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官网电话号码

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官网电话号码

发布时间:

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官网电话号码

《计算机应用研究》 目前是北大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CD核心)-E,审稿非常严格。投稿时需要带上基金项目,至少是省级的科技类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好,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610XXXXX),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2015ABXXX),江苏省教育厅基础研究计划项目(N201609XX),江苏省科技厅科技攻关计划项目(NBA4XXXXX),否则很难录用正刊,增刊倒是挺容易的。正常情况下,审稿周期是2~3个月,如果运气好,恰好遇到个审稿速度快的外审专家,1个多月也能返回结果(通常外审专家都是到最后期限才返回,摆架子,显得自己很牛掰),如果遇到多次返回修改,则需要3~6个月不等,顺利录用还好,如果不录用,只能白白耽误3~6个月的宝贵时间,版面费一般在2500~4000之间,杂志社会提供发票和纸质用稿通知书,录用后需要1年多见刊。这个期刊主编主要收大学单位作者的文章,如果是二本或者高职院校投稿录用难度很大。建议您不要投这个期刊,可以试试《计算机仿真》、《计算机工程与设计》等期刊。以上讲的都是硬投稿情况,如果是走内部渠道操作就不一样了,像《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工程》《计算机工程与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计算机测量与控制》《计算机学报》《自动化学报》《机器人》《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控制工程》《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电子器件》《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仪表技术与传感器》《传感技术学报》《电工技术学报》《电力电子技术》学海湾都有主编一手内部渠道,100%录用,快的话投稿后1周就能在投稿系统里查到录用,3个月左右见刊,可以节省您大量的时间。 希望能对楼主有帮助,您也可以去张老师的博客看一下。()里面有更详细的介绍。我也是从他那里了解到的这些信息。

当然是计算机应用研究 是CSCD核心版 而微电子学与计算机是扩展版

好象有

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官网电话号

你的抱怨是不正确的,与事实完全不符。《计算机应用研究》,正刊是核心,有稿费。但是,你的文章没有被正刊录用,而是被水平较低的增刊录用了而已。《计算机应用研究》,荣获国家期刊奖全国百种重点科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奖,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北大2011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CD),RCCSE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中国工程技术电子信息网收录期刊,电子科技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服务(CEPS)资料库》来源期刊。同时被英国《科学文摘》(INSPEC)、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俄罗斯《文摘杂志》(AJ,VINITI)、美国《剑桥科学文摘(工程技术)》(CSA(Technology))、美国《剑桥科学文摘(自然科学)》(CSA(NS))、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等国外多家著名检索系统所收录。《计算机应用研究》,正刊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正刊有稿费。一般来说,杂志增刊对文章要求稍低一些,一般比正刊低一个级别(但是,特刊和正刊属同一级别,对文章要求和正刊一样高),所以核心期刊的增刊为普通期刊(EI核心期刊的增刊算为国内核心,SCI核心期刊的增刊算为EI核心)。增刊一般没稿费。

我刚中了《计算机工程》,所以将流程挂上来供大家参考一下,其它两个不太清楚,不过《计算机工程》 目前都是北大核心期刊,属于B类,只要有创新点,还是比较好中的,前后经过两次专家组审稿,加急外审用了24天(有段时间网站登不上去,估计专家组页登不上去,所以用了24天,一般的估计时间是比较准确的,尤其是专家组审稿),第二次外审用了15天,从投到录用共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写了8页,版面费3200月,审稿费200元,稿费给了100元。流程记录表: 阶段 名称 处理人 提交时间 估计完成时间 意见 初审编辑部 2017-07-30 2017-07-30 待交审稿费编辑部 2017-07-30 2017-08-13 待送审编辑部 2017-08-07 2017-08-14 加急外审外审专家 2017-08-07 2017-08-27 待送修编辑部 2017-08-31 2017-09-14 退修责任编辑 2017-08-31 2017-09-30 修后重审若该论文受任何基金项目资助,请在文末注 明基金类别、名称和基金号。如果是国家级基金如自 然科学基金、863、973等,请将基金项目批准书邮件 或传真(02167092265)至编辑部(注明稿件编号)。若 该论文获任何国家级或市级奖项(编辑部会给予适当 奖励),请及时将奖状或证书之类的复印件邮寄、传真 (02167092265)、或电子邮件至编辑部,并在作者简介处给 出联络电话及邮箱。 修后重审的文章请将修改说明(在何 处针对专家的具体哪条意见大致做了怎样的修改)写在正文 之前,且文中按专家意见修改之处请标红。如有异议也请写 明不做修改的理由。都写在 修回稿 中。一、专家意见 (1)中 英文摘要需按EI文摘要求进行认真修改,突出新算法的核心 思想。 (2)建议增加新算法的具体思想,适当删减电脑鼠走迷 宫问题的描述。 (3)建议以一个实例为核心,重点阐明新算法是如何实 现的。然后再给出6张测试的结果。二、编辑修改意见调整添加几条本行业内相对比较重要的参考文 献。 三、注意事项对稿件有任何修改问题可以电话联系编辑021- 64846769。稿件进入待交版面费阶段,有任何问题请致电编务老师: 021-54972331。稿件处于退修状态可以修改文章内容,但要注意: 绝对不可以更改第一作者及其对应的第一单位。一旦进入待交版面费 ,就不可以修改作者及单位!如有特殊情况需要更动第二、第三等作 者,务必来电询问(02154972331),编辑部同意后按网站上所写的寄 相关证明,编辑部收到证明后再上传修改稿至邮箱。另:记得填写 发票信息栏,包括发票抬头、纳税人识别号以及回寄地址。[详细意 见] 作者上传 2017-09-03 17:37 修改说明 (0 KB)作者上 传 2017-09-03 17:32 (37 MB) 复审外审专家 2017-09-05 2017-09-19 退修责任编辑 2017-09-19 2017-10-19 所有文献须在文中按顺序进行引用有问题联系021- 64846769[详细意见] 作者上传 2017-09-20 08:14 修改说明 (5 KB)作者上传 2017-09-20 08:12 (35 MB) 版面费通知编辑部 2017-09-21 2017-10-05 可刊编辑部 2017-09-30 2017-10-14

期刊有很多种的,哪一期的呢?

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官网电话

直接大杂志社的联系电话查询你的稿件的

有可能就修改后进增刊了

你的抱怨是不正确的,与事实完全不符。《计算机应用研究》,正刊是核心,有稿费。但是,你的文章没有被正刊录用,而是被水平较低的增刊录用了而已。《计算机应用研究》,荣获国家期刊奖全国百种重点科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奖,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北大2011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CD),RCCSE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中国工程技术电子信息网收录期刊,电子科技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服务(CEPS)资料库》来源期刊。同时被英国《科学文摘》(INSPEC)、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俄罗斯《文摘杂志》(AJ,VINITI)、美国《剑桥科学文摘(工程技术)》(CSA(Technology))、美国《剑桥科学文摘(自然科学)》(CSA(NS))、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等国外多家著名检索系统所收录。《计算机应用研究》,正刊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正刊有稿费。一般来说,杂志增刊对文章要求稍低一些,一般比正刊低一个级别(但是,特刊和正刊属同一级别,对文章要求和正刊一样高),所以核心期刊的增刊为普通期刊(EI核心期刊的增刊算为国内核心,SCI核心期刊的增刊算为EI核心)。增刊一般没稿费。

《计算机应用研究》 目前是北大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CD核心)-E,审稿非常严格。投稿时需要带上基金项目,至少是省级的科技类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好,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610XXXXX),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2015ABXXX),江苏省教育厅基础研究计划项目(N201609XX),江苏省科技厅科技攻关计划项目(NBA4XXXXX),否则很难录用正刊,增刊倒是挺容易的。正常情况下,审稿周期是2~3个月,如果运气好,恰好遇到个审稿速度快的外审专家,1个多月也能返回结果(通常外审专家都是到最后期限才返回,摆架子,显得自己很牛掰),如果遇到多次返回修改,则需要3~6个月不等,顺利录用还好,如果不录用,只能白白耽误3~6个月的宝贵时间,版面费一般在2500~4000之间,杂志社会提供发票和纸质用稿通知书,录用后需要1年多见刊。这个期刊主编主要收大学单位作者的文章,如果是二本或者高职院校投稿录用难度很大。建议您不要投这个期刊,可以试试《计算机仿真》、《计算机工程与设计》等期刊。以上讲的都是硬投稿情况,如果是走内部渠道操作就不一样了,像《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工程》《计算机工程与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计算机测量与控制》《计算机学报》《自动化学报》《机器人》《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控制工程》《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电子器件》《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仪表技术与传感器》《传感技术学报》《电工技术学报》《电力电子技术》学海湾都有主编一手内部渠道,100%录用,快的话投稿后1周就能在投稿系统里查到录用,3个月左右见刊,可以节省您大量的时间。 希望能对楼主有帮助,您也可以去张老师的博客看一下。()里面有更详细的介绍。我也是从他那里了解到的这些信息。

铁路计算机应用期刊官网电话号码

电力与能源进展,是国际刊,可以参考下

回答 你好,电话是于1860年发明的。 1849年的一天,安东尼奥·穆齐准备好一套器械要给在另外一个房间的朋友治疗时,意想不到的奇迹出现了,通过连接两个房间的一根电线,他清楚地听见了从另外一个房间里传出的朋友的声音。 1860年的时候,安东尼奥·穆齐向公众展示了这个系统,并在纽约的意大利语报纸上发表了关于这项发明的介绍。 1876年贝尔用两根导线连接两个结构完全相同,在电磁铁上装有振动膜片的送话器和受话器,首先实现两端通话。但通话距离短、效率低。他获得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用的电话机的专利权,创建了贝尔电话公司(AT&T公司的前身)。 后来,1877年爱迪生(TEEdison)发明了碳素送话器和诱导线路后通话距离延长了。1878年出现了炭精送话器,使电话机送话器效率大大提高。受话器结构也有改进。最早的电话机是磁石电话机,靠自备电池供电,用手摇发电机发送呼叫信号。 1880年出现共电式电话机,改由共电交换机集中供电,省去手播发电机和干电池。 1880年出现共电式电话机,改由共电交换机集中供电,省去手播发电机和干电池。 1891年ABStrowger发明了自动式电话机。,它可以发出直流拨号脉冲,控制自动交换机动作,选择被叫用户,自动完成交换功能。从而把电话通信推向一个新阶段。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出现了按键式全电子电话机。 这就是电话的发明发展过程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呢 更多8条 

铁道科学研究院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经纬信息技术公司)成立于1979年5月1日,是从事电子计算技术在铁路及其它交通等行业中应用的专业研究所。下设ASP技术部、智能系统技术研究中心、机电产品事业部、AFC系统事业部、信息系统监理咨询事业部和《铁路计算机应用》杂志社、北京铁科华方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和北京铁科华运科贸有限责任公司共八个业务部门,以及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综合管理部、研发管理部和质量管理部五个职能部门。

电话发明争夺战 “华生,快来帮帮我!”这是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赫赫有名的电话发明者——打给助手的求救电话,时间是1876年3月10日。作为有历史记载的第一次电话,它改变了世界。 通信的需求自古就有。早年,主要是通过信使传递敌人入侵的警报或各国统治者间的信函。但是,这种人工传递历时长,速度慢,因此又出现了信号塔之类加快通信的尝试。 1667年,最早的可传递声音的“细绳”电话诞生,但这种电话传送声音的范围十分有限。 电磁现象的发现实现了第一套电报系统的发明。虽然这套系统不支持声音的传递,但它证明了长途通信的可能。 迄今为止影响最深远的电报系统是由美国人塞缪尔·莫尔斯发明的。整个系统只有一条线路,运行成本比较低,又兼具高效性和易于操作的优点。它不仅在美国得到应用,欧洲以及世界其他一些国家也相继采纳。 莫尔斯电报系统的广泛运用充分说明了通信的重要性,下一步的研究目标是如何通过线路传输声音。为此,许多科学家进行了大量艰苦的研究工作。1861年,一位德国教师菲利普·赖斯制作了一台被他称作“通话机”的机器。这台机器可以通过一根线路传输同一频率的声音。 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每当提到电话的发明。一定会联想到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贝尔是苏格兰人,他的母亲和妻子都是聋人。1870年,贝尔全家移民到加拿大。在加拿大,贝尔继承了父亲的职业,帮助丧失听力的人学习说话。同时,他对电学有极大的兴趣,这也是日后他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 贝尔进行了大量研究,探索语音的组成,并在他发明的精密仪器上分析声音的振动。在这台仪器上,振动膜上的振动被传送到用炭涂黑的玻璃片上,振动就可以被“看见”了。 按下来,贝尔开始思考有没有可能将声音振动转化成电子振动。这样就可以通过线路传递声音了。几年下来,贝尔尝试着发明了几套电报系统。渐渐地,贝尔萌生了一个想法,发明一套能通过一根线路同时传送几条信息的机器。他设想通过几片衔铁协调不同频率。在发送端,这些衔铁会在某一频率截断电流,并以特定频率发送一系列脉冲。在接收端,只有与该脉冲频率相匹配的衔铁才能被激活。 实验中,贝尔偶然发现沿线路传送电磁波可以传输声音信号。经过几次实验,声音可以稳定地通过线路传输了,只是仍然不清晰。 由于繁重的教学任务,很长时间里贝尔的研究都没有进展。1876年,在贝尔30岁生日前夕,通过电线传输声音的设想意外地得到了专利认证。贝尔重新燃起了研究的热情。1876年3月10日,贝尔的求救电话宣告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的到来。 贝尔并不是惟一致力于发明电话的人。一个叫伊莱沙·格雷的人就曾与贝尔展开过关于电话专利权的法律诉讼。格雷与贝尔在同一天申报了专利,但由于在具体时间上比贝尔晚一点,最终败诉。 其实,电话的发明者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意大利人,1845年移居美国的安东尼奥·梅乌奇。 梅乌奇痴迷于电生理学研究,他在不经意间发现电波可以传输声音。1850年至1862年,梅乌奇制作了几种不同形式的声音传送仪器,称作“远距离传话筒”。 可惜的是,梅乌奇生活潦倒,无力保护他的发明。当时申报专利需要交纳250美元的申报费用,而长时间的研究工作已经耗尽了他所有的积蓄。梅乌奇的英语水平不高,这也使他无法了解该怎样保护自己的发明。 随后,命运又给了梅乌奇一个更大的打击。1870年,梅乌奇患上了重病,不得不以区区6美元的低价卖掉了自己发明的通话设备。为了保护自己的发明,梅乌奇试图获取一份被称作“保护发明特许权请求书”的文件。为此他每年需要交纳10美元的费用,并且每年需要更新一次。3年之后,梅乌奇沦落到靠领取社会救济金度日,付不起手续费,请求书也随之失效。 1874年,梅乌奇寄了几个“远距离传话筒”给美国西联电报公司。希望能将这项发明卖给他们。但是,他并没有得到答复。当请求归还原件时,他被告知这些机器不翼而飞了!两年之后,贝尔的发明面世,并与西联电报公司签订了巨额合同。 梅乌奇为此提起诉讼,最高法院也同意审理这个案件。但是,1889年梅乌奇过世,诉讼也不了了之。2002年6月15日,美国议会通过议案,认定安东尼奥·梅乌奇为电话的发明者。 如今在梅乌奇的出生地佛罗伦萨有一块纪念碑,上面写着“这里安息着电话的发明者——安东尼奥·梅乌奇”。

计算机应用与研究期刊官网电话

《计算机应用研究》创刊于1984年,由国家科技部所属四川省计算机研究院主办,北京、天津、山东、吉林、云南、贵州、安徽、河南、广西、甘肃、内蒙古等十余省市计算中心协办的计算技术类学术刊物。 《计算机应用研究》拥有众多高层次读者、作者,读者对象主要为从事计算机学科领域高、中级研究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各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多年来《计算机应用研究》的总被引频次及Web下载率一直名列本学科同类学术刊物前茅,所刊发的学术论文以其新颖性、学术性、前瞻性、导向性、实用性而备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这个是他们出版社的主页,你可以去上面找相关的联系方式

  • 索引序列
  • 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官网电话号码
  • 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官网电话号
  • 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官网电话
  • 铁路计算机应用期刊官网电话号码
  • 计算机应用与研究期刊官网电话
  • 返回顶部