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公路学报期刊官网

中国公路学报期刊官网

发布时间:

中国公路学报期刊官网

《中国公路学报》(ISSN 1001-7372)是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收录的期刊,也就是常说的EI期刊。题主问的JA期刊,其中JA指的是Journal Artical,也就是期刊文章的意思。与之相对应的是CA,Conference Artical,也就是会议期刊的意思。而《中国公路学报》是美国EI检索期刊,因此也是国际期刊,而且是JA,不是CA。

土木工程,rccse中文oa核心期刊

还可以,如果你们单位没有特别要求是普刊省级国家级、还是核心刊的话,这个期刊就很适合你发表,当然还有其他的期刊可以选择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第1名《中国公路学报》(双月刊)系中国公路学会主办的公路交通行业最权威的学术性刊物,自1988年创刊以来,一直走在公路交通科技发展的最前沿。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公路学报》已成为公路交通领域的名牌期刊,优秀的科技论文都投给了《中国公路学报》,大大提高了《中国公路学报》的社会效益。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提供的数据,2001年,《中国公路学报》总被引频次为146,影响因子为294,他引总引比为84%;2002年,《中国公路学报》总被引频次为199,影响因子为298,他引总引比为83%;2003年,《中国公路学报》总被引频次为280,影响因子为298;2004年,《中国公路学报》总被引频次为636,影响因子为539;2005年,《中国公路学报》总被引频次为1094,影响因子为308;2010年度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的1988种学术期刊综合排名,根据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的综合评价,《中国公路学报》综合排名为第2位;2004-2012年8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中国公路学报》综合排名分别为第1位,居于公路交通运输类核心期刊的最前列。 《中国公路学报》的征稿简则、稿件编排规范、学报动态、交通行业信息等均在中国公路网上发布,使作者、读者与编辑部之间的交流更加及时,在学术期刊传播方式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现已成为公路交通行业知名的门户网站。《中国公路学报》由1988年创刊时的正文页码88页增至1996年的128页,接着实现了由1996年的小16开本统栏排版到2000年的大16开本双栏排版的转变,2006年《中国公路学报》又实现了由季刊到双月刊的跨越。2013年起,页码由原160页增加至192页。《中国公路学报》(大16开本)读者对象为:公路交通界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经济管理人员及大专院校的师生。每期定价00元,全年共00元。

中国公路学报官网

土木工程,rccse中文oa核心期刊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第1名《中国公路学报》(双月刊)系中国公路学会主办的公路交通行业最权威的学术性刊物,自1988年创刊以来,一直走在公路交通科技发展的最前沿。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公路学报》已成为公路交通领域的名牌期刊,优秀的科技论文都投给了《中国公路学报》,大大提高了《中国公路学报》的社会效益。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提供的数据,2001年,《中国公路学报》总被引频次为146,影响因子为294,他引总引比为84%;2002年,《中国公路学报》总被引频次为199,影响因子为298,他引总引比为83%;2003年,《中国公路学报》总被引频次为280,影响因子为298;2004年,《中国公路学报》总被引频次为636,影响因子为539;2005年,《中国公路学报》总被引频次为1094,影响因子为308;2010年度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的1988种学术期刊综合排名,根据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的综合评价,《中国公路学报》综合排名为第2位;2004-2012年8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中国公路学报》综合排名分别为第1位,居于公路交通运输类核心期刊的最前列。 《中国公路学报》的征稿简则、稿件编排规范、学报动态、交通行业信息等均在中国公路网上发布,使作者、读者与编辑部之间的交流更加及时,在学术期刊传播方式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现已成为公路交通行业知名的门户网站。《中国公路学报》由1988年创刊时的正文页码88页增至1996年的128页,接着实现了由1996年的小16开本统栏排版到2000年的大16开本双栏排版的转变,2006年《中国公路学报》又实现了由季刊到双月刊的跨越。2013年起,页码由原160页增加至192页。《中国公路学报》(大16开本)读者对象为:公路交通界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经济管理人员及大专院校的师生。每期定价00元,全年共00元。

《中国公路学报》(ISSN 1001-7372)是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收录的期刊,也就是常说的EI期刊。题主问的JA期刊,其中JA指的是Journal Artical,也就是期刊文章的意思。与之相对应的是CA,Conference Artical,也就是会议期刊的意思。而《中国公路学报》是美国EI检索期刊,因此也是国际期刊,而且是JA,不是CA。

(1)2001年,《中国公路学报》入选“中国期刊方阵”,成为国家重点建设期刊。(2)2004-2012年8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2011年度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的1988种学术期刊综合排名,根据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的综合评价,《中国公路学报》综合排名分别为第1位是中国公路交通领域惟一获此殊荣的学术期刊。《中国公路学报》入选2011年度排名前300名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3)在1999年科技期刊评比中,被评为“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4)2000年荣获《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5)在2001年陕西省科学技术期刊审读评比中,被评为2001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类优秀期刊。

中国公路学报专刊官网

1/12【题 名】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分析及防护【作 者】张洪亮【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14)-88-88,1082/12【题 名】高等级沥青路面早期病害的防护措施【作 者】李小亮【刊 名】科学之友2007(06B)-60-613/12【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原因及防护措施【作 者】赵晶宇【刊 名】山西建筑2007,33(17)-304-3054/12【题 名】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横向裂缝的防护【作 者】陈洁[1] 刘友红[2]【刊 名】山西建筑2007,33(14)-328-3295/12【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及防护【作 者】李丽 满玉【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7,30(2)-39-406/12【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及防护浅析【作 者】齐太金【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6(7)-85-877/12【题 名】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防护【作 者】王永【刊 名】山西建筑2006,32(11)-331-3328/12【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的早期破损及防护【作 者】张百永 向俊 朱小刚【刊 名】安徽建筑2006,13(1)-98-999/12【题 名】沥青路面破坏及防护【作 者】彭素良【刊 名】山西建筑2006,32(2)-301-30210/12【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及防护浅析【作 者】吕权【刊 名】甘肃科技纵横2005,34(6)-139-14011/12【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及防护浅析【作 者】尹美波 李秋蓓【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4,27(7)-20-2112/12【题 名】沥青路面裂缝类病害的防护措施研究【作 者】张建宁 梁力 张峰春【刊 名】东北公路2003,26(4)-25-261/100【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作 者】马小伟[1] 吕端然[2]【刊 名】科学之友2007(08B)-53-542/100【题 名】高等级沥青路面雨水侵蚀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边卫东【刊 名】公路与汽运2007(4)-66-673/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分析【作 者】霍清阁【刊 名】交通世界2007(07S)-101-1024/100【题 名】某一级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原因分析【作 者】杭永山 俞小靖 刘军【刊 名】交通与运输2007,23(B07)-86-885/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成因分析及防治技术【作 者】马月红[1] 吴齐正[2]【刊 名】浙江交通科技2007(2)-40-426/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浅探【作 者】侯继先 徐永丰【刊 名】民营科技2007(7)-169-1697/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分析【作 者】何铁元[1] 张利先[2]【刊 名】民营科技2007(5)-98-988/100【题 名】浅谈水对沥青路面造成的破坏及预防【作 者】杨云森【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9X)-204-2049/100【题 名】浅谈水对沥青路面造成的破坏及预防【作 者】杜昌芬【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学术版2007(6)-18-18,2010/100【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罗凯军 刘朝伟【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20)-136-13611/100【题 名】浅谈水对沥青路面造成的破坏及预防【作 者】翁雯【刊 名】广东建材2007(7)-106-10712/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形式及预防措施【作 者】王刚平 安平【刊 名】西部探矿工程2007,19(8)-187-18813/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分析【作 者】于合家【刊 名】北方交通2007(6)-99-10014/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浅析【作 者】李常青【刊 名】科技咨询导报2007(19)-169-16915/100【题 名】如何防治沥青路面孔隙水破坏【作 者】单新荣 陈国华【刊 名】科技咨询导报2007(18)-53-5316/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初探【作 者】张瑞芳【刊 名】科学之友2007(06B)-69-7017/100【题 名】沥青路面裂缝破坏原因【作 者】郑义坤【刊 名】交通世界2007(05S)-66-6718/100【题 名】沥青路面水破坏原因分析与设计探讨【作 者】李建华【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7X)-201-20119/100【题 名】公路沥青路面主要破坏类型及施工质量控制要点【作 者】刘世忠 孟范清【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7X)-214-21420/100【题 名】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与防治【作 者】谢长林【刊 名】山西建筑2007,33(13)-285-28621/100【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崔爱民【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11)-99-9922/100【题 名】超载车辆对二级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原因的分析及对策【作 者】赵峰【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7(5)-199-20223/100【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作 者】徐飙【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7,30(3)-15-15,1724/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浅探【作 者】刘艳红 刘艳波【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7,30(3)-31-31,3325/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分析【作 者】李奇峰【刊 名】职业圈2007(03X)-159-15926/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分析与防治【作 者】田伟【刊 名】北方交通2007(4)-33-3627/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区及其预防性养护对策【作 者】王永红 饶红胜 邹强 刘涛【刊 名】交通世界2007(04S)-92-9328/100【题 名】高等级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杨书利【刊 名】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4)-102-10529/100【题 名】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防治【作 者】徐子玉【刊 名】安徽建筑2007,14(2)-85-8630/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分析及防治措施【作 者】何演[1] 李明[2] 王随原[3]【刊 名】公路交通技术2007(2)-52-5431/100【题 名】城市道路沥青路面过早破坏的原因分析【作 者】朱军【刊 名】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7(13)-63-6332/100【题 名】半刚性沥青路面水破坏机理与防治措施探讨【作 者】张彤[1] 魏晓荣[2]【刊 名】机场工程2007(1)-17-1933/100【题 名】车载作用下半刚性沥青路面破坏的数值分析【作 者】巩伟芳[1] 王晓伟[2]【刊 名】山西建筑2007,33(9)-285-28634/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浅探【作 者】张宇【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3X)-158-15835/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成因与对策【作 者】刘世亮【刊 名】科技咨询导报2007(2)-50-5136/100【题 名】水平力对含裂纹沥青路面面层破坏的影响分析【作 者】厉永举 宫亚峰 梁春雨【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7(1)-64-6637/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分析【作 者】陈志敏【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9S)-55-5538/100【题 名】沥青路面水破坏因素分析与防治措施【作 者】梁海涛【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6S)-77-7739/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浅析【作 者】李洪珍 相志华【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02X)-49-4940/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成因与对策【作 者】刘世亮【刊 名】科技资讯2006(34)-50-5141/100【题 名】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对策【作 者】刘波 赵扶民【刊 名】林业科技情报2006,38(4)-81-8242/100【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的破坏成因及预防【作 者】张惠彬【刊 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6)-15-16,2943/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作 者】潘常科【刊 名】科技资讯2006(30)-75-7644/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浅探【作 者】姜春龙[1] 于海生[2]【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11)-9-9,1145/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及其施工工艺的联系【作 者】黄振【刊 名】广东科技2006(11)-75-7746/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研究【作 者】高立伟【刊 名】河南科技2006(10)-74-7547/100【题 名】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防治【作 者】李辉 王玲 郑雅君【刊 名】建筑与预算2006(5)-46-4848/100【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龚新杰 李振川【刊 名】甘肃科技2006,22(9)-176-17749/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成因与控制措施【作 者】杨翠花【刊 名】公路交通技术2006(5)-59-6050/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分析【作 者】王兆顺【刊 名】科技资讯2006(26)-77-7751/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杨波【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2006(22)-42-42,4152/100【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预防措施【作 者】毋文彦【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8)-278-27953/100【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李云峰[1] 罗绍建[2]【刊 名】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25(B06)-60-61,9554/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分析【作 者】焦保国【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5)-283-28455/100【题 名】沥青路面破坏的成因及防治【作 者】安宁[1] 刘晓芳[2]【刊 名】北方交通2006(7)-40-4156/100【题 名】浅谈水对沥青路面造成的破坏及预防【作 者】薛松【刊 名】科技资讯2006(17)-28-2857/100【题 名】沥青路面入浸水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王新贵[1] 刘嫒嫒[2] 娄本涛[2]【刊 名】河南科技2006(7)-69-7058/100【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刘洋【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05X)-136-13759/100【题 名】沥青路面水破坏原因分析与设计探讨【作 者】刘艳峰 魏忠【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9)-5-5,760/100【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渗透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曹罡 高文波【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9)-16-1761/100【题 名】浅谈预防沥青路面破坏机理及建议措施【作 者】李金宇[1] 衣英俊[2]【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9)-59-5962/100【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防治【作 者】宫磊[1] 王颖[2]【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8)-63-6463/100【题 名】分析超载车辆对沥青路面破坏原因【作 者】李国辉[1] 申哲奎[2]【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6)-36-3664/100【题 名】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的原因与防治【作 者】盛阳【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5)-41-4265/100【题 名】浅谈水破坏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影响【作 者】黄宽【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6(7)-80-8266/100【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作 者】杨志刚【刊 名】山西建筑2006,32(14)-330-33167/100【题 名】浅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现象【作 者】范桥辉【刊 名】山西建筑2006,32(13)-324-32568/100【题 名】城市沥青路面早期结构破坏理论【作 者】连佳机[1] 杨孟余[2] 张晓东[1]【刊 名】中外公路2006,26(3)-115-11869/100【题 名】超载车辆对沥青路面破坏原因分析及对策【作 者】訾爱民【刊 名】交通科技2006(3)-58-6070/100【题 名】南方多雨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成因分析及对策【作 者】刘毅[1] 彭安平[2]【刊 名】湖南交通科技2006,32(2)-21-2471/100【题 名】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防护【作 者】王永【刊 名】山西建筑2006,32(11)-331-33272/100【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李光天 朱桂林【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29(2)-26-2773/100【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刘爱萍【刊 名】科技资讯2006(6)-53-5474/100【题 名】沥青路面水损害疲劳破坏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作 者】傅搏峰[1] 周志刚[2] 陈晓鸿[1] 吕贵宾[3]【刊 名】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27(1)-51-5875/100【题 名】沥青路面水破坏原因分析与设计探讨【作 者】范广宇[1] 时松[2]【刊 名】交通科技与经济2006(2)-78-7976/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王海涛【刊 名】交通世界2006(01A)-74-7577/100【题 名】沥青路面破坏及防护【作 者】彭素良【刊 名】山西建筑2006,32(2)-301-30278/100【题 名】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早期破坏机理及防治措施【作 者】孙文香 姜厚荣 李春雷【刊 名】交通科技2005(6)-9-1179/100【题 名】沥青路面水损害的破坏机理与防治措施【作 者】亓鹏程 阮宾【刊 名】中国交通建设监理2005(6)-68-7080/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浅探【作 者】林桂清【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5(12)-90-9281/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作 者】刘红娜【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22)-285-28682/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宋锦萍 杨哲颖【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5,28(11)-3-383/100【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李光天 朱桂林【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5,28(11)-38-3984/100【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作 者】苗秋丽 刘冶平【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5,28(10)-49-49,5185/100【题 名】浅析北方沥青路面早期破坏【作 者】赵国强 王洪益 郭伟【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5,28(9)-10-1086/100【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预防措施【作 者】张飞[1] 杨弃疾[2]【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5(9)-55-5787/100【题 名】湖区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其防治措施【作 者】汪向阳【刊 名】交通科技2005(4)-17-1988/100【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雷畅 杜斌【刊 名】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0)-122-12389/100【题 名】山区公路沥青路面基面层滑移破坏研究【作 者】苏凯[1] 武建民[2] 陈忠达[2] 戴经梁[2] 孙立军[1]【刊 名】中国公路学报2005,18(3)-22-2690/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防治探讨【作 者】赵培松【刊 名】甘肃科技纵横2005,34(3)-125-12691/100【题 名】杭州绕城高速公路北段沥青路面早期水破坏探究【作 者】吴为东【刊 名】浙江交通科技2005(2)-1-292/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浅探【作 者】贾乘鹤【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5(6)-90-9293/100【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发生水破坏的原因和防治措施【作 者】李细伟[1] 易林枫[2]【刊 名】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5,22(5)-32-3594/100【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的初步探讨【作 者】蒋合型【刊 名】交通世界2005(4)-70-7195/100【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作 者】王静【刊 名】交通科技与经济2005(5)-20-2196/100【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成因及防治措施【作 者】姚卓【刊 名】辽宁交通科技2005(3)-24-2697/100【题 名】温度差异破坏对沥青路面质量的影响【作 者】刘信功[1] 张健健[2]【刊 名】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5,18(2)-73-7498/100【题 名】自由水对高等级沥青路面破坏的成因及防治【作 者】李晋安【刊 名】山西建筑2005,31(6)-210-21199/100【题 名】沥青路面层间滑移破坏分析【作 者】苏凯[1] 武建民[2] 姚红云[1] 徐小坤[3]【刊 名】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24(3)-35-38,43100/100【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溥学峰【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2)-180-1811/53【题 名】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分析及防治措施【作 者】赵香华[1] 张福生[2]【刊 名】辽宁交通科技2005(1)-16-172/53【题 名】沥青路面辙槽破坏分析及车辙试验改进【作 者】谢俊伟【刊 名】城市道桥与防洪2004(6)-109-1123/53【题 名】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的原因及防治【作 者】汪晓青[1] 程东文[2]【刊 名】矿业快报2004,20(12)-38-404/53【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试验检测及加固处理【作 者】李爱国[1] 吴景海[2]【刊 名】天津市政工程2004,16(3)-1-45/53【题 名】软土地基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与对策【作 者】李爱国[1] 吴景海[2]【刊 名】天津建设科技2004,14(4)-43-456/53【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主要早期破坏的现象、原因和预防【作 者】沙庆林【刊 名】交通世界2004(U09)-17-187/53【题 名】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其防治措施【作 者】刘桂强【刊 名】城市道桥与防洪2004(3)-25-288/53【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浅探【作 者】韩立新【刊 名】山西建筑2004,30(7)-98-999/53【题 名】广东省沥青路面常见的早期破坏形式及措施建议【作 者】潘艳珠[1] 谭积青[2]【刊 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4)-16-1810/53【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作 者】王福君【刊 名】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12(3)-112-11411/53【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作 者】赵永成【刊 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22(3)-43-44,5212/53【题 名】沥青路面水破坏原因分析与设计探讨【作 者】张有安【刊 名】中国公路2004(20)-129-13013/53【题 名】防微杜渐——沥青路面水因破坏的综合治理【作 者】王祖东【刊 名】交通标准化2004(11)-95-9814/53【题 名】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破坏分析与路面结构优化【作 者】陈湘华【刊 名】广东公路勘察设计2004(3)-14-2215/53【题 名】沥青路面局部早期破坏分析【作 者】张红利 宋惠民【刊 名】公路交通技术2004(5)-49-50,7216/53【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王涝谦【刊 名】山西交通科技2004(A01)-19-2017/53【题 名】塘龙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处治【作 者】龙锦松【刊 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3)-8-1018/53【题 名】转运料车沥青路面离析破坏的克星【作 者】孙颖【刊 名】中国公路2004(17)-83-8419/53【题 名】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作 者】徐立国 徐立君【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7)-258-25820/53【题 名】浅析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防治【作 者】薛连旭 林江淮【刊 名】广东公路交通2004(2)-35-3721/53【题 名】沥青路面的水破坏及其防治【作 者】何玉波【刊 名】云南现代交通2004,1(2)-22-2422/53【题 名】沥青路面雨水侵渗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彭亚荣【刊 名】中国公路2004(10)-62-6323/53【题 名】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其防治措施【作 者】陈湘华【刊 名】广东公路勘察设计2004(1)-30-3724/53【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及预防措施探讨【作 者】赵保平【刊 名】山西交通科技2004(2)-37-3825/53【题 名】超载车辆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原因的分析及对策【作 者】王志萍【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4)-134-13426/53【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分析及防治措施【作 者】郭天龙【刊 名】云南现代交通2004,1(1)-33-3927/53【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浅析【作 者】刘军勤[1] 张玉花[2]【刊 名】山西交通科技2003(A02)-58-59,6328/53【题 名】轮胎在超载下对沥青路面的破坏与橡胶改性沥青【作 者】张安强 王炼石 林雅铃【刊 名】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03,32(4)-16-2029/53【题 名】沥青路面水损破坏分析【作 者】何慧斌 郭铜元 刘丽【刊 名】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3,24(6)-30-3330/53【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成因【作 者】丁玉录【刊 名】中国公路2003(22)-64-6531/53【题 名】城市沥青路面破坏的原因及其防治【作 者】徐洪润【刊 名】辽宁交通科技2003(6)-9-1232/53【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分析【作 者】李建才 韩丽馥【刊 名】辽宁交通科技2003(6)-17-1933/53【题 名】深圳城市道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研究【作 者】林少扬【刊 名】城市道桥与防洪2003(5)-19-2234/53【题 名】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的原因和解决措施【作 者】李延慧【刊 名】东北公路2003,26(2)-9-1135/53【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作 者】王淑平【刊 名】山西建筑2003,29(9)-126-12736/53【题 名】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现状及对策——中国公路学会七省市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调研报告【作 者】无【刊 名】中国公路.建设市场专刊2003(3)-33-3937/53【题 名】沥青路面水破坏的成因及防治【作 者】李鹏飞[1] 王伟霞[2] 王庆波[1]【刊 名】黑龙江交通科技2003,26(3)-1-238/53【题 名】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的成因及预防措施【作 者】刘淑红 刘振国 尹同江【刊 名】交通科技与经济2003(4)-11-1239/53【题 名】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及预防措施【作 者】黄丽平[1] 张建华[2]【刊 名】交通科技与经济2003(4)-15-1640/53【题 名】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主要破坏形式及产生原因【作 者】石东[1] 李小花[2]【刊 名】辽宁交通科技2002,25(3)-24-25,641/53【题 名】浅谈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的水破坏的防治措施【作 者】张勇【刊 名】辽宁交通科技2002,25(1)-2-342/53【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及防范的初步研究【作 者】于春双 杨明昌【刊 名】铁道建筑技术2002(4)-50-5243/53【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分析【作 者】姚毓君【刊 名】山西建筑2002,28(11)-118-11944/53【题 名】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水破坏现象及预防【作 者】李琳【刊 名】山西建筑2002,28(11)-122-12345/53【题 名】超载车辆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原因的分析及对策【作 者】林伍湖【刊 名】华东公路2002(2)-38-4046/53【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损坏早期破坏成因【作 者】杨瑞华 陈富坚 等【刊 名】桂林工学院学报2002,22(3)-256-25847/53【题 名】浅析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破坏原因【作 者】刘立新【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2(8)-155-15548/53【题 名】对寒冷地区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分析【作 者】侯旭 赫英【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2002(8)-184-18449/53【题 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破坏的成因及预防措施【作 者】洪秀敏【刊 名】中国公路2002(14)-76-7750/53【题 名】沥青路面抗滑表面早期破坏初探【作 者】董武斌 白茂【刊 名】公路交通技术2002(2)-35-3751/53【题 名】对沥青路面水损害早期破坏的认识【作 者】王端宜 邹桂莲 等【刊 名】东北公路2001,24(1)-23-2552/53【题 名】川藏公路改建工程米拉山至达孜段部分沥青路面破坏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作 者】张保兴【刊 名】西藏科技2001(1)-74-7553/53【题 名】沥青路面早期破坏原因初探【作 者】李建民[1] 白晓芸[2]【刊 名】西北公路2001(3)-10-12

·专著1、吴晓等我国大城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解析——面向农民工的实证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ISBN978-7-5641-2323-9,9万字)2、吴晓,魏羽力编城市规划社会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ISBN7-978-7-5641-1937-9,30万字,“城市规划原理丛书”出版规划教材)3、[英]维基·理查森新乡土建筑[M]吴晓,于雷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3月(ISBN7-112-06059-1,60万字)4、[英]彼得·绍拉帕耶现代建筑与数字化设计[M]吴晓,虞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ISBN7-112-08781-5,42万字)5、张彤,吴晓,陈宇等绿色北欧: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中英双语)[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ISBN978-7-5641-1387-2,6万字,“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教材)6、吴明伟,吴晓等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聚居形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ISBN7-5641-0035-4,24万字)7、[英]彼德·布伦德尔·琼斯现代建筑设计案例[M]魏羽力,吴晓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ISBN7-112-06926-2,40万字)8、阳建强,吴晓,孔令龙等编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优秀作业选(2002-2007)[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ISBN978-5641-1003-1,58万字)9、王建国,刘博敏,阳建强,吴晓等编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ISBN978-7-112-10621-9,62万字,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一五”规划教材,国内第一本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城市设计课程教学要求而编写的重要教材)·论文和书中章节1、吴晓城市公园系统小议[J]新建筑,1999(6),P2、吴晓规划开发中的“守法”和“执法”问题[J]城市规划, 2000(3)3、吴晓,吴明伟小商品市场的规划建设初探[J]新建筑,2000(4)4、吴晓,马红杰“边缘城市”的形成和形态初探[J]华中建筑,2000(4)5、吴晓城市中的“农村社区”——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与整合研究[J]城市规划,2001(12)6、吴晓,张靖公共住宅:香港和新加坡的政策性差异透视[J]城市规划,2002(3)7、吴晓,吴明伟物质性手段:作为我国流动人口聚居区一种整合思路的探析[J]城市规划汇刊, 2002(2)8、吴晓当前我国有形市场的发展方向浅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吴晓“边缘社区”探察——我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特征透析[J]城市规划,2003(7)10、吴晓再审新乡土建筑——读维基·理查森的《新乡土建筑》有感[J]新建筑,2003(6)11、吴晓,吴明伟国内外流动人口聚居区之比较[J]规划师,2003(12)12、吴明伟,吴晓,刘博敏,雒建利 打造城市喧嚣中的“后花苑”——上虞市曹娥老区改造及曹娥景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J] 城市规划,2004(1)13、吴晓“城中村”现状调查与整合[J]规划师,2004(5)14、吴晓,王承慧本科转型教学中的住区规划课程[J]规划师,2005(3)15、王承慧,吴晓,权亚玲,巢耀明东南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三年级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规划师,2005(4)16、吴晓南京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现状调查[J]建筑学报,2005(4)17、吴晓译一件未问世的作品:汉斯·夏隆的曼海姆国家剧院方案[J]建筑师,2005(5)18、吴晓,吴明伟,徐伟 基于车行体验的公路沿线景观建构研究——以同三高速公路射阳连接段的景观控制性规划为例[J]中国园林,2005(11)19、吴晓,魏羽力译北欧建筑师希古德·莱维伦茨述评——以圣彼得教堂设计为例[J]新建筑, 2006(6)20、吴晓译历史视野中的乡土建筑——一种充满质疑的建筑[J]建筑师,2006(6)21、吴晓,吴明伟,徐伟基于旅游功能策划的景区规划——以射阳岛区的总体规划为例城市规划,2007(10)22、吴晓,虞刚关于数字技术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再思考——读《现代建筑与数字化设计》一书有感[J]建筑学报,2007(5)23、吴晓,魏羽力关于城市设计与现有规划体系衔接的思考[J]规划师,2007(6)24、吴晓,顾震弘编译Bo01欧洲住宅展览会,马尔默,瑞典[J]世界建筑,2007(7)25、吴晓,顾震弘编译维基实验新区,赫尔辛基,芬兰世界建筑,2007(7)26、吴晓,顾震弘编译哈默比湖城, 斯德哥尔摩,瑞典世界建筑,2007(7)27、吴晓,施梁斯德哥尔摩的“地下艺术长廊”浅析——以地铁站点的艺术陈设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07(7)28、高源,杜嵘,吴晓东南大学-代尔夫特大学建筑联合教学成果介绍评析[J]华中建筑,2007(9)29、吴晓,阳建强瑞典高校建筑学科的教学体系探察——以皇家工学院(KTH)的建筑与环境学院为例[J]华中建筑,2007(12)30、吴晓,谢泉瑞典皇家工学院的校园演化与空间环境探析——以KTH的历史性主校区(Valhallavägen)为例[J]新建筑,2007(6)31、施梁,吴晓作为公共艺术形态的城市雕塑[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3)32、吴晓,吴明伟美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贫民窟整治初探[J]城市规划,2008(2)33、吴晓立足于求租群体的住房租赁市场探察——以南京为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34、吴晓,孙静欧洲“移动谷”的演化与建设初探——瑞典著名的Kista科技园区考察[J]新建筑,2008(3)35、孙静,谢泉,吴晓基于文化环境建构的校园雕塑建设研究——以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老校区为例[J]规划师,2008(6)36、吴晓,阳建强住区规划中的城市设计应用初探[J]城市规划,2008(7)37、高源,吴晓,杜嵘中荷联合教学的回顾与评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与荷兰代尔夫特大学建筑学院[J]新建筑,2008(5)38、王承慧,吴晓,巢耀明适应时代需求的住区规划“转型教学”模式研究[J]城市·环境·设计,2008(11)39、吴晓,吴珏,王慧等现代化浪潮中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变迁实考[J]规划师,2008(9)40、吴晓斯德哥尔摩战后新城的规划建设及其启示华中建筑,2008(9)41、吴晓北欧科学园区的规划与建设研究——以瑞典和芬兰的高科技园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 2008(10)42、吴晓,汪晓茜芬兰生态型居住区探察——以赫尔辛基的Viikki实验新区为例[J]建筑学报,2008(11)43、吴晓,吴明伟小商品市场的形成、发展与建设[J]城市规划,2009(2)44、吴晓北欧生态型城镇的规划建设及思考[J]城市规划,2009(7)45、吴晓,王湘君,高军军生态导向下环境评估方法在北欧城镇建设中的应用初探[J]建筑学报(学术论文专刊),2009(2)46、吴晓,高军军,孙世界基于GIS平台的城市色彩规划与引导初探[J]规划师,2009(7)47、魏羽力,吴晓从伽考农庄看雨果·赫林的有机建筑观[J]新建筑,2009(2)48、高军军,吴晓大城市中心区楼宇经济的实证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9(9)49、徐卞融,吴晓城市广场与城市交通的关联研究[J]华中建筑,2009(2)50、陈薇,王承慧,吴晓道路遗产与历史城市保护——以南京为例[J]建筑与文化,2009(5)51、吴晓,王承慧,王艳红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市一级)的总体思路探析[J]城市规划,2010(9)52、徐卞融,吴晓基于“居住-就业”视角的南京市流动人口职住空间分离量化[J]城市规划学刊,2010(5)53、徐卞融,吴晓基于“居住-就业”视角的南京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异研究[J]规划师,2010(7)54、魏羽力,吴晓斯普利特:从宫殿到城市[J]建筑师,2010(2)55、吴晓我国进城农民居住空间的微观探析及其对策研究——以南京市的租居型外来工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0(6)56、吴晓,王承慧公共住宅——作为我国进城农民一种安置手段的思索[J]新建筑,2010(3)57、徐华林,吴晓大城市商业中心空间形态演变的实证解析[J]新建筑,2010(2)58、吴晓,王松杰,方宇基于GIS数字平台的大尺度空间密度导控[J]建筑与文化,2010(10)59、吴晓,徐卞融,孙世界城市景观视野下雕塑建设的系统性导控初探[J]建筑与文化,2010(2)60、王松杰,吴晓城市中的雕塑[J]建筑与文化,2010(7)61、方宇,吴晓南京历史性校园空间格局的演变——以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老校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1(11)62、吴晓我的城市居所在哪里?——农民工居住空间的供给刍议[J]城市规划,2011(1)

中国公路期刊官网

中国交通部所属的中国公路杂志社成立于1994年11月,目前拥有《中国公路》半月刊、《中国交通信息产业》月刊、《交通决策参考》周刊、《中国交通建设监理》月刊、《中国高速公路》月刊5本杂志以及中国最大的公路专业网站——中国公路网,是中国交通行业最大的期刊集群。

刊名: 中国公路China Highway主办: 中国公路学会周期: 半月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6-3897CN: 11-3597/F邮发代号: 2-779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公路创刊时间:1994 参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B/T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和本刊多年以来形成的文稿编辑要求,按照文稿组成顺序,特制定本规范。一、文章标题文稿应具有中文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标题应简明、具体、确切,概括文章的要旨。二、 作者及其工作单位文稿应具有作者署名和作者工作单位。作者的署名放在文章标题的下方,居中排印;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应以逗号隔开;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并在其工作单位名称之前加与作者姓名序号相同的数字。作者工作单位直接排印在作者姓名之下,用圆括号括起。在标明作者工作单位时,应包括单位全称(不要使用简写形式)、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单位名称与省市名之间应以逗号分隔,各工作单位连排时,以分号隔开。作者单位所在地区应含省(区)和市两个要素,直辖市时为一个要素。国外作者应在作者署名前加方括号进行标识,港澳台作者应在作者署名前加圆括号进行标识。三、摘要文稿应具有中文摘要。摘要的撰写应体现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大要素,遵循客观性原则、准确性原则、简练性原则、规范性原则。中文摘要前加“摘要:”作为标识。四、关键词文稿应具有关键词。每篇文章可选3~8个关键词,多个关键词之间以分号分隔。中文关键词前加“关键词:”作为标识。五、中图分类号文稿应具有中图分类号。编辑在查找分类号时,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进行分类。一般标识1个分类号,多个主题的文章可标识2个或3个分类号;主分类号排在第一位,多个分类号之间应以分号分隔。分类号前应以“中图分类号:”作为标识。 2011年3月在中国交通报刊协会主办的“第一届全国交通运输好新闻评选”中,我刊《陇原交通铸造忠诚》(2010年7期)获通讯类二等奖;《国检延期是双刃剑》(2010年17期)获评论类一等奖;“非常热点”栏目获栏目类一等奖;“就事论政”栏目获栏目类三等奖 文章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加副标题,并译成英文。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写单位名称(一、二级单位)、所在城市(不是省会的城市前必须加省名)、邮编,不同单位的多位作者应以序号分别列出上述信息。提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应是一篇能客观反映文章核心观点和创新观点的表意明确、实在的小短文,切忌写成背景交代或“中心思想”,100-200字为宜。关键词:3-5个,以分号相隔,选择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的具有独立性的实在词。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一、(一)、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正文文字:一般不超过1万字,正文用小4号宋体,通栏排版。数字用法:执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公元纪年、年代、年、月、日、时刻、各种记数与计量等均采用阿拉伯数字;夏历、清代及其以前纪年、星期几、数字作为语素构成的定型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临近两数字并列连用的概略语等用汉字数字。图表:文中尽量少用图表,必须使用时,应简洁、明了,少占篇幅,图表均采用黑色线条,分别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应有简明表题(表上)、图题(图下),表中数据应注明资料来源。注释:注释主要包括释义性注释和引文注释,集中列于文末参考文献之前。释义性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引文注释包括各种不宜列入文后参考文献的引文和个别文后参考文献的节略形式,其序号为①②③……。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作者撰写论著时所引用的已公开发表的文献书目,是对引文作者、作品、出处、版本等情况的说明,文中用序号标出,详细引文情况按顺序排列文尾。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普通图书[M],会议论文[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汇编[G],档案[B],古籍[O],参考工具[K],其他未说明文献〔Z〕。格式与示例如下:(1)图书类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其他题名信息(任选)[文献类型标识]其他责任者(任选)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文章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建议外文刊名后加ISSN号),年,卷(期):起止页码(3)报纸文章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4)古籍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O]其他责任者(包括校、勘、注、批等)刊行年代(古历纪年)及刊物机构(版本)收藏机构(5)析出文献格式:[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6)电子文献格式: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7)文献重复引用标记:同一作者的同一文献被多次引用时,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只出现一次,其中不注页码;而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角标外著录引文页码。11.基金项目: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12.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学位,研究方向。来稿请注明作者电话、E-mail,收刊人及详细地址、邮编。14.其他:请勿一稿两发,并请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

中国公路学报官网网址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第1名《中国公路学报》(双月刊)系中国公路学会主办的公路交通行业最权威的学术性刊物,自1988年创刊以来,一直走在公路交通科技发展的最前沿。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公路学报》已成为公路交通领域的名牌期刊,优秀的科技论文都投给了《中国公路学报》,大大提高了《中国公路学报》的社会效益。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提供的数据,2001年,《中国公路学报》总被引频次为146,影响因子为294,他引总引比为84%;2002年,《中国公路学报》总被引频次为199,影响因子为298,他引总引比为83%;2003年,《中国公路学报》总被引频次为280,影响因子为298;2004年,《中国公路学报》总被引频次为636,影响因子为539;2005年,《中国公路学报》总被引频次为1094,影响因子为308;2010年度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的1988种学术期刊综合排名,根据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的综合评价,《中国公路学报》综合排名为第2位;2004-2012年8次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中国公路学报》综合排名分别为第1位,居于公路交通运输类核心期刊的最前列。 《中国公路学报》的征稿简则、稿件编排规范、学报动态、交通行业信息等均在中国公路网上发布,使作者、读者与编辑部之间的交流更加及时,在学术期刊传播方式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现已成为公路交通行业知名的门户网站。《中国公路学报》由1988年创刊时的正文页码88页增至1996年的128页,接着实现了由1996年的小16开本统栏排版到2000年的大16开本双栏排版的转变,2006年《中国公路学报》又实现了由季刊到双月刊的跨越。2013年起,页码由原160页增加至192页。《中国公路学报》(大16开本)读者对象为:公路交通界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经济管理人员及大专院校的师生。每期定价00元,全年共00元。

你好,经查证《中国公路学报》ISSN:1001-7372 CN:61-1313/U 属于北大核心,南大核心和EI期刊,是一本质量较高的杂志,不过你投稿的难度也大,祝你好运。

主要介绍了高速公路项目与成本有关的特点、影响成本的因索以及项目成本管理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速公路项目成本动态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成本动态管理方法是关键所在。第三部分主要是从理论上探讨项目成  本动态管理的具体方法和相关管理措施。重点介绍了三项成本控制方法:作业成本法、挣得值法和价值工程法。第四部分主要是对沿海高速公路黄骅段某项目进行实例分析,描述了结合计算机技  术,综合运用作业成本法和挣得值法实  现成本动态管理的过程,验证了成本动态管理的效果,并剖析了该项目中限制成本动态管理方法应用的诸多因素。第五部分是结论:一是在高速公路项目成本管理中,成本动态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实行高速公路项目成本动态管理,关键在于采取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三是实行高速公路项目成本动态管理,需要完善项目管理制度,保障成本管理的责权利相统一和提升管理队伍素质;四  是高速公路项目成本动态管理,需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成本控制效率和易用性。本文创新之处主要有三点:一是深入分析了影响高速公路项目成本动态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二是针对国内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指出了成本动态管理的关键,完善了成本动态管理措施;三是全程剖析了大型民营企业实行高速公路项目成  本动态管理的过程。本文的主要特点是,注意结合财务成本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最新理论和先进技术成果,紧密结实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 索引序列
  • 中国公路学报期刊官网
  • 中国公路学报官网
  • 中国公路学报专刊官网
  • 中国公路期刊官网
  • 中国公路学报官网网址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