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历史教学问题期刊的思考与实践

历史教学问题期刊的思考与实践

发布时间:

历史教学问题期刊的思考与实践

喜忧自知 热切企盼——新年向读者诉心声 任鹏杰;张艳云;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思考——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系聂幼犁教授访谈录 聂幼犁 王德民 聂幼犁;王德民;困学苦旅 李惠军;试论罗斯福应对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经验 冯一下;新课程理念下高三纸笔测试的四个变化——发展性课堂评价的实践探索之四 吴磊;历史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初探 梁爰如;特色鲜明 风格各异——民国四部历史教科书简评 何成刚;陈亚东;美国南北战争之经过、影响教学实录 郭蕾;《美国南北战争之经过、影响》一课的几点感触 陈其;重剑无锋 大巧不工——唐云波《文艺复兴》教学案例管窥 王涛;精彩而难忘的印度之行 龙欣欣;在变化中求发展 在变化中去完善——2007年版《历史1(必修)》内容设置的变化 李卿;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三种问法——基于三维目标视野的分析 张汉林;岳麓版必修Ⅲ《文化发展的历程》第1课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刘庆亮;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补充之我见——以岳麓版教材为例 洪玉荣;古代政治文明 李松江;近代政治文明 饶超英;现代政治文明 陈向群;古代中国经济 陈伟国;近代中国经济 郑卫红;陈伟国;现代中国经济 郑卫红;近代世界经济 刘洪才;赵后海;苗影;现代世界经济 孙永庆;记一节美国历史老师上的公开课 李庆;

历史教育是以历史教学为依托的。无论我们主张的是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思想教育,还是人格教育、公民教育,若是架空了教学论的研究,其效果必然不佳。 然而,传统的教学研究比较单一,所解决的问题多集中于对教学技能的阐释。j大凡接受过师范院校正规训练出来的教师,则习惯上把教学研究等同于教科书的教法和课堂教学技能研究。近些年来,借课程改革的东风,这些观点和习惯有较大改观,我们开始采用“教学论”的思路,提高教学研究水平,以图解决深层次的教学问题,这是非常令人欣喜的事。 一 众所周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历史教学界取得了很大成绩。用赵恒烈教授的话说,是大约10年就上一个大台阶。从教学研究的角度看,第一个台阶即恢复和重新厘定“中学历史教材教法”的时期,第二个台阶即创新并活跃“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的时期,k第三个台阶即出台“大历史教育观”和初步创建“中学历史教育学”体系的时期。毫无疑问,这三次进步都把教学研究放在了首位,只是各自的研究层次不同而已。 “教材教法”,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教科书的教法。“教学法”意在研究“教”与“学”双边的教学活动。“学科教育学”则欲把教学上升到教育的高度。事实上,“学科教学法”和“学科教育学”都已经触及了“教学论”的问题。不过,严格意义上的“学科教学法”的研究范围,应是学科教学的一般法则,它是“消费”教学理论的学科——使之适应教学的操作需要。但是,90年代以后,我们则把它的研究“位格”拔高,该是自己本分内要做的事反而没有做好,使得“教学法”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相互游离,这是令人遗憾的地方。“学科教育学”好像一开始就不理直气壮。它就应该以研究学科教育理论为己任,倒要把自己打扮成无所不能的样子,结果给人的感觉是,它既不“理论”也不“实用”。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其一,研究队伍势单力薄。所谓学术水平的提高,多是依赖个体自身的努力,且研究领域单一,学术视野有限,致使学术进步的轨迹不是“双边”的,更不是多边的。所以“教材教法”“教学法”“教育学”相互重合的现象不可避免。l其二,长期以来的师范培养模式和教学研究方式,导致大专院校的研究者和广大的一线教师,十分缺乏对理论的亲近感和透析能力。教学研究无异于“教科书分析”和“备课”的代名词,教学过程、教学方式等教学“论”,都是围绕着封闭的课堂教学进行的。其三,教育理论界仍存在较大分歧。尤其是现在,众多的、互为歧义的概念到处都是,不同派别的理论大相径庭,这使本来就缺乏理论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历史学科教学界更为茫然。 但是,我们还是打出了“历史教学论”的牌子,这个“论”字如果不是旧日的“教学法”,m那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翻阅了近5年来出版的所有历史教学著作,“教学论”的大致范围,包括教学方式与方法、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科书处理方法、教学资源建设、学业评价与考试、教师专业化等方面,内容是比较广泛的。但是,除了个别几本书外,不少著作只存名目而极少理论,骨子里仍然在表述教学法的东西。 教学论“论”什么,怎样“论”,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论”教学的目的是要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我看,这个“论”,首先是有关教学理论的“论”。所以要抓深层次问题,要有充实的上位理论做支撑。引申说,我们讨论的不是研究者的视角在不在“实际”问题上,而是要明确在怎样的“实际”问题的上。为了“实际”,仍去走“怎样教教科书”的老路,更新教学方式也好,创新教学模式也罢,其活动本身都会失去意义。我们当然不赞成这样的研究立场。然而,如果要讲有理论的“论”,就需做到两点:理论依据的“源”与“流”是什么?选择理论依据的理由是什么?n其次是有关操作原理的“论”。教学既是艺术,也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看其掌握教学技术的能力。过去,我们看这种能力较为单一,关注的只是教学技巧。现在,教学技术不仅贯彻于教学的全过程,而且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技术含量已经占据了教学研究的主要位置。比如,教学分析方法、分组学习的组织方式、行动策略研究、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方法、信息技术的使用等与教学有效性有关的技术。更重要的还有由教学技术生成的教师运用策略和作为教学领导者等诸多的专业技能。专业化的教学技术是成熟教学艺术的基础,即将教学进至到自然育化的程度。 总之,如今我们对“历史教学论”的建设,还仅是涉猎而已,完整的学科教学论体系还有待完善,教学论研究的范围还有待拓展,教学论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此次课程改革让我们获得的最大机遇,就是将课程论与教学论整合。谈课程问题即讲教学问题,反过来亦是。因此,更方便我们深刻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对教学目标(行为功能与取向)、组织(行为模式与结构)、过程(行为实施与设计)、方法(行为内容与法则)、评价(行为工具与效能),这些最基本的教学论问题,势必要从课程意识、开发、实施的有效性方面思考,o以求教学能够真正作用于每位学生的发展。一句话,我们欲求的教学论理应具有理论指导的功能和意义。

历史教学问题期刊的思考与实践心得

我觉得历史比较适合男老师教,反正我小学到初中到高中都是男老师,他们对历史有着更深层的理解,所以能把课讲的生动而有气势,不像一些高中女教师纯粹为了进度和考试而死命让学生背和默,对那些不爱学习和记忆的人来说是福音,而在热爱历史的人眼中就是亵渎,抹杀了我们发表见解,抒发感想的空间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该严肃而认真地看待历史这门科,如果纯粹的应付学科检测而死记硬背那就跟政治差不多了,为什么选文科的时候还要把它放在政治前面呢 好了,说了一大通,我觉得如果一个人热爱历史,根本不用怕历史考试,闭着眼也能过关,把这当作你的爱好,生活的积累和老师的点播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使我们进步,成熟,历史的跨度最终将会影响你思考的深度,作为炎黄子孙都要担负复兴国家的历史重任!

呵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难忘九一八教学反思1、适时创设情境教学服务是本课的一大特点和亮点。在课堂教学中注意适时运用情境,把学生自然地带入历史场景,使其情感受到感染,思维能从当时的场景出发进行问题思考。由于本课的教学背负爱国爱党的德育教育任务,但学生并未经历这段历史,因此对历史进行场景渲染起到尤为主要的作用。课前播放视频《松花江上》能使学生一走进课堂便受到感染,带着悲愤之情进入本课的学习。课堂中的历史视频《九一八事变》和学生表演的《西安事变》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引起学生兴趣。设置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不同立场分析该如何处置已经被抓的蒋介石,让学生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和站在其他立场的角色进行辩论,能让学生更好地从当时的实际出发分析理解问题,解决课文的重点难点。2、课本剧的创作和表演是本课教学的又一个亮点。学生心中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编自演,即能引起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忠于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发挥编剧,又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表演能力,使沉闷的历史课堂增添不少欢声笑语,使历史学习的形式变得丰富多样生动活泼。教师从中的指导作用能使学生的才能得以更好地发掘和锻炼。3、课外探究作业的布置使学生增长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本人布置了两道课外作业。1)、历史的真相总是会因为人们的努力和史料的丰富而不断呈现于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找一下当年的不抵抗政策命令到底是谁下的?2)、请同学们课后了解一下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杨虎城的命运如何?这是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结合现实史学界的研究动态而设计的问题,能引起学生关注史学动态,联系时事学习历史,多思考历史和现实问题,以学以致用。

历史教学问题期刊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历史教学是历史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怎样才能较好地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本人根据多年的高中教学经验认为:必须激起学生的学习渴望,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历史机智教学。   一、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历史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引入、传授、反馈、深化、小结、作业布臵等过程,如何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是上好一节历史课的最重要的因素。  设计课堂层次时,必须重视认知过程的完整性。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努力做到使教学层次的展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的活动协调和谐。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当同学初步获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后,应安排动脑动手独立思考与练习,教师及时捕捉反馈信息,并有意识地让它们产生“撞击”与“交流”,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某一历史名词的理解,如“商鞅变法”,就可以让学生思考:“商鞅之死是否说明变法失败了?”,学生通过思考就可以加深对这一改革措施的掌握,就会有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而对知识的领会加深,能力也得到发展。 设计课堂教学层次还必须注意紧扣教学目的与要求,充分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基本要求与能力要求,从多方面围绕教学目的组织课堂教学。当课堂容量较大时,要保证讲清重点,解决难点,其他的可以指明思路,找出关键,有的甚至可以点而不讲,但要指导学生自学完成;当课堂容量不大时,可安排学生分析评论,并进一些深化练习,进行比较、提高,这样,课堂结构紧凑,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结构大致归纳为三种形式:一种是承接型。一般是先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再引导学生深入并指导解题,变为能力,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前后承接,脉络清晰,它对于内容浅显易懂的章节比较适用。第二种是递进型。它主要是在讲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和难度较大的章节采用,如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变化以及产生的影响等,它的主要特点是把知识与能力紧密衔接、交替上升。第三种是辐射型。它的特点是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发散式思维,多方位思考,通过筛选归纳使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这种形式多在复习课中采用,如生产力的发展是思想领域和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等。   实际教学中,以上几种形式是互相结合使用的,在安排课堂结构时,是基于讲清知识内容,提高学生能力,有效利用时间的原则,当然要优化课堂结构,除了要精心设计课堂层次,还有赖于教师的讲授能力。   二、创设合理性的教学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历史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历史问题,主动地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经济、文化现象,自主地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身边事例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与生活的联系——历史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历史。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宗教问题、旅游问题、考古知识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份,无疑地,历史课堂教学应积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历史知识源远流长,每堂历史课都对学生具有新鲜感,如能在引入新课时,提出具有诱惑力的问题,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引入新课一般有开门见山的直导式,以故事介绍的诱入式,有具诱惑力的问答式等,在各种不同的方式中,都可以直接提出与课本有关的问题或通过诱导的方式提出问题。例如在介绍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时,可以简单的叙述一下原始社会的社会状况以及炎黄时期的传说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介绍两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产生以及影响时可以引伸到现实生活中,以身边的实例来讲解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例如讲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可以以太和回民的现状为例,这样更加合理的导入本课内容。这样,一开始就“引人入胜”,产生好奇心,并由此产生求知欲望与热情,对课堂学风和理解内容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并及时地进行表扬与鼓励,也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课堂教学中,要对同学们的热情态度和取得的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鼓励。如在讲完一个历史名词后,让学生复述,并回答其原因和影响讲完一个例题后,让学生归纳其答题的要点,运用了哪些历史思想和方法。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一些基础问题,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耐心细致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提问的勇气和信心。当学生的作业做得很好时,当学生的成绩有进步时,当学生表现出刻苦钻研精神时,都要给予适度的表扬,以增强学习信心,激励学生的攀比热情,达到表扬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的目的。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教学方法是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一种手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吸收。具体一堂课,到底选用哪种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考虑,一般地,每节历史课都要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因此,通常所采用的都是讲授与练习相配合的方法。  例如,讲《南京条约》时,第一关键主要是讲清条约内容,较简单可用问答式,采取归纳讲授法为主。讲辛丑条约的影响时,这主要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采用练习法为主较为合适,练习可层层深入。又如小农经济的影响与东西方差距的讲解,可采用发散讲授法,即变换角度,用不同的历史时期去分析、考虑,学生通过对几种方法的讲授比较,对这一问题以及牵涉到的几个方面的知识了解透彻,课堂吸收好。  有些课题要列表和史实结合求解,此时可联系表格,用谈话式分析史料中所蕴含的信息,吸收自然好。对于一些综合题,可结合分析,采用点拨讲授法,要挖尽条件,点其窍门,减缓坡度,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也便于学生吸收。需要指出的是,采用讲授法为主,应让同学有一定的思考或练习时间,也可提高问题,使讲授内容步步深入,切忌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也有助于课堂调节。对于一些较难例题,切忌蜻蜒点水,不深不透。采取练习法为主,以练代讲,应在必要时启发思路,以免同学陷入束手无策的困境,还要注意课堂上避免过于冗长繁琐的分析讲解,节约课堂时间练习,提高学习效果。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必须在“讲”上下功夫,狠抓“练习”这一环节,注重启发式、探索式,讲授时做到深入浅出,语言规范简洁,练习时做到难易适中,适时启发反馈,力求使同学在认识与实践中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形成技能技巧,以达到吸收消化的目的。   四、增强历史教学机智,提高思维品质的优化率。  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由理解到掌握,进而能灵活运用,变为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思维才智,以求得最佳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历史教学机智主要有启发联想、运用反例、及时调节、渗透历史思想与方法等。 启发联想,构思多解,是常用的历史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对一些问题可启发同学仔细观察其题意,回忆所学过的知识,比较以前掌握的历史问题、推想、探求,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知”的问题,从而迅速合理地解决它。有时还可通过横向比较,开阔同学的视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发散性。例如,讲到新三民主义的影响时,就可以联系旧三民主义的影响。这样做不仅可以解决问题,且复习了过去的历史知识。于是,通过联想与类比,此问题的解法就简便得多,并能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巧妙使用反例,注重逆向变通,培养思维的批判性与变通性,是历史教学机智极为出色的内容。历史是一门严谨的科学,稍有疏忽大意就可能导致错误。有些历史题从正面不好理解不易阐述,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恰当地使用简明生动、击中要害的反例,或抓住同学解题中出现的典型错误而给予简练、深刻的评析,这将会大大增强同学的理解能力与解题能力,使学生茅塞顿开产生质的飞跃。如“洋务运动在历史中的作用”这一问题,就可以通过正面讲解及运用反例和逆向思维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重视及时调节的作用,稳定有意注意,培养思维的适应性与持久性,是历史教学机智的重要表现。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基础与素质有差异,由于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某些教学内容不一定适合学生口味,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情绪会出现波动,必须进行及时调节,此时,可利用刺激物来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比如,教师讲课时,可加重语气与声调,可提出问题激发兴趣,指出错误引起同学反思,或转讲为练,以练代讲,使学生对课堂的有意注意得到稳定,保持课堂的良好状态。 渗透教学思想与历史方法,是历史教学机智的重要发挥。中学历史的许多内容,都包含着某些历史思想和历史方法,例如,中国近代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等等。课堂教学中在传授内容的同时,努力挖掘并向同学渗透历史思想与历史方法,有利于培养同学思维的科学性与深刻性,使一些问题迎刃而解。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形成热烈的学习气氛,凭借历史记忆性强、灵活性强、趣味性强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案,摆正讲与练的关系,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一定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书目:  《中国政治制度史》 作者: 白钢 出 版 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词典》 作者:中国近代史词典编委会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作者:胡绳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现代教育学基础》 作者: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如何讲述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关系,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是历史教学中比较复杂的问题。教 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如果讲不好,学生不但不能正确理解,反而形成错误概念,甚至 产生不满心理,更为严重的是影响民族感情。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讲述这些问题?下面就自己在教学实 践中的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讲述历史上的少数民族要实事求是。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其他各民族都是我们祖国这一大家庭的成员,而且有些民族的 历史非常悠久,例如,西北的羌族,南方的苗族等,在汉族形成的同时就出现了。今天满族的祖先西周的肃慎 ,蒙古族的祖先商代的东胡,曾经十分强盛,并且建立过政权。秦汉时期,北方的匈奴族十分强盛,隔着长城 与秦汉帝国对峙。魏晋南北朝时,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则更多,而且不少国家还进入到中原地区。宋朝时,契 丹族建立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党项族建立的夏,就统治了大半个中国。元明清时期,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 管辖的范围更广,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统一了中国,成为我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封建王朝。满族建立的清朝,疆 域广大,是当时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由于各民族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在缔造我们伟大祖国的过程中,作出了 重大的贡献。在我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民族,就是一直受到华夏族歧视的犬戎族,在 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下,通过商鞅变法,一跃而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任务,推动了我 国历史的向前发展。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在统一北方后,经过孝文帝改革,逐步强盛起来,促进 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为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到后来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满族建立的清 朝,不但入主了中原,而且统一了全国。我国今天的行省制度就是从元朝开始的,我国今天的版图,基本上是 清朝前期确定的。 从经济上看,少数民族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东夷族开发了沿海地区,苗、瑶族开 发了长江、珠江和闽江流域,藏族开发了青藏高原,彝族和西南各族开发了西南地区,东胡族开发了东北地区 ,匈奴、鲜卑、突厥、蒙古族等先后开发了蒙古地区,回纥及西北各族开发了西北地区,高山族开发了台湾岛 。正是边疆各族人民对边疆经济的开发,并与中原地区建立了密切的经济交往,才使多民族国家形成了统一的 不可分割的经济整体。 至于在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领土完整方面,各民族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例如清朝时期,东北各族 人民反抗沙俄入侵我国东北的斗争,西北各族人民支持清军反击大小和卓兄弟分裂祖国的斗争。到了近代,各 族人民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的事例就更多了。 当然,各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既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他们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其中人数较多而又发展迅速的民族,对我们祖国历史的发展起的作用就大些,例如,汉族不论在政治经济上 ,还是在思想文化上,都起过巨大的作用,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部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汉族的发展史。中国这个统一的国家,不是由某一个民族缔造的,而是所有的民族, 包括历史上存在过而现在已经消失了的民族。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必须包括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没有 少数民族的历史,就不能称之为中华民族史。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对于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历史 上的地位,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而是要实事求是地讲述。 二、讲述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要用矛盾的观点进行具体的分析。 在中国历史上,既有各民族友好相处、和平发展的统一时期,也有各民族互相对立、彼此争战的分裂时期 ;既有汉族建立的政权,也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既有汉族内部的战争,也有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各 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既有外族的入侵,也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战斗等等。历史上,多民族的中国存在着统一和 分裂的情况。 应该如何看待历史上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分裂的问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便不难看出,在我国这 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在各民族之间,当矛盾的同一性占主要地位时,彼此就友好相处,互相往来,和平发展, 国家就表现为统一状态,例如,秦汉的统一,隋唐的统一,元明清的统一等。当矛盾的斗争性占主要地位时, 民族之间就相互对抗,甚至爆发战争,国家就处于战争或分裂状态,例如,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南北朝的分 裂,五代十国的割据状态等。同时,矛盾双方还可以互相转化,比如宋与西夏、辽、金的战争,双方统治阶级 几乎动员了各自一方所有的人力和物力,但在战争之后,各民族之间,特别是各族人民之间,又出现了和平相 处的局面。民族战争固然使各族人民遭到浩劫,千百万人死于非命,经济文化受到破坏,然而,战争也是各民 族之间相互接近的一种重要方式。历史上每一次战争之后,总有大批被征服民族的人民被强迫迁徙到另一个民 族的聚居地,各民族杂居错处,相互融合。东晋十六国时,民族战争经常发生,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一次民 族大融合的高潮。蒙古族、满族如果不入主中原,他们就不会有较多的成分融合到汉族之中。至于战争引起的 经济、文化交流的例子,历史上更是屡见不鲜。这在客观上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起了促进作用。 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仇视、屠杀和战争,只是民族关系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历史上各族人民友好相处 ,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长期进行着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在向共同的阶级敌人进行斗争的过程中,相互支持, 共同缔造和发展了多民族的伟大祖国,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这才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本质和主流。 三、对于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要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怎样的人才算“民族英雄”呢?汉民族把岳飞、文天祥等人当成本民族的英雄 ,而女真、蒙古族则认为完颜阿骨打、成吉思汗等才是民族英雄。有的人认为,能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有利 于祖国统一的人,才能称为民族英雄。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确定呢?我认为,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应当用一 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具体的分析,既不能绝对地肯定,也不能绝对地否定,更不能带有狭隘的民族情绪片面地下 结论,而是应该指出其功过之大小,从而确定其是怎样的一个民族英雄。要热情颂扬他们的历史功绩,对个别 有污点的人物,要注意分清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比如,在讲述岳飞带领“岳家军”抗 金斗争的事迹时,有的学生提出:岳飞镇压过农民起义,不算民族英雄。应当指出,抗金斗争是岳飞一生中的 主要活动,他从军二十年,绝大部分岁月是在抗金前线度过的。还有的学生提出:宋当时已是腐朽的政权,当 遭到外族的进攻时,必然灭亡,这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岳飞抗金,阻碍了国家的统一,阻碍了历史的向前 发展,所以,也不能算民族英雄。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就要讲清,金军南下,是以屠杀、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 ,金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因此,岳飞抗金是正文的,带有反侵略战争 的性质,他的英勇斗争,阻遏了金军南下的进程,保卫了大江南北的各族人民,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虽然他有忠君思想,曾经镇压过农民起义,但从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来看,他镇压农民起义的污点同他在抗 金斗争中所建立的功绩相比,显然是功大于过,他仍然不愧为我国古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对于那些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帝王将相,也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对于他们顺应时代发展,对历史 进程起推作用的活动,应该给予客观的充分肯定。而对于那些阻碍历史发展的反面人物,如秦桧、吴三桂等, 要向学生讲清他们的罪恶所在,然后给予坚决谴责,使学生从反面受到教育。

1 认清教与学,发展教学新模式初中历史教学,作为一门以普及基础历史知识的课程而言,我们需要认清教与学的关系。顾名思义,”教”指的是老师进行的课程教学;”学”指的是学生展开的历史知识学习;”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学”是主体,“教”要围绕“学”而展开。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学生的学习进度、对于历史知识认识和理解程度而针对性的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尤其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贯彻探究式学习的理念,教师可以不断深入的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观察图片、阅读文字、自由讨论等过程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也要有效的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提问,主动探索,在对过去的历史进行发问的过程中,展开更为深入的思考,得到相关历史知识更为深入的理解。例如,在社会变迁这一讲中,老师可以利用各种资源(旧服饰、老照片,或图书《老照片》、《百年中国》、《旧中国大博览》)等书籍和资料,或借助互联网,以及观看相应的影视作品如(《西洋镜》、《定军山》等),在课堂上展示;并设置如中山装、旗袍的演变过程、照相术的历史作用等问题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变迁的讨论和分析中去。2 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有创新性的教学手段,这样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于初中历史学习的兴趣。就创新性教学手段而言,随着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在新课程改革中展开的探究,发展出了一系列新型的教学手段,其中,以情景式课堂教学[3]、MOOC教学等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型教学手段,在老师、学生以及家长群体中都获得了不错的评价。以情景式教学方式为例,第一,授课可以运用现成素材再现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女娲造人、大禹治水等传说故事通过视频、图画甚至是VR技术让学生能够更为直观的了解当时的情景;第二,通过课外活动的展开,拓展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如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尧的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的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的不畏艰辛,为民造福等等,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实践之,相互监督、一同努力成为一个继承传统美德的人;第三,通过课堂的集体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比如在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和价值,通过课程的实践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通过以不同派别的理念对同一个问题进行理解和认识,从而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启发,学会用历史思维看待问题,从而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体验更加深刻。总的来说,要想让初中历史教学取得与时俱进的发展和突破,那么势必需要发展创新性的教学手段,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模式中带着兴趣更好的学习。3 增强交流与反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无论是新的教学模式还是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和措施,归根结底还需要老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良好的沟通和反馈,只有建立良好的交流,那么才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尤其是在课堂教学。具体来说,增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反馈,对于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首先,初中历史课程学习,并非一门“灌输”历史知识和文化的课程,需要学生能够在穿插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深入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而要想能够深入的了解历史背后的内容,这不但要求学生有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还需要一定的文化积淀,而老师在这个方面能够给学生很好的指导,因此,增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学生能够从与历史老师的交流沟通中获得更多课本之外的信息和知识,而老师则能够从学生的存在的疑惑和兴趣点更为高效的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手段。由此可见,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良好交流与沟通,是初中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4,5]。因此,我们需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建立良好的交流和反馈机制,通过丰富的交流与反馈措施,让师生之间能够进行更好的交流和沟通。4 结语新形势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发展,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发展之路可谓是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我们能够紧紧把握发展的目标和趋势,认清教与学,发展教学新模式;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那么就一定能够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越来越好。

历史教学问题期刊的思考与实践怎么写

要善于写历史“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课后写的有关教学的心得和体会。“教学反思”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终结环节,但是这个环节常常被教师忽视,究其原因,是不知道写什么,不了解其重要性所致。故笔者就从这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一、教学反思写什么 写教学反思篇幅不宜太长,一定要抓住重点,有感而发,切忌面面俱到。一般说来,写“教学反思”应遵循指导性、实用性、具体性、借鉴性等原则,根据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侧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1.记成功的做法 历史课堂教学中,凡是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做法就是成功的做法,把这些做法记录下来,加以归纳总结,对于以后的教学是大有益处的。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抗日战争”时,让学生“神入”(体验)历史,假如你是美国总统罗斯福,你怎么看待中国战场的地位和作用呢?假如你是英国首相邱吉尔呢?假如你是苏联的斯大林呢?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兴趣马上上来了,学生你一言,他一言,议论开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怎能不高呢?2.记失误之处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对于教学中的失误,教师要正视,并及时如实地记录、分析、改正,从反面督促自己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改进教法。如我在讲“太平天国运动”时,有学生问“《天朝田亩制度》为什么实行不下去呢?”我强调了“平均主义”弊端,而实事应该强调“绝对平均主义”弊端。事后,我向学生做了说明,讲清了这个问题。教学中的失误之处,有的是自己觉察到的,有的是学生提及后觉察到的。3.记反馈到的信息 笔者,最初教学时,自认为自己知识渊博,讲起来没够,结果学生不买帐。学生说:“老师,你讲多了,俺没有时间自学,独立思考了。”可见,教师应密切注意学生反馈上来的信息,及时收集、及时记录,及时反思。是啊,有时教师讲多了,重点不突出了,难点没有时间攻克了,教学方式单一、单调,容易枯燥。学生不乐意,这是何苦呢?经过反思,我调整了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了“反馈——纠正——调整——反馈……”的循环链式,从而真正地实行了教为学服务的目的,也真正地提高了自己。4.记教材改革建议 虽然,我们现在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教材的重要性还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度创作的同时,应根据教学实际,针对其不足,提出一些合理化的改革建议,以完善教材。如人教版在写完“分封制、宗法制”之后,没有写“礼乐制度”,而岳麓版却写了,通过提意见,后来,人教版也增加了这一内容。5.写怎么办 知道写什么了,就要针对具体问题,找出对策,并写出这样做的科学理论依据。如成功的做法,成功在哪里?为什么成功?其科学依据是什么?如何保持成功?失误之处,就要写为什么失误?怎样不失误?是教学方法问题,就要通过实践,加以克服。是教材问题,也要及时记录,以免时间长了忘记了。二、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对课堂教学进行自我评价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必须善于对课堂教学诸环节进行自我评价,找出优劣差距,分析得失原因,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法和学法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多边活动。因此,教法和学法就成为课堂教学的关键。教是学的导向,学是教的目标,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相长”。所以,每堂课结束后,教师应该在这方面认认真真地总结,努力做到教法、学法最优化。这样,日积月累,“教学反思”在教法和学法方面就会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更好地指导备好课和上好课 教学经验的获得,是一节课一节课积累出来的,“教学反思”能够很好地把这些感性的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它对教师今后的备课、上课等诸多方面都有借鉴、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应重视教学反思的写作,切勿因“善小而不为”。

1 认清教与学,发展教学新模式初中历史教学,作为一门以普及基础历史知识的课程而言,我们需要认清教与学的关系。顾名思义,”教”指的是老师进行的课程教学;”学”指的是学生展开的历史知识学习;”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学”是主体,“教”要围绕“学”而展开。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学生的学习进度、对于历史知识认识和理解程度而针对性的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尤其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贯彻探究式学习的理念,教师可以不断深入的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观察图片、阅读文字、自由讨论等过程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也要有效的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提问,主动探索,在对过去的历史进行发问的过程中,展开更为深入的思考,得到相关历史知识更为深入的理解。例如,在社会变迁这一讲中,老师可以利用各种资源(旧服饰、老照片,或图书《老照片》、《百年中国》、《旧中国大博览》)等书籍和资料,或借助互联网,以及观看相应的影视作品如(《西洋镜》、《定军山》等),在课堂上展示;并设置如中山装、旗袍的演变过程、照相术的历史作用等问题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变迁的讨论和分析中去。2 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有创新性的教学手段,这样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于初中历史学习的兴趣。就创新性教学手段而言,随着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在新课程改革中展开的探究,发展出了一系列新型的教学手段,其中,以情景式课堂教学[3]、MOOC教学等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型教学手段,在老师、学生以及家长群体中都获得了不错的评价。以情景式教学方式为例,第一,授课可以运用现成素材再现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女娲造人、大禹治水等传说故事通过视频、图画甚至是VR技术让学生能够更为直观的了解当时的情景;第二,通过课外活动的展开,拓展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如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尧的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的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的不畏艰辛,为民造福等等,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实践之,相互监督、一同努力成为一个继承传统美德的人;第三,通过课堂的集体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比如在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和价值,通过课程的实践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通过以不同派别的理念对同一个问题进行理解和认识,从而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启发,学会用历史思维看待问题,从而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体验更加深刻。总的来说,要想让初中历史教学取得与时俱进的发展和突破,那么势必需要发展创新性的教学手段,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模式中带着兴趣更好的学习。3 增强交流与反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无论是新的教学模式还是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和措施,归根结底还需要老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良好的沟通和反馈,只有建立良好的交流,那么才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尤其是在课堂教学。具体来说,增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反馈,对于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首先,初中历史课程学习,并非一门“灌输”历史知识和文化的课程,需要学生能够在穿插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深入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而要想能够深入的了解历史背后的内容,这不但要求学生有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还需要一定的文化积淀,而老师在这个方面能够给学生很好的指导,因此,增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学生能够从与历史老师的交流沟通中获得更多课本之外的信息和知识,而老师则能够从学生的存在的疑惑和兴趣点更为高效的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手段。由此可见,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良好交流与沟通,是初中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4,5]。因此,我们需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建立良好的交流和反馈机制,通过丰富的交流与反馈措施,让师生之间能够进行更好的交流和沟通。4 结语新形势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发展,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发展之路可谓是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我们能够紧紧把握发展的目标和趋势,认清教与学,发展教学新模式;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那么就一定能够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越来越好。

历史教学问题期刊的思考

一位合格的历史教师,不能把教学活动看成是单纯的历史知识传授,它必须培养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能够站在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高度,观察以往的历史过程,给历史事件以合乎客观实际的评价,把握历史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作为一门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特殊学科,已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长期的影响,中学的历史科教学仍存在不少的不足之处。鉴于此,笔者在深入挖掘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重就其解决途径进行了剖析,现在写出来,请历史教师同仁指正。一、教育理念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们的一些教师始终认为历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记住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学生能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至于历史教育众多功能在学生身上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似乎与其无关。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教师把教材作为唯一知识来源。他们的历史教学,无非就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如何记住有可能考试的重点知识,如何应对各种考试。其结果则必然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历史教材或资料,争取考出好成绩。二、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够深入历史学科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纵横交错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们各自的渊源和将来,体现在教材当中就表现为教材内部知识体系的网络化。但不少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往往忽略这一点,只是简单的章节内容加以讲述,未能较深入地向学生展示历史纵深的一面,没能很好的把握教材的内部知识体系。三、追求创新,但不能因人施教一些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往往不顾学生的实际能力,片面追求课堂里的轰轰烈烈,整个教学设计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教师的牵制下,学生一会儿看书、一会儿抬头看录像、一会儿前后讨论、一会儿角色表演、一会儿展开辩论,而真正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却很少。于是各种问题便接踵而来,懒的学生是一点事情也没有干,而动脑筋的学生感觉忙不过来。同时,教师所设置的活动或问题,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复杂。设计简单时学生轻易就找出了答案,就会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渐渐会对参与活动失去兴趣,对以后的教学产生不良后果,而设计复杂时,学生自己解决不了,难免会垂头丧气,对以后的教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四、严守预案,应变不足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课前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设想得自以为尽善尽美,无可挑剔。但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课前设想的那样发展。由于一些教师在基本功和教学技能方面的不足,往往出现与"创新"教育相去甚远之事。其主要表现:一是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因势利导,一切教学活动以教案为准,不敢超越一步。二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缺乏科学的评判。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意见时,老师在关键时刻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五、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存在不少误区当前,历史教学中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的历史多媒体教学,无疑有利于创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存在一些误区:一是本末倒置。有的老师由于在制作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为了"收支平衡",就将教学任务基本上交给了电脑,少了激情的语言表达,少了与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呢,只是看了一场由文字、声音、画面简单构成的"雾水电影"而已。二是极端依赖教学设备,一旦设备故障或停电,则惶惶然手足无措,不知所以。三是喧宾夺主。在历史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有的老师片面追求动画的新颖,文字效果的独特,声音的怪异。虽然使课堂轻松许多,但也影响了学生对历史本真的感性认识,掩盖了历史教学的严谨性、严肃性、科学性。上述问题严重困扰着历史教学的健康发展,成为当前阻碍学科进步的绊脚石。为解决这几方面问题,我们要认真对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进行积极思考,加以总结,促进历史学科的健康发展。第一,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种种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我们教师在面对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时,一是要积极学习;二是要全面准确理解;三是要有科学批判精神,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吸纳,不要盲目模仿。第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在备课上多下工夫,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结构。要坚持以训练为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善于设计问题,精讲巧问。以不断促使学生巩固历史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第三,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要像导演一样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第四,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注重启发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作为中学教师,我认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而启发式教学原则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灵魂,应贯穿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第五,科学认识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要端正教学思想,不要以为有了多媒体课件就万事大吉,而要克服依赖电脑和懒惰的思想。制作历史多媒体课件应以认真备课为前提,多媒体历史课件要画面优美简洁,声音和谐,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历史学科的高考试卷体现出了新情境、新材料的特点,那就是题目的设置依托大量的史料阅读与理解,因为材料解析题能够培养和考查学生深层次的能力,拓展历史的思维,形成一定的史学素养,所以高考试卷对它情有独钟,几乎是没有史料无以成题。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史料的能力,如何正确运用各种史料进行教学,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就谈谈我对于如何运用史料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几点思考。一、通过史料创设情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教材中的史料作为学生对某一历史课题研究的资料,有时并不能全面反映历史人物、事件。这就既需要教师补充恰当的史料,又可让学生在课后通过查找史料增加了解。通过史料创设的特定情境,可以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将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氛围之中,大大缩短学生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距离。学生见的材料多,储存的知识就宽,看问题的视野就不局限于教材了。如,我在教授人教版必修二《开辟新航路》中"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这一问题时,运用了三段史料并设置了问题:材料一: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以及克里木等地区,从而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不但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这实际上等于堵死了这一条重要的商路。――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材料二:"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材料三:基督教与欧亚其他广泛传播的宗教相比,更多地渗透着普救主义。十字军的多次东侵,就是受着传教精神鼓舞的。热心于航海事业的冒险家们动机除了企图夺取香料外,便是发动新一次十字军运动,传播基督福音于全世界。――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试从这些材料找出新航路开辟有哪些原因?教师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展开更加积极的历史思维活动,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索历史的兴趣。史料不止是文字史料,还有不少生动形象的图片、图画等,用好这些史料也是必要的,比如在课堂中设置"图说历史"这一环节,可以将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中去,让学生用心去体会和感悟历史。二、运用史料"以史导论",培养思维能力,全面认识问题史料引入高中历史教学,就是希望学生明确历史的结论并不是武断的,也不是强加的,而是以充分的史料为依据的。在教学中,教师有效运用史料,为学生营造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情境,这样便使学生通过多则史料前后联系,相互考证,从而让学生从史料中来认识历史的真实面貌,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形成历史意识。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二《罗斯福新政》时,就可以运用有关史料,就罗斯福新政进行全面的认识和评价。材料一:罗斯福至多是一个改良主义者,新政不是一种社会主义,只是资本主义的续命剂。……他的新政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及挽救美国传统的私有制度及竞争制度。……他承认现行社会制度中的病点,然而他只是希望把病的部分割去,而没有希望把它全部扑灭后再来建造。新政只要把资本主义已锈了的车轮,磨得光些,使其再能转动,这是资本主义的还魂剂,不是资本主义的致死药。――马星野:《美国新政成绩之总检讨》,《新中华》4卷17期(1936年9月)材料二:诚然,新政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但是,不要忘记,12年来美国的工人阶级和黑人从罗斯福总统手中所得到的经济保障和政治权利比从美国历史上任何其他总统手中所得到的都多,这还不够说明罗斯福总统的对内政策是一种高度民主进步的政策吗?――乔冠华:《民主的巨星坠了》,《新华日报》1945年4月20日上述材料是当时我国学者对罗斯福新政的不同评价,肯定者中评价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比如,马星野从制度革新的角度,肯定了罗斯福新政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方面的作用;乔冠华则从社会民主的角度,肯定了罗斯福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利益的民主行为,这几段史料有助于学生全方位地看待罗斯福新政。三、应用史料探究历史,形成创新精神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提供丰富史料并鼓励学生分析史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所得的信息和已储存的知识为基础,鼓励学生克服传统思维定势的缺陷,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设想新方法、新概念,提出新观点,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爱丁堡大学历史学教授狄金森先生认为,通常的看法与真实的历史过程并不一致。在对"光荣革命"的认识上,就可以使用这样一段新材料,以颠覆性的视角重新认识光荣革命。2011年9月《光明日报?1688:一场真正的现代革命?》中这样认为:事实上,虽然詹姆斯二世在荷兰执政威廉率军登陆后逃离了英国,并未与其正面交战,但英国民众主动发起的暴力行动和他们对詹姆斯二世的反叛浪潮在英格兰开始爆发并迅速波及英伦三岛。这种大众的暴力行动过程相当激烈,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不可避免而且相当持久。这段材料以新视角说明了英国的"光荣革命"并不是和平的政治改变。我们通常认为,英国的光荣革命之所以"光荣",是因为一小撮政治精英以政变的形式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局势,并没有发生流血事件,但材料却以新视角告诉人们,光荣革命时不仅流了血,而且还发生了大规模的持久性冲突。有利于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认知,而敢于以创新的精神探究历史的真相。以上是我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关史料教学的三点粗浅的思考。总之,借助史料的搜集、分类、解析、运用等各种形式的史料教学活动,以引导学生转变历史学习方式,密切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改革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科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起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广阔性,使学生初步形成自主研究历史的能力。

  • 索引序列
  • 历史教学问题期刊的思考与实践
  • 历史教学问题期刊的思考与实践心得
  • 历史教学问题期刊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 历史教学问题期刊的思考与实践怎么写
  • 历史教学问题期刊的思考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