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民俗研究期刊目录有哪些类型

民俗研究期刊目录有哪些类型

发布时间:

民俗研究期刊目录有哪些类型

《民俗文化与宗教信仰》,由色音主编,收入了在中国昆明举行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上发表的关于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的论文,包括《元代蒙古族萨满教探析》《当代语境下的满族萨满教美术》《试析节日祭祀中的宗教文化内涵——以春节祭祀为例》《南岳信仰民俗初探》等。 民俗文化网 《民俗文化研究》,共收录论文12篇,从理论视野、器具民俗和民俗生活三方面对中外民俗文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对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其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民俗研究》,杂志创刊于1985年,是中国目前唯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民俗学理论刊物。 《民俗研究》杂志向国内外读者全面介绍中国民俗和民俗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是国家确认的人文与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被认为是“能够代表中国民俗学最高学术水平的杂志。 季刊,每期272页,每季末月出版,全国邮局发行。

民俗风情网站 中国民俗书籍介绍   中国民俗书籍         一、秦汉风俗学史概况   司马迁:《史记》。   首部文献风俗专著,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原书30卷,现存10卷。   王充:《论衡》。   西汉汜胜之:《汜胜之书》。   东汉崔寔撰:《四民月令》。   《西京杂记》,无撰者名。   二、隋唐风俗学史概况   《酉阳杂俎》,唐段成式撰。   《朝野佥载》,唐张鷟的随笔。   《大唐新语》,唐刘肃著。   《教坊记》,唐崔令钦撰,是一部记载盛唐伎艺,兼及音乐、舞蹈、戏剧的专门著作。   《茶经》,唐陆羽著。   《开元天宝遗事》、《杜阳杂编》、《独异志》、《宣室志》、《岭南异录》、《北户录》等对唐代社会风俗文化均有所记载。   魏晋南北朝风俗学史概况   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   周处:《风土记》。   颜推之:《颜氏家训》。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晋人干宝:《搜神记》。   贾思勰:《齐民要术》。   晋陈寿撰:《三国志》。   三、五代宋元风俗学史概况   1.文人笔记   《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著。   《梦梁录》,南宋吴自牧撰。   《武林旧事》,南宋周密撰。   《齐东野语》,南宋周密撰。   2. 考索性风俗研究著作   《岁时广记》,南宋陈元靓编。   《云麓漫钞》,南宋赵彦卫著。   《容斋随笔》,南宋洪迈著。   3. 小说、史书、地方志对风俗有所采用   《太平广记》、《太广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四明图经》、《临安志》。   四、明代风俗学史概况   1. 郡邑的方志   《天下郡县志书》(明成祖永乐十六年[1418年]诏修)   《寰宇通志》(陈循等主修,景泰七年[1456])   《 大明一统志》(李贤等主修,天顺五年[1461年])   2. 布政使司的“通志”   3. 文人笔记   沈榜:《宛署杂记》,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初刻,全书20卷。记载明代北京宛平属区各方面的情况,经济、政治制度、风俗掌故。   刘侗:《帝京景物略》,该书对风俗,以岁时为主,且较为详细,并有所考索。   张岱:《陶庵梦忆》,对明代江南地区的风俗民情有所记载,为研究明代江南地区士大夫阶层生活风俗的重要资料。   陆容:《菽园杂记》,以明代朝野掌故为主,同时记载手工业与社会风俗。   姚旅:《露书》。   史玄:《旧京遗事》。   文震亨:《长物志》。   杨慎:《丹铅总录》。   蒋一葵:《长安客话》。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   屈大均:《广东新语》。   4. 考索性风俗研究书籍   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20卷及《续编》12卷。   王圻编次《三才图会》106卷。形象直观的习俗活动画面,具有较高的风俗史学价值。   五、清代前期风俗学史概况   1.在清初就有以记录和研究北京历代风俗的著作问世。   朱彝尊等编撰的《日下旧闻》。   于敏中等编撰的《日下旧闻考》。   翟灏的《通俗编》   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   2.地方风俗的书籍:   李光庭的《乡言解颐》5卷。   李调元的《粤东笔记》。   顾禄的《清嘉录》。   李斗的《扬州画舫录》。   3.各地方志对风俗的采录。   六、清代后期风俗学史概况   黄遵宪(1848—1905)所撰的《日本国志》。   第一部风俗史的出现,张采亮著《中国风俗史》(宣统二年九月既望萍乡张采亮识于皖江之寄傲轩),对风俗形成、特征、采集方法做了介绍。   方志载俗的勃兴。   近人徐珂编撰《清稗类钞》,全书92类,1.3万余条,300万字。趣而可贵,是研究清代后期社会风俗文化的重要文献。   七、民国时期风俗学史概况   1. 民俗学运动的风俗研究   1918年初,北京大学的歌谣征集活动揭开了我国民俗学研究的序幕。1921年上海商务印务馆出版的《妇女杂志》月刊自第七卷1月号起开辟了“民间文学”和“风俗调查”两个专栏。   《歌谣周刊》发表了大量的风俗研究文章,如温寿链的《福建龙岩县的风俗调查》、顾颉刚的《两个出殡的孝子账》、郑孝观的《江南风俗一零》等。同时,《歌谣周刊》开辟了具有民俗意义的专号,对婚俗、丧俗、岁时节日、信仰等进行研究。   继歌谣研究会之后,北京大学又成立了风俗调查会。调查会制定通过的“风俗调查表”,是我国第一份比较正规和全面的风俗调查提纲。这个调查表,将风俗范围分割为环境、思想和习惯三大块,共54个方面,概括较全,反映了当时风俗调查会和歌谣研究会一些学者对风俗的理解和认识水平。   1925年4月30日至5月2日,顾颉刚、孙伏园、容庚、容肇祖、白涤洲等进行了一次妙峰山庙会调查。《京报副刊》于1925年5月至8月间出了6个“妙峰山进香专号”,发表了18篇文章,这一经典性的专项调查成果,为以后民俗学者“田野作业”起到了示范作用。   风俗调查会还编辑了《妙峰山》、《东岳庙》、《北京市招》等3种风俗书籍。   1926年到1927年间,北大一些教授纷纷南下,不少学者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重新将《歌谣周刊》的旗帜耸立起来。   1927年11月,中山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正式以“民俗学”命名的组织——广东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创办了《民俗》周刊。《民俗》周刊共出123期。其中“槟榔专号”、“清明专号”、“中秋节专号”、“旧历年专号”、“神的专号”(4次)、“妙香山进香专号”、“疍户专号”等,均以风俗为研究对象。   何思敬《民俗学的问题》、杨成志《民俗学问题格》、钟敬文《数年来民俗学工作的小结账》、陈锡襄《风俗学试探》等都是对风俗研究极有价值的重要文章,基本上代表了20年代末30年初发民俗研最高水平。   《民俗》周刊停刊三年后,1936年9月复刊为《民俗》季刊,共出8期。其中重要文章有王兴瑞和岑家梧的《琼崖岛民俗志》、刘伟民的《东莞婚俗的叙述与研究》、江应梁的《昆明民俗志导论》、郑师许的《方志在民俗学上之地位》等。   中山大学民俗学会还出版了民俗学丛书37种,其中有关风俗研究的有顾颉刚、刘万章的《苏粤的婚丧》、周振鹤的《苏州风俗》、顾颉刚的《妙峰山》、奉宽的《妙峰山琐记》、魏应麒的《福建三神考》等。   1930年前后,钟敬文、钱南扬、娄子匡等在杭州发起,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编辑出版《民俗周刊》以及《民俗学集镌》两辑,发表了《紫姑的姓名》(娄子匡)、《丛祭祀说起》(钱南扬)、《南阳婚俗》(蔡一木)、《“迎紫姑”之史的考察》(黄石)、《金华斗牛的风俗》(钟敬文)、《周汉风俗和传说琐拾》(顾颉刚)、《签试小考》(钱南扬)、等风俗研究方面的文章。同时还利用《民众教育季刊》,出版了“ 民间风俗文化专号”。   民国时期的民俗学活动,“以北大为开端,以中大为发展,北大始其源,中大畅其流,再加30年代各地的活动,形成了一个比较繁盛的时期”。在这场民俗学活动中,风俗学始终被置于重要的地位,体现出民国时期学者对社会风俗文化的重视和尊重。   2. 风俗学研究著作的大量涌现   在民国民俗学发端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民俗学学者,他们原本从事其他学科,诸如社会学、考古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等的研究,现在却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投身于民俗学领域。开始对汉族风俗进行较为科学系统的探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其标志就是有一大批水准极高的风俗学著述问世。   尚秉和的《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商务印书馆1938年4月版),是第一部对我国历代社会风俗事象进行系统考证的专著。   杨荫深著的《衣冠服饰》(世界书局1946年版)   李干忱《破除迷信全书》(1924年)、   瞿兑之《汉代风俗制度史前编》(1928年)、   嵇宇经《民间游戏》(1928年)、   贾逸君《中华妇女缠足考》(1929年)、   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1933年)、   江绍原《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1935年)、   陶希圣《婚姻与家族》(1935年)、   吴守雄《婚丧喜庆礼节文件大全》(1935年)、   高达观《中国家族社会之演变》(1946年)、   卫聚贤《岁时令节》(1946年)、   邓子琴《中国礼俗学纲要》(1947年)、   许地山《扶箕迷信底研究》(1947年)等都是优秀的风俗学专门著作。可以说,民国时期的风俗学专著较之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多样、深刻,有些甚至至今仍无法超越,确实是现代意义上的风俗学著作。   3. 系统性风俗志书和资料汇编的出现   胡朴安编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上海广益书局1923版)、   李家瑞编的《北平风俗类征》(商务印书馆1937版)   瞿宣颖辑的《中国社会史料丛钞(甲集)》(商务印书馆1937版)。   4. 传统笔记对风俗的记述   《京津风土丛书》(1938年9月北京双肇楼校印),共收书17种:其中包括民国时期的风俗笔记著述,记录饮食风俗的《燕京负贩琐记》(燕归来簃主人)、《琉璃厂肆后记》(缪荃荪)、《大兴岁时志稿》(张茂节、李开泰)、《宛平岁时志稿》(王养濂、李开泰)、《春明岁时琐记》(让廉)、《燕京货声》(闲园鞠农)、地志之书《天津扬柳青小志》(张江载)等。      附:徐杰舜、周耀明著《汉族风俗文化史纲》徐杰舜、周耀明著《汉族风俗文化史纲》,广西人民出版社,460千字,2001年10月第1版,2004年1月第2版第2次印刷,定价:30.00元。)

民俗研究期刊目录有哪些

《民俗文化与宗教信仰》,由色音主编,收入了在中国昆明举行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上发表的关于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的论文,包括《元代蒙古族萨满教探析》《当代语境下的满族萨满教美术》《试析节日祭祀中的宗教文化内涵——以春节祭祀为例》《南岳信仰民俗初探》等。 民俗文化网 《民俗文化研究》,共收录论文12篇,从理论视野、器具民俗和民俗生活三方面对中外民俗文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对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其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民俗研究》,杂志创刊于1985年,是中国目前唯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民俗学理论刊物。 《民俗研究》杂志向国内外读者全面介绍中国民俗和民俗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是国家确认的人文与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被认为是“能够代表中国民俗学最高学术水平的杂志。 季刊,每期272页,每季末月出版,全国邮局发行。

民俗风情网站 中国民俗书籍介绍   中国民俗书籍         一、秦汉风俗学史概况   司马迁:《史记》。   首部文献风俗专著,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原书30卷,现存10卷。   王充:《论衡》。   西汉汜胜之:《汜胜之书》。   东汉崔寔撰:《四民月令》。   《西京杂记》,无撰者名。   二、隋唐风俗学史概况   《酉阳杂俎》,唐段成式撰。   《朝野佥载》,唐张鷟的随笔。   《大唐新语》,唐刘肃著。   《教坊记》,唐崔令钦撰,是一部记载盛唐伎艺,兼及音乐、舞蹈、戏剧的专门著作。   《茶经》,唐陆羽著。   《开元天宝遗事》、《杜阳杂编》、《独异志》、《宣室志》、《岭南异录》、《北户录》等对唐代社会风俗文化均有所记载。   魏晋南北朝风俗学史概况   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   周处:《风土记》。   颜推之:《颜氏家训》。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晋人干宝:《搜神记》。   贾思勰:《齐民要术》。   晋陈寿撰:《三国志》。   三、五代宋元风俗学史概况   1.文人笔记   《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著。   《梦梁录》,南宋吴自牧撰。   《武林旧事》,南宋周密撰。   《齐东野语》,南宋周密撰。   2. 考索性风俗研究著作   《岁时广记》,南宋陈元靓编。   《云麓漫钞》,南宋赵彦卫著。   《容斋随笔》,南宋洪迈著。   3. 小说、史书、地方志对风俗有所采用   《太平广记》、《太广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四明图经》、《临安志》。   四、明代风俗学史概况   1. 郡邑的方志   《天下郡县志书》(明成祖永乐十六年[1418年]诏修)   《寰宇通志》(陈循等主修,景泰七年[1456])   《 大明一统志》(李贤等主修,天顺五年[1461年])   2. 布政使司的“通志”   3. 文人笔记   沈榜:《宛署杂记》,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初刻,全书20卷。记载明代北京宛平属区各方面的情况,经济、政治制度、风俗掌故。   刘侗:《帝京景物略》,该书对风俗,以岁时为主,且较为详细,并有所考索。   张岱:《陶庵梦忆》,对明代江南地区的风俗民情有所记载,为研究明代江南地区士大夫阶层生活风俗的重要资料。   陆容:《菽园杂记》,以明代朝野掌故为主,同时记载手工业与社会风俗。   姚旅:《露书》。   史玄:《旧京遗事》。   文震亨:《长物志》。   杨慎:《丹铅总录》。   蒋一葵:《长安客话》。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   屈大均:《广东新语》。   4. 考索性风俗研究书籍   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20卷及《续编》12卷。   王圻编次《三才图会》106卷。形象直观的习俗活动画面,具有较高的风俗史学价值。   五、清代前期风俗学史概况   1.在清初就有以记录和研究北京历代风俗的著作问世。   朱彝尊等编撰的《日下旧闻》。   于敏中等编撰的《日下旧闻考》。   翟灏的《通俗编》   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   2.地方风俗的书籍:   李光庭的《乡言解颐》5卷。   李调元的《粤东笔记》。   顾禄的《清嘉录》。   李斗的《扬州画舫录》。   3.各地方志对风俗的采录。   六、清代后期风俗学史概况   黄遵宪(1848—1905)所撰的《日本国志》。   第一部风俗史的出现,张采亮著《中国风俗史》(宣统二年九月既望萍乡张采亮识于皖江之寄傲轩),对风俗形成、特征、采集方法做了介绍。   方志载俗的勃兴。   近人徐珂编撰《清稗类钞》,全书92类,1.3万余条,300万字。趣而可贵,是研究清代后期社会风俗文化的重要文献。   七、民国时期风俗学史概况   1. 民俗学运动的风俗研究   1918年初,北京大学的歌谣征集活动揭开了我国民俗学研究的序幕。1921年上海商务印务馆出版的《妇女杂志》月刊自第七卷1月号起开辟了“民间文学”和“风俗调查”两个专栏。   《歌谣周刊》发表了大量的风俗研究文章,如温寿链的《福建龙岩县的风俗调查》、顾颉刚的《两个出殡的孝子账》、郑孝观的《江南风俗一零》等。同时,《歌谣周刊》开辟了具有民俗意义的专号,对婚俗、丧俗、岁时节日、信仰等进行研究。   继歌谣研究会之后,北京大学又成立了风俗调查会。调查会制定通过的“风俗调查表”,是我国第一份比较正规和全面的风俗调查提纲。这个调查表,将风俗范围分割为环境、思想和习惯三大块,共54个方面,概括较全,反映了当时风俗调查会和歌谣研究会一些学者对风俗的理解和认识水平。   1925年4月30日至5月2日,顾颉刚、孙伏园、容庚、容肇祖、白涤洲等进行了一次妙峰山庙会调查。《京报副刊》于1925年5月至8月间出了6个“妙峰山进香专号”,发表了18篇文章,这一经典性的专项调查成果,为以后民俗学者“田野作业”起到了示范作用。   风俗调查会还编辑了《妙峰山》、《东岳庙》、《北京市招》等3种风俗书籍。   1926年到1927年间,北大一些教授纷纷南下,不少学者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重新将《歌谣周刊》的旗帜耸立起来。   1927年11月,中山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正式以“民俗学”命名的组织——广东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创办了《民俗》周刊。《民俗》周刊共出123期。其中“槟榔专号”、“清明专号”、“中秋节专号”、“旧历年专号”、“神的专号”(4次)、“妙香山进香专号”、“疍户专号”等,均以风俗为研究对象。   何思敬《民俗学的问题》、杨成志《民俗学问题格》、钟敬文《数年来民俗学工作的小结账》、陈锡襄《风俗学试探》等都是对风俗研究极有价值的重要文章,基本上代表了20年代末30年初发民俗研最高水平。   《民俗》周刊停刊三年后,1936年9月复刊为《民俗》季刊,共出8期。其中重要文章有王兴瑞和岑家梧的《琼崖岛民俗志》、刘伟民的《东莞婚俗的叙述与研究》、江应梁的《昆明民俗志导论》、郑师许的《方志在民俗学上之地位》等。   中山大学民俗学会还出版了民俗学丛书37种,其中有关风俗研究的有顾颉刚、刘万章的《苏粤的婚丧》、周振鹤的《苏州风俗》、顾颉刚的《妙峰山》、奉宽的《妙峰山琐记》、魏应麒的《福建三神考》等。   1930年前后,钟敬文、钱南扬、娄子匡等在杭州发起,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编辑出版《民俗周刊》以及《民俗学集镌》两辑,发表了《紫姑的姓名》(娄子匡)、《丛祭祀说起》(钱南扬)、《南阳婚俗》(蔡一木)、《“迎紫姑”之史的考察》(黄石)、《金华斗牛的风俗》(钟敬文)、《周汉风俗和传说琐拾》(顾颉刚)、《签试小考》(钱南扬)、等风俗研究方面的文章。同时还利用《民众教育季刊》,出版了“ 民间风俗文化专号”。   民国时期的民俗学活动,“以北大为开端,以中大为发展,北大始其源,中大畅其流,再加30年代各地的活动,形成了一个比较繁盛的时期”。在这场民俗学活动中,风俗学始终被置于重要的地位,体现出民国时期学者对社会风俗文化的重视和尊重。   2. 风俗学研究著作的大量涌现   在民国民俗学发端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民俗学学者,他们原本从事其他学科,诸如社会学、考古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等的研究,现在却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投身于民俗学领域。开始对汉族风俗进行较为科学系统的探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其标志就是有一大批水准极高的风俗学著述问世。   尚秉和的《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商务印书馆1938年4月版),是第一部对我国历代社会风俗事象进行系统考证的专著。   杨荫深著的《衣冠服饰》(世界书局1946年版)   李干忱《破除迷信全书》(1924年)、   瞿兑之《汉代风俗制度史前编》(1928年)、   嵇宇经《民间游戏》(1928年)、   贾逸君《中华妇女缠足考》(1929年)、   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1933年)、   江绍原《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1935年)、   陶希圣《婚姻与家族》(1935年)、   吴守雄《婚丧喜庆礼节文件大全》(1935年)、   高达观《中国家族社会之演变》(1946年)、   卫聚贤《岁时令节》(1946年)、   邓子琴《中国礼俗学纲要》(1947年)、   许地山《扶箕迷信底研究》(1947年)等都是优秀的风俗学专门著作。可以说,民国时期的风俗学专著较之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多样、深刻,有些甚至至今仍无法超越,确实是现代意义上的风俗学著作。   3. 系统性风俗志书和资料汇编的出现   胡朴安编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上海广益书局1923版)、   李家瑞编的《北平风俗类征》(商务印书馆1937版)   瞿宣颖辑的《中国社会史料丛钞(甲集)》(商务印书馆1937版)。   4. 传统笔记对风俗的记述   《京津风土丛书》(1938年9月北京双肇楼校印),共收书17种:其中包括民国时期的风俗笔记著述,记录饮食风俗的《燕京负贩琐记》(燕归来簃主人)、《琉璃厂肆后记》(缪荃荪)、《大兴岁时志稿》(张茂节、李开泰)、《宛平岁时志稿》(王养濂、李开泰)、《春明岁时琐记》(让廉)、《燕京货声》(闲园鞠农)、地志之书《天津扬柳青小志》(张江载)等。      附:徐杰舜、周耀明著《汉族风俗文化史纲》徐杰舜、周耀明著《汉族风俗文化史纲》,广西人民出版社,460千字,2001年10月第1版,2004年1月第2版第2次印刷,定价:30.00元。)

民俗研究论文题目有哪些类型

学位论文是学位申请人为申请学位而撰写的学术论文,它集中表明了作者在研究工作中获得的新成果,是评判学位申请人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和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科研领域中的重要文献资料和社会的宝贵财富。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规范学位论文格式,参照国家标准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结合我校具体情况,特制订本规范。

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论文题目_论文选题-2011年最新参考  第一组:  1 北京市健身气功推广模式的研究  2 竞技太极拳原地旋风脚360度接提膝独立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3 衡阳市金融业从业人员健康和体育锻炼概况的调查分析  4 河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散打课开展现状调查研究  5 健身气功、太极拳和健身秧歌锻炼对老年人健身功效的对比研究  6 苌家拳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7 大学生太极拳锻炼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8 武术舞台剧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9 小学生武术学习评价方案研究  10 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  11 禅宗思想对少林拳拳种的影响研究  12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散打运动技能影响的研究  13 河南省登封市武术(馆)学校发展状况的研究  14 武术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15 北京市太极扇项目开展的调查研究  16 高水平男子散打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战术节奏特征研究  17 乾隆养生术对老年人健身功效的研究  18 郑州市小学体育课武术内容中运用攻防技法的实验研究  19 论中华武术国际传播中的武术文化传承  20 杨式太极拳“野马分鬃”动作肩胸与骨盆旋移运动的生物力学分析  21 散打职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22 “第九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套路运动员比赛成绩分析  23 健身气功五禽戏熊晃动作的运动学分析  24 截拳道的创立与传播研究  25 高尔夫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途径探析  26 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27 湖南省残疾人竞技体育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28 湖南省“全国武术之乡”群众武术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29 竞技散打摔法技术的分类及应用研究  30 传统武术拳种传承人保护机制研究  31 河南省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多媒体教学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  32 陈氏太极拳起源研究  33 太极拳之太极哲理阐微  34 李小龙对中国武术推进效应研究  35 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整的分层研究  36 大众对中国武术发展的需求研究  37 国学视野下中国武术的学科归属问题研究  38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39 北京花会中民间体育的研究  40 振藩截拳道武学研究  41 开封武术文化研究  42 内蒙古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课程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43 河北省武术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开发研究  44 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攻防转换能力结构及其特征研究  45 普通高校简化太极拳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研究  46 对当前自选南拳整套动作风格定量化研究  47 高校武术自卫防身术课程内容构建研究  48 和谐社会背景下河北省传统武术继承与发展策略研究  49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建设研究  50 湘西自治州民族健身操的整编与推广研究  第二组参考:  1 竞技武术套路竞赛成绩影响因素研究  2 山西省推手竞赛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3 从武术传播的方式特点看武术的发展  4 石家庄市老年人参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锻炼现状研究  5 河北省本科高校健身气功的开展现状研究  6 武术散打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与性格特征的关系分析及培养对策研究  7 湘西民族传统体育的整理与保护研究  8 精武会社会网络之研究(1909-1941年)  9 体育养生思想对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研究  10 当前形势下传统武术训练的新思考  11 河北省散打竞技运动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  12 河北省竞技跆拳道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13 河北省优秀散打运动员转身后摆腿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  14 国外优秀男子散打75-85KG级运动员的技术运用特征研究  15 越南竞技武术散打发展现状的研究  16 中国跳绳竞赛项目设置与竞赛方法研究  17 健身气功•六字诀对老年人生存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湖南民间舞龙运动的流变及发展前景研究  19 武术散打与人的社会化研究  20 河南省心意拳传承研究  21 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策略研究  22 商丘市农村武术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3 现代社会下佛汉拳价值取向的变革  24 中小学武术段位制发展策略研究  25 竞赛规则视野下竞技武术套路的美学分析  26 中外优秀男子大级别散打运动员技术运用比较及对策研究  27 武汉体育学院舞龙舞狮课程开设现状调查与研究  28 沧州女性百岁老人长寿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29 北京天桥中幡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30 健身气功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动作特征的生物力学分析  31 我国学校武术百年嬗变的研究  32 北狮优秀运动员赛前训练身体机能监测与分析  33 山西省城市社区武术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34 中国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研究  35 桩上徒搏的技、战术训练研究  36 现代武术发展研究  37 浅析武术套路动作节奏的训练  38 太极拳技击遵循的原则和力学原理的运用  39 论习武荣辱观  40 急性低氧暴露时不同模拟高度对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强度指标的影响研究  41 福建南少林武术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42 福建省普通高校学生对太极拳功能的认识研究  43 太极拳对多动倾向儿童影响的研究  44 福建南少林武术与明代抗倭战争关系研究  45 后奥运时代中国武术发展探析  46 恩施州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类别、流变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  47 中外优秀女子散打运动员攻、反技术运用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48 中国武术现代流变历程及其规律探索  49 影视武术之研究  50 武术散打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特征研究

学术堂最新整理了二十个民族传统体育毕业论文题目:  1、"健康中国2030"契机下对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传播路径探究  2、文化视域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的融合研究  3、基于"两创"原则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  4、论校园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以吉林化工学院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为例  5、谈体育教学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可行性  6、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刍议--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概论》  7、"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交流的策略研究  8、西方媒体传播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发展研究  9、"一带一路"背景下对我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探析  10、体育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分析  11、文化自信主题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研究  12、"体育+旅游"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品牌赛事产业化研究  13、民族传统体育与公共文化服务互动研究  14、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本质、路径与建构研究  1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热点转换与成因  16、"一带一路"背景下VR技术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  17、民俗特色文化对粤西民族传统体育影响的研究  18、"互联网+"时代社区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互动发展研究  19、民族传统体育术语的产生方法及特色  20、社会学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与推广

供全日制本科和成教本科选择民俗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写作的同学参考:(一)教材《民俗学概论》 主编:钟敬文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二)参考书1、《中外民俗概论》 石应平 编著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2、《民俗学》 (日)关敬吾编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63、《民俗学丛话》 乌丙安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54、《民俗美术与儒学文化》 李辛儒著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75、《民俗通书》 周作明编 漓江出版社 106、《民俗学概论》 王娟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民俗学》 陈立璠著 学苑出版社 20038、《民谣》 鲍尔著 昆仑出版社 49、《茶酒的传说》 李秀春,程景林编 吉林文史出版社 810、《茶与文化》 孔宪乐主编 春风文艺出版社 611、《茶文化知识一百问》 上海市茶叶学会等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612、《酒文化问答》 康明官编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13、《酒诗三百首》 万伟成选评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214、《蒙古族风俗志上》 王迅,苏赫巴鲁编著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315、《风俗通义》 (汉)应劭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016、《风俗与道德》 张国春等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 217、《风俗礼仪》 黄泽全编著 当代世界出版社 618、《民间禁忌与惰性心理》 李绪鉴著 科学出版社 819、《民间神像》 孙建君主编 天津人民出版社120、《民间诸神》 叶兆信编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21、《民间楹联》 杨景亮,陈在东著 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622、《民间禁忌吉祥通书》 东 兆编著 三环出版社 723、《婚俗文化:中国婚俗的轨迹》 鲍宗豪著 上海人民出版 724、《婚俗趣话》 龙生庭编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 825、《图腾与禁忌》 (德)弗洛伊著 志文出版社 1026、《图腾艺术史:始祖的诞生与图腾》 岑家梧,李则纲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927、《图腾柱下:北美印第安文化漫记》 高小刚著 三联书店 1028、《礼俗》 古华著 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 1229、《礼仪"禁忌:实用新潮交际指导》 体义,红雨编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 930、《礼仪与禁忌》 (美)阿克斯特尔编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1131、《丧葬与中国文化》 罗开玉著 三环出版社 1032、《饮食风俗》 姚伟钧, 方爱平, 谢定源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33、《服饰大观》 马华,荆志刚编著 科学普及出版社 234、《服饰心理学:兼析赶时髦及其动机》 (美)赫洛克(Hurlock,EB)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35、《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服饰"饮食"民居》 仲富兰主编学林出版社 200136、《民居"城镇》 王其钧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537、《居室雅趣:中国装饰文化》 展望之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238、《风景写生 民居建筑》 王抗生主编 江西美术出版社 1

民俗研究期刊目录

民俗风情网站 中国民俗书籍介绍   中国民俗书籍         一、秦汉风俗学史概况   司马迁:《史记》。   首部文献风俗专著,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原书30卷,现存10卷。   王充:《论衡》。   西汉汜胜之:《汜胜之书》。   东汉崔寔撰:《四民月令》。   《西京杂记》,无撰者名。   二、隋唐风俗学史概况   《酉阳杂俎》,唐段成式撰。   《朝野佥载》,唐张鷟的随笔。   《大唐新语》,唐刘肃著。   《教坊记》,唐崔令钦撰,是一部记载盛唐伎艺,兼及音乐、舞蹈、戏剧的专门著作。   《茶经》,唐陆羽著。   《开元天宝遗事》、《杜阳杂编》、《独异志》、《宣室志》、《岭南异录》、《北户录》等对唐代社会风俗文化均有所记载。   魏晋南北朝风俗学史概况   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   周处:《风土记》。   颜推之:《颜氏家训》。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晋人干宝:《搜神记》。   贾思勰:《齐民要术》。   晋陈寿撰:《三国志》。   三、五代宋元风俗学史概况   1.文人笔记   《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著。   《梦梁录》,南宋吴自牧撰。   《武林旧事》,南宋周密撰。   《齐东野语》,南宋周密撰。   2. 考索性风俗研究著作   《岁时广记》,南宋陈元靓编。   《云麓漫钞》,南宋赵彦卫著。   《容斋随笔》,南宋洪迈著。   3. 小说、史书、地方志对风俗有所采用   《太平广记》、《太广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四明图经》、《临安志》。   四、明代风俗学史概况   1. 郡邑的方志   《天下郡县志书》(明成祖永乐十六年[1418年]诏修)   《寰宇通志》(陈循等主修,景泰七年[1456])   《 大明一统志》(李贤等主修,天顺五年[1461年])   2. 布政使司的“通志”   3. 文人笔记   沈榜:《宛署杂记》,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初刻,全书20卷。记载明代北京宛平属区各方面的情况,经济、政治制度、风俗掌故。   刘侗:《帝京景物略》,该书对风俗,以岁时为主,且较为详细,并有所考索。   张岱:《陶庵梦忆》,对明代江南地区的风俗民情有所记载,为研究明代江南地区士大夫阶层生活风俗的重要资料。   陆容:《菽园杂记》,以明代朝野掌故为主,同时记载手工业与社会风俗。   姚旅:《露书》。   史玄:《旧京遗事》。   文震亨:《长物志》。   杨慎:《丹铅总录》。   蒋一葵:《长安客话》。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   屈大均:《广东新语》。   4. 考索性风俗研究书籍   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20卷及《续编》12卷。   王圻编次《三才图会》106卷。形象直观的习俗活动画面,具有较高的风俗史学价值。   五、清代前期风俗学史概况   1.在清初就有以记录和研究北京历代风俗的著作问世。   朱彝尊等编撰的《日下旧闻》。   于敏中等编撰的《日下旧闻考》。   翟灏的《通俗编》   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   2.地方风俗的书籍:   李光庭的《乡言解颐》5卷。   李调元的《粤东笔记》。   顾禄的《清嘉录》。   李斗的《扬州画舫录》。   3.各地方志对风俗的采录。   六、清代后期风俗学史概况   黄遵宪(1848—1905)所撰的《日本国志》。   第一部风俗史的出现,张采亮著《中国风俗史》(宣统二年九月既望萍乡张采亮识于皖江之寄傲轩),对风俗形成、特征、采集方法做了介绍。   方志载俗的勃兴。   近人徐珂编撰《清稗类钞》,全书92类,1.3万余条,300万字。趣而可贵,是研究清代后期社会风俗文化的重要文献。   七、民国时期风俗学史概况   1. 民俗学运动的风俗研究   1918年初,北京大学的歌谣征集活动揭开了我国民俗学研究的序幕。1921年上海商务印务馆出版的《妇女杂志》月刊自第七卷1月号起开辟了“民间文学”和“风俗调查”两个专栏。   《歌谣周刊》发表了大量的风俗研究文章,如温寿链的《福建龙岩县的风俗调查》、顾颉刚的《两个出殡的孝子账》、郑孝观的《江南风俗一零》等。同时,《歌谣周刊》开辟了具有民俗意义的专号,对婚俗、丧俗、岁时节日、信仰等进行研究。   继歌谣研究会之后,北京大学又成立了风俗调查会。调查会制定通过的“风俗调查表”,是我国第一份比较正规和全面的风俗调查提纲。这个调查表,将风俗范围分割为环境、思想和习惯三大块,共54个方面,概括较全,反映了当时风俗调查会和歌谣研究会一些学者对风俗的理解和认识水平。   1925年4月30日至5月2日,顾颉刚、孙伏园、容庚、容肇祖、白涤洲等进行了一次妙峰山庙会调查。《京报副刊》于1925年5月至8月间出了6个“妙峰山进香专号”,发表了18篇文章,这一经典性的专项调查成果,为以后民俗学者“田野作业”起到了示范作用。   风俗调查会还编辑了《妙峰山》、《东岳庙》、《北京市招》等3种风俗书籍。   1926年到1927年间,北大一些教授纷纷南下,不少学者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重新将《歌谣周刊》的旗帜耸立起来。   1927年11月,中山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正式以“民俗学”命名的组织——广东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创办了《民俗》周刊。《民俗》周刊共出123期。其中“槟榔专号”、“清明专号”、“中秋节专号”、“旧历年专号”、“神的专号”(4次)、“妙香山进香专号”、“疍户专号”等,均以风俗为研究对象。   何思敬《民俗学的问题》、杨成志《民俗学问题格》、钟敬文《数年来民俗学工作的小结账》、陈锡襄《风俗学试探》等都是对风俗研究极有价值的重要文章,基本上代表了20年代末30年初发民俗研最高水平。   《民俗》周刊停刊三年后,1936年9月复刊为《民俗》季刊,共出8期。其中重要文章有王兴瑞和岑家梧的《琼崖岛民俗志》、刘伟民的《东莞婚俗的叙述与研究》、江应梁的《昆明民俗志导论》、郑师许的《方志在民俗学上之地位》等。   中山大学民俗学会还出版了民俗学丛书37种,其中有关风俗研究的有顾颉刚、刘万章的《苏粤的婚丧》、周振鹤的《苏州风俗》、顾颉刚的《妙峰山》、奉宽的《妙峰山琐记》、魏应麒的《福建三神考》等。   1930年前后,钟敬文、钱南扬、娄子匡等在杭州发起,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编辑出版《民俗周刊》以及《民俗学集镌》两辑,发表了《紫姑的姓名》(娄子匡)、《丛祭祀说起》(钱南扬)、《南阳婚俗》(蔡一木)、《“迎紫姑”之史的考察》(黄石)、《金华斗牛的风俗》(钟敬文)、《周汉风俗和传说琐拾》(顾颉刚)、《签试小考》(钱南扬)、等风俗研究方面的文章。同时还利用《民众教育季刊》,出版了“ 民间风俗文化专号”。   民国时期的民俗学活动,“以北大为开端,以中大为发展,北大始其源,中大畅其流,再加30年代各地的活动,形成了一个比较繁盛的时期”。在这场民俗学活动中,风俗学始终被置于重要的地位,体现出民国时期学者对社会风俗文化的重视和尊重。   2. 风俗学研究著作的大量涌现   在民国民俗学发端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民俗学学者,他们原本从事其他学科,诸如社会学、考古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等的研究,现在却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投身于民俗学领域。开始对汉族风俗进行较为科学系统的探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其标志就是有一大批水准极高的风俗学著述问世。   尚秉和的《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商务印书馆1938年4月版),是第一部对我国历代社会风俗事象进行系统考证的专著。   杨荫深著的《衣冠服饰》(世界书局1946年版)   李干忱《破除迷信全书》(1924年)、   瞿兑之《汉代风俗制度史前编》(1928年)、   嵇宇经《民间游戏》(1928年)、   贾逸君《中华妇女缠足考》(1929年)、   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1933年)、   江绍原《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1935年)、   陶希圣《婚姻与家族》(1935年)、   吴守雄《婚丧喜庆礼节文件大全》(1935年)、   高达观《中国家族社会之演变》(1946年)、   卫聚贤《岁时令节》(1946年)、   邓子琴《中国礼俗学纲要》(1947年)、   许地山《扶箕迷信底研究》(1947年)等都是优秀的风俗学专门著作。可以说,民国时期的风俗学专著较之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多样、深刻,有些甚至至今仍无法超越,确实是现代意义上的风俗学著作。   3. 系统性风俗志书和资料汇编的出现   胡朴安编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上海广益书局1923版)、   李家瑞编的《北平风俗类征》(商务印书馆1937版)   瞿宣颖辑的《中国社会史料丛钞(甲集)》(商务印书馆1937版)。   4. 传统笔记对风俗的记述   《京津风土丛书》(1938年9月北京双肇楼校印),共收书17种:其中包括民国时期的风俗笔记著述,记录饮食风俗的《燕京负贩琐记》(燕归来簃主人)、《琉璃厂肆后记》(缪荃荪)、《大兴岁时志稿》(张茂节、李开泰)、《宛平岁时志稿》(王养濂、李开泰)、《春明岁时琐记》(让廉)、《燕京货声》(闲园鞠农)、地志之书《天津扬柳青小志》(张江载)等。      附:徐杰舜、周耀明著《汉族风俗文化史纲》徐杰舜、周耀明著《汉族风俗文化史纲》,广西人民出版社,460千字,2001年10月第1版,2004年1月第2版第2次印刷,定价:30.00元。)

《新闻研究导刊》重庆日报主办的;《新闻传播》黑龙江日报主办;《新闻天地》湖南日报主办;《新闻前哨》湖北日报主办;《今传媒》陕西人民出版社主办,《传播与版权》广西出版协会主办;《视听》广西电视台主办。 ——中州期刊联盟

民俗研究论文题目有哪些

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论文结构要清晰,重点突出自己的思想和内容,不要把别人的工作和自己的工作混淆在一起,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在里面。严格按照硕士论文书写规范进行论文撰写。论文的整体风格,编排要整洁清爽。

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论文题目_论文选题-2011年最新参考  第一组:  1 北京市健身气功推广模式的研究  2 竞技太极拳原地旋风脚360度接提膝独立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3 衡阳市金融业从业人员健康和体育锻炼概况的调查分析  4 河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散打课开展现状调查研究  5 健身气功、太极拳和健身秧歌锻炼对老年人健身功效的对比研究  6 苌家拳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7 大学生太极拳锻炼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8 武术舞台剧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9 小学生武术学习评价方案研究  10 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  11 禅宗思想对少林拳拳种的影响研究  12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散打运动技能影响的研究  13 河南省登封市武术(馆)学校发展状况的研究  14 武术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15 北京市太极扇项目开展的调查研究  16 高水平男子散打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战术节奏特征研究  17 乾隆养生术对老年人健身功效的研究  18 郑州市小学体育课武术内容中运用攻防技法的实验研究  19 论中华武术国际传播中的武术文化传承  20 杨式太极拳“野马分鬃”动作肩胸与骨盆旋移运动的生物力学分析  21 散打职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22 “第九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套路运动员比赛成绩分析  23 健身气功五禽戏熊晃动作的运动学分析  24 截拳道的创立与传播研究  25 高尔夫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途径探析  26 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27 湖南省残疾人竞技体育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28 湖南省“全国武术之乡”群众武术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29 竞技散打摔法技术的分类及应用研究  30 传统武术拳种传承人保护机制研究  31 河南省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多媒体教学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  32 陈氏太极拳起源研究  33 太极拳之太极哲理阐微  34 李小龙对中国武术推进效应研究  35 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整的分层研究  36 大众对中国武术发展的需求研究  37 国学视野下中国武术的学科归属问题研究  38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39 北京花会中民间体育的研究  40 振藩截拳道武学研究  41 开封武术文化研究  42 内蒙古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课程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43 河北省武术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开发研究  44 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攻防转换能力结构及其特征研究  45 普通高校简化太极拳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研究  46 对当前自选南拳整套动作风格定量化研究  47 高校武术自卫防身术课程内容构建研究  48 和谐社会背景下河北省传统武术继承与发展策略研究  49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建设研究  50 湘西自治州民族健身操的整编与推广研究  第二组参考:  1 竞技武术套路竞赛成绩影响因素研究  2 山西省推手竞赛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3 从武术传播的方式特点看武术的发展  4 石家庄市老年人参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锻炼现状研究  5 河北省本科高校健身气功的开展现状研究  6 武术散打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与性格特征的关系分析及培养对策研究  7 湘西民族传统体育的整理与保护研究  8 精武会社会网络之研究(1909-1941年)  9 体育养生思想对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研究  10 当前形势下传统武术训练的新思考  11 河北省散打竞技运动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  12 河北省竞技跆拳道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13 河北省优秀散打运动员转身后摆腿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  14 国外优秀男子散打75-85KG级运动员的技术运用特征研究  15 越南竞技武术散打发展现状的研究  16 中国跳绳竞赛项目设置与竞赛方法研究  17 健身气功•六字诀对老年人生存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湖南民间舞龙运动的流变及发展前景研究  19 武术散打与人的社会化研究  20 河南省心意拳传承研究  21 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策略研究  22 商丘市农村武术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3 现代社会下佛汉拳价值取向的变革  24 中小学武术段位制发展策略研究  25 竞赛规则视野下竞技武术套路的美学分析  26 中外优秀男子大级别散打运动员技术运用比较及对策研究  27 武汉体育学院舞龙舞狮课程开设现状调查与研究  28 沧州女性百岁老人长寿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29 北京天桥中幡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30 健身气功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动作特征的生物力学分析  31 我国学校武术百年嬗变的研究  32 北狮优秀运动员赛前训练身体机能监测与分析  33 山西省城市社区武术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34 中国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研究  35 桩上徒搏的技、战术训练研究  36 现代武术发展研究  37 浅析武术套路动作节奏的训练  38 太极拳技击遵循的原则和力学原理的运用  39 论习武荣辱观  40 急性低氧暴露时不同模拟高度对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强度指标的影响研究  41 福建南少林武术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42 福建省普通高校学生对太极拳功能的认识研究  43 太极拳对多动倾向儿童影响的研究  44 福建南少林武术与明代抗倭战争关系研究  45 后奥运时代中国武术发展探析  46 恩施州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类别、流变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  47 中外优秀女子散打运动员攻、反技术运用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48 中国武术现代流变历程及其规律探索  49 影视武术之研究  50 武术散打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特征研究

提要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 游资源,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顺应当今世界旅 游的发展趋势。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旅游资源,只有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 局,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开发民俗文化 旅游,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民俗文化与旅游业两 者更好地融合,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拉 动广西各民族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一、民俗文化、民俗旅游的概念、特征 (一)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概念。民俗是 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程中创造的民间文 化,包括民间习俗、信仰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 一切技术与文艺。民俗文化,则是世间广泛流 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 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 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民俗文化内容丰富 多彩,有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居住 样式、节庆典礼、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间艺 术、烹调技艺、工艺特产、音乐歌舞等,它以丰 富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广大 的海内外游客。 民俗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文化旅 游类型,它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为 背景,以各种民俗文化事项和民俗活动为资 源,并通过挖掘整理和再现或艺术加工的手 段,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具有鲜明的 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将成为 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各民族地区多姿多彩的 风土人情、风韵别致的文物古迹、情趣怏然的 民间文娱活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 客。 (二)民俗旅游的特征“。民俗旅游”有着自 身的特征,突出的有以下四点: 1、质朴的民间性。民俗源于民间生活,体 现民间生活,包含着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与 语言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总显示出浅显不定 的功能作用,成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所不可或 缺的基本手段。民俗是伴随着生活的需要而自 然形成,历久传承的文化形态,而非朝廷的、官 府的、寺庙的等上层文化或宗教文化的简单代 表。因此,民俗旅游应取材于民间风俗,才会显 示出其固有的特色。 2、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民俗体现民族 的生活,并因各民族生存空间不同而各有差 异。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正反映出 民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民俗旅游的开发 应以本地资源为依托,不应胡乱建设、猎奇,这 样才使旅游产品具有当地特色和民族气息。 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 3、情趣的乐观性。民间生活追求向上的、 乐观的,应与悲观绝缘,民俗旅游的开发要以 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功能的习俗为体裁, 让游客在旅行当中感受到生活与劳动的乐趣 与美感,杜绝以迷信、不健康的内容作为民俗 旅游产品去开发。 4、主体的对外性。民俗源于本地民间生 活,是经过世代相传而存留下来的。因此,民族 地区对自己的民族本身或当地群众没有太大 的吸引力。在文化渊源上讲,与民俗旅游创办 主体的血缘关系越远越是具有吸引力,所以国 外或省外游客就成为民族地区最大的客源。 二、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一)民俗文化村、园。目前,广西建有许多 的民俗文化村(风情园),这是广西最主要的民 俗文化旅游产品。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广西 各地先后建成了融水贝江苗寨、贺州瑶族风情 园、龙脊壮寨、三江侗寨、金秀瑶寨,还有正在 凌云县兴建的凌云土司民俗文化村等旅游项 目,使广西的民俗文化旅游更加丰富,更具吸 引力。游客通过实地的旅游活动,能亲身体会 到广西各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同时 可以间接传播该地的民俗文化,对扩大该地的 旅游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有一定的积极作 用。 (二)民俗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含民族博 物馆)主要是对民族建筑或民俗实物的展示与 介绍。这类产品以广西民族文物苑为代表,该 苑位于南宁市广西博物馆陈列大楼后面,1988 年建成开放,总投资280万元,占地4万平方 米,是以广西民族建筑为主题,苑内有铜鼓巨 雕、镇边大炮,建有壮族“干栏”、瑶家竹楼、苗 家吊脚楼、侗族鼓楼、侗乡风雨桥、毛南族民居 等,还建有榨油、碾米、造纸、制陶、榨糖等民间 手工作坊,均极富有民族乡土气息。另外,靖西 县壮族博物馆、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博物馆和 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博物馆,分别展出以介绍 壮族、苗族、瑶族历史和民俗风情为主的实物 和图片,特别的壮锦、苗锦和瑶族蜡染工艺品 更是这些民族民俗文化的精华。值得一提的 是,我国首座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已于2004年 11月26日在广西南丹县正式对外开放。 (三)民俗旅游节庆活动。广西有11个少 数民族,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 日,且场面盛大,别具民族风情。如壮族的蚂拐 节、牛魂节,苗族的苗年、芦笙节、补充:节,瑶族的盘王节、达努节,侗族的侗年、花炮 节、冬节,仡佬族的吃虫节、拜树节、春耕节,京 族的哈节,仫佬族的依饭节、牛马节,彝族的跳 公节,毛南族的分龙节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节 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浓厚的文化内 涵。现已开发的南宁国际民歌节、桂林山水历 史文化节、柳州三月三歌节、阳朔的渔火节和 啤酒节、北海的珍珠节、凭祥的边关节等现代 节日活动,映托出浓厚的现代文化氛围,同时 也给人们增添了不少的生活乐趣。 (四)服饰、饮食、建筑文化。民族服饰是民 俗中最直观的东西,能够突出一个民族特有的 习俗,给身临其境的游客深刻强烈的印象。广 西各民族人民着衣多姿多彩,给人耳目一新的补充:感觉。例如,侗族妇女喜欢穿金戴银,其服饰多 为短衣长裙,衣服的各个部位都配上花边和飘 带,白褶裙层层叠,穿戴起来,显得绮丽多姿。 “吃”是旅游活动的六要素之一,也常常被人们 赋予审美、艺术、礼仪、禁忌等文化内涵。广西 物产丰饶,一年四季瓜果飘香,茶酒饭菜风味 独特。壮、侗、苗、瑶居民多为干栏式建筑,一般 以木为原料,穿榫凿卯,很少用钉,却很牢固耐 用,苗族、彝族“的吊脚楼”就颇具特色,侗族的 三江程阳风雨桥和马胖鼓楼就是这种木结构 建筑体系的杰出代表,也是侗族传统文化的重 要标志。 (五)民间歌舞、游艺与民族手工艺品。广 西素“有歌海”之美誉,刘三姐就是壮族民歌的 杰出代表。每年三月三举行的歌圩,场面盛大, 一片歌的海洋。壮族的山歌、扁担舞,瑶族的长补充:鼓舞、瓦鼓舞,侗族大歌、情歌,彝族的阿细跳 月,京族的哈歌、花棍舞、毛南的罗海歌,苗族 的板凳舞,仡佬族的牛筋舞等,都千姿百态,风 情各异。每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节令广西的山歌 走向了国际舞台,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 传唱,从某种程度上推广了广西的民俗文化。 丰富多彩的民间游艺和戏剧给各族人民增添 了不少生活乐趣,侗家斗牛、苗族斗马,紧张激 烈,扣人心弦。广西各民族人民心灵手巧,擅长 织染、刺绣、编织、雕刻。苗族的刺绣、瑶族的挑 绣,手工精巧,图案优美生动。毛南族的编织和 雕刻,独具民族风格,此外,石雕、玉雕、木雕、 贝雕、竹编、藤编、珍珠、绣球等民间工艺品久 负盛名,深受游人喜爱。 三、调整思路,实施民俗文化旅游的整体 开发策略

文化研究我了解更

  • 索引序列
  • 民俗研究期刊目录有哪些类型
  • 民俗研究期刊目录有哪些
  • 民俗研究论文题目有哪些类型
  • 民俗研究期刊目录
  • 民俗研究论文题目有哪些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