配对混凝土强度影响很大 , 因而一定要控制和选择好粗集料级配 匀一致 ,以表面泛浆为宜 ,间距要均匀 ,浇筑完毕后 ,表面要压实 , 压平以防表面裂缝 振捣时要防止钢筋移位 , 确保钢筋位置正 确 ,防止浇筑过程中跑模 , 跑浆和坍塌 3 拆模质量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拆模 ,持荷要按有关规定进行 混凝土强 度不足时 ,过早拆除支撑模板 , 过早荷载作用或超堆荷载会使混 凝土梁 , 板产生裂缝 ,导致强度降低 模板拆除后 ,不应受外力作 用的破坏 ,结构表面不应受到破坏 ; 冬季混凝土要注意拆模后被 冻坏 如果需要混凝土提前拆模受力 ,需要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 或加入早强剂 ,提高硬化过程温度以提早达到拆模条件 4 细骨料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细骨料品种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程度比粗骨料小 ,所以混凝 土公式内没有反映砂种柔效 ,但砂的质量对混凝土质量也有一定 的影响 由于施工现场砂石质量变化相对较大 ,因此现场施工人 员必须保证砂石的质量要求 ,并根据现场砂含水率及时调整水灰 比 ,以保证混凝土配合比 ,不能把试验配比与施工配比混为一谈 4 混凝土养护质量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混凝土成型后应在一定的养护条件 ( 温度和湿度 ) 下进行养 护 ,才能使混凝土硬化后达到预定的强度及其他性能 周围环境 的温度对水泥水化作用的进行有显著影响 , 温度升高 , 水化速度 加快 ,混凝土强度的发展也快 GB 5020422002 混凝土结构工程 施工及验收规范中规定 ,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 12 h 以内应对混 凝土加以覆盖并保湿养护 ; 混凝土强度达到 2 N/ mm2 前 ,不得 在其上踩踏或安装模板及支架 2 混凝土工艺对其强度的影响 1 使用活性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粉煤灰 , 矿渣等掺合料对混凝土强度有较大作用 , 特别对于 大体积混凝土 ,能够降低水化热 ,减少混凝土内部微裂缝的产生 , 提高后期强度 掺合料中的硅质成分受到混凝土水化产生的碱 激发进一步反应 ,并维持长久时间的强度增长 2 提高混凝土强度的措施 1 材料控制 1) 材料的性能控制 根据前文的分析可以知道 ,高性能的原 2 使用特殊功效的外加剂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最常用的混凝土外加剂为减水剂 ,减水剂对混凝土强度至关 重要 ,由于拌制混凝土需要一定的流动性才能施工 , 传统混凝土 中总的加水量是水泥水化所需水分的两倍以上 ,水化多余的水分 从混凝土内部迁移出来 , 形成了大量的孔隙 , 致使混凝土强度降 低 ,减水剂的作用是保证混凝土混合料在流动性及和易性的基础 上降低混凝土拌合用水量 ,降低水灰比 ,从而提高混凝土强度 3 其他特殊工艺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把纸浆废液当外加剂利用于混凝土工程中 ,既能改善混凝土 的性能 ,又为环保作出贡献 [ 4 ] 纸浆废液在混凝土拌合物中定向 吸附于颗粒表面 ,使颗粒带电 , 利用颗粒间相互排斥使水泥颗粒 分散 ,从而释放水泥絮状体所包裹的水 ,达到减水的目的 ,或使水 泥浆的粘度下降 ,流动性提高 有文献提出一种提高混凝土强度的新方法 ,该方法是在给水 管的外壁上设定钕铁硼磁极 , 使水在该磁场内垂直发割磁力线 , 然后用上述强磁场处理水按常规方法搅拌混凝土 该方法可提 高混凝土强度 6 %~10 % ,且成本低 ,使用方便 [ 5 ] 材料可以使得混凝土强度大幅提高 结合经济和安全的原则 ,选 用尽可能好的原材料提高混凝土强度 2) 材料的质量控制 进场材料的好坏对混凝土的质量有直 接影响 ,因此把好原材料进场质量关就显得尤为重要 除收料人 员外 , 项目技术 , 质量人员必须参与材料验收 , 原材料进场时 , 材 料合格证必须同时送达 所有质量把关人员必须从材料外观上 对材料质量进行判断 ,不合格材料绝不容许进场 外观质量鉴定 通过后 ,由技术人员在监理监督下取样送检 在材料投入使用 前 ,必须得到复试报告 ,合格材料方可使用 2 工艺控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新工艺被用于提高混 凝土的强度 各种新型的外加剂和掺合料也被不断使用 因此 , 设计和施工单位可以结合经济预算 ,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的采用 较为先进的工艺 ,以提高混凝土强度 3 施工控制 3 混凝土施工技术对其强度的影响 模板工程质量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1 如果模板及支架在施工中出现问题 ,将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 强度 因此 ,对模板的检查除了要根据图纸对轴线 , 平面布置 , 断 面尺寸及标高进行检查外 ,还要检查其牢固性 , 稳定性 , 严密性是 否合乎要求 混凝土浇筑质量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2 施工条件是确保混凝土结构均匀密实 , 硬化正常 , 达到设计 要求强度的基本条件 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把拌合物搅拌均匀 ,浇 筑后必须振捣密实 ,且经良好的养护才能使混凝土硬化后达到预 定的强度 采用机械搅拌比人工搅拌的拌合物更均匀 ,采用机械 捣鼓比人工捣鼓的混凝土更密实 ,而且机械捣鼓可适用于更低水 灰比的拌合物 , 获得更高的强度 同时 , 混凝土的振捣时间应均 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规范的施工管理是提高混凝土强度的重 要保障 根据实际情况 ,尽可能的采用较为先进的振捣技术和养 护工艺 , 力求最大程度发展混凝土的强度 另外混凝土浇筑 , 振 捣和养护是一个连续性工作 ,对混凝土质量的好坏同样是一个不 可忽略的因素 从施工角度 , 应对操作者进行技术教育和交底 , 以提高操作者业务能力 , 从施工角度加强监督力度 , 将责任落实 到人 ,这样就不难解决因操作不当而引起混凝土出现质量问题的 情况 3 结语 混凝土强度影响因素众多 ,本文根据理论分析和施工实践并 结合国内外工程经验 , 提出并总结了影响混凝土强度的三大因 素 : 混凝土的原材料 , 工艺及施工技术 较为全面的分析了这些 因素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并结合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如何提高 混凝土强度的方法 , 为水泥混凝土结构的设计 , 施工及试验分析 提供一些思路 ,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 All rights 第 第1期 山 035 卷 年 1 月 2 0 9 文章编号 :100926825 (2009) 0120101202 SHANXI ARCHITECTURE 西 建 No 筑 V 1 J ·101 · 断裂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裂纹发展过程分析仝瑞金 潘 洁 储著胜 摘 : 基于断裂力学的基本原理 ,从改变结构中裂纹受力状况入手 ,论述了各种状态的应力强度因子 ,对钢筋混凝土中 要 裂纹扩展状况及与混凝土应力强度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 ,达到显著效果 关键词 : 钢筋混凝土结构 ,断裂力学 ,裂纹 ,强度因子 中图分类号 : TU311 文献标识码 :A 弯拉强度时 ,混凝土开裂 [ 3 ] 虽然裂纹的平均间距有一定的规 律 ,但就每一条裂纹而言 , 具有随机性 假定加载进行一段时间 后 ,结构中的裂纹如图 1a) 所示 对于应力分布而言 ,在裂纹处存 在较大的突变 ; 由圣维南原理可知 , 在裂纹两侧不远的范围内受 力状态可以表示为如图 1b) 所示 从整个土木工程领域来看 ,钢筋混凝土结构占有相当大的比 重 ,据统计有 80 % ;但其存在一定的缺陷 ,尤其是裂缝 , 严重影响 了结构的耐久性 ,因而 , 基于断裂力学原理寻求延缓和阻止裂缝 发展 , 提高钢筋混凝土耐久性的有效方法 1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纹分析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自重和外荷载的作用下 ,首先在承受弯矩 较大的截面开裂 开裂后仍能继续承受荷载 ,是由于混凝土开裂 后 ,开裂截面的应力重分布 ,钢筋的应力突增 ,裂纹在钢筋的维系 下才得以保持稳定 ,钢筋有阻止裂纹发展的作用 根据叠加原理[ 1 ,2 ] ,裂纹的受力状态可以分解为受力状态 A 和 B 的叠加 ,其中 A 状态为仅考虑混凝土 ,B 状态为仅考虑钢筋 对于裂纹的不同发展阶段 ,B 状态中代替钢筋集中力的大小 和作用点均有改变 ,计算时应考虑其改变 ; 然后 ,得到 B 状态的应 力强度因子和弯矩作用下 A 状态的应力强度因子相叠加 ,就可以 定量地得出张开型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 ,即 : ( 1) KI = KA + KB I I 2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裂纹附近的受力状态 以钢筋混凝土适筋梁为例 ,对其裂纹所处的实际状态进行分 析 假定结构在四点加载方式下破坏 ,绘出其弯矩图和纯弯梁段 弹性应力分布图 纯弯梁段承受的弯矩最大 , 基于断裂力学分 析 ,混凝土结构的裂纹扩展时应从纯弯梁段的裂纹开始 ; 而且钢 筋混凝土结构中的边裂纹在受力时最容易扩展 ,因此分析起点应 是纯弯梁段的边裂纹 基于断裂力学分析的前提是结构中出现 宏观裂纹 随着荷载的增大 ,当梁底面混凝土的应力达到其极限 [1 ] 郭志明 浅谈影响普通混凝土强度的因素及对策 [J ] 江汉 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04 ,17 ( 2) : [2 ] 张智泉 建筑工程中影响混凝土强度因素和质量控制 [J ] 江西建材 ,2007 ( 2) : 收稿日期 :2008208204 由于钢筋的存在 , 在荷载的作用下 , 钢筋承受拉应力 从裂 纹的扩展角度看 ,钢筋可简化为作用在裂纹附近的集中力 , 其作 用是阻止裂纹扩展 , 且其大小和作用点随着裂纹的扩展逐渐变 化 ,也就是说 ,钢筋的作用可用 B 状态来表示 3 裂纹应力强度因子的求解在一定的外荷载下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裂纹一旦扩展就必 然越过钢筋 [ 3 ] 当裂纹越过钢筋时 ,裂纹附近的受力状态可分解 为如图 2 所示的两种状态的叠加 1 状态下的应力强度因子 A 2008

已查,省级。投初级、助理级别的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既使别人有付费账号,很少有人会愿意帮你的,下载资料也要现金,根RMB一样等值,一篇文章论页数从1元到3元每篇不等,因为里面的资料都很珍贵的,一般网站都没有,我建意您注册一个账号,可以直接用手机话费冲,像你这10多篇资料可能要20元以内吧!我以前下载了100多块钱的资资都是用手机,或网银充的现金!真的里面的资料很不错的,为了节约时间,还不如自已弄!一般人不会肯帮的 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找我!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投稿邮箱格式

余维初1,2,3 苏长明1 鄢捷年2(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102249;长江大学,荆州434023)摘要 高温高压岩心动态损害评价系统是石油勘探开发中评价储层损害深度与程度的新的评价实验方法与实验仪器,它可以测量岩心受入井流体损害前各分段的原始渗透率值,然后不需取出岩心,就可以直接在模拟储层温度、压力及流速条件下,用泥浆泵驱替高压液体罐中的入井流体,在岩心端面进行动态剪切损害。损害过程完成后,也不需取出岩心,而是通过换向阀门改变流体的流动方向,再由平流泵驱替液体,测量储层岩心受损害后各段的渗透率值。通过对比岩心各分段的渗透率变化情况,即可确定岩心受入井流体损害的深度和程度,从而优选出满足保护油气层需要的钻井液与完井液。目前“评价系统”及配套智能化软件已在多个油田企业投入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关键词 岩心 储层保护 动态损害 评价系统 钻井液与完井液A New Method Used to Evaluate Formation Damage Caused by Drilling & Completion Fluids——Investigation of the HTHP Core Dynamic Damage Evaluation Testing SystemYU Wei-chu1,2,3,SU Chang-ming1,YAN Jie-nian2(Exploration & Production Research lnstitute,SlNOPEC,Beijing100083;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102249;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434023)Abstract The HTHP Core Dynamic Damage Evaluation Testing System is newly developed a new method and apparatus used for evaluation of the extent of formation damage caused by drilling and completion fluids 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It can be used to measure the original permeability of each section of the core sample before contamination by the drilling or completion Then,the core does not need to be taken out and the process of dynamic damage can be directly conducted by flushing with the drilling or completion fluid using mud pump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simulated formation temperature,pressure and flow After the damaged process is completed,the core is still kept in the holder and the permeability of each section of the core sample after damage can be measured by altering the flow direction with the reversal valve and flushing a fluid(cleaning water or kerosene)by the constant flow-rate By comparing the permeability data that occur at each section of the core sample,the damage level and invasion depth can be determined,and the drilling and completion fluids tha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formation protection can be Currently,the new evaluation method,the testing system and associated software for formation damage induced by drilling fluid and completion fluids were applied in several oilfields widely,and favorable results have been Keywords core formation protection dynamic damage testing system drilling and completion fluids随着世界石油生产的不断扩大与发展,油层伤害与保护的问题日益为各国石油工程师们所关注。油层伤害一旦产生,其补救措施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因此,国外早在20世纪40~50年代就开始了油层伤害与保护的室内试验研究。我国也在20世纪70~80年代开始着手研究油层伤害问题,并建立了相应的储层损害评价实验方法及相关仪器。然而随着油气田勘探与开发逐步转向深层,原有的储层损害评价方法已不能适应。因此,要想在油气层保护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能够适应更深的地层勘探开发的储层损害评价新方法和与之相配套的评价手段,既可以测量岩心各段的原始和损害后渗透率,又能模拟储层温度、压力及泥浆上返速度等条件对岩心进行动态损害评价的新方法、新仪器。本文主要介绍了该“评价系统”的设计思路、设计原理、技术性能指标、实验参数计算方法及其应用情况。1 “评价系统” 的设计思路和工作原理1 设计思路(1)该“评价系统”首先要能够测量岩心各段的原始渗透率(Koi)和受损害后渗透率(Kdi)。根据本项目组的专利技术渗透率梯度仪(专利号:1)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思路,由达西定理公式便可很方便地计算出岩心各段损害前后的渗透率参数。(2)根据本项目组专利技术新型智能高温高压岩心动态失水仪(专利号:ZL7)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思路,在模拟地层温度、压力、井眼环空泥浆上返速率的条件下对岩心某个端面进行动态剪切污染损害实验。(3)根据本项目组专利技术高温高压岩心动态损害评价实验仪(专利号:1,ZL8)在渗透率测量完成后,不需取出岩心,而是在模拟地层温度、压力、井眼环空泥浆返速的条件下对岩心进行动态污染实验。在对岩心进行动态损害时,利用相关阀门,关闭岩心多段渗透率的测量机构,采用特制泥浆泵,在模拟地层温度、压力和井眼环空泥浆上返速度的条件下,对岩心的某个端面进行动态剪切污染,动态污染采用端面循环剪切式结构。实现一次装入岩心就可以在模拟地层温度、压力、井眼环空泥浆返速的条件下对岩心进行动态污染,以及污染前后岩心多项渗透率参数测试的评价实验研究。(4)在多段渗透率测试过程中“评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了本项目组的专利技术高压精密平流泵(专利号:ZL1)首次实现恒流、恒压以及无脉动微量液体的输送技术。(5)“评价系统”的核心部分使用了本项目组的专利技术岩心夹持器(专利号:ZL4)首次采用金属骨架硫化技术、“O”型密封圈技术以及橡胶的自封原理,打破了老型产品的挤压式密封结构,顺利地实现了沿岩心轴向建立多测点技术。该“评价系统”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将岩心损害前后各段渗透率变化测试和对岩心端面的动态污染损害机构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顺利地实现了设计目的。2 仪器的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为了实现在同一台仪器上完成岩心的多段渗透率测试和模拟井下条件对岩心的动态损害,从而准确高效地评价钻井液保护油气层的效果,根据钻井工艺要求和上述设计思路,把高温高压岩心动态损害评价系统设计成如图1所示的工艺流程,它主要由精密平流泵、泥浆泵、液体罐、端面动循环并带多个测压点的岩心夹持器、流量计、电子天平、气源、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环压泵、回压控制器、加热系统、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等部分组成。图1 高温高压岩心动态损害评价系统流程1—气源;2—高压减压阀;3—高压液体罐;4—泥浆泵;5—流量计;6—电子天平;7—回压控制器;8—环压泵;9—端面循环的多测点岩心夹持器;10—阀门;11—压力传感器;12—精密平流泵;13—排污阀;14—数据采集器;15—数据处理系统(计算机、打印机);16—加热体其主要工作原理是:当关闭泥浆泵及相关阀门时,由精密平流泵驱替可进行岩心损害前后渗透率的测试;而当打开泥浆泵、流体管路及相关阀门时,可对液体罐中的钻井液或完井液在实际储层条件下进行循环,从而实现对储层岩心端面进行动态损害模拟。软件界面如图2右上角所示。“评价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钻井过程的动态损害仿真系统和多段渗透率测试系统。在动态损害仿真系统中(如图2左边部分),氮气瓶给泥浆罐加压,泥浆循环泵控制流量,使钻井液以一定的压力和流量从泥浆罐里泵出,通过岩心夹持器与岩心的端面接触,对岩心端面进行高温高压动态损害评价实验,最后流回泥浆罐,形成密闭循环。在压力作用下,泥浆中的液体经过岩心而滤失,其动态失水经过管线流到电子天平称重,就可以测量出岩心的动失水速率等多项实验参数。在渗透率测试部分(如图2右边部分),精密平流泵驱动实验液体进入岩心,经过岩心流至电子天平。另外,多个压力传感器实时采集岩心各测压点的压力值,根据达西定理进而可以算出岩心损害前后各分段的渗透率参数。图2 高温高压岩心动态损害评价系统软件界面3 数据采集与控制原理1 硬件设计的总体思路该“评价系统”控制部分硬件设计应具备以下主要功能:①温度控制,模拟井下高温工况;②流量控制,能够根据流量设定值准确地控制磁力泵的排量,从而控制岩心端面钻井液的流速,以模拟钻井作业过程中实际泥浆环空返速;③围压监测,岩心夹持器围压通过步进电机控制,仪器能够根据设定值自动控制并监测压力,实时显示在人机交互界面上;④仪器工作压力监测,泥浆循环的工作压力由气源调节给定,同时受泥浆温度的影响,软件仪器自动检测压力参数;⑤动滤失量计量,钻井液对岩心的损害是否已经完成,主要是看动滤失速率,当损害已充分时,动滤失速率曲线上升趋于平衡,不再变化或变化微小,说明钻井液对岩心的动态损害实验已经完成,这个过程一般需要150min,滤纸的动静滤失速率道理也是一样。2 软件部分该“评价系统”控制软件的人机交互、数据处理等功能由PC机完成,借助PC机强大的绘图、数据处理功能为用户提供一个实时性好、稳定性强、界面直观、使用方便的操作管理平台。用户可通过计算机软件非常清晰地掌握整个仪器运行的情况,可方便、及时地对实验过程中的各项参数进行调整,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为研究人员提供友好、便捷的人机交互全中文界面及数据处理环境,同时实现数据的存储,实验曲线的绘制,数据报表的输出和历史数据的查询等功能,其中包括流体通过岩心的孔隙体积倍数,岩心各段的渗透率、渗透率损害率、渗透率恢复率、钻井液与完井液通过岩心时的动滤失速率等实验参数,并且由计算机直接打印出实验数据报表,“评价系统”控制软件的人机交互主界面见图2所示。4 主要技术指标该“评价系统”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如下:(1)钻井液与完井液污染压力:0~10MPa,测量岩心渗透率流动压力最大可达60MPa;(2)工作温度:室温~150℃(最大可达230℃);(3)岩心端面流体线速度:0~8m/s;(4)实验岩心规格:人造或天然储层岩心,其尺寸为φ25×25-90;(5)测压精度:±2‰;(6)钻井液用量:2~3L;(7)渗透率测量范围:(1~5000)×10-3μm2;(8)电源:220V,50Hz(要求使用稳压电源)。与其他油气层损害评价实验装置相比,该“评价系统”无论在工作压力和工作温度方面,还是在岩心的渗透率测量范围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不难看出,它适用于各种渗透性储层,以及出现异常高压或异常低压的储层,还适用于在井底温度超过150℃的深井中应用。2 实验参数及计算方法1 V返的计算在钻井过程中,钻杆和钻铤处的环空返速可用下式进行计算: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式中:Q为钻井现场泥浆泵排量(L/s);D1,R分别为钻头直径和半径(in);D2,r分别为钻杆或钻铤的直径和半径(in); 为泥浆在环空处的上返速度(m/s)。岩心端面处剪切速率的大小通过使用变频器调节泥浆泵的转速来实现,选择合理排量的泥浆泵就可以任意模拟钻井现场泥浆泵的排量。在钻井过程中,根据泥浆环空水力学计算结果,当钻杆或钻铤处环形空间泥浆的上返速度 推荐值为5~6m/s时,才能形成平板型层流,从而满足钻井工艺的要求[4]。2 岩心动滤失速率的计算根据钻井液动滤失方程,钻井液或完井液通过岩心时的动滤失速率可使用下式计算: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式中:fd为动滤失速率(mL/cm2·min);Δθ为Δt时间内的动滤失量(mL);Δt为渗滤时间(s);A为岩心端面渗滤面积(cm2)。3 动态污染损害前后岩心各段渗透率的计算在一定压差的作用下,流体可在多孔介质中发生渗流。一般情况下,其流动规律可用达西定律来描述。因此,在动态污染前后,岩心各段渗透率参数的计算可通过应用达西定律公式来实现。由于是多点测试,可以将达西定律公式写成: 。3 实施效果该项目技术产品已在江汉、江苏、大庆、大港、吉林、中原、南方勘探公司、克拉玛依、塔里木等各油田单位推广了五十多台套,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使用效果良好,它可以测量出岩心沿长度方向的非均质性,并能判断同一岩心在受钻井、完井液损害前后各段渗透率和损害深度程度,也可评价各种增产措施的效果,优选钻井、完井液体系配方、优化增产措施,达到保护油气层的目的,并认识了油气层特性,提高了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效率。上述各油田通过该“评价系统”筛选出的优质钻井、完井液,起到了保护油气层的效果,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油气井产量,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成果的推广应用为保护油气层技术研究和油气田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全新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方法,还使得其在理论和实验技术上获得了重大突破,其实验研究结果对油气田勘探与开发方案的科学决策、油气田的发现、提高油气井产量、延长油田的开发周期以及保护油气层领域的科学研究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该评价新方法以及相关技术产品使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填补了我国在相关实验技术领域装备制造上的空白,具有同类技术的国际先进水平。参考文献[1]李淑廉等JHDS-高温高压动失水仪的研制江汉石油学院学报[J],1988,10(1):32~[2]余维初,李淑廉等渗透率梯度测试仪的研制石油钻采工艺[J],1995,17(5):82~[3]樊世忠《油气层保护与评价》[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4]Bourgoyne A T,et ,Applied Drilling ESPE Textbook,[5]岩石物性渗数测试装置CN2188205Y全文[6]一种岩心物性能自动检测装置CN2342371Y,[7]Joseph Shen J S,Brea,Calif Automated Steady State Relative Permeability Measurement System US4773254M9~[8]Appartus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relative permeability and capillary pressure of porous US5297420,3~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被北京大学编写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评为核心期刊(_htm),而且该刊还曾经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过(_htm),但在最新的CSCD收录期刊表中已经不再被收录。因此,你如果要以此篇论文申请学位,就必须到研究生学院去咨询,该刊是否是学校承认的核心期刊。因为不同的学校认定的核心期刊标准不同。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邮箱格式

学校建设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640人,兼职教师17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20余人,博士、硕士220余人,“双师型”教师286人。 聘有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00余名知名学者、博导为客座教授;聘请有7名外籍专家常年在校任教。 学校建有集摄录编为一体的电化教学中心,同时装备有7个多功能大教室,供开展电化教学使用,对全校师范生开设了电化教学课程,课时分布为理论课54学时,实践课20学时。学校在2000年又自己设计规划建成了内部传输速度为1000兆的以太网,并联入了中国教育科研网,拥有8个C类地址,现有数千台计算机联网,可以满足全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需要。学校积极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人文社科领域特别是以武当文化、汉水文化为主的地方文化研究中有较大优势和特色。学校科研工作与南水北调水源地水质保护、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十堰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战略相结合,研究成果丰硕,在推介武当文化、车城十堰、丹江水资源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2010年以来,公开发表论文2170篇,其中被SCI、EI、CPCI收录76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02部,研究成果获省、市政府奖励69项,获国家、省、市(厅)级立项教科研课题109项,省科技厅重大科技成果鉴定4项,授权专利10项;创刊于1980年底的《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已出版发行150多期,先后被评为“全国高职高专学报核心期刊”、“全国高职高专十佳学报”、“湖北省优秀期刊”。获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研成果三等奖4项,十堰市科研成果奖72项。现有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汉水文化研究基地),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十堰市科技创新团队(珍稀药用植物繁育创新团队)等研究机构。

学报刊物论文的参考文献一般是针对文中所引用的书目而言的,也就是说你在文中引用了某本书中的某句话,然后在参考文献中把这句话的出处标示出来,比如你引了《聊斋志异》原文中的一句话,在参考文献可以这样标出——[1]蒲松龄 聊斋志异[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必要的话在后面还要标出页数,这些你看看学报上的论文就了解了,学报上的论文格式都很规范的。关于聊斋志异的讽刺艺术的论文不是很多,而且都是发在很普通的报刊上,影响力有限。我倒是在袁世硕先生的《蒲松龄评传》中看到过相关论述。马振方先生的《聊斋志异艺术论》中也有论及。你参考文献中可以引用这些书,还有《蒲松龄研究集刊》也可以引用。这些你都可以去查阅,希望会帮助到你。祝你学业顺利!

你这个范围太广了···社会的文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继续推进,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这种以社会转型形式出现的空前社会变革,一方面给我国的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鲜明特征,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其中深层次的矛盾逐步显现,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日益增多。例如,从社会学视角来看,未富先老问题、社会财富分配和社会风险分配的双重压力问题等许多古典现代性问题和当代现代性问题,集中出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不得不同时加以应对;而在发达国家,这两种问题是先后出现的,因而有较为充裕的时间从容处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长期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社会体制和政策不完善、社会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愈益明显。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和公共服务体系能力不强,也日益成为我们不能不面对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有效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得更为顺利和健康。 解决突出问题的需要 历史经验表明,仅有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总量增加,并不能自然实现社会和谐。一些拉美国家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失去的十年”的教训,佐证了这一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存在种种不平衡因素、不协调现象。例如,就业压力沉重;城乡、区域、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尤为脆弱;很多地方教育水平不高,医疗卫生体制落后,上学难、上学贵和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依然存在;文化事业发展滞后;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等等。如果我们只顾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发展,不仅会加重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而且经济发展最终也将难以为继。 我们追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发展,是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关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举措,就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而提出的,必将指导我们不断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不断取得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成就。应当强调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从未经历过的伟大事业,对这一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平衡因素、不协调现象,我们既要有常态感,有一种从事这样的伟大事业不可能不遇到矛盾和困惑的平和心态;又要有紧迫感,抓紧研究解决如何把社会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控制在最小范围。 转变政府职能的xu要 把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作为重点,也是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的一个强大动力。要真正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就必须建设服务型政府,逐步理顺政府、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正是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部署。这是因为,各级政府拥有人民赋予的权力,掌握着大量公共资源,处于经济社会管理者的特殊地位,在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中承担着主要责任。反过来说,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又会推动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强化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为了推动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与建设服务型政府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决定》明确提出,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差距大。必须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向社会各种困难群体倾斜,保障这些群众的基本公共需求。这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也是各级政府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往往更多地是从行使权力的角度来看待施政问题,存在着重权力轻责任、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能够强化政府提供服务和履行责任的意识,推动政府从“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转变,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从偏重行政控制向科学化的公共治理转变。性别和谐与和谐社会建设 作者:曲鹏, 期刊 党政干部学刊JOURNAL FOR PARTY AND ADMINISTRATIVE CADRES 2007年 第04期 - 论性别平等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On the Significance of Gender Equality in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作者:金梅,李晓燕, 期刊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YUNYANG TEACHERS COLLEGE 2007年 第04期 - 基于性别平等的和谐家庭论 Harmonious Family Based on Gender Equality 作者:付红梅,朱尧耿, 期刊 伦理学研究STUDIES IN ETHICS 2008年 第01期 - 论性别平等与和谐发展机制的构建 On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 Equalit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system 作者:唐娅辉, 期刊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JOURNAL OF WOMEN'S ACADEMY AT SHANDONG 2008年 第02期 - 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性别平等"研究 On the Gender Equal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作者:徐莉,张荣余, 期刊-核心期刊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2008年 第11期 - 性别平等主题与和谐文化建设 作者:刘卓红,王夏冰, 期刊-核心期刊 广东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 2008年 第04期 - 性别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Gender Harmon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作者:陈耀, 期刊-核心期刊 妇女研究论丛COLLECTION OF WOMEN'S STUDIES 2005年 第02期 - 性别和谐是和谐社会之基 作者:揭光红, 期刊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HUBEI ADULT EDUCATION INSTITUTE JOURNAL 2006年 第03期 - 和谐社会视野下性别平等的实现路径 Vision of the Harmonious Community Gender Equality to Achieve Trails 作者:黄艳娥, 期刊-核心期刊 湖南社会科学HUNAN SOCIAL SCIENCES 2006年 第03期 - 性别和谐与社会和谐 作者:周丽丽, 期刊-核心期刊 贵州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IN GUIZHOU 2007年 第10期 -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性别关系的思考 作者:吴爱芳,戴真真, 期刊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LESHAN MUNICIPAL COMMITTEE OF CPC 2007年 第06期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邮箱格式

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在学报编委会的具体指导下,经过全体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10年来,学报的质量不断提高,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根据2010年10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提供的“中国知网”《江汉大学学报》发行与传播统计报告,2009年社会科学版、人文科学版的机构用户总计分别为4015和2696个(其中:中国大陆地区分别为3723和2411个,海外分别为292和285个),分布国家(地区)分别为19和21个;个人读者分布在22和21个国家(地区)。其高端用户中国内外知名大学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台湾中央大学、澳门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及墨尔本大学等。随着学报传播范围的越来越广,学报的质量不断提高,在各级各类评刊活动中屡屡获奖(见表1)。表1 2002-2010年《江汉大学学报》所获奖项 时 间 获奖学报 奖 项 组织单位 2002年 人文科学版、社会科学版 全国优秀社科学报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 2003年 人文科学版 优秀期刊 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研究会 2003年 自然科学版 先进集体 湖北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 2004年 人文科学版、社会科学版 第五届“湖北省优秀期刊奖”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2006年 人文科学版、社会科学版 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 2007年 人文科学版、社会科学版 第六届“湖北省优秀期刊奖”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2007年 人文科学版、社会科学版 全国地方高校十佳学报 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研究会 2007年 自然科学版 第六届湖北省优秀地方高校学报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湖北省期刊协会 2008年 人文科学版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专家推荐期刊 中国社科院 2008年 自然科学版 先进集体 湖北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 2009年 自然科学版 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 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 2010年 人文科学版、社会科学版 第七届“湖北省优秀期刊奖”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2010年 人文科学版、社会科学版 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 2010年 自然科学版 第七届“湖北省优秀期刊奖”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近年来,《江汉大学学报》围绕重点学科做文章,向重点课题倾斜,向基金项目倾斜,向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倾斜,向中青年学术骨干倾斜,突出了学校的学科特点和学科优势,增强了学报的学科前沿性和学术水平,也形成了本刊的学术特色,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历年《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转载统计中,《江汉大学学报》一直保持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排序的中上游水平(见表2),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也逐年提高(见表3)。表2 历年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被转载篇目排序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江汉大学学报 43 43 34 30 41 35 数据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检索报告》(2004-2009)表3 《江汉大学学报》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情况   总被引频次 影响因子 2004年 2006年 2008年 2010年 2004年 2006年 2008年 2010年 人文科学版 102 115 209 787 097 098 195 327 社会科学版 42 39 198 596 050 089 467 470 自然科学版 61 116 205 408 097 142 233 333 数据来源: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 近10年来,先后开设了6个特色栏目,搭建了学术研究领域的高品质成果展示平台,促进了学术交流、碰撞和互动,进而也扩大学报的社会影响力(见表4、表5)。例如:2004年创办的“现当代诗学研究”栏目一直持续良性运行,每期一个专题,每年都刊发一定数量的高质量专题论文。先后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等转载60多篇。2008年因该栏的“研究特色和独到的研究领域是使用者的关注点”,人文科学版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推荐期刊”。2010年,该栏目被载入《共和国期刊60年》,该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期刊图像资料著作。表4   《江汉大学学报》特色栏目建设概况 栏目名称 开栏时间 主持人 专栏期数 发文量 环境哲学与生态美学研究 2003年 张 皓 20 45 家族企业研究 2003年 甘德安 3 6 领域语言研究 2004年 李宇明、周建民 30 65 现当代诗学研究 2004年 张桃洲、刘洁岷 42 170 武汉学研究 2005年 涂文学、邓正兵 16 45 社区研究 2007年 徐 勇、李金红 7 18 文化管理与文化创新研究 2010年 傅才武、王咏梅 3 10 注:截止2011年6月表5 《江汉大学学报》特色栏目所获奖项           时 间 栏目 奖 项 组织单位 2006年 现当代诗学研究 全国社科学报百种优秀栏目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 2007年 环境哲学与生态美学研究 全国地方高校学报优秀栏目 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研究会 2007年 领域语言研究 全国地方高校学报优秀栏目 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研究会 2010年 现当代诗学研究 全国社科学报特色栏目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 2010年 现当代诗学研究 全国地方高校学报名栏 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研究会 2010年 武汉学研究 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 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研究会 2012年 现当代诗学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第二批名栏 国家教育部社科司

朋友你好,直接向你要投稿的媒体编辑部电子邮箱投稿就行了。如果你的文章写的好的话,很快就会被采用的。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文萃》《半月谈》《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转业军官》《中国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报刊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英才大道。历史沿革:1912年,黄兴、宋教仁等在武汉筹建江汉大学。1914年1月,江汉大学被强行解散。1978年,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后,江汉大学复校。1980年,武汉大学(汉口分校)、华中工学院(汉口分院)、湖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汉口分院、武汉工学院(汉口分院)合并组建原江汉大学。1982年,武汉师范学院(汉口分院),武汉市财贸干部学校并入原江汉大学。1999年,原江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校、武汉教育学院、武汉职工医学院组建为新的江汉大学。2000年,武汉卫生学校并入江汉大学。2003年,武汉市第二师范学校并入江汉大学。2009年3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湖北省化学研究院整体并入江汉大学。江汉大学是经中国教育部批准,由原江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校、武汉职工医学院、武汉教育学院等高校合并组建的一所公立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实行湖北省、武汉市共建,以武汉市为主的办学体制,是省、市重点建设大学。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总占地面积为2114亩,校舍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有专任教师1066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591人。全日制在校生18000余人。

  • 索引序列
  • 汉江大学学报投稿邮箱格式
  •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投稿邮箱格式
  •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投稿邮箱格式
  •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投稿邮箱格式
  •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邮箱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